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九九九年党风廉政责任制在我省得到有效贯彻(论文文献综述)
戴嘉玲[1](2021)在《民族乡成立以来河源漳溪畲族社会变迁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因地域较小、人口较少并且分散,不宜建立自治地方,依据《宪法》规定,通过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也能行使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根据设立民族乡的规定,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乡总人口30%以上,可以申请设立民族乡。本文所研究的漳溪畲族乡即是在这一法律和政策背景下,于1999年设立的基层行政区划。对该民族乡成立后的社会变迁开展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畲族是中国东南地区的古老少数民族。漳溪畲族乡是广东省唯一一个畲族乡,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自1999年漳溪畲族乡成立以来,在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各项政策支持下,漳溪畲族乡充分发挥畲族文化和资源优势,推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乡镇建设。恢复畲族身份的漳溪群众生产发展与民生事业改善取得长足进步,成为展示当前民族村落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本文以河源市漳溪畲族乡为个案,以漳溪畲族乡人民政府、广东畲族宫、上蓝村、下蓝村、中联村和东源漳溪民族中学为调查对象,试图从社会变迁和多元文化的视角,探讨河源漳溪畲族乡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在阐述河源漳溪畲族乡历史和建制沿革的基础上,着重对河源漳溪畲族乡的建立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选取漳溪畲族乡几个主要少数民族村寨作为田野调查点,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从民族学及社会变迁理论的角度,描述和分析漳溪畲族乡建乡以来的成就:政治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发展,民族干部快速成长,基层行政组织日益完善,乡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增强;经济上,漳溪畲族乡村落立足民族特色,发展现代农业和民俗旅游业,促进了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上,蓝村传统民俗活动“蓝大将军节”、中联村显烈宫巡游节和汶水塘捕鱼技艺以及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实现振兴和重构。本文认为,畲族乡的成立是对漳溪畲族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政治成果。当地自设立民族乡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所取得的发展进步,充分反映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民族乡设立的积极意义,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漳溪畲族乡乡村振兴和各项事业发展应进一步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以长期性、系统性、全局性的民族工作引领漳溪畲族乡走出一条特色创新发展之路。
雷韬[2](2020)在《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广昌县“党建+扶贫”模式为例》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农村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心所在。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到土地革命,从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从“三农”工作到脱贫攻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夺取伟大革命胜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摸索实践。然而,由于建国初期的高速工业化战略和改革开放的“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策略的实行,在城镇化速度日益加快的同时,贫富差距、城乡差距逐日拉大。为确保全国同步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方针”。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联结党和农村社会的纽带,是嵌入农村社会的党的末梢神经,长期扎根于农村,与广大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对农村的村情、民情、社情了如指掌,发展农业、振兴农村、带领农民致富都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辛勤耕耘。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也是扶贫开发背景下国家扶贫资源与农村脱贫需求相结合的必要载体,其为内生力和造血功能缺乏的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可行之径。乡村治理要实现“法治、德治、自治”三者相结合,更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基层党组织自然责无旁贷,成为脱贫攻坚的一线阵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也暴露了软弱涣散的弊端,如党组织覆盖率不高、功能定位模糊、执政资源短缺、痕迹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等等不胜枚举。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提出了新使命,即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有了新的时代要求,整顿涣散基层党组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党建+扶贫”模式,探讨在新时代如何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正文部分第一章为基层党建的理论渊源,厘清了本文农村基层党建指代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并梳理了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到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第二章为农村基层党建的问题辨析,指出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所在,分别梳理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老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作风建设虚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弱化等三大问题,意在把准“病”脉;第三章为广昌县脱贫中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证分析,以广昌县扶贫工作中强化农村基层党建的“同心振兴”品牌打造、驻村扶贫工作队制度、道德“红黑榜”三大典型举措作为分析案例,意在提炼工作经验,寻找“药”方;最后一章是在“解剖麻雀”的基础上,探寻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的路径,即在把准“病”脉、寻到“药”方后,彻底根除“病”根。在2020年我国消除绝对贫困以后,找准未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用力方向,以期更好地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结构,实现其在农村战斗堡垒作用的最大化,这对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普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现实意义。
