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鸡腿菇、茶菇的采收加工方法

香菇、鸡腿菇、茶菇的采收加工方法

一、香菇、鸡腿菇、茶薪菇采收加工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任浩[1](2021)在《短期厌氧气调对双孢蘑菇采后生理及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双孢蘑菇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等,并且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低。但是其在采后贮藏过程中,由于本身的呼吸特性和采摘时的机械损伤,会迅速迎来呼吸高峰,加速品质的下降,货架期被大大缩短。本实验以双孢蘑菇为实验材料,在5℃温度下,用N2对双孢蘑菇进行6、12和24 h厌氧处理,研究短期厌氧处理与微孔气调包装(MAP)结合对双孢蘑菇采后品质的影响(包括失重,质地,外观,感官,电子舌和氨基酸等)、细胞膜和细胞氧化状态的影响(包括厌氧代谢产物、活性氧产生速率、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超微结构等)、以及三羧酸循环(TCA)、磷酸戊糖途径(HMP)和糖酵解(EMP)等呼吸途径关键限速酶的活性的影响(包括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TCA循环)、6-P-葡萄糖酸脱氢酶(HMP)、磷酸果糖激酶(EMP)。结果表明适度的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包装,可以通过改变双孢蘑菇的呼吸途径,降低褐变程度,减少失重率,维持更好的质构和感官品质,达到延长货架期的目的。本实验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贮藏品质的影响6 h和12 h厌氧处理可以更好地保持双孢蘑菇的外观,蘑菇的亮度值(L)在整个贮藏期始终维持在80以上,内外褐变程度低。24 h处理组加速了颜色的改变,在第3d时L值就降到79,且褐变度始终处于最高水平。同时6 h和12 h处理组对质构(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的维持也要好于对照组,同样的,24 h处理组加速了质构品质的下降。此外,6 h的厌氧处理可以在货架期内更好地保持其鲜味,并将失重率控制在1.8%以下,有效降低了蘑菇在贮藏期间的损耗。6 h和12 h的处理有助于改善感官质量,质地,感官评分和鲜味;然而,24 h处理加速了蘑菇的腐烂,褐变和失重率的增加更为明显。尽管对照组和24 h实验组的氨基酸含量较高,但鲜味氨基酸的比例和鲜味比6h、12 h处理的要低。结果表明,6 h短期厌氧处理结合微孔MAP可以更好的维持蘑菇的外观,质地,感官评分和鲜味,并显着减缓了蘑菇的腐烂速率。2.短时厌氧预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呼吸特性的影响双孢蘑菇在第3 d进入呼吸高峰,厌氧处理对呼吸峰值有明显的抑制效果,随着厌氧处理时间延长,对呼吸速率的抑制作用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6 h处理组在第3 d时的呼吸速率为305 mg CO2/kg/h,而此时对照组的呼吸速率为581 mg CO2/kg/h),呼吸频率降低了47.5%,且对呼吸速率的抑制作用持续整个贮藏期。通过对呼吸途径主要限速酶活性的检测,发现6h和12h处理组降低了呼吸链主要途径(EMP、TCA和HMP)关键限速酶的活性,也并未因厌氧处理产生的无氧发酵而造成氧化损伤,以上的共同作用降低了子实体因呼吸作用产生的过量消耗。然而,24 h处理组对各呼吸途径的影响作用呈现出相反的实验结果,呼吸链主要途径(EMP、TCA和HMP)的关键限速酶的活性增加,无氧呼吸程度高,产生较明显的氧化损伤,从而对蘑菇子实体品质构成破坏。3.短时厌氧预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活性氧(ROS)代谢及细胞微观结构的影响ROS含量与有氧呼吸活性之间呈正相关,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可以通过降低呼吸速率减少ROS生成,所有实验组ROS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4 h实验组由于发生了较多的无氧呼吸使其ROS水平更多的处于最低水平。6 h厌氧处理可以提高SOD和CAT活性并减少ROS(O2-、H2O2)产生速率,从而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在维持细胞膜完整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4 h实验组在第3 d乙醛含量达到最高值(0.742821 ug/g FW),显着高于其它实验组,由于乙醛毒性作用而造成细胞氧化损伤加强,蘑菇的耐储性下降。厌氧处理通过对ROS代谢的抑制作用,降低了电导率和MDA含量的上升,其中6 h处理组抑制效果最佳,12 h实验组次之。结果表明,适度的厌氧处理和发酵代谢产物积累对于维持双孢蘑菇膜和细胞的完整状态,延缓蘑菇褐变十分重要。本研究发现适当的短期厌氧处理既可以抑制其有氧呼吸强度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减少过强的无氧呼吸对其造成较大的损伤,通过本试验也初步探明了双孢蘑菇通过呼吸途径的调节是怎样影响到外观品质等问题,填补了短期厌氧预处理对双孢蘑菇的呼吸代谢与活性氧代谢方面信息的空白。这些问题的解开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双孢蘑菇对低氧甚至是无氧环境的耐受情况,明确双孢蘑菇的呼吸代谢调节机制与双孢蘑菇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也将为双孢蘑菇的贮藏和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任浩,于官楚,孙炳新,秦苏怡,姜凤利,辛广[2](2019)在《食用菌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介绍国内外保鲜技术在食用菌保鲜中的应用进展,为食用菌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析影响食用菌品质下降的因素,包括呼吸作用、水分含量、相对湿度、温度、微生物和气体环境等,并总结多种食用菌的保鲜技术,包括真空预冷、气调保鲜、减压贮藏、超高压处理、辐照处理、保鲜剂、电解水和臭氧处理等。结论食用菌贮藏与保鲜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产品的品质,并延长货架期。随着保鲜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将为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邹苗[3](2019)在《青花菜废弃物配方栽培对草菇和平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栽培过程中基质碳氮比直接影响食用菌菌丝生长和对子实体性状和生物学转化率有很大影响,栽培前后基质碳氮比、有机质含量含量下降。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组合栽培草菇,基质碳氮比最佳在30:1-40:1范围之间,有机质含量在690-730 g/kg范围之间;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组合栽培平菇,基质碳氮比最佳在18:1-25:1范围之间,有机质含量在600-700 g/kg范围之间。本论文以青花菜废弃物为试验对象,利用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栽培草菇和平菇,研究其菌丝生长势,产量,生物学效率,营养品质及基质理化性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对食用菌子实体农艺学性状的影响青花菜废弃物作为栽培基质可以用来栽培草菇和平菇,且能提高草菇和平菇的产量,青花菜废弃物按照一定比例添加到栽培基质中,有利于草菇和平菇菌丝生长,可以缩短其生长周期。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栽培草菇,随着青花菜废弃物添加量的增加,草菇菌丝的生长速度逐渐降低;综合菌丝生长势及产量等因素最佳配方为试验A1(5%青花菜废弃物+93%棉籽壳),生物学效率为23.8%。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栽培平菇,可明显提高平菇的产量,最佳配方为a3(54%青花菜废弃物+23%玉米芯),生物学效率达到151.7%。2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对食用菌子实体营养成分的影响食用菌蛋白质含量的高低,是食用菌营养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青花菜废弃物作为栽培基质对食用菌子实体的蛋白质有促进作用,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组合栽培草菇,营养品质效果最佳是D6(30%青花菜废弃物+68%稻草),蛋白质含量为每1 g鲜菇中含46.65 mg蛋白质;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栽培平菇,营养品质效果最佳是a3(54%青花菜废弃物+23%玉米芯),蛋白质含量为每1 g鲜菇中含34.34 mg蛋白质。综上,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组合栽培草菇,最佳配方为C6(30%青花菜废弃物+68%玉米芯);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组合栽培平菇,最佳配方为a3(54%青花菜废弃物+23%玉米芯)。

