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OFDM的IEEE802.11a的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颖[1](2020)在《OFDM系统时频同步算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4G网络已基本可以满足人们现阶段的通信需求,但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交换速率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具备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等特点的5G技术得到社会的广大关注,逐渐从研发走向商用。目前,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实现数据高效传输的有效手段,而同步是任何通信系统都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OFDM同步技术得到业界广泛关注。首先,本文对传统同步算法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详细地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定时同步算法和频率同步算法,并分析了各类算法的性能。其次,针对定时对频偏敏感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ZC序列的时频同步算法。该算法设计了一种共轭重复前导结构,利用训练序列的移位关系,在定时同步完成的同时能估计出整数倍频偏,简化了同步流程且提升了同步性能。接着,针对传统同步算法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段式 CAZAC(Constant Envelope Zero Auto Correlation)序列的时域同步方法。该算法设计了一个共轭对称前导结构,仅利用一个符号长度就完成了整个同步过程,有效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同时兼顾了算法性能。再者,论文依据IEEE802.11a协议标准提出了 OFDM系统的同步实现方案,给出了系统参数,子模块划分以及改进前导结构。基于模块化思想设计了帧同步,符号同步,载波同步以及OFDM解调4个模块,并详细地介绍了各模块在整体方案中的功能,设计原理和逻辑结构。最后,利用Modelsim对每个模块设计方案的功能进行仿真,给出了综合实现后的RTL级电路结构和时序仿真图,结果证明了设计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林俊[2](2020)在《面向电力物联网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物联网(Power Internet of Things,PIo T)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传统电力系统,以期达到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目的。电力物联网通信要求在低信噪比下信号能够可靠传输。其次,在电力物联网末端接入设备数量迅速增加的趋势下,提高网络的吞吐量也成为电力物联网发展的必然要求。IEEE 802.15.4g是适合智能抄表应用制定的无线通信标准,适合于超低复杂性、低成本、低功耗的大规模过程控制应用。当前国家电网也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开展了电力物联网无线传输技术研究。因此,本文参考IEEE 802.15.4g标准,对OFDM技术应用于电力物联网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首先,本文参考IEEE 802.15.4g的多速率OFDM(Multi-Rateand Multi-Regional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MR-OFDM)物理层方案搭建了收发机系统仿真平台。在接收端通过对经典同步算法的仿真和对比设计了系统同步方案。该方案包含粗符号同步、粗小数倍频偏估计、整数倍频偏估计、精符号同步和精小数倍频偏估计。然而,由于传统精小数倍频偏估计算法的精度较低,系统只能在较高信噪比下进行数据可靠传输。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帧同步头及同步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方案提高了同步性能,使得系统可在低信噪比下进行可靠传输。2、研究了传统IEEE 802.15.4g无线通信网络隐藏终端问题的分组方法,针对传统分组方法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分组方法。该方法采用低复杂度的分组算法对终端节点进行分组,并且对碰撞概率大的终端单独分配独立的保障时隙GTS(Guaranteed Time Slot)传输数据,进一步降低了节点碰撞的概率。在NS3软件上搭建了仿真平台对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有效提高网络系统的吞吐量。3、针对MAC接入过程中的隐藏终端问题,还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级设计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算法中退避因子的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收集节点间的隐藏终端关系和节点与协调器间的物理距离,计算终端节点的碰撞概率;然后,根据碰撞概率对终端节点的优先级进行分配;最后,按照终端节点优先级设计CSMA/CA算法的退避因子。该方法将碰撞概率大的终端率先接入信道,降低了接入过程数据帧碰撞的概率,减少了重传数据帧数。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吞吐量比原有的CSMA/CA算法提高了21%,并且降低了端到端时延。
