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赤莉——论赤莉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解读赤莉——论赤莉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一、解读池莉——浅论池莉的生活观爱情观(论文文献综述)

柯海[1](2019)在《超越“庸常”之路 ——论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文中研究指明“寻找”是中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学现象,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寻找”也一直如影随行。池莉是着名的当代小说家,在市民小说和新写实小说中独树一帜,她在自序中曾提到“寻找”对自己创作的深刻影响,通过研究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可以明确“寻找”对池莉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剖析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的“寻找”与作家个体创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池莉文学史地位的重新评估。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池莉小说对超脱世俗人生之路的寻找。《金盏菊与兰花指》《惊世之作》《太阳出世》是池莉在小说中寻找超脱世俗人生之路的代表作。《金盏菊与兰花指》以童真对抗世俗人性、人心,《惊世之作》以追求刺激打破生活的凡庸,《太阳出世》以挣扎后的升华实现超脱。第二部分:池莉小说对精神归宿的寻找。《看麦娘》《烦恼人生》《一去永不返》是池莉小说关于精神归宿进行寻找的代表作。《看麦娘》寻找亲情的温暖,《烦恼人生》寻找爱情的归宿,《一去永不返》寻找自我与叛逆。第三部分:池莉小说对历史“真相”的寻找。池莉小说对历史“真相”的寻找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凝眸》、《屈原的罗网》寻找社会历史的“真相”;第二种类型,《乌鸦之歌》、《预谋杀人》寻找家庭历史的“真相”;第三种类型,《绝代佳人》《两个人》寻找个人历史的“真相”。第四部分:关于池莉小说“寻找”机制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池莉实践着“寻找”的行动,她寻找个人精神的归宿,寻找中意的职业,寻找理想的婚姻,寻找脱贫致富的生存之道......而她所寻找的这一切都和她的“写作”相关。池莉一方面通过写作来实现现实生活中的寻找之物,另一方面又通过“寻找”不断地为自己提供写作源泉。欲望、人伦、真理驱动着池莉小说主人公们的“寻找”,绝望、挣扎、升华构成了池莉小说主人公们的人生历程,“寻找”既是池莉小说主人公反抗绝望的方式,也是池莉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乃至反抗绝望的方式。第五部分:关于池莉小说寻找叙事的意义何在。“寻找”叙事对池莉的市民小说起到了塑性的作用。1977年到1987年是池莉在武汉度过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里池莉过的并不顺心,甚至是经历了一系列坎坷,反抗绝望,在绝境中寻找生机可以概括池莉在这十年里的生活态度。她把这种生活态度赋予自己笔下的主人公,就形成了“绝境——寻找——升华”的小说模式,主导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命轨迹,促成了小说情节的定型。“寻找”叙事还对池莉新写实小说的诞生起到了导引的作用。池莉1987年推出的《烦恼人生》是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里面就有池莉自己家庭的影子,池莉在现实生活中的绝望与反抗导致了小说主人公印家厚的绝望与反抗,反抗即在绝境中寻找生机,并由此形成了池莉日后的写作模式——在凡庸人生的日常琐事里陷入绝境,在绝境里“寻找”求生的希望。所以,“寻找”叙事对池莉新写实小说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导引作用。在外国的文学作品中,寻找是对人生活状态、生存状态的探寻,池莉小说的“寻找”源于池莉受困于现实生活以及中国当代文坛的“寻找”语境,从一定意义上说,“绝境——寻找——升华”的小说模型也是关于人是如何存在着以及如何存在着更好这一问题的回答。这证实了池莉的“寻找”与外国文学作品的“寻找”有着共同之处,它们均通过文学的形式将对生活的思考上升到了一个哲学命题的高度。

