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和远程WLAN安全设计

小型和远程WLAN安全设计

一、小型和远程WLAN安全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豪[1](2021)在《智能靶场通信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靶场肩负着智能装备的试验测试任务;而智能装备对抗的试验测试需要对装备中各种传感器的信号进行采集传输,有时还需实施必要的控制;这对靶场通信系统提出严峻挑战。本文针对集群自主武器系统对抗试验测试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热点区域迁移、大覆盖高可靠控制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贡献如下:首先,对集群自主武器测试中的通信需求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音视频、位姿测量、装备控制等方面的通信带宽、延时抖动、覆盖等技术指标,分析了 WiFi6、5G等通信技术在上述场景下的适用性,设计采用基于WiFi6的高带宽通信加基于LoRa的高可靠通信两种通信模式融合的智能靶场通信系统。其次,针对WiFi单接入点(AP)覆盖范围小、AP间迁移需要重新认证导致断线等无法实现大覆盖区域迁移高速流媒体数据传输的问题,设计采用FITAP网络架构、采用无线接入控制器AC控制多个无线接入点AP的集中认证和统一资源调配管理,设计了端网结合的无缝漫游技术,实现了装备试验场的大范围WiFi同网覆盖;针对室内室外场景的特点使用蜂窝三角式与直线型覆盖方式对靶场中的复合场景进行仿真覆盖设计,并据仿真结果在工科楼群进行了布设。针对装备集群测试中多终端连接可能造成的AP负载过高的问题,设计了突发热点区域的负载迁移机制和信道分配算法,提高了网络整体吞吐率。实验结果验证了网络的覆盖、延迟、带宽等满足相关要求。针对高可靠数据传输,本文采用穿透性强、纠错力高的LoRa技术,研制了基于嵌入式平台的LoRa-WiFi网关,设计了 STM32F407平台的LoRa的SPI收发和WiFi串口连接C语言函数,采用VC++设计了监测中心的收发网关和位姿应用数据接收解析软件,实现了适应靶场不同业务需求的异构通信系统。为实现对靶场装备信息的快速反应、快速判别与各类监测节点的远程调试与配置,研究虚拟串口、端口映射等技术,实现了能够访问靶场测控节点底层数据的实时业务隧道,达到了远程获取各测控节点数据并在线控制的作用。设计了靶场试验网络的测试方案,针对所布设网络的连通性、负载量、网关转发能力、业务隧道实时测控等性能使用专业工具对其进行实际效果的验证测试,实验证明各项性能符合设计指标,能够为智能装备试验的测试构建相对完善的通信系统。

孙天成[2](2020)在《基于排爆机器人的半自主多机协作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排爆机器人能够在危险环境下代替排爆人员对可疑的爆炸物进行检查、抓取、搬运和销毁,可作为搜爆、排爆作业的专业装备,是当前特种机器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针对多机器人的协同作业过程,重点研究远程操控、机械臂半自主抓取和多机器人协作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排爆机器人的半自主多机协作系统。本文在调研排爆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现实排爆过程中出现的两个主要问题:(1)单台机器人操作不便或无法完成任务;(2)通信质量问题导致遥控操作误差大,提出了半自主多机协作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方案由远程操控子系统、机械臂半自主抓取子系统和多机器人协作子系统三部分组成。·远程操控子系统主要实现多机器人的远程监控、命令发送等功能。系统主控制器采用Exynos 4412处理器,以嵌入式Linux为操作系统,Qt/Embedded为人机交互设计平台,Live555为视频客户端,实现了多机器人的视频监控、状态反馈以及对机器人的远程遥控功能。·机械臂半自主抓取子系统主要负责对目标物的半自主抓取。系统采用RGBD摄像头作为视觉传感器获取深度图像;采用基于图像骨架的抓取位姿生成算法获得合适的抓取位姿;根据机械臂结构,采用D-H参数法对机械臂建模并进行正逆运动学分析;使用五次多项式插值方法进行轨迹规划;最后通过压力传感器采集末端压力数据,判断当前任务是否完成。·多机器人协作子系统主要负责协作策略和通信方案设计。系统制订了多机器人的协作流程;提出了基于WLAN技术的通信方案;并针对异构机器人设计了一致化交互协议模块。最后,本文设计了多个实验对半自主多机协作系统及其各子系统进行测试,包括通信测试、软件功能测试、机械臂仿真测试、半自主抓取测试、一致化交互协议测试等,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实现多台排爆机器人的半自主协作抓取,满足预期的设计目标。

刘莉[3](2020)在《基于QoS的无线体域网垂直切换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无线体域网络(Wireless body area network,WBAN)已成为医疗保健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患者可以通过可穿戴和可植入式的身体传感器节点来收集身体感官信息,进行远程监控。随着安装在患者身上的协调设备的不断发展,异构无线网络中的WBAN网络能够随时提供通过远程终端收集的生理参数信息。然而,在这种类型的网络中,提供具有保证服务质量(the quality of service,QoS)的无缝切换,特别是针对紧急业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此,无线体域网的垂直切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无线体域网中的数据特点,将业务类型划分为紧急大带宽业务、紧急小带宽业务、普通大带宽业务及普通小带宽业务四类。不同的业务类型对数据传输的要求不同,紧急类的两种业务需要在短时间内低时延地传输出去,而普通类的两种业务只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传输但对服务价格可能更敏感,因此这四种业务有不同的QoS要求。鉴于目前无线体域网体外通信的垂直切换算法研究还十分有限,且多属性判决算法(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MADM)常被用于无线异构网络的垂直切换中,本文首先针对无线体域网中的业务类型及不同的QoS要求,研究适合无线体域网的多属性网络选择方法和权重确定方法。在权重确定方法中,分别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及主客观权重法得到其权重;在多属性网络选择方法中,分别采用多属性判决方法中的代价函数方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方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Grey Relation Analysis,GRA),通过仿真研究恰当的权重确定方法和网络仿真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层次分析法为恰当的权重确定方法,TOPSIS方法为适用于无线体域网的网络选择方法。无线体域网给远程医疗和健康监护等领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之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用户聚集性的情况,比如养老院等。这时多个用户可能同时进行切换,即群组切换,此时若用户同时切换到同一个网络,很有可能造成网络拥塞。本文基于前面研究出的权重确定方法和网络选择方法,进而研究无线体域网的群组垂直切换算法,为了避免多用户切换到同一个网络,当一个用户切换至某一网络后,将其切换结果广播,实时更新网络负载情况。最后,本文采用OPNET网络仿真软件搭建了LTE-WLAN1-WLAN2三元异构网络模型,在该平台上对算法进行了模拟仿真,并对该算法的相关性能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能够根据用户业务变化和不同业务的QoS要求切换到恰当的网络,并在用户切换后,成功传播了网络负载情况。

