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机磷农药的危害及其防范(论文文献综述)
郭宇[1](2020)在《山东省某河道污水处理设施设计与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同步响应美丽中国建设,国家和山东省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河道污染治理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此举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河道污水处理的重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是当下解决河道污染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目前在河道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和运行领域仍处在探索发展阶段,缺乏详尽的资料和分析。因此,本文从解决山东省某河道污水污染问题出发,旨在探究河道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运行技术参数和运行效果,为解决河道污水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本文通过对山东省某河河道污水的来源类型、污水的日流量、河道周边环境进行调研,并且通过对污水的采样检测,记录COD、BOD5、TP、TN、SS、氨氮和pH等相关参数进行分析。根据进出水水质、处理量等要求,设计建立污水处理厂以解决河道污水问题。经比选,污水处理厂的预处理工艺选取粗细格栅、旋流沉砂池、水质水量调节池、水解酸化池,生物处理选取A/O处理法和MBR膜法。对污水处理厂运行一年的进出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表明该河道污水处理厂达到设计要求。运行一年来,进出水COD均值分别为250.265mg/L和13.156mg/L,年平均去除率为94.37%;进出水BOD5均值分别为98.468mg/L和5.142mg/L,年平均去除率为94.79%;进出水氨氮均值分别为33.083mg/L和1.008mg/L,年平均去除率为96.93%;进出水SS均值分别为121.613mg/L和1.447 mg/L,年平均去除率为98.81%;进出水TP均值分别为3.009mg/L和0.208 mg/L,年平均去除率为93.07%;进出水TN均值分别为43.686mg/L和3.468mg/L,年平均TN去除率为92.05%,各项出水指标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和环保部门对出水指标的要求,表明该河道污水处理厂整体运行效率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通过对该河道污水处理厂设计与运行进行研究,河道污水厂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污水来源及水质参数,还要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契合性,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处理工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受到进水水质的影响,根据进水水质调整运行参数是污水处理厂优化运行的关键。
刘金荣[2](2019)在《黑龙江省蔬菜农药残留现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不仅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食品安全问题,还会引发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农药使用,完善农药残留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意义重大。黑龙江省地处我国最东北部,四季分明,季节温差大,夏秋季节蔬菜供应相对充足,而淡季蔬菜自给率只有55-60%。供应我省的外埠蔬菜主要来自山东、辽宁、河北等省,外埠蔬菜供应品种主要有黄瓜、茄子、西红柿、芹菜等几十个品种。本文主要对2015-2017年间黑龙江省15个市(地)的蔬菜农药残留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和统计,抽样蔬菜种类为白菜类、葱蒜类、豆类、甘蓝类、瓜类、绿叶菜类、茄果类、薯芋类、芥菜类和根菜类等10类;抽样范围包括蔬菜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和超市;农药检测种类包括禁用农药、限用农药和常规农药共58种。主要结果如下:(1)2015-2017年,黑龙江省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分别为97.91%、97.00%、98.51%,三年平均合格率为97.81%;(2)从三年监测结果的整体情况来看,本省和外省样品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产地为本省的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总体高于外省;(3)不同种类蔬菜农药残留三年平均合格率结果显示,芥菜类最高,合格率为100%,白菜类和绿叶菜类最低,合格率分别为95.99%、94.54%;(4)从超标农药的种类来看,禁用农药六六六有超标情况,非禁用农药氧乐果、克百威、毒死蜱等的超标率比较高。分析黑龙江省农药残留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户违规使用农药、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农药检测体系不健全和蔬菜生产经营不规范。为控制黑龙江省蔬菜农药残留,本文提出以下对策:(1)加强对蔬菜种植户使用农药的宣传,对种植户科学使用农药进行培训;(2)加大对蔬菜质量安全的检测力度,完善监测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水平;(3)推进蔬菜规范化生产,普及良好农业规范,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本调查通过对以上农药残留结果的统计分析,揭示了黑龙江省农药残留超标的原因,提出了有效控制蔬菜农药残留的对策,为确保黑龙江省蔬菜质量安全,完善蔬菜农药检测体系,加快蔬菜安全化生产提供保障,促进黑龙江省蔬菜产业科学健康发展。
