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想领跑中国“World大会”——杨元庆预言关联技术将改变未来的生活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刘冠军[1](2013)在《我国转型期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后工业化社会和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越来越呈现出发展潜力大、产业融合性强、资源消耗低与科技含量高的特性。在全球化与文化经济语境下,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自身跨行业、跨地区和跨国界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全球文化创意相关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金的效益,而且以5%的速度增加。文化创意产业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发展状态,随着参与主体的扩大和互动,一个以知识、文化和创意为基础的新经济体系正逐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凭借自身特殊、优良与多维的经济特性,已经超出了它原始内涵与行业范畴,演化成了重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形态的特殊力量形态,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博弈体系中的构造性元素。美国依托版权和高科技为战略制高点,欧洲建设“创造性的欧洲”作为战略目标,日本首推动漫大国为战略方向,韩国成立“文化产业振兴院”为战略手段,都是在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和新兴业态演变规律来实现创新发展的。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发展中国家也对文化创意产业空前重视和大力推崇。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明确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要求:重点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就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创意概念在全球范围日益升温,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创意园区在许多国家和城市陆续组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但是,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水平远远落后于实践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尚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如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定义纷繁芜杂,不加区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界定也是千差万别,从实际研究需要纵向切割产业划分;注意到了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广泛的关联性,但是对创意产业对其他产业带动的作用机制没有进一步的分析,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中巨大作用,但是没有深入研究这种巨大的推动作用是通过何种途径和方式实现的;特别是当前的研究忽略了经济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促进作用,以及两者的互动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特点。这对于深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无疑是一种不足和缺憾。因此,本文拟就搭建一个我国转型期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机理的理论框架进行初步系统化研究,对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内在互动机理进行深入、细致、多层面、双向性、互动化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概念丛林”入手,结合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其概念的来源与演化进行研究,在得出文化创意产业本质内涵与实践意义的基础上,进而剖析其产业特性与价值创造机理。以演化经济学为视角,基于文化创意产业产业特性与价值创造机理,利用价值链理论分析工具,在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层面上展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演化创新发展抽象内部逻辑和具体实践影响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理清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构建出两者互动的理论模型。然后,展开对我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以及世界经济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比较分析,为其后的机理分析夯实经验研究的现实基础。在经过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践经验研究之后,就深入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机理的理论研究。最后,在文化创意产业特性和互动机理的研究结果的指导下,提出一种全新的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构建思路。本文的研究结构是按照上面研究思路逻辑展开的,共由五大块组成:研究准备、理论模型、经验分析、机制研究与政策安排。首先,研究准备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这一部分主要是就本文研究展开准备工作,一方面就相关的背景给予介绍,对其理论与实践意进行阐释。另一方面进行相关国内外相关进行梳理与评述,介绍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理论模型部分,包括第三章。这一部分对理论模型构建过程与内在逻辑进行论述。主要是将文化创意产业本质内涵和实践意义作为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利用文化创意产业特性和价值创造展开逻辑分析,把“创意引入—创意扩散—创意放大”作为理论分析的视角,利用价值链分析工具,论述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整合提升、分解优化、横向延长、纵向增厚、首尾链接、网状扩散,最终形成外形庞杂、内部紧密联系的、互动演化发展的价值创造星系模式,在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层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演化创新发展进行理论研究。最后,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演化创新发展抽象内部逻辑和具体实践影响,理清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构建出两者互动的理论模型。再次,经验分析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这一部分对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国内外实践发展进行经验研究。第四章是我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由我国经济增长现状与发展方式转变引出文化创意产业兴起历史逻辑,在体制改革视阈下的文化发展方式转变来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演进制度逻辑,进而理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演进脉络与整体现状。接着,将研究视角投向当前产业发展的横向剖面态势——新兴业态的焦聚分析与产业空间发展扫描——各区域发展状况分析。最后,在发展立体化分析与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趋势预测。第五章是世界经济发展典型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分析,首先,回顾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动力、梳理产业发展历程、摸清产业布局、分析产业整体特点与判断产业发展趋势。接着,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性分析基础上,对典型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介绍,并进行发展背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发展管理、发展政策以及发展特点的比较分析,理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律,对其发展经验做出科学的判断。最后,分析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演化趋势和总结经验启示。然后,机理研究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这一部分对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机理进行理论研究。