苗杰[2](2018)在《池莉小说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可谓百花齐放,众彩纷呈。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新写实文学与当时文坛所盛行的寻根文学、反思文学、先锋文学各具特点,各有所长。作为新写实主义创作的领军人物,池莉八十年代开始以“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等系列作品声名鹊起,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其小说多以对日常生活中普通市民百姓的庸凡琐碎的世俗化生活为描写对象,试图原生态还原普通人的生活,以极大地热情和真诚关注世俗社会中普通平民的生存状况、情感思维与生命哲学,并坚持以开放的敏锐眼光感受着转变的社会与发展的时代,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创作风格。本论文以“池莉小说创作研究”为出发点,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分析整合,从池莉小说颇具风格的地域文化风情、人物形象的多样塑造以及小说叙事技巧几方面,以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拓展研究视野,以更全面与客观的目光审视、挖掘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之处与个性魅力。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池莉小说创作的背景并阐释其研究意义与价值,综述近年有关池莉小说创作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论文的第一章,独特的地域文化书写。主要从汉水风情、方言俗语、生活画卷及生存哲学,展现丰繁多彩的民风民俗与武汉市市貌风采,彰显作品浓郁的文化特色。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二章,丰满多姿的人物形象。以池莉创作中最典型的三类人物风貌,即普通市民、知识分子与女性形象的描绘而将武汉人性格特征的豪爽粗鄙、坚韧精明刻画的细致入微,并淋漓尽致的呈现出城市与人的双重关系。第四部分为论文的第三章,新颖别样的叙事特征。对于池莉小说的创作艺术主要从普通市民化的叙事视角、冷静客观地叙事笔调、多样化的叙事结构来深入探讨池莉鲜明的写作方式与叙事风格。第五部分为论文的结语,池莉以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与最切实的生活体验为写作基点,始终对芸芸众生的平凡生活怀有无限的热情,并对个体生命面对无常命运的执着而踏实的生活态度给予赞扬与高歌,作品中对生活的沉潜、生命的尊重都给我们带来正视自我的思考与启示。

