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材防火将启用环保标志(论文文献综述)
周美琪[1](2021)在《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评价》文中指出徽州传统民居是在徽州文化与自然环境双重作用下形成的代表性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民居现有形式及功能已难以应对现代化生产、生活的需要。民众的盲从翻新建设,室内基本设施的缺乏,传统建筑材料在耐久性和基本性能上不能同现代材料比肩等因素,都使得传统民居不仅受到外部因素的威胁,更受到自身约束,难以应对当代社会人们对居住建筑的现代宜居性需求。纵观古今,传统民居得以流传的关键,在于其居住性能是否宜居,能否适应生产生活需要,因此传统民居的宜居性问题是民居保护的关键。十九大提出实施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对传统乡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型。在此背景下,广泛分布于乡镇、村庄的传统民居面临着新时代所需求的保护利用途径与方法等诸多问题,尤其是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重点问题。所以建立徽州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提升徽州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进而实现徽州民居的现代化转型正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特色化城乡建设的有力支撑。论文通过对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规范的阅读与研究,开展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调查,总结民众对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诉求,归纳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的相关影响因素,结合规范确定现代宜居性评价因子;引入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分析现代宜居性评价因子的可行性,将因子转化为评价指标;引入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对宜居性评价指标进行筛选,通过多轮专家咨询,收集专家给予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与建议,最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收集专家打分数据进行赋权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将指标与权重一一对应,确立最终的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的评价体系。利用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对祁门西街谢家大屋、东街右横街9号民徽州传统居进行试评价,根据评价分数对民居宜居性程度进行分级,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改建策略,验证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的整体应用水平。图[52]表[30]参[62]
鞠波[2](2020)在《A物流中心消防系统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物流行业已成为我国运输行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中心在投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面临着有关消防的各种各样风险,当前几乎每天都有物流消防事故的新闻传出,消防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也严重困扰着相关企业,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做好现代物流中心的风险防控、消防安全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以A物流中心为研究对象,围绕A物流中心的消防系统风险管理问题,运用物流项目风险管理理论,通过风险识别揭示消防系统的风险产生来源,判别风险程度,采用了 FCE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基于综合模糊评价法方法进行评价,分析探究A物流中心的消防系统风险情况。结果表明,A物流中心消防系统风险的影响程度为1.7348,操作风险和技术风险对A物流中心消防系统风险的影响程度较为重大,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防控的方法和手段,解决物流中的安全隐患,为物流中心的消防系统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保障物流运输的稳健发展,使得物流产品运输和储存的安全系数更高。
张彰[3](2020)在《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被动式技术应用研究 ——以吉林省寒葱岭服务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路网的愈发完善,作为主要服务于高速公路的设施之一---高速公路服务区同样发展迅速。由于严寒地区冬季供暖期较长,室内外温差较大,处于该气候区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在维持日常室内舒适性的过程中,其建筑能耗要高于其他地区的同类型建筑,因此将被动式节能技术的设计理念应用于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筑设计中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及经济、环保价值。本文将以吉林省寒葱岭服务区为案例,从分析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用能特征、空间设计及自然环境对服务区建筑能耗的影响等几方面入手,探讨被动式技术理念下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的应用潜力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能耗现状及将被动式技术应用于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重要性,其次介绍了应用被动式技术的服务区建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其次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及被动式技术的相关概念及建筑特点进行阐述,并结合三个国内案例对被动式建筑技术应用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再次从区位及用能两个方面分析了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特征,并总结了空间设计及自然环境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能耗的影响,基于以上的影响因素分析,探讨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被动式技术的应用潜力。