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化纤机械的要求

化纤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化纤机械的要求

一、化纤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化纤机械的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陈新伟[1](2021)在《化纤机械装备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化工行业蓬勃发展。当前社会对化工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企业只有加强对生产装备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分析,才能保障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文章简要分析了化纤机械装备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张志英[2](2021)在《政府研发资助、研发模式与纺织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组织边界和知识来源为标准,企业的研发活动可以划分为内部研发和合作研发两种模式。政府推出多种研发资助措施,并将加强不同组织间的研发合作作为政府资助政策引导的目标之一,以期提高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纺织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之一,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纺织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纺织产业进入了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的新阶段,加快纺织产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纺织产业产品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虽然纺织产业研发经费中来源于政府的经费逐年增加,但政府经费在企业研发经费总额中占比却较低。政府研发资助低于最优水平,不能充分发挥诱导私人研发支出的作用,无法实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同时,政府研发资助的实际效果也引发了众多质疑。政府研发资助是否真正促进了纺织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以中国纺织产业为对象,在深入剖析纺织产业创新现状及政府研发资助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外部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负二项回归模型、二项选择模型、顺序选择模型及路径分析模型等,探讨政府研发资助、研发模式与纺织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复杂联动关系,主要围绕“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有何影响以及如何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并分解为四个子问题研究:问题一,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有何影响以及在权变视角下政府研发资助影响效应的差异;问题二,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研发模式有何影响以及在权变视角下政府研发资助影响效应的差异;问题三,纺织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是否有影响以及不同研发模式之间是否存在互动效应;问题四,纺织业研发模式在政府研发资助影响创新绩效的过程中有怎样的中介作用。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有显着激励作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会增强政府研发资助的激励作用;分别对纺织业内的纺织子行业、化纤制造子行业与纺织服装服饰子行业的研究发现,企业所有权性质的调节作用在不同子行业内结果存在差异。其中,在化纤制造子行业中,所有权性质发挥显着的削弱型调节效应,政府研发资助对非国有企业的创新绩效激励作用更高,而在纺织服装服饰子行业中结果正好相反;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调节作用还会因所有权性质不同而呈现差异化结果,主要体现为,在纺织子行业与化纤制造子行业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能明显地增强政府研发资助对非国有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而在纺织服装服饰子行业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则会增强政府研发资助在国有企业中的激励效应。(2)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内部研发、合作研发有显着促进作用。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开展的基于科学的合作的促进效应大于其对基于市场的合作的促进效应;政府研发资助对合作研发的影响会因企业内部研发强度而异,相较于内部研发强度较低的企业,政府研发资助在内部研发强度高的企业内对外部合作的激励效应更大。(3)纺织业内部研发、合作研发都对创新绩效有显着促进作用。内部研发对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大于任何一种合作研发模式,在合作研发模式中,基于科学的合作模式对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大于基于市场的合作模式带来的激励效应;内部研发与两种合作研发模式对科研储备绩效的促进效应都大于其对市场表现绩效的促进效应;内部研发与合作研发在促进创新绩效提升的过程中存在互补关系,合作研发通过与内部研发结合可以发挥更大的激励效应,企业同时开展内部研发与合作研发更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4)纺织业内部研发在政府研发资助促进合作研发过程中发挥显着的中介效应,其中在政府研发资助对基于科学的合作的影响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而在政府研发资助对基于市场的合作的影响过程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企业内部研发与合作研发在政府研发资助促进创新绩效过程中发挥多重中介效应,表现为三种途径:一是政府研发资助促进内部研发、内部研发促进市场表现绩效与科研储备绩效;二是政府研发资助促进内部研发、内部研发促进合作研发(基于科学的合作与基于市场的合作)、合作研发促进市场表现绩效与科研储备绩效;三是政府研发资助促进基于科学的合作、基于科学的合作促进科研储备绩。尽管政府研发资助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了创新绩效的提升,但是,在所有路径中,内部研发是整个创新链的核心环节,政府欲通过促进企业合作研发进而促进创新绩效发挥研发资助的杠杆作用收效甚微。基于研究结论,总结了研究的政策启示:继续加大政府对纺织业的研发资助力度,注重资助目标的明确性;完善纺织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维护创新者的利益,保证资助资金的有效利用;建立真正有效的政府驱动型合作创新平台,实现政府资助目标通过高强度的研发合作机制有效传导;制定有效提高纺织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措施,避免与创新相关的市场无效率行为。研究结论不但深化了外部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中关于政府资助政策影响创新绩效机制的理解,同时也为政府制定更科学合理和更具针对性的旨在推动我国纺织业开展多样化研发模式、提升创新绩效的科技资助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高妍[3](2020)在《基于水足迹理论的中国纺织工业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轻工业是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加工工业群体的总称,国际上普遍将轻工业界定为制造消费资料的工业,纺织工业是轻工业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在中国,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纺织工业在改革开放的巨潮洗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迅速成长为全球纺织工业中的龙头,中国不仅是纺织生产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产业链最完整、门类最齐全的国家。纺织工业除了满足民众最基本的生活消费之外,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了大量的人口就业问题,为国家赚取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内需扩大和消费升级为纺织工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然而纺织工业作为水资源消耗和水污染较严重的产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不适合当前国民经济需求和人民生活需要。针对纺织工业水资源消耗大、水污染严重的特点,在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及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当前发展方向。在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竞争力是决定该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在2007~2017年的水资源消耗、污染及行业发展情况,在“水资源—行业发展”的视角下对纺织工业的发展路径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基于水足迹理论对纺织工业及其子行业的蓝水足迹、初始灰水足迹、残余灰水足迹进行核算,并分析水足迹强度和水生产率,掌握纺织工业目前的水资源使用状态,根据核算结果对影响纺织工业发展的行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因素进行分解分析,明确各因素对纺织工业水足迹的影响程度和效果(贡献量和贡献率)。其次,对比分析纺织工业的水足迹强度、水生产率与行业发展的关系,掌握其相互影响规律,基于脱钩理论对水资源消耗与行业发展的关联状态进行分析,优化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然后,分析纺织工业及其子行业的废水及COD(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情况,并与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水污染与行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基于脱钩理论判断纺织工业水污染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关联状态。