一、心理社会因素与妇女更年期情绪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洁,贾碎林,方春霞,缪慧慧[1](2021)在《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 心理社会因素调查及两者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女性更年期情绪障碍、心理社会因素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更年期女性全方面干预方案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行健康咨询的女性更年期受试者60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中的情绪(心境)障碍诊断标准筛查,并行Greene更年期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RSS)及社会学资料(年龄、职业、婚姻情况、受教育程度、经济情况、合并疾病、慢性疾病、月经婚育史等)测评及调查。根据是否诊断为情绪障碍将其分为观察组257例和对照组345例,比较两组受试者Greene评分、EPQ-RSC评分、SRSS评分及社会资料指标,对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系统,分析女性更年期情绪障碍与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婚姻正常率、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率、就业率、经济收入≥5 000元构成率、未合并其他疾病率、未合并慢性疾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受试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Greene评分中的焦虑症状群、抑郁症状群、躯体症状群、血管舒缩症状群、性功能症状群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受试者,EPQ-RSC评分中的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精神质(P)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受试者,SRSS中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社会支持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reene评分、EPQ-RSC评分、SRSS评分、婚姻关系、经济收入、合并疾病与女性更年期情绪障碍密切相关(P<0.05)。结论女性更年期情绪障碍率较高,心理社会因素与情绪障碍密切相关,加强更年期女性社会心理因素的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其情绪障碍率,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孙铭浚[2](2021)在《基于形神同调理论针刺五脏俞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由于近年来围绝经期失眠症及其伴随的情志病有上升趋势,并且在更年期综合征为最常见症状,对广大女性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较大的损伤,因此,找到对本病安全、有效、能广而普及和推广的治疗方案尤其重要。目的本研究通过针刺五脏俞“形神同调”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观察治疗前后PSQI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和KUPPERMAN评分,进一步认识“疾病-情志”可相互影响的关系,探索临床诊疗中针刺调神的重要性,为普及针灸“形神一体化”治疗提供探索性思路和参考。方法1试验内容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按照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标准病例共59例,其中脱落5例,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作为干预措施,参考第二版《针灸治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失眠”的取穴原则(选神门、内关、百会、安眠为主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针刺五脏俞(肝俞、心俞、肺俞、脾俞、肺俞)。操作:所有主穴均为腧穴常规针刺,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操作时均为向脊柱斜刺,不可过深,以免伤及脏器和神经,所有穴位均施以捻转平补平泻1分钟,频率为120次/分钟,辅以红外线照射,每次治疗30分钟,连续治疗4周,隔日一次。2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1)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全程评价4次,分别在0周、2周、4周、以及疗程结束后4周随访时各1次。(2)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更年期综合征量表(KEPPERMAN)全程评价3次,分别在0周、4周、以及疗程结束后4周随访时各1次。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病程、0周的PSQI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KUPPERMAN评分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比较三个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进行临床结果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为总有效率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PSQI总分与各项目的比较组内比较:通过组内两两比较发现,三个疗程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的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4周和随访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通过组间两两比较发现,三个疗程和随访期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HAMA(焦虑)量表评分、HAMD(抑郁)量表评分、KUPPERMAN(更年期症状)量表评分比较组内比较:通过组内两两比较发现,治疗前后0周和4周的HAMA评分、HAMD评分、KUPPERMAN评分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1);比较4周和随访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通过组间两两比较发现,4周和随访期的HAMA评分、HAMD评分、KUPPERMAN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对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进行临床结果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为总有效率90.3%,说明两组针刺治疗失眠症均有显着疗效,治疗组稍优于对照组。(2)两组针刺治疗分别对围绝经期失眠症患者改善总体睡眠情况以及其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各方面均有改善且疗效相当,但“形神同调”理论指导下的针刺方法治疗起效更迅速、具有显着效果、良好的远期疗效。(3)两组针刺治疗分别对围绝经期失眠症患者改善其伴随的焦虑、抑郁和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各方面均起效迅速、且具有显着效果和良好的远期疗效。(4)“形神同调”治疗组对围绝经期失眠症患者改善其伴随的焦虑、抑郁和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各方面症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更优的远期效果。
