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放站在数字蜂窝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田星康[1](2021)在《基于无线测量数据的光纤直放站检测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通信用户的不断增加以及消费群体对于网络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改善网络通信质量成为了运营商面临的主要问题。数字光纤直放站作为基站覆盖的延伸,能够以低安装成本扩大基站覆盖范围,消除小区中的信号盲区,成为了通信系统接入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光纤直放站存在不易管理和监督的问题,其网管功能和设备检测功能较弱,对运营商进行光纤直放站运维分析以及网络优化造成了影响。测量报告(Measurement Report,MR)数据和最小化路测(Minimization of Drive-Tests,MDT)数据是终端自动上报的主要无线测量数据,基于测量数据实现光纤直放站的自动化检测及分析是运营商当前的主要需求。针对数字光纤直放站在LTE网络难以检测和分析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利用无线测量数据实现对光纤直放站的自动化检测及测量数据的分类。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数字光纤直放站自动分析框架。针对目前运营商对光纤直放站运维分析的相关需求,本文将数字光纤直放站的分析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小区中有无直放站的检测问题,其次是在此基础上对于有直放站小区的测量数据进行分类。通过对问题的梳理及整合,将每一条测量数据视为一个记录,明确了粗粒度的小区级标签与细粒度的记录级标签的关系,提出了数字光纤直放站自动分析框架,为运营商进行直放站分析及网络优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2)提出了基于MR数据表征的直放站检测方法。与传统基于专家经验分析MR数据的方式不同,使用深度学习方法,以小区整体MR数据为对象,开展小区直放站检测问题的研究。提出MR数据表征方法,实现了结构化的MR数据到非结构化的伪图像矩阵的转换。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实现了直放站检测方法,并针对有标注小区数量不足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采样的数据集扩充方案。最后经实验,所提出检测方法可以达到82%的准确率以及88%的召回率,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为证明检测性能具有进一步上升的潜力,基于主动学习设计标注方法,经过四轮标注扩充,直放站检测模型达到了 85%的准确率以及93%的召回率,性能获得了明显提升。(3)提出了基于MDT数据的测量记录分类方法。基于专家经验和机器学习方法,以每一条测量记录为分类对象,开展无线测量数据记录分类问题的研究。基于MDT数据根据专家经验可以实现初步记录分类,本文以MDT数据为切入点研究无线测量数据的记录分类方法。针对专家经验对MDT数据的分类结果存在误差,提出了基于K近邻(K Nearest Neighbor,KNN)的类别修正方法。为了进一步实现对于MR数据的记录分类,从MDT数据学习记录分类模式应用到MR数据上,通过明确合适的分类场景,并进行相关实验,证明了通过对MDT数据进行学习实现MR记录分类的可行性。
刘龙海[2](2019)在《GSM-R系统电磁环境干扰分析及防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在我国建设富强民主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高铁战略的实施与推进,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铁技术体系,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现代化铁路装备技术水平的国家之一。但日益频发的电磁环境干扰问题仍对列车的行车安全构成威胁,为了使GSM-R系统能有一个良好的电磁环境,确保列车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对GSM-R系统电磁环境干扰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相应的保护措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干扰的存在是GSM-R系统电磁环境变差的主要原因,当干扰超过一定限值时就会影响到GSM-R系统正常工作,轻则导致列车降速,重则影响行车安全。本文通过分析GSM-R系统电磁环境干扰的来源,并根据干扰的性质,针对不同的干扰类型,结合具体的技术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或减小干扰对GSM-R系统造成的影响,确保列车行车安全。