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坪钨矿选矿技术改造的启示

党坪钨矿选矿技术改造的启示

一、荡坪钨矿选矿技术改造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红[1](2020)在《于都小东坑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小东坑钨矿床位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东部、于山钽铍钨成矿带的东南部。其区域构造上处于大埠花岗岩隆起区与于都断陷盆地之间的接攘处,是近年新探明的隐伏外接触带石英脉型黑钨矿床。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数据收集分析及综合评价等手段,希望通过分析研究区内地层构造特征和隐伏花岗岩的时空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逐步剖析深部的隐伏花岗岩成矿特征,研究其成矿作用,总结其成矿规律,进一步探讨其成矿机理,为本矿床深部找矿提供新的找矿思路,拓展深部找矿空间。取得如下认识与成果:1、于山钨稀土多金属成矿带,钨矿成矿条件优越。区内分布大范围富含W、Sn、Cu、Pb、Zn、Ag等成矿元素的寒武系地层,为钨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也提供了重要的赋矿层位;区内多阶段的构造运动,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运输通道和赋矿条件,也直接影响了矿床的展布与规模;区内多期次的岩体运动,特别是燕山期花岗岩,对成矿物质进一步重熔和提炼,为小东坑钨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成矿条件。2、小东坑钨矿床的空间分布由小东坑~塘坑大断裂控制。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断层,它的规模和活动方向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矿床的形成与展布。小东坑~塘坑大断裂总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北西,具多期活动性特点,有明显的破碎、挤压,见有构造角砾岩及糜棱岩发育,切穿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沟通了深部岩体,造就了小东坑钨矿床独特性。3、小东坑钨矿床深受隐伏花岗岩控制。南岭成矿带是重要的钨矿聚集区,近年在区内的西华山、盘古山、黄沙、铁山垅、茅坪等典型钨等矿床都探出隐伏花岗岩,同时也对深部的隐伏花岗岩展开了研究,肯定了隐伏花岗岩与钨矿床形成密切作用。深部隐伏花岗岩的展布形态、规模和地球化学特征直接决定上部钨矿床的展布形态、规模和富集程度。故区内隐伏花岗岩的时空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将是小东坑钨矿床深边部找矿突破的关键。4、建立了F1断层构造、斑岩脉控矿及在两者间寒武系下统牛角河群地层共同控矿的石英脉型钨矿找矿模式。以找矿模式为技术指导,在研究区获得大中型矿床规模的钨锡多金属矿产地。

彭宁俊[2](2020)在《赣北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床成矿流体与成因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湖塘W-Cu矿床是赣北钨成矿带的典型矿床,也是江西北部最早发现的超大型钨矿床,已探明WO3 200余万吨,并伴生Cu 50万吨和Mo 2万吨。大湖塘内包含南区、北区和大雾塘矿区三个大区,含有石门寺、大岭上、狮尾洞等矿段,各矿段地质特征、成矿阶段和矿物组合较为相似,成矿作用均与燕山期130-150Ma多期次的花岗岩体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而矿化以细脉浸染型白钨矿、黑钨矿为主,亦含石英大脉型矿体。本论文通过对大湖塘开展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矿物微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等综合研究,深入探讨该地区成矿作用,为解释成矿机理、阐明超大型矿床成因提供依据,同时也将为丰富成矿理论和指导类似矿床找矿勘查提供借鉴意义。大湖塘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流体均为中高温(190-440℃)、中低盐度(0.5-12 wt%Na Cleq)、低密度Na Cl-H2O(CH4±N2±CO2)热液体系。包裹体中CH4+N2超过CO2占到主导地位,反映成矿系统整体处于低氧逸度的还原环境,CO2只出现在大量钨已经晶出之后的硫化物阶段。硅酸盐-氧化物阶段黑钨矿均一温度(300-440°C),白钨矿均一温度(峰值280-350°C),磷灰石均一温度(峰值260-330°C)均普遍比共生的石英(大部分200-300°C)高,而晚期硫化物阶段的石英集中于190-240°C。北区石门寺和大岭上矿段在晚期硫化物阶段盐度明显降低,但南区狮尾洞矿段和大雾塘矿区一矿带矿段并无明显变化。大湖塘热液体系中金属元素的逐步沉淀伴随有不同的流体作用:即早期黑钨矿、白钨矿和磷灰石的形成并无明显大气水的加入,W的沉淀形成主要经历自然冷却过程;而在石门寺矿段和大岭上矿段,由于构造裂隙较为发育,可能有较多的大气降水加入,流体混合是引起Cu、Mo等贱金属硫化物沉淀的重要原因。大湖塘矿床花岗岩中的熔融包裹体和热液脉中的流体包裹体普遍含有黄铜矿固体矿物,说明残余熔体和热液流体中均含有大量的Cu,也证明了成矿物质的岩浆来源。硫化物S-Pb同位素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硫化物阶段部分样品含有亏损的δ34S值(-14.4~-0.9‰),可能反应成矿流体氧逸度的升高导致流体环境的改变,原因为晚期氧化性大气降水的加入。这与流体包裹体和H-O同位素的研究结果一致。白钨矿和磷灰石微量元素、Sr同位素以及电气石主量元素、B同位素等多种研究成果表明,水岩反应是大湖塘钨矿物尤其是白钨矿沉淀的重要机制。水-岩反应过程中斜长石分解为富W流体提供了大量的Ca、Eu和Sr以形成白钨矿、磷灰石等矿物。白钨矿和磷灰石晶体在沉淀过程中稀土配分曲线均由“倾斜型”、负Eu异常转变为“平坦型”、正Eu异常,由于白钨矿和磷灰石优先富集中稀土MREE,早期这些矿物的的沉淀可逐渐形成贫MREE的流体,使得白钨矿等矿物稀土模式发生改变。电气石可分为VT、DT和ST等不同类型,其中石英脉中VT型(VT-1和VT-2)电气石记录了封闭环境下含矿流体与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围岩反应情形下流体环境的改变,新元古代双桥山群浅变质岩中ST型电气石相比细脉中DT型电气石B同位素明显偏低,反映不同的源区属性,而在广泛的围岩交代中,黑钨矿、白钨矿和硫化物沉淀过程中或同样受到围岩物质的贡献。通过总结大湖塘以及其他大型-超大型钨矿床的基础地质和矿物学特征、流体包裹体和H-C-S等同位素特征发现,水岩反应在许多钨矿床广泛发育,是改变流体性质和引起钨矿物沉淀的重要机制。超大型矿床研究是矿床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超大型钨矿床往往具有如下特征:1)大地构造位置往往位于板块活动带或大陆热点地区,成矿作用往往与高分异的多期次花岗岩体有关;2)区域基底含钨背景往往较高;3)超大型钨矿床矿体常常赋存于岩体的外接触带,含矿围岩的物理化学性质往往决定了矿床的类型和矿物赋存状态。此外,笔者从成矿岩体、矿化类型、矿物组合和氧逸度等方面讨论了赣北钨矿与赣南钨矿的区别,并提出根据不同围岩性质和蚀变类型在赣北地区寻找不同类型钨矿床的建议。

