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康佳 频频出手(论文文献综述)
魏云[1](2021)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及其风险防范研究 ——以ST康得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王俊[2](2016)在《成长型上市公司中企业自由现金流对其股票市场表现的研究》文中指出从1998年我国上市公司要求年报公布现金流量表以来,自由现金流分析便成为财务与投资分析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之所以要从现金流角度来对股市收益进行研究,是因为现金流量是比利润更能决定企业存亡的重要指标,甚至可以说,企业的净利润可以在上市前和上市后相当长时间内连续为负,但依旧能够获得投资人的认可并不断发展壮大,只要这些高速成长的企业其现金流充足,就可以不断扩大现有市场的份额,打击竞争对手,对战略性创新业务方向积极布局,所有的投资人看的是企业的未来,相信只要这样的企业能够最终在市场上存活下来,规模足够大,一定会给投资人带来巨大回报。所以现金流量是最能反映企业本质的,用其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最为准确。理论意义在于经典的是未来现金流折现法,即对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净额进行DCF模型估值,这种绝对估值法对投资人专业性要求高,计算难度大,不适用于普通投资人和中国市场,而相对估值方法如现金流乘数则与其他指标参考意义相似,价值不大,所以有必要考察自由现金流量变化这一指标在A股投资中的有效性。实践意义在于更好的理解上市公司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如何合理使用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以使公司价值最大化或股东价值最大化,给投资人最好的投资回报。本文从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入手,不简单的计算现金流折现,也不是将现金流量转换成自由现金流量乘数P/FCFF,类似市盈率和市净率,因为相对估值的参数在计算时都去除了利润和现金流为负的数值,而一次数值的正负并不能判定该企业是否有投资价值,而要看连续数值的趋势变化和企业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就是企业生命周期,才能做出争取的判断。本文先研究了整个市场的三大板块,分别计算了从板块指数设立开始的全市场企业自由现金流FCFF、企业净利润和他们各自的平均值及变化值,同时结合市场整体盈利表现,通过采用Eviews软件做相关性分析,探讨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分析的方法,来看全体上市公司的企业自由现金流和净利润表现对指数收益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指数收益率和平均FCFF改变、平均盈利改变呈现正相关,而和平均盈利、平均FCFF呈负相关,也就是指数的涨跌要从FCFF和盈利的动态变化上来分析和判断,仅看静态的盈利和FCFF,数值大的未必能获得投资盈利,这也促使我们希望更加深入地研究对于成长型上市公司而言,企业自由现金流的积极变化是否会给其市场表现带来更好的收益。接着通过从2010年开始截至2015年的历年年报数据,看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总额,将连续4年正增长的企业选为成长型企业,选择排名前20%的企业,再通过企业自由现金流的增长情况,将这20%筛选出的企业,分为FCFF连续增长组M1和FCFF非连续增长组M2,分组研究不同年份下平均投资收益,并和沪深300指数的投资回报率做比较,来看是否存在超额收益。结果显示,首先无论在牛市还是熊市中,企业自由现金流连续增长组M1组和非连续增长组M2组都取得了相对于市场的超额收益而且超额收益在绝大部分年份是大幅度跑赢股指的正收益,在从企业自由现金流连续正增长M1组的收益表现看,也要大概率优于非连续增长M2组,从2010-2015年的6年间,M1组在大多数年份下虽然组合内股票不同,但都跑赢了M2组,即使遇到2015大起大落的极端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良好的收益率。
雷亚云[3](2016)在《王石的战斗:从“宝万之争”到“华万之争”》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资本市场时代已经来临,万科特殊的股权结构和治理模式使其很容易受到资本的狙击。从宝能系的恶意收购到华润的发难,万科争夺战剧情扑朔迷离。本文回顾了万科争夺战进程的四个阶段,简要分析了万科近期的经营状况,基于中国资本市场,分析了万科的特殊性,并对保险资金与传统地产资本的碰撞进行思考,最后指出股权争夺战的实质是公司的控制权之争。
