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保节能建材受欢迎(论文文献综述)
上官厚东[1](2021)在《新型建筑门窗幕墙的节能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推崇绿色环保发展理念的新时期,各种新型节能建材以及节能设计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门窗幕墙的节能设计备受关注和重视,由此出现如铝合金节能门窗、铝塑复合门窗等多种节能门窗幕墙。门窗幕墙是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设计和使用是否绿色环保对整个建筑有重要影响。鉴于此,文章详细论述了新型建筑门窗幕墙的节能设计,旨在可以为相关行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进而为行业的健康可持续繁荣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刘常月[2](2020)在《金融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后金融危机时代,一方面世界经济步入震荡调整时期,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急剧耗竭。为在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以及应对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的双重危机,我国政府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首。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技术力量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相较其他产业而言,节能环保产业前期资金投入量较大,投资收益回报周期长,风险相对较高。节能环保产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依然是制约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金融、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金融资源的稀缺性使得提升金融支持效率能够更好地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金融的经济发展血液功能,有效促进金融体系的支持作用,对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将会百利而无一害。本文首先对金融支持节能环保产业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了当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困境。在此基础之上,选取我国84家节能环保产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设定资产负债率、流通股比例作为来自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支持的投入变量,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三项财务指标作为企业经营结果的产出变量,应用DEA-Malmquist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测度了2010-2018年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及变化情况,并比较分析了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行业差异和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内部微观企业自身因素构建了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受限因变量Tobit模型实证分析各指标对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作用方向和影响效应。考虑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可能对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冲击,本文又进一步实证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文共包括七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这部分首先阐明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通过对文献进行综述,明确了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介绍了框架结构与章节安排。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相关概念方面,对节能环保产业和金融支持效率进行了清晰界定,并且对金融支持及其效率进行了辨析。理论基础包括金融结构、金融深化和金融约束等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以及金融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机制理论。第三部分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以通过收集到的关于节能环保产业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当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总体状况,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以及存在的支持困境。第四部分到第六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第四部分通过DEA-Malmquist方法测度了我国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及其变化状况,并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和不同省份的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比较分析。测算结果表明:2010-2018年我国金融体系在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已经处于增长状态,但金融支持效率的Malmquist指数在总体上来看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分解后的Malmquist指数结果揭示了金融支持总体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均较低。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体系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效果还有待提升,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和规模效率等的传导途径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第五部分考察了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因素。在通过DEA-Malmquist模型对我国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测度和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特征两方面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Tobit模型探究各指标对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程度和方向。本部分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结构、股权投资、公司年龄、股权集中度和广义货币增长率与综合效率呈正相关,公司所有制形式和公司规模与综合效率呈负相关,市场化程度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并不显着。但上述各因素在节能环保产业的六大子行业中对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存在着差异性。第六部分研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下各因素对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异质性影响和作用机理。本部分利用Tobit模型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在政府金融政策的支持下,这种抑制作用相对低于其他行业。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负向调节着金融结构、正向调节着所有制形式和公司规模对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作用,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影响股权投资、公司年龄、股权集中度和市场化程度进而调节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作用并不明显。分析中,对经济政策不确定调节各影响因素进而影响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七部分提出了提升我国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建议。经过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切实提升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需要内外并重、合力而为方能有效推进。