马英[3](2012)在《坚守与超越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一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借助中西方学者有关“日常生活”的理论,对“日常生活”这一概念进行梳理,并考察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中的日常生活理论。尔后从地域文化视角考察了湖北女作家与日常生活叙事的关系,梳理近30年来中国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的线索和湖北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的发展脉络及其文化特色。论文第一章“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创作概览”梳理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的创作概况,分五节论述。大体看来,1980年代初是湖北女作家的蓄势期,那个时候的池莉和方方的创作尚显幼稚,还未形成明确的女性意识,她们的创作大多符合男性社会所认同的女性风格。1980年代中后期池莉和方方终于一炮走红,被评论家纳入“新写实”潮流,她们的创作遵循着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并写出了新的境界——远离了诗化现实的路数,而在描写普通百姓的烦恼人生方面返璞归真。1990年代叶梅佳作叠出,湖北女作家的创作在“汉味”之外平添了一份“土味”。姚鄂梅此时也写出了不少引人注目的力作,显示出视野开阔,笔力遒劲的风格。她们的出现,为湖北女性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增添了新的风景。21世纪林白加盟武汉,同时更多的青年女作家涌现出来,文学创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面貌。本章最后一节对湖北女作家进行代际考量,认为以方方、池莉为代表的一代是“关注日常”的一代;以姚鄂梅、王芸、王君等为代表的是“发现问题”的一代;80后更多作家书写的则是光怪陆离的日常生活,她们是书写光怪陆离日常的一代。论文的第二章主要讨论湖北女性小说中的“水”文化情结。本章首先阐释了“水”的文化内涵以及湖北女作家她们眼中的“水”;尔后分析了湖北女作家小说中的“水”性意象:江河意象、雨意象、月亮意象;最后探讨了湖北女作家笔下的“水”样女人,其中既有体现了顽强泼辣的生命意识的女性,也有充满上善若水任方圆的俗世智慧的女性,展现本真如水朴野狂之自然意识的土家女性,还有人格分裂的女性形象。总体看来,“女人如水”的传统命题在当今湖北女作家的笔下呈现出了新的意义,新女性在新生活的浪潮冲击下,焕发出泼辣、顽强、机智的生命力。第三章分析湖北女作家的日常空间叙事,本章分四节。第一节分析了女性生存的逼仄乡村生活空间,湖北女作家对逼仄乡村空间的书写表现了身处封建文化传统之下的乡村女性的悲剧命运;写出了乡土的逼仄对乡村女性梦想的挤压;同时湖北女作家为我们重构底层。相对那些反复强调底层苦难、悲惨状况的作品来说,湖北女作家普遍不渲染底层女性的苦难,而更强调她们渴望通过抗争、奋斗来改变生存境遇的拼搏精神。第二节分析了湖北女作家笔下充满“汉味”的市井生活空间,重点分析了武汉“里份”和“街道”文化对武汉女性的影响;在“变化的空间”一节以农民工姐妹、保姆和白领丽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她们各自的命运。第四节“空间焦虑”指出了空间对女性的特别意义,它不仅是女性的容身之地,也是她们的心灵寓所。湖北女作家对于生活空间的种种书写透视了当代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挣扎,对女性的性属角色和自我认同进行深入的思索、艰难的探询和积极的建构。第四章分析的是湖北女性小说中的日常交往书写。分三节进行论述:第一节讨论日常“闲聊”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进一步探讨了池莉、方方、林白等作家的方言写作,并提出“闲聊体”一说,认为“闲聊体”展示了人最本真的生存状态,原汁原味的民间意味使我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第二节重点分析了日常交往中的游戏,其中重点讨论赌博与丧葬礼仪,分析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文化信息和内在意蕴。第三节讨论了湖北女作家笔下的神秘文化书写,湖北女作家对神秘文化的表现主要集中在神秘巫术和鬼神信仰方面,对神秘文化的借鉴在某种程度上放飞了作家的想象力,使文本具有独特的魅力。第五章探讨湖北女性小说中的情爱书写状况,第一节重点分析方方和池莉等50后湖北女作家,分析方方对现实爱情的绝望和池莉对世俗婚姻的认同;第二节重点讨论了60、70后女作家小说中所传递出来的爱的“温暖”和“传奇”;第三节以紫百合为例分析80后女作家笔下所造的“新好男人”形象,认为湖北女作家对于情爱的书写经历一个从“来来往往”的凡俗大地到情爱天堂的追寻过程,表达了她们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爱情的向往。论文第六章主要考察湖北女作家笔下的生育主题和母爱书写。第一节主要探讨的是生育主题,大体来说,湖北女作家对女性生育这一行为是持肯定态度的。第二节对小说中表现的母爱主题进行分析,第三节分析了湖北女作家笔下的另类母亲形象。文章认为大多数湖北女作家对母亲形象的书写是审慎的,一方面她们写出了母亲的奉献、付出,但不使母性一味理想化,以至陷入父权文化对母性集中想象的陷阱,另一方面,她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母亲形象,但是并未陷入人性阴暗论的泥潭,而写出了作为一种自然本能和人类伦理的母爱的珍贵与伟大,烛照出母性的光芒、人性的光亮。结语部分认为湖北女作家群体呈现出“对本土女性命运的多维书写”、“知识分子的承担精神”、“大气而开放的女性文学”等特质,她们在日常生活叙事之中,从未放弃对社会的关怀、对痼疾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对底层的探究,这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遥相承接,也是湖北女作家最重要的精神特质。她们因此有别于张扬女权主义和痴迷“身体写作”的女性写作潮流。当然,湖北女作家的创作也有欠缺之处。对于更年轻一代的湖北女作家来说,在多产之外提升作品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写出有口皆碑的优秀之作,力争在中国文坛上占据重要的位置,是她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牛联欢[4](2012)在《池莉小说创作转型研究》文中认为池莉的小说创作历时30余年,1987年及其后池莉陆续发表小说《烦恼人生》、《太阳出世》和《不谈爱情》,这些作品被评论界冠以“人生三部曲”的称号,这些作品在引起巨大反响的同时也确立了池莉在文坛的地位,池莉本人也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主将而声名鹊起。90年代中后期以来池莉的小说在畅销的同时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有论者认为池莉的作品是过分迎合市场的媚俗之作,池莉更是一个特别会媚俗的作家,一时间池莉似乎成了“媚俗”的典型而受到众多新锐批评家集体讨伐,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90年代中期后池莉小说创作的转型。本文将她的小说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987年《烦恼人生》的发表到1995年的《你以为你是谁》为前期阶段,此后至今的作品如《小姐你早》、《来来往往》、《水与火的缠绵》、《所以》等小说与“新写实主义”时期的小说面貌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故将这一时期作品归入后期阶段。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在语言层面论述其小说语言在转型后呈现的新风貌,从语言陌生化和描绘性语言及色彩词汇的使用两个方面实现了质朴到华丽的转身。从语言的诗化和流行词语和言说方式两个方面实现了对前期小说中浓烈汉味的突破。探讨了转型后小说中大量使用的内部语言及其情绪宣泄的功能。第二章主要从人物形象层面来分析转型前后人物形象的嬗变。分析工人在市场经济大潮裹胁下的新变,探讨了女性在经济独立后呈现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追求,分析了转型后知识分子形象的新变化,与转型前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对比以并指出池莉的情感倾向。第三章探讨了与语言和人物形象转变相适应小说叙事学上的改变。探讨了叙述视角由单一到多元的改变以及这一改变带来的叙述上的自由,分析了转型后小说中出现的重复叙事以及这种重复结构故事,交代人物关系和深化主题的作用。分析了转型后非叙事性话语的大量使用以及由此导致的突破客观化叙事的效果。最后,在结语中笔者指出池莉小说的转型和探索是时代和文学情境的变化和作者创作观念变化所致,池莉进行精神探求的努力和迎合市场之作将同时并存。