何一涵[4](2020)在《小型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协议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已经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随之而来的是电磁波频谱资源越来越稀缺。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对信号进行收集、处理和转发,并且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征是大规模化、组网方式多样、容易部署等,应用场景十分广阔。网络节点需要部署在传统网络无法使用的环境中时,就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组网方式去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为了更好地利用、控制和管理网络中的数据信息,并使网络信息传输最优化,就需要使用高效的网络管理技术。采用合适的网络管理协议能够协助用户实时有效地监测网络的状态,有助于提高网络运转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高效性。在人们无法直接接触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设备的情况下,采用合适的网络管理协议从而有效地管理无线传感器网络显得尤其重要。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使用电池供电,由于电池的能量是固定的,因此为了节省功耗、增加网络的生命周期,提高网络的路由效率,构建一个合理的网络拓扑控制结构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协议的基础,而网络管理协议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信息传输、路由等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本文基于实验室“十三五规划”预研项目“XXX技术研究”进行分析研究。其应用场景为在人烟稀少的区域通过飞机投放若干网络节点,组建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以该无线传感器网络为基础,开展信号的频谱监测工作,最终监测数据上传给管理者。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如下:首先,阐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结构以及其特点,着重探讨了其网络管理的内容,分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架构的不同类型,研究了相关协议和算法。其次,详细分析了小型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原理,探讨了其网络管理应满足的要求,说明其网络管理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该网络的传感器节点协议栈。然后,根据小型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协议的分析,研究出一种基于网络拓扑和能耗的汇聚节点选择算法。在计算多点中继节点(MPR节点)时,考虑了节点之间的连通度、可达度等因素,节点可以把数据经过MPR节点发送到所有的两跳邻居节点,确保所有两跳邻居节点都被覆盖;此外,在MPR选择机制中考虑了节点能耗情况,根据能量模型,在选择汇聚节点时,剔除了剩余能量过低的节点。对于小型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维护所涉及的拓扑控制分组的处理,以及路由表建立、更新和维护也进行了相关研究。汇聚节点算法综合考虑了网络拓扑中的关联邻居节点,再参考节点的剩余能量,最终从多个中继节点中选择出网络的汇聚节点。汇聚节点选择算法关系到小型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管理中的拓扑控制和能量管理,此算法的提出,为完善网络模型提供了有力支持。接下来,基于OPNET三层建模的方法,研究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层次型模型,对于进行小型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建模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设计了其传感器节点的模型结构,对节点中各模块进行建模,其中,在网络层采用了本文提出的汇聚点选择算法以延长网络生存时间,在MAC层采用多信道技术以减少时延。最后,对小型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型进行了仿真实现,分析了网络的性能表现。将提出的算法和几种不同的协议进行了对比仿真实验,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由仿真结果可知,改进后的网络管理协议相较于其他几种协议,功耗得到了更好的优化,生存时间更长。

石义山[5](2020)在《面向智慧墙面绿化的物联网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存在着城市人均绿化面积不足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8年末,我国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公园绿地面积合计723740公顷,而全国城镇人口已达到83137万人。2018年10月,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13.7 m2,远低于联合国提出的60 m2最佳人居环境标准。因此扩大绿化是我国目前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而室内绿化正是提升人均绿化面积的有效手段。本文提出一种室内墙面绿化物联网应用,能充分利用室内垂直空间,增加室内绿化覆盖面积。应用的客户端主要包括种植设备与Android应用程序。种植设备是一种一体化的小型可移动绿化墙,采用4层槽式结构,具备独立浇水和补光的能力。设备还能够感知土壤温湿度、光照度以及水槽的液位信息。此外,设备借助WiFi通信模组和机智云云服务实现物联网。Android应用程序是人机交互的重要载体,用户依靠Android客户端实现植物与设备的远程管理。客户端包含用户管理、设备管理、信息感知、植物管理、手动养护、自动养护、安全管理7项功能。其中“自动养护”是产品的主要创新点,其将浇水和补光的实施完全交由系统托管,由程序判断养护行为的时机和程度。策略中养护行为实施程度的决策使用了控制理论中专家系统和模糊控制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大量的专家知识和经验构建了 Mamdani型模糊控制器。实现上通过开源工具jfuzzylite将模糊控制器集成到Android工程中。本文对室内墙面绿化应用进行了部署与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应用的功能与稳定性均达到预期标准。此外,选用绿化品种——绿萝设计了植物生长对照实验用以评估自动养护策略的有效性。实验中,实验组盆栽置于种植设备的种植槽内,启动应用的自动养护模式。对照组盆栽不借助任何智能化手段,采取传统的养护方式。30天后比较标定绿萝藤的长度变化、藤上叶片数变化、藤上腋芽数变化。实验数据表明,应用的自动养护模式表现出比传统养护方式更好的绿化效果。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实验室环境下,该应用具备良好的植物养护能力,值得进一步优化完善、做推向市场的尝试。根据目前的设计,单个室内墙面绿化设备占用平面面积0.09 m2,高度0.74m,在两层种植槽共放置6盆绿萝的情形下,估算绿化面积约0.24 m2,预估设备能够贡献的最大绿化覆盖面积约0.35 m2。可见,单个设备绿化产出面积和平面占用面积的比例接近4倍。如果应用进行市场推广,易于形成标准化的产品,具备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室内绿化率低的问题,有效增加城市人均绿化面积,给人带去愉悦的绿色体验,还能起到净化空气、阻隔噪声的作用。

