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拟分组调度电话的开发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剑涛[1](2020)在《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与方案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加大了对智能电网的应用研究,而电力通信网是智能电网发展的基础。同时,伴随着各类型的通信网络在各行各业的建设运行,骨干通信网技术逐渐成熟。在电力行业,作为各类电力业务交互的主要承载网络,电力通信技术无论在安全性和重要性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都重要许多,在电网的各个生产环节,包括输电、变电以及配用电环节,都离不开骨干传输网。同时,骨干传输网建设成效将直接影响基建生成、调度自动化、营销服务以及协同办公等各个系统业务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建设和优化电力骨干传输网变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从JC供电公司的骨干传输网组网实际以及各类型业务网络实际情况出发,首先研究和介绍国内外电力通信网络的研究和建设现状。以电力系统通信骨干传输网技术为背景,研究同步数字体系SDH、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以及分组传送网PTN等光传输技术。调研JC供电公司的骨干传输网的业务以及带宽需求,结合目前JC电网的骨干传输网现状,探讨骨干传输网的环网现状以及相关业务网络的问题。本文一是利用同步数字体系结合MSTP技术逐步优化JC骨干传输网东西部10G(1+1)环网,从而解决了目前核心站点网元数量过多,无法保证核心站点成环的问题;二是结合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技术,升级优化了整个骨干传输网的自动自愈和控制能力,大大的提升了整个网络的可靠性;三是建设骨干传输网二平面,利用PTN技术组建骨干传输网二平面,逐步提升整个网络带宽,解决了目前网络中传输以太网业务能力不足的情况,提高了数据通信网大颗粒业务传输效能。本次优化方案的实现能为其他地市级供电公司的骨干传输网优化提供应用范本,具备很好的推广应用效果。
何巨峰[2](2020)在《景电网信工程建设中新技术的具体应用》文中认为立足于景电网信工程建设的发展,分析了网信工程中新技术的应用。其主要有灌区通信专用网(PTN)技术、软交换技术、视频会(商)议技术、云平台数据技术、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大型压力管道超声波流量计量技术、明渠一体式非接触流量计量技术。在网信工程中应用新技术可有效提升信息化工程运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张进进[3](2020)在《基于SDN的电力通信网QoS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力通信网的扩张,其网络架构日益复杂、管理困难;海量智能终端设备接入以及电力业务趋于IP化,导致电力通信网承载压力变大,使其难以保障电力业务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S),进而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将传统网络设备的数据转发和逻辑控制功能解耦,通过集中控制特性,能够感知全局网络拓扑结构及通信资源使用情况,具有合理分配带宽、灵活调度业务、改善Qo S的功能。本文引入SDN技术,从路由选择和队列调度两个方面研究提高电力通信网可靠传输的Qo S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分析基于SDN的电力通信网络架构特点、电力业务特性及其通信指标要求,划分业务类型及优先级。在此基础上提出电力通信网Qo S控制的总体方案。(2)扩展SDN控制器,提出电力通信网的Qo S路由策略。针对电网的生产控制类业务,以链路时延、链路可用带宽以及链路丢包率为约束条件建立路由模型,采用拉格朗日松弛聚合代价(Lagrange Relaxation Based Aggregated Cost,LARAC)算法进行路径选择,并且根据SDN收集的实时状态参数,监测网络中的电力业务传输,对不满足约束条件的业务进行重路由。针对企业的日常管理类业务,采用基于带宽的迪杰斯特拉(Dijkstra)路由算法选择路径。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为电力业务选择可靠的传输路径。(3)通过SDN的可编程接口,提出电力通信网的队列调度策略。采用Linux流量控制的优先级和分层令牌桶(Hierarchical Token Bucket,HTB)在SDN中实现两级调度。不同类型电力业务采用优先级调度,相同类型电力业务共享带宽,并且以队列长度、电力业务重要度以及Qo S满足度调整共享带宽比例。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显着降低高优先级电力业务的时延以及同优先级电力业务的丢包率。为了改善电力通信网的Qo S,本文根据SDN特性,从路由选择和队列调度两个方面研究电力通信网的Qo S技术。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策略提高了电力通信网的Qo S,通过动态调节带宽,降低了电力业务的端到端时延及丢包率。