周于涵[3](2020)在《毫米波高速通信中同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处于低频段的可用通信资源的使用情况早已到达了极限的状态,加上用于商业活动以及可供广大用户使用的通信资源十分受限;而且随着丰富多样的数据服务业务的日俱增,这必定要求无线通信系统具备更加快速的数据业务信息传输速率以及高质量的通信服务体验。增大系统传输带宽或者提高频谱利用率均是改善通信系统数据传输速率的有效且重要的方案。在通信用户量与日俱增的今天,对低频段部分频率的使用情况早就已经到达了极限;无论是采用丰富多样的多址技术还是信号调制方法以扩大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均早已无法满足未来通信发展对更高、更快、更稳的通信服务指标需求。鉴于毫米波因其具备大量丰富的频带资源,且能够支持高达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备受全球各个通信领域关注。但同低频段信号相比,毫米波频段的信号在经历高移动状态时,将会遭受严重的多普勒偏移和多普勒效应的影响;过大的多普勒将会导致信道具有快时变特性。本文主要以SC-FDE系统为框架,对高移动速率将会给用毫米波系统通信服务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高速移动场景下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的快时变信道的相干时间与最佳传输数据长度之间的关系,在802.11ad标准下数据帧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处理,使得新的数据帧能够适用高速毫米波通信系统,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帧同步技术和载频同步技术的研究。本文具体研究过程如下: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毫米波传播特性,不同高速移动速率对毫米波信号造成的多普勒频偏的最大值;介绍了几种最具市场价值的毫米波信号适用的高速移动场景;重点分析介绍了几种快时变信道建模方法,然后进行快时变信道建模仿真。其次,重点介绍了快时变信道下的信道相关时间与移动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能够在信道相干时间内连续传输的数据符号的最佳长度;基于以上分析过程,对802.11ad标准下的数据帧结构进行了修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具有高移动特性的毫米波通信系统下的数据帧结构。仿真分析了大多普勒频移给系统通信性能造成的影响。最后,分析介绍了几种经典的帧同步算法和载波同步算法,最终在这些经典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本文研究场景下的毫米波通信系统的帧同步算法和多普勒补偿方案,并仿真实现了所采用的算法的优越性。
陈倩[4](2018)在《基于IEEE802.11ac的MIMO-OFDM同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WLAN是无线通信的重要分支,因使用方便、安装便捷、组网灵活和易于扩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爆发式的增长、无线化趋势势不可挡以及WLAN应用日益广泛,人们对突破性的WLAN技术有了新的期待,所以IEEE802.1ac也就应运而生。IEEE802.11ac的物理层使用了MIMO-OFDM技术,能够完成高密度调制、实现甚高吞吐量和超高传输速率,但还是存在诸多缺陷。MIMO-OFDM对定时误差和载波频偏异常敏感,由此造成的符号间干扰和载波间干扰会严重影响数据的可靠性传输,从而使通信系统性能下降。因此,亟需要对通信系统进行同步。本文围绕IEEE802.11ac,对已有的MIMO-OFDM同步技术进行研究,然后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具体工作如下:本文首先分析了IEEE802.11ac的发展进程,探究了同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再对IEEE802.11ac物理层规范与关键技术——MIMO-OFDM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次,分析典型的MIMO-OFDM定时同步算法,并结合IEEE802.11ac下的WLAN特点,研究基于IEEE802.11ac的MIMO-OFDM定时同步算法,具体包括帧同步算法和符号定时同步算法。之前的帧同步算法中产生的三角峰不够尖锐会影响数据帧的起始位置判断,所以本文改进了帧同步算法,该算法是将L-STF字段分成5部分进行两两共轭相关之后并叠加求和得出时间度量函数,最后准确地找出数据帧的起始位置。另外为解决之前符号定时同步算法易受杂波干扰而导致的定时不准确问题,本文提出了新的符号定时同步算法。该算法充分利用L-LTF的强相关性,将自相关函数和互相关函数之积作为新的时间度量函数,然后再利用此时间度量函数找出OFDM符号的起始位置。然后,研究典型的MIMO-OFDM频率同步算法:基于导频的Moose算法和基于训练序列的S&C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适用于IEEE802.11ac的MIMO-OFDM频率同步算法:利用天线分集技术和CRS算法中的相关窗函数得出粗频偏的估计值,并进行补偿,完成粗频率同步;再继续使用天线分集技术、L-LTF的特殊结构与循环前缀,得出精频偏的估计值,进行补偿之后完成精频率同步。待这两步都实现,频率同步完成。最后,根据同步流程对改进算法逐一在AWGN和Rayleigh信道中进行测试与验证。通过仿真测试比较,改进后的定时同步算法使时间度量函数产生的三角峰更尖锐、最值更明显;改进算法的检测概率更高,最终能够更加精确地找出数据帧和OFDM符号的起始位置。改进后的粗频率同步和精频率同步算法估计的频偏量分别是子载波间隔的1倍和0.5倍,并且改进算法的MSE值明显小于传统算法,估计精度更高,更能适应MIMO-OFDM系统。
苏俊浩[5](2018)在《适用于IEEE 802.11ac标准的同步算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IEEE 802.11ac标准是以MIMO-OFDM作为核心技术的、吞吐量高达6000Mbps的无线局域网(WLAN)标准。通过对IEEE 802.11ac标准的研究,可以为最新一代IEEE 802.11ax标准的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同时可以打破国外芯片市场垄断,提高我国自主研发与设计芯片的能力。论文围绕针适用于IEEE 802.11ac标准的同步算法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了MIMO-OFDM同步技术的发展现状,包括无固定信号标准的MIMO-OFDM系统的同步技术和WLAN系统的同步技术;分析了IEEE 802.11ac标准物理层信号结构及其中的MIMO-OFDM技术;介绍了TGac信道模型。(2)针对IEEE 802.11ac标准规定的信号结构,给出了一种接收机方案,重点阐述了基带方案及其中的同步方案;研究了适用于IEEE 802.11ac标准的同步算法,包括能量检测算法、帧检测算法、符号定时算法和频偏估计算法,并对能量检测算法进行了波形仿真,分析了信噪比和固定门限对帧检测算法检测概率的影响;介绍了一种常规的符号定时算法,并通过MSE性能分析比较了频偏估计算法的性能优劣。结果证明了同步算法的正确性及接收机结构与同步方案的可行性。(3)为了提高接收机的定时准确度和对复杂信道环境的适应性,在常规符号定时算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三种改进的符号定时算法,包括基于帧检测辅助的符号定时算法、条件约束的符号定时算法和幅值累加的符号定时算法,并比较了所提改进的符号定时算法之间的定时准确率。结果证明,条件约束的符号定时算法由于具有较高的符号定时准确度以及较低的硬件复杂度,非常符合硬件实现的需要。(4)在传统的频偏估计算法上,采用滑动平均的方法,提出了两种改进的频偏估计算法:滑动平均的多天线求均值频偏估计算法(A-MIMO-AFOE)和滑动平均的多天线相位累加频偏估计算法(A-MIMO-PFOE),同时通过MSE性能分析对比了两种改进算法的性能。结果证明,在接收天线数为发射天线数的整数倍时,A-MIMO-AFOE算法较A-MIMO-PFOE算法的优越性。(5)给出了适用于IEEE 802.11ac标准的同步算法的FPGA实现方案,包括能量检测模块、帧检测模块、符号定时模块、频偏估计模块和频偏补偿模块;选择了最佳算法对各模块进行FPGA硬件实现,并给出了算法实现的结构框图,详细描述了每个模块实现结构与原理;最后通过ModelSim软件给出了功能仿真波形,证明了算法的可实现性,为针对IEEE 802.11ac标准物理层专用同步芯片的设计提供参考。