针对系统内部干扰,本文通过对频率复用过程中容易引发的同频干扰和邻频干扰进行分析计算,得到不同信道传播环境下频率复用的条件和在不同网络覆盖方式下减少邻频干扰影响的保护措施;通过对弱场区引入直放站后容易引发的上行噪声干扰和同频多径干扰进行建模分析计算,得到避免干扰造成影响的直放站设置条件;为了提高GSM-R系统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在考虑列车异常切换的条件下,将频率分配过程中的同信道约束、邻信道约束和共址约束条件进行了综合约束,利用模拟退火算法使GSM-R可用于分配的19频道最大化满足相隔一个小区的频率间隔不小于400kHz,同时根据组合优化结果,结合网络的覆盖方式,将各频道进行配置,所得的频率配置方案提高了组网频道利用率和GSM-R系统自身抗干扰能力。针对系统外部干扰,本文首先根据系统共存时的电磁兼容标准,分析计算出各公众通信系统与GSM-R系统共存时的保护区;由于公众GSM900系统的阻塞干扰和互调干扰很容易对GSM-R系统造成影响,分别需要722m和3.2km的保护距离,然而在高铁沿线已建的基站中,公众通信运营商为满足客户通信需求,绝大部分基站没能满足保护距离要求,容易对GSM-R系统造成干扰影响,针对GSM900引起的阻塞干扰,本文结合GSM-R系统接收机的性能指标和GSM900基站实际距铁路的距离,分析计算出不同距离下GSM900基站发射功率应满足的条件;针对GSM900系统引起的互调干扰,本文根据干扰的性质,分析计算出GSM900系统自身的互调产物组合和与GSM-R系统产生的互调产物组合,结合我国频段的使用情况,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干扰对GSM-R系统造成影响。
周俊,王亮,胡成[3](2018)在《无线直放站在地铁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地铁机电施工过程中地铁站内的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无法进行通信这一问题,提出使用基于干扰抵消技术的无线直放站来部署地铁民用通信系统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了地铁站内的2G网络信号的覆盖。阐述了该方案的理论基础、组网架构、测试方案以及试验结果,并证明该方案的可行性。
穆旭昌[4](2015)在《直放站对基站的噪声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号的覆盖是无线通信网络最重要的一环。在当前的网络中,除基站信号直接进行覆盖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直放站应用,直放站是一种信号透明传输放大设备,它的引入使现网的覆盖更加灵活,直放站种类繁多,应用也多种多样,在其应用过程中,由于工程技术方面的原因,给现网带来了很多问题,综合来讲,首要严重的问题就是其对寄主基站的上行干扰问题。对于GSM网络来讲,现网上行干扰分为5个等级,1-5级,级数越高,干扰越大,现网一般来说2级干扰是正常的,3级以上干扰需要调整。对于CDMA2000网络而言,上行干扰为-105dBm左右为正常,大部分现网设备上行干扰再-104到-107dBm之间,若高于-104dBm,则需要适当调整。WCDMA网络,上行RTWP指标一般为-105dBm左右。直放站如果再使用过程中调整不当,会给基站带来很大的干扰,严重时不仅当前基站设备无法正常工作,还会导致周边数个基站无法使用,造成局部通话质量差,甚至通信中断。从理论计算及分析上来讲,直放站的引入若调整得当,对基站设备的干扰可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般要求直放站设备入网后,对其信源基站的原有噪声抬升量不超过1dBm。直放站带来的干扰,具有普遍性,但不同的网络制式(如GSM/CDMA/WCDMA等)也有其各自特点。共同点有:直放站设备增益调整不合理,白噪声所造成的干扰;设备级联造成的干扰;多台设备未统调造成的干扰;有源及无源互调造成的干扰。不同点如GSM同频干扰;CDMA2000系统切换关系不完善造成的干扰,搜索窗参数设置不足造成的干扰;WCDMA系统驻波差、无源互调差造成的干扰等。不同的网络制式存在各自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直放站设备类型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各类直放站或者干放增加进网络后存在的问题也各有不同之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线移动通信的现网中,已经使用了大量直放站设备,研究其对基站的干扰问题意义重大。目前也有较多的资料和文章研究相同的问题,但统一、系统的研究和论述上行干扰的问题可以对以后直放站设备的应用起到指导作用,意义深远。
刘雪莲[5](2015)在《具有多种通信方式高扩展性直放站网管系统实现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通信的依赖越来越强,直放站这种成本低、投资少,结构简单,又可以保证网络覆盖质量的设备被广泛应用,其稳定可靠地运行已深深影响着无线通信网络的健壮性,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所以对直放站运行状况进行监控,保证其正常运行已迫在眉睫,直放站网管系统已成为统一远程监控直放站的最佳手段。直放站网管系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对直放站进行集中监控,帮助工程人员快速定位问题,并且能自动上报故障与报警,实现直放站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直放站的维护效率,保证其稳定运行。随着直放站的大量使用,其网管系统的发展也非常迅猛,但目前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直放站本身协议多样,加上不同的架设环境导致它们与网管通信的方式也多样,加大了网管系统对直放站统一管理的难度。