最后,总结前面的研究结果,针对纺织工业水资源消耗量大及水污染严重的问题,从制度、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措施和建议。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揭示了纺织工业水资源使用现状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基于水足迹理论的计算模型,根据统计数据,核算纺织工业在2007~2017年间的蓝水足迹、初始灰水足迹、残余灰水足迹,经分析,观察期内主营业务收入增加了 150%,而蓝水足迹降低了 19.1%,表明纺织工业整体的水资源使用效率在提高。同时,相关经济指标的增长也会导致初始灰水足迹和残余灰水足迹的增长,然而,在观察期的后期,初始灰水足迹和残余灰水足迹都呈现连续下降的趋势,说明纺织工业节能减排措施实施成效明显。通过对各子行业的分析,发现化纤业和纺织业的水足迹占据了整个纺织工业的比例超过95%,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子行业。通过水足迹的进一步计算,可获得水足迹的强度和水生产率,其作为评价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可更加直接的说明纺织工业水资源使用状况。经研究,纺织工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同时水污染情况在不断改善。但是后期变化趋势逐渐变缓,说明目前采取的措施和技术手段遇到一定的瓶颈,为了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需要根据当前时空背景重新调整相关措施。此外,基于水足迹的计算结果,通过因素分解分析,发现产业规模的增加会导致用水量增加、水污染恶化,而技术水平的提高会降低水资源消耗量并减小污染,两者的作用显着。相比之下,行业结构所产生的的影响作用较小,说明我国纺织工业缺乏充分的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在产业规模不断发展,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瓶颈的背景下,行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助于水资源使用效率提升。(2)阐明了纺织工业水资源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关联状态。对比分析了纺织工业水资源使用状况及行业发展情况,发现整体上纺织工业及其子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是稳步提高的,水足迹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呈现相反的趋势,而水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与主营业务收入是一致的,表明纺织工业发展的同时,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水污染问题在不断改善。但是,在表面发展良好的背后仍然有一些深层次问题值得注意,在观察期的后期,纺织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约7万亿时,处于一个稳定状态,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并没有持续提高,这说明发展过程遇到了阻碍,需要对目前的发展策略进行调整,而调整的重点为纺织工业中水资源消耗严重的子行业及影响作用不明显的行业结构因素。基于脱钩理论对纺织工业及其子行业的水资源使用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关联状态进行了判断,蓝水足迹只有四个年份处于最佳状态,即强脱钩状态,有一个年份属于发展过程中最差的状态,即强负脱钩状态,因此可以发现尽管表面上纺织工业的状态良好,主营业务收入不断提高,水资源消耗量不断下降,但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相比之下,初始灰水足迹和残余灰水足迹的强脱钩状态年份更多,其发展状态更好,这表明纺织工业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效要稍好于水资源消耗方面,在后续发展应更加注意节水方面的管理。(3)实证分析了纺织工业水污染的变化趋势及其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纺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的变化分析纺织工业的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情况,发现纺织工业在2007~2017年间的废水排放量先小幅升高后逐年下降,2010年为峰值点,达到27.55亿吨,COD排放量逐年稳定下降的,COD的治理效果好于废水排放。从排放量来看,我国纺织工业的水污染治理效果显着。在主要产生水污染的子行业中,纺织业的废水排放量占据整个纺织工业的绝大部分,比例超过90%,因此纺织业的废水排放影响着整个纺织工业的废水排放变化趋势,是需要关注的重点行业。根据水污染数据进行废水排放强度和COD排放强度计算,结果显示废水排放强度和COD排放强度都是逐渐递减的,说明单位经济指标下产生的水污染是在下降的。基于弹性系数法建立纺织工业水污染与行业发展的脱钩模型,计算纺织工业废水排放与行业发展之间的脱钩系数,判断其关联状态,结果表明纺织工业的废水排放及COD排放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关联状态基本都呈现脱钩状态,其中强脱钩占据了大部分年份,说明我国纺织工业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确实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后续发展过程中,在保持目前的治理效果外,需要更加关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在水污染防治中的应用。(4)提出了优化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建议。首先,针对纺织工业目前存在的水资源消耗大的问题,通过对纺织工业水足迹理论的综合分析,量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分析了水资源消耗量的变化趋势,并根据纺织工业各子行业的行业特点,提出了应对水资源消耗严重的措施和建议。其次,对于纺织工业水污染严重的问题,从技术和政策两方面分析了相关的应对措施和建议,技术方面包括纺织废水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政策方面主要包括加强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模型,完善政策制度、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等,强化监督体系。综合以上关于纺织工业水资源消耗和水污染的研究,从主要从制度、技术创新、宣传教育、人才培养、政策改革等方面出发进行纺织工业优化发展路径的分析。最后,提出优化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措施和建议,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技术方面和政策方面,其中技术方面从设备管理、新材料使用、新技术应用三方面入手,培养优秀人才,推动技术革新,实施科学化的管理,同时推进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政策方面主要从制度、技术创新、宣传教育、人才培养、政策改革等方面综合考虑。

谢森培[4](2019)在《基于纸和织物的柔性电子薄膜制备及印刷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10年来由于电子工业的发展,丝网印刷在电子工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靠丝网印刷手段生产电容、电阻、电位器、滤波器等电子元器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电子产品的表面装饰、薄膜开关、印制电路、厚膜电路、液晶显示器、触摸开关等领域都需要薄膜类器件支持,其中柔性电子薄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电子薄膜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测试展开,结合不同的基材改性方法和丝网印刷工艺,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图案化柔性电子薄膜,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在印制电路板、生物检测芯片等领域的应用。本课题利用两种改性方式(PVA、PVC)和导电银墨水制备了基于纸张/织物的柔性电子薄膜,其方块电阻均小于10Ω。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基底原始形貌、中部改性层和表面银颗粒烧结层微观特征。实验测试了柔性电子薄膜的性能,通过四探针表征了其随弯折次数、粘结次数和浸水时间增加方块电阻值的变化规律。弯折10万次、耐水120 h、粘结20次以上,柔性电子薄膜仍表现出优异的导电性能。利用PVC胶水改性化纤、丝绸和纸张,结合丝网印刷技术,本文制备了图案化柔性电子薄膜。使用PVC改性工艺简单;丝绸、化纤和纸张孔隙较小更适合平板印刷。本文设计了正交实验并使用SPSS处理数据达到优化工艺参数的目的,减少了丝网印刷缺陷并提高印刷精度。另外配制了三种不同体系的银浆,测试了其印刷成膜的电学和力学性能,其中配制的醇基/树脂基银浆导电性能、附着性能与商用银浆可以相媲美。本文初步探讨了柔性电子薄膜的应用价值。其一是设计并印制了LED阵列电路,表面贴装电子器件构成LED阵列发光器件。建模并仿真分析了印制线路板表面贴装电阻工作时温度及应变分布,为实验测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其二是设计并制备了用于葡萄糖检测的丝网印刷电极。印刷电极具有优良的电子传递性能,因此铁氰化钾在电极表面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极固定葡萄糖氧化酶后对葡萄糖的氧化作用明显加强。与不加酶的电极相比,加酶后铁氰化钾在葡萄糖氧化酶的作用下可以催化葡萄糖氧化,峰值电流增加3~4倍,表明该技术在生物传感器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皮凤东[5](2019)在《柔性化熔融纺丝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据统计,2017年全球化纤总产量达到6694万吨,中国化纤产量4714万吨,增长5%,占全球化纤产量的71%,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在化纤产量增加的同时,化纤产品的开发更加迅速,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产品的附加值得到进一步提高。柔性化熔融纺丝是指在同一纺丝设备上,采用或更换不同的功能模块或装置,生产出多品种纤维的技术。它包含设备柔性化,工艺柔性化和产品柔性化。纺丝工艺是限制柔性化纺丝生产的主要因素,当纺丝设备扩大产品规格的生产范围时,要考虑该品种与现有设备的生产工艺的匹配问题,保证新开发的纤维品种能实现生产的稳定性。