最后从心理、环境、建筑外围护结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室内空气循化系统几个方面提出了适宜的被动式技术设计策略,并将这些策略应用于吉林省寒葱岭服务区实际项目中,通过建筑测算软件进行热工模拟及成本分析,体现出了该技术的适用性及可推广性。将被动式技术应用于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建筑设计中,既能响应国家相关节能政策的号召,又能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充分的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不必要的环境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孙宇[4](2020)在《严寒地区大型专业市场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专业市场作为商业类型的一种,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目前,国内对专业市场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南方地区,且为概念性理论或浅谈,涉及未深。至于我国严寒地区,因气候特点、地理位置、产业形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专业市场的发展更是饱受制约,相关的指导性研究成果也处于真空状态。因此,为弥补严寒地区大型专业市场建筑设计领域的研究空白,结合我国其它地区的已有成果,因地制宜,推出适用于严寒地区大型专业市场的一套基础性理论成果,对于带动严寒地区大型专业市场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参考。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归纳出现阶段我国大型专业市场类建筑的问题现状,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对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的多家大型专业市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数据分析、案例观察,甄别出具有代表性的现状问题,并针上述问题进行影响因素的剖析,同时,对严寒地区大型专业市场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大胆预测。接下来,针对分析及预测结果,给出相应的设计策略。首先,从规划布局的角度对日照、风向、节能、适寒等方面入手,给出适用于严寒地区的解决办法。然后,通过对建筑形态的多种形式比选,提出集中巨构的建筑形式为其最契合的理想模型。在交通流线上,从专业市场的特殊商业属性给出合理优化的组织方案,于此同时,针对其体量较大的特点,着重对消防疏散流线提出解决的初步框架,引入“亚安全区”的概念。在建筑环境方面,从材质、色彩、植物、室内环境等方面提出了适寒、绿色、人性化的指导建议。引用实践案例“哈尔滨海宁皮革城”,将应前文总结的设计策略分别从“规划布局、功能组织、交通流线、建筑环境”等方面逐一代入进行考证,同时,对本案防火设计进行剖析阐述,验证“亚安全区”对于大体量专业市场建筑的落地实操性,旨在为今后的严寒地区大型专业市场建筑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实例借鉴意义。
孙琳琳[5](2020)在《蓬莱万寿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往往着眼于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作为其中一种等级不高的保护建筑经常被人们所忽略。但相较于历史建筑等保护价值较高的建筑类型,它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地域特色及时代特征,代表当地的民俗文化与传统。传统风貌建筑的数量比重在历史文化街区中通常占主体,因此,对其保护与更新的结果往往关乎整个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成败。文章首先汇总与梳理了历史文化街区内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与案例,进而具体对蓬莱当地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规划及保护现状展开研究;其次,通过多次实地走访与调研测绘,了解万寿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沿革,掌握街区内建筑现状研究的一手资料,发现街区内传统风貌建筑现存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思考;然后从中观层面上对街区内传统风貌建筑群的风貌保护与更新进行策略论述,并将实际操作应用于方案设计;最后从建筑单体层面,选取街区内代表性传统风貌建筑进行针对性的功能调整,并探讨这些老建筑为适应现代生活需求所采取的更新建造技术。希望通过对单体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与更新实操,探寻出可普遍应用于街区内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与传承万寿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本文的研究与写作是对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的践行,同时对国内各地区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袁涵[6](2020)在《建构视野下的木张弦梁表现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木张弦梁结构作为一种高效的刚柔混合预应力木结构,在现代木结构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中国的木张弦梁结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如选材、结构设计方法、结构形态表现策略都相对欠缺,木张弦梁在国内的实践运用也处于缺少参照的状态。国外关于木张弦梁结构技术的研究较为领先,实践案例较多,但关于其结构表现策略的研究也相对欠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木是可生长的减碳材料,发展木张弦梁结构是一个新的方向,因此本论文选择“木张弦梁的结构表现”为研究对象。木张弦梁的结构表现包含技术与艺术两大层面。作者在研究中采用类型学方法、案例研究法、定性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并基于建构理论,着重分析木张弦梁设计面对的主要问题,结合相关研究及大量实践案例,提出木张弦梁的结构表现要遵守力学逻辑,符合美学规律,兼顾营建方式,整合材料意志、结构形态、节点形式三个方面,尽量达到“合理”、“真实”与“诗意”的统一。本文将建筑研究与结构研究进行整合,采用斋藤公男的观点,将木张弦梁的形态构建扩展为“形态抵抗”、“空间抵抗”、“张力混合”三种方式,并结合相关案例,提出了木张弦梁结构表现在材料、结构、节点三方面的具体策略。本文的研究过程可为其他结构类型的结构表现研究提供一定参考,研究成果亦可为建筑师的创作提供一定灵感。
