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熔电阻异常对整流器均流测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韩利军,尹徽[1](2021)在《快速熔断器温度升高的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实例分析了引发快速熔断器温度升高的原因,阐述了整流柜纯水冷却系统集中供水在氯碱生产中使用的极大优越性。
王重马[2](2020)在《超导聚变装置大功率变流器研究及设计》文中认为大功率超导聚变变流器是我国十三五提出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omprehensive Research Facility for Fusion Technology CRAFT)项目的核心设备之一。本论文根据超导磁体电源稳定输出、瞬态4倍额定电流过载运行及超导磁体特性的要求,对CRAFT变流器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与创新如下:基于超导磁体运行特性需求,分析了 CRAFT变流器的运行区间,为其运行提供了指导。为了保证超导磁体的可靠保护,经过详细的理论与仿真分析和计算,研究了超导聚变变流器系统参数和核心器件的设计方法,解决了大功率聚变电源系统同时满足高能量输出、极端条件保护和稳态可靠运行的技术难点。基于超导聚变变流器苛刻的故障抑制能力需求,通过电磁-结构-温度耦合分析,验证了 CRAFT变流器的结构动热稳定性。针对多个大功率器件并联设备的流道结构复杂、设计难度大的特点,深入对比分析了不同设计方案,研究了大电流变流器的温度分布规律,完成了其整体结构流-固耦合分析。针对大电流直流母线接触位置的局部过热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传热学理论和Thermal-Electric模块相结合的接触温度快速估算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与电接触电压—温度法的对比,表明了该方法在大功率水冷设备的温度估算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全局性的优点。基于该方法,研究了 CRAFT直流母线水流速与接触电阻的限制关系,将水冷设备接触温度估算的误差控制在13%内。基于超导磁体变流器瞬态过载运行需求,提出了一种多并联变流器系统的最大脉冲电流计算方法,结合器件承受能力和系统输出能力两种条件,通过对比计算、仿真与实验的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基于该方法研究了 CRAFT变流器系统在不同并联数量和时间长度下的最大脉冲电流和运行区间,使其兼具稳态输出和瞬态过载运行的双重功能,极大提高了它的利用效率。对氘氚聚变中变流器可能出现的中子辐照情况进行了研究。在晶闸管的高通量中子辐照实验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晶闸管辐照前后电气特性差异的原因。分析了超导聚变变流器在中子辐照环境下会导致工作异常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方案。
王致远[3](2020)在《凝壳炉用高稳定性直流供电系统的实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钛及钛合金铸件在航空、航天、航海、兵器装备、化工、医疗器械等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钛及钛合金的熔铸使用最广泛的设备是凝壳炉,其对于供电电源来说,也是一种低电压、大电流的负载。为了满足中国制造2025及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等装备制造技术的发展,基于我国某攻关课题1.5T凝壳炉系统,本论文采用晶闸管作为主功率器件,研究一套高稳定性凝壳炉直流供电系统。依据电源的实际工作特性,从降低谐波污染的角度出发,本论文选择24脉波双反星型同相逆并联作为主电路的结构。论文中详细给出了主电路元器件的参数计算并完成了选型。针对选择的主电路拓扑结构,论文分析了影响均流的因素,指出了保证最佳均流效果的措施。电源的控制部分采用DSP与CPLD为核心的全数字化、相位自适应的触发控制板,可完成信号的处理、触发脉冲的产生、闭环调节等任务。电源特意设计了多种保护电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当发生不正常运行状态时可以及时封锁脉冲并分断主电路。为了实现电源的高度自动化管理,整个系统使用西门子PLC S7-200作为监控系统的核心单元,西门子触摸屏TP400C用于输出调节与报警显示。最后,对整个电源进行均流试验、仿真和部分调试验证,结果表明该电源具有保护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现场调试工作量小等优点。