本文从纺丝组件设计和纤维性能分析入手,结合纤维的生产工艺,基于多组分柔性化复合纺丝试验平台,开发了同板异形纤维和原液着色多色丝,进一步丰富了试验平台的生产品种,为柔性化纺丝的工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同板异形纤维的生产中,纤维的挤出成形较为复杂,本文从聚合物流变学理论研究入手,运用纺丝熔体挤出成形的基本方程,基于异形喷丝板的常规设计方法,设计了圆形-三叶形同板异形喷丝板,使用POLYFLOW软件对同板异形纤维的纺丝熔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熔体在不同孔形微孔中剪切速率、压力以及速度的差异。观察实验室制备的同板异形纤维的截面可得:增大纺丝流量,圆形纤维的均匀性提高,但三叶形纤维的异形度明显降低;提高纺丝速度可以明显提高三叶形纤维的异形度。论文从单丝纤度,纤维结晶度等因素对同板异形纤维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首先,对纤维拉伸的理论模型进行研究,运用拉伸的本构关系,然后,使用POLYFLOW软件对同板异形纤维的丝条温度和结晶度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了丝条温度沿纺程的变化规律。对同板异形纤维进行冷拉测试,发现随着纤维纤度的增大,纤维的屈服点上移,对应的屈服强力和断裂强力也随之增大。对同板异形纤维样品进行结晶度测试,发现纺丝流量相同时,纤维的单丝纤度对结晶度影响不大;纤维的截面形状对结晶度的影响也不大,这与结晶度的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对于同一形状的纤维,随着纤维结晶度的降低,纤维的屈服点下移,纤维的屈服强力和断裂强力也降低。对原液着色多色丝进行研究,基于多色丝的配色原理,从丝束中不同颜色单丝的位置分布考虑,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流道形式,选择了同心圆分配形式的流道。通过POLYFLOW软件的数值模拟优化,设计并加工了多色丝的纺丝组件,基于多组分柔性化复合纺丝试验平台,制备了原液着色多色丝,证明了多色丝生产工艺流程的可行性。原液着色多色丝无需进行染整加工,能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极具经济价值和环保价值。纺制的原液着色多色丝经3000 m/min的牵伸速度可形成POY丝,其总色差能满足工业化生产中的要求,对原液着色多色丝的工业化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刘帅[6](2017)在《基于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表面修饰的化纤纱线气流牵引力研究及其机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常压低温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为手段,对几类化纤纱线表面进行了物理刻蚀与化学修饰,发现在适当的处理条件下,化纤纱线的气流牵引力得到显着提升。通过系列验证性实验及纱线性能表征发现,处理后纱线表面的化学性质及微观形貌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推测这些变化可能对纱线与气流界面的粘性效应(或牵引系数Cd)具有直接的影响,进而在相同的射流流场中提升纱线的气流牵引力。这一研究发现可为喷气织机对化纤织物织造效率的提高提供一种新途径,所得结果为该等离子体技术的实际应用及化纤织物的“改性-织造一体化”的实现奠定实验基础。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DBD等离子体动态与远程处理两种方法对涤纶(PET)纱线进行改性,结果发现:与未处理的纱线相比,经两种等离子体处理改性后,纱线的气流牵引力均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种变化对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处理强度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动态处理下涤纶纱线的牵引力增长率Rd最大可达18.9%,远程处理下Rd最大可达17.4%。类似地,动态处理下腈纶(PAN)、乙纶(PE)及丙纶(PP)纱线的Rd最大分别可达10.9%、43.0%及40.0%。2)对照未处理涤纶纱线样品及经过两种DBD等离子体处理涤纶纱线样品在不同射流湿度下的气流牵引力,发现未经处理涤纶纱线的气流牵引力随射流湿度的增加而减小;相反,经等离子体处理后纱线气流牵引力随射流湿度的增加而增加。从一个方面证明经过等离子体处理后纱线表面极性基团的接枝是引起纱线气流牵引力变化的关键因素。3)经等离子体动态处理涤纶纱线的回潮率亦发生明显增加,且回潮率和纱线气流牵引力随DBD等离子体处理剂量增加的变化趋势较为吻合,为等离子体处理对提升纱线气流牵引力机理的解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旁证。4)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对两种等离子体处理前后涤纶纱线样品表面化学特征及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XPS结果表明:经过两种等离子体处理后纱线表面接枝上了含氮含氧的极性基团,整体提高了涤纶纱线的表面极性,从而引起纱线与射流水分子之间氢键作用的增强,以此产生对的Cd影响,进而在相同的射流流场中提升了纱线的气流牵引力;通过SEM和AFM分别对两种处理方式处理后的纱线表面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发现动态处理后纱线表面沿轴向产生了许多纳米尺寸的沟槽,而远程处理后表面则产生了较多纳米尺度的凸起物;同时发现,适当的等离子体处理条件可以增强纱线的抗拉强度。5)测量两种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纱线直径,发现纱线直径随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及放电强度的变化呈细微的变化;并通过对同种纱线样品的Fd/d值(等效于Cd)的对比,发现Fd/d的增长率(等效于Cd的增长率)Rc的变化规律与Rd的变化规律及数值较为接近,这说明牵引系数Cd的变化是引起气流牵引力变化的主要原因。6)通过表征等离子体处理纱线过程产生的尾气组分并将其与对照组作对比,发现纱线既是自由基刻蚀的对象,又是DBD等离子体源产生自由基的反应载体;进一步阐明了经等离子体处理后纱线气流牵引力变化的等离子体反应机理。7)采用涤纶纱线表面修饰特定分子(苯胺分子)手段,研究聚苯胺修饰量对纱线气流牵引力的影响,发现随着聚苯胺修饰量的增加,气流牵引力也逐渐增大,同时纱线的导电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与未处理纱线体积电阻率相比,最大降低至5.6×104之一。同时,利用等离子体技术成功地制备了超疏水织物及超双疏织物。上述结果为功能化纤维/织物的等离子体制备奠定了实验基础。

都业刚[7](2017)在《基于产业链视角纺织专用设备产业特征和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链是一个融合产业组织分工、产业活动组织协调以及空间上的组织构成这三个基本空间维度的概念。它是产业和空间相互交织的一种分工与协调形式。从分工角度,产业链分工是促进产业链效率提高的一种实现形式,通过专业化经济的分工以及产业链上的组织经济法则,获得产业链效率的动态变化和成本结构的变化。从协调角度,强调产业组织的演变及形成以价值链和供应链为基础的相互关联产业结构的重要性。以产业链这个概念为基础,本文认为产业链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优化、重构产业和组织模式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产业链在位企业间的协同行动来实现的,包括:选择和定位产业活动,实时进行产业活动调整与治理模式升级,以提高产业效率,获得竞争优势。本文在产业链的框架内,综合了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并从化学纤维产业链各项经济指标2010年-2014年的变化着手,分析化学纤维产业链产出逐年增加和利润率却持续下滑的事实,从产业链发展的角度,探讨作为化学纤维产业基础的化纤机械设备产业链特征及整合与重构模式,旨在以产业链视角分析化学纤维产业生产成本上升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指出进行产业链整合与重构进而做大做强链主企业,突破跨国企业控制的结构洞是国内化纤产业链尤其纺织专用设备产业链应采取的竞争策略。对产业链及纺织机械设备产业的研究繁琐复杂,本文作者由于其知识、视野的局限性,只对此作了些探索性研究,旨在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同仁能够继续深化这方面的研究。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8](2015)在《话“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4月全国纺织业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年同期略降低0.2个百分点,其中化纤业增速则回升3.5个百分点。作为纺织分行业中的"佼佼者",2015年化纤价格进入上行通道,库存减亏明显,化纤企业利润增长相对较快,对全行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7%。最新公布的2014"中国500强"企业名单中,22家纺织企业光荣上榜,其中8家为化纤企业。

张沛[9](2013)在《碳关税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低碳技术优势,以保护世界环境的名义提出对进口高碳产品征收“碳关税”。碳关税的实质是一种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尽管遭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碳关税必将成为发达国家制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保护本国产业的重要手段。中国是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产品具有明显的高能耗和高碳排特征,而且主要出口国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碳关税一旦开征将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认为,碳关税主要是通过成本控制机制、需求控制机制和创新机制,对发展中国家形成出口贸易抑制效应、贸易条件恶化效应、出口创新促进效应和出口流向转移效应等影响。由于中国纺织服装业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高能耗、高排放和低附加值的特征明显,因此,碳关税实施后,高额的碳关税、低碳技术成本和碳标签、碳认证等相关销售成本的增加都将大大提升产品出口成本,从而削弱中国现有的成本优势,致使出口额明显下降;而且随着碳关税壁垒扩散效应的显现,从短期静态来看必将削弱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甚至大大增加中小纺织企业的关停风险。