外部应该继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创新银行信贷机制和推进资本市场建设,节能环保企业自身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善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与股权结构,同时需要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信用担保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第八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微观视角出发,选题契合经济发展现实。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国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本文基于微观视角,结合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是本分”的时代任务,将研究对象锁定为“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紧紧契合“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的精神,相对新颖和实用性较强的选题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建设领域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以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探索金融资源给予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作用及效果,研究范式更为科学有效,研究结论更为丰富和可靠。第二,基于产业特征,多维度、多指标进行探索性研究。针对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表现出的“多输入—多输出”的系统性特征,恰当地选取投入产出指标,通过DEA-Malmquist方法度量节能环保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利用节能环保型上市公司数据,打破传统文献的思维局限,从行业、区域、省份三个维度全方位地进行金融支持效率对比分析和Tobit模型实证检验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因素。第三,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视角研究其对各因素影响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调节效应与作用机制,补充了节能环保产业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现有文献少有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更是鲜有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及其调节作用。总之,本文研究发现,我国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在2010-2018年间处于低水平状态且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我国金融体系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效果还有待提升,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和规模效率等的传导途径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从Malmquist指数的分解结果来看,我国金融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率不高,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均未达到最优状态,其中较低的规模效率是造成我国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总体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分区域来看,受各区域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金融支持效率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中部、西部和东部。从影响因素方面来看,微观层面的企业规模、资产结构和股权结构以及宏观层面的经济增长、金融市场状况等多种因素显着影响着节能环保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但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提升时,会对节能环保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产生显着影响,但由于各节能环保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公司规模、股权投资、公司年龄、股权集中度以及各区域的金融结构和市场化程度存在差的差异,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下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论文立足于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实际,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有助于推动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培育与发展,进而推进社会经济升级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曾添琳[3](2019)在《绿色环境保护节能建筑的设计及其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近年来发展脚步的提升,人们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对经济的提升,更多的是提升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伴随着近些年来环保理念的重视,人们对自身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绿色环境保护节能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成为了近些年来的发展趋势,也是未来的重要建筑发展目标之一。而该理念的体现主要是将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效结合,从而实现长久发展,本文就绿色保护节能建筑的设计与实现进行讨论与总结。
廖冰[4](2018)在《中国生态文明“阶段—水平”二步测度的实证研究—兼论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文中指出中国已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已成为新时代的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与此同时,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林业前所未有的光辉使命,林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主体地位作用,林业必须肩负起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职责,进而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而生态文明测度评价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环节,因此,在当前中国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对生态文明测度评价以及深入研究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科学价值、应用前景和政策内涵。已有研究未能考虑生态文明和非生态文明的本质差异,无法确定“生态文明阶段”的准入门槛,也就无法判定区域是处于生态文明还是非生态文明阶段,从而默认所有区域均已“入门”,于是就用“生态文明标准”对所有区域(包括生态文明和非生态文明区域)进行生态文明“一步式”测度评价,再根据测度评价结果进行排名,有些未“入门”区域,如北京、上海等,也参与了生态文明排名且排名靠前而云南、海南等排名靠后,这既与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情况不相吻合,又不利于管理者掌握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格局演化规律,还极易产生一些误导;已有研究就林业与生态文明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定性研究,但仅掌握定性关系难以满足管理者制定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定量化措施的决策客观需求,还更应辨识林业对生态文明的作用程度、贡献率等,才能全面知悉林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为此,在构建生态文明“阶段-水平”二步测度方法体系后,从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的视角,首先,通过PSIR系统结构模型选取了生态文明初始指标;其次,构建结构化、定量化SEM对初始指标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并得到了最终指标及其权重;第三,基于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的“指标-指数”耦合法通过指标及其权重依次测度了生态文明基本指数、特征指数、共生度指数、阈值指数,并根据阈值指数判定了全国、省域、林区是否跨进了“生态文明阶段”这个门槛;第四,通过测度绿值指数判定了已“入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第五,根据二步测度判定结果揭示了全国、省域、林区生态文明发展阶段与建设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第六,根据二步测度判定结果,构建回归模型估计了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影响系数,再通过“归一化”方法测算了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率,并将林业与农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业、运输业、科技业、生态环保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差异进行比较;最后,基于“指数-指标”解耦法回溯了具体指标,分析了全国、省域、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其根源,由此提出了促进全国、省域、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纵观全文的研究,可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人类生态文明响应是生态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建设生态文明要兼顾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共生,而不能偏废其一。