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芳[1](2021)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研究 ——以大理四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中心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党和国家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出一系列新的具体要求,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创新和深化,这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针对性的现实要求。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有着较为显着的优势,即针对性强、实效性好、教育性优,以教学案例明理论、讲事实、育新人,用蕴含新时代党和国家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的教学案例来培育时代新人,用积极的、正能量的教学案例传播好主流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现实要求。教师面对真实课堂环境,能否有效而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案例是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这两个环节容易被一些教师习惯性的简化,即:案例+教材内容,常常被当做固定公式运用于课堂,而缺乏创新和“接地气”。教师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教学案例选择更科学合理、教学案例运用更规范完整、教学案例价值和作用挖掘更充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实现“八个统一”,仍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点。本文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之一,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大理四所高校的学生、“基础”课专兼职教师为调查和访谈对象,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理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现状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从教师(“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主体)和外部条件(教师选择和运用教学案例的外部条件)两个层面为解决问题提出对策,教师在教学案例选择方面的对策为:增强教学案例选择的主体意识、明确“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的原则、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拓宽教学案例选择的渠道;教师教学案例运用的对策为:把握教学案例运用的基本要求、创新教学案例运用的方式、增强新媒体运用能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从外部条件来保障和优化教师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运用,如改善教学环境、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考评机制和反馈机制、加强合作交流等,由此切实为地方“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优化创新提供一些借鉴,促进地方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周静文[2](2021)在《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文中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与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联系较为密切的课程。高校师生典型案例是从不同知识背景、人生阅历和认知水平的大学师生实际生活中选取的案例,它集中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成长诉求。因此,将高校师生典型作为《基础》课案例教学的素材,可以使教学更贴近于学生,从而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案例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选取什么样的案例以及如何将之运用于教学过程则是广大思政课教师面临的一大课题。高校师生典型案例来源于高校大学师生实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够积极回应青年大学生发展需求,价值追求和利益关切,具有主体特殊性、教育功能性和社会影响力,且因其高度契合《基础》课教学目标、承载《基础》课教学内容、符合《基础》课教学规律而成为《基础》课教学的重要载体。高校师生典型案例运用于《基础》课教学具有切实的实践基础。就《基础》课教学而言,首先,围绕学生是教学出发点、关照学生是教学关键点、服务学生是教学落脚点,高校师生典型案例的运用可有效增强《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其次,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话语三方面,高校师生典型案例的运用可有效强化《基础》课教学亲和力;最后,将高校师生典型案例运用于《基础》课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汲取知识、塑造意志品质并将理论知识外化于行,从而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一是坚持政治性、典型性、时代性、校本性标准严格挑选案例;二是从壮大思政教师队伍、提高育人的实际效果和深化案例研究等方面协同教师队伍;三是坚持“八个相统一”从过程管理求实效。
黄黎明,张玉华,马前锋[3](2020)在《高职“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协同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案例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将案例融入职业、专业、行业教育的全过程,对促进高职学生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受高职院校师资结构、学校均衡程度、学生现状和教学理念滞后等综合因素影响,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建设和教学成效的提升单靠一己之力难以实现,唯有以问题为导向,抱团取暖,形成协同效应,才能最大化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整体性价值。文章以上海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协同建设的实践为例,以期为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新思路。
杨冰[4](2020)在《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各类中等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毕业生遍布于经济社会的各个专业岗位和领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现代中等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具备专业技术素质和法律素养的中等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重点工作任务。然而,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相对目前我国法治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仍然显得有些滞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对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法律知识专业人才的高度重视和迫切需要。