高松[5](2010)在《女性意识对两性和谐的误导——浅论池莉小说《小姐,你早》》文中研究表明池莉小说《小姐,你早》叙写了女性们觉醒、成长的故事,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醒世意义,但她对女性姿态和女性意识的探索,以及对两性问题的思考却存在着严重的偏颇和极端化倾向。本文在对《小姐,你早》的独特意义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其展开了批判性分析,并就《小姐,你早》的文本、思想对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启迪作出了自己的阐述。

刘萍[6](2008)在《试论池莉小说创作中的爱情观》文中提出在当代文坛,池莉小说创作中的爱情观因其独特性而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在解读池莉小说的基础上对其爱情观进行了分析和阐释。首先是对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爱情观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和阐释。这里又从四个方面切入分析,即女性被欺凌与被损害的现实地位、爱情不在时的残酷斗争、对男权话语的屈服与消解、成熟女性的觉醒。这四个方面展现了池莉小说创作中对女性在婚恋中天生的弱者地位的关注和关怀,并对女性的觉醒怀有热切的希望。同时池莉坚信:由于漫长的封建父权制文化的淬炼,女性锻造出了更加坚毅柔韧的品质,她们在卸掉旧的精神镣铐之后,必然焕发出更为强劲的生命力。其次是从非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爱情观进行书写,具体又可分为认同物质实利,消解精神追求、世俗人生与浪漫爱情的对立、理智与情感的二难选择、婚姻的自主性与开放型四个方面。池莉一步步化解了笼罩在爱情字眼上的重重虚幻色彩,使爱情走下神坛,走出诗的氛围,回归于平凡的生存状态,而不是飘荡于高空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妙情感。池莉小说中的爱情婚姻观与另一位婚姻写手王海鸰的婚恋观颇有可比性,具体可从第三者的类型和作家所持的态度、女性对家的守望和对男性的依附、婚姻在世俗面前的尴尬、婚姻的类型和出路四个方面进行比较论述。通过对两位女作家的创作理想进行深入的开掘,可以更加深刻地发掘池莉作品中纷繁表象背后的深刻内涵,从而展现当代女性婚恋的现实和超越的理想。因此,通过对池莉小说中的爱情婚姻观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的婚恋文学更加关注现实和人性,通过婚恋现象和婚恋伦理道德,在探索爱情婚姻上有所创造、有所突破,开辟了我国婚恋文学创作更加宽广的道路。在文学多元化的今天,关于爱情婚姻的写作是当代文学一种主要的存在方式,它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为文学创作的前行和繁荣在审美上提供具体参考和形而上学的理论参考。

张惠芳[7](2008)在《论池莉小说中的女性危机与自我救赎》文中指出新时期文学观念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文学走向了市民社会、大众读者和日常书写。池莉则是这种变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其创作开创了女性写作的大众化道路。池莉大部分作品都以女性为书写对象。作者以其独有的女性情怀和社会思考,赋予了女性形象以鲜明、丰富而复杂的女性意识,对她们的生命意义表现出深切关注。其女性形象大多都被爱情所困,婚姻所弃,生活所累,饱受生存危机的煎熬,但仍然不屈不挠地活着,寻求着各自可能的方式而实现自我救赎。人们对池莉的女性意识已有种种评价,但对于池莉创作自始迄今的女性意识表现,还缺乏整体性研究。尤其是对池莉女性意识的阶段表现及其内在联系,缺乏应有关注。本文意在对池莉的女性意识进行全面梳理。主要是结合池莉的代表作,对她迄今为止的整个创作状况进行梳理,全面分析池莉创作的女性意识表现及变化。针对很多评论认为池莉是世俗化书写的观点,通过对池莉代表作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池莉的女性意识不仅丰富复杂,而且呈现出矛盾性。综观池莉作品的女性意识,其实具有市民意识与精英意识融合,世俗化倾向和理想主义同在的特征。而分析池莉女性意识矛盾性的文章很少,也缺乏系统研究。由此,本文特别注意了对池莉女性意识的逐步变化,其多元取向与复杂构成,其女性危机的展现和自我救赎的分析。通过这些讨论,进一步分析了池莉女性意识的终极寻求。