黄璇[6](2018)在《IEEE 802.11ac接收信号解调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本学位论文来源于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高性能频谱分析仪研制与应用开发”中的应用开发任务(项目编号:2012YQ20022404)。根据课题来源,主要从IEEE 802.11ac接收信号解调的设计与实现这两个方面来展开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分析IEEE 802.11ac协议物理层规范及关键技术。首先对OFDM技术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并分析该技术优缺点;接着介绍IEEE 802.11ac信号物理层帧结构及不同字段区域的作用;最后针对矢量信号测试分析系统给出了相关误差参数的计算公式。2.设计了IEEE 802.11ac信号解调的定时同步模块、载波频率同步模块、信道估计与均衡模块和译码模块中的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在信号的解调过程中,重点介绍定时同步模块和载波频率同步模块,引入了几个比较经典的定时同步估计算法和频率同步估计算法,并对这些算法进行仿真分析,从中筛选出符合工程应用的估计算法。此外,针对数字信号在OFDM系统中传输受载波频率偏移敏感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恒模OFDM系统的盲载波频率偏移估计算法。3.基于信号解调的整体方案设计了IEEE 802.11ac信号测试分析系统,并测试系统功能及误差参数。从信号/频谱分析仪中提取测试信号,将实测数据导入matlab软件中进行解调测试,并与Agilent 89600 VSA软件解调测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矢量信号解调方案能够有效恢复出星座图,并且实测信号与参考信号之间的误差参数数值均已达到项目验收指标,与Agilent 89600 VSA软件解调性能接近。
杨轶[7](2017)在《IEEE 802.11n信号解调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本学位论文来源于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高性能频谱分析仪研制与应用开发”课题(2012YQ20022404),根据课题要求,重点从IEEE 802.11n信号解调算法的设计与实现这两方面展开工作,以达到快速精确解调IEEE 802.11n信号的要求。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IEEE 802.11n物理层规范。分析IEEE 802.11n协议中的帧结构、重要参数、循环移位、帧训练符号的生成以及用途,研究IEEE 802.11n物理层MIMO-OFDM关键技术,并设计IEEE 802.11n接收端结构。2.基于IEEE 802.11n信号同步算法的设计与实现。同步技术涵盖定时同步、载波频率同步和采样频率同步,三种同步偏差对系统信号解调的影响得到了具体分析。在工程实践中运用的同步方法:通过延时自相关算法对比阀值完成信号分组检测实现帧同步;采用基于长训练序列的延时相关算法实现符号同步;对于载波频率偏差,利用短训练序列和长训练序列各自的相关性分别估计整数倍和小数倍载波频偏;通过重采样实现采样频率同步。3.基于IEEE 802.11n信号信道估计算法的设计与实现。在三种不同的空间映射方式下,研究了经典的基于训练序列和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算法,并分析了不同算法下的误码率和误差矢量幅度值。针对多天线模式下,信道估计精度受影响和存在天线间干扰的问题,对采用位于HT域中训练序列所得的信道估计结果,进一步采用标准导频进行精确估计。经过测试验证,使用的算法可以较好地实现多天线模式下的信道估计。根据项目应用开发需求,设计IEEE 802.11n信号的测试与分析模块,采用实测数据验证测试分析软件的性能。相关测试验证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的对比评估中,本测试系统关键性能指标接近Agilent 89600软件。
张田静[8](2016)在《面向IEEE 802.11ac射频一致性测试的载波频偏估计算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IEEE 802.11ac系统对载波频偏非常敏感,频偏的存在会造成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使系统的射频一致性测试性能严重下降。本文重点研究IEEE 802.11ac射频测试系统中的载波频偏估计算法,主要工作如下:首先,详细介绍了IEEE 802.11ac标准的物理层关键技术,包括OFDM、MIMO和MIMO-OFDM技术原理与特性。进行了IEEE 802.11ac标准的物理层规范研究,主要包括PLCP前导码和报头的帧格式,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IEEE 802.11ac物理层发射机和接收机的仿真模型和工作流程。其次,分析了载波频率偏差对OFDM接收系统的影响,论证了载波频偏估计技术的重要性。研究了多个经典的载波频偏估计算法,包括数据辅助型的算法和非数据辅助型的算法,并将基于SISO系统的算法推广至MIMO,分析了算法的原理和可行性。重点给出了基于训练序列的时域和频域相关频偏估计算法、基于循环前缀的最大似然算法、基于虚载波的盲估计算法的仿真实现和性能比较。介绍了IEEE 802.11ac系统射频一致性测试的意义,对包括频谱、功率、IQ不平衡在内的主要测试指标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对接收机基带信号处理的同步、信道估计与均衡、数据解析和EVM计算等模块进行了介绍,特别是针对同属IEEE 802.11ac同步处理的定时同步技术给出了算法的分析和实现。搭建了IEEE 802.11ac接收机仿真平台,针对IEEE 802.11ac系统的特性,在已有算法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适合于MIMO系统的符号同步算法和改进的频偏估计算法。