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秘书职业含义的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吴新元[1](2022)在《辅理、枢近、文书:秘书活动、秘书、秘书学三大定义新探》文中指出从人类认识的辩证过程看,定义既是"低阶"起点,又是"高阶"归宿。若无定义,人们将失去日常交流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任何一门学科,必始于基础概念;否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体系无从谈起。秘书学科概莫能外。从30年前常崇宜前辈对秘书学"珠峰"(定义)的执着追求[1],到2021年若干秘书工作和秘书学会议上领导专家对秘书定义的深情呼唤,都反映了同仁对学科进步的共同期盼。
梁淑情[2](2019)在《李欣的秘书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李欣是中国秘书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他的秘书学思想为我国的秘书学发展与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引作用,也正是其在秘书工作中实践中不断地研究与总结秘书工作的性质与发展规律,从而促进我国的秘书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研究李欣的秘书工作历程以及秘书学思想理论,不仅可以借鉴李欣的秘书学思想理论观点,也能学习他推动秘书工作及秘书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更要发扬李欣对秘书事业兢兢业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本文是在研究历史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编研学理论方法,就李欣一生的秘书工作历程及其理论观点进行探究和提炼。通过对李欣秘书工作活动地梳理,重点关注他在秘书工作方面的实践,并对李欣在秘书工作中所传达的秘书学思想理论进行总结和研究,旨在结合时代背景深刻把握李欣的秘书学思想,从而对今后秘书学研究及秘书工作地开展提供宝贵的指导价值。本论文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方法。现阶段学界研究李欣及其秘书学思想的文章专着比较少,即使有涉及也大多集中在其某一方面的秘书学思想研究上。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李欣的秘书学思想给予系统的梳理,另外试图填补李欣生平研究的空白第二部分是李欣生平与秘书工作。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以时间为顺序,简述李欣的生平及其秘书生涯,包括参加革命、着书立说、促进秘书工作改革以及纠正秘书学理论研究的不良风气,从而对李欣在秘书界的贡献及历史地位有个清晰地认识。第三部分是李欣秘书学思想的形成。笔者从李欣秘书学思想形成的原因、标志、特点三个方面入手,以求再现其思想形成的过程,厘清前因后果,做到“知其所以然”。第四部分是李欣秘书学思想的基本内容。这是本文的核心内容,笔者把李欣的主要思想概括为秘书哲学观、秘书服务观、秘书人才观、秘书辅助决策观、秘书工作规律观五个方面,并按照从心理到行为、由人到工作的顺序,依次展开叙述,力求从根本上梳理李欣秘书学思想的内涵。第五部分是李欣秘书学思想的评价及启示。实事求是地评价李欣的秘书学思想,看到其在带领我国秘书学发展的开拓性价值,也正视其思想的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李欣在秘书学理论研究以及秘书工作中展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曹晓成[3](2018)在《关系场域中秘书权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秘书制度产生和发展一直是各国政治体系必不可少的部分。虽然在组织管理和制度规范层面,秘书只是公务员队伍中履行办文、办会、办事的从属性岗位,但从政治过程的视角来看,秘书人员却掌握着无可比拟的政治资源,深刻的影响着政治权力的具体运作。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熏陶和独有的政党官僚体制下,中国的秘书制度不仅仅是政府工作运行的需要,更是国家政治体制与国家权力施行和承继的重要环节。有别于西方,中国的党政秘书全是隶属官僚体系的正式人员,被赋予了一定的岗位职责和权力。其中既有来自于职责定位的“法定”权力,也有来自领导权力的授予延伸,更有来自于秘书占据关键位置、把持重要信息而产生的种种隐性权力。更进一步,在人格化的政党官僚制背景下,秘书在政治场域中的有利位置可以成为其构筑自己关系网络的绝佳优势,而秘书群体往往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强势关系优势来跨越组织正式的阶层和规则,在与各方的互动中获取更多的权力空间。在关键信息的获取、上下衔接的控制、政治议程的影响以及决策结果的左右等方面,都可以看到秘书权力不可忽视的影响。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行政权力的波及范围和覆盖深度愈发膨胀,相应的,秘书人员的权力也有不断扩张的趋势。由于权力来源与具体施行方式等影响,秘书权力除了具有本质从属特征之外,还具有强大的隐蔽性、高度的弹性和便捷的私利搭载性。