丁坤[3](2020)在《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文中研究表明南秦岭柞水-山阳(以下简称柞山)矿集区是秦岭造山带内重要矿集区之一,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大量赋存于碎屑浊积岩或碳酸盐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对于该矿集区内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岩浆活动与成矿的联系,成矿作用机制及其成矿动力学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尚待深入,制约了该矿集区金矿进一步勘探开发。本文以柞山矿集区的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四个典型金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遥感和矿相学研究,系统的实验测试分析,查明了柞山矿集区金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时代,研究了成矿流体的演化、来源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了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关系、成矿作用过程及成矿构造背景,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柞山矿集区出露的金矿床(点)主要集中在二台子—凤镇—夏家店金矿带和青林沟—王家沟—庙梁金矿带中。矿床赋矿围岩为一套碳酸盐岩或碎屑岩沉积建造,矿体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与Au、As、Sb等成矿元素密切共生,具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等围岩蚀变特征,其赋矿围岩、金赋存状态等最基本特征与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型金矿床相同或相似,矿石品位、流体性质等不尽相同。(2)根据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矿床地质背景特征和详细的矿相学研究,将成矿阶段划分为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阶段、石英-硫化物(±少量方解石)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黄铁矿、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金的嵌布类型包括裂隙金、粒间金和包裹金三类。(3)柞山矿集区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特征;金矿床形成于中性或弱碱性、还原环境中;金在热液中主要以Au(HS)0的形式运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是柞山矿集区卡林型-似卡林型金矿床中Au富集成矿最为关键的作用。(4)通过C-H-O-S同位素及硫化物微量元素研究,认为金矿床中早期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特征,成矿后期有大气降水加入,成矿物质由不同比例的深部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5)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柞山矿集区存在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金成矿事件,金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且成矿与印支期和燕山期高钾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活动有关。青林沟成岩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成矿物质均由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该期事件形成于岩石圈应力状态从挤压向伸展转变的构造背景。夏家店金矿床方解石、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139.6±0.98Ma、龙头沟金矿床单矿物Sm-Nd等时线年龄为141±3.6Ma,夏家店金矿及龙头沟金矿的成矿年龄能代表区域卡林型金矿床的主要年龄,王家坪金矿也形成于140Ma左右;燕山期成矿环境为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由于秦岭造山带进入伸展裂陷阶段,地壳厚度减薄,在地幔热和构造减压的条件下,地幔物质和热流体上涌带来了大量的金等成矿元素,同时又诱发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萃取活化了部分地层中的金,导致金大量沉淀聚集成矿,金矿与区内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

梁飞[4](2018)在《我国铍资源特征、供需预测与发展探讨》文中指出稀有金属铍是原子能、火箭、导弹、航空航天、计算机、智能手机、汽车以及冶金工业中不可缺少的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和关键性原料,是我国高新产业发展的保障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之一。由于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它的生产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供应风险不断增大,使人们不得不开始更多地从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角度看待这种资源。本文从总结我国铍资源的概况(地质方面和经济方面)入手,对国外61个、国内91个铍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包括总结国内外铍矿资源的全球分布、产出特征、成矿年龄、赋存机制、矿床类型、时空分布等规律,不仅对揭示铍矿的形成机制具有科学意义,也对铍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搜集全球所有国家的铍资源开发现状、铍矿相关企业、生产量、消费量、进出口贸易、价格、消费部门等数据,形成了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规律总结为核心,对比国外发达国家历史发展经验,以及原始创新为理念的研究方法,科学地预测了铍资源未来的市场需求量,以及如何保障我国铍资源安全应当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本文研究成果不仅能为我国新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持,还能为我国铍产业战略安全布局指明未来方向。主要认识和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铍矿的成矿高峰期在三叠纪与侏罗纪,可能和印支运动和早期燕山运动有关。其中浅粒岩型铍矿成矿时代最老,其次是火山热液型和花岗伟晶岩型,而花岗岩型与气成-热液脉状型年代最新。(2)中国铍矿床的空间分布明显高度集中产出在3个铍矿带:阿尔泰铍矿带、川西铍矿带和华南铍矿带。(3)LCT伟晶岩是绿柱石重要的来源,LCT伟晶岩一般成群成带分布。国内外着名伟晶岩矿床各结构带分异演化程度的趋势由外向内为:不含矿→Be—Nb—Ta→Li—Cs—Be—Ta→Li—Cs—Ta,因此铍往往富集于伟晶岩的外带。(4)世界铍资源(以Be计)储量10万t以上,按采选冶综合回收率(BeO)29%计算,将当前所有工业储量的铍矿石都开采出来约有2.9万t,目前全球每年的铍消耗量600t/a左右,也能保证全球近50年的需求。目前我国符合工业开采的铍储量只有1.44万t,只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2.6%左右。按采选冶综合回收率(BeO)29%计算,即使将已探明所有工业储量的铍矿石都开采出来,可回收利用的BeO也只有0.42万t,如按每年生产150t BeO计算,铍资源的工业储量只够保障28年。(5)1975—2015年铍消费领域的变迁告诉我们,应用于电子元件领域的消费在增加,电器元件领域的消费占比在减小。近年来应用于能源领域的铍出现较明显的下滑,而应用于国防领域的铍则快速增加。(6)鼓励国内企业海外投资收购铍矿资源。重点关注对俄罗斯外贝加尔斯克采选联合公司和巴西Oriolano Limitada公司的参股、收购以及其它合作方式。另外建议国家储备机构或企业在非洲的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和乌干达等国设立分支机构有意识地收购铍矿原料。(7)加强富铍资源的勘探与研发低品位铍矿的回收利用技术;(8)建议金属铍管理划归国家相关机构管理,并建立铍的国家储备库;(9)本文预测到2030年中国对铍需求年均增长率为5%~7%,由2015年需求100t(铍金属量)以上增加到2030年的208~276t。

黄文[5](2017)在《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矿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钨是稀有金属,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国不仅是钨资源储量大国,同时也是钨资源开采和钨产品消费大国。当前,中国钨行业发展面临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技术落后等诸多问题。本文以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章源钨业矿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研究分析,确定符合企业矿业发展战略。全文以战略管理理论作为指导,采用PEST分析法和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分析法,通过对影响企业运行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以及市场、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等外部环境因素分析,来查找公司所面对的机会与威胁。其次通过对企业的发展史、现行战略和企业的资源状况、能力、核心专长等内部因素的分析,厘清企业在矿业开发方面的优势与劣势。综合企业所面对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应用SWOT工具,确定企业矿业发展宜采取增强钨资源保障能力、加快矿山采选工艺技术改造、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策略,章源钨业矿业发展战略应是围绕钨矿资源开发利用而实施横向一体化战略。为保障该战略的实施,再从资源保障、新技术应用、绿色矿山构建、政策支持争取、人才队伍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制定相应措施。