于晓香[8](2008)在《论池莉小说的爱情婚恋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池莉以女性特有的视角选择了当代人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作为反映当代人生存现状的切入点,婚恋题材在池莉的小说创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池莉也曾是个爱情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生活最终击碎了她对爱情的神圣理解,她曾明言:“我的文学创作将以拆穿虚幻的爱情为主题之一。”池莉以平民化的视角书写纷繁的爱情世界,向我们展示世俗之爱,解构了浪漫爱情,池莉将诗性爱情、婚姻中神秘的光环隐蔽,使其显示出在现实生活面前的不堪一击。本文首先通过分析体现池莉爱情婚恋观的文学作品,从肯定现实生活,摒弃浪漫爱情;逃离爱情,但不否定爱情;皈依封建传统文化、自我觉醒、独立自主、迷失自我四种女性意识几个角度论述了池莉的爱情婚恋观,池莉对笔下的女性看得很透,对她们的优点与缺点都很写实地加以表现,尤其是她们作为社会人的种种烦恼与尴尬,表现了她们的弱势与强势,代表人物有辣辣、戚润物、来双扬等。其次,本文从成长经历、时代背景、创作观念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分析了池莉爱情婚恋观形成的原因,剖析了其局限性,池莉承认婚姻爱情的难融性,忽略其一致性,并且宣扬顺世爱情婚恋观。生活高于一切,是池莉创作的基本思想,一定的价值立场,总是和作家自身的价值观、人生阅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姜楠[9](2007)在《论池莉的创作》文中认为本文以池莉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她的几部代表作,进一步说明池莉作为市场化时代与市民文化之崛起的代表性作家的时代印记、基本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中独特的价值。纵观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新写实小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在“新写实小说”的众多作家中池莉可为其代表,她的小说均取材于有着特殊格局和习俗的武汉,主要再现小市民的生活和情感,特别是她在小说中宣扬了一种生命哲学,那就是只要有能力、有勇气在任何处境中都能生活下去,那就是强者。表现形式一扫过去小说创作的框框,使她成为“新写实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当今中国文坛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其创作的一大批小说也是成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品。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出现了转型和分化的倾向,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池莉等一大批新写实作家的转向,新写实小说作为一个曾经的文学流派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流散。我们之所以通过选取并分析池莉的创作,探讨新写实小说形成、发展和流散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包含的诸种问题,就是基于池莉小说创作对于“新写实小说”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即使这种特殊意义也许是完全无意识的。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对池莉的小说创作展开论述,通过对池莉几部代表作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池莉及其创作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其独特的价值。

彭敏[10](2003)在《解读池莉——浅论池莉的生活观爱情观》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试图从普通人的视角,分析池莉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当代中国市民群体的生活观、爱情观,探讨池莉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

二、解读池莉——浅论池莉的生活观爱情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读池莉——浅论池莉的生活观爱情观(论文提纲范文)

(1)超越“庸常”之路 ——论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思路
第一章 寻找世俗人生的超脱之路
    一、《金盏菊与兰花指》:以童真对抗世俗人性、人心
    二、《惊世之作》:以追求刺激打破生活的凡庸
    三、《太阳出世》:以挣扎后的升华实现超脱
第二章 寻找精神的归宿
    一、《看麦娘》:亲情的温暖
    二、《烦恼人生》:爱情的归宿
    三、《一去永不回》:自我与叛逆
第三章 寻找历史的“真相”
    一、《凝眸》、《屈原的罗网》:寻找社会历史的“真相”
    二、《乌鸦之歌》、《预谋杀人》:寻找家庭历史的“真相”
    三、《绝代佳人》《两个人》:寻找个人历史的“真相”
第四章 池莉小说“寻找”机制的发生
    一、寻找:一种写作的根源
        (一) 现实生活迫使池莉寻找
        (二) 个人习性与池莉的写作
        (三) 池莉关于“寻找”的文学观
    二、“寻找”的驱动力:欲望、人伦、真理
        (一) 欲望
        (二) 人伦
        (三) 真理
    三、“绝望—挣扎—升华”的寻找模式
    四、寻找:一种反抗绝望的方式
        (一) 以家庭为背景的寻找叙事
        (二) 针对历史事件的寻找叙事
        (三) 爱恋故事里的寻找叙事
        (四) 凡庸生活里的寻找叙事
余论:“寻找”叙事的意义
    一、寻找叙事对于池莉市民小说、新写实小说的意义
    二、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与中外文学传统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读硕期间发表的期刊论文