尽管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课一直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由于多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如何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改革其现状,改进其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已成为需要广大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师用心研究和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和角度出发,采用多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中普遍存在且需要改进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笔者从目前我市中职学生的法律基础课学习的现状、教师教学的特点等研究问题进行着手,对目前R市农业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师、学生以及教务处的相关主管人员进行了访谈和调查,结合了有关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总结和分析出目前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完善和改进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问题的提出,指出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正在进行的法律基础课教学的现状,指出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及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法。第二部分对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课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及具体教学方法进行了评析。第三部分提出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正在进行的法律基础课的具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第四部分,提出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应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理论教学原则。第五部分从中等职业学校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强化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创新传统基础课教学方法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建立完善培养和提升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师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教学评价长效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赖雪梅[5](2019)在《“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05方案”实施以来,“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为一门课程,然而实际教学效果与“方案”拟定的初衷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个现象,为解除“基础”课教师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门课中认知上的困惑,促进教材到教学的有效转化,本文探究了“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体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剖析了“基础”课教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张皮”现象,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系统设计“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并以此进行实践验证。从理论层面而言,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整合于“基础”课当中,不仅是因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有机融合,更是因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学理上的联系,这是促成“基础”课诞生的最根本的缘由。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德治与法治从未分离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为一体的合法性。系统梳理和澄清“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有助于提升“基础”课的理论深度,增强课程学术魅力。从现实层面而言,基于前述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的考证,针对当前“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提出系统的教学实施建议,全方位推进“基础”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立体化改革,力促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真正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研究的缘起、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习近平主席对青年人提出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要求,中宣部“05方案”设计的“基础”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但是,“基础”课的教学实施现状与“方案”拟定的初衷存在很大差距:一线教师对“基础”课诞生和实施产生了巨大的困惑,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通性,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分而治之”的“两张皮”现象。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打通对“基础”课学理认知上的困惑,使其认识到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价值趋同性、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一致性,学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不够系统和深入,且对“基础”一线教师的困惑不具有针对性,因此,本文直接探究“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于一体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剖析“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现状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系统设计“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路径,并进行实践验证,希望借此帮助“基础”课一线教师解除学理困惑,为增强“基础”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提供方法和途径上的借鉴。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这一部分首先对“基础”课、“德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法制教育”这几个关键词语进行阐释和界定。在继承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理论渊源进行探索。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同源性、同质性、价值趋同性和互补性差异的理论是“基础”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在一门课程中的内在学理依据。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参考。中国德法相济的历史传统形成了“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礼法合治”等德法融合的思想也为“基础”课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重要的理论奠基作用。这部分研究将为实现“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历史基础。第三部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实需要及其维度。