孟英涛[3](2020)在《基于不悦症状理论的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现况及相关因素》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的现状,并且基于不悦症状理论,分析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相关的生理/心理/环境因素,以及绝经症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同时探讨生理/心理/环境因素-绝经症状-生活质量的作用路径,从而为改善该人群的绝经症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山东省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的208名乳腺癌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绝经评定量表、失眠严重指数间卷、正念注意觉知量表、正负性情绪量表、疾病感知问卷简化版、感知社会支持量表及健康调查简短量表进行调查。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分层回归等,使用AMOS25.0软件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结果:1.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的基本信息本次调查的208名化疗后1年内的乳腺癌患者年龄分布范围为30-70岁,平均(46.274±9.62)岁。其中<45岁者占41.3%,≥45岁者占58.7%;92.8%为已婚;55.3%居住城镇;37.0%务农;51.0%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8.8%的家庭收入收支平衡;40.9%的BMI<24;76.4%的腰臀比<0.85;54.3%从不/很少运动;51.9%嫡变部位在右侧;病理分期为Ⅰ-Ⅱ期的占69.2%,Ⅲ-Ⅳ期占30.8%;病程<12个月占63.5%,≥12个月占36.5%;66.8%处于化疗后3个月内;42.3%接受3种治疗;患者的月经周期平均为(28.58±2.47)天;79.3%月经初潮年龄为13~16岁;53.8%无诱导绝经;77.9%处于绝经状态。2.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状况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得分为(6.15±5-75)分,根据≥5分作为有绝经症状的划分值,其发生率为50.0%。绝经症状3个分维度的条目均分由高到低依次是躯体症状(2.75±2.25)、心理症状(2.37±3.16)和泌尿生殖道症状(1.02±1.70)。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绝经症状总分及3个分维度得分在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相关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相关的生理/心理/环境因素分析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失眠症状得分(2.52±2.60)分,正性情绪(30.42±6.07)分,负性情绪(21.59±5.92)分,疾病感知(35.14±10.73)分,社会支持(66.51±10.73)分,其中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得分分别为(23.48±3.64)、(21.22±4.63)、(21.82±3.93)。生活质量中心理综合维度(70.10±17.20)分,躯体综合维度(67.30±14.83)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绝经症状及分维度(躯体症状、心理症状、泌尿生殖症状)得分与失眠症状(r=0.191~0.694,均P<0.001)、疾病感知(r=0.1.94,P<0.01)、负性情绪(r=0.267,P<0.001抑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正念、社会支持、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均呈负相关(r=0.247~-0.139,均P<0.05);绝经症状得分与正性情绪、其他支持无相关关系(P>0.05)。将除了一般资料以外的其他变量均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以绝经症状总分为因变量,将生理-心理-社会的6个因素失眠症状、疾病感知、正念、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社会支持纳入第一层;将这6个因素两两交互纳入第二层;以上变量的三三交互项纳入第三层。结果显示,失眠症状对绝经症状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90,P<001);正念及失眠症状×社会支持对绝经症状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83,-0.186,均P<0.001)。4.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分析生活质量的躯体健康维度和心理健康维度与绝经症状均呈负相关(r=-0.202,-0.227,均P<0.001)。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绝经症状总分对生活质量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02,-0.227,均P<0.05)。5.基于不悦症状理论的乳腺癌患者生理/心理/环境因素-绝经症状-生活质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基于不悦症状理论构建生理/心理/环境因素-绝经症状-生活质量结构方程模型,将回归分析结果中,P<0.10的变量均纳入此模型,结果显示其在乳腺癌患者中是成立的(拟合指数:X2/df=2.163,GFI=0.961、AGFI=0.887、TLI=0.889、CFI=0.953、RMSEA=0.075)。其中,失眠症状对绝经症状有正向预测作用(β=0.712,P<0.001);正念、失眠症状×社会支持、负性情绪×社会支持均能负向预测绝经症状(β=-0.115,-0.201,.0.124,均P<0.05),绝经症状负性预测生活质量(β=-0.287,P<0.05)。结论:1.化疗后1年内的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发生率较高,达50%,其中躯体症状较为明显;2.失眠、正念、社会支持、失眠症状×社会支持、负性情绪×社会支持能够预测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的绝经症状;3.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是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4.以不悦症状理论为基础,构建的生理/心理/环境因素-绝经症状-生活质量结构方程模型适用于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这为改善该人群的绝经症状提供理论基础。
凌世华[4](2020)在《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女性已经成为社会分工工作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社会和经济发展大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职业女性特别是更年期的职业女性在现代社会中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她们不仅面临工作和社会巨大压力,而且承受着来自特殊时期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压力。而在社会和家庭关注与呵护的缺失、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更年期职业女性容易出现人格异常、生活满意度低下现象,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与情绪疏导。为探讨出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和生活满意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选取全国范围内的500名符合条件的更年期职业女性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共计499份。利用大五人格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测试,随后使用SPSS25.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如下:(1)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整体水平较为平均,其中宜人性水平与尽责性水平相对较高。从分布趋势来看,神经质分布呈偏高趋势,外向性和开放性低水平分布人数偏多。(2)更年期职业女性领悟社会支持整体水平较好,其中朋友支持水平较高,但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水平较低,说明更年期职业女性认为自己更多是从朋友那里获得支撑与援助。(3)更年期职业女性生活满意度整体水平属于中等,但其人数分布呈现出两端均衡态势。生活满意度中等水平以下的人数占比45.7%;对生活满意的人数占比47.3%,说明更年期职业女性群体中有近一半的人对现阶段的生活不满意。(4)除了神经质外,不同生活满意度水平的更年期职业女性在人格特征上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水平较高的个体,生活满意度水平较高。(5)在小范围的更年期职业女性当中,不同生活满意度水平的个体在神经质这一人格特征上也表现出差异,神经质水平较高的个体,生活满意度水平较低。(6)不同生活满意度水平的更年期职业女性在领悟社会支持上表现出显着性差异。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高个体,生活满意度水平较高。