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养善端 与道翱翔——陈白沙心学方法论基本框架探奥(论文文献综述)
胡燕娟[1](2010)在《陈白沙“学宗自然”哲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陈白沙是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大儒,兼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于一身。他创立的白沙心学开启了明代心学思潮的先河,在宋明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围绕其心学的定性和评价,学者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但对于白沙是如何在人伦日用、追求境界中都做到“以自然为宗”这个问题,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诠释。本文认为,白沙建构了一个以“自然”为关键词的哲学框架。白沙在阐述道、心、理的关系中,实际上用“自然”串联了天道与人道、道与心两组概念。本文试从哲学基础本体论开始,通过重新阅读献章文集,发现他以心为本体,心上具有万理,融合了天道、人道,所有这些融合,都源于他以“自然”为宗。他的“自然”,实指“中正”。中正之心就是“道心”,它先天存在。白沙工夫论,旨在涵养、发扬“道心”。它需要在静中养出端倪,然后随动静周流,才能自得。最后追求的是达到心与道俱,正中太和的境界。白沙的这一内在逻辑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既是白沙心学形而上的本体超越,又是其实现本体超越的修养方法。本论文拟在对陈白沙的“自然”观作哲理上的分析和审视之后,将白沙思想学说与中国哲学进行比较研究,作进一步挖掘,探悉白沙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间的异同。正是比较中的不同决定了白沙哲学具有落实到生活的特性,故而对岭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廖峰[2](2007)在《陈白沙的历史世界 ——明代政治与儒学流变》文中研究说明明代学术史的书写,并不仅仅是后人对历史的书写,更是历史对自身的反思。明末清初,诸儒们一方面对明代学术进行清算,另一方面,也有黄宗羲因之而起的制约皇权说。而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传统学术范式面临转型,许多知识分子以哲学的方式对明代学术进行诠释。在新的框架下,赋予晚明思想“启蒙”的地位。同时世有史家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志,重新梳理明代思想,产生了哲学与史学二流中分的局面。笔者则继史家之笔,欲重述明初思想史。元末明初,士大夫多不知大体,味于春秋大义,故往往视旧朝为正统,新朝为叛逆。故有方孝孺力持正统之论,恢复理学之旧观。然不久靖难祸起,燕王以边境藩王,拥兵篡夺帝位,方孝孺竟以身殉道,扞卫天理。成祖即位后,即以旧臣修纂《永乐大典》和《四书》、《五经》、《性理》三部大全,目的在于彰显文治,证明道统与正统为一。多数士大夫则不为其动,或于朝廷力持清议,或于民间讲道守身,皆以天理为依归。后有学者,以此为归,躬身践履,以成心学。心学为何,良知而已,知善知恶,即为天理。晚明诸儒,则以入朝为荣,先为世宗,主持议礼,后请神宗从祀阳明。从朝廷转向民间,从民间重归朝廷,此为一轮回。虽明亡清灭,轮回也未结束。只是知识分子昧于知古,无从知今罢了。既然现在仍在“天理”与“良知”的轮回中,我们能从明代历史,获得什么教益呢?历史仍未结束,大地知道答案!
阳达[3](2006)在《陈献章散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陈献章是明代着名的理学家和诗人,也是散文大家。但长期以来,人们只是侧重于研究他的哲学思想和诗歌,很少关注到他的散文。尽管其散文只有五百多篇,但还是体现出其独有的个性和特色。内容上,在爱国恤民和伦理节操思想等方面,虽然没有很独特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与其他理学家有的不同;艺术特色上,在文体、细节描写等方面,有他独到的写法;在美学上,对内在人格美、风格、意境的追求,更显现了陈献章散文的艺术价值;在其诗歌和散文的关系上,散文中的理论和诗歌上的实践交相辉映,互相补充。这不仅扭转了人们对理学家散文的偏见,同时也开启了明中后期散文自由发展思潮的先声。
魏剑云[4](2005)在《陈白沙心学境界论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白沙是明代中前期一位颇具声望的理学家。他创立的白沙心学开启了明代心学思潮的先河,在宋明理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围绕其心学的定性和评价,学者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这些争鸣,从不同的角度对白沙心学的价值进行了审视。但就整体而言,学者们在充分肯定其继往开来的学术传承作用的同时,却忽略了其创造性和固有价值。此外,其心学的终极关切——境界论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而这正是白沙心学体系中非常重要且极富特色的部分。他完善和丰富了理学的境界论,在理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立价值。因此,笔者希望以白沙心学所开示的境界为视角,揭示其心学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文章主要从三个部分对白沙心学的境界进行探讨。首先,从明初社会的文化困境及明初士人的精神困境切入,结合陈白沙的个人经历,对其心学产生的真实契机和思想渊源进行探寻。其次,通过对其心学之“浑然与物同体”之道论的剖析,论述其“与道翱翔”的心学境界。白沙心学境界以“见道”为基点,以“乐”为最高境界。它既是一个自山活泼、无滞无碍的审美境界,又是一个高扬主体精神,浩然自得的主体境界。同时,在与其他学说的境界论的比较中层示其心学境界的独特魅力。最后,阐述其心学境界在理学史上的独立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其心学境界的述评,发掘出其心学的真精神,重新评估其在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张运华,刘兴邦[5](2001)在《陈献章学术思想的全方位探讨──陈献章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中指出2000年9月26—29日,“陈白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江门五邑大学召开。研讨会对陈白沙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诗学、教育思想等进行了深入、热烈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何建南[6](2000)在《静养善端 与道翱翔——陈白沙心学方法论基本框架探奥》文中指出主静说和通变说是陈白沙心学方法论中的两条经纬线。前者是指通过澄心、静思而达到自得,此谓悟道。后者系指以静驭动,知几而作,随时以变,是为用道。由此向人们展示了一条以静虚为本、将知情意融为一体、在精神上和践履上都臻于真善美统一的人生理想境界的修养路径。表面看来,这种方法论颇似禅学,实际上其思想体系则与释道迥异。