本文提出的载波频偏估计算法是基于IEEE 802.11ac的前导码结构,原理是将基于训练序列时域相关得到的频偏估计值进行线性联合运算。接下来将本文提出的算法进行仿真实现,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粗频偏估计算法性能稳定,相比经典的训练序列时域相关算法均方误差性能提升了至少3dB;本文提出的精频偏估计算法充分利用了循环前缀信息,频偏估计精度得到提高。射频测试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定时同步和载波频偏估计方案可较好的工作在射频测试系统接收机中。最后,对本文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接下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刘玉飞[9](2016)在《面向IEEE 802.11n射频一致性测试的同步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IEEE 802.11n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无线局域网协议之一,它的物理层采用OFDM调制,因而对同步误差非常敏感。本文围绕IEEE 802.11n系统的同步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具体介绍了IEEE 802.11n协议的物理层技术,其中包括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物理层的帧结构组成、物理层相关参数以及无线局域网仿真模型搭建。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同步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一些经典的算法。其次,本文分别研究了定时同步偏差、载波频率同步偏差、采样时钟同步偏差给WLAN系统性能带来的影响。本文将定时同步分为帧定时同步和符号定时同步。我们介绍了几种帧定时同步算法,包括能量检测算法、双滑动窗口算法和延时相关算法,而对符号定时同步算法,文章主要叙述了基于循环前缀最大似然算法、基于训练序列互相关算法和它的改进算法。载波频率同步着重介绍了以下三大类算法:基于训练序列估计算法、基于循环前缀估计算法和基于导频估计算法。在采样时钟同步部分,文章分别介绍了基于导频估计算法和基于训练序列估计算法。然后,基于已有的算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了改进的新算法。针对帧同步算法,在多径干扰或者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自适应阀值设定算法。针对符号同步,本文提出了两种改进算法,一种是最大累积和算法,将对应的峰值结合的第一个峰值的位置判别为帧起始位置;在另一种改进算法中,我们只保留一个判决峰值,克服了经典符号同步算法会产生多峰值的缺陷。针对载波频率同步,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短训练序列的变系数迭代最优算法,该算法将低速短训练序列和高速短训练序列联合起来进行载波频率估计,使得频偏估计的精度更高。针对基于训练序列采样时钟同步算法计算复杂度较高的不足,我们利用接收信号的泰勒展开,在保证估计精度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减小计算复杂度的新算法。最后,本文对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做了系统的介绍,并依此搭建了IEEE 802.11n的接收机仿真平台,按照测试的流程介绍了各个模块的实现方案。我们将本文提出的改进同步算法运用到实际的接收机,同时利用射频测试仪器和待侧件发出的IEEE 802.1 1n的数据作为输入,对接收机的性能进行验证。通过实际的测试结果对比可以证明本文提出的改进同步方案能够很好的在实际的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中工作,并且测试系统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张克鹏[10](2015)在《下一代无线局域网物理层同步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移动终端层出不穷,推动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其中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是一个重要的领域。目前最新的WLAN标准是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802.11ac标准,下一代WLAN标准IEEE802.11ax已于2014年4月开始研究制定,它将采用OFDMA技术,这也是为了实现上行多用户的MIMO技术,但是对于OFDMA系统来说,同步问题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对IEEE802.11ac同步技术的研究,为802.11ax上行的同步问题提出一种解决方案,这里的同步包括时间同步和频率同步,其中时间同步又包括帧同步和符号同步。对于802.11ac以及之前的同步算法大都是采用功率方式,也就是在计算相关后会对相关向量进行平方运算,在此基础上找到最合适的相关峰值,从而找到同步时间,这种方式复杂度高,效率低,本文提出的门限去噪的方法,对得到的相关向量进行门限去噪,也就是把小于某一个门限的值置为0,其他的值不变,这种算法可以有效地去掉一部分相关峰值的影响,在经过后面的滑动窗口后可以找到理想的峰值。这种算法不仅可以减少平方的计算,而且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对于时间同步,本文提出采用超高吞吐率长训练序列(very high throughput long training field, VHT-LTF)进行计算精同步,于此同时,采用Zadoff-Chu (ZC)序列作为VHT-LTF的频域生成序列,这是由于该序列具有良好自相关性和低互相关性,不仅如此,ZC序列的一个重要的优点是具有较低的峰均功率比(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 PAPR),这对OFDM系统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因为OFDM系统一个重要的缺点就是具有较高的PAPR。这里采用一个ZC生成序列,然后对不同的用户采用不同位数的循环移位,进而可以在接收端准确的区分每个用户。对于频率同步,本文采用802.11ax要求的OFDMA的方式,对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子载波,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增加频谱利用率。对初频率同步,继续沿用之前标准的方式,即利用传统的短训练域(legacy short training field, L-STF)进行,对于精确的频率同步,这里用VHT-LTF计算,VHT-LTF时间同步和频率同步可以一起计算,降低了复杂度。与此同时,本文增加一个VHT-LTF的数目作为频偏估计,这样可以让频偏估计更加准确可靠,从仿真结果看,在单用户1x1的系统下误包率可以有1dB的增益,2x4和4x8的MIM O环境下有2-3dB的增益。
