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地下水动态参数测量仪

智能地下水动态参数测量仪

一、智能化地下水动态参数测量仪(论文文献综述)

李楠[1](2021)在《饮用水水垢的快速检测及器壁界面附着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饮用水水垢是用户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不但影响饮水感官,质疑饮水安全,而且易在供水设施及饮水器壁上结垢,对用户生活与工业生产中产生影响。现有对生水检测的水质指标不能直接反映烧水水垢生成量,且同样条件下不同器壁上结垢差异较大,表明器壁材料及表面特性对结垢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烧水水垢的生成原理,提出一种烧水水垢生成量快速检测方法,探究了水垢在不同器壁界面形成及附着特性,研究成果为饮用水品质提升、供水设施材料选择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撑。烧水破坏饮用水碳酸平衡而形成水垢,提出负压破坏碳酸平衡形成水垢,建立水垢引起的浊度差与水垢生成量的关系,建立烧水水垢生成量的快速检测方法;选择常见的铜、不锈钢、镀锌、铁、铝、玻璃、聚乙烯(PE)、三型聚丙烯(PPR)8种板材,经过反复长时间烧水结垢,测定水垢在不同板材界面上附着量、腐蚀量、水垢覆盖形貌、附着晶型和粘附性能等材料表面结垢的宏观特性;借助扫描电镜,探究了材料表面特性与初始微观结垢特性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材料表面与水垢之间的界面原子力,探究不同材料表面水垢粘附聚集的成因。本论文研究如下:(1)水垢产生的原因是温度升高破坏碳酸平衡,利用负压快速破坏水中碳酸平衡,建立了水垢与浊度差之间的函数,提出了烧水水垢的快速检测方法和相应的装置。(2)结垢宏观特性研究表明,铁表面附着量最大(59.0mg),PPR表面附着量最小(10.5mg);材料腐蚀质量中铁的腐蚀质量最大(12.5mg),非金属材料基本无腐蚀质量,可以看出材料的抗腐蚀性能越好越难以结垢;对于宏观水垢覆盖形貌来说,在反复烧水后器壁面上的水垢存在形式有所差异,镀锌、铁主要以聚集状态的层状垢存在,不锈钢、铜、铝以及三种非金属板材主要是颗粒状态的水垢。可以看出水垢在器壁面上的分布形式是宏观结垢巨大差异的原因:如果材料表面形成一层一层覆盖的垢状将加快后续结垢,而形成散乱的颗粒垢则会防止后续结垢。不锈钢、铁、铝表面附着晶型主要都为方解石,而铜和镀锌表面主要为文石,还有少量方解石和草酸钙。玻璃表面主要为文石,PPR表面主要为草酸钙,PE表面为球霰石;利用超声去除板材上附着的水垢发现,镀锌的去除效果最差、铜、铝、铁、不锈钢次之,非金属板材的去除最好。(3)结垢微观特性研究表明,在四种情景(60℃,p H=7、80℃,p H=7、60℃,p H=9、80℃,p H=7)条件下,无论哪一种情景下铁表面水垢结垢量最大,而玻璃表面水垢结垢量最小。对于材料特性来说,材料表面的粗糙度大,容易提供更多的成核位点,导致水垢聚集在特定区域以层状分布为主,使得后期形成大尺寸水垢并覆盖表面。反之,会形成散乱的颗粒水垢。接触角越大会导致前期水垢附着量越大,从而影响宏观结垢质量。表面自由能则影响水垢起始阶段的形貌变化从而影响宏观晶型,高表面能会形成更多的文石或混合晶型,低表面能则是形成更多的方解石。(4)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测定不同材料表面及垢层形成后的作用力,表明当材料表面亲水时,材料表面易形成薄膜水层,能够有效防止结垢;不同时段水垢之间的粘附力受到了首次结垢特性的影响,未形成垢层时颗粒间粘附力小于形成垢层时颗粒将粘附力,其原因可能是垢层导致粘附界面粗糙度变大,粘附力增加而水垢颗粒容易聚集,形成不同的水垢覆盖形貌现象。

刘洋[2](2021)在《布里渊光时域散射技术在山体滑坡应用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体滑坡自然灾害的预警监测研究一直关系到我国国民生产生活的重大课题,山体滑坡监测预警方式的准确率、实时性等问题一直是该研究领域的重点。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便会影响山体滑坡监测预警研究的进程,导致国民财产受到严重损失甚至对生命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山体滑坡灾害的监测预警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山体滑坡的预警监测研究早期主要依靠大地测量技术、位移传感器以及测量机器人等方法,这些方案都有各自的弊端和局限性。因此,为了提高对山体滑坡预警监测的准确性与实时性,本文将分布式布里渊光时域反射技术(BOTDR)应用到山体滑坡的预警监测中,通过对传感光纤频移的检测来提高山体滑坡监测预警研究的准确性与实时性。研究内容:利用传感光纤的自身光学特性,对山体滑坡过程中应变发生的位置与强度进行监测。由于山体滑坡变形过程十分复杂,山体斜坡实时监测预警成本非常高,并且很难观察整个滑坡过程中山体各区域状态。如果使用单一监测方案将很难准确了解其全局斜坡变化状态,因此利用BOTDR技术和相位敏感OTDR技术相结合的双参量系统进行山体滑坡预警。针对易滑坡山体表层采用横纵向正交结合的方式布放光纤,对光纤中的光信号进行解调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完成对该位置区域的安全监测,并判断是否发生滑坡;为模拟山体滑坡过程中泥沙、碎岩堆积规律制作1000×400×400毫米(长×宽×高)双板应力监测实验模型,将BOTDR结合到山体滑坡预警监测中。设计复合位移量检测装置,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对山体滑坡过程中光纤的频移进行检测和分析;通过分布式光纤监测方法用光纤自身参数改变量表征山体滑坡整个过程。用位移量平均变化度这一概念,来直观表征某个光纤监测区域所处斜坡表层的位移量均值。然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研究,得出位移值和形变量数据之间具有相关联性。本文的创新点是将分布式布里渊散射光时域反射技术应用于山体滑坡监测实验中,通过传感光纤的频移和应变之间的关系,来表征山体滑坡过程中斜坡表面覆土附岩层的形变。通过对山体斜坡表面覆土附岩层的位移测量与数据均一化处理,将滑坡过程中山体表层的滑动过程进行直观展示并分析。提出山体滑坡表面位移量平均变化度的概念并建立数学表达式,并以此表征山体斜坡表面在滑坡过程在各个位置区域的滑动状态与整个测量点所在面的平均位移量。为模拟山体滑坡中泥沙的堆积过程,制作斜坡双板应力监测模型,将BOTDR监测系统应用于山体滑坡三维模型实验中,并通过模拟山体滑坡和泥沙堆积过程,进行位移测量实验和频移监测实验。设计光纤定点监测仪器(光纤时域定标装置)定位实验中的采样点位置,对传感光纤中发生应变的点进行准确定位以此来确定滑坡发生的位置坐标,利用光纤频移阈值报警系统来对光纤中光信号的频移改变量做出判断,并其划分预警等级。