从现实来看,道德与法律作为观念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意识形态,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建立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现实基础之上。“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正是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与实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此部分的深度分析有助于巩固和加强一线教师对“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建立有效的认同感。第四部分,“基础”课教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承担“基础”课教学的一线教师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和教学的惯性导致他们对“基础”课诞生和实施产生巨大的困惑,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通性,在教学中不能将“05方案”的指导精神贯彻到位,从而出现了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分而治之”的“两张皮”现象,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诸多方面。唯有透析“基础”课教学“两张皮”问题及其成因,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第五部分,“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改进对策与实践。本部分是论文的核心,也是课题创新价值的集中所在。基于前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学理、历史和现实依据的考察和分析,针对当前“基础”课教学当中存在的“两张皮”问题及其成因,提出系统的实施建议,并进行实践验证,全方位推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教学考核的立体化改革,力促“基础”课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闫晓梅[6](2019)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近五年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围绕该课程的研究很多。文章梳理了近五年的研究成果,对主要的研究方向和层次进行了分类总结,并从中找出该课程研究中的规律及不足:近两年研究数量下降、缺乏创新、定性多定量少、跨学科研究少、结合国外先进成果的研究少。针对问题提出今后应注意提升研究质量、加强跨学科跨区域合作,加强实践教学和教育主体研究。
张金峰[7](2019)在《中职《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律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德育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每一个专业的学生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程却面临着与实践脱节已经无法吸引学生兴趣等诸多困境。案例教学法是相对与传统教学法而言更有创造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推广有助于解决《法律基础》课程所面临的困境,但是目前我国的案例教学法在应用于《法律基础》课程的过程之中还存在着诸如课堂案例选择不符合教学目的、部分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水平较低等问题。因此如何正确有效的使用案例教学法,真正提升《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课程所面临的又一重大问题。经过系统的研究和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之后可以发现,通过加强案例库的建设以及培养《法律基础》授课老师的法律素养等手段,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课程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本文共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内容为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争议焦点的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案例与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特征与作用、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并重点探讨案例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所具有的优势。第三部分主要讨论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法律基础课程中应用的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讨论中职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中职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改进措施。笔者希望通过对《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进措施的讨论和分析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并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法律基础》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出建议。
陈睿[8](2017)在《试论中专法律基础课中的案例教学》文中认为中专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比较重要,对于人才培养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法律基础课教学,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内容,持续加强中专法律基础课教学,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更好的约束自身的行为。文章针对中专法律基础课中的案例教学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许翔杰[9](2017)在《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军队来说没有平时和战时之分,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之别,而战场上的胜负,更多的取决于战争准备。要做好战争准备,唯独靠强军兴军,而人才兴方能军队兴。军事院校MAP是新型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培养关系到我军新质战斗力生成。研究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对于摸索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特点和规律,推进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者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和构建了“培养模式”研究的概念框架:“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和“质量管理”五个要素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探讨的问题是: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教学方式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师资队伍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在研究发现基础上,研究者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实战化背景下、不同于地方高校的,具有我军特色的MAP培养模式。根据“培养模式”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研究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以全体军事院校MAP研究生,共计81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45位军事教育专家、军事教育工作者、一线部队人员和部分MAP研究生,其中军事教育专家15位,军事教育工作者10位,一线部队人员10位,MAP研究生10位,进行访谈。