但从长期动态来看,若应对得当,其倒逼机制将形成低碳技术创新增强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对外投资扩大效应,进而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测算碳关税及其他主要相关因素对我国纺织服装业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显示: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与CO2排放强度之间呈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就意味着CO2排放强度越高,碳关税的实施强度也将越高,产品出口额降低幅度就越大;同时产品出口额与劳动力投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将严重影响产品出口竞争力;产品出口额与固定资产投入之间则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意味着中国整个纺织服装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而产品出口额与R&D投入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表明当前中国出口产品大部分属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的中低端产品,科技贡献度低。利用进出口数据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及碳关税实施后可能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形成影响和威胁的十五个国家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表明:目前中国纺织服装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但却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出口竞争力下滑的隐患;同时发展中国家里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和越南的出口竞争力则显示出较强的增长趋势,尤其是在服装出口方面;整个发达国家除意大利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强外,其他国家都明显的落后于发展中国家,但纺织品出口竞争力相对较高,美国则在十五个国家中位居末位。但随着碳关税的开征,目前的竞争格局将会被打破,中国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提高纺织服装业的低碳出口竞争力。通过建立“纺织服装低碳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对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低碳出口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国际比较与实证分析显示:从成本优势角度看,随着中国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的大幅度提升,与孟加拉、巴基斯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纺织服装业成本优势明显下降,同时中国人民币持续升值而主要竞争对手国则货币贬值趋势明显;但由于中国有着较完整、先进的产业链和覆盖面广的产业集群,近年来中国内需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因而尽管中国纺织服装业成本优势有所下降,但并没消失,尤其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从低碳与创新优势角度看,发达国家的人才与研发优势决定了其在纺织与低碳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并牢牢占领着全球价值链中低碳排和高附加值环节。美国、德国和日本的纺织与低碳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则以时尚的设计和卓越的品牌运营能力获取高额利润,因此,碳关税实施将有利于增强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产品低碳出口竞争力。中国低碳创新优势虽比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与发展中国家竞争对手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各国政府低碳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情况看,中国同样是落后于发达国家但高于多数发展中国家,而中国纺织服装产品低碳出口竞争力的未来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政府及行业和企业的应对措施是否得当有效。面对碳关税,为提升中国纺织服装产品低碳出口竞争力,本文从四个层面提出了应对方略:从国际层面上,中国应当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同时,坚持主张“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与发展中国家结成“反碳关税联盟”,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并加强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领域的合作,为低碳经济时代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从产业层面上,应着力于低碳创新优势的提升,在重视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开发的基础上,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抢占低碳市场竞争制高点;积极打造自主优势品牌,加速品牌国际化,促进产业升级;与产业链相耦合,实现产业集群低碳化、创意化发展;实施规避碳关税的出口与对外投资战略。从企业层面上,则应以碳足迹为导向,将低碳理念贯穿于从研发设计直至回收利用的整个流程环节中,通过实施全过程的低碳化管理,打造低碳企业价值链。最后,从政府的国内政策层面上,应当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产业,并积极倡导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理念,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法律与政策体系,实现对中国纺织服装业低碳发展的支撑与保障,从而提高产品低碳出口竞争力,从而提高产品低碳出口竞争力。

彭羽[10](2010)在《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结构提升研究》文中认为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传统支柱行业,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扩大社会就业、保证国家外汇储备、促进农业和其他工业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4月,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更是体现了纺织工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同时,近三十年来,国际竞争力研究已经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纺织工业作为全球竞争性较充分的产业,对其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由于操作简便、国际可比等优点,国内外学者侧重于应用“进出口数据法”来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然而这种实证分析方法的一个最大不足在于只能评价产业的市场占有能力,对于产业发展、运行效率和盈利水平等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不能作出有效的评价。事实上,仅运用“进出口数据法”对中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通常会得出竞争力强大的结论,这种评价结果显然不够准确和有失偏颇。本文从产业竞争力的定义出发,结合“进出口数据法”、“生产率法”和“利润率法”等三种评价方法,分别从产业的市场占有能力、生产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等三个方面,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框架。通过对纺织工业及其各部门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发现,目前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市场占有能力较强,但生产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低下。在国际纺织品市场供大于求、国外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愈演愈烈、国内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及最近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等新的历史背景下,这种以市场占有能力不断增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显得越来越不可持续。本文从竞争力的要素投入结构、竞争力的产业组织结构和竞争力的所有制结构三个方面解释了造成当前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现状的主要原因。从竞争力的要素投入结构来看。对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等初级要素的过度依赖,导致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停留在低水平的产能扩张状态,并形成市场占有能力不断提升而盈利水平改善不明显的矛盾局面。实证分析表明,普通劳动力要素仍然是决定中国纺织工业市场占有能力不断增强的主要贡献因素;而以R&D投入和人力资本为代表的高级要素的投入,虽然对纺织工业市场占有能力的影响不显着,但它们对该行业的盈利水平产生较强的正面影响。这表明,通过增加R&D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等手段,积极培育稀缺要素和高级要素,将显着提升中国纺织工业的盈利水平。从竞争力的产业组织结构来看。中国纺织工业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竞争主体,产业集中度偏低,这种分散式的、原子能式的产业组织结构,无法充分发挥行业规模经济优势,最终导致大、中、小型纺织工业企业竞争力倒挂,即中小型纺织工业企业的市场占有能力很强,但它们的生产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较差,而大型纺织工业企业虽然具备较高的生产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但其市场占有能力不强。