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度差异掣肘深港区域物流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闫茹[1](2021)在《基于云模型的国际陆港综合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以西安国际陆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张晨瑶[2](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郑洁[3](2019)在《西北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西北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得到快速的长足发展,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对物流业的需求,拉动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反过来对区域经济起到支撑作用,二者互促发展。长期以来,物流业发展存在高成本低效率的问题,区域经济增长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亦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那么,对探讨西北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二者关系受何种因素影响,影响程度又如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期对中东部城市和东、中亚各国的物流业与经济发展起到正向的辐射效应,对加强我国西北地区的物流业发展和缩小经济差距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文献中有关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将区域经济增长与物流业的概念内容进行了整理。主要基于两个层面:第一,物流业是否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第二,区域经济增长是否能助推物流业的发展;从而整合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作用机理。进一步,基于西北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宏观数据,从若干方面对西北地区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梳理,简单分析了西北地区物流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再次,构建了物流业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五省区14年,衡量物流业4个层面的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即共计280个数据,为后文VAR模型分析、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等实证分析提供数据来源。综上,文章首先采用时间序列数据,从西北地区整体的视角出发,研究了物流业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然后从分省域的角度出发,利用西北五省区2004-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究。最后从空间的视角出发,构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杜宾模型,针对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因此,根据以上研究内容,得出以下结论:(1)西北地区物流业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二者发展步调并非一致。(2)西北五省区经济自身的增长能力对物流业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交通基础设施对陕西、甘肃和青海的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显着影响;物流业需求对甘肃和新疆的经济增长表现出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对宁夏则存在显着的抑制作用;物流业运行成效对西北五省区的经济增长均表现出显着的促进作用;除新疆之外其它四省区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将会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3)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正的空间溢出性,物流业子系统各指标数据和控制变量在对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上表现存在差异性:物流业需求、信息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三产比重、科技水平的空间滞后量的系数估计值为正值,而交通基础设施、政府干预程度和物流业运行成效对邻近省份经济增长具有显着负影响,如果本省物流业需求、信息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三产比重、科技水平发展的比较好,也能带动邻近省份经济增长。论文为了进一步促进西北地区物流业和经济的增长,结合西北地区物流业和经济增长现状以及文中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指出西北地区在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上还需要进行调整。最后分别从西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的角度,区域经济增长的角度,以及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的角度展开提出建议。
翟东堂,王译,胡恩佳[4](2018)在《海关保税物流监管若干问题探究》文中认为保税物流监管可以助推新经济、新业态有序高速发展,将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及保税监管场所的有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有利于贸易便利化的实现。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体制和机制不佳、自由贸易试验区监管创新制度目标推进实效低于预期等是我国保税物流监管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基础上,应从全面梳理和健全保税物流监管法律体系、优化调整保税物流监管运行机制、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物流监管创新制度改革等方面完善我国海关保税物流监管制度对策。