(2)池莉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意义
    2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独特的地域文化书写
    1.1 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
    1.2 纷繁细致的风俗画卷
第二章 丰满多姿的人物形象
    2.1 平凡坚韧的市民群像
    2.2 空虚软弱的知识分子
    2.3 女性形象的多样性描写
第三章 新颖别样的叙事特征
    3.1 普通市民化的叙事视角
    3.2 客观冷静的叙事笔调
    3.3 多样化的叙事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3)坚守与超越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日常生活概说
        一. “日常生活”概念的梳理
        二.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中的“日常生活”理论
        三. 近30年女性文学日常生活叙事的崛起
    第二节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湖北女作家与日常生活叙事
        一. 湖北女作家的文学地图
        二. 湖北女作家的女性意识与日常生活叙事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意义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意义
第一章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创作概览
    第一节 1980年代初:新时期“女儿”的歌声
    第二节 1980年代中后期:“新眼睛”里的“新现实”
    第三节 1990年代:“汉味”“土味”自芬芳
    第四节 新世纪:湖北女性文学的绚烂多彩
    第五节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的代际考量
第二章 “水”:湖北女作家的文化情结
    第一节 “水”的文化内涵
        一. 传统文化中的“水”
        二. 湖北女作家与“水”
    第二节 “水”性意象
        一. “江”“河”意象
        二. “雨”意象
        三. “月亮”意象
    第三节 “水”样女人:多重意味的显现
        一. 顽强泼辣
        二. 似水方圆
        三. 本真朴野
        四. 另类精灵
第三章 女性日常空间观照
    第一节 逼仄的乡村空间
        一. 文化倾轧
        二. 逼仄乡土
        三. 重构底层
    第二节 “汉味”市井空间
        一. “里份”
        二. “街道”
    第三节 变化的空间
        一. “农民工姐妹”
        二. “保姆”的故事
        三. “南征北战”丽人行
    第四节 空间焦虑
        一. “一间自己的屋子”
        二. “何处是我家园”
第四章 日常交往书写
    第一节 闲聊
        一. “闲聊”种种
        二. 方言写作
        三. “闲聊体”
    第二节 游戏
        一. 丧葬:勾连神人的游戏
        二. 赌博:拷问道德底线
    第三节 神秘文化
        一. 神秘巫术
        二. 鬼神信仰
第五章 情爱书写
    第一节 爱情绝望与婚姻认同
        一. 方方:对现实爱情的绝望
        二. 池莉:对世俗婚姻的认同
    第二节 爱的温暖与传奇
        一. “温暖”
        二. “传奇”
    第三节 “新好男人”骑马归来
第六章 “生育”主题与“母爱”表达
    第一节 生育:痛并快乐着
    第二节 母爱:讴歌或质疑
    第三节 另类母亲
结语
附录:部分湖北女作家访谈录
    附录一 王芸访谈录
    附录二 郭海燕访谈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以武汉大学名义发表的论文

(4)池莉小说创作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语言革命”:池莉小说的语言转变
    1.1 质朴到华丽的转身
    1.2 突破“汉味”
    1.3 情绪的宣泄:内部语言
2. 社会转型:新环境下人物形象的嬗变
    2.1 工人形象:市场经济大潮裹挟下的新变
    2.2 女性人物形象:意识的觉醒
    2.3 知识分子形象:社会转型中的新面貌
3. 单一到多元:叙事策略的调整
    3.1 叙述的自由:多变的叙述视角
    3.2 叙事频率的改变和主题的深化:重复叙事
    3.3 突破客观化:非叙事性话语的大量使用
结语
参考文献

(5)女性意识对两性和谐的误导——浅论池莉小说《小姐,你早》(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姐, 你早》的独特意义
    (一) 女性意识发展到高峰
    (二) 痛苦并抗争着的女性形象
    (三) 对爱情神话的消解
二、对《小姐, 你早》的另一种解读
    (一) 女性意识的错位
    (二) 对女性命运的偏解
    (三) 对爱情存在的怀疑
三、小说《小姐, 你早》对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启迪
    (一) 女性意识的张扬
    (二) 爱情与婚姻的消解与和谐

