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义的丧失——论当前民族舞创作中的生命力问题

生命意义的丧失——论当前民族舞创作中的生命力问题

一、生命意蕴的失落——论当前民间舞创作中的生命力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于平[1](2021)在《舞蹈创作应是真实生命积极的个性活动——赵大鸣舞蹈美学思想述评》文中指出赵大鸣作为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的舞蹈理论家,在我国舞蹈美学观念变革历程中发表了众多具有思辨性的观点。在"舞蹈美学热"的讨论中,其对于舞蹈理论的认识基点是建立在重视舞蹈艺术自身规律性的基础上,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切入,赵大鸣抓住了"舞蹈观念更新"的本质,认为舞蹈形象所表现内容的真实与深刻性至关重要,并通过对贾作光、孙龙奎二人作品的分析提炼出"第三种舞台民间舞创作意识"。在"龙年笔会"中,他进一步提出舞蹈创作是真实生命积极的个性活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延续着"舞蹈观念更新"的思考,赵大鸣通过对张继钢舞蹈作品的美学分析,提出民间舞创作不应是"形式决定内容"而要由"内容决定形式"。进入新世纪后,面对着大歌舞时代的来临与舞蹈诗的空泛,他更为清醒地认识到切莫把"大歌舞"的"场面招数"当成了当代舞剧的"诗化叙事",我们的舞剧的确是要有所准备去努力探索!

潘凯玲[2](2021)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舞台化民间舞的根性意识研究》文中指出

刘小艺[3](2021)在《湖南省歌舞剧院舞剧创作的湖湘文化研究》文中提出

潘力维[4](2021)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舞剧的历史发展及创作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少数民族舞剧是我国民族舞剧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却很少被理论界所重视,对其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单一舞剧作品的形态分析与文化特征表达方面,是对现象的揭示或对创作生态的分析,而缺乏创作审美上的理论解释与归纳。本论文在对史料进行全面梳理的同时,注重的是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既要从社会因素、文化要素等方面全方位考察少数民族舞剧创作环境,也要以人民为中心,探讨人民个体与民族整体、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纵观少数民族舞剧的创作和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题材内容上往往集中在民间传说、抗争外敌与现实命运三个方面。分别展现着对各族人民共有品质的讴歌、中华民族在共御外敌过程中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各族人民致力于实现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的共同理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此逐步牢铸。在创作初期,少数民族舞剧往往通过各族人民共创、共建新中国的“一体化”叙事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对于国家的认同与归属。近年来,少数民族舞剧开始突破以往图解政策的刻板叙事与对少数民族风情的猎奇式解读,开启了现实关怀、真情实感的共同体叙事。在少数民族舞剧语言的系统建构过程中,实现从节律性民族舞蹈向旋律性舞剧语言的转换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将主干动作转化为舞剧的主题动机过程中,对少数民族舞蹈语言的改造应当把握相应的“度”,以促进其表意能力的进一步加强。而在形态上,近年来各少数民族舞剧的创作热情越发高涨,除了以蒙古族、彝族为代表的既具现实性、又受市场欢迎的舞剧创作,多个民族也在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助推中实现了“零的突破”,我国少数民族舞剧创作的形态多样化特征更加鲜明,从而拓展了我国民族舞剧的风格多样化。少数民族舞剧从创生伊始就对传播中华民族形象、建构中华民族精神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在当下复杂深刻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舞剧需要更为尊重文化共性、通过更为符合舞剧本质的“共同体叙事”,以自觉自信的创作态度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进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支撑。

宁亚群[5](2021)在《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分别是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大舞蹈形态。从审美文化学的视角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更加精准地把握中西方舞蹈艺术各具特色的审美特征,并由此更加深入地认识中西方之间有同有异的审美文化禀性,以进一步促进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方化对话与交流,无疑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从概念内涵来讲,中国古典舞分为“历史形态”与“当代形态”两种存在形态。“历史形态”的中国古典舞主要指中国古代传统舞蹈,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未能保存下来。“当代形态”的中国古典舞则特指新中国成立以后,由舞蹈家在综合提取戏曲舞蹈、汉唐舞蹈、敦煌舞蹈、甚至少数民族古典舞蹈等样式的基础上所建构的舞种,其建构力求与“历史形态”的中国古典舞在审美理想、内涵意蕴上达到较高的统一性,迄今形成了“身韵古典舞”“汉唐古典舞”“敦煌古典舞”“昆舞”“梨园舞蹈”“唐乐舞”六大类型,本论文重点采用早期形成的“身韵古典舞”“汉唐古典舞”“敦煌古典舞”三个类型以作阐述。西方芭蕾舞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法国宫廷的努力下开始朝着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发展。后传播至俄罗斯、丹麦等其它欧洲国家,至今已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性舞种。