同时,通过产业利润率、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化等指标,对中国纺织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与竞争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相关性显着,产业竞争力(盈利水平指标)与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呈正相关,即产业集中度越高、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产业竞争力就越强,反之亦然。从竞争力的所有制结构来看。近年来国有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明显逊色于其他类型企业,尽管国有企业的市场占有能力在逐年下降,但其出口市场占有率依然明显偏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生产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的提升。同时,通过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竞争力的比较发现,三资企业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尽管三资企业的出口占全行业出口的比重达1/3,具备较强的市场占有能力,但其生产运营效率明显低于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在盈利水平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也没有明显优势,这与预想存在较大差距。在对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中发现,外资对纺织工业竞争力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市场占有能力的贡献,其对产业生产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的贡献较小。因此,从总体上说,外资进入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前纺织工业市场占有能力较强,但生产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低下的现状。因此,为进一步提升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竞争力的部门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战略对策。首先,在剖析纺织工业各部门竞争力表现差异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各部门的发展情况,提出有助于提升其竞争力的战略思路。其次,针对纺织工业要素投入结构低级化的现状,提出扩大资本积累,减少低级重复投资;加大产业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促进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以建立更高层次的竞争力。再次,从产业组织结构角度,应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避免恶性价格竞争;规范进入退出壁垒,完善市场竞争秩序。最后,从所有制结构角度,应继续推进纺织工业国有企业改制,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改变引进外资方式,提高引进外资效益。

二、化纤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化纤机械的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纤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化纤机械的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化纤机械装备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化纤机械装备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1 该技术应用方式单一且科学合理性较低
    1.2 技术应用中规章制度不完善,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
    1.3 技术人员自身能力低,缺乏专业化技术研究队伍
2 针对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加强与先进技术的结合,创新技术应用方式
    2.2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机制,加大体系化监管
    2.3 加强对高能力工作人员的培养与引进,建设专业化工作团队
3 结语

(2)政府研发资助、研发模式与纺织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纺织业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2 中国纺织业政府研发资助现状
        1.1.3 政府研发资助的必要性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
        1.4.1 纺织业政府研发资助的概念及类型
        1.4.2 纺织业研发模式的概念及类型
        1.4.3 纺织业创新绩效的概念及类型
        1.4.4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外部性理论
        2.1.2 交易成本理论
    2.2 政府研发资助与纺织业研发模式研究
        2.2.1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内部研发的影响
        2.2.2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合作研发的影响
    2.3 纺织业研发模式与创新绩效研究
        2.3.1 纺织业内部研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2.3.2 纺织业合作研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2.4 政府研发资助与纺织业创新绩效研究
    2.5 研究评述
3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影响实证分析
    3.1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假设
    3.2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设计
        3.2.1 样本与变量
        3.2.2 模型与方法
    3.3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影响实证检验结果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2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全样本创新绩效的影响
        3.3.3 政府研发资助对不同子行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3.3.4 稳健性检验
    3.4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创新绩效影响假设检验情况与结果讨论
        3.4.1 研究假设检验情况
        3.4.2 结果讨论
4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研发模式影响实证分析
    4.1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研发模式影响研究假设
    4.2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研发模式影响研究设计
        4.2.1 样本与变量
        4.2.2 模型设定
        4.2.3 分析方法的选择
    4.3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研发模式影响实证检验结果
        4.3.1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内部研发的影响
        4.3.2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合作研发的影响
        4.3.3 稳健性检验
    4.4 政府研发资助对纺织业研发模式影响假设检验情况与结果讨论
        4.4.1 研究假设检验情况
        4.4.2 结果讨论
5 纺织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实证分析
    5.1 纺织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假设
    5.2 纺织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设计
        5.2.1 样本与数据
        5.2.2 变量与模型
    5.3 纺织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实证检验结果
        5.3.1 内部研发与合作研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5.3.2 内部研发与合作研发的交互效应
    5.4 稳健性检验
    5.5 纺织业研发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假设检验情况与结果讨论
        5.5.1 研究假设检验情况
        5.5.2 结果讨论
6 纺织业研发模式的中介效应检验
    6.1 纺织业研发模式的中介效应研究假设
    6.2 纺织业研发模式的中介效应研究设计
        6.2.1 样本与变量
        6.2.2 模型与方法
    6.3 纺织业研发模式的中介效应实证检验结果
        6.3.1 内部研发的中介效应检验
        6.3.2 内部研发、合作研发的多重中介效应检验
        6.3.3 合作研发的门槛效应检验
    6.4 纺织业研发模式的中介效应假设检验情况与结果讨论
        6.4.1 研究假设检验情况
        6.4.2 结果讨论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水足迹理论的中国纺织工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
    2.1 水足迹理论
        2.1.1 水足迹的内涵
        2.1.2 水足迹的核算方法
        2.1.3 水足迹核算方法的适用范围
        2.1.4 纺织工业水足迹的界定
        2.1.5 纺织工业水足迹的计算模型
    2.2 脱钩理论
        2.2.1 脱钩理论的内涵
        2.2.2 脱钩理论的应用
    2.3 研究进展
        2.3.1 水足迹的研究进展
        2.3.2 纺织工业中水足迹应用的研究进展
        2.3.3 纺织工业水污染的研究进展
        2.3.4 提升纺织工业竞争力的研究进展
        2.3.5 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3 纺织工业发展概况与水资源问题