这既有利于管理者准确掌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因素,从而加以强化来建设生态文明,又有利于管理者有效理解产业经济与生态建设协调共生机制,从而制定措施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中国已完全脱离原始文明阶段,但尚未完全进入生态文明阶段,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迈进的过渡转化期,要实现生态文明发展阶段与整体水平的飞跃仍然任重道远。这不仅有利于管理者宏观把握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空间格局演化规律,还有利于管理者掌握省域所处的文明阶段类型和空间格局演化规律,进而制定差异化措施来推进省域生态文明建设。(3)东北、西部、中部和东部生态文明建设存在渐进过程。这有利于管理者识别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格局演化规律。(4)东北-内蒙古林区、西南林区尚未“入门”而南方集体林区虽已“入门”,但“入门”后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初级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前景和发展潜力却较大。这有利于管理者识别各林区所处的文明阶段类型,也有利于管理者掌握各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格局演化规律,进而制定差异化措施来推进林区生态文明建设。(5)四川、贵州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匹黑马”,这有利于管理者掌握四川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并对其加以重视。(6)林业在所有产业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率正向最大而工业负向最大。这既有利于管理者辨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又有利于管理者明确森林资源禀赋在林业贡献率中的重要作用,还有利于管理者识别并优化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有利和不利产业。(7)林业三次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率呈“微笑曲线”状。这有利于管理者精准识别林业第一产业、林业第三产业对生态文明的促进作用和林业第二产业对生态文明的破坏作用,进而制定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林业的对策措施。(8)全国、省域、林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根源分别在于生态建设响应不足、产业与生态的多元作用类型、资源优势未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生态优势。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国要强化生态建设响应;针对产业经济发达而生态建设薄弱的省域,应该加强生态建设响应程度,针对产业经济欠发达而生态建设较好的省域,应该保证生态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发展绿色产业经济,对于产业经济与生态建设“双劣”的省域,应该两手抓两手硬,对于产业经济与生态建设“双优”的省域,应该使得经济和生态由“量变”促进“质变”,使产业与生态共生水平再上“一台阶”,促进生态文明跃升到更高水平;林区要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最后,总结了全文创新点并提出了未来展望。创新点主要有:(1)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全景视域”,事先辨识了生态文明与非生态文明的本质差异,根据阈值指数判定了哪些区域已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哪些区域仍处于非生态文明阶段,对于未“入门”的区域不再进行水平判定,而对于已“入门”的区域,则根据绿值指数来判定生态文明水平,从而克服了传统方法无法区分不同文明阶段类型且默认所有区域均已“入门”且用生态文明标准来衡量非生态文明区域的不合理做法;(2)不仅测算了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还测算了除林业外的其他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从而解决了已有研究未能将林业对生态文明贡献程度量化的难题;(3)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指标-指数”耦合与“指数-指标”解耦法对生态文明“阶段-水平”进行二步测度,实现了指标法与指数法的优势互补;(4)通过PSIR与SEM相结合方法对生态文明指标定量检验、优化并确定其权重,解决了使用传统方法确定的指标及其权重主观性问题。针对研究不足,未来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拓展:(1)对城市、县域、乡村、社区生态文明进行测度评价并比较其与省域生态文明测度评价结果的差异,以发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演化规律;(2)找寻比PSIR-SEM更科学的方法来优化生态文明指标及其权重,并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进一步优化和完善;(3)密切关注新兴产业类型及其发展动态,并将其纳入模型来测算其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亦可进一步测算大农业中林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
TAIKEN LINA[5](2018)在《CS化工物流公司绿色仓储的可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危化品物流企业也跟上时代的进步,步入了信息智能化时代的21世纪。近些年,大小危化品事故(例如:天津港“8.12”事故)的发生与影响给危化品物流企业仓储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危化品的仓储必须保证人类的身心健康,不可破坏周围环境资源,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发展,危化品企业要跟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步伐。本文首先直接指出CS公司仓储可视化系统应用的问题所在,以运用先进的智能可视系统(RFID射频技术)为目的,进一步加大机械智能化操作,不仅是节省了人力资源,而且更主要的是提高CS公司危化品的仓储环节的工效,大大压缩了危化品仓储期间的操作时间,间接的降低了CS公司成本投入,直接杜绝了危化品事故的发生,既保护了环境,又满足了CS公司的业务发展需要。与国际化危化品物流仓储企业接轨,跟上发达国家物流仓储企业的发展脚步,这将对CS公司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学习发达国家在化工行业物流仓储公司的管理模式与经验,横向对比CS公司的不足,查漏补缺。其次,查阅化工物流方面的知识理论及绿色仓储理论,仍然针对CS公司危化品仓储现状:从硬件方面来看,缺少标准化的危化品智能仓库,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危化品标准化建设;从软件方面来说,落后的作业方式、低级的智能化水平、可怜的环保投入、欠缺的人员信息化水平等,都存在着潜在危机感,极大的阻碍CS公司危化品绿色仓储的应用,同时也不符合全球提倡的环保主题。随后,本文运用的是RFID+Web GIS技术,来改善CS公司传统的危化品仓储模式,满足CS公司危化品在物流仓储过程中智能操作管理、实时监控管理、机械智能化操作管理等的各方要求。其绿色仓储可视化系统的核心就是将RFID+Web GIS技术,掌控者所有危化品在物流仓储中动态(如:入库、卸车、监控、养护、装车、出库、应急等),全过程都在管理员的掌控之中,从而显着提高危化品仓储的管理工效和时控化,信息共享利于管理,降低了CS公司成本后直接有助于增加企业同行竞争优势,还可控制和降低危化品的库存,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浪费。最后,本文从CS公司仓储可视化系统中对HSE管理、HSE监督、HSE实时监控与预警报警流程、外来车辆及人员GPS定位系统应用方面都进行论述,绿色仓储的要求是需要达到杜绝危化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CS公司和人民的经济损失,加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企业的信誉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现代生活中,良好的环境要求也是人类幸福指数的内容之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人类幸福指数成正比关系,更是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名声的保障。综上所述,结合摘要中大体纲要,本文设计并论述了一套基于RFID技术+Web GIS技术的危化品绿色仓储可视化系统,其中RFID技术和Web GIS技术的含义与应用在本文中做了详细内容陈述。可视化系统完全提高了危化品仓储的安全保障、机械自动化、实时监控化。本论文的研究既可以给CS化工物流公司可视化系统提供理论指导,也可以给其他同行企业绿色仓储可视化系统提供参考。
