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733例肿瘤医院院内感染及漏报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付锦娴[1](2020)在《广州一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月1日-2019年7月31日期间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与临床特征等。方法以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依据,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期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各临床科室上报至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的病原菌,最后纳入研究的共289株病原菌。本研究对入组病原菌的分布及分类特征、变迁及耐药情况做出描述性分析,并按病原菌类型,分为革兰阳性球菌组、革兰阴性杆菌组、真菌组,同时收集各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基础疾病史、有创操作史以及相关的检验结果等临床资料,比较三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结果显示,289株医院感染病原菌中74.05%为革兰阴性杆菌,16.96%为革兰阳性球菌,8.30%为真菌。革兰阳性球菌中,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s)占55.10%;革兰阴性杆菌中,MDROs占54.21%,二者无统计学差异(χ2=0.013,P>0.05)。占比最多的前六种病原菌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95株(32.87%)、肺炎克雷伯杆菌40株(13.84%)、铜绿假单胞杆菌34株(11.76%)、大肠埃希菌18株(6.2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11株(3.81%)、白假丝酵母菌10株(3.46%)。鲍曼不动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肺炎克雷伯菌杆菌与MRSA则逐渐增多,肺炎克雷伯杆菌在2019年成为首位病原菌。大肠杆菌与白假丝酵母菌则一直保持相对平稳的趋势,近四年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来源最多的是下呼吸道分泌物,占48.79%,前三年呈增多趋势,其次是血液及尿液,分别占21.45%及14.19%,血液标本先减后增,尿液标本则无明显波动,近四年医院感染病原菌标本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及血液内科是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的四大科室,分别占25.53%、22.49%、12.80%、9.34%。ICU连续四年检出鲍曼不动杆菌最多,肺炎克雷伯杆菌主要分布在新生儿科、ICU、神经外科,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在神经外科和呼吸内科。药敏分析中,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多粘菌素的耐药率最低,为2.27%,其对氨基糖苷类、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呈现高耐药率;肺炎克雷伯杆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28.57%,替加环素为5.0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0.00%、52.50%。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较低,对多粘菌素耐药率为8.33%,对一二代及部分三代头孢耐药率达90.00%以上,部分三代头孢(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四代的头孢吡肟耐药率在13.33%~30.30%之间。革兰阳性球菌组与革兰阴性杆菌组在肺部(28.89%vs 58.54%,P<0.001),皮肤、黏膜(15.56%vs 3.41%,P<0.05)构成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革兰阴性杆菌组与真菌组在肺部(28.89%vs 25.00%,P<0.05)、尿路(13.33%vs 62.50%,P<0.001)构成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革兰阳性球菌组与真菌组在尿路构成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8%vs 62.50%,P<0.001)。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真菌在性别分布、腰椎穿刺、气管切开、是否入住ICU上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革兰阴性杆菌也是我院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中以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为主。(2)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尿液是主要的标本来源。ICU、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及血液内科成为我院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的主要科室。(3)多重耐药菌中,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4)革兰阴性杆菌更多发生于肺部感染中,革兰阳性球菌更多发生于皮肤/黏膜感染,真菌更多发生于尿路感染。
林夏[2](2020)在《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在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构建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模型并研发一套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绩效评价工具,系统的梳理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并分析影响因素的层级关系、作用路径以及核心因素等,以期为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进程中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同时为三级公立医院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有益参考。【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医师绩效评价的理论、概念、方法、对象分类、指标体系、模型构建等内容进行总结、为后续的的研究设计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医师绩效评价相关研究进可视化分析。(2)二手数据收集法。提取北京3家(93个)、沈阳2家(36个)、济南2家(40个)三级公立医院骨科和心内科主诊组主诊医师绩效相关数据。a.半结构化访谈。选取DRG支付制度改革三个试点城市北京2家、沈阳2家、楚雄2家共6家医院,每家医院选择一定数量的临床医生和管理者,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国家DRG质控中心、云南省DRG专业委员会相关管理者共30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3)专家咨询法。