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眼绿叶蝉种群活动高峰期预测模型研究

假眼绿叶蝉种群活动高峰期预测模型研究

一、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活动高峰始盛期预测模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邬子惠,王梦馨,潘铖,韩善捷,韩宝瑜[1](2021)在《茶小绿叶蝉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茶小绿叶蝉一般发生规律及近些年来茶树对于叶蝉抗性、昆虫信息物质、诱虫板和杀虫灯诱杀叶蝉机理和功效,讨论了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对叶蝉的防治效果。展望了信息素和诱虫板等诱杀技术产品、抗性育种和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及其在叶蝉绿色防控中的应用前景。

郭艳兰,张学金,焦旭东,牟德生,金娜,刘伟,李栋,董存元[2](2021)在《甘肃武威地区酿酒葡萄园叶蝉种群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为明确甘肃武威地区酿酒葡萄园叶蝉种群发生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连续2年应用黄板诱集法对酿酒葡萄园叶蝉种群动态进行定时定点监测;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酿酒葡萄园叶蝉一年有4个发生高峰,分别为5月底6月初、7月中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中旬,5月底6月初种群数量达最高,为集中为害关键期。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蝉种群动态与平均最低温度、平均最高相对湿度呈显着负相关(P=0.0129;P=0.0465),与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最低相对湿度呈极显着负相关(P=0.0031;P=0.0041)。回归分析表明,平均最低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最高相对湿度和平均最高相对湿度综合影响叶蝉种群变化,其中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最低相对湿度是主要因素,对叶蝉种群动态的反向直接作用最大,平均最低温度和平均最高相对湿度对叶蝉种群动态的影响主要通过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最低相对湿度间接发生。主成分分析表明,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最低相对湿度是主要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5%。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最低相对湿度与叶蝉种群数量变化的关联度最大,是影响种群动态的关键影响因子。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最低相对湿度是影响酿酒葡萄园叶蝉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

吴慧枫[3](2018)在《茶丽纹象甲危害翅荚木的种群生物生态学及生防研究》文中指出翅荚木(Zeniainsignis Chun)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因其环境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用途广、利用价值高等特点,被广泛推广引种栽培。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可寄生于多种植物,多危害茶,新发现其危害翅荚木,主要以成虫危害翅荚木的叶片,影响树体生长。本研究通过林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等方法,对以翅荚木为寄主的茶丽纹象甲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并进行了绿僵菌和白僵菌对该虫成虫致病力的室内测定。研究结果如下:茶丽纹象甲在福建省龙岩市翅荚木纯林1a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壤表层越冬。3月下旬越冬幼虫化蛹,4月下旬为化蛹高峰期,6月中旬蛹终见。4月中旬蛹开始羽化,始见成虫,5月中旬为成虫出土高峰期,9月上旬成虫终见。5月上旬雌虫开始产卵,6月中旬为产卵高峰期,8月初卵终见。5月下旬出现初孵幼虫,6月下旬为幼虫孵化高峰期,11月下旬幼虫越冬。茶丽纹象甲成虫取食翅荚木叶片补充营养,成虫的取食高峰期在6:00-9:00 和 16:00-21:00。雌虫一生取食总量为 568.0-2013.0mm2/头,平均为1318.4mm2/头;雄虫一生取食总量为326.0-1375.0mm2/头,平均为792.4mm2/头。已交尾雌虫的寿命为24.0-52.0d,平均40.8d;未交尾雌虫的寿命为28.0-67.0d,平均50.1d。已交尾雄虫的寿命为17.0-49.0d,平均31.0d;未交尾雄虫的寿命为21.0-50.0d,平均36.2d。成虫的取食量和寿命因出土时间不同存在差异,5月中旬出土成虫的取食总量最大,其寿命也最长。成虫对翅荚木叶片的叶龄选择依次是:嫩叶>成熟叶>老叶。雌虫在完全不取食的情况下平均存活5.5d,雄虫平均存活4.5d。雌虫在出土后8.0-12.0d,平均9.5d,进行初次交尾。成虫主要在翅荚木叶片上进行交尾。雌虫一生交尾7-38次,平均20次。雄虫一生交尾4-26次,平均13次。雌虫在初次产卵前交尾4-8次,平均5次。雌虫在初次交尾后的4.0-10.0d,平均6.9d,进行初次产卵。雌虫产卵的高峰期在6:00-9:00和20:00-24:00。卵多为单产。在1雌1雄的情况下,雌虫平均交尾12次,平均产卵175粒。在1雌2雄的情况下,雌虫平均交尾19次,平均产卵184粒。在1雌3雄的情况下,雌虫平均交尾30次,平均产卵201粒。茶丽纹象甲成虫在翅荚木纯林的发生期为4月中旬到9月上旬。4月中旬至6月是为害高峰期,以5月上旬为害最严重。7月以后,成虫的数量逐渐减少,9月上旬成虫终见。聚集度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茶丽纹象甲成虫在翅荚木纯林的空间分布属于聚集分布,并且聚集密度强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通过回归模型检验求得Iwao模型M*=0.1823+2.7492m,Taylor幂法则回归模型logs2=0.4721+1.4647logm,兰星平Lα-m回归模型Lα=0.5201+1.1361m,张连翔 Z—V 模型 Z=0.4565+1.4616V,表明翅荚木林地内的茶丽纹象甲成虫的种群分布型呈聚集分布,而且4个模型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6,相关性较强,表明4个模型均为有效。运用Blackith公式计算聚集均数检验聚集原因,λ均小于2,表明茶丽纹象甲成虫聚集原因不是其本身聚集习性所造成的,而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根据Iwao模型M*=0.1823+2.7492m,建立茶丽纹象甲成虫的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表。通过6种生防真菌对茶丽纹象甲成虫进行室内致病力测定,致病力大小结果为 BWYS>Ma1775>Ma1291-2>MaFzzL-01>Maxm-05>MaYT-04,白僵菌BWYS和绿僵菌Ma1775菌株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67%和86.05%,僵虫率分别为97.67%和86.67%,LT50分别为 14.1d 和 17.2d。