第六章是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内在机理分析,由五个视角分别展开,拓展与转化:资源嬗变机制、提升与整合:价值创造机制、支持与嵌入:技术耦合机制、增长与融合:结构演变机制、引致与推动:制度变迁机制,这五个内在机制,全面的解释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第七章是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内在机理分析,由四个视角分别展开,经济基础支撑机制、市场环境培育机制、制度体系保障机制、需求结构拉动机制,这四个内在机制,全面的解释经济发展促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机理。这样,就在前文构建出的两者互动理论模型研究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内与国外实践发展进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理清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最后,政策安排部分,包括第八章。这一部分是对我国转型期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考量。首先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回顾的基础上,对其展开反思与总结。接着,基于本研内容与结论,构建出一个全新的我国转型期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思路:以政策本质与文化创意产业特性为政策出发点,把产业政策需求与转型发展需要作政策目标,用互动机理理论与国际发展经验支持政策内容的政策安排思路。
孙瑞祥[2](2009)在《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机制与传播动力阐释 ——以流行文学、媒体文化为研究框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当代流行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流行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学、媒体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存在为核心研究内容,以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生成机制、传播动力分析为研究重点。其主旨是要解读与阐释影响(推动)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要素构成、要素的作用机理与动力方式。对流行文化的研究不是一种探寻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因此,“阐释”是其基本的研究方法与论述策略。流行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一个相对晚出又个性鲜明的文化形态。从流行文化的创造主体与功能看,它既不同于体现执政党意识形态和为国家权力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也不同于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精英文化;它既与农业社会形成的民间文化存在本质差异,也与工业社会创生的大众文化不可等量齐观。我们今天所关注的当代中国流行文化,是指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并受市场规律支配,以城市大众为主体和主要消费对象,以流行和时尚为突出特征,以娱乐为基本功能,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经营,并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新型文化形态。从文化发展史的宏观角度看,无论何时何地,一种新的文化范式或文化精神的生成(包括演进、转型、更替与变迁),无外乎源自两大因素——内源性因素与外源性因素,及其两大因素之间的搏弈。流行文化生成与繁盛的“动力源”构成复杂,有源自主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驱动、源自不同利益集团的经济驱动、源自当下社会心理与社会思潮的文化驱动等等。流行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生成与繁盛绝非偶然,是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文化环境、文化心理与社会思潮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反映了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也体现了中国的现实文化诉求。中国社会发展的世俗化是流行文化生成与繁盛的政治动力;开放与自信的文化心态是其精神动力;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入场是其思想动力;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文化是其市场动力;城市化、城市精神与休闲是其社会环境动力;中间阶层与青年亚文化是其群体动力;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是其传播动力。站在“大众传播动力学”新视角,观照流行文化动力源,就是把大众传媒视为一个可以相对独立地发挥作用的社会动力系统,这一动力系统能量巨大,对流行文化的生成、繁盛与抑制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
黄书亭[3](2008)在《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南北战争以降的背景下,依托管理学基本原理,在多学科的视域中,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哲学、类型学、案例研究为框架,综合集成各种思想方法,以20世纪美国杰出CEO安德鲁·卡内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约翰·D·洛克菲勒、亨利·福特、艾尔弗雷德·P·斯隆、托马斯·J·沃森、小托马斯·J·沃森、李·艾柯卡、杰克·韦尔奇为线索,用比较的视角,实证的方法,述评的文体,对重大危机事件进行描述、对比、统计、总结、研究,基于案例进行推理,剖析决策过程,认识危机的发生机制与显着特征,分析危机管理策略,上升为方法论原则,回归到危机管理实践。危机的分类多种多样。危机的酝酿、发生和变化,关联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危机是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是科学管理理论逻辑展开的结果,是人格缺陷、制度缺陷、美国难题的体现,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技术失灵”的后果,是领导与管理失衡的结果,是若干周期理论的折射,是现代化、全球化的伴生现象。较为科学的危机管理策略是:诚信,务实,盈利,专注,清醒,依法经营,肩负使命,洞悉人性,妥当归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承担社会责任。真诚面对公众,善待伙伴,擅长沟通,善于管理上司,防范环境污染,提防政治风险。热爱生活,忠于家庭,积极休闲,交往慎重。面对现实,反应适度,持续改进,创新商业模式,形成核心能力,摆脱行为惯性,不苛求完美。讲究方法,规避不确定性,创新品牌,警惕多元化陷阱。重视隐性知识,注重教育训练。保持历史感,避免简单化,建立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柔性的组织结构、规范的法律机制,建立“高瞻远瞩公司”。本文提供观察美国近现代史的新颖视角:多角度勾连企业、人物、社会与历史,构成研究美国经济制度史乃至美国历史的参照系,为理解企业管理与管理思想的发展,为观察新闻史、战争史及休闲史,为评价美国文化、美国内战、工人运动、城市化、新政、美国改革、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提供新视角;本文是案例研究的积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核心概念,选择事例,分析数据,提炼观点,审视、验证和创新传统理论,弥补理论分析的空洞、乏味,避免随机、失控现象,兼顾量的研究与质的分析,在研究和运用上开辟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提供有益的建议,研究过程规范、标准;本文是学科交叉的有益探讨:涉及宽泛的时空范畴,涉猎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军事学等领域,在管理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中,剖析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阐释杰出CEO的历史地位、得失成败与现实价值,体现扎实的人文功底,有助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其研究策略、文体与叙述方式,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方世兴[4](2003)在《联想领跑中国“World大会”——杨元庆预言关联技术将改变未来的生活方式》文中研究表明 科技的进步已经帮助我们实现了太多太多的梦想,无论是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在经历着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巨大变革。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化大潮,如何实现随时、随地、随意地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人们对未来最大的企盼,每个人都在等待着这个答案,未来的信息社会究竟是什么样?