本课题所要实现的网管系统使用面向接口的开发原则,使系统具有高扩展性,当需添加新的直放站协议或直放站通信方式时,只用增加相关的接口实现即可,做到最小化的改变系统框架和代码,并且本网管系统实现了市场上直放站与网管之间主流的通信方式。本课题从介绍直放站网管系统发展的意义、发展历程和目前存在问题,引出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完成了基于B/S模式直放站网管系统架构的设计,实现了串口、局域网、无线Modem、短信四种通信方式,实现了网管系统核心功能——设置查询、告警、远程升级、批处理,并对系统进行优化,最终使这套直放站网管系统具有多种通信方式、良好的扩展性和高性能,满足市场需求。
陈枫元[6](2014)在《基于载波池技术的GSM网络室内分布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化城市住宅和办公布局的分离和延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规律化和移动化正逐步形成固定模式。而现代人的电话通信方式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面临着手机无法正常通话、遇忙掉话、通话质量差等诸多问题,尤其在大型写字楼、商场内部以及高话务量的校园楼宇中出现。而究其问题本身,是由于运营商电话通信业务短时间内无法满足突发性增长和话务量骤然增加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考虑通过载波池技术在GSM室内分布建设中的应用,从而达到解决校园话务拥塞的目的。论文首先从GSM系统的发展、构成以及原理等方面讲起,着重于GSM系统是通过L1、L2、L3协议和Sm、Um、A接口进行作业;其次,讲述了无线网络优化技术的概念、作用和基本构成,详细阐述6种无线网络优化的抗话务冲击实施方案(半速率,载波调整,小区合并, 小区分裂, 小区负荷分担, 载波池)以及测试工具和方法(DT测试和CQT测试);第三,深入讨论在移动无线领域所应用的载波池技术,指出载波池是基于光纤直放站技术的产生,包括硬件(远端和近端)和软件(监控和切换)两个系统。以及应用范围(周期性话务量高及突发性话务量高的区域)和设计方法,包含依据、标准和思路;第四,引入室内分布系统作为载波池技术运用的平台,介绍信号分布方式:无源天馈分布、有源分布、光纤分布和泄漏电缆分布方式,室内分布系统技术(室内电磁传播模型、室内分布系统的噪声分析、室内分布系统的上下行平衡)以及室内分布系统方案的设计与测试方法;最后,在我的设计论文中,通过对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校信号场强、话务量测试情况的介绍和分析,设计了关于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采用载波池室内分布技术解决话务拥塞的方案,实施并且开通测试,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证明了载波池系统在GSM室内分布网络优化中的成功应用。通过本文的讨论,载波池技术在室分领域得到了充足发展,起到解决周期性话务量高及突发性话务量高的目的,最终为运营商资源有效利用和网络覆盖优化发挥了重要价值。
费强,杨波[7](2013)在《一种新的直放站性能自动测试方法》文中认为对直放站性能的自动化测试在生产线和监管机构均有很高的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同时控制直放站和测试仪表完成规定测试项目,从而实现自动化测试的方法。实验证明,利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对各测试项目进行无人值守的自动化测试,大幅提高测试速度,杜绝人为失误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测试的效率和准确性。
陈权[8](2013)在《分布式CDMA2000数字智能直放站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用户数量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同时用户对室内数据业务传输速率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些都对基站的覆盖能力提出了重大的挑战,直放站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信号覆盖差的问题。CDMA2000(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2000)是3G移动通信标准之一,目前由中国电信使用运营,因其技术兼容性好,稳定性强,可靠性高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移动通信领域。本文主要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光纤和超五类双绞线拉远的CDMA2000数字智能直放站。整个直放站系统以可编程逻辑门器件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Array)为硬件平台,以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HDL(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为编程语言,以硬件设计工具XilinxISE12.3为开发环境。