薄宏涛[7](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周舒灵[8](2019)在《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服务性行业,高速公路服务区作为交通运输行业重要的配套基础设施,高速公路通车后,它是交通运输行业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近二十年来,浙江省交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基本满足了全省人民的出行需求。不容忽视的是我省早期建设的服务区普遍存在服务能力低、建设规模小、停车位不足、外部形象老旧等问题,高速公路疲劳驾驶、违法停车等现象频发,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期间,部分服务区接待能力不足、车辆停放和加油、加气、充电、旅客如厕难等问题更加凸显,与安全便利和高品质服务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广大群众反映强烈。因此,本课题以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与建筑设计为研究对象,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策略、案例实证、思考总结的逻辑展开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外先进服务区设计和发展的经验,针对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发展现状,具体分析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存在的问题,全面总结了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设计手法和改进策略,并且结合绿色服务区和智慧服务区的改造要求,以杭甬高速绍兴服务区改扩建设计为实例,客观分析服务区的定位需求,优化场地布局流线、完善拓展服务功能、丰富多种商业业态、改善更新建筑造型,力求在实现社会效益、彰显文化特色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实践创造绿色、生态、智慧、高效的服务场所,探索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后的服务区不但要满足广大司乘人员停车休憩、餐饮、加油、汽修等基本需求,同时要开拓服务区服务功能的多样性、合理性和创新性,向旅游、消费、交通、生态等复合型服务区转型升级,面向社会和公众展示现代的城市文明形象,成为我国建设交通强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浙江省后续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与设计提供思路。
牛忠举[9](2019)在《海洋科学类研究所分园区建设前期策划研究 ——以ZKY海洋研究所某园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达到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对海洋科学类研究所提出的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建设一批符合科学创新需求的海洋科学类研究园区,是各项科研任务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提供优质的科研分园区,以弥补老旧的主园区在功能上的不足,拓展新的海洋发展领域,也是更好维护科考船等设施的先决条件。项目前期策划可从经济与技术等多角度对项目有关情况进行预判和合理规划,保证最终的使用效益。海洋科学类研究所分园区建设发展势头迅猛,但往往由于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对项目前期策划的关键内容与影响因素认识不够充分等原因,导致分园区建设前期策划阶段较易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进而影响项目整体使用效果。所以海洋科学类研究所分园区建设前期策划方面急需梳理、归纳、总结相应的理论基础与核心内容,并积累实际项目经验。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海洋科学类研究所分园区的现状与需求,以及美国、英国、日本和我国优秀的海洋科学类研究所的发展经验。其次,阐述了海洋科学类研究所分园区建设前期策划相关理论,将分园区建设主体与发展模式、分园区与主园区的关系、分园区的功能组成等概念加以说明,研究了高新增长极理论、产能发动机理论、三方融合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核心理论。第三,以ZKY海洋研究所某园区为案例,其主要的前期策划组成因素有:选址与配套条件、功能定位与布局、政策与资金支持、人员队伍配置、环境影响评估策划、安全措施策划、资源综合利用策划、项目风险管控策划、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远期发展等,归纳出项目选址影响因素、建设方案设计重点、环境影响评估的侧重方面、节能减耗的技术措施、项目风险管控的方法以及社会稳定性分析流程等海洋科学类研究所分园区前期策划的重点要素。国家对于海洋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加大,海洋科学类研究所分园区建设方兴未艾,经过多年的探索、建设和积累,已经取得了显着的阶段性成果。本文通过以上研究与分析,为我国海洋科学类研究所分园区前期策划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杨迪[10](2019)在《两岸居住区售楼处叙事设计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居住区售楼处作为社会物质环境及城市发展脉络的外在表现形式,除了要满足居住使用中的功能及形式,更为迫切的需要置入叙事情节上的诉说,并将情节的故事性予以涵构。而将叙事设计引入居住区售楼处当中,更为注重人作为主体的居住体验,通过增加故事性的叙事,从而增加其售楼处整体的品质及意涵。本文主要以叙事设计方法探讨居住区售楼处的相关研究,辅以文化符号、展示设计、景观叙事等文献与理论的应用与研究,借以建立初步理论与居住区售楼处的框架架构。以两岸居住区售楼处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台湾中台北、台中、台南的旧城改造区以及大陆苏南及东北地区的资料搜集、现场调研、案例分析、理论架构等方法,去探究整体居住区售楼处脉络之发展。首先,思考并阐述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从而明确所依托的研究方法,来建构主要研究的内容,对相关的理论及概念进行较清晰的界定。其次,通过分析台湾及大陆两岸的居住区售楼处组成,对两岸居住区售楼处进行比较,以便了解整体的建构通用原则。再次通过依托文化符号的叙事设计三层次中的策略层、意义层、技术层对台湾旧城改造实践及大陆新中式实践,进行较充实的田野调查,笔者通过大陆与台湾两岸居住区售楼处设计实践中的叙事设计模式,通过对比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探讨与总结。最后将理论结合现有的建筑空间叙事及博物馆空间展示叙事进行归纳总结,阐述其叙事设计必要性的同时,依托于文化符号、空间叙事、空间展示设计对居住区售楼处叙事设计理论进行延伸展望及建立其框架,提升整体叙事意涵。
