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elemetry技术在自动控制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涵[1](2022)在《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农耕模式开始面临一系列的转型考验,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加大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程度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应该更加重视对农业机械领域的探索,借助科技的力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农民生产力。文章介绍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中的发展历史,从可靠性、低成本等方面分析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中应用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黄保斐[2](2021)在《自动控制中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生产技术普遍使用到各行业中,目前从人工劳动发展为机械代替人工生产,降低高危岗位中伤害风险。为满足社会各行业的发展需求,人们将新兴技术手段应用于生产中。电子信息技术为电气自动控制带来积极作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带动各行业发展。介绍电子信息技术,探讨电子信息技术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张友朋[3](2021)在《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提高,科技进步和发展,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已经广泛采用了一些先进的科技手段以及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量,逐渐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已经在农业机械中得到普及应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自动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人力耕作模式,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运营方式的改革。为此就对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王鹏飞[4](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指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李寒[5](2021)在《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可耕种土地面积逐渐减少,农业种植土地集中化成为大势所趋,传统的耕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我们当今社会的需求。目前大多数农业大棚采用有线传输和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方式,针对单一大棚进行环境监测和设备控制,存在通信距离短,组网复杂,受网络环境影响较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物联网技术为载体,结合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首先,对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技术进行了阐述,针对该系统的具体需求,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架构,系统可分为信息采集节点、数据传输节点、执行设备控制节点以及远程监控节点四个部分,节点间采用LoRa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数据传输。接着,设计了系统硬件部分的整体架构,对系统中各节点的主控制器、采集传感器、LoRa模块、Wi-Fi模块以及GPRS模块进行选型和外围电路设计。同时,利用Altium Designer软件设计了STM32F103C8T6最小系统电路,完成了PCB的绘制与焊接,设计并制作了控制380V电机设备的控制箱,可对卷帘机和风机等设备进行控制。接着,利用Keil5软件对各节点的STM32单片机程序进行设计和编写,对LoRa组网方式和数据传输方式进行了改进,完成了智能决策程序的开发,绘制了各节点功能模块的程序流程图。然后,设计了基于B/S架构的Web信息管理系统,前端开发使用vue.js、Element UI以及Echarts技术,后端开发使用Spring Boot和Mybatis-Plus框架,可实现实时监测大棚内环境信息,查询历史记录以及对大棚进行管理等功能。用户可以对棚内执行设备进行手动控制,也可以开启自动控制模式,实现对大棚更加科学的管理。如果设备出现异常情况,会及时进行上报,便于后期维护工作。最后对系统整体进行搭建,分别测试了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和稳定性,重点对LoRa无线通信性能和Web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功能完整,稳定性较好,解决了传统无线通信方式通信距离较短、组网复杂以及进行多发一收时出现消息碰撞等问题,可以满足需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黄冰[6](2021)在《基于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水泥生料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生料制备作为水泥生产的首要环节,其产品质量的好坏对后续熟料烧成有着重要影响。生料成分作为评价生料质量的主要指标,其快速准确的检测是实现其质量实时控制的前提。目前国内大多数水泥企业生料质量检测仍采用XRF荧光分析仪离线进行,在原材料成分变化频繁的情况下不能及时有效地指导生产。少数企业引进了元素在线分析仪进行实时在线检测,并进行实时质量控制,但此种检测方式使用了具有放射性的中子源,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维护成本较高。