刘巧英[4](2016)在《基于股权特征和内部控制质量视角的上市公司ST风险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90年代初上交所和深交所成立以来,对上市公司的监管问题一直是困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难题。自1998年ST制度产生,相应的退市制度也应运而生。然而由于退市的标准不够严格,并且程序冗长,导致市场上常常存在着一些该退不退或者退而不出的问题公司。为解决这一难题,在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下,证监会相继出台了《关于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关于改进和完善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两项政策(2012)和《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2014)。于2014年10月17日发布的新退市制度,号称“史上最严退市制度”。在这一制度下,2015年上市公司掀起了一股退市热潮。面对如此形势,ST公司命运堪忧,业绩不理想的非ST公司也如临大敌,ST公司如何在最后关头力挽狂澜以及业绩不理想的非ST公司采取何种措施规避被ST的风险这一问题值得探究。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之间首次被特别处理的68家ST公司和同时期同行业同规模并且在T-2年ROE小于3%的68家非ST公司为研究样本,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同时引入股权特征和内部控制质量方面的相关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了一个针对业绩不理想公司预测其被ST风险水平的预警模型。此模型对建模样本的回判准确率达到83.93%,对检验样本的预测准确率达到87.50%。分析本文实证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短期指标的先兆性与敏感性比较强;(2)越接近预测年度,二者之间表现出差异的指标越多,模型预测的准确度越高;(3)依次加入股权特征指标和内部控制质量指标有助于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率,证明股权特征指标和内部控制质量指标对业绩不理想的公司预测其被ST的风险水平有一定的贡献;(4)内部控制指数和实际控制人属性在模型中的系数为负,表示与公司被ST的概率负相关,分别证明了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降低企业被ST的风险以及在面临被ST的风险时实际控制人为国有机构的公司更有可能得到政府的支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被特别处理的概率有弱的正相关关系,支持大股东掏空理论,认为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有可能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业绩不理想公司提供规避进入ST板块的风险的建议;二是运用预警模型有助于增强对业绩不理想公司是否将进入ST板块的预判能力,为投资者正确决策提供参考。
陈景清[5](2010)在《本土家电利润拐点是否到来》文中提出业绩亏损、利润下滑、数百亿投资上游液晶面板、多元化突围,2010年上半年,对于国内本土家电企业来说,似乎是一个尴尬命运中的拐点。几乎无一例外,从今年一季度开始,国内彩电巨头销售增幅放缓,毛利率下降,库存增加。以至于有家电业观察人士疾呼:中国本土家电企业遭遇了?
贾秉炜[6](2009)在《从国美危机看连锁企业的类金融模式》文中认为连锁企业之所以比较容易做大,一方面在于它的赢利模式,另一方面在于它独特的融资模式。2008年11月17日,第三次问鼎胡润财富榜首富的国美董事局总裁黄光裕被北京市公安局带走调查,起因包括涉嫌"操纵市场"等。11月24日国美电器在港交所发布紧急停牌公告,公告称按
岳战野,李志军[7](2006)在《长虹走上扩张路》文中认为赵勇二度出山执掌四川长虹大权后,急于改变“彩电大王”的形象,收购美菱电器使其成为又一家大而全的家电商在对顾雏军之“格林柯尔系”遗产的争夺中,赵勇终于没有再次错失机会,四川长虹 (SH 600839)正式受让广东格林科尔所持美菱电器(SZ 000521) 82,852,683股股份(占总股本 20.03%),正式入主。
张建中[8](2004)在《美元贬值带来市场机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元持续大跌,其原因与调整底线何在?美元贬值将对A股相关行业与上市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投资机会?
