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镇的规划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幸颖[1](2020)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苏州市工业型小城镇转型发展及规划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小城镇面临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苏州市是我国社会经济先发地区,小城镇工业化程度高,工业型小城镇作为苏州市小城镇重要类型之一,先后经历了土地经营权改革及农村工业化推动的快速起步期、内外资多元驱动及乡镇企业改制引发的蓬勃兴盛期,当前处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协调转型期,工业型小城镇因生产功能偏重、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城镇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面临发展困境,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苏州市工业型小城镇亟待转型发展。因此,本文着力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苏州市工业型小城镇转型发展及规划应对策略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型小城镇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现阶段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其次,选取苏州市12个工业型小城镇作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现状、经济发展现状、用地现状、生态环境现状等方面对苏州市工业型小城镇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分析其现状问题。再次,在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明晰新型城镇化对小城镇转型发展的战略要求,以战略要求为依据明确苏州市工业型小城镇转型发展目标及原则,进而提出苏州市工业型小城镇转型发展四大重点,即“协调生产生活配套,平衡城镇功能结构”、“强化制造产业优势,增强区域辐射能力”、“高效利用存量资源,侧重工业用地更新”、“治理保护利用齐下,提升城镇绿色品质”。并由此提出相对应的规划应对策略,分别是:策略一,以完善功能强化管理作为转型基础;策略二,以集聚创新产业升级作为转型动力;策略三,以工业用地更新增效作为转型关键;策略四,以营造绿色城镇环境作为转型支撑。
于正松,程叶青,李小建,孙东琪[2](2020)在《工业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演化过程、动因与重构——以河南省曲沟镇为例》文中认为以曲沟镇多期高清遥感影像、问卷访谈及大量一手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及土地利用转型矩阵等方法,剖析了研究区1991-2017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对引导其"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果显示:①研究期内,以工矿用地为主的建设用地增量显着,总体呈现高速扩展、局部集聚及多样化发展态势;②生产空间由农业为主转变为农业与工业两强并存,工业生产空间嵌入到农业生产空间中形成"马赛克"式格局;③生活空间演变呈现空间扩展与质量提升并存的趋势;④生态空间的变化则具备面积缩减与质量下降2个特征;⑤工业镇"三生"空间的演变过程,是乡村能人带动、产业结构演变、路径依赖累积、政府宏观调控及综合地理条件约束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徐利权,谭刚毅,高亦卓[3](2020)在《三线建设的规划布局模式及其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线建设是我国"备战"和"去规划"特殊时期的产物,其规划建设思想可追溯到对工业城市与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解。研究将其置于近现代国内外工业发展这一历史谱系中,借助形态类型学方法,从"区域规划布局、城乡(厂矿)形态、社区组织模式、建筑类型风格"四方面展开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区域布局沿铁路设施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特征,建立较为分散、均衡的城镇体系。城乡(厂矿)形态在"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工业生产主导下,通过"工农商学兵"一体的"集体空间单元"构建城乡关系。社区组织具有"封闭性与全能化"的体制特点,营造出一种"集体主义"的生活方式。建筑类型丰富,风格统一简洁,广泛使用预制构件,并积累了大量"经济性"建设经验。
李小云[4](2019)在《政府统合的多元竞争:安徽省高沟镇产业发展奇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和深度案例分析,提出"政府统合的多元竞争"这一分析理论,结合安徽省高沟镇在产业发展历程中出现的节点性事件和经济规律,以示范性社会资本、产业比拼和嵌入性政企关系为自变量,分析高沟镇产业发展奇迹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讨论这三个自变量所对应的"政府-社会-市场"维度下的政府干预机制,归纳出后发国家在追赶过程中,工业发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和行政能力。
朱洲[5](2019)在《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是政府引导城市发展的公共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协调城市空间生产与空间利益分配的过程。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是我国首个与其他国家共同开发的新城项目,也是借鉴新加坡先进规划编制和管理经验建立的现代化新城的代表作品,其规划编制和管理的诸多经验对我国其他新城建设具有可借鉴和转移的价值。本文首先追溯了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发展的四个历程,在考察园区规划编制和管理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总结了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中可转移的经验,同时分析了其规划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最后就如何进一步加强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管理提出若干对策性建议。旨在为其它新城建设提供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和管理成功经验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管理水平。