林定山[4](2014)在《永春佛手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技术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简要概述了茶小绿叶蝉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绿色防控技术田间应用进展。

王玉春[5](2013)在《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发生动态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1952是危害陕西茶区的主要害虫之一。本文研究了小贯小绿叶蝉在陕西茶区3个茶树品种上及各分层的种群数量动态,各品种的抗虫性差异,以及天敌蜘蛛对各品种上小贯小绿叶蝉的跟随效应;探讨了3种植物源农药对小贯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筛选了一种对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有很好防效且对天敌蜘蛛影响小的植物源农药,并明确了其经济有效的使用剂量;此外,还调查了陕西茶区地上害虫及其天敌种类。结果表明:1.危害各品种茶树的小贯小绿叶蝉成、若虫发生动态均呈单峰型,7月中旬虫口开始快速上升,7月底达到峰值,主要分布于各品种茶树的上层,中、下层较少。2.茶树品种的抗虫性存在显着差异,紫阳和福鼎大白品种对小贯小绿叶蝉的抗性较强,南疆一号品种的抗性较差。3.天敌蜘蛛的种群数量与小贯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在紫阳(R=0.716,P<0.001)、福鼎大白(R=0.476,P=0.007)和南疆一号上(R=0.652,P<0.001)有明显跟随效应,均呈正相关。4.0.6%苦参碱水剂6.3g/hm2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速效性及持效性均优于7.5%鱼藤酮乳油67.5g/hm2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27g/hm2。进一步研究发现,0.6%苦参碱水剂在用药量为13.5g/hm2、6.75g/hm2时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效与2.5%联苯菊酯微乳剂18.75g/hm2的防效相当。因此,在田间使用0.6%苦参碱水剂的推荐剂量为6.7513.5g/hm2。5.茶园中共发现地上害虫及其天敌共计134种。其中害虫涉及昆虫纲6目37科64种,蛛形纲1目2科2种;茶园天敌58种,其中昆虫纲8目15科31种,蛛形纲1目10科27种;中性昆虫3目6科10种。本次调查结果将为陕西茶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及天敌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王梦馨[6](2012)在《叶蝉诱导的茶树重要防御相关基因的功能解析和互利素鉴定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树(Camellia sinensis)起源于中国西南部,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茶叶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茶树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各样植食性昆虫的为害,但是茶叶的饮用方法又决定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是受到限制的。随着人们对茶叶产品的卫生质量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减免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势在必行。当茶树遭受植食性昆虫攻击时,会释放一系列复杂的挥发物,这些挥发物能够吸引天敌到受害植物寻找寄主或猎物,因而对植物和植食性昆虫的天敌均有利,称之为互利素,作为化学信号为茶树、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和利用这些挥发物,通过提取和合成挥发物或通过转基因植物释放的挥发物来调控昆虫的行为,抵御害虫危害,显示了极大的潜力。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结论如下(1)茉莉酸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是虫害诱导的主要途径,在植物虫害诱导防御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AOC)是茉莉酸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中最为关键的酶,它环化在AOS催化反应下生成的不稳定化合物-丙二烯氧化物,生成茉莉酸产物的最终前体物质12-氧-植物二烯酸(OPDA).本文首次在茶树中克隆了该酶基因,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茶树AOC全长cDNA序列(CsAOC, Genbank登录号:HQ889679)。其cDNA全长为916bp,包括5’和3’非翻译区、poly(A)尾和一个长738bp的开放阅读框(ORF)。CsAOC基因组DNA含有两个内含子,分别为115bp和369bp。CsAOC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24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6.5kDa,理论等电点为9.0。没有信号肽,但有一个叶绿体转运肽。多重比对结果表明CsAOC蛋白与其他的AOC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预测了CsAOC的二级结构组成,由21.22%α-螺旋、25.31%延伸主链、6.12%β-转角和47.35%随机卷曲组成。成功构建了CsAOC的原核表达载体,结果表明表达出来的蛋白与所预期的蛋白大小一致。该表达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RT-QPCR结果表明,CsAOC基因可被多种不同诱导因素所诱导,MeJA的诱导最为显着,SA和机械损伤也都明显提高了CsAOC的表达水平。受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危害处理后CsAOC的转录均出现上调。因此,可以借以调控AOC基因的表达和JAs的合成。(2)在植物群落中,萜类化合物作为一种行为信号的化学信号在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昆虫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在植物的防御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是该途径中的第一个限速酶,是细胞质萜类化物代谢中的重要调控点。本文首次克隆获得了茶树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CsHMGR)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JN584161)。其cDNA全长为2051bp,包括5’和3’非翻译区、poly(A)尾和一个长1773bp的开放阅读框(ORF)。CsHMGR基因组DNA含有两个内含子,分别为136bp和108bp。CsHMG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59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3.38kDa,理论等电点为6.68。多重比对结果表明CsHMGR蛋白与其他的HMGR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预测了CsHMGR的二级结构组成,由21.22%α-螺旋、25.31%延伸主链、6.12%p-转角和47.35%随机卷曲组成。三级结构中则含有两个NADP (H)结合域和两个HMG-CoA结合域。成功构建了CsHMGR的原核表达载体,结果表明表达出来的蛋白与所预期的蛋白大小一致。该表达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3)为有效利用植物互利素诱集缨小蜂类寄生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卵,遂分别以新鲜的健康茶梢、叶蝉为害茶梢、健康嫩茎、叶蝉产卵嫩茎为味源材料,使用SuperQ为吸附剂,以空气夹带法吸附挥发物,有机溶剂淋洗,氮气吹扫浓缩,使用GC-MS配合标准样品予以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蝉害茶梢和蝉害茎中发现了组分(E-E)-α-法尼烯,并且含量显着。根据以往研究基础得知,在茶园中,(E,E)-α-法尼烯对叶蝉三棒缨小蜂和微小裂骨缨小蜂具有很强的引诱力。夏秋两季在不同地区分别使用多种蝉害茶梢挥发物诱集这两种缨小蜂,均以(E,E)-α-法尼烯效果最好。(E,E)-α-法尼烯与苯甲醛、反-2-己烯醛组成的混合物与素馨黄色板的组合,可有效诱集这两种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的卵。本文为利用茶树互利素诱集缨小蜂制约假眼小绿叶蝉提供了参考。(4)通常,7月上中旬和10月份,茶园中天敌昆虫种类比较丰富,个体数量较多,适合于进行多种互利素诱集效果的比较,筛选出诱效较强的互利素、或互利素配方。本文基于课题组之前的室内行为测定结果,将多种互利素及其混合物制成诱芯,悬挂于素馨黄粘板上,于茶园中检测互利素及其混合物对于各种天敌的引诱效应,比较和筛选诱效最佳的组分。结果表明,诱集的天敌昆虫种数之间、个体数之间和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差异都比较显着。正己烷和青叶醇引诱天敌昆虫的效应在物种数和个体数方面是最少的,但在多样性指数方面较高。叶蝉为害激活了茶树防御相关基因,释放出挥发性互利素,诱集缨小蜂等天敌昆虫寄生叶蝉,抑制叶蝉种群。本研究为利用互利素诱集天敌控制害虫提供参考。