二、建材防火将启用环保标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材防火将启用环保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1)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政策背景 |
1.2.2 现实背景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概念解析 |
1.4.1 “徽州传统民居” |
1.4.2 “现代宜居性” |
1.4.3 “建筑评价”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现代宜居性相关研究 |
1.5.2 建筑评价相关研究 |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3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解析 |
2.1 徽州传统民居及其环境 |
2.1.1 徽州传统民居遗存 |
2.1.2 徽州传统民居环境 |
2.2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解析 |
2.2.1 徽州传统民居主要特征 |
2.2.2 宜居性现状调研 |
2.2.3 现代宜居性更新诉求 |
2.3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影响因素确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3.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3.2 评价的价值目标 |
3.3 评价指标的初步选择 |
3.3.1 现代宜居性评价因子选定 |
3.3.2 评价因子体系构建 |
3.4 评价指标的遴选优化 |
3.4.1 问卷调查法对指标因子可行性的探讨 |
3.4.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具体指标的筛选 |
3.5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AHP层次分析法导入评价指标体系 |
4.1.1 AHP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步骤 |
4.1.2 AHP层次分析法导入的可行性分析 |
4.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引入权重判定过程 |
4.2.1 专家选择的原则 |
4.2.2 专家组基础信息构成 |
4.2.3 专家问卷打分结果分析 |
4.3 评价指标权重概述 |
4.3.1 评价指标的权重赋值 |
4.3.2 确定权重方法的选择 |
4.4 德尔菲咨询——层次分析定权法 |
4.4.1 建立系统指标层次结构模型 |
4.4.2 专家打分确定判断矩阵 |
4.5 评价指标权重测算过程 |
4.5.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4.5.2 单一层级排序 |
4.5.3 一致性检验 |
4.5.4 总体层级排序 |
4.6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确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实证 |
5.1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的综合运用 |
5.2 徽州传统民居评价样本 |
5.2.1 走访调研 |
5.2.2 现存问题 |
5.3 对民居进行现代宜居性评价打分 |
5.3.1 评价标准定级及量化 |
5.3.2 评价等级释义 |
5.3.3 评价过程实施 |
5.4 现代宜居性评价结果分析 |
5.4.1 评价结果分析 |
5.4.2 优化策略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影响因素调研》走访问卷 |
附录2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现状调研名录 |
附录3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因子》可行性分析调查研究 |
附录4 《徽州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评价因子》可行性分析调查研究 |
附录5 《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评价体系》专家信息问卷 |
附录6 “祁门谢家大屋”、“右横街 9 号”现代宜居性评价打分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A物流中心消防系统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现实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2.1 研究的方法 |
1.2.2 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概述 |
2.1 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
2.1.1 国内外风险管理研究状况 |
2.1.2 风险管理的方法及原则 |
2.2 项目风险文献综述 |
2.2.1 项目风险的定义与特征 |
2.2.2 项目风险控制方法 |
2.2.3 物流项目风险 |
2.2.3.1 物流项目风险的定义及特征 |
2.2.3.2 物流项目风险主要类型 |
2.2.3.3 风险评价模型建立方法 |
2.3 研究现状评析 |
第三章 A物流中心消防系统风险识别及评估 |
3.1 A物流中心消防系统概况 |
3.1.1 A物流中心基本概况 |
3.1.2 A物流中心消防系统风险项目情况分析 |
3.2 A物流中心消防系统风险识别和评价 |
3.2.1 风险识别 |
3.2.2 A物流中心消防系统风险评价 |
3.2.2.1 建立评价因素集 |
3.2.2.2 建立评语集 |
3.2.2.3 隶属度运算 |