王海营[4](2019)在《油茶饼粕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油茶饼粕是油茶榨油后的副产物,其产量高但利用率低,大量被直接丢弃或用做燃料,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加强对油茶饼粕综合利用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市场需求量大,开发拓展食用菌新的栽培原料,研究廉价高产的栽培配方已成为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若将油茶饼粕用于食用菌的栽培,可为食用菌提供充足的栽培基质、满足食用菌的经济发展需求,又能变废为宝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为了使油茶饼粕在食用菌生产中得到合理的利用,本文通过对若干食用菌菌株对茶皂素耐受性的筛选,得到三株长势较好的食用菌菌株,并探究油茶饼粕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采用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的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油茶饼粕进行成分分析,油茶饼粕中含有茶皂素12.81%,水分9.80%,脂肪5.01%,总糖36.28%,蛋白质13.98%,粗纤维13.05%,其他9.07%;以脱皂率,蛋白质损失率及总糖损失率为参考指标,对比6种脱皂方法,得出超声辅助法为最佳脱皂方法,脱皂率可达97.74%,且能最大程度的保留油茶饼粕中的营养物质。2.以菌丝体生长速率和茶皂素耐受率为指标,对实验室的7种食用菌菌株做耐受茶皂素的筛选实验,研究发现平菇能在含8%以下茶皂素浓度的培养基中较好生长,金针菇能在含6%以下茶皂素浓度的培养基中较好生长,茶薪菇能在含6%以下茶皂素浓度的培养基中较好生长。3.先以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为指标筛选出平菇、茶薪菇、金针菇三种食用菌的最佳基础栽培配方;在最佳基础栽培配方的基础上,以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为指标,筛选平菇、茶薪菇、金针菇三种食用菌在基础配方中油茶饼粕的最佳添加量及最佳限定配比,其中平菇中油茶饼粕最适添加量为20%,其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分别提高了3.60%、10.14%;茶薪菇中油茶饼粕最适添加量为20%,其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分别提高了5.70%、11.85%;金针菇中油茶饼粕最适添加量为20%,其菌丝体生长速率和生物学效率分别提高了2.10%、4.10%;同样在油茶饼粕的最佳添加量和限定配比的基础上,以生物学效率为指标,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油茶饼粕代料栽培平菇、茶薪菇、金针菇,D-最优混料优化得到平菇最佳栽培配方是:16.1%油茶粕,34.5%棉籽壳,37.4%木屑,10%麦麸,1%白砂糖,1%石膏粉;茶薪菇的D-最优混料优化得到最佳栽培配方是:20%油茶粕,42.4%棉籽壳,30%木屑,10%麦麸,0.6%白砂糖,1.5%石膏粉,0.4%磷酸二氢钾;金针菇的D-最优混料优化得到最佳栽培配方是:15%油茶粕,63.2%棉籽壳,19.8%麦麸,1%白砂糖,1%石膏粉。4.以菌丝体干重为指标,探究三种油茶饼粕酶解液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并对三种油茶饼粕酶解液种类及其添加量进行筛选,结果为平菇在含20%蛋白酶解液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其菌丝体干重可达(1.13?0.05)g/100mL;茶薪菇在含20%蛋白酶解液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佳其菌丝体干重可达(1.72?0.05)g/100 mL;然而金针菇在三种油茶饼粕酶解液中生长效果较差,菌丝体干重较对照组均有下降。对生长最好的茶薪菇做单因素试验并运用Design-Expert8.0软件程序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以菌丝体干重为响应值,对茶薪菇深层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为:pH为5.4、转速117 r/min、温度25℃、发酵周期6 d。

余雄涛,潘鸿辉,谢意珍[5](2013)在《食用菌风味物质的研究及应用进展》文中指出食用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长期以来深受消费者喜爱。系统阐述了食用菌风味物质组成特点、研究方法以及在我国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谷镇[6](2012)在《食用菌呈香呈味物质分析及制备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灰树花、茶树菇、鲍鱼菇、猴头菇、野松茸、姬松茸、鸡油菌、虫草、香菇、牛肝菌、杏鲍菇和鸡腿菇共12种食用菌子实体为原材料,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分析了其中的风味物质,主要包括挥发性香气成分和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并且选择了香菇和杏鲍菇为材料,对其呈味成分的制备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这为更好地开发利用食用菌的风味物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提升我国食用菌产品附加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下面几部分:1)以香菇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同时蒸馏萃取法、超临界萃取法和固相微萃取法四种提取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根据对香菇香气有重要贡献的含硫化合物与八碳挥发性化合物两类化合物的检测情况发现,固相微萃取法适合于快速提取。2)运用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法对其他11种食用菌的香气成分进行鉴定与分析,分析出11种食用菌香气成分的主要成分,食用菌的香气成分非常复杂,不是单一化合物所能贡献的,而是多种化合物在数量上的综合效应。3)运用电子鼻技术辅助分析了12种食用菌香气成分,实验结果显示:建立了食用菌香气成分的雷达指纹图谱,特征是P10/1、P10/2、P40/1、TA40/1、TA/2传感器响应值均较高(0.4-0.6),LY2/G、LY2/AA、LY2/GH、LY2/gCT传感器对香气响应值均为负值,连接的曲线趋势基本一致。该曲线与茶、奶酪、牛肉、樱桃酒等香气雷达曲线差异明显。主成分分析法与判别函数分析法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食用菌的香气。4)分析了12种食用菌的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包括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和有机酸。