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贾湖原文选

舞阳贾湖原文选

一、舞阳贾湖原始文字选(论文文献综述)

党熠[1](2021)在《贾湖遗址的阐释与展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秦存誉[2](2021)在《裴李岗文化墓葬及相关问题的再认识》文中指出目前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墓地整体可分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前段缺乏规划,尚与居址连在一起,后段规划有序,与居址有了明显区隔;墓葬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以西向和西南向为主,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这些葬制与葬俗上的一致性表明裴李岗文化居民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丧葬传统。墓葬、居址发掘资料及相关成果显示,裴李岗文化居民的生计策略是以采集和渔猎为主,农业和畜牧业为辅;存在家族、氏族、胞族、部落的社会组织结构,阶层和贫富分化尚未出现,社会成员地位相对平等。贾湖聚落发展出了高水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掌管宗教祭祀的巫师已经出现了身份地位上的差别。

何丹[3](2020)在《“龟龙”——五帝时代的中原水居民族集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灵"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概念,其形成与史前民族的构成与发展直接相关。就"龟龙"而言,代表的是五帝时代中原水居的华夏民族,与"麟凤"代表的东方山居的东夷民族相对。由于这种灵物信仰脱胎于图腾崇拜,"龟族"与"龙族"也就真实存在,并发挥着重要影响。只是与早期"龙族"便已形成的主导地位相适应,崇龙现象更甚崇龟,"龙"已然成为标榜首领地位的灵物。至于"龟灵",则更多体现在龟卜活动的延续与龟兆是从的态度。"龙"与"龟"共同具有的代表性与有所分别的主从地位,意味着"龙族"的概念得到了延展,"龟族"成为其中之一,这样"龙"终究演变为史前华夏族的文化符号。这一地域民族集团的存在事实,便是"二灵"成组的原因。而由此更可感受到,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认同与渗透,正是民族共同体建立与维护的必要前提。

陶曲勇[4](2020)在《字以通神——有关史前汉字的宗教性因素考察》文中认为所谓"史前汉字",是指成熟的汉字体系出现之前,在中国境内出土的各种与汉字有密切联系的刻画符号,也有学者称之为"原始文字"(proto-writing)。① 一般认为,成熟的汉字体系开始于殷商甲骨文。从时代来看,甲骨文字系统属于殷商晚期,可是在此之前,中国境内还出土了许多刻画在陶器或玉石器上的几何形符号和象形符号。它们应该如何释读?背后隐藏着什么文化因素?它们与汉字的关系如何?这一直是汉字起源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尝试探讨这些史前汉字

孙浩然[5](2019)在《比较视角下的裴李岗文化》文中研究指明对裴李岗文化的研究是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裴李岗文化的发现是确切认识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的肇始,为探索仰韶文化的来源乃至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以往关于裴李岗文化的比较研究多集中在文化交流、文化内涵分析等传统问题上,对社会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的目的主要是比较裴李岗文化与同时期其他地区文化的社会发展水平,并对它们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进行初步分析解释,以期可以丰富裴李岗文化的研究内容。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相关考古发现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环境背景与研究背景。介绍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现代自然环境,并在已有的第四纪环境研究和环境考古学的研究基础上,对新石器时代中期主要区域的自然环境大背景进行了分析和复原。通过总结归纳新石器时代中期主要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特征,为比较分析奠定基础。第三部分,裴李岗文化与同时期考古学文化在社会发展水平方面的比较分析。通过归纳比较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本文对裴李岗文化与其他文化在生活用具、生产工具、遗址数量与人口数量、社会财富与社会初步分化、精神文化这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第四部分,对裴李岗文化与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进行初步分析解释。运用聚落考古的方法,分析主要遗址的聚落形态和墓葬墓群,探讨新石器时代中期各文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裴李岗文化与同时期文化在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上的差异,从而对它们社会发展的差异进行相关解释。第五部分,结语。对本文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后续研究展望。