李华娟[6](2014)在《吉林省典型煤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豆科植物修复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煤矿开发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吉林省加大了煤矿整合力度,然而由于对煤矿废弃地缺乏必要的环境修复措施,使区域内大量土地因重金属污染而弃耕抛荒,严重影响吉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吉林省煤矿废弃地重金属污染评价及生态修复措施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以黄花草木樨斯列金1号(Melilotussuaveolen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为研究材料,以吉林省九台市煤矿废弃地为研究区,系统研究了煤矸石废弃地和经简单复土的两类土壤特性、三种豆科植物营养器官中重金属分配规律、废弃地适宜植物以及生态景观等,对研究区废弃地土壤肥力及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探讨重金属元素在土壤-植物界面间的再分配关系及重金属元素在植物体内不同部位的分配规律和富集过程;筛选出适宜研究区煤矸石废弃地生态景观重建的技术方法与规划设计思路,旨在为吉林省煤矸石废弃地生态景观的重建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经验。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两种土壤中复垦土综合肥力指数属于3级,土壤肥力中等,但水解性氮、有机质含量较低,镉污染极严重;矸石土肥力4级,接近贫瘠土壤,且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都很低,重金属镉的污染极强。(2)两种土壤在种植三种豆科植物后,肥力综合指数明显提高,土壤重金属污染减轻,复垦土上紫花苜蓿改良效果最好,污染强度降至中度污染,矸石土上黄花草木樨改良效果最好;污染强度降至轻度污染,综合肥力指数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不断提高,污染强度则与其成反比,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界面间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逐渐向植物界面转化,建议将紫花苜蓿、黄花草木樨均作为研究区废弃地修复草种,以达到最好的修复效果。(3)植物不同营养器官在不同土壤上对重金属富集转化特征不同。黄花草木樨营养器官富集转换能力在复垦土上为叶>根>茎,在矸石土上为茎>根>叶;紫花苜蓿营养器官富集能力在复垦土上为叶>根、茎,在矸石土上为茎>叶>根。(4)两种植物的营养器官在不同土壤上富集特异性不同,同一重金属在同一植物的不同营养器官的分配规律不同。黄花草木樨根在复垦土上主要对Zn、Pb、Ni元素富集,而在矸石土几乎对五种元素不富集,茎在复垦土上主要富集了Zn、Ni两个元素,在矸石土上主要富集Cu、Zn、Cd、Ni四个元素,叶在复垦土上主要富集Cu、Pb、Cd三个元素,矸石土上主要富集Pb、Ni两个元素;紫花苜蓿的根在复垦土上主要富集Cu、Zn两个元素,矸石土上对五个元素几乎不富集,茎在复垦土上只富集Zn一个元素,在矸石土对五种元素富集富集能力均强,叶在复垦土上主要富集Cu、Pb、Cd、Ni,在矸石土上对五种元素富集能力均强。(5)通过对两种牧草的营养器官茎、叶的富集重金属(Zn、Pb、Cd、Cu、Ni)进行风险分析可知,两种牧草的茎部两年内五种重金属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0,重金属富集量未超过食品卫生标准,能作为饲料使用,叶部两年内五种重金属中Cd的单项污染指数均超过1.0,重金属富集量超过食品卫生标准,污染严重,不能作为饲料使用。(6)在对研究区土壤肥力及重金属污染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畜牧规划进行植物筛选,确定了研究区最佳修复模式,即生态农业综合模式和生态景观模式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模式。生态农业综合模式以种植玉米、黄花草木樨、紫花苜蓿为主,由此可以形成一个以种植-养殖为生物链的综合基地,而生态景观模式则在研究区现有环境条件下将其分为三部分:一是北部坡度较大的地带种植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Bunge)、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茶条槭(Acer ginnala Maxim)等植物,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二是厂区部分土地,主要选择了耐贫瘠、美观的乔、灌、草-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ière)、银中杨(Populus alba’Berolinensis’ L.)、垂柳(Salix babylonica)、接骨木(Sambucuswilliamsii Hance)、抗寒月季(Sect. Chinenses DC.)、翠菊(Callistephuschiensis)、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alis)、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蜀葵(Althaea rosea)等进行绿化,以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同时,美化厂区环境;三是由于D区土地畜牧利用的特殊性,需在其边界设定防护隔离带,在本次研究中选用油松、垂柳、玫瑰(Rosa rugosa)为隔离带主要树种,此三个树种据资料介绍其杀菌效果良好,且树体较大,用于牧区隔离带效果较好。

刘廷[7](2013)在《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人口膨胀、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这三大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为了解决这三大问题,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努力寻找应对各种措施,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取得了显着效果,但由于多数措施着眼于末端治理,而不是资源投入的生产开端,因此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世界上许多学者努力寻求从生产开端来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长期不断的探索,从生产开端开始努力减少资源消耗的全过程解决问题的生产模式逐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也逐渐成型,并且循环经济生产模式被世界多个国家应用到本国的经济发展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功。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发展遇到了能源、环境等瓶颈的约束,亦必须依靠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切合实际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循环经济实践。在中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中,财政政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政策尚未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循环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同时,适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会计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对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不仅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也会促进对循环经济及财政政策的理论研究。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讨论了论文的选题意义以及本研究的主体架构。第二章介绍了循环经济基本理论。分析了清洁生产的“5R”原则、庇古税、科斯定理、生态学理论和系统学理论,以及税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为下文的分析准备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对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本章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分为废弃物利用为主——末端治理为主——步入清洁生产阶段——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这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具体政策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在此基础上,认为废旧物资回收体系不够健全、循环经济相关技术不够先进、需求不足引致的恶性循环机制以及钢铁和铜的再生资源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等是制约目前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第四章对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变迁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章深入分析了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演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实际,主要分析了矿产资源与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财政政策的演变,以及现行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章在分析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效果及财政政策作用于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的提高是决定性因素,应着眼于循环经济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的完善是基础条件、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是当务之急。第六章总结和评价了经济发达国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以及对中国的借鉴。本章分别考察了美国、德国、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并在对其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第七章提出了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及其实施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制定方向是弥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市场的不足,培育市场的薄弱环节,促进薄弱环节市场的形成。要完善循环经济税收制度体系,即主要完善资源税制度、优化企业所得税制度、优化增值税制度、完善消费税制度、建立环境税制度,还要建立和完善税收以外的政策制度,即建立产品责任金制度、废弃物回收抵押金制度、加大对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的政府补贴和奖励、倾斜性的政府采购制度。此外还分析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机制,这也是财政政策能有效实施的条件或制约因素,即财政政策的监督与透明化体系、税收信息追踪系统、社会公众的广泛理解与参与、加快建立循环经济会计制度。第八章结合作者实际工作经验,研究了广西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这个案例作为本文研究结果的一个载体,反映了本文分析结论的适用性,也为当地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和初步的结果。

吕宾[8](2012)在《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及征收细化研究 ——以稀土、铜等矿种为例》文中认为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存在诸多问题:补偿费费率偏低,费率固定不变,征收管理方式粗放,不能适应矿产资源经济发展需要等,导致资源所有者权益不能充分体现,矿山企业成本构成不完善,资源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扭曲,助长资源过度开发和无序竞争,加剧了经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当前开展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与费率调整研究,有利于促进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改革,维护国家矿产资源所有者财产权益,切实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实现矿产资源合理利用。本论文首先以地租理论、产权理论、分配理论和资源耗竭性理论等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比较分析租、税、费关系,明确了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定位。其次,分析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演进过程,从征收方式、费率和收益分配三个方面对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制度进行重点分析,提出征管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计征公式参数确定有待细化、费率较低、减免过于原则、收益分配不合理。第三,介绍了加拿大、南非等国权利金制度,提出了借鉴国外制度的意见;第四,研究了稀土等矿种补偿费费率调整方案,分析了补偿费费率调整对行业和企业的影响,提出了部分矿种的补偿费费率调整区间:石油、天然气与美国接轨,为12.5%;重稀土、金为8%;轻稀土、锡、钨、钼费率为6%;煤炭、锑费率为4%;并建议矿产资源补偿费分配比例调整为中央与地方3:7。第五,以江西省铜矿和钨矿补偿费征收细化研究为典型,建议德兴市铜矿计价系数定在0.8左右,并对系数取值进行了合理性分析,建议江西赣州钨矿建立钨精矿内部价格核算标准,精矿价格以赣州市钨业协会、江钨集团的指导价格为基础核定平均价格,建议强化矿产品流通环节监管与稽查。最后,提出了研究结论和展望。本论文在国内首次定量测算了稀土、金、锡、锑、钼、钨、煤等矿种补偿费费率调整空间,提出了江西德兴铜矿资源补偿费征收计价系数调整方案、江西赣州钨矿内部调拨、内部使用的钨精矿价格核定方案,增补了研究空白,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制度调整奠定扎实基础。