(7)除了神经质外,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与生活满意度水平、领悟社会支持都显着正相关。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水平越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和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就越高。(8)更年期职业女性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显着的正相关。领悟社会支持越高,个体生活满意度就越高。(9)更年期职业女性开放性和尽责性这两个人格特征会显着正向影响其生活满意度,即更年期职业女性开放性和尽责性越高,其对生活就越满意。(10)更年期职业女性领悟社会支持会对更年期职业女性的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关系。其中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这两个方面会显着正向影响其生活满意度,即更年期职业女性领悟社会支持的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越高,其对生活就越满意。(11)开放性在影响生活满意度的过程中,领悟社会支持起着完全中介效应。即在对更年期职业女性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过程中,开放性不能直接起影响作用,必须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去影响。(12)尽责性在影响生活满意度的过程中,领悟社会支持起着部分中介效应。即在对更年期职业女性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过程中,尽责性起一部分影响作用,还有一部分作用是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去影响的。
李莉[5](2020)在《滋肾育阴方治疗心肾不交型绝经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滋肾育阴方治疗心肾不交型绝经综合征患者,并对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月经情况、KI评分、PSQI、HAMA、MENQOL以及性激素、血脂等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以探讨滋肾育阴方治疗绝经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8年12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就诊于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妇科门诊及住院部并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心肾不交型绝经综合征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6例(滋肾育阴方组)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原方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连续用药14天(2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月经情况、Kupperman评分、PSQI、HAMA、MENQOL以及性激素、血脂等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并以肝肾功为安全性指标,以此评价滋肾育阴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本课题共入组病例为72例,完成有效临床观察64例,观察组脱落3例,剔除1例,对照组脱落4例。2.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在年龄、体重、身高、BMI、病程、中医症状总积分、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月经情况、Kupperman评分、PSQI、HAMA、MENQOL、性激素(FSH、LH、E2)、血脂(TC、TG、HDL、LDL)、肝肾功能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疗程结束后,分析临床总疗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4.3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疗程结束后,分析体重和BMI情况:组内比较,两组体重、BMI较治疗前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体重、BMI下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疗程结束后,分析中医症状总积分、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月经情况、KI评分、HAMA积分、PSQI积分情况:(1)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KI评分组内比较,两组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2)治疗前后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月经情况组内比较示:(1)两组月经紊乱总积分治疗前后的改善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单项中医症状改善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将月经紊乱者的月经紊乱单项症状进行治疗前后组内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单项月经紊乱情况改善较对照组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PSQI、HAMA组内比较,两组均能减低PSQI、HAMA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在中医症状总积分、KI评分、HAMA积分下降以及月经紊乱改善方面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在单项烘热汗出、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咽干口燥等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失眠健忘方面对照组改善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对PSQI总体改善情况较观察组更具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虽均对月经紊乱、多梦易惊、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单项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疗程结束后,分析MENQOL评分情况:组内比较,两组MENQOL在血管舒缩、躯体症状、心理症状、性生活4个维度评分均降低(P<0.0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观察组在躯体症状、血管舒缩症状、心理症状三个维度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性生活维度对照组改善较观察组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疗程结束后,分析性激素三项(FSH、LH、E2)情况:组内比较,观察组、对照组均能改善FSH、LH、E2水平,但组内改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对性激素三项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8.疗程结束后,分析血脂(TC、TG、HDL-C、LDL-C)情况:组内比较,两组血脂水平均有所改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血脂改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9.疗程结束后,分析安全性指标肝肾功能情况:两组组内比较,肝功能(ALT、AST)和肾功能(Cr、BUN、UA)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疗程结束后3个月,对治疗有效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复发情况:观察组随访32例,复发5例,未复发27例,复发率为15.6%,对照组随访32例,复发8例,未复发24例,复发率为25.0%,两组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肾育阴方治疗心肾不交型绝经综合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烘热汗出、腰膝酸软、月经紊乱等临床症状,能有效提高患者绝经期生存质量。并对性激素三项、血脂等实验室指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运用的方法。