李书亭[5](2018)在《黑龙江省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垦区在我国地域空间分布广泛,且与地方区域形成了复杂的空间与管理关系,垦区的形成背景千差万别、发展基础截然不同,垦区与地方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也大相径庭,日渐突出的垦地区域发展问题引起了国家各级机构的高度重视。在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垦地区域整合发展目标,即要“引导农垦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垦地合作”,“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强化垦地统筹协调……在依法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及公共服务体系等规划时,要将农垦纳入其中并同步组织实施”等。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我国三大垦区之一的黑龙江垦区与地方的区域关系与问题为对象,论证垦区与地方整合发展的方法与路径。研究对国内外区域发展的理论、实践及我国垦区与地方整合发展实践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垦地区域整合发展的目标、对象、程序及方法。从黑龙江省垦地区域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垦区与地方组织管理机构与行政职能构成,从不同空间层次对垦区与地方的空间构成进行分类,对垦区与地方的产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与城镇建设、城镇化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综述了垦地区域发展的现状特征,真实反映了垦地区域发展的现实状况与整合发展潜力。从区域协调发展视角,针对垦地区域协调发展现状,从经济、社会、生态及建设4个方面构建了包含41个指标的垦地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及相关数据,对黑龙江省垦地区域的总体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合现状调研资料,概括了垦地区域发展问题,对垦地区域未能协调发展的原因进行了解析。提出垦地区域未来发展应从平行与协调发展向整合发展过渡;并以垦地区域发展问题为导向,提炼出垦地区域整合发展构成要素包括空间、管理及体制三要素。并提出垦地区域整合发展要采用区域空间整合、区域分类发展、区域问题整治、区域体制优化的技术路线。提出垦地区域整合发展要适应国家农垦改革目标及政策要求,首先进行空间整合与分类重构。即利用加权Voronoi图方法及Arcgis工具,生成垦地交叉区域的城镇空间影响范围图,形成垦区113个农牧渔场与52个县(市、区)的空间整合方案。在空间整合方案基础上,利用碎化指数法将垦区9个管理局划分为集中型、连续型与离散型三类,进而将垦区与地方的空间构成关系分为集中型垦区与地方、连续型垦区与地方及离散型垦区与地方三类。在空间整合与分类基础上架构了以整合发展模式、整合发展策略与整合发展机制三位一体的整合发展框架。提出三种类型的垦地区域空间的整合发展应选择不同的行为整合模式、空间结构模式及组织制度模式;明确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应重点从空间规划、基础设施与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化与社会发展等方面构建适应性的策略;同时,整合发展还需形成以市场机制、合作机制及治理机制相结合的保障机制体系。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研究,致力于推动农垦改革进程,将有助于垦地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及空间规划有效落地实施,进一步推动垦地区域整合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助于加速推进垦地区域整合发展,带动垦地区域乡村振兴发展及民生事业改善。黑龙江省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研究也将为我国广大垦地交叉区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薛婷[6](2017)在《新常态下SZ-AT货站转型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增长趋势更加平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增长动力也更加多元,这些变化将给中国各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在新常态下,航空货运市场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国家、省市物流扶持政策纷纷出台、快递、跨境电商持续火热、航线布局日益密集,但在诸多有利条件下,航空货运市场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内外部竞争,各货运企业纷纷转型发展。SZ-AT货站在航空货运市场发展变化的大环境之下,经营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要想突破发展瓶颈,确保在激烈竞争中不被淘汰,SZ-AT货站必须谋求转型发展之路。本文从分析航空货运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入手,运用战略管理工具综合分析了SZ-AT货站发展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并通过构建SZ-AT货站的SWOT分析矩阵,结合其转型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选择制定了SZ-AT货站转型发展双战略:以转型为核心的WO战略和以发展为重点的SO战略,并提出了建立中性货站、多元化经营和营销转型等短期、长期转型发展的策略建议,最后从管理体系、制度建设、人力资源、财务和文化理念方面制定了推动战略落地的系列保障措施。
潘俊杰[7](2017)在《广西跨境电商企业贸易结算问题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在贸易领域的应用,跨境电子商务正成为国际贸易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如何更好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是在我国经济新常态时期,促进经贸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课题。广西是中国对东盟的南大门,也是中国沿边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试点区,应当发挥其区位和政策优势,把握机遇,积极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但目前广西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跨境电子商务结算中存在的线上结算渠道不畅、成本高以及效率低是主要问题,制约了广西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构建并完善广西跨境电子商务结算体系,一方面对加强广西跨境电商企业的竞争力、促进贸易便利化及广西对外贸易转型升级都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对探索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具有启发性意义。本文以跨境电子商务和贸易结算的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广西实际情况设计调查研究方案,研究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贸易结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文章首先阐明广西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背景,整理分析出广西电子商务发展和人民币贸易结算的优势,得出广西是非常适合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结论。解决跨境电商贸易结算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其次,调查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结算过程中的参与主体,研究其在贸易结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根据广西各地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归纳总结目前广西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结算的渠道和流程,并提出企业在贸易结算中的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于人民币跨境结算和第三方支付两大方面的观点。依据跨境结算理论和实际调研情况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从人民币跨境结算和第三方支付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从区域合作、政策支持、支持第三方支付创新等角度解决广西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结算问题的具体措施。