李慧玲,林乃铨[7](2012)在《温、湿度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及梢内着卵量的影响》文中提出探讨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虫、若虫及茶梢内着卵量的种群动态,以及温湿度对茶园中叶蝉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成虫、若虫及梢内着卵量均有2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且成虫、若虫和卵三者都呈显着的正相关。②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虫、若虫虫口数量受田间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温度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影响最大,茶梢内假眼小绿叶蝉的着卵量与温度关系很密切,气温高于28℃或者低于20℃都不适宜小绿叶蝉产卵繁殖。③对温度和田间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种群数量及梢内着卵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与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若虫虫口数量、茶梢内着卵量呈现Yield Density模型变化规律。

商建农[8](2010)在《西湖龙井茶区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文中研究说明杭州市西湖区是名茶西湖龙井的原产地,茶树害虫常发、重发。近些年来,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尺蠖和茶橙瘿螨等多种害虫连续暴发成灾,致茶叶减产、品质劣变、产值下降,经济损失严重。为此,开展了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研究并进行了示范推广。主要工作包括:(1)探讨了假眼小绿叶蝉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天然除虫菊、有机硅、信息素色板和采摘修剪等措施协调控制假眼小绿叶蝉,并在茶区示范推广,有效地制约了该叶蝉的发生。(2)在越冬代黑刺粉虱羽化盛期时的3月底至4月初,使用信息素色板诱捕成虫,可控制其虫口密度全年处于低密度状态。(3)还在茶区示范推广针对其它主要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即茶尺蠖、茶丽纹象甲、茶橙瘿螨,效果良好。(4)形成了西湖龙井茶区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建立了示范基地进行推广应用:①改善茶园环境,发挥茶园群落自然调控能力;②坚持农业防治为基础;③大力发展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④积极开展物理防治:⑤合理化学防治,确实做好病虫绿色防控;⑥做好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推广工作,确保基地建设。通过基地的示范推广,以取得了良好的持续控制效果。该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已在西湖茶区全面推广,收效显着。

彭萍,王晓庆,肖玉华,徐雅丽[9](2010)在《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方法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概略地回顾评述了茶树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方法,介绍了现代信息技术如卫星遥感、昆虫雷达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在农业病害虫灾变预警中的应用,对茶树病虫害监测预警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展望。

李慧玲,林乃铨[10](2010)在《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时间格局及其Fisher分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福州地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进行系统调查,结合田间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以及周年的季节分割,采用Fisher分类法将福州地区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时间格局进行最优分割,各阶段其种群格局及发展均表现不同的特点:第一阶段为越冬状态,第二阶段虫口数量上升发展,第三阶段为虫口数量高峰期,第四阶段种群数量衰退期,第五阶段虫口数量回升为第二高峰后又下降至越冬状态。

二、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活动高峰始盛期预测模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活动高峰始盛期预测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茶小绿叶蝉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生规律
    1.1 种群动态
    1.2 防治指标
    1.3 预测预报
    1.4 习性行为
2 茶树对叶蝉的抗性
    2.1 直接抗性和间接抗性
    2.2 叶蝉为害诱导的茶树抗性
3 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
    3.1 茶树释放的引诱茶小绿叶蝉的利它素及其引诱叶蝉的效能
    3.2 诱虫板和杀虫灯诱杀叶蝉的效果及其与信息素协调使用
    3.3 叶蝉的生物防治
    3.4 叶蝉的生态调控
4 小结和展望