如果缺乏完善的权力约束机制,秘书人员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很难不产生动摇,权力失范甚至腐败的几率愈发增加。但当前秘书权力规范的路径还更多停留在秘书学理论的探讨上,在操作性和可行性上尚待改进,值得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本文在正文第一部分首先从古代秘书制度起源和发展,揭示了古代秘书权力的周期性演变规律。在重点分析现代秘书岗位职责定位和对组织系统润滑、对权力集中的巩固等作用后,选取了美国、日本、俄罗斯等有代表性的国家,比较了中国秘书制度与西方民选制度秘书制度的具体差异。在此基础上,从组织理论角度对现代秘书权力进行了分析和界定,并结合具体政治过程详细阐述了秘书权力的体现方式和运行特点。正文第二部分,作为全文的重点章节,主要是创新的引入关系场域的考察视角。因为受到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人格化因素和政党官僚的影响,考虑关系的优先地位本就是中国官僚体制运行的基本常识,特别是秘书职位的天然依赖性,必须与领导建构良好的关系,才能获得社会交换的基本平衡。与此同时,还需要形形色色各类人群互动,即便的基于工作顺利完成角度也必须组建属于自己的关系网络。而秘书由于与领导、与权力核心的近距离,造就了跨越以权力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的强大能力。更重要的,我们发现关系赋予了秘书群体无可比拟的晋升能力,使得秘书成为组织承认、民间默认的权力承继者,在干部人事管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必须指出的,关系的赋权能力在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组织的秘书身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正文第三部分,我们分析了秘书权力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失范的种种体现,探讨了秘书从属性的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独立人格丧失,而沦为领导权力的完全附属,继而从宏观政治环境的可行性、中观体制监督的难落实和微观秘书对关系的过分依赖三个角度阐释了秘书权力失范的原因。正文最后一部分,我们从当前取消专职秘书可行性缺乏和秘书权力失范治理的误区入手,更多从基层政府的角度重点分析秘书权力规范的解决途径,主要从制度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正向化关系对秘书权力在政治场域中的影响,以达到正式制度和关系正向补充的良性互动。
石卿媛[4](2015)在《政府机关秘书与企业秘书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两大部类分类法是国内秘书学界提出的将机关秘书与企业秘书因诸多不同因素而分类研究的一种理论。本文在这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个人采访和亲身实践相结合等方法,从服务对象与工作内容、性质、从业者素质等多方入手,系统、多维度地研究国内政府机关秘书与企业秘书的差异性及规律,以期为秘书学教学和研究提供较真实的参考数据,并为高校秘书学专业毕业生或有志于从事秘书职业的人群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本文首先阐述了对政府机关秘书与企业秘书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分析了比较主体产生的分类背景和原因以及研究的条件与必要性;继而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第一手数据,具体论述了政府秘书与企业秘书在服务对象、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最后着重探讨政府机关与企业在秘书工作上可以相互借鉴与互相促进的课题,进而提出我国企业秘书可以通过汲取政府机关秘书与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秘书的经验,以提高企业秘书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政府机关秘书也可从企业秘书工作的国际化中获得灵感,从而为我国秘书工作的健康发展和秘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打好基础。
吴倩倩[5](2014)在《我国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现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自1998年实行秘书资格鉴定以来,秘书规模不断扩大,秘书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至今十六年来,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一定程度地契合了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职业需求,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鉴定作出贡献。