韦润宇[3](2019)在《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亚致死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外对家蚕(Bombyx mori L.)农药毒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急性毒性的研究,对由微量农药引起的亚致死效应研究甚少。本文选择两种对家蚕剧毒级别的新烟碱类农药噻虫啉和噻虫胺,根据预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设定亚致死浓度梯度,使用浸液法处理桑叶连续饲喂家蚕由2龄起蚕发育到5龄末上蔟结茧化蛹,探究微量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的亚致死效应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通过浸液法测定噻虫啉和噻虫胺对家蚕的急性毒性,测得噻虫啉对家蚕2龄起蚕的96 h LC50为0.235 mg/L,噻虫胺对家蚕2龄起蚕的96 h LC50为0.076 mg/L根据毒性评价标准两种药剂均属于剧毒农药,对家蚕高风险建议禁止在桑园及周边施用。2、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发育历期的影响为较高浓度下家蚕发育历期与对照相比延长,较低浓度下家蚕发育历期缩短。在同一药剂浓度下,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发育历期的影响随龄期增长而增强。3、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眠蚕、熟蚕重量的影响为较高浓度组家蚕眠蚕、熟蚕重量与对照组相比减少,较低浓度组家蚕眠蚕、熟蚕重量增加。同一浓度下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眠蚕、熟蚕重量的影响随龄期增长而增强。4、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饲料效率的影响表现为在较高浓度下供试家蚕给桑干量、食下干量、消化干量增加,食下率、消化量、消化率和蚕茧转换效率、茧层转化效率下降;较低浓度下家蚕食下干量、食下率、消化量、消化率和蚕茧转换效率、茧层转化效率提高。5、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经济性状的影响为较高浓度下家蚕上蔟前存活率、化蛹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下降,死笼率上升,噻虫胺7.6·10-3mg/L浓度不结茧;较低浓度时家蚕上蔟前存活率、化蛹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提高,死笼率下降。6、通过研究确定,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的亚致死效应表现为:农药处理浓度较高时家蚕生长发育、取食消化、经济性状受到抑制;噻虫啉噻虫胺较低浓度时对家蚕生长发育、取食消化、经济性状有一定促进作用。
赵然然[4](2018)在《长江三角洲流域三唑磷等三种农药水生生物基准制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以农业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国家,农药生产、使用量都非常大,长期以来,农药的大量使用已对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使水生生物及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危害。水质标准在水环境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水质标准的制订又是以水质基准为基础和科学依据的。水生生物基准是水质基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水生生物基准研究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农药水生生物基准的研究更是缺乏。水生生物基准是具有区域性的,不同区域水生生物的区系特点和物种敏感性存在差异,因此,农药水生生物基准的制定应基于特定区域代表性水生生物物种的毒性数据。长三角流域是我国农药生产最为集中及使用量最多的区域,农药生产废水的点源排放和农药使用后的面源排放对水生生物和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本文以长三角流域为研究区域,开展三唑磷、马拉硫磷和多菌灵三种农药基准制定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14种代表性的本土物种作为本项研究的试验物种,采用国家标准或国际上推荐的毒性试验方法,开展了三唑磷等三种农药对14个物种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由此得到三种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数据。(2)对14个物种中的部分物种开展了三唑磷等三种农药的慢性毒性效应研究,得到相应的慢性毒性数据。