    3.1 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概况
        3.1.1 行业定位
        3.1.2 发展历程
        3.1.3 子行业
    3.2 纺织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水资源问题
        3.2.1 水资源消耗问题
        3.2.2 水污染问题
    3.3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纺织工业水足迹核算
    4.1 水足迹的核算与分析
        4.1.1 蓝水足迹的核算结果
        4.1.3 初始灰水足迹的核算结果
        4.1.4 残余灰水足迹核算结果
    4.2 水足迹强度分析
        4.2.1 蓝水足迹强度分析
        4.2.2 初始灰水足迹强度分析
        4.2.3 残余灰水足迹强度分析
    4.3 水足迹生产率分析
        4.3.1 蓝水生产率分析
        4.3.2 初始水生产率分析
        4.3.3 残余灰水生产率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纺织工业水足迹的影响因素
    5.1 影响因素分解分析法
    5.2 蓝水足迹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影响因素的贡献量
        5.2.2 影响因素的贡献率
    5.3 初始灰水足迹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影响因素的贡献量
        5.3.2 影响因素的贡献率
    5.4 残余灰水足迹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影响因素的贡献量
        5.4.2 影响因素的贡献率
    5.5 本章小结
6 纺织工业水资源消耗与行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蓝水足迹与行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6.1.1 蓝水足迹强度与行业发展的关系
        6.1.2 蓝水足迹生产率与行业发展的关系
    6.2 初始灰水足迹与行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6.2.1 初始灰水足迹强度与行业发展的关系
        6.2.2 初始灰水足迹生产率与行业发展的关系
    6.3 残余灰水足迹与行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6.3.1 残余灰水足迹强度与行业发展的关系
        6.3.2 残余灰水足迹生产率与行业发展的关系
    6.4 纺织工业水足迹与行业发展的驱动力分析
        6.4.1 行业发展驱动力分析
        6.4.2 环境压力分析
        6.4.3 脱钩系数计算
    6.5 纺织工业水足迹与行业发展的关联状态
        6.5.1 蓝水足迹与行业发展的关联状态
        6.5.2 初始灰水足迹与行业发展的关联状态
        6.5.3 残余灰水足迹与行业发展的关联状态
    6.6 本章小结
7 纺织工业水污染与行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7.1 指标选取说明
    7.2 水环境污染分析
        7.2.1 纺织工业的废水排放分析
        7.2.2 纺织工业的COD排放分析
        7.2.3 子行业的废水排放分析
        7.2.4 子行业的COD排放分析
    7.3 水污染强度及与行业发展的特征分析
        7.3.1 水污染强度计算
        7.3.2 纺织工业废水排放强度与行业发展分析
        7.3.3 纺织工业COD排放强度与行业发展分析
        7.3.4 子行业的废水排放强度与行业发展分析
        7.3.5 子行业的COD排放强度与行业发展分析
    7.4 水污染压力分析
        7.4.1 纺织工业水污染分析
        7.4.2 子行业水污染分析
    7.5 水污染与行业发展的关联状态
        7.5.1 纺织工业废水排放与行业发展的关联状态
        7.5.2 纺织工业COD排放与行业发展的关联状态
        7.5.3 子行业废水排放与行业发展的关联状态
        7.5.4 子行业COD排放与行业发展的关联状态
    7.6 本章小结
8 纺织工业的发展路径与建议
    8.1 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8.2 纺织工业水资源消耗节约的建议
        8.2.1 纺织工业的水资源消耗及节水措施
        8.2.2 子行业的水资源消耗及节水措施
    8.3 纺织工业水污染防范的建议
        8.3.1 技术方面
        8.3.2 政策方面
    8.4 优化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8.4.1 技术方面
        8.4.2 政策方面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基于纸和织物的柔性电子薄膜制备及印刷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电子薄膜制备研究现状
        1.2.1 纸基电子薄膜研究现状
        1.2.2 织物电子薄膜研究现状
    1.3 丝网印刷研究及应用
        1.3.1 印刷油墨研究现状
        1.3.2 丝网印刷器件研究现状
        1.3.3 生物传感器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及工艺过程
        2.2.1 柔性基底改性处理工艺
        2.2.2 柔性电子薄膜制备工艺
        2.2.3 丝网印刷工艺流程
        2.2.4 银浆配制工艺
        2.2.5 葡萄糖检测工艺
    2.3 表征与性能测试方法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2.3.2 四探针测试方块电阻表征
        2.3.3 弯折耐水粘结性能测试
        2.3.4 百格测试
        2.3.5 电迁移测试
        2.3.6 硬度测试
        2.3.7 电化学分析及表征
第3章 基于纸和织物的柔性电子薄膜制备工艺及性能
    3.1 引言
    3.2 PVA改性处理的柔性电子薄膜制备及性能测试
        3.2.1 PVA改性棉布的薄膜制备及性能表征
        3.2.2 PVA改性丝绸和化纤的薄膜制备及性能表征
    3.3 PVC改性处理的柔性电子薄膜制备及性能测试
        3.3.1 PVC改性棉布的薄膜制备及性能表征
        3.3.2 PVC改性丝绸和化纤的薄膜制备及性能表征
        3.3.3 PVC改性纸基的薄膜制备及性能表征
    3.4 柔性电子薄膜性能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丝网印刷工艺及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丝网印刷工艺参数优化分析
        4.2.1 正交实验设计
        4.2.2 印刷线条精度试验分析
        4.2.3 线条印刷缺陷
        4.2.4 优选方案试验及结果
    4.3 银浆配制及性能测试
        4.3.1 银浆配制
        4.3.2 电学性能测试
        4.3.3 力学性能测试
    4.4 印刷图案及LED发光阵列
    4.5 葡萄糖检测应用研究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柔性化熔融纺丝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柔性化熔融纺丝的发展现状
        1.2.1 柔性化熔融纺丝技术概述
        1.2.2 柔性化熔融纺丝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柔性化熔融纺丝的制约因素
    1.3 熔融纺丝组件的研究现状
    1.4 同板异形纤维的研究进展
    1.5 原液着色纤维的研究
    1.6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内容
    1.7 课题的难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熔融纺丝成形理论及纤维拉伸理论研究
    2.1 纺丝熔体的流动学方程
        2.1.1 流动场的连续方程
        2.1.2 流动场的运动方程
        2.1.3 流动场的能量方程
        2.1.4 本构方程
    2.2 纤维拉伸的理论模型
        2.2.1 线性粘弹性的微分表达式
        2.2.2 线性粘弹性的积分表达式
        2.2.3 非线性粘弹性的力学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熔融纺丝挤出成形的数值模拟
    3.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3.2 原液着色多色丝熔体挤出成形的数值模拟
        3.2.1 原液着色多色丝的流道设计
        3.2.2 流道内熔体模型的建立
        3.2.3 边界条件及模拟参数的设定
        3.2.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3.3 同板异形纤维的挤出成形的数值模拟研究
    3.4 同板异形纤维拉伸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3.4.1 同板异形纤维拉伸成形过程分析
        3.4.2 同板异形纤维冷却成形过程分析
        3.4.3 同板异形纤维拉伸成形过程中结晶现象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同板异形纤维实验研究
    4.1 同板异形纤维的实验制备
        4.1.1 圆形-三叶形喷丝板的设计计算
        4.1.2 圆形-三叶形纤维的纺丝流程
    4.2 同板异形纤维的截面图案测试分析
        4.2.1 纤维截面图案获取实验平台
        4.2.2 圆形-三叶形纤维截面图案分析
    4.3 同板异形纤维的拉伸实验研究
        4.3.1 单纤维的拉伸实验研究
        4.3.2 纤维的纤度对纤维屈服点的影响
    4.4 同板异形纤维的结晶度对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液着色多色丝的研究
    5.1 原液着色多色丝介绍
    5.2 原液着色多色丝的实验制备
    5.3 原液着色多色丝的色彩分析
        5.3.1 原液着色多色丝的配色原理
        5.3.2 色度测量设备
        5.3.3 原液着色多色丝的色度
        5.3.4 原液着色多色丝的色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表面修饰的化纤纱线气流牵引力研究及其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喷气织机气流引纬的研究现状
        1.2.1 喷气织机气流引纬概述
        1.2.2 喷气织机气流引纬的研究进展