(2)甘肃武威地区酿酒葡萄园叶蝉种群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概况
    1.2 研究方法
    1.3 气象数据采集
    1.4 数据统计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酿酒葡萄园叶蝉种群消长规律
    2.2 气象因素对葡萄叶蝉种群动态的相关性分析
    2.3 气象因素对葡萄叶蝉种群动态的回归分析
    2.4 气象因素对葡萄叶蝉种群动态的通经分析
    2.5 气象因素对葡萄叶蝉种群动态的主成分分析
    2.6 气象因素对葡萄叶蝉种群动态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茶丽纹象甲危害翅荚木的种群生物生态学及生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翅荚木及翅荚木害虫研究现状
        1.1 翅荚木概述
        1.2 翅荚木害虫研究现状
    2 昆虫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
        2.1 生活史研究现状
        2.2 取食习性研究现状
        2.3 生殖习性研究现状
        2.4 趋性习性研究现状
    3 昆虫生态学特性研究现状
        3.1 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研究现状
        3.2 空间格局研究现状
    4 茶丽纹象甲研究现状
        4.1 生物学特性
        4.2 生态学特性
        4.3 防治技术
        4.3.1 防治指标
        4.3.2 物理防治
        4.3.3 化学防治
        4.3.4 生物防治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茶丽纹象甲生物学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形态特征观察
        1.2 生活史研究
        1.3 取食习性
        1.3.1 取食行为观察
        1.3.2 取食量测定
        1.3.3 叶龄取食选择性
        1.3.4 寿命及耐饥性试验
        1.4 生殖习性
        1.4.1 交尾行为与产卵行为观察
        1.4.2 交尾次数、产卵次数与产卵量的统计
        1.4.3 不同配对方式对雌虫交尾次数和产卵量的影响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2.2 生活史
        2.3 取食习性
        2.3.1 成虫取食行为
        2.3.2 成虫取食量
        2.3.3 成虫对3种翅荚木叶片叶龄的取食选择性
        2.3.4 成虫寿命及耐饥性
        2.4 生殖习性
        2.4.1 成虫的两性识别行为
        2.4.2 成虫的交尾行为
        2.4.3 雌虫的产卵行为
        2.4.4 雌虫的交尾次数、产卵次数与产卵量的关系
        2.4.5 不同配对方式对雌虫交尾与产卵的影响
    3 小结
第二章 茶丽纹象甲生态学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种群数量消长规律
        1.3 成虫空间格局
        1.3.1 调查方法
        1.3.2 分析方法
        1.4 成虫的抽样技术
        1.4.1 最适抽样数的确定
        1.4.2 序贯抽样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群数量消长规律
        2.2 成虫空间分布格局
        2.2.1 聚集度指标分析
        2.2.2 回归模型检验
        2.2.3 聚集原因分析
        2.3 成虫的抽样技术
        2.3.1 最适抽样数的确定
        2.3.2 序贯抽样
    3 小结
第三章 感染茶丽纹象甲成虫高致病力菌株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高致病力菌株的筛选
        1.2.1 供试虫源
        1.2.2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2.3 高致病力菌株的筛选
        1.2.4 高致病力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成虫的罹病特点
        2.2 高致病力菌株的筛选
        2.2.1 成虫的累计死亡率动态
        2.2.2 不同菌株对茶丽纹象甲成虫致病力比较
        2.2.3 白僵菌BWYS和绿僵菌Ma1775菌株对茶丽纹象甲成虫不同时间段的LC_(50)
    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1 茶丽纹象甲的生物学特性
    2 茶丽纹象甲的生态学特性
    3 茶丽纹象甲成虫生物防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发生动态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危害茶树的小绿叶蝉种类研究
        1.1.1 国外研究进展
        1.1.2 中国茶树小绿叶蝉的种名研究
        1.1.3 危害陕西茶树的小绿叶蝉种名研究
    1.2 小贯小绿叶蝉的生物学
    1.3 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研究
        1.3.1 化学防治
        1.3.2 农业防治
        1.3.3 预测与预报
        1.3.4 物理防治
        1.3.5 生物防治
        1.3.6 利用植物源农药防治
    1.4 茶园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材料
        2.2.1 试验器材
        2.2.2 试验药剂
    2.3 试验方法
        2.3.1 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与天敌蜘蛛的种群动态及主要茶树品种的抗虫性研究
        2.3.2 三种植物源农药对小贯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研究
        2.3.3 陕西西乡茶园地上害虫及其天敌种类调查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危害陕西茶区的小绿叶蝉种类研究
        3.1.1 形态特征
    3.2 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与天敌蜘蛛的种群动态及主要茶树品种的抗虫性研究
        3.2.1 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发生动态
        3.2.2 不同茶树品种的抗虫性
        3.2.3 天敌蜘蛛与小贯小绿叶蝉的跟随效应