谢昊杰[8](2016)在《空港保税物流发展及其融资可行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港口地区在国际贸易中一直被视为是贸易的理想连接点,具有极高的物流战略价值。空港物流是依托空港的贸易竞争优势所发展而成的物流行业,其中,空港保税物流因其独有的保税特殊性,成为了发展空港物流产业链的一大焦点。近年来,全球在空港保税物流的发展上取得显着成果,与此同时,空港物流的金融潜力开始引来人们的关注。如何通过空港保税物流开展相关的融资业务,成为了机场空港保税物流发展中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课题。为了探索空港保税物流的发展内因及其融资业务的可能性,本文回顾空港保税物流的发展情况以及空港物流、保税物流和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对空港保税物流的发展理论和深层动因进行了分析讨论,并以深圳机场保税物流中心为例,提出了对空港保税物流融资可行模式的探索。本文首先根据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相关发展和研究结果,对空港保税物流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分析了空港保税物流发展的深层动因。在对空港物流、保税物流和物流金融等空港保税物流融资概念进行了回顾和构建后,本文从空港保税物流融资的体系构建、业务类型和相关风险三个方面进行切入,提出了多种空港保税物流融资的可行模式。在归纳分析不同空港保税物流融资模式的特点基础上,本文结合深圳机场的整体战略规划和其空港保税物流发展现况,对深圳机场保税物流中心提出一系列以保税质押担保融资为核心的融资可行模式。最后,为更好的促进空港保税物流融资发展,本文从政府、空港运营方和金融机构三个方面分别提出相应的促进意见和建议。
焦薇[9](2014)在《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98年我国第一个物流园区——平湖物流园区在深圳开始建设以来,物流园区的建设发展一直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且在政府的大力扶植引导下,呈现“遍地开花”的发展局面。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物流园区主要是单体运作,相互之间缺乏合作,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处于同一经济区域内的物流园区,由于位置毗邻、自然经济条件相似、文化习俗相近,具有更加优越的结成良性互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先决条件。消除物流园区自成体系的简单、重复建设现象,使之成为区域物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济区域物流产业协调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综合运用现代物流学、生态学、动态竞争理论、博弈论、共生理论、协同学等相关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案(算)例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与方法探讨。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的生态学特征,运用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物流园区生态位状况,以及物流园区在竞争、合作和协同进化时的产出。(2)运用动态竞争理论分析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竞争的内涵、特征,以及竞争演化过程。基于市场需求、服务成本、服务类型、其它物流园区的情况等因素,综合运用Bertrand定价策略和微分博弈理论,建立物流园区动态竞争系统价格调整模型。(3)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分析物流园区合作共生系统的内涵、特征、产生原因、共生行为模式。将总利润、物流园区在合作时的贡献、成员之间合作成功概率、成员对利润分配的满意度等因素考虑在内,综合运用Nash协商模型和Shapley值法,建立基于满意度的物流园区合作共生系统利润分配模型。(4)将协同学理论用于研究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在竞争与合作的双重作用下,实现协同进化的过程,建立以物流园区利润为序参量,以投资、成本为控制参量的协同学方程,借以分析物流园区协同效应、利润变化和不同投资方式的投资效率。(5)分析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协调发展政府调控的必要性,提出政府调控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从加强组织和协调、密切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和合作、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等方面着手。同一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丁秋实[10](2013)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的投融资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压力日趋加大,如何实现从工业型经济为主向服务型经济为主的转变,不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服务业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训新热点,推动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总体奋斗目标,提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这三大实施路径。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目前,我国借鉴国际成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经验,先后开发建设了上海浦东新区、北京金融街、天津滨海新区等多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本文立足研究需求和重点,首先对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及区域开发投融资模式的理论内涵进行研究,梳理国内、国际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际上伦敦金融城、金丝雀码头、纽约曼哈顿、巴黎拉德芳斯、迪拜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巴黎新宿区等6个发展成熟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开发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对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的借鉴意义;同时,选取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北京金融街、CBD及东扩区、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上海浦东新区、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以及珠海横琴新区的开发进展和主要开发模式进行分析阐述,归纳出我国典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建设模式的特点,总结出其中尚存的主要问题。