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两条新的镇流器系列

推出两条新的镇流器系列

一、介绍两个山碴新品系(论文文献综述)

姜士博[1](2020)在《辽梅杏生殖生物学及繁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辽梅杏为辽西地区乡土树种,花为重瓣粉色花,花形似梅,且花色艳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可作为园林绿化的优良观赏树种。本文通过对辽梅杏物候期和表型性状观测,研究辽梅杏群体变异;开展辽梅杏授粉方式、花粉生活力和杂交育种等研究,研究辽梅杏有性生殖过程;开展辽梅杏不同种子处理播种育苗和嫁接技术研究,解决辽梅杏有性和无性繁殖技术问题,为辽梅杏选种、育种和繁殖打下理论基础,也为北方园林提供新的植物材料,将产生重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辽梅杏于4月上旬开花,花期持续时间为15~18 d左右,且温度越高,辽梅杏开花越早,花期持续时间越短,其末花期、展叶期、坐果期同步进行。(2)辽梅杏单株产果量变异系数最大为0.95,花瓣数量、花径大小变异系数较小。叶片形状以卵圆形居多,叶尖以渐尖为主,叶片双面被茸毛,花重瓣,粉红色花占多数;果实主要扁圆形,颜色丰富,果肉少汁,口感酸涩,多数开裂;果核离核较多,种仁味苦。辽梅杏花朵雌蕊中双雌蕊占67.7%,败育雌蕊占15.9%,单雌蕊占16.4%。(3)筛选出辽梅杏花粉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蔗糖10g/100 ml+硼酸0.01g/100 ml+硝酸钙0.025g/100 ml+琼脂0.8g/100 ml,p H值为6.0,在该培养基上测得辽梅杏花粉的初始萌发率为90.34%,且辽梅杏不同单株之间花粉萌发率差异显着;辽梅杏花粉生活力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且贮藏温度越低,花粉生活力下降得越缓慢。辽梅杏花粉在-80℃和-20℃的条件下贮藏效果较好,贮藏1 a时的花粉萌发率分别为85.57%和76.54%。(4)辽梅杏自交不亲和,其授粉主要以虫媒传粉为主,风也是其授粉媒介;不同单株辽梅杏为同一山杏无性系授粉坐果率为29.67%,不同单株辽梅杏为同一辽梅杏无性系授粉坐果率为11.33%,同一山杏无性系为不同单株辽梅杏授粉坐果率为9.75%。(5)辽梅杏采用秋季直接播种法对种子进行处理效果较好,其出苗时间为4月下旬,出苗率为94%,苗木地径生长量为4.78 mm,苗木株高生长量为54.19 cm。(6)1 a生山杏嫁接辽梅杏采用腹接的方法效果较好,其腹接成活率为90.2%,腹接保存率为87.4%,枝长生长量为99.26 cm,枝粗生长量为0.85 cm。(7)影响山杏高枝嫁接辽梅杏嫁接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是嫁接时间,嫁接方法和砧木年龄对其影响较小,且山杏高枝嫁接辽梅杏于4月上旬进行嫁接效果较好。

史晓玲[2](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指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朱晨桥[3](2020)在《柑橘模式材料的开发与金柑属植物系统发育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柑橘是世界最重要的果树作物和贸易农产品之一,但柑橘的童期长、种子多胚性、植株高大、基因组高度杂合等生物学特点,限制了其基因功能和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山金柑(Fortunella hindsii)属于芸香科(Rutaceae)、金柑属,具有完整柑果结构、童期极短、植株矮化等突出特点,本课题组在2009年的资源调查中发现了具有单胚特点的山金柑株系,是目前最有潜力成为柑橘“模式”实验材料的种质。本研究围绕进一步开发和科学利用单胚山金柑,即个体小、童期短、杂交容易(单胚)、纯合度高的实验材料,开展了相关研究;创建了单胚山金柑纯和自交系,评价了单胚山金柑的主要农艺性状,以单胚山金柑作为母本进行种间杂交实验、创建了遗传群体;利用纯系材料测序、组装了山金柑基因组,并基于转录组和基因组分析,对山金柑生活史基因共表达模式和早花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基于核SSR、叶绿体扩增序列和全基因组SNP,对金柑属植物进行了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种群动态等分析,解析了金柑属系统发育地位和种群分化历史,提出了栽培金柑起源的新观点。主要研究结果简述如下:1. 山金柑纯系创建、栽培评价和杂交群体创制扩繁了单胚山金柑自交第二代(S2)118个株系、自交第三代(S3)28个株系,利用n SSR分子标记筛选了一系列纯合度>90%的高纯合材料;其中,单株S3y-45杂合度低至0.62%。评价了单胚山金柑的重要农艺性状,发现~70%的实生苗可在当年成花(童期约8个月),单胚性状稳定(单胚率>90%),植株极矮化(一年生实生苗平均株高15.29cm);以嫁接苗首次坐果数作为评价标准,在自交系中筛选了一系列单胚优系材料,其中‘S2f-179’第一年(首次)平均坐果数最高,达到了5.90个。构建了单胚山金柑PN02(F.hindsii)×滑皮金柑(F.crassifolia)种间杂交群体,获得了包含222个杂种子代的F1群体;基于F1群体中的单胚单株,繁育了F2群体,目前获得了包含713个单株的F2群体。2. 山金柑基因组测序、基因共表达模式分析及早花机理初探以纯系材料‘S3y-45’作为材料,使用Pacbio、Illumina和10X genomics平台测序、组装了山金柑基因组1.0,组装大小373.6 Mb,contig-N50=2.21 Mb,scaffold-N50=5.16 Mb。注释到了32,257个蛋白编码基因,其中的12,360个基因在9个柑橘亚科植物基因组中具有直系同源基因,986个是山金柑特有基因。基于低拷贝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揭示了,相比于枳(Poncirus),山金柑与柑橘属主要栽培种质,如柚(C.grandis)、枸橼(C.medica)、橙(C.sinensis)等有较近的系统发育关系,与橘(C.reticulata)最近,两者约分化于5.32百万年前。对山金柑生活史13个不同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进行了WGCNA分析,鉴定了27个共表达模块;对比山金柑与柚和柠檬的86个成花发育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现31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的18个涉及成花诱导阶段。对山金柑SPL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发现了19个Fh SPLs;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山金柑比甜橙多了2个SPL3/4/5(内源成花诱导途径关键基因)同源拷贝:Fh SPL7/9;进一步的定量表达实验,验证了Fh SPL7/9在成熟叶片、茎、腋芽分生组织中上调表达,并与光周期成花诱导关键基因SOC1的表达呈正相关(r=0.94),与抑制成花发育的mi R156a表达负相关(r=-0.91)。3. 金柑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利用46个核SSR和5个叶绿体位点对38份金柑属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金柑属植物核遗传多样性较高(Na=4.34;Ne=2.27;Ho,He,u He=0.49),叶绿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Hd=0.693;Pi=0.00073;Nh=13)。结合Nei氏遗传距离聚类和叶绿体系统发育树,证明了金柑属独立的种系起源。PCo A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表明,金柑属内包含两大种群:栽培金柑(罗浮、罗纹和金弹)和山金柑。对15份栽培金柑种质和15份野生山金柑进行了基于基因组SNP的群体遗传学分析。PCA和群体结构分析都验证了金柑属内“栽培金柑—山金柑”两大种群的遗传结构;在栽培金柑内,显示了清晰的“罗浮(F.margarita)—金弹(F.crassifolia)”遗传结构;所有罗纹(F.japonica)材料都显示了罗浮和金弹混合的遗传背景,表明罗纹可能起源于罗浮和金弹的杂交或回交;但这三个栽培种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均大于0.25,证明它们都应有“种”(species)的地位。栽培金柑种群的基因组SNP多样性水平(Pi=0.12,Theta=0.10)显着低于山金柑种群(Pi=0.23,Theta=0.26),两个种群的Tajima’s D、Fu&Li’s D*、Fu&Li’s F*值均显着背离0,拒绝中性进化检验,说明它们的进化过程中都经历了定向选择。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栽培金柑种群的连锁不平衡强度高,连锁不平衡衰减速度慢,衰减距离更长,说明栽培金柑种群经历的选择强度更高,暗示其经历了人工选择。种群动态分析发现,栽培金柑祖先和山金柑祖先分别在距今70-120万年前和30-60万年前各经历了一次与第四纪冰期相关的种群缩减,而后,栽培金柑在距今1-2万年前又经历了一次急速的种群扩张。以上结果暗示了金柑属在与橘分支分化后至第四纪冰河期开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种群分化,栽培金柑的祖先种群的地理分布更北,栽培金柑经历的急速种群扩张很可能与人类的选择和驯化有关。