    1.3 低温等离子体对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现状
        1.3.1 低温等离子体概述
        1.3.2 低温等离子体在纤维及织物表面处理上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5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方法
    2.1 DBD等离子体对纱线表面修饰方法及实验装置
        2.1.1 DBD等离子体动态处理装置及方法
        2.1.2 DBD等离子体远程处理装置及方法
        2.1.3 纱线的功能化处理装置及方法
        2.1.4 织物的功能化处理装置及方法
    2.2 纱线气流牵引力测定装置及方法
        2.2.1 恒气流湿度牵引力测定方法
        2.2.2 变气流湿度牵引力测定方法
    2.3 纱线样品的微观表征及其测定方法
        2.3.1 对纱线微观表面形貌的表征
        2.3.2 纱线表面化学组分的表征
        2.3.3 DBD等离子体尾气组分测定
    2.4 纱线样品的宏观表征及其测定方法
        2.4.1 纱线回潮率的测定方法
        2.4.2 纱线直径的测定
        2.4.3 纱线拉伸性能的测试方法
第三章 DBD等离子体处理对化纤纱线气流牵引力的研究
    3.1 引言
    3.2 DBD等离子体动态处理对涤纶纱线气流牵引力的影响
        3.2.1 处理功率对涤纶纱线气流牵引力的影响
        3.2.2 不同处理条件对涤纶纱线气流牵引力的影响
    3.3 DBD等离子体远程处理对涤纶纱线气流牵引力的影响
    3.4 两种处理方式对涤纶纱线气流牵引力影响的差异
    3.5 DBD等离子体处理对涤纶纱线机械性能的影响
        3.5.1 等离子体动态处理对涤纶纱线机械性能的影响
        3.5.2 等离子体远程处理对涤纶纱线机械性能的影响
    3.6 DBD等离子体处理对四种化纤纱线气流牵引力影响的比较
        3.6.1 化纤纱线的选择
        3.6.2 DBD等离子体处理对不同纱线气流牵引力影响
    3.7 修饰特定分子对纱线气流牵引力的影响
    3.8 小结
第四章 化纤纱线气流牵引力变化的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DBD等离子体处理对涤纶纱线回潮率的影响
    4.3 射流湿度对涤纶纱线气流牵引力的影响
        4.3.1 射流湿度对未处理涤纶纱线气流牵引力的影响
        4.3.2 射流湿度对动态处理涤纶纱线气流牵引力的影响
        4.3.3 射流湿度对远程处理涤纶纱线气流牵引力的影响
    4.4 等离子体处理前后涤纶纱线表面的化学表征
        4.4.1 等离子体动态处理前后涤纶纱线表面的化学表征
        4.4.2 等离子体远程处理前后涤纶纱线表面的化学表征
    4.5 等离子体处理前后涤纶纱线表面微观形貌的表征
        4.5.1 等离子体动态处理前后涤纶纱线表面微观形貌的表征
        4.5.2 等离子体远程处理前后涤纶纱线表面微观形貌的表征
        4.5.3 表面形貌减阻效应分析
    4.6 DBD等离子体处理对涤纶纱线直径的影响
        4.6.1 等离子体动态处理对涤纶纱线直径的影响
        4.6.2 等离子体远程处理对涤纶纱线直径的影响
    4.7 DBD等离子体远程处理的尾气成分分析
        4.7.1 臭氧的测定结果分析
        4.7.2 NO_3~-和NO_2~-离子的测定结果分析
        4.7.3 总有机碳(TOC)的测定结果分析
    4.8 等离子体动态处理对四种化纤性能的影响比较
        4.8.1 化纤纱线本征特性对气流牵引力的影响
        4.8.2 DBD处理对四种化纤纱线回潮率的影响
        4.8.3 四种化纤纱线样品的XPS表征
        4.8.4 四种化纤纱线的DBD等离子体尾气性质对比
        4.8.5 等离子体动态处理对四种化纤纱线直径的影响对比
        4.8.6 四种化纤纱线气流牵引力变化差异的原因分析
    4.9 小结
第五章 功能化纱线及织物的低温等离子体制备
    5.1 引言
    5.2 低温等离子体对纱线及织物非聚合改性的弊端
    5.3 低温等离子体对纱线的聚合改性
        5.3.1 聚苯胺导电纱线的DBD等离子体原位制备及其表面性能表征
        5.3.2 导电涂层对气流牵引力的影响
        5.3.3 功能化织物的等离子体制备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产业链视角纺织专用设备产业特征和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产业链论理论研究现状
        1.2.2. 纺织专用设备产业链重构的研究
    1.3 本文构成和主要结论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产业链重构的基本理论及分析
    2.1 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
    2.2 产品的可分性与产业链
    2.3 产业链与专业性
    2.4 产业链的断链和重构整合
        2.4.1 产业链重构整合的模式
        2.4.2 产业链整合的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化纤机械设备产业实证研究
    3.1 产业概述
    3.2 化纤及化纤设备产业的主要特征:
    3.3 化纤机械产业链的构成(前纺及后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化纤机械设备产业链整合与重构
    4.1 可分程度与专业化关联性
    4.2 产业断链运行机制
    4.3 产业链重构与整合的战略选择
        4.3.1 产业链横向整合和重构的方式
        4.3.2 产业链纵向整合与重构的方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政策
    5.1 跨国在位企业的竞争战略分析
        5.1.2 跨国在位企业的竞争策略
    5.2 国内企业竞争策略选择
        5.2.1 国内化纤机械产业链在位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5.2.2 国内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
    5.3 政府产业政策选择
    5.4 本文的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9)碳关税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出口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
        1.2.2 碳关税对出口贸易与竞争力的影响
        1.2.3 碳关税的应对策略
    1.3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碳关税及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2.1 碳关税概论
        2.1.1 碳关税的涵义及由来
        2.1.2 实施碳关税的目的和动机
        2.1.3 碳关税的合理性、合法性及其实质
        2.1.4 碳关税实施现状
        2.1.5 碳关税发展趋势
    2.2 出口竞争力理论
        2.2.1 国际竞争力和出口竞争力的涵义
        2.2.2 出口竞争力的理论来源
        2.2.3 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2.3 环境与出口竞争力关系假说
        2.3.1 污染避难所假说
        2.3.2 环境标准竞相降低假说
        2.3.3 生态倾销论
        2.3.4 环境成本转移说
        2.3.5 波特假说
第三章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现状及出口竞争力国际比较
    3.1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发展概况
        3.1.1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规模
        3.1.2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增长速度
        3.1.3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3.1.4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市场结构
    3.2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面临的国际环境与挑战
        3.2.1 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局势动荡
        3.2.2 发展中国家竞争力不断提升
        3.2.3 后配额时代贸易壁垒愈演愈烈
    3.3 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国际比较
        3.3.1 指标及国家的选取
        3.3.2 指标计算与比较分析
        3.3.3 主成分分析及验证
第四章 碳关税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4.1 碳关税对出口国出口贸易影响机理与效应经济学分析
        4.1.1 出口贸易抑制效应
        4.1.2 贸易条件恶化效应
        4.1.3 贸易流向转移效应
        4.1.4 出口创新增强效应
    4.2 碳关税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定性分析
        4.2.1 短期静态影响分析
        4.2.2 长期动态影响分析
    4.3 碳关税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定量分析
        4.3.1 碳关税与碳排强度
        4.3.2 研究对象说明
        4.3.3 模型的构建
        4.3.4 指标选取与样本数据来源
        4.3.5 实证与经济意义分析
第五章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低碳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
    5.1 成本因素
        5.1.1 纤维原料
        5.1.2 劳动力
        5.1.3 市场空间与规模
        5.1.4 产业链与产业集群
        5.1.5 资本投入
    5.2 低碳创新因素
        5.2.1 科技研发人才与研发投入
        5.2.2 纺织技术水平与技术设备
        5.2.3 能源结构、低碳技术与低碳需求
        5.2.4 品牌与营销
    5.3 政府低碳政策因素
        5.3.1 发达国家低碳政策
        5.3.2 中国低碳政策
        5.3.3 部分发展中国家低碳政策
    5.4 汇率变动因素
    5.5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低碳出口竞争优势与劣势