在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业态、开发模式、融资模式分别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深圳前海合作区作为实证样本,对其产业业态、开发模式及融资模式进行设计,并对其在开发建设近三年中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估算,对投资需求与供给进行平衡性测算。论文的最后,在理论研究和实证模拟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从战略意义、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及保障措施方面提出建议,为我国其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开发提供借鉴意义。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在文献阅读和理论研究过程中发现,目前国内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区域,由点到面的对比分析不够。本文通过选取国际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较成熟的6个样本区域和国内具有代表性的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开发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提出国际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模式对我国的借鉴,并深入阐述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在既有研究成果中尚属首次。2.提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的流程和各阶段实施要点。根据对区域开发模式的研究,从前期准备阶段、土地出让阶段和开发建设阶段分别提出实施要点,并在实证研究过程中,创造性的将开发流程和实施要点应用与于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开发建设模式中。3.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的融资模式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财政直投模式、开发公司自主融资模式以及引入社会投资者融资模式的具体方法及其实施路径进行逐一分析的基础上,对其适用范围、融资成本等进行对比分析,提炼出每种融资模式的优势和弊端,为我国其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中的融资模式的比选提供决策参考作用。4.提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的创新性融资模式。针对我国目前的政策环境,运用创新的金融工具,探索性提出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和跨境人民币贷款作为区域开发的创新性融资手段,并对其实施路径、优势及弊端进行对比分析。5.针对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从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及保障措施等多方面方面提出的一系列建议中,如“改变管委会的管理机制”等,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二、制度差异掣肘深港区域物流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度差异掣肘深港区域物流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
2.2.1 国家顶层设计 |
2.2.2 地方政策规划 |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
3.3 沈阳经济区 |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
3.4 哈长城市群 |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西北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 |
1.2.2 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 |
1.2.3 物流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研究 |
1.2.4 我国不同区域实证研究 |
1.2.5 简要述评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重点、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基础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物流 |
2.1.2 物流业 |
2.1.3 区域经济增长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理论 |
2.2.2 区域均衡增长理论 |
2.2.3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
2.3 物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机制 |
2.3.1 物流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
2.3.2 区域经济增长推动物流业发展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北地区物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3.1 西北地区基本概况 |
3.2 西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
3.2.1 物流交通基础 |
3.2.2 物流业需求发展 |
3.2.3 物流业规模发展 |
3.2.4 物流空间布局 |
3.3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
3.3.1 经济综合发展情况 |
3.3.2 城镇化水平 |
3.3.3 人民生活水平 |
3.4 西北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收集、分析方法及模型选择 |
4.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4.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4.1.2 物流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3 区域经济增长评价指标 |
4.1.4 数据来源 |
4.1.5 数据处理 |
4.2 VAR模型概述 |
4.3 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与方法 |
4.3.1 面板数据及其模型 |
4.3.2 协方差检验 |
4.3.3 Hausman检验 |
4.4 空间面板模型的检验与方法 |
4.4.1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 |
4.4.2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
4.4.3 空间权重矩阵的定义与设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北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5.1 西北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整体分析 |
5.1.1 样本数据的介绍 |
5.1.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5.1.3 建立VAR模型 |