朱安琪[6](2020)在《面向5G异构网络融合架构的接入选择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第五代移动通信(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是集成了LTE、Wi-Fi和其他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RATs)的异构网络融合架构,它使请求不同类型业务的用户设备(User Devices,UDs)和网络之间实现无缝连接。5G异构网络系统支持至少一千倍的流量,可连接千亿个无线设备,满足多样化的业务场景和业务需求(例如:时延、抖动、数据速率、覆盖范围、安全性、隐私性等)。然而,无线网络异构程度的加深以及海量终端设备的密集分布为5G异构无线网络(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HWNs)中用户的接入选择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未来5G系统中如何合理规划HWNs环境下的用户接入选择,实现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是5G无线资源管理(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RRM)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基于传统博弈理论如零和博弈的网络选择算法具有掌握用户目标竞争本质的能力,但这类算法在实际应用中较为理想。此外,用户的随机运动、网络信息的不精确性和个性化的业务需求也会对网络的选择结果产生影响,因此一个有效的网络选择算法需根据用户和网络的实时状态自适应地调整优化用户的接入选择。为了高效利用资源并提升用户体验,本文首先引入了一种基于进化博弈的新型5G业务网络选择算法NS-EG。它采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业务需求,并将其作为构造的网络效用函数的一部分,同时考虑用户接入网络的代价以组成博弈中用户的收益函数。仿真结果表明,与对比算法相比,NS-EG算法在用户体验的平均能效、时延以及整体丢包率方面都获得了较好的性能。由于HWNs中各个网络的覆盖范围不同和用户的运动状态也会对网络选择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考虑到用户的运动状态随机可变的情形,本文提出了一种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中的自适应多业务网络选择方法MSNS。该方案结合了模糊逻辑在动态适应性方面的优势以及多属性决策(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MADM)准确稳定的优点,解决了在任意运动状态下请求不同业务的边缘用户的最优网络接入选择问题,为边缘用户在HWNs环境下选择网络提供了一个可普遍适用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MSNS算法可以根据边缘用户请求的业务偏好自适应地切换到最佳网络,在未来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架构中具有很高的可扩展性。

孙亮[7](2020)在《无线多热点网络负载均衡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无线多热点网络(Multi-hotspot Network)中广泛存在且矛盾日益突出的多接入点接入中的切换、负载均衡等问题进行研究,利用博弈论以及网络优化等工具,提出有效的无线带宽分配、负载均衡以及多接入点选择接入算法,从而最优化无线多热点网络的用户体验以及最大化利用网络资源。研究通过对现有系统和既有工作的深入分析,发现当前无线多热点负载均衡系统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在使用网络带宽的过程中过度占用带宽资源从而导致其他用户的网络体验降低以及网络性能降低;在现有的无线局域网网络容量理论和标准模式基础上,没有充分考虑网络容量和延迟的不同要求;在用户要求链接的过程中,忽视用户负载均衡的问题,以及网络拥塞甚至造成网络瘫痪;缺少定价机制,不能够有效保证每个用户可以获得与其支出相对应的服务体验等问题。为此本文从理论和算法入手,从多个方面提出相关的算法优化和解决方案,主要贡献在于:1)针对无线多热点网络中用户行为特征的研究,探寻多热点网络中用户行为模式。绝大多数仍然假设用户的网络业务以及通用的网络拓扑或者信道访问模式,而较少的考虑到多热点网络中特有的用户行为模式,如应用程序、接入点(Access Point,AP)选择的趋势、移动性、自私行为分析以及网络体验,本文重点考虑多热点网络中不同用户对网络带宽以及延迟的要求,在深入理解用户行为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和负载均衡的快速网络切换机制。通过理论分析和Mininet-WiFi仿真平台进行模拟实验,实验对于不同切换方式的切换延迟、丢包率、切换稳定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不同接入点之间的切换时延和丢包率,同时稳定性得到提升。2)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WLAN)运营商和服务商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连接和用户体验,总是会提高无线接入点的密度。因此,WLAN用户通常会发现自己被多个接入点覆盖,并且须决定关联哪个接入点。针对多热点网络中网络拥塞问题,在现有的无线局域网络容量理论和802.11标准的AP接入模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多热点网络中不同用户对网络速率及网络延迟的不同要求,研究适用于公共多热点网络中热点接入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在线关联AP选择接入算法。本文提出新的热点接入评价模型及分布式算法,通过接入控制机制和接入后用户获得的网络性能分析预测两种方式,达到优化热点接入的目的。同时,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关联算法的竞争比达到1-1/e,与传统的基于RSSI的方法相比,不仅提高了总吞吐量,对解决网络拥塞、减少延迟、提高用户网络体验效果明显。3)针对多热点接入控制不灵活的问题,为了能够达到更加灵活地获得带宽分配和全局优化用户接入的目标,接入点对网络中存在的用户关联请求决策时,综合考虑用户负载均衡的问题,提出了基于SDN的面向负载均衡的接入控制机制。理论上,结合面向全局公平的带宽分配算法,在比例公平和最大最小公平中,来权衡统筹网络中资源的分配,结合博弈论中贝叶斯平衡理论,更加合理深入调度资源。负载均衡算法框架方案实验过程中,采用Mininet仿真平台进行模拟,拓展了 OpenFlow协议使AP能及时将接入请求发送至控制器。相应的为了收集信号强度、吞吐量、丢包率三个指标信息,在SDN控制器上拓展了智能接入点关联模块,AP信息采集模块和负载均衡模块,进而计算多个可连接的接入点的网络质量,来确定最佳接入点,从而均衡各接入点的负载,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同时,算法运行在SDN控制器中,避免了对接入网络的用户设备进行修改,提升了兼容性,方便部署。综上,研究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旨在能够对已部署的网络实现进一步的优化,对于将要部署的网络可以提供合理规划的指导。同时,对于无线运营商、无线热点网增值商家如购物中心、咖啡厅、机场、社区等有着现实的经济效益。

李思栋[8](2020)在《多连接下的资源分配算法研究》文中认为5G通信聚焦于未来多行业应用的发展需要,要求全新的网络具备高效、灵活、可扩展性。网络需要充分利用各种频谱资源,支持多种设备接入、适应多样化服务需求和部署灵活性,网络的多方位的融合和创新将会对社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5G网络的核心要求是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三个特征。5G系统通过多种无线接入技术的集成来增加无线通信网络的容量,聚合多种多样的终端形式,传输和处理多种类型的业务数据,提供高效,低功耗,稳定和多样化的融合通信解决方案。本文为了解决跨不同网络中间的联合调度问题,提出了 一种在LTE和WLAN融合网络系统中的上行自适应带宽功率分配决策算法,该算法基于多种业务共存的上行系统,优化了带宽分配和功率控制问题,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在保证满足用户QoS请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让上行链路获得更大的系统吞吐量,并且降低主基站的负载,有效地提高系统吞吐量。仿真表明,对于多种业务共存的上行双连接系统,提高了用户的效用。同时,在多种接入技术共存的多连接系统中,网络节点密集化带来切换频繁导致的信令开销大的问题,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多连接下的切换增强机制,针对5G系统的CU分离系统,为了改善网络密集时带来的乒乓效应概率提高,我们提出了切换事件基于触发增量的切换机制,来代替触发时间。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基于触发增量的切换机制对于不同速率的用户具有更强的自适应性,且可以有效降低切换失败概率以及乒乓事件概率。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未来的多连接的资源分配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新恒[9](2019)在《软件定义的WLAN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系统为基础的各种新型网络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然而传统WLAN系统采用软硬件耦合的架构,导致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差。