3.2.2.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四章 A物流中心消防系统风险管理对策 |
4.1 操作风险防范对策 |
4.2 环境风险对策 |
4.3 消防系统具体整改措施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和作者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3)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被动式技术应用研究 ——以吉林省寒葱岭服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内严寒地区高速服务区建筑能耗现状 |
1.1.2 被动式技术应用于严寒地区高速服务区建筑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重点 |
1.3.1 严寒地区 |
1.3.2 被动式技术及应用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阐述及被动式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
2.1 高速公路服务区概述 |
2.1.1 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概念 |
2.1.2 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特点及功能组成 |
2.2 被动式技术概述 |
2.2.1 被动式技术的定义 |
2.2.2 被动式建筑的特征 |
2.2.3 中外被动式技术指标对比 |
2.3 国内被动式建筑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能耗影响因素及被动式技术的应用潜力 |
3.1 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特征 |
3.1.1 严寒地区高速服务区的区位特征 |
3.1.2 严寒地区高速服务区的用能特征 |
3.1.3 严寒地区高速服务区的发展趋势 |
3.2 空间设计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的能耗影响 |
3.2.1 体形系数对服务区建筑的能耗影响 |
3.2.2 平面布局对服务区建筑的能耗影响 |
3.2.3 空间尺度对服务区建筑的能耗影响 |
3.3 自然环境对服务区建筑节能的影响 |
3.3.1 日照的影响 |
3.3.2 温度的影响 |
3.3.3 降水量和空气湿度的影响 |
3.3.4 地势条件的影响 |
3.4 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被动式技术的应用潜力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被动式技术设计策略及实践 |
4.1 被动式技术理念下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设计策略 |
4.1.1 心理需求为主的设计策略 |
4.1.2 环境需求为主设计策略 |
4.1.3 建筑外部围护结构设计策略 |
4.1.4 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策略 |
4.1.5 空气循环系统设计策略 |
4.2 被动式技术设计理念下的吉林省寒葱岭服务区设计 |
4.2.1 寒葱岭服务区项目概述 |
4.2.2 方案设计 |
4.2.3 节能设计及应用 |
4.3 预期效果及节能效益分析 |
4.3.1 检测软件介绍 |
4.3.2 预期效果模拟 |
4.3.3 节能效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严寒地区大型专业市场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概念解析与研究范围 |
1.3.1 相关概念解析 |
1.3.2 研究范围界定 |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严寒地区大型专业市场建筑设计基本解析 |
2.1 严寒地区大型专业市场的现状问题归纳 |
2.1.1 地域因素的不利影响 |
2.1.2 与城市环境产生冲突 |
2.1.3 区域布局不均衡 |
2.1.4 市场环境档次差异大 |
2.2 严寒地区大型专业市场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1 地域气候的制约性 |
2.2.2 周边城市环境的关联性 |
2.2.3 商业业态的主导性 |
2.2.4 管理模式的干预性 |
2.3 严寒地区大型专业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
2.3.1 建筑空间集聚化 |
2.3.2 商业功能多元化 |
2.3.3 绿色节能可持续化 |
2.3.4 安全智能网络化 |
2.3.5 购物环境体验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严寒地区大型专业市场建筑设计策略 |
3.1 整合适寒的规划布局 |
3.1.1 高效合理的土地利用 |
3.1.2 复合多样的功能配置 |
3.1.3 节能御寒的场地设计 |
3.2 集约整合的功能组织 |
3.2.1 集中巨构的建筑体量 |
3.2.2 复合完整的功能布局 |
3.2.3 安全合规的“过渡空间” |
3.3 多义高效的交通流线 |
3.3.1 场地交通流线—人车分流,各流线系统互不干扰 |
3.3.2 商业交通流线—“庭”与“街”结合,盘活商业流线 |
3.3.3 安全疏散流线—利用“亚安全区”解决大体量建筑疏散问题 |
3.4 绿色适候的建筑环境 |
3.4.1 鲜明舒适的立面材料选择 |
3.4.2 寒地特色的景观绿化表现 |
3.4.3 适寒环保的建筑装饰环境 |
3.4.4 简洁人性的标识导引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严寒地区大型专业市场建筑设计实践——哈尔滨海宁皮革城 |
4.1 项目概况 |
4.1.1 地理区位与气候条件 |
4.1.2 项目定位与建筑规模 |
4.1.3 项目地点选址分析 |
4.2 案例实践:哈尔滨海宁皮革城 |
4.2.1 规划布局 |
4.2.2 功能组织 |
4.2.3 交通流线 |
4.2.4 建筑环境 |
4.2.5 防火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蓬莱万寿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
1.3.1 历史文化街区 |
1.3.2 传统风貌建筑 |
1.3.3 保护与更新 |
1.3.4 研究对象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1.4.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1.4.3 蓬莱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万寿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沿革及传统风貌建筑的现状分析 |
2.1 万寿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沿革 |
2.1.1 历史概况 |
