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首2002,价格战上演疯狂(论文文献综述)
陈峰[1](2021)在《大连XDF培训学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和现如今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教育行业作为朝阳行业之一吸引了大批狂热资本的注入。对于传统培训企业,如何在变革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并高歌猛进一直是困扰大量培训机构管理者的棘手问题。大连XDF培训学校作为成立13年拥有较长经营经验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大连市场积累了一定的口碑,受到本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喜爱。但由于近年来行业内K12(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泛指基础教育)培训业务的高速发展,大连XDF培训学校在赶上行业发展快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营销策略不够与时俱进,由于K12业务板块发展速度缓慢导致市场占有率不高,学校利润率增长出现乏力甚至个别年份出现下降等诸多问题。为此,本文以大连XDF培训学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积极的实地考察和调查访谈其内部管理者与一线员工,并分析该学校的各项真实运营数据,发现其营销现状存在K12产品客户认知度低,产品服务急需升级,定价灵活性差,品牌溢价过高,渠道招生策略单一,传统宣传模式收效甚微,校区数量严重不足,低价策略导致利润率低等问题。进一步的,运用了PEST分析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等对该学校的内部资源和能力方面,外部社会、竞争环境等进行了详细诊断并针对营销策略现状开展了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STP、4P营销理论方法提出了大连XDF培训学校的市场营销策略,主要包括:优化产品组合,在落地集团标准化产品的同时增加本地化研发,在互联网教育盛行的当下提出服务升级战略,增加高端增值服务,引入OMO(online merge offline线上融合线下)的新型学习和教学模式,大数据反馈客户学习效果;在价格不具备优势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定价策略减小与竞争机构的价格差异,针对客户需求精准定位价格,根据选择产品种类不同而组合定价的方式来更加灵活定价;通过增加增加教学点数量,积极加深拓展与高校、公立中学、异业合作的方式来优化原有渠道;促销方面升级传统广告内容、形式扩展新媒体运营方式,设定促销优惠窗口期,团报折扣,奖学金奖励,营销活动和低价转正价班等新的招生策略来促成达成业绩目标的最终目的。最后,从组织、人力资源、资金和制度方面提出了上述市场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措施。上述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大连XDF培训学校的市场占有率和业务收入规模,从而促进其快速走出现阶段困境并实现企业盈利目的。同时,相关研究成果亦可为类似培训机构的市场营销策略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郝美丽[2](2019)在《《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报告源自本人的翻译实践,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此次实践的源语文本选自美国着名商学院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所着的The Four:The Hidden DNA of Amazon,Apple,Facebook,and Google(中文译名《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简称《四巨头》),源语文本为美国商业读物。本书主要写了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这四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是如何在创业大潮中成功脱颖而出,运用了哪些商业战略,以及如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交流沟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大胆预测了究竟哪一家公司可以与这四巨头平起平坐,成为下一大巨头公司;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又为刚进入职场的人士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汉译实践,帮助中国读者获取美国商业发展的最新潮流,推动两国商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功能语境重构理论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完成之后,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了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就此次任务的基本情况、整个翻译过程以及译后事项等进行了简单汇报,然后对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翻译研究进行综述,继而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加入自己的实践体会,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解析商业读物翻译中的功能语境重构的方法,即在非语言语境的情景语境层面,采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的翻译方法,以实现忠实表达的效果。在其文化语境层面,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分析发现:商业读物翻译的过程就是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重点将原文中的非语言语境进行重构,非语言语境包含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译文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制约和影响。在对原文进行解构时,译者首先要充分考虑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中情景语境的影响,在功能语境重构过程中运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等方法实现语境重构。