李志明[3](2011)在《公民检举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公民检举权为研究对象,遵循从公民检举权的一般理论到公民检举权法治化的具体实践的思路,运用规范分析与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公民检举权的内涵、价值与功能、内容、基本原则与立法保障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全文分为引言、正文五章和结语三部分,具体内容如下: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的研究动机、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的思路及方法,并总结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正文部分共五章,前三章主要研究公民检举权的一般理论,主要包括公民检举权的学理分析、公民检举权的历史考察以及公民检举权的内容界定等内容。后两章主要研究公民检举权法治化的具体实践,包括公民检举权的实现与保障,并且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进行初步的制度重构。第一章对公民检举权进行了学理分析,探讨了公民检举制度的含义、理论基础和当代价值,文章认为,公民检举权是一种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具有人民民主理论、权力制约理论、抵抗权理论以及廉政理论等历史与现实的理论基础,体现了正义、秩序、自由、人权和民主等价值,在当今可以承载政治、经济以及道德等多方面的社会整合功能。第二章对中外公民检举权制度进行了比较考察。现代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度、芬兰、香港、台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公民检举权制度。中国从古代开始同样有民众检举制度,尽管这种民众检举制度与当代检举制度性质完全不一,但对于考察我国检举制度的发展脉络仍有学术史的价值。本文对此进行了历史梳理,总结出对我国当代的启示。第三章对公民检举权的内容即检举人的检举权利及义务进行了界定。公民检举权的实现是一把双面刃,如何合理配置公民检举时的权利与义务十分关键。本文认为,公民检举时应该享有检举自由权、要求保护权、获得奖励和补偿权、优先知情权以及其他权利,同时也应当承担诚信、守法、协助调查、保密等义务。第四章探讨了公民检举权实现的基本原则与途径。公民实现自己的检举权必须遵守伦理原则、客观真实原则、责任原则、效率原则等基本原则。实现途径主要有通过国家依法设立的常设组织与公权力的体制内途径和非常设的公权力以外的体制外途径两种。所谓体制内的途径主要是国家依法设立的专门处理公民检举的常设权力,体制外途径则与之相反,是非国家常设的专门处理检举事宜的权力。检举人较佳的选择是选择体制内的方式,当然,在某个阶段,适当地引入体制外的途径也是可以考虑的方向。第五章探讨了我国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的完善问题。本文以增强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反腐新形势下的公民检举权保护制度、激励制度、救济制度完善提出了初步的建议。本文认为,在保护制度的完善方面,应该加强对检举人的各种保护;在激励制度的完善方面,除了物质奖励之外,还应该丰富激励的类型;在救济制度的完善方面,因为我国在这个方面目前完全缺失,所以应该从受理机关多类型化、申诉方式的完善等方面进行完善。余论部分分析了我国公民检举权充分实现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法律方面的条件,即制定专门的举报法,统一规范公民检举行为、公务人员检举行为以及普通举报行为;外在组织与制度条件,即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制度、言论自由制度以及结社自由制度,鼓励各种公民组织的建立;以及文化条件,即培育健康的公民意识等。只有这些条件的达成,我国的公民检举权才能得以充分实现。
刘岳[4](2010)在《国家政策在农村的实践过程和逻辑 ——以农业特产税征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政策”是我们用以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核心概念。本文以征收农业特产税这一具体政策在山东A县D镇的实践过程为轴线,描述国家政策在农村地区充满“权益性行动”和“结构化”努力的实践图景,在对这一过程进行“理解性”分析的基础上,勾勒出基层政权对农村地区实施治理的轨迹和框架,展示了基层政权在赶超战略和压力型体制下,以特殊的方式理解国家政策,并且按照“名实分离”的改革逻辑采用种种策略和技术实施治理的过程。这种逻辑在转型过程中实质性推进了改革,但是也正是这种实践逻辑,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巨大混乱和治理危机。本研究对基层政权合法性进行了讨论,对税费改革以后的农村治理状况与治理逻辑作出了说明。在对农村税费改革前后的实践过程和实践逻辑的对比分析中,本研究认为,税费改革表明,国家没有能够充分意识到造成政策在农村地区实践过程中大量扭曲的根本性逻辑,没有试图以从整体上改变这种逻辑来解决农村问题,政策的实践逻辑并未有本质的变化,因此也就不一定能够取得预想的结果。改变农村混乱状况的根本途径不在于一味地指责、批评和惩罚基层政权和干部,而在于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整体上对国家“权益化”的治理方式和“变通”的改革逻辑进行彻底转变,避免因国家长期转移和积累到农村基层的矛盾“倒逼”到更高的层级,导致严重的更大范围的合法性危机的产生。最终的政策结果往往并不取决于当初政策制定时的理论预设和良好愿望,而在于某种逻辑在实践过程中对政策的修正程度,或者说在于实践本身。本研究提倡一种“政策过程”研究方法,使原先不可见的“过程”凸现出来,成为具有独立解释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方法上强调将自下而上的视角和自上而下的视角综合起来,强调由对文本形态的政策的研究转向对实践形态的政策的研究。
林白芹[5](2004)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关于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进行追究的问题,正在引起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认真分析建立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建立、实施、推行这一制度的责任要求、责任界定、责任追究、配套措旋、制约因素、对策措施,对于当前和今后在全国全面建立和实施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路云辉[6](2003)在《江泽民战略思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试图通过对江泽民的一系列论着和以他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宏观战略决策的研究,探讨和研究江泽民独特的战略思维方式与思维艺术,加深我们对江泽民战略思想的理解,提高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本文分上下两编。加上导论与结语共十个部分。 导论从战略思维的概念入手,集中阐述江泽民战略思维的本质与地位。江泽民战略思维是谋划国家整体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思维。江泽民战略思维的这一本质体现在他的思维要素、思维方法、思维视野、思维起点和思维运行机制上,体现在他对国家发展态势的谋划中。