5.1.4 脉冲响应分析 |
5.1.5 方差分解 |
5.1.6 协整检验 |
5.1.7 Granger因果检验 |
5.2 西北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分省域分析 |
5.2.1 样本数据的介绍 |
5.2.2 模型的构建 |
5.2.3 模型的判定 |
5.3 西北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
5.3.1 样本数据的介绍 |
5.3.2 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
5.3.3 普通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 |
5.3.4 空间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 |
5.3.5 两种模型结果的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文章结论 |
6.2 相关政策建议 |
6.2.1 从西北地区物流业的发展角度考虑 |
6.2.2 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 |
6.2.3 从西北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的角度考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4)海关保税物流监管若干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保税物流和保税物流监管的概念界定 |
二、我国保税物流监管的主要模式 |
(一)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模式 |
1. 物流中心基本状况 |
2. 当前该物流中心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南沙保税港区模式 |
1. 南沙保税港区基本状况 |
2. 南沙保税港区的发展现状 |
(三) 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模式 |
1. 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基本状况 |
2. 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保税物流监管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
三、国外保税物流监管模式及其成功发展启示 |
(一) 典型国外保税物流监管模式 |
1. 美国对外贸易区 |
2. 新加坡自由贸易区 |
3. 荷兰鹿特丹港 |
(二) 国外保税物流监管模式成功发展的主要启示 |
四、我国保税物流监管存在问题分析 |
(一) 法律法规不完善, 政策、制度配套保障不到位 |
(二) 监管体制、机制不佳, 影响了保税物流监管效能 |
1. 通关监管模式“橄榄型”布局, 制约了保税物流效率 |
2. 海关物流保税监管形式多样、功能各异导致管理混乱 |
3. 多头管理, 各保税区域 (场所) 之间各自为战现象突出 |
(三) 自由贸易试验区监管创新制度目标推进实效低于预期 |
1. 对标国际通行规则标准仍存在差距 |
2. 协同能力有待增强, 缺少统一协调 |
3. 系统集成有待提高, 压力测试强度有待加强 |
五、我国保税物流监管制度的完善 |
(一) 全面梳理、健全保税物流监管法律体系 |
1. 消除规范性文件之间的冲突 |
2. 建立科学的立法程序 |
3. 制订高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法律法规 |
(二) 优化调整保税物流监管运行机制 |
1. 统一管理机构, 加快对保税区域 (场所) 整合升级 |
2. 优化监管布局, 构筑“库存+入区”的二元管理模式 |
3. 突破物理限制, 探索子区、母区联动的运营模式 |
4. 改革保税区域 (场所) 账册管理模式 |
5. 开展智能改造, 打造“互联网+保税物流”监管模式 |
(三) 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物流监管创新制度改革 |
1. 确定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物流监管创新制度改革的三个原则 |
2. 积极推动新经济、新业态的保税物流监管模式改革 |
(5)黑龙江省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垦区与地方相关概念 |
1.2.2 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相关概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与论文框架 |
1.5.1 技术路线 |
1.5.2 论文框架 |
第2章 相关研究基础 |
2.1 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区域空间相关理论 |
2.1.2 区域发展相关理论 |
2.1.3 基于相关理论的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逻辑框架 |
2.2 国内外区域整合发展实践经验及启示 |
2.2.1 国内外区域发展的问题解析 |
2.2.2 国内外区域整合发展经验 |
2.2.3 国内外区域整合发展的启示 |
2.3 农垦改革背景下国内垦地区域整合发展实践模式分析及思考 |
2.3.1 垦地区域整合发展实践模式分析 |
2.3.2 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方向导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龙江省垦地区域发展现状分析 |
3.1 发展历程 |
3.1.1 垦地区域形成与发展历程 |
3.1.2 垦地区域总体发展现状 |
3.2 垦地区域发展现状 |
3.2.1 组织与管理 |
3.2.2 区域与城镇建设区空间构成 |
3.2.3 区域基础设施与城镇建设 |
3.2.4 经济与产业发展 |
3.2.5 城镇化与社会发展 |
3.3 垦地区域发展现状特征分析 |
3.3.1 独立性与交叉融合性趋势并存 |
3.3.2 同质性与异质性并存 |
3.3.3 空间构成的复杂性与碎片化并存 |
3.3.4 协调发展趋向日益突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省垦地区域整合发展构成要素解析 |
4.1 垦地区域协调发展评价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2 评价方法及步骤 |
4.1.3 垦地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水平评价 |
4.2 垦地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与原因解析 |
4.2.1 垦地区域协调发展存在问题与壁垒 |
4.2.2 垦地区域发展不协调原因解析 |
4.3 垦地区域整合发展价值与动力机制 |
4.3.1 垦地区域整合发展转向辨析与价值构成 |
4.3.2 垦地区域整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
4.4 垦地区域整合发展构成要素 |
4.4.1 整合发展构成要素提取 |
4.4.2 整合发展构成要素的作用机理 |
4.5 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技术路线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黑龙江省垦地区域空间整合与分类重构 |
5.1 垦地区域空间整合 |
5.1.1 空间整合方法选择与分析 |
5.1.2 空间整合中城市权重确定方法与步骤 |
5.1.3 垦地区域空间加权Voronoi图的生成与分析 |
5.1.4 垦地区域空间整合方案构建 |
5.2 垦地区域空间分类重构 |
5.2.1 区域空间分类方法 |
5.2.2 区域空间碎化指数计算与类型划分 |
5.2.3 垦地区域空间分类重构方案构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黑龙江省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路径 |