(3)以三种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急慢性毒性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和毒性百分数排序法推导得出三种农药的水生生物基准值,其中,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出的三唑磷、马拉硫磷和多菌灵的急性基准值分别为0.1223μg·L-1、2.7995μg·L-1和4.0957μg·L-1,慢性基准值分别为0.0022μg·L-1、0.1176μg·L-1和0.0131μg·L-1;采用毒性百分数排序法推导出的三唑磷、马拉硫磷和多菌灵的急性基准值分别为0.0172μg·L-1、0.3114μg·L-1 和 10.13μg·L-1,慢性基准值分别为0.0006μg·L-1、0.0262μg·L-1和0.0647μg·L-1。(4)通过对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和毒性百分数排序法的比较发现,在推导不同种类农药的基准值时,两种方法各自显示出其优劣势及适用性,因此,为了使得到的农药基准值更加准确,在推导农药水生生物基准时应同时采用两种方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经分析比较后提出基准推荐值。在此基础上,最终提出三种农药的基准推荐值,即三唑磷的急性基准值和慢性基准值分别为0.0172μg·L-1和0.0006μg·g-1;马拉硫磷的急性基准值和慢性基准值分别为0.3114μg·L-1和0.0262μg·L-1;多菌灵的急性基准值和慢性基准值分别为4.095μg·L-1和0.0131μg·L-1。
马仲遥,翟奎露,王楠[5](2015)在《无害化使用土地事关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土地是国家最宝贵的事关国民生存的天然资源。工业化的进程造成的污染和追求高产而滥用农药、过度使用化肥使得土地毒化日益严重,这会严重危及食品安全、危害国民身心素质,进而影响国家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本文从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保护土地资源的背景、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出发,进一步介绍了已报道的中国土地受污染现状以及土地污染的直接危害、间接危害,提出了国家要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坚守食品安全,要坚守食品安全要从无害化安全使用土地开始,最终要设立《土地防止污染法》来保驾护航才能实现。
钟秀娣[6](2014)在《食品中苯并咪唑类农药的快速荧光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葡萄酒是日常生活中深受人们喜爱的酒精饮料,然而在葡萄的种植过程中经常施用各种农药以保证葡萄植枝正常生长以及提高葡萄产量,其中苯并咪唑类杀菌剂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因不同真菌引起的葡萄病害如白腐病、灰霉病、炭疽病和黑豆病,施用杀菌剂后,可能导致其在葡萄中残留,并经过加工过程进入葡萄酒中,消费者食用残存农药的葡萄及其制品,将对人们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因此建立红葡萄酒中苯并咪唑类农药的快速、灵敏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用于分析苯并咪唑类农药的方法主要是色谱法,这种方法往往需要繁琐耗时的前处理过程,分析成本昂贵,且不适于大批量样品的快速筛查。基于同步荧光法与导数技术、化学计量学方法结合产生的协同作用,本文发展了多种快速、简单、灵敏的荧光方法分析红葡萄酒样品中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论文分为以下三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介绍了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的进展,并总结了苯并咪唑类农药的分析研究现状,包括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方法,以及其在葡萄及葡萄酒中残留的分析研究现状;其次,阐述了同步荧光法的理论知识及分析应用,以及同步荧光法与导数技术的联用及其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并介绍了化学计量学方法与荧光法联用的发展及特点;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设想。第二章基于导数恒波长同步荧光法具有简化谱图、减少散射光影响、提高选择性和灵敏度的优势,建立一种可对基体复杂的红葡萄酒样品中噻菌灵进行快速、简单、灵敏分析的检测方法,并分别采用超声萃取方法和微波辅助萃取方法提取加标红葡萄酒样品中的噻菌灵。所建立的方法大大简化了样品前处理过程,整个分析过程(包括样品制备和检测过程)可在0.5h内完成,实现了对红葡萄酒样品中噻菌灵含量的快速筛查。第三章建立了同时分析红葡萄酒样品中噻菌灵和麦穗宁的导数恒能量同步荧光法和激发发射矩阵三维荧光技术与化学计量学方法联用的检测方法。荧光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和三线性分解算法,可有效地解析噻菌灵和麦穗宁的荧光光谱,解决了由于二者光谱重叠严重难以实现同时定量分析的难题,以“数学分离”代替“化学分离”,避免了常规分析仪器中繁琐耗时的样品前处理过程,实验结果令人满意,是一种快速、简单、可靠的同时分析红葡萄酒样品中噻菌灵和麦穗宁含量的检测方法。