陆芳[9](2004)在《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2年中国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1993年9月政府宣布法人股东可以进入二级市场,此后不久发生的“宝延事件”第一次揭开了并购的面纱,但是,并购真正成为我国资本市场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从1997年开始的。这一阶段的并购呈现出了很多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如企业并购的规模扩大、涉及的金额也更多、产权交易市场普遍兴起、上市公司股权收购成为重要形式、中国并购市场开始与国际接轨。仅1997年,全国企业并购就有3000多起,涉及金额4000多亿元,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1998—1999两年内共发生大大小小并购与重组多达万起,涉及金额亦达到万亿元,特别是1999年并购热潮更为高涨,有人称1999年为“并购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以来,随着中国加入WTO,企业并购活动更为迅速升级,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规范入世后境内并购交易而制定的一系列重大积极政策,将给中国企业并购以新的高潮。一方面,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并购是市场经济特有的经济现象;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并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它涉及的问题林林总总,迫切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来加以指导。而企业要想达到并购成功的话,融资问题就是一个不得不面对和考虑的问题,融资是否顺利实现,对企业是否达到并购成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融资问题被作为作者着重思考和研究方向的缘由之一。另外,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比较规范,收集和获取资料相对要容易得多,因而也给本文作者提供了研究上的方便。还有,我国学者研究并购的宏观层面如并购动因方面比较多,相比之下,研究并购的微观层面如财务问题就比较少,因此作者希望本文能在财务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上有一点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出于上述种种原因,本文着重要研究的就是我国上市公司自1997年以来的并购融资问题。 干春晖,刘祥生编着:《企业并购理论.实务.案例》,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版,194页。梁积江:《论企业并购融资与市场化融资体制的建立》,《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WP=4>本文遵循以下线索和思路展开:首先,本文以并购和融资理论研究作为逻辑起点,通过对理论的探讨,引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我国上市公司1997年以来的并购融资问题,从而对其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具体论证。其次,又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步骤来组织和构建全文框架。通过论证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 并购融资理论研究本部分中,首先对并购和并购融资的定义及目的进行了界定,开展了对并购融资理论的探讨,其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下述三个方面:(1)信息不对称理论(2)委托代理成本理论;(3)两大理论的比较及其启示。因而本部分是全文的理论基石。第二部分 企业并购融资工具及其选择本部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企业并购融资。一个是企业并购支付方式问题,另一个是企业并购融资方式问题。具体又分为五个小节来详细阐述西方企业并购融资支付方式和融资方式。第一节主要是探讨企业并购支付方式,分析了现金支付、证券支付、混合支付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第二节探讨了现金支付方式下融资工具及其选择,主要包括优先债务融资和从属债务融资、普通股融资和优先股融资、可转换债券融资、认股权证等工具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第三节探讨了证券支付方式下融资工具及其选择,主要包括定向发行股票的定义、换股比例的确定、以及实行股票支付还需考虑的因素;第四节探讨了西方特殊的融资方式,主要是杠杆融资和卖方融资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第五节概括了西方企业并购融资的特点,包括下述四个方面:企业并购融资方式多样化、企业并购融资向一次性融资发展的趋势、融资理论与企业并购融资结构倾向基本吻合、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融资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部分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本部分分为两个小节来探讨。第一节是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实务及其分析,包括我国并购融资支付方式的现状分析;现金支付方式<WP=5>下融资工具及其选择,主要融资工具是商业银行贷款、配股和增发新股;证券支付方式下融资工具及其选择,主要是我国换股并购的概况与换股比例的确定,以及现实中实施换股并购的难度。我国近年来也实施过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 Outs,缩写为MBO),由于MBO与别的融资方式的不同,因此单独分析。除了上述这些外,在我国还有一些比较有中国特色的支付方式和融资方式,作者也作了一定的探讨。第二节是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包括了下述四个方面: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单一及其原因、融资理论与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结构倾向存在悖论及其原因、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在上市公司并购融资中作用非常有限及其原因、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存在很多非市场化因素及其原因。第四部分 优化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的几点思考针对第三部分提出来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存在的四个主要的问题,作者同样也从四个大的方面着手来优化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首先,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单一的现状,建议通过制度创新来完善市场规则,开拓?
