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女职工素质 丰富小康社会内涵(论文文献综述)
杨雪[1](2021)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视域下中国妇女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妇女劳动力人口数截至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已经达到约3.34亿人,中国妇女在中国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必须充分重视妇女问题,使广大中国妇女得到充分的发展。2020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之际,习近平向参加全国两会的女性代表、委员及工作人员致以节日祝贺时强调指出,党和国家发展宏伟蓝图的实现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其中也包括广大妇女。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更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妇女运动的时代主题,充分发挥妇女在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让广大妇女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关于妇女问题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辩证的、不断发展进步的理论。它是以妇女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理论体系,该理论探讨了妇女地位问题、妇女问题的产生根源、妇女问题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奋斗方向,旨在指导广大女性探求一条科学的解放之路。为我国各阶段、各阶层妇女的解放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与行动指导。大力推进妇女平等就业不仅对妇女群体自身解放乃至全社会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经济层面来看,大力推进妇女平等就业不仅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社会生产力,还能使妇女获得经济独立从而获得各领域的独立地位,进而确保妇女成为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者与平等受益者。从政治层面看,大力推进妇女平等就业有利于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也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文化层面看,大力推进妇女平等就业有利于唤醒妇女的主体意识,也有利于建立健康、和谐的两性文化。该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充分运用该理论基本内容分析自建国以来中国女性在就业中所取得的成绩与现状,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作为思想基础,分析发展我国妇女就业的意义和价值。再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结合实践案例数据深刻挖掘当前我国妇女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根源,进而基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提供的实践路径探索我国解决妇女就业问题的策略选择。本文共有六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探讨了妇女就业的概念及其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进而进行了文献梳理,概括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以及妇女就业的相关国内外研究成果。之后笔者还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创新及不足。第二章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概念及其内在属性,并详细论述了该理论的理论基础及发展历程。而后列举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妇女受压迫是一个历史范畴,妇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意义,妇女解放程度是衡量人类解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是参加社会生产劳动以及妇女解放是长期性的历史过程。在细致梳理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到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主要观点的基础上,从确认妇女重要作用与地位,探索妇女解放的条件与途径,保障妇女享有平等权利以及鼓励妇女参政四个层面分别整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历程以及其对中国妇女发展与解放所做的贡献。第三章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妇女就业的指导意义。笔者首先从思想基础、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三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发展妇女就业的作用,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同解决中国妇女就业问题在逻辑上契合起来,进而细致阐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大力发展妇女就业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意义。第四章为中国妇女就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成就,笔者首先在第一部分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妇女就业状况及特征,进而基于《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以及《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的数据统计分析当前中国妇女就业现状,并据此概括中国妇女在就业人数、职业地位、就业结构和妇女组织及就业权益保障机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第五章为当代中国妇女就业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笔者首先从妇女就业及晋升机会、岗位及收入、再就业及保障制度等方面深入剖析当代中国妇女就业所存在的问题,并从性别文化观念、就业法律、社会保障制度及妇女主体意识等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第六章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视域下中国妇女就业发展策略,在这一章中,笔者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内容,结合第五章中所总结的中国妇女就业问题产生根源提供策略选择,包括建设先进性别文化、完善妇女就业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制度保障和培养妇女主体意识等。该研究通过分析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深刻内涵,并运用其科学有效地指导妇女的发展实践,旨在更好地保障和尊重妇女全面发展的权利,建设和谐的两性文化,创造积极健康的妇女发展氛围,使更多妇女积极投身国家和社会各项发展事业当中并做出贡献。
赵娜[2](202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工会是代表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现阶段会员总数已超3.0亿人,基层工会组织超280.9万个,成为中国最大的群团组织。2015年党中央召开群团工作会议以来,各级工会改革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党的十九大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使命和新要求,强调了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的职责定位。中国工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维护广大职工利益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推动工会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当前正处于“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加速演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应深刻体悟“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地位。深化工会改革,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增强改革实效,讲好中国工会故事。在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之中,群众性是工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因此建设服务型工会是这一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党中央对我国工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战略定位。习近平在中国工会十五大上代表党中央的致辞中第一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的目标,由此打造服务型工会成为工会工作史上的重要课题;中国工会十六大进一步明确,要着眼于更好地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需求,努力构建服务职工工作体系的发展目标;2015年7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群团工作会议,在会上做出了群团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着眼新时代新任务,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职工需求导向,健全服务职工体系,拓宽服务职工领域,让工会在职工需要时能看得见、找得到、信得过、靠得住。同时将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增写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内容,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会职能的第四次调整,即保留了“维护”这项基本职能,传承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工会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增加了“服务”这项基本职能,切实提升了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化解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工会的群众性不足问题。这一战略性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的关怀重视,为今后工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指导新时代工运事业的重要文件。之后围绕服务型工会建设,提升改进工会建设工作,习近平发表多次重要讲话,强调工会要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团组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服务型工会既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工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会组织是党号召团结群众的重要平台,新时期能否发挥好党与群众的纽带作用,直接关系到工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作用的发挥以及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因此,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有利于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理解和变革群团工作。现有关于服务型工会建设议题研究存在内在逻辑解释的碎片化、核心要素探究的模糊化、对策建议的笼统性等问题,且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基于这一研究背景的考量,本文试图在梳理服务型工会发展逻辑的基础上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核心要义,从而论证服务型工会建设是新时代彰显工会职能的必经之路,并探求服务职能如何在工会实践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以“服务型工会”为研究主题,聚焦于工会的“服务”职能,着眼于服务本身内涵与学理逻辑的梳理,从而将研究重点引向服务本身的深层机理。在具体章节的安排上,文章首先从工会职能与服务型工会等相关概念切入,通过辨析与演绎总结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内涵与特征,厘定本文的问题域。服务型工会职能的发挥是内在价值的外部表现,也是实践中改革建设可供遵循的机理线索,构成了透视服务内涵与工会服务相关问题的重要基石。