而在译文的文化语境层面,同样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影响与制约,在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中译者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介于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新的译文语境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促进功能语境重构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并为商业读物翻译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秦雪[3](2018)在《我国在线旅游行业并购绩效研究 ——以携程并购去哪儿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日益普及,传统旅游行业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程度逐步加深,国家政策风向的支持为在线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竞争成为在线旅游行业新课题。在线旅游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采取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烧钱模式,然而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不利于行业长久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资源整合与并购重组的紧迫性。如何促进企业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获得正的超额收益,是在线旅游企业面临的新挑战。2015年的资本市场进入了一场兼并收购与产业整合的浪潮。在线旅游行业的众多并购案中携程网和去哪儿网的并购尤为典型,受到了市场与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去携联姻促使在线旅游标品市场恢复理性,疯狂烧钱模式告一段落,企业将集中力量优化客服服务、提高创新能力。这不仅推动了在线旅游行业良性竞合发展,也为同行业其他企业并购整合提供了借鉴意义。本文基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相关理论研究,在对案例进行简要介绍之后,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对并购绩效进行了探究。构建了一套由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法和非财指标法组成的并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事件分析法建立计量模型来分析并购事件对股价波动的影响;运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单个财务指标以及杜邦综合分析体系对并购前后的财务表现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从非财务角度就网站流量、品牌效应、市场占有率展开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基于去携并购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携程并购去哪儿的动因与绩效后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携程与去哪儿的并购为携程股价带来了显着的正向影响。二是从长期财务绩效来看,携程旅游网在并购去哪儿网当年,综合财务能力出现了一定幅度下滑,公司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通过后续的不断整合,携程营业收入大幅提高,并购一年后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并且从目前看来,这种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带来的正面影响还将持续上升。三是携程与去哪儿的并购可以显着改善我国在线旅游行业的竞争方式和市场格局,增加了网站流量的同时也提升了携程的品牌影响力。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在线旅游企业的并购提出了建议。一是要重点关注反垄断法相关内容,重视产权明晰度与合规管理,规避合并事件可能产生的垄断风险。二是要从多角度提高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整合之前应正确选择目标企业,对于采取换股的方式并购企业在整合的后期还应注重对所持股权比例进行及时调整,同时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整合机制来加强成本管控。三是紧紧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在整合交叉业务的同时努力探寻新的盈利增长点。
王刊[4](2018)在《摇摇晃晃的墙》文中认为1.地震李琦还记得,早自习刚过,刘爸就急匆匆地撞进办公室。李老,学校为啥子要搬?刘爸夹着黑色公文包,锁着眉。正埋头批作业的同事,都惊讶地抬起头来。关于迁校,这应该是家长中第一个知道消息的。李琦从座位上站起来,搓着手,又看了看周文,像是要在他的脸上选择一些有用的词语。是、是、是谣传,莫信。周文接过话头后,就有些后悔。在八卦横行的年代,办
刘琴[5](2018)在《我国在线旅游业的SCP范式分析 ——以携程、途牛等OTA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旅游和电子商务二者完美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业态,在线旅游近年来表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据艾瑞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6年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从617.6亿元人民币上升至5934.6亿元人民币,这爆发式的增长速度使得在线旅游成为了令人瞩目的一个行业,对人们的旅游消费习惯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对旅游业的持续渗透,在我国在线旅游行业中,诞生了携程、途牛、同程、驴妈妈等一批大体量的在线旅游市场主体OTA---在线旅游服务代理商(online travel agency)。然而在我国在线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行业内也充斥着价格战、旅游产品同质化、行业大佬碾压中小企业、企业盈利差等不合理现象。本文基于我国在线旅游业市场主体OTA的角度,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经典的SCP范式对我国的在线旅游市场进行研究,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是通过产业组织理论来全面地对我国在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阻碍我国在线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问题所在;第二是进一步从在线旅游市场主体OTA和政府规制方面提出优化市场、提高行业绩效的一些建议。本文通过对我国在线旅游业进行SCP范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市场结构方面,我国在线旅游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以携程为代表的大体量的行业巨头占主导,大中小型在线旅游企业和各种新兴力量共生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其产品在酒店和机票方面同质化较为严重,在线度假产品则呈现多样化;我国在线旅游行业进入壁垒较高。(2)、企业行为方面,各大在线旅游企业纷纷大打价格战,企业间并购重组纷纷上演,甚至开展产业链整合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3)、市场绩效方面,目前除了携程在2014年和2015年有盈利以外,其他绝大多数企业出现零利润、负利润;行业非常重视技术的发展,各大企业都着重在移动端发力。
