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频干扰在直扩系统中的误码性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慧明[1](2021)在《移动水声扩频通信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水下信息交互主要采用的就是水声通信技术,而在移动水声通信中,多径干扰和多普勒效应是影响通信的主要因素。为了克服以上问题,实现可靠的水声通信,本文采用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直扩系统有一定的抗多径干扰和抗噪声能力,能够在负信噪比下完成水下信息的可靠传输。对于移动水声通信中出现的多普勒频偏问题,研究了二阶差分编码技术并分析推导了该技术的多普勒性能上限,再通过编码和基于质数算法的分块交织技术提升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在移动水声通信系统里,如果相对运动速度较大,二阶差分编码不能抵消多普勒频移带来的时域上对信号造成的压缩扩展影响,这时候会导致同步不准确,解调信号误码问题。考虑到Chirp信号优良的相关性能和抗多普勒能力,将Chirp信号作为同步头研究多普勒因子估计和帧同步算法,重点研究了基于正反扫频HFM信号的算法并通过仿真比较得出该算法性能最优。利用多普勒因子估计和帧同步算法能够准确估计出较大的相对运动速度并进行多普勒补偿,但是实际运动中不能保持绝对匀速,而通过二阶差分编码技术可以将前者补偿以后残留的多普勒频偏给抵消掉,不需要使用其它的补偿手段,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针对水声信道的多途问题,研究虚拟时反镜技术,利用时反镜对信道的自适应匹配,实现信道聚焦,提高主径峰值能量,减小旁瓣能量来抑制码间干扰。虚拟时反镜技术需要准确的估计信道才能有比较好的均衡效果,因此研究了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匹配追踪、正交匹配追踪的信道估计算法。通过仿真论证,利用正交匹配追踪算法估计信道进行虚拟时反的扩频通信系统有效提高了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最后,对二阶差分扩频通信系统性能进行实验验证,在信道水池进行了移动水声通信实验。当收发双方存在相对运动时,利用Chirp信号做同步头进行了多普勒估计、粗补偿和帧同步,二阶差分编码技术抵消残留多普勒因子的通信系统性能表现良好。同时也实验了虚拟时反镜技术对通信系统的性能提升表现优良,进一步验证了仿真的结论。
赵洪毅[2](2020)在《基于OFDM的数字跳频通信技术研究及其硬件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Ad Hoc网络(Mobile Ad Hoc Network,MANET)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由于MANET网络拓扑结构变化复杂且迅速,导致其多径效应和节点之间的互相干扰较为显着。跳频技术可有效提高通信系统抗干扰能力、减小信道之间的干扰。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是将输入的串行时域数据变换为并行频域数据,因而可考虑将时域数据映射到频率成分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上,从而实现基于OFDM的数字跳频。基于OFDM的数字跳频系统具有跳速快、易于数字集成、功耗较小等优点。在基于OFDM的跳频通信中,子载波映射方式和跳频序列对跳频OFDM(Frequency Hopping OFDM,FH-OFDM)系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对基于OFDM的跳频通信进行理论分析;其次,对基于OFDM的时间连续跳频和时间间隔跳频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对m序列、RS序列、Latin Square序列、Costas序列对跳频性能的影响进行理论研究。(2)针对基于OFDM的时间连续跳频通信系统,研究采用单子载波映射、随机多子载波映射、分组分散式子载波映射、分组集中式子载波映射及分组随机式子载波映射五种子载波映射方式的系统性能。(3)提出了基于OFDM的时间间隔跳频通信系统,研究采用固定时间间隔分组分散式子载波映射、固定时间间隔分组集中式子载波映射、固定时间间隔分组随机式子载波映射及随机时间间隔分组随机式子载波映射四种子载波映射方式的系统性能。(4)针对不同的跳频通信系统,构造了非连续抽头m序列、RS序列、Latin Square序列、Costas序列。对九种子载波映射方式下的基于OFDM的跳频通信系统与四种跳频序列的组合在高斯信道、瑞利信道、单频干扰、多频干扰及部分频带干扰下的性能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FH-OFDM系统比OFDM系统具有更优异的抗多径和抗干扰性能,同时发现采用RS序列的随机时间间隔分组随机式子载波映射FH-OFDM与其余子载波映射方式的FH-OFDM相比,在相同的通信条件下,都具有较为优异的性能。(5)完成RS序列随机时间间隔分组随机式子载波映射FH-OFDM系统的硬件模块设计,应用硬件描述语言对主要模块进行硬件设计和功能验证。硬件验证平台采用XILINX公司Virtex-7 VC707 Evaluation Platform FPGA开发板,完成了硬件设计部分的逻辑综合,Vivado综合结果表明:跳频跳时(Frequency Hopping Timing Hopping,FHTH)模块时钟达333 MHz,总功耗达0.619 W,共占用Slice LUTs资源1503个,Slice Registers资源1627个,发送模块占用IO资源523个,接收模块占用IO资源522个。
张航[3](2020)在《基于QPSK调制的扩频通信技术及其FPGA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扩展频谱通信是现代通信技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应用极广的一种通信手段,在卫星通信、军事通信、移动通信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扩频通信优良的抗干扰能力以及防窃听能力,能够满足现代通信对于保密性和抗干扰的要求。