杨万英[6](2019)在《从肝论治针刺与常规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应用从肝论治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对比观察两者对患者睡眠质量、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结构等方面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试验方法,将符合要求的72例受试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从肝论治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应用PSQI、HAMA、HAMD、睡眠结构作为评价指标。结果:1.治疗前两组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总体疗效比较:针刺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85.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愈显率治疗组54.29%,对照组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SQI评分比较:组内对比,两组PSQI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两组在睡眠质量、日间功能、睡眠障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情绪改善比较:治疗后两组HAMA及HAMD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但从肝论治针刺组在HAMA及HAMD评分的改善上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5.睡眠结构比较:从肝论治针刺组深睡眠和REM构成比较治疗前增加(P均<0.05),浅睡眠比例较治疗前降低(P<0.05);常规针刺组只有深睡眠构成比较治疗前增加(P<0.05);组间比较,从肝论治针刺组在深睡眠、浅睡眠的改善上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在REM的改善上与常规针刺组无明显差异(P>0.05)。6.治疗后两组安全性、满意度、依从性、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从肝论治针刺与常规针刺均能有效改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睡眠障碍,从肝论治针刺愈显率更高。2.与常规针刺相比,从肝论治针刺在改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上有一定优势。3.与常规针刺相比,从肝论治针刺在改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结构方面有一定优势。
杨小林[7](2019)在《针药并用治疗绝经期情绪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当今社会许多绝经期女性仍旧面临着繁复的家庭和社会工作,却很少有人对这个群体给予理解和关注,使得该年龄段女性有着很高的罹患抑郁和焦虑的风险,彰显了绝经期情绪障碍诊治的重要性。西医口服用药方案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风险,通过观察针药组、针刺组、中药组三组对于绝经期情绪障碍女性的临床疗效,以了解三组各自的治疗优势,试图探寻一条针对该类疾病的安全高效的中医常规循证治疗方案。方法:将2017.1月至2017年11月于广东省中医院门诊纳入的95人按照进入的先后顺序,对应之前用随机分组方法制作好的分组提示进行随机分组,针药组给予腹针结合补肾疏肝中药治疗,针刺组给予腹针及中药安慰剂,中药组给予假针刺及补肾疏肝中药治疗。治疗时间为期8周,并在12周时进行随访。在初诊、4周、8周时采用Greene量表、SDS量表、SAS量表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前后用实验室检查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1.Greene、SDS、SAS在4周、8周、12周的评分与初诊进行对比,均差异显着(P<0.05)。三组在血管舒缩、性维度方面疗效改善进度较慢,但至12周时均较治疗前差异显着(P<0.05)。2.Greene量表中焦虑维度在第4周时,针药组评分下降较针刺组及中药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此时针药组疗效优于其余两组。3.关于SDS量表症状,在第8周时,针药组评分显着低于其余两组(P<0.05),说明此时针药组疗效优于其余两组。在第12周时,针药组评分显着低于中药组(P<0.05),说明此时针药组疗效仍优于中药组,在随访期仍有保持一定治疗优势。4.前8周评分差值比较提示焦虑、抑郁、躯体及血管舒缩维度疗效在三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在性维度方面,三组之间评分差异显着(P<0.05),进一步分析提示在性维度症状上针药组的疗效优于中药组。5.前8周评分差值比较提示SAS总分在三组间评分差异不显着(P>0.05)。在SDS总分方面,三组之间评分差异显着(P<0.05),进一步分析提示针药组在SDS量表症状上的疗效优于中药组、针刺组。6.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提示:Greene量表总分及其五个维度评分、SDS及SAS评分的测试时间因素差异显着(P<0.05)。Greene量表抑郁维度的测试时间与工作压力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reene量表性维度的测试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测试时间与组别及大豆食用情况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随访期间,三组的Greene总分及焦虑维度、抑郁维度、躯体维度评分仍下降显着(P<0.05)。而血管舒缩维度、性维度评分较前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三组不同干预措施在随访期间对焦虑、抑郁及躯体维度仍能改善症状,而对血管舒缩、性维度症状改善不明显。8.针刺组、中药组、针药组在随访期间对Greene、SDS及SAS量表内各症状改善程度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针药组、针刺组和中药组均能明显改善绝经期情绪障碍女性的躯体和心理症状。2.针药组对于绝经期女性的中度抑郁症状在治疗期和随访期均有明显优势,在治疗期对血管舒缩及性维度症状具有优势。3.对于情绪的治疗,疗效与时间的长短有相关性,尤其对于血管舒缩症状以及性维度表现,医生和患者都需理解时间的必要性,积极面对。4.腹针与补肾疏肝中药颗粒相结合对于绝经期情绪障碍来说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中医常规方案。
王习习[8](2017)在《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4555岁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的发生情况,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改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的生存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方法:基于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社区4555岁的围绝经期女性600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RSS)。用SPSS16.0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分析和处理。运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1.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6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59,有效率93.17%。2.研究对象平均初潮年龄为(14.92±1.77)岁,平均绝经年龄为(48.85±2.69)岁,平均妊娠次数为(2.47±1.12)次,平均分娩次数为(1.99±0.86)次,平均流产次数为(0.48±0.77)次。避孕方法的选择上以节育器和避孕套为主。3.本次研究对象的Kupperman评分量表的平均得分为(14.91±3.70)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是92.3%(516/559),围绝经期各种症状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疲倦乏力、焦虑、失眠、肌肉骨关节痛、头痛、头晕、忧郁、感觉异常、心悸、潮热出汗、蚁走感。4.