但是当前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并不完善,存在鉴定权属不合理、鉴定标准不完善、考试内容设置不合理、考试信度和证书含金量低等问题,以致鉴定证书未能起到实际作用。本文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建议转移鉴定权属,放权于职业秘书协会,联合秘书事务所;依托高职院校和高等院校,重视行业参与,发挥产学合作的作用;建议制定《秘书法》加强制度保障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证书知名度;建议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能力为核心,制定通用化的职业标准,要与秘书专业教学合理契合,增设一级秘书,划为“三级九段”;建议严格把关报考标准,认真审查报考资格,完善试题库,改革鉴定内容,重视速记技能,改革鉴定形式和方法,建构合理的考评员队伍,建立督察机制。
芦丽婷[6](2014)在《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拒绝”,无论是发生在日常交际、职业交往、商务谈判还是政治协商中,都是一种需要言者谨慎处理、听者敏感释话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而由于语言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同一场景中,汉语使用者和英文使用者在实施拒绝和解译拒绝等方面会存在许多差异。关于将拒绝作为一种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和二语习得等方面。然而,大部分的研究存在单纯列举语料、直白描写语料和罗列对比数据等问题,缺乏解释性的研究、系统的言语行为策略分类和高度概括性的总结等。本研究不是单一文化背景下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而是从汉英对比的角度出发,试图从多个理论视角,结合抽样语料,考查和探究汉英职业交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解译模式、策略偏好、及物性选择对比和文化语用原因等。在开篇两章对研究目的、研究背景、基本理论和研究思路等作简要阐明之后,第三章详述了语料来源。语料的收集和取样也是本研究的特色之一,以往的研究多直接使用语篇补全测试(DCT)完成数据采集工作,本研究则不仅在问卷设计上大下功夫,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情景调查、试点测试、反馈和面谈、按比例抽样等多种可控的实验方式来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从而使其具有普遍性。另外,也利用现代职场剧中相关场景的视频转录方式,收集到另一组视频语料。为尽量避免随机采样的错误,同样将其按比例抽样,作为对第一组语料的补充,弥补DCT采集语料存在的若干弊端。接着,从四个视角,即“言之解”、“言之行”、“言之法”和“言之因”对汉英语料进行观察、描写和解释,力求在一个更立体的多维平台上研究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视角一是从关联理论看“言之解”,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明示——推理过程对间接言语行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关联期待的满足甚至是放弃都是以言语行为得解为目的的。汉英拒绝言语行为关联意义的使用,是解译拒绝的关键。本研究中的拒绝,可以理解为职场人际交往时,会话互动中产生的针对一方提出的请求、邀请、提供和建议等给出的具有动态语境假设的选择。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观测三类关联意义在汉英拒绝释话中的使用频率,为的是对比汉语使用者和英语使用者在释义拒绝时的认知机制和心理过程,也为的是辅助解释汉英拒绝策略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原因,更是为了印证“最佳关联”是在不同认知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想要获得交际成功而对一个语境假设集合做出的不同选择。视角二是从言语行为的实施过程看“言之行”。在实施拒绝这样有损“面子”的言语行为之时必然要使用各类语用策略,这也是以往各项研究的重点。而本研究创新性地将拒绝语用策略做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分类,提供了新的分类依据,总结了两类共46种拒绝行为策略,并——作描写分析。用数据和材料实证的方法对汉英样本进行数理统计,以社会权利为变量,归纳汉英拒绝言语行为实施的过程中的共性和个性。视角三“言之法”是指使用功能语法中及物性过程的分析方式来对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对汉英拒绝语料的及物性过程标注、统计和分析,对六种及物性过程在汉英职业拒绝样本中的选择偏好和频率,以及以社会权利为变量,汉英数据变化规律等,都进行了充分的对比描写和语里解释。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强调语言的功能、语境的重要、篇章的衔接等方面都与语用学理论暗相呼应。也早有学者提出两门学科之间可以互相支持的假说。