江泽民的战略思维反映了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是全球化时代国家发展战略思维的典范。江泽民的战略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的战略思维方式与当代形势和实践的创造性结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战略思维以鲜明的时代内容,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上编分四章,主要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探讨与研究江泽民战略思维的思维方式属性。 第一章主要探讨江泽民战略思维的构成要素与思维方法。江泽民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素养,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事物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在变动不居的事物中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具有知难而进、坚韧不拔的意志。他重全局,谋长远,紧跟时代脚步,解放思想,突破陈规,大胆创新。其思维方法主要有系统整体性思维方法、动态思维方法、前瞻性思维方法。 第二章主要探讨江泽民战略思维的视野。江泽民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与开阔的世界眼光。他以中国当前的发展状况为思维坐标点,以中国的未来发展为思维指向,思维跨越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体现出战略家高瞻远瞩的思维特征。 第三章主要探讨江泽民战略思维的起点。江泽民“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始终自觉地以国家利益作为其战略思维的逻辑起点。在对外战略中,他以具体表现为民族利益的国家利益作为出发点;在对内战略中,则以具体表现为人民利益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第四章主要探讨江泽民战略思维的运行机制。为了维护与实现国家利益,江泽民客观分析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预测国际环境的变动趋势以及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他科学评判我国的综合国力,探求我国国力的优势与劣势。在充分综合国内外思维材料的基础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统筹规划了<WP=3>我国的战略重点、战略步骤以及战略措施。 下编分四章,主要探讨与研究江泽民的战略思维艺术。 第一章主要探讨江泽民的借势思维艺术。江泽民善于“借东风”。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捕捉世界发展带给我国的机遇,要求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趋势强劲。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积极采取行动,规避风险,利用机会,发展自己。整个世界呈现出催人奋进的态势。面对这种态势,江泽民主持制定并具体部署了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我国科技快速发展;主持制定了“走出去”战略,提升我国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第二章主要探讨江泽民的乘势思维艺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焕发出勃勃生机。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国力渐增,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社会各方面建设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江泽民乘势而上,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第三章主要探讨江泽民的造势思维。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任重道远,需要全国人民的团结,需要全国人民不断提高建设本领。为了营造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声势,他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并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反腐倡廉行动,增强了党的凝聚力,造就了党与人民的大团结。为了营造全国人民的学习之势,他要求领导干部“讲学习”,号召全国人民创建学习型社会,造就由党内到党外,由领导干部到广大群众的规模巨大的学习声势。 第四章主要探讨江泽民的布势思维。改革、发展、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枚关键棋子,总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江泽民努力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实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协调统一,部署有利于发展的国内环境。他积极主动开展双边与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树立大国形象,争取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扩大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回旋余地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为国内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外部条件。
李其仁[7](2001)在《以人为本 围绕中心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支行双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文中指出 几年来,我们始终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规定》为指导,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随着人民银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不断地研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促进支行双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先后被省分行评为先进单位、先进职工之家;被州中支评为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双文明单位、目标考核先时单位,在县上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并被系统内和地方上认定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窗口单位。近两年来,鹤庆县支行的各项工作已实现了支行制定的在全州系统内"创建一流"的目标。最近,经成都分行对我支行的"双文明"创建情况进行复查,认
李益良[8](2000)在《总结经验 乘胜前进——四川省粮食局一九九九年工作总结暨二○○○年工作思路》文中提出
杨东平[9](2000)在《一九九九年党风廉政责任制在我省得到有效贯彻》文中研究说明1999年是贯彻落实中央、省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和实施办法的第一年。去年12月下旬,省委、省政府组织了由五名省级干部、十名厅局级干部参加的共45人组成的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领导小组,对全省十四个地(州、市)、十个省直厅局及兰炼、兰化等四大家企业落实...