胡静[6](2018)在《消费社会视域下的“电商造节”现象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一个“被物包围”的消费社会,商品的符号价值逐渐超越其使用价值,成为被消费的对象。同时网络购物热潮的兴起刺激了大众的消费欲望,以符号为表征的消费文化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更加得以彰显。立足于这样的宏观背景,本研究从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视角出发,以鲍德里亚的“仿真”与“诱惑”为理论基础,对新时代出现的特有现象“电商造节”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厘清消费社会、电商造节和消费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电商造节”现象最早出现在美国,2009年淘宝商城首创国内网络购物节“双十一”开始在国内兴起,短短几年内成为电商大战中的关键性营销策略。它不仅是一种市场促销手段,还是在“过节——欢庆——消费”的传统节日消费心理和网络流行文化的融合驱动下,进行的一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化消费方式,这也正是“电商造节”现象的产生动因。在这一现象中,电商作为造节的主体,具有电商平台和网络媒介两种属性。电商平台通过节日氛围的渲染、购物高潮的打造、活动成果的分享等一系列宏观的、显性的活动,塑造了一个虚拟的“仿真”世界;同时,电商还具有网络媒介的潜在属性,通过节日仪式的意义建构、网络购物的话题设置、网络广告的符号诱惑等不动声色的、隐性的活动,与其他网络媒介共同构成造节的幕后主体。消费者则是这一现象中的客体,主要呈现出女性、年轻两大特质,他们在购物节期间为了获取便宜实惠、物欲满足或仪式狂欢而主动参与其中,也最终因为消费的升级回归而悄然改变了消费行为。“电商造节”不仅是一种营销手段和市场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新时代下的文化消费现象,对它给予理性的审视与反思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电商造节”为推动电商行业与产业链的升级,促进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强化社会群体的认同带来了积极的意义。其次,它又具有消费主义视角下的批判因子,重点表现在电商对节日的改造使其意义和内涵被异化,媒介技术成为操纵消费者的工具,以及购物狂欢加剧了非理性消费。因此,在造节的过程中,电商必须着手打造未来新模式,避免盲目造节,网络媒介和消费者应该坚持正确的消费观,倡导理性消费。
陈成[7](2018)在《中国当代戏剧节的类型与特征研究(1949-2017)》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戏剧节曾长期由政府主导,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一系列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戏剧节也从早期的单一类型开始逐渐丰富起来。如今,全国各地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戏剧节已经多的不可胜数,它们在推动我国戏剧艺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了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戏剧节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背后带来的影响令人深思。本文从属性与定位两个维度,结合史料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对中国当代戏剧节进行考察,通过案例分析、文本分析、数据分析等方式对中国当代戏剧节的类型与特征进行了更细致的探讨。本文主要包括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对选题来源、研究内容与意义、研究现状与方法、概念界定与创新性进行了说明。第二章和第三章结合属性与定位,将中国当代戏剧节分为“两类五种”。“两类”包括:官方戏剧节和民营戏剧节;“五种”包括:政府主导的戏剧节、艺术家主导的戏剧节、大学生戏剧节、民营机构主导的非营利性戏剧节、民营机构主导的营利性戏剧节。同时,梳理了官方戏剧节的延续与演进、重生与扩张、膨胀和精简等三个发展阶段,以及民营戏剧节的兴起历程,并结合经典案例回溯对这“两类五种”戏剧节中政治意识的宣教、艺术力量的展现、校园文化的培育、民间热情的聚合、商业模式的重构等五种特征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第四章结合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组织架构的差异化、版块设置的沿袭与创新、宣传方式的细分与更新四种特点对官方戏剧节和民营戏剧节的运作机制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从国家和城市两个层面入手,对中国当代戏剧节在政治引导与舆论宣传、文化交流与美育普及、软实力增强与影响力拓展等三个方面的国家功能,以及文化空间构筑与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品牌铸造与文化输出、文化遗产利用与文化消费提升等三个方面的城市功能进行了总结,并作出了分析。第六章通过近年来的案例对中国当代戏剧节所面临的跟风与趋同、国际化程度不高、演出与反馈的不协调、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可持续性低五种困境进行总结分析,并基于这些困境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运作机制、科学整合资源等未来发展策略。
杜子栋[8](2017)在《2010-2016年中国电影的话语生产与文化表征》文中提出电影,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整体时代变迁,以及所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构成了互为建构的关系。本文旨在电影产业化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从电影社会学的视角着眼于2010-2016年的中国电影,通过对电影的话语生产与文化表征和转型时期的社会泛文本间关系的分析,对该时期的中国电影进行一种较为系统性的梳理、分析和研究。从经济结构层面,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带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中国电影的基础规模得以扩大,在跨界资本、互联网等资金与技术推动下加快了影视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快了现代电影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消费社会下,分化性社会导致社会阶层更加分化,粉丝经济、综艺电影、IP的泛娱乐生产等现象,在大众文化,甚至是亚文化形态下表现出娱乐至死的文化浮躁,而电影在主导意识形态的统摄下努力调适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在社会结构层面,本文试图以电影文本为出发点,试图厘清和分析电影与社会文本、历史文本之间的存在关系与内在联系。通过电影银幕呈现的影像话语,去分析和阐释现阶段社会主体的生存状态以及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本文既关注电影文本内的思想结构和表意过程,同时也会涉及到转型时期的社会与文化现象和特征。