陈立丰[3](2020)在《新型硅基树脂对阴离子态金属放射性核素的吸附及分离研究》文中认为相较阳离子态放射性核素,阴离子态放射性核素由于具备高溶解性和高迁移性的特点,在核燃料循环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为了克服有机离子交换树脂在吸附动力学及尺寸稳定性上存在的严重缺陷,实现对阴离子态金属放射性核素的高效吸附和分离,本文通过原位溶液聚合及合成后修饰策略成功制备了三种新型的硅基阴离子交换树脂,并研究了它们分别对238U、210Pb和99Tc三种金属的阴离子态(无机络阴离子或金属含氧酸根离子)的吸附行为及机制。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制备表征了三种具有不同官能基的新型硅基阴离子交换树脂——SAER、SiPS-N(CH3)3Cl和SiPyR-N4。SAER树脂携带四乙烯五胺功能基,有机成分占比为27.2%,全交换容量为2.0 meq/g;SiPS-N(CH3)3Cl树脂携带三甲基苄氨基,有机成分占比为24.6%,全交换容量为1.0 meq/g;SiPyR-N4树脂携带1-甲基吡啶,有机成分占比为25.0%,全交换容量为1.1 meq/g。实验表明这三种硅基树脂相较传统有机树脂而言均具备比表面积大、颗粒直径小以及孔隙率高的特点。此外,由于刚性二氧化硅的限制,三种硅基树脂吸水溶胀率皆接近为0,从而避免了传统树脂由于溶胀而引起的柱压损失急剧过高的问题。(2)系统地研究了SAER树脂对铀的吸附行为及机制。研究发现SAER树脂对铀的最大吸附量超过124 mg/g,相较天然水体中常见阴离子对铀展现出高度的选择性,并且吸附速度显着快于同为丙烯酸系的商用树脂IRA67。热力学计算表明,铀形态分布十分复杂,不同形态占比随着pH变化而变化。在pH 4–9的范围内,SAER树脂对铀的吸附效率接近完全,但pH继续增加会导致吸附效率呈现下降趋势。Ca2+离子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SAER树脂对铀的吸附,而Mg2+尽管参与了Mg UO2(CO3)32-络合物的形成,却对铀的吸附无影响。动态实验结果表明SAER对铀的最大动态去除量超过125 mg/g,并且能高效地捕捉模拟地下水和自来水中的铀。不仅如此,HNO3洗脱液中发现了少量的钙和大量的铀,但却没有镁存在。通过对比其它树脂的吸附行为以及结合铀在实验条件下的形态分布,推断SAER对铀的吸附机制并非基于配位机制,而是基于与UO2(CO3)34-的阴离子交换机制,且季胺基团与UO2(CO3)34-之间存在一个极大的稳定常数。(3)提出采用强碱性硅基阴离子交换树脂SiPS-N(CH3)3Cl对自然水体中的铀进行直接分离的流程。研究结果表明以饱和Na2CO3来调节pH值的同时引入碳酸根离子是合理和可行的。相较传统阴离子交换树脂IRA900,SiPS-N(CH3)3Cl树脂的引入可以显着缩短对铀的吸附及分离时间。SiPS-N(CH3)3Cl树脂对本底离子拥有非常高的容许限,并且在研究的0.5–1000mg/L浓度范围内吸附量与铀浓度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实验确定最佳的吸附pH值为6–8;最佳的洗脱剂为1 M HNO3;最佳的吸附流速和解吸流速分别为4.0 m L/min和1.0 m L/min;洗脱的铀主要聚集在3 m L洗脱液内。以6个不同的环境水样对该流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流程在富集倍数约为100倍的条件下,对铀的化学回收率均超过了95%。(4)为了实现对铀系重要子核210Pb的高效分离,系统地研究了SiPS-N(CH3)3Cl树脂在盐酸介质中对铅的吸附行为及机制。实验表明SiPS-N(CH3)3Cl树脂对铅的最佳吸附酸度为1.0 M HCl,但在最佳酸度下铅的吸附效率仍然不足30%。树脂对铅的吸附等温线呈现为S型吸附等温线,暗示着存在竞争吸附机制及协同吸附机制。SiPS-N(CH3)3Cl树脂吸附铅仅需5 min就可以达到吸附平衡,展现出极快的吸附速度,并且其吸附动力学遵循粒内扩散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柱实验表明样品体积应该控制在25 m L以内,盐酸淋洗体积应该控制在10 m L以内;吸附流速和解吸流速均可以适配到4.0 m L/min;洗脱的铅主要聚集在15 m L洗脱液内。基于实验结果,建立了基于SiPS-N(CH3)3Cl树脂的从盐酸介质中分离铅的流程。验证实验表明该流程能够高效地分离回收环境水样衍射液中的210Pb,化学回收率超过95%。与此同时,分离时间能够控制在30min以内,处理效率明显高于当前报道的所有基于阴离子交换机制的铅分离回收流程。(5)系统地研究了SiPyR-N4树脂对铼的吸附行为及机制。研究表明SiPyR-N4对ReO4-的吸附拥有宽泛的pH值适用范围。其仅需3 min就能达到吸附平衡,吸附速度几乎快于其它所有已经报道的吸附剂。其吸附动力学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SiPyR-N4对Re(Ⅶ)的最大吸附量为1.13 mmol/g,其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和Redlich-Peterson模型。SiPyR-N4对ReO4-展现出高度的选择性,即使在共存盐浓度过量370倍时,树脂对铼的吸附效率仍然超过72%。共存离子对SiPyR-N4吸附ReO4-的影响顺序为NO3->SO42->Cl->HCO3-。柱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装填了SiPyR-N4树脂的色谱柱,其动态穿透曲线可以较好地被Thomas模型描述。尽管水成分对SiPyR-N4的吸附量会有较大的影响,但是SiPyR-N4依然能够高效去除天然河水中的低水平放射性TcO4-。实验结果证实对于500 m L含锝(活度浓度433 Bq/L)的天然河水,经处理后,99Tc的去除效率达到99%。通过对吸附前后的吸附剂进行表征,证实了SiPyR-N4对ReO4-的吸附机制是基于孔内的阴离子交换机制,通过形成N-O-Re键进而吸附ReO4-。