经过“早期芭蕾”“浪漫芭蕾”“古典芭蕾”“现代芭蕾”几个时期的发展,最终形成统一名为“西方芭蕾舞”的欧洲代表性古典舞种。西方芭蕾舞于欧洲多个国家兴盛发展,并因其训练的科学性,而广泛应用于全球各个国家专业舞蹈艺术院校与团体的基础训练中。就此前的学术研究来讲,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舞蹈的艺术性、技术性层面,间或有舞蹈美学、舞蹈文化等探究。但针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在审美文化层面的比较研究,则未见直接相关的成果。鉴于这一问题,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进行艺术本体与审美文化层面的系统比较,以期更为科学地认识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为东、西方舞蹈艺术之间的互鉴与交流提供思路。本文将从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生成路径、传播接受、审美蕴涵、演变趋势四个基本方面,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进行比较研究。导论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将对研究对象与选题缘由进行阐述。本文认为,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分别是中西方最具代表性两大舞蹈形态。通过对两个舞种的比较研究,可以实现舞蹈本体、审美文化、对话交流三个层面的价值。第二部分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进行陈述。在研究思路上,对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有逻辑、有层次的展开,在研究方法上,鉴于本文选题的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本文在综合运用论文撰写通用研究方法的同时,借鉴比较美学、比较艺术学中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方法,从丰富庞杂的舞蹈现象中探寻关于两个古典舞种的相同性与差异性。第一章是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比较性概述。第一节对两个舞种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节进一步规范两者的范畴,其范畴的界定是通过解决围绕两个舞种而分别产生的三个争议确定的,结论为:对中国古典舞而言,其范畴涵盖“历史形态”与“当代形态”两类;现存舞蹈影像资料的部分作品具有“古典性”;因社会制度变化而产生的对相同母题的不同解读是合理的。对西方芭蕾舞而言,确定其第三个时期名称为“古典芭蕾”,将“浪漫芭蕾”“古典芭蕾”同视为西方芭蕾舞发展史上的代表性时期,对西方芭蕾舞与现代舞之于西方审美文化的代表性进行判断。第三节对两者的发展脉落作简单扼要的梳理和解读。第二章将比较两个古典舞种的三次转变,这三次转变既与美学层面“美”和“善”的分离密切相关,又与历史发展过程中两者艺术地位的确立紧密关联,艺术地位的确立既带来了艺术本体之“古典性”的生成,同时带给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类关于艺术诗性的沉思。第三章通过传播方式与艺术接受两个层面,进一步比较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传播媒介与传播生态的变化带给两个古典舞种传播方式更多未知的可能,而作为舞蹈传播的另一方——艺术接受,则在舞蹈受众的变化中,引发本文对于舞蹈传播是否会终结以及传播中心之转移的思考。第四章比较两大舞蹈艺术的审美蕴涵。第一节从舞蹈本体层面分析: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在典型化、节奏化、造型化三个方面都具备对和谐的追求,两者分别以“拧”“倾”“圆”“曲”与“开”“绷”“直”“立”为外化特征,这是两个古典舞种肢体美学的研究起点;第二节着力对两个舞种“乐”“舞”天然不可分割的关联进行分析,并阐述中国古典音乐之五声调式与西方芭蕾舞之大小调式如何在和声之“和”的基础上,分别与各自所属的古典舞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视、听完备的效果。此外,本节还对两个古典舞种的服饰与舞台美术进行简要分析。本章通过对两个古典舞种舞蹈本体、音乐、服饰与舞台美术之技术层面的分析,引入对审美特征与审美理想的阐释。第五章比较研究现代语境中两大舞蹈的演变路径。第一节通过对“古典”是否在中西方社会“退场”这一历史现实的分析,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灵韵”的保留样态及演变趋势进行判断,得出两个古典舞种之“虚灵妙合”与“庄肃雅正”的不同灵韵特征。第二节从“诗缘情”与Ballet词义溯源入手,分别对两个舞种在抒情与叙事方面的偏重程度作持续性的预测。第三节对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机遇与挑战作出分析判断。结语部分简要回顾、总结了前五章的内容,并在确证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同异相间之基本状况的前提下进行了两重延展:其一,跳出舞蹈本体,在更为宏阔的视阈中探索这种异同状况所生成的文化缘由;其二,回到舞蹈本体,针对两个古典舞种的自身状况给出三项答解和说明。

王凯冠华[6](2021)在《元素借用与本质渗透 ——美学视域下电影中的戏曲元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896年,《定军山》这部电影的问世,标志着中华大地上出现了“电影”这一个崭新的艺术形式,纵观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对于戏曲元素的借用总是或多或少出现在电影的艺术化表达之中,戏曲元素对电影叙述的本体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都做出了有益的推动和创新。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对于戏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戏曲艺术本体、戏曲电影的艺术化表达以及对华语电影与戏曲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但是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而存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与电影这样的“西方文明”相结合势必会产生新的艺术火花,这一点并未在学术界有太多的研究凸显。