王兴武[4](2020)在《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稳态特性分析及系统综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压大功率电机的节能调速具有重要的国民经济意义。斩波串级调速是高压大功率电机调速的一种高效方式,在工业现场有着广泛应用。串级调速设备从电机转子侧接入,把定子侧的高压调速转化为转子侧的低压调速,并且只需控制远小于电机额定功率的转差功率,具有控制电压低、控制功率小、结构简单、自身损耗低、运行环境要求低等优点。所以,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在高压大功率电机调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参数计算和仿真建模,与工程应用结合很少。由于缺乏对系统稳态性能及综合优化、设备器件特性及功率单元结构等方面的研究,造成长期以来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可靠性得不到保证。论文首次针对上述问题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工程实践确认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根据异步电机的基本方程和等效电路,基于异步电机出厂时的铭牌数据,建立了用于计算异步电机等效电路参数的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计算,提供不同功率电机等效参数的取值范围,为绕线电机等效参数的计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数据参考;通过建立精确的电机等效电路和等效电路参数辨识优化模型,将非线性方程求解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得到基于铭牌数据结合PSO优化算法的异步电机参数辨识方法,提高了调速工况下电机等效参数的计算精度。2.分析斩波串级调速系统三种稳态状态下主回路器件及功率单元的工作状态,设计控制逻辑实现了调速稳态之间的平稳转换,为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稳态转换控制提供设计原则。根据主回路等效电路,建立调速稳态时的主回路数学模型,得出斩波串级调速主回路各主要电气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主要电气参数的纹波公式,为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主回路稳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主回路稳态分析,对大功率斩波单元的器件并联拓扑结构、并联IGBT同步、低感叠层母排等问题进行优化研究,首次提出了大功率斩波单元优化方案,并在国内最大功率(5400kW)串级调速项目中完成验证,解决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在大功率电机应用的关键问题。3.对斩波电抗器损耗进行深入研究,根据铁芯损耗理论和电抗器工作电流特性分析,建立基于修正Steinmetz经验公式的斩波电抗器铁芯损耗数学模型,在大功率模拟带载试验平台上完成验证,为斩波电抗器的设计和选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程方法。4.基于稳态分析及各参数与调速系统性能的直接相关程度,识别调速系统的四个主要性能参数以及影响调速系统性能的五个关键参数;系统地分析了关键参数对调速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从调速系统全局出发,提出系统综合优化方案,实现了调速系统在调速性能、可靠性和经济性三方面的综合最优,为斩波调速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综合优化方法和实际应用方案。5.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功率因数进行研究,分析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功率因数偏低的原因,据此提出低压一体化无功补偿方案;针对在低压侧无功补偿投切时出现逆变颠覆的实际问题,进行机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基于减小转子侧谐波以提高功率因数的原理,提出了整流单元电容吸收的改进方案。
李瑞远[5](2019)在《离子膜整流柜提高均流系数的措施和效益分析》文中指出分析了影响均流的诸多因素,探讨了在实际运行中改善均流系数的途径,并提出了提高均流系数的相应措施。
郑列[6](2019)在《RMP线圈用±8kA/650V电源变换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进行高品质高参数的等离子体研究,HL-2M装置将在真空室内布置共振磁扰动(RMP)线圈以抑制等离子体的边界局域模(ELM)和电阻壁模(RWM)等磁流体动力学不稳定性。本论文所研究的RMP电源主要用来向在真空室内布置的共振磁扰动线圈提供所需的电压和电流,以抑制等离子体的磁流体动力学不稳定性。本论文设计额定输出±8k A/650V的RMP电源变换系统,考虑到晶闸管数量较多,钢质整流柜体因大电流涡流引起发热及电流过大引起的磁场干扰等问题,主电路的基本拓扑结构选为带平衡电抗器的两个三相桥式全控整流桥并联。为实现给负载双向供电,每套电源由正向电源和反向电源组成,正(反)向电源均采用两个三相桥式全控整流桥并联构成12脉波。为降低注入电网的谐波电流和系统输出电压的脉动频率对系统的影响,整流变压器采用两台独立的变压器,且对应相电压相位互差30°,构成12相整流变压器组。采用以DSP为核心单元的全数字化,相位自适应触发控制技术,确保多路脉冲同时产生。整套系统还对保护电路进行了设计。最后,对软件和硬件进行仿真和调试,结果表明本论文设计的主电路和控制电路都能满足技术要求,其运行效果及性能良好。