张海峰[7](2014)在《基于卟啉分子印迹膜对有机磷类农药的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药残留已经成为阻碍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个致命问题,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如何加强和完善农药残留检测体系,尤为显得至关重要,在传统的农药残留检测中,由于耗时,耗力,仪器体积大等原因一直未大范围推广,分子印迹技术的提出有望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农药残留检测更加简捷,快速,灵敏。本文旨在制备以卟啉为功能单体的分子印迹膜,以有机磷类似物甲基膦酸二甲酯(DMMP)作为模板分子,研究分子印迹膜对模板分子的特异性结合,以及检测性能,达到对农药分子的识别与检测。1)文中采用Alder法以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醛、吡咯为原料合成单羟基卟啉MHTPP,进一步合成金属卟啉化合物单羟基锌/锰卟啉,以此为原料通过与甲基丙烯酰氯反应接入酰氧键,得到最终产物5-(4-甲基丙烯酰氧苯基)-10,15,20-三苯基锌/锰卟啉(Zn/MnMOTPP),并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对终产物进行了表征。2)分别以MAA,MAA+烯基锌卟啉,MAA+烯基锰卟啉为功能合成了DMMP分子印迹膜,红外图谱显示印迹膜中,特征峰的振动都存在于其位移范围内,非印迹膜中-P=O的振动峰不存在,证明印迹膜制备成功;SEM显示膜的表面致密,平整,洗脱后有许多孔状结构出现;3)吸附实验中,印迹膜表现出来很好的吸附特性,非印迹膜仅仅物理吸附,对与DMMP的相似的有机磷农药吸附中,膜对DMMP表现出了高的特异性。4)通过荧光和紫外可见光谱对膜洗脱前后的光谱变化进行了研究,证明洗脱后膜的光谱强度有降低,与DMMP溶液的系列浓度反应,有很好的线性关系;5)可视化阵列显示,膜与不同浓度DMMP进行吸附反应后呈现不同的颜色,从而建立了膜与DMMP溶液浓度的一一对应关系;
姚培培,周纯,罗明标,倪妍[8](2013)在《江西省农药使用情况调查与农药残留风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江西省农民为调查对象,采用发放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考察了目前江西省农药使用情况,统计出江西省农药在水稻、蔬菜农作物上及其总的使用率并列出了对使用率最高的前几种农药。针对总使用率最高的敌敌畏(使用率20.44%)、杀虫双(使用率20.22%)和敌杀死(使用率17.98%)三种农药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它们的化学结构推断出其物理、化学特性,结合其它方面知识用来分析其农药的特性及其农残降解速率,并对此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得出杀虫双应尽量避免使用。
陈苏芳,唐朗,张光涛,王宁,丁情,舒涛,陈国元[9](2012)在《2009—2011年武汉市某市场果蔬农药残留状况调查及预防对策》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武汉市售蔬菜、水果中农药残留现状及趋势,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针对性强的、有效的农药监管防治对策和为消费者自己的预防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09—2011年每年7月从武汉市某市场采集样品,利用安鑫宝PR-3新型果蔬农药残留速测仪(以及配套的试纸)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结果 2009—2011年检测水果蔬菜共191种,总阳性率为38.22%。阳性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水果类与蔬菜类农药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P<0.05)。结论武汉市农贸市场销售的蔬果中农药残留情况较为严重,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从农药生产、销售源头加强管理,开展农药残留危害及其防范的宣传教育。消费者从挑选、暴晒、去皮等途径加强自我保护,防治农药危害身体健康。
袁丙强[10](2012)在《三唑磷在室内淡水微宇宙中的生态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微宇宙被认为是生态毒理学研究中很有价值的试验方法,它是在系统水平上研究毒物对生态系统影响和生态系统对毒物适应能力的有用工具。目前微宇宙正朝着标准化和高度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微宇宙系统作为化学品生态毒理效应的筛选工具,可与单物种毒性试验,野外试验结合,组成不同终点水平的毒性试验栅。本研究以稻田广泛使用的三唑磷为研究对象,以单物种毒性试验和微宇宙试验为研究手段,研究了三唑磷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其结果如下:三唑磷对小球藻、斜生栅藻、羊角月牙藻和莱哈依藻的72h ECso分别为13.78、11.59、17.74和21.08mg/L。四种藻对三唑磷的敏感性依次为:莱哈依藻>羊角月牙藻>小球藻>斜生栅藻。三唑磷对大型溞的48h ECso为35.39μ g/L,三唑磷对轮虫的24h ECso为8.57mg/L,对介虫的48h EC5o为101.33μ g/L对第0、1、3、7、21和57天各组微宇宙中三唑磷浓度进行了测定,52.5μg/L三唑磷浓度组中三唑磷的浓度在七天内降解到了4.74μ g/L。0.35μg/L在第57天未检出。微宇宙空白对照中,植物藻生物体积最大时出现在第0天,大型溞的最大密度出现在第9天。各微宇宙中植物藻在第0天达到最大密度,在加入三唑磷前期(0-9天),52.5μ g/L的三唑磷对植物藻的抑制明显,在第57天试验结束时,低浓度组三唑磷0.35和1.75μ g/L的三唑磷浓度组对微宇宙中植物藻的影响效果显着。52.5μ g/L的三唑磷对大型溞的繁殖抑制效果最明显,持续时间最长(0-18天),对于52.5μ g/L的浓度组,小溞要比大溞敏感。三唑磷作用下,轮虫的最大密度出现的时间发生了延迟,浓度越高轮虫最大密度出现的时间越晚。52.5μg/L浓度组对介虫种群密度的抑制作用显着,在三唑磷的影响下,52.5μ g/L浓度组中的介虫最后全部死亡。试验表明:绿藻不仅可以为系统提供氧气和食物,同时也可能吸收降解三唑磷,因此三唑磷在本系统中被快速降解,52.5μ g/L浓度组中始终有大型溞存在,依靠动植物尸体和排泄物为食的介虫会在微宇宙中消失。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对pH、浊度、电导率和溶解氧等理化参数进行了测定,这些参数的变化均在微宇宙中各种生物适宜的生存范围之内。