叶子浩[4](2020)在《高含水原油沉降罐智能切水器的研究》文中提出沉降罐作为原油生产集输站重要的油水分离设备,在整个石油化工行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油水物理性质,经过一定的静止沉淀,油比水的密度小,油水会在沉降罐内发生油水分离现象,再经过现场工作人员的操作将沉淀在下面的水排放出沉降罐,称为人工切水。该切水过程较为原始传统,主要依赖于工作人员的经验积累,因为现在工业生产中原油中含水率越来越高,罐中油水比例变化较大,而且在原油沉淀的过程中时间越长越容易使得原油性质、油品降低,这就导致人工切水的可靠性、精确度很难达到要求,如果操作不当发生意外,对原油造成浪费外,还会对现场工作人员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因此,现场生产中急需对沉降罐切水器做出改进,实现智能切水。我国已经进入高含水原油开采阶段,有时还需要向油井注水采油,这样就对传统含水率检测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微波传感器是现在工业生产中较为有效的含水率检测设备,该传感器检测不受油水含量、形态的影响,检测精度较高。以微波传感器作为沉降罐智能切水器系统的检测仪器有着非常大的优势。课题主要研究高含水原油沉降罐智能切水器系统,其中包括主副微波含水率传感器、蝶阀和管路。更加全面准确的得到矿化度、温度对高含水原油微波传感器含水率检测精度误差的影响规律,通过大量的相关实验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函数拟合曲线方程法、支持向量机误差分析校正法,最后得到高含水原油含水率检测精度误差分析的数学公式与模型。利用该公式模型,使得温度对高含水原油含水率微波传感器检测误差小于0.2%,矿化度(单组份、双组份)引起的微波传感器含水率检测误差由±15.2%降到±3.47%。实现智能化切水,提高了储罐油水分离的效率与准确性,有利于数字化油田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丁兰兰[5](2020)在《基于3D Web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以滑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频发的地质灾害事件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影响和损失,地质灾害监测已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手段有多光谱遥感、In SAR、无人机、三维激光雷达、自动化监测、人工巡查等多种方式。此外,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呈现出海量、多源、多时序、异构等特点。因此,如何综合管理与有效应用地质灾害监测数据,成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随着计算机技术、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使得综合管理与有效应用地质灾害数据实现防灾减灾的目的成为可能。本文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理论,基于计算机、数据库、3D Web GIS、Web开发等技术,提出构建基于3D Web 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用以实现海量、多源、多时序、异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综合管理与应用,为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提供支持。论文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基于滑坡灾害特点及常见的滑坡灾害监测手段,提出了基于3D Web GIS的滑坡灾害自动化监测数据处理及可视化方法;(2)基于地质灾害数据多源、多维度、多时序、异构、海量等特点,提出了地质灾害数据组织与管理方法,并基于数据库技术构建了地质灾害数据库;(3)利用计算机技术、Web GIS、3D Web GIS技术等,设计了基于3D Web 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地质灾害数据三维可视化及应用;(4)采用Postgre SQL、ASP.NET MVC、Web API、Cesium JS等,基于.NET Framework平台构建了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并应用于滑坡灾害防治工作中,实现灾害项目管理、数据三维可视化、自动化监测数据转入与处理等。