本次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硬件电路设计和FPGA编程。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分成四个模块:电源模块、数字信号处理模块、光纤传输模块和超五类双绞线传输模块。FPGA编程主要包括FIR滤波器模块、高速数据传输模块、光纤传输中的8B/10B编解码模块等。基于超五类双绞线的高速数据传输模块是硬件电路设计阶段的难点,需要完成速率高达288Mbps的远距离数据传输(传输距离为50米)。本次设计采用低电压差分(Low-VoltageDifferential Signaling, LVDS)电平标准实现基于超五类双绞线的高速数据传输,LVDS最大的优势在于保证高数据传输率的同时消耗较低的功率,且采用差分传输方式,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对FPGA性能和速度上的要求非常高,为降低整个系统的运行时钟频率,本次设计采用串并转换芯片(MAX9205/MAX9206)来实现1路高速串行信号和10路低速并行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这对串并转换芯片具有自同步的功能,可以减小传输过程中的同步开销,从而大大降低了本次设计的复杂度。在FPGA编程阶段,首先设计了一个FIR滤波器,用于在数字域进一步过滤CDMA2000信号;然后根据具体设计的要求和限制,采用一种自定义的数据传输协议封装CDMA2000数据和监控数据,完成高速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最后在光纤传输模块中实现8B/10B编解码。以上功能模块主要是在Xilinx ISE12.3开发环境中采用verilog编程语言开发实现的,并通过Modelsim软件进行时序仿真,通过分析时序波形图来验证程序的正确性。本文设计实现了CDMA2000数字智能直放站的基本功能,可扩展性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王贝贝[9](2012)在《直放站本地调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直放站本地调测系统是直放站设备制造商为调测直放站而开发的软件平台。其开发形式也可根据客户需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语言,C++和C#都曾作为它的开发语言。用C++开发的平台运行速率快,但是开发难度大;用C#开发的平台运行速率较低,但是开发相对容易。本文所述的系统是在VS2010的开发环境下,基于.NET平台,采用C#语言开发,实现了直放站监控系统的联机、查询、设置、告警、升级等功能。本项目采用MVC框架,包括界面显示层、数据处理层和业务逻辑层,实现了串口、短信、以太网和PS域等通信方式。本项目用到了自动联机方案,基于Socket的网络通信实现技术,以及多线程技术。本论文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直放站本地调测系统的研究背景、实现意义和开发目标,并对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组织框架进行总结;第二章介绍了直放站的基本工作原理、种类和应用,以及直放站监控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直放站相关行业标准、协议;第三章介绍了直放站本地调测系统的开发工具,同时分析了本项目的三层结构设计;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阐述了直放站本地调测系统的几种关键技术。自动联机方案是本项目的一个创新,基于Socket的网络通信包含了UDP和TCP两种协议,采用的是异步实现方式,多线程技术在项目优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第五章是本系统的成果展示、调测方法介绍以及调测结果分析;第六章简要地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刘松[10](2012)在《CDMA光纤数字直放站在六安电信的应用》文中认为自电信2008年接手CDMA网络,在网络覆盖方面的投资力度一直很大。六安电信接手自联通199座宏基站,到2011年底已增至703座。但仍满足不了大别山区群众的通信需求。群众的需求就是电信人的动力,六安电信一直在寻找更有效的建设方式。CDMA是一种自干扰系统,其上行容量受限于干扰。数字直放站的低噪声特点,从理论上非常适合在CDMA系统中应用。光纤数字直放站比之传统模拟直放站,从结构上,增加了数字处理单元;从技术性能上,采用数字中频及多机级联、光旁路技术。克服模拟信号长距离光纤衰耗导致的SNR整体下降的缺点,具有远距离传输时所需要的大动态、低噪声的优点。数字直放站是近年来国内新开发出的产品,具体的性能参数、应用场景和工程实践都比较少。在安徽电信无线网优中心的组织下,进行了一次全面测试数字光纤直放站的工作。送测的各厂家的总体水平,基本代表了国内光纤直放站数字的总体水平。本次测试,取得了相关设备的第一手资料,掌握了该类型设备的性能特点。在随后的网络规划、优化调整中,充分利用了光纤数字直放站的相关经验。在一些山区覆盖、高速公路覆盖、高铁沿线覆盖的工程中,大胆采用新型设备,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在山区覆盖方面,利用其多基站级联技术,用少量光缆带动多座直放站,沿路为居民区布置站点。利用其低底噪特性,宏基站单扇区可带6台远端机,大大扩展了覆盖半径。创造性的应用其“时延调整”功能,主动地调整信源基站的参数。顺利完成直放站的站间切换、以及直放站与宏站的切换。尤其是“合武高速铁路安徽段隧道覆盖专项工程”,整体设计采用光纤数字直放站进行覆盖隧道。火车以250Km/S的速度下行驶,仍可保证用户的语音交流清晰无掉话、数据通信高速无延迟。希望更多的优秀工程师都来使用这种新产品,总结出更多、更合理、更有效的使用方法。让数字光纤直放站尽快加入到CDMA设备的常规产品线上来。