朱志强[10](2000)在《坚定信心 迎接挑战 开拓进取 勇于创新 把云南电力改革和发展推向二十一世纪》文中研究指明 一、一九九九年工作的回顾 1999年在国家电力公司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努力开拓电力市场,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强生产经营管理,实现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电网发电量:1999年公司直属电厂和网内独立电厂共完成发电量210.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68%。
二、一九九九年党风廉政责任制在我省得到有效贯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九九九年党风廉政责任制在我省得到有效贯彻(论文提纲范文)
(1)民族乡成立以来河源漳溪畲族社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有关社会变迁的研究 |
二、关于畲族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民族乡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漳溪畲族乡的概况 |
第一节 漳溪畲族乡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村落墟镇 |
一、墟镇 |
二、村落 |
第三节 生计方式 |
第四节 民间信仰 |
第三章 畲族乡的诞生:漳溪畲族乡的成立过程 |
第一节 漳溪畲族蓝氏源流 |
第二节 畲族身份的确认 |
第三节 漳溪畲族乡的依法申请 |
第四节 漳溪畲族乡的成立 |
第四章 民族乡成立以来漳溪畲族乡的政治进步 |
第一节 民族团结事业的进步 |
第二节 基层行政组织的完善 |
第三节 畲族干部的培养与成长 |
第四节 民族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第五章 民族乡成立以来漳溪畲族乡的经济与民生发展 |
第一节 基础设施的完善 |
第二节 思想观念的转变 |
第三节 收入水平的改善 |
第四节 就业水平的提高 |
第五节 民生事业的进步 |
一、教育方面 |
二、医疗方面 |
第六节 乡村振兴与旅游业发展 |
第六章 民族乡成立以来文化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一节 日常生活习俗的变迁 |
一、饮食方面 |
二、着装方面 |
三、居住方面 |
四、节日习俗方面 |
第二节 蓝大将军出巡节 |
一、相关文献记载 |
二、有关传说 |
三、传承及发展 |
第三节 显烈宫巡游节 |
第四节 汶水塘捕鱼艺 |
第五节 蹴鞠和射弩传统体育项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收集表 |
(2)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广昌县“党建+扶贫”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背景 |
(二)地域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实地访谈法 |
(四)对比研究法 |
六、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溯源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革命导师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
(二)列宁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
三、十八大以前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
(一)毛泽东的农村基层党建思想 |
(二)邓小平的农村基层党建思想 |
(三)江泽民、胡锦涛的农村基层党建思想 |
四、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
(一)习近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的内涵与要求 |
(二)习近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的时代特色 |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剖析——把“病”脉 |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定位边缘化 |
(一)农村党组织覆盖面不广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淡化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作风建设虚化 |
(一)党员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空洞化 |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弱化 |
(一)农村执政经济资源匮乏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政策执行力软化 |
第三章 广昌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扶贫”案例分析——寻“药”方 |
一、广昌县“党建+扶贫”概况 |
(一)广昌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概况 |
(二)广昌县扶贫概况 |
二、广昌县“党建+扶贫”的典型举措 |
(一)乡村道德村党支部“主引领” |
(二)党员落实脱贫责任“全覆盖” |
(三)资源统筹乡镇党委“聚合力” |
三、广昌县“党建+扶贫”的经验分析 |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的明确 |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第一责任人意识的确立 |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巩固加强 |
第四章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分析——治“病”根 |
一、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建设 |
(一)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基础 |
(二)大力吸收各种人才加入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 |