为此引入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对水泥生料成分进行在线检测,进而实现水泥生料质量实时控制。该检测技术作为一种快速、安全无污染的检测方式,在定量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在水泥生料成分检测当中存在以下问题:水泥生料成分含量大多为金属氧化物,其近红外光谱吸收峰较小,不易进行定量检测;水泥生料粉堆密度变化影响漫反射光的强度,从而降低近红外光谱检测的精度;原材料种类或产地变化使检测模型的适配度变差;生产过程中存在原材料成分变化,近红外光谱磨后检测存在一定滞后时间。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基于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研究水泥生料成分检测和质量控制,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1)在水泥生料SiO2、Al2O3、Fe2O3和Ca O四种成分的定量检测中,由于各成分吸收峰小且分布范围较宽,同一成分的吸收峰位置并不唯一,采用反向区间偏最小二乘法(Bi PLS)和协同偏最小二乘法(Si PLS)对原始光谱和预处理光谱进行波段挑选,通过对比主成分回归分析(PCR)、偏最小二乘(PLS)、支持向量机(SVM)、多元线性回归(MLR)、最小二乘(CLS)、神经网络(ANN)等算法的建模效果,确定了水泥生料不同成分的最优检测模型:SiO2成分采用原始光谱进行Bi PLS波段挑选,确定PLS检测模型最优,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136;Al2O3成分采用Savitzky-Golay预处理光谱,经Bi PLS-Si PLS波段挑选,确定PLS检测模型最优,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068;Fe2O3成分采用Savitzky-Golay预处理光谱,经Bi PLS-Si PLS波段挑选,确定PLS检测模型最优,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031;Ca O成分采用Savitzky-Golay预处理光谱,经Bi PLS波段挑选,确定PCR检测模型最优,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113。(2)针对堆密度对水泥生料近红外光谱检测的影响,以混合样本校正的方式对堆密度进行补偿,以提高模型的检测精度。采用该方式对SiO2、Al2O3、Fe2O3和Ca O成分含量检测模型进行校正,与无堆密度信息的样本建立的检测模型对比,其相关系数R2分别提高了19.10%、17.65%、20.37%、27.40%,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减小了7.36%,4.14%,12.90%,20.67%。通过不同水泥企业的对比,研究表明,当水泥生料的原材料发生变化或者产地不同时,不能仅靠修正模型对水泥生料进行检测,需要重新建立近红外光谱模型,并且光谱波段选择必须改变。(3)针对水泥生料质量控制中的滞后和非线性问题,基于水泥生料配料工艺过程的机理与特性,结合近红外光谱检测结果,对水泥生料生产过程进行工况划分并建立工况模板;设计了以典型工况为核心的集趋势控制、前馈控制和预测控制于一体的水泥生料质量多模态控制器:针对质量控制指标设定值变化情况,采用前馈控制;针对水泥生料质量暂时合格,但其变化趋势趋向恶劣的情况,采用趋势控制;针对水泥生料质量不合格的情况,采用预测控制;采用数据驱动的水泥生料原材料成分预估方法对水泥生料原材料成分含量进行估算。(4)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开发了水泥生料质量控制软件,并应用于现场实际生产,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对水泥生料SiO2、Al2O3、Fe2O3和Ca O成分含量的检测值和XRF荧光检测值的平均绝对偏差值分别为0.11、0.033、0.045、0.157;基于近红外光谱检测数据和现场数据,采用水泥生料质量控制软件进行控制,使得水泥生料KH合格率提高17.25%。
曹磊[7](2021)在《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化。分析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现状及优势,介绍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的主要情况,为促进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和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张茫茫[8](2021)在《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及发展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当中应用,对于农业机械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控制水平。本文笔者对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技术当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文章主要阐述农业机械设计应用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优势,并提出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许晓庆[9](2021)在《变频器中PLC自动控制技术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变频器中运用PLC自动控制技术有利于加强变频器的数据分析能力,还可以使变频器能够实现人机互动的功能。把PLC自动控制技术和变频器相互结合,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当变频器在综合性能进一步加强的时候,二者配合会有更大的提升并发挥更大的价值。PLC自动控制技术对于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本文详细探讨在变频器里应用PLC自动控制技术,为二者整体性能的提升提供一定基础。
罗晓琼[10](2020)在《传感器技术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从两个层面来浅谈传感器技术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具体应用,一方面是机械自动化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工业机器人制造。传感器技术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应用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减轻了人们的工作负担,还有效地推动了社会、商业、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Telemetry技术在自动控制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elemetry技术在自动控制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自动控制技术概述 |