张平松,许时昂,郭立全,吴荣新[6](2020)在《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监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指出深部煤炭资源开发面临更多复杂、多变、高难的开采地质问题,采场围岩形态结构是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开展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测是判别矿井隐蔽致灾地质问题的重要技术保障。在煤炭工业快速发展的近20余年时间里,围岩体形变监测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于矿山采场围岩体变形与破坏的影响因素,按照监测形式对监测技术进行了划分,归纳了当前用于矿山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监测的钻孔测试技术、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光纤监测技术及其他测量技术及其特点,结合煤层顶底板、巷道两帮空间监测的工程应用实例,介绍了不同监测技术的主要进展、优缺点以及适用性,讨论了探测技术的革新趋势和未来矿井安全生产中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认识到现有监测技术虽然已取得显着的监测效果,但是仍不能够满足矿井现代化、智能化生产需要。对于监测技术的进步而言,既需要技术装备的不断优化,更是要跨学科、跨专业科学技术理论的完善与更新。在当前地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一轮科技创新基础上,今后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的监测技术必然向多元化、多参数、智慧化、全程监控的方向发展,监测方式也将不断地向可视化、动态化的监测预警模式过渡,融合监测技术发挥多参数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胡盛斌,杜国平,徐国元,周天忠,钟有信,石重庆[7](2020)在《基于能量测量的声呐渗流矢量法及其应用》文中认为为准确测定天然流场和人工流场下的地下水渗漏隐患,从能量测量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水文地质测井的新方法——声呐渗流矢量法,系统地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理论、原型仪器和测试步骤等内容。以时差法测量原理为基础,融合了矢量声呐技术、航空定向技术、压力传导技术、GPS定位等多种新技术,自主研发了声呐渗流测量仪及其显控软件,能够准确测定渗漏部位、渗漏通道以及流速、流向、流量等量化指标。并以富水地层地下连续墙基坑为工程案例,建立三维可视化渗流场成像系统,揭示三维空间渗流场分布特征,动态指导基坑渗控设计和堵漏处理,通过复测验证堵漏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声呐渗流矢量法能够实现地下工程渗漏缺陷精准定位,在无强噪声干扰的情况下,检测结果完全满足工程渗控需要;提出以渗透流速为主、单孔渗流量和渗透系数为辅的基坑渗漏风险预警分级判定指标;结合地质勘察、监测预警、现场巡查、应急处置等手段,与其他方法相互验证,提前采取处理措施,有效规避渗漏水风险。

杜国平,杜家佳,宋晓峰,杜广林[8](2019)在《三维流速矢量声纳测量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声纳水声学固有的水下探测功能,开发了水下流速矢量声纳测量方法。首先从工程渗流的实际应用出发,提出了"渗流矢量能量与质量测量模型"与大数据解析成像的水文地质参数结合,解决了渗流工程中的一系列技术关键问题。然后整合了能直接用于天然流场与人工流场的水文地质参数现场测量的软硬件成果,提高了水文地质参数原位测量的渗流场、矢量场、水力梯度场的真实性刻画,避免了传统抽压水试验对真实水流的缺失与影响。实现了探头的数据采集、声纳法测量、计算机功能界面显示,完成了三维动态可视化水文地质参数成像分析体系。应用结果拓展到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的各个水文地质单元纵横断面的补排关系和地下工程渗漏水缺陷的定量与定位测量。

高珍冉[9](2018)在《稻田水分感知与智慧灌溉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农业用水的现状是水资源短缺且浪费严重,生产方式落后导致多地区依旧采用传统地面漫灌方式进行农田灌溉,灌溉水利用效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极高的提升空间。农田水分信息可靠感知、大范围实时获取与智慧化管理是实施现代精准农业的关键,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促进高产优质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稻田田间试验,获取土壤剖面水分等观测数据,分析并提出了稻田土壤剖面水分高效感知方法,结合软硬件工程研制了稻田土壤剖面水分、作物冠层水分、田间水位信息感知传感器,集成研发了稻田水分信息感知和汇聚节点,构建了稻田无线传感网无线信道损耗模型,建立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稻田智慧灌溉控制系统,研发了稻田灌溉无线控制终端和软件系统,集成与实现了稻田智慧灌溉原型系统。研究成果将为稻田水分感知与灌溉提供可靠的信息感知关键技术和设备,突破低成本农业灌溉无线传感网的精确感知与智慧控制难题,为推动我国农业灌溉智慧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首先,分析了稻田土壤剖面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分类,并通过路径分析法分析了土壤剖面水分传感的最敏感位置。发现土壤剖面水分感知敏感区集中在0-60 cm深度区域;稻田垂直剖面土壤水分深度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10-20 cm、30-40 cm、50-100 cm等三类;稻田垂直剖面土壤水分传感的最敏感位置位于20 cm、30 cm和50 cm处;基于敏感壤层土壤水分能反演出非敏感壤层处的土壤水分值,对土壤垂直剖面0-100 cm贮水量反演的决定系数R2为0.83;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0.49,且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RE)小于3%。为土壤剖面水分高效感知提供了新的方法。其次,基于高频电容原理、作物光谱监测原理、超声波测距原理研发了土壤剖面水分传感器、水稻冠层水分光谱感知传感器和稻田田间水位传感器。传感器精度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土壤剖面水分传感器与Diviner2000便携式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测量结果拟合R2均高于0.85,相对误差小于5%,对其他壤层的实测值与反演值拟合R2均高于0.8;本研究作物冠层水分传感器测得白板反射率与标准白板反射率的RE小于5%;作物冠层水分传感器测得RVI(815,900)值与水稻冠层含水率的相关系数R2为0.77,RMSE为0.32。田间水位传感器测试距离与实测距离相关系数为0.993,RMSE为1.05。实现了对20、30与50 cm深度壤层土壤水分的实时探测,对水稻冠层含水率的无损感知和田间水位的实时获取。接着,在研发稻田水分传感网感知节点和汇聚节点的基础上,分析了节点在不同传播距离上的路径损耗规律与变化趋势,对比分析了四种无线信道路径损耗模型在稻田环境下适用性,构建了稻田无线信道路径损耗模型。发现稻田环境下无线信道传播的衰减速度随生育时期进程逐渐加剧,传输范围随天线高度的变化单调递增;四种高度下自由空间模型和双射线模型的估测RE范围分别为6.48-15.49%和2.09-13.51%,不能直接用于稻田无线信道路径损耗的估测;三个生育时期单折线和改进的双折线对数距离模型估测RE分别为2.40-2.25%和1.89-1.31%,单折线和改进的双折线对数距离模型模对稻田无线信道建模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但改进的双折线对数距离模型估测RE值均小于2%,进一步提升了单折线对数距离模型的性能;信道模型性能仿真结果显示,改进的双折线对数距离模型丢失数据包的速度最慢,且丢失数据包的个数均低于双射线模型和单折线对数距离模型。最后,构建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稻田智慧灌溉控制系统,研发了稻田灌溉无线控制终端,开发了稻田智慧灌控制系统,集成与实现了稻田智慧灌溉原型系统的搭建;系统性能仿真显示,系统输出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吻合,误差小于2%,模糊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响应速度快,达到稳定值用时为2 s,能够满足稻田智慧灌溉控制系统的控制需求;节点性能试验显示,本研究的感知节点能耗低,能够实现能量自给。可以满足农田智慧灌溉对水分信息感知感知、网络稳健传输及灌溉控制的需求,为智慧灌溉提供了新的技术与设备。