李小云[6](2019)在《中国工业强镇发展路径演化的类型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在回顾中国学术界对工业镇分类的基础上,以2017年中国千强镇的工业强镇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分别以对基层对体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政府干预程度为纵轴和横轴,提出新的分类标准,重点描述工业镇的发展路径;将这些工业强镇的发展路径分为四种类型:野蛮式生长、扶持型生长、伴生型生长和新区化生长,阐述四种发展路径的内涵,以此增进对中国工业镇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关系及发展动力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案例的深入讨论来反思新结构经济学在分析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上的观点,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形成的规律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对话。
李建学[7](2019)在《从非农化到城镇化:工业镇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珠三角众多小城镇依托"三来一补"及"多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模式,迅速实现工业化,形成工业专业镇及特色产业集群。然而,长期"重产业,轻城镇"导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造成空间供需错配,制约其转型升级。本文分析工业镇转型升级的空间需求及供需错配的困境,认为城镇化的"量高质低"导致空间无法集聚转型升级的要素是目前制约工业镇转型升级的关键。在总结珠三角多个工业镇转型升级的空间实践经验基础上,分析资本三次循环与城镇化及产业升级的关系,认为应加快资本的第三次循环,推动发展模式由"以业兴城"向"以城兴业"转变。在空间营造路径方面,提出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及空间品质,营造城镇生活方式,吸引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植入生产型服务设施,完善生产服务功能,延长产业链条;植入或更新产业空间,提高产业空间利用效率;建构跨地域协调机制,提供产业协作机制保障,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肖寒[8](2018)在《西岗,探路“镇级小城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煤炭工业镇正积极化镇为城;一个煤炭工业镇坚持产城互动;一个煤炭工业镇拥有了新生小城市的雏形。这就是有着"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之称的滕州市西岗镇打造另类"镇级小城市"的真实写照。今年以来,西岗镇抢抓"全国特色小镇""全省新生小城市"两大机遇,坚持
李建学[9](2018)在《从非农化到城镇化:工业镇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文中认为珠三角众多小城镇依托"三来一补"及"多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模式,迅速实现工业化,形成工业专业镇及特色产业集群。然而,长期"重产业,轻城镇"导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造成空间供需错配,制约其转型升级。本文分析工业镇转型升级的空间需求及供需错配的困境,认为城镇化的"量高质低"导致空间无法集聚转型升级的要素是目前制约工业镇转型升级的关键。在总结珠三角多个工业镇转型升级的空间实践经验基础上,分析资本三次循环与城镇化及产业升级的关系,认为应加快资本的第三次循环,推动发展模式由"以业兴城"向"以城兴业"转变。在空间营造路径方面,提出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及空间品质,营造城镇生活方式,吸引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植入生产型服务设施,完善生产服务功能,延长产业链条;植入或更新产业空间,提高产业空间利用效率;建构跨地域协调机制,提供产业协作机制保障,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仝晓宇[10](2018)在《工业镇创建特色小镇的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无棣县埕口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目前的中国新型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特色小镇的建设正成为一股新兴的浪潮。特色小镇的“多点开花”也为新型城市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有助于小镇特色资源的开发及推广。多地多个小镇在这股浪潮下正在进行积极的转型。不过,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多个在建或已经建成的特色小镇存在产业雷同等同质化问题,难以真正形成竞争力;同时,亦有不少原本以工业为主产业的特色小镇仍采用产业园区的治理模式,与特色小镇应走的道路南辕北辙。为此,本文以创建特色小镇这一情况为中心,着重探讨了一类轻工业镇创建特色小镇的过程。首先,本文阐述了“工业镇”、“特色小镇”等的定义和相关基本概念,并叙述了文章所应用的部分基础理论。其次,本文指出了我国工业镇创建特色小镇的现状和困境,如城市功能欠缺等。接着,本文以例证的方法解读了我国工业镇创建特色小镇的实践探索并探求其原因,其中既有工业镇创建特色小镇成功的经验,也有部分创建失败的教训。最后,本文以山东省无棣县埕口镇这一工业镇创建特色小镇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指出,埕口镇在上级考察的测评中尚不具有山东省级特色小镇应有的水平。具体而言,埕口镇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程度较差、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产业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本文给出了部分对策,如重视污染处理、杜绝区域内外产业雷同、选择盐业作为主导产业等,指出该地区应在省有关政策的支持下,大力发展构建盐业特色产业群,打造盐业特色小镇。本文总结了一类工业镇创建特色小镇的现况、面临的问题。并较科学地对此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的前提下指出了一定的解决、治理手段,对目前特色小镇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有一定的缓解矫正作用,并对例证进行了分析,这对类似的工业类小镇创建特色小镇有着正面意义。