因此,本文在美学这一视域下,对20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在电影中出现的戏曲元素进行梳理与分析。宏观层面,本文立足于戏曲美学对电影美学的渗透,把握电影中展现戏曲美学元素的方式,对电影中戏曲元素呈现的基本特征、发展状况做出分析;中观层面,研究分析电影中对戏曲观念的接纳与吸收,将戏曲的程式化、表意性、虚拟性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深入到电影演员、电影叙事、电影画面中的呈现与表达来分析,探讨戏曲如何呈现古典美学的模式和在电影中对戏曲的舞美、外景刻画、演员的台词、对白这类元素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微观层面,将电影中借用戏曲元素的形式进行剖析,并运用气、韵、意、境、真、善、美等美学思想,针对不同年代里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较大影视艺术作品单独对戏曲元素加以分析,形成时空、武打、角色、隐喻、韵味、音乐的基本美学范式,总结提出“戏影互动”的观点以及戏曲装点电影故事片的叙事方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回归到美学层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本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三个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从美学的视域下研究戏曲对电影艺术的渗透及发展情况,通过内涵与外延发展变迁做出分析梳理;第二、三、四章为第二部分,即中观层面,主要体现在戏曲与电影在表意形式、演员、剧本、艺术叙事、呈现方式之间的关系;第五、六、七章是第三部分,从微观的层面深入分析电影与戏曲二者互动之后的美学借用,主要涉及时间的压缩、武打、角色、隐喻、韵味、音乐这几个方面形成的美学范式,并对戏曲与电影的双生与互动的美学动态关系形成总结。

尹雪薇[7](2021)在《杨丽萍《孔雀》舞剧舞蹈意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舞蹈反映生活,是通过典型化的手法进行艺术概括,以个别反映一般,以特殊反映普遍。艺术家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加工、提炼,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孔雀》舞剧中的“孔雀”的手势、舞步、力与技术都是杨丽萍经过提炼、美化、技艺化、节奏化了的自然形象。一个或几个动作从不同方位和角度、用不同速度和幅度,赋予不同情感,进行合规律且合目的的运动,就会产生变化无穷的舞蹈语言。这种个别性、特殊性、独创性的动作姿态的形成过程是一种较复杂的有规律的创作活动。本文研究舞剧《孔雀》的舞蹈意象,主要探讨舞剧舞蹈意象的身体建构和舞台建构两方面,进而总结《孔雀》舞蹈意象的审美特征。以舞蹈动作为主与服饰妆容、手持道具共同组建的身体意象是其舞蹈意象的核心;由舞台布景、灯光、调度构建的舞台设计是其舞蹈意象呈现不可忽视的辅助材料,美妙动人的肢体语言与精湛丰富的舞美设计共同促成了《孔雀》独特的舞蹈意象,形成了《孔雀》特殊的艺术之美。论文主体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概述《孔雀》的剧情内容与思想内涵,对舞剧人物塑造、故事情节两方面作扼要说明,梳理出作品表达的三个层面,即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完善、生命的升华;第二章对《孔雀》舞剧舞蹈意象的身体建构进行考察分析,文中先对个性化的身体动作做人物角色的分点论述,再结合其各自的表现风格归纳出萨朵抒情明畅、嘎雅朴实勃发、乌鸦写意滑稽、时间与神灵含蓄深沉的身体意象情感特性,进一步总结出身体意象的哲理性内涵;第三章对《孔雀》舞剧舞蹈意象的舞台建构进行分析阐述,主要从舞台的景观布置、灯光照明、舞台空间调度方面入手。这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情绪表达,都是促成舞剧舞蹈意象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剧中舞者的舞蹈表演搭配精致唯美的舞台设计,共同营建了《孔雀》的诗性意蕴和意境,也使《孔雀》幻化出惊艳的现代感;第四章是对舞剧的意象特征做两方面的归纳阐发,首先概括《孔雀》舞剧舞蹈意象创作过程中的思维建构,表现为由感觉到表象、由表象到想象、由想象到意象三个层次的连续递进,然后阐述舞剧情景契合、虚实相托、意蕴多重的意境特点。

刘木森[8](2020)在《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西海岸发生了影响世界的“奥蒂斯陶艺革命”,一种“新陶艺”理念从此诞生。20世纪80年代初,在日益活跃开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陶艺”思潮伴随着西方现代艺术大潮涌入中国,刺激了中国陶艺的“现代性”探索。“新陶艺”进入我国以后,我国学界习惯称其为“中国‘现代陶艺’”。虽然它与西方的“新陶艺”理念一脉相承,在陶艺的形态、创作手法、内涵等方面基本相通,但在文化与审美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又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在审美形态、审美特质等方面迥然有异。本论文即以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审美角度切入并采用历史与逻辑、个案分析与理论阐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审美重构、审美特质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审视和探究。在概念厘定的基础上梳理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现代陶艺”是一种以陶瓷材料为创作媒介,以个性化手法表现人的个性、情感、观念、心理、意识以及审美等理念的艺术形式。它所挖掘的不只是客观世界,更是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意识。在美日现代陶艺的冲击下和自身创新变革的需求中,中国“现代陶艺”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70年代。20世纪末进入发展阶段,起初主要表现为对西方陶艺的吸纳和借鉴。进入发展阶段后,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彰显,将深厚的中国文化与现代陶艺结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陶艺审美文化。从审美重构入手分析中国“现代陶艺”的形态特征。“解构”是西方陶艺的理论支撑基础,中国“现代陶艺”同样表现为对已有传统陶瓷艺术的“分解”“打碎”和“重构”。