王玺[4](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无线监测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城市轨道交通采用了大量的减振轨道结构,降低列车运行时引起的环境振动,由于列车荷载的长期作用,以及减振部件随着时间推移出现老化,减振轨道的减振能力会逐步降低。当减振轨道的减振能力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振动敏感点的振动会出现超标,振动敏感单位、居民会到政府或轨道交通管理部门投诉。为了能对减振措施的减振性能进行长期实时跟踪监测,在引起环境振动敏感点振动超标之前对轨道减振措施进行减振能力升级,研究设计了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无线监测系统。实现了振动敏感点振动的实时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数据储存、振动超标报警以及减振轨道结构性能的趋势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无线监测系统的硬件包括振动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卡、无线传输模块和电源模块。本论文采用CA-YD-188型号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获取道床或基础的振动加速度电压信号,通过PF-5804数据采集卡将传感器输出的模拟电压信号进行调理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再由4G无线路由器将数字信号发送到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电源模块为上述模块提供需求的直流电,由此实现数据的采集。基于LabVIEW平台开发了城市轨道交通无线监测系统的软件部分,包括登录界面、通信连接、数据采集和数据回放与分析处理四个模块。登录界面包含了用户名与密码的登录,保障了软件运行的安全环境;通信连接模块通过服务器/客户机的双机通信模式实现了系统软件与硬件的通信连接;数据采集模块实现了数据的实时监测与存储,数据回放与分析处理模块通过对测点数据进行时域(波形图)和频域分析(FFT变换分析),以及对长期监测数据历史趋势的分析,实现了对减振轨道结构性能的分析和趋势预测。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无线监测系统进行试验验证,表明该系统操作方便、数据处理准确,能对振动敏感点的振动超标进行实时监测,避免轨道交通线路周边敏感点出现振动超标。该系统也可纳入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ISCS),作为智能轨道交通建设的组成部分。
王珂[5](2019)在《OTN技术在县域电力通信网优化改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能源的全球互联技术的发展,电网传输智能化技术要求不断的提升,电力通信网络发展要求更加明确:使用宽带、建立网络结构、推广IP技术、业务多元结合等逐渐成为趋势。这就对电力骨干传输网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主要涉及电网的承载能力、电网接入方法是否灵活和能否适应多元化的业务等。分组增强型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是新兴的、很好契合电力通信网络的技术,OTN技术将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很好的结合,能够承载多元化业务,并为通信电网提供灵活的调整方式,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对电信网络的要求。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OTN技术发展现状与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在该部分末尾也简述了OTN的优势与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从多个角度审视现有通信技术与智能电网所面临的多种方面的问题,同时该部分还涉及智能电网(电网2.0)、通信网络的整体结构、OTN的发展必要性与该技术先进性。第三部分:详细介绍OTN技术中主要涉及的多项技术,包括网络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业务规划过程权值的确定,分析了增强型OTN承载电力业务的特性以及分组增强型OTN的电力骨干网进行路由规划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算法——基于电力业务不同需求目标的算法。第四部分:分析几个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应用OTN技术的电力业务实例,利用管道渗透原理,可以将电力业务整合为小颗粒业务,通过一定的引导,使电力业务进入备用管道传输。研究OTN网络在实际业务中制定路径的主要方法,并设计一种可根据电力业务实时性与可靠性需求,进行路径制定的技术;同时制定可以服务于交换管道路由规划的方法,该方法主要依据电力业务实施过程中的应用特点、应用过程中映射特性来制定。
隋伯阳[6](2019)在《基于安卓系统铁路通信控制终端设计》文中提出目前在铁路部门设备维护与保养主要依靠职工的现场操作。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铁路通信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已经不能简单依靠人力来完成。本文首先分析了铁路通信控制终端的作用意义和发展前景,然后论证了远程控制终端对铁路运维的重要性。最后以此为背景,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安卓操作系统铁路通信控制终端,为铁路部门运行和维护铁路设备提供一定的便利。GSM-R无线网络,作为铁路服务专有的无线传输方式,具有很大开发潜力。GSM-R无线网目前承载的业务有无线列调、铁路站区间通信、车次号核对和调度命令等。在GSM-R已有的业务基础上,增加现场设备与基站,基站与手持终端无线控制和监控功能。