韩利军[7](2018)在《君正化工整流系统和控制系统的特点及优化总结》文中认为介绍了君正化工整流系统及其控制系统的特点,控制系统在整流系统的应用情况,并总结了其整流控制系统的优化过程及优化经验。
耿道波[8](2015)在《可控硅整流桥均流问题分析及现场处理方法》文中认为分析了影响可控硅整流桥均流问题的复杂因素,结合工程经验,给出了解决均流问题的现场排查方法。现场实例证明,这些方法简便易行,可靠有效,能够有效解决现场均流问题,确保可控硅整流桥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刘雷[9](2015)在《整流装置工作原理及试验方法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整流装置的配置、工作原理、保护进行了简要介绍,对试验种类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建议。
耿敏彪,袁亚洲,郭志成[10](2014)在《发电机励磁系统智能均流现状及问题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发电机励磁系统可控硅功率柜智能均流的实现原理及应用现状,并从现场运行角度列举智能均流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智能均流降低励磁设备的整体可靠性,影响可控硅换相及暂态过程,使部分元器件承受瞬时冲击和更多的损耗,加快器件的老化,降低了使用寿命。最后得出自然均流才是保证均流的正确方法,并详细介绍了几种影响均流效果的因素和处理措施,为工程设备现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意见。
二、快熔电阻异常对整流器均流测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快熔电阻异常对整流器均流测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快速熔断器温度升高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快熔的结构特点 |
2 整流器快熔在大功率整流装置中的作用 |
3 快熔允许运行的温度和高温运行的危害 |
4 快熔温度升高的原因 |
5 预防和解决快熔温度升高的措施 |
6 结语 |
(2)超导聚变装置大功率变流器研究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
1.3 CRAFT大功率变流器系统 |
1.4 CRAFT超导聚变变流器的设计难点 |
1.5 课题主要内容与意义 |
第2章 基于超导聚变变流器故障分析的关键器件设计 |
2.1 CRAFT超导变流器设计方案 |
2.2 CRAFT超导变流器系统运行区间分析 |
2.3 晶闸管初步选型 |
2.4 晶闸管安全裕量分析 |
2.5 变流器晶闸管稳态结温 |
2.6 变流器晶闸管故障结温和热累积分析 |
2.7 旁通位置对比分析 |
2.8 旁通故障分析和晶闸管并联数确定 |
2.8.1 超导磁体失超 |
2.8.2 超导负载端短路 |
2.9 晶闸管过压保护设计 |
2.9.1 缓冲电路设计原理 |
2.9.2 晶闸管反向恢复电流模型 |
2.9.3 RC参数分析 |
2.9.4 缓冲电路参数优化 |
2.10 快速熔断器选型 |
2.10.1 快速熔断器原理与影响因素 |
2.10.2 快速熔断器额定电流核算 |
2.10.3 快速熔断器校验 |
2.11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导聚变变流器结构设计及温度分析 |
3.1 变流器结构选择 |
3.2 变流器电动力分析 |
3.2.1 汇流排电动力分析 |
3.2.2 软连接电动力分析 |
3.2.3 桥臂电动力分析 |
3.2.4 变流器整体电动力分析 |
3.2.5 交流母线电动力分析 |
3.3 变流器热应力分析 |
3.3.1 单桥热应力分析 |
3.3.2 变流器整体热应力分析 |
3.4 变流器均流分析 |
3.5 旁通的结构设计 |
3.6 变流器结构 |
3.7 变流器水路设计 |
3.7.1 晶闸管散热器水路设计 |
3.8 变流器桥臂水冷温升分析 |
3.8.1 变流器水路布局对比 |
3.8.2 变流器桥臂水冷分析 |
3.9 变流器水冷量估算 |
3.9.1 变流器功率损耗 |
3.9.2 变流器水流量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导聚变变流器直流母线局部接触过热研究 |
4.1 直流母线接触电阻温度分析 |
4.1.1 接触温度快速估测方法 |
4.1.2 大功率水冷直流母线温升计算 |
4.1.3 直流母线和软连的温度仿真 |