二、基于OFDM的IEEE802.11a的同步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OFDM的IEEE802.11a的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OFDM系统时频同步算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定时同步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载波同步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OFDM通信系统及信道模型 |
2.1 引言 |
2.2 OFDM基本原理 |
2.3 OFDM系统模型 |
2.4 无线信道概述 |
2.4.1 无线信道衰落 |
2.4.2 多径效应 |
2.4.3 多普勒效应 |
2.4.4 典型信道模型 |
第三章 传统时频同步算法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同步误差的原因及影响 |
3.2.1 同步误差的原因 |
3.2.2 定时同步误差的影响 |
3.2.3 载波频率偏移的影响 |
3.3 定时同步算法的研究 |
3.3.1 基于训练序列的同步方法 |
3.3.2 基于加权前导的同步方法 |
3.3.3 综合类同步方法 |
3.4 频率同步算法的研究 |
3.4.1 基于循环前缀的ML算法 |
3.4.2 基于传统训练序列的频偏估计算法 |
3.4.3 基于CAZAC序列的频偏估计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进时频同步算法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改进的前导结构及时频同步算法 |
4.2.1 改进的前导结构 |
4.2.2 定时同步和频偏估计方案 |
4.2.3 同步方案评估及改进 |
4.2.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 基于CAZAC序列的低复杂度同步算法 |
4.3.1 定时同步算法 |
4.3.2 频偏估计算法 |
4.3.3 算法复杂度对比分析 |
4.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FPGA的时频同步算法实现 |
5.1 同步整体设计 |
5.1.1 前导结构 |
5.1.2 系统参数 |
5.1.3 数据格式 |
5.2 帧同步模块 |
5.2.1 设计原理 |
5.2.2 门限值测量 |
5.2.3 硬件实现方案 |
5.2.4 帧同步的仿真与验证 |
5.3 频率同步模块 |
5.3.1 设计原理 |
5.3.2 硬件实现方案 |
5.3.3 频率同步的仿真与验证 |
5.4 符号同步模块 |
5.4.1 设计原理 |
5.4.2 硬件实现方案 |
5.4.3 符号同步的仿真与验证 |
5.5 OFDM解调模块 |
5.5.1 设计原理 |
5.5.2 硬件实现方案 |
5.5.3 OFDM解调的仿真与验证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2)面向电力物联网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IEEE 802.15.4g标准介绍 |
2.1 标准的层次结构 |
2.2 MR-OFDM物理层规范 |
2.2.1 物理层帧结构 |
2.2.2 物理层符号参数 |
2.2.3 物理层基本结构 |
2.3 MAC层规范 |
2.3.1 节点的类型和作用 |
2.3.2 MAC层通信模式 |
2.3.3 MAC层超帧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R-OFDM传输系统的同步方案设计 |
3.1 MR-OFDM传输系统模型 |
3.2 分析OFDM系统中同步误差的影响 |
3.2.1 符号同步误差对OFDM系统的影响 |
3.2.2 载波频偏对OFDM系统的影响 |
3.3 同步方案设计 |
3.3.1 同步方案总体结构 |
3.3.2 符号同步算法 |
3.3.3 载波频偏估计算法 |
3.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4 MR-OFDM改进帧同步头的同步方案设计 |
3.4.1 方案设计 |
3.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分组的隐藏终端碰撞消除方法 |
4.1 系统模型 |
4.2 CSMA/CA算法介绍及系统容量分析 |
4.2.1 CSMA/CA算法介绍 |
4.2.2 时隙CSMA/CA系统容量分析 |
4.3 经典的分组方法 |
4.4 改进的分组方法 |
4.4.1 问题分析 |
4.4.2 方法步骤 |
4.4.3 时隙分配方法和简化的分组算法 |
4.4.4 网络吞吐量性能分析 |
4.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优先级的终端节点退避因子设计 |
5.1 系统模型 |
5.2 终端节点退避因子设计 |
5.2.1 设计思路 |
5.2.2 终端节点优先级设计 |
5.2.3 退避因子设计 |
5.3 网络吞吐量性能分析 |
5.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毫米波高速通信中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毫米波主要标准制定 |
1.2.2 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毫米波传播特性与信道模型 |
2.1 毫米波传播特性 |
2.1.1 路径损耗 |
2.1.2 氧气和降雨衰减 |
2.1.3 穿透损耗 |
2.1.4 多普勒效应和多径效应 |
2.2 毫米波高速通信场景 |
2.2.1 毫米波高铁通信 |
2.2.2 毫米波车载通信 |
2.2.3 毫米波与无人驾驶 |
2.3 毫米波快时变信道建模 |
2.3.1 基于几何的信道模型 |
2.3.2 统计信道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同步技术介绍 |
3.1 引言 |
3.2 通信系统同步技术介绍 |
3.2.1 采样定时同步 |
3.2.2 载波同步 |
3.2.3 传统帧同步技术 |
3.2.4 同步训练序列的选择 |
3.3 毫米波系统数据帧结构 |
3.4 毫米波高速移动通信系统下的帧同步技术 |
3.4.1 高速毫米波系统下改进的帧结构 |
3.4.2 几种经典的帧同步技术 |
3.4.3 改进的帧同步技术 |
3.4.4 改进帧同步过程的几种状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毫米波SC-FDE系统的载波同步算法 |
4.1 引言 |
4.2 载波同步技术介绍 |
4.2.1 闭环频偏估计算法 |
4.2.2 开环频偏估计算法 |