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在不同的婚姻情况、受教育程度、就业情况、经济情况、妊娠次数、分娩次数、研究对象及其配偶慢性病情况之间具有差异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一般因素中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有显着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经济情况、妊娠次数、研究对象患慢性病情况。5.EPQ-RSC量表各维度得分情况:内外向(E)总分为(7.88±2.97)分;神经质(N)总分为(4.91±2.88)分;掩饰性(L)总分为(6.06±2.82)分;精神质(P)总分为(2.72±1.95)分。SRSS量表得分情况:社会支持总分为(45.33±7.39)分;客观支持得分为(12.53±2.92)分;主观支持得分为(25.00±4.39)分;对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为(7.80±1.84)分。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围绝经期女性的Kupperman评分量表得分与“内外向(E)”维度的得分、“掩饰性(L)”维度的得分、“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主观支持”维度的得分和“客观支持”维度的得分呈负性相关;Kupperman评分量表得分与“神经质(N)”维度和“精神质(P)”维度的得分呈正性相关;而Kupperman评分量表得分与“对社会支持利用度”维度的得分不具有相关性。结论:1.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各项症状中疲倦乏力、焦虑、失眠、肌肉骨关节痛、头痛五项症状的发生率偏高。2.围绝经期综合征受婚姻情况、受教育程度、就业情况、经济情况、妊娠次数、分娩次数等因素的影响。3.人格特征、社会支持情况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之间可能具有相关性。即外向型人格、社会支持多的女性较不易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而内向型人格、神经质型人格、精神质人格的女性较易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
陈畅乾[9](2017)在《中医心身同治围绝经期综合征中重度情绪障碍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情绪障碍的躯体症状复杂多变和情绪症状反复严重影响了围绝经期女性的生活质量。现代女性对于围绝经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激素及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效果不明显,且需长期服用,依赖性大。同时,目前尚无确切有效、切实可行的中医心身同治方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情绪障碍。因此探索适合围绝经期综合征情绪障碍的心身同治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前期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医心身同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情绪障碍疗效肯定,但是对于中重度情绪障碍患者疗效心身同治无明显优势。因此我们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优化心身同治方案进行进一步临床研究,通过观察中医心身同治方案和中药补肾疏肝颗粒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重度情绪障碍,证属肾虚肝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心身同治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中重度情绪障碍患者,并由心理科医生排除严重精神疾病患者,证属肾虚肝郁型共85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中药组和心身同治组(如下简称心身组)。中药组采用补肾疏肝颗粒,心身组在补肾补肾疏肝颗粒治疗基础上,结合以情胜情的情志治疗。治疗周期均为8周,随访4周。本研究采用的疗效指标为Greene量表(绝经综合征评定量表)、CMRS(绝经综合征中医评定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安全性指标为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妇科B超。观察时点为治疗4周、治疗8周和随访12周。比较治疗节点和随访节点的疗效指标差异,及治疗后安全性、依从性评价。同时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本研究资料采用全分析集。结果:1.中药组和心身组治疗4周、8周和随访12周Greene、CMRS、SDS、SAS总分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治疗和心身同治在治疗期间和随访期间均能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情志患者的躯体和心理症状。2.中药组和心身组治疗4周时Greene、CMRS、SDS、SAS总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4周时中药组和心身组疗效相当,同时说明在短时间的治疗周期内心身同治较中药治疗无明显优势。3.中药组和心身组治疗8周和随访12周时Greene、CMRS、SDS、SAS总分,心身组各评分低于中药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和随访12周与治疗前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治疗8周和随访12周时心身同治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4.Greene、CMRS、SDS、SAS各观察时点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组别、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均对Greene、CMRS、SDS、SAS评分有影响。Greene、CMRS、SDS、SAS随时间、组别以及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有变化趋势。5.Greene各维度多观察时点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组别、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对焦虑维度、抑郁维度有影响。时间、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对躯体维度有影响。时间对血管舒缩维度评分有影响,而组别、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对血管舒缩维度无影响。时间、组别、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对性维度无影响。6.CMRS各维度多观察时点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组别、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均对躯体、心理和社会维度评分有影响,CMRS各维度随时间和组别有变化趋势。7.SDS各维度多观察时点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组别、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均对焦虑抑郁维度有影响。时间,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对自我丧失维度有影响,而组别对自我丧失维度无影响。时间对原动力缺乏维度有影响,而组别,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对原动力缺乏无影响。时间对生理性症状维度有影响,而组别,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对生理症状无影响。8.SAS各维度多观察时点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均对焦虑维度有影响,而组别对焦虑维度无影响。时间、组别均对植物神经紊乱维度有影响,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对植物神经紊乱维度无影响。时间对躯体维度、运动紧张维度均有影响,而组别,时间和组别对躯体维度、运动紧张维度均无影响。9.中度情绪障碍患者:中药组和心身组在治疗4周时两组Greene、CMRS、SDS、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4周时中药和心身同治在改善Greene、CMRS、SDS、SA总分方面临床疗效相当。治疗8周时和随访12周时,两组在Greene、CMRS、SDS、SA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身同治在治疗8周和随访12周在改善Greene、CMRS、SDS、SAS评分方面优于中药治疗。