1.1 自动控制技术 |
1.2 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中的发展历史 |
2 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的优势 |
2.1 实现实时监控 |
2.2 实现自我故障诊断 |
2.3 自动控制技术的维护成本低 |
3 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3.1 对自动控制技术重视程度不够 |
3.2 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不全面 |
4 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中的应用 |
4.1 在农业灌溉环节中的应用 |
4.2 自动施肥控制技术 |
4.3 自动化温室控制技术 |
4.4 无土栽培技术 |
5 结束语 |
(2)自动控制中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子信息技术与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
2 电子信息技术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3 电子信息技术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发展 |
4 结语 |
(3)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优势 |
1.1 实时控制 |
1.2 可靠性高 |
1.3 售后成本低 |
1.4 自我故障诊断 |
2 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现状 |
3 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 |
3.1 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 |
3.2 农作物生长的温湿度控制 |
3.3 农作物自动采收 |
3.4 影像识别技术 |
4 结语 |
(4)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物联网概述 |
2.1.1 物联网概念 |
2.1.2 物联网体系结构 |
2.2 云平台概述 |
2.2.1 阿里云简介 |
2.2.2 阿里云物联网平台架构 |
2.2.3 MQTT协议基本概念 |
2.2.4 MQTT报文结构 |
2.3 无线通信技术 |
2.3.1 几种无线通信技术比较 |
2.3.2 LoRa技术介绍 |
2.3.3 LoRa调制参数 |
2.4 无线传感网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 系统的功能 |
3.3 系统的总体架构 |
3.4 系统的工作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硬件设计的总体架构 |
4.2 主控制器选型及电路设计 |
4.2.1 STM32 主控芯片 |
4.2.2 单片机最小系统基本电路设计 |
4.3 采集节点传感器选型及电路设计 |
4.3.1 土壤温度传感器 |
4.3.2 土壤湿度传感器 |
4.3.3 空气温湿度传感器 |
4.3.4 光照强度传感器 |
4.4 数据传输节点硬件设计 |
4.4.1 Wi-Fi通信模块 |
4.4.2 GPRS通信模块 |
4.4.3 LoRa通信模块 |
4.5 执行设备控制节点硬件设计 |
4.6 电源模块设计 |
4.7 PCB电路板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设计的总体架构 |
5.1.1 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
5.1.2 系统软件总体架构 |
5.2 LoRa无线通信软件设计 |
5.2.1 LoRa模块参数配置 |
5.2.2 LoRa模块数据收发 |
5.2.3 LoRa组网方式 |
5.2.4 LoRa轮询采集设计 |
5.3 信息采集节点软件设计 |
5.3.1 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 |
5.3.2 空气温湿度采集软件设计 |
5.3.3 土壤温度采集软件设计 |
5.3.4 土壤湿度采集软件设计 |
5.3.5 光照强度采集软件设计 |
5.4 数据传输节点软件设计 |
5.4.1 WI-Fi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
5.4.2 GPRS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
5.5 执行设备智能决策程序设计 |
5.5.1 卷帘机智能决策设计 |
5.5.2 风机智能决策设计 |
5.5.3 灌溉智能决策设计 |
5.5.4 补光智能决策设计 |
5.5.5 逐级寻优控制设计 |
5.6 看门狗程序设计 |
5.7 物联网平台的服务端搭建与部署 |
5.7.1 创建产品和设备 |
5.7.2 设备接入子程序设计 |
5.7.3 数据流转 |
5.8 Web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
5.8.1 系统架构的选取 |
5.8.2 系统功能设计 |
5.8.3 MySQL数据库设计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搭建与测试 |
6.1 系统的整体搭建 |
6.2 信息采集节点功能测试 |
6.3 数据传输节点联网测试 |
6.3.1 Wi-Fi联网测试 |
6.3.2 GPRS联网测试 |
6.4 LoRa无线通信测试 |
6.4.1 LoRa模块通信组网测试 |
6.4.2 LoRa模块RSSI测试 |
6.4.3 LoRa模块丢包率测试 |
6.5 Web信息管理系统测试 |
6.5.1 数据监测 |
6.5.2 设备控制 |
6.5.3 系统管理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水泥生料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2.1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发展概述 |
1.2.2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在水泥行业应用 |