魏菊[4](2018)在《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信息系统的研建》文中提出山杏(Armeniaca sibirica)指野生的蔷薇科杏属植物,是亚洲特有的生态经济型树种,在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做好山杏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评价利用工作可为山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本文以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析、功能设计、数据库构建、前后端分离式开发,建成山杏国家种质资源信息系统,为山杏种质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及科学保存提供共享平台,同时为丰富和完善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体系,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科技推广及科学普及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杏种质信息系统采用B/S网络结构模式;Web前端开发语言采用HTML+CSS+JQuery,Web后端开发语言采用Java+SQL;在Windows系统上的开发环境为JDK+Eclipse+Tomcat+MySql;在Linux系统上的运行环境为JDK+Tomcat+MySql;系统核心数据库表包括山杏种质资源的“基本信息、质量性状、数量性状、生物学性状、抗逆性”。(2)山杏种质信息系统的用户为保存库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各级林业系统人员及广大林农。用户根据权限不同分为三类:管理员、普通用户、访客。管理员不设置权限,设置一个管理账号;普通用户根据系统核心数据库表内容设置权限,分为三类用户;访客无查看核心数据库表内容的权限。(3)山杏种质信息系统界面的主菜单分为系统界面首页、保存库概况、山杏简介、种质资源、优良品种、资源调查及评价、科技服务以及系统帮助共八个模块。其中种质资源模块可查看系统核心数据库表内容。(4)山杏种质信息系统前台具备“检索、筛选、查询、统计、分析、打印、导出、浏览”功能,其中系统界面首页与种质资源2个模块均可进行山杏种质资源数据信息的“检索、筛选、查询、浏览”,保存库概况、山杏简介、优良品种、资源调查及评价、科技服务及系统帮助6个模块可进行各模块已发布信息的“查询、导出、打印、浏览”。(5)山杏种质信息系统后台具备“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等管理功能,实现了系统用户、山杏种质数据、系统信息内容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功能,并可进行系统轮播、视频及系统标识等内容的管理。