刘佳玲[6](2018)在《北京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备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居住的楼层逐步增高,原有的供水系统不论从供水质量还是效率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为解决城乡高层供水问题,二次供水设备应运而生。北京威派格科技有限公司(WPG)是最早开始做二次加压供水设备的企业之一,目前更是集二次供水设备的研发、制造、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但是随着国际竞争品牌产品链不断扩充,国内品牌发展壮大,供水行业竞争日渐激烈,威派格原有的营销策略已不适用目前的情况。本文以北京威派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研发生产能力和销售状况等方面阐述威派格的营销现状,然后以基础营销理论和营销组合理论为理论基础,分别从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部分析企业的营销环境,并运用PEST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威派格营销过程存在问题。最后根据企业面临的营销困境分别从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营销渠道及关系维护等方面改进和完善营销策略。为了能确保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并且得到预期的效果,文章分别从制度、组织、业务流程和人员方面制定了系列保障措施。本文通过对威派格公司营销策略的研究,详细分析了其在供水行业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揭示出二次供水设备市场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总结了二次供水设备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为其他二次供水设备企业发展提供借鉴。这不仅对于行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也为丰富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充实了案例。
唐可[7](2018)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武汉房地产企业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也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模式。低碳经济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以及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应用推广上,作用日益显着,使得其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当中,都成为一种重要形态。近几年来,房地产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又是能耗大户,消耗的资源量很大,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如果不促进现行房地产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确立新的竞争战略,要不了多久,房地产经济就会陷入发展困境,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阻碍。本论文的重点是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武汉房地产企业的竞争战略,为了能清晰地分析这一全新的战略问题,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论文写作的背景、意义、文献介绍、论述要点、写作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介绍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理论以及企业战略理论;第三部分是武汉房地产企业市场竞争环境与竞争战略的现状分析,主要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方面进行分析,并从价格、客户群体和服务方式几个方面介绍了武汉房地产的竞争战略;第四部分是论述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在制定竞争战略时的要求;第五部分是介绍了一些知名房地产企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竞争战略及其启示;第六部分是对武汉房地产企业在低碳背景下制定竞争战略的建议。
陈玉玲[8](2017)在《WHCHEM集团多元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经济复苏与新经济体作为消费主体的出现,使企业特别是中大型企业面临战略转型期。历史上企业的转型只有两条路可行,要么退出原产业发展新产业,要么在原产业的基础上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为进一步规避风险,WHCHEM集团尝试向煤炭等非要相关多元化发展,但无果或成果不显着,随后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在相关高附加值产业链上有一定成效。在阐述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论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企业以MDI为主线的两大系列产品和其所增加的高附加值产业链进行研究得知,MDI(异氰酸酯)行业相对较成熟并且面临全球供需格局由供小于求(紧平衡)向供略大于求(松平衡)的转变。相关系列产品应用领域单一,技术已达顶峰,进一步提升空间有限,致使新增细分市场增长有限。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以及包括对VOC含量等环保政策的陆续出台,未来3-5年对涂料、高回弹、胶粘剂、水性乳液、纺织合成革和个人护理等产品的订制化需求会不断增加。本论文以WHCEHM集团的战略制定为主线;结合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条件、行业发展趋势;借助波特五力模型、波士顿矩阵、SWOT与BCG模型等分析工具;分析得出企业外部MDI主产品面临供大于求,但在美国等局部市场仍有一定发展空间与机会;石化、表面材料、ADI等事业部产品要么属于专利型产业,要么属于符合环保、城镇化或人们对订制产品的需求,对企业来讲也是高附加值产品。这些相关产品均以MDI核心技术为核心,原料互供,并且拥有近20年的国内与国外市场营销经验等优势;当然也存在人员激励机制不完善、业务与客户交叠等管理劣势。经过SWOT的定性与BCG定量分析,制定了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过进一步分析认证,实施了稳步推进MDI产业海外建厂;整合ADI和特种胺两大事业部;发展石化、表面材料、基础化学品、聚醚、改性MDI等明星级产业;逐步推进节能建材、生态板业向前一体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以及逐步退出煤炭产业的多元化产业规划。为保障多元化战略得以实施以及正视集团所面临的劣势,本论文多方面制定保障措施,重点在于协同价值观的重塑、人员激励与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在营销信息化平台建设与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上有所创新,将两者结合有效地解决了企业面临的业务与客户交叠的问题。
叶绍如[9](2017)在《浅议建筑门窗的最新技术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我国经济跨越式的发展,建筑门窗行业也迎来了也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建筑门窗出现的塑料门窗、改良型塑钢门窗、玻璃框门窗、铝木复合型门窗、智能化门窗、杀菌门窗、太能能门窗、绝热真空门窗等最新技术,提出节能环保型建筑门窗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孙小曦[10](2017)在《标准模块化轻钢结构房屋工业化建造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轻钢结构作为一种结构形式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相比而言,我国建筑市场中对钢结构的使用总体上还处于一个很低的比例。随着国家推动建筑工业化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的大背景下,轻钢结构也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本论文主要针对轻钢结构自身的特点特性,并结合总结了国外成熟的应用技术,对轻钢结构建筑如何通过标准化模块的建安方式来实现工业化的建造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标准模块化轻钢结构是将传统的轻钢结构建筑分割成一定大小尺寸的标准化模块单元体,在工厂流水线上进行焊接组装成型后配以适应产业化安装并满足保温节能,绿色环保的围护结构产品及装修配材,通过专用设备组装成精装修的标准模块化房屋。将至少80%以上的建安工作在工厂完成后,利用国际上陆海通用的集装箱物流形式将完工的模块以及需要现场作业的工具配材等运往现场进行组合安装形成一幢完整的建筑,并对模块交接部进行一定处理后即可交付使用。