宋文搏,焦振华,濮声荣[10](2008)在《关于坝基深覆盖层的勘察与防渗处理——下坂地水库坝基覆盖层勘察》文中研究表明下坂地水库位于帕米尔高原腹地,具有高海拔,高地震烈度,以及古冰川和新冰川活动频繁等特点。河床覆盖层厚度达150 m,成因、岩性复杂多样,工程地质差异性大,勘探试验困难,分析评价难度大。第四系深覆盖层的渗漏及渗透稳定问题,不均匀沉降变形以及抗滑稳定问题对大坝稳定十分重要。查明其工程地质特性,研究并论证其问题,提出较好的工程处理措施,是较为艰难的任务。下坂地工程在陕西省水电设计院勘测设计人员的努力及国内许多知名专家关怀与帮助下已于2005年正式开工,并将于2007年9月28日截流。

二、智能化地下水动态参数测量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能化地下水动态参数测量仪(论文提纲范文)

(1)饮用水水垢的快速检测及器壁界面附着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垢检测方法的研究
        1.2.2 器壁材料表面特性参数对水垢生长影响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1 实验方法
        2.1.2 实验步骤
    2.2 实验参数的确定
        2.2.1 实验溶液的配置
        2.2.2 EDTA滴定法测定Ca~(2+)浓度
    2.3 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2.3.1 实验仪器
        2.3.2 实验材料
        2.3.3 实验试剂
    2.4 实验检测分析方法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测
        2.4.2 接触角检测
        2.4.3 X-射线衍射(XRD)检测
        2.4.4 原子力显微镜(AFM)检测
3 水垢快速检测技术构建及装置设计
    3.1 水垢快速检测技术构建
        3.1.1 水垢快速检测的原理与方法
        3.1.2 确定函数关系
        3.1.3 负压条件下实验验证
    3.2 水垢快速检测装置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器壁界面对表面水垢宏观形貌的影响
    4.1 宏观结垢特性随时间变化情况
        4.1.1 水垢附着质量变化情况
        4.1.2 材料表面上水垢覆盖形貌变化情况
    4.2 水垢晶型分析及去除效果研究
        4.2.1 水垢宏观结垢晶型分析
        4.2.2 水垢去除性能研究
    4.3 水垢宏观结垢特性理论分析
        4.3.1 材料抗垢性能与材料特性关系分析
        4.3.2 水垢附着质量与覆盖层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器壁界面对表面水垢微观形貌的影响
    5.1 材料特性参数测量与计算
        5.1.1 接触角
        5.1.2 表面能
        5.1.3 表面粗糙度数
    5.2 水垢的结垢量及微观形貌和理论分析
        5.2.1 中高温中性情景
        5.2.2 高温中性情景
        5.2.3 中高温偏碱性情景
        5.2.4 高温偏碱性情景
    5.3 水垢宏观形貌与微观形貌结构之间关系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水垢附着聚集行为研究
    6.1 粘附力测量的探针修饰及方法
        6.1.1 探针修饰
        6.1.2 粘附力测量方法
    6.2 不同材料表面水垢粘附力研究
        6.2.1 不同材料表面粘附力
        6.2.2 JKR模型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6.3 水垢颗粒之间的附着强度研究
        6.3.1 起始阶段水垢颗粒间粘附力
        6.3.2 多次覆盖水垢后颗粒之间的粘附力
        6.3.3 不同材料粘附力差异导致水垢聚集生长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布里渊光时域散射技术在山体滑坡应用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山体滑坡成因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山体滑坡监测现状
        1.2.2 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实现路径
    1.5 文章体系构架
2 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
    2.1 光纤简介
    2.2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2.3 光信号解调技术
        2.3.1 布里渊光时域散射技术
        2.3.2 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
        2.3.3 布里渊光频域分析技术
        2.3.4 影响光纤频移改变的因素
    2.4 光时域反射(OTDR)技术
        2.4.1 OTDR原理
        2.4.2 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φ-OTDR)
    2.5 光纤频移与应变关系
    2.6 本章小结
3 滑坡面位移监测实验
    3.1 实验基础
    3.2 位移实验仪器
        3.2.1 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
        3.2.2 位移量测量仪
        3.2.3 位移量区域多点测量仪
    3.3 位移平均变化量
    3.4 实验步骤
    3.5 实验结果分析
        3.5.1 位移监测a管结果分析
        3.5.2 位移监测b管结果分析
        3.5.3 位移监测c管结果分析
    3.6 位移平均变化量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滑坡定位实验
    4.1 光纤时域定标装置
    4.2 实验步骤
    4.3 相位敏感OTDR实验结果分析
        4.3.1 第一组实验
        4.3.2 第二组实验
        4.3.3 第三组实验
    4.4 本章小结
5 双板模型光纤频移实验
    5.1 双板模型实验监测系统
    5.2 实验开展
    5.3 布里渊频移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光纤频移阈值报警系统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新型硅基树脂对阴离子态金属放射性核素的吸附及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放射性核素的去除方法