软件定义无线网络(Software Defined Wireless Network,SDWN)架构充分利用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与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的优势,可有效增强网络的灵活性、可编程性和可扩展性。虽然主流的SDWN系统架构能够降低物理硬件和逻辑应用之间的耦合性,但当网络规模扩大时,数据平面的转发效率下降和控制平面的精准决策与高效管控依然面临重大挑战。本文针对这些挑战,重点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网络状态实时感知是控制器实现精准决策的前提,需要在无线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低开销测量,为此本文研究基于矩阵填充算法的低开销网络测量模型;现有系统采用虚拟化技术虽然提高了网络的可编程性,但是带来了额外的包处理时延进而影响了AP(Access Point)转发性能,需要研究设计新型数据包快速转发机制来解决性能瓶颈问题;随着高密集部署场景应用的迅速扩展,能耗和干扰已成为突出问题,研究能耗与干扰的联合优化,在减少网络能耗的同时降低干扰。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研究低开销的网络测量模型。控制器作为决策平面需要对底层网络状态实时感知,由于AP的资源受限,对所有虚拟AP(Virtual Access Point,VAP)节点进行测量的代价太大而难以承受。研究基于矩阵填充理论的在线实时测量方法,即通过部分VAP节点的直接测量,然后以低误差率恢复全网VAP的测量数据。传统矩阵填充方案主要针对离线应用场景设计,假设数据矩阵有一个已知且固定的低秩特征,然而无线网络的动态变化导致矩阵的秩实时变化且未知。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随机游走的在线自适应矩阵填充算法。首先,通过实际测量并对VAP网络性能矩阵进行特征分析,发现其具有低秩、时间稳定性和秩的相对稳定性的特征;其次,针对矩阵的秩随无线环境动态变化的问题,提出基于滑动窗口的测量模型并利用随机游走模型确定新时隙的采样原则;最后,将相邻窗口的恢复矩阵中重叠部分的误差率与标准误差比较,实现测量点的动态自适应选择。通过仿真和真实场景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测量方法能够在低采样率(30%)、低重构误差(0.6%~0.7%)的情况下实现对全网VAP性能有效感知。(2)研究高性能的无线网络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技术的应用有效实现了软硬件解耦,通过构建终端与虚拟BSSID的逻辑关系,提升了无线网络的可编程性和灵活性。然而,当前主流SDWN系统在实现虚拟化过程中将所有的无线帧通过监听接口模式提取到用户态进行统一处理,这将导致频繁的上下文切换、大量的内存拷贝以及系统调用,会大量消耗AP资源进而严重影响数据平面的转发效率。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AP虚拟化架构,联合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实现对无线帧解耦处理。另外,为了保证无缝切换过程中的吞吐率性能,提出了VAP和控制器之间协同维护终端接入信息的方法,在切换时通过控制器下发终端接入信息到邻居AP节点,实现终端接入信息的快速同步;最后,设计一种多AP协调的虚拟化技术,实现一个接入终端通过与多个AP实现并发通信而大幅提高其吞吐率。为使接入节点上每个业务流的吞吐率最大化,将流分配问题表示为一个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xed-Integer Nonlinear Programming,MINLP)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启发式算法——NS-Co S,其通过逐渐缩小搜索集来确定一个可行的最优解。设计开发了原型系统,对单连接和多接入两个场景下的时延、吞吐量性能进行测试。(3)研究能耗与干扰的联合优化。为满足高峰时期的用户需求,AP通常密集部署,造成能耗和干扰问题突出。传统方法通常分别考虑节能或干扰问题,难以达到联合最优效果。本文基于控制器的全局资源优化调度和AP虚拟化能力,综合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种能耗与干扰联合优化方法,即动态选择休眠AP集合并调节工作AP的发射功率。首先,对通用AP设备的能耗进行定量测量与分析,构建AP发射功率-负载-能耗的关系模型;然后,鉴于无线资源的有限性,构造买家-卖家博弈模型以确定干扰限制条件下的最优休眠AP集合和工作AP的发射功率;利用社会选择函数进行模型求解,另外当网络节点较多时,提出基于聚簇和迭代的快速算法;最后,仿真验证算法性能,结果表明该联合优化方案有效减小了能耗同时降低了干扰。本文提出的基于随机游走的矩阵填充算法实现了低开销网络感知,以及通过无线帧解耦和数据零拷贝实现了高性能的虚拟化架构,能有效支撑网络可编程、资源灵活调度和管理。为了对文中提出的关键技术进行实验验证,设计并开发了软件定义的WLAN系统原型。该系统只需要对商业AP进行软件升级改造,因此便于实现部署。

陈浩[10](2020)在《基于OneNET平台的小型泵站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国家政策扶持乡村全方面发展,农业发展得到了历史性突破。为了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发展,国家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农村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缓解农村劳动力的缺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作物收获率,推动农业向智能化、高科技化方向发展。根据乡村全方位和智慧农业发展战略,本文是以基于物联网技术进行农业智能化灌溉为研究对象,结合当下移动4G通信技术,设计了一套基于OneNET云平台的小型泵站控制系统,并且在如皋市一体化智能泵站建设中得到了应用。本文主要研究是基于OneNET云平台的小型泵站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以当前小型泵站发展现状和物联网技术运用为研究背景,分析了现有的4种移动通信技术特点,选定了移动4G通信技术作为控制系统的数据传输与下发的通信方式。硬件部分采用了ARM公司研发的低功耗、高性能单片机STM32F103ZET6作为核心CPU,由4G通信模块供电电路与继电器控制电路等构成外围电路,外围电路还包括:电源电路、晶振电路、复位电路、传感器采集电路以及泵站机房控制电路等。硬件设计考虑到后续的功能需求保留了可扩展部分,这样既节约成本又方便后期升级改造。软件部分充分利用了单片机STM32F103ZET6内部资源和外围电路,集成了数据采集、存储与下发的功能,同时还兼顾了 OneNET云平台数据解析Lua脚本的开发,Lua脚本将传感器传输的数据转换成JSON格式存储在OneNET云平台上。恒压供水系统中利用MATLAB中SIMULINK模块建立电机转速的仿真模型,通过比较PID控制与模糊PID控制效果,最终选定模糊PID控制来实现恒压供水的稳定性。基于OneNET云平台的小型泵站控制系统实现了小型泵站数据采集、通信连接、远程控制、恒压供水灌溉等功能。最终研究设计的控制系统设备在如皋市农村泵站建设中得到了应用,实现了远程监测和控制功能。设计智能泵站控制系统所涉及知识而比较广泛,运用新的科学手段使得小型泵站控制更加人性化、智能化,极大减少了人工日常维护的成本。本次设计开发的控制系统有很高的拓展空间和平台数据安全保障,结合4G通信技术传输速度快、大容量的特点,为以后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小型和远程WLAN安全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和远程WLAN安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靶场通信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智能靶场建设背景
        1.1.1 自主智能武器的未来发展
        1.1.2 自主智能装备的特点与测试需求
        1.1.3 智能靶场的场景建设
    1.2 智能靶场通信系统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结构安排
2 智能靶场通信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智能靶场通信网络需求分析