本研究通过将语用学分析和及物性过程分析作用于同一研究客体——汉英拒绝言语行为,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印证该假说的成立。在以实例为基础,以理论为纲要,综合分析了各方原因之后,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及物性过程的选择和语用策略的生成是“暗合”的,言者对于及物性过程的选择自动生成了其对于语用策略的使用。视角之四,被称之为“言之因”,为的是探究汉英拒绝言语行为具有差异性的深层文化原因。文化语境差异、语用策略差异、语用主体差异等是构成本研究汉英拒绝言语行为差异的“因由”。文化语境是隐含在文化内部的不可量化的隐性语境,它包括传统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它隐蔽不显现,却强有力地控制着汉英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语用策略中称呼、恭维、礼貌和方式等的汉英对比可以给汉英拒绝策略差异提供最直接的解释;而语用主体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它与交际意图、文化语境和语用策略之间的密切联系,语用主体的个体差异对拒绝言语行为本身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回顾和总结了研究内容和结论,提出了此项研究的研究价值并列举了不足之处和若干值得后续思考的问题。
柯文彬[7](2013)在《从追靠到同构—秘书与领导和谐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秘书与领导的关系是秘书工作的核心问题,做好秘书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要处理好秘书与领导的关系。如何构建和谐融洽的秘书与领导关系,尤其是如何找准定位与突破口,国内外对此鲜有深入研究。本文认为,秘书与领导的关系本质上是工作关系,但是又超越了一般的工作关系,超越了普通的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双方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最为特殊;“同向、同心、同步、同频”是构建秘书与领导和谐关系的关键(概括为“同构”),并以此为课题展开研究和论述。如果把秘书与领导的关系用一辆汽车来形容,那么“四同”则是两者关系和谐的“四驱”发动机,而秘书工作的“书、谋、管、办”四项职能则是汽车的四个轮子,在秘书履行职能过程中的一些艺术与技巧则是润滑油,而应用标杆管理理论搭建起秘书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则是汽油。在秘书的核心能力这个“汽油”的作用下,通过“四同”这个“四驱”发动机带动“书、谋、管、办”这四个轮子同时发力,并在足够的“润滑油”作用下,“汽车”就会跑得平稳、顺畅、欢快。论文首先简要综述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论文的主体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秘书与领导关系的社会属性;第二部分通过引入标杆管理理论,构筑秘书的核心能力及秘书与领导和谐关系模型;第三部分则结合具体工作实践,重点阐述按照“同向、同心;同步、同频”要求,全面提升秘书与领导的和谐关系。第四部分则从秘书工作的“书、谋、管、办”四项职能入手,探讨处理好秘书与领导关系的具体技巧与细节。论文最后第五部分指出,要正确处理“亲”与“贤”的关系,防止对秘书与领导关系的认识偏差,正确客观认识并长期保持秘书与领导的和谐关系。
陈华[8](2012)在《秘书工作“中”的艺术》文中研究表明“中”,既是一种哲学观念,也是一种为人处事的艺术。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对秘书职业的积极影响备受关注,但从“中”这一核心理念入手研究秘书工作规律和艺术特质的文章还较少。本文先从本体论角度分析“中”的哲学思想,再从职业道德、工作方法等角度,分析“中”是“度”的哲学和“为”的艺术,着重结合秘书工作“中位”的特点,探讨秘书工作的“中道”。文章认为:“中”在道德上主要表现为“忠恕”和“慎独”的修身理念,在方法上则体现为“执两用中”、“和而不同”、“时中”等艺术形式。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着力与实践相结合,探讨秘书工作“中”在为人处世和具体的“书、办、谋、管”工作中的运用,并就如何培养秘书“中”的意识和能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韦志国[9](2010)在《秘书学概论课程应当进行“课程升级”——与谭一平先生商榷》文中指出谭一平先生在《秘书》杂志2010年第9期上撰文,旗帜鲜明地主张取消秘书学概论课程。谭先生认为:"如果不取消秘书学概论这门课,对文秘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损害将越来越大。"似乎在谭先生看来,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欠佳的罪魁祸首当数秘书学概论了。其实,就业问题既是一个教育课题,更是一个社会课