        1.2.1 蒸发法
        1.2.2 液相萃取法
        1.2.3 膜方法
        1.2.4 生物方法
        1.2.5 吸附法
    1.3 几种阴离子态放射性核素的吸附研究进展
        1.3.1 铀的吸附研究进展
        1.3.2 铅-210的吸附分离及分析检测概况
        1.3.3 锝的吸附研究进展
    1.4 从自然水体中吸附阴离子态放射性核素的研究难点
    1.5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新型硅基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实验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SAER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2.3.1 SAER树脂的合成
        2.3.2 SAER树脂的表征
    2.4 SiPS-N(CH_3)_3Cl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2.4.1 SiPS-N(CH_3)_3Cl树脂的合成
        2.4.2 SiPS-N(CH_3)_3Cl树脂的表征
    2.5 SiPyR-N4 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2.5.1 SiPyR-N4树脂的合成
        2.5.2 SiPyR-N4树脂的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AER树脂对铀的吸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主要实验试剂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理论计算
        3.3.2 批次吸附实验
        3.3.3 动态柱实验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树脂对铀的吸附动力学
        3.4.2 树脂对铀的饱和吸附容量
        3.4.3 树脂对铀的吸附选择性
        3.4.4 铀形态分布计算
        3.4.5 pH值对树脂吸附铀的影响
        3.4.6 钙镁离子对树脂吸附铀的影响
        3.4.7 色谱柱动态穿透曲线
        3.4.8 模拟地下水中铀的动态吸附及解吸
        3.4.9 饮用水中铀的去除
        3.4.10 树脂对铀的吸附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阴离子交换法分离富集铀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主要实验试剂
        4.2.2 主要实验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水样采集与配置
        4.3.2 批次吸附实验
        4.3.3 动态柱实验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碳酸钠添加量对铀浓度变化的影响
        4.4.2 分离条件和适用性的确定
        4.4.3 最佳吸附和解吸流速
        4.4.4 分离富集流程的确定及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PS-N(CH_3)_3Cl树脂对铅-210的分离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1 主要实验试剂
        5.2.2 主要实验仪器
    5.3 实验部分
        5.3.1 理论计算
        5.3.2 批次吸附实验
        5.3.3 动态柱实验
        5.3.4 水样采集与验证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盐酸溶液中铅的离子形态分布
        5.4.2 盐酸酸度对铅吸附的影响
        5.4.3 FeCl_3浓度对铅吸附的影响
        5.4.4 树脂对铅的吸附等温线
        5.4.5 树脂对铅的吸附动力学
        5.4.6 色谱柱动态穿透曲线
        5.4.7 盐酸淋洗体积对铅分离回收的影响
        5.4.8 流速对铅分离回收的影响
        5.4.9 FeCl_3对铅分离回收的影响
        5.4.10 基于硅基树脂的铅-210分离回收流程
        5.4.11 真实环境水样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iPyR-N4树脂对铼/锝的吸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试剂与仪器
        6.2.1 主要实验试剂
        6.2.2 主要实验仪器
    6.3 实验部分
        6.3.1 批次吸附实验
        6.3.2 树脂重复再生实验
        6.3.3 光谱学表征实验
        6.3.4 动态柱实验
        6.3.5 水样采集与验证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pH值对树脂吸附铼的影响
        6.4.2 树脂对铼的吸附动力学
        6.4.3 树脂对铼的吸附等温线
        6.4.4 树脂对铼的吸附热力学
        6.4.5 树脂对铼的吸附选择性
        6.4.6 模拟地下水中铼的静态吸附
        6.4.7 树脂重复再生能力
        6.4.8 树脂对铼的吸附机理
        6.4.9 色谱柱动态穿透曲线
        6.4.10 模拟地下水中铼的动态吸附
        6.4.11 真实环境水样中锝的去除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高含水原油沉降罐智能切水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智能切水器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沉降罐切水器的研究现状
        1.2.1 杠杆式沉降罐切水器
        1.2.2 直浮式沉降罐切水器
        1.2.3 机电式自动切水器
    1.3 研究项目简介
        1.3.1 研究项目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第二章 智能切水器的组成及原理
    2.1 沉降罐的工艺流程
    2.2 微波法高含水原油沉降罐智能切水器的组成及原理
        2.2.1 高含水原油微波传感器在线检测工作原理
    2.3 高含水原油沉降罐智能切水器的结构设计