收集了军事院校和部分地方高校应用心理硕士人才培养的相关文本,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与地方高校MAP培养模式相比,军事院校更突出军事教育特色和军人职业特殊性,聚焦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强调部队作战能力建设。但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上,宣传教育及贯彻力度不够,系统设定值参差不齐,专业学位的职业性特征不突出,包含创新精神培养不足;课程设置上,选修课程比例有待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主观化不规范现象,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关联度有待提高,课程设置的训练、研究和作战融合性不够,体系不够完备;教学方式上,案例式教学实施效果不理想,部队实践欠缺且实施中落实少,职业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育间统筹不足,教学中训练量偏少;师资队伍上,部队导师带教指导力度不够,多数院校导师遵循学术型带教方式,带教效果受到影响;质量管理上,培养质量反馈机制不健全,考核方式不适应专业学位培养要求,教管结合不够,质量管理统筹性不强。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过程中未能将军事训练、军事研究和军事作战加以有机整合,与适应实战要求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适应实战化要求,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需要做以下改进:在培养目标上要聚焦岗位需求,体现职业素养,坚持战斗力标准和创新精神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瞄准实战,突显课程对出学员岗位能力的塑造,建构核心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上要突出案例战例式教学的核心地位,加大实践式教学力度,发挥问题式教学引导作用;在师资队伍上要更新导师教育理念,丰富导师带教经验,帮助研究生融入部队;在质量管理上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根据研究发现,研究者认为,要改进在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必须进一步贴近和适应实战要求,将军事训练、军事研究和军事作战进行有机整合。为此,在借鉴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及沉浸理论、系统科学论基础上,研究者尝试构建了军事院校MAP训研战培养模式,并分析了这一模式基本结构、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这一模式的基本结构是:训研战培养模式是训练、研究和作战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训为主,研战为之一体两翼。“训”是在教学中组织模拟训练、综合演练、想定作业和部队实践训练,通过训练来提升研究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研”是面向部队做研究,研究部队现实问题、难点和热点问题,从部队研究中来,到部队研究中去,促使研究生面向实战去研究问题;“战”指肩负军队任务和使命,参加军事作战行动、完成重大军事任务,通过参加军事任务和军事作战行动来强化研究生使命感,提升其核心军事作战能力。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有:培养目标聚焦实战化与职业能力生成;课程设置依据岗位核心能力模型,构建“模块组装+精选”联合式课程及训练体系;教学中运用心智沉浸式教学与训练,突出以训练为中心的军事心锚,构建激发双轨心智模式运转的教学过程;导师队伍建设上树立导师军事匠人精神,突出导师强军兴军的责任、对作战及战场的专注和对技能的精益求精;建立以全程质控体系、自评估指标体系和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这一模式的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全军MAP教育培养共同体;建立部队MAP研究生工作站;实施军事院校MAP师生提升工程。未来战场变幻莫测,作战态势日新月异,作战战法推陈出新,不确定、非线性、复杂性因素影响着战争态势进程,唯独适应这种态势变化才能立足于未来战场,军事院校培养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和MAP训研战培养模式构建只是一个初步探索。有关这一培养模式如何才能更有利于应用心理硕士研究生岗位任职能力的生成?生成的机制和要素是什么?这一模式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之间如何建立有机联系?训-研-战三要素如何相互协调?等,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李桂梅,郑自立[10](2017)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刍议》文中提出案例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方法。在选取案例时要坚持思想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原理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典型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的原则,要走出"基础"课案例教学的误区,可从教师、学生、教学情境三个方面提高教学实效。
二、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研究 ——以大理四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相关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案例与教学案例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 |
(三)“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关系 |
(一)教学案例选择是教学案例运用的前提和基础 |
(二)教学案例运用是教学案例选择的实现 |
(三)二者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一致 |
三、“基础”课教学案例种类和来源 |
(一)“基础”课教学案例的种类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的来源 |
四、开展“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必要性 |
(一)“基础”课的性质、特点和教学要求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必要性 |
(三)“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特点 |
五、“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理论基础 |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四要素说”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心理分析理论 |
(四)认知学习理论 |
(五)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
六、“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和运用的意义 |
(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目标的现实需要 |
(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
(三)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及实效性 |
(四)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满足大学生学习要求 |
第二章 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现状研究 |
一、调查研究概述 |
(一)调查背景 |
(二)调查对象及内容 |
二、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成效 |
(一)提升“基础”课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印象深刻 |
(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解决疑惑,提升学习效率 |
(三)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升 |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