二、工业镇的规划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镇的规划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苏州市工业型小城镇转型发展及规划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镇化发展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 |
1.1.2 工业型小城镇发展面临新的要求 |
1.1.3 苏州工业型小城镇面临发展困境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础研究和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新型城镇化 |
2.1.2 工业型小城镇 |
2.2 相关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城乡一体化理论 |
2.2.3 增长极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新型城镇化 |
2.3.2 工业型小城镇 |
2.3.3 小结 |
第三章 苏州市工业型小城镇发展现状和问题 |
3.1 发展历程 |
3.1.1 快速起步期——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及农村工业化推动 |
3.1.2 蓬勃兴盛期——内外资多元驱动及乡镇企业改制影响 |
3.1.3 协调转型期——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资源环境约束倒逼 |
3.2 发展现状 |
3.2.1 人口现状 |
3.2.2 经济发展现状 |
3.2.3 用地现状 |
3.2.4 生态环境现状 |
3.3 问题分析 |
3.3.1 生产功能偏重,镇区综合功能薄弱 |
3.3.2 创新水平较低,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
3.3.3 用地开发率高,工业用地分散低效 |
3.3.4 景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严峻 |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苏州市工业型小城镇转型发展 |
4.1 新型城镇化对小城镇转型发展的战略要求 |
4.1.1 完善城镇功能,全面提升小城镇服务水平 |
4.1.2 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提升小城镇产业经济 |
4.1.3 利用方式转变,促进小城镇用地集聚高效 |
4.1.4 关注生态环境,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 |
4.2 苏州市工业型小城镇转型发展目标及原则 |
4.2.1 转型发展目标 |
4.2.2 转型发展原则 |
4.3 苏州市工业型小城镇转型发展重点 |
4.3.1 协调生产生活配套,平衡城镇功能结构 |
4.3.2 强化制造产业优势,增强区域辐射能力 |
4.3.3 高效利用存量资源,侧重工业用地更新 |
4.3.4 治理保护利用齐下,提升城镇绿色品质 |
第五章 苏州市工业型小城镇转型发展规划应对策略 |
5.1 策略一:以完善功能强化管理作为转型基础 |
5.1.1 完善城镇功能,向综合型城镇转变 |
5.1.2 强化管理职能,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
5.2 策略二:以集聚创新产业升级作为转型动力 |
5.2.1 产业能级提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
5.2.2 产业板块划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
5.2.3 园区转型升级,完善产业配套设施 |
5.3 策略三:以工业用地更新增效作为转型关键 |
5.3.1 供给引导需求,控制工业用地总量 |
5.3.2 精准识别存量,挖掘工业用地潜力 |
5.3.3 分类引导更新,更新低效工业用地 |
5.3.4 完善监管机制,保障工业用地转型 |
5.4 策略四:以营造绿色城镇环境作为转型支撑 |
5.4.1 多方主体联合,创新污染治理模式 |
5.4.2 保障生态安全,构建生态保护格局 |
5.4.3 点线面相结合,营造城镇绿色空间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之处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三线建设的规划布局模式及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线建设的规划布局模式研究框架 |
(一)近现代国内外工业发展历史谱系的脉络梳理 |
(二)研究框架 |
二、区域规划布局特征与空间意志呈现 |
(一)区域布局特征:备战体制下沿铁路设施“大分散、小集中”布局 |
(二)与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布局比较研究 |
(三)区域布局规划思想:借助计划经济体制分配资源,建立较为分散、均衡的城镇体系 |
三、城乡(厂矿)形态与社会主义城市建设 |
(一)城乡形态:拼贴化与簇群式布局 |
(二)厂矿形态:顺应地形,条块布局 |
(三)城乡(厂矿)空间组织模型 |
(四)理论渊源:社会主义城市规划 |
四、社区组织模式与企业办社会 |
(一)社区组织模式:封闭性与全能化 |
(二)企业办社会的组织模式影响 |
(三)社区空间布局比较研究 |
五、建筑类型风格与空间“经济性” |
(一)建筑类型丰富、风格统一简洁 |
(二)预制构件使用与“经济性”建设理念 |
六、结语 |
(4)政府统合的多元竞争:安徽省高沟镇产业发展奇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建构 |
(一)政府统合的多元竞争模式 |
(二)自变量的分类及衡量 |
(三)研究方法 |
三高沟镇工业发展历程 |
(一)1968~1980年:工业萌芽阶段 |