二、有机磷农药的危害及其防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磷农药的危害及其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某河道污水处理设施设计与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污染及其处理相关概念 |
1.1.1 水污染状况 |
1.1.2 污水的性质及污染指标 |
1.1.3 水污染的危害 |
1.2 水环境保护和污水处理 |
1.2.1 水环境保护 |
1.2.2 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
1.2.3 污水处理等级要求 |
1.3 污水处理常见工艺 |
1.3.1 A/O工艺 |
1.3.2 SBR工艺 |
1.3.3 氧化沟工艺 |
1.3.4 A/O-MBR工艺 |
1.4 河道污染现状及研究进展 |
1.4.1 我国河道污染状况 |
1.4.2 河道污水治理研究现状 |
1.5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对象及污水处理工艺选择 |
2.1 研究对象 |
2.1.1 河道基本情况概述 |
2.1.2 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的确定 |
2.1.3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确定 |
2.2 污水处理厂主体工艺选择 |
2.2.1 A/O工艺与三槽式氧化沟处理工艺 |
2.2.2 生物处理技术与MBR组合处理工艺特点 |
2.2.3 河道污水处理厂工艺选取 |
2.3 污水处理厂工艺选型 |
2.3.1 MBR工艺的选型 |
2.3.2 旋流沉砂池的选型 |
2.3.3 调节池的选型 |
2.4 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 |
2.4.1 污水处理厂主体工艺的选择 |
2.4.2 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 |
2.4.3 工艺描述 |
2.5 小结 |
第3章 山东某河道污水处理厂设计计算及工艺设计 |
3.1 污水处理厂设计 |
3.1.1 污水处理厂设计流量计算 |
3.1.2 设计范围及要求 |
3.1.3 自然危害因素及其防范方案 |
3.2 工艺设计及说明 |
3.2.1 污水处理各个工艺段介绍 |
3.2.2 污水处理厂MBR膜池工艺概况 |
3.2.3 污水处理工艺相关参数设计计算 |
3.3 污水处理厂预处理效果及整体构造 |
3.4 小结 |
第4章 污水处理运行效果分析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取样点设置与采样方法 |
4.2.2 检测方法 |
4.2.3 数据处理 |
4.3 污水处理厂运行进出水水质分析 |
4.3.1 COD处理效果分析 |
4.3.2 BOD5 处理效果分析 |
4.3.3 NH3-N处理效果分析 |
4.3.4 SS处理效果分析 |
4.3.5 TP处理效果分析 |
4.3.6 TN处理效果分析 |
4.3.7 pH变化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2)黑龙江省蔬菜农药残留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黑龙江省蔬菜产业现状 |
1.1.2 黑龙江省农药使用现状 |
1.1.3 黑龙江省蔬菜农药残留主要来源 |
1.1.4 黑龙江省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现状 |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黑龙江省蔬菜农药残留现状分析 |
2.1 样本收集及分析方法 |
2.1.1 样本范围 |
2.1.2 监测点布设 |
2.1.3 样品检测 |
2.1.4 评价标准 |
2.1.5 评价方法 |
2.2 2015年-2017年黑龙江省蔬菜农药残留结果及分析 |
2.2.1 2015年蔬菜农药残留抽检结果及分析 |
2.2.2 2016年蔬菜农药残留抽检结果及分析 |
2.2.3 2017年蔬菜农药残留抽检结果及分析 |
2.3 黑龙江省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的原因 |
2.3.1 违规使用农药 |
2.3.2 保护环境意识不强 |
2.3.3 检测体系不健全 |
2.3.4 蔬菜生产经营不规范 |
第3章 控制黑龙江省蔬菜农药残留对策 |
3.1 提高蔬菜种植户专业素质 |
3.1.1 加强蔬菜种植户的宣传 |
3.1.2 加大蔬菜种植户的培训 |
3.2 改善蔬菜种植环境 |
3.2.1 控制蔬菜用地污染 |
3.2.2 调整蔬菜生产布局 |
3.3 加大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力度 |
3.3.1 加强监管力度 |
3.3.2 完善监测体系 |
3.3.3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
3.4 推进蔬菜规范化生产 |
3.4.1 普及良好农业规范 |
3.4.2 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亚致死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新烟碱类农药噻虫啉噻虫胺概述 |
1.1.1 新烟碱类杀虫剂概述 |
1.1.2 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啉 |
1.1.3 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 |
1.2 家蚕的生物学特性 |
1.2.1 家蚕的生活史 |
1.3 农药对家蚕急性毒性的研究进展 |
1.4 农药对家蚕的亚致死效应研究进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药品和试剂 |
2.1.2 试验仪器 |
2.1.3 供试家蚕 |
2.1.4 桑叶 |
2.2 试验方法 |
2.2.1 供试家蚕的饲养 |
2.2.2 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