    2.2 智能靶场通信系统建设目标
        2.2.1 靶场信号覆盖指标
        2.2.2 高速并发流媒体带宽传输指标
        2.2.3 异构高可靠数据传输目标
        2.2.4 通信网络优化目标
    2.3 关键通信技术选型
        2.3.1 高带宽并发通信技术
        2.3.2 高可靠测控信息传输技术
    2.4 智能靶场通信系统整体架构
    2.5 本章小结
3 高带宽并发无线通信系统设计
    3.1 无线通信设备选型
    3.2 智能靶场高速通信网络仿真覆盖
        3.2.1 覆盖仿真工具
        3.2.2 智能靶场室内场景覆盖设计
        3.2.3 智能靶场室外场景覆盖设计
    3.3 智能靶场无线网络拓扑设计
        3.3.1 无线网络架构
        3.3.2 WiFi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3.3.3 无线网络配置
    3.5 本章小结
4 高可靠LoRa网关系统设计
    4.1 智能靶场异构融合网关架构
    4.2 物理层网关系统设计
        4.2.1 LoRa网关硬件设备选型
        4.2.2 LoRa网关通信电路设计
        4.2.3 LoRa网关软件设计
    4.3 应用网关软件设计
        4.3.1 网关终端软件功能需求
        4.3.2 网关终端软件通信流程与协议
        4.3.3 网关终端软件显示界面设计
        4.3.4 网关终端软件后端功能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智能靶场通信网络优化
    5.1 无线终端漫游切换优化
        5.1.1 无线终端漫游切换问题描述
        5.1.2 应用协议标准
        5.1.3 基于端网结合的无线漫游切换
    5.2 突发热点区域的负载迁移系统设计
        5.2.1 智能靶场突发热点区域的问题描述
        5.2.2 负载迁移的执行过程
        5.2.3 适用于移动中继的AP信道分配算法设计
        5.2.4 突发热点区域的信道分配仿真
    5.3 基于高速网络的实时业务隧道设计
        5.3.1 虚拟端口配置
        5.3.2 设计工具
        5.3.3 内网固定IP端口与外网访问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试验网络性能测试
    6.1 高速网络性能测试分析
        6.1.1 测试分析工具
        6.1.2 网络覆盖与连通性
        6.1.3 终端跨区切换的时延抖动
        6.1.4 网络平稳流量与大规模突发流量测试
    6.2 高可靠网关转发测试
        6.2.1 测试环境搭建
        6.2.2 网关系统功能测试
    6.3 实时业务隧道测试
        6.3.1 测试数据
        6.3.2 实验测试环境搭建
        6.3.3 虚拟业务隧道远程在线监控测试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2)基于排爆机器人的半自主多机协作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排爆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半自主多机协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3.1 远程操控技术
        1.3.2 移动机械臂抓取技术
        1.3.3 多机器人协作技术
    1.4 课题主要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问题分析
        2.1.2 系统功能需求
    2.2 机器人硬件平台简介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1 远程操控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2 机械臂半自主抓取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3 多机器人协作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远程操控子系统设计
    3.1 远程操控子系统硬件设计
        3.1.1 主控制器选型
        3.1.2 电源模块设计
        3.1.3 接口模块设计
        3.1.4 其他功能电路
    3.2 远程操控子系统软件设计
        3.2.1 环境搭建
        3.2.2 主线程设计
        3.2.3 机器人线程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械臂半自主抓取子系统设计
    4.1 机器视觉基础理论
        4.1.1 小孔成像模型
        4.1.2 结构光技术原理
        4.1.3 坐标系转换
    4.2 系统预处理
        4.2.1 相机标定
        4.2.2 图像配准
    4.3 基于图像骨架的抓取位姿生成算法
        4.3.1 位姿生成算法流程
        4.3.2 算法预处理
        4.3.3 图像骨架提取
        4.3.4 位姿筛选和生成
    4.4 目标抓取
        4.4.1 运动学求解
        4.4.2 轨迹规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机器人协作子系统设计
    5.1 协作策略制定
    5.2 通信方案设计
        5.2.1 方案选择
        5.2.2 网络通信流程
    5.3 一致化交互协议模块设计
        5.3.1 问题分析
        5.3.2 协议制定
        5.3.3 协议实现
    5.4 协议测试软件开发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远程操控子系统测试
        6.1.1 通信测试
        6.1.2 软件功能测试
    6.2 机械臂半自主抓取子系统测试
        6.2.1 参数校准
        6.2.2 机械臂仿真平台搭建
        6.2.3 压力传感器测试
        6.2.4 机械臂半自主抓取测试
    6.3 多机器人协作子系统测试
    6.4 系统总体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QoS的无线体域网垂直切换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垂直切换的研究
        1.2.2 无线体域网及相应的垂直切换技术研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无线体域网与垂直切换技术
    2.1 无线体域网概述
        2.1.1 无线体域网简介
        2.1.2 无线体域网的通信结构
        2.1.3 无线体域网的无线技术
        2.1.4 无线体域网的性能要求
    2.2 异构无线网络关键技术概述
        2.2.1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架构
        2.2.2 LTE/Wi Fi网络技术简介
        2.2.3 水平切换和垂直切换
        2.2.4 垂直切换过程
    2.3 垂直切换判决算法
        2.3.1 基于单属性决策的垂直切换算法
        2.3.2 基于多属性决策的垂直切换算法
        2.3.3 基于人工智能的垂直切换算法
        2.3.4 基于上下文感知的垂直切换算法
        2.3.5 面向群组用户的垂直切换算法
        2.3.6 无线体域网的垂直切换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属性权重确定方法与多属性判决算法
    3.1 属性权重确定方法
        3.1.1 层次分析法
        3.1.2 模糊层次分析法
        3.1.3 主客观权重法
    3.2 多属性决策算法
        3.2.1 代价函数
        3.2.2 TOPSIS
        3.2.3 GRA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线体域网属性权重确定与网络选择方法研究
    4.1 无线体域网的业务类型
    4.2 无线体域网垂直切换的QoS指标
    4.3 无线体域网的权重确定