孟建伟[10](2010)在《略论高职院校秘书专业建设的几个常规问题》文中认为高职院校秘书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专业名称、职业背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和建设规划等一些常规问题。应该从"正名"的意义上进行专业命名,从社会期待和业务工作需求的角度确定能力培养的范畴,其培养目标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并且有不同层面,其课程体系应该与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相对应,用独特的课程模式和实训模式来体现培养模式,并重视师资培育和硬件设施的配置。
二、对秘书职业含义的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秘书职业含义的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辅理、枢近、文书:秘书活动、秘书、秘书学三大定义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辩证唯物:秘书活动决定秘书定义,才是秘书学的学科对象 |
二、辅理活动:秘书活动的邻近属(共性) |
三、枢近性:秘书活动的专业职能内容特性(本质) |
四、文书性:秘书活动的专业职能形式特性(本质) |
1. 初始性。 |
2. 基础性。 |
3. 权威性。 |
4. 专业性。 |
5. 刚需性。 |
6. 成熟性。 |
五、结论:研究意义、定义 |
(2)李欣的秘书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标 |
(二)理论意义 |
(三)实践价值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文章专着 |
(三)期刊论文及其它 |
(四)国外研究现状 |
三、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读法 |
(二)逻辑推演法 |
(三)学科交叉法 |
第一章 李欣生平与秘书工作 |
第一节 李欣生平简介 |
第二节 李欣与早期的机要译电 |
第三节 李欣与秘书事业 |
一、开秘书学着书立说之风 |
二、构建秘书学理论体系 |
三、创新秘书工作方式 |
四、八十年代的“天地之争” |
第二章 李欣秘书学思想的形成 |
第一节 李欣秘书学思想形成的原因 |
一、时代的因素 |
二、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论指导 |
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秘书工作经历 |
四、谦逊勤奋的品格和宽阔的视野 |
第二节 李欣秘书学思想形成的标志 |
一、思想形成的界定标准 |
二、秘书学思想形成的标志 |
第三节 李欣秘书学思想的特点 |
一、以鲜明的服务性为出发点 |
二、以突出的政治性贯穿始终 |
第三章 李欣秘书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一节 秘书哲学观 |
一、实事求是观点 |
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三、群众路线观点 |
第二节 秘书服务观 |
一、从属性决定了秘书工作的服务性 |
二、秘书服务对象的广泛性 |
三、秘书服务方式的多样性 |
第三节 秘书人才观 |
一、秘书岗位“膨胀回位” |
二、“恃才放旷者”不可为秘书 |
三、关心秘书人员,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 |
第四节 秘书辅助决策观 |
一、秘书的参谋职能 |
二、参谋不等于参与决策 |
三、正确理解“参与政务” |
四、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
第五节 秘书工作规律观 |
一、“双线”规律的形成 |
二、秘书工作规律的争议 |
三、“双线”规律的理论价值 |
第四章 李欣秘书学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
第一节 无可争议的秘书学专业奠基人 |
第二节 李欣秘书学思想的局限 |
一、研究主体局限于党政公务秘书 |
二、注重经验总结,缺少理论深度 |
第三节 继承和发展李欣秘书学思想及秘书精神 |
一、继承和发展李欣的秘书学研究方法和基础经验 |
二、学习李欣的秘书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3)关系场域中秘书权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核心概念阐释 |
1.3.1 秘书 |
1.3.2 权力 |
1.3.3 场域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现代公职体系中的秘书制度和秘书权力 |
2.1 秘书的产生和发展 |
2.1.1 古代秘书起源和发展 |
2.1.2 古代秘书的权力的周期性演变 |
2.2 现代秘书制度的定位和功能 |
2.2.1 秘书的岗位基本职责 |
2.2.2 对权力集中的作用 |
2.2.3 润滑缓冲剂的作用 |
2.3 中外秘书制度的比较 |
2.3.1 中外秘书职业的显着差异 |
2.3.2 西方民选制下的秘书制度 |
2.3.3 中外秘书制度差异的思考 |
2.4 秘书权力的来源与特点 |
2.4.1 组织理论视角下的秘书权力 |
2.4.2 秘书权力的具体体现 |
2.4.3 秘书权力的特点 |
第三章 关系网络对秘书权力的渗透影响 |
3.1 关系至上产生的沃土——摆脱不了的人格化因素 |
3.1.1 对关系追求的强大动力 |
3.1.2 特殊主义凌驾于普遍主义 |
3.2 秘书本身对关系的依赖性更大 |