宁洁[6](2018)在《参与及共享 ——贾湖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是一处距今约9000―7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它先后经历了8次考古发掘,发现重要遗迹数以千计,包括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七声音阶乐器——骨笛等多项“世界第一”。遗址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对研究中原地区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稻作农业起源、音乐起源、酿酒起源、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原始契刻与汉字起源、全新世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贾湖遗址因发现于贾湖村而得名,遗址与村庄在地理空间上紧密相连、高度重合,在历史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唇齿相依、休戚相关。但遗址所在的舞阳县为省级贫困县,历史上长期的自然灾害与社会贫困问题尤为突出。村庄的建设与发展、村民的利益诉求,成为遗址保护与展示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此外,贾湖遗址存在土遗址本体脆弱、保护困难与史前遗址可视性差、展示困难等特点。本文对贾湖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方法加以研究,首先,系统梳理已公布的考古成果,为展示工作提供依据。其次,通过现场调查,了解贾湖村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环境,分析村庄对遗址本体的破坏和对遗址环境的影响;了解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现状,分析以往工作中的的不足。最后,提出贾湖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策略,并就具体的设计实践进行分析。以人为本、兼顾公平,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提高遗址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包容面。激发贾湖遗址在当代生活中的活力,形成一种遗址与村落资源共享的“活态”保护展示新模式。

牛清波[7](2017)在《百年来刻画符号研究述评》文中认为刻画符号是研究文字起源和形成的重要材料,蕴含了丰富的远古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史学、社会学和民族学价值。本文利用考古学及古代文明研究成果,对百年来的刻画符号研究进行了考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王静[8](2017)在《具茨山刻划符号形体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具茨山地处中原腹地,积淀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因素,1988年在具茨山上发现了巨量岩画,它不仅填补了中原岩画空白的缺憾,也为中原文化、历史、和文字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2008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对具茨山岩画进行的调查过程中发现,这批岩画中有126个刻划符号,其中有43个与现有甲骨文在形体上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占这批刻划符号的34.13%。目前,具茨山岩画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岩画内涵的解读上,对具茨山刻划符号形体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为考察具茨山刻划符号与现有甲骨文之间的关系,对具茨山刻划符号形体做初步探究,本文首先将具茨山刻划符号与甲骨文作形体上的对比,单纯的形体对比并不足以说明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因为这之间缺少证据链条将二者连接起来,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之后便以时间为序,文章将河南省现有的早期的各个时期、各个遗址的刻划符号都整理出来,与具茨山刻划符号、甲骨文一一比对,探究具茨山刻划符号、河南早期刻划符号与甲骨文在形体上与甲骨文所拥有的共性,是否具备一脉相承的关系。无论是历史文献还是历史传说,总是将黄帝与具茨山与新郑联系起来,而黄帝时代又有仓颉造字的传说,文献记载的黄帝活动的历史时期与具茨山刻划符号现所考察的年代有一个阶段性重合,本文充分考虑具茨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性,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展开论证,并结合相关的文字学、考古学、历史传说、历史文献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具茨山刻划符号形体探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采取归纳和比较的方法展开对具茨山刻划符号形体的初步探究,为探寻河南早期刻划符号与文字之间的关系提供大致的脉络和新的依据,充分展示具茨山刻划符号所具备的文字学价值,呈现一个关于具茨山刻划符号形体研究的新认识。

王磊[9](2016)在《淮河流域史前刻划符号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淮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其文化面貌表现出特有的多元性、过渡性和开放性。20世纪末在淮河流域发现和发掘了蚌埠双墩遗址、定远县侯家寨遗址、舞阳贾湖遗址以及龙虬庄遗址,出土了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刻划符号,一些学者把它作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以研究。这些刻划在碗、盘、豆等器物上的刻划符号,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有关远古先民们的经济、生活、信仰等多姿多彩的画面。