耿爽爽[9](2017)在《餐饮外卖O2O用户重复购买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餐饮O2O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餐饮业的产物,在其七大主流模式中,外卖市场客源数量可观,俨然已成为互联网领域竞相追逐的目标。在餐饮外卖O2O整个服务链条中,线上平台充当的是引导者角色,构建平台、拉拢资源、吸引消费一度成为外卖市场参与者竞相追逐的利益源泉。那在这场价格单品高度趋同、融资烧钱频频发生、黑外卖不绝于耳的战争困局中,餐饮外卖O2O平台该如何抢占行业制高点呢?基于此,本文以外卖用户重复购买意向为切入点,研读了大量国内外期刊、专着,发现ECM-IT模型在在线领域用户重复购买意向的研究中颇有成效,但其忽略了对外部因素的考量,而D&M模型对信息系统性能的研究正好可以弥补此方面的不足,所以本文创造性地将这两种模型进行整合,同时结合O2O平台线上线下连通的特点,将D&M模型中的服务质量拆分成两个维度:平台服务质量和商家产品及服务质量,又加入感知安全性变量,构建了餐饮外卖O2O用户重复购买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12条假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本文采集到289份有效数据样本,先是通过SPSS软件进行信度效度分析,确定问卷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以及问卷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后利用Amos软件建立本文的概念模型,初步拟合效果不佳,先通过MI指数逐一连接共线的残差项,后根据C.R.指数依次删除不显着的路径,最终得到了拟合度较佳的研究模型,12条路径中有10条通过了检验,其中商家产品及服务质量对用户感知价值的积极影响未得到证实,且平台信息质量并未对用户满意度产生显着正向作用力。实证分析结果中,关于显着路径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针对不显着路径本文也做出了相应的可能性解释。同时,文末对外卖平台提出三点管理优化建议,以期为当下平台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指导,继而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赵天宇[10](2015)在《转型经济下中国制造业投资与产能的市场配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能略大于需求是经济运行中的正常现象,是供求关系动态反应之一。而严重的产能过剩却可能是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运行成本畸高。中国经济发展在短短的30几年时间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入世以来,中国经济更可谓创造了“增长的奇迹”,而其路径选择却非“华盛顿共识”所开出的所谓增长路径的良方,而是在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道路。这即有别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所主张的完全市场化,也不同于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却是被实践证明了适合于中国这个后发的巨大经济体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的路径。基于市场视角对当前我国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展开研究,掌握中国这个高速增长的巨大经济体产能过剩形成的机理、以及其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联效应已中摆在当前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紧迫命题。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而在不同领域渐次出现了产能过剩。进入21世纪,产能过剩从耐用消费品行业逐渐向上游基础原料行业扩散。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民财富迅速积累,市场机制对需求扩张期的行业投资产生了强势诱导,随大规模投资接踵而至的是产能过剩,为此政府曾多次动用控制投资规模、限制产量的宏观调控工具对市场予以高强度干预,然而调控非但未能使产能投资放缓,反而逆其道而行。大规模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条件下出现的产能缺口加速引发投资“报复式”增长,进而导致市场自发调节与政府调控双重失灵,由此带来高昂的经济运行成本。本文立足于中国经济转型期市场机制的作用视角,研究特定的市场机制下需求动态引发的投资进入与产能退出的动态调整特征;规模庞大的经济体需求诱发下的投资进入与退出的非对称特征;上、下游产业间关联机制下的投资与产能调整;以及特定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对市场主体预期及投资行为产生的影响。以便为新常态下合意的产业政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并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在对产能过剩已有研究成果分层次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做出简要评析,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立足点;最后给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第2章是本文的基础理论分析部分。本章首先对转型期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对中国制造业投资与产能配置及中国产能过剩的特征进行了总体分析,即而从打破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开始,对市场规模外生性扩张且作为持久性冲击下的产能调整;考虑厂商预期以及退出成本情形下的产能调整;建立简单的数理模型分析产业间传导机制下,不完全竞争市场客观存在的过剩生产能力在产业间传导链上逐级传递与放大等不同情形下的最终产能过剩的形成进行理论分析;构建数理模型对供求动态频繁转换引发的特定产业演进情境下的需求上行期与需求收缩期的厂商投资行为及过剩产能的形成进行理论分析。以此奠定了本文后续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章以钢铁行业为例,在构建包含需求动态缺口的理论模型基础上,选择2003年以来钢铁行业的季度数据,运用时变参数模型对需求诱导下产能配置的非对称性调整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在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市场调节投资和产能配置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需求引致性投资动态及其非对称周期运动使钢铁产能的形成与退出两阶段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特征;在供需形势频繁转换的情形下产能的自身修正机制作用有限,一旦产能偏离均衡程度超出自身调整机制阈值,将无法通过市场调节向均衡回复,由此产生超乎寻常的“试错”成本。