各治疗节点与治疗前差值比较方面,Greene、CMRS、SDS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SAS治疗8周与治疗前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身同治在改善中度情绪障碍患者Greene、CMRS、SDS方面效果明显,而在改善SAS方面无明显优势。10.重度情绪障碍患者:在各观察节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节点与治疗前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治疗和心身同治在改善重度情绪障碍患者Greene、CMRS、SDS、SAS方面疗效无差别。11.单胺类神经递质:两组治疗后体内DA、NA含量较治疗前增加,两组自身前后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治疗和心身同治均能增加体内DA、NA含量。治疗后两组体内DA、NA含量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和心身同治在增加体内DA、NA含量方面无差别。结论:1.中药治疗和中医心身同治均能明显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躯体症状和情绪障碍。2.中医心身同治方案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中重度情绪障碍患者临床疗效更确切,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3.心身同治能明显改善中度患者的绝经综合征临床症状和抑郁症状,而对焦虑症状改善优势不突出。心身同治对于中度情绪障碍患者效果较理想,而对于重度情绪障碍患者心身同治并无明显优势,可能与观察病例数少有关,可能需要进一步探索适应重度情绪障碍患者的心身治疗方案。4.围绝经期综合征中重度情绪障碍的临床疗效与时间存在相关性,因此该疾病的治疗,需要医患双方重视疾病治疗的疗程。心身组的依从性较中药组好,但组间比较无差别,若扩大样本量可能能凸显心身同治的依从性优势。5.单胺类神经递质DA和NA组间比较无差异,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同时心身组DA、NA含量增加幅度较中药组大,若增加样本量有可能突显心身同治改善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趋势。6.中药治疗和中医心身同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重度情绪障碍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郑瑀,许琳洁,许凤全[10](2016)在《更年期抑郁妇女心理特征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更年期女性特殊的生理阶段,该时期由于"雌激素撤退",加之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易诱发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的患病人数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逐年增长,患此疾病严重影响更年期女性的社会与家庭生活。当前社会对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的认识程度不高,多以更年期综合征解释患者的情绪问题。对心理特征、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总结有助于更年期抑郁症的预防、治疗和预后。
二、心理社会因素与妇女更年期情绪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社会因素与妇女更年期情绪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 心理社会因素调查及两者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筛查方法 |
1.2.2 所用量表及测评方法 |
1.2.2.1 标准Greene更年期量表(GCS)测评方法[6] |
1.2.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RSS)测评方法[7] |
1.2.2.3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测评方法[8]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女性更年期受试者社会学资料比较 |
2.2 两组女性更年期受试者Greene评分比较 |
2.3 两组女性更年期受试者EPQ-RSC评分比较 |
2.4 两组女性更年期受试者SRSS评分比较 |
2.5 女性更年期情绪障碍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2)基于形神同调理论针刺五脏俞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形神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
1 《内经》中“形神理论”的认识 |
2 “形神”关系在生理病理的意义 |
3 “形神同调”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围绝经期失眠的中西医概况 |
1 围绝经期失眠的中医治疗 |
1.1 古代医家对围绝经期失眠的认识 |
1.2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分析 |
1.3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知 |
1.4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辩证分型 |
1.5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研究概况 |
2 围绝经期失眠的西医治疗 |
2.1 西医对围绝经期失眠的认识 |
2.2 西医对围绝经期失眠其发病机制的认识 |
2.3 西医对围绝经期失眠的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2 试验方案 |
2.1 试验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统计方法 |
2.7 不良反应或意外情况处理方案 |
2.8 患者知情同意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两组PSQI及各项评分比较 |
3.3 两组HAMA量表评分比较 |
3.4 两组HAMD量表评分比较 |
3.5 两组KUPPERMAN量表评分比较 |
3.6 两组有效率比较 |
讨论 |
1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
2 选取五脏俞的理论依据 |
3 “形神同调”的临床意义探讨 |
4 针刺“五脏俞调五脏神”治疗本病情志因素的探讨 |
5 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基于不悦症状理论的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现况及相关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绝经症状的综述 |
2.1.1 绝经症状的概念 |
2.1.2 绝经症状的测量工具 |
2.1.3 绝经症状的相关因素 |
2.1.4 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研究现状 |
2.2 不悦症状理论的综述 |
2.2.1 不悦症状理论的起源 |
2.2.2 不悦症状理论的内容 |
2.2.3 不悦症状理论对本课题的指导作用 |
2.3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实施流程 |
3.3.1 调查员培训 |
3.3.2 调查方法 |
3.4 统计分析 |
3.5 伦理考虑 |
3.6 质量控制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
4.2 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测评结果 |
4.3 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情况得分 |
4.4 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与生理-心理-社会指标的关系 |
4.5 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与生理-心理-社会指标的交互关系 |
4.6 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
4.7 基于不悦症状理论的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4.7.1 模型的构建 |
4.7.2 结构模型路径 |
第五章 讨论 |
5.1 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概况 |
5.2 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影响因素 |