因此对相关概念的辨析能够加深对服务型工会相关理论的清晰认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历史与比较分析确定能够为本文提供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即通过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会思想,加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工会思想和论述,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之相关的科学论断是工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发挥服务职能的理论基石,也是本文研究的基本依据。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细致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工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能的演变,以时间为序列整合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阐释工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主要职能,从而在中国工会整体发展的视角下审视服务型工会作为重要职能的时代背景与战略价值,更成为深刻理解“服务”这一职能的必然趋势。中国工会围绕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丰富形式、优化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呈现出纷繁复杂、丰富广泛的实践图景。基于此,本文论述了中国工会服务的三重蕴涵,不同的属性决定不同的工会服务客体,不同的服务客体要求工会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即工会的政治属性决定工会要服务党政中心、工会的社会属性决定工会要服务基层、工会的社团性质决定工会要服务职工。最后,本文在反思服务型工会建设现状与新时代工会建设的内在规律与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相关思考,以期丰富相关理论体系与实践思路,诸如各级工会组织如何发挥服务职能、更好地为会员提供服务、建立服务机制、探索服务方法等问题。服务是维权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服务型工会建设是工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适应社会发展结构与职工队伍调整的应然举措。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例如,工会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服务阵地规范化;服务项目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内容项目化;智慧平台体系不断成熟、服务流程信息化;服务队伍体系不断壮大、服务能力综合化等。与此同时,服务型工会建设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困境与瓶颈,唯有深入识别并有效化解,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步伐,加快形成构建服务型工会的相关制度,为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工会力量与智慧。
闫鹏飞[3](2021)在《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重视妇女发展工作,在诸多国际峰会和重要会议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妇女发展的关键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新时代妇女工作的展开和实施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理论创新,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本文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是导言,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节重点梳理了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来源,马克思主义妇女发展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届主要领导人的妇女发展思想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除此之外,习近平也注意到在妇女权益保障、妇女就业机会、妇女家庭负担、妇女政治参与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所以他关于妇女发展的重要论述也必然离不开妇女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第三章节是从与妇女发展关系最密的妇女地位、妇女权益、妇联组织、家庭建设四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具体内容。第四章节则主要介绍习近平关于妇女重要论述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是理论意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自身解放的主体力量。二是实践价值,为深化群团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提供了目标路径,为促进全球妇女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肖璐媛[4](2020)在《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妇女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重要报告中围绕妇女发展和妇联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妇女是社会发展的半边天力量,在家庭文明新风建设、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励广大妇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发展和妇女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铸就了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明确了重视家庭文明新风建设、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依靠妇联组织开展妇女群众工作等的重要指示。本文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发展和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首先深刻分析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其中理论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妇女观的继承及对中国传统妇女观的批判性借鉴。现实依据基于新时代为妇女发展提出了挑战和机遇、当代妇女发展的成就和问题并存两方面。其次分析了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妇女能顶半边天、妇女在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男女平等的事业是伟大的、妇女权益是基本人权、将妇联建设成为可信赖依靠的妇女之家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妇女贡献力量六个方面。然后梳理总结出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最后为更好地指导妇联组织开展工作和推进妇女解放事业进程,进一步提供了践行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具体路径,分别从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文明新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多措同施保障妇女各项权益、提高妇女主体意识与职业能力、加强妇联改革并发挥妇联重要作用四个方面展开。
张小宝[5](2019)在《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下,将男女平等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以国家最高政策的形式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发展的一项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总政策。二十多年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提出到确立,从一项政府承诺发展为一个不断完善并日益丰富的运行体系,在推动我国男女平等事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战略高度,对如何进一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要求。因此,系统地梳理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进程,探索进一步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的策略,既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体制机制”的题中之义。所以,本研究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的研究局限,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策略建构相结合,从党和国家对男女平等认识的发展变化、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及其体系的生成与建构及对男女平等突出问题的解决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和归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男女平等观、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男女平等观,从理论上廓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对“妇女问题”的社会属性、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妇女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变迁,揭示这些思想理论的核心构成、阶段性特征和新发展,以阐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探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男女平等的伟大实践,重点回顾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法律政策等方式推动男女平等与国家发展进步共赢的重要举措,揭示党运用法律政策推动男女平等的延续和发展。第三部分从国内妇女发展状况、国际社会推动妇女发展的潮流及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认识的拓展三个层面分析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时代背景,梳理1995年前后到2012年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提出到在国家政策、法律和党的执政纲领层面的确立,呈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由一项国家承诺发展为一个内含组织机构、规划纲要、法律政策、监测评估在内的国策运行体系的过程,并以此期间中国妇女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研究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进男女平等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研究在新时代妇情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男女平等新思想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共同作用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在完善法律政策、健全相关机制、激发妇女主体潜力等方面的新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研究党和政府直面弱势妇女和农村妇女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难题,推动新时代中国男女平等事业不断走向深入。第五部分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内在局限及国策运行的外部环境来理解和认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问题;然后,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探讨如何在完善法律政策、健全配套措施、增强机构建设、优化国策实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发展。总之,二十多年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正视不同时期中国男女平等的现实情况和妇女发展的现实需求,推动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取得突破性成就;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逐渐走向深入的历史图景。但是,面向新时代背景下“三个平等”的新观点给中国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正面临着内在机制的不健全和外部环境的不完善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对此,党和政府应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的方式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男女两性平等发展、妇女自身全面发展。