而数字调制解调技术是现代通信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中QPSK调制由于其频带利用率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的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软件无线电技术飞速发展,使用可编程的FPGA替代传统的硬件设备,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系统的通用性,因此本文研究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设计方法及其FPGA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研究扩频解扩方法和DQPSK调制解调方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伪码同步中捕获与跟踪的原理,以及QPSK调制解调的原理。本文设计的直扩系统发射端由码变换模块、差分编码模块、成形滤波以及载波调制等组成;接收端包括数字下变频、载波同步、伪码同步以及位定时同步环路等环路。以此为基础,本文详细介绍了各个模块设计原理和FPGA实现方案,重点研究直扩系统中伪码同步环路和QPSK解调算法的设计方案。本文采用了序列相位搜索法和延迟锁定环组成伪码同步环路;解调部分采用了基于Costas环的相干解调算法。对直扩信号的调制和解调判决中各个模块进行原理仿真的基础上,在Vivado中进行各个模块的FPGA功能设计并进行仿真验证。最后,本文在Xilinx Zynq-7000系列FPGA芯片上对算法进行了验证,将数据进行调制后,利用本文设计的FPGA程序对数据进行解调并分析。最终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可靠有效地完成数据的收发任务,并且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钟武[4](2020)在《直扩系统可靠接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直接序列扩频作为信息时代最为重要的信息传输技术之一,因具有低截获率、信息隐蔽、可多址通信及较强抗干扰能力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抗干扰通信以及移动通信系统中。近年来随着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军事卫星同行领域中的快速发展,对直扩系统的可靠信号接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直扩通信中,系统可能因为接收机与发射机之间的相对运动,晶振不稳定以及传输时延而产生载波偏移,此时直扩系统的可靠性主要受载波同步模块的影响。同时,由于无线信道为一种复杂的时变信道,因此扩频信号通常会经过不同路径由发射端传输至接收端,这种情况最终会引起多径衰落甚至形成深度衰落,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通信中断。因此如何克服多径衰落也成为当前直扩通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分集合并技术则是目前对抗多径衰落甚至深度衰落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立足于上述典型问题,主要对直扩通信系统中的载波同步技术以及分集合并技术进行研究。本文从扩频通信的发展背景以及研究现状出发,对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次结合直扩系统的同步需求,对可靠接收技术中的载波同步技术展开研究与分析。文章首先对多种时域及频域载波同步算法进行理论研究及仿真分析,针对传统载波同步算法估计精度不足及实际应用受限的缺点,本文提出改进的插值同步算法。改进的插值同步算法通过充分利用频谱首尾谱线的信息解决了传统频域同步算法在频偏极端大小情况下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并使用谱线值的自然对数代替谱线值,使得频偏估计更加准确。通过仿真分析可知,改进的插值同步算法的频偏估计范围及估计精度均优于常规的频域同步算法。同时,针对频域同步算法复杂度较高的缺点,本文通过将分段PMF-FFT算法与改进插值同步算法结合得到改进的PMF-FFT载波同步方案,通过仿真分析可知,改进的PMF-FFT载波同步方案兼具分段PMF-FFT与改进插值同步算法的优点,可同时实现算法结构与同步性能的共同优化。在分集合并技术研究部分,本文首先对最大比合并、等增益合并等传统的合并技术以及典型的混合合并技术展开讨论与仿真分析。分析可知,最大比合并的性能最优但实现复杂度很高,而等增益合并等技术虽然较易实现,但在非相干合并条件下性能较差。针对常规分集合并技术实现复杂度与合并性能互相矛盾的缺点,本文通过对典型MMSE合并方法的理论研究,提出基于前向门限检测的MMSE合并改进方案。该方案利用前向门限对支路信号进行检测与筛选,不仅简化了常规MMSE合并的算法复杂度,同时有干扰条件下可达到进一步提高合并性能的目的。针对军事通信等抗干扰需求较高的复杂通信环境,本文最后给出一种高可靠的直扩系统总体方案设计。该系统在采用直接序列扩频技术的同时,利用多元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LDPC、循环移位键控编码扩频技术CCSK与时间分集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可实现复杂电磁环境下宽带可靠信息传输。在信号接收端,将本文上述提出的改进的载波同步方案以及分集合并方案应用到该直扩系统中形成改进的信号接收方案,并与传统的接收方案进行仿真比较,从系统的角度验证本文研究内容的可行性。
董浩宇[5](2020)在《基于BOC调制的卫星导航通信链路抗干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卫星导航系统通信链路的安全可靠在现代通信电子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面对复杂的电磁环境干扰,通信链路的抗干扰能力是卫星导航系统正常使用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卫星导航系统的脆弱性以及潜在威胁使其在复杂的电磁干扰中难以正常运行。因此,建立认知型卫星导航系统通信链路防护体制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知型卫星导航系统通信链路防护体制包括三个模块,分别是侦查模块、分析模块和防护模块。侦查模块是侦查和识别干扰;分析模块是分析干扰对系统的影响;防护模块是根据分析模块进行系统防护。其中分析模块是关键,只有明确干扰对通信系统的调制方式造成的影响,才能准确进行后续的通信防护。本文研究了卫星导航中采用的BOC调制和其衍生的CBOC调制,分析了不同干扰对其通信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认知型卫星导航系统通信链路防护体制的分析模块。主要内容为:首先,推导了BOC调制的抗噪性能以及音频干扰下BOC调制的误码率公式并仿真验证。针对目前广泛采用的BOC调制,推导了其在AWGN信道中的误码率理论公式以及单音干扰和多音干扰下其误码率理论公式,通过仿真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并得出了采用不同参数的BOC调制在AWGN信道下的误码率相同的结论。