    3.3 三种植物源农药对小贯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研究
        3.3.1 三种植物源农药对小贯小绿叶蝉防效的比较
        3.3.2 0.6%苦参碱水剂不同剂量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效
    3.4 陕西西乡茶园地上害虫及其天敌种类调查
        3.4.1 茶树害虫
        3.4.2 天敌
        3.4.3 中性昆虫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与天敌蜘蛛的种群动态及主要茶树品种的抗虫性研究
        4.1.2 三种植物源农药对小贯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研究
        4.1.3 陕西西乡茶园地上害虫及其天敌种类调查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叶蝉诱导的茶树重要防御相关基因的功能解析和互利素鉴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茉莉酸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与植物的防御反应
        1.1.1 茉莉酸类物质是植物防御反应的重要信号分子
        1.1.2 茉莉酸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中的关键酶
        1.1.3 茉莉酸类物质与植物的抗虫性
    1.2 萜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与植物的防御反应
        1.2.1 萜类物质在植物防御反应中的作用
        1.2.2 萜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中的关键酶
    1.3 植物挥发性互利素的主要化学成分、释放机制及防御作用
        1.3.1 植物挥发性互利素的主要化学成分
        1.3.2 植物挥发性互利素的释放机制
        1.3.3 植物挥发性互利素在植物防御反应中的作用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茶树茉莉酸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基因(AOC)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RNA提取
        2.3.2 CsAOC基因中间序列的扩增
        2.3.3 CsAOC基因3’端序列的扩增
        2.3.4 CsAOC基因5’端序列的扩增
        2.3.5 CsAOC cDNA的全长克隆和性质分析
        2.3.6 CsAOC基因组序列
        2.3.7 CsAOC推导的蛋白质序列的性质分析
        2.3.8 茶树与其他作物AOC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及序列联配
        2.3.9 CsAOC基因进化树的构建
        2.3.10 CsAOC蛋白的二级结构
        2.3.11 CsAOC原核表达
        2.3.12 CsAOC基因表达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茶树倍半萜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HMGR)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RNA提取
        3.3.2 CsHMGR基因中间序列的扩增
        3.3.3 CsHMGR基因5’端序列的扩增
        3.3.4 CsHMGR基因3’端序列的扩增
        3.3.5 CsHMGR cDNA的全长克隆和性质分析
        3.3.6 CsHMGR基因组序列
        3.3.7 CsHMGR推导的蛋白质序列的理化性质分析
        3.3.8 茶树与其他作物HMGR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及序列联配
        3.3.9 茶树HMGR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分析系统进化分析
        3.3.10 茶树HMGR的疏水性/亲水性的预测与分析
        3.3.11 茶树HMGR跨膜结构域的预测与分析
        3.3.12 茶树HMGR信号肽的预测与分析
        3.3.13 茶树HMGR亚细胞定位的预测与分析
        3.3.14 茶树HMGR结构功能域的分析
        3.3.15 茶树HMGR二级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3.3.16 茶树HMGR三级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3.3.17 CsHMGR原核表达
    3.4 讨论
第四章 叶蝉为害诱导的茶树互利素分离鉴定及其诱集缨小蜂的效应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叶蝉为害茶梢和嫩茎的挥发物分离鉴定
        4.2.2 茶园中几种茶树互利素素对缨小蜂引诱效应
        4.2.3 利素诱集缨小蜂寄生叶蝉的效应
    4.3 结果和分析
        4.3.1 挥发物的分离鉴定
        4.3.2 浙江省武义县和安徽省宣城市茶园中几种互利素有效地诱集两种缨小蜂
    4.4 讨论
第五章 茶树互利素对于茶园天敌昆虫的诱集效应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素馨黄粘板的制作
        5.2.2 互利素诱芯的制作
        5.2.3 田间诱捕试验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和分析
        5.3.1 几种互利素诱集的天敌昆虫种数之间的差异显着
        5.3.2 几种互利素诱集的天敌昆虫个体数之间的差异显着
        5.3.3 几种互利素诱集的天敌昆虫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差异显着
        5.3.4 不同互利素诱集的天敌类群有明显差异
    5.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温、湿度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及梢内着卵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假眼小绿叶蝉成虫、若虫数量与茶梢内着卵量消长动态
    2.2 温、湿度对田间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及茶梢内着卵量的影响
    2.3 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及梢内着卵量的温度适应
3 讨论与结论