2.1.2 历史文化 |
2.1.3 历史建筑与保护建筑 |
2.2 万寿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研究 |
2.2.1 周边环境 |
2.2.2 街巷现状 |
2.2.3 街区中的突出问题 |
2.3 现存传统风貌建筑的现状调研 |
2.3.1 传统风貌建筑的分布 |
2.3.2 传统风貌建筑的分类 |
2.3.3 传统风貌建筑的现状分析 |
2.3.4 传统风貌建筑的突出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万寿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建筑群的保护与更新 |
3.1 传统风貌建筑群保护与更新依据 |
3.1.1 核心保护区保护及控制要求 |
3.1.2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及控制要求 |
3.2 传统风貌建筑群保护与更新原则 |
3.2.1 真实性原则 |
3.2.2 风貌完整性原则 |
3.2.3 生活延续性原则 |
3.3 传统风貌建筑群保护与更新策略 |
3.3.1 建筑功能调整与优化 |
3.3.2 建筑结构保护与更新 |
3.3.3 建筑立面保护与更新 |
3.3.4 市政设施保护与更新 |
3.4 传统风貌建筑群保护与更新设计 |
3.4.1 街巷空间 |
3.4.2 院落空间 |
3.4.3 立面及屋顶 |
3.4.4 建筑群色彩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万寿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建筑单体的保护与更新 |
4.1 传统风貌建筑单体保护与更新策略 |
4.1.1 “严重损坏”类建筑保护与更新策略 |
4.1.2 “一般损坏”类建筑保护与更新策略 |
4.1.3 “基本完好”类建筑保护与更新策略 |
4.2 传统风貌建筑单体保护与更新具体手法 |
4.2.1 “严重损坏”类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以1、6 号院为例 |
4.2.2 “一般损坏”类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以35、70 号院为例 |
4.2.3 “基本完好”类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以24 号院为例 |
4.3 传统风貌建筑单体保护与更新建造技术 |
4.3.1 结构体系 |
4.3.2 围护体系 |
4.3.3 新型暖炕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6)建构视野下的木张弦梁表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兴起 |
1.1.2 现代木结构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
1.1.3 木张弦梁结构的原理、优势与设计困境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实践动态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木张弦梁实践动态 |
1.2.3 研究与实践现状总结 |
1.3 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建构理论与结构表现之关联 |
2.1 建构问题研究 |
2.1.1 建构理论综述 |
2.1.2 建构理论辨析 |
2.1.3 建构困境思辩 |
2.1.4 建构意义思考 |
2.1.5 小结 |
2.2 建构视野下结构之本体与再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木张弦梁的材料表现研究 |
3.1 木材的材料意志研究 |
3.1.1 木材的物理本性概述 |
3.1.2 木材的人文禀赋概述 |
3.2 钢材的材料意志研究 |
3.2.1 钢材的物理本性概述 |
3.2.2 钢材的人文禀赋概述 |
3.3 材料加工工艺与加工设备 |
3.4 基于材料意志的木张弦梁结构表现策略 |
3.4.1 尊重材料意志 |
3.4.2 重构材料组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木张弦梁的形态表现研究 |
4.1 张弦梁结构设计面对的主要问题 |
4.2 张弦梁结构的静力原型及木张弦梁实例 |
4.2.1 平面静力原型 |
4.2.2 平面静力原型拓展 |
4.2.3 空间静力原型 |
4.2.4 空间静力原型拓展 |
4.3 木张弦梁构件形态构建的技术逻辑 |
4.3.1 实体结构的受力抵抗方式 |
4.3.2 木张弦梁结构构件的形体构建逻辑 |
4.4 基于结构形态的木张弦梁结构表现策略 |
4.4.1 形态适配 |
4.4.2 重构变形 |
4.4.3 力流显形 |
4.4.4 营建适形 |
4.4.5 轻盈追求 |
4.4.6 光影共构 |
4.4.7 仿生拟态 |
4.4.8 符号隐喻 |
4.4.9 反常建构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木张弦梁的节点表现研究 |
5.1 木结构常用节点分类及其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 |
5.1.1 木结构常用节点分类 |
5.1.2 木结构节点面对的主要技术问题 |
5.2 木张弦梁节点的分类及其常用形式示例 |
5.2.1 木张弦梁节点的分类及其面对的问题 |
5.2.2 木张弦梁节点的常用形式示例 |
5.3 基于节点形式的木张弦梁结构表现策略 |
5.3.1 平实表达节点功能 |
5.3.2 张扬强调节点个性 |
5.3.3 弱化隐藏节点存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6.1 建构视野下的木张弦梁结构表现总结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作者简介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附录2 |
(7)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
1.3 研究概念界定 |
1.3.1 城市更新 |
1.3.2 工业遗存 |
1.3.3 工业遗存更新 |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范围界定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
2.2.4.3 城市复兴 |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
2.4 小结 |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
3.3.2.1 缝合与叠置 |
3.3.2.2 内置与包络 |
3.3.2.3 并置与对偶 |
3.3.2.4 嵌固与植入 |
3.3.2.5 封存与再现 |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
3.9 小结 |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