研究成立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相关专家、高校相关领域研究者、三级公立医院管理者、主诊医师在内的专家小组,共20人,承担了本研究全部流程的专家咨询工作,并通过层次分析等对指标进行降维和确定权重。(4)数据分析法。采用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法和解释结构模型,邀请专家组6名专家对26个影响因素作用矩阵进行打分,通过matlab进行矩阵计算,构建影响因素递阶结构模型。对北京3家(93个)、沈阳2家(36个)、济南2家(40个)三级公立医院骨科和心内科主诊组主诊医师绩效相关数据,采用决策树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模型构建(1)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的发展战略为:坚持政府办医的公益性,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要提供医疗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的诊疗及服务,重点发挥在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落实三个转变,即“在发展方式上,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管理模式上,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在投资方向上,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向扩大分配转变”。(2)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的关键问题分析结论为,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应以医疗质量为基础,评价内容应充分结合主诊医师岗位职责及特点,同时绩效评价应纳入基于DRG的绩效评价指标。(3)以上述研究结论为导向,研究明确了财务、外部业务、内部客户、学习成长四个维度的具体绩效目标。同时对绩效评价指标以及评价结构的应用分析,最终构建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2.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1)DRG支付制度下医师绩效评价的特点为:一是应加强医疗质量监督力度,提高非预期死亡(低风险组死亡率)指标的权重等。二是为防止不收重患的情况发生,可将DRG入组率纳入评价指标。三是为了防止分解住院提高给付,可提高非计划性30天再入院率的指标评价权重。四是重点病历病案首页填写的准确率、疾病入组错误率纳入绩效评价指标。五是通过提高临床路径的入径率、出径率和变异率等指标的权重提高临床路径的管理水平。六是纳入基于DRG的绩效评价指标。七是加强对医患关系的关注力度。(2)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7个一级指标(1.医疗费用、2.满意度、3,医疗质量、4.医疗效率、5.业务能力、6.管理能力、7.科研与带教)、13个二级指标(1.费用消耗指数、2.患者满意度、3.低风险组死亡率、4.非计划30天再入院率、5.甲级病案率、6.时间消耗指数、7.CMI、8.DRG组数、9.新技术使用及推广、10.主诊组的管理情况、11.文章发表、12.申请课题、13、带教情况)。指标的整体Cronbachα系数值为0.856,S-CV/Ave=0.96,KMO检验值为0.687,指标的信度、效度均较好。3.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1)研究从个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环境、个人特质三个层面提取出从宏观到微观共26个绩效影响因素,构建了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建框架模型。(2)区域经济、地理位置和医保支付制度是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体系中作用最大,也是其他影响因素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最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因素分别为工作满意度,其次是工作压力和收入水平,这三项因素同时也是中心度得分最高的因素。影响因素的层次为,第1层:主诊组的结构、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第2层:主诊组的设置模式、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第3层: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医院规模结构、医院战略和文化、医院收入和支出结构、医院的绩效和薪酬制度、科室的规模结构、医师职业精神、知识结构、家庭支持、收入水平;第4层:区域人口、医保支付制度、科室的类别、性别、年龄。第5层:地理位置、区域经济。(3)通过决策树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样本数据正确拟合的准确率达到93.12%,拟合效果较好。对主诊医师绩效影响的最关键因素分别是区域经济,其次为医师的收入水平,再次为年龄、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同时、医院的发展战略、医院的绩效制度、主诊组的管理模式、主诊组的人员结构等,均对医师的绩效结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1.研究构建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理论模型,模型以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为导向,对绩效评价的关键问题、四维度的具体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的原则、应用等绩效评价全流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对于后续评价工具的开发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对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以及DRG支付制度改革对医师绩效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本研究开发了绩效评价工具。该工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相较于传统的医师绩效评价工具,更加适用于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的大环境,使用的评价主体也更加具有针对性。3.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较为关键和重要的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地理位置、医师收入水平、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和年龄。同时医院的发展战略、医院的绩效制度、主诊组的管理模式、主诊组的人员结构等,均对医师的绩效结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创新与不足】1.