中国“现代陶艺”打破了统治传统陶瓷艺术千百年来形成的材料观、造型观、装饰观、烧成观、审美观等,不再强调完美无缺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而是追求理念上的解放和形式上的创新,消解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种种范式。因此,“重构性”成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基本特征。深入探讨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质。在理念特质方面,传统陶瓷艺术注重技术审美,而中国现代陶艺则注重观念表达,这完成了从技术至上到观念至上的华丽转身;在创作特质方面,“现代陶艺”摒弃了批量生产的创作方式,更注重个性化表现;在语言特质方面,不再强化它的规范严谨,而是表现为得意忘言,“抽象性”成为现代陶艺艺术语言的首要特征;在情感特质方面,摆脱了实用主义的束缚,更注重陶艺家心灵宣泄的情感表达,“象为心声”成为陶艺家情感表达的写照;在材质特质方面,表现为超越泥性,追求多种极限表达方式;在美感特质方面,表现为偶然天成,呈现出“残缺美”“含蓄美”“模糊美”等特殊的美学特色。中西“现代陶艺”的审美比较突出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征。西方现代陶艺主要得益于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推波助澜,而中国现代陶艺面临着西方化与本土化、传统与现代的二元难题。虽然在“器”的反叛、“手工”的重生、“范式”的突破、“陌生化”的美学追求等方面存在着共通性,但中西现代陶艺发生发展的语境不同,西方陶艺的陌生化探索更为极端,例如“怪怖艺术”的另类美学追求、“实验性”激发的形式探索等,中国现代陶艺更趋向于强化中国符号、文化印记,表现为对重塑本土风格,引领民族文化需求的历史使命的担当。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与理论构建为其未来发展寻求突破。一是“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包括陶艺装置的方兴未艾、环境陶艺的风生水起、实验陶艺的新探索和科技介入的新融合。二是尝试建立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的基本理论框架。针对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讨论了现代陶艺的审美批评方法、审美批评意识和主题选择。现代陶艺更加关注当下社会生活状态,其理论建构必将推动中国“现代陶艺”的人文担当和指向。三是首次提出陶艺的“烧成美学”“陶艺生态学”等概念。现代陶艺的烧成出现了科技含量高、多元烧制、体验式烧制等态势,同时也存在对返璞归真烧制效果的追求。不同的烧制方法呈现出不同美学效果,如柴烧的素朴之美、坑烧的原始之魅、熏烧的水墨之美、乐烧的体验之乐、复烧的凝重之美、窑变的异象之美等。经过研究,本文提出了两个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是“一体创作观”,即从配泥、配釉、制模到制作、烧制等所有工艺环节由一人完成,以实现以陶艺家为主体的原创性创作与审美的统一。二是民族文化的回归,切实坚守民族文化之根,用好中国元素,强化现代陶艺的中国特色。总之,现代陶艺这种泥与火的艺术承载了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思考,必将在现代转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宽广。

乔晨羽[9](2020)在《苏南民间舞蹈的历史流变与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苏南民间舞蹈是在江南独特的地域环境、自然生态和人文背景下所孕育产生的文化艺术,它是中国民间舞蹈的重要一环,是我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资源。它深刻的反映了苏南地区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本论文以苏南民间舞蹈的历史流变与当代价值为研究方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以苏南地区的文化生态为切入点,探讨苏南民间舞蹈在特定的发展环境中与各类文化因素的相互关联。从不同角度观察解读苏南民间舞蹈,进而探究在生态环境影响之下苏南民间舞蹈所呈现的艺术特点。苏南民间舞蹈经历了史前文明的孕育、吴国阶段的发展、隋唐时期的鼎盛和宋代以来的融合四个历史阶段,第二章通过对苏南民间舞蹈历史源流的梳理,一定程度地掌握了其发展规律。第三章依次从“原生态民间舞蹈”、“次生态民间舞蹈”和“再生态民间舞蹈”三个层次进行阐述,对当代苏南民间舞蹈做出分类探讨,确定其当代生存现状。第四章主要从教育价值、艺术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社会功能价值四个方面对苏南民间舞蹈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解读,最后从传承策略和创新方式两方面对苏南民间舞蹈的未来进行展望。本文以发展传统文化、保护地域文化为出发点,以探究苏南民间舞蹈的历史流变与当代价值为落脚点,同时将苏南民间舞蹈“不变中包含万变”的发展方式与当代社会相结合,希望能够为民间舞蹈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学术价值,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辛明[10](2020)在《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既往研究中,诸多研究者对拉班动作理论从不同方面进行阐释,并在实践中进行有效地或创新性地应用,但拉班的动作理论体系宏大绵密,对其理论体系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仍有待于不断深入。在当下,中国舞蹈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运用拉班的动作分析方法和舞谱进行教学或研究,因而,对拉班动作科学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重新认识,真正理解这一科学理论的精神内核,及其在科学方法下蕴涵的人文精神,无论对于舞蹈的教学、研究及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立足于拉班理论的文本,试图在系统把握拉班动作理论基础之上,借鉴自然科学公理化的方法,探究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以求在其宏观架构与微观透视之间寻找沟通并理解二者的桥梁;同时,对其理论中的焦点问题及其内在意义,借鉴新现象学的理论,进行互文阐释,并证明拉班的动作理论定律存在的普适性与价值所在。