二、直放站在数字蜂窝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放站在数字蜂窝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无线测量数据的光纤直放站检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背景及分析框架介绍 |
2.1 测量报告数据以及最小化路测数据介绍 |
2.1.1 测量报告数据 |
2.1.2 最小化路测数据 |
2.1.3 主要测量数据介绍 |
2.1.4 测量报告与最小化路测数据的比较 |
2.2 数据预处理 |
2.3 所提出的分析框架 |
2.3.1 可借鉴的专家经验 |
2.3.2 分析框架目标 |
2.3.3 分析框架组成 |
第三章 基于MR数据的直放站检测方法研究 |
3.1 基于MR数据的直放站检测方法设计思路 |
3.2 MR数据表征算法 |
3.2.1 伪图像的组成维度及元素 |
3.2.2 伪图像矩阵的采样规则 |
3.2.3 伪图像矩阵生成方法总结 |
3.3 数据集生成方法 |
3.4 卷积神经网络检测模型 |
3.5 基于主动学习的标注方法 |
3.5.1 主动学习介绍 |
3.5.2 筛选策略 |
3.5.3 整体流程 |
3.6 实验与分析 |
3.6.1 实验环境及硬件配置 |
3.6.2 实验数据 |
3.6.3 性能指标 |
3.6.4 表征参数的影响分析 |
3.6.5 对比实验 |
3.6.6 迭代标注方法实验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MDT数据的记录分类方法研究 |
4.1 记录分类方法的研究思路 |
4.2 基于KNN的MDT数据类别修正方法 |
4.3 MR数据预测方法 |
4.3.1 分类场景选择 |
4.3.2 特征分析与选择 |
4.3.3 基于集成学习的记录分类器 |
4.4 实验与分析 |
4.4.1 实验数据及设置 |
4.4.2 类别修正方法有效性实验 |
4.4.3 MR数据分类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5.2 论文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GSM-R系统电磁环境干扰分析及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结构安排及创新点 |
第2章 GSM-R系统及其电磁环境 |
2.1 GSM-R系统简介 |
2.1.1 GSM-R系统结构与业务 |
2.1.2 GSM-R网络覆盖方式 |
2.2 GSM-R电磁环境干扰 |
2.2.1 干扰来源 |
2.2.2 干扰类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内部干扰分析及防护 |
3.1 频率配置干扰 |
3.1.1 同频干扰 |
3.1.2 邻频干扰 |
3.2 直放站干扰 |
3.2.1 上行噪声干扰 |
3.2.2 同频多径干扰 |
3.2.3 直放站设置 |
3.3 其他干扰 |
3.4 内部干扰防护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GSM-R频率配置方案 |
4.1 GSM-R工作频率 |
4.2 频率规划 |
4.2.1 规划条件 |
4.2.2 方案可行性 |
4.3 组合优化 |
4.3.1 模拟退火算法 |
4.3.2 组合优化 |
4.3.3 频率配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外部干扰分析及防护 |
5.1 保护区的划定 |
5.1.1 干扰限值 |
5.1.2 公众通信系统隔离度 |
5.1.3 保护距离 |
5.2 阻塞干扰防护 |
5.2.1 阻塞强度 |
5.2.2 保护距离 |
5.3 互调干扰防护 |
5.3.1 互调干扰 |
5.3.2 互调组合 |
5.4 其他干扰防护 |
5.5 外部干扰防护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无线直放站在地铁通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无线直放站的技术原理 |
1.1 无线直放站简介 |
1.2 无线直放站工作原理 |
2 研究方案 |
2.1 信源模块 |
2.2 POI模块 |
2.3 天馈装置 |
3 测试方案与试验结果 |
3.1 测试方案 |
3.2 试验结果 |
4 结语 |
(4)直放站对基站的噪声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分析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第2章 电信CDMA系统中直放站的引入对上行RSSI的影响 |
2.1 概述 |
2.2 白噪声干扰 |
2.2.1 理论分析 |
2.2.2 总结 |
2.2.3 实验案例:济南市美林大厦 |
2.3 基站搜索窗设置过小造成的干扰 |
2.3.1 理论分析 |
2.3.2 总结 |
2.3.3 实验案例:泰安电信高峪铺直放站 |