        4.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无线体域网业务权重确定
        4.3.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无线体域网业务权重确定
        4.3.3 基于主客观权重法的无线体域网业务权重确定
    4.4 数值仿真分析
        4.4.1 不同业务需要不同权重
        4.4.2 网络选择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线体域网面向群组用户基于QoS的垂直切换算法
    5.1 算法描述
    5.2 仿真场景建模
        5.2.1 仿真软件介绍
        5.2.2 仿真场景
        5.2.3 网络仿真参数设置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小型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协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协议的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研究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无线自组织网络
        2.1.1 WSN
        2.1.2 Ad hoc网络
    2.2 网络管理
        2.2.1 网络管理概述
        2.2.2 WSN网络管理
        2.2.3 Adhoc网络管理
    2.3 网络性能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型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
    3.1 小型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结构和工作流程
    3.2 小型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的主要内容
    3.3 小型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协议栈设计
        3.3.1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协议栈
        3.3.2 小型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协议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汇聚节点选择算法及拓扑维护
    4.1 汇聚节点选择
        4.1.1 算法概述
        4.1.2 算法原理
        4.1.3 邻居探测
        4.1.4 MPR节点的计算
    4.2 拓扑维护
        4.2.1 拓扑控制分组的处理
        4.2.2 路由表的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OPNET的小型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建模
    5.1 WSN仿真研究
    5.2 WSN建模
        5.2.1 OPNET的三层建模
        5.2.2 WSN层次型建模方式
        5.2.3 传感器节点模型设计
    5.3 小型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型的构建
        5.3.1 传感器节点模型
        5.3.2 节点模型的属性配置
        5.3.3 其他节点模型和移动策略模型
        5.3.4 小型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流量模型
        5.3.5 小型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方式
    5.4 小型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仿真
        5.4.1 小型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仿真
        5.4.2 汇聚节点选择算法仿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面向智慧墙面绿化的物联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墙面绿化的技术手段
        1.1.2 室内墙面绿化的新趋势
        1.1.3 植物花卉养护者的痛点
        1.1.4 优化室内墙面绿化应用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墙面绿化研究现状
        1.2.2 物联网技术在植物作物领域中的运用
        1.2.3 其他理论与技术在智能植物培育中的运用
    1.3 本文的研究过程、主要成果
        1.3.1 研究过程
        1.3.2 主要成果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节
第二章 室内墙面绿化应用的需求分析
    2.1 室内绿化的作用和养护手段的选择
        2.1.1 应用的根本需求
        2.1.2 室内绿化的作用
        2.1.3 养护手段的选择
    2.2 室内墙面绿化应用的产品定位
    2.3 面向用户的功能需求
    2.4 其他需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模糊控制的自动养护策略
    3.1 浇水策略和补光策略的设计
        3.1.1 设计的目的和原则
        3.1.2 自动浇水策略的整体设计
        3.1.3 自动补光策略的整体设计
    3.2 专家系统和模糊控制的运用
        3.2.1 专家系统的引入和意义
        3.2.2 模糊控制的引入
        3.2.3 专家系统和模糊控制的结合
    3.3 自动浇水策略中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3.3.1 输入输出数据的模糊化
        3.3.2 专家知识库中隶属度与规则的设计
        3.3.3 模糊推理过程
        3.3.4 解模糊化
    3.4 自动补光策略的关键事项
        3.4.1 光量子通量密度与光照度换算
        3.4.2 补光时机和补光时长的设计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室内墙面绿化应用的系统设计
    4.1 种植框架形态
    4.2 整体架构
    4.3 技术方案和关键逻辑
        4.3.1 技术方案
        4.3.2 用户、Android客户端与墙面绿化设备的对应关系
        4.3.3 云服务使用流程和原理
    4.4 面向用户的功能设计
        4.4.1 用户管理模块
        4.4.2 设备管理模块
        4.4.3 信息感知模块
        4.4.4 植物信息模块
        4.4.5 手动养护模块
        4.4.6 自动养护模块
        4.4.7 安全策略模块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室内墙面绿化应用的实现
    5.1 云服务配置
        5.1.1 WiFi模组固件烧写
        5.1.2 数据点设置
        5.1.3 SDK导入
    5.2 下位机实现
        5.2.1 开发环境搭建
        5.2.2 感知设备构建
        5.2.3 执行设备构建
        5.2.4 配网过程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评估、测试与养护实验
    6.1 产品评估
    6.2 系统功能测试
        6.2.1 测试环境与准备工作
        6.2.2 WiFi模组应用程序验证
        6.2.3 系统级测试
    6.3 系统压力测试
    6.4 自动养护策略评估实验
    6.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面向5G异构网络融合架构的接入选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和无线接入技术
    1.2 5G通信系统概述
        1.2.1 5G关键技术
        1.2.2 网络业务概述