通过这种施工工艺可将建筑主体与建筑基础施工同时进行,相比传统建筑建造流程工期至少可缩短一半以上;大部分施工作业均在工厂完成,大大减少了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和建筑噪音以及传统工艺建设中房屋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相关环节浪费;充分利用国内国际标准化物流运输的资源,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工厂流水线机械化的建造有效的确保了建筑物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该技术体系是从日本引进的模块化房屋建筑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了 ALC围护体系的一种新型的建筑施工技术体系,该体系在2012年初完成体系设计,2013年在国内多个建筑项目上得到应用,2014年获得了江苏省省级工法认证。该技术体系的房屋适用于高速公路休息站、快捷连锁酒店、公寓楼、学校、私人别墅等中小型多层民用和公共建筑建设,充分满足建筑本身使用功能的同时,也能很好的提高施工效率与建筑品质,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先行。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业还长期停留在传统手工作业,加之多道繁杂的施工流程相互制约与影响,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的进度,造成了大规模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要改变现状,必须尽快实现建筑工业化,而相对其他建筑工法,标准模块化轻钢结构建筑技术凭借其自身特点,更接近工业化的特点要求,所以更容易实现工业化转型。标准模块化房屋体系的应用与实践为整体建筑业的工业化转型提供了很好的示范的同时,其大量的建筑项目应用也在最大限度上节约了社会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现在的建筑,不管是板楼,或是塔楼,都是框架式的。未来的建筑应该是拼插模块式的,其间将更多地体现仿生学的元素。未来的建筑将是单元体结构,如同一个个火柴盒,但又不局限于四边形的方体。每个单元体可以是多边形的,呈现不同的形体构造。这些利用特殊新型节能材料修建起来的单元体,将通过插件,拼插焊接在一起。这一过程有些类似于搭火柴盒,或是儿童搭建、拼插积木玩具。将预先制作好的房间安装在已经做好的框架中接上水电等管道简单的理解就是像火车一样的车厢连起来就是一列。建筑框架的设计与建造能够达到建筑标准以及抗震的标准这样的建筑形式是成立的。
二、环保节能建材受欢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保节能建材受欢迎(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建筑门窗幕墙的节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筑门窗幕墙绿色节能设计的原则 |
1.1 合理选择窗墙比 |
1.2 增强门窗的气密性 |
1.3 合理设计窗型样式 |
1.4 先进技术的充分应用 |
2 建筑门窗幕墙节能设计问题 |
2.1 设计单位绿色节能意识不足 |
2.2 门窗幕墙设计方案选择不合理 |
2.3 门窗幕墙设计和建筑整体设计有偏差 |
2.4 建筑门窗幕墙设计机制较为落后 |
3 新型建筑门窗幕墙的节能设计分析 |
3.1 建筑门窗幕墙的遮阳设计 |
3.2 门窗幕墙设计的采光通风 |
3.3 门窗幕墙的保温设计 |
3.4 门窗幕墙设计的节能玻璃 |
3.5 门窗幕墙的其他节能设计 |
4 绿色节能玻璃幕墙的发展趋势 |
5 结束语 |
(2)金融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金融支持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
(二)关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研究 |
(三)关于金融支持效率评价方法的研究 |
(四)关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研究 |
(五)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三、研究内容、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基本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框架与结构安排 |
五、研究创新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节能环保产业 |
二、金融支持效率 |
(一)金融支持的概念和类型 |
(二)金融支持效率的内涵 |
(三)金融支持效率的评价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市场失灵理论 |
二、金融发展理论 |
(一)金融结构理论 |
(二)金融深化理论 |
(三)金融约束理论 |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 |
四、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理论 |
五、节能环保产业金融需求的特殊性与金融支持机制 |
(一)节能环保产业金融需求的特殊性 |
(二)节能环保产业的金融支持机制 |
第二章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与困境 |
第一节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
一、政府支持力度持续增强 |
(一)法律法规规范产业发展 |
(二)政策措施引导产业发展 |
(三)财税政策激发市场活力 |
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喜忧参半 |
(一)总产值逐年提升 |
(二)研发投入力度加大 |
(三)行业集中度较低 |
(四)运营效率有待提升 |
三、产业布局初具雏形 |
第二节 节能环保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 |
一、政策金融支持 |
二、PPP模式支持 |
三、金融机构支持 |
四、资本市场支持 |
五、风险投资支持 |
第三节 节能环保产业的金融支持困境 |
一、金融支持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 |
二、金融结构与发展主体不匹配 |
三、产业收益低导致获贷能力弱 |
四、风险投资的典型功能发生偏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测度 |
第一节 金融支持效率测度方法 |
一、选取原则 |
二、DEA-Malmquist分析方法 |
三、金融支持效率指标的选取 |
第二节 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实证分析 |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
二、金融支持效率的DEA测度结果分析 |
(一)金融支持效率的综合分析 |
(二)金融支持效率的差异分析 |
三、金融支持效率的Malmquist测度结果分析 |
(一)Malmquist指数综合分析 |
(二)Malmquist指数的差异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金融支持效率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
(一)金融结构 |
(二)股权投资 |
(三)所有制形式 |
(四)公司年龄 |
(五)股权集中度 |
(六)公司规模 |
(七)市场化程度 |
(八)广义货币增长率 |
二、DEA-Tobit模型构建 |
(一)DEA-Tobit模型的适用性 |
(二)DEA-Tobit模型设定 |
第四节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数据来源 |
二、描述性统计 |
三、相关性分析 |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综合效率的Tobit回归结果 |
(一)金融结构与金融支持效率 |
(二)股权投资与金融支持效率 |
(三)所有制性质与金融支持效率 |
(四)公司年龄与金融支持效率 |
(五)股权集中度与金融支持效率 |
(六)公司规模与金融支持效率 |
(七)市场化程度与金融支持效率 |
(八)货币增长率与金融支持效率 |
二、六大行业综合效率的Tobit回归结果 |
(一)对制造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 |
(二)对电、热、燃、水行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 |
(三)对建筑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 |
(四)对水、环境和公管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 |
(五)对农、林、牧、渔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 |
(六)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金融支持效率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
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金融支持效率 |
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金融支持效率的异质性影响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
二、模型构建 |
三、变量定义与说明 |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一)主要变量总体分析 |
(二)变量相关性检验 |
(三)分类样本T检验 |
二、经济政策不确定对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 |
(一)基础回归 |
(二)内生性问题 |
(三)稳健性检验 |
三、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PU)对金融支持效率的异质性影响 |
(一)EPU冲击下金融结构对金融支持效率的异质性影响 |
(二)EPU冲击下股权投资对金融支持效率的异质性影响 |