4.1.4 直线型软连接+L型软连和母线仿真结果 |
4.1.5 直线型软连接+直线型软连和母线仿真结果 |
4.1.6 直流母线温升实验验证 |
4.1.7 电接触的电压-温度法(V-T) |
4.2 接触电阻最大值分析 |
4.2.1 20℃冷却水温升下直流母线温度分析 |
4.2.2 不同水流速下最大接触电阻分析 |
4.3 螺栓压接方式与接触电阻分析 |
4.3.1 螺栓应力分布 |
4.3.2 直流母线应力分布 |
4.3.3 接触电阻理论计算 |
4.3.4 直流母线接触电阻测试 |
4.4 直流母线水嘴位置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脉冲运行下并联超导聚变变流器的最大电流分析 |
5.1 超导聚变变流器系统阻抗模型等效 |
5.2 等效阻抗法验证 |
5.3 CRAFT超导聚变变流器系统最大脉冲电流分析 |
5.4 最大脉冲下超导聚变变流器系统关键器件运行校核 |
5.5 最大脉冲电流与变流器系统运行区间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超导聚变变流器中子辐照防护 |
6.1 聚变设备中子辐照必要性 |
6.2 晶闸管辐照实验 |
6.3 辐照结果与分析 |
6.3.1 常温和高温辐照前后数据对比 |
6.3.2 常高温通态伏安特性 |
6.4 晶闸管门极测试 |
6.5 中子辐照对变流器的影响与防护措施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 |
7.1 全文工作 |
7.2 创新点与未来展望 |
7.2.1 本文的创新点 |
7.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凝壳炉用高稳定性直流供电系统的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国内发展状况 |
1.2.2 国外发展状况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凝壳炉用直流电源整体方案设计 |
2.1 真空凝壳电弧炉的工作过程 |
2.2 凝壳炉电源的特殊要求 |
2.3 系统结构的整体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凝壳炉用直流电源主电路的选择 |
3.1 主电路的方案比较和选择 |
3.1.1 凝壳炉电源可能采用的电路拓扑及比较 |
3.1.2 选用主电路的原理设计 |
3.1.3 主电路的参数计算及器件选型 |
3.2 主电路结构设计 |
3.2.1 结构与均流的关系 |
3.2.2 保证均流的措施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凝壳炉用直流电源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控制系统总原理及各部分功用 |
4.1.1 信号检测与处理电路 |
4.1.2 信号检测与处理电路器件选用 |
4.2 DSP接口及外围电路的设计 |
4.2.1 给定采样调理电路 |
4.2.2 反馈采样调理电路 |
4.3 CPLD接口及外围电路的设计 |
4.3.1 同步电压形成电路 |
4.3.2 触发脉冲形成单元 |
4.3.3 触发脉冲隔离驱动单元 |
4.4 脉冲的隔离整形及末级放大 |
4.5 系统保护电路的设计 |
4.5.1 过流保护 |
4.5.2 过压保护 |
4.5.3 过热保护 |
4.5.4 缺相保护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凝壳炉用直流电源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触发脉冲形成环节 |
5.1.1 相序自适应 |
5.1.2 触发脉冲的形成 |
5.2 监控系统的设计 |
5.2.1 组态画面设计 |
5.2.2 矩阵式快熔检测 |
5.3 数字PID控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设计结果验证及分析 |
6.1 均流试验 |
6.2 主电路的仿真 |
6.2.1 双反星整流单元的仿真 |
6.2.2 双反星整流单元均流情况的仿真 |
6.2.3 主电路整体的仿真 |
6.3 PID控制的仿真 |
6.4 凝壳炉用直流电源的调试 |
6.4.1 调试前的准备 |
6.4.2 同步电压形成电路的调试 |
6.4.3 24路触发脉冲的生成 |
6.4.4 PLC监控功能的模拟 |
6.4.5 电源的联调 |
6.5 设计结果验证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受到的奖励 |
附录3 关键电路原理图及实物照片 |
附录4 主要源程序清单 |
(4)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稳态特性分析及系统综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斩波串级调速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斩波串级调速技术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3 课题创新点 |