本研究通过对拉班动作理论的研究方法在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方面进行探讨,运用公理体系规则,对“拉班动作理论公理体系”进行探究,揭示“拉班动作理论定律”,以期对于更加深入地理解拉班动作理论的定理推导过程,并科学地运用拉班动作科学理论作为阐释舞蹈本体的工具有所助益。本研究通过归纳与总结认为,“拉班动作定律”可以归纳为“力效经济定律”“影迹合一定律”“空间和谐定律”等三大定律。“和谐”是拉班动作理论的主题,在拉班着述的文本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拉班对鲜活生命的关怀、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因此,本研究同时运用新现象学的视角,对拉班理论的“生命关怀”内容进行互文阐释。本文将“力效经济”作为拉班理论的第一定律,指出拉班从身体与动作的视角,揭示了动作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力效经济法则,主要通过“路径最短”“舞谱规则”“动作参与部位选择”“习惯动作优先”等方成面呈现。将“影迹合一”视为拉班理论的第二定律,从动作与情感、形式与内容的角度,阐释拉班主张内在力效倾向与外在形状变化表现一致,即动力范围的影形和个人空间的迹形同型同构,主要通过“力效和谐”“身心和谐”“舞台表演规则”等方面,阐释拉班的主张。将“空间和谐”作为拉班理论的第三定律,阐述了拉班以开放的视角,揭示了动作流动的奥秘,即:通过对“力效补偿”“力效传播”“习惯动作/习惯力效形成”“动作合唱”“动作的时代变迁”等问题的分析,察看如何通过强调力效平衡达到空间和谐。本研究运用拉班动作定律对中国当代日常生活舞蹈进行观察,使我们对舞蹈的理解能够深入到人文关怀层面,亦充分证明了拉班动作理论及定律价值历久弥新,在舞蹈文化研究中具有普适性、有效性、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这一研究亦启示我们:在舞蹈运动中自觉运用拉班动作定律,才能深刻理解生命的个体差异,才能真正尊重生命的身心独立与自由,才能引领并促发个体生命实现“身心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在舞蹈运动中注意把握拉班动作定律,才能进一步理解民族文化在身体中定型的“动作切入点”,从而让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身体的空间运动特点认知更加准确、深入,并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动作理论提供基础。总之,本文通过对拉班理论系统地梳理,探究了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同时借用新现象学的理论作为互文,探究动作空间、身体空间、情感空间、社会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求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拉班动作理论的内核与价值,为舞蹈的本体研究与舞蹈学科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思考与参照,是本文的学术追求及其主要贡献。

二、生命意蕴的失落——论当前民间舞创作中的生命力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命意蕴的失落——论当前民间舞创作中的生命力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舞蹈创作应是真实生命积极的个性活动——赵大鸣舞蹈美学思想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舞蹈创作方法的“舞蹈美观念变革”
二、寄语徘徊忧虑中的“新思潮”舞蹈创作
三、第三种舞台民间舞创作意识与“民间舞生命力”所在
四、如何建立属于自己时代和民族的舞蹈创作体系
五、类型化审美风格中的个性化舞蹈创造
六、期待“博大幽深的灵魂世界不断展开的动作形象”
七、张继钢的民间舞创作打碎了“神圣光环”
八、高扬张继钢舞蹈创作面对社会的独立人格
九、“大歌舞”时代的舞剧创作不应是“舞蹈诗”

(4)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舞剧的历史发展及创作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论题的提出及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中国舞剧发展史中的少数民族舞剧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舞剧的研究
        三、关于少数民族舞蹈及其创作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剧创作发展流变
    第一节 少数民族舞剧的初创
        一、少数民族舞剧的革命历史题材之先河
        二、少数民族舞剧的民间风格奠定
    第二节 以民间传说弘扬民族情怀
        一、舞剧语言形态多样化追求下的创作选择
        二、对中华民族共有品质的赞颂讴歌
    第三节 以抗争外敌增强民族凝聚力
        一、少数民族的反抗史诗
        二、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御外敌
    第四节 以现实命运凝聚民族共同体
        一、民族集体记忆的不断深化
        二、为“脱贫攻坚”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第二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剧语言的系统建构
    第一节 独特的民族舞剧语言形态建构的必要性
        一、对“根性”的坚守与科学化传承的道路
        二、少数民族舞剧语言自身的独立与体系化要求
        三、继承发展“优质基因”
    第二节 少数民族舞剧语言建构的操作方法
        一、从现实生活出发,创造新的舞蹈
        二、运用与发展民族传统的表现形式
        三、语言形态的兼收并蓄与多重组合
    第三节 原生舞蹈语言在舞剧表意中的有效性及多意性
        一、有效性——描绘民族风格
        二、多意性——不断发展着的民族精神
        三、少数民族舞蹈表意功能得到极大加强
第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剧的多样化发展样态
    第一节 多元化的创作局面全面铺开
        一、少数民族舞剧创作的“第一方阵”
        二、多个少数民族的舞剧创作开始起步
    第二节 多样化的新型舞剧结构方式
        一、《阿诗玛》:“诗化色块结构”与“立体交响式编舞”
        二、《东归的大雁》:回旋曲式的舞剧结构设计
        三、《妈勒访天边》:舞蹈与意境齐头并进
        四、《草原英雄小姐妹》:当代视角与多重空间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多样化的民族舞剧风格呈现
