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毒剂类化学品(氧化剂)火灾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范秋菊[1](2021)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安全问题也时常发生,有些化学安全事故的产生,甚至对人们的生命造成严重危害,带来严重的后果。化学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并非先天形成,需要从教育层面入手,逐渐培养学生的化学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在如今的教学中,化学安全教育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越发重视对学生的化学安全教育。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要求学生需要具有化学安全意识。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也增添了许多化学安全教育内容,以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但通过文献阅读与实践调查发现,目前的中学化学安全教育研究主要呈现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教学策略多、教学实践少的特点。化学安全教育实践形式以课堂讲授的形式为主,教学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展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安全知识的获取与拓展,也缺乏对学生的及时评价。本研究在文献阅读积累与实践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化学安全教育实践研究。主要研究实践过程如下:首先,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化学安全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统计分析,为教学实践提供社会现实基础,更明确教学目标;其次,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了解研究对象的化学安全教育基本状况,为本研究的教学实践提供调查基础与实践依据;最后,以教育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开展多元化的化学安全教育实践,并从学生作业、课堂表现、课后访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反馈,以了解化学安全教育实践的效果。在本研究中,多元化教学形式主要以微课设计与应用、科学写作、专题手抄报设计与制作三种形式进行,旨在以多元化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化学安全意识。本研究对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化学安全问题进行统计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社会生活中,化学安全问题仍常有发生,一些化学安全问题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使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造成人员死亡或受伤等。较多化学安全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两个原因:(1)人们化学安全知识的缺乏、化学安全意识薄弱;(2)部分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受现实利益影响。从对实习学校高一年级中4个班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以及对高一年级3位化学教师进行的访谈中,得出以下结论:(1)化学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得到师生广泛认可;(2)现实教学中的化学安全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很少采取其他形式进行;(3)学生对于化学安全知识的了解层面较窄,也很少主动关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化学安全问题。本研究中采取微课设计与应用、科学写作、专题手抄报三种形式进行教学实践,丰富了化学安全教育实践形式。通过教学实践,以多元化教学形式进行化学安全教育,具有以下教学效果:(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2)能使学生的化学安全知识得以自我拓展,培养化学安全意识;(3)能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造性能力;(4)有利于教师及时评价,促进“教-学-评”一体化,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了解学生的化学安全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能通过作业批阅及时反馈给学生。
张子为[2](2020)在《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整体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但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当前风险管控的薄弱环节。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等环节与城市交织在一起,风险管控难度相对较高。目前,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是将定量风险评价(QRA)方法应用于化工园区,虽然解决了如何开展区域风险评价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等问题,但未结合各危化品行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区分,不便于对同一危化品行业内的企业风险程度进行排序和差异化风险控制。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的基础上,辨识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风险构成,划分出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区域事故风险评估单元,建立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的风险评估方法,最后选取国内某城市区域进行实例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城市区域典型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分析对国内外的典型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城市区域事故总体趋势及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特点,剖析事故多发的根本原因。