4.9 小结 |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
5.7.1 梳理上位条件 |
5.7.2 编制建设方案 |
5.7.3 推进更新产策 |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
5.8.1 操作资金构成 |
5.8.2 运管团队构成 |
5.8.3 工作机制创建 |
5.9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
6.2 主要创新点 |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作者简介及成果 |
(8)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经验与改扩建案例 |
2.1 日本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经验与改扩建案例 |
2.2 欧美国家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经验与改扩建案例 |
2.3 台湾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经验与改扩建案例 |
2.4 外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经验与改扩建案例 |
2.5 我省高速公路服务区现状问题与改扩建案例 |
2.6 本章小结 |
3 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设计研究 |
3.1 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背景 |
3.2 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目标和原则 |
3.2.1 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目标 |
3.2.2 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原则 |
3.3 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选址与规模 |
3.3.1 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选址 |
3.3.2 服务区改扩建规划规模 |
3.3.3 服务区改扩建规划设施 |
3.4 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设计类型 |
3.4.1 原址改扩建 |
3.4.2 原址新建 |
3.4.3 新址新建 |
3.4.4 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 |
3.5 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改进要点 |
3.5.1 布局的改进 |
3.5.2 流线的改进 |
3.5.3 规划功能的拓展 |
3.6 本章小结 |
4 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建筑设计研究 |
4.1 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建筑设计原则 |
4.2 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楼改扩建平面空间拓展 |
4.2.1 综合楼商业餐饮区域改造 |
4.2.2 综合楼公共卫生间区域改造 |
4.2.3 综合楼大厅休闲区域改造 |
4.3 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楼改扩建竖向空间拓展 |
4.3.1 直接局部增层 |
4.3.2 套建结合扩建增层 |
4.3.3 地下增层 |
4.3.4 室内增层 |
4.4 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楼改扩建立面造型设计 |
4.4.1 继承优化原有形象 |
4.4.2 突破重塑建筑形象 |
4.5 高速公路服务区综合楼改扩建室内设计 |
4.5.1 综合楼商业餐饮区域室内设计 |
4.5.2 综合楼公共卫生间区域室内设计 |
4.5.3 综合楼大厅休闲区域室内设计 |
4.6 高速公路服务区附属建筑改扩建设计 |
4.6.1 加油(加气)站 |
4.6.2 机修间 |
4.6.3 泵房及变电所 |
4.6.4 垃圾房 |
4.6.5 司机之家 |
4.7 本章小结 |
5 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其他设计策略 |
5.1 结合绿色服务区的设计策略 |
5.1.1 服务区改扩建建筑节能改造 |
5.1.2 服务区改扩建给排水设计 |
5.1.3 服务区改扩建照明设计 |
5.1.4 服务区改扩建新能源利用 |
5.1.5 服务区改扩建绿化景观提升设计 |
5.2 结合智慧服务区的设计策略 |
5.2.1 智慧服务区总体构架 |
5.2.2 智慧停车场 |
5.2.3 智慧公厕 |
5.2.4 智慧餐厅 |
5.2.5 智慧监控广播 |
5.2.6 其他 |
5.3 本章小结 |
6 杭甬高速绍兴服务区(北区)改扩建设计实践 |
6.1 项目概况及现状分析 |
6.2 绍兴服务区改扩建规划设计 |
6.2.1 近期规划 |
6.2.2 远期规划 |
6.3 绍兴服务区改扩建建筑设计 |
6.3.1 综合楼改扩建平面功能优化设计 |
6.3.2 综合楼改扩建立面造型设计 |
6.3.3 综合楼改扩建室内设计 |
6.3.4 附属建筑改扩建设计 |
6.4 绍兴服务区结合绿色服务区的改造 |
6.4.1 绍兴服务区改扩建建筑节能改造 |
6.4.2 绍兴服务区改扩建给排水设计 |
6.4.3 绍兴服务区改扩建照明设计 |
6.4.4 绍兴服务区改扩建新能源利用 |
6.4.5 绍兴服务区改扩建绿化景观提升设计 |
6.5 绍兴服务区结合智慧服务区的改造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调查间卷表 |
作者简历 |
(9)海洋科学类研究所分园区建设前期策划研究 ——以ZKY海洋研究所某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海洋科学类研究所分园区国内研究现状 |
1.2.2 海洋科学类研究所分园区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本文研究的方法 |
1.4.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园区建设前期策划相关理论 |
2.1 分园区的建设主体与模式 |
2.1.1 研究所分园区的建设主体 |
2.1.2 研究所分园区的建设模式 |
2.2 分园区建设的理论 |
2.2.1 高新增长极理论 |
2.2.2 产能发动机理论 |
2.2.3 三方融合理论 |
2.2.4 创新扩散理论 |
2.3 分园区的定位与功能 |
2.3.1 分园区与主园区的关系 |
2.3.2 分园区的功能组成 |
2.4 分园区建设前期策划的关键要素 |
2.4.1 项目选址规划 |
2.4.2 建筑方案设计 |
2.4.3 环境影响评价 |
2.4.4 合理用能评价 |
2.4.5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