        一、体现各族人民的文化诉求及共同的文化记忆
        二、“各美其美”与“多元和谐”
        三、民族舞剧风格多样化不断提升
第四章 中国少数民族舞剧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把握
    第一节 少数民族舞剧的“文化自觉”与“他者眼光”
        一、舞剧创作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与“他者眼光”
        二、舞剧演出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与“他者眼光”
    第二节 “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文化认同
        一、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
        二、建构主旋律话语
        三、建构对外开放话语
        四、建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话语
结语
附录:中国少数民族舞剧主要作品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由
        (一) 艺术现实
        (二) 理论学术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舞种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阐释
        一、中国古典舞
        二、西方芭蕾舞
        三、中国古典舞“当代形态”的正统性认定
    第二节 核心范畴界定
        一、对中国古典舞核心范畴的界定
        二、对西方芭蕾舞核心范畴的界定
    第三节 发展脉落梳理
        一、中国古典舞发展脉落
        二、西方芭蕾舞发展脉落
第二章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生成路径
    第一节 “美”与“善”的分离
    第二节 三次转变
        一、从“娱己”“娱神”到“娱人”
        二、从“娱人”到舞蹈本体
        三、从舞蹈本体到经典颠覆
    第三节 艺术地位的确立
        一、“古典性”的生成
        二、“艺术的沉思”
第三章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传播接受
    第一节 传播方式——未知的可能
        一、传播媒介之变
        二、传播生态之变
    第二节 艺术接受
        一、关于“受众”
        二、“终结”与“中心”的转移
第四章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审美蕴涵
    第一节 舞蹈本体的异质互融
        一、和谐之美的表现样式
        二、中国古典舞之肢体美学出发点
        三、西方芭蕾舞之肢体美学出发点
    第二节 音乐、服饰与舞台美术的异质互融
        一、异质互融之音乐
        二、异质互融之服饰
        三、异质互融之舞台美术
第五章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之演变趋势
    第一节 灵韵——审美风貌之演变
        一、中国古典舞之虚灵妙合
        二、西方芭蕾舞之庄肃雅正
    第二节 抒情与叙事——表现形式之演变
        一、中国古典舞——从“诗缘情”谈起
        二、西方芭蕾舞——“Ballet”的溯源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古典舞——多重资源的整合
        二、西方芭蕾舞——历史价值的更新
结语
    一、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同”“异”之审美文化本源
    二、关于两种古典舞的三个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元素借用与本质渗透 ——美学视域下电影中的戏曲元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1 研究现状
        1.3.2 文献综述
第2章 戏影互动的“外延”与“内涵”
    2.1 电影与戏曲的外延导向
    2.2 电影中戏曲元素的内涵变化
第3章 朴素的根基:表意形式的展现
    3.1 意向性
    3.2 假定性与虚拟性
    3.3 歌舞性
第4章 表现之美:神似的戏曲魅力
    4.1 技术与艺术的荧幕共鉴
    4.2 剧本、演员与电影叙事
        4.2.1 剧本
        4.2.2 演员
        4.2.3 电影叙事
第5章 独舞与共舞:戏曲舞台形象与电影画面
    5.1 戏曲结构
    5.2 电影叙事与戏曲环境
        5.2.1 电影叙事
        5.2.2 戏曲环境
    5.3 人物意象与演员表演
    5.4 演员情感与电影主题
第6章 珠联璧合:美学范式的交融
    6.1 时空压缩之美
    6.2 结构之美
    6.3 角色之美
    6.4 隐喻之美
    6.5 韵味之美
    6.6 音乐之美
第7章 淡妆与浓抹:双生互动的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成果
致谢

(7)杨丽萍《孔雀》舞剧舞蹈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孔雀》舞剧思想内容概述
    第一节 舞剧人物形象与性格塑造
        一、吉祥美好的孔雀萨朵
        二、黑乌鸦路斑
        三、旋转的时间与超凡的神灵
    第二节 舞剧情节构思
        一、剧情和矛盾冲突
        二、《春》《夏》《秋》《冬》四幕的时间演进
第二章 《孔雀》舞蹈意象的身体建构
    第一节 《孔雀》身体意象建构的舞蹈语言
        一、个性化的身体动作
        二、象征性的服饰和妆容
        三、寓言性的道具
    第二节 《孔雀》身体意象的情感特性
        一、萨朵身体意象的抒情性
        二、嘎雅身体意象的勃发性
        三、乌鸦身体意象的滑稽性
        四、时间和神灵身体意象的含蓄深沉性
    第三节 《孔雀》身体意象的哲理内涵
        一、人性的寓言
        二、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
第三章 《孔雀》舞蹈意象的舞台建构
    第一节 作为情感铺垫的场景设置
    第二节 作为舞蹈意象渲染的舞台照明
        一、舞台灯光的呈现和提示
        二、投映景塑造假定性空间
    第三节 作为舞剧外部结构的舞台调度