(三)EPU冲击下所有制形式对金融支持效率的异质性影响 |
(四)EPU冲击下公司年龄对金融支持效率的异质性影响 |
(五)EPU冲击下股权集中度对金融支持效率的异质性影响 |
(六)EPU冲击下市场化程度对金融支持效率的异质性影响 |
(七)EPU冲击下公司规模对金融支持效率的异质性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升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建议 |
第一节 改善外部金融支持环境 |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
二、创新银行信贷机制 |
三、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
第二节 加强节能环保企业自身建设 |
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 |
二、改善企业资本结构 |
三、优化企业股权结构 |
第三节 优化信用监管体系建设 |
一、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
三、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功能 |
本章小结 |
结论、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84家节能环保产业样本上市公司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绿色环境保护节能建筑的设计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节能环保理念下的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
1.1 节能理念贯穿需贯穿整个过程 |
1.2 实现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统一 |
2 绿色环保节能建筑设计与实现 |
2.1 架构的环保节能设计 |
2.2 节能环保材料选用 |
2.3 节能技术的利用 |
3 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总设计 |
3.1 外观与空间环保设计 |
3.2 门窗节能环保设计 |
3.3 墙体节能环保设计 |
4 绿色节能环保优化设计 |
5 结语 |
(4)中国生态文明“阶段—水平”二步测度的实证研究—兼论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与现状 |
1.1.2 中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历程与现状 |
1.1.3 问题的提出 |
1.1.4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生态文明评价范围的文献梳理 |
1.2.2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文献梳理 |
1.2.3 生态文明评价方法的文献梳理 |
1.2.4 生态文明评价标准的文献梳理 |
1.2.5 生态文明评价结果的文献梳理 |
1.2.6 林业与生态文明相互关系的文献梳理 |
1.2.7 已有文献总结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理论依据 |
1.4.1 共生理论 |
1.4.2 共生空间的人类文明演化理论 |
1.4.3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1.5 研究方案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2 生态文明“阶段-水平”二步测度方法筛选与整体方法体系构建 |
2.1 生态文明指标选取及其权重确定的方法筛选 |
2.1.1 生态文明指标选取及其权重确定的已有方法比较 |
2.1.2 生态文明指标及其权重确定的方法选择:PSIR与SEM相结合 |
2.2 生态文明评价方法的筛选 |
2.2.1 生态文明评价的已有方法比较 |
2.2.2 生态文明评价方法的选择:基于L-V共生模型的“指标-指数”耦合法 |
2.3 生态文明测度判定标准的筛选 |
2.3.1 生态文明测度判定的已有标准比较 |
2.3.2 生态文明测度判定标准的选择:“阶段-水平”二步测度 |
2.4 生态文明“阶段-水平”二步测度整体方法体系构建 |
2.4.1 整体方法体系的构建 |
2.4.2 整体方法体系的原理与优势 |
2.5 本章小结 |
3 生态文明指标及其权重确定的实证研究——基于PSIR与SEM相结合的方法 |
3.1 生态文明内涵界定及其特性分析 |
3.1.1 已有生态文明内涵分类汇总 |
3.1.2 产业与生态的共生模式 |
3.1.3 从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关系来界定生态文明内涵 |
3.1.4 生态文明与非生态文明特性比较 |
3.2 生态文明初始指标选取 |
3.2.1 纳入资源环境和人类生态文明响应的产业与生态共生关系分析 |
3.2.2 生态文明PSIR系统结构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
3.2.3 指标选取的原则 |
3.2.4 基于PSIR系统结构模型选取的初始指标 |
3.3 样本说明、数据处理与信效度检验 |
3.3.1 样本及数据来源 |
3.3.2 数据缺失值及无量纲标准化处理 |
3.3.3 数据信度检验 |
3.3.4 数据效度检验 |
3.4 生态文明最终指标确定及其权重计量 |
3.4.1 SEM构建及其适用性分析 |
3.4.2 基于SEM方法优化的生态文明最终指标 |
3.4.3 生态文明指标权重计量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生态文明阈值与绿值指数测度的实证研究——基于“指标-指数”耦合法 |
4.1 生态文明基本指数测度 |
4.1.1 足迹家族法及其改进 |
4.1.2 生态文明基本指数测度结果 |
4.2 生态文明特征指数和共生度指数测度 |
4.2.1 L-V共生模型构建 |
4.2.2 竞争系数测度结果 |
4.2.3 生态文明特征指数测度结果 |
4.2.4 生态文明共生度指数测度结果 |
4.3 生态文明阈值指数与绿值指数测度与“阶段-水平”二步判定 |
4.3.1 生态文明阈值指数测度及阶段判定结果 |
4.3.2 生态文明绿值指数测度及水平判定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阶段与建设水平的空间格局与时间演化规律分析 |
5.1 全国生态文明发展阶段与建设水平的演化规律分析 |
5.1.1 全国生态文明发展阶段的演化规律分析 |
5.1.2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演化规律分析 |
5.2 省域生态文明发展阶段与建设水平的空间格局与时间演化规律分析 |
5.2.1 省域生态文明发展阶段的空间格局与时间演化规律分析 |
5.2.2 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空间格局与时间演化规律分析 |
5.3 林区生态文明发展阶段与建设水平的演化规律分析 |
5.3.1 林区生态文明发展阶段的演化规律分析 |
5.3.2 林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演化规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水平的贡献率测算研究 |
6.1 理论假设、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6.1.1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
6.1.2 变量选取及释义 |
6.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6.2 林业及其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水平贡献率的算法设计 |
6.2.1 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作用影响实证建模 |
6.2.2 林业贡献率算法设计 |
6.2.3 林业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水平的作用影响实证建模 |
6.2.4 林业三次产业贡献率算法设计 |
6.3 林业对生态文明水平的贡献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
6.3.1 省域的林业贡献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
6.3.2 林区的林业贡献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
6.4 林业三次产业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率测算结果及其“微笑曲线”分析 |
6.4.1 省域的林业三次产业贡献率测算结果及其“微笑曲线”分析 |
6.4.2 林区的林业三次产业贡献率测算结果及其“微笑曲线”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根源回溯与对策研究——基于“指数-指标”解耦法 |
7.1 全国生态文明测度判定结果的“指数-指标”回溯与对策建议 |
7.1.1 全国生态文明测度判定结果的“指数-指标”回溯及原因分析 |
7.1.2 促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
7.2 省域生态文明测度判定结果的“指数-指标”回溯与对策建议 |
7.2.1 省域生态文明测度判定结果的“指数-指标”回溯及原因分析 |
7.2.2 促进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
7.3 林区生态文明测度判定结果的“指数-指标”回溯与对策建议 |
7.3.1 林区生态文明测度判定结果的“指数-指标”回溯及原因分析 |
7.3.2 促进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不足及下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及其省域出台的“生态文明政策文件”汇总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CS化工物流公司绿色仓储的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危化品仓储可视化系统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中国研究现状 |