二、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功能定位 |
(一)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
(二)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
三、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意识 |
(一)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意识 |
(二)强化农村党员干部主体责任意识 |
四、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
(一)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策执行力 |
(二)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局势驾驭力 |
(三)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全面发展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3)公民检举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公民检举权的学理分析 |
第一节 公民检举权的内涵 |
一、公民检举权的定义 |
二、公民检举权的性质 |
三、公民检举权的特征 |
第二节 公民检举权的理论基础 |
一、人民主权理论 |
二、以权利制约权力理论 |
三、抵抗权理论 |
四、廉政理论 |
第三节 公民检举权的价值与功能 |
一、公民检举权的价值 |
二、公民检举权的功能 |
第二章 中外公民检举权制度 |
第一节 我国历史上的民众检举制度 |
一、古代的民众检举权制度 |
二、当代的民众检举权制度 |
第二节 域外公民检举权制度 |
一、域外公民检举权制度 |
二、域外相关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章 公民检举权的内容 |
第一节 检举人的权利 |
一、检举自由权 |
二、要求保护权 |
三、补偿和奖励请求权 |
四、优先知情权 |
五、其他权利 |
第二节 检举人的义务 |
一、诚信义务 |
二、守法义务 |
三、协助调查义务 |
四、保密义务 |
五、无伤义务 |
第四章 公民检举权的实现原则与途径 |
第一节 公民检举权实现的基本原则 |
一、正义原则 |
二、客观真实原则 |
三、责任原则 |
第二节 公民检举权的实现途径 |
一、体制内途径 |
二、体制外途径 |
第五章 我国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的完善 |
第一节 理论工具 |
第二节 我国现有检举权保障制度 |
一、我国现有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 |
二、现有保障制度的总体缺陷 |
三、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检举人保护制度的完善 |
一、我国现有的保护制度及其不足 |
二、完善建议 |
第四节 检举人激励制度的完善 |
一、国外制度借镜 |
二、我国现有激励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 |
第五节 检举人救济制度的完善 |
一、国外制度借镜 |
二、我国现有规定的不足及其完善 |
结语 培育我国公民检举权充分实现的条件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
(4)国家政策在农村的实践过程和逻辑 ——以农业特产税征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问题的提出——"政策不好还是干部不好" |
1 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
1.1 基本理论 |
1.2 文献综述和研究对象 |
2 农业特产税收缴的结构背景 |
2.1 "分税制+财政包干"——县乡财政背景 |
2.2 农业特产税的政策规定 |
3 农业特产税征收的基础条件 |
3.1 乡镇对村级精英的控制 |
3.2 农业特产税征收的重要逻辑起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4 征收农业特产税的策略与逻辑 |
4.1 税费平摊——不可缺少的监控手段 |
4.2 农业特产税征收的过程与技术手段 |
4.3 "上清下不清"——税收缺口的处理 |
5 基层干部的实践逻辑——"名实分离"的理解方式 |
5.1 "文本"的表述 |
5.2 "变通"的逻辑 |
6 对基层政权的合法性的讨论 |
6.1 日常的反抗 |
6.2 寻求"上面的光" |
7 结论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D镇二00三年度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责任书 |
附录2 D镇2000年统筹税收任务 |
附录3 D镇2001年黄烟生产考核办法 |
附录4 中共D镇党委、镇人民政府其他文件 |
(5)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论文内容安排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建立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原则 |
2.1 重要意义 |
2.1.1 人性假设理论的深刻启示 |
2.1.2 中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
2.1.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
2.1.4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
2.1.5 纠正和防止用人不正之风的有效措施 |
2.2 基本原则 |
2.2.1 党管干部原则 |
2.2.2 实事求是原则 |
2.2.3 严格执法原则 |
第三章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要求与责任界定 |
3.1 责任要求 |
3.2 责任界定 |
第四章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追究与配套措施 |
4.1 责任追究 |
4.1.1 责任追究的时间限定 |
4.1.2 责任追究的处罚依据 |
4.1.3 责任追究的处理方式 |
4.1.4 责任追究的执行主体 |
4.2 配套措施 |
4.2.1 干部选拔任用记实制度 |
4.2.2 干部选拔任用举报制度 |
4.2.3 干部选拔任用通报制度 |
4.2.4 干部选拔任用报告制度 |
4.2.5 干部选拔任用检查制度 |