研究创新(1)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模型模型以DRG支付制度改革为背景,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为导向,大健康理念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的新要求为基础,紧随医改进程和时代发展、较为符合我国医院管理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2)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评价工具针对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以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为主的功能定位,提高了的CMI以及医疗质量的指标权重;针对DRG支付制度下医师绩效评价的特点,指标纳入了非计划30天再入院率,甲级病案率和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情况。针对主诊医师岗位职责及要求,指标纳入了主诊组的管理情况,科研和带教等指标。该评价工具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评价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主体更加聚焦,指标的选取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3)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构建了包含了从区域经济等宏观因素到个人特质等微观因素在内的影响影响因素理论框架,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分析了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相较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更加的系统、全面以及符合我国国情。将机器学习的方法引入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相较于结构方程模型等传统的统计方法,决策树对于数据的分布以及样本量的的限制较少,分析结论更加精确,也同样具有较强的层次性。2.研究不足(1)指标体系内绝大部分为结果指标,过程指标较少,对于医生诊疗行为的评价力度较弱。(2)在基于决策树的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研究采用了方便抽样法,抽取了北京、沈阳、济南。但是三个城市均位于北方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数据偏倚。
麦尔哈巴·麦麦提(Maierhaba·MAIMAITI)[3](2016)在《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医院感染现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和横断面调查两种方法,了解新疆某三甲综合性医院的医院感染状况,探讨医院感染的特征和发展变化趋势,分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明确医院感染工作取得的成效和仍然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管理者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回顾性调查和横断面调查相结合,对该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病区分布、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分布以及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病人年龄的关系、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医院感染病例感染后抗生素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采用EXCEL软件数据收集,采用SPSSl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统计学指标包括感染率、漏报率和构成比,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0122015年感染病例中,男性占55.05%,男性高于女性0.58个百分点。4年总医院感染率为1.93%,不同年份间医院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9.904,P<0.001);医院感染漏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201,P=0.701)、感染标本送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3.464,P<0.001);不同年龄组、住院天数、季节、科室之间的医院感染率有显着差异(P<0.001),医院感染居首位的是ICU,依次为神经外科、肾病科;感染部位居前两位均为上、下呼吸道感染;是否手术对患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806,P<0.05);20122015年,医院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送检标本以痰液居首位,其次为血液,尿液、三种送检标本合计检出病原菌最多的是大肠埃希菌、奈瑟菌及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联合用药方面单联用药为最主要的用药方式,不同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101.749,P<0.001),外科使用抗生素比内科的使用率高;有无气管切开、动静脉插管、长期卧床、手术、放疗、化疗、高龄、泌尿道插管、激素、抗菌药物大量使用、糖尿病、免疫抑制剂、肝硬化13个是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长期卧床、手术、化疗、泌尿道插管、免疫抑制剂、糖尿病、高龄7个因素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2.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3.51%、2015年现患率为2.56%,均高于日常连续性调查结果。ICU、肾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心血管科的现患率比其他科室高;感染部位均集中在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道;Ⅲ类切口感染率最高、其次是Ⅱ类切口感染率、Ⅰ类切口感染率;2015年革兰阴性球菌感染构成比2014年上升,革兰阳性杆菌感染构成比无明显变化(P>0.05);联合用药方面主要以单联用药为主,外科使用抗生素比内科使用率高;危险因素有呼吸机、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气管切开。结论:现患率调查的感染率高于回顾性调查所得的感染率;医院感染率随着时间、病患数量的增多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男性医院感染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医院感染率不断上升,“60”年龄组医院感染风险高于其他组;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呈互为因果的关系,住院时间越长医院感染率越高;手术病例比非手术病例易患医院感染;糖尿病、有侵袭性操作的病例医院感染风险比一般的病例高;为进一步减少医院内感染,应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及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规范管理,完善落实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深入科室开展目标性监测,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督查力度。