准确把握上述规律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前提。第4章选用2003年以来我国重工业各行业市场与投资的季度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发现,各行业市场需求对投资诱导效应存在着显着的行业差异性;进一步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国内外需求对投资影响的非对称效应时发现,国内需求是影响投资的主要原因,各行业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诱发了显着的投资惯性增长,且需求增长对投资进入的拉动作用要明显强于需求缩减对投资退出的作用。这种非对称的投资诱导机制决定了中国重工业行业投资的高速增长及巨大产能存量的形成,本轮多个重工业行业的产能过剩正是这种诱导机制在需求缩减时的直接结果。第5章以产业关联机制为研究基点,对所选样本期间钢铁的下游行业发展对其投资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首先选用时变参数模型估计了下游行业需求对上游钢铁行业的投资动态诱导弹性;在发现下游各个行业均对钢铁投资产生明显的诱导作用,但各行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下游各行业发展对钢铁行业产能利用水平的影响,以及下游行业需求波动对钢铁行业产生的冲击。结果表明,房地产等行业发展引致钢铁行业大量投资进入,产业间关联机制的多重影响是钢铁行业投资过度的内在诱因,化解本轮产能过剩应与新时期产业战略布局相结合,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第6章基于宏观环境对微观主体投资行为影响的理论预期,以20072013年期间平衡选取的690家共4830个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构建市场状态指数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公司投资的作用路径与效果进行实证了检验。结果表明,宏观环境通过改变微观主体对市场状态的预期,使其投资决策发生了由意欲退出转为进入的逆转性变化,由此导致不同市场状态使公司投资的诱导弹性增长14%2.8倍之多;利率并未有效发挥对投资的调节作用,也是当前市场中大量“僵尸”企业形成的主要推手。7个产能过剩的典型行业资本增长率并未拉低其行业资本回报率,致使微观主体缺乏主动调整产能退出的内在动力,化解产能过剩需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才能凑效。
二、回首2002,价格战上演疯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首2002,价格战上演疯狂(论文提纲范文)
(1)大连XDF培训学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技术路线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综述 |
2.1 PEST分析模型 |
2.2 波特五力模型 |
2.3 SWOT分析 |
2.4 STP理论 |
2.5 4P营销理论 |
3 大连XDF培训学校营销环境分析 |
3.1 大连XDF培训学校及其营销策略现状简介与问题分析 |
3.1.1 大连XDF培训学校现状 |
3.1.2 大连XDF培训学校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法律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竞争环境分析 |
3.3.1 大连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竞争力分析 |
3.3.2 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分析 |
3.3.3 替代品替代能力分析 |
3.3.4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3.5 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4 内部环境分析 |
3.4.1 学校资源情况分析 |
3.4.2 学校能力情况分析 |
3.5 大连XDF培训学校营销策略SWOT分析 |
3.5.1 优势 |
3.5.2 劣势 |
3.5.3 机遇 |
3.5.4 威胁 |
3.5.5 SWOT矩阵分析 |
4 大连XDF培训学校市场营销策略 |
4.1 STP分析 |
4.1.1 市场细分 |
4.1.2 目标市场选择 |
4.1.3 市场定位 |
4.2 产品策略 |
4.2.1 产品发展策略 |
4.2.2 服务升级策略 |
4.3 价格策略 |
4.4 渠道策略 |
4.4.1 合作策略 |
4.4.2 增加校区数量 |
4.5 促销策略 |
4.5.1 广告策略 |
4.5.2 促销策略 |
4.5.3 低价入口班续转正价班策略 |
5 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措施 |
5.2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
5.3 资金保障措施 |
5.4 制度保障措施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大连XDF培训学校产品价格区间 |
附录 B 教学评估QAD观课评分表 |
致谢 |
(2)《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1.1 原文简介 |
1.1.1 原文作者简介 |
1.1.2 原文内容简介 |
1.1.3 原文文本特点 |
1.2 实践目的与意义 |
1.3 翻译报告的主要结构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2.1 翻译文本的确立 |
2.2 运用工具的准备 |
2.3 翻译理论和策略的选择 |
2.4 任务计划的制定 |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原文的理解阶段 |
3.2 译文的组织阶段 |
3.3 译后的校对阶段 |
第四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
4.1 功能语境理论 |
4.1.1 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 |
4.1.2 功能语境理论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
4.2 翻译研究中的语境重构 |
4.3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
第五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过程 |
5.1 情景语境重构 |
5.1.1 要素增减 |
5.1.2 要素转换 |
5.1.3 要素替代 |
5.1.4 要素重组 |
5.2 文化语境重构 |
5.2.1 异化 |
5.2.2 归化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我国在线旅游行业并购绩效研究 ——以携程并购去哪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我国在线旅游并购文献综述 |
1.2.2 并购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文献综述 |
1.2.3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文献综述 |