杨海锋[9](2012)在《赣州市钨产业链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钨作为“工业的牙齿”,是一种熔点很高的稀有金属,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子、航天、军工等重要工业领域。我国钨资源在世界上具有绝对优势,其钨资源储量、冶炼产品产量等都名列世界前茅。由于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淡薄和产业的不合理分工,使得我国钨资源盲目过度开采,钨初级冶炼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环境保护形势严峻,高附加值钨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赣州钨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聚集了一批实力较强的钨加工企业,培养了许多科技创新人才,同时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布局逐步趋于完善。钨产业是赣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其发展过程比较粗放,资源消耗过度,产业效益不佳,综合竞争力不强。为了做大做强赣州的钨产业,打造赣州钨产业区域名片,对赣州钨产业链整合是必要。本文首先对产业链整合理论进行了梳理,对产业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产业链模块化理论等进行了简要描述,同时总结归纳出产业链整合的几种模式,并对产业链整合的本质和作用进行了叙述;然后概括给出了钨产业链的模型,并对各环节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国内外钨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深入赣州钨产业链的实际,通过对钨资源开采指标、企业初级冶炼产品以及中间产品到硬质合金为主的深加工产品的研究,对赣州钨产业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运用SWOT方法对赣州钨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阐述;最后给出了赣州钨产业链整合的基本策略,即股权模式整合、战略联盟整合、产业集群整合、模块化整合、产业链布局整合、信息化整合等模式,并结合赣州实际给出了比较详实的说明,同时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定位上、钨国家储备中心的构想、产业整合的组织架构上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在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定性和定量研究法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入手,学习和掌握了产业链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宏观环境分析了国内外钨产业的实际情况,最后深入到赣州钨产业的发展的现实情况中,提出钨产业链整合方案。本文特色之处就是运用的理论知识丰富,解决问题的措施具体详实并能结合实际。

陈三雄[10](2012)在《广东大宝山矿区水土流失特征及重金属耐性植物筛选》文中研究说明广东省大宝山矿区存在水土流失剧烈、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植被和生态恢复困难等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实地调查、野外原位小区模拟径流冲刷试验、室内分析及大田试验,对大宝山矿区水土流失特征及植被恢复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坡长、坡高、侵蚀沟密度为分析指标,经聚类分析、判别分析,构建了矿区土壤侵蚀强度分析模型。经分析,大宝山矿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24.48hm2,占矿区总面积的48.8%,土壤侵蚀严重,必须尽快进行整治。2)新弃土、老弃土、自然土的单位面积平均径流量分别为6.52、5.75、0.69L/min,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56.79、51.68、23.99g/L,平均产沙率分别为0.99、0.27、0.03kg/min。侵蚀泥沙中,Cd的平均流失率分别为32.55、12.18、0.09mg/(min.rrr),Pb分别为1648.98、432.10、8.07mg/(min.m2),Zn分别为1854.35s460.14s4.92mg/(min.m2),Cu分别为1742.63、429.47、8.69mg/(min.m2),大小顺序均为新弃土>老弃土>自然土。新弃土、老弃土第2min产沙率分别为2.94、1.11kg/min,分别是其平均产沙率的2.96和4.08倍,有明显的“初期冲刷”效应。新弃土、老弃土、自然土侵蚀泥沙中,石砾和砂粒含量之和分别为87.15%、84.45%、32.02%,新弃土、老弃土侵蚀泥沙中的颗粒以石砾和砂粒的含量为主,与自然土明显不同。3)在5°、15°、25°坡度下,侵蚀泥沙中重金属Cd的平均流失率分别为1.64、19.07、32.55mg/(min.nT),Pb为179.23、1788.71、1648.98mg/(min.m2),Zn为178.46、1748.40、1854.35mg/(min.m2),Cu为191.38、1809.89、1742.63mg/(min.m2)。Cd和Zn的平均流失率随坡度增加而增大,而Pb和Cu的平均流失率则表现为15°>25°>5°。4)在径流量为300、500、700L/h的冲刷强度下,单位面积平均径流量分别为4.33、6.52和8.82L/min,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51.18、156.79和240.79g/L,平均产沙率分别为0.78、0.99和1.95kg/mino冲刷土壤中,重金属Cd的平均流失率分别为24.08、32.55和48.36mg/(min.m2),Pb分别为1290.61、1648.98和3169.10mg/(min.m2),Zn分别为1397.22、1854.35、3437.87mg/(min.m2),Cu分别为1240.47、1742.63、2946.80mg/(min.m2),均表现出随着冲刷流量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规律。5)在无覆盖和盖度分别为30%、60%、90%的条件下,鱼位面积平均径流量分别为6.52、6.23、5.94和5.80L/min,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56.79、43.40、33.17和26.83g/L,平均产沙率分别为0.99、0.25、0.19和0.14kg/min重金属Cd的平均流失率分别为32.55、9.14、8.11和4.03mg/(min.m").Pb分别为1648.98、402.43、294.28和210.64mg/(min.m2),Zn分别为1854.35、382.03、305.02和196.38mg/(min.m2),Cu分别为1742.63、333.24、264.61和191.28mg/(min.m2),呈现出随着覆盖度增加,平均流失率降低。6)对大宝山矿区上壤样品监测表明,Cd和Cu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大于1.超标率为100%,Pb、 Zn的超标率为77.8%。土壤样品的综合污染指数变幅在5.74~157.23之间.均高于国家规定的污染指数3.表明矿区上壤已受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且以Cd、Cu的污染最为严重。7)调查的矿区13种优势植物中,铺地黍地上部的Pb含量达到1214.00mg/kg,泡桐叶中Cu含量达到1024.80mg/kg,超过了Pb和Cu超富集植物含量的临界值(1000mg/kg);其运转系数分别为1.77,13.74。可见,铺地黍是Pb的超富集植物,泡桐是Cu的超富集植物。综合植物重金属富集特征和大田试验结果,可以选择泡桐、马尾松、夹竹桃、象草、五节芒、狗牙根作为大宝山矿区植被恢复的先锋物种。