1.3 化学计量学 |
1.4 水泥生料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 |
2.1 引言 |
2.2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原理 |
2.3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信息提取难点 |
2.4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定量建模方法及评价方法 |
2.5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在矿物检测方面应用原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泥生料成分近红外定量模型建立研究 |
3.1 引言 |
3.2 水泥生料近红外光谱采集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2 近红外光谱采集 |
3.3 水泥生料近红外光谱数据处理 |
3.3.1 样本划分 |
3.3.2 光谱预处理 |
3.4 水泥生料近红外光谱波段优选 |
3.4.1 反向区间偏最小二乘法波段挑选 |
3.4.2 协同偏最小二乘法波段挑选 |
3.5 水泥生料成分含量近红外光谱建模 |
3.5.1 SiO_2成分含量建模研究 |
3.5.2 Al_2O_3成分含量建模研究 |
3.5.3 Fe_2O_3成分含量建模研究 |
3.5.4 CaO成分含量建模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堆密度和原材料对水泥生料近红外光谱建模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堆密度对水泥生料近红外光谱检测影响研究 |
4.2.1 堆密度对水泥生料近红外光谱检测影响 |
4.2.2 水泥生料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堆密度补偿 |
4.3 原材料对水泥生料近红外光谱检测影响研究 |
4.3.1 原材料对水泥生料近红外光谱检测影响 |
4.3.2 原材料变化近红外光谱建模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生料质量控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水泥生料质量控制难点分析 |
5.3 水泥生料制备工况划分 |
5.4 水泥生料质量控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泥生料质量控制系统实现 |
6.1 引言 |
6.2 水泥生料成分检测结果 |
6.3 水泥生料质量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
6.4 系统开发 |
6.5 现场应用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机械自动控制技术应用现状 |
2 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优势 |
2.1 同步控制 |
2.2 精准操控 |
2.3 节约成本 |
3 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
3.1 农作物生长条件的设定与控制 |
3.2 农作物自动采收 |
3.3 以传感器为载体的影像识别 |
3.4 自动化灌溉控制 |
4 结语 |
(9)变频器中PLC自动控制技术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PLC自动控制概述 |
1.1 PLC自动控制技术概述 |
1.2 PLC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 |
2 PLC模块和变频器的型号选择 |
2.1 变频器型号的选择 |
2.2 对PLC的型号选择 |
2.3 变频器中PLC模块的选择 |
3 PLC自动控制技术在变频器中的应用 |
3.1 通信协议的实现方法 |
3.2 PLC自动控制系统和变频器端子的联系 |
3.3 变频器自动控制方法的实现 |
4 结语 |
(10)传感器技术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具体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传感器技术在机械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 |
1.1 颤振传感 |
1.2 加工件形状和尺寸传感误差 |
2 传感器技术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2.1 速度、加速度传感器 |
2.2 位移传感器技术 |
3 结语 |
四、Telemetry技术在自动控制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中的应用[J]. 张涵. 智慧农业导刊, 2022(02)
- [2]自动控制中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J]. 黄保斐.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1(18)
- [3]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探讨[J]. 张友朋.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06)
- [4]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5]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控制系统设计[D]. 李寒. 河北大学, 2021(09)
- [6]基于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水泥生料质量控制研究[D]. 黄冰. 济南大学, 2021(02)
- [7]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研究[J]. 曹磊.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1(03)
- [8]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及发展中的应用[J]. 张茫茫. 现代农业研究, 2021(03)
- [9]变频器中PLC自动控制技术的运用研究[J]. 许晓庆. 中国设备工程, 2021(02)
- [10]传感器技术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具体应用[J]. 罗晓琼.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