1.2.4 文献述评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主要内容与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并购与并购绩效的基本概念 |
2.2 并购的主要理论基础 |
2.2.1 市场势力理论 |
2.2.2 协同效应理论 |
2.3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
第3章 我国在线旅游行业发展概况及并购现状分析 |
3.1 我国在线旅游行业发展概况 |
3.2 我国在线旅游行业宏观环境及现状分析 |
3.2.1 我国在线旅游行业并购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3.2.2 我国在线旅游行业并购现状 |
第4章 携程并购去哪儿案例介绍 |
4.1 主并企业研究分析 |
4.1.1 携程网企业概况及发展历程 |
4.1.2 携程网主要业务及盈利模式 |
4.2 被并企业研究分析 |
4.2.1 去哪儿网企业概况及发展历程 |
4.2.2 去哪儿网主要业务及盈利模式 |
4.3 并购动因分析 |
4.4 并购过程及整合情况 |
4.4.1 并购过程 |
4.4.2 并购整合 |
第5章 携程并购去哪儿绩效分析 |
5.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短期绩效分析 |
5.1.1 确定事件日与事件窗口期 |
5.1.2 计算超额收益率与累计超额收益率 |
5.2 基于财务指标分析法的长期绩效分析 |
5.2.1 并购前后偿债能力分析 |
5.2.2 并购前后营运能力分析 |
5.2.3 并购前后盈利能力分析 |
5.2.4 并购前后成长能力分析 |
5.2.5 杜邦综合财务指标分析 |
5.3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绩效分析 |
5.3.1 流量指标 |
5.3.2 品牌效应 |
5.3.3 市场份额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2.1 规避寡头垄断风险 |
6.2.2 提高财务风险控制能力 |
6.2.3 探寻新的盈利增长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5)我国在线旅游业的SCP范式分析 ——以携程、途牛等OTA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范围的界定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和SCP范式相关理论 |
2.1 国内外在线旅游业相关文献综述 |
2.1.1 国外在线旅游业相关文献综述 |
2.1.2 国内在线旅游行业相关文献综述 |
2.1.3 SCP范式运用于旅游业相关文献综述 |
2.1.4 研究述评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的演进 |
2.2.2 对SCP分析框架的评价 |
2.2.3 我国在线旅游业SCP范式的界定 |
3 我国在线旅游业基本概述 |
3.1 我国在线旅游的定义 |
3.2 我国在线旅游业的构成要素 |
3.2.1 在线旅游服务产品供应商 |
3.2.2 在线预订服务产品 |
3.2.3 在线预订消费者 |
3.3 我国在线旅游的发展历程 |
4 我国在线旅游业市场结构 |
4.1 我国在线旅游业的市场集中度 |
4.1.1 机票子市场集中度情况 |
4.1.2 住宿子市场集中度情况 |
4.1.3 度假子市场集中度情况 |
4.2 我国在线旅游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 |
4.3 我国在线旅游业的市场壁垒 |
4.3.1 政府管制 |
4.3.2 规模经济 |
4.3.3 网络效应 |
4.3.4 沉没成本 |
4.4 我国在线旅游市场的需求增长率 |
4.4.1 在线旅游用户数量的增长 |
4.4.2 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及渗透率 |
5 我国在线旅游企业的市场行为 |
5.1 价格行为 |
5.2 非价格行为 |
5.2.1 广告行为 |
5.2.2 并购行为 |
6 我国在线旅游业市场绩效 |
6.1 我国在线旅游业OTA的利润率 |
6.2 我国在线旅游业OTA的技术进步 |
6.2.1 关于产品研发 |
6.2.2 在线旅游移动端技术的发展 |
6.2.3 运营服务 |
6.3 我国在线旅游业OTA的消费者满意度 |
6.3.1 顾客抱怨及投诉 |
6.3.2 消费者满意度 |
7 总结和建议 |
7.1 我国在线旅游业的SCP范式总结 |
7.2 优化我国在线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
7.2.1 完善市场结构的建议 |
7.2.2 规范市场行为的建议 |
7.2.3 提高市场绩效的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消费社会视域下的“电商造节”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消费社会的到来与网络购物热潮的兴起 |
第一节 消费社会的发展及其特征 |
一、消费社会的发展历程 |
二、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消费社会下网络购物热潮的兴起 |
一、我国网络购物的发展及现状 |
二、我国网络购物的消费驱动力 |
第二章 “电商造节”现象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电商造节”现象的发展历程 |
一、国外“电商造节”现象的发展历程 |
二、国内“电商造节”现象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电商造节”现象的产生动因 |
一、内因:节日消费心理的催化 |
二、外因:网络流行文化的驱动 |
三、导火线:“双十一”对“光棍节”的成功收编 |
第三章 “电商造节”现象中的造节主体分析 |
第一节 电商平台:塑造一个“仿真”世界 |
一、节日氛围的渲染 |
二、购物高潮的打造 |
三、活动成果的分享 |
第二节 网络媒介:制造不动声色的“诱惑” |
一、消费主义的媒介共谋 |
二、节日仪式的意义建构 |
三、网络购物的话题设置 |
四、网络广告的符号诱惑 |
第四章 “电商造节”现象中的消费者客体分析 |
第一节 网络购物节的消费人群分析 |
一、女性消费人群 |
二、80、90后消费人群 |
第二节 网络购物节的消费心理特征 |
一、低价与折扣获取的求实心理 |
二、物欲释放的宣泄与满足心理 |
三、仪式参与的从众与认同心理 |
第三节 网络购物节的消费行为变迁 |
一、反应态度日益消极 |
二、关注角度呈现多元 |
三、消费需求趋于理性 |
第五章 对“电商造节”现象的理性审视与反思 |
第一节 “电商造节”现象的积极意义 |
一、推动行业及产业链升级 |
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三、强化社会群体认同 |
第二节 对“电商造节”现象的理性反思与批判 |
一、节日内涵和意义被异化 |
二、媒介技术沦为消费主义的工具 |
三、购物狂欢加剧非理性消费 |
第三节 对“电商造节”现象的展望 |
一、打造未来新模式,避免盲目造节 |
二、坚持正确消费观,倡导理性消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中国当代戏剧节的类型与特征研究(1949-201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内容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创新性 |
第二章 政治与艺术的博弈:官方戏剧节的类型与特征 |
第一节 官方戏剧节的发展历程概述 |
一、延续与演进:“庆祝演出”与“话剧观摩会”(1949-1966) |
二、重生与扩张:从文艺调演到戏剧节(1978-2000) |
三、膨胀与精简:21世纪后的官方戏剧节(2001-2017) |
第二节 政治意识的宣教:政府主导的戏剧节 |