李湘杉[6](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本文开篇以社会保障的定义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理论为基础,剖析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明确社会保障的目标和功能,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监管及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分析,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意义。文章前两部分就国际及中国对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社会保障的目标、功能、意义等基础概念进行阐述,以及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监管、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并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的现状,即结合中国国情,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精准扶贫上的积极作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的优势及特点在于: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及待遇水平显着提升;养老保险经办管理不断增强;养老保障基础建设基本完善;社会化管理程度不断提升,养老保险制度转型,构建完善的责任分担体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随之而来的是政策调整对生育保险基金管理、使用及累积带来的巨大压力,政府应为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的家庭建立全覆盖、高标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制,构建国家层面的计划生育家庭社会保障安全网。同时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基本医疗保障根本无法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人们希望能够通过更多专业化的产品,来为年老时期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因此长期护理保险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带来的是医疗费用的逐年增长,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医疗保险管理部门通过不同的医疗保险基金给付形式,达到高效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目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是针对相关特殊人群所建立的,在遭遇低收入或无收入的情况下,为这类人群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使其基本生活不受影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和运行中也存在的一定的问题以及面临着一些挑战。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存在着缺陷,如监管政出多门,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保障基金存在贬值的风险,社会保障机构自身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与新时期社会保障工作不相适应;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挑战;医疗保险基金在使用及监管上存在漏洞;社会保障相关法规制度有待完善等。针对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及建议。养老保险制度可以通过改革、合并、整合等方法解决目前存在的双轨制、碎片化等问题。医疗保险改革应以底线公平为基础,消除医疗保险制度阶层化,以普遍覆盖为核心,从经办角度加大对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力度为方向,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定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以及项目内容、覆盖范围。失业保险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失业保险金的定位,从而达到合理使用失业保险金的目的。工伤保险通过加强法规建设,推动预防、补偿和康复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完善的工伤保险运行机制等措施,进一步推动工伤保险制度的向前发展。生育保险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生育法规,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关注育儿假期的待遇将解决部分生育保险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未来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将合并实施,目前试点城市的经验表明,两险合并有利于维护参保人的利益。社会救助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对社会保险制度起到了完善和补充作用。
王绍青[7](2019)在《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受到了世界关注,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从世界全局出发,审时度势,做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在中国社会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从三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建设成就使中国人民更加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海外则使用“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等词汇描述中国的进步。研究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发展演变和实践过程,有利于更加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指导未来实践。从国际背景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由于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秩序的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空前激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发展带来外部动力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着更大挑战。中国只有通过自身的发展才能更加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从国内背景看,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期间,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也正处于21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国社会也进入了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第一,介绍了总体布局的基本概念,并阐述了理论形成的一般条件。第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维思想。第三,这一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思想。第四,这一思想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思想。第五,这一思想还受到西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直接影响。在这部分还描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本文探讨了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基本内容。首先,以中共十六大到十八大的中央文件精神和胡锦涛重要的讲话为依据,研究了胡锦涛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容。其次,阐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内在逻辑,指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最后总结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具有的系统性、辩证性、人民性、实践性的基本特征。本文还探讨了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实践成就。在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时期,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同时对创新国家建设、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政策、经济体制变革等方面进行了扼要论述。政治建设主要从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行政体制改革等内容进行了论述。文化建设中,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了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文化单位分类体制改革成就显着,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并被确立为国家支柱产业。社会建设中,民生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是重点内容。这一时期的民生建设成就突出,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我国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建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开拓新局面,我国制定了全国主体功能区,提倡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保护和环保治污工作不断发展,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生态文明机构和制度建设,环境立法和保护制度不断完善。本文最后论述了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维思想,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这一理论顺应了人民的期待,是中国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奠定了新时代总体布局发展的基础。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是在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期间,总体布局建设内容更加明确,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基础上的理论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统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构建和谐社会是总体布局实践中获得历史启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经济建设中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经济健康发展,从战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逐步消除腐败现象,显着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改善民生,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努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回应人民对美好环境的期待将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的重点努力方向。