5.2.1 一般人口学资料对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的影响 |
5.2.2 失眠对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的影响 |
5.2.3 疾病感知、正负性情绪、正念对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的影响 |
5.2.4 社会支持对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的影响 |
5.2.5 失眠症状×社会支持与绝经症状的关系分析 |
5.2.6 负性情绪×社会支持与绝经症状的关系分析 |
5.3 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7.1 本研究创新性 |
7.2 本研究局限性 |
7.3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人格特征的研究 |
2.1.1 涵义 |
2.1.2 相关理论 |
2.1.3 影响因素 |
2.1.4 测量 |
2.2 生活满意度的研究 |
2.2.1 涵义 |
2.2.2 研究现状 |
2.2.3 影响因素 |
2.2.4 测量 |
2.3 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 |
2.3.1 涵义 |
2.3.2 研究现状 |
2.3.3 影响因素 |
2.3.4 测量 |
2.4 女性人格特征、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 |
2.4.1 女性人格特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
2.4.2 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
2.4.3 女性人格特征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
2.5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
2.5.1 问题提出 |
2.5.2 研究假设 |
2.6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2.6.1 研究目的 |
2.6.2 研究意义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2.1 调查问卷 |
3.2.2 信效度检验 |
3.3 施测过程 |
3.3.1 网络施测过程 |
3.3.2 纸笔施测过程 |
3.4 数据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2 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的现状调查分析 |
4.3 更年期职业女性生活满意度的现状调查分析 |
4.4 更年期职业女性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调查分析 |
4.5 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生活满意度和领悟社会支持的差异分析 |
4.5.1 生活满意度水平不同的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差异分析 |
4.5.2 生活满意度水平不同的更年期职业女性领悟社会支持差异分析 |
4.6 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生活满意度和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
4.6.1 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
4.6.2 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
4.6.3 更年期职业女性生活满意度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
4.7 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
4.7.1 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4.7.2 更年期职业女性领悟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4.8 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分析 |
5 讨论 |
5.1 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的基本特点 |
5.1.1 更年期职业女性神经质水平偏高 |
5.1.2 更年期职业女性外向性、宜人性水平偏低 |
5.2 更年期职业女性生活满意度的基本特点 |
5.3 更年期职业女性社会支持的基本特点 |
5.4 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 |
5.5 社会支持在人格特征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 |
6 结论 |
7 建议 |
7.1 人格修正 |
7.2 加强积极人格特别是尽责性的培养 |
7.3 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 |
7.4 提升领悟社会支持水平 |
7.5 领悟家庭支持的提升 |
7.6 领悟朋友支持的巩固 |
7.7 领悟其他支持的改善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滋肾育阴方治疗心肾不交型绝经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实验室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筛选入组病例 |
2.2 入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3.1 观察组(滋肾育阴方组) |
2.3.2 对照组(天王补心丹组) |
2.4 观察指标 |
2.4.1 一般资料 |
2.4.2 疗效性相关量表 |
2.4.3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4.4 疗效判定 |
2.4.5 安全性指标 |
2.4.6 随访及复发 |
3.数据统计分析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比较 |
1.1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1.2 两组患者治疗后体重、BMI比较,见表3 |
2.各种相关量表治疗前后比较 |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见表4 |
2.2 两组治疗前后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见表5 |
2.3 两组治疗前后KI比较,见表7 |
2.4 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见表8 |
2.5 两组治疗前后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比较,见表9 |
2.6 两组治疗前后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比较,见表10 |
2.7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综合疗效 |
3.两组治疗前后性激素、血脂比较 |
3.1 两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比较,见表12 |
3.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见表13 |
4.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见表14 |
5.两组治疗结束后随访复发情况,见表15 |
6.不良反应事件 |
第三章 讨论 |
1.立题依据 |
1.1 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1.1 肾虚为本病的病因基础 |
1.1.2 心肾不交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
1.2 西医对绝经综合征的认识 |
1.3 滋肾育阴方的立方依据 |
1.3.1 滋肾育阴方的立论依据 |
1.3.2 方药分析及药理研究 |
2.研究结果分析 |
3.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从肝论治针刺与常规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1.8 中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的估计 |
2.2 随机分组 |
2.3 对照方法 |
2.4 盲法设计 |
2.5 治疗方案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评价标准 |
2.8 依从性、满意度、安全性评价 |
2.9 质量控制 |
2.10 伦理学要求 |
2.11 统计分析 |
2.12 技术路线图 |
3.研究结果 |
3.1 试验完成情况 |
3.2 基线比较 |
3.3 疗效结果比较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失眠的研究概况 |