一、政治意识的全面呈现 |
二、综合性与专门性兼顾 |
第三节 艺术力量的展示:艺术家主导的戏剧节 |
一、学术追求下的探索 |
二、“空间”演变下的实践 |
第四节 校园文化的培育:大学生戏剧节 |
一、校园演剧的历史驱动 |
二、主体限定下的非职业化 |
第三章 商业与艺术的碰撞:民营戏剧节的类型与特征 |
第一节 民营戏剧节的发展历程概述 |
一、兴起的动因 |
二、迅速的崛起 |
第二节 民间热情的聚合:民营机构主导的非营利性戏剧节 |
一、艺术热情的感召 |
二、“贫困”剧场的坚守 |
第三节 商业模式的重构:民营机构主导的营利性戏剧节 |
一、文创融合的先锋 |
二、文化主题的演绎 |
第四章 中国当代戏剧节的运作机制 |
第一节 资金渠道的多元化 |
一、依靠政府全额拨款 |
二、政府拨款、社会筹资与市场开发相结合 |
三、资源利用与戏剧节衍生品开发相结合 |
四、个人出资与网络众筹相结合 |
第二节 差异化的组织架构 |
一、政府机构型组织架构 |
二、企业型组织架构 |
第三节 版块设置的沿袭与创新 |
一、主版块的设置特点 |
二、辅助版块的设置特点 |
三、其他活动版块的设置特点 |
第四节 宣传方式的细分与更新 |
一、宣传手段的更新 |
二、票务营销方式的更新 |
第五章 中国当代戏剧节的功能 |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功能 |
一、政治引导与舆论宣传 |
二、文化交流与美育普及 |
三、软实力增强与影响力拓展 |
第二节 城市层面的功能 |
一、文化空间构筑与文化服务体系完善 |
二、文化品牌铸造与文化输出 |
三、文化遗产利用与文化消费提升 |
第六章 中国当代戏剧节的困境与未来之路 |
第一节 中国当代戏剧节面临的困境 |
一、跟风与趋同 |
二、国际化程度不高 |
三、演出与反馈的不协调 |
四、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
五、可持续性低 |
第二节 中国戏剧节的未来之路 |
一、转变政府职能 |
二、优化运作机制 |
三、科学整合资源 |
结论 |
一、本文的核心观点 |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
一、作者简历 |
二、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
(8)2010-2016年中国电影的话语生产与文化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社会变迁与电影产业化发展(2010-2016) |
1、经济转型与电影产业的飞跃式发展 |
2、社会发展的转型变革 |
3、电影作为社会机构的导向化功能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与本选题相关的国外研究资料与文献 |
2、与本选题相关的国内研究资料与文献 |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一章 文化格局与资本逻辑的市场建构 |
第一节 持续增长的本土市场规模及其政策驱动 |
一 政策导向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
二 逐步完善的电影产业链及其构型 |
三 大众日渐旺盛的消费能力与文化驱动 |
第二节 市场竞争中的资本角逐 |
一 互联网助推跨界资本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
二 资本逐利滋生泡沫经济 |
第三节 民营电影产业续写辉煌 |
第二章 社会转型时期的文本叙事策略 |
第一节 魔幻现实的世俗化呈现 |
一 魔幻影片的市场类型增补 |
二 西游改编的现实化演绎 |
第二节 新都市景观的文化“派对” |
一 新都市电影的兴起 |
二 新都市影片的情感抚慰及其认同 |
三 基于女性视点的角色建构与价值表达 |
第三节 主旋律电影的式微及其模式转换 |
一 主旋律影片的商业化尝试 |
二 主旋律电影转向对个体存在价值的叙事关照 |
第四节 本土化的“超级英雄”及其平民化意识 |
一 植根于残酷环境的底层叙事 |
二 后致性因素铸就底层人物的成功 |
第三章 亚文化的银幕泛化 |
第一节 逆时空幻象与现实性的距离表征 |
一 建构理想自我的生存状态 |
二 象征界的他者认同 |
第二节 “拒绝成长”:另类身份的个性化表达及其银幕构建 |
一 缅怀青春的记忆回溯 |
二 伴随着性意识觉醒的文化反叛 |
三 与传统道德文化抵牾的后青春式表达 |
第三节 平面化与深度消解企图:阶层弥合的文本显现 |
一 不平等分配的阶层裂变 |
二 阶层弥合的文本想象 |
第四节 社会两性关系的错位与倒置 |
一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生活模式 |
二 “女汉子”与“娘娘腔”的性别错位与倒置 |
三 多元性别的影像呈现 |
第四章 消费文化时代下的影像话语表征 |
第一节 大众娱乐话语下的“对话”与“狂欢” |
第二节 明星与粉丝经济驱动下的流行文化 |
一 明星在粉丝群体中担任意见领袖 |
二 粉丝群体的狂热行为 |
第三节 “小镇青年”:一个被消费的文化符号 |
一 “小镇青年”的概念所指 |
二 “小镇青年”观影行为的群像 |
三 “小镇青年”消费水平的持续动力 |
第四节 直面欲望的影像书写 |
一 在农村与城镇之间愈渐模糊的身份认同 |
二 下岗工人的尴尬处境 |
三 欲望释放与精神癫狂 |
第五节 杂糅与拼贴:艺术边界的持守与商业化市场博弈 |
一 内容与形式的艺术性提升 |
二 “作者电影”持守的艺术风格 |
三 艺术片难以抵抗商业市场的侵占 |
第五章 受众分层与审美的价值取向 |
第一节 渐趋分流的主流消费群体 |
一 区域与年龄横向划分电影受众 |
二 商业与艺术纵向区分主流受众 |
第二节 文本的价值预设及其受众反应 |
一 充满悬念的文本结构预设 |
二 充满物欲的精神文化消费 |
第三节 文化惯例系统对受众接受的影响 |
一 文化符码的建构 |
二 社会规约的道德约束 |
第四节 “受众即市场”的文本实践与认知偏倚 |
一 “受众本位”的认知主体 |
二 类型电影的期待视野 |
第六章 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文化空间表述 |
第一节 互联网观念下的电影运作模式及其双刃效应 |
第二节 从创作思维向用户思维的转换 |
一 以受众为主体的文化生产 |
二 大数据的经济生产力 |
第三节 电影“新势力”现象及其“新增长点”的思考 |
一 跨界导演推动代际交替 |
二 戏仿电影、弹幕放映在互联网下的盛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9)餐饮外卖O2O用户重复购买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内容安排 |
1.5 本文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名词概述 |
2.1.1 O2O概述 |
2.1.2 餐饮O2O概述 |
2.1.3 餐饮外卖O2O概述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期望确认模型(ECM-IT) |
2.2.2 D&M模型 |
2.2.3 感知安全性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模型与假设 |
3.1 模型构建 |
3.2 变量概念界定 |
3.2.1 感知质量 |
3.2.2 感知价值 |
3.2.3 感知安全性 |
3.2.4 满意度 |
3.2.5 重复购买意向 |
3.3 研究假设 |
3.3.1 感知质量与感知价值 |
3.3.2 感知质量与用户满意度 |
3.3.3 感知安全性与用户满意度 |
3.3.4 感知价值、满意度与用户重复购买意向 |
4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1 研究变量的测量 |
4.2 问卷的发放和收集 |
5 实证分析 |
5.1 信度效度分析 |
5.1.1 信度分析 |
5.1.2 效度分析 |
5.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2.1 建立模型 |