手持终端硬件结构添加RGM-100模块,重新调试手持终端,使手持终端可以成功注册到GSM-R网络中,完成设计手持终端发送和接收信息方式。手持终端软件编程环境搭建,编辑建立操作界面,控制界面,联网方式,发收数据方式。温度采集系统改进硬件,采集系统增加GSM-R联网方式。设计温度采集传感器硬件结构工作方式,并使机房温度数据发送到服务器进行分析。设计电池电压监控设备的监控方案,并阐述其原理。设计电压采集电路和电流采集电路,并增加数据上传功能,实现电池充放电的控制。最后服务器根据电池电压数据,分析电池状况,合理规划电池的使用方式。本文充分考虑了铁路通信发展需求,将此系统在现场通信设备中进行模拟实验。故障信息通过GSM-R无线通信技术发送到职工手机终端,使职工可以远程了解现场设备情况,同时可以实现对电池充电放电方式的控制,临时调整电池参数,温度测量参数等。在电池出现异常情况时,服务器可以对现场进行反复确认,判断电池的SOC,将分析数据和合理化建议发送到手持终端。现场人员根据图文显示,作出临时远程控制关断操作。在模拟实验过程中手持终端运行流畅,服务器判断反应准确及时,达到了预期效果。
赵雪[7](2019)在《基于软交换的地铁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语音通信的交换方式已经从最初的空分交换方式发展到了现下的分组交换方式。科技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滞不前,在下一代的语音通信系统中,基于计算机网络的IP数据包软交换方式将会逐步缩减现有其它电话交换技术的应用范围和空间。本文对当前使用的各类语音通信交换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对国内地铁行业内应用比较成熟的数字程控交换进行了应用案例分析。重点针对软件换技术进行了相关技术及应用探讨,对该系统的结构组成、应用特点、软件交换能够提供的新功能和具体性能参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根据成都地铁未来的线网规划要求,考虑未来用户规模和业务的规划,对后期地铁线路形成网络后的公务电话系统维护和扩展方面进行探讨。在分析数字程控交换技术和软交换技术在系统建设、维护成本等方面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地铁语音电话网络设计方案。本文中的软交换设计紧密结合了成都地铁未来的建设发展趋势,以成都地铁7、10号线的环形地铁线路工程与COCC控制中心工程为实际案例背景,结合语音设备的地域分布和用户数量分布的具体情况,对基于软交换的7、10号线公务电话系统COCC专用电话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设计了系统的网络架构,对如何进行电话系统组网进行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研究。通过对未来地铁内网用户规模的预估,确定了具体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方法。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放式数据通信平台,计算机网络自诞生以来不是那么安全的。因此,针对软交换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原则,文中结合已有的地铁软交换应用案例,对如何保障安全这一重要因素和原则做了详细的阐述。在地铁通信新技术采用以前,有必要进行相关应急灾备倒切的研究工作,为后续地铁软交换维保工作提供应急情况下的设备保障,提高维保效率。通过对基于软交换的地铁通信技术进行的详细论述和研究,充分展现了软交换技术在地铁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优势。特别是在设计未来地铁通信系统建设的新方案后,不仅给后期地铁运营期间的通信系统维护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方向,也进一步增强了地铁专业人员对软交换技术的掌握力度。
李赛飞[8](2018)在《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统一安全管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电力、能源和交通等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和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2010年“震网病毒”造成伊朗核电站事故,给整个工业控制领域带了重大影响。我国铁路通信和信号控制系统作为其中一部分,一直以来作为隔离专网运营,由于与互联网隔离等原因,网络安全问题并不是其关注的重点。铁路信号系统在设计之初主要考虑应对系统故障失效和可靠性等问题,未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进行全面考量。另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为了实现不同系统间协同和信息共享,提高铁路运营效率,列控系统现场控制设备技术也在不断变化,使得整个系统的技术具备了更灵活的远程控制功能和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开放性和互联性更加明显。然而,近年来高级持续威胁(APT)等概念的提出,使得我国铁路通信与信号系统面临的网络威胁不断升级,因此,与铁路通信信号控制系统网络相适应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日益重要。本文首先从我国铁路通信和信号系统的业务入手,根据系统的业务逻辑,构建可能的风险场景,并对已有的安全措施进行分析,分析其存在的脆弱性,是一项纯理论研究,不是具体实现过程中的缺陷和漏洞,同样也不是系统在操作和维护过程中所引起的安全隐患。