二、荡坪钨矿选矿技术改造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荡坪钨矿选矿技术改造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于都小东坑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与钨成矿关系
    2.2 构造与钨成矿关系
    2.3 区域岩浆岩与钨成矿关系
        2.3.1 区内成矿岩体的时间分布特征
        2.3.2 成矿岩体的空间产布特征
        2.3.3 成矿岩体的岩石学特征
        2.3.4 成矿岩体地球化学与微量元素特征
3 小东坑钨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4.1 地表矿化标志带特征
        3.4.2 矿体特征
        3.4.3 矿脉形态及其分布
    3.5 矿石质量
        3.5.1 矿石矿物组成
        3.5.2 矿石化学成分
        3.5.3 矿物空间分布规律
        3.5.4 矿石结构和矿石构造
    3.6 矿体围岩和夹石
        3.6.1 矿体围岩和夹石
        3.6.2 围岩蚀变
4 隐伏花岗岩体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体地质学、岩石学特征
        4.1.1 花岗岩
        4.1.2 花岗斑岩
    4.2 小东坑隐伏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4.2.1 岩体主要元素特征
        4.2.2 花岗岩微量元素组合特征
        4.2.3 隐伏花岗岩与成矿关系
5 控矿因素、矿化规律及矿床成因
    5.1 控矿因素
    5.2 矿化规律
    5.3 矿床成因
    5.4 隐伏花岗岩成矿机理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赣北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床成矿流体与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钨矿资源分布与用途
        1.2.2 成矿流体与成矿机制研究现状
        1.2.3 大湖塘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特征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大岭上矿段
        3.4.1 矿体及矿石特征
        3.4.2 围岩蚀变
        3.4.3 成矿阶段
    3.5 石门寺矿段
        3.5.1 矿体及矿石特征
        3.5.2 围岩蚀变
        3.5.3 成矿阶段
    3.6 狮尾洞矿段
        3.6.1 矿体及矿石特征
        3.6.2 围岩蚀变
        3.6.3 成矿阶段
    3.7 一矿带矿段
        3.7.1 矿体及矿石特征
        3.7.2 围岩蚀变
        3.7.3 成矿阶段
第四章 成矿流体研究
    4.1 样品准备与测试方法
        4.1.1 流体包裹体测温
        4.1.2 氢氧同位素分析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显微测温
        4.2.1 大岭上矿段流体特征
        4.2.2 石门寺矿段流体特征
        4.2.3 狮尾洞矿段流体特征
        4.2.4 一矿带矿段流体特征
    4.3 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4.4 H-O同位素
    4.5 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流体差异
第五章 成矿物质来源
    5.1 样品制备与测试方法
    5.2 Pb同位素示踪
    5.3 原位S同位素示踪
第六章 热液矿物成因矿物学研究
    6.1 样品准备与测试方法
        6.1.1 白钨矿和磷灰石的OM-CL成像
        6.1.2 电子探针主量元素
        6.1.3 微量元素的原位LA-ICP-MS分析
        6.1.4 Sr同位素
        6.1.5 B同位素
    6.2 白钨矿微量元素特征
    6.3 磷灰石微量元素特征
    6.4 白钨矿和磷灰石Sr同位素
    6.5 电气石主量元素、B同位素
第七章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机制
    7.1 成矿流体来源
    7.2 成矿流体演化
    7.3 水岩反应:一种重要的钨成矿机制
    7.4 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床成矿模式
第八章 区域找矿勘查启示
    8.1 大湖塘与其他超大型钨矿成矿规律总结
    8.2 赣北钨矿带与赣南钨矿带的对比
    8.3 赣北区域找矿的启示
第九章 结论与问题
    9.1 主要结论
    9.2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金矿床分类
        1.2.2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进展
        1.2.3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实验方法
        1.4.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1.4.2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1.4.3 流体包裹体分析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秦岭重点金矿矿集区特征
    2.2 柞山矿集区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地球物理特征
        2.2.5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2.6 遥感地质特征
        2.2.7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夏家店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及变质作用
        3.1.5 成矿阶段
    3.2 龙头沟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阶段
    3.3 王家坪金矿床
        3.3.1 矿区地质特征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围岩蚀变
        3.3.5 成矿阶段
    3.4 青林沟金矿
        3.4.1 矿区地质特征
        3.4.2 矿体特征
        3.4.3 矿石特征
        3.4.4 围岩蚀变
        3.4.5 成矿阶段
第四章 典型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夏家店金矿床
        4.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1.2 同位素特征
        4.1.3 成矿流体来源
        4.1.4 成矿物质来源
        4.1.5 地层含金性及其成矿意义
        4.1.6 小结
    4.2 龙头沟金矿床
        4.2.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2.2 同位素特征
        4.2.3 成矿物质来源
        4.2.4 成矿流体来源
        4.2.5 小结
    4.3 王家坪金矿床
        4.3.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3.2 S同位素特征
        4.3.3 成矿物质来源
        4.3.4 小结
    4.4 青林沟金矿床
        4.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4.2 同位素特征
        4.4.3 毒砂微量元素组成
        4.4.4 岩浆岩成因类型
        4.4.5 岩浆源区
        4.4.6 岩浆活动与成矿
        4.4.7 成矿物质来源
        4.4.8 小结
第五章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成矿过程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5.1 金的迁移沉淀机制
        5.1.1 金的迁移形式
        5.1.2 金的沉淀机制
    5.2 成岩成矿时代
    5.3 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对比研究
    5.4 柞水-山阳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5.4.1 成矿物质来源
        5.4.2 柞水-山阳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动力学背景
        5.4.3 矿床成因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问题
    6.1 主要成果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我国铍资源特征、供需预测与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铍矿研究现状
        1.2.1 地质领域的研究现状
        1.2.2 铍资源产业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铍矿资源地质概况
    2.1 铍矿资源
    2.2 中国铍矿资源分布概况
    2.3 我国铍矿床类型
    2.4 我国铍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2.4.1 各地史时期的铍矿分布情况
        2.4.2 主成矿期的空间分布规律
    2.5 铍矿成矿演化以及与构造演化的关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铍的基本性质与用途
    3.1 物理化学性质
    3.2 铍产业链与主要产品
        3.2.1 金属铍
        3.2.2 铍合金
        3.2.3 氧化铍陶瓷
    3.3 铍的应用历史与战略地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铍矿资源发展研究
    4.1 美国铍应用领域
    4.2 美国铍消费历史与铍需求预测
    4.3 美国铍产品消费结构
    4.4 美国铍消费结构变迁趋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铍资源消费需求预测
    5.1 中国铍及其产品生产、消费历史与现状
    5.2 中国铍及其产品2030年需求量预测
        5.2.1 国外机构铍需求量预测
        5.2.2 本文铍需求量预测
        5.2.3 铍需求量预测结果比较与评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球铍资源供需格局
    6.1 全球铍资源分布
        6.1.1 截止1999年底全球铍资源储量分布
        6.1.2 截止2014年底全球铍矿床品位、储量与分布
    6.2 全球铍资源供应
    6.3 全球铍消费
    6.4 全球铍贸易格局
    6.5 全球铍价格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球铍工业未来发展趋势
    7.1 世界铍工业“三大体系”的格局将继续
    7.2 金属铍材料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依靠国防军工
    7.3 铍合金和氧化铍陶瓷的需求与消费量逐年增长,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7.3.1 铍合金工业的发展趋势
        7.3.2 氧化铍陶瓷工业的发展趋势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铍资源保障程度分析
    8.1 中国铍矿工业储量
    8.2 未来可回收储量与保障程度分析
    8.3 中国的铍矿山产能
    8.4 铍矿产品生产能力保障程度分析
    8.5 中国铍资源的回收利用
    8.6 我国利用境外铍资源现状及问题
        8.6.1 现状
        8.6.2 问题
    8.7 中国铍资源发展战略方向
        8.7.1 加强富铍资源的勘探与研发低品位铍矿的回收利用技术
        8.7.2 金属铍管理划归国家相关机构管理,并建立储备制度
        8.7.3 鼓励国内企业海外投资铍矿资源
    8.8 本章小结
主要认识、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矿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
2 理论综述
    2.1 企业战略与战略管理理论
        2.1.1 企业战略
        2.1.2 战略管理理论
    2.2 战略分析工具
        2.2.1 PEST分析法
        2.2.2 五种竞争力模型分析法
        2.2.3 SWOT分析法
3 章源钨业矿业环境分析
    3.1 矿业外部环境分析
        3.1.1 宏观环境
        3.1.2 市场环境
        3.1.3 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3.1.4 五种竞争力量分析
        3.1.5 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
    3.2 公司矿业内部环境分析
        3.2.1 章源钨业发展历史与现行战略
        3.2.2 矿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实施发展战略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3.2.3 章源钨业资源状况分析
        3.2.4 章源钨业能力分析
        3.2.5 章源钨业核心专长分析
        3.2.6 章源钨业内部优势与劣势
4 章源钨业矿业发展战略选择
    4.1 基于SWOT矩阵的章源钨业战略匹配及分析
    4.2 章源钨业矿业发展战略定位