运用高效阴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法测定了食用菌中可溶性糖,发现食用菌中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是甘露醇和海藻糖;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游离氨基酸各组分,发现鲜甜味氨基酸是影响食用菌呈味的重要部分;优化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种呈味核苷酸的条件,在Ultimate AQ-C18(250mm×4.6mm,5μ m)色谱柱上,10mmol/LKH2PO4缓冲盐(pH=4.68)作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59nm,柱温30℃,进样量10μ L时色谱分离效果佳。并测定了12种食用菌呈味核苷酸,5-鸟苷酸是食用菌最主要的鲜味核苷酸;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食用菌中7种有机酸的方法,以Green ODS-AQ柱(5μ m,4.6mm×250mm)为色谱分析柱,KH2PO4缓冲盐(pH=2.8)作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210nm检测,柱温30℃,进样量为10μ L。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度、精密度,方法简便,并运用建立的HPLC法对12种食用菌中的有机酸类成分进行测定,发现各食用菌有机酸在种类和含量上差异显着。5)通过计算等鲜浓度值筛选出了姬松茸、鸡腿菇、茶树菇、野松茸和香菇5种鲜味值较高的菌菇,它们的EUC值分别为88.27、86.82、45.38、31.93和20.67gMSG/100g干重。以香菇为开发材料,对超声波及酶法提取呈味物质的工艺进行研究。超声波工艺较佳条件为超声时间为30min和超声功率为400W;筛选了风味酶和木瓜蛋白酶作为复合酶制剂,对其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最佳工艺为当风味酶:木瓜蛋白酶加酶量为1(0.25%):2、酶解时间6小时、酶解温度50或60℃时,复合酶效果最佳,酶解时间对复合酶效果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加酶量和酶解温度的影响。6)采用热风干燥、自然干燥、真空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对新鲜香菇、杏鲍菇进行干燥处理,分析干燥方式对其风味物质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可溶性糖、呈味核苷酸、游离氨基酸的影响,结果发现真空干燥处理得到的干品具有浓郁的蘑菇风味,游离葡萄糖增加,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且含有较高的鲜味核苷酸5-GMP。因而,真空干燥法得到的干制蘑菇可能更好的运用到调味品开发中,但由于其复水性能差,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干品的泡发食用。

姜天甲[7](2010)在《主要食用菌采后品质劣变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食用菌品种繁多,食用菌的产量和种类均位居世界首位。但由于不耐贮藏,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和供货期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如何把这些不耐贮运的食用菌分送到各地市场,并延长其供货期,已经成为当前研究者和经营者十分重视的问题。食用菌采后品质劣变的基本问题主要有采后老化(纤维化、木质化)、双孢蘑菇等浅色食用菌的褐变、香菇、草菇等的开伞、以及微生物侵染等。本课题以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香菇(Lentinula edodes)为主要试材,主要研究了:(1)食用菌的老化(纤维化、木质化)现象及机理;(2)食用菌细胞壁组分的代谢特性与成分超微结构的变化;(3)食用菌采后主要微生物侵染的基本规律;(4)短波紫外线(UV-C)辐照结合气调包装对食用菌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5)60Coγ辐照结合气调包装对食用菌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双孢蘑菇的硬度变化与木质素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蘑菇老化过程中硬度的增加可能伴随木质化过程。气调包装不能够抑制PAL的活性,但可以通过抑制POD的活性与木质素的积累来减轻木质化的进程。CAD的活性与木质素积累的相关性不明显。2、细胞壁成分的代谢变化与香菇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适度气调包装(大孔薄膜包装)能够较好的保持香菇的质地;密封包装使香菇质地变软,品质下降,可能与较低的几丁质、纤维素含量,抑制木质化的进程以及包装内的高CO2积累有关。无包装对照组香菇的硬度最高,老化严重,同时细胞壁成分几丁质与纤维素呈增加趋势。气调包装(密封,微孔,大孔)还可以延缓蛋白质与可溶性糖的下降。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大孔包装能够减轻细胞膜的破裂解体,能更好的保持细胞壁的完整性,从而较好的保持了香菇的品质。3、4℃冷藏条件下,采后双孢蘑菇的优势腐败菌主要是假单胞菌,其次是嗜冷菌和嗜温菌,在贮藏末期分别达到9.40,7.87与6.61 log cfug-1;采后香菇的优势腐败菌主要是假单胞菌,在贮藏末期达到8.81 log cfug-1;采后平菇的优势腐败菌主要是酵母菌和霉菌,在贮藏末期为10.64 log cfug-1,与最初相比增加了5.33 log cfug-1,显着高于嗜温菌、嗜冷菌与假单胞菌的数量p<0.05);金针菇的优势腐败菌主要是酵母菌和霉菌,其次是嗜冷菌和假单胞菌,在贮藏末期分别达到7.65,7.10与6.83 log cfug-1。导致双孢蘑菇与香菇采后腐败的主要微生物是假单胞菌,而平菇与金针菇受酵母菌和霉菌的侵染较为严重。4、4.0 kJ/m2的短波紫外线(UV-C)处理可以显着抑制香菇硬度和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延缓还原性糖与Vc的下降并使Vc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促进类黄酮的次生代谢合成,降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过氧化氢(H2O2)的生成量,使抗氧化酶(CAT, SOD, APX, GR)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从而较好地保持香菇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延长香菇的贮藏保鲜期。5、1.0 kGy,1.5 kGy与2.0 kGy的60Coγ辐照处理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气调包装贮藏香菇的感官品质劣变。1.0 kGy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能够最有效地保持香菇的硬度,延缓可溶性蛋白的下降,促进可溶性糖的增加并使丙二醛(MDA)含量保持在较低水平。1.0 kGy处理同时还能促进酚类物质的次生代谢合成,提高香菇的抗氧化能力。2.0 kGy处理能够更好地减少微生物的侵染,但在香菇的硬度,品质,功能性成分等指标上起到了相反的作用。1.0 kGy60Coγ辐照结合气调包装处理可以延长采后香菇的贮藏时间至16-20天。

陶聪[8](2009)在《枣庄市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文中提出本论文通过调查大量的资料,研究了枣庄市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枣庄市食用菌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发展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论述了发展枣庄市食用菌产业的意义:食用菌是典型的绿色食品资源,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及广阔的市场前景。发展食用菌生产能充分利用农、林副产品,具有生产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食用菌生产已成为枣庄市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2、分析了枣庄市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和特点:因为食用菌产业受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枣庄市食用菌产业得到大力发展,食用菌的生产由自发分散的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发展,食用菌的生产典型不断增加。