文守逊[10](2004)在《上市公司控制人投资行为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财务管理内容,资本结构解决的是公司融资问题,股利政策解决的是公司盈利分配问题,承接二者的是公司投资行为:如果公司不存在投资需求,公司就没有必要进行融资决策,而如果公司没有投资行为决策,就不可能产生剩余,当然也就无从谈起剩余分配和股利政策。相对于融资和股利决策而言,公司投资行为对公司经营绩效和经营风险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并且作为公司成长主要动因和未来现金流量增长的基础,公司投资行为不仅直接影响公司的融资和股利政策,而且在实务中往往作为公司制订财务政策的起点,因此公司投资行为更应比融资和股利分配引起学术理论界的重视。与资本结构和股利分配研究成果丰硕形成反差的是,由于公司投资行为问题本身的复杂,其研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一直未见有深刻分析和富有开拓性价值的研究成果,这就使得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内在逻辑出现断裂,而我国更是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不能运用西方公司投资行为理论和分析工具,尚未摸索出自身的研究特色,加之由于特殊历史条件制约,我国上市公司自形成之时起就存在先天性制度缺陷,上市公司非理性投资行为极为明显和严重,因此作者希望借助于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对公司投资行为的理论研究有所推动,对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投资行为提供有效的治理途径。在系统借鉴和吸收西方公司投资行为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基于投资行为具有信号传递功能和特性,综合运用行为金融学、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就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环境下公司投资行为和股票市场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转轨时期上市公司控制人投资行为模式,对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投资行为及治理途径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从层次上共分7个部分,相应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部分绪论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界定研究假设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明确研究路线和分析框架,为后续研究的拓展提供必要的分析背景和理论铺垫。第二部分是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和公司控制人。文中依据公司控制权在相关权利主体之间契约性授权是不完全的和契约权利主体对控制权行权呈现动态性,引出“公司控制人”,通过从控制权制衡、非代理冲突、控制权激励和控制权转移等方面与“内部人控制”的区别进行辨析,研究认为:就公司控制权契约性授权和行权而言,中性的“公司控制人”是较“内部人控制”内涵更为准确的术语。第三部分是公司控制人投资行为决策理论。本章首先对投资行为的不确定性进行分类,然后就经济人范式下完全理性(西蒙有限理性)和行为金融理论下的公司<WP=6>控制人投资行为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噪音”引入将公司控制人的不确定决策转化为风险决策,对投资行为的决策理论进行了回顾,并引出了投资行为博弈分析方法的问题。第四部分是上市公司控制人过度投资行为的研究。本章首先引出公司投资行为中信息不对称和信号传递问题,对公司控制人借助投资行为的信号传递功能有可能进行低效率过度投资行为进行理论诠释,并就一位公开上市的公司控制人,在对待一是短期另一是长期的两个投资项目实施中,公司控制人是如何依赖于自己和外部市场之间关于投资项目收益不对称信息的特性进行选择性投资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第五部分研究的是股票市场对上市公司控制人投资行为的影响。由于外部市场参与者的投机和投资行为决定公司股票价格,而公司控制人存在着对公司股价的关注,因而股票市场对公司投资行为存在影响。本章通过股票市场投机和投资行为与公司投资行为信息结构关联的区分,研究股票市场投机和投资行为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控制人投资有效均衡行为,或者是精炼混同均衡,或者是部分分离均衡,是控制人关联于私人信息相对于公众信息关于投资收益不确定性的精确性的差异。第六部分是我国上市公司控制人投资行为研究。文中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和行权主体行为,得出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事实上是操纵在经理层手中的;对经理准企业家特性和控制权行政配置的环境下我国上市公司经理投资行为模式进行了分析,从而推进了对我国上市公司各种非理性投资行为的本质辨析;依据群体性统计和个体性特质案例素材,分析了控制权转移和重组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实证了公司投资行为财务预警和刻画了财务危机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归纳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主要存在7类非理性投资行为这些非理性投资行为的成因,缘于公司治理控制权制衡失灵和认知模式管理能力错位;最后在基于理论演绎和案例实证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治理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投资行为的途径和措施。第七部分是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案例研究。本章选择上海水仙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对公司的投资行为和财务预警进行分析。第八部分是研究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本章对论文的研究结论和创新进行了阐述,同时对未来研究努力的方向提出了展望。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①对BS(Bebchuk & Stole)模型进行了修正。BS模型中,只有长期投资项目才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经理(控制人)仅是在短期项目结束后才会关心公司股票价格;而本文所定义的模型,短期投资项目同样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影响,并且经理在作出投资行为决策后就会立即关心公司股票价格。修正后的模型