二、联想领跑中国“World大会”——杨元庆预言关联技术将改变未来的生活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想领跑中国“World大会”——杨元庆预言关联技术将改变未来的生活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转型期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 |
1.2.2 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 |
1.2.3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初步思考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相关研究评述 |
1.4 本文研究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1 基本思路 |
1.4.2 论文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1.5.1 主要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理论基础 |
2.1 精神生产理论 |
2.1.1 早期经济学家的精神生产理论 |
2.1.2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 |
2.2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
2.2.1 经济增长理论 |
2.2.2 经济发展理论 |
2.2.3 评述与启示 |
2.3 创新理论 |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
2.3.2 演化经济理论 |
2.3.3 新熊彼特学派 |
2.3.4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
2.3.5 创新理论的启示 |
3. 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机理分析的理论框架 |
3.1 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文化创意产业本质 |
3.1.1 相关概念的深入讨论 |
3.1.2 相关概念的整合分析框架 |
3.1.3 文化创意产业本质内涵和实践意义 |
3.2 理论分析的逻辑展开:文化创意产业特性和价值创造剖析 |
3.2.1 文化创意产业特性 |
3.2.2 文化创意产业价值创造剖析 |
3.3 理论分析的视角选择:创意引入——创意扩散——创意放大 |
3.3.1 微观层面:文化创意与微笑曲线——创意引入 |
3.3.2 中观层面:文化创意产业与产业重构——创意扩散 |
3.3.3 宏观层面:创意经济与发展方式转变——创意放大 |
3.4 理论分析的关键环节: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 |
3.4.1 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
3.4.2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 |
3.5 理论分析的逻辑结果:一个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机理模型的构建 |
4. 我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 我国经济增长现状与发展方式转变 |
4.1.1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中的结构失衡 |
4.1.2 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创意产业兴起 |
4.2 体制改革与文化创意产业演进 |
4.2.1 体制改革视阈下的文化发展方式转变 |
4.2.2 文化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演进 |
4.3 文化创意产业总体势态透视 |
4.3.1 产业演进脉络 |
4.3.2 整体现状分析 |
4.4 文化创意产业新兴业态焦聚 |
4.4.1 新媒体行业 |
4.4.2 动漫行业 |
4.4.3 设计行业 |
4.5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扫描 |
4.5.1 产业实体呈现空间集聚 |
4.5.2 产业发展形成地域梯度 |
4.5.3 产业内涵彰显城市特征 |
4.6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研判 |
4.6.1 实践阶段总结 |
4.6.2 发展趋势预判 |
5. 世界经济发展典型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国际比较分析 |
5.1 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分析 |
5.1.1 兴起动力探析 |
5.1.2 发展历程回顾 |
5.1.3 产业格局剖析 |
5.1.4 总体特点描述 |
5.2 典型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态势分析 |
5.2.1 英国态势分析 |
5.2.2 美国态势分析 |
5.2.3 澳大利亚态势分析 |
5.2.4 日本态势分析 |
5.3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分析 |
5.3.1 发展背景比较分析 |
5.3.2 发展理念比较分析 |
5.3.3 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
5.3.4 发展重点比较分析 |
5.3.5 发展管理比较分析 |
5.3.6 发展政策比较分析 |
5.4 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演化趋势与经验启示 |
5.4.1 发展演化趋势 |
5.4.2 发展经验启示 |
6. 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的内在机理分析Ⅰ——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
6.1 拓展与转化:资源嬗变机制 |
6.1.1 文化资源对经济资源的拓展 |
6.1.2 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转化 |
6.2 提升与整合:价值创造机制 |
6.2.1 文化创意产业价值新理论探究 |
6.2.2 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重构 |
6.2.3 基于对比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价值创造内在机制分析 |
6.3 支持与嵌入:技术耦合机制 |
6.3.1 分工视角下技术—文化关系的演变 |
6.3.2 文化创意与技术创新的内在区别 |
6.3.3 技术创新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 |
6.3.4 技术创新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嵌入 |
6.4 增长与融合:结构演变机制 |
6.4.1 产业结构演变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
6.4.2 文化创意产业自身增长与成为主导产业的潜质 |
6.4.3 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融合 |
6.4.4 文化创意产业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重构 |
6.5 交替与互动:制度变迁机制 |
6.5.1 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 |
6.5.2 文化创意产业制度内涵 |