食用菌生产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方向发展;从传统的季节性栽培向反季节周年生产发展;从传统的栽培模式向立体高效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发展。3、在调查枣庄市食用菌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枣庄市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食用菌产业组织管理不够完善;菌种市场较为混乱;缺乏大型龙头加工企业;经营管理粗放,生产环境较差;生产科技水平不高,技术力量不足,生产手段落后;名特珍稀品种发展仍然缓慢。4、根据枣庄市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发展对策: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协调指导作用,健全食用菌行业领导机构,扩充人才资源;其次要建立健全食用菌菌种新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广“两高一优”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再次要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培植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奋力开拓市场,强化产品营销;最后要加强食用菌栽培中病虫害方面的防治。

王捷[9](2009)在《灵芝等9种食药用真菌的种质资源分子鉴定》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利用ITS序列及ITS-RFLP分析,对福建省食用菌种质资源保藏管理中心的10种食用菌、367个菌株进行分子鉴别技术研究,清除了同种异名和同名异种的菌株,并建立了食用菌生物学种的鉴别技术。1通过ITS序列测定,对库存菌株进行初步的判断,建立了种间ITS分类体系,对同种异名,同名异种现象进行了排查。2使用了AluI、HindIII、HaeIII、MaeI、XhoI、MspI、AccII七种酶,对10种食用菌、367个菌株酶切分析,有效的清理了混乱菌株。ITS测序分析结果和部分菌株出菇的子实体相吻合,表明了我们建立的ITS-RFLP方法的准确、快捷和可靠性。通过酶切结果分析发现,7株云芝菌株混有一株其他的菌株,并通过HindIII酶将7株分为四类;66株鸡腿菇菌株混有两株其他的菌株,通过HaeⅢ酶将66株分为三类;37株真姬菇菌株混有一株其他的菌株通过XhoI将37株分为二类;66株茶树菇菌株通过AccII酶切分为两类;19株长根菇经过MspI酶切可以分4类;14株竹荪菌株混有一株其它菌株通过HaeⅢ酶切可以将14株分为二类;123株灵芝菌株混有一株云芝,通过MspI和HaeIII酶切可把供试123株菌株分为四类;9株大杯蕈菌株中混有一株其他的菌株通过AluI酶切可以将9株分为二类。6株茯苓菌株经测序判定属于Poria cocos种属1株麦角菌株经测序为三线镰刀菌。本研究采用ITS序列及ITS-RFLP技术,对10种食用菌种间及种内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TS-RFLP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对食用菌菌株种性的快速鉴定具有指导意义。

吴靖娜[10](2008)在《鸡腿菇保鲜机理及保鲜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鸡腿菇是一种天然绿色食品,味道独特,营养丰富。目前,主要采用罐藏、腌制和干制来延长供应期,鲜销较少,主要原因是远距离贮运过程中易出现开伞、褐变、自溶和纤维木质化等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本论文在探讨了鸡腿菇的自溶现象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鸡腿菇的PPO动力学特性和最适贮藏保鲜温度,并采用涂膜和MAP 2种保鲜方法对鸡腿菇进行贮藏保鲜以解决贮运过程出现的开伞、褐变及自溶等问题。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贮藏过程中鸡腿菇自溶现象试验表明,贮藏过程中的鸡腿菇菌柄显着伸长,顶破外菌幕而开伞,并出现褐色斑块,表面黏滑;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斑块面积逐渐增大,颜色加深,并有黑色汁液外溢。接种试验提示,微生物并非是引起菇体自溶的直接起因,而是自溶破坏了菇体的组织结构,汁液外溢引起微生物滋生,加速了菇体腐败。2、鸡腿菇自身衰老对鸡腿菇自溶现象的影响对鸡腿菇在自然衰老过程中的自溶指数及若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菇体衰老,自溶加剧,表现为自溶指数、细胞质膜透性、MDA、O2?含量、Cx活性大幅升高,CP含量呈下降趋势;POD、SOD活性呈现先扬后降的趋势,CAT活性前期保持稳定,后期下降。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菇体自溶与菇体自身衰老密切相关。3、鸡腿菇PPO特性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对鸡腿菇PPO的催化特性、最适温度、pH及热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4种不同抑制剂对PPO活力的影响及不同部位PPO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PPO最适pH为5.0;最适温度20℃,在沸水浴30s后酶活被钝化;鸡腿菇褐变反应动力学符合米氏方程,米氏常数Km=0.64mol·L-1,最大反应速度vmax=0.08U·min-1。柠檬酸、EDTA-2Na、Vc和NaHSO3 4种褐变抑制剂对PPO活力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效果,以Vc的抑制作用最强;测定鸡腿菇不同部位的PPO活力表明菌盖PPO活力最强,菇柄部位自上而下酶活性逐渐降低。4、最适贮藏温度研究以鸡腿菇开伞率为指标,探讨贮藏温度与开伞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鸡腿菇开伞率与贮藏温度密切相关,在1~3℃温度条件下贮藏的鸡腿菇开伞率较低;高于3℃下贮藏至7d,菇体开始出现开伞、腐败变质等现象。考虑生产过程可能受到外界因素及贮温波动的影响,以(1±0.3)℃作为鸡腿菇的贮藏温度为宜。5、涂膜对鸡腿菇贮藏品质影响研究采用魔芋葡苷聚糖、琼脂、海藻酸钠和淀粉对鸡腿菇进行涂膜。结果表明,采用涂膜剂涂膜鸡腿菇,有助于抑制PPO活力、纤维木质化进程及防止水分的损失。在涂膜剂黏度相同的条件下,海藻酸钠涂膜的保鲜效果最好,表现为纤维木质化质量分数和PPO活力最低,白度(L值)最高,含水率保持在稳定的水平。但到贮藏后期,鸡腿菇表面水分富集,褐变加剧,影响贮藏效果。6、复合涂膜剂的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方案,探讨了以海藻酸钠、柠檬酸及甘油复合的涂膜剂对鸡腿菇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3)℃、相对湿度(9±2)%条件下,海藻酸钠复合膜涂膜剂的最佳工艺参数为1.0%海藻酸钠,1.0%柠檬酸,1.0%甘油;贮藏12 d后,鸡腿菇仍具有较好的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具有可接受的商品价值。7、鸡腿菇MAP保鲜技术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方案,探讨了MAP中的O2、CO2气体浓度及装料量对鸡腿菇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3)℃条件下,MAP贮藏保鲜鸡腿菇的最佳工艺参数为5%O2,8%CO2,装料量120 g。具体表现为感官质量评分高、粗纤维含量和PPO活性均保持在较低水平,可有效延长鸡腿菇的贮藏保鲜期和货架寿命。

二、香菇、鸡腿菇、茶薪菇采收加工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菇、鸡腿菇、茶薪菇采收加工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短期厌氧气调对双孢蘑菇采后生理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双孢蘑菇概况
    1.2 影响食用菌保鲜的因素
        1.2.1 呼吸作用
        1.2.2 微生物
        1.2.3 水分含量与相对湿度
        1.2.4 温度
        1.2.5 气体环境
        1.2.6 其他影响因素
    1.3 食用菌保鲜方法研究进展
        1.3.1 物理处理