车陇杰[5](2017)在《山羊KRTAP20-2和KRTAP26-1基因鉴定及其遗传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角蛋白关联蛋白(Keratin-associated proteins,KAPs)是羊毛和羊绒的主要结构成分。在人类、小鼠等物种中已发现了高甘氨酸/酪氨酸蛋白KAP20-2和高硫蛋白KAP26-1的编码基因,但在山羊中该基因尚未被鉴定。本研究以人类KRTAP20-2和KRTAP26-1基因编码区序列为模板,利用BLAST软件,在山羊基因组中发现了与人类KRTAP20-2和KRTAP26-1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的序列,这条序列被初步假定为山羊的KRTAP20-2和KRTAP26-1基因。PCR-SSCP分析发现,假定KRTAP20-2基因PCR扩增长度为275bp,在5个山羊群体的605个个体中有3条不同的核苷酸变异序列(定义为A-C)。序列同源性和进化树研究结果表明,这4条序列与已鉴定的其它山羊KRTAPs基因序列有较低的同源性,但与人类和小鼠的KRTAP20-2基因序列具有最高的同源性。这说明发现的这3条序列是山羊KRTAP20-2基因的等位基因。在这3个等位基因的编码区内,共发现了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其中4个是非同义突变,造成了氨基酸序列的变化。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山羊KAP20-2蛋白由62个氨基酸组成,多肽链含有高比例的甘氨酸(38.71mol%)和酪氨酸(25.81mol%-27.41mol%)、中等比例的半胱氨酸(12.90mol%),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等6种氨基酸在3条多肽链中没有出现。4条多肽链含有5-6个磷酸化位点,没有检测到糖基化位点。山羊KAP20-2蛋白质分子量较小仅为6.6 kDa,属于稳定的微水溶性蛋白质。蛋白质二级结构由4个常见的亚结构组成。5个山羊群体均处于中度多态(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PIC),但是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不同群体间有差异。结果表明,山羊KRTAP20-2基因有较为丰富的核苷酸序列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与绒山羊的产绒性能有关。假定KRTAP26-1基因PCR扩增长度为626bp,在5个山羊群体的605个个体中有4条不同的核苷酸变异序列(定义为A-D)。序列同源性和进化树研究结果表明,这4条序列与已鉴定的其它山羊KRTAPs基因序列有较低的同源性,但与人类、家犬、小鼠和大鼠的KRTAP26-1基因序列具有最高的同源性。这说明发现的这4条序列是山羊KRTAP26-1基因的等位基因。在这4个等位基因的编码区内,共发现了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其中3个是非同义突变,造成了氨基酸序列的变化。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山羊KAP26-1蛋白质由184个氨基酸组成,它含有高含量的丝氨酸(21.74-22.83mol%)和中等比例的脯氨酸(11.96mol%)以及亮氨酸(9.24%-9.78mol%)。4条多肽链含有36-38个磷酸化位点,含有12-13个糖基化位点。该蛋白糖基化和磷酸化位点较多,并推测会影响产羊毛绒的性能。山羊KAP20-2蛋白分子量较大为19.3 kDa,且二级结构缺少起稳定作用α螺旋,属于不稳定的微水溶性蛋白。5个山羊群体均处于中度多态(PIC),但是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不同群体间有差异。等位基因A、B和D在5个山羊群体中均出现,但C在中卫山羊中没有出现。结果表明,山羊KRTAP26-1基因有较为丰富的核苷酸序列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与绒山羊的产绒性能有关。

刘斌[6](2016)在《山羊绒候选基因筛选及低密度芯片设计》文中提出内蒙古绒山羊的山羊绒一直备受人们的喜欢。但是,我国的羊绒市场在流通交易的过程中,不分等级,不按质论价,造成了养殖户一味追求产绒量而使羊绒品质不断下降的现状。同时,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能有效的缩短了世代的间隔,进而提高遗传进展,因此成为育种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但是基因芯片对于山羊本身的价值来说比较昂贵,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选择和基因渗透的方法,结合山羊的全基因组高密度芯片数据,也利用了绒山羊次级毛囊的转录组数据,定位影响山羊绒生长和品质的候选基因或者标记信号。一方面可以为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信号设计低密度芯片,达到降低基因组选择在育种中的成本,也实现了绒山羊经济性状的早期育种,提高羊绒品质的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Illumina GoatSNP60 BeadChip (60K)山羊全基因SNP芯片,并结合RR-BLUP模型本实验室开发出一套可以用于筛选和经济性状相关候选标记位点的方法。2.本研究对120个绒山羊的产绒量性状进行全基因选择分析,筛选出323个关键SNP位点,这些位点可以用于产绒量低密度芯片的设计。3.本研究对120个绒山羊的绒细度性状进行全基因选择分析,筛选出293个关键SNP位点,这些位点与其它位点相比估计的育种值更加准确,可以用于绒细度低密度芯片的设计。4.通过进一步对三个山羊群体(北山羊,绒山羊、北山羊和绒山羊的杂交山羊)进行基因型数据和绒山羊次级毛囊的转录组数据,得到了166个和绒性状和绒发育有关的候选基因,也富集到10个KEGG通路,这些通路在绒生长发育过程都起着重要作用。

杜淑辉[7](2014)在《杨属分子系统发育及三个山杨物种的生物地理学研究》文中提出植物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和物种形成过程一直以来都是植物进化生物学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系统发育关系的重建能够很好的解决各个物种间的关系,而物种形成研究是理解自然界物种多样性产生和变化的基础。准确估算各植物类群的出现时间对于推断其生物地理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过去二十多年中,生物技术和理论方法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进化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一些重要植物类群系统发育关系、物种形成及生物地理学的认识,如拟南芥、玉米或水稻等。在木本植物中,利用核苷酸序列的变异式样对不同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物种形成模式及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对于模式植物杨属(Populus)来说,上述研究还鲜有报道。本文中,通过多基因位点序列的使用探讨了杨属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及白杨派(section Populus)内中国山杨(P.davidiana)、欧洲山杨(P. tremula)和美洲山杨(P. tremuloides)的生物地理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利用毛果杨(P. trichocarpa)和钻天柳(Salix arbutifolia)全基因组数据,筛选了24个在杨柳科内通用的单拷贝核基因位点作为遗传标记,并分别使用中国山杨和旱柳(S. matsudana)20个个体及杨属各派及柳属代表物种对其中15个位点的核苷酸多样性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所有位点均含有丰富的系统发育信息并且均符合中性进化假设,满足了本文后续分析的需要。2)由于杨属种间杂交渐渗比较严重及种内形态变异比较大,杨属种间系统发育关系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基于24个单拷贝核基因位点和12个叶绿体位点,对杨属各派及派内物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做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杨属是一个单系类群。在叶绿体系统发育树中,所有杨属物种形成两个分枝,一枝包括白杨派、大叶杨派及黑杨派和青杨派个别物种,另一枝包括胡杨派及黑杨派、青杨派的物种,这种拓扑结构表明杨属的母系祖先类群在形成初期即产生了分化。在核基因系统发育树中,胡杨派作为其他各派的基部类群,大叶杨派和白杨派次之,而青杨派和黑杨派占据系统发育树的末端位置。胡杨派与白杨派为单系类群而黑杨派和青杨派为复系类群。白杨派、黑杨派和青杨派很可能都是杂交起源的。对比分析核基因和叶绿体系统发育树可以发现,杨属中很多物种都是杂交起源的,如毛白杨、欧洲黑杨等。理解了这些物种的杂交起源方式有助于深刻剖析杨属中广泛存在的网状进化事件。在杨属的进化历史中,网状进化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杨属物种在不同分布区内的快速适应辐射。3)中国山杨、欧洲山杨和美洲山杨的外部形态非常相似并且亲缘关系非常近,这导致国内外学者对于三种山杨的分类学界定产生了矛盾,同时对于三种山杨的物种形成模式和生物地理学也缺少研究。本文中,通过大规模多居群多样本的采集,使用6个单拷贝核基因位点和3个叶绿体位点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山杨都表现出非常高的核苷酸多样性,某些位点的多样性甚至与一年生植物相当。三种山杨之间产生了非常显着的遗传分化,Structure分析结果表明K=3为最佳聚类模型,并且三种山杨没有共享的叶绿体单倍型。上述结果表明将中国山杨划分为欧洲山杨的一个亚种或者将三种山杨合并为一个物种的分类学处理都是不合适的,三种山杨应该各自划分为独立的物种。叶绿体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和核基因位点物种树结果都表明美洲山杨是三个物种中最原始的类群。Beast宽松分子钟计算结果表明三个物种的分化处于第四纪初期。三个物种的祖先类群通过白令陆桥从北美大陆扩散至欧亚大陆并在较短时间内在欧亚大陆广泛分布。白令海峡的形成和青藏高原北部及邻近地区在第四纪的持续隆升将三个物种的分布区隔离开来。三个物种自共同祖先分化后种群经历了扩张-缩减的过程,并且彼此间并无显着的基因流,三个物种的物种形成模式为地理隔离形成导致的异域物种形成。