第2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原理及电机特性分析 |
2.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基于铭牌数据的电机参数辨识 |
2.2.1 异步电机的等效电路和基本方程 |
2.2.2 异步电机参数计算的公式法 |
2.2.3 基于铭牌数据结合PSO的电机参数辨识 |
2.2.4 电机等效电路参数分析 |
2.3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机械特性及脉动转矩 |
2.3.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机械特性 |
2.3.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脉动转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调速系统主回路稳态分析及优化 |
3.1 主回路拓扑结构及系统状态 |
3.1.1 主回路拓扑结构 |
3.1.2 系统稳态状态及相互转换 |
3.2 调速稳态时的主回路数学模型 |
3.2.1 基于电路分析的稳态数学模型 |
3.2.2 主要电气参数的纹波分析 |
3.2.3 基于能量平衡的数学模型 |
3.2.4 仿真与现场试验验证 |
3.3 大功率斩波单元优化 |
3.3.1 器件并联拓扑结构方案 |
3.3.2 并联IGBT的同步分析 |
3.3.3 低感斩波叠层母排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与系统综合优化 |
4.1 调速系统的主要器件及关键参数 |
4.1.1 主要器件及其参数 |
4.1.2 系统关键参数分析 |
4.2 主要器件参数特性分析 |
4.2.1 电压电流参数分析 |
4.2.2 电感电容参数分析 |
4.2.3 功率器件损耗分析 |
4.3 斩波电抗器损耗分析 |
4.3.1 铁芯损耗理论模型 |
4.3.2 斩波电抗器的铁芯损耗模型 |
4.3.3 斩波电抗器的铁芯损耗试验 |
4.3.4 试验结果小结 |
4.4 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
4.4.1 反馈电压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
4.4.2 斩波频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
4.4.3 器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
4.5 系统综合优化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无功补偿优化 |
5.1 调速系统的功率因数分析 |
5.2 无功补偿方案 |
5.3 无功补偿优化 |
5.3.1 低压一体化无功补偿优化 |
5.3.2 整流桥阻容吸收电路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离子膜整流柜提高均流系数的措施和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均流系数[1] |
1.1 均流系数公式 |
1.2 均流系数的测量 |
1.3 进行均流系数计算的目的 |
2 影响均流的因素 |
2.1 晶闸管元件正向特性的差异 |
2.2 触发特性对均流的影响 |
2.3 并联支路电阻的差异 |
2.4 磁场干扰的影响 |
2.5 整流臂元件并联支路数np的影响 |
3 改善均流的途径和提高均流的措施 |
4 运行中的注意事项 |
5 离子膜整流柜提高均流系数的效益分析 |
6 结语 |
(6)RMP线圈用±8kA/650V电源变换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能源问题与磁约束聚变 |
1.1.2 HL-2M托卡马克RMP电源系统 |
1.1.3 HL-2M托卡马克共振磁扰动线圈物理研究 |
1.2 国内外核聚变装置同类线圈电源 |
1.2.1 国内核聚变装置同类线圈电源 |
1.2.2 国外核聚变装置同类线圈电源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RMP电源系统总体方案 |
2.1 RMP电源介绍 |
2.2 RMP电源需求分析 |
2.3 主电路拓扑结构选择 |
2.4 移相触发脉冲形成方案选择 |
2.5 RMP电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6 RMP电源的研究及技术难点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MP电源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RMP电源系统设计的技术指标要求 |
3.2 整流变压器的设计及参数计算 |
3.2.1 整流变压器的设计 |
3.2.2 整流变压器的参数计算 |
3.3 主电路设计 |
3.3.1 主电路原理设计 |
3.3.2 单变流臂的最大电流曲线衰减过程 |
3.3.3 主电路主要参数计算及关键元器件的选型 |
3.4 平衡电抗器的设计 |
3.4.1 设置平衡电抗器的必要性 |