(8)西湖龙井茶区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茶树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方案
    2.1 试验地与方法
        2.1.1 5%天然除虫菊乳油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
        2.1.2 5%天然除虫菊乳油防治茶尺蠖田间药效试验
        2.1.3 GE有机硅试验
        2.1.4 昆虫信息素粘虫板试验
    2.2 西湖龙井茶害虫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建设
第三章 茶树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结果分析
    3.1 农药及相关试验结果
        3.1.1 5%天然除虫菊乳油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
        3.1.2 5%天然除虫菊乳油防治茶尺蠖田间药效试验
        3.1.3 GE有机硅试验结果
        3.1.4 昆虫信息素粘虫板试验
    3.2 西湖龙井茶害虫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建设
        3.2.1 改善茶园环境,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
        3.2.2 坚持农业防治为基础
        3.2.3 大力发展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
        3.2.4 积极开展物理防治
        3.2.5 合理化学防治,确实做好病虫绿色防控
        3.2.6 做好推广体系,确保基地建设
第四章 总结与效益分析
    4.1 试验研究与技术推广总结
    4.2 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方法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预测预报方法回顾
    1.1 经验预测
    1.2 实验预测
    1.3 统计预测
    1.4 信息预测
2 预测预报方法的新进展
    2.1 卫星遥感技术
    2.2 昆虫雷达技术
    2.3 地理信息技术
    2.4 全球定位技术
    2.5 灾变预测新方法
3 展望