同时对比了BOC调制和BPSK-R调制的抗噪性能和抗单音干扰性能,通过仿真发现BOC调制的抗单音干扰性能优于BPSK-R调制,但两者的抗噪性能相同。其次,推导了任意数学形式的干扰下BOC调制误码率公式并仿真验证。由于实际环境中不仅存在单音干扰和多音干扰,故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任意数学形式的加性干扰下的BOC调制性能,并进行了仿真验证,证明了其误码率理论公式对单音干扰和多音干扰的适用性,得到了BOC调制信号和干扰的频谱重叠程度直接影响系统通信性能的结论。最后,推导了CBOC调制在本文所述的不同环境下的误码率公式并仿真验证。由BOC调制进行推广,展开对CBOC调制的研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推导出了其抗噪性能的理论公式,同时推导出了单音干扰、多音干扰以及任意数学形式的加性干扰下的CBOC调制误码率理论公式,并均通过仿真进行了验证。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其他信号体制在干扰下的误码率推导提供了思路并为未来卫星导航信号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抗干扰设计的参考与依据。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BOC调制和CBOC调制的研究,为构建认知型卫星导航系统通信链路防护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贾世瑶[6](2020)在《基于DSSS的二维信息传输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通信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通信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扩频系统作为一种抗干扰性能和保密性能都比较优秀的通信方式,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重中之重,其中直接序列扩频系统(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System,DSSS)作为扩频通信的重要分支,优点众多,并广泛的应用于军民领域,但随着传输信息量的增加和对通信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DSSS存在的保密性能不好,传输速率较低,可用扩频伪码序列少,信道带宽受限等不足越来越明显,以至于在很多应用领域中难以满足要求。因此,为了提高数据保密性和高效传输能力,展开对基于DSSS的二维(2 Dimension-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2D-DSSS)信息传输方法的研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在传统DSSS研究的基础上,从2D-DSSS传输方法收发两端出发,对其核心组成展开深入的研究。在发送端,建立2D-DSSS信号总体产生机制,提出两种传输模式—自适应传输模式和高效传输模式,并构建系统映射关系模型,以实现2D-DSSS信号的产生。在接收端,建立2D-DSSS信号总体接收机制,提出与发送方相反两种的接收模式—自适应接收模式和高效接收模式,重点对2D-DSSS信号的接收方法,多通道相关运算及反映射关系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在MATLAB仿真平台下对2D-DSSS传输方法发送端和接收端作仿真验证与分析,以实现具有信息隐蔽通信功能的2D-DSSS仿真验证程序,并且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2D-DSSS传输信号与传统DSSS信号具备相同的时频特性,是无法从时频角度来辨别两者的区别,并且2D-DSSS的误码性能要高于传统DSSS,适合在传输信道具有较高信噪比的情况下使用,能实现高效且隐蔽性数据传输。
颜灵恩[7](2019)在《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扩频通信技术凭借其抗干扰、抗多径、抗衰落和强隐蔽性等诸多优点,在军事和民用通信中获得广泛应用。其中直接序列扩频技术通过扩频码与序列相乘直接扩展信号频谱,其扩频码长度决定了直扩系统的干扰容限。但扩频码长度有限,因此干扰容限也有上限。当干扰功率过大,超出直扩系统的承受范围时,便对通信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其中窄带干扰因其功率集中且具有一定带宽而极具破坏性。为了在存在窄带干扰的无线通信环境中实现信号的可靠传输,需要使用高性能的算法对干扰进行抑制。针对传统干扰抑制算法中存在的频域能量损失、适用范围受限的问题,从现有频域抑制技术出发,通过结合两种频域算法的优势研究了阈值边带算法,针对时域非线性表示问题,通过将扩频码信息与流水线递归神经网络(PRNN)结合研究了基于扩频码的PRNN算法,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研究了时域窄带干扰抑制技术。重点研究时域线性预测滤波技术和非线性预测滤波技术。研究了常见窄带干扰样式,给出干扰数学表达式,并进行仿真。最后对两种时域预测技术进行实验分析,其中非线性滤波具有更好的误码率性能。2、针对时域干扰抑制算法存在收敛性问题和复杂度高计算量大的不足,研究了频域窄带干扰抑制技术。首先对FFT变换前的加窗技术进行介绍,给出了不同窗函数之间的比较,并研究了重叠加窗技术,其中Blackman-Harris窗具有优异的旁瓣抑制性能。然后研究了频域自适应滤波算法、频域阈值算法和边带相关置换算法。针对频域阈值算法损失较多信号能量的问题和边带相关置换算法无法处理边带对称处同时存在干扰的问题,提出边带阈值算法。该算法针对不同的频域谱线采用相应的处理方式。实验仿真表明,提出的边带阈值算法能够获得比其他频域算法更优异的性能。3、针对时域技术中预测误差存在非线性的问题,引入神经网络技术。利用递归神经网络取代自适应滤波中的权值连接,再利用扩频码的信息将预测误差进行解扩重扩迭代更新,并采用RTRL算法实现递归神经网络的实时权值调整。实验仿真表明,基于扩频码的递归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很强的非线性,能够较准确预测窄带干扰,抑制效果明显。