最后,根据铁路信号控制系统的特点,即以安全(Safety)为第一,Security为“安全”提供保障,研究如何在不影响甚至提高系统安全性、实时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铁路通信信号控制系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具体研究工作描述如下:(1)建立了我国铁路信号系统网络安全分析模型,包括信息流模型、功能结构模型以及信号系统的网络安全威胁模型,该模型突出刻画我国铁路信号系统的技术和业务特点。基于上述模型,分析在网络威胁情况下,铁路信号系统所面临的主要危害事件,即列车超速、列车冒进信号和列车中断运行;进而通过故障树分析方法,得出了针对上述主要危害事件的63个威胁场景,并对信号系统现有的防护技术及其脆弱性进行详细分析。该分析方法可以满足网络安全分析与铁路信号系统业务特点深度融合的需求,有利于铁路信号系统运营管理者客观理解信号系统的网络安全风险以及做出决策。(2)基于本文对我国铁路通信系统网络的风险分析,提出了基于可信与SDN结合的铁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体系架构。采用故障树定性分析方法,对铁路通信网络的整体风险进行分析,包括数据错误、系统缺陷、人为失误和冗余缺失等4类主要风险。铁路通信系统作为隔离专网,网络规模庞大,管理十分复杂,新旧网络交织,系统升级困难,因此,已有的网络安全技术不能充分满足网络安全保障的发展需求,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基于可信计算与SDN结合的铁路通信系统体系架构,通过可信计算技术解决铁路通信网络不易升级的问题,通过SDN技术解决铁路通信网络管理复杂等问题。此外,提出一种抗DDoS的控制器调度方案,进一步提高了SDN控制器对DDoS的抵抗能力。可望为提高我国铁路通信系统的网络安全提供有益参考。(3)提出了基于SDN的信号安全数据网统一管控及主动防护技术,即SD-SSDN(Software-Defined Signal Safety Date Network)技术,通过SDN面向信号系统业务白名单的精细流控技术,使得信号安全数据网的每台交换机都具备安全防护功能,大大减小了信号安全数据网的威胁面,提高了安全性。SD-SSDN方案主要功能包括信号安全数据网的资产注册和管理、面向信号安全数据网的业务流控设计、风险感知和威胁检测。在SD-SSDN架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网络迷惑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信号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的主动性。最后对SD-SSDN和网络迷惑系统的防护效果进行了实验测试。(4)为满足铁路信号系统的高实时性和高可靠性要求,提出了基于SDN的环网冗余技术-RFTM(Redundant Flow Table Mapping)和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RFTM技术实现了在10个交换机节点下的快速冗余切换(切换时间8ms),并且解决了环网冗余的网络震荡问题;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实现了配置的自动化和链路聚合的自适应。为了提高SDN网络的可靠性,基于Zookeeper设计实现了主从模式的多控制器方案。
吴路明,裘愉涛,陈琦[9](2018)在《基于SDN的电力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推进,云计算、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以及虚拟化等技术在电力行业的成熟应用,现有电网已无法满足业务的需求。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作为新兴网络架构实现了控制功能和数据转发功能的解耦,是未来电力通信网络架构的选择之一。文中通过对SDN网络原理的论述,详细讨论了基于SDN的电力通信网络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网架性能、安全性、时延、可扩展性、链路可靠性、容错性和兼容性,最后展望了软件定义网络相关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领域。
张俊[10](2018)在《基于智能电网的区域电力通信系统规划设计》文中指出区域电力通信统作为坚强智能电网的基础支撑平台和全面实现能源互联网+的重要载体,在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市场经营和电网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科学合理地进行区域电力通信系统规划以适应智能电网时代发展需求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描述区域电力通信系统传输网、业务网、支撑网的现状情况,并对现有通信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现有系统的薄弱环节。同时介绍了智能电网时代下现有电力通信系统面临的形势、其它电力二次系统发展对其的要求、业务需求特点,并运用流量预测模型对未来业务流量进行了测算。再结合区域跨省OTN、区域主干SDH双平面、区域IMS行政核心网和接入网的建设总目标以及通信管理系统信息化平台的发展要求,确立了传输网、业务网、支撑网的规划目标及原则。最后依照规划目标和原则,并结合调度数据网带宽扩容、系统保护专网的建设等主要需求,对现有区域电力系统进行规划设计。
二、虚拟分组调度电话的开发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分组调度电话的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与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JC地区电力通信系统现状与业务需求分析 |
2.1 电力通信系统与通信方式 |
2.1.1 电力通信系统 |
2.1.2 电力通信方式 |
2.2 电力骨干传输网技术 |