    4.3 章源钨业矿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4.3.1 发展思路
        4.3.2 目标任务
    4.4 章源钨业矿业发展战略内容
5 章源钨业矿业发展战略措施
    5.1 资源保障
    5.2 新技术应用
    5.3 绿色矿山构建
    5.4 政策支持争取
    5.5 人才队伍培养
    5.6 企业文化建设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吉林省典型煤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豆科植物修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区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1.2.2 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
        1.2.3 矿区废弃地植物技术研究
        1.2.4 矿区废弃地景观重建技术研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吉林省煤炭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状况
        2.1.1 煤炭资源地质概况
        2.2.2 煤炭资源储量及开发利用状况
    2.2 研究区社会环境概况
    2.3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2.4 研究区环境受损现状
第三章 材料及测试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实验设计
    3.3 种植方法
    3.4 调查与采样
    3.5 样品分析方法
        3.5.1 样品分析
        3.5.2 数据分析
第四章 研究区受损土壤诊断分析
    4.1 研究区受损土壤诊断
        4.1.1 研究区土壤综合肥力评价
        4.1.2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4.1.3 研究区两种土壤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分析
    4.2 小结
第五章 植物改良煤矿废弃地土壤生态效应研究
    5.1 植物生长状况
        5.1.1 小区试验植物生长状况
        5.1.2 研究区植物生长状况
    5.2 土壤植物修复后肥力评价
        5.2.1 修复一年后土壤肥力评价
        5.2.2 修复二年后土壤肥力评价
        5.2.3 修复后土壤肥力年际变化
    5.3 修复后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5.3.1 修复一年后重金属污染评价
        5.3.2 修复两年后土壤重金属评价
        5.3.3 修复中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年际变化
    5.4 修复中各重金属元素污染程的变化
        5.4.1 各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评价
        5.4.2 修复中各重金属元素的生态风险参数年际变化
        5.4.3 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年际变化
    5.5 小结
第六章 植物对煤矿废弃地土壤重金属富集转化规律研究
    6.1 研究方法
    6.2 复垦土上不同植物营养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转化特征
        6.2.1 富集转化特征
        6.2.2 富集转化特异性
    6.3 矸石土上不同植物营养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转化特征
        6.3.1 富集转化特征
        6.3.2 富集转化特异性
    6.4 两种豆科牧草营养器官富集重金属的风险评价
        6.4.1 评价方法
        6.4.2 评价结果
    6.5 小结
第七章 煤矿区废弃地植物修复技术研究
    7.1 土壤改良
        7.1.1 复垦土改良措施
        7.1.2 矸石土改良措施
    7.2 研究区废弃地生态修复的最佳技术模式
        7.2.1 生态农业综合养殖场模式
        7.2.2 生态景观模式
        7.2.3 生态修复模式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次
图目次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
        二、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论和本文的基本出发点
    第三节 研究目标、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循环经济的一般理论分析
    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3R原则
        一、减量化原则
        二、再利用原则
        三、再循环原则
    第二节 从“庇古税”到“系统学理论”
        一、庇古税
        二、科斯定理
        三、生态学理论
        四、系统学理论
    第三节 财政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
        一、财政收入政策的作用途径
        二、财政支出政策的作用途径
    第四节 对循环经济的再认识——一般性与特殊性
第三章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演变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演变
        一、废弃物利用为主阶段
        二、末端治理为主阶段
        三、步入清洁生产阶段
        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阶段
        五、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
    第二节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废旧物资回收体系不够健全
        二、循环经济相关技术不够先进
        三、需求不足引致的恶性循环机制
        四、钢铁和铜的再生资源企业面临经营困难
第四章 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变迁分析——以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为例
    第一节 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财政政策变迁分析
        一、资源税
        二、资源补偿费
        三、矿区使用费
        四、资源勘查采矿登记费、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
    第二节 资源综合利用的财政政策变迁分析
        一、概论
        二、增值税(产品税)
        三、企业所得税
        四、财政补贴及奖励政策
    第三节 若干主要领域的财政政策变迁分析
        一、石油和天然气的财政政策变迁分析
        二、煤炭资源的财政政策变迁分析
        三、废旧物资回收的财政政策变迁分析
第五章 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效果评价
    第一节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效果评价
        一、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形成
        二、工业固体废物处理能力不断上升
        三、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四、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指标持续向好
    第二节 典型领域循环经济财政政策的效果评价
        一、煤炭产业
        二、废旧金属产业
    第三节 现行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财政政策
        一、资源税
        二、增值税
        三、企业所得税
        四、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
    第四节 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制度不健全
        二、资源税调节范围和力度不大
        三、税收优惠政策设计不合理
        四、税收政策成本在中央和地方分摊不合理
第六章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及其启示
    第一节 美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一、美国促进循环消费的财政政策
        二、美国促进循环生产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美国促进能源节约和新能源开发的财政政策
    第二节 德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一、德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德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
    第三节 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一、日本循环经济发展历程
        二、日本循环经济立法
        三、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第四节 欧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一、排放费
        二、服务费
        三、污染产品税
        四、投入品税
        五、资源税
    第五节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比较及启示
        一、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二、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不同之处
        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启示
第七章 完善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财政政策体系的建议与实施机制
    第一节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及外部条件
        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有效的外部条件
    第二节 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目标、原则和体系架构
        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目标
        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原则和体系架构
    第三节 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一、完善资源税制度
        二、优化企业所得税制度
        三、优化增值税制度
        四、完善消费税制度
        五、建立环境税制度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税收以外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建立产品责任金制度
        二、废弃物回收抵押金制度
        三、加大对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的政府补贴和奖励
        四、倾斜性的政府采购制度
    第五节 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监督体系
        一、财政政策的监督与透明化体系
        二、税收信息追踪系统
        三、加快建立循环经济会计制度
    第六节 财政政策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要加快循环经济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二、要加快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
        三、要大力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能力
第八章 财政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广西梧州市陶瓷产业园区中和集中区的试点
    第一节 梧州市陶瓷产业园区中和集中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一、园区基本状况
        二、园区现行财政优惠政策
    第二节 梧州市陶瓷产业园区中和集中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完善财政政策的建议
        一、梧州市陶瓷产业园区中和集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完善梧州市陶瓷产业园区中和集中区财政政策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1 资源税税目税率明细表
        附录2 几个主要品种的矿山资源等级表
    附录二
        附录1 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的新型墙体材料目录
        附录2 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的废渣目录
    附录三