第六章 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产品低碳出口竞争力方略
    6.1 整体思路和发展战略
        6.1.1 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主张共同而有区别责任
        6.1.2 结成反碳关税联盟,积极参与规则制定
        6.1.3 以价值为导向,实施低碳化发展战略
    6.2 行业层面:实施低碳创新优势提升战略
        6.2.1 以高素质人才开发为先导,建立高层次竞争优势
        6.2.2 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抢占低碳市场竞争制高点
        6.2.3 打造自主优势品牌,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6.2.4 与产业链相耦合,实现产业集群低碳化创意化
        6.2.5 实施碳关税跨越型出口与对外投资战略
    6.3 企业层面:打造低碳企业价值链
        6.3.1 依寻碳足迹实现全程低碳化管理
        6.3.2 低碳设计与研发
        6.3.3 低碳原料采购
        6.3.4 低碳加工制造
        6.3.5 低碳营销与服务
        6.3.6 回收利用
    6.4 政府层面:完善政策支撑与保障体系
        6.4.1 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6.4.2 倡导低碳理念引导低碳消费
        6.4.3 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低碳政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10)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结构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及研究的难点
    第四节 本文对纺织工业产业分类的界定
        一、联合国ISIC 分类法与中国产业分类法
        二、本文对纺织工业划分的界定及其与产品分类法的对应
第二章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及评价方法研究
    第一节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综述
        一、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和分类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来源
        三、中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献评述
    第二节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一、多因素评价法
        二、进出口数据评价法
        三、生产率法和利润率法
    第三节 中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分析框架
        一、国内外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分析框架
        二、本文关于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分析框架
    第四节 实证研究:中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纺织工业市场占有能力的国际比较
        二、中国纺织工业生产运营效率的国际比较
        三、中国纺织工业盈利水平的国际比较
第三章 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部门结构研究
    第一节 中国纺织工业市场占有能力的部门结构
        一、化纤业市场占有能力的国际比较
        二、纺织业及下属子部门市场占有能力的国际比较
        三、服装业市场占有能力的国际比较
        四、纺织机械业市场占有能力的国际比较
    第二节 中国纺织工业生产运营效率的部门结构
        一、采用以“三资企业”为比较对象的标杆法的原因
        二、纺织工业各子部门生产运营效率的比较
    第三节 中国纺织工业盈利水平的部门结构
        一、纺织工业各子部门销售利润率指数的比较
        二、纺织工业各子部门资产利润率指数的比较
    第四节 对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再检验和进一步分析
        一、对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再检验
        二、基本结论和进一步分析
第四章 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要素投入结构研究
    第一节 要素投入结构与产业竞争力
        一、要素投入、比较优势与产业竞争力
        二、要素投入、竞争优势与产业竞争力
        三、要素投入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四、要素投入与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
    第二节 中国纺织工业要素投入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资源要素
        二、劳动力要素
        三、资本要素
        四、技术要素
    第三节 要素投入结构与纺织工业竞争力相关性分析
        一、要素投入结构与纺织工业市场占有能力相关性分析
        二、要素投入结构与纺织工业盈利水平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产业组织结构研究
    第一节 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
        一、产业组织结构理论演变
        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
    第二节 纺织工业竞争力的产业组织结构实证分析
        一、中国纺织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现状
        二、大、中、小型纺织工业企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产业组织结构与纺织工业竞争力的相关性分析
        一、回归模型参数
        二、数据来源和说明
        三、实证分析过程与结果
第六章 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所有制结构研究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与竞争力
        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竞争力
        二、外资企业与竞争力
    第二节 纺织工业竞争力所有制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不同所有制企业市场占有能力比较
        二、不同所有制企业生产运营效率比较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盈利水平比较
    第三节 所有制结构与纺织工业竞争力相关性分析
        一、国有经济比重与纺织工业竞争力的相关性分析
        二、外资与纺织工业竞争力相关性分析
第七章 提升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结构的战略对策
    第一节 纺织工业竞争力的部门结构提升战略
        一、服装制造业和纺织制成品业竞争力的提升战略
        二、针织品业和毛纺织业竞争力的提升战略
        三、棉纺织业竞争力的提升战略
        四、丝纺织业和麻纺织业竞争力的提升战略
        五、化纤业和纺织机械业竞争力的提升战略
    第二节 纺织工业竞争力的要素投入结构提升战略
        二、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建立更高层次的竞争力
        三、扩大资本积累,减少低级重复投资
    第三节 纺织工业竞争力的产业组织结构提升战略
        一、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优势
        二、实施差异化战略,避免恶性价格竞争
        三、规范进出入壁垒,完善市场竞争秩序
    第四节 纺织工业竞争力的所有制结构提升战略
        一、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制,鼓励和支持民营纺织企业发展
        二、改变纺织工业引进外资方式,注重引进外资效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化纤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化纤机械的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化纤机械装备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 陈新伟. 中国高新科技, 2021(22)
  • [2]政府研发资助、研发模式与纺织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 张志英. 浙江理工大学, 2021(06)
  • [3]基于水足迹理论的中国纺织工业发展路径研究[D]. 高妍.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纸和织物的柔性电子薄膜制备及印刷工艺研究[D]. 谢森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5]柔性化熔融纺丝关键技术研究[D]. 皮凤东. 东华大学, 2019(03)
  • [6]基于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表面修饰的化纤纱线气流牵引力研究及其机理分析[D]. 刘帅. 苏州大学, 2017(04)
  • [7]基于产业链视角纺织专用设备产业特征和竞争战略研究[D]. 都业刚. 东南大学, 2017(01)
  • [8]话“纤”[J].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纺织报告, 2015(07)
  • [9]碳关税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研究[D]. 张沛.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 [10]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结构提升研究[D]. 彭羽.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0(05)

标签:;  ;  ;  ;  ;  

化纤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化纤机械的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