4.3 改进的载波同步算法 |
4.3.1 多普勒频移对接收信号的影响 |
4.3.2 改进的粗频偏估计算法 |
4.3.3 信道估计与均衡处理 |
4.3.4 基于GI的平均互相关算法 |
4.4 算法性能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文章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IEEE802.11ac的MIMO-OFDM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同步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IEEE802.11ac物理层关键技术概述 |
2.1 IEEE802.11ac物理层规范 |
2.1.1 帧结构与时间参数 |
2.1.2 发送和接收模型 |
2.2 IEEE802.11ac物理层关键技术 |
2.2.1 MIMO技术 |
2.2.2 OFDM基本原理 |
2.2.3 MIMO-OFDM系统框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IEEE802.11ac定时同步技术研究与改进 |
3.1 定时误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3.2 MIMO-OFDM定时同步 |
3.2.1 ML算法 |
3.2.2 S&C算法 |
3.2.3 互相关同步算法 |
3.3 基于IEEE802.11ac的MIMO-OFDM帧同步 |
3.3.1 延迟相关算法 |
3.3.2 延迟相关改进算法 |
3.3.3 CRS算法 |
3.4 基于IEEE802.11ac的MIMO-OFDM符号同步 |
3.4.1 符号定时同步算法 |
3.4.2 符号定时同步改进算法 |
3.4.3 AACP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IEEE802.11ac频率同步技术研究与改进 |
4.1 载波频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2 MIMO-OFDM频率同步 |
4.2.1 Moose算法 |
4.2.2 S&C算法 |
4.3 基于IEEE802.11ac的MIMO-OFDM粗频率同步 |
4.3.1 粗频率同步算法 |
4.3.2 改进算法 |
4.4 基于IEEE802.11ac的MIMO-OFDM精频率同步 |
4.4.1 精频率同步算法 |
4.4.2 改进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与分析 |
5.1 同步实现流程 |
5.2 定时同步的测试与分析 |
5.2.1 帧同步 |
5.2.2 符号定时同步 |
5.3 频率同步的测试与分析 |
5.3.1 粗频率同步 |
5.3.2 精频率同步 |
5.4 本章小节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中英文缩写词释义 |
(5)适用于IEEE 802.11ac标准的同步算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MIMO-OFDM同步技术研究现状 |
1.2.2 WLAN同步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
2 IEEE 802.11ac标准物理层分析及信道模型 |
2.1 IEEE 802.11ac标准物理层分析 |
2.1.1 IEEE 802.11ac标准信号结构 |
2.1.2 MMO-OFDM技术 |
2.1.3 发送端信号产生 |
2.2 IEEE 802.11ac标准信道模型 |
2.2.1 MIMO信道模型 |
2.2.2 TGac信道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3 IEEE 802.11ac接收机方案与同步算法 |
3.1 适用于IEEE 802.11ac基带接收机方案 |
3.1.1 适用于IEEE 802.11ac基带接收机结构 |
3.1.2 适用于IEEE 802.11ac同步方案 |
3.2 能量检测算法 |
3.2.1 SISO能量检测算法 |
3.2.2 MIMO能量检测算法 |
3.3 帧检测算法 |
3.3.1 SISO帧检测算法 |
3.3.2 MIMO帧检测算法 |
3.4 符号定时算法 |
3.4.1 SISO符号定时算法 |
3.4.2 MIMO符号定时算法 |
3.5 粗频偏估计算法 |
3.5.1 SISO粗频偏算法 |
3.5.2 MIMO粗频偏算法 |
3.6 细频偏估计算法 |
3.6.1 SISO细频偏算法 |
3.6.2 MIMO细频偏算法 |
3.7 本章小结 |
4 符号定时与频偏估计算法的改进 |
4.1 改进的符号定时算法 |
4.1.1 基于帧检测辅助的符号定时算法 |
4.1.2 条件约束的符号定时算法 |
4.1.3 幅值累加的符号定时算法 |
4.1.4 改进算法性能对比 |
4.2 改进的频偏估计算法 |
4.2.1 滑动平均的多天线求均值频偏估计算法 |
4.2.2 滑动平均的多天线相位累加频偏估计算法 |
4.2.3 算法性能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5 同步算法的FPGA实现 |
5.1 同步系统架构 |
5.2 各算法模块的实现 |
5.2.1 能量检测模块 |
5.2.2 帧检测模块 |
5.2.3 符号定时模块 |
5.2.4 频偏估计模块 |
5.2.5 频偏补偿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6)IEEE 802.11ac接收信号解调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矢量信号分析技术现状 |
1.2.2 定时同步研究现状 |
1.2.3 载波同步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IEEE802.11ac协议概述 |
2.1 OFDM技术概述 |
2.1.1 OFDM基本原理 |
2.1.2 OFDM技术优缺点 |
2.2 IEEE802.11ac物理层概述 |
2.2.1 IEEE802.11ac VHT PPDU帧格式 |
2.2.2 IEEE802.11ac系统收发模型 |
2.3 信号测试分析参数介绍 |
2.3.1 误差矢量幅度 |
2.3.2 幅度误差 |
2.3.3 IQ增益不平衡、IQ偏移和正交误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IEEE802.11ac信号解调的设计与实现 |
3.1 定时同步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1.1 定时同步模块分析与设计 |
3.1.2 帧定时同步模块 |
3.1.3 符号定时同步模块 |
3.2 频率同步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2.1 频率同步模块分析和设计 |
3.2.2 频率同步模块 |
3.2.3 盲载波频偏估计 |