潘润杰[8](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妇女发展观研究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九次全国妇代会工作报告的文本》文中指出本文以改革开放40年以来九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报告为基础,具体阐述在马克思主义妇女发展观指导之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发展观的演变发展。首先,结合1978-2018年九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报告中的热词、新词变化和党对妇女社会关怀面的变迁,透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发展观;其次,归纳中国共产党妇女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及特点:其核心思想和精髓是把妇女权益放在首位,根本政治立场是始终坚持党领导妇女工作,基本原则是推动妇女工作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始终与时俱进,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最后,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女性教育、就业创业、婚恋及生育、参政四部分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妇女发展观中国化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和措施,展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妇女工作发展成果与创新成果,总结其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代表大会总共召开了九次,从这九次妇代会的内容可以看出,党对妇女工作的方针进行了不断调整和改革,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经济建设与政治路线紧密结合,转变为国家政策引导与实现妇女综合素质提升相互结合,有关妇女发展的政策目标符合中国国情,注重精准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性,越来越向规范化与具体化方向不断完善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妇女发展观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发展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妇女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中,针对妇女工作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体现出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相关内容的创新,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本文的创新点:本文的选题角度新颖,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年,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妇女发展观理论研究”,学术界的相关内容比较少。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妇女发展的相关内容,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研究空白。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基于改革开放40年来九次妇代会报告作为文本分析,有据可依,为妇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作用很有必要。
李乾坤[9](2019)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是将妇女群众的具体利益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在一起,在社会领域持续推进妇女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七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妇联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在党政部门支持下,积极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阶段的社会治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深化妇联组织改革、推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阶段,系统梳理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全面总结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既是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深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因此,对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研究以现阶段的区域性实践和个案为主的局限,以史实为依据,运用相关理论,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党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妇联组织的沿革、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社会力量的消长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先从探析妇联组织特性和社会治理理念着手,界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内涵,划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研究边界,然后梳理归纳与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最为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社会性别理论、治理理论的理论沿革和核心观点,阐释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妇联围绕新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治理中心任务,统合妇女群众与其他社会力量,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以及对妇女进行社会改造的社会治理实践。第三、四部分研究在政治经济形势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历程中,妇联在组织建设、提升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发动妇女参与各项社会建设、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为妇女提供劳动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探索与过失。第五部分研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妇联遵循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的国家治理总体战略,按照“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治理原则,在建立纵横交错的妇联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和协调机制,打造“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文明家庭创建”等多个专题活动品牌,建立确保活动持续开展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的丰富实践。第六部分研究新时代妇联在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新布局中,在全面深化妇联组织改革的基础上,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催生的各种新资源、新技术,尤其是巾帼志愿者资源和互联网技术,联合社会力量在妇女源头维权和实事化维权、引领妇女群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动员妇女参与社会文明新风培育等方面的新探索。第七部分总结妇联在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中,在推动妇联组织创新发展,处理与党政部门、其他社会团体、妇女群众等各方社会力量关系,汇聚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联系、团结、服务、教育妇女群众等方面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总之,妇联作为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妇女可信赖和依靠的重要群团组织,是沟通党和妇女群众、联合其他社会力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间,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主流是既推进了妇联组织的创新发展,满足了各个阶段妇女群众解放发展的需求,又为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了巾帼力量,基本上形成了多赢的良性循环;支流是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一度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存在“四化”一类的历史遗留问题或体制机制问题。因此,在亟需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攻坚阶段,为了充分激发妇联和妇女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的群团改革和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建构作出了重要部署和指示。历史经验表明,新时代妇联若要更好地承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使命,还需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妇联组织主动性相统一,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活动相统一,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等历史逻辑。
张杨峰[10](2019)在《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机制对职工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机制为主要研究客体,以红塔集团职工体育为研究对象,充分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查访谈、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以及数理统计、逻辑性分析的方法对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机制和职工体育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形态特征、认知程度、职工参与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采用SPA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多角度从职工体育管理机制对职工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展开调查并进行分析,并提出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机制和职工体育发展的建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在红塔集团的发展历程中,职工体育经历了起步、探索、确立、稳步和推动阶段。其管理机制体现为:动力机制依托红塔集团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和职工对日常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运行机制有效推动红塔集团营销创造价值、积累财富的现实需要,有效确保职工体育活动经费来源、体育场地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是开展职工体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约束机制的强执行力能够保证职工体育控制机制的常态化,从而保障红塔集团职工体育能够有效、持续稳定发展;红塔集团整合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生活,旨在推动职工体育管理机制的融合发展,集团职工体育发展受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管理机制的确立和完善还有提升空间;红塔集团职工体育活动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方式。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机制下职工参与比例高,但参与程度不高,职工的体育消费还停留在购买衣服和体育器材等低端层次上,而对锻炼方法、体育知识的需求意识不强。职工对职工体育活动认知程度高,都希望公司重视职工身体健康及职工体育锻炼,提供健身场所和时间,推行体检项目和健身指导以预防和改善职工因生产任务重,工作强度大导致的亚健康和职业病。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的动力系统既是职工的体育活动需求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良好的职工体育管理运行机制对职工体育的发展起促进和推动作用。反过来,职工体育的发展也能够补充和完善管理机制,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机制和职工体育发展应从企业文化独立性去推动职工体育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围绕职工体育活动来推动职工体育管理机制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加强职工体育宣传引导的方式方法,协调内外部条件推动职工体育的制度建设;各级职工体育管理部门要充分考虑职工的年龄、性别、工作性质和时间以及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属性的不同来合理安排职工体育的活动内容,定期组织运动会、各体育项目比赛,各体育协会、兴趣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发组织和举办比赛,从而形成级级有活动,事事有人抓的良好职工体育风气;进一步完善职工体育场所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器材的管理和使用率,为职工体育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多鼓励、宣传和调查职工感兴趣的活动,开展专题讲座给职工科普体育锻炼对职工身心的好处,增强职工健身意识,拓展职工体育的新项目、新方式,不断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建立企业拨款和员工自筹的新型职工体育管理运行机制,多种形式和渠道组织和引导职工参与体育活动,多组织起点低、普及性高的体育活动,活动时间要设置合理,活动安全要有保障,组织职工做准备活动,最大程度减少和预防受伤;安排一些职工体育活动学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职工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确保红塔集团职工体育能够长期、持久、稳定的发展。