三、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特点 |
(一)“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的特点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运用的特点 |
四、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案例选择原则不明确 |
(二)教学案例选择与学生专业结合不够紧密 |
(三)教学案例选择与解决学生实际需求的关联度不高 |
(四)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存在的不同问题 |
五、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运用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案例运用中师生互动性不强,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
(二)教学案例运用中课堂氛围不活跃 |
(三)对老中青教师教学案例运用效果评价的差异化 |
(四)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运用存在的不同问题 |
六、影响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对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认识不全面 |
(二)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素质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
(三)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外部条件需进一步优化 |
(四)四所高校之间的发展差异因素 |
第三章 四所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对策分析 |
一、教师教学案例选择的对策 |
(一)增强教学案例选择的主体意识 |
(二)明确教学案例选择的原则 |
(三)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 |
(四)拓宽教学案例选择的渠道 |
二、教师教学案例运用的对策 |
(一)把握教学案例运用的基本要求 |
(二)创新教学案例运用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
(三)增强新媒体运用能力 |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增强课堂互动 |
三、优化“基础”课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的外部条件 |
(一)优化教学案例运用的教学环境 |
(二)强化教师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能力培训和指导 |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考评和反馈机制 |
(四)加强四所高校之间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合作交流 |
结语 |
附录1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调查研究问卷 |
附录2 高校“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析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2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
2.1 案例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
2.2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的内涵和特点 |
2.3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载体 |
2.3.1 案例契合《基础》课教学目标 |
2.3.2 案例承载《基础》课教学内容 |
2.3.3 案例符合《基础》课教学规律 |
3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现实依据 |
3.1 增强《基础》课教学针对性的要求 |
3.1.1 围绕学生是教学出发点 |
3.1.2 关照学生是教学关键点 |
3.1.3 服务学生是教学的落脚点 |
3.2 强化《基础》课教学亲和力的要求 |
3.2.1 增强教育主体的亲和力 |
3.2.2 增强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
3.2.3 增强教学话语的亲和力 |
3.3 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要求 |
3.3.1 引导学生获得知识 |
3.3.2 塑造学生意志品质 |
3.3.3 促进学生行为外化 |
4 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策略 |
4.1 案例选取严标准 |
4.1.1 政治性 |
4.1.2 典型性 |
4.1.3 时代性 |
4.1.4 校本性 |
4.2 协同教师队伍 |
4.2.1 壮大思政教师队伍 |
4.2.2 提高育人实效 |
4.2.3 深化案例研究 |
4.3 过程管理求实效 |
4.3.1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
4.3.2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
4.3.3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
4.3.4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
4.3.5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
4.3.6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
4.3.7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
4.3.8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高职“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协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协同建设的必要性 |
二、高职院校“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的协同实践 |
(4)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一、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及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评析 |
(一)中职学生心理特点 |
1.中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
2.中职学生的思想认识 |
3.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 |
(二)教学方法的涵义 |
(三)法律基础课程主要教学方法评析 |
1.课堂讲授法 |
2.案例教学法 |
3.其他教学法 |
二、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中职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
1.过于注重“讲授法”的运用 |
2.授课教师普遍缺乏法律相关工作经历和实战经验 |
(二)中职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原因 |
1.教学评价机制存在缺陷 |
2.相关保障机制不健全 |
三、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一)启发性原则 |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三)多元化原则 |
四、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路径探索 |
(一)应用“互联网+”技术,强化教学效果 |
1.多媒体个性化教学 |
2.移动交互式教学 |
(二)创新传统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
1.优化法律诊所教学 |
2.优化模拟法庭教学 |
(三)完善提升法律基础课教师实践能力的长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研究及评析 |
1.2.2 国内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关研究及评析 |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基本思路 |
第2章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基础”课的概念及其由来 |