杨旭[8](2019)在《基于直扩空时的多域联合MIMO通信抗干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战争已经成为军事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军事战争中,复杂的电磁环境和敌方干扰都对军用通信系统的可靠性造成恶劣影响。扩频通信作为军事通信领域主要的无线通信抗干扰体制,具有良好的抗截获和抗干扰性能,但随着敌方干扰强度的不断提高,传统扩频技术必然要有所突破,需要深入研究新型的多域联合综合抗干扰技术。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能够大幅度增强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并抑制信道衰落,从而增强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针对以上研究背景,本文开展了对多域联合MIMO通信抗干扰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全新的直扩空时多输入多输出(Direct Spread Space-Time MIMO,DSST-MIMO)通信系统和空时直扩多输入多输出(Space-Time Direct Spread MIMO,STDS-MIMO)通信系统,这两种系统分别基于本文提出的直扩空时(Direct Spread Space-Time,DSST)编译码算法和空时直扩(Space-Time Direct Spread,STDS)编译码算法,实现信息在空间域、时间域和功率域的多域联合传输,极大增强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在理想信道下对通信系统进行初步仿真可验证,2发1收天线规模下这两种通信系统的性能相似,但STDS算法比DSST算法更复杂;又验证2发1收和4发4收天线规模的DSST-MIMO通信系统相比于空时分组码(Space-time Block Code,STBC)通信系统和直接序列扩频(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DSSS)通信系统,具有显着的抗干扰优越性。为了进一步验证DSST-MIMO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本文选取三种军用通信典型干扰(宽带干扰、单音干扰和脉冲干扰)分别加入通信信道对系统实施干扰。分析宽带干扰、单音干扰和脉冲干扰的干扰原理和不同干扰因素对干扰强度的影响,并选取2发1收和4发4收天线规模的DSST-MIMO通信系统,仿真得到在这三种干扰下的信干比-误码率曲线,并对比STBC通信系统和DSSS通信系统,对DSST-MIMO通信系统抗干扰性能的优越性作出具体分析,分析结果验证了多域联合MIMO通信系统的抗干扰优越性。
马冬冬[9](2019)在《时间反转镜水声扩频通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浩瀚的海洋是人类探索自然的前沿领域,水声通信技术是探索海洋的有效手段。水声信道是一个多途效应严重的无线信道,也是一个时频域变化快速的随机信道,更是一个多普勒严重、带宽有限、混响严重的复杂信道。面对恶劣的海洋环境,实现水下信息的可靠通信变的困难,给水声领域的研究带来严峻的考验。扩频通信技术有克服复杂信道不利条件的优势,能够在低信噪比下实现水下信息的可靠传输。时间反转镜技术利用水声信道的物理特性,自适应的匹配声信道,重组多途信号抑制码间干扰,通过空间聚焦来减小信道衰落的影响。Rake接收机通过分集技术实现多径能量的利用,降低多径干扰,改善系统信噪比。为实现水下系统的低误码率通信,本文将扩频通信技术和时间反转镜技术、Rake接收技术结合起来展开研究。本文从扩频系统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了扩频系统抗干扰、抗多径的原理,搭建直接序列水声扩频通信系统,验证系统抗单音、多音干扰以及在水声多途信道中的性能。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传输可靠性高,但其通信速率比较低,无法满足水下高速率的通信需求。为了突破扩频增益对通信速率的限制,研究M元扩频、循环移位扩频及M元CSK扩频通信方式,利用扩频序列的特性,实现水声通信系统传输速率的提升。针对水声信道的多途特点,研究基于时间反转镜的水声扩频通信系统。为了满足水下通信低功耗的要求,主要研究了单向传输的时间反转镜,重点分析单阵元时间反转镜的原理和聚焦增益。不同海底地形下,信道的结构有明显差异,分析了信道的结构对时间反转镜的聚焦效果的影响。为了提高时反镜的性能,被动时间反转镜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探测信号,虚拟时间反转镜则需要准确的信道估计,采用匹配追踪和基追踪的信道估计方法来提高时反扩频系统的性能。通过仿真实验证明,时间反转镜可以均衡信道,减小码间干扰,加入时间反转镜的扩频通信系统显着提高了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最后,Rake接收技术作为克服多径衰落的有效手段,将其应用到扩频通信系统中,利用信道中多径信号,增加有用信号能量,提高通信质量。并研究结合时间反转镜的Rake接收机,可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陈秀芹[10](2018)在《自编码扩频通信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扩频通信的本质是利用宽带传输技术来换取信噪比上的好处,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在军事通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经典的扩频通信一般采用确定的、周期性的伪随机码作为扩频序列,易被敌方复制、破译,信息传输安全性差。在此背景下,自编码扩频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保证了扩频序列真正意义上的完全随机性、动态可变性和信号的低截获性,适用于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军事通信中。本文对自编码扩频通信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首先,分析了扩频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抗干扰特性和低截获概率特性,研究了直接序列扩频通信中常用的几种扩频序列,并通过仿真对比给出了各序列的优缺点;分析了经典直扩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而引出了自编码扩频通信的概念。其次,对自编码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与直扩系统的对比,说明了自编码扩频通信系统的优越性;分析了自编码扩频序列的概率分布和统计特性;研究了高斯白噪声、单频、窄带、多径以及多址干扰下自编码扩频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并从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两个角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扩频通信相比,自编码扩频通信不但具有更优越的保密性,而且在高信噪比条件下,还具有与经典直扩系统类似的抗干扰能力。