二、深康佳 频频出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康佳 频频出手(论文提纲范文)
(2)成长型上市公司中企业自由现金流对其股票市场表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理论研究 |
2.1.1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定义 |
2.1.2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 |
2.2 成长型上市公司筛选指标的理论性研究 |
2.2.1 成长型上市公司的定义 |
2.2.2 成长型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 |
2.2.3 净利润的涵义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和盈利对市场整体收益率影响的研究 |
3.1 中国A股市场总体盈利,总体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及其变化的计算 |
3.1.1 数据选取 |
3.1.2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净利润和指数收益率的计算方法 |
3.1.3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净利润及指数收益率及其变化数据结果 |
3.2 市场总体企业自由现金流、盈利和指数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
3.2.1 主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2.2 主板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2.3 中小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2.4 中小板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2.5 创业板指标的相关性和回归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成长型上市公司企业自由现金流变化对投资收益率的研究 |
4.1 成长型上市公司净利润和企业现金流量变化 |
4.1.1 研究设计、分组和筛选原则 |
4.1.2 成长型上市公司筛选结果 |
4.1.3 根据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表现的M1,M2 分组结果 |
4.1.4 M1 组,M2 组和股指收益率结果 |
4.2 不同时间段,M1 组,M2 组的收益率结果分析 |
4.2.1 两组投资收益率t检验 |
4.2.2 两组的收益率和超额收益率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基于股权特征和内部控制质量视角的上市公司ST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关于财务困境预警模型的研究 |
2.2. 股权特征与财务困境 |
2.2.1 实际控制人属性与财务困境 |
2.2.2 股权集中度与财务困境 |
2.3. 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困境 |
2.4 文献述评 |
3 相关理论基础 |
3.1 财务困境理论 |
3.1.1 财务困境的界定 |
3.1.2 财务预警的基础理论 |
3.2 股权特征对财务困境的影响 |
3.2.1 实际控制人属性与财务困境 |
3.2.2 股权集中度与财务困境 |
3.3 内部控制对财务困境的影响 |
4 ST风险预警模型的样本及指标选取 |
4.1 Logistic模型简介 |
4.2 预警指标初选 |
4.2.1 预警指标的选取原则 |
4.2.2 预警指标的初步选取 |
4.3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4.4 预警指标的筛选 |
4.4.1 正态分布检验 |
4.4.2 显着性检验 |
4.4.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 ST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
5.1 财务指标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 |
5.1.1 模型拟合开始前变量的卡方检验 |
5.1.2 模型参数估计 |
5.1.3 模型预测准确度检验 |
5.2 引入股权特征变量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 |
5.2.1 模型拟合开始前的变量的卡方检验 |
5.2.2 模型参数估计 |
5.2.3 模型预测准确度检验 |
5.3 再引入内部控制质量指标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 |
5.3.1 模型参数估计 |
5.3.2 模型预测准确度检验 |
5.4 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与建议 |
6.3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从国美危机看连锁企业的类金融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双促进模式 |
融资模式 |
股权融资 |
(7)长虹走上扩张路(论文提纲范文)
长虹低调胜出 |
收购只是一小步 |
家电商全线竞争 |
(9)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部分 企业并购融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企业并购及其融资的定义和目的 |
第二节 并购融资的理论基础 |
第二部分 企业并购融资工具及其选择 |
第一节 并购支付方式 |
第二节 现金支付方式下融资工具及其选择 |
第三节 证券支付方式下融资工具及其选择 |
第四节 特殊融资方式 |
第五节 西方企业并购融资的特点 |
第三部分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实务及其分析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四部分 优化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的几点思考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 记 |
致 谢 |