2.3.4 实验案例:沂水崔家峪直放站问题 |
2.4 基站切换关系未做造成的干扰 |
2.4.1 理论分析 |
2.4.2 总结 |
2.4.3 实验案例:临沂润地大厦 |
2.5 杂散干扰 |
2.5.1 理论分析 |
2.5.2 实验案例:2010 年莱芜电信室外光纤直放站 |
2.6 互调干扰 |
2.6.1 理论分析 |
2.6.2 实验案例:东营银座广场 |
2.7 外界引入的干扰 |
2.8 其他情况 |
第3章 GSM系统中直放站的引入对噪声的影响 |
3.1 概述 |
3.2 白噪声的影响 |
3.3 同频及邻频干扰造成的底噪抬升 |
3.3.1 概述 |
3.3.2 高铁覆盖项目的同频干扰分析 |
3.3.3 高铁项目网络参数的调整 |
3.3.4 实验案例:天津境内的京津高铁覆盖 |
3.4 孤岛效应造成的底噪抬升 |
3.4.1 概述: |
3.4.2 高层小区覆盖建议 |
3.4.3 实验案例:聊城水城华府移动GSM小区覆盖 |
3.5 无源互调造成的底噪抬升 |
3.5.1 概述 |
3.5.2 理论分析 |
3.5.3 实验案例 |
3.5.4 案例分析 |
3.6 其他通信设备对GSM系统的干扰 |
3.6.1 概述 |
3.7 数字光纤直放站抑制干扰的使用 |
第4章 WCDMA系统中直放站的引入对上行的干扰 |
4.1 概述 |
4.2 白噪声的影响 |
4.3 天馈质量差造成的影响 |
4.3.1 概述 |
4.3.2 实验案例:威海联通某站点 |
4.4 MCL发生时产生的影响 |
4.5 其他外部干扰 |
4.5.1 概述 |
4.5.2 实验案例:信号干扰仪引起的WCDMA的RTWP抬升 |
第5章 直放站在多网合一时对底噪的影响 |
5.1 概述 |
5.2 我国移动通信系统中频谱的使用现状 |
5.3 合路方式 |
5.3.1 一级合路各系统 |
5.3.2 二级合路系统 |
5.4 分系统白噪声数值分析 |
5.5 干扰叠加时计算表格 |
5.6 在杂散干扰下的隔离度要求 |
5.6.1 指标分析 |
5.7 总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具有多种通信方式高扩展性直放站网管系统实现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直放站网管系统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直放站网管系统发展历程 |
1.3 直放站网管系统目前处在的问题 |
1.4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及内容安排 |
1.4.1 本课题研究重点 |
1.4.2 本课题内容安排 |
第2章 直放站网管系统界面层、业务逻辑处理层与数据持久层实现 |
2.1 B/S网络程序结构简介及Web访问原理 |
2.2 直放站网管系统界面层实现 |
2.3 直放站网管系统业务逻辑处理层实现 |
2.4 直放站网管系统数据持久层实现 |
第3章 直放站网管系统通信协议层实现 |
3.1 通信协议详析 |
3.2 通信协议层总架构 |
第4章 直放站网管系统数据通信层实现 |
4.1 数据通信层总架构 |
4.2 串口通信 |
4.2.1 直放站与网管系统串口通信原理 |
4.2.2 串口通信实现 |
4.3 局域网通信 |
4.3.1 直放站与网管系统局域网通信原理 |
4.3.2 局域网通信实现 |
4.4 无线Modem通信 |
4.4.1 直放站与网管系统无线Modem通信原理 |
4.4.2 无线Modem通信实现 |
4.5 短信通信 |
4.5.1 直放站与网管系统短信通信原理 |
4.5.2 短信通信实现 |
4.6 引入通信缓冲队列 |
第5章 直放站网管系统核心功能实现 |
5.1 设置查询功能实现 |
5.2 告警功能实现 |
5.3 远程升级功能实现 |
5.4 批处理功能实现 |
第6章 直放站网管系统优化 |
6.1 引入DWR框架实现后台推送 |
6.2 使用多线程优化通信缓冲队列处理速度 |
6.3 引入Hibernate二级缓存 |
6.4 代码重构 |
第7章 直放站网管系统测试 |
7.1 整体界面测试 |
7.2 功能测试 |
7.3 内存稳定性测试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
(6)基于载波池技术的GSM网络室内分布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GSM网络拥塞简介 |
1.1.1 GSM网络拥塞的构成 |
1.1.2 GSM网络话务拥塞的原因 |
1.1.3 网络拥塞的常规解决办法 |
1.1.4 GSM网络话务拥塞的传统解决方案 |
1.1.5 我国校园区域GSM无线网络的发展现况 |
1.1.6 解决校园区域话务拥塞的新思路 |
1.2 网络优化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1.3 项目来源、背景及意义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论文组织 |
2 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
2.1 GSM系统简介 |
2.2 GSM系统的发展概述 |
2.3 GSM的系统 |
2.3.1 GSM系统原理 |
2.3.2 GSM系统的构架 |
2.3.3 GSM系统的协议和接口 |
2.3.4 GSM系统无线传输标准概述 |
2.4 GSM系统主要特点和相应的业务功能 |
2.4.1 GSM系统的基础特征 |
2.4.2 GSM系统业务功能 |
2.5 GSM科技的进步和革新 |
3 无线网络优化技术 |
3.1 网络优化的界定 |
3.2 无线网络优化的价值 |
3.3 无线网络优化的构成 |