3.2.1 工作性质决定了对关系的强依赖 |
3.2.2 利益回报角度的需要 |
3.3 关系对秘书权力配置的影响 |
3.3.1 权力中心的差序格局 |
3.3.2 关系赋予秘书权力的具体体现 |
3.4 关系赋予的超强晋升能力 |
3.4.1 秘书在能力培养和忠诚体现上的天然优势 |
3.4.2 关系资本对升迁给予的强大支持 |
3.4.3 在干部人事制度中的特殊地位 |
3.5 关系在秘书之间的显着差异 |
第四章 秘书权力失范的现状分析 |
4.1 秘书角色失范的表现 |
4.1.1 角色定位不清 |
4.1.2 多渠道攫取私利 |
4.1.3 与领导的连体腐败 |
4.2 秘书独立人格的丧失 |
4.3 秘书角色失范的原因分析 |
4.3.1 宏观角度——现实政治环境的可行性 |
4.3.2 中观角度——体制监督难以落实 |
4.3.3 微观角度——对关系的过分依赖 |
第五章 秘书权力失范的治理路径 |
5.1 治理秘书权力失范的实践探索及误区 |
5.1.1 取消基层专职秘书的可行性 |
5.1.2 当前秘书权力规范倾向 |
5.2 规范秘书权力的制度建设方向 |
5.2.1 规范权力运行的制度环境 |
5.2.2 人事管理方面的制度完善 |
5.3 促进关系从权力资本向组织资本的转化 |
5.3.1 为权力的集中提供弹性空间 |
5.3.2 弥补制度的不确定性和高成本 |
5.3.3 寻求人格相对独立 |
5.3.4 营造积极的组织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4)政府机关秘书与企业秘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二章 比较研究政府机关秘书与企业秘书的重要性 |
2.1 政府机关秘书与企业秘书分类的背景和原因 |
2.2 政府机关秘书与企业秘书的共性分析 |
2.3 比较研究政府秘书与企业秘书的条件与必要性 |
第三章 服务对象的不同,决定工作性质之异 |
3.1 政府机关秘书的服务对象与工作性质 |
3.2 企业秘书的服务对象与工作性质 |
3.3 政府机关秘书与企业秘书在工作性质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四章 工作重心的不同,决定工作内容之异 |
4.1 政府机关秘书的主要职能 |
4.2 企业秘书的主要职能 |
4.3 政府机关秘书与企业秘书在工作内容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五章 入职标准的不同,决定工作素质之异 |
5.1 政府机关秘书的入职标准与素质要求 |
5.2 企业秘书的入职标准与素质要求 |
5.3 政府机关秘书与企业秘书在工作素质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六章 企业秘书工作完善的路径 |
6.1 企业秘书工作的问题 |
6.2 企业秘书制度规范与完善的路径 |
6.3 企业秘书职能规范与完善的路径 |
第七章我国企业秘书工作的发展对政府机关秘书工作的借鉴意义 |
7.1 企业秘书未来的发展趋势预测 |
7.2 企业秘书国际化的对政府机关秘书工作的借鉴意义 |
第八章 结语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的实践指导意义 |
8.3 研究的困难与不足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企业对秘书职业要求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后记 |
(5)我国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2 我国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制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2.1 鉴定权属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2.2 鉴定标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2.3 鉴定执行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3 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分析及其借鉴意义 |
3.1 英国职业资格证书的运营机制与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
3.2 英国职业标准的制定方法、内容和结构及对我国的启示 |
3.3 英国职业证书评定的核心内容、考核主要形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
4 提升秘书职业资格鉴定水平的对策和思考 |
4.1 加强制度保障和加大宣传力度 |
4.2 转移鉴定权属,放权于相关机构 |
4.3 改革和完善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的标准 |
4.4 鉴定流程的改革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秘书国家职业标准(1998 年版) |
附录二:秘书国家职业标准(2003 年版) |
附录三:秘书国家职业标准(2006 年版) |
附录四:高等、高职院校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归纳表 |