        2.3.1 智能切水器的设计计算
        2.3.2 智能切水器管道的设计计算
        2.3.3 法兰设计
        2.3.4 阀门的选型
第三章 智能切水器检测精度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案设计
    3.1 微波法传感器检测高含水原油含水率的基本原理
    3.2 影响微波传感器高含水原油含水率检测精度的因素
    3.3 实验方案设计
    3.4 实验仪器药品选用
    3.5 实验步骤
第四章 矿化度对高含水原油微波传感器精度影响的研究
    4.1 矿化度对高含水微波传感器精度影响原理
    4.2 单组份矿化度对高含水微波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影响
        4.2.1 氯化钠对高含水原油智能传感器在线检测精度影响
        4.2.2 氯化镁对微波法传感器检测精度影响的校正
        4.2.3 氯化钙对高含水原油微波传感器检测精度的研究校正
    4.3 双组份矿化度对高含水原油微波传感器含水率检测精度的影响
        4.3.1 实验方案
        4.3.2 试验结果
        4.3.3 双组份矿化度对高含水微波传感器的校正
第五章 温度对高含水原油微波传感器检测精度影响的研究
    5.1 温度对微波法含水仪检测精度的影响原理
    5.2 在不同温度下对微波法含水率传感器检测精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5.3 实验方案设计
        5.3.1 实验步骤
        5.3.2 实验数据
        5.3.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温度对高含水原油含水率检测误差影响的校正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基于3D Web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以滑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1.2.2 WebGIS
        1.2.3 基于Web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组织
第二章 基于3D Web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理论基础
    2.1 数据库技术
    2.2 3D WebGIS技术
        2.2.1 GIS
        2.2.2 WebGIS与3D WebGIS
        2.2.3 WebGL
        2.2.4 LOD
    2.3 Web技术
        2.3.1 MVC
        2.3.2 Web API与Web Services
        2.3.3 网页开发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3D WebGIS的系统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3.1 地质灾害数据管理与设计
        3.1.1 地质灾害数据及特点
        3.1.2 数据存储与组织
    3.2 基于CesiumJS的地质灾害信息三维可视化
        3.2.1 CesiumJS
        3.2.2 倾斜摄影测量三维实景模型可视化
        3.2.3 空间数据可视化
        3.2.4 公共服务资源及可视化
    3.3 基于滑坡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
        3.3.1 主要监测手段
        3.3.2 数据处理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3D Web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4.1 系统分析
        4.1.1 需求分析
        4.1.2 性能分析
        4.1.3 可行性分析
    4.2 架构设计
        4.2.1 软件架构
        4.2.2 硬件架构
    4.3 系统设计
        4.3.1 数据层
        4.3.2 业务层
        4.3.3 应用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3DWeb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应用
    5.1 系统开发依赖技术
        5.1.1 PostgreSQL
        5.1.2 ASP.NET MVC与WebAPI
    5.2 玉台村三社1#滑坡
        5.2.1 自然环境与地质概况
        5.2.2 基本特征
        5.2.3 监测设备与方法
        5.2.4 监测周期及频率
    5.3 自动化监测数据预处理
        5.3.1 数据ETL
        5.3.2 初始值设定
        5.3.3 数据异常值处理
    5.4 系统功能实现与应用
        5.4.1 系统界面及功能实现
        5.4.2 工具模块
        5.4.3 项目列表与项目信息模块
        5.4.4 图层列表模块
        5.4.5 自动化监测数据模块
        5.4.6 数据检查及信息推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监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的影响因素
    1.1 地质因素
    1.2 开采因素
2 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测试技术
    2.1 钻孔测试技术
        2.1.1 钻孔冲洗液测试技术
        2.1.2 注水观测法
        2.1.3 钻孔电视观测法
    2.2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2.2.1 电法勘探
        2.2.1. 1 高密度电法
        2.2.1. 2 大地电磁测深法
        2.2.1. 3 瞬变电磁法
        2.2.1. 4 网络并行电法
        2.2.2 层析成像
        2.2.2. 1 电磁波CT
        2.2.2. 2 震波CT
        2.2.3 综合测井方法
        2.2.4 地震探测
        2.2.5 微地震监测方法
    2.3 光纤测试技术
    2.4 其他测试方法
        2.4.1 锚杆位移观测法
        2.4.2 液压支架阻力法
        2.4.3 其他断面测量法
3 技术应用发展与展望
    3.1 现有测试技术应用效果
    3.2 测试技术的发展分析
4 结语