四、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活动高峰始盛期预测模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茶小绿叶蝉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研究进展[J]. 邬子惠,王梦馨,潘铖,韩善捷,韩宝瑜. 茶叶通讯, 2021(02)
  • [2]甘肃武威地区酿酒葡萄园叶蝉种群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J]. 郭艳兰,张学金,焦旭东,牟德生,金娜,刘伟,李栋,董存元. 环境昆虫学报, 2021(02)
  • [3]茶丽纹象甲危害翅荚木的种群生物生态学及生防研究[D]. 吴慧枫.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4]永春佛手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技术初探[J]. 林定山. 福建农业, 2014(07)
  • [5]陕西茶区小贯小绿叶蝉发生动态及防治技术研究[D]. 王玉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6]叶蝉诱导的茶树重要防御相关基因的功能解析和互利素鉴定应用[D]. 王梦馨.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7]温、湿度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及梢内着卵量的影响[J]. 李慧玲,林乃铨. 福建农业学报, 2012(01)
  • [8]西湖龙井茶区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D]. 商建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2)
  • [9]茶树病虫害预测预报方法的回顾与展望[J]. 彭萍,王晓庆,肖玉华,徐雅丽. 西南农业学报, 2010(05)
  • [10]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时间格局及其Fisher分类[J]. 李慧玲,林乃铨. 茶叶科学技术, 2010(03)

标签:;  ;  

假眼绿叶蝉种群活动高峰期预测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