        1.3.2 化学处理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双孢蘑菇品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与试剂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呼吸速率的影响
        2.3.2 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O2浓度的影响
        2.3.3 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CO2浓度的影响
        2.3.4 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颜色的影响
        2.3.5 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失重率的影响
        2.3.6 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内外感官的影响
        2.3.7 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质构的影响
        2.3.8 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感官评价的影响
        2.3.9 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味道的影响
        2.3.10 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风味氨基酸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双孢蘑菇呼吸途径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与试剂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EMP途径的影响
        3.3.2 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HMP途径的影响
        3.3.3 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TCA途径的影响
        3.3.4 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无氧呼吸的影响
        3.3.5 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3.3.6 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MDA含量和电导率的影响
        3.3.7 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8 短时厌氧处理结合微孔气调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青花菜废弃物配方栽培对草菇和平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现状
    1.3 青花菜废弃物的利用现状
    1.4 不同废弃物栽培食用菌的研究进展
        1.4.1 不同废弃物栽培草菇的研究进展
        1.4.2 不同废弃物栽培平菇的研究进展
        1.4.3 不同废弃物栽培其他食用菌的研究进展
        1.4.4 新型栽培料在食用菌栽培上的思考
    1.5 关于青花菜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途径的思考
第二章 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栽培对草菇生长发育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草菇栽培试验设计
        2.1.3 草菇栽培注意事项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1 草菇菌包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
        2.2.2 草菇菌丝生长势的测定
        2.2.3 草菇生物学效率的测定
        2.2.4 子实体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5 子实体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2.6 基质中全氮的测定
        2.2.7 基质中有机碳的测定
        2.2.8 数据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栽培对草菇子实体农艺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3.2 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栽培对草菇营养成分的影响
        2.3.3 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对栽培草菇前后基质碳氮比和有机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2.4 小结与讨论
        2.4.1 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栽培对草菇子实体农艺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4.2 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栽培对草菇营养成分的影响
        2.4.3 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栽培对基质碳氮比及有机质的影响
第三章 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栽培对平菇生长发育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平菇栽培试验设计
    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1 平菇菌包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
        3.2.2 平菇菌丝生长势的测定
        3.2.3 子实体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2.4 可溶性糖测定
        3.2.5 基质中全氮的测定
        3.2.6 基质中有机碳的测定
        3.2.7 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栽培对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青花菜废弃物添加量与其他栽培料配方栽培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3.3 青花菜废弃物与玉米芯配方栽培对平菇子实体的影响
        3.3.4 青花菜废弃物与木屑配方栽培对平菇子实体的影响
        3.3.5 不同青花菜废弃物添加量与其他栽培料配方栽培对平菇子实体的影响
        3.3.6 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对平菇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3.3.7 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对栽培平菇前后基质碳氮比和有机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3.4.1 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栽培对平菇子实体农艺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4.2 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对平菇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3.4.3 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对平菇营养成分的影响
        3.4.4 不同青花菜废弃物配方对栽培平菇前后基质碳氮比和有机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第四章 全文总结