2.2.1 SDH光传输系统技术 |
2.2.2 MSTP技术分析 |
2.2.3 PTN传输技术分析 |
2.3 JC地区电力通信网现状 |
2.3.1 JC地区光纤通信网络现状 |
2.3.2 JC地区电力系统业务网络现状 |
2.4 业务需求与带宽分析 |
2.4.1 业务需求分析 |
2.4.2 带宽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设计与实现 |
3.1 JC地区骨干传输网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 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方法与目标 |
3.2.1 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方法 |
3.2.2 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目标 |
3.3 JC地区骨干传输网优化方案的实现 |
3.3.1 骨干传输网优化技术原则 |
3.3.2 骨干传输网优化方案的制定 |
3.3.3 骨干传输网光缆建设与优化设备选型 |
3.3.4 骨干传输网SDH网络优化方案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PTN的二平面传输网组网设计与实现 |
4.1 基于PTN的二平面建设需求分析 |
4.1.1 业务网络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2 二平面业务建设需求分析 |
4.2 JC地区骨干传输网二平面组网设计与实现 |
4.2.1 基于PTN的二平面组网技术方案分析 |
4.2.2 地区二平面传输网PTN组网优化需求 |
4.2.3 组网设备选型 |
4.2.4 二平面PTN光传输网的组网方案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景电网信工程建设中新技术的具体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网信工程中应用新技术的作用 |
2 网信工程中新技术的应用 |
2.1 灌区通信专用网(PTN)技术 |
2.2 软交换技术 |
2.3 视频会(商)议技术 |
2.4 云平台数据技术 |
2.5 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 |
2.6 大型压力管道超声波流量计量技术 |
2.7 明渠一体式非接触流量计量技术 |
3 结语 |
(3)基于SDN的电力通信网QoS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通信网的研究现状 |
1.2.2 SDN网络中的Qo S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于SDN的电力通信网及Qo S控制总体方案 |
2.1 电力通信网 |
2.2 SDN技术 |
2.2.1 网络架构 |
2.2.2 Open Flow交换机 |
2.3 基于SDN的电力通信网 |
2.4 电力业务分类及常用的QoS模型 |
2.4.1 电力业务分类 |
2.4.2 常用的QoS模型 |
2.5 电力通信网QoS控制的总体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SDN的电力通信网Qo S路由策略 |
3.1 基于SDN的电力通信网Qo S路由设计 |
3.2 QoS路由框架的相关模块 |
3.2.1 网络拓扑管理 |
3.2.2 状态参数收集 |
3.2.3 电力业务识别 |
3.2.4 全局路由及监测 |
3.3 基于LARAC的多约束路由 |
3.3.1 建立模型 |
3.3.2 算法设计 |
3.3.3 算法描述 |
3.4 仿真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SDN的电力通信网队列调度策略 |
4.1 基于SDN的电力通信网队列调度设计 |
4.2 队列调度框架的相关模块 |
4.2.1 队列调度 |
4.2.2 队列解析 |
4.2.3 队列配置 |
4.2.4 电力业务带宽分配 |
4.3 仿真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4)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无线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现状 |
1.2.2 城市轨道交通减振轨道现场测试 |
1.2.3 远程监控系统开发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 |
2 环境振动与监测系统研发工具 |
2.1 城轨环境振动的概念、产生机理及影响 |
2.1.1 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的概念 |
2.1.2 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的产生机理与特性 |
2.1.3 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产生的影响 |
2.2 虚拟仪器的概念、构成和特性 |
2.2.1 虚拟仪器的概念 |
2.2.2 虚拟仪器的构成 |
2.2.3 虚拟仪器的特性 |
2.3 Lab VIEW软件开发平台 |
2.4 本章小结 |
3 监测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3.1 系统整体构架 |
3.2 振动信号采集设备通信模块选型依据 |
3.2.1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 |
3.2.2 无线通信技术 |
3.3 监测系统软件通信关键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4 无线监测系统设计 |