二、提高女职工素质 丰富小康社会内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女职工素质 丰富小康社会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视域下中国妇女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妇女就业概念及其相关概念 |
1.2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成果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及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核心内容 |
2.1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概念理解及其属性 |
2.1.1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概念理解 |
2.1.2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特征 |
2.2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发展历程 |
2.2.1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理论来源 |
2.2.2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发展历程 |
2.3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核心内容 |
2.3.1 妇女受压迫是一个历史范畴 |
2.3.2 妇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意义 |
2.3.3 妇女解放程度是衡量人类解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
2.3.4 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是参加社会生产劳动 |
2.3.5 妇女解放是长期性的历史过程 |
2.4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深化发展 |
2.4.1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深化发展的意义 |
2.4.2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深化发展的主要成果 |
2.4.3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丰富与完善的特点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妇女就业的指导意义 |
3.1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妇女就业的总体指导意义 |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发展妇女就业提供了思想基础 |
3.1.2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发展妇女就业提供了理论支撑 |
3.1.3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发展妇女就业提供了实践路径 |
3.2 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妇女就业的经济意义 |
3.2.1 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
3.2.2 使妇女成为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者与平等受益者 |
3.3 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妇女就业的政治意义 |
3.3.1 有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3.3.2 使妇女获得政治及各领域的独立地位 |
3.4 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妇女就业的社会意义 |
3.4.1 推动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
3.4.2 保障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
3.5 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妇女就业的文化意义 |
3.5.1 有利于唤醒妇女的主体意识 |
3.5.2 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两性文化 |
第4章 新中国妇女就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成就 |
4.1 新中国妇女就业状况的历史梳理 |
4.1.1 50年代中国妇女就业状况及特征 |
4.1.2 60年代中国妇女就业状况及特征 |
4.1.3 70年代中国妇女就业状况及特征 |
4.1.4 80年代中国妇女就业状况及特征 |
4.1.5 90年代中国妇女就业状况及特征 |
4.1.6 新世纪以来中国妇女就业状况及特征 |
4.2 中国妇女就业所取得的发展成就 |
4.2.1 妇女就业人数及比例不断加大 |
4.2.2 妇女职业地位显着提高 |
4.2.3 妇女就业结构不断改善 |
4.2.4 妇女就业权益保障机制日趋完善 |
第5章 当代中国妇女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
5.1 当代中国妇女就业存在的问题 |
5.1.1 妇女就业及晋升机会仍不平等 |
5.1.2 妇女就业岗位及收入仍不均衡 |
5.1.3 妇女再就业及保障制度仍存劣势 |
5.2 妇女就业问题原因剖析 |
5.2.1 性别文化观念滞后 |
5.2.2 就业法律实施不力 |
5.2.3 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
5.2.4 妇女主体意识薄弱 |
第6章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视域下中国妇女就业发展策略 |
6.1 建设先进性别文化 |
6.1.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弘扬先进性别文化 |
6.1.2 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引导,营造男女平等的文化环境 |
6.1.3 用人单位转变用人理念,减少就业中的性别偏见 |
6.2 完善妇女就业法律法规 |
6.2.1 修改并完善已有法律法规 |
6.2.2 明确妇女就业的法律责任体系 |
6.2.3 制定专门的平等就业保护法 |
6.2.4 健全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的维权通道和救济途径 |
6.3 加强社会制度保障 |
6.3.1 建立专门机构并整合各社会主体促进妇女平等就业 |
6.3.2 优化妇女就业结构与创新妇女就业形式相结合 |
6.3.3 完善女性生育保险制度的社会补偿机制 |
6.4 培养妇女主体意识 |
6.4.1 加强女性的主体意识,形成理性一致的维权观念 |
6.4.2 转变女性传统就业观,强化自主择业意识 |
6.4.3 注重女性自身素质培养,提高就业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及理论创新 |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概念界定 |
2.1.1 工会 |
2.1.2 工会服务 |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 |
2.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 |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会建设思想 |
2.2.2 列宁、斯大林的工会建设思想 |
2.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会建设思想 |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创新发展 |
2.3.1 党的理论创新为工会理论创新提供根本遵循 |
2.3.2 中国工运时代主题创新发展 |
2.3.3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推进 |
2.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深化拓展 |
第3章 中国工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能的演变 |
3.1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工会及其重要职能 |
3.1.1 中国工会诞生背景 |
3.1.2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诞生 |
3.1.3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工会的特点及其主要职能 |
3.2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
3.2.1 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
3.2.2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的特点 |
3.2.3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的职能 |
3.3 新时期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
3.3.1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中国工会 |
3.3.2 新时期中国工会的特点 |
3.3.3 新时期中国工会的职能 |
3.4 新时代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
3.4.1 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群团工作会议 |
3.4.2 新时代中国工会的特点 |
3.4.3 新时代中国工会的职能 |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三重蕴涵 |
4.1 服务中心——工会的政治属性决定 |
4.1.1 思想政治引领:夯实党的执政之基 |
4.1.2 文化价值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1.3 先进典型引领:弘扬劳模精神培养大国工匠 |
4.1.4 职工利益引领: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 |
4.1.5 健全机制引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
4.2 服务基层——工会的社会属性决定 |
4.2.1 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 |
4.2.2 促进企业和谐,注重载体建设 |
4.2.3 促进企业和职工共成长,培育先进企业文化 |
4.3 服务职工——工会的职能属性决定 |
4.3.1 精准服务 |
4.3.2 普惠服务 |
4.3.3 专业化服务 |
4.3.4 特色服务 |
4.3.5 维权服务 |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现状 |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
5.1.1 工会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服务阵地规范化 |
5.1.2 工会服务项目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内容项目化 |
5.1.3 工会智慧平台体系不断成熟、服务流程信息化 |
5.1.4 工会服务队伍体系不断壮大、服务能力综合化 |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1 服务覆盖范围与职工用工形式多样化的矛盾 |
5.2.2 服务项目配置与职工群众需求个性化的矛盾 |
5.2.3 服务载体更新与信息化发展的矛盾 |
5.2.4 服务机制建设与人员队伍素质的矛盾 |
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探析 |
5.3.1 观念层面因素:群众意识的淡化 |
5.3.2 体制层面因素:行政化运行的困境 |
5.3.3 机制层面因素:制度供给的不足 |
5.3.4 人员层面因素:结构不合理的局限 |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主要对策与思考 |
6.1 牢记职责使命,着力凝聚服务职工的思想共识 |
6.1.1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
6.1.2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
6.1.3 坚持以效果为导向 |
6.2 着眼扩面覆盖,推进完善服务职工的组织体系 |
6.2.1 巩固企事业单位已有的工会服务阵地建设 |