麦尔哈巴·麦麦提,丁清,张晨[4](2015)在《医院感染监测结果报告现状》文中研究说明医院感染是影响就医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随着新的诊疗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医院感染已成为当今医院住院患者康复的最重要问题之一〔2〕。医院感染随着大量新的诊疗手段进入临床而消毒灭菌技术没有获得同步发展,加之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随之带来防控难度加大和抗感染治疗效果下降,这给住院病人带来更大的风险。医院感染既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也关系到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
孙月丽,赵擎宇[5](2009)在《2006-2007年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不仅给肿瘤的治疗带来困难,也是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主要对发生医院感染的肿瘤住院患者的易感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调查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2007年发生医院感染的95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EXCEL8.0和SPSS10.0对医院感染一般情况、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952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中,分离出了病原菌794例,检出率为83.4%。其中检出革兰阴性杆菌321例,占所有病原菌的40.4%,主要是大肠埃希菌感染;真菌265例,占33.4%,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革兰阳性球菌208例,占26.2%,主要是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感染。药敏结果提示革兰阴性杆菌主要对亚胺培南、丁胺卡那敏感,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则在90%以上;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此次调查中没有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细菌,而对氨苄西林耐药严重;真菌对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及氟胞嘧啶敏感,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稍差。结论: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2007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临床用药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真菌感染和细菌耐药,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
张娜[6](2008)在《天津市三所医院院内感染的调查与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天津市三所具有代表性的三甲医院的院内感染状况,并对各医院院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为指导临床用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及细菌耐药的出现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A医院和B医院2004年各13688例和8634例住院病例,以及C医院2005年上半年6099例住院病例资料进行逐项查阅,填写统一的住院病人综合情况登记表和院内感染病人详细登记表。根据收集的资料,分别计算各医院的院内感染率及在各科室、各感染部位的分布和外科切口感染率及其科室分布;同时进行简单的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统计;并根据各医院在相应时期内从临床标本中分离鉴定的院内感染病原菌及其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资料,分别计算出居前5位的病原菌,进而对这些主要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三所医院院内感染率以A医院最高为6.6%,B医院最低为1.9%,C医院为3.0%,均符合国家卫生部要求的<10%的标准。各医院的院内感染均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A医院的外科切口感染,B医院的泌尿道感染和C医院的血液系统感染。三所医院院内感染率在不同科室的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医院,B医院和C医院的外科切口感染率分别为:4.5%,1.8%和2.7%。三类外科切口感染率分别为:A医院:Ⅰ类切口3.8%,Ⅱ类切口14.8%,Ⅲ类切口19.9%;B医院:Ⅰ类切口1.4%,Ⅱ类切口3.3%,Ⅲ类切口7.0%;C医院:Ⅰ类切口1.8%,Ⅱ类切口1.5%,Ⅲ类切口4.6%。A医院和B医院三种类型切口的感染率高低与切口类型相符(P<0.05)。C医院Ⅲ类切口感染率高于Ⅰ类切口和Ⅱ类切口(P<0.05),而Ⅰ类切口感染率稍高于Ⅱ类切口(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医院,B医院和C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58.9%,84.2%,97.7%,各医院外科手术病例的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92.3%,89.2%,98.8%。三所医院感染病原菌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除C医院分离的CNS万古霉素耐药率为2.3%外,其余在三所医院分离的肠球菌和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均达100%;A医院和C医院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24.2%和13.4%;B医院分离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72.5%,57.9%;B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66.0%和66.7%;C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78.6%;氨苄西林/舒巴坦对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替卡西林/棒酸和阿莫西林/棒酸对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在30%以上,C医院分离的铜绿对阿莫西林/棒酸的耐药率达100%。结论:三所医院院内感染率均符合国家卫生部的标准,B医院和C医院的院内感染率较低,A医院院内感染率相对较高。三所医院院内感染率在不同科室的分布不同,均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与国内报道相符。A医院的外科切口感染率明显偏高,似与该院肿瘤患者的基础疾病有密切关系。三所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均高于卫生部的要求。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问题较为普遍,多重耐药现象比较严重。三所医院尚未出现明显的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和葡萄球菌现象。A医院和C医院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低于国内外的报道。B医院分离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也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C医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也较高。