6.5.3 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创意产业制度创新 |
6.5.4 文化创意产业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分析 |
7. 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的内在机理分析Ⅱ——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 |
7.1 经济基础支撑机制 |
7.1.1 经济总量壮大奠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 |
7.1.2 经济结构软化构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 |
7.1.3 经济形态演化契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内涵 |
7.1.4 发展方式转变拓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 |
7.2 市场环境培育机制 |
7.2.1 产业要素供给 |
7.2.2 市场机制成熟 |
7.2.3 创意氛围营造 |
7.2.4 政府因势利导 |
7.3 制度体系保障机制 |
7.3.1 体制改革赋予产业“合法性” |
7.3.2 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市场主体 |
7.3.3 知识产权制度保障产业发展 |
7.4 需求结构拉动机制 |
7.4.1 需求与文化需求 |
7.4.2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互动中的需求结构转变 |
7.4.3 需求结构拉动文化创意产业演进的内在逻辑 |
8. 我国转型期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考量 |
8.1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回顾 |
8.1.1 产业合法性确认以前的产业政策 |
8.1.2 产业合法性确认以来的产业政策 |
8.2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反思 |
8.2.1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经验总结 |
8.2.2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问题发现 |
8.3 我国转型期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新思路 |
8.3.1 以政策本质与文化创意产业特性为政策出发点 |
8.3.2 把产业政策需求与转型发展需要作为政策目标 |
8.3.3 用互动机理理论与国际发展经验支撑政策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2)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机制与传播动力阐释 ——以流行文学、媒体文化为研究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与关键词 |
The eontent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论题主旨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三节 核心内容与基本观点 |
注释 |
第二章 流行文化与时尚潮流的传播动力 |
第一节 流行文化理论辨析 |
第二节 时尚潮流的当代特征与扩散机制 |
第三节 流行文化的传播动力 |
注释 |
第三章 传播技术与文学文本的话语转换 |
第一节 传播技术演进的文学/文化意蕴 |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媒介化生存 |
第三节 中国当代流行文学的传媒转向 |
注释 |
第四章 消费社会与媒体文化的欲望诉求 |
第一节 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张扬 |
第二节 媒体文化的市场动力与媒介文学事件 |
第三节 广告的欲望书写逻辑 |
注释 |
第五章 城市精神与流行文化的群体动力 |
第一节 城市精神与休闲文化 |
第二节 中间阶层及其文化格调 |
第三节 后现代思潮与城市青年亚文化 |
注释 |
结语 流行文化视阈中大众传播动力学的构建—兼谈媒体文化低俗化与媒介素养教育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3)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问题的意义与背景 |
1.3 案例研究论考 |
1.4 理论框架与篇章结构 |
1.5 成果及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2 美国杰出CEO的综合背景 |
2.1 美国近现代史概观 |
2.2 CEO与"美国的世纪" |
2.3 企业环境的综合透视 |
2.4 哲学视域中的管理与危机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
3.1 基本概念的进一步考察 |
3.2 危机管理的理论渊源 |
3.3 危机管理的类型学分析 |
3.4 危机管理的多重研究向度 |
3.5 危机成因剖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泰罗、法约尔、韦伯时代(1890-1929) |
4.1 卡内基:蓝海战略与危机管理 |
4.2 卡内基&弗里克:罢工事件与连锁反应 |
4.3 摩根:危机管理中的传媒攻略 |
4.4.本章小结 |
5 西奥多、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1901-1972) |
5.1 福特家族:家族企业与危机管理 |
5.2 托马斯·沃森:企业文化、大型活动与危机管理 |
5.3 斯隆:组织变革与危机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德鲁克时代(1945-2005) |
6.1 小托马斯·沃森:向上管理与危机管理 |
6.2 艾柯卡:企业家社会的危机管理 |
6.3 企业危机管理策略探析——以韦尔奇为例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案例的危机管理拓展研究 |
7.1 休闲与创新 |
7.2 军旅生活对CEO危机管理策略的影响 |
7.3 杰出CEO人际关系策略考论 |
7.4 "事业部制"理论应用研究 |
7.5 危机管理策略的文化哲学批判 |
7.6 危机管理策略述要 |
7.7 本章小结 |
8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8.3 若干建议 |
8.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四、联想领跑中国“World大会”——杨元庆预言关联技术将改变未来的生活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转型期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机理研究[D]. 刘冠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13(12)
- [2]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机制与传播动力阐释 ——以流行文学、媒体文化为研究框架[D]. 孙瑞祥. 天津师范大学, 2009(11)
- [3]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黄书亭.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4]联想领跑中国“World大会”——杨元庆预言关联技术将改变未来的生活方式[J]. 方世兴. 电子商务世界,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