4.1 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1 传感器 |
4.1.2 数据采集卡 |
4.1.3 无线传输模块 |
4.1.4 开关电源 |
4.2 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4.2.1 软件系统界面 |
4.2.2 通信连接模块 |
4.2.3 数据采集模块 |
4.2.4 数据回放与分析处理模块 |
4.2.5 多设备采集原理 |
4.3 本章小结 |
5 监测系统的验证 |
5.1 监测系统验证试验 |
5.2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OTN技术在县域电力通信网优化改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OTN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3.2 OTN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电力分组增强型OTN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智能电力通信网络及OTN关键技术 |
2.1 智能电网概述 |
2.1.1 智能电网的定义 |
2.1.2 智能电网的技术架构 |
2.2 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技术架构及通信技术 |
2.2.1 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技术架构 |
2.2.2 电力骨干通信网 |
2.2.3 中低压通信网络 |
2.3 智能电网通信骨干层技术挑战及选择 |
2.4 分组增强型OTN关键技术 |
2.4.1 分组增强OTN协议架构 |
2.4.2 分组增强型OTN设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分组增强型OTN应用研究 |
3.1 分组增强型OTN电力业务承载需求分析 |
3.1.1 电力通信骨干网络带宽要求 |
3.1.2 电力业务实时性及可靠性分析 |
3.2 电力系统组网方式分析 |
3.2.1 分组增强型OTN组网技术 |
3.2.2 电力通信网络组网互通方式 |
3.2.3 组网策略 |
3.3 电力分组增强型OTN业务应用分析 |
3.3.1 OLT上联业务 |
3.3.2 继电保护 |
3.3.3 系统业务保护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通信OTN网络防护及业务路由规划的研究 |
4.1 OTN光网络保护 |
4.2 P圈保护方式及实现步骤 |
4.2.1 P圈概念及优势 |
4.2.2 P圈的分类 |
4.2.3 P圈保护方式的实现步骤 |
4.2.4 OTN网络中P圈保护的实现 |
4.3 分组增强型OTN电力业务路由规划、目标算法及模型 |
4.3.1 分组增强型OTN电力业务路由规划问题描述 |
4.3.2 基于不同规划目标的算法及模型 |
4.4 基于电力业务需求路由算法描述 |
4.4.1 县域电力通信业务需求路由算法要求及特点 |
4.4.2 县域电力通信业务需求路由算法设计环节 |
4.4.3 算法流程 |
4.4.4 仿真实验 |
4.4.5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力业务交换路由规划及保护的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2 电力业务交换管道路由模型 |
5.3 业务管道路由引导 |
5.4 试验及结果分析 |
5.4.1 试验模型 |
5.4.2 业务引导 |
5.4.3 业务实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基于安卓系统铁路通信控制终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系统结构和系统方案 |
2.1 铁路现有无线设备结构 |
2.2 GSM-R手机硬件结构 |
2.3 铁路的传输系统 |
2.4 系统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GSM-R手持终端软件及硬件 |
3.1 GSM-R手机信令发送及接收 |
3.1.1 RGM-100 模块指令 |
3.1.2 RGM-100 模块设计流程 |
3.1.3 手持终端的注册申请 |
3.2 GSM-R手持终端软件设计 |
3.2.1 手持终端软件结构 |
3.2.2 操作系统的选择与搭建 |
3.2.3 软件设计方案及实现功能 |
3.3 本章小结 |
4 现场设备数据采集、传输与控制方案 |
4.1 温湿度系统设计方案 |
4.1.1 温度传感器系统的总体框架 |
4.1.2 硬件设计 |
4.1.3 GRM-100与MCU STC90C516RD+的通信 |
4.1.4 温度采集模块 |
4.1.5 RGM-100 模块设置 |
4.1.6 温度采集数据作用 |
4.2 电池电压测试软硬件功能实现 |
4.2.1 通信机房电池组现状 |
4.2.2 电池电压检测模块方案 |
4.2.3 系统底层软件的设计 |
4.2.4 针对电池异常的处理方案 |
4.2.5 电池电压数据分析 |
4.3 关于MDC系统 |
5 系统总体性能测试 |
5.1 关于系统测试 |
5.2 手持终端硬件性能测试 |
5.3 数据采集测试 |
5.3.1 终端登录 |
5.3.2 服务器数据采集存储 |
5.4 问题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驱动程序加载卸载算法 |
附录2 配置UART串口代码 |
致谢 |
(7)基于软交换的地铁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软交换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地铁电话通信系统发展现状介绍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地铁电话通信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成都地铁通信系统概述 |