(二)1980~1990年:工业成长阶段 |
(三)1990年至今:典型产业成熟的发展阶段 |
(四)“新高沟”现象的形成 |
(五)政府领导视察电缆电线企业 |
(六)高沟镇行政管理体制 |
四政府-市场-社会三元论下的高沟奇迹 |
(一)政府统合的多元竞争:高沟奇迹的分析 |
1.协同型县乡关系 |
2.社会资本与产业发展 |
3.政府的产业比拼 |
(二)三种机制的搭配 |
五结语 |
附件访谈对象情况汇总 |
(5)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四、基本概念 |
(一) 城市规划 |
(二) 城市规划编制 |
(三) 城市规划管理 |
五、运用的理论 |
(一) 正义理论 |
(二) 空间正义理论 |
(三) 城市政体理论 |
(四) 城市治理理论 |
六、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个案分析法 |
(三) 归纳总结法 |
第一章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发展历程 |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
二、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的演进 |
(一) 1994~1999年:园区建立初期的规划 |
(二) 2000~2005年:园区快速发展时期规划的调整 |
(三) 2006~2011年:园区转型升级时期规划的优化 |
(四) 2012年至今:园区转型深化时期规划的发展 |
第二章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的编制 |
一、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编制的主体 |
二、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编制的理念 |
三、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编制的原则 |
(一) 集约发展 |
(二) 合理布局 |
(三) 城乡统筹 |
(四) 适度超前 |
四、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
(一) 苏州工业园区的概念规划 |
(二) 苏州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 |
(三) 苏州工业园区的详细规划 |
(四) 苏州工业园区的城市设计 |
五、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编制的特点 |
第三章 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管理 |
一、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 |
(一) 国家法律 |
(二) 地方性法规 |
(三) 园区规范性文件 |
二、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管理的主体 |
(一) 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 |
(二) 规划建设局 |
(三) 其他相关管理机构 |
三、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管理的特点 |
(一) 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实施原则 |
(二) 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机构 |
(三) 实施全过程规划跟踪管理 |
四、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 |
(一) 规划编制管理:组织规划编制与审批 |
(二) 规划实施管理:“一书两证”的核准发放 |
(三) 过程监督检查管理:实施过程和竣工验收管理 |
五、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管理的成效 |
第四章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编制与管理中可转移的经验 |
一、园区规划编制的经验 |
(一) 国内首推前期概念规划 |
(二) 采用清晰有序的规划结构模式 |
(三) 实施滚动开发的渐进规划策略 |
(四) 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划理念 |
(五) 编制绿色高效立体的交通规划 |
二、园区规划管理的经验 |
(一) 实行“一站式”的政府审批管理 |
(二) “以人为本”的规划变通管理 |
(三) 推行柔性规划管理模式 |
(四) 实施全过程精细化规划管理 |
第五章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中尚存的不足及其原因 |
一、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
(一) 初期规划受国内外形势变化影响发生较大调整 |
(二) 相关管理部门对地产开发监管不力导致局部规划变形 |
(三) 公众参与规划管理的途径及其制度安排供给不足 |
二、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管理存在不足的原因 |
(一) 政府追求政绩的权力逻辑导致规划改变 |
(二) 市场追求利润的资本逻辑妨碍规划严格实施 |
(三) 公众集体行动困境的社会逻辑致使市民参与不足 |
第六章 进一步加强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的若干对策性建议 |
一、加强对权力主体的监督力度 |
(一) 强化权力主体的自我监督意识 |
(二) 完善权力主体的内部监督制度 |
(三) 创新权力主体接受外部监督的方式 |
二、加大规划部门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力度 |
(一) 明确管理职能,提高监管水平 |
(二) 促进法制建设,加大处罚力度 |
(三) 引入社会力量,创新监管方式 |
三、促进公众有序参与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 |
(一) 健全公众有序参与的制度 |
(二) 增强公众有序参与的积极性 |
(三) 完善公众有序参与的途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工业强镇发展路径演化的类型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一) 经验困惑 |
(二) 理论困惑 |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说 |
三、案例的引入与类型定位 |
(一) 工业强镇的分类 |
(二) 工业强镇发展的路径问题 |
(三) 概念指标测量 |
四、工业镇发展路径及内涵 |