2.4.6 项目资金筹措与费用评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ZKY海洋研究所某园区实施条件分析 |
3.1 建设单位与项目概况 |
3.1.1 建设单位现状 |
3.1.2 分园区项目概况 |
3.2 分园区选址与现有条件 |
3.2.1 分园区场址地理位置 |
3.2.2 分园区场址自然条件 |
3.2.3 分园区场址区域环境 |
3.2.4 分园区市政配套条件 |
3.3 资金估算与筹措 |
3.3.1 资金构成内容 |
3.3.2 投资额度估算 |
3.4 组织管理配置 |
3.4.1 管理组织架构 |
3.4.2 管理办法和措施 |
3.4.3 队伍与人员配置 |
3.4.4 建设定位与必要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ZKY海洋研究所某园区前期策划要素 |
4.1 建设内容与规模 |
4.2 环境影响评估策划 |
4.2.1 环境影响来源 |
4.2.2 环保措施制定 |
4.3 安全措施策划 |
4.3.1 施工安全方面 |
4.3.2 建筑安全方面 |
4.4 资源综合利用策划 |
4.4.1 节能低耗规划 |
4.4.2 资源高效使用措施 |
4.5 项目风险管控策划 |
4.5.1 项目影响因素识别 |
4.5.2 资金风险及对策分析 |
4.5.3 工程风险及管控对策 |
4.6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
4.6.1 社会稳定风险调查 |
4.6.2 社会影响效果分析 |
4.6.3 社会风险归纳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ZKY海洋研究所某园区功能定位及设计布局策划方案 |
5.1 园区功能定位 |
5.2 现有科考船码头 |
5.3 建设布局与设计策划方案 |
5.3.1 分园区整体规划 |
5.3.2 分园区建筑设计布局策划 |
5.3.3 分园区结构设计布局策划 |
5.3.4 分园区给排水设计布局策划 |
5.3.5 分园区电气设计布局策划 |
5.3.6 分园区空调通风设计布局策划 |
5.3.7 分园区消防设计布局策划 |
5.4 园区建成与长远发展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两岸居住区售楼处叙事设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背景及对象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课题的创新点 |
研究现状概况与比较 |
课题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的范畴 |
1.1 文化符号理论 |
1.1.1 语言学与符号学 |
1.1.2 设计文化符号 |
1.1.3 文化符号系统 |
1.2 展示设计理论 |
1.2.1 展示定义及观念 |
1.2.2 展示目的及要素 |
1.2.3 展示设计模式 |
1.3 叙事设计理论 |
1.3.1 叙事学基本概念 |
1.3.2 叙事设计分析 |
1.3.3 叙事设计思维 |
1.4 景观叙事理论 |
1.4.1 景观叙事的本质 |
1.4.2 景观叙事类型 |
1.4.3 售楼处景观叙事 |
第2章 居住区售楼处之设计组成分析 |
2.1 台湾居住区售楼处之设计组成分析 |
2.1.1 居住区售楼处之分区布局 |
2.1.2 影响居住区售楼处的因素 |
2.1.3 构成居住区售楼处通用原则 |
2.2 大陆居住区售楼处之组成分析 |
2.2.1 居住区售楼处之分区布局 |
2.2.2 影响居住区售楼处的因素 |
2.2.3 构成居住区售楼处通用原则 |
2.3 居住区售楼处组成分析之比较 |
2.3.1 台湾居住区售楼处组成之比较 |
2.3.2 大陆居住区售楼处组成之比较 |
2.3.3 两岸居住区售楼处组成之比较 |
第3章 居住区售楼处叙事设计实践研究 |
3.1 台湾居住区售楼处之叙事设计实践 |
3.1.1 旧城改造之台北润泰奇岩 |
3.1.2 旧城改造之台中绿光计划 |
3.1.3 旧城改造之台南润隆真爱 |
3.2 大陆居住区售楼处之叙事设计实践 |
3.2.1 新中式之苏州绿都姑苏雅集 |
3.2.2 新中式之大连万科·观贤 |
3.2.3 新中式之沈阳龙湖九里晴川 |
3.3 两岸居住区售楼处叙事设计实践之比较 |
3.3.1 两岸居住区售楼处叙事设计中的共性 |
3.3.2 两岸居住区售楼处叙事设计中的差异性 |
第4章 叙事设计对售楼处设计趋势的影响 |
4.1 叙事设计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
4.1.1 叙事性设计应用之美秀美术馆 |
4.1.2 叙事性设计应用之犹太博物馆 |
4.1.3 叙事性设计应用之兰阳博物馆 |
4.2 居住区售楼处之叙事设计理论 |
4.2.1 居住区售楼处脉络演变之叙事介入 |
4.2.2 居住区售楼处空间展示的理论归纳 |
4.2.3 居住区售楼处空间叙事设计的理论归纳 |
4.3 居住区售楼处叙事设计理论之展望 |
4.3.1 居住区售楼处空间展示叙事设计延展 |
4.3.2 售楼处叙事设计的文化符号架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论着 |
附录 |
致谢 |
四、建材防火将启用环保标志(论文参考文献)
- [1]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评价[D]. 周美琪.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2]A物流中心消防系统风险管理研究[D]. 鞠波.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严寒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被动式技术应用研究 ——以吉林省寒葱岭服务区为例[D]. 张彰.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2)
- [4]严寒地区大型专业市场建筑设计研究[D]. 孙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5]蓬莱万寿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D]. 孙琳琳.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6]建构视野下的木张弦梁表现策略研究[D]. 袁涵.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7]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8]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改扩建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D]. 周舒灵. 浙江大学, 2019(01)
- [9]海洋科学类研究所分园区建设前期策划研究 ——以ZKY海洋研究所某园区为例[D]. 牛忠举.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1)
- [10]两岸居住区售楼处叙事设计比较研究[D]. 杨迪. 苏州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