2.2.3 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亚致死效应的研究 |
2.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药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 |
3.2 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亚致死效应的研究 |
3.2.1 试验药剂浓度的确定 |
3.2.2 药剂对家蚕发育历期的影响 |
3.2.3 药剂对眠蚕、熟蚕重量的影响 |
3.2.4 药剂对家蚕饲料效率的影响 |
3.2.5 药剂对家蚕经济性状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的急性毒性的评价 |
4.2 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的亚致死效应评价 |
4.2.1 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发育历期的影响 |
4.2.2 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眠蚕、熟蚕重量的影响 |
4.2.3 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饲料效率的影响 |
4.2.4 噻虫啉、噻虫胺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
4.2.5 噻虫啉、噻虫胺的亚致死效应评价 |
5 主要结论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长江三角洲流域三唑磷等三种农药水生生物基准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地表水体中农药污染状况分析 |
1.1.1 我国地表水农药污染现状 |
1.1.2 水体农药污染的区域性特点 |
1.2 农药的生产与使用对长三角流域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
1.2.1 长三角流域农业生产及水环境现状 |
1.2.2 长三角流域农药的生产与使用状况 |
1.2.3 农药生产与使用对长三角流域水生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 |
1.3 水质标准和基准在水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
1.3.1 水质标准概念及其在水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
1.3.2 我国现行水质标准存在的问题 |
1.3.3 水生生物基准概念及其在水质标准制订中的作用 |
1.4 农药水生生物基准的研究进展 |
1.4.1 发达国家农药水生生物基准研究进展 |
1.4.2 国内农药水生生物基准的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意义 |
第2章 长江三角洲流域三唑磷水生生物基准制定研究 |
2.1 三唑磷的基本特性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受试农药 |
2.2.2 受试物种选择 |
2.2.3 毒性试验方法 |
2.2.4 基准推导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三唑磷对水生生物的毒性试验结果 |
2.3.2 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基准值 |
2.3.3 利用毒性百分数排序法推导基准值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长江三角洲流域马拉硫磷水生生物基准制定研究 |
3.1 马拉硫磷的基本特性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受试农药 |
3.2.2 受试物种选择 |
3.2.3 毒性试验方法 |
3.2.4 基准推导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3.1 马拉硫磷对水生生物的毒性试验结果 |
3.3.2 毒性数据库及相关文献中获取的急慢性毒性数据 |
3.3.3 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基准值 |
3.3.4 采用毒性百分数排序法推导基准值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长江三角洲流域多菌灵水生生物基准制定研究 |
4.1 多菌灵的基本特性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受试农药 |
4.2.2 受试物种选择 |
4.2.3 毒性试验方法 |
4.2.4 基准推导方法 |
4.3 研究结果 |
4.3.1 水生生物的毒性试验结果 |
4.3.2 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基准值 |
4.3.3 利用毒性百分数排序法推导基准值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5.1 研究成果总结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食品中苯并咪唑类农药的快速荧光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农药残留分析技术概述 |
1.1.1 农药概述 |
1.1.2 农药残留前处理技术简介 |
1.1.3 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简介 |
1.1.4 苯并咪唑类农药分析技术概述 |
1.1.4.1 苯并咪唑类农药概述 |
1.1.4.2 常用苯并咪唑类农药的萃取方法 |
1.1.4.3 常用的苯并咪唑类农药的检测方法 |
1.1.5 葡萄及葡萄酒中的农药残留及其分析方法概述 |