李晓燕[7](2008)在《2005~2007年某医院医院感染的调查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某医院医院感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医院感染的流行特征及医院感染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052007年间出院病人的病案共38883例,并从中获得病人的相关信息,医院感染资料来源于医院感染科的医院感染报告卡。资料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如下:感染率:三年内该院住院患者中共有1384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56%。其中2005年的感染率最高,为4.00%;2006及2007年医院感染率(3.25%;3.46%)明显下降。漏报率:对近三年医院感染的漏报率以2005年最高(19.13%),其次为2006年(17.56%),2007年漏报率则明显下降(4.68%)。年龄分布: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即随着年龄的增加,感染率增加,60岁以上的老年人感染率最高,达到6.31%。性别分布:通过对近三年该院发生医院感染患者性别分布的分析发现,各科室女性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感染率均高于男性患者。季节分布:医院感染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表现出第四季度感染率最高(3.84%),其次为第一季度(3.81%),第三季度为3.69%,第二季度感染率最低(2.92%)。科室分布:通过对医院不同科室医院感染率的分析表明,ICU病房的感染率最高(13.6%),其次为神经内科(9.45%)。内科科室中内分泌病房感染率最高(24.91%);外科各科室中脑外科病房的感染率最高(8.91%)。感染部位分布:上呼吸道感染的构成比最高,达55.15%;其次是下呼吸道感染(19.15%)、泌尿系感染(11.45%);皮肤软组织及口腔感染率最低,为1.44%。结论:该院医院感染率及漏报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有5个临床科室(ICU病房、内分泌科、神经内科、循环内科、脑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今后医院控制医院感染的重点。
郑立,李义贤,侯春燕,程一霓[8](2006)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于20032005年对18 368例肿瘤住院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住院患者平均感染率为5.0%,不同年度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漏报率为6.9%,不同年度漏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科医院感染率最高为7.5%,占全院医院感染的63.20%;外科医院感染率为2.5%,占19.82%;放疗科医院感染率为4.4%,占16.98%。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45.2%),口腔(18.3%),胃肠道(13.1%),手术部位(11.4%);病原体送检率为57.5%,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1.3%。结论呼吸道感染、口腔真菌感染、胃肠道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是今后监控重点。
董秀静,余兵,孟丽芬,陈正勤,李琴,张雪梅[9](2003)在《5733例肿瘤医院院内感染及漏报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我们对2001年全院出院病例5733份进行回顾性查阅,对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和漏报原因总结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查阅2001年1~2月份各临床科室肿瘤病人出院病历5733份。 1.2 调查方法: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医院内感染诊断。
邱卫黎,林志雄,黄华兰,郑立,王逸如,杨郁素[10](2003)在《回顾性研究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制对策》文中指出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院内感染发病情况 ,分析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 ,以便加强监测和防制。方法 查阅 1 999~ 2 0 0 2年住院病例 1 70 1 5份 ,逐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4年中总出院人数为 1 70 1 5例 ,发生院内感染 1 0 6 8例 ,感染率为 6 3% ,各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最高 ,占 5 0 1 % ,各月份感染率以 6~ 9月居高 ,院内感染与住院时间、年龄、死亡率有关 ,抗生素的使用率较高 ,微生物学送检率较低 ,病原菌主要为条件致病菌 ,其中G-杆菌占6 1 8% ,真菌占 1 0 9%。结论 医院布局合理 ,各项规章制度完善 ,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监控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强化 ,加强院内感染的监测及院内感染漏报率、病原送检管理 ,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有利于防制院内感染
二、5733例肿瘤医院院内感染及漏报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733例肿瘤医院院内感染及漏报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一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资料收集 |
1.4 实验室检测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医院感染病原菌检出情况 |
2.1.1 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分析 |
2.1.2 医院感染病原菌标本来源 |
2.1.3 医院感染病原菌科室分布 |
2.2 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
2.2.1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 |