1.2.3 中国危化品企业仓储可视化系统发展现状 |
1.2.3.1 RFID技术在可视化系统中的发展较为缓慢 |
1.2.3.2 可视化系统应用受限,执行标准不统一 |
1.3 研究意义和方法 |
1.4 研究框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的方法及框架内容 |
1.4.1.1 研究的方法 |
1.4.1.2 研究的框架内容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1.5 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化工物流理论 |
2.1.1 化工物流的含义 |
2.1.2 化工物流的发展特点及特殊性 |
2.1.2.1 化工物流的发展特点 |
2.1.2.2 化工物流的特殊性 |
2.2 绿色仓储理论 |
2.2.1 绿色仓储的含义 |
2.2.2 绿色仓储的作用 |
2.2.3 绿色仓储的本质 |
2.2.4 绿色仓储的特点 |
2.3 绿色仓储生态经济 |
2.3.1 绿色仓储的生态经济学 |
2.3.2 绿色仓储与生态经济学的关系 |
第三章 CS化工物流公司仓储的现状分析 |
3.1 CS化工物流公司概况 |
3.2 CS公司仓储运行的基本现状 |
3.3 CS公司仓储的特点 |
3.4 CS公司仓储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
3.5 CS化工物流公司绿色仓储可视化的必要性分析 |
第四章 仓储可视化技术与绿色环保关系 |
4.1 仓储可视化系统技术 |
4.1.1 仓储可视化系统 |
4.1.2 仓储可视化系统的概念 |
4.1.3 仓储可视化系统RFID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 |
4.1.3.1 仓储可视化系统RFID发展特点 |
4.1.3.2 仓储可视化系统RFID发展趋势 |
4.1.4 RFID在仓储可视化系统中的应用 |
4.1.4.1 系统应用需求分析 |
4.1.4.2 RFID在仓储可视化系统中的应用的目的 |
4.1.4.3 RFID在仓储可视化系统中的应用范围 |
4.2 仓储可视化系统与绿色环保的关系 |
4.3 化工物流企业绿色仓储可视化系统应用意义 |
4.3.1 企业HSE管理方面的意义 |
4.3.2 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声誉方面的意义 |
第五章 CS化工物流公司绿色仓储可视化的改善策略 |
5.1 CS化工物流公司可视化改善的目标和原则 |
5.2 CS公司绿色仓储可视化系统的构建 |
5.2.1 绿色仓储可视化系统框架 |
5.2.1.1 仓储业务操作系统 |
5.2.1.2 终端可视化系统 |
5.2.1.3 安全监控 |
5.2.2 绿色仓储可视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
5.2.2.1 实时监控管理功能内容 |
5.2.2.2 实时监控系统预警管理功能 |
5.2.2.3 可视化实时监控系统事故及车辆GPS定位管理功能 |
5.2.2.4 实时监控系统手机端功能 |
5.2.3 绿色仓储可视化系统的实施步骤 |
5.2.3.1 入库作业步骤的实现 |
5.2.3.2 出库作业步骤的实现 |
5.2.3.3 库存盘点作业步骤的实现 |
5.3 CS公司绿色仓储可视化的改善 |
5.3.1 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绿色合作动态联盟 |
5.3.2 优化危化品绿色仓储出入库装卸流程,减少能源浪费 |
5.3.3 建立CS公司可视化系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
5.3.4 基于可视化系统建立HSE管理制度 |
5.3.4.1 构建基于可视化系统的HSE管理机制 |
5.3.4.2 培养储备可视化技术HSE管理人才 |
5.3.4.3 CS公司可视化系统HSE管理模式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北京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备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市场营销策略基本概念与理论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2.1 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发展及市场概况 |
2.1.1 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及其发展 |
2.1.2 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能力现状 |
2.1.3 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销售状况 |
2.1.4 威派格渠道营销现状 |
2.2 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2.2.1 政治环境 |
2.2.2 经济环境 |
2.2.3 社会环境 |
2.2.4 技术环境 |
2.3 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2.4 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SWOT分析 |
2.4.1 内部优势与劣势 |
2.4.2 外部机遇与威胁 |
2.4.3 SOWT分析小结 |
第3章 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制定 |
3.1 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市场定位 |
3.1.1 市场细分 |
3.1.2 目标市场选择 |
3.1.3 市场定位 |
3.2 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品策略 |
3.2.1 标准化与差异化结合 |
3.2.2 面向市场需求推出产品 |
3.3 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价格策略 |
3.3.1 损益平衡定价法 |
3.3.2 差异化定价策略 |
3.4 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渠道策略 |
3.4.1 威派格的经销商分类 |
3.4.2 威派格与经销商合作 |
3.4.3 经销商采购管理流程 |
3.5 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促销策略 |
3.5.1 广告宣传 |
3.5.2 营销推广 |
3.5.3 公共关系 |
第4章 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营销策略实施保障及预期效果 |
4.1 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的实施阶段 |
4.2 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
4.2.1 组织保障 |
4.2.2 制度保障 |
4.2.3 管理流程保障 |
4.2.4 人员保障 |
4.3 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预期效果 |
4.3.1 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
4.3.2 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营销策略运行预期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低碳经济背景下武汉房地产企业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形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 |
2.1 低碳经济相关理论 |
2.1.1 低碳经济的含义 |
2.1.2 低碳经济的特征 |
2.1.3 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
2.2 企业竞争战略相关理论 |
2.2.1 企业竞争战略的含义 |
2.2.2 企业竞争战略的类型 |
2.2.3 房地产企业竞争战略的目标 |
2.2.4 影响房产企业战略决策的因素 |
3 武汉房地产企业市场竞争环境与竞争战略分析 |
3.1 武汉房地产企业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
3.1.1 武汉房地产企业市场竞争的宏观环境分析 |
3.1.2 武汉房地产企业市场竞争的微观环境分析 |
3.3 武汉房地产企业竞争战略分析 |
3.3.1 低成本竞争战略分析 |
3.3.2 产品服务差异化竞争战略分析 |
3.3.3 客户群体优先竞争战略分析 |
4 低碳经济对房地产企业的要求 |
4.1 品牌定位方面的要求 |
4.2 服务理念的要求 |
4.3 产品营销方面的要求 |
5 低碳经济背景下知名房地产企业的市场竞争战略及其启示 |
5.1 万科公司的市场竞争战略 |
5.2 保利公司的市场竞争战略 |
5.3 绿地公司的市场竞争战略 |
5.4 恒大公司的市场竞争战略 |
5.5 知名房地产企业所采用市场竞争战略的启示 |
5.5.1 建立竞争优势 |
5.5.2 差异化特色明显 |
6 低碳经济背景下武汉房地产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建议 |
6.1 品牌竞争战略 |
6.1.1 发展有相似需求的固定客户群体 |
6.1.2 发挥优势资源在塑造低碳品牌过程中的作用 |
6.2 服务竞争战略 |
6.2.1 转变传统经营观念,优化服务管理方式 |
6.2.2 为顾客提供基于低碳理念的个性化服务 |
6.3 产品竞争战略 |
6.3.1 对房地产产品进行低碳化改造 |
6.3.2 提高低碳化产品的营销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WHCHEM集团多元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研法 |
1.3.3 访谈调研法 |
1.4 分析工具 |
1.4.1 外部因素分析与评价 |
1.4.2 内部因素分析与评价 |
1.4.3 综合分析与结论 |
1.5 创新点 |
1.5.1 明确发展方向 |
1.5.2 研发人员股权激励措施 |
1.5.3 信息化运营平台的建立 |
1.5.4 业务与客户交叠问题的解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多元化战略的含义与分类 |