(2)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构成研究对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构成进行分类,分别从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和使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重点对涉氯和氨气两个领域的事故风险构成进行辨识。(3)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单元划分分析城市区域不同的危险化学品风险单元,分别对城市区域人员密集场所和城市区域公共设施风险进行风险分析。(4)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生产行业风险评估方法研究对大型化工企业、油漆、涂料类企业、黏胶剂类企业和工业气体类企业风险特点进行分析,并对行业的危险源按定量风险计算方法、事故后果模拟法和危险指数法进行分级,研究建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涉氯和涉氨企业的风险评估方法。(5)实例应用以国内某一城市区域为例,使用本论文中提出的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评估方法对危险化学品从生产到使用过程的事故风险进行评估应用。该论文有图14幅,表26个,参考文献80篇。
张西玲[3](2020)在《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1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将之前的素质教育,核心素养进一步凝练出了化学学科的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其中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培养是化学教学的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突出德育的时代性,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由此可见,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之上,强化化学学科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非常必要。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社会责任培养的现状,确定了调查万州区高中生社会责任现状并提出策略的目的,阐明了研究方法和思路。确定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为习近平青年社会责任理论、STSE教育理论以及生活教育理论。并采用问卷调查法的形式对万州区3类学校的部分高中学生和化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社会责任感培养情况,并在深挖新课标对于社会责任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水平以及新教材中相关素材的前提之下,结合优秀教师的经验和自我实习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新时代下高中生社会责任培养的策略。通过调查发现万州区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普遍较好,但仍有待提高,各个维度的总分赋分均值为3.94。高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稍好于高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一批次学生社会责任高于第二、第三批次的学生。教师问卷中反应出教师对社会责任的培养不重视,对于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素材了解不够,社会责任培养的阻力主要是升学压力和不易评价。调查还发现教师性别、教龄,志愿填报批次与教师的培养没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万州区的教育从师资上来说是相对公平的。最后针对问卷调查所反映的现状提出要做好社会责任的培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然后通过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教学以及家、校、社联动培养四个途径中渗透社会责任感。其中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化学史,生活化教学,化学热点教学和教、学、评一体化四个方面进行渗透。同时,在教育实习中利用上述策略进行了实践教学,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可以看出这些策略和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李婷婷[4](2019)在《企业车间作业安全危险性分析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制造企业的工艺和装备等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企业在收获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安全隐患甚至安全事故。比如在人员聚集的生产车间,由于不规范的生产作业导致的事故时有发生。不仅给本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和舆论压力,也给其他企业及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科学、完整、高效的分析与辨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做好安全评价工作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安全对策,已经成为预防甚至杜绝事故发生的关键环节。企业在实施安全管理、确保生产安全时,显然,安全评价是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本文先运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对不同的工种进行风险等级评价,然后又运用了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车间工人作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并应用该评价模型对某蜡烛制造企业车间生产安全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AnyLogic软件构建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既验证了前期安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也得出了影响系统安全的两个关键因素,为制蜡企业车间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及事故预防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运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等相关理论,对制蜡企业车间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2)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为基础,从人、机、环、管等方面科学辨识蜡烛车间工人作业安全影响因素,并构建车间工人作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3)基于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和权重值。(4)运用LEC法进行风险等级评价并在AHP-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蜡烛车间工人作业安全模糊评价模型,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价,得出安全风险等级。(5)建立系统安全仿真模型,对该蜡烛车间工人作业安全进行仿真模拟,分析仿真结果并得出安全对策及建议。