2.2.2 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性分析 |
2.2.3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
2.3 医院感染病原菌临床特征的比较 |
2.3.1 感染原发灶比较 |
2.3.2 自身因素的比较 |
2.3.3 医源性因素的比较 |
2.3.4 基线水平的比较 |
3 讨论 |
3.1 医院感染病原菌流行病学分析 |
3.2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
3.3 不同类型病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
4 创新性与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词表索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2)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 |
1.5.1 医师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1.5.2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
1.5.3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 |
1.5.4 基于DEMATEL-ISM的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1.5.5 基于决策树的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1.5.6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提升策略 |
1.6 资料来源 |
1.6.1 文献资料来源 |
1.6.2 数据资料来源 |
1.7 研究方法 |
1.7.1 文献研究法 |
1.7.2 SWOT分析法 |
1.7.3 现场调研法 |
1.7.4 数据分析方法 |
1.7.5 数据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法 |
1.8 研究逻辑框架 |
1.9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9.1 创新之处 |
1.9.2 不足之处 |
2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
2.1 医师绩效评价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2.1.1 资料来源 |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3 统计分析 |
2.1.4 结果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2.2.2 绩效影响因素相关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框架构建 |
3.1 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SWOT分析 |
3.1.1 优势 |
3.1.2 劣势 |
3.1.3 机遇 |
3.1.4 挑战 |
3.1.5 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 |
3.2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
3.2.1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应以医疗质量为基础 |
3.2.2 评价内容应充分结合主诊医师岗位职责及特点 |
3.2.3 评价指标应纳入基于DRG的绩效评价相关指标 |
3.3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原则 |
3.4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维度及具体目标 |
3.5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6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
3.7 DRG支付制度改革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框架 |
3.8 本章小结 |
4 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 |
4.1 国内外医师绩效评价指标的描述性系统评价 |
4.1.1 资料与方法 |
4.1.2 结果 |
4.2 DRG支付制度改革下医师绩效评价特点分析 |
4.2.1 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
4.2.2 研究对象 |
4.2.3 研究工具 |
4.2.4 数据分析 |
4.2.5 结果 |
4.2.6 DRG支付制度改革医院管理及医师产生的影响 |
4.2.7 DRG支付制度下医师绩效评价的特点分析 |
4.3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 |
4.3.1 绩效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 |
4.3.2 确定专家组 |
4.3.3 德尔菲专家咨询 |
4.3.4 信度分析 |
4.3.5 效度检验 |
4.3.6 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5.1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框架模型的构建 |
5.1.1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5.1.2 医疗教育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5.1.3 医师个人特质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5.1.4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框架模型 |
5.2 基于DEMATEL-ISM的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建模 |
5.2.1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影响因素释义 |
5.2.2 建模分析步骤 |
5.2.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5.2.4 DEMATEL分析 |
5.2.5 ISM分析 |
5.3 基于决策树的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3.1 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
5.3.2 变量取值 |
5.3.3 医师绩效实证评价结果分析 |
5.3.4 决策树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讨论与建议 |
6.1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模型构建讨论 |
6.2 绩效评价工具研发讨论 |
6.3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讨论 |
6.3.1 绩效影响因素遴选 |
6.3.2 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讨论 |
6.4 策略建议 |
6.4.1 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力度,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