但在低信噪比条件下,自编码扩频通信性能急剧下降,具有门限效应,即其特有的自干扰问题。对此,提出了基于固定加随机扩频序列的自编码系统,可大大减弱误码对更新扩频序列的影响,达到抑制误码传播的目的。另一方面,提出了基于极化编码的外部反馈型自编码系统,该方案实现了收发两端与纠错编解码的完美融合,使纠错编解码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更大限度的改善了自干扰问题。接着,针对自编码扩频通信中初始扩频序列必须已知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接收方案,使系统能够在没有任何先验知识的情况下重新生成初始扩频序列,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最后,详细分析了经典扩频通信中常用的同步捕获技术;并结合自编码扩频通信技术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周期性发送同步码的同步捕获方法,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其可行性。
二、单频干扰在直扩系统中的误码性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频干扰在直扩系统中的误码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水声扩频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声通信研究现状 |
1.2.2 信道估计和均衡技术研究现状 |
1.3 扩频通信技术 |
1.4 移动扩频通信关键技术 |
1.4.1 二阶差分技术 |
1.4.2 帧同步和多普勒估计 |
1.5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二阶差分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 |
2.1 二阶差分和直接序列扩频 |
2.1.1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 |
2.1.2 直扩系统抗多径能力 |
2.1.3 二阶差分检测 |
2.1.4 二阶差分扩频通信系统 |
2.2 信道编码和信道交织 |
2.2.1 信道编码 |
2.2.2 交织器 |
2.3 仿真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普勒估计和帧同步 |
3.1 多普勒效应 |
3.2 多普勒估计和帧同步技术 |
3.3 Chirp信号性质 |
3.3.1 LFM信号 |
3.3.2 HFM信号 |
3.3.3 LFM 信号和HFM 信号特性比较 |
3.4 多普勒估计和帧同步 |
3.4.1 正反扫频LFM信号的多普勒估计方法 |
3.4.2 HFM联合CW的多普勒估计方法 |
3.4.3 正反扫频HFM信号的多普勒估计方法 |
3.4.4 多普勒估计性能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道估计和时间反转镜 |
4.1 信道估计 |
4.1.1 压缩感知 |
4.1.2 匹配追踪算法 |
4.1.3 正交匹配追踪算法 |
4.2 虚拟时反镜 |
4.2.1 时间反转镜原理 |
4.2.2 单阵元时间反转镜聚焦增益 |
4.2.3 单阵元时反镜性能和多径结构关系 |
4.2.4 虚拟时反镜技术 |
4.3 仿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声扩频通信系统水池实验 |
5.1 实验条件 |
5.2 多普勒估计实验 |
5.3 信道估计和时反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OFDM的数字跳频通信技术研究及其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OFDM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跳频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基于OFDM的数字跳频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OFDM技术的跳频跳时系统 |
2.1 OFDM技术简介 |
2.1.1 OFDM原理 |
2.1.2 DFT/IDFT算法 |
2.2 跳频技术 |
2.3 基于OFDM的跳频通信原理 |
2.4 跳频序列 |
2.4.1 m序列跳频码构造 |
2.4.2 RS序列跳频码构造 |
2.4.3 Latin Square序列跳频码构造 |
2.4.4 Costas序列跳频码构造 |
2.5 跳频同步 |
2.6 小结 |
第三章 子载波映射方式 |
3.1 时间连续子载波映射 |
3.1.1 单子载波映射 |
3.1.2 随机多子载波映射 |
3.1.3 分组分散式子载波映射 |
3.1.4 分组集中式子载波映射 |
3.1.5 分组随机式子载波映射 |
3.2 时间间隔多子载波映射 |
3.2.1 固定时间间隔分组分散式子载波映射 |
3.2.2 固定时间间隔分组集中式子载波映射 |
3.2.3 固定时间间隔分组随机式子载波映射 |
3.2.4 随机时间间隔分组随机子载波映射 |
3.3 小结 |
第四章 FH-OFDM系统性能仿真 |
4.1 信道干扰 |
4.2 系统结构 |
4.3 跳频序列构造 |
4.3.1 非连续抽头选取m序列跳频序列构造 |
4.3.2 RS序列跳频序列构造 |
4.3.3 Latin Square序列跳频序列构造 |
4.3.4 Costas序列跳频序列构造 |
4.4 系统仿真与性能分析 |
4.4.1 在高斯信道下性能仿真与分析 |
4.4.2 在瑞利信道下性能仿真与分析 |
4.4.3 在单频干扰下性能仿真与分析 |
4.4.4 在多频干扰下性能仿真与分析 |
4.4.5 在部分频带干扰下性能仿真与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OFDM技术的跳频跳时系统硬件结构设计与仿真 |
5.1 系统架构 |
5.2 主要模块设计及仿真 |
5.2.1 发送端pattern_rs模块设计及仿真 |
5.2.2 buffer模块设计及仿真 |
5.2.3 scm模块设计及仿真 |
5.2.4 syn模块设计及仿真 |
5.2.5 接收端rx_pattern_rs模块设计及仿真 |
5.2.6 de_scm模块设计及仿真 |
5.2.7 debuffer模块设计及仿真 |
5.2.8 系统混合仿真 |
5.3 逻辑综合 |
5.3.1 tx_FHTH模块逻辑综合 |
5.3.2 rx_FHTH模块逻辑综合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QPSK调制的扩频通信技术及其FPGA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扩频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现状 |