于晓菲[5](2018)在《某公司甲醛生产项目安全现状评估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确保化工项目在安全方面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有效的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本文以某公司10万吨/年的甲醛生产项目为例,根据生产工艺、原料、生产设施和相关设施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安全评价方法对甲醛生产工艺及其原料进行危险性评价。得到甲醛生产工艺、装置及相关原料、储运设施、公用工程和辅助生产设施等的危险有害特性。通过安全评价确定此项目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程度,得到甲醛生产运行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危险、有害物质有甲醇、甲醛、氢气、一氧化碳等,主要危险因素有火灾爆炸、容器爆炸、中毒和窒息、灼烫等,主要有害因素是毒物、噪声、高温。依据有关的标准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从危险物料、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及操作、环境条件影响等方面对该项目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辨识和分析,确定系统内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分布及其可能产生的方式和途径,并归纳了其中的重要危险源。从定性及定量这两个方面确定危险,有害因素的固有危险程度和风险程度。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及建议,使得甲醛生产能够安全有效的运行。
李娇[6](2017)在《北京超市易燃易爆商品安全管理现状调研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代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超市已经成为人们采购物品必不可少的重要场所。在北京,城市化现代化不断加快,商品零售行业快速发展,商业类型不断多样化,超市作为商品零售企业的典型代表,为市民提供生活的便捷保障的同时,也为城市的正常运行做出了积极贡献。商场超市中物品众多,其中不乏一些易燃易爆商品;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对商场超市中的易燃易爆商品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在其安全监管上的研究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民众对于超市中的易燃易爆商品的认识不够,了解不深,加之超市属于人员密集的室内场所,一旦着火不易控制,影响范围大,后果严重,这些都是威胁人们群众的重大潜在因素。本文以北京市内的各类超市中的易燃易爆商品的安全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北京市内超市的特点明确超市中的易燃易爆商品的定义,确定要进行调研的易燃易爆商品的种类,并以区域代表性、类型多样性、资本差异性、规模多元性、模式区别性、形式针对性等选取32家北京市内的超市进行实地的调研,摸清在现阶段北京市的超市中主要经营售卖易燃易爆商品的种类与数量,同种类不同品牌之间商品的情况以及不同大类商品自身的区别,并通过选取几种典型金属罐装喷雾商品进行实验,用实验表征了易燃易爆商品的易燃易爆性质。从人、物、环、管四大方面出发,根据调研所得北京市各类超市经营、存储易燃易爆商品过程中安全管理上常见的问题与不足,对其进行分析,找到相关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分别适用于超市、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的技术委员会在易燃易爆商品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的相关改进措施与建议。本文的研究为今后类似的超市易燃易爆商品的安全管理与安全评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持。
杨思静[7](2014)在《二氧化氯固体制剂及其母体材料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氧化氯是一种国际公认的高效、广谱、无残留的新一代理想消毒剂,近年来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液态和气态二氧化氯的局限性,二氧化氯固体制剂因其高效、稳定、便捷的特性而倍受青睐。但是由于二氧化氯固体制剂的主要成分多为氯酸钠、亚氯酸钠以及固体酸,而氯酸钠、亚氯酸钠属于危险化学品范畴,具有较强氧化性。在储运过程中常有火灾爆炸现象,对其安全使用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对二氧化氯固体制剂及其母体材料的环境安全性研究刻不容缓。本论文主要研究如下内容:研究内容之一:为研究二氧化氯母体材料的环境安全性能,以氯酸钠(记为0#)和亚氯酸钠(记为1#)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恒温恒湿箱、摩擦和撞击感度仪、电火花感度仪及DSC等仪器,对二者的机械感度、静电感度及热安全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并在机械感度和静电感度实验中加入了掺杂其它杂质的实验。结果表明:(1)通过测试相应温度和湿度下10小时后样品的有效含量可知,0#和1#样品在温度为15℃、20℃、25℃,相对湿度为50%、70%、90%的环境条件下,均有不同程度变质现象,有效含量明显降低;(2)机械感度测试表明,未经掺杂的0#和1#样品机械安全性较高,无爆炸危险,掺杂树脂、油脂和木粉后,二样品在5kg重锤作用下会发生爆炸,随着木粉掺杂量的变化,二样品的机械感度均有所变化,且1#样品较0#样品对撞击、摩擦作用更敏感;(3)静电感度测试表明,0#、1#样品及以掺杂三种掺杂物后样品均对静电作用不敏感;(4) DSC测试结果表明,在0到300℃温升范围内,亚氯酸钠容易发生热积聚,从而引起热爆炸,而氯酸钠在此温升范围内,相对较安全,热安全性能较高。研究内容之二:为研究二氧化氯固体制剂的安全性能,以某生产企业生产的一元二氧化氯固体消毒剂(记为12#)和本实验室自制的二元二氧化氯固体制剂主剂(记为13#)作为研究对象,从热安全性、机械安全性以及静电安全性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二氧化氯固体制剂的环境安全性采用的方法与第一部分实验测试方法相同。结果表明:(1)在撞击感度测试时,12#试样在锤重5kg、落高0.15m的撞击条件下迅速变黄,而13#试样在同等条件下未变黄,并且在撞击条件改为锤重10kg、落高2m时13#试样仍未变黄。在摩擦感度测试时,12#试样在摆角(66±1)°、表压(2.45±0.07)Mpa条件下迅速变黄,而13#试样在同等条件下未变黄,且将摆角增大至(80±1)°时13#试样仍未变黄,说明二元片剂的机械安全性较高;(2)静电感度测试表明,二者对静电均不敏感;(3)由DSC测试结果可知,在0160℃范围内,二元片剂热安全性能较高,但随着温度上升至300℃,二者的危险系数均上升,均有爆炸危险。最后对包装材料和贮运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梁伟明[8](2012)在《食品企业生产车间空气的消毒措施》文中提出食品问题的一再曝光不仅加快了食品立法的进程,人们对食品问题的重视还对食品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安全不仅要求在原材料和生产工艺上满足工艺规范要求,食品生产企业的车间空气还需按规定进行消毒,使其达到食品生产的标准,保证食品生产的卫生及安全。本文对食品企业生产车间的各种空气消毒措施进行了分析和对比,进一步认识常规空气消毒方法的作用原理和优缺点。