附录五:国家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个人调查问卷报告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6)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选题动机和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社会语言学的角度 |
1.2.2 语用学的角度 |
1.2.3 跨文化和二语习得的角度 |
1.2.4 前人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1.4.1 观点创新 |
1.4.2 方法创新 |
1.4.3 视角创新 |
1.5 研究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拒绝 |
2.1.2 策略与拒绝策略 |
2.1.3 语用学 |
2.2 指导理论 |
2.2.1 关联理论 |
2.2.2 言语行为理论 |
2.2.3 礼貌理论 |
2.2.4 系统功能语言学之语言功能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设计和语料来源 |
3.1 汉英语料样例 |
3.2 问卷样本设计 |
3.2.1 语篇补全测试 |
3.2.2 情景调查和试点测试 |
3.2.3 正式测试和抽样方法 |
3.3 视频样本来源 |
3.3.1 样本选择 |
3.3.2 抽样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言之解—汉英拒绝言语行为的解译及比较 |
4.1 拒绝言语行为的释话过程 |
4.1.1 “明示—推理”过程和拒绝言语行为 |
4.1.2 关联期待在拒绝语用推理中的作用 |
4.2 拒绝语用解读的终止 |
4.2.1 拒绝语用推理终止于关联期待的满足 |
4.2.2 拒绝语用推理终止于关联期待的放弃 |
4.2.3 拒绝语用推理终止和拒绝策略的多样性 |
4.3 汉英拒绝意义分类及比较 |
4.3.1 相关概念 |
4.3.2 拒绝言语行为的意义分类 |
4.3.3 汉英拒绝言语行为的释话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言之行—汉英拒绝策略的使用与比较 |
5.1 拒绝言语行为策略的划分 |
5.1.1 内容策略 |
5.1.2 形式策略 |
5.2 本研究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策略 |
5.2.1 内容策略 |
5.2.2 形式策略 |
5.3 汉英数据分析与对比 |
5.3.1 汉英拒绝策略使用概况 |
5.3.2 汉英拒绝策略差异分析 |
5.3.3 拒绝策略与社会权利 |
5.3.4 汉英拒绝策略差异焦点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言之法—汉英及物性过程选择与拒绝策略的生成 |
6.1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用学的互补基础 |
6.2 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研究 |
6.2.1 物质过程 |
6.2.2 心理过程 |
6.2.3 关系过程 |
6.2.4 行为过程 |
6.2.5 言语过程 |
6.2.6 存在过程 |
6.3 汉英拒绝言语行为的及物性选择对比 |
6.3.1 汉英各类及物性过程的使用概况 |
6.3.2 汉英各类及物性过程分析与比较 |
6.3.3 汉英及物性过程与社会权利 |
6.4 汉英及物性系统对比研究对言语行为策略研究的支持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言之因—汉英拒绝的文化语用对比 |
7.1 语用环境对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 |
7.1.1 语境的构成和功能 |
7.1.2 汉英文化语境差异与拒绝言语行为 |
7.2 文化语用策略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
7.2.1 汉英称呼策略差异 |
7.2.2 汉英恭维策略差异 |
7.2.3 汉英礼貌策略差异 |
7.2.4 汉英方式策略差异 |
7.3 语用主体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
7.3.1 语用主体和交际意图 |
7.3.2 语用主体的个体差异 |
7.3.3 语用主体的核心地位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和反思 |
8.1 基本内容和结论 |
8.2 研究价值 |
8.2.1 方法价值 |
8.2.2 应用价值 |
8.3 不足之处与相关反思 |
8.3.1 本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8.3.2 相关后续研究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拒绝情景调查(英文版本) |
附录2 拒绝情景调查(汉语版本) |
附录3 Questionnaire of Refusals(英文版本) |
附录4 Questionnaire of Refusals(汉语版本) |
附录5 部分英文视频语料样例 |
附录6 部分汉语视频语料样例 |