1.1.5.1 葡萄及葡萄酒概述 |
1.1.5.2 葡萄及葡萄酒中农药残留的主要来源 |
1.1.5.3 葡萄及葡萄酒中苯并咪唑类农药的分析方法 |
1.2 同步荧光法概述 |
1.2.1 同步荧光法 |
1.2.2 恒波长同步荧光法 |
1.2.3 恒能量同步荧光法 |
1.2.4 变角同步荧光法 |
1.2.5 同步荧光法与导数技术联用 |
1.3 化学计量学方法与荧光法的联用 |
1.3.1 化学计量学方法 |
1.3.2 偏最小二乘法与同步荧光法联用 |
1.3.3 三线性分解算法与激发发射三维荧光技术的联用 |
1.4 论文设想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恒波长同步荧光法快速检测红葡萄酒中的噻菌灵 |
2.1 超声萃取—导数恒波长同步荧光法快速检测红葡萄酒中的噻菌灵 |
2.1.1 引言 |
2.1.2 实验部分 |
2.1.2.1 仪器与试剂 |
2.1.2.2 样品来源与制备 |
2.1.2.3 测定方法 |
2.1.3 结果与讨论 |
2.1.3.1 荧光光谱分析 |
2.1.3.2 超声萃取条件优化 |
2.1.3.3 方法性能分析 |
2.1.3.4 干扰考察 |
2.1.4 小结 |
2.2 微波辅助萃取—导数恒波长同步荧光法快速检测红葡萄酒中的噻菌灵 |
2.2.1 引言 |
2.2.2 实验部分 |
2.2.2.1 仪器与试剂 |
2.2.2.2 样品来源与制备 |
2.2.2.3 测定方法 |
2.2.3 结果与讨论 |
2.2.3.1 微波萃取条件优化 |
2.2.3.2 方法性能分析 |
2.2.3.3 微波萃取法和超声萃取法比较 |
2.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荧光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快速分析葡萄酒中噻菌灵和麦穗宁含量 |
3.1 恒能量同步荧光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同时检测红葡萄酒中噻菌灵和麦穗宁含量 |
3.1.1 引言 |
3.1.2 实验部分 |
3.1.3 结果讨论 |
3.1.3.1 噻菌灵和麦穗宁的荧光光谱 |
3.1.3.2 恒能量差选择 |
3.1.3.3 萃取条件优化 |
3.1.3.4 偏最小二乘法(PLS)模型 |
3.1.3.5 方法性能分析 |
3.1.3.6 方法对照 |
3.1.4 小结 |
3.2 激发发射三维荧光技术结合三线性分解算法分析噻菌灵和麦穗宁含量 |
3.2.1 引言 |
3.2.2 实验部分 |
3.2.2.1 仪器及试剂 |
3.2.2.2 实验方法 |
3.2.3 结果与讨论 |
3.2.3.1 样品处理 |
3.2.3.2 噻菌灵和麦穗宁的荧光光谱 |
3.2.3.3 三维荧光技术-三线性分解算法建模 |
3.2.3.4 红葡萄酒中噻菌灵和麦穗宁的分析 |
3.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与展望 |
缩略语 |
在学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7)基于卟啉分子印迹膜对有机磷类农药的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有机磷农药检测概述 |
1.2.1 关于有机磷农药简介 |
1.2.2 关于有机磷农药的残留分析 |
1.3 分子印迹技术 |
1.3.1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及发展 |
1.3.2 分子印迹制备技术的分类 |
1.3.3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原料简介 |
1.3.4 分子印迹膜的制备方法 |
1.3.5 分子印迹膜的应用 |
1.4 卟啉化合物的结构与特点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功能单体的合成 |
2.1 引言 |
2.2 仪器和试剂 |
2.3 系列卟啉的合成 |
2.3.1 5-(4-羟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MHTPP)的合成 |
2.3.2 5-(4-羟基苯基)-10,15,20-三苯基锌卟啉的合成 |
2.3.3 5-(4-羟基苯基)-10,15,20-三苯基锰卟啉的合成 |
2.3.45-(4-甲基丙烯酰氧苯基)-10,15,20-三苯基锌,锰卟啉的合成 |
2.4 卟啉的表征 |
2.4.1 5-(4-甲基丙烯酰氧苯基)-10,15,20-三苯基锌卟啉的表征 |
2.4.2 5-(4-甲基丙烯酰氧苯基)-10,15,20-三苯基锰卟啉的表征 |
2.5 本章小结 |
3 DMMP 分子印迹膜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3 MIM 的表征 |
3.3.1 MIM 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2 MIM 的扫描电镜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4 DMMP 分子印迹膜的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1.1 特异性吸附 |
4.1.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4.1.3 荧光光谱 |
4.1.4 可视化传感阵列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特异性吸附研究 |
4.3.2 紫外光谱检测 |
4.3.3 荧光光谱检测 |
4.3.4 传感阵列检测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8)江西省农药使用情况调查与农药残留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1 敌敌畏使用情况及特性 |
2.2 杀虫双使用情况及特性 |
2.3 敌杀死使用情况及特性 |
3 结论 |
(9)2009—2011年武汉市某市场果蔬农药残留状况调查及预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采集 |
1.2 检测方法与步骤 |
1.3 样本处理 |