2.1.1 多元化战略的含义 |
2.1.2 多元化战略分类 |
2.2 多元化战略的动因 |
2.2.1 充分挖掘内部资源潜力 |
2.2.2 不确定的未来现金流 |
2.2.3 集团范围内获得协同效应 |
2.2.4 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散 |
2.2.5 管理者的动机 |
第3章 WHCHEM集团多元化战略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 |
3.1.1 政治和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发展因素 |
3.1.3 社会环境因素 |
3.1.4 技术因素 |
3.2 主产品行业发展趋势 |
3.2.1 行业现状 |
3.2.2 行业趋势 |
3.2.3 行业结构 |
3.3 机会与威胁 |
3.3.1 机会 |
3.3.2 威胁 |
3.4 外部环境因素评价(EFE)矩阵的建立 |
3.4.1 外部因素评价步骤及评价结果 |
3.4.2 外部因素评价结果分析 |
第4章 WHCHEM集团多元化战略内部条件分析 |
4.1 WHCHEM产业链分析 |
4.1.1 公司简介 |
4.1.2 产业链分析 |
4.2 WHCHEM集团内部重点因素分析 |
4.2.1 企业文化 |
4.2.2 组织框架 |
4.2.3 技术研发、应用与输出 |
4.2.4 品牌与营销 |
4.2.5 财务管理 |
4.2.6 人力资源 |
4.2.7 信息化平台 |
4.3 优势与劣势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4 内部重点因素评价 |
4.4.1 内部重点因素评价步骤及结果 |
4.4.2 内部重点因素评价结果分析 |
第5章 WHCHEM多元化战略分析与制定 |
5.1 WHCHEM集团多元化战略分析 |
5.1.1 WHCHEM集团产业前景分析 |
5.1.2 WHCHEM集团SWOT分析 |
5.1.3 WHCHEM集团BCG矩阵分析 |
5.2 多元化战略制定 |
5.2.1 目标 |
5.2.2 多元化战略制定 |
第6章 WHCHEM集团多元化战略实施 |
6.1 稳步推进MDI产业海外建厂 |
6.1.1 海外建厂的必要性 |
6.1.2 关键控制点及实施措施 |
6.2 整合两大事业部 |
6.2.1 整合的必要性 |
6.2.2 关键控制点及实施措施 |
6.3 发展明星级产业 |
6.3.1 发展明星级产业的必要性 |
6.3.2 关键控制点及实施措施 |
6.4 前向一体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
6.4.1 加快市场化进程的必要性 |
6.4.2 关键控制点及实施措施 |
6.5 逐步退出煤炭产业 |
6.5.1 退出的必要性 |
6.5.2 退出的关键控制点及步骤 |
第7章 WHCHEM集团多元化战略实施保障 |
7.1 建设集团跨国文化体系 |
7.1.1 重塑价值观念,促进跨国文化融合 |
7.1.2 企业文化落地机制的确立 |
7.1.3 文化传播机制的确立 |
7.2 建立集团管控体系 |
7.2.1 组织构架重塑 |
7.2.2 集团管控模式 |
7.2.3 集团管控职能界定 |
7.3 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7.3.1 加强集团范围内人力资源整体规划 |
7.3.2 加强内生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 |
7.3.3 双序列转换与绩效考评机制 |
7.3.4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机制 |
7.3.5 研发人员股权激励机制 |
7.4 集团范围财务保障 |
7.4.1 加强风险把控,规避政策风险 |
7.4.2 积极筹建财务公司,加强资金集中管理 |
7.4.3 拓宽业务模式,进一步防范风险 |
7.5 营销网络协同管理 |
7.5.1 信息与资源互补 |
7.5.2 全球营销网络协同 |
7.5.3 国际业务部职能整合 |
7.5.4 分享机制的确立 |
7.6 加强供应链管理能力 |
7.6.1 信息化平台的整合与优化 |
7.6.2 采购管理 |
7.6.3 库存管理 |
7.6.4 物流管理 |
7.6.5 供应商与客户管理体系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1.1 企业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
8.1.2 内部环境因素的优势与劣势 |
8.1.3 产业发展四阶段 |
8.1.4 企业战略确定与实施 |
8.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标准模块化轻钢结构房屋工业化建造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对象和框架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对象 |
1.3.3 研究的框架 |
1.4 国内外轻钢结构现状分析 |
1.4.1 国内轻钢结构现状分析: |
1.4.2 国外轻钢结构现状分析: |
1.5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标准化单元体与ALC外围护体系 |
2.1 标准模块化单元体 |
2.1.1 标准模块化单元体主要作业流程 |
2.1.2 标准模块化钢结构单元体主要性能指标 |
2.1.3 标准模块化钢结构单元体主要尺寸类型 |
2.1.4 标准模块化钢结构单元体主要构件尺寸类型 |
2.2 标准模块化钢结构单元体的现场组装与施工 |
2.3 标准模块化钢结构房屋外围护体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标准模块化钢结构房屋技术体系的改良与研发方向 |
3.1 改良的目的与研发的方向 |
3.1.1 改良的目的 |
3.1.2 研发的方向 |
3.2 新型电脑绘图软件应用在项目全过程 |
3.2.1 软件的类型 |
3.2.2 软件在已有项目中的应用 |
3.3 标准模块化钢结构房屋技术体系相关规程与工法的编制 |
3.3.1 标准模块化钢结构房屋与钢结构结合应用省级工法编写 |
3.3.2 标准模块化钢结构房屋江苏省验收标准的编写 |
3.3.3 ALC板外围护体系应用规程修编 |
3.4 相关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的申报与获取 |
3.5 标准模块化钢结构房屋体系的市场拓展 |
3.5.1 标准厨卫模块领域 |
3.5.2 可移动工人社区领域 |
3.5.3 农业沼气发酵舱领域 |
3.6 标准模块化钢结构房屋生产的改造优化 |
3.6.1 流水线全程精细化管理,减少流水线作业损耗 |
3.6.2 流水线模具设备改造,适应多种尺寸模块的生产需要 |
3.6.3 标准模块的多样性吊装工具的研发 |
3.6.4 多种辅助功能模块的研发与生产 |
3.7 ALC围护体系产业化生产工艺与施工技术的研发与改良 |
3.7.1 ALC大板生产与应用技术研发 |
3.7.2 ALC超薄型板生产与应用技术研发 |
3.7.3 外窗保温窗套生产与应用技术研发 |
第四章 标准模块化钢结构房屋技术体系项目实例分析 |
4.1 独立单元体项目实例(一代产品) |
4.1.1 国电南瑞二次设备舱项目 |
4.1.2 南京绿博园移动卫生间项目 |
4.2 多个单元体组合项目实例(二代产品) |
4.2.1 东南大学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项目 |
4.2.2 亚洲青年运动会组委会办公楼项目 |
4.3 多个单元体与钢结构结合应用项目(三代产品) |
4.3.1 江苏省大丰市麋鹿保护区高等级公路休息站项目 |
4.3.2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绿色建筑技术博览园一期综合楼项目 |
4.4 其他典型项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标准模块化钢结构房屋技术体系总结 |
5.2 ALC外围护技术体系总结 |
5.3 标准模块化钢结构房屋技术体系未来的发展展望 |
5.3.1 模块化概念的普及 |
5.3.2 工业化生产施工的优势 |
5.3.3 标准化与个性化建筑设计 |
5.3.4 绿色节能的围护体系 |
5.3.5 对城市与自然环境的保护 |
5.3.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A 装配式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
附件B 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NALC)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
附件C 产业化钢结构单元房生产施工工法 |
附件D 一种可拆卸迷你吊具及使用方法 |
附件E 带自动升降翻转功能的工业化房屋组装用装置 |
致谢 |
四、环保节能建材受欢迎(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建筑门窗幕墙的节能设计研究[J]. 上官厚东. 居舍, 2021(13)
- [2]金融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D]. 刘常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
- [3]绿色环境保护节能建筑的设计及其实现[J]. 曾添琳. 建材与装饰, 2019(16)
- [4]中国生态文明“阶段—水平”二步测度的实证研究—兼论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D]. 廖冰.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5]CS化工物流公司绿色仓储的可视化研究[D]. TAIKEN LINA.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18(05)
- [6]北京威派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备营销策略研究[D]. 刘佳玲. 湖南大学, 2018(06)
- [7]低碳经济背景下武汉房地产企业竞争战略研究[D]. 唐可.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8]WHCHEM集团多元化战略研究[D]. 陈玉玲. 山东大学, 2017(04)
- [9]浅议建筑门窗的最新技术和今后的发展方向[J]. 叶绍如. 门窗, 2017(09)
- [10]标准模块化轻钢结构房屋工业化建造的实践研究[D]. 孙小曦. 东南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