高嵩[9](2011)在《3000t/a新戊二醇项目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在对潍坊金鹏化工有限公司3000t/a新戊二醇(副产2700t/a甲酸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实地堪察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选用安全检查表法、危险度评价法、事故后果模拟评价法对该项目进行定性定量评价;通过科学分析,对该项目进行了设立安全评价,找出该项目投产运行后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和危害后果的主要原因;找出存在的安全隐患,进一步提出了消除、预防或降低装置的危险性,提高装置安全运行等级的安全对策与措施,为建设项目进一步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提高建设项目本质安全程度;并为装置的生产运行以及日常管理提供依据,也为上级主管部门实行安全监察提供依据。
周慧霞[10](2010)在《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外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频繁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给周边环境和人群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是对事故过程中,事故风险场内暴露人群可能产生的健康伤害效应及其发生概率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的过程。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具有持续时间短、有害因素强度大(或浓度高)且难以测定等特点,因此,与早期针对有害因素长期或终身暴露造成的人体慢性健康风险的研究不同,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在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自身特点。目前针对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事故概率风险和事故后果分析两个方面,其中事故后果分析过程中涉及到人群健康损害的相关内容,但尚未建立系统的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目的:建立三种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并提出将该技术进一步开发形成系统软件的业务需求。方法:通过文献查询、互联网上信息搜索以及现场调研等方式,建立健康风险评价相关数据库;根据国内典型事故案例资料,按照健康风险评价程序对事故过程中周边人群的健康风险进行模拟评估;对评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结合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过程中人群对事故有害因素(如毒性气体吸入、火灾热辐射、爆炸冲击波等)的暴露、人体健康伤害效应等特点,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建立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结果:1.健康风险评估相关数据库建立建立了三个健康风险评估相关数据库:污染物特征数据库、化学物质阈值及评估模型参数数据库和典型事故案例数据库,从而能够为健康风险评估各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的信息来源。2.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对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表明,目前开展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健康风险评价时,关键问题是暴露评价过程中事故伤害因素强度(或浓度)资料缺乏或不足,不能满足系统的健康风险评估需求;同时也导致预测评估结果存在较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对于化学品泄漏事故,在剂量-反应关系评价阶段,概率方程法和阈值法两种定量分析方法评估结果之间及两套概率方程参数值的计算结果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事故污染物资料特征,对两种方法和两个机构的参数值进行选择。3.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建立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863其他子课题研发的突发性大气环境风险场动态模拟预测系统(APOPS),建立了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在暴露评价阶段,利用突发性大气环境风险场动态模拟预测系统(APOPS,其它子课题研究成果)来实现对事故有害因素(如毒性气体浓度、火灾热辐射、爆炸冲击波等)强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动态模拟,结合当地人口分布信息,对事故风险场中某一位点处人群的暴露特征进行评价。在剂量-反应关系评价阶段,采用概率方程法和阈值法相结合的方法:即在能够获得事故污染物的概率方程参数值,或虽然没有事故污染物的相关参数值,但是可以选用与其理化特征、毒理学特性相似的化学物质的参数值作为替代的情况下,优先选用概率方程法,并以阈值法作为补充,对死亡之外的其它健康效应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在事故污染物资料不能满足上述概率方程法应用需求的情况下,直接应用阈值法对事故可能造成的不同程度人群健康风险进行评估。针对两个机构提供的概率方程参数值评估结果存在差异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既往事故案例的实际后果与模拟预测结果之间符合程度的比较分析,对参数值进行选择。4.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人群健康风险评价软件需求分析拟研发的突发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健康风险评价技术软件大致可分为三个模块:数据输入模块、健康风险评估模块和结果输出模块。结论: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的建立及软件的研发,解决了暴露评价和剂量-反应关系评价中的瓶颈问题,可以方便地运用多种数学模型来对各种事故伤害因素(毒性气体吸入、火灾热辐射、爆炸冲击波等)造成的健康损害进行模拟运算,以满足突发事故快速应急响应的需求;对于重大事故危险源,还能够实现对其潜在突发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进行预测评估,从而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有针对性地制订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等,以有效提高突发事故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水平、降低事故损失、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消毒剂类化学品(氧化剂)火灾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毒剂类化学品(氧化剂)火灾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济社会发展下化学安全问题的不断发生 |