古丽尼沙·吐拉甫[8](2013)在《新疆地方山羊品种微卫星标记遗传多态性与部分经济性状的关联性分析》文中认为本试验以新疆山羊和青格里绒山羊为研究对象,选取17个微卫星标记(BM1824、BM3033、BMS1724、BMS1788、BM6506、OarJMP8、MCM38、LSCV15、BMS1248、MAF70、BM3413、BMS2782、OarHH35、BMS6438、BM143、OarAE101、BMS835),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检测两个新疆地方山羊品种群体的遗传多态性,运用最小二乘线性模型,对所检测到的多态标记与经济性状进行关联分析。旨在获取相应的分子遗传学信息,找到与经济性状相关的DNA标记,为绒山羊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以及DNA标记在标记辅助选择中的应用和山羊生产性能的改善与提高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如下:1.对新疆山羊与青格里绒山羊的经济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绒细度性状上新疆山羊的绒纤维直径显着高于青格里绒山羊(P<0.05),在产绒量性状上青格里绒山羊的产绒量显着低于新疆山羊(P<0.05),在绒长度与含绒率性状上差异不显着(P>0.05)。2.对新疆山羊与青格里绒山羊的有多态性的13个微卫星标记上的分析,结果表明:所选择的17个微卫星标记中BM143、OarAE101、BMS835、BM6438没有多态性,其它13个微卫星标记均存在多态性。筛选的13个微卫星标记在2个绒山羊群体中的(新疆山羊、青格里绒山羊)平均等位基因分别为6.84、6.5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8833、4.8087;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7856、0.7884;平均纯和度分别:0.2144、0.208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532、0.7556;均为高度多态标记(PIC>0.5),表明2个绒山羊群体的遗传变异程度大,遗传多样性丰富,这13个微卫星标记可以用于新疆山羊与青格里绒山羊遗传多样性和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3.对13个有多态的微卫星标记基因型与新疆山羊与青格里绒山羊群体部分经济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绒细度性状上,新疆山羊微卫星标记BMS1788的BB基因型、标记OarJMP8的CC基因型、标记MCM38的FH基因型、标记BM1824的AD基因型和BMS1248的CE基因型值小于同位点的其它基因型的值,并且差异显着(P<0.05),皆为新疆山羊绒细度性状标记的有利基因型,其中标记MCM38的FH基因型的绒细度性状显着低于其它标记的基因型的值(P<0.05),因此标记MCM38可望作为影响新疆山羊绒细度性状的候选标记;青格里绒山羊微卫星标记MAF70的CC基因型、标记BM1824的BE基因型、标记BM3033的AE基因型、标记BM6506的CC基因型、标记BM3413的BD和BF基因型、标记LSCV15的BD基因型、标记OarHH35的BF基因型和标记MCM38的DH基因型值小于同位点的其它基因型的值,并且差异显着(P<0.05),皆为青格里绒山羊绒细度性状标记的有利基因型,其中标记LSCV15的BD基因型的绒细度性状显着低于其它标记的基因型的值(P<0.05),因此标记LSCV15可望作为影响青格里绒山羊绒细度性状的候选标记。在绒长度性状上,新疆山羊微卫星标记MCM38的FI基因型、标记BM1824的AB基因型、标记BM3033的DF和CG基因型、标记BMS1724的CC基因型、标记BM6506的AB和AC基因型、标记BMS1248的FH基因型、标记BM3413的AC和BD基因型、标记LSCV15的BE和BF基因型与标记OarHH35的EH基因型值大于同位点的其它基因型的值,并且差异显着(P<0.05),皆为新疆山羊绒长度性状标记的有利基因型,其中标记MCM38的FI基因型的绒长度性状显着高于其它标记的基因型的值(P<0.05),因此标记MCM38可望作为影响新疆山羊绒长度性状的候选标记;青格里绒山羊微卫星标记BM1824的BD基因型、BMS1788的AE基因型、标记OarJMP8的AA和BB基因型和标记BM3413的CE基因型值大于同位点的其它基因型的值,并且差异显着(P<0.05),皆为青格里绒山羊绒长度性状标记的有利基因型,其中标记BM3413的CE基因型的绒长度性状显着高于其它标记的基因型的值(P<0.05),因此标记BM3413可望作为影响青格里绒山羊绒长度性状的候选标记。在产绒量性状上,新疆山羊微卫星标记BMS1788的DF基因型、标记MAF70的BF基因型、标记MCM38的BC基因型、标记BM1824的AB和AD基因型、标记BMS1248的CF基因型、标记BM3413的DG基因型与标记OarHH35的AB和BG基因型值大于同位点的其它基因型的值,并且差异显着(Pp﹤0.05),皆为新疆山羊产绒量性状标记的有利基因型,其中标记MAF70的BF基因型的产绒量性状显着高于其它标记的基因型的值(P<0.05),因此标记MAF70可望作为影响新疆山羊产绒量性状的候选标记;青格里绒山羊微卫星标记BMS1788的CG基因型、标记MAF70的AE基因型、标记MCM38的CG和DG基因型、标记BM1824的BD和BE基因型、标记BM6506的BC和CC基因型与标记LSCV15的AC和BD基因型值大于同位点的其它基因型的值,并且差异显着(P﹤0.05),皆为青格里绒山羊产绒量性状标记的有利基因型,其中标记BMS1788的DF基因型的产绒量性状显着高于其它标记的基因型的值(P<0.05),因此标记BMS1788可作为影响青格里绒山羊产绒量性状的候选标记。在含绒率性状上,新疆山羊微卫星标记BMS1788的AB和BB基因型、标记MCM38的FH基因型、标记BM1824的CD和BE基因型、标记BM3033的CG基因型,标记BMS1724的CC和DE基因型、标记BM3413的AC基因型和标记BMS2782的BB基因型值大于同位点的其它基因型的值,并且差异显着(P<0.05),皆为新疆山羊含绒率性状标记的有利基因型,其中标记BMS1724的CC和DE基因型的含绒率性状显着高于其它标记的基因型的值(P<0.05),因此标记BMS1724可望作为影响新疆山羊含绒率性状的候选标记;青格里绒山羊微卫星标记BMS1788的AD和BC基因型、标记MAF70的CD和CE基因型、标记OarJMP8的AA基因型、标记BM3033的BE基因型、标记BMS1724的AB和BD基因型、标记BM6506的CE和DE基因型、标记BMS1248的BE基因型、BM3413的AB和CE基因型与OarHH35的DF基因型值大于同位点的其它基因型的值,并且差异显着(P<0.05),皆为青格里绒山羊含绒率性状标记的有利基因型,其中标记BMS1248的BE基因型的含绒率性状显着高于其它标记的基因型的值(P<0.05),因此标记BMS1248可望作为影响青格里绒山羊含绒率性状的候选标记。4.此外,本试验发现四个特殊的微卫星位点,新疆山羊微卫星标记BM1824的AD基因型、青格里绒山羊微卫星标记BM1824的BE基因型、BM6506的CC基因型和LSCV15的BD基因型个体不仅仅在绒细度较细而且在产绒量也较理想的。