(8)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及征收细化研究 ——以稀土、铜等矿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矿业形势
        1.1.2 矿产资源税费政策
    1.2 研究综述
        1.2.1 外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研究
        1.2.1.1 国外学者研究进展
        1.2.1.2 国内学者研究进展
        1.2.2 中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研究
        1.2.2.1 矿产资源税费体系研究
        1.2.2.2 矿产资源补偿费计征公式设计研究
        1.2.2.3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研究
        1.2.2.4 部分矿种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
        1.2.3 简要评述
        1.2.3.1 主要成果
        1.2.3.2 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
2 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地租理论
        2.1.2 产权理论
        2.1.3 分配理论
        2.1.4 耗竭性理论
    2.2 租税费比较分析
        2.2.1 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三种权力
        2.2.2 价、费、税的形成机制
        2.2.3 资源的价值构成
        2.2.4 矿产资源补偿费定位
3 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现状
    3.1 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变迁
        3.1.1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演进
        3.1.2 现行矿产资源税费种类
        3.1.3 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现状
        3.2.1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现状
        3.2.2 征管制度存在主要问题
4 中外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比较
    4.1 中外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对比分析
        4.1.1 矿产资源补偿费与权利金
        4.1.2 资源税与资源租金税
        4.1.3 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与矿业权租金
        4.1.4 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与红利
        4.1.5 国内外低品位矿产资源优惠政策对比
        4.1.6 小结
    4.2 典型国家矿业税收制度——加拿大
        4.2.1. 加拿大矿业税收制度概况
        4.2.2 加拿大矿业制度优缺点
    4.3 典型国家矿业税收制度——南非
        4.3.1 南非权利金制度改革历史背景
        4.3.2 南非权利金制度介绍
        4.3.3 南非权利金制度评述
    4.4 对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启示
        4.4.1 重新界定税费关系
        4.4.2 完善矿产品含义和计征对象
        4.4.3 调整费率制度
5 稀土等保护性开采矿种补偿费费率调整研究
    5.1 稀土等矿种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方案
        5.1.1 方案一:参考国外权利金费率调整
        5.1.2 方案二:参考规模以上非油气采选业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水平调整
    5.2 行业企业特征和费率调整影响分析
        5.2.1 轻稀土
        5.2.2 重稀土
        5.2.3 金
        5.2.4 锡矿
        5.2.5 锑矿
        5.2.6 钼矿
        5.2.7 钨矿
        5.2.8 煤矿
    5.3 重点企业费率调整影响测算
        5.3.1 稀土
        5.3.2 金
        5.3.3 锡矿
        5.3.4 锑矿
        5.3.5 钼矿
        5.3.6 钨矿
        5.3.7 煤矿
    5.4 小结
6 江西铜矿资源补偿费征收细化研究
    6.1 江西省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6.1.1 江西省矿产资源概况
        6.1.2 江西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6.1.2.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6.1.2.2 江西省矿业发展方向
        6.1.3 江西铜矿资源与国内外铜矿资源比较
        6.1.3.1 国际铜矿资源现状分析
        6.1.3.2 我国铜矿资源现状分析
        6.1.3.3 江西省铜矿资源现状分析
    6.2 江西省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现状
        6.2.1 江西省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特点
        6.2.2 江西省铜矿资源补偿征收概况
        6.2.3 江西省补偿费征收细化的必要性分析
    6.3 江西铜矿资源补偿费计征模式设计
        6.3.1 铜矿资源补偿费计征对象及测算方法
        6.3.1.1 原矿计征及测算方法
        6.3.1.2 铜精矿计征及测算方法
        6.3.1.3 共伴生矿计征及测算方法
        6.3.2 铜矿价格计价系数测算
        6.3.2.1 原矿价格计价测算
        6.3.2.2 铜精矿价格计价系数测算
        6.3.2.3 共伴生铜矿计价系数测算
        6.3.3 开采回采率系数计算方式
        6.3.3.1 开采回采率系数的相关界定
        6.3.3.2 开采回采率系数的规范计算
        6.3.4 江西省铜矿资源补偿费计征模式
        6.3.4.1 采、选联合企业矿产资源补偿费计征
        6.3.4.2 采、选、冶一条龙企业矿产资源补偿费计征
        6.3.4.3 财务账目不明、确定销售收入困难等情况的矿山企业矿产资源补偿费计征
        6.3.4.4 规模小、季节性小矿矿产资源补偿费计征
    6.4 德兴市铜矿资源补偿费计征模式研究
        6.4.1 德兴市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基本情况
        6.4.2 德兴市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现状
        6.4.3 德兴铜矿资源补偿费计价系数确定
        6.4.4 德兴市铜矿资源补偿费细化计征方案可行性分析
        6.4.4.1 矿山企业税费负担分析
        6.4.4.2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分析
    6.5 江西省铜矿资源补偿费细化计征的结论及建议
        6.5.1 铜矿资源补偿费计征
        6.5.2 共伴生金属补偿费计征
        6.5.3 开采回采率系数确定
7 江西钨矿资源补偿费征收细化研究
    7.1 钨矿资源补偿费征收概况
        7.1.1 我国钨资源概况及行业发展趋势
        7.1.1.1 我国钨资源概况
        7.1.1.2 行业发展趋势
        7.1.2 赣州钨资源发展状况
        7.1.2.1 赣州钨资源储量
        7.1.2.2 开发利用情况
        7.1.2.3 加工开发现状
        7.1.3 钨矿资源补偿费征收现状
        7.1.3.1 全国钨矿资源补偿费征收现状
        7.1.3.2 赣州钨资源补偿费征收概况
        7.1.4 钨矿资源补偿费征收的问题
        7.1.4.1 征收对象有待进一步明确
        7.1.4.2 内部销售矿产品的价格低于市场平均价格
        7.1.4.3 回采率系数较难核定
        7.1.4.4 补偿费费率长期固定不变且明显偏低
        7.1.4.5 分成比例不合理,且返还时间长
        7.1.4.6 矿产品流通环节监管较为薄弱
    7.2 钨矿资源补偿费计征重点问题分析
        7.2.1 矿产品销售收入的确定
        7.2.1.1 征收矿产品的界定和缴纳对象的确定
        7.2.1.2 矿产品价格的核定
        7.2.1.3 矿产品销售收入确定
        7.2.1.4 企业影响分析
        7.2.1.5 改革阻力和困难
        7.2.2 回采率系数的核定
        7.2.2.1 我国钨资源综合回收率现状
        7.2.2.2 赣州钨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7.2.2.3 回采率系数的核定
        7.2.2.4 困难与阻力
    7.3 观点与建议
        7.3.1 观点
        7.3.1.1 集团内部调拨钨精矿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7.3.1.2 矿产品流通环节监管缺失
        7.3.2 建议
        7.3.2.1 建立钨精矿内部价格核算标准
        7.3.2.2 强化矿产品流通环节监管与稽查
        7.3.2.3 修改完善 150 号令相关条款
8 结论和不足
    8.1 结论
        8.1.1 尽快启动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改革
        8.1.2 提高地方留成比例
        8.1.3 修订《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
    8.2 研究创新
        8.2.1 提出了稀土等保护性矿种补偿费费率调整方案
        8.2.2 提出了铜矿、钨矿补偿费征收细化方案
        8.2.3 跟踪研究加拿大、南非等国矿业税费制度
    8.3 不足与展望
        8.3.1 费率测算指标选取有待改进
        8.3.2 建立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动态评估调整机制,系统开展主要矿种补偿费费率调整测算
        8.3.3 逐步开展重点矿种的采、选、冶一条龙企业内部精矿销售计价系数测算
附件一:上市 A 公司分析
附件二:非国有 B 公司分析
附件三:国有 C 公司分析
附件四:矿山企业采矿回采率和采矿回收率统计
附件五:钨业协会指导价格
附件六:湖南省非税收入分成比例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赣州市钨产业链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框架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产业链整合理论概述
    2.1 产业链基本理论
        2.1.1 产业链研究现状
        2.1.2 产业链界定和内涵
    2.2 产业链整合相关理论
        2.2.1 产业组织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企业能力理论
        2.2.4 模块化分工理论
    2.3 产业链整合模式
        2.3.1 产业链横向整合
        2.3.2 产业链纵向整合
        2.3.3 产业集群整合模式
        2.3.4 模块化体系中产业链的模块整合
    2.4 产业链整合本质和作用
第三章 钨产业链整合的必要性
    3.1 钨产业链简介
    3.2 钨产业链各环节分析
    3.3 中国钨行业现状
        3.3.1 钨矿山
        3.3.2 钨冶炼
        3.3.3 钨深加工
    3.4 全球钨行业状况
        3.4.1 钨资源概况
        3.4.2 钨产业发展特点