2.2 成都地铁电话系统需求分析 |
2.2.1 公务电话系统现状及需求分析 |
2.2.2 专用电话系统现状及需求分析 |
2.3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成都地铁电话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1 设计原则 |
2.3.2 常用的地铁电话通信系统交换技术 |
2.3.2.1 程控交换的特点和功能 |
2.3.2.2 软交换技术特点和功能 |
2.3.3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成都公务地铁电话系统总体构架设计 |
2.3.4 与其它系统接口方案设计 |
2.4 软交换技术应用故障情况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软交换的成都地铁公务电话系统详细设计与容灾测试 |
3.1 成都地铁7号线公务电话系统详细设计 |
3.1.1 系统构成及方案说明 |
3.1.2 业务功能 |
3.1.3 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
3.2 成都地铁10号线公务电话系统详细设计 |
3.2.1 系统结构及方案说明 |
3.2.2 业务功能 |
3.2.3 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
3.3 成都地铁公务电话系统容灾测试 |
3.3.1 测试目的 |
3.3.2 容灾方式 |
3.3.3 容灾演练前准备 |
3.3.4 演练实施方案 |
3.3.5 容灾测试内容及测试结果 |
3.3.6 容灾演练影响 |
3.4 成都地铁7号线公务电话系统容灾方案选择 |
3.4.1 1:1配置模式 |
3.4.2 1:0配置模式 |
3.4.3 两种容灾方式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软交换的成都地铁专用电话系统详细设计 |
4.1 软交换在COCC专用电话系统中的应用 |
4.2 成都地铁COCC线网专用电话系统方案设计 |
4.2.1 组网规划 |
4.2.2 业务功能 |
4.2.3 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
4.2.4 互联互通接口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总结 |
2.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统一安全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铁路通信及信号控制系统 |
1.2.1 信号 |
1.2.2 联锁 |
1.2.3 闭塞 |
1.2.4 我国高速铁路通信信号系统概述 |
1.3 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安全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铁路信号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
1.3.2 铁路通信信号系统漏洞及脆弱性研究现状 |
1.3.3 铁路通信信号系统安全防护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铁路信号系统网络安全分析 |
2.1 引言 |
2.2 铁路信号系统网络安全分析模型 |
2.2.1 信息流参考模型 |
2.2.2 功能结构参考模型 |
2.2.3 网络安全威胁模型 |
2.3 基于故障树的铁路信号系统威胁场景分析 |
2.3.1 列车超速 |
2.3.2 列车冒进信号 |
2.3.3 列车运行中断 |
2.4 已有安全防范措施及脆弱性分析 |
2.4.1 系统运算输出错误 |
2.4.2 列控信息网络传输错误 |
2.4.3 越权操作 |
2.4.4 信号系统基础数据错误 |
2.4.5 设备、系统或程序损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路通信系统安全分析与可信防护 |
3.1 引言 |
3.2 铁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分析 |
3.3 铁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
3.3.1 数据错误 |
3.3.2 系统缺陷 |
3.3.3 人为失误 |
3.3.4 冗余缺失 |
3.4 铁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风险总结 |
3.4.1 面临的威胁升级 |
3.4.2 技术风险 |
3.4.3 防护建议 |
3.5 基于可信的铁路通信系统网络安全架构 |
3.5.1 可信计算环境 |
3.5.2 可信区域边界 |
3.5.3 可信通信网络 |
3.5.4 可信管控中心 |
3.6 抗DDoS的 SDN控制器调度方法 |
3.6.1 SDN控制器调度算法设计 |
3.6.2 仿真实验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SDN的信号安全数据网统一管控研究 |
4.1 引言 |
4.2 SD-SSDN网络安全管控架构 |
4.2.1 SD-SSDN网络数据平面 |
4.2.2 SD-SSDN网络控制平面 |
4.2.3 SD-SSDN网络应用平面 |
4.3 SD-SSDN防护实验验证 |
4.3.1 实验原理 |
4.3.2 实验结果 |
4.4 基于SDN统一管控的主动防护技术 |
4.4.1 基于SDN的网络迷惑系统 |
4.4.2 网络迷惑系统实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SDN的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可靠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SDN的环网冗余技术 |