施阳阳[9](2013)在《四川省山羊遗传资源发掘初报》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是根据四川省十二五攻关项目《四川省羊遗传资源的发掘、评估与利用》而选题。研究显示四川省山羊遗传资源丰富,有地方品种6个,培育品种3个,引进品种4个,地方遗传资源有7个,正在培育的品种(品系)有2个,除此之外,还有6个地方山羊类群。有6个四川山羊品种被列入1987年版《四川家畜家禽品种志》。有5个四川山羊品种被列入1988年版《中国羊品种志》。有12个山羊品种被列入2011年版《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羊志》,四川山羊资源有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因此具有很大的发掘和利用价值。本试验测定天府肉羊改良羊与盐亭黑山羊其的生长发育指标、屠宰性能指标、肉质指标、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如下:1.生长性能:天府肉羊改良羊的体重、体高、体长、胸围、胸深、胸宽均大于盐亭黑山羊,且体重、胸围和胸深显着大于盐亭黑山羊(P<0.05)。2.生产性能:天府肉羊改良羊的屠宰性能各个指标均大于盐亭黑山羊,且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均显着大于盐亭黑山羊(P<0.05)。骨重、眼肌面积、肉骨比均差异不显着(P>0.05)。3.肌肉品质:天府肉羊改良羊除失水率、嫩度剪切值、GR值均小于盐亭黑山羊,肌纤维直径、pH值均大于盐亭黑山羊。且肉质指标均差异不显着(P>0.05)。4.营养成分:天府肉羊改良羊的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均小于盐亭黑山羊,而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均大于盐亭黑山羊。且两者的营养成分指标均差异不显着(P>0.05)。5.氨基酸含量:天府肉羊改良羊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大于盐亭黑山羊,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小于盐亭黑山羊,天府肉羊改良羊除甘氨酸显着小于盐亭黑山羊(P<0.05),赖氨酸显着大于盐亭黑山羊(P<0.05)。其他氨基酸差异均不显着(P>0.05)。且天府肉羊改良羊和盐亭黑山羊的风味氨基酸谷氨酸含量丰富。通过对四川山羊品种(类群)的生产性能调查发现,藏山羊产绒量较高,白玉黑山羊产绒量较低;天府肉羊、南江黄羊、简州大耳羊、金堂黑山羊、乐至黑山羊的产肉性能较好;雅安奶山羊、天府肉羊、金堂黑山羊、乐至黑山羊产乳量较高。川东白山羊、成都麻羊、古蔺马羊、北川白山羊、建昌黑山羊的产板皮性能较高,且板皮品质较好。通过调查还发现了四川省黑山羊具有较高的繁殖率,金堂黑山羊、乐至黑山羊、美姑黑山羊、自贡黑山羊的经产母羊产羔率都超过200%;黑山羊前期生长发育好,产肉性能较高,成年公羊屠宰率在47%以上,净肉率在37%以上。四川山羊从分子水平研究较多,分子水平研究四川山羊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不但可以从分子水平界定其是品种的不同生态类型还是杂交群体。还可以了解这些山羊资源的的起源分化、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提高山羊的育种水平,对四川省的山羊资源的发掘和鉴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10](2011)在《不朽的精神 永恒的力量 建党90周年90位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文中研究表明峥嵘岁月,英雄史歌翻开中国共产党云南地方党史,总有一些熠熠生辉的名字,让我们动容;总有一种精神力量,在激励我们前进。这就是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丰碑不朽、精神永恒即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依然需要这些名字的光照,需要这种精神的张扬。因此,在隆重纪念建党90周年的这个重要日子,我们集中介绍和展示建党90年来云南省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作出突出贡献的90位共产