3.3 信道估计与均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4 信令字段区域解码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4.1 星座逆映射 |
3.4.2 解交织 |
3.4.3 译码 |
3.5 高吞吐量中数据段区域解码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IEEE802.11ac信号测试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信号测试分析系统结构 |
4.1.1 系统测试平台 |
4.1.2 测试功能及参数 |
4.2 信号解调方案设计 |
4.3 信号分析系统的测试结果与评估 |
4.3.1 测试指标 |
4.3.2 测试结果与误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IEEE802.11ac接收信号解调算法验证模块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7)IEEE 802.11n信号解调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矢量分析仪研究现状 |
1.2.2 IEEE 802.11n信号解调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IEEE 802.11n标准物理层规范 |
2.1 IEEE 802.11n信号标准帧结构及重要参数规范 |
2.1.1 IEEE 802.11n的物理层帧结构 |
2.1.2 重要参数及循环移位 |
2.1.3 前导训练符号 |
2.2 MIMO-OFDM系统模型 |
2.3 IEEE 802.11n信号接收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IEEE 802.11n接收端同步分析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同步对IEEE 802.11n系统的影响 |
3.2.1 符号定时偏差的影响 |
3.2.2 载波频率偏差的影响 |
3.2.3 采样时钟的影响 |
3.3 定时同步技术 |
3.3.1 帧同步 |
3.3.2 多帧信号的帧同步 |
3.3.3 符号定时同步 |
3.4 CFO的估计技术 |
3.5 采样频率同步技术 |
3.6 同步技术在IEEE 802.11n信号解调的研究与应用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IEEE 802.11n信号的MIMO-OFDM信道估计 |
4.1 引言 |
4.2 空间映射 |
4.3 基于HT域训练序列的信道估计 |
4.4 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 |
4.4.1 IEEE 802.11n标准中导频分布式 |
4.4.2 导频处的信道估计算法 |
4.4.3 基于导频的信道插值算法 |
4.4.4 基于IEEE 802.11n标准导频的信道估计算法 |
4.5 联合HT域训练序列和标准导频的MIMO信道估计 |
4.6 四种信道估计方法实现的性能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矢量信号解调分析的设计与实现 |
5.1 技术指标 |
5.2 系统设计 |
5.3 IEEE 802.11n解调模块设计 |
5.3.1 IEEE 802.11n同步模块实现 |
5.3.2 IEEE 802.11n信号MIMO-OFDM信道估计模块实现 |
5.3.3 层映射模块实现 |
5.4 分析仪设计 |
5.5 窗口显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6.1 论文的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IEEE 802.11n信号解调模块主要实现代码 |
附录B 矢量信号测试分析仪测试环境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8)面向IEEE 802.11ac射频一致性测试的载波频偏估计算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线局域网发展现状 |
1.2.2 载波频偏估计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开展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IEEE 802.11ac协议及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 |
2.1 IEEE 802.11ac物理层关键技术 |
2.1.1 OFDM基本原理 |
2.1.2 MIMO基本原理 |
2.1.3 MIMO-OFDM基本原理 |
2.2 IEEE 802.11ac协议概述 |
2.2.1 IEEE 802.11ac物理层帧格式 |
2.2.2 IEEE 802.11ac系统收发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经典载波频偏估计算法研究 |
3.1 载波频偏对系统的影响 |
3.2 数据辅助型的时域载波频偏估计算法 |
3.2.1 基于训练序列的粗频偏估计算法 |
3.2.2 基于训练序列的精频偏估计算法 |
3.3 数据辅助型的频域载波频偏估计算法 |
3.3.1 Moose频域频偏估计算法 |
3.3.2 基于导频设计的频偏估计算法 |
3.4 非数据辅助型的载波频偏估计算法 |
3.4.1 基于循环前缀的最大似然频偏估计算法 |
3.4.2 基于虚载波的频偏估计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EEE 802.11ac射频一致性测试研究 |
4.1 射频测试系统介绍 |
4.2 射频测试指标研究 |
4.2.1 发射频谱模板 |
4.2.2 频谱平坦度 |
4.2.3 发射频率测试 |
4.2.4 发射机星座图误差 |
4.2.5 IQ不平衡 |
4.2.6 接收机测试 |
4.3 射频测试系统基带处理研究与实现 |
4.3.1 同步技术 |
4.3.2 信道估计与均衡 |
4.3.3 空间解映射 |
4.3.4 数据解析 |
4.3.5 相对星座误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射频测试系统中载波频偏估计技术应用 |
5.1 定时同步算法 |
5.1.1 帧同步算法 |
5.1.2 符号同步算法 |
5.2 载波频偏估计算法 |
5.2.1 粗频偏估计算法 |
5.2.2 粗频偏估计实现流程及性能分析 |
5.2.3 精频偏估计算法设计及分析 |
5.3 IEEE 802.11ac中同步算法应用和结果分析 |
5.3.1 同步算法性能分析 |
5.3.2 同步方案在硬件平台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9)面向IEEE 802.11n射频一致性测试的同步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IEEE 802.11n与WLAN综测仪器研究现状 |