        1.2.3 5G异构网络架构
        1.2.4 5G异构网络的优势
        1.2.5 异构网络融合模式
    1.3 异构网络融合系统下的网络选择方法研究
        1.3.1 基于单一指标的网络选择
        1.3.2 基于效用的网络选择
        1.3.3 基于多属性的网络选择
        1.3.4 基于历史信息的网络选择
        1.3.5 基于模糊逻辑的网络选择
        1.3.6 基于博弈论的网络选择
        1.3.7 基于马尔科夫过程的网络选择
    1.4 本文工作及贡献
    1.5 本文篇章结构
第二章 网络选择理论概述
    2.1 进化博弈理论
        2.1.1 博弈论的相关概念
        2.1.2 进化博弈的概念和特征
        2.1.3 复制动态和进化均衡
        2.1.4 进化博弈应用于网络选择
    2.2 模糊逻辑理论
        2.2.1 模糊逻辑基本概念
        2.2.2 模糊逻辑应用于网络选择
    2.3 多属性决策理论
        2.3.1 多属性决策相关概念
        2.3.2 多属性决策应用于网络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进化博弈的新型业务异构网络选择算法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3 进化博弈建模
        3.3.1 网络选择进化博弈模型
        3.3.2 网络属性效用
        3.3.3 网络属性权重
        3.3.4 博弈收益
    3.4 异构网络NS-EG选择算法
    3.5 性能评价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业务边缘用户需求的自适应网络选择
    4.1 引言
    4.2 多业务网络选择机制
        4.2.1 网络预选择
        4.2.2 模糊处理
        4.2.3 权重确定
    4.3 效用函数的建立
        4.3.1 网络预选择的效用函数
        4.3.2 QoS效用函数
        4.3.3 网络效用函数
    4.4 性能评价与讨论
        4.4.1 仿真设置
        4.4.2 业务类型对网络选择的影响
        4.4.3 移动性对网络选择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5.2 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7)无线多热点网络负载均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与综述
        1.2.1 无线多热点网络负载测量及分析
        1.2.2 信道接入和带宽分配问题及其相关实现技术
        1.2.3 无线热点接入算法的研究
        1.2.4 基于软件定义无线网络的负载均衡
        1.2.5 研究挑战和未来方向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无线多热点网络快速切换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无线多热点网中的快速切换以及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2.2.1 多热点网中的切换阶段
        2.2.2 用户行为特征及切换的触发原则
    2.3 基于负载均衡的快速切换机制(LFHM)
    2.4 基于SDN的多热点网络快速切换方案
        2.4.1 SDN切换过程分析
        2.4.2 切换延迟分析
        2.4.3 应用SDN控制器的切换方案
    2.5 实验环境设计及结果分析
        2.5.1 实验环境
        2.5.2 实验拓扑图
        2.5.3 场景设计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无线多热点网络中在线关联负载平衡算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背景
    3.3 网络和系统描述
    3.4 支持多热点无线负载均衡在线关联算法
    3.5 负载均衡在线关联算法理论分析
    3.6 实验和讨论
        3.6.1 关联算法Matlab模拟实验
        3.6.2 负载均衡的在线关联算法TestBed实验方法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多热点网络负载均衡优化
    4.1 引言
    4.2 研究背景
    4.3 负载均衡算法建模与理论分析
        4.3.1 网络系统描述
        4.3.2 算法原理
        4.3.3 负载均衡算法设计与复杂度分析
    4.4 负载均衡算法(SLBA)在SDN网络中应用的流程
    4.5 负载均衡算法的实现
        4.5.1 主要衡量指标
        4.5.2 基于SDN的W1Fi中指标的测量方法
        4.5.3 AP网络质量评估
        4.5.4 最佳AP选择算法
    4.6 Mininet-WiFi仿真及结果分析
        4.6.1 仿真实验环境
        4.6.2 网络拓扑搭建
        4.6.3 传统AP的负载算法性能评估
        4.6.4 基于SDN的AP负载算法性能对比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多连接下的资源分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多连接意义及发展
    1.3 多连接研究现状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5G系统及多连接技术
    2.1 5G系统概述
        2.1.1 超密集组网UDN
        2.1.2 无线协议结构
    2.2 无线网络空口特性
        2.2.1 4G空口特性
        2.2.2 5G空口特性
        2.2.3 WiFi空口特性
        2.2.4 5G/WiFi/4G承载能力对比
    2.3 多连接系统架构
        2.3.1 面向5G需求的部署场景
        2.3.2 LTE/NR融合架构
        2.3.3 LTE/WLAN研究现状
    2.4 多连接部署方案及挑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WA系统中上行自适应带宽功率分配决策算法
    3.1 研究现状
    3.2 系统模型构建
        3.2.1 问题描述
        3.2.2 LTE和WLAN融合系统构建
        3.2.3 多业务模型
    3.3 LWA系统中上行自适应带宽功率分配决策算法
        3.3.1 上行动态功率控制算法
        3.3.2 基于多种业务上行的带宽和功率分配
    3.4 LWA系统中上行自适应带宽功率分配决策算法仿真结果
        3.4.1 仿真参数
        3.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连接下的切换增强技术
    4.1 研究现状及问题阐述
    4.2 系统模型
        4.2.1 面向多连接密集部署小区的战间切换场景设计
        4.2.2 路径损耗模型
    4.3 多连接下的切换增强方案
        4.3.1 传统的切换事件
        4.3.2 多连接下的切换增强方案
        4.3.3 切换增强方案分析
    4.4 仿真分析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软件定义的WLAN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件定义的WLAN系统研究现状
        1.2.2 网络感知研究现状
        1.2.3 能耗与干扰的优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工作及贡献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关键问题分析与研究思路
    2.1 SDWN系统原理
        2.1.1 研究基础及相关技术概述
        2.1.2 SDWN系统实现原理
    2.2 问题分析
        2.2.1 无线网络实时状态感知时的高开销问题
        2.2.2 虚拟化技术带来的数据平面转发性能下降
        2.2.3 AP密集部署时的能耗与干扰问题
    2.3 研究思路
        2.3.1 研究低开销的网络感知模型
        2.3.2 研究新型的AP虚拟化技术