二、介绍两个山碴新品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两个山碴新品系(论文提纲范文)

(1)辽梅杏生殖生物学及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辽梅杏概况
    1.2 杏属植物物候期研究
    1.3 杏属植物表型性状变异研究
    1.4 杏属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
        1.4.1 杏属植物授粉方式研究
        1.4.2 杏属植物花粉生活力研究
    1.5 杏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
    1.6 杏属植物杂交育种技术研究
    1.7 杏属植物播种育苗技术研究
    1.8 杏属植物嫁接技术研究
    1.9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辽梅杏物候期及表型变异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物候期观测
        2.2.2 辽梅杏表型变异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辽梅杏有性生殖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辽梅杏花粉生活力研究
        3.2.1.1 辽梅杏花粉萌发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3.2.1.2 不同温度贮藏的辽梅杏花粉萌发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3.2.1.3 辽梅杏不同单株花粉萌发率测定
        3.2.2 辽梅杏授粉方式研究
        3.2.3 辽梅杏杂交试验
        3.2.4 不同播种处理对辽梅杏出苗率及生长量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辽梅杏嫁接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材料
        4.1.2 砧木培育与接穗采集
        4.1.3 研究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a生山杏嫁接辽梅杏试验
        4.2.2 山杏高枝嫁接辽梅杏试验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辽梅杏物候及表型变异
        5.1.2 辽梅杏有性生殖技术
        5.1.3 辽梅杏嫁接技术
    5.2 讨论
        5.2.1 辽梅杏物候及表型性状的探讨
        5.2.2 辽梅杏有性生殖技术的探讨
        5.2.3 辽梅杏嫁接技术的探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柑橘模式材料的开发与金柑属植物系统发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课题的提出
    2.前人研究进展
        2.1 模式植物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进展
        2.1.1 模式植物拟南芥开发与应用历史
        2.1.2 水稻、番茄和杨树模式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2.1.3 前人在柑橘基因功能研究中使用的实验材料与研究进展
        2.1.4 山金柑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开发和应用进展
        2.2 果树植物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
        2.2.1 温带果树
        2.2.2 亚热带果树
        2.2.3 热带果树
        2.3 真柑橘果树系统发育与金柑属起源研究进展
        2.3.1 真柑橘果树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2.3.2 中国柑橘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2.3.3 金柑的栽培与传播历史
    3.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单胚山金柑纯系和杂交群体的构建及栽培评价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单胚山金柑纯系的构建
        2.2 单胚山金柑农艺性状评价指标
        2.3 单胚山金柑×滑皮金柑F1群体和F2群体的构建
        2.4 DNA提取、分子标记初步估计纯合度与杂种鉴定
        2.5 山金柑基因组特点检测
    3.结果与分析
        3.1 单胚山金柑纯系的构建
        3.2 单胚山金柑农艺性状评价
        3.3 单胚山金柑自交优系的选择
        3.4 单胚山金柑PN02×滑皮金柑F1的构建与表型的初步调查
        3.5 单胚山金柑PN02×滑皮金柑F2的繁育
    4.讨论
        4.1 山金柑纯系材料的进一步科学利用
        4.2 “模式柑橘”“模式栽培”的继续探索
        4.3 单胚山金柑PN02×滑皮金柑F1、F2群体的未来应用
第三章 山金柑全基因组测序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植物材料与核酸提取方法
        2.2 基因组测序与组装流程
        2.3 基因组与转录组分析方法
        2.4 山金柑成花基因表达分析、SPL基因家族分析和实时定量荧光PCR实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山金柑基因组测序
        3.1.1 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3.1.2 基因组注释
        3.1.3 基因组共线性分析
        3.1.4 同源基因分析
        3.1.5 系统发育分析
        3.2 山金柑生活史转录组测序与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3.2.1 山金柑生活史转录组测序
        3.2.2 山金柑生活史基因共表达模式分析
        3.2.3 山金柑成花机理比较转录组分析
        3.3 山金柑SPL基因家族分析
        3.3.1 山金柑SPL基因鉴定
        3.3.2 山金柑SPL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3.3.3 山金柑SPL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4.讨论
        4.1 山金柑基因组的进一步优化
        4.2 山金柑在柑橘植物树体发育研究中的未来应用
        4.3 山金柑作为柑橘生殖发育研究的模式材料及山金柑早花机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四章 金柑属植物系统发育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与DNA提取方法
        2.2 核SSR分子标记实验与分析方法
        2.3 叶绿体序列测序实验与分析方法
        2.4 重测序数据分析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核SSR的金柑属植物遗传评价
        3.1.1 基于核SSR数据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2 基于核SSR数据的主坐标分析
        3.1.3 基于核SSR数据的系统发育分析
        3.1.4 基于核SSR数据的群体结构分析
        3.2 基于叶绿体序列的金柑属植物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分析
        3.2.1 基于叶绿体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2.2 基于叶绿体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3.3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栽培金柑与山金柑群体遗传学分析
        3.3.1 栽培金柑与野生山金柑系统发育与主成分分析
        3.3.2 栽培金柑与野生山金柑群体结构分析
        3.3.3 栽培金柑种群与野生山金柑种群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4 栽培金柑种群与野生山金柑种群遗传分化分析
        3.3.5 栽培金柑种群与野生山金柑种群连锁不平衡分析
        3.3.6 栽培金柑种群与野生山金柑种群基因组高分化区检测
        3.3.7 栽培金柑种群与野生山金柑种群动态分析
        3.3.8 基于本研究结果和前人报道的栽培金柑起源假说
    4.讨论
        4.1 栽培金柑种质资源收集和评价的思考
        4.2 金柑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发育与起源争议问题的新观点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附表
附录Ⅱ:附图
附录Ⅲ:补充数据
附录Ⅳ:科研产出
致谢