5.2.1 基于OpenFlow的 RFTM技术原理 |
5.2.2 RFTM环网冗余算法设计与实现 |
5.2.3 基于RFTM技术的环网冗余切换实验 |
5.3 基于SDN的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 |
5.3.1 自适应链路聚合原理 |
5.3.2 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实现 |
5.3.3 自适应链路聚合技术实验测试 |
5.4 主从多控制器技术 |
5.4.1 基于Zookeeper的主从控制器方案设计 |
5.4.2 控制器失效切换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缩略词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9)基于SDN的电力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力通信业务现状 |
1.1 网架性能 |
1.2 安全可靠性 |
1.3 运维复杂性 |
1.4 兼容扩展性 |
2 软件定义网络 |
2.1 电力通信网性能提升 |
2.2 建设和运维复杂度降低 |
2.3 电力数据中心效率增长 |
3 基于SDN的电力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 |
3.1 安全性 |
3.2 时延 |
3.2.1 传输时延———控制器 |
3.2.2 处理时延———路由算法 |
3.2.3 排队/发送时延———数据平面时延 |
3.2.4 失效恢复时延 |
3.3 可扩展性 |
3.3.1 本质特征 |
3.3.2 技术迭代 |
3.3.3 跨域通信 |
3.4 链路可靠性 |
3.5 容错性 |
3.5.1 单点失效 |
3.5.2 规则冲突 |
3.6 兼容性 |
3.6.1 传统网络 |
3.6.2 新型终端 |
3.6.3 其他新型网络架构 |
4展望 |
5 结语 |
(10)基于智能电网的区域电力通信系统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区域电力通信系统现状分析 |
2.1 一次系统现状 |
2.2 通信系统现状 |
2.2.1 传输网 |
2.2.2 业务网 |
2.2.3 支撑网 |
2.3 现有通信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区域电力通信系统业务发展需求分析 |
3.1 智能电网时代下面临的形势 |
3.2 其它二次系统的发展对通信的要求 |
3.2.1 调度自动化需求 |
3.2.2 系统保护需求 |
3.3 业务需求特点 |
3.3.1 业务类型及承载方式 |
3.3.2 厂站业务构成及测算模型 |
3.4 业务需求分析及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区域电力通信系统规划目标与原则 |
4.1 规划目标 |
4.1.1 总体目标 |
4.1.2 传输网 |
4.1.3 业务网 |
4.1.4 支撑网 |
4.2 规划原则 |
4.2.1 传输网 |
4.2.2 业务网 |
4.2.3 支撑网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智能电网的区域电力通信系统规划设计 |
5.1 传输网 |
5.1.1 光缆线路 |
5.1.2 光传输网络 |
5.1.3 微波电路 |
5.1.4 载波电路 |
5.2 业务网 |
5.2.1 调度数据网 |
5.2.2 调度交换网 |
5.2.3 行政交换网 |
5.2.4 数据通信网 |
5.2.5 系统保护数据网 |
5.3 支撑网 |
5.3.1 频率同步网 |
5.3.2 网管系统 |
5.3.3 应急通信系统 |
5.3.4 电源等基础设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四、虚拟分组调度电话的开发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JC地区骨干传输网组网优化与方案设计[D]. 张剑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2]景电网信工程建设中新技术的具体应用[J]. 何巨峰. 黑龙江科学, 2020(18)
- [3]基于SDN的电力通信网QoS技术研究[D]. 张进进.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4]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无线监测系统设计[D]. 王玺.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5]OTN技术在县域电力通信网优化改造中的应用研究[D]. 王珂.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6]基于安卓系统铁路通信控制终端设计[D]. 隋伯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7]基于软交换的地铁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 赵雪.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8]铁路通信信号系统网络统一安全管控研究[D]. 李赛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9]基于SDN的电力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综述[J]. 吴路明,裘愉涛,陈琦. 电力工程技术, 2018(03)
- [10]基于智能电网的区域电力通信系统规划设计[D]. 张俊.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