6.2.2 扩大工会组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人群的覆盖面 |
6.3 强化科技引领,打造创新服务职工的载体平台 |
6.3.1 推进工会会员信息平台建设 |
6.3.2 推进工会网上工作平台建设 |
6.3.3 推进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移动客户端建设 |
6.4 聚焦共享理念,积极构建服务职工的普惠模式 |
6.4.1 找好服务角度,实现服务领域全方位 |
6.4.2 拓宽服务广度,实现服务内容广覆盖 |
6.4.3 强化服务深度,实现服务方式多样性 |
6.4.4 加大服务力度,实现服务受众多元化 |
6.5 展现改革成果,建立高效服务职工的队伍 |
6.5.1 人员结构的专业性、合理性 |
6.5.2 人员培训的常态化、经常化 |
6.5.3 绩效考核的规范性、激励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创新之处 |
一、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来源 |
(一)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妇女发展思想 |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妇女发展思想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妇女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
1.妇女权益保护受到很大挑战 |
2.妇女就业权利和机会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 |
3.妇女家庭责任的承担仍然过重 |
4.妇女政治参与仍面临挑战 |
二、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一)妇女地位论 |
1.妇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半边天” |
2.促进妇女与男性平等发展 |
3.使妇女成为政界商界学界的领军人物 |
(二)妇女权益论 |
1.完善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 |
2.对侵犯妇女权益问题的行为坚决打击 |
3.关注妇女民生问题 |
(三)妇女组织建设论 |
1.加强妇女干部队伍建设 |
2.联系和服务妇女是妇联工作的生命线 |
3.深化基层妇联改革 |
(四)妇女家庭论 |
1.发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 |
2.做好家庭工作是妇联组织服务大局服务妇女的重要着力点 |
3.加强妇女带动家庭成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能力 |
三、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
(一)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
1.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
2.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3.妇女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自身解放的主体力量 |
(二)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
1.指导了妇女群团组织改革 |
2.引领了妇女思想政治工作 |
3.为促进全球妇女发展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4)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形成的依据 |
2.1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
2.1.1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
2.1.2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妇女观 |
2.1.3 中国传统妇女观 |
2.2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
2.2.1 新时代为妇女发展提出了挑战和机遇 |
2.2.2 当代妇女发展成就和问题并存 |
3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
3.1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3.1.1 妇女能顶“半边天” |
3.1.2 妇女在树立良好家风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
3.1.3 “男女平等的事业是伟大的” |
3.1.4 “妇女权益是基本人权” |
3.1.5 “将妇联建设成为可信赖依靠的妇女之家” |
3.1.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妇女发挥力量 |
3.2 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 |
3.2.1 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理论指导 |
3.2.2 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引领 |
3.2.3 以注重家庭文明建设为核心 |
3.2.4 以帮助特殊妇女群体为重要关注点 |
3.2.5 以开展党领导下的妇联工作为重要辅助 |
4 践行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策略 |
4.1 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文明新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
4.1.1 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治理中的能力 |
4.1.2 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的优势 |
4.1.3 充分发挥妇女在家风形成中的魅力 |
4.2 多措同施保障妇女各项权益 |
4.2.1 经济社会参与权益 |
4.2.2 政治参与权益 |
4.2.3 受教育权益 |
4.2.4 健康权益 |
4.3 提高妇女主体意识与职业能力 |
4.3.1 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 |
4.3.2 加大对妇女的教育培训力度 |
4.3.3 鼓励女性自主创新创业 |
4.4 加强妇联改革并发挥妇联重要作用 |
4.4.1 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
4.4.2 深化妇联组织改革 |
4.4.3 动员广大妇女发挥半边天作用 |
4.4.4 坚持维护好妇女权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
(一)国内关于男女平等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 |
(三)国外相关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男女平等观 |
(一)私有制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
(二)无产阶级解放道路是妇女解放的根本道路 |
(三)妇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 |
二、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 |
(一)“四权”是中国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总根源 |
(二)在革命斗争中求解放,在参与生产中求平等 |
(三)劳动妇女是争取男女平等的主体力量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领导人的男女平等观 |
(一)邓小平男女平等观 |
(二)江泽民男女平等观 |
(三)胡锦涛男女平等观 |
(四)习近平男女平等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孕育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初步探索 |
(一)动员妇女参政议政,争取男女政治权利平等 |
(二)打破封建土地制度,争取男女经济权利平等 |
(三)实行婚姻制度改革,争取妇女婚姻自由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全面探索 |
(一)男女平等成为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
(二)颁布《婚姻法》构建新型婚姻家庭关系 |
(三)保障妇女参加普选和民主建政 |
(四)强调同工同酬与保护妇女劳动权益 |
三、改革开放初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全新探索 |
(一)修改《婚姻法》,应对新时期婚姻新问题 |
(二)直面妇女参政低谷,切实维护妇女参政权利 |
(三)促进妇女公平就业,深化妇女劳动权益保障 |
(四)出台《妇女权益保障法》,推动妇女权益保障法制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及逐步完善 |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和确立 |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时代背景 |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 |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 |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建构 |
(一)明确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组织体系 |
(二)制定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纲要规划体系 |
(三)构筑保障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执行的法律政策体系 |
(四)建立科学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监测评估体系 |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妇女发展的初步推进 |
(一)多措并举保障妇女就业创业 |
(二)齐抓共管积极推动妇女参政 |
(三)多部门联合共促妇女成长成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发展 |
一、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的新机遇 |
(一)新时代妇女发展的新样态 |
(二)习近平男女平等的新思想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 |
二、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新进展 |
(一)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政策体系的突破性成果 |
(二)妇女发展纲要规划凸显妇女的主体地位 |
(三)法律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的探索和建立 |
三、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妇女发展问题的新突破 |
(一)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
(二)助力贫困妇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
(三)促进农村妇女平等参与村民自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妇女发展问题凸显 |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度亟需加强 |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
(一)地方政府对男女平等的重视程度有限 |
(二)相关机构的权威性与协调性不足 |
(三)性别平等文化环境尚未形成 |
三、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
(一)完善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政策 |
(二)健全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配套措施 |
(三)增强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机构建设 |
(四)营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文化环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五、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级研究 |
第一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涵 |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相关概念 |
一、社会保障的定义 |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
三、社会保障的目标及功能 |
第二节 社会保障基金 |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内涵 |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
三、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 |
四、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 |
第三节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
一、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及模式 |