4.2.6 干部选拔任用评议制度 |
第五章 推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的制约因素及对策选择 |
5.1 制约因素 |
5.2 对策选择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创新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成果 |
(6)江泽民战略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江泽民战略思维是当代思维科学的精华 |
一、 战略思维:谋划全局的思维方式 |
二、 江泽民战略思维是谋划国家整体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思维 |
三、 江泽民战略思维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发展战略思维的典范 |
四、 江泽民战略思维是对马克思主义战略思维的丰富和发展 |
上编 江泽民战略思维的结构与程序 |
第一章 江泽民战略思维的要素与方法 |
一、 江泽民战略思维的构成要素 |
(一) 观念要素 |
(二) 知识要素 |
(三) 价值要素 |
(四) 情感要素 |
(五) 意志要素 |
二、 江泽民战略思维的基本方法 |
(一) 系统整体性思维方法 |
(二) 动态思维方法 |
(三) 前瞻性思维方法 |
第二章 江泽民战略思维的思维视野 |
一、 深邃的历史眼光 |
二、 开阔的世界眼光 |
第三章 江泽民战略思维的起点 |
一、 民族利益是江泽民构筑我国对外战略的思维起点 |
(一) 旗帜鲜明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
(二) 为了谋取有利的发展环境,国家关系不应以意识形态定亲疏 |
(三) 作为思维起点的民族利益主要是民族的发展利益 |
二、 人民利益是江泽民构筑国内发展战略的思维起点 |
(一)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二) 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
(三)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
(四)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第四章 江泽民战略思维的运行机制 |
一、 战略环境的分析 |
(一)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国际形势 |
(二) 世界发展的两种主要趋势 |
(三) 周边环境的分析 |
二、 综合国力的分析 |
(一) 经济实力 |
(二) 政治实力 |
(三) 文化实力 |
(四) 军事实力 |
(五) 资源实力 |
三、 战略目标、方针、步骤与措施的统筹规划 |
(一) 关于战略目标 |
(二) 关于战略方针 |
(三) 关于战略步骤 |
(四) 关于战略措施 |
下编 江泽民的战略思维艺术 |
第一章 江泽民的借势思维 |
一、 利用现代科技革命的机遇,谋求我国发展 |
二、 利用经济全球化所造就的发展态势,谋求我国发展 |
第二章 江泽民的乘势思维 |
一、 加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
二、 加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
三、 加快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 |
第三章 江泽民的造势思维 |
一、 造团结之势 |
(一)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
(二) 提出并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三) 反腐倡廉 |
二、 造学习之势:从“讲学习”到“创建学习型社会” |
(一) “讲学习”思想的提出 |
(二) 对“讲学习”的战略部署 |
(三) “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提出及目的 |
(四) 对“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部署 |
第四章 江泽民的布势思维 |
一、 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布社会主义现代化持续健康发展之势 |
(一) 改革、发展、稳定是影响全局的关键性棋子 |
(二) 协调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 |
二、 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布稳定发展的国际态势 |
(一) 积极发展与大国的建设性关系 |
(二) 积极利用国际组织,开展多边外交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一九九九年党风廉政责任制在我省得到有效贯彻(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乡成立以来河源漳溪畲族社会变迁研究[D]. 戴嘉玲.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广昌县“党建+扶贫”模式为例[D]. 雷韬.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3]公民检举权研究[D]. 李志明. 武汉大学, 2011(05)
- [4]国家政策在农村的实践过程和逻辑 ——以农业特产税征收为例[D]. 刘岳.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5]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研究[D]. 林白芹.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4(02)
- [6]江泽民战略思维研究[D]. 路云辉. 中共中央党校, 2003(02)
- [7]以人为本 围绕中心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支行双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J]. 李其仁. 云南金融, 2001(11)
- [8]总结经验 乘胜前进——四川省粮食局一九九九年工作总结暨二○○○年工作思路[J]. 李益良. 粮食问题研究, 2000(01)
- [9]一九九九年党风廉政责任制在我省得到有效贯彻[J]. 杨东平. 党风通讯, 2000(01)
- [10]坚定信心 迎接挑战 开拓进取 勇于创新 把云南电力改革和发展推向二十一世纪[J]. 朱志强. 云南电业,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