        3.4.3 国外主要钨企业
第四章 赣州市钨产业现状及问题
    4.1 赣州市钨产业现状
    4.2 赣州市钨产业优势、劣势分析
        4.2.1 优势
        4.2.2 劣势
    4.3 赣州市钨产业机会、威胁分析
        4.3.1 机会
        4.3.2 威胁
    4.4 产业链现状分析
        4.4.1 产业链上游发展情况
        4.4.2 产业链中游发展情况
        4.4.3 产业链下游发展情况
    4.5 赣州及国内主要钨企业介绍
第五章 赣州市钨产业链整合策略研究及政策保障
    5.1 钨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5.1.1 产业链各环节分工不协调、研发能力差
        5.1.2 产业链各节点联系不紧密、交易成本过大
        5.1.3 产业聚集不明显、协同效益发挥不充分
        5.1.4 本土企业担当“链主“的能力还要不断提升
    5.2 产业链整合的方案选择
        5.2.1 股权并购型产业链整合模式
        5.2.2 战略联盟型产业链整合模式
        5.2.3 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网络状产业链整合模式
        5.2.4 产业集群型产业链整合模式
        5.2.5 产业链空间布局整合
        5.2.6 信息化建设
    5.3 产业链整合的要点和政策支持
        5.3.1 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定位
        5.3.2 国家钨储备中心的构想
        5.3.3 产业链整合过程的组织架构
    5.4 产业链整合模型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的局限和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赣州及国内主要钨企业介绍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广东大宝山矿区水土流失特征及重金属耐性植物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矿区开采的环境问题
        1.2.2 矿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研究
        1.2.3 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
        1.2.4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1.2.5 大宝山矿区区域环境问题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3.1 矿区土壤侵蚀强度判别模型研究
        1.3.2 堆积土径流及泥沙流失特征研究
        1.3.3 堆积土侵蚀泥沙颗粒特征研究
        1.3.4 堆积土重金属随径流泥沙流失特征研究
        1.3.5 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耐性植物筛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矿区历史与开采现状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质地貌
        2.1.4 土壤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坡面水土流失调查
        2.2.2 野外原位小区模拟径流冲刷试验
        2.2.3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2.2.4 基质改良室内实验
        2.2.5 植被恢复大田试验
        2.2.6 样品采集及分析
第三章 土壤侵蚀强度判别模型研究
    3.1 土壤侵蚀特点及判别指标分析
    3.2 侵蚀强度判别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3.3 小结
第四章 矿区堆积土径流及泥沙流失特征研究
    4.1 堆积时间对矿区土壤径流及泥沙流失的影响
        4.1.1 矿区堆积上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
        4.1.2 矿区堆积上累积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
        4.1.3 矿区堆积土产流和退水时间
        4.1.4 矿区堆积土径流含沙量随时间的变化
        4.1.5 矿区堆积土产沙率随时间的变化
        4.1.6 矿区堆积土累积产沙量随时间的变化
    4.2 坡度对矿区堆积土径流和泥沙流失特征的影响
        4.2.1 不同坡度下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
        4.2.2 不同坡度下累积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
        4.2.3 不同坡度下产流时间、退水时间的变化
        4.2.4 不同坡度下含沙量随时间的变化
        4.2.5 不同坡度下产沙率随时间的变化
        4.2.6 不同坡度下累积产沙量随时间的变化
    4.3 冲刷强度对径流及泥沙流失特征的影响
        4.3.1 不同冲刷强度下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
        4.3.2 不同冲刷强度下累积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
        4.3.3 不同冲刷强度下产流和退水时间的变化
        4.3.4 不同冲刷强度下含沙量随时间的变化
        4.3.5 不同冲刷强度下产沙率随时间的变化
        4.3.6 不同冲刷强度下累积产沙量随时间的变化
    4.4 地表覆盖状况对径流及泥沙流失特征的影响
        4.4.1 不同覆盖度下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
        4.4.2 不同覆盖度下累积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
        4.4.3 不同覆盖度下地表产流和退水时间的变化
        4.4.4 不同覆盖度下径流含沙量随时间的变化
        4.4.5 不同覆盖度下产沙率随时间的变化
        4.4.6 不同覆盖度下累积产沙量随时间的变化
    4.5 小结
第五章 侵蚀泥沙颗粒特征研究
    5.1 堆积时间对矿区土壤侵蚀泥沙颗粒特征的影响
        5.1.1 冲刷前后表土层的颗粒特性及组成
        5.1.2 堆积土侵蚀泥沙的颗粒特征
        5.1.3 堆积上侵蚀泥沙的颗粒特性及组成随时间的变化
    5.2 坡度对侵蚀泥沙颗粒特征的影响
        5.2.1 不同坡度下冲刷前后表上颗粒特性及组成
        5.2.2 不同坡度下侵蚀泥沙的颗粒特性及组成
        5.2.3 不同坡度下侵蚀泥沙的颗粒特性及组成随时间的变化
    5.3 冲刷强度对侵蚀泥沙颗粒特征的影响
        5.3.1 不同冲刷强度下冲刷前后表土颗粒特性及组成
        5.3.2 不同冲刷强度下侵蚀泥沙的颗粒特性及组成
        5.3.3 不同冲刷强度下侵蚀泥沙的颗粒特性及组成随时间的变化
    5.4 地表覆盖状况对侵蚀泥沙颗粒特征的影响
        5.4.1 不同覆盖度下冲刷前后表土颗粒特性及组成
        5.4.2 不同覆盖度下侵蚀泥沙的颗粒特性及组成
        5.4.3 不同覆盖度下侵蚀泥沙的颗粒特性及组成随时间的变化
    5.5 小结
第六章 矿区堆积土重金属随径流泥沙流失特征研究
    6.1 堆积时间对重金属随径流泥沙流失特征的影响
        6.1.1 矿区堆积土重金属含量随径流时间的变化
        6.1.2 矿区堆积土重金属流失率随径流时间的变化
        6.1.3 矿区堆积土重金属累积流失量随时间的变化
    6.2 坡度对矿区堆积上重金属流失特征的影响
        6.2.1 不同坡度下重金属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6.2.2 不同坡度下重金属流失率随时间的变化
        6.2.3 不同坡度下重金属累积流失量随时间的变化
    6.3 冲刷强度对矿区堆积土重金属流失特征的影响
        6.3.1 不同冲刷强度下重金属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6.3.2 不同冲刷强度下重金属流失率随时间的变化
        6.3.3 不同冲刷强度下重金属累积流失量随时间的变化
    6.4 地表覆盖状况对矿区堆积土重金属流失特征的影响
        6.4.1 不同覆盖度下重金属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6.4.2 不同覆盖度下重金属流失率随时间的变化
        6.4.3 不同覆盖度下重金属累积流失量随时间的变化
    6.5 小结
第七章 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基质改良
    7.1 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7.1.1 采样点概况
        7.1.2 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
        7.1.3 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7.2 基质改良
        7.2.1 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7.2.2 改良剂对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7.2.3 改良剂对土壤生物毒性的影响
    7.3 小结
第八章 矿区重金属耐性植物筛选
    8.1 优势植物根际上壤重金属含量
    8.2 优势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
    8.3 优势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特性
    8.4 重金属耐性植物初步筛选
    8.5 大田试验植物生长状况
        8.5.1 试验地植物成活率与保存率
        8.5.2 试验地植物生长状况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建议
参考文献
详细中文摘要
详细英文摘要

四、荡坪钨矿选矿技术改造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于都小东坑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研究[D]. 马晓红. 东华理工大学, 2020(02)
  • [2]赣北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床成矿流体与成因机制研究[D]. 彭宁俊.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3]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D]. 丁坤. 长安大学, 2020
  • [4]我国铍资源特征、供需预测与发展探讨[D]. 梁飞.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8(07)
  • [5]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矿业发展战略研究[D]. 黄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6)
  • [6]吉林省典型煤矿区废弃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豆科植物修复效应研究[D]. 李华娟. 吉林大学, 2014(03)
  • [7]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 刘廷. 武汉大学, 2013(07)
  • [8]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及征收细化研究 ——以稀土、铜等矿种为例[D]. 吕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5)
  • [9]赣州市钨产业链整合研究[D]. 杨海锋. 江西理工大学, 2012(07)
  • [10]广东大宝山矿区水土流失特征及重金属耐性植物筛选[D]. 陈三雄.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2)

标签:;  ;  ;  

党坪钨矿选矿技术改造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