二、国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及启示 |
三、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路 |
第四节 社会保障制度 |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概念 |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 |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
第二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与现实 |
第一节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阶段 |
一、中国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 |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 |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阶段 |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起步 |
二、失业保险确立基本框架 |
三、工伤保险在改革中酝酿 |
四、生育保险的改革试点 |
五、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 |
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 |
一、建立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 |
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与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 |
三、失业保险制度全面确立 |
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工伤保险制度 |
五、全面实现生育保险社会统筹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
一、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
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三、失业保险与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并轨 |
四、工伤保险的法制化 |
五、“二孩”政策下生育保险的完善与调整 |
第五节 社会保障的创新阶段 |
一、社会保障与精准扶贫 |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 |
三、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势与特点 |
第一节 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及待遇水平显着提升 |
一、中国养老保险的发展及现状 |
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取得的成就 |
第二节 “老龄化”社会下的社会保障政策 |
一、生育保险在人口老龄化下发挥巨大作用 |
二、社会保险的“第六险” |
第三节 医疗保险给付形式的多样化 |
一、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 |
二、医疗保险给付形式的多样化 |
第四节 建立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
一、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的特点 |
二、“安全网”的保障形式 |
第四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第一节 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及自身建设问题 |
二、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
三、社会保障基金面临贬值及流失的风险 |
第二节 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 |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的形成 |
二、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的特点及缺陷 |
第三节 “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 |
一、中国“老龄化”社会现状 |
二、“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 |
第四节 医疗保险基金在使用及监管上存在的问题 |
一、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立法尚待完善 |
二、对医疗机构及参保人员的管理问题 |
三、医疗保险经办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社会保障相关法规制度尚待完善 |
一、失业保险收支结存量过大 |
二、生育保险的发展欠均衡 |
三、工伤保险运行机制不健全 |
第五章 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
第一节 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基金监管 |
一、统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
二、建立专门的经办机构 |
第二节 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 |
一、加大养老保险改革力度 |
二、完善养老保险监督机制 |
三、建立健全企业年金制度 |
四、推动养老金入市 |
五、高层次统筹发放养老金 |
第三节 完善保障制度应对“老龄化” |
一、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 |
二、建立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 |
三、适当延迟退休年龄 |
第四节 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用及监管 |
一、消除医疗保险制度阶层化 |
二、医疗保险的普遍覆盖 |
三、从经办角度加大管理力度 |
四、医疗保障的专门管理 |
第五节 完善法规制度充分发挥保障作用 |
一、建立适度保障制度,促进就业 |
二、统一生育保险制度提高待遇水平 |
三、加强工伤保险法规建设 |
四、实现社会救助高层面高标准立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创新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主要创新 |
四、研究方法 |
(一)历史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的方法 |
(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一章 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 |
一、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历史背景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总体布局的基本内涵及其基本理论来源构成 |
(二)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维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思想 |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思想 |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 |
三、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发展过程 |
(一)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 |
(二)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
(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
第二章 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内容与特征 |
一、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建设富强国家,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二)建设民主国家,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体制改革 |
(三)建设文明国家,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四)建设和谐国家,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 |
(五)建设美丽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内在逻辑 |
(一)经济建设是根本 |
(二)政治建设是保证 |
(三)文化建设是灵魂 |
(四)社会建设是条件 |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
三、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基本特征 |
(一)系统性 |
(二)辩证性 |
(三)人民性 |
(四)实践性 |
第三章 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实践成就 |
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一)宏观经济运行良好 |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出现标志性成果 |
(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
(四)深化经济体制变革 |
二、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 |
(一)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
(二)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着 |
(三)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
(四)开创了中央最高权力交接的新境界 |
三、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
(一)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 |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四)文化体制改革成就显着 |
四、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
(一)民生建设普惠性增强 |
(二)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 |
五、生态文明建设开拓新局面 |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
(二)促进能源和资源节约 |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环保治污工作 |
(四)完善生态文明机制建设 |
第四章 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 |
一、理论贡献 |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维思想 |
(二)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三)深化了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
二、现实意义 |
(一)顺应了人民的期待 |
(二)指明了中国发展的路径 |
(三)奠定了新时代总体布局发展的基础 |
三、历史启示 |
(一)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二)必须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三)必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
(四)必须显着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
(五)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突出地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妇女发展观研究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九次全国妇代会工作报告的文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研究现状与国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妇女发展观 |
2.1.2 妇女观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
2.1.3 全国妇女代表大会 |
2.1.4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
2.1.5 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及发展理论 |
2.2.2 中国共产党的妇女解放及发展理论 |
2.2.3 西方女权主义理论 |
2.2.4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 |
3 从妇代会工作报告的文本透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发展观 |
3.1 新词、热词的变迁与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发展思想 |