周晓娟[10](2014)在《舞阳贾湖遗址生业形式的动态研究 ——以生产工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贾湖遗址地处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自1983至201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等单位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 8次发掘,获取了丰富的遗迹、遗物资料。该遗址年代经TL、IRSL、C14测定为距今9000-7500年,发掘者根据地层堆积与出土器物特征演变将遗址分为三期九段,并根据考古遗存的不同特点将整个发掘区分为西北区、西区、西南区、中区和东区五个大区。贾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在古人类学、古环境、稻作农业、渔猎采集、技术工艺、聚落形态、原始宗教、古文字、古代音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贾湖人类生业形式是中国新石器早中期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此前已有学者开展过相关研究,但从研究的深度来看,仍有进一步细化的必要。本文以前七次(1983-2001)发掘所获得的生产工具为研究对象,首次采用了绝对数量、相对百分比、出土概率三种不同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手段,从微观角度深入遗址内部,分区分期系统地观察贾湖聚落先民生业形式的演变过程。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遗址概况、国内外史前人类生业形式的研究现状,前人工作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方法;第二章为贾湖聚落居址中生产工具分区分期分析,该章系统分析了贾湖聚落西北区、西区、西南区、中区、东区五个大区的人类居址区内部一期到三期生产工具的发展演变情况;第三章为贾湖聚落墓葬中生产工具的分区分期分析,该章系统分析了上述五个大区三个期别的墓葬出土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情况;第四章为贾湖聚落居址和墓葬生业形式的比较研究,该章对居址和墓葬这两类不同性质遗存出土的生产工具所反映的生业形式的差异进行了系统地比较研究;第五章为其他相关遗址出土生产工具所反映的人类生业形式,该章对与贾湖遗址关系密切的新郑裴李岗、密县峩沟、泰安大汶口、高邮龙虬庄以及淅川下王岗等遗址出土生产工具及其所反映的人类生业形式进行了研究。第六章为贾湖聚落生业形式动态变化的综合探讨,该章对贾湖聚落与其他相关聚落的生业形式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并分析了贾湖聚落生业形式的环境背景,列举了墓葬出土生产工具所反映的生业形式滞后性的民俗学及民族学证据。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在各区各期,我们都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贾湖聚落原始农业所呈现出来的逐步上升的发展趋势,贾湖农业从早期到晚期不断发展壮大,但从整体来说,该遗址的生业形式仍然是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为辅。2、农业工具在墓葬和居址中的出现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步现象。农具在墓葬中的出现通常滞后于在居址中的出现时间,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反映的人类生业形式的发展变化要滞后于居址中实际发生的生业形式的发展变化。3、同一聚落内部不同区的生业形式可能存在差别。不仅农具在各区中出现的时间先后不同,其他类工具在各区所占地位也有所不同。尤其是西南区的第三期,农业工具突然增多,与其他各区差异明显。这些现象与聚落形态的变化共同表明聚落内部不同的功能分区可能正在逐步形成。

二、舞阳贾湖原始文字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舞阳贾湖原始文字选(论文提纲范文)

(3)“龟龙”——五帝时代的中原水居民族集团(论文提纲范文)

一、“龟龙”共同的民族属性
    (一)“龙灵”族属华夏
    (二)“龟灵”同属华夏
二、“龙族”与“龟族”的关系
    (一)“龙族”的主导地位
    (二)“龟族”的从属地位
三、小结

(4)字以通神——有关史前汉字的宗教性因素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舞阳贾湖刻符
    2.半坡陶符与安诺石印
    3.大汶口文化陶符和良渚文化符号的对比