1.2.3 QPSK调制解调技术研究现状 |
1.2.4 FPGA的发展和应用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2章 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 |
2.1 扩频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 |
2.2 扩频通信系统的特点 |
2.3 直接序列扩频数学模型 |
2.4 m序列的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扩频通信系统发射端信号生成 |
3.1 扩频调制原理 |
3.1.1 QPSK调制原理 |
3.1.2 差分编码解码 |
3.1.3 成形滤波原理 |
3.2 扩频调制仿真 |
3.3 扩频调制FPGA设计 |
3.3.1 码变换模块 |
3.3.2 成形滤波模块 |
3.3.3 数字上变频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扩频系统接收端信号解调设计与实现 |
4.1 数字下变频模块设计 |
4.2 直扩信号解扩方案设计 |
4.2.1 序列相位搜索法原理 |
4.2.2 延迟锁定跟踪环路设计 |
4.3 载波同步和伪码同步联合同步 |
4.3.1 载波同步环路设计 |
4.3.2 载波与伪码联合同步环路设计 |
4.3.3 伪码同步环路的FPGA实现 |
4.3.4 联合同步环路FPGA模块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调试及功能验证 |
5.1 系统测试方案 |
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1 扩频调制信号生成验证 |
5.2.2 直扩系统解扩解调验证 |
5.2.3 EVM测试 |
5.3 误码率分析 |
5.4 资源占用率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直扩系统可靠接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载波同步技术研究现状 |
1.3 分集合并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章节结构 |
第二章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 |
2.1 扩频通信 |
2.1.1 扩频技术基本原理 |
2.1.2 扩频系统分类 |
2.1.3 扩频通信的优点 |
2.1.4 香农定理 |
2.2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基本原理 |
2.2.1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基本框架 |
2.2.2 直接序列扩频的主要参数 |
2.3 扩频码选择 |
2.3.1 m序列 |
2.3.2 Gold序列 |
2.4 直扩系统接收关键技术 |
2.4.1 同步技术 |
2.4.2 分集合并技术 |
2.4.3 直扩系统中信号接收技术的不足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载波同步技术研究与分析 |
3.1 系统理论模型 |
3.2 载波同步算法与分析 |
3.2.1 时域载波同步算法 |
3.2.2 频域载波同步算法 |
3.2.3 算法性能与仿真分析 |
3.3 载波同步算法的改进 |
3.3.1 改进的插值同步算法 |
3.3.2 改进的PMF-FFT同步算法 |
3.3.3 改进PMF-FFT算法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集合并技术研究与分析 |
4.1 分集合并技术概述 |
4.2 分集合并算法与分析 |
4.2.1 分集合并算法研究 |
4.2.2 算法性能与仿真分析 |
4.3 基于前向门限检测的MMSE合并算法与分析 |
4.3.1 基于前向门限检测的MMSE合并算法研究 |
4.3.2 算法性能与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可靠直扩系统方案设计与仿真分析 |
5.1 直扩通信系统发射机结构 |
5.2 直扩通信系统接收机结构 |
5.2.1 载波同步模块 |
5.2.2 分集接收模块 |
5.3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5.3.1 频偏对信号接收方案性能的影响 |
5.3.2 导频长度对信号接收方案性能的影响 |
5.3.3 干扰对信号接收方案性能的影响 |
5.3.4 抗干扰通信系统方案性能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BOC调制的卫星导航通信链路抗干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卫星导航信号体制的研究现状 |
1.2.3 干扰下卫星导航系统信号误码率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
1.3.1 研究思路和步骤 |
1.3.2 章节安排 |
第2章 BOC调制与音频干扰 |
2.1 BPSK-R调制 |
2.1.1 原理 |
2.1.2 频谱特性分析 |
2.2 BOC调制 |
2.2.1 原理 |
2.2.2 频谱性质 |
2.3 音频干扰 |
2.3.1 单音干扰 |
2.3.2 多音干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BOC调制在干扰下的性能研究 |
3.1 BPSK-R调制的性能研究 |
3.1.1 AWGN信道下抗噪性能与数值仿真 |
3.1.2 单音干扰下误码率与仿真 |
3.2 AWGN信道下的BOC调制抗噪性能 |
3.2.1 数学模型 |
3.2.2 理论推导 |
3.2.3 数值仿真 |
3.3 单音干扰下的BOC调制研究 |
3.3.1 理论推导 |
3.3.2 数值仿真 |
3.4 多音干扰下的BOC调制研究 |
3.4.1 理论推导 |
3.4.2 数值仿真 |
3.5 任意干扰下的BOC调制研究 |
3.5.1 理论推导 |
3.5.2 数值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CBOC调制在干扰下的性能研究 |
4.1 CBOC调制原理及分析 |
4.1.1 MBOC调制原理 |
4.1.2 CBOC调制原理及数学模型 |
4.2 AWGN信道下的CBOC调制抗噪性能 |
4.2.1 理论推导 |
4.2.2 数值仿真 |
4.3 单音干扰下的CBOC调制研究 |
4.3.1 理论推导 |
4.3.2 数值仿真 |
4.4 多音干扰下的CBOC调制研究 |
4.4.1 理论推导 |
4.4.2 数值仿真 |
4.5 任意干扰下的CBOC调制研究 |
4.5.1 理论推导 |