3.1.1 中国妇女四大到七大:妇女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争取发展权 |
3.1.2 中国妇女七大到九大:妇女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力争男女平等 |
3.1.3 中国妇女九大到十一大:妇女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
3.1.4 中国妇女十一大到十二大:妇女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建新功 |
3.2 历次妇代会工作报告中党对妇女的社会关怀面的变迁 |
3.2.1 中国妇女四大到七大:重点关怀妇女经济地位 |
3.2.2 中国妇女七大到九大:重点关注妇女的权益保障 |
3.2.3 中国妇女九大到十一大:重点提升妇女的精神风貌 |
3.2.4 中国妇女十一大到十二大:重点助力乡村妇女脱贫振兴 |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妇女发展观的内涵及特点 |
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妇女发展观的内涵 |
4.1.1 其核心思想和精髓是把妇女权益放在首位 |
4.1.2 其根本政治立场是始终坚持党领导妇女工作 |
4.1.3 其基本原则是推动妇女工作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
4.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妇女发展观的特点 |
4.2.1 中国的妇女发展始终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
4.2.2 中国的妇女发展始终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相适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
4.2.3 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使妇女发展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践行中国妇女发展观的具体措施 |
5.1 党对女性教育发展的基本思想及政策导向 |
5.1.1 普及义务教育,保障儿童受教育权,从源头上避免产生新文盲 |
5.1.2 重视各层次、各区域、各民族女性的受教育权,提升女性的整体素质 |
5.2 党对女性就业创业基本保障及政策实践 |
5.2.1 颁布法律法规,保障妇女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就业权,禁止歧视妇女 |
5.2.2 女性就业行业结构趋于合理,女性在第三产业中就业比例增长显着 |
5.2.3 女性自主创业者增多,成为妇女就业新的突破点 |
5.3 党对女性婚恋及生育的基本思想及政策引导 |
5.3.1 强制实行计划生育,要求妇女坚持文明进步的婚育观 |
5.3.2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妇女婚育观呈现开放多元化趋势 |
5.4 党对女性参政的基本保护及政策安排 |
5.4.1 中国妇女四大到七大:女性参政处于恢复发展时期 |
5.4.2 中国妇女七大到九大:女性参政处于巩固发展阶段 |
5.4.3 中国妇女九大至今:女性参政呈现加快发展态势 |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妇女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
6.1 理论意义 |
6.1.1 极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 |
6.1.2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升华 |
6.2 现实意义 |
6.2.1 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发展观及其实践,为妇女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
6.2.2 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发展观及其实践极大地发挥了城乡妇女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 |
6.2.3 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发展观及其实践,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9)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一)妇联组织 |
(二)社会治理 |
(三)妇联参与社会治理 |
二、相关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
(二)社会性别理论 |
(三)社会治理理论 |
第二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开端(1949-1956) |
一、妇联的全面组建与女界的初步统合 |
(一)妇联组织体系的初创 |
(二)妇联的组织统合 |
二、妇联参与创建社会新秩序的行动 |
(一)发动妇女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 |
(二)参与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 |
(三)参与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 |
三、妇联参与改造妇女的初步实践 |
(一)劳动光荣理念下对妓女身份的重塑 |
(二)抗美援朝运动中对妇女爱国观的培育 |
(三)识字学习运动中对妇女的文化政治教育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探索(1956-1966) |
一、妇联组织的曲折发展 |
(一)妇联组织名称的统一 |
(二)妇联组织制度的改进 |
(三)妇联团体会员的收缩与发展 |
(四)妇联基层组织的整顿波折 |
二、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
(一)动员妇女参加社会劳动 |
(二)大规模开展妇女扫盲运动 |
(三)培育妇女群众集体观 |
三、妇联初步纠正“左倾冒进”错误的举措 |
(一)加强对妇女的劳动保护 |
(二)参与整顿托幼组织 |
(三)参与整治婚姻乱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中断与初步恢复(1966-1976) |
一、妇联组织的全面解体与初步恢复 |
(一)妇联组织的逐步解体 |
(二)妇联组织的初步恢复 |
二、妇联对社会治理的有限参与 |
(一)参与推进男女同工同酬 |
(二)发动妇女参与“农业学大寨” |
(三)协助托幼组织的恢复整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发展(1977-2012) |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妇联组织的迅速发展 |
(一)妇联组织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二)妇联团体会员的迅速扩展 |
(三)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的持续推进 |
二、新时期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
(一)多层次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
(二)全方位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
(三)多方面推进对妇女的综合教育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化转型(2012-2018) |
一、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机遇 |
(一)习近平的社会治理新理念新布局 |
(二)群团改革背景下妇联组织发展的新需求 |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中国妇情新样态 |
二、新时代妇联组织的深化改革 |
(一)妇联组织各项制度的全面整建 |
(二)妇联组织体系的系统化改革 |
三、新时代妇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实践 |
(一)引领妇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
(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新作为 |
(三)动员妇女参与培树社会文明新风尚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主体性相统一 |
二、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 |
三、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
四、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性活动相统一 |
五、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机制对职工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1.1 职工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1.2 职工体育管理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1.1.2 选题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实际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职工体育 |
1.2.2 国外职工体育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2.1 文献资料分析法 |
1.3.2.2 实地调查访谈法 |
1.3.2.3 问卷调查法 |
1.3.2.4 数理统计法 |
1.3.2.5 逻辑分析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1.4.2 研究内容的创新 |
1.5 概念界定研究 |
1.5.1 职工体育的概念 |
1.5.2 职工体育管理模式 |
第2章 红塔集团职工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
2.1 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及运行状况分析 |
2.1.1 红塔集团组织框架以及职工体育管理机制 |
2.1.2 红塔集团职工对职工体育的参与态度认识 |
2.1.3 红塔集团开展职工体育的经费支持及开展运动项目情况 |
2.1.4 红塔集团开展职工体育活动取得的成效 |
2.2 红塔集团职工参与职工体育的情况调查 |
2.2.1 受调查职工对体育锻炼功能的认知分析 |
2.2.2 受调查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频数 |
2.2.3 受调查职工参与的活动项目选择分析 |
2.2.4 受调查职工的业余体育消费情况 |
2.2.5 影响红塔集团职工体育开展的因素分析 |
2.2.6 受调查职工参与体育活动方式和场所选择 |
第3章 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的效果分析 |
3.1 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机制对职工体育发展的分析 |
3.1.1 对社会和其他企业职工体育开展的影响 |
3.1.2 对红塔集团企业文化和个人发展的影响 |
3.2 红塔集团开展职工体育所取得的效果分析 |
3.2.1 强化企业职工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激发职工进取精神 |
3.2.2 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 |
3.2.3 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
3.3 红塔集团受调查职工的基本状况 |
3.3.1 红塔集团受调查职工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3.3.2 红塔集团受调查职工的岗位类别 |
3.3.3 红塔集团受调查职工对集团开展职工体育的认识 |
第4章 结论和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提高女职工素质 丰富小康社会内涵(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视域下中国妇女就业问题研究[D]. 杨雪. 吉林大学, 2021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D]. 赵娜. 吉林大学, 2021(02)
- [3]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的重要论述研究[D]. 闫鹏飞. 渤海大学, 2021(02)
- [4]习近平关于妇女发展重要论述的研究[D]. 肖璐媛.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D]. 张小宝.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 李湘杉.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研究[D]. 王绍青.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妇女发展观研究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九次全国妇代会工作报告的文本[D]. 潘润杰.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9]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D]. 李乾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10]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机制对职工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D]. 张杨峰.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中国工会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