        一、队形线条与情绪表达
        二、“对话”与平衡
第四章 《孔雀》舞蹈意象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孔雀》舞蹈意象的结构层次
        一、由感觉到表象——孔雀物态的情态化处理
        二、由表象到想象——原型启发的形象创作方法
        三、由想象到意象——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联结聚合
    第二节 《孔雀》的意象与意境
        一、情景契合,情动于中
        二、虚实相生,互为引导
        三、象外之意,发人哲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国“现代陶艺”审美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一) 中国“现代陶艺”概念内涵的争议
        (二) 中国“现代陶艺”审美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结构和意义
        (一) 主要研究方法
        (二) 论文组织结构
        (三) 论文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现代陶艺”概念的辨析
        一、“陶瓷工艺美术”与“现代陶艺”
        二、“陶瓷艺术”与“现代陶艺”
        三、“当代陶艺”与“现代陶艺”
        四、“现代陶艺”与“现代性”
    第二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催生因子
        一、传统陶瓷的创新需求
        二、美日现代陶艺的冲击
    第三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分期
        一、萌芽时期
        二、兴起时期
        三、发展时期
第二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重构
    第一节 材料重构
        一、木材介入的返璞归真之美
        二、金属介入的冷峻刚烈之美
        三、玻璃介入的纯净典雅之美
        四、纤维介入的自然轻盈之美
        五、有机物介入的奇思妙想之美
    第二节 造型重构
        一、传统造型的解构之美
        二、形式构造的自由之美
        三、拼贴塑型的再造之美
    第三节 装饰重构
        一、自然元素的植入
        二、陶瓷画布的延伸
        三、肌理语言的强化
    第四节 工艺重构
        一、基于传统的工艺重构
        二、颠覆传统的工艺重构
        三、科技革新引发的重构
第三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质
    第一节 理念特质:观念至上
        一、从技术至上到观念至上
        二、现代陶艺对观念的推崇
    第二节 创作特质:个性化表现
        一、从批量化生产到个性化表现
        二、现代陶艺创作方式的个性化表现
    第三节 语言特质:得意忘言
        一、中国“现代陶艺”的抽象语言特征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抽象语言表现
    第四节 情感特质:象为心声
        一、传统陶瓷求实用
        二、现代陶艺尚心象
    第五节 材质特质:超越泥性
        一、从表现泥性到超越泥性
        二、超越泥性的极限表达
    第六节 美感特质:偶然天成
        一、现代陶艺的“缺陷美”
        二、现代陶艺的“含蓄美”
        三、现代陶艺的“模糊美”
第四章 中西“现代陶艺”的审美比较
    第一节 中西现代陶艺生成语境的差异
        一、影响西方陶艺诞生的文化因素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二元难题
    第二节 中西陶艺审美的共通性
        一、“器”的反叛
        二、“手工”的重生
        三、“范式”的突破
        四、“陌生化”的美学追求
    第三节 中西陶艺审美的差异性
        一、西方陶艺的自由性与极限探索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文化印记与民族情结
第五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走向及未来发展
    第一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新方向
        一、陶艺装置的新形式
        二、环境陶艺的新发展
        三、实验陶艺的新探索
        四、科技介入的新融合
    第二节 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理论的构建
        一、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现状与问题
        二、现代陶艺审美批评方法
        三、现代陶艺审美批评意识
    第三节 “烧成美学”的初步构想
        一、柴烧的质朴之美
        二、坑烧的原始之魅
        三、熏烧的水墨之美
        四、乐烧的体验之乐
        五、窑变的异象之美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苏南民间舞蹈的历史流变与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苏南民间舞蹈的生态境况
    1.1 自然生态——“水文化”下的苏南民间舞蹈
        1.1.1 “水文化”与苏南舞蹈的关系
        1.1.2 “水文化”下多种文化类型的苏南民间舞蹈
    1.2 社会生态——“吴文化”下的苏南民间舞蹈
        1.2.1 “吴文化”与苏南舞蹈的关系
        1.2.2 “吴文化”下多种文化类型的苏南民间舞蹈
    1.3 生态环境下苏南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
        1.3.1 动作特点
        1.3.2 服装道具特点
第二章 苏南民间舞蹈的发展流变
    2.1 孕育——史前原始舞蹈
        2.1.1 史前文明
        2.1.2 图腾舞风
    2.2 发展——乐舞在吴国的初步产生
        2.2.1 吴国乐舞概况
        2.2.2 吴越两国乐舞交汇
    2.3 鼎盛——大繁荣下的六朝隋唐乐舞
        2.3.1 承上启下的六朝乐舞
        2.3.2 鼎盛的唐朝乐舞
    2.4 融合——宋至民初戏舞与革命舞蹈