4.5.2 数值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DSSS的二维信息传输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DSSS通信技术现状 |
1.2.2 多进制扩频通信技术现状 |
1.3 论文结构 |
第2章 传统DSSS通信机理的研究 |
2.1 传统DSSS通信技术的概况 |
2.2 传统DSSS信号的产生原理 |
2.2.1 传统DSSS信号的产生 |
2.2.2 传统DSSS信号的功率谱 |
2.3 传统DSSS信号的接收原理 |
2.3.1 传统DSSS信号的接收 |
2.3.2 传统DSSS信号同步方法的研究 |
2.4 传统DSSS的性能评价 |
2.4.1 系统的射频带宽 |
2.4.2 系统的处理增益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2D-DSSS信息传输的信号产生方法 |
3.1 理论依据 |
3.2 2D-DSSS传输信号的总体产生机制 |
3.2.1 自适应传输模式原理 |
3.2.2 高效传输模式原理 |
3.2.3 多序列扩频伪码的构造 |
3.2.4 2D-DSSS映射关系模型 |
3.3 2D-DSSS信号发送端的传输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2D-DSSS信息传输的信号接收方法 |
4.1 理论依据 |
4.2 2D-DSSS传输信号的总体接收机制 |
4.2.1 自适应接收模式原理 |
4.2.2 高效接收模式原理 |
4.2.3 2D-DSSS信号同步方法 |
4.2.4 2D-DSSS反映射关系模型 |
4.3 2D-DSSS信号接收端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性能及仿真分析 |
5.1 2D-DSSS传输方法的性能评价 |
5.1.1 系统数据传输性能 |
5.1.2 系统误码性能 |
5.2 2D-DSSS传输方法发送端的仿真分析 |
5.3 2D-DSSS传输方法接收端的仿真分析 |
5.3.1 2D-DSSS接收性能的仿真与分析 |
5.3.2 2D-DSSS误码性能的仿真与分析 |
5.4 2D-DSSS与传统DSSS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时域窄带干扰抑制技术 |
1.2.2 变换域窄带干扰抑制技术 |
1.2.3 基于神经网络的窄带干扰抑制技术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概述 |
2.1 直扩通信系统基本原理 |
2.2 直扩系统抗干扰原理 |
2.3 直扩系统主要特点 |
2.4 扩频通信抗干扰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时域窄带干扰抑制技术 |
3.1 时域自适应预测技术基本原理 |
3.2 时域线性自适应预测技术 |
3.3 时域非线性自适应预测技术 |
3.4 常见窄带干扰模型 |
3.4.1 单音干扰 |
3.4.2 多音干扰 |
3.4.3 自回归干扰 |
3.4.4 窄带高斯噪声干扰 |
3.4.5 调制信号干扰 |
3.5 实验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频域窄带干扰抑制技术 |
4.1 频域窄带干扰抑制技术原理 |
4.2 时域加窗性能分析 |
4.3 常用的频域窄带干扰抑制技术 |
4.3.1 频域自适应滤波技术 |
4.3.2 频域阈值干扰抑制算法 |
4.3.3 频域边带相关置换算法 |
4.4 一种改进的频域抑制算法 |
4.5 实验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窄带干扰抑制技术 |
5.1 神经网络概述 |
5.2 基于PRNN的干扰抑制算法 |
5.3 RTRL算法 |
5.4 基于码辅助的PRNN窄带干扰抑制算法 |
5.5 实验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直扩空时的多域联合MIMO通信抗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MIMO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军用通信系统抗干扰发展现状 |
1.3 论文内容介绍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多域联合MIMO通信系统基本原理 |
2.1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 |
2.1.1 扩频通信理论基础 |
2.1.2 直扩通信组成及分析 |
2.1.3 直扩通信基本参数 |
2.2 扩频码序列 |
2.2.1 m序列 |
2.2.2 Gold序列 |
2.3 MIMO通信空时分组码 |
2.3.1 MIMO通信系统 |
2.3.2 Alamouti编译码原理 |
2.3.3 STBC编译码原理 |
2.3.4 MIMO通信误码率性能分析 |
2.4 多域联合MIMO通信信道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域联合MIMO通信系统设计 |
3.1 DSST-MIMO通信系统模型及数学模型 |
3.1.1 DSST-MIMO通信系统模型 |
3.1.2 DSST-MIMO通信系统数学模型 |
3.1.3 DSST编码算法原理 |
3.1.4 DSST译码算法原理 |
3.2 STDS-MIMO通信系统模型及数学模型 |
3.2.1 STDS-MIMO通信系统模型 |
3.2.2 STDS-MIMO通信系统数学模型 |
3.2.3 STDS编译码算法原理 |
3.3 DSST-MIMO和STDS-MIMO通信系统性能比较 |
3.3.1 多域联合MIMO通信系统参数和指标设置 |
3.3.2 DSST-MIMO和STDS-MIMO通信系统性能比较 |
3.4 DSST-MIMO通信系统仿真 |
3.4.1 DSST-MIMO通信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
3.4.2 天线规模对DSST-MIMO通信系统性能影响 |
3.4.3 直扩技术对DSST-MIMO通信系统性能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DSST-MIMO通信系统抗干扰性能分析 |
4.1 军用通信干扰样式 |
4.2 宽带干扰下DSST-MIMO通信系统抗干扰性能分析 |
4.3 单音干扰下DSST-MIMO系统抗干扰性能分析 |
4.3.1 不同干扰幅度对DSST-MIMO通信系统性能影响 |
4.3.2 不同干扰频率对DSST-MIMO通信系统性能影响 |
4.3.3 不同干扰相位对DSST-MIMO通信系统性能影响 |
4.4 脉冲干扰下DSST-MIMO系统抗干扰性能分析 |
4.4.1 不同占空比对DSST-MIMO通信系统性能影响 |