6.1 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模式 |
6.1.1 区域空间类型特征解析 |
6.1.2 整合发展模式构建 |
6.2 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策略 |
6.2.1 区域与城镇空间规划整合策略 |
6.2.2 基础设施与城镇建设整合发展策略 |
6.2.3 产业整合发展策略 |
6.2.4 城镇化与社会整合发展策略 |
6.3 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保障机制 |
6.3.1 市场机制 |
6.3.2 合作机制 |
6.3.3 治理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新常态下SZ-AT货站转型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航空货运研究现状 |
1.2.2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航空货运业发展概述 |
2.1 航空货运业发展现状 |
2.1.1 全球航空货运发展情况 |
2.1.2 中国航空货运发展情况 |
2.2 新常态下我国航空货运业发展趋势分析 |
2.2.1 单一货运转变为一体化综合物流 |
2.2.2 快递将是最重要的增量市场 |
2.2.3 总量稳步增长,集中度降低 |
2.2.4 西部大开发导致市场格局变化 |
2.2.5 公路铁路发展迅速抢占中短程运输 |
2.3 我国航空货运业转型驱动因素 |
2.3.1 市场前景广阔 |
2.3.2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
2.3.3 国家政策大力扶持 |
2.3.4 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 |
2.3.5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
第三章 SZ-AT货站转型发展环境分析 |
3.1 SZ-AT货站转型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
3.1.1 SZ-AT货站发展概况 |
3.1.2 SZ-AT货站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2 SZ-AT货站转型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外部环境PEST分析 |
3.2.2 波特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
3.3 SZ-AT货站发展环境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第四章 SZ-AT货站转型发展战略选择 |
4.1 SZ-AT货站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
4.1.1 转型发展是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
4.1.2 转型发展是航空货运市场化及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
4.1.3 转型发展是盘活人力资源,化解高成本压力的迫切需要 |
4.1.4 转型发展是破解发展“瓶颈”,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
4.2 SZ-AT货站转型发展战略定位 |
4.2.1 深圳机场“十三五”货运发展定位 |
4.2.2 SZ-AT货站战略发展定位 |
4.3 SZ-AT货站转型发展战略目标 |
4.4 SZ-AT货站转型发展战略选择 |
4.4.1 优势——机会战略组合(SO战略) |
4.4.2 劣势——机会战略组合(WO战略) |
4.4.3 优势——威胁战略组合(ST战略) |
4.4.4 劣势——威胁战略组合(WT战略) |
4.4.5 战略选择 |
第五章 SZ-AT货站转型发展战略实施 |
5.1 SZ-AT货站转型发展战略实施原则 |
5.1.1 知行结合原则 |
5.1.2 适度合理原则 |
5.1.3 层层分解原则 |
5.1.4 统一领导原则 |
5.2 SZ-AT货站转型发展战略实施策略 |
5.2.1 短期转型策略 |
5.2.2 长期发展策略 |
5.3 SZ-AT货站转型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3.1 理顺经营管理体系,营造良性货运发展环境 |
5.3.2 加强权责下沉力度,完善动态考核管理制度 |
5.3.3 加大货运投资力度,建立合作共赢机制 |
5.3.4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培育专业物流人才 |
5.3.5 注重文化引导,营造良好转型发展氛围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广西跨境电商企业贸易结算问题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1.2.1 跨境电子商务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1.2.2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研究综述 |
1.2.3 文献综述小结 |
1.3 调查研究方案设计 |
1.3.1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调查实践工作安排 |
1.3.4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广西跨境电商企业贸易结算现状调查情况 |
2.1 广西跨境电商企业贸易结算发展的背景 |
2.1.1 广西电子商务高速发展 |
2.1.2 广西各市大力开展跨境电子商务 |
2.1.3 广西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量再创新高 |
2.1.4 广西第三方支付结算进入起步阶段 |
2.2 参与广西跨境电商贸易结算相关主体的调查 |
2.2.1 跨境电商企业 |
2.2.2 银行 |
2.2.3 第三方支付机构 |
2.2.4 监管机构 |
2.3 广西跨境电商企业贸易结算渠道 |
2.3.1 传统银行渠道 |
2.3.2 第三方跨境支付 |
第三章 广西跨境电商企业贸易结算存在的问题 |
3.1 人民币跨境结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
3.1.1 双边本币结算业务没有真正实现跨境清算 |
3.1.2 本币同业往来对存账户头寸沉淀及回流障碍 |
3.1.3 缺乏稳定的人民币跨境国际结算环境 |
3.1.4 广西跨境人民币业务在越南受限较多 |
3.2 第三方跨境支付方面存在的问题 |
3.2.1 广西跨境电商企业通过第三方支付进行贸易结算受限 |
3.2.2 支付机构在跨境支付领域存在监管风险 |
3.2.3 第三方支付没有在广西发挥结算优势 |
3.2.4 广西跨境电商平台应用第三方支付程度低 |
第四章 完善广西跨境电商企业贸易结算的对策和建议 |
4.1 创造便利的人民币跨境结算环境 |
4.1.1 完善双边本币头寸清算机制 |
4.1.2 构建全方位的金融合作机制,推进贸易结算便利化 |
4.1.3 拓宽人民币回流通道 |
4.2 支持各结算渠道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
4.2.1 发挥各支付服务主体优势,提供多元化贸易结算产品和服务 |
4.2.2 做好控制风险的同时,放宽对非法人支付机构限制 |
第五章 结论 |
5.1 跨境电子商务是广西贸易发展的方向 |
5.2 广西跨境电商企业结算问题在于人民币跨境结算和第三方支付 |
5.3 第三方支付为广西跨境电商贸易结算提供了解决方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8)空港保税物流发展及其融资可行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空港物流 |
1.2.2 保税物流 |
1.2.3 物流金融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文章框架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5.1 主要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空港保税物流的发展与内在动因 |