3.4.2 平衡电抗器两端电压分析 |
3.4.3 平衡电抗器的工作波形分析 |
3.4.4 平衡电抗器的设计与计算 |
3.5 电压、电流信号检测与处理电路 |
3.6 保护电路 |
3.7 均流问题 |
3.7.1 常用提高均流系数的措施 |
3.7.2 采取的均流措施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RMP电源控制系统设计 |
4.1 控制系统方案的设计 |
4.2 TMS320F2812 芯片介绍 |
4.3 DSP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
4.3.1 JTAG接口电路及抗干扰处理 |
4.3.2 给定采样调理电路 |
4.3.3 直流信号采样及调理电路 |
4.3.4 同步信号采集 |
4.3.5 触发脉冲形成单元 |
4.3.6 驱动脉冲隔离电路 |
4.3.7 脉冲隔离及末级放大电路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结果验证与结论分析 |
5.1 实验样机介绍 |
5.2 RMP电源调试 |
5.2.1 安装时的检查 |
5.2.2 调试前的检查 |
5.2.3 控制单元调试 |
5.2.4 触发脉冲调试 |
5.2.5 主电路调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 |
6.2 结论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7)君正化工整流系统和控制系统的特点及优化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君正化工整流设备的特点 |
2 CAN总线通信技术的应用情况[1] |
2.1 CAN总线通信技术 |
2.2 CAN总线通信技术的特点 |
2.3 CAN总线在整流控制系统的应用原理 |
2.4 CAN总线运用在整流系统中的优点 |
3 光纤测温预警系统的应用情况 |
3.1 点式光纤测温系统的特点[2] |
3.2 光纤测温预警系统的组成 |
3.3 光纤测温系统在整流装置中的运用 |
3.4 光纤测温预警装置运用到整流系统中的优点 |
4 在线均流测试仪在整流系统中的应用[3] |
4.1 整流系统技术参数 |
4.2 行业状况 |
4.3 整流在线均流系统的组成部分 |
4.4 在线均流测试系统在整流装置中的运用 |
4.5 在线均流测试仪运用到整流系统中的优点 |
5 结语 |
(8)可控硅整流桥均流问题分析及现场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均流问题的影响因素 |
二、均流问题的现场处理方法 |
三、现场实例 |
(9)整流装置工作原理及试验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整流装置工作原理 |
2 整流柜的绝缘试验 |
2.1 整流柜内主回路的绝缘试验 |
2.2 整流柜的均流试验 |
3 纯水水阻试验 |
4 结语 |
(10)发电机励磁系统智能均流现状及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原理 |
1.1 智能均流 |
1.2 自然均流 |
2 智能均流常见问题及分析 |
2.1 串联控制回路, 降低设备可靠性 |
2.2 影响可控硅换相过程, 增加元件器的电流冲击 |
2.3 影响可控硅暂态过程, 增加可控硅开通损耗 |
2.4 掩盖整流回路内阻抗不平均及元件特性差异问题, 缩减元器件运行寿命 |
3 提高均流系数的方法 |
4 结论 |
四、快熔电阻异常对整流器均流测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快速熔断器温度升高的原因分析[J]. 韩利军,尹徽. 氯碱工业, 2021(05)
- [2]超导聚变装置大功率变流器研究及设计[D]. 王重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凝壳炉用高稳定性直流供电系统的实现研究[D]. 王致远.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4)
- [4]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稳态特性分析及系统综合优化研究[D]. 王兴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离子膜整流柜提高均流系数的措施和效益分析[J]. 李瑞远. 氯碱工业, 2019(12)
- [6]RMP线圈用±8kA/650V电源变换系统研究[D]. 郑列.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7]君正化工整流系统和控制系统的特点及优化总结[J]. 韩利军. 氯碱工业, 2018(06)
- [8]可控硅整流桥均流问题分析及现场处理方法[J]. 耿道波. 中国设备工程, 2015(12)
- [9]整流装置工作原理及试验方法分析[J]. 刘雷. 山东工业技术, 2015(17)
- [10]发电机励磁系统智能均流现状及问题分析[J]. 耿敏彪,袁亚洲,郭志成. 电气技术,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