(4)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信息系统的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种质资源概述
        1.1.2 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及保存
    1.2 国外种质资源信息系统研究进展
    1.3 国内种质资源信息系统研究进展
        1.3.1 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1.3.2 种质资源综合管理系统
        1.3.3 单物种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杏种质资源保存库信息系统设计
    2.1 山杏种质信息系统分析
        2.1.1 需求分析
        2.1.2 可行性分析
        2.1.3 关键技术
    2.2 山杏种质信息系统设计
        2.2.1 设计目标
        2.2.2 设计原则
        2.2.3 系统体系结构
        2.2.4 功能设计
        2.2.5 数据库设计
    2.3 界面结构
    2.4 本章小结
        2.4.1 小结
        2.4.2 讨论
第三章 山杏种质资源保存库信息系统的实现
    3.1 山杏种质信息系统登录界面的实现
    3.2 山杏种质信息系统主界面的实现
    3.3 山杏种质信息系统前台主要模块的实现
        3.3.1 保存库概况
        3.3.2 山杏简介
        3.3.3 种质资源
        3.3.4 优良品种
        3.3.5 资源调查及评价
        3.3.6 科技服务
        3.3.7 系统帮助
    3.4 山杏种质信息系统后台管理界面及功能的实现
        3.4.1 用户管理
        3.4.2 种质资源数据管理
        3.4.3 系统管理
    3.5 本章小结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山羊KRTAP20-2和KRTAP26-1基因鉴定及其遗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主要缩略词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山羊的起源
    2 中国山羊业现状
        2.1 中国山羊品种资源
        2.1.1 辽宁绒山羊
        2.1.2 中卫山羊
        2.1.3 柴达木绒山羊
        2.1.4 河西绒山羊
        2.1.5 陇东绒山羊
        2.2 中国山羊养殖数量动态
        2.3 中国山羊主要产品产量
    3 山羊毛绒结构、主要性状及影响因素
        3.1 山羊毛绒结构
        3.2 山羊毛绒性状指标
        3.3 影响山羊毛绒性状的主要因素
        3.3.1 遗传因素(品种)
        3.3.2 非遗传因素
        3.3.2.1 饲养方式
        3.3.2.2 年龄
        3.3.2.3 性别
        3.3.2.4 微量元素
    4 KRTAPs基因的结构、表达和核苷酸序列变异
        4.1 KRTAPs基因的结构
        4.2 KRTAPs基因家族
        4.3 KRTAPs基因的表达
        4.4 KRTAPs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核苷酸序列变异
    5 KRTAPs基因核苷酸序列变异与其羊毛绒性状的关系
    6 KRTAPs基因鉴定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仪器设备和试剂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
        1.3 溶液试剂配制
        1.3.1 成品试剂
        1.3.2 自配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基因组DNA提取
        2.2 山羊基因组序列分析
        2.3 PCR引物设计和扩增
        2.3.1 引物设计
        2.3.2 PCR反应体系
        2.3.3 PCR产物检测
        2.4 山羊KRTAP20-2 和KRTAP26-1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变异筛选
        2.4.1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配制
        2.4.2 SSCP电泳
        2.4.3 银染
        2.4.4 测序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2.5.1 基因型频率
        2.5.2 基因频率
        2.5.3 纯合度和杂合度
        2.5.4 有效等位基因数
        2.5.5 多态信息含量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PCR检测结果
        1.1 KRTAP20-2 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1.2 KRTAP26-1 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2 山羊KRTAP20-2 和KRTAP26-1 基因鉴别及核苷酸序列变异检测
        2.1 山羊KRTAP20-2 基因鉴别及核苷酸序列变异检测
        2.2 山羊KRTAP26-1 基因鉴别及核苷酸序列变异检测
    3 山羊2个KRTAPs基因的SNPs
        3.1 山羊KRTAP20-2 基因的SNPs
        3.2 山羊KRTAP26-1 基因的SNPs
    4 山羊2个KAPs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4.1 山羊KAP20-2 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4.1.1 山羊KAP20-2 氨基酸组成分析
        4.1.2 山羊KAP20-2 多肽链磷酸化分析
        4.1.3 山羊KAP20-2 多肽链糖基化分析
        4.2 山羊KAP26-1 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4.2.1 山羊KAP26-1 氨基酸组成分析
        4.2.2 山羊KAP26-1 多肽链磷酸化分析
        4.2.3 山羊KAP26-1 多肽链糖基化分析
    5 山羊2个KAPs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二级结构分析
        5.1 山羊KAP20-2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二级结构分析
        5.1.1 山羊KAP20-2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分析
        5.1.2 山羊KAP20-2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预测
        5.2 山羊KAP26-1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二级结构分析
        5.2.1 山羊KAP26-1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分析
        5.2.2 山羊KAP26-1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预测
    6 山羊2个KRTAPs基因的遗传特征分析
        6.1 山羊KRTAP20-2 基因的遗传特征分析
        6.2 山羊KRTAP26-1 基因的遗传特征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山羊2个KRTAPs基因的鉴定
        1.1 山羊KRTAP26-1 基因的鉴定
        1.2 山羊KRTAP20-2 基因的鉴定
    2 山羊KAPs蛋白质特征
        2.1 山羊KAP20-2 蛋白质特征
        2.2 山羊KAP26-1 蛋白质特征
    3 山羊KRTAPs基因的遗传特征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山羊绒候选基因筛选及低密度芯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
        1.1.1 根据性状来选育品种
        1.1.2 根据分子标记来选育品种
        1.1.3 基因组选择育种
    1.2 SNP标记与动物分子育种
        1.2.1 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1.2.2 SNP标记
        1.2.3 SNP的特点
    1.3 基因组选择技术
        1.3.1 基因组选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3.2 基因组育种值的计算方法
        1.3.3 基因组选择的影响因素
        1.3.4 高密度芯片的优缺点
        1.3.5 低密度芯片的基因组选择
        1.3.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第一部分 全基因组选择在绒山羊育种中的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基因型数据的质控
        2.1.3 性状表型记录的测定
        2.1.4 基因组预测的统计方法
        2.1.5 低密度芯片位点的筛选
        2.1.6 基因组估计的评价指标
        2.1.7 KASP的SNP引物