2.1 保税物流概述 |
2.2 空港保税物流的发展情况 |
2.2.1 空港物流概述 |
2.2.2 国内外空港物流运作情况 |
2.3 空港保税物流园区的国内实践情况 |
2.3.1 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关税自由区 |
2.3.2 新加坡樟宜机场自由贸易区 |
2.3.3 上海浦东机场、虹桥国际机场和外高桥保税区的空运直通式 |
2.3.4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苏南货站保税物流模式 |
2.3.5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空港保税区 |
2.4 空港保税物流发展的内在动因 |
2.4.1 生产方式变革 |
2.4.2 产业链变革 |
第3章 空港保税物流的融资可行模式研究 |
3.1 空港保税物流融资的体系构建 |
3.1.1 物流金融和发展 |
3.1.1.1 物流金融 |
3.1.1.2 发达国家的物流金融 |
3.1.1.3 中国物流金融的发展 |
3.1.2 国际贸易融资 |
3.2 空港保税物流融资的可行模式类型 |
3.2.1 质押担保融资 |
3.2.1.1 动产质押融资 |
3.2.1.2 仓单质押融资 |
3.2.1.3 保兑仓融资 |
3.2.2 信用担保融资 |
3.3 空港保税物流融资可行模式的风险分析 |
3.3.1 空港保税物流融资金融问题 |
3.3.1.1 融资方式的滞后僵化 |
3.3.1.2 融资资金的分配失衡 |
3.3.1.3 融资程序的复杂苛刻 |
3.3.1.4 融资风控的落后缺失 |
3.3.2 空港保税物流融资风险问题 |
3.3.2.1 管理风险 |
3.3.2.2 市场风险 |
3.3.2.3 法律风险 |
3.3.2.4 信用风险 |
第4章 深圳机场空港保税物流融资可行模式探讨研究 |
4.1 背景介绍 |
4.1.1 深圳机场简介 |
4.1.2 深圳机场环境背景分析 |
4.1.3 深圳机场空港物流园区简介 |
4.1.4 深圳机场空港保税物流发展背景分析 |
4.1.4.1 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
4.1.4.2 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
4.2 深圳机场空港保税物流融资可行模式探索设计 |
4.2.1 空港保税物流融资可行模式的选择 |
4.2.2 空港保税质押担保融资 |
4.2.2.1 空港保税动产质押担保融资模式 |
4.2.2.2 空港保税仓单质押担保融资模式 |
4.2.2.3 空港保税保兑仓融资模式 |
第5章 关于发展深圳空港保税物流融资模式的相关建议 |
5.1 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 |
5.1.1 全面规划 |
5.1.2 政策扶持 |
5.2 空港运营单位的组织保障 |
5.2.1 注册成立深圳空港保税物流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
5.2.2 引入境外资本协助空港保税物流的业务开展 |
5.3 参与空港保税物流融资金融机构的相关建议 |
5.3.1 积极参与空港保税物流融资体系的金融建设 |
5.3.2 提升空港保税物流融资业务质量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我国经济区域内物流合作及物流园区运营发展 |
1.2.1 我国经济区域内物流合作 |
1.2.2 我国物流园区的运营发展 |
1.3 国内外既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1.3.1 物流园区内涵研究 |
1.3.2 物流园区及物流相关领域竞争研究 |
1.3.3 物流园区及物流相关领域合作研究 |
1.3.4 物流领域竞争合作研究 |
1.3.5 既有研究评述 |
1.4 论文研究的目标、方法和主要内容 |
2 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生态位研究 |
2.1 物流园区与生物体的相似性 |
2.2 物流园区数量特征生态学分析 |
2.2.1 生态学中的种群增长模型 |
2.2.2 物流园区产出増长模型 |
2.3 生态位基本理论 |
2.3.1 生态位概念 |
2.3.2 生态位测度 |
2.4 物流园区生态位相关理论 |
2.4.1 物流园区生态位的内涵 |
2.4.2 物流园区生态位维度 |
2.4.3 物流园区生态位测度 |
2.5 物流园区生态位状况分析 |
2.5.1 物流园区生态位的整体评价 |
2.5.2 物流园区生态位相似性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3 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竞争研究 |
3.1 物流园区竞争相关理论 |
3.1.1 物流园区竞争的内涵 |
3.1.2 物流园区竞争的特征 |
3.1.3 物流园区竞争的演化过程 |
3.2 物流园区竞争产出模型 |
3.2.1 模型建立 |
3.2.2 竞争结果 |
3.3 物流园区动态竞争系统价格调整模型 |
3.3.1 模型建立和求解 |
3.3.2 动态竞争系统稳定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合作研究 |
4.1 物流园区合作共生相关理论 |
4.1.1 物流园区合作共生系统的内涵 |
4.1.2 物流园区合作共生系统的特征 |
4.1.3 物流园区合作共生系统的产生原因 |
4.2 物流园区合作共生行为模式分析 |
4.2.1 寄生 |
4.2.2 偏利共生 |
4.2.3 非对称互惠共生 |
4.2.4 对称互惠共生 |
4.2.5 物流园区对称互惠合作产出模型 |
4.3 物流园区合作共生系统利润分配 |
4.3.1 利润分配要素 |
4.3.2 利润分配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的协同进化研究 |
5.1 物流园区协同进化相关理论 |
5.1.1 物流园区协同进化的内涵 |
5.1.2 物流园区协同进化的特征 |
5.1.3 物流园区协同进化的类型 |
5.1.4 物流园区协同进化过程 |
5.2 物流园区协同进化产出模型 |
5.2.1 模型建立 |
5.2.2 协同进化结果 |
5.3 物流园区协同效应 |
5.3.1 物流园区协同进化的协同学分析 |
5.3.2 物流园区协同效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协调发展的政府调控研究 |
6.1 政府调控必要性分析 |
6.2 政府调控措施建议 |
6.2.1 加强组织和协调 |
6.2.2 密切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和合作 |
6.2.3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6.2.4 建立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
6.2.5 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 |
6.3 本章小结 |
7 案(算)例分析 |
7.1 深莞惠区域内物流园区生态位状况分析 |
7.1.1 深莞惠区域内物流园区生态位整体比较 |
7.1.2 深莞惠区域内物流园区生态位相似性比较 |
7.2 深莞惠区域内物流园区竞争分析 |
7.2.1 物流园区竞争产出 |
7.2.2 物流园区动态竞争价格调整 |
7.3 深莞惠区域内物流园区合作分析 |
7.3.1 物流园区合作共生系统产出 |
7.3.2 物流园区合作利润分配 |
7.4 物流园区协同进化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研究主要结论 |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8.3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的投融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现代服务业相关论述 |
二、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相关论述 |
三、 区域开发投融资模式相关论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安排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四节 难点和创新 |
一、 研究的难点 |