4.4.2 不同脉冲周期对DSST-MIMO通信系统性能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时间反转镜水声扩频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2 水声通信研究现状 |
1.3 水声扩频通信研究现状 |
1.4 时间反转镜技术研究现状 |
1.5 Rake接收技术研究现状 |
1.6 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水声扩频通信系统 |
2.1 引言 |
2.2 扩频通信理论 |
2.2.1 扩频通信理论基础 |
2.2.2 扩频码理论 |
2.3 直接序列水声扩频通信系统 |
2.3.1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 |
2.3.2 直扩系统抗干扰原理分析 |
2.3.3 直扩系统抗多径性能分析 |
2.4 广义M元水声扩频通信系统 |
2.4.1 M元扩频水声通信系统 |
2.4.2 循环移位扩频水声通信系统 |
2.4.3 M元CSK扩频水声通信系统 |
2.5 水声扩频通信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
2.5.1 高斯信道下直扩系统性能仿真 |
2.5.2 水声信道下直扩系统性能仿真 |
2.5.3 广义M元扩频系统性能仿真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时间反转镜水声扩频通信技术 |
3.1 引言 |
3.2 时间反转镜分析 |
3.2.1 时间反转镜原理 |
3.2.2 单阵元时间反转镜聚焦增益分析 |
3.2.3 多径结构对单阵元时间反转镜的影响 |
3.3 被动时反水声扩频通信系统 |
3.3.1 被动时间反转镜原理 |
3.3.2 参数设计选取方案 |
3.4 虚拟时反水声扩频通信系统 |
3.4.1 虚拟时间反转镜原理 |
3.4.2 信道估计方法 |
3.5 仿真分析 |
3.5.1 单阵元时间反转镜聚焦增益仿真分析 |
3.5.2 时反镜水声扩频通信系统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扩频系统下的Rake接收技术 |
4.1 引言 |
4.2 Rake接收技术原理 |
4.2.1 Rake接收机结构图 |
4.2.2 扩频系统中Rake接收机性能 |
4.3 Rake接收机信号合并方式 |
4.3.1 选择性合并 |
4.3.2 最大比合并 |
4.3.3 等增益合并 |
4.4 结合时间反转镜的Rake接收系统 |
4.4.1 结合时反镜的Rake接收原理 |
4.4.2 结合时反镜的Rake接收性能 |
4.5 仿真分析 |
4.5.1 Rake接收技术仿真分析 |
4.5.2 结合时反镜的Rake接收系统仿真分析 |
4.5.3 信道均衡方法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时反镜水声扩频通信系统水池实验 |
5.1 水池实验概况 |
5.2 水声扩频通信系统水池实验 |
5.3 时反镜水声扩频通信系统水池实验 |
5.4 扩频系统下Rake接收系统水池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自编码扩频通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扩频通信概论 |
2.1 扩频通信系统 |
2.1.1 扩频通信理论 |
2.1.2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理论 |
2.1.3 直扩系统抗干扰性能分析 |
2.1.4 直扩系统的低截获概率特性 |
2.2 常用扩频序列 |
2.2.1 m序列 |
2.2.2 Gold序列 |
2.2.3 Walsh序列 |
2.2.4 仿真对比 |
2.3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的安全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编码扩频系统 |
3.1 自编码扩频通信基本原理 |
3.2 自编码扩频序列特性 |
3.2.1 自编码扩频序列的概率分布 |
3.2.2 自编码扩频序列的统计分布 |
3.3 自编码扩频通信抗干扰性能分析 |
3.3.1 抗高斯白噪声能力 |
3.3.2 抗单频干扰能力 |
3.3.3 抗窄带干扰能力 |
3.3.4 抗多径干扰能力 |
3.3.5 抗多址干扰的能力 |
3.4 自干扰导致误码传播的问题 |
3.5 自编码扩频系统自干扰问题改进方法 |
3.5.1 自编码扩频系统自干扰问题改进模型 |
3.5.2 纠错码的选择 |
3.5.3 仿真分析 |
3.6 自编码扩频系统安全性改进方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编码扩频系统的同步捕获方法研究 |
4.1 扩频系统同步捕获方法概述 |
4.2 自编码扩频通信系统同步捕获方法原理 |
4.3 自编码扩频通信同步码选择 |
4.4 基于周期性发送同步码的同步捕获方法的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单频干扰在直扩系统中的误码性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水声扩频通信技术研究[D]. 陈慧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基于OFDM的数字跳频通信技术研究及其硬件设计[D]. 赵洪毅. 西北大学, 2020(02)
- [3]基于QPSK调制的扩频通信技术及其FPGA实现[D]. 张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直扩系统可靠接收关键技术研究[D]. 钟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基于BOC调制的卫星导航通信链路抗干扰研究[D]. 董浩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6]基于DSSS的二维信息传输方法研究[D]. 贾世瑶.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7]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 颜灵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8]基于直扩空时的多域联合MIMO通信抗干扰技术研究[D]. 杨旭.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8)
- [9]时间反转镜水声扩频通信技术研究[D]. 马冬冬.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8)
- [10]自编码扩频通信系统研究[D]. 陈秀芹. 东南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