1.1 流行病学资料 |
1.2 发病机制分析 |
1.3 治疗现状 |
2.中医学对围绝经期失眠的研究概况 |
2.1 中医概述与源流 |
2.2 病因病机分析 |
2.3 治疗现状 |
3.试验方案设计 |
3.1 从肝论治针刺法的选择 |
3.2 针刺穴位的选择 |
3.3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4.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
4.1 有效率及PSQI结果分析 |
4.2 情绪改善结果分析 |
4.3 睡眠结构结果分析 |
结论 |
研究立足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综述 从肝论治失眠症的中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件2 量表 |
表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
表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
表3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针药并用治疗绝经期情绪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绝经期情绪障碍的文献概述 |
1.1 现代医学对绝经期情绪障碍的认识 |
1.1.1 发病机制 |
1.1.2 治疗方法 |
1.2 祖国医学对绝经期情绪障碍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治疗方法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2.1 设计类型 |
2.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2.3 样本含量估算 |
2.2.4 随机分组方法 |
2.2.5 干预措施及分组 |
2.2.6 盲法 |
2.2.7 疗程 |
2.2.8 观察指标 |
2.2.9 观察周期与随访时点 |
2.2.10 统计学方法 |
2.3 研究结果分析 |
2.3.1 基线资料分析 |
2.3.2 疗效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本研究中薄氏腹针和补肾疏肝中药的起效机制及优势浅谈 |
3.1.1 针刺及中药制剂治疗情绪障碍情况浅谈 |
3.1.2 薄氏腹针治疗绝经期情绪障碍可能机制及优势浅析 |
3.1.3 补肾疏肝中药治疗绝经期情绪障碍可能机制及优势浅析 |
3.1.4 针药结合,相辅相成 |
3.2 本研究疗效分析 |
3.2.1 治疗阶段 |
3.2.2 随访阶段 |
3.2.3 总结 |
3.3 创新点、不足之处以及展望 |
3.3.1 创新点 |
3.3.2 不足之处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附件 |
(8)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技术路线 |
2.3 调查工具 |
2.4 研究样本量的估算 |
2.5 质量控制和资料整理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月经史及婚育史的情况 |
3.2 研究对象围绝经期症状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 |
3.3 研究对象不同心理社会因素之间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 |
3.4 研究对象及其配偶患慢性病情况 |
4 讨论 |
4.1 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月经史及婚育史情况 |
4.2 研究对象围绝经期症状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 |
4.3 研究对象不同心理社会因素之间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 |
4.4 研究对象及其配偶患慢性病情况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和核心概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附录C 调查工具 |
附录D 综述 |
参考文献 |
(9)中医心身同治围绝经期综合征中重度情绪障碍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西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情绪障碍的认识 |
1.1.1 神经内分泌学说 |
1.1.2 神经生化学说 |
1.1.3 社会心理学说 |
1.2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情绪障碍的认识 |
1.2.1 历史沿革 |
1.2.2 病因病机 |
1.3 西医对绝经期综合征情绪障碍的治疗 |
1.3.1 抗抑郁药物 |
1.3.2 激素药物 |
1.3.3 社会心理支持 |
1.4 中医对绝经期综合征情绪障碍的治疗 |
1.4.1 分型辨证论治 |
1.4.2 专方专病治疗 |
1.4.3 单味中药治疗 |
1.4.4 针灸治疗 |
1.4.5 中医情志治疗 |
1.4.6 其他治疗 |
1.5 中西医结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情绪障碍的治疗 |
1.6 围绝经期综合征情志障碍的健康管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来源 |
2.2 研究目的 |
2.3 资料方法 |
2.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4.1 病例来源 |
2.4.2 诊断标准 |
2.4.3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2.4.4 样本量计算 |
2.4.5 治疗方法 |
2.4.6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研究结果 |
2.6.1 基线资料比较 |
2.6.2 临床疗效分析 |
2.6.3 安全性评价 |
2.6.4 依从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3.1 围绝经期综合征情绪障碍心身同治的理论探源 |
3.2 "以情胜情"情志疗法方案的优化 |
3.3 心神同治的特色优势 |
3.4 临床疗效及依从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致谢 |
(10)更年期抑郁妇女心理特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更年期抑郁妇女心理特征表现 |
1.1 抑郁与焦虑 |
1.2 人际关系 |
1.3 自我认知 |
2 更年期妇女产生抑郁症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
2.1 雌激素水平 |
2.2 生活事件 |
2.3 家庭及社会因素 |
2.4 疾病因素 |
3 更年期抑郁妇女健康水平提升措施 |
3.1 自身方面 |
3.2 家庭支持 |
3.3 治疗方案 |
3.4 体育运动 |
4 小结 |
四、心理社会因素与妇女更年期情绪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更年期女性情绪障碍 心理社会因素调查及两者相关性研究[J]. 郑洁,贾碎林,方春霞,缪慧慧. 中国妇幼保健, 2021(17)
- [2]基于形神同调理论针刺五脏俞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 孙铭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基于不悦症状理论的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现况及相关因素[D]. 孟英涛. 山东大学, 2020(04)
- [4]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D]. 凌世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20(12)
- [5]滋肾育阴方治疗心肾不交型绝经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李莉.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从肝论治针刺与常规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杨万英.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针药并用治疗绝经期情绪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D]. 杨小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 王习习. 蚌埠医学院, 2017(03)
- [9]中医心身同治围绝经期综合征中重度情绪障碍随机对照研究[D]. 陈畅乾.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10]更年期抑郁妇女心理特征研究进展[J]. 郑瑀,许琳洁,许凤全. 医学综述, 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