        2.4.1 “戏”与舞
        2.4.2 “俗”与舞
        2.4.3 融贯中西革命舞蹈
第三章 当代苏南民间舞蹈的类型
    3.1 原生态苏南民间舞蹈
        3.1.1 原生态苏南民间舞蹈概况
        3.1.2 原生态苏南民间舞蹈分类
    3.2 次生态苏南民间舞蹈
        3.2.1 次生态苏南民间舞蹈概况
        3.2.2 次生态苏南民间舞蹈的探索
    3.3 再生态苏南民间舞蹈
        3.3.1 原貌型舞蹈作品
        3.3.2 改编型舞蹈作品
        3.3.3 创作型舞蹈作品
第四章 苏南民间舞蹈的当代价值
    4.1 苏南民间舞蹈的当代价值体现
        4.1.1 苏南民间舞蹈的教育价值
        4.1.2 苏南民间舞蹈的艺术美学价值
        4.1.3 苏南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
        4.1.4 苏南民间舞蹈的社会功能价值
    4.2 苏南民间舞蹈的探索之路
        4.2.1 传承策略
        4.2.2 创新方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风访谈记录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价值
    三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拉班动作理论研究现状
        (二)其他动作理论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拉班动作理论定律探究的基础与方法
    第一节 拉班动作理论的人文精神
        一 对生命存在的关注
        二 对生命完善的关爱
        三 对生命发展的关切
    第二节 拉班动作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公理体系”
        一 拉班动作理论的研究方法
        二 拉班动作理论的公理体系构架
    第三节 拉班动作理论定律间的关系及问题
        一 拉班动作三定律间的相互关系
        二 拉班动作理论定律探究存在的问题
        三 以新现象学进行互文的主旨与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力效经济:拉班动作第一定律探究
    第一节 力效经济与动作路径选择
        一 拉班空间观的基础
        二 个人空间的设定
        三 迹形形成与路径最短
        四 拉班舞谱基本规则与习惯动作优先
    第二节 力效经济与动作部位选择
        一 身体原动力
        二 身体空间与动作空间
        三 肢体区域与动作部位参与
        四 特色动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迹合一:拉班动作第二定律探究
    第一节 影迹合一与身心调节
        一 动力范围与影形形成
        二 身体视角
        三 动作表达感知
    第二节 影迹合一与情绪震颤
        一 情感空间与情感动作
        二 情绪震颤与惬意光芒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间和谐:拉班动作第三定律探究
    第一节 空间和谐与力效平衡
        一 和谐与平衡
        二 力效平衡与力效补偿
        三 力效习得与力效传播
    第二节 空间和谐与动作合唱
        一 动作合唱
        二 动作的时代变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拉班定律之于生活舞蹈观察及启示
    第一节 生活舞蹈空间形象与社会空间情境
        观察一“跳起来”之舞与“站起来”的情境
        观察二僵化之舞与“极左”的情境
        观察三“美起来”之舞与“改革开放”的情境
        观察四“乐起来”之舞与“富起来”的情境
    第二节 生活舞蹈调谐与人的身心和谐
        启示一力效经济快乐之舞与身心调谐
        启示二力效平衡自由之舞与身心调谐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拉班动作理论主要着作简介
参考文献
    一 相关拉班理论研究文献
        (一)英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含译着、译文)
    二 相关跨学科研究文献
        (一)中文文献(含译着、译文)
        (二)英文文献
    三 相关舞蹈学研究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四、生命意蕴的失落——论当前民间舞创作中的生命力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舞蹈创作应是真实生命积极的个性活动——赵大鸣舞蹈美学思想述评[J]. 于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21(03)
  • [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舞台化民间舞的根性意识研究[D]. 潘凯玲. 上海戏剧学院, 2021
  • [3]湖南省歌舞剧院舞剧创作的湖湘文化研究[D]. 刘小艺.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4]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舞剧的历史发展及创作实践研究[D]. 潘力维.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研究[D]. 宁亚群. 山东大学, 2021(10)
  • [6]元素借用与本质渗透 ——美学视域下电影中的戏曲元素研究[D]. 王凯冠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杨丽萍《孔雀》舞剧舞蹈意象研究[D]. 尹雪薇.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D]. 刘木森. 山东大学, 2020(01)
  • [9]苏南民间舞蹈的历史流变与当代价值研究[D]. 乔晨羽. 江南大学, 2020(01)
  • [10]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研究[D]. 辛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标签:;  ;  ;  ;  ;  

生命意义的丧失——论当前民族舞创作中的生命力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