3.3.1 网络优化的内涵 |
3.3.2 网络优化条件 |
3.3.3 网络优化分类 |
3.4 无线网络优化的流程 |
3.4.1 原始信息的采集 |
3.4.2 初始数据的解析 |
3.4.3 改善计划的制定 |
3.4.4 方案运行和验证 |
3.5 无线网络改善设备 |
4 载波池技术 |
4.1 载波池系统简介 |
4.2 载波池技术的概念和原理 |
4.3 载波池系统构成分析 |
4.3.1 光纤直放站系统 |
4.3.2 软件系统 |
4.4 载波池技术应用范畴及其特点 |
4.4.1 载波池技术应用范围 |
4.4.2 载波池技术系统特点 |
4.5 载波池系统的规划设计 |
4.5.1 载波池规划内容 |
4.5.2 载波池技术设计 |
4.6 载波池系统测试 |
5 室内覆盖系统 |
5.1 户内覆盖体系综述 |
5.2 户内分布体系的结构 |
5.2.1 室内分布系统的信源 |
5.2.2 户内覆盖信号布局 |
5.3 室内分布系统的操作流程 |
5.4 室内分布系统应用模型 |
5.5 室内分布系统方案的设计 |
5.5.1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原则 |
5.5.2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标准 |
5.5.3 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思路 |
5.5.4 室内分布系统设计内容 |
6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载波池网络优化方案设计与测试 |
6.1 项目情况 |
6.1.1 项目介绍 |
6.1.2 信号统计情况 |
6.2 跟踪分析 |
6.3 工程设计 |
6.4 实施效果测试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一种新的直放站性能自动测试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测试原理 |
2.1 仪表的自动控制 |
2.2 直放站控制 |
2.3 监控消息校验单元 |
3 测试方法 |
3.1 测试系统连接 |
3.2 测试软件流程 |
4 实验验证 |
5 结论 |
(8)分布式CDMA2000数字智能直放站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CDMA2000 系统概述 |
1.2.1 CDMA 系统的基本特点 |
1.2.2 CDMA2000 系统标准的演进 |
1.3 室内覆盖系统的解决方案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论文主要工作安排 |
第2章 直放站 |
2.1 直放站简介 |
2.1.1 直放站的定义 |
2.1.2 直放站的分类 |
2.1.3 直放站与基站的比较 |
2.1.4 直放站的应用 |
2.2 CDMA 直放站的原理及主要指标 |
2.2.1 CDMA 直放站的原理 |
2.2.2 直放站的主要指标 |
2.3 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 |
2.3.1 扩频通信 |
2.3.2 CDMA 系统的空中接口 |
2.3.3 CDMA 系统的信道 |
2.3.4 CDMA 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2 电源模块设计 |
3.2.1 远程供电 |
3.2.2 电源电路设计 |
3.3 数字处理模块设计 |
3.3.1 ADC 和 DAC |
3.3.2 FPGA 概述 |
3.3.3 FPGA 选型 |
3.4 基于超五类线的高速 LVDS 传输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
3.4.1 LVDS 差分传输技术 |
3.4.2 基于超五类线的 LVDS 高速数据传输收发机的实现 |
3.5 基于光纤的高速数据传输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CDMA 数字智能中继系统的 FPGA 实现和测试 |
4.1 智能中继上行链路合路方案的分析及仿真 |
4.1.1 CDMA 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 |
4.1.2 中继模块上行链路合路方案分析及 matlab 仿真 |
4.2 CDMA2000 智能中继的 FPGA 实现 |
4.2.1 FIR 滤波器的设计 |
4.2.2 高速数据传输模块中自定义传输协议的实现 |
4.2.3 光纤传输中 8B/10B 编解码的实现 |
4.3 CDMA2000 数字智能直放站点对点测试结果及分析 |
4.3.1 硬件测试环境搭建 |
4.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直放站本地调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实现意义 |
1.2 直放站本地调测系统的开发目标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架构 |
第2章 直放站本地调测系统相关理论 |
2.1 直放站的基本介绍 |
2.1.1 直放站的基本工作原理 |
2.1.2 直放站的种类和应用 |
2.2 直放站本地调测系统概述 |
2.3 直放站行业标准和协议规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放站本地调测系统设计与开发 |
3.1 开发语言和开发环境的介绍 |