(10)上市公司控制人投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V |
1 绪 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假设 |
1.4 研究问题的分析框架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和公司控制人 |
2.1 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问题 |
2.1.1 企业性质的简要回顾 |
2.1.2 上市公司控制权问题 |
2.2 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 |
2.2.1 股东大会的控制权 |
2.2.2 董事会的控制权 |
2.2.3 经理的控制权和“内部人控制” |
2.3 经理控制权的制衡 |
2.4 上市公司控制人 |
2.5 本章小结 |
3 公司控制人投资行为决策理论 |
3.1 投资行为的不确定性分析 |
3.2 公司控制人投资行为 |
3.2.1 经济人范式下公司控制人投资行为 |
3.2.2 行为金融理论下公司控制人投资行为 |
3.3 投资行为的决策理论 |
3.3.1 信号、信息、噪音 |
3.3.2 投资的不确定性与投资的风险决策 |
3.3.3 投资行为的决策理论 |
3.3.4 投资行为的良好管理和社会决策理论 |
3.3.5 投资行为的博弈均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上市公司控制人过度投资行为研究 |
4.1 作为信号的公司资本结构 |
4.2 作为信号的公司股利分配 |
4.3 不对称信息、公司投资行为和信号传递 |
4.4 上市公司的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 |
4.5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博弈分析 |
4.5.1 模型 |
4.5.2 均衡分析 |
4.5.3 本节归纳 |
4.6 本章小结 |
5 股票市场对公司控制人投资行为的影响 |
5.1 投机与投资的信息经济学定义 |
5.2 股票市场投机和投资与公司投资行为问题 |
5.3 股票市场投机和投资的时间序列与信息结构 |
5.4 股票市场投机对公司控制人投资行为的影响 |
5.5 股票市场投资对公司控制人投资行为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人投资行为研究 |
6.1 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结构 |
6.1.1 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主体 |
6.1.2 我国上市公司股东的控制权 |
6.1.3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控制权 |
6.1.4 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的控制权 |
6.1.5 我国上市公司经理层的控制权 |
6.2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人投资行为模式 |
6.2.1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人的准企业家模式 |
6.2.2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人的投资行为模式 |
6.3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特征统计 |
6.4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 |
6.5 我国上市公司重组型投资行为分析 |
6.6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财务预警分析 |
6.7 我国财务危机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分析 |
6.8 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投资行为研究 |
6.8.1 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投资行为表现 |
6.8.2 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投资行为的治理途径 |
6.9 本章小结 |
7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案例研究-上海水仙 |
7.1 上海水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
7.2 上海水仙投资行为与财务预警分析 |
7.3 小结 |
8 研究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 |
8.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科研 |
附表1符号说明 |
附表2上海水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表 |
附表3上海水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损益表 |
附表4 沪深交易所ST公司1999年主要财务数据 |
附表5沪深交易所ST公司2000年主要财务数据 |
附表6 沪深交易所ST公司2001年主要财务数据 |
附表7 沪深交易所ST公司2002年主要财务数据 |
四、深康佳 频频出手(论文参考文献)
- [1]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利益侵占及其风险防范研究 ——以ST康得新为例[D]. 魏云. 南昌大学, 2021
- [2]成长型上市公司中企业自由现金流对其股票市场表现的研究[D]. 王俊.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7)
- [3]王石的战斗:从“宝万之争”到“华万之争”[J]. 雷亚云. 现代经济信息, 2016(14)
- [4]基于股权特征和内部控制质量视角的上市公司ST风险预警研究[D]. 刘巧英. 海南大学, 2016(04)
- [5]本土家电利润拐点是否到来[N]. 陈景清. 中华工商时报, 2010
- [6]从国美危机看连锁企业的类金融模式[J]. 贾秉炜. 连锁特许, 2009(03)
- [7]长虹走上扩张路[J]. 岳战野,李志军. 中国电子商务, 2006(01)
- [8]美元贬值带来市场机会[J]. 张建中. 股市动态分析, 2004(48)
- [9]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问题研究[D]. 陆芳. 西南财经大学, 2004(04)
- [10]上市公司控制人投资行为研究[D]. 文守逊. 重庆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