附录7 本研究中的图与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从追靠到同构—秘书与领导和谐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2. 秘书与领导关系的社会属性 |
2.1 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 |
2.2 社会关系的多重性 |
2.3 秘书与领导关系的基本特点与客观规律 |
3. 秘书与领导和谐关系模型的构建 |
3.1 标杆管理基本理论 |
3.2 构建秘书与领导关系的“标杆管理模型” |
4. 按照“四同”,提升秘书与领导间的和谐关系 |
4.1 同向——目标认同 |
4.2 同心——理念认同 |
4.3 同步——步调一致 |
4.4 同频——韵律和谐 |
5. 把握“四同”,在服务的技巧和细节上精益求精 |
5.1 “书”之同,求通达 |
5.2 “办”之同,求实效 |
5.3 “谋”之同,谋民利 |
5.4 “管”之同,管到位 |
6. 正确客观认识秘书与领导的关系 |
6.1 正确处理“亲”与“贤”的关系 |
6.2 防止对秘书与领导关系的认识偏差 |
6.3 保持秘书与领导的长期密切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8)秘书工作“中”的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中”的哲学思想认知 |
1.1 “中”之天道——“本体论”认知 |
1.2 “中”之人道——“度”的哲学 |
1.3 “中道”的理解误区以及局限性 |
第二章 “中道”对秘书工作价值的探讨 |
2.1 其位居中——秘书工作的特殊地位 |
2.2 守中不易——“中位”对秘书工作的考验和要求 |
2.3 持中有“度”——秘书工作的“中道” |
第三章 秘书为人处世“中”的艺术 |
3.1 秘书的自我修养实践:忠贞不二,慎独中正 |
3.2 秘书的外在修养准则:宽厚处世,谐和人我 |
第四章 秘书“书办谋管”工作“中”的艺术 |
4.1 公文写作“中”的艺术:文质彬彬 |
4.2 办理事务“中”的艺术:服从而不盲从 |
4.3 参谋辅弼“中”的艺术:不偏不倚,谋而不断 |
4.4 管理协调“中”的艺术:素位而行,折中致和 |
第五章 秘书培养执“中”的能力 |
5.1 博取求中:要成为渊博的“杂家” |
5.2 平淡甘中: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
5.3 准确悟中:要深刻领会学习“中”的思想精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9)秘书学概论课程应当进行“课程升级”——与谭一平先生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 什么是课程升级 |
2 秘书学概论课程的价值与定位 |
3秘书学概论课程升级的思路 |
(10)略论高职院校秘书专业建设的几个常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专业名称:“文秘”还是“秘书”? |
二、职业背景:社会需求与社会期待 |
(一) 社会需求概况 |
(二) 社会期待分析 |
(三) 社会期待背景下的基本能力划分 |
三、培养目标:“为谁培养”与“培养什么” |
(一) 把握需求重心, 解决好“为谁培养”的问题 |
(二) 围绕培养规格, 解决好“培养什么”的问题 |
四、课程体系:职业能力对应与职业资格对应 |
(一) 几种常见的课程体系 |
(二) 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对应 |
(三) 基本课程的划分与归类 |
(四) 课程设置与国家秘书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对应 |
五、培养模式:课程模式与实训模式 |
(一) “以能定课”和“以证定课”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
(二) “综合实务模拟”的实训模式 |
六、建设规划:师资培育与硬件配置 |
(一) 师资队伍的建设 |
(二) 硬件设施的建设 |
四、对秘书职业含义的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辅理、枢近、文书:秘书活动、秘书、秘书学三大定义新探[J]. 吴新元. 秘书之友, 2022(01)
- [2]李欣的秘书学思想研究[D]. 梁淑情.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3]关系场域中秘书权力研究[D]. 曹晓成. 南京大学, 2018(09)
- [4]政府机关秘书与企业秘书的比较研究[D]. 石卿媛. 暨南大学, 2015(12)
- [5]我国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现状研究[D]. 吴倩倩. 暨南大学, 2014(04)
- [6]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D]. 芦丽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7]从追靠到同构—秘书与领导和谐关系研究[D]. 柯文彬. 暨南大学, 2013(01)
- [8]秘书工作“中”的艺术[D]. 陈华. 暨南大学, 2012(06)
- [9]秘书学概论课程应当进行“课程升级”——与谭一平先生商榷[J]. 韦志国. 秘书, 2010(12)
- [10]略论高职院校秘书专业建设的几个常规问题[J]. 孟建伟.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