(一) 路径描述 |
(二) 极化路径比较 |
(三) 中间路径比较 |
五、工业强镇发展对新结构经济学的反思 |
(一) 产业筛选 |
(二) 产业发展的政治机制 |
(三) 政府干预的机理 |
(7)从非农化到城镇化:工业镇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问题:增长不等于发展, 空间供需错配 |
1.1 珠三角工业镇产业转型升级的特征 |
1.2 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空间需求 |
1.3 困境:空间无法集聚转型升级的要素 |
2 原因:传统发展模式及其负外部性 |
2.1 工业化发展历程:产业发展塑造非农化的城镇空间 |
2.2 传统发展模式:依赖低成本的“多个轮子一起转” |
2.3 负外部性:城镇化水平滞后, 空间品质低 |
3 实践:以城镇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探索——以珠三角多个工业镇为例 |
3.1 营造城镇生活方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及环境品质, 集聚产业转型要素 |
3.2 完善生产服务功能:植入生产性服务设施, 延长产业链 |
3.3 提高产业空间效率:植入复合紧凑型的新平台, 满足跨产业链转型需求 |
3.4 改变各自为政的模式:搭建跨镇域协调框架, 提供跨地域产业协作机制保障 |
4 路径:转变空间生产方式, 提升城镇化质量 |
4.1 理论基础:资本三次循环与城镇化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 |
4.1.1 资本三次循环推动城镇化发展 |
4.1.2 城镇化质量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 |
4.2 路径建构:改变空间生产的方式, 重塑空间品质 |
4.2.1 重塑空间功能格局 |
4.2.2 提供机制保障 |
5 总结:城镇化提供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基础 |
(10)工业镇创建特色小镇的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无棣县埕口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技术路径和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径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
第2章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工业镇与“工业小镇” |
2.1.2 特色镇与“特色小镇” |
2.1.3 开发区与“特色小镇” |
2.2 基础理论 |
2.2.1 新型城镇化理论 |
2.2.2 资源型城市转型理论 |
2.2.3 城市治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工业镇创建特色小镇的现状与困境 |
3.1 我国工业镇创建特色小镇的基本情况 |
3.2 工业镇创建特色小镇的功能困境:城市功能欠缺 |
3.3 工业镇创建特色小镇的产业困境:污染型产业 |
3.3.1 工业镇的现有产业大都是污染型产业 |
3.3.2 错过产业转型时机,产业缺乏竞争力 |
3.4 工业镇创建特色小镇的特色困境:特色不足 |
第4章 我国工业镇创建特色小镇的实践探索 |
4.1 部分工业镇创建特色小镇的成功探索 |
4.1.1 积极完善工业镇的城市功能 |
4.1.2 通过城市产业转型构建特色产业 |
4.1.3 完善工业镇的生态环境建设 |
4.1.4 构建与特色小镇相适应的治理模式 |
4.2 部分工业镇创建特色小镇的失败教训 |
4.2.1 规划建设不符合特色小镇的要求 |
4.2.2 创建特色小镇的管理模式落后 |
4.2.3 缺乏创建特色小镇的统合机构 |
4.2.4 没有得到足够和完善的政策支持 |
第5章 实证分析-—无棣县埕口镇创建特色小镇的对策建议 |
5.1 无棣县及埕口镇概况 |
5.2 埕口镇创建特色小镇的主要难题 |
5.2.1 埕口镇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 |
5.2.2 现有产业多是严重污染型产业 |
5.2.3 埕口镇主导产业选择不当 |
5.3 埕口镇创建特色小镇的几点对策 |
5.3.1 完善小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
5.3.2 重视污染处理,做到全域的绿色和生态化 |
5.3.3 杜绝区域内外产业雷同,重构特色产业 |
5.3.4 发挥既有优势,选择盐业作为主导产业 |
5.3.5 跟紧政策,构建盐业特色产业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工业镇的规划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苏州市工业型小城镇转型发展及规划应对策略研究[D]. 张幸颖.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2]工业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演化过程、动因与重构——以河南省曲沟镇为例[J]. 于正松,程叶青,李小建,孙东琪. 地理科学, 2020(04)
- [3]三线建设的规划布局模式及其比较研究[J]. 徐利权,谭刚毅,高亦卓. 宁夏社会科学, 2020(02)
- [4]政府统合的多元竞争:安徽省高沟镇产业发展奇迹研究[J]. 李小云. 政治经济学季刊, 2019(03)
- [5]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研究[D]. 朱洲. 苏州大学, 2019(06)
- [6]中国工业强镇发展路径演化的类型学分析[J]. 李小云. 华东经济管理, 2019(04)
- [7]从非农化到城镇化:工业镇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 李建学. 小城镇建设, 2019(01)
- [8]西岗,探路“镇级小城市”[J]. 肖寒. 走向世界, 2018(49)
- [9]从非农化到城镇化:工业镇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A]. 李建学.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小城镇, 2018
- [10]工业镇创建特色小镇的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无棣县埕口镇为例[D]. 仝晓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12)
标签:小城镇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产业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