(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中的爱情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爱情观
    1.1 女性被欺凌与被损害的现实地位
    1.2 爱情不在时的残酷斗争
    1.3 对男权话语的屈服与消解
    1.4 成熟女性的觉醒
第二章 非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爱情观
    2.1 认同物质实利,消解精神追求
    2.2 世俗人生与浪漫爱情的对立
    2.3 理智与情感的两难选择
    2.4 婚姻的开放型与自主性
第三章 池莉与王海鸰的爱情观比较
    3.1 第三者的类型和作家所持的态度
    3.2 女性对家的守望和对男性的依附
    3.3 婚姻在世俗面前的尴尬
    3.4 婚姻的类型和出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论池莉小说中的女性危机与自我救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女性意识的逐步彰显
    第一节 始终关注女性命运
    第二节 关于池莉女性意识的基本评价
    第三节 池莉的自我表白
第二章 多元取向与复杂构成
    第一节 希望与绝望交织
    第二节 极端与中和交织
    第三节 抗拒与接受交织
    第四节 务实与理想交织
第三章 女性危机的展现
    第一节 生计危机
    第二节 情爱危机
    第三节 婚姻危机
    第四节 角色危机
第四章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
    第一节 女性意识的逐步觉醒
    第二节 不同类型的女性及救赎方式
第五章 池莉的终极寻求
    第一节 对人性的深切关怀
    第二节 张扬女性生命的尊严
    第三节 寻找两性之间的和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论池莉小说的爱情婚恋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简析池莉小说的爱情婚恋观
    一、肯定生活,摒弃浪漫
    二、逃离爱情,但不否定爱情
    三、爱情婚恋观里的女性意识
        1、皈依封建传统文化
        2、遭受变故后的自我觉醒
        3、独立自主,富有个性
        4、迷失自我,尴尬生活
第二章 池莉小说爱情婚恋观的成因及其局限性
    一、爱情婚恋观的成因
        1、成长经历
        2、时代背景
        3、创作观念和价值取向
    二、爱情婚恋观的局限性
        1、承认婚姻爱情难融性,忽略一致性
        2、宣扬顺世爱情婚恋观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9)论池莉的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新写实小说形成的背景
    2.新写实小说的基本特征
    3、池莉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第一章、池莉小说创作的新写实特色
    (一) 在题材选择上,突破典型化选材,着眼于普通人生活
    (二) 在思想内容上,体现普通人平凡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
    (三) 在故事结构上,以非传统的“生活流”状态结构故事
    (四) 在小说语言上,再现未经提炼的生活语言及口语化
第二章、池莉创作的转向
    (一) 池莉创作转向的背景(新写实小说的流散)
        1. 新写实小说的“真实的生活”,而不是“真正的生活”
        2. 新写实小说的低调感伤淡化社会关系和人物性格
        3. 新写实小说的灰色艺术难以感受时代的主旋律
    (二) 池莉创作的转向
        1. 创作题材的转向
        2. 叙事模式的转向
        3. 性别姿态的转向
第三章、池莉小说创作的价值和地位
    (一) 池莉的早期小说创作
    (二) 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创作
    (三) 池莉的创作风格与其他新写实作家的区别
    (四) 池莉小说独特的价值和当下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解读池莉——浅论池莉的生活观爱情观(论文参考文献)

  • [1]超越“庸常”之路 ——论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D]. 柯海.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2]池莉小说创作研究[D]. 苗杰. 伊犁师范学院, 2018(07)
  • [3]坚守与超越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研究[D]. 马英. 武汉大学, 2012(12)
  • [4]池莉小说创作转型研究[D]. 牛联欢.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5]女性意识对两性和谐的误导——浅论池莉小说《小姐,你早》[J]. 高松.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10(01)
  • [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中的爱情观[D]. 刘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0)
  • [7]论池莉小说中的女性危机与自我救赎[D]. 张惠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
  • [8]论池莉小说的爱情婚恋观[D]. 于晓香. 青岛大学, 2008(07)
  • [9]论池莉的创作[D]. 姜楠.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 [10]解读池莉——浅论池莉的生活观爱情观[J]. 彭敏.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标签:;  ;  ;  ;  ;  

解读赤莉——论赤莉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