(5)比较视角下的裴李岗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考古发现以及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考古发现
        二、研究简史
    第二节 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研究背景
    第一节 现代自然环境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自然环境状况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学文化
第二章 裴李岗文化与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比较
    第一节 生活用具
        一、陶器的器体成型技术
        二、陶器的修饰工艺
        三、烧成工艺
        四、陶器的器类
    第二节 生产工具
    第三节 遗址数量与人口数量
    第四节 社会财富与社会的初步分化
    第五节 精神文化
    第六节 总结
第三章 裴李岗文化领先原因试析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中期诸文化的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
        一、裴李岗文化
        二、兴隆洼文化
        三、后李文化
        四、磁山文化
        五、大地湾文化
        六、长江中游地区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中期诸文化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参与及共享 ——贾湖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展示理论研究
        1.4.2 展示方法研究
        1.4.3 遗产地原住民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贾湖遗址与贾湖村概况
    2.1 贾湖遗址概况
        2.1.1 自然环境
        2.1.2 社会环境
        2.1.3 遗产构成
        2.1.4 考古研究
        2.1.5 价值判断
    2.2 贾湖村概况
        2.2.1 历史沿革
        2.2.2 人口与经济
        2.2.3 村庄空间格局
        2.2.4 村庄建筑风貌
        2.2.5 民俗与日常生活
    2.3 村民对遗址的认知与态度
    2.4 本章小结
3.贾湖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现状
    3.1 保护与展示的内容
    3.2 遗址保护现状
    3.3 遗址展示现状
        3.3.1 遗址本体
        3.3.2 遗址环境
    3.4 公众对展示效果的评价
    3.5 当前展示中存在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4.贾湖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策略
    4.1 贾湖遗址的保护策略
    4.2 贾湖遗址的“共享”展示策略
        4.2.1 遗址的“活态”展示方式
        4.2.2 遗址展示与村民生活的叠加
        4.2.3 村民的参与方式
    4.3 “遗址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共同体设计解析
        4.3.1 建筑设计
        4.3.2 共享功能
        4.3.3 公众参与
        4.3.4 展示设计
        4.3.5 设计中的不足与展望
    4.4 本章小结
5.结语
    5.1 展示的关键性问题——增进公众参与、提升展示效果
    5.2 突出的问题与矛盾——公平与利益兼顾
    5.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调查问卷1
    附录2.调查问卷2
    附录3.公众的意见与建议
    附录4.贾湖遗址的发现、发掘历程
    附录5.古环境分析
    附录6.原始社会形态
    附录7.原始聚落空间形态
    附录8.环境变迁与聚落的兴衰
    附录9.与展示相关的进一步考古工作建议
    附录10.贾湖遗址周边相关类型的古文化遗址

(7)百年来刻画符号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萌芽阶段 (20世纪上半期)
二、发展阶段 (20世纪60至80年代)
三、深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
四、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1.“刻画符号”、“刻划符号”等相关名称有待界定和规范。
    2. 刻画符号的整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3. 刻画符号释读的科学、规范性水平有待提高。
    4. 刻画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符号的传播流变及与相关考古学文化关系的揭示有待展开, 相关研究待进一步拓展。
    5. 古代文明的研究成果待充分借鉴、吸收。

(8)具茨山刻划符号形体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相关术语明确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一 相关术语的明确
        二 研究范围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 对具茨山岩画研究
        二 对具茨山刻划符号形体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具茨山刻划符号、甲骨文形体对比
    第一节 具茨山刻划符号的分布与类型
        一 具茨山刻划符号的分布
        二 具茨山刻划符号的类型
    第二节 具茨山刻划符号年代与分期考察
    第三节 具茨山刻划符号与甲骨文对比
        一 具茨山刻划符号、甲骨文形体对比一览表
        二 具茨山刻划符号与甲骨文形体考释
第二章 具茨山刻划符号与河南早期刻划符号对比
    第一节 裴李岗文化时期刻划符号整理研究
        一 裴李岗文化时期遗址
        二 具茨山刻划符号、贾湖遗址刻划符号、甲骨文形体对比
    第二节 仰韶文化时期刻划符号整理研究
        一 仰韶文化时期遗址
        二 具茨山刻划符号、仰韶文化时期刻划符号、甲骨文形体对比
    第三节 龙山文化时期刻划符号整理研究
        一 龙山文化时期遗址
        二 具茨山刻划符号、龙山文化时期刻划符号、甲骨文形体对比
    第四节 夏文化时期刻划符号整理研究
        一 夏文化时期遗址
        二 具茨山刻划符号、夏文化时期刻划符号、甲骨文形体对比
    第五节 商文化时期刻划符号整理研究
        一 郑州商城遗址
        二 郑州小双桥遗址
        三 偃师商城遗址
        四 小屯遗址
第三章 具茨山刻划符号形体初探的几个问题
    第一节 具茨山刻划符号、河南早期刻划符号的形体特征
        一 单体形式为主
        二 从形体角度考察是有效途径
    第二节 具茨山刻划符号、河南早期刻划符号的时、空特征
        一 时间分布特征
        二 空间分布特征
    第三节 具茨山刻划符号综合考察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淮河流域史前刻划符号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淮河流域史前刻划符号的发现
    (一)淮河上游地区的刻划符号
    (二)淮河中游地区的史前刻划符号
    (三)淮河下游地区的刻划符号
    (四)鲁南和皖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刻划符号
二、淮河流域史前刻划符号与其他地区刻划符号的对比研究
    (一)与江汉地区的关系
    (二)与中原地区的关系
    (三)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关系
    (四)与海岱地区的关系
三、淮河流域史前刻划符号的性质