    4.1 对草菇、平菇生长状况的影响
    4.2 对草菇、平菇产量及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4.3 对草菇、平菇品质的影响
    4.4 对草菇、平菇栽培基质碳氮比及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油茶饼粕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油茶饼粕概述
    1.2 平菇、金针菇、茶薪菇三种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及其栽培方式
    1.3 液体发酵在食用菌生产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油茶饼粕组成成分的测定
    2.4 油茶饼粕最佳脱皂方法的筛选
    2.5 脱皂后油茶饼粕的若干营养成分及茶皂素残留量的测定
    2.6 食用菌菌株耐受茶皂素的筛选
    2.7 油茶饼粕代料栽培三种食用菌及其配方的优化
    2.8 三种食用菌利用油茶饼粕酶解液液体发酵菌丝体
    2.9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油茶饼粕成分分析
    3.2 不同脱皂方法对油茶饼粕的脱皂效果及若干营养成分的影响
    3.3 食用菌菌株耐受茶皂素实验的筛选结果
    3.4 油茶饼粕代料栽培三种食用菌及其配方的优化
    3.5 三种食用菌利用油茶饼粕酶解液液体发酵菌丝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食用菌风味物质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用菌风味物质
    1.1 挥发性风味物质
    1.2 非挥发性滋味物质
2 风味物质的研究方法
    2.1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方法
    2.2 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方法
3 食用菌风味物质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3.1 休闲食品
    3.2 调味食品
    3.3 食用菌饮料、罐头
4 展望

(6)食用菌呈香呈味物质分析及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用菌简介
    1.2 食用菌风味
        1.2.1 食用菌挥发性呈香成分
        1.2.2 食用菌非挥发性呈味物质
    1.3 食用菌风味的应用
    1.4 食用菌风味的分析方法
        1.4.1 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提取分离及鉴定
        1.4.2 非挥发性呈味物质的分析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1.5.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提取方法对香菇呈香成分的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样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水蒸气蒸馏法
        2.3.2 同时蒸馏萃取法
        2.3.3 超临界萃取法
        2.3.4 顶空固相微萃取
        2.3.5 色谱条件
        2.3.6 质谱条件
        2.3.7 香气成分的定性定量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水蒸气蒸馏结果与分析
        2.4.2 同时蒸馏萃取结果与分析
        2.4.3 超临界萃取结果与分析
        2.4.4 顶空固相微萃取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 GC/MS 对其他 11 种食用菌呈香成分的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样品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顶空固相微萃取
        3.3.2 色谱条件
        3.3.3 质谱条件
        3.3.4 香气成分的定性定量鉴定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子鼻辅助研究香气成分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样品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处理方法
        4.3.2 电子鼻分析流程
        4.3.3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响应值原始曲线
        4.4.2 主成分分析
        4.4.3 判别函数分析
        4.4.4 雷达指纹图谱的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2 种食用菌非挥发性呈味物质的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样品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可溶性糖的测定
        5.3.2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5.3.3 呈味核苷酸的测定
        5.3.4 有机酸的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可溶性糖检测结果与分析
        5.4.2 游离氨基酸检测结果与分析
        5.4.3 呈味核苷酸检测结果与分析
        5.4.4 HPLC 法检测有机酸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鲜味评价体系及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工艺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实验样品
        6.2.2 实验仪器
        6.2.3 实验试剂及溶液配制
    6.3 实验方法
        6.3.1 等鲜浓度(EUC)评价体系
        6.3.2 超声波法
        6.3.3 酶法
        6.3.4 参考指标测定方法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等鲜浓度分析结果
        6.4.2 超声波法提取结果
        6.4.3 酶法提取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同干燥方式对风味成分的影响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
        7.2.1 实验样品
        7.2.2 实验仪器
        7.2.3 实验试剂
    7.3 实验方法
        7.3.1 干燥工艺
        7.3.2 指标的测定
        7.3.3 统计分析
    7.4 实验结果与分析
        7.4.1 复水比的变
        7.4.2 干制品感官质量的变化
        7.4.3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7.4.4 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7.4.5 呈味核苷酸含量变化
    7.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本论文创新点
本论文不足与展望
致谢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与参加会议

(7)主要食用菌采后品质劣变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用菌采后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1.1.1 食用菌的呼吸作用
        1.1.2 食用菌的失水
        1.1.3 食用菌的褐变
        1.1.4 食用菌采后形态学变化
        1.1.5 食用菌采后化学成分的变化
        1.1.6 食用菌成熟衰老生理的研究进展
    1.2 影响食用菌保鲜效果的因素
        1.2.1 温度
        1.2.2 湿度