二、静养善端 与道翱翔——陈白沙心学方法论基本框架探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养善端 与道翱翔——陈白沙心学方法论基本框架探奥(论文提纲范文)
(1)陈白沙“学宗自然”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1.1 研究目标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论题的研究状况 |
1.2.1 陈白沙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 |
1.2.2 陈白沙哲学的中国传统式研究 |
1.3 创新点、研究方法、难点 |
第二章 “学宗自然”的本体论 |
2.1 以“自然”为特征的“道”论 |
2.1.1 “道”、“理”的渊源 |
2.1.2 “天道”与“人道” |
2.1.3 万化自然 |
2.2 以“中正”为内涵的心本论 |
2.2.1 心学传统 |
2.2.2 涵具万理的心本论 |
2.2.3 “中正”的道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学宗自然”的工夫论 |
3.1 动静结合的工夫论 |
3.1.1 前人动静观 |
3.1.2 从“虚静”中养出“道心” |
3.1.3 随处“妙动”的涵养工夫 |
3.2 “自得”的工夫论 |
3.2.1 “自得”的渊源 |
3.2.2 以“道心”为“自得”对象 |
3.2.3 以“中正”为活动准则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学宗自然”的境界论 |
4.1 自然乐境 |
4.1.1 “乐”的渊源 |
4.1.2 融自然与道德一体的乐境 |
4.2 以“正中太和”为追求境界 |
4.2.1 儒家“中庸”与道家“自然”观 |
4.2.2 “知止”的中正观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白沙自然观对后世的影响和作用 |
5.1 白沙自然观对岭南文化的贡献 |
5.2 白沙自然观的现代社会价值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陈白沙的历史世界 ——明代政治与儒学流变(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内容提要 |
英文提要 |
绪论:明代学术及其现代命运 |
一、明代学术的古典研究 |
二、明代学术的现代研究 |
三、徘徊在历史与哲学之间 |
四、重回历史 |
上篇:“天理”与“皇权” |
一、天理重申 |
二、靖难之变 |
三、重建正统 |
结论:“皇权”重构“天理” |
下篇:重建“心”秩序 |
一、挫折努力 |
二、归隐民间 |
三、学宗自然 |
结论:“良知”即是“天理” |
终章:未完成的历史 |
一、历史轮回 |
二、在“天理”与“良知”之间 |
结语、大地的希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
(3)陈献章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陈献章散文的思想内容 |
第一节 高扬爱国恤民的思想 |
第二节 肯定伦理节操的观念 |
第三节 宣传先进的教育思想 |
第二章 陈献章散文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文体多样,各具特色 |
第二节 寓理于文,文风健逸 |
第三节 篇幅短小,文情并茂 |
第四节 语言质朴,描写细腻 |
第三章 陈献章散文的美学意蕴 |
第一节 突出审美主体的内在涵养 |
第二节 强调审美风格的自然平淡 |
第三节 追求审美意境的幽远深厚 |
第四章 陈献章散文创作和诗歌创作之关系 |
第一节 对“真情说”的呼唤 |
第二节 对陶渊明的接受 |
第三节 对陈献章诗文的再认识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陈白沙心学境界论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白沙心学境界论的形成 |
2.1 陈白沙的个人经历 |
2.2 明初社会的时代背景 |
2.2.1 程朱理学独尊导致的思想沉闷,学术停滞 |
2.2.2 明代中前期士人心态 |
第3章 白沙心学境界论的内容 |
3.1 前人对“乐”的诠释 |
3.1.1 原始儒家的“乐”境说 |
3.1.2 理学家的“乐”境说 |
3.2 “与道翱翔”——白沙心学之“乐”境 |
3.2.1 “浑然与物同体”的道论——白沙境界论的理论基础 |
3.2.2 自由无碍的审美境界 |
3.2.3 浩然自得的主体境界 |
第4章 白沙心学境界论的价值与学术地位 |
4.1 白沙心学境界论的评论准则 |
4.2 白沙心学境界论的价值与地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静养善端 与道翱翔——陈白沙心学方法论基本框架探奥(论文参考文献)
- [1]陈白沙“学宗自然”哲学思想研究[D]. 胡燕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2]陈白沙的历史世界 ——明代政治与儒学流变[D]. 廖峰. 贵州大学, 2007(05)
- [3]陈献章散文研究[D]. 阳达. 暨南大学, 2006(06)
- [4]陈白沙心学境界论述评[D]. 魏剑云. 湖南大学, 2005(06)
- [5]陈献章学术思想的全方位探讨──陈献章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张运华,刘兴邦.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 [6]静养善端 与道翱翔——陈白沙心学方法论基本框架探奥[J]. 何建南.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