        2.1.8 数据统计和分析
    2.2 结果和分析
        2.2.1 关键SNP位点的选择
        2.2.2 关键SNP的杂合度检验
        2.2.3 关键SNPs位点对估计育种值准确性的影响
        2.2.4 随机选取的SNP位点和关键SNP位点的准确性比较
        2.2.5 群体结构分析
        2.2.6 SNP的染色体分布情况
        2.2.7 部分SNP的验证
3 第二部分 全基因组研究揭示山羊品种间杂交引起羊绒质量改变的现象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试验材料及数据来源
        3.2.2 原始数据过滤
        3.2.3 羊绒细度的测定
        3.2.4 群体结构分析及固定指数计算(F_(ST))
        3.2.5 候选基因的筛选
        3.2.6 RNA-Seq文库构建和RNA-Seq分析
        3.2.7 候选基因的共表达网络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表型测定结果
        3.3.2 主成分分析和候选SNP位点选择结果
        3.3.3 候选基因的选择
        3.3.4 候选基因的功能性富集分析
        3.3.5 候选基因的共表达网络分析
        3.3.6 CSN2基因的分析
        3.3.7 不同方法找到SNP的整合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杨属分子系统发育及三个山杨物种的生物地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杨柳科单拷贝核基因标记的开发
    2.1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试验结果
        2.2.2 讨论
    2.3 小结
第三章 杨属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试验结果
        3.2.2 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三种山杨的生物地理学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核基因和叶绿体位点选择
        4.1.3 总 DNA 提取,PCR 扩增及测序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试验结果
        4.2.2 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5.2.1 杨属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5.2.2 杨属生物地理学研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新疆地方山羊品种微卫星标记遗传多态性与部分经济性状的关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Abbreviations)
第1章 绪论
    1.1 绒山羊育种研究进展及其生产概况
    1.2 绒山羊的主要品种、分布及经济特性
    1.3 微卫星标记技术及其在绒山羊遗传育种中的研究应用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两个绒山羊品种群体经济性状的差异分析
    3.2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3.3 PCR 扩增产物的检测
    3.4 遗传参数的计算
    3.5 微卫星标记多态性与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抽样方法和样本容量
    4.2 微卫星标记的选择
    4.3 群体内遗传参数分析
    4.4 微卫星标记多态性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四川省山羊遗传资源发掘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世界与中国山羊品种资源状况
        2.1.1 世界山羊品种资源状况
        2.1.2 中国山羊品种资源状况
    2.2 山羊的起源驯化和分类
        2.2.1 山羊的起源驯化
        2.2.2 山羊的分类
    2.3 四川省山羊业发展史
    2.4 四川引进山羊品种状况
    2.5 四川山羊的杂交改良现状
    2.6 四川山羊的产绒、产乳及板皮品质状况
    2.7 四川山羊肉质研究状况
    2.8 分子标记在山羊遗传评估的应用
        2.8.1 分子遗传标记
        2.8.2 分子标记在羊遗传评估的应用
        2.8.2.1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2.8.2.2 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技术
        2.8.2.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2.8.2.4 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技术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3.1.3 屠宰与取样
        3.1.4 四川山羊资源的参考资料
    3.2 天府肉羊改良羊与盐亭黑山羊生长、生产性能与肉质的测定
        3.2.1 生长发育测定方法
        3.2.2 屠宰性能测定方法
        3.2.3 肌肉品质测定方法
        3.2.4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3.2.5 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3.2.6 数据分析方法
    3.3 四川省山羊遗传资源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天府肉羊改良羊和盐亭黑山羊生长、生产性能和肉质分析
        4.1.1. 生长发育指标
        4.1.2 屠宰性能
        4.1.3 羊肉品质
        4.1.4 羊肉营养成分
        4.1.5 羊肉氨基酸含量
    4.2 四川山羊遗传资源的研究结果
        4.2.1 四川省山羊资源基本状况
        4.2.2 四川山羊资源中心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4.2.3 四川山羊资源的数量、分布及外貌特征
        4.2.4 四川山羊资源体尺、体重分析
        4.2.5 四川山羊资源生长性能分析
        4.2.6 四川山羊资源屠宰性能分析
        4.2.7 四川山羊资源繁殖性能分析
        4.2.8 四川山羊资源的遗传指标
5 讨论
    5.1 天府肉羊改良羊与盐亭黑山羊生产性能与肉质
        5.1.1 天府肉羊改良羊与盐亭黑山羊生长发育
        5.1.2 天府肉羊改良羊与盐亭黑山羊屠宰性能
        5.1.3 天府肉羊改良羊与盐亭黑山羊的肉质
        5.1.4 天府肉羊改良羊和盐亭黑山羊肉营养成分
        5.1.5 天府肉羊改良羊和盐亭黑山羊肌肉中氨基酸含量
    5.2 四川省山羊资源的研究
        5.2.1 天府肉羊改良羊和盐亭黑山羊
        5.2.2 四川山羊资源的外貌特征
        5.2.3 四川山羊生长发育比较
        5.2.4 四川山羊生产性能
        5.2.5 四川山羊资源的繁殖性能
        5.2.6 四川山羊资源的遗传指标
6 结论
    6.1 天府肉羊改良羊和盐亭黑山羊生产性能与肉质分析
    6.2 四川省山羊资源状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介绍两个山碴新品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辽梅杏生殖生物学及繁殖技术研究[D]. 姜士博.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2]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3]柑橘模式材料的开发与金柑属植物系统发育学研究[D]. 朱晨桥.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4]喀左县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信息系统的研建[D]. 魏菊. 沈阳农业大学, 2018(11)
  • [5]山羊KRTAP20-2和KRTAP26-1基因鉴定及其遗传特征研究[D]. 车陇杰.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2)
  • [6]山羊绒候选基因筛选及低密度芯片设计[D]. 刘斌.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7]杨属分子系统发育及三个山杨物种的生物地理学研究[D]. 杜淑辉.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0)
  • [8]新疆地方山羊品种微卫星标记遗传多态性与部分经济性状的关联性分析[D]. 古丽尼沙·吐拉甫.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1)
  • [9]四川省山羊遗传资源发掘初报[D]. 施阳阳.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10]不朽的精神 永恒的力量 建党90周年90位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J].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创造, 2011(07)

标签:;  ;  ;  ;  ;  

推出两条新的镇流器系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