        1.2.3 水质
        1.2.4 气体成分
        1.2.5 PH值
        1.2.6 放置方式
        1.2.7 微生物
    1.3 食用菌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1.3.1 低温保鲜食用菌
        1.3.2 气调保鲜食用菌
        1.3.3 辐照保鲜食用菌
        1.3.4 臭氧保鲜食用菌
        1.3.5 化学保鲜食用菌
        1.3.6 其他方法保鲜食用菌
    1.4 立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双孢蘑菇采后老化及其影响因素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和仪器
        2.1.2 材料与处理
        2.1.3 气体成分分析
        2.1.4 失重率的测定
        2.1.5 颜色的测定
        2.1.6 硬度的测定
        2.1.7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2.1.8 总酚含量的测定
        2.1.9 木质素及相关代谢酶的测定
        2.1.10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气调包装内O_2浓度与CO_2浓度的变化
        2.2.2 失重率变化
        2.2.3 颜色与MDA含量的变化
        2.2.4 总酚含量的变化
        2.2.5 硬度与木质素含量的变化
        2.2.6 木质化相关代谢酶活的变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香菇采后细胞壁的代谢特性与超微结构的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和仪器
        3.1.2. 材料与处理
        3.1.3 气体成分分析
        3.1.4 失重率的测定
        3.1.5 硬度的测定
        3.1.6 细胞壁乙醇不溶物(alcohol-insoluble residue,AIR)的提取
        3.1.7 细胞壁物质成分的分离和测定
        3.1.8 电镜观察
        3.1.9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气调包装内O_2浓度与CO_2浓度的变化
        3.2.2 失重率变化
        3.2.3 硬度的变化
        3.2.4 细胞壁成分(蛋白质、可溶性糖、几丁质、纤维素)的变化
        3.2.5 细胞壁超微结构的变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食用菌采后主要微生物侵染的菌相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和仪器
        4.1.2 材料与处理
        4.1.3 微生物测定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双孢蘑菇采后微生物的菌相变化
        4.2.2 香菇采后微生物的菌相变化
        4.2.3 平菇采后微生物的菌相变化
        4.2.4 金针菇采后微生物的菌相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短波紫外线(UV-C)结合气调包装对香菇采后品质影响及机理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剂和仪器
        5.1.2 材料与处理
        5.1.3 呼吸强度与失重率的测定
        5.1.4 硬度的测定
        5.1.5 还原性糖含量的测定
        5.1.6 总酚、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5.1.7 Vc含量的测定
        5.1.8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5.1.9 超氧阴离子(O_2(?))与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测定
        5.1.10 抗氧化酶(CAT、SOD、APX、GR)的测定
        5.1.11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UV-C结合气调包装对香菇呼吸强度与失重率的影响
        5.2.2 UV-C结合气调包装对香菇硬度的影响
        5.2.3 UV-C结合气调包装对香菇还原性糖的影响
        5.2.4 UV-C结合气调包装对香菇总酚、类黄酮、Vc含量的影响
        5.2.5 UV-C结合气调包装对香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5.2.6 UV-C结合气调包装对香菇超氧阴离子(O_2(?))与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影响
        5.2.7 UV-C结合气调包装对香菇抗氧化酶(CAT、SOD、APX、GR)活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60)Coγ辐照结合气调包装对香菇采后品质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剂和仪器
        6.1.2 材料与处
        6.1.3 微生物测定
        6.1.4 气体成分分析
        6.1.5 化学成分分析
        6.1.6 功能性成分分析
        6.1.7 硬度与失重率的测定
        6.1.8 感官评价
        6.1.9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60)Coγ辐照结合气调包装对香菇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6.2.2 ~(60)Coγ辐照结合气调包装对包装袋内气体成分的影响
        6.2.3 ~(60)Coγ辐照结合气调包装对香菇蛋白质、可溶性糖、还原性糖、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6.2.4 ~(60)Coγ辐照结合气调包装对香菇总酚、类黄酮、Vc含量及DPPH·清除能力的影响
        6.2.5 ~(60)Coγ辐照结合气调包装对香菇硬度与失重率的影响
        6.2.6 ~(60)Coγ辐照结合气调包装对香菇感官质量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要创新成果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等成果目录
致谢

(8)枣庄市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国外食用菌生产现状
    1.2 我国食用菌发展的现状
    1.3 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意义
第二章 枣庄市食用菌产业的现状
    2.1 食用菌产业受到领导高度重视
    2.2 食用菌生产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方向发展
    2.3 从传统的季节性栽培向反季节周年生产发展
    2.4 从传统的栽培模式向立体高效模式发展
    2.5 由自发分散的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发展
    2.6 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发展
    2.7 食用菌生产的典型不断增加
第三章 枣庄市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组织管理不够完善
    3.2 菌种市场较为混乱
    3.3 缺乏大型龙头加工企业
    3.4 经营管理粗放,生产环境较差
    3.5 生产技术力量弱,生产手段落后
    3.6 名特珍稀品种发展缓慢
    3.7 生产投入水平低,竞争力不强
第四章 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对策
    4.1 加强各级政府的协调指导作用
    4.2 建立健全食用菌菌种新体系
    4.3 推进标准化生产
    4.4 以科技为先导推广“两高一优”生产技术
    4.5 积极培植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
    4.6 加强食用菌栽培中病虫害方面的防治