2.1.2 德育与道德教育 |
2.1.3 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 |
2.1.4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 |
2.3 西方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理论 |
2.4 中国古代礼法并用、德法兼治的思想 |
第3章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现实需要及维度 |
3.1 经济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
3.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
3.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
3.2 政治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
3.2.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道德维度 |
3.2.2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法治维度 |
3.3 文化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
3.3.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
3.3.2 浓厚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
3.4 社会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
3.4.1 道德建设是社会治理的基石 |
3.4.2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 |
3.5 生态建设维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需要 |
3.5.1 生态文明建设要与道德建设相融合、相统一 |
3.5.2 生态文明建设须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 |
第4章 “基础”课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现状分析 |
4.1 教学理念分析 |
4.1.1 “基础”课现有的教学理念及存在的问题 |
4.1.2 构建新的“基础”课教学理念 |
4.2 教学方法分析 |
4.2.1 专题式教学法 |
4.2.2 案例教学法 |
4.2.3 合作学习法 |
4.2.4 服务性学习法 |
4.2.5 研究式教学法 |
4.3 实践教学分析 |
4.3.1 “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
4.3.2 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
4.4 教学考核分析 |
4.4.1 “基础”课考评现状分析 |
4.4.2 “基础”课有效考核评价策略 |
第5章 “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改进对策与实践 |
5.1 教学实施原则 |
5.2 教学整体设计 |
5.2.1 “基础”课专题设计的目标 |
5.2.2 “基础”课专题设计内容与方法 |
5.2.3 “基础”课考核方式设计 |
5.3 教学实践案例 |
5.3.1 教学内容解析 |
5.3.2 学生学情诊断 |
5.3.3 教学目标分析 |
5.3.4 教学策略分析 |
5.3.5 教学流程 |
5.3.6 课堂实录 |
5.4 教学效果分析 |
结语创新体制机制,助力有机融合的落地落小落实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近五年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基础课近五年研究综述 |
(一)结合院校及专业特点对该课程教学的研究 |
(二)关于基础课的实证研究 |
(三)致力于基础课活跃课堂、师生互动式研究 |
1. 情景剧、参与式教学方式的研究 |
2. 实验班教学总结 |
(四)以慕课、反转课堂为代表的新式课堂在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 |
1. 慕课等新式课堂带来的优势 |
2. 对慕课等新式课堂的忧虑 |
(五)对该课程中各种教学法的研究 |
1. 案例教学 |
2. 专题教学 |
3. 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结合 |
(六)利用网络或网络程序辅助教学的研究 |
1. 网络资源引入课堂研究 |
2. 利用网络程序辅助教学研究 |
(七)基础课教育主体的研究 |
(八)基础课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
二、梳理过程中发现基础课研究的一些明显特点 |
(一)基础课的研究总体积极性高,数量呈上升趋势 |
(二)研究质量还有提升空间,创新性缺乏 |
(三)研究中理论居多,实证性研究少 |
(四)研究中有学科局限性,跨学科研究少 |
(五)研究集中在国内,吸收借鉴境外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
三、提升基础课研究的建议 |
(一)作者自我的提升,是研究质量提升的关键 |
(二)提倡研究跨学科跨区域合作,催生新的研究成果诞生 |
(三)加强实践教学研究 |
(四)加强教育主体研究 |
(7)中职《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
1.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
2.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本文的研究方法 |
2.本文的创新之处 |
(四)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 案例教学法的概念、特征及作用 |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征及作用 |
1.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
2.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
三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意义 |
(一)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
(二)案例教学法能够拉近法律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
(三)案例教学法是可以有效提高中职法律课程的教学效果 |
(四)案例教学法可以达到同时提升教与学的能力 |
四 中职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
(一)选用的案例不符合学生知识构架和教学目的的要求 |
(二)对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和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
1.滥用案例教学 |
2.对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缺乏正确认识 |
(三)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
1.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讨论 |
2.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讨论案例 |
(四)部分任课教师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背景和专业素养 |
五 中职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的改进措施 |
(一)合理选用与中职教学实践相适应的案例 |
1.《法律基础》课程案例选择的原则 |
2.学校及任课教师要注重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
(二)切实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案例 |
1.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
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
(三)提升《法律基础》任课教师法律专业素养 |
1.适时引进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教师 |
2.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
3.任课教师做好案例教学课前准备工作 |
4.任课教师做好案例教学课堂总结和评价工作 |
(四)加强对学生法律兴趣及意识的培养和提升 |
1.完善《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机制 |
2.在中职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律社会实践活动 |