1.2.2 同步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组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IEEE 802.11n物理层技术研究 |
2.1 OFDM技术的研究 |
2.1.1 OFDM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 |
2.1.2 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 |
2.1.3 OFDM系统的优缺点 |
2.2 IEEE802.11n物理层规范 |
2.2.1 IEEE 802.11n的物理层帧结构 |
2.2.2 IEEE 802.11n物理层相关参数 |
2.2.3 IEEE 802.11n系统收发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EEE 802.11n同步技术研究 |
3.1 同步问题分析 |
3.1.1 IEEE 802.11n无线局域网的同步过程 |
3.1.2 定时同步对WLAN系统的影响 |
3.1.3 载波频率同步对WLAN系统的影响 |
3.1.4 采样时钟同步对WLAN系统的影响 |
3.2 IEEE 802.11n定时同步算法 |
3.2.1 能量检测帧同步算法 |
3.2.2 双滑动窗口帧同步算法 |
3.2.3 延时相关帧同步算法 |
3.2.4 基于循环前缀的符号同步算法 |
3.2.5 基于训练序列的符号同步算法 |
3.3 IEEE 802.11n载波频率同步算法 |
3.3.1 基于训练序列的载波频率同步算法 |
3.3.2 基于循环前缀的载波频率同步算法 |
3.3.3 基于导频的载波频率同步算法 |
3.4 IEEE 802.11n采样时钟同步算法 |
3.4.1 基于导频的采样时钟同步算法 |
3.4.2 基于训练序列的采样时钟同步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同步技术在射频一致性测试中的研究与应用 |
4.1 基于IEEE 802.11n训练序列的定时同步算法 |
4.1.1 基于自适应迭代阈值的帧同步算法 |
4.1.2 基于滑动窗口内最大峰值累积和的符号同步算法 |
4.1.3 基于相关峰移除的符号同步算法 |
4.2 基于迭代系数的载波频偏估计算法 |
4.3 基于近似最大似然算法的采样时钟频偏估计算法 |
4.4 同步方案的综合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射频一致性测试技术研究 |
5.1 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整体架构 |
5.2 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硬件实现 |
5.2.1 PXI射频测试系统介绍 |
5.2.2 待侧件和相关设备介绍 |
5.3 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的测试项 |
5.3.1 发射频谱掩模 |
5.3.2 频谱平坦度 |
5.3.3 发射功率 |
5.3.4 调制精确度 |
5.3.5 接收机最小输入灵敏度 |
5.3.6 接收机最大输入电平 |
5.4 射频一致性测试系统的基带处理 |
5.4.1 帧捕获 |
5.4.2 同步 |
5.4.3 信道估计 |
5.4.4 数据解析 |
5.5 同步方案在硬件测试平台上的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10)下一代无线局域网物理层同步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创新点及内容安排 |
2 OFDM-MIMO系统和WLAN同步技术 |
2.1 OFDM和MIMO技术 |
2.1.1 OFDM基本原理 |
2.1.2 MIMO技术原理 |
2.2 802.11AC和802.11AX物理层协议 |
2.2.1 IEEE 802.11ac前导码 |
2.2.2 前导码的循环移位 |
2.2.3 IEEE 802.11ax物理层介绍 |
2.3 802.11AC的系统模型及同步技术 |
2.3.1 IEEE 802.11ac系统模型和同步理论分析 |
2.3.2 OFDM-MIMO同步的经典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3 UL MIMO时间同步技术 |
3.1 CAZAC序列和同步算法的改进 |
3.1.1 Zadoff-Chu序列 |
3.1.2 ZC序列在802.11ac中的应用 |
3.1.3 同步算法的改进 |
3.2 单用户系统的时间同步 |
3.2.1 初始同步方案 |
3.2.2 精同步方案 |
3.3 多用户系统时间同步 |
3.3.1 上行多用户的定时同步分析 |
3.3.2 VHT-LTF精同步方法 |
3.3.3 Zadoff-Chu序列应用于VHT-LTF |
3.4 本章小结 |
4 UL MIMO的频率同步技术 |
4.1 单用户的频率同步 |
4.1.1 初频率同步和精频率同步理论分析 |
4.1.2 VHT-LTF进行精频率同步 |
4.1.3 仿真分析 |
4.2 多用户精频率同步 |
4.2.1 OFDMA技术 |
4.2.2 VHT-LTF进行多用户的频偏估计 |
4.2.3 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基于OFDM的IEEE802.11a的同步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OFDM系统时频同步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 陈颖.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面向电力物联网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D]. 林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毫米波高速通信中同步技术研究[D]. 周于涵.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基于IEEE802.11ac的MIMO-OFDM同步技术研究[D]. 陈倩.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5]适用于IEEE 802.11ac标准的同步算法研究与实现[D]. 苏俊浩. 重庆大学, 2018(04)
- [6]IEEE 802.11ac接收信号解调的设计与实现[D]. 黄璇.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7]IEEE 802.11n信号解调的设计与实现[D]. 杨轶. 重庆邮电大学, 2017(04)
- [8]面向IEEE 802.11ac射频一致性测试的载波频偏估计算法研究与应用[D]. 张田静. 东南大学, 2016(02)
- [9]面向IEEE 802.11n射频一致性测试的同步技术研究与应用[D]. 刘玉飞. 东南大学, 2016(02)
- [10]下一代无线局域网物理层同步技术的研究[D]. 张克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