    4.7 奋力开拓市场,强化产品营销
    4.8 健全食用菌产业行业领导机构,扩充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致谢

(9)灵芝等9种食药用真菌的种质资源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食用菌概述
    2 食用真菌系统分类研究进展
    3 ITS-RFLP 在菌种鉴定上的应用
    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试验方法
第三章 云芝种质资源的ITS-RFLP 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2 讨论
第四章 鸡腿菇种质资源的ITS-RFLP 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2 讨论
第五章 真姬菇种质资源的ITS-RFLP 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2 讨论
第六章 茶树菇种质资源的ITS-RFLP 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2 讨论
第七章 长根菇种质资源的ITS-RFLP 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2 讨论
第八章 竹荪种质资源的ITS-RFLP 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2 讨论
第九章 灵芝种质资源的ITS-RFLP 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2 讨论
第十章 大杯蕈种质资源的ITS-RFLP 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2 讨论
第十一章 茯苓种质资源的ITS-RFLP 分析
    1 结果与分析
    2 讨论
第十二章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10)鸡腿菇保鲜机理及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鸡腿菇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2 鸡腿菇的贮藏保鲜
        2.1 呼吸作用
        2.2 蒸腾作用
        2.3 生理生化变化
        2.4 食用菌常用的贮藏保鲜方法
    3 目前鸡腿菇保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内容
        3.1 鸡腿菇保鲜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鸡腿菇自溶现象的研究
    第一节 鸡腿菇表面病原菌对自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溶症状描述
        2.2 病原菌形态
        2.3 接种试验
    第二节 鸡腿菇自身衰老对自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贮藏过程中自溶指数的变化
        2.2 贮藏过程中细胞质膜相对透性的变化
        2.3 贮藏过程中丙二醛(MDA)浓度的变化
        2.4 贮藏过程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含量的变化
        2.5 贮藏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2.6 贮藏过程中PPO活性的变化
        2.7 贮藏过程中SOD、POD、CAT活性的变化
        2.8 贮藏过程中C_x活性的变化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鸡腿菇PPO特性及最适贮温研究
    第一节 鸡腿菇PPO特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及设备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鸡腿菇PPO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2.2 pH值对PPO活力的影响
        2.3 温度对PPO活力的影响
        2.4 几种抑制剂对鸡腿菇PPO活力的影响
        2.5 酶浓度与PPO反应速率的关系
        2.6 C_6H_6O_2浓度与PPO活性的关系
        2.7 米氏常数K_m及V_(max)
        2.8 鸡腿菇不同部位PPO活力
    第二节 鸡腿菇的最适贮藏温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原理与测定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涂膜对鸡腿菇贮藏品质影响研究
    第一节 鸡腿菇涂膜保鲜工艺条件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及设备、仪器
        1.2 鸡腿菇涂膜液的选择
        1.3 工艺流程
        1.4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鸡腿菇涂膜优化工艺试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及设备、仪器
        1.2 试验设计
        1.2.1 优化试验
        1.2.2 验证试验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鸡腿菇MAP保鲜技术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2 处理方法
        1.3 验证试验
        1.4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鸡腿菇MAP保鲜的优化试验与分析
        2.2 验证试验与分析
    3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本文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附录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二章 鸡腿菇自溶现象的研究
    第三章 鸡腿菇PPO特性研究及最适贮温研究
    第四章 涂膜对鸡腿菇贮藏品质影响研究
    第五章 鸡腿菇MAP保鲜技术研究
致谢

四、香菇、鸡腿菇、茶薪菇采收加工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短期厌氧气调对双孢蘑菇采后生理及品质的影响[D]. 任浩.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2]食用菌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任浩,于官楚,孙炳新,秦苏怡,姜凤利,辛广. 包装工程, 2019(13)
  • [3]青花菜废弃物配方栽培对草菇和平菇的影响[D]. 邹苗.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4]油茶饼粕对三种食用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D]. 王海营. 贵州大学, 2019(09)
  • [5]食用菌风味物质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 余雄涛,潘鸿辉,谢意珍. 中国食用菌, 2013(03)
  • [6]食用菌呈香呈味物质分析及制备工艺研究[D]. 谷镇.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7]主要食用菌采后品质劣变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D]. 姜天甲. 浙江大学, 2010(08)
  • [8]枣庄市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D]. 陶聪.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9]灵芝等9种食药用真菌的种质资源分子鉴定[D]. 王捷. 福建农林大学, 2009(05)
  • [10]鸡腿菇保鲜机理及保鲜技术研究[D]. 吴靖娜.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香菇、鸡腿菇、茶菇的采收加工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