3.不断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意识 |
六、结语 |
附录 |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试论中专法律基础课中的案例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专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问题 |
1、理论内容过于严重 |
2、教学方式局限课堂 |
二、中专法律基础课中的案例教学 |
1、案例教学的优势 |
2、科学利用案例教学 |
3、加强案例搜集 |
三、总结 |
(9)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军事背景: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 |
1.1.2 我军建设背景:强军目标的实现 |
1.1.3 现代作战背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需要 |
1.1.4 军事教育背景:军事职业教育的兴起 |
1.1.5 教学改革背景: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有助于培养新型作战力量人才 |
1.3.2 有助于军队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
1.3.3 有助于推进军事教育理论创新 |
1.3.4 有助于探索军事院校MAP培养的特点与规律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模式 |
1.4.2 培养模式 |
1.4.3 应用心理硕士(MAP) |
1.5 文献回顾 |
1.5.1 “培养模式”的要素 |
1.5.2 “培养模式”的层次 |
1.5.3 “培养模式”的类型 |
1.5.4 军事院校“培养模式” |
1.5.5 小结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概念框架 |
2.1.1 研究概念框架的要素提取 |
2.1.2 研究概念框架的要素修订 |
2.1.3 研究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 |
2.3.1 问卷调查 |
2.3.2 访谈 |
2.3.3 文本收集与分析 |
2.3.4 研究方法反思 |
第3章 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分析与改进 |
3.1 现行培养目标主要内容 |
3.1.1 现行培养目标总要求 |
3.1.2 现行培养目标具体要求 |
3.1.3 军地MAP培养目标比较 |
3.2 现行培养目标分析 |
3.2.1 现行培养目标的特征 |
3.2.2 现行培养目标的不足 |
3.3 现行培养目标改进 |
3.3.1 培养目标核心类别 |
3.3.2 适应实战要求的培养目标改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军事院校MAP课程设置分析与改进 |
4.1 现行课程设置情况 |
4.1.1 现行课程开设情况 |
4.1.2 军地MAP课程开设情况比较 |
4.2 现行课程设置分析 |
4.2.1 现行课程设置特点 |
4.2.2 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差距 |
4.3 现行课程设置改进 |
4.3.1 课程设置核心类别 |
4.3.2 适应实战要求的课程设置改进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军事院校MAP教学方式分析与改进 |
5.1 现行教学方式的主要形态 |
5.1.1 两种培养形式 |
5.1.2 现行教学方式的主要类型 |
5.1.3 军地MAP教学方式比较 |
5.2 现行教学方式分析 |
5.2.1 教学方式特点 |
5.2.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3 现行教学方式改进 |
5.3.1 教学方式核心类别 |
5.3.2 适应实战要求的教学方式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军事院校MAP师资队伍分析与改进 |
6.1 现行导师带教规定与形式 |
6.1.1 现行专业学位导师规定及制度 |
6.1.2 现行军地MAP导师带教形式比较 |
6.2 现行带教工作分析 |
6.2.1 现行带教特征 |
6.2.2 带教工作的不足之处 |
6.3 现行师资队伍改进 |
6.3.1 师资队伍核心类别 |
6.3.2 适应实战要求的师资队伍改进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军事院校MAP质量管理分析与改进 |
7.1 现行质量管理方式 |
7.1.1 现行质量管理方式及规定 |
7.1.2 现行军地MAP质量管理比较 |
7.2 现行质量管理分析 |
7.2.1 质量管理特点 |
7.2.2 质量管理不足 |
7.2.3 现行质量管理改进 |
7.2.4 质量管理核心类别 |
7.2.5 适应实战要求的质量管理改进 |
7.3 小结 |
第8章 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构建 |
8.1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 |
8.1.1 构建的理论基础 |
8.1.2 构建的现实要求 |
8.2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结构 |
8.3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
8.3.1 培养目标:聚焦职业能力生成 |
8.3.2 课程设置:建构联合式课程体系 |
8.3.3 教学方式:实施心智沉浸式教学与训练 |
8.3.4 导师特质:树立军事匠人精神 |
8.3.5 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
8.4 训研战培养模式保障措施 |
8.4.1 建立全军MAP教育培养共同体 |
8.4.2 设立部队MAP研究生工作站 |
8.4.3 实施军事院校MAP师生提升工程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总结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础”课案例教学与教学案例的内涵 |
二、“基础”课教学案例选取的原则 |
三、“基础”课案例教学的误区分析 |
(一)认识上的误区 |
1. 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等同。 |
2. 案例教学与问题教学等同。 |
3. 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割裂。 |
(二)实际操作中的误区 |
1. 案例选取和编写中唯“教”轻“学”。 |
2. 案例分析讨论中唯“一”避“多”。 |
3. 案例总结中唯“全”不“精”。 |
四、提升“基础”课案例教学实效的主要途径 |
四、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选择与运用研究 ——以大理四所高校为例[D]. 刘芳. 大理大学, 2021(10)
- [2]高校师生典型案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D]. 周静文.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3]高职“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协同实践研究[J]. 黄黎明,张玉华,马前锋.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2)
- [4]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 杨冰. 曲阜师范大学, 2020(12)
- [5]“基础”课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D]. 赖雪梅.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6]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近五年研究综述[J]. 闫晓梅.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07)
- [7]中职《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D]. 张金峰.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8]试论中专法律基础课中的案例教学[J]. 陈睿. 青春岁月, 2017(23)
- [9]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 许翔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10]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刍议[J]. 李桂梅,郑自立.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01)
标签:案例教学法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