1.4 统计方法 |
2 结 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不同年份蔬菜和水果农药残留检出情况 |
2.3 不同种类蔬菜农药残留检出情况 |
3 讨 论 |
4 对 策 |
4.1 政府方面[6-9] |
4.1.1 加强农药市场的管理 |
4.1.2 加强农药残留的监测工作 |
4.1.3 加大宣传力度 |
4.2 消费者方面[10-11] |
4.2.1 挑选 |
4.2.2 洗涤 |
4.2.3 加热 |
4.2.4 去皮 |
4.2.5 曝晒 |
5 展 望 |
(10)三唑磷在室内淡水微宇宙中的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微宇宙的相关概念 |
1.2 微宇宙的类型 |
1.2.1 几种陆生微宇宙 |
1.2.2 几种水生微宇宙 |
1.3 微宇宙在农药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 |
1.3.1 用于农药水生生态风险评估 |
1.3.2 用于研究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直接效应的研究 |
1.3.3 用于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间接效应的研究 |
1.4 三唑磷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
1.4.1 对鱼类的影响 |
1.4.2 对藻类的影响植物 |
1.4.3 对虾蟹的影响 |
1.4.4 对两栖类的影响 |
1.4.5 对溞类的影响 |
1.4.6 对其他水生生物的影响 |
1.5 本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仪器设备 |
2.2 受试物 |
2.3 试验生物 |
2.3.1 试验藻类 |
2.3.2 试验动物 |
2.4 单物种试验 |
2.4.1 藻急性毒性试验 |
2.4.2 大型溞急性毒性试验 |
2.4.3 轮虫急性毒性试验 |
2.4.4 介虫急性毒性试验 |
2.5 微宇宙的组成 |
2.5.1 微宇宙容器 |
2.5.2 液体培养基制备 |
2.5.3 沉积物准备 |
2.5.4 微宇宙的组装 |
2.6 微宇宙试验 |
2.6.1 受试物 |
2.6.2 试验条件 |
2.6.3 实验设计 |
2.6.4 生物接种 |
2.6.5 三唑磷的加入 |
2.6.6 监测 |
2.7 数据计算与统计 |
2.7.1 植物藻的急性毒性试验数据处理 |
2.7.2 大型溞的急性毒性试验数据处理 |
2.7.3 轮虫急性毒性试验数据处理 |
2.7.4 介虫急性毒性试验数据处理 |
2.7.5 微宇宙理化参数的统计分析 |
2.7.6 藻类生物体积和可利用性 |
2.7.7 藻类物种多样性 |
2.7.8 微宇宙动物的统计方法 |
第3章 试验结果 |
3.1 单物种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1 绿藻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2 大型溞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3 轮虫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4 介虫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微宇宙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空白对照中植物藻和大型溞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3.2.2 pH、浊度和电导率 |
3.2.3 溶解氧的变化以及光合呼吸比率结果 |
3.2.4 三唑磷浓度的变化 |
3.2.5 对植物藻的影响 |
3.2.6 对大型溞的影响 |
3.2.7 对轮虫的影响 |
3.2.8 对介虫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单物种试验 |
4.1.1 三唑磷对绿藻的毒性 |
4.1.2 三唑磷对大型溞的毒性 |
4.1.3 三唑磷对轮虫的毒性 |
4.1.4 三唑磷对介虫的毒性 |
4.2 微宇宙试验 |
4.2.1 质量控制 |
4.2.2 三唑磷对微宇宙中理化参数的影响 |
4.2.3 三唑磷对微宇宙系统和功能的影响 |
4.2.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有机磷农药的危害及其防范(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某河道污水处理设施设计与运行研究[D]. 郭宇.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2]黑龙江省蔬菜农药残留现状分析[D]. 刘金荣.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3]噻虫啉、噻虫胺对家蚕亚致死效应的研究[D]. 韦润宇. 广西大学, 2019(01)
- [4]长江三角洲流域三唑磷等三种农药水生生物基准制定研究[D]. 赵然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01)
- [5]无害化使用土地事关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J]. 马仲遥,翟奎露,王楠. 法制与社会, 2015(35)
- [6]食品中苯并咪唑类农药的快速荧光分析方法研究[D]. 钟秀娣. 厦门大学, 2014(08)
- [7]基于卟啉分子印迹膜对有机磷类农药的检测研究[D]. 张海峰. 重庆大学, 2014(01)
- [8]江西省农药使用情况调查与农药残留风险分析[J]. 姚培培,周纯,罗明标,倪妍. 江西化工, 2013(04)
- [9]2009—2011年武汉市某市场果蔬农药残留状况调查及预防对策[J]. 陈苏芳,唐朗,张光涛,王宁,丁情,舒涛,陈国元. 职业与健康, 2012(10)
- [10]三唑磷在室内淡水微宇宙中的生态效应研究[D]. 袁丙强. 浙江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