        2.3.3 能耗与干扰的联合优化策略
    2.4 软件定义的WLAN系统框架
        2.4.1 设计目标
        2.4.2 系统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矩阵填充的无线网络状态实时感知模型
    3.1 引言
    3.2 测量模型建立
        3.2.1 矩阵填充与矩阵恢复算法
        3.2.2 矩阵构造与秩的特征分析
        3.2.3 基于滑动窗口模型的采样策略
        3.2.4 问题分析与研究思路
    3.3 基于随机游走的自适应矩阵填充算法
        3.3.1 确定初始采样样本
        3.3.2 随机游走过程
        3.3.3 基于随机游走模型的自适应采样阶段
    3.4 算法性能评估
        3.4.1 初始窗口采样方法对比
        3.4.2 算法误差率验证
        3.4.3 算法性能对比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高性能的无线网络虚拟化技术
    4.1 引言
    4.2 面向高速转发的虚拟化技术
        4.2.1 问题分析与研究思路
        4.2.2 无线帧接收机制
        4.2.3 无线帧转发机制
        4.2.4 无线帧处理机制
    4.3 面向无缝切换的虚拟化技术
        4.3.1 无缝切换
        4.3.2 无线信息同步策略
    4.4 支持多AP协同的虚拟化技术
        4.4.1 多连接机制
        4.4.2 多路径传输上的流分配原理
        4.4.3 数据流分配策略
        4.4.4 流分配算法求解
    4.5 性能验证
        4.5.1 单AP性能分析
        4.5.2 多接入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AP密集部署时的能耗与干扰联合优化
    5.1 引言
    5.2 问题分析与研究思路
        5.2.1 问题分析
        5.2.2 研究思路
    5.3 联合优化模型建立
        5.3.1 实验方法
        5.3.2 能耗模型分析
        5.3.3 AP能耗-负载-发射功率的关系模型
        5.3.4 能耗与干扰联合优化模型建立
    5.4 基于贝叶斯博弈的最优方案
        5.4.1 贝叶斯博弈机制设计
        5.4.2 基于社会选择函数的最优求解方案
        5.4.3 快速求解算法
    5.5 实验仿真及分析
        5.5.1 实验设置
        5.5.2 贝叶斯博弈机制验证
        5.5.3 算法评估
    5.6 本章小结
6 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6.1 系统架构实现
        6.1.1 总体架构
        6.1.2 模块实现
        6.1.3 接口实现
    6.2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6.2.1 虚拟化接入流程
        6.2.2 无缝切换流程
        6.2.3 功率控制流程
    6.3 系统平台部署
        6.3.1 实验平台平面分布图
        6.3.2 硬件配置
    6.4 性能测试
        6.4.1 低开销的网络测量验证
        6.4.2 系统能耗效果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及未来展望
    7.1 总结
    7.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目录

(10)基于OneNET平台的小型泵站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介绍
    2.1 现场控制单元技术
    2.2 通信技术及通信协议
        2.2.1 4G关键技术
        2.2.2 4G核心网络架构
        2.2.3 TCP网络传输协议
    2.3 OneNET云平台
        2.3.1 云平台概述
        2.3.2 OneNET云平台用户使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设计方案
    3.2 系统硬件结构
    3.3 泵站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3.4 主控板电路设计
        3.4.1 微处理器
        3.4.2 复位电路
        3.4.3 晶振电路
        3.4.4 仿真器下载电路
        3.4.5 供电电路
        3.4.6 温度采集模块
        3.4.7 继电器控制电路
        3.4.8 主控电路PCB板设计
    3.5 通讯电路设计
        3.5.1 4G通信模块
        3.5.2 4G模块供电电路设计
    3.6 现场控制单元设备选择
        3.6.1 处理器的选择
        3.6.2 传感器选择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设计流程
    4.2 现场数据采集传输软件设计
        4.2.1 系统初始化
        4.2.2 数据采集
        4.2.3 单片机串口通信
    4.3 4G模块软件设计
        4.3.1 通讯指令
        4.3.2 联网调试
    4.4 OneNET云平台软件设计
        4.4.1 Lua脚本编辑软件
        4.4.2 OneNET云平台接收与下发数据
    4.5 泵站电机变频调速软件设计
        4.5.1 恒压供水系统
        4.5.2 变频调速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一体化智能泵站的研发
    5.2 一体化智能泵站结构
        5.2.1 泵房
        5.2.2 控制箱
        5.2.3 水泵电机
    5.3 控制系统实现功能
        5.3.1 泵站电机启动方式
        5.3.2 定时定量控制
        5.3.3 新型量水计
        5.3.4 恒压控制
        5.3.5 水肥一体化灌溉
        5.3.6 视频远程监视和红外报警
        5.3.7 后台数据管理
    5.4 一体化智能泵站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小型和远程WLAN安全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靶场通信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D]. 张国豪.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排爆机器人的半自主多机协作系统研究[D]. 孙天成. 东南大学, 2020(01)
  • [3]基于QoS的无线体域网垂直切换算法研究[D]. 刘莉. 深圳大学, 2020(10)
  • [4]小型频谱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协议的研究与实现[D]. 何一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面向智慧墙面绿化的物联网应用研究[D]. 石义山.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6]面向5G异构网络融合架构的接入选择技术研究[D]. 朱安琪. 西南大学, 2020(01)
  • [7]无线多热点网络负载均衡优化研究[D]. 孙亮.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8]多连接下的资源分配算法研究[D]. 李思栋.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9]软件定义的WLAN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王新恒.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1)
  • [10]基于OneNET平台的小型泵站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 陈浩. 扬州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小型和远程WLAN安全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