(8)三维流速矢量声纳测量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能量测量法
3 能量法地下水渗流解题模型
4 声纳测量原理与公式
    4.1 测量原理
    4.2 测量公式
    4.3 水平流速Ux、流量Qq与渗透系数K计算公式 (潜水)
    4.4 井中各含水层的涌水量∑Qout与吸水量∑Qin计算公式 (井管截面积A=πr2)
    4.5 井中垂向流Uy是由含水层的水平流速Ux产生的 (圆柱面积A=πrh)
    4.6 混合井各含水层静水头高度测量原理与解析方法
    4.7 井中有垂向流的渗透系数K测量方法 (承压水)
    4.8 含水层的导水系数T
    4.9 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 (μ) 与承压含水层的弹性释水系数 (μe)
    4.10 裂隙渗透系数与水力等效隙宽计算公式 (裂隙矩形面积:A=hbk)
    4.11 溶隙渗流与渗流方向
5 三维流速矢量声纳测量仪
6 三维流速矢量可视化声纳成像系统
7 工程应用案例
    7.1 普西桥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渗漏声纳现场检测
    7.2 声纳渗流测量结果
8 结 语

(9)稻田水分感知与智慧灌溉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目的
    1 稻田水分感知与智慧灌溉的重要性
        1.1 我国水稻生产现状
        1.2 灌溉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1.3 信息技术对水稻生产重要性
    2 稻田土壤剖面水分高效感知与定量反演研究进展
    3 农田水分信息感知技术与设备研究进展
        3.1 土壤水分传感器研究进展
        3.2 作物冠层水分传感器研究进展
        3.3 田间水位传感器研究进展
    4 稻田水分传感网稳健感知技术与设备研究进展
        4.1 稻田水分传感网组网设备研究进展
        4.2 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的影响与模型研究进展
    5 稻田灌溉控制技术与设备研究进展
    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资料获取设备与项目
        2.2.1 土壤剖面水分测量
        2.2.2 光谱数据测量
        2.2.3 作物水分数据测量
        2.2.4 无线信道数据测量
        2.3 数据分析与方法
        2.3.1 土壤体积含水量
        2.3.2 土壤水分贮量
        2.3.3 无线信道路径损耗
        2.3.4 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稻田土壤剖面水分高效感知与定量反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设备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3.1 时空变异分析
        1.3.2 系统聚类分析
        1.3.3 敏感壤层分析
        1.3.4 模型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田土壤剖面水分时空变异分析
        2.2 土壤垂直剖面水分聚类分析
        2.3 土壤垂直剖面水分敏感壤层分析
        2.4 稻田土壤剖面水分定量反演模型构建
        2.5 土壤垂直剖面0-100 cm贮水量定量反演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稻田水分感知技术与传感设备研究
    1 土壤剖面水分传感器设计与试验
        1.1 土壤剖面水分传感器设计
        1.1.1 土壤剖面水分传感器感测原理
        1.1.2 土壤剖面水分传感器结构设计
        1.1.3 土壤剖面水分传感器硬件电路设计
        1.1.4 土壤剖面水分传感器软件结构设计
        1.2 试验与结果分析
        1.2.1 室内试验设计
        1.2.2 田间试验设计
        1.2.3 数据分析方法
        1.2.4 传感器精度试验结果
    2 水稻冠层水分光谱传感器设计与试验
        2.1 水稻冠层水分光谱传感器设计
        2.1.1 传感器感知原理
        2.1.2 水稻冠层水分光谱感知传感器总体结构设计
        2.1.3 光谱传感器探头设计
        2.1.4 水稻冠层水分光谱传感器硬件电路设计
        2.1.5 水稻冠层水分光谱传感器软件结构设计
        2.2 性能试验与结果分析
        2.2.1 性能试验
        2.2.2 结果分析
    3 稻田田间水位传感器设计与试验
        3.1 田间水位传感器感测原理
        3.2 田间水位传感器硬件设计
        3.3 田间水位传感器软件设计
        3.4 田间水位传感器性能试验与评价
    4 讨论与结论
        4.1 土壤剖面水分传感器的设计
        4.2 水稻冠层水分光谱传感器的设计
        4.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稻田水分传感网稳健传输技术与设备研究
    1 稻田水分传感网感知节点设计与实现
        1.1 感知节点硬件设计
        1.2 感知节点软件设计
    2 稻田水分传感网汇聚节点设计与实现
        2.1 汇聚节点硬件设计
        2.2 汇聚节点软件设计
    3 稻田传感网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的影响与模型
        3.1 试验设计与测试项目
        3.1.1 试验设备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试项目
        3.2 数据分析与方法
        3.2.1 路径损耗计算
        3.2.2 路径损耗模型
        3.2.3 评价指标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稻田无线信道传播变化趋势分析
        3.3.2 路径损耗模型结果与分析
        3.4 信道模型性能仿真与结果分析
        3.4.1 汇聚节点通信协议模型改进
        3.4.2 汇聚节点通信协议仿真模型设计
        3.4.3 仿真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稻田智慧灌溉控制技术与设备研究
    1 稻田智慧灌溉控制原理与控制器设计
        1.1 稻田智慧灌溉控制原理
        1.2 智慧灌溉控制器设计
        1.3 稻田智慧灌溉控制器功能实现
        1.3.1 稻田智慧灌溉模糊神经网络功能实现
        1.3.2 稻田智慧灌溉控制器参数功能实现
    2 稻田智慧灌溉无线控制终端设计
        2.1 稻田灌溉无线控制终端硬件设计
        2.2 稻田灌溉无线控制终端软件设计
        2.3 稻田灌溉无线控制终PCB设计与实物图
    3 稻田智慧灌溉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稻田智慧灌溉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3.2 稻田智慧灌溉系统田间应用
        3.2.1 智慧灌溉试验系统实施
        3.2.2 智慧灌溉试验系统首部设备选择
        3.2.3 智慧灌溉试验系统执行设备选择
        3.2.4 智慧灌溉试验系统集成与实现
        3.3 系统性能与功耗测试
        3.3.1 系统性能仿真结果与分析
        3.3.2 感知节点充电性能测试
        3.3.3 感知结点功耗测试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土壤剖面水分高效感知方法
        1.2 农田水分感知技术与设备
        1.3 稻田无线信道传播特性与影响
        1.4 智慧灌溉控制技术
    2 全文主要结论
    3 创新与特色
    4 今后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1 已发表的论文
    2 申请的发明专利
    3 申请的软件着作权
    4 参加的研究课题
致谢

四、智能化地下水动态参数测量仪(论文参考文献)

  • [1]饮用水水垢的快速检测及器壁界面附着特性研究[D]. 李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布里渊光时域散射技术在山体滑坡应用监测研究[D]. 刘洋.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新型硅基树脂对阴离子态金属放射性核素的吸附及分离研究[D]. 陈立丰.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高含水原油沉降罐智能切水器的研究[D]. 叶子浩.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5]基于3D Web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以滑坡为例[D]. 丁兰兰.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采场围岩变形与破坏监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 张平松,许时昂,郭立全,吴荣新. 煤炭科学技术, 2020(03)
  • [7]基于能量测量的声呐渗流矢量法及其应用[J]. 胡盛斌,杜国平,徐国元,周天忠,钟有信,石重庆. 岩土力学, 2020(06)
  • [8]三维流速矢量声纳测量系统[J]. 杜国平,杜家佳,宋晓峰,杜广林.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9(03)
  • [9]稻田水分感知与智慧灌溉关键技术研究[D]. 高珍冉.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10]关于坝基深覆盖层的勘察与防渗处理——下坂地水库坝基覆盖层勘察[A]. 宋文搏,焦振华,濮声荣. 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集, 2008

标签:;  ;  

智能地下水动态参数测量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