(10)舞阳贾湖遗址生业形式的动态研究 ——以生产工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遗址简介
        1.1.2 史前人类生业形式研究现状
        1.1.3 前人工作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2章 贾湖各区各期居址中出土生产工具的分析
    2.1 西北区居址中出土生产工具分析
        2.1.1 一期
        2.1.2 二期
        2.1.3 三期
    2.2 西区居址中出土生产工具分析
        2.2.1 一期
        2.2.2 二期
        2.2.3 三期
    2.3 西南区居址中出土生产工具分析
        2.3.1 一期
        2.3.2 二期
        2.3.3 三期
    2.4 中区居址中出土生产工具分析
        2.4.1 一期
        2.4.2 二期
        2.4.3 三期
    2.5 东区居址中出土生产工具分析
        2.5.1 一期
        2.5.2 二期
        2.5.3 三期
第3章 贾湖各区各期墓葬中出土生产工具的分析
    3.1 西北区墓葬中出土生产工具分析
        3.1.1 一期
        3.1.2 二期
        3.1.3 三期
    3.2 西区墓葬中出土生产工具分析
        3.2.1 一期
        3.2.2 二期
        3.2.3 三期
    3.3 西南区墓葬中出土生产工具分析
        3.3.1 一期
        3.3.2 二期
        3.3.3 三期
    3.4 中区墓葬中出土生产工具分析
        3.4.1 一期
        3.4.2 二期
        3.4.3 三期
    3.5 东区墓葬中出土生产工具分析
第4章 贾湖居址和墓葬出土生产工具所反映的人类生业形式的比较研究
    4.1 同区不同期居址和墓葬出土生产工具的比较
        4.1.1 西北区
        4.1.2 西区
        4.1.3 西南区
        4.1.4 中区
        4.1.5 东区
    4.2 同期不同区居址和墓葬出土生产工具的比较
        4.2.1 一期
        4.2.2 二期
        4.2.3 三期
第5章 其他相关遗址出土生产工具所反映的人类生业形式
    5.1 裴李岗遗址出土生产工具分析
        5.1.1 遗址简介
        5.1.2 生产工具分析
    5.2 峩沟遗址出土生产工具分析
        5.2.1 遗址简介
        5.2.2 生产工具分析
    5.3 龙虬庄遗址出土生产工具分析
        5.3.1 遗址简介
        5.3.2 生产工具分析
    5.4 大汶口遗址出土生产工具分析
        5.4.1 遗址简介
        5.4.2 生产工具分析
    5.5 下王冈遗址一期出土生产工具分析
        5.5.1 遗址简介
        5.5.2 生产工具分析
第6章 贾湖遗址生业形式动态变化的综合分析
    6.1 贾湖遗址生业形式的环境背景
        6.1.1 动物
        6.1.2 植物
        6.1.3 环境
    6.2 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反映出的生业形式滞后性的民俗学及民族学证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舞阳贾湖原始文字选(论文参考文献)

  • [1]贾湖遗址的阐释与展示[D]. 党熠.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裴李岗文化墓葬及相关问题的再认识[J]. 秦存誉. 南方文物, 2021(02)
  • [3]“龟龙”——五帝时代的中原水居民族集团[J]. 何丹.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4)
  • [4]字以通神——有关史前汉字的宗教性因素考察[J]. 陶曲勇.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20(01)
  • [5]比较视角下的裴李岗文化[D]. 孙浩然. 山东大学, 2019(09)
  • [6]参与及共享 ——贾湖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研究[D]. 宁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7]百年来刻画符号研究述评[J]. 牛清波. 华夏考古, 2017(04)
  • [8]具茨山刻划符号形体初探[D]. 王静. 郑州大学, 2017(11)
  • [9]淮河流域史前刻划符号及相关问题研究[J]. 王磊. 华夏考古, 2016(03)
  • [10]舞阳贾湖遗址生业形式的动态研究 ——以生产工具为例[D]. 周晓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舞阳贾湖原文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