5.2.2 模型拟合 |
5.2.3 模型修正 |
5.3 实证结果 |
5.4 研究结论及分析 |
5.4.1 感知质量与感知价值 |
5.4.2 感知质量与用户满意度 |
5.4.3 感知安全性与用户满意度 |
5.4.4 感知价值、满意度与用户重复购买意向 |
6 总结与展望 |
6.1 餐饮外卖O2O的优化建议 |
6.1.1 严格把控平台入驻商家审核监管机制 |
6.1.2 加强平台自身质量建设 |
6.1.3 提升平台安全等级和用户对平台安全性的感知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转型经济下中国制造业投资与产能的市场配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产能过剩的概念界定与涵义 |
1.3 产能过剩文献梳理与评析 |
1.3.1 产能过剩微观形成机理 |
1.3.2 产能过剩的宏观成因 |
1.3.3 关于产能过剩测度方法的文献梳理 |
1.3.4 关于化解产能过剩对策的文献梳理 |
1.3.5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简要评析 |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的基本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的基本结构安排 |
第2章 转型经济下投资与产能的市场配置机制理论分析 |
2.1 转型期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
2.1.1 转型期中国制造业投资与产能配置特征 |
2.1.2 转型期投资与产能的宏观调控治理效应 |
2.2 转型经济环境下市场配置产能的机理分析 |
2.2.1 不完全竞争市场过剩生产能力存在合理性 |
2.2.2 转型期市场规模外生扩张下的产能调整特征 |
2.2.3 市场规模外生扩大与退出成本制约下的产能调整 |
2.2.4 转型期考虑产能形成时滞的需求冲击与产能调整 |
2.3 转型期产业间传导机制下的厂商投资与产能调整 |
2.3.1 不考虑厂商预期的产业间关联机制推导 |
2.3.2 附加预期的产业间传导机制的数理分析 |
2.4 转型经济下的产业演进与产能配置特征 |
2.4.1 转型期的产业发展演进特征 |
2.4.2 转型期的市场规模快速扩张与厂商投资行为 |
2.4.3 转型经济下需求增长期到收缩期厂商的产能调整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造业产能配置的市场需求诱导机制研究 |
3.1 需求增长动态与中国制造业投资状况 |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1 理论研究现状 |
3.2.2 关于投资函数的研究 |
3.3 投资与产能配置的市场需求非对称调整机制研究——以钢铁行业为例 |
3.3.1 产能配置的市场需求非对称性作用机制理论模型构建 |
3.3.2 基于时变参数模型的产能非对称调整机制实证检验 |
3.3.3 市场需求对投资与产能影响动态效应分析 |
3.4 产能调整的市场作用机制时变参数模型分析 |
3.4.1 产能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
3.4.2 动态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制造业投资的市场需求非对称诱导效应研究 |
4.1 转型期我国工业投资增长与产能利用率状况 |
4.1.1 产能利用率的测算方法 |
4.1.2 我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测算 |
4.1.3 我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行业特征的深入分析 |
4.2 重工业各行业投资的市场需求诱导效应实证研究 |
4.2.1 模型选取、指标设定及数据处理 |
4.2.2 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 |
4.2.3 重工业各行业投资的市场需求诱导效应分析 |
4.3 国内外需求波动对重工业各行业投资的冲击效应 |
4.3.1 行业 VAR 模型的建立 |
4.3.2 VAR 模型的估计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制造业产能配置的产业间传导机制及效应研究 |
5.1 产业间关联与传导机制分析 |
5.2 下游需求对钢铁行业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时变参数模型的选择、指标设定及数据处理 |
5.2.2 各变量的平稳性以及协整关系检验 |
5.2.3 状态空间模型的设定与估计结果 |
5.2.4 下游行业对钢铁行业投资影响效应分析 |
5.3 下游行业需求增长对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 |
5.3.1 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与估计结果 |
5.3.2 估计结果分析 |
5.4 下游行业需求波动对钢铁行业投资的冲击 |
5.4.1 VAR 模型的建立 |
5.4.2 方差分解及其作用效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引入环境因素的制造业投资与产能调整研究 |
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2 预期市场状态指数的构建 |
6.2.1 数据选取与统计描述 |
6.2.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市场状态指数测算 |
6.3 纳入宏观环境变量的中国制造业投资与产能调整分析 |
6.3.1 模型建立与数据选取 |
6.3.2 投资模型的全样本及分组样本实证检验 |
6.3.3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6.4 典型行业资本积累对资本回报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回首2002,价格战上演疯狂(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连XDF培训学校营销策略研究[D]. 陈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D]. 郝美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3]我国在线旅游行业并购绩效研究 ——以携程并购去哪儿为例[D]. 秦雪.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4]摇摇晃晃的墙[J]. 王刊. 百花洲, 2018(06)
- [5]我国在线旅游业的SCP范式分析 ——以携程、途牛等OTA为例[D]. 刘琴.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消费社会视域下的“电商造节”现象研究[D]. 胡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7]中国当代戏剧节的类型与特征研究(1949-2017)[D]. 陈成. 上海戏剧学院, 2018(12)
- [8]2010-2016年中国电影的话语生产与文化表征[D]. 杜子栋.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03)
- [9]餐饮外卖O2O用户重复购买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耿爽爽. 郑州大学, 2017(11)
- [10]转型经济下中国制造业投资与产能的市场配置机制研究[D]. 赵天宇. 吉林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