3.1.1 C#与.NET 介绍 |
3.1.2 VS2010 开发环境 |
3.2 系统的总体设计 |
3.2.1 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
3.2.2 数据处理层的设计 |
3.2.3 界面层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直放站本地调测系统关键技术 |
4.1 自动联机方案研究 |
4.1.1 确定站点编号和设备编号 |
4.1.2 判断协议类型 |
4.1.3 匹配监控参量列表 |
4.1.4 自动联机方案优缺点分析 |
4.2 基于 Socket 的网络通信实现 |
4.2.1 有线网口和 PS 域通信方式 |
4.2.2 TCP 和 UDP |
4.2.3 基于 Socket 的网络编程 |
4.2.4 异步实现方式 |
4.2.5 Socket 在模板中的应用 |
4.3 多线程技术 |
4.3.1 线程 |
4.3.2 NET 中的线程 |
4.3.3 多线程技术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功能实现和调测 |
5.1 系统的主界面 |
5.1.1 通信方式的选择和设置 |
5.1.2 自动联机操作 |
5.1.3 查询和设置操作 |
5.2 系统的主要功能 |
5.3 系统的调测流程 |
5.4 调测数据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
(10)CDMA光纤数字直放站在六安电信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光纤直放站数的工作原理 |
1.2 数字光纤直放站与传统直放站的比较 |
1.2.1 噪声抑制 |
1.2.2 时延调整 |
1.2.3 光缆长度的影响 |
1.2.4 带内杂散及带内平坦度 |
1.2.5 数字光纤直放站与传统直放站对比 |
1.3 数字光纤直放站在CDMA网络中的优势 |
第二章 光纤数字直放站的性能与选型 |
2.1 静态性能测试 |
2.1.1 标称最大输出功率 |
2.1.2 带外抑制 |
2.1.3 邻信道功率ACPR |
2.1.4 整机效率 |
2.2 在网性能测试的准备 |
2.2.1 试点路段及站点分布 |
2.2.2 组网方案 |
2.3 在网性能测试的效果 |
2.3.1 1X语音覆盖率提升 |
2.3.2 接通率与掉话率的优化 |
2.3.3 EVDO数据业务测试 |
2.3.4 施主基站网络指标对比 |
2.3.5 施主基站及周边基站参数设置开通前后对比 |
2.3.6 光旁路功能测试 |
2.3.7 网络接口性能测试 |
2.4 测试中发现的问题 |
2.4.1 时延自动调整功能 |
2.4.2 调整时延会引起接入困难 |
2.5 设备测试总结 |
第三章 数字光纤直放站在六安电信的应用 |
3.1 在大别山区、偏僻农村的应用 |
3.2 在高速公路沿线、隧道的应用 |
3.2.1 六安至潜山高速公路 |
3.2.2 合武高速公路隧道 |
3.3 在合武高速铁路全覆盖工程中的应用 |
3.3.1 相关设计数据的收集 |
3.3.2 保证切换成功率 |
3.3.3 多系统干扰分析及干扰防护 |
第四章 测试取得的一些经验及创新 |
4.1 测试取得的一些经验 |
4.1.1 基站收发时延参数的调整优化 |
4.1.2 基站下不能呼出的故障现缘 |
4.2 在产品使用方面的创新 |
4.3 数字光纤直放站的使用场景 |
4.3.1 采用直放站代替基站扇区 |
4.3.2 只采用直放站覆盖道路沿线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设备优缺点总结 |
5.2 设备规划与优化的经验 |
5.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直放站在数字蜂窝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无线测量数据的光纤直放站检测技术[D]. 田星康.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GSM-R系统电磁环境干扰分析及防护[D]. 刘龙海. 云南大学, 2019(03)
- [3]无线直放站在地铁通信中的应用研究[J]. 周俊,王亮,胡成.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8(S1)
- [4]直放站对基站的噪声影响的研究[D]. 穆旭昌. 齐鲁工业大学, 2015(05)
- [5]具有多种通信方式高扩展性直放站网管系统实现与优化[D]. 刘雪莲.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5(05)
- [6]基于载波池技术的GSM网络室内分布优化[D]. 陈枫元.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1)
- [7]一种新的直放站性能自动测试方法[J]. 费强,杨波. 现代电信科技, 2013(12)
- [8]分布式CDMA2000数字智能直放站的设计与实现[D]. 陈权.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9]直放站本地调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王贝贝.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2(11)
- [10]CDMA光纤数字直放站在六安电信的应用[D]. 刘松.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