二、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模式综述 |
第一节 国际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模式综述 |
一、 伦敦金融城和金丝雀码头的开发模式 |
二、 纽约曼哈顿的开发模式 |
三、 巴黎拉德芳斯的开发模式 |
四、 迪拜国际金融中心的开发模式 |
五、 东京新宿区的开发模式 |
第二节 国际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模式借鉴 |
一、 国际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模式对比分析 |
二、 国际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模式对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的借鉴 |
第三节 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模式综述 |
一、 北京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模式 |
二、 上海浦东新区开发模式 |
三、 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开发模式 |
四、 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模式 |
五、 珠海横琴新区开发模式 |
第四节 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模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一、 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模式的特点 |
二、 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业态和发展建议 |
第一节 金融业产业业态 |
一、 我国金融业发展状况 |
二、 对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金融产业发展的建议 |
第二节 信息服务业产业业态 |
一、 国际信息服务业发展态势 |
二、 国内信息服务业发展态势 |
三、 对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建议 |
第三节 物流业产业业态 |
一、 国内外物流业发展态势 |
二、 对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
第四节 科技服务业产业业态 |
一、 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发展态势 |
二、 对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
第五节 专业服务业产业业态 |
一、 国内外专业服务业发展态势 |
二、 对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专业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
第四章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模式研究 |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土地使用模式 |
一、 出让给社会化开发主体的土地使用模式 |
二、 出让给开发公司的土地使用模式 |
三、 合作开发的土地使用模式 |
四、 三种土地使用模式适用范围建议 |
五、 三种土地使用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性分析 |
第二节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开发建设模式 |
一、 政府主导的开发建设模式 |
二、 区域开发公司主导的开发建设模式 |
三、 社会化开发主体主导的开发建设模式 |
四、 各种开发建设模式的比较 |
第三节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流程及各阶段实施要点 |
第五章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融资模式研究 |
第一节 财政直投融资模式 |
一、 利用财政资金积累 |
二、 委托国有企业投资 |
第二节 开发公司自行融资模式 |
一、 银行贷款融资 |
二、 直接债权融资 |
第三节 引入社会投资者融资模式 |
一、 基于功能单元二级开发的社会投资者融资模式 |
二、 基于基础设施开发的 BTO 融资模式 |
第四节 主要融资模式对比分析 |
第六章 案例研究: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投资规模预测与融资模式探讨 |
第一节 前海合作区概述 |
一、 开发前海合作区的背景 |
二、 区位位置 |
三、 战略定位及重点产业 |
四、 空间规划及产业布局 |
五、 发展目标及政策安排 |
第二节 前海合作区的开发模式 |
一、 前海合作区开发流程及实施要点分析 |
二、 开发单元开发模式设计 |
三、 基础设施开发模式设计 |
第三节 前海合作区开发投资需求测算 |
一、 前海合作区开发建设任务分类 |
二、 前海合作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需求估算 |
三、 未来三年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估算 |
四、 未来三年各类投资主体投资需求估算 |
五、 未来三年固定资产投资供需平衡分析 |
第四节 前海合作区开发的融资模式 |
一、 前海合作开发融资模式设计 |
二、 跨境人民币贷款融资在前海合作区开发建设中的应用 |
第七章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投融资模式建议 |
一、 战略意义层面 |
二、 体制机制层面 |
三、 政策制度层面 |
四、 环境建设层面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全文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制度差异掣肘深港区域物流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云模型的国际陆港综合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以西安国际陆港为例[D]. 闫茹. 长安大学, 2021
- [2]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3]西北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 郑洁.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4]海关保税物流监管若干问题探究[J]. 翟东堂,王译,胡恩佳.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05)
- [5]黑龙江省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研究[D]. 李书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6]新常态下SZ-AT货站转型发展战略研究[D]. 薛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2)
- [7]广西跨境电商企业贸易结算问题的调查研究[D]. 潘俊杰. 广西大学, 2017(01)
- [8]空港保税物流发展及其融资可行模式的研究[D]. 谢昊杰. 吉林大学, 2016(11)
- [9]经济区域内物流园区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D]. 焦薇.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2)
- [10]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的投融资模式研究[D]. 丁秋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