6.4.2 医院应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特征及医院功能定位的组织发展战略 |
6.4.3 建立科学的、精细化的三级公立医院主诊组管理模式 |
6.4.4 提升医学院校教育质量,提高医师绩效教育的重视程度 |
6.4.5 提升医师工作满意度水平 |
6.4.6 关注医师心理健康,提升医师压力应对能力 |
6.4.7 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的医师薪酬水平与激励机制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创新 |
7.1.1 研究内容创新 |
7.1.2 研究方法创新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7.3.1 研究样本的展望 |
7.3.2 研究思路的扩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附件3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打分表 |
附件4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件5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分表 |
(3)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医院感染现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 |
3 技术路线 |
4 研究方法 |
5 质量控制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医院感染监测结果报告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医院感染的发病率现状 |
2医院感染的临床分布 |
2.1科室分布 |
2.2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
3抗菌药物应用现状 |
4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 |
5危险因素 |
6医院感染的防护措施 |
6.1加强管理 |
6.2改进现行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项目 |
6.3切断传播途径 |
6.4做好医院感染监测 |
7结语 |
(5)2006-2007年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医院感染发生的一般情况 |
2.2 感染易感因素 |
2.3 感染病原菌的分布 |
2.4 医院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
2.5 各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
3 讨论 |
(6)天津市三所医院院内感染的调查与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2.1 医院感染发生率 |
2.2 外科切口感染率 |
2.3 主要感染病原菌及其构成比 |
2.4 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 |
讨论 |
3.1 医院感染发生率 |
3.2 医院感染常见部位 |
3.3 医院感染的科室分布 |
3.4 外科切口感染 |
3.5 抗生素使用 |
3.6 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 |
3.7 主要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正文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7)2005~2007年某医院医院感染的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文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前言 |
(四) 材料与方法 |
(五) 结果 |
(六) 讨论 |
(七) 结论 |
(八) 参考文献 |
二、文献综述 |
(一) 综述 |
(二) 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8)肿瘤患者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 果 |
2.1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漏报率 |
2.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及构成 |
2.3 各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及构成 |
2.4 各科室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及构成 |
2.5 微生物检查及抗生素使用情况 |
3 讨 论 |
(9)5733例肿瘤医院院内感染及漏报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10)回顾性研究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监测方法 |
2 结 果 |
2.1 院内感染情况 |
2.2 院内感染发生部位 |
2.3 各月份院内感染发病率及每年漏报率 |
2.4 住院时间与院内感染 |
2.5 患者年龄与院内感染 |
2.6 院内感染与死亡率 |
2.7 抗生素的使用与微生物学检验 |
3 讨论与防制对策 |
四、5733例肿瘤医院院内感染及漏报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一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临床特征分析[D]. 付锦娴. 暨南大学, 2020(03)
- [2]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 林夏.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医院感染现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 麦尔哈巴·麦麦提(Maierhaba·MAIMAITI).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2)
- [4]医院感染监测结果报告现状[J]. 麦尔哈巴·麦麦提,丁清,张晨.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5(07)
- [5]2006-2007年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 孙月丽,赵擎宇. 癌症, 2009(05)
- [6]天津市三所医院院内感染的调查与耐药性分析[D]. 张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08(01)
- [7]2005~2007年某医院医院感染的调查及分析[D]. 李晓燕. 大连医科大学, 2008(03)
- [8]肿瘤患者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分析[J]. 郑立,李义贤,侯春燕,程一霓. 中国公共卫生, 2006(06)
- [9]5733例肿瘤医院院内感染及漏报因素分析[J]. 董秀静,余兵,孟丽芬,陈正勤,李琴,张雪梅.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3(04)
- [10]回顾性研究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制对策[J]. 邱卫黎,林志雄,黄华兰,郑立,王逸如,杨郁素. 热带医学杂志,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