1.1.2 国家对化学安全教育的重视 |
1.1.3 化学安全教育存在问题 |
1.2 化学安全教育文献综述 |
1.2.1 化学安全教育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化学安全教育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及过程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安全教育 |
2.1.2 化学安全教育 |
2.1.3 化学安全意识 |
2.2 理论基础 |
2.2.1 需要层次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做中学理论 |
3 化学安全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社会中的化学安全问题调查分析 |
3.2 化学安全教育状况调查 |
3.2.1 化学安全教育学生状况调查 |
3.2.2 化学安全教育教师访谈 |
4 化学安全教育策略与实施 |
4.1 微课设计与应用,渗透化学安全教育 |
4.1.1 实施案例——《过氧化钠的性质与用途》 |
4.1.2 微课应用效果分析 |
4.2 利用科学写作,渗透化学安全教育 |
4.2.1 科学写作任务设计与完成流程 |
4.2.2 化学安全知识科学写作作业设计案例 |
4.2.3 科学写作作业结果与分析 |
4.3 专题手抄报设计与制作,渗透化学安全教育 |
4.3.1 化学安全教育手抄报主题与内容要求设计 |
4.3.2 化学安全教育手抄报实施与结果分析 |
4.4 学生后测访谈 |
4.5 其他策略建议 |
4.5.1 通过主题演讲进行安全教育 |
4.5.2 通过趣味绘画进行化学安全教育 |
4.5.3 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化学安全教育 |
5 研究结论及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1.1 化学安全教育现状 |
5.1.2 多元化化学安全教育实施效果 |
5.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中部分新闻统计 |
附录2 化学安全教育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2)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辨识 |
2.1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
2.2 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构成 |
2.3 危险化学品事故后果辨识 |
3 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评估单元划分研究 |
3.1 单元划分原则及意义 |
3.2 单元风险分析方法 |
4 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4.1 方法选择基本原则 |
4.2 危险化学品生产行业风险评估方法 |
4.3 危险化学品储存行业风险评估方法 |
4.4 危险化学品使用行业风险评估方法 |
4.5 涉氯行业风险评估方法 |
4.6 涉氨行业风险评估方法 |
5 应用研究 |
5.1 区域概况 |
5.2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和使用行业风险评估 |
5.3 涉氯行业风险评估 |
5.4 涉氨行业风险评估 |
5.5 风险评价结论 |
6 结论及创新点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
二 新时代下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必然需求 |
三 屡见不鲜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 核心素养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二 社会责任与化学学科社会责任 |
第二节 教育理论基础 |
一 习近平青年社会责任理论 |
二 STSE教育理论 |
三 生活教育理论 |
第三章 万州区高中生社会责任培养现状 |
第一节 问卷的编制 |
第二节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第三节 社会责任调查现状结果及成因分析 |
一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
二 学生生问卷成因分析 |
三 教师问卷分析 |
第四章 新课标和新教材中的目标和素材分析 |
第一节 新课标社会责任培养目标要求 |
第二节 新教材社会责任培养素材研究 |
第五章 新课标下高中生社会责任培养策略研究 |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培养社会责任感 |
一 消除误解,激发兴趣,树立正确学习观 |
二 立德树人,榜样示范,树立正确教育观 |
第二节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
一 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
二 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
三 开展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三节 家、校、社联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4)企业车间作业安全危险性分析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车间危险因素及事故机理和特点分析 |
2.1 制蜡企业事故机理概述 |
2.2 危险源辨识研究 |
2.3 企业车间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
2.4 车间作业事故特点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安全评价方法及步骤简介 |
3.1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
3.2 层次分析法简介 |
3.3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
3.4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蜡烛车间作业安全评价 |
4.1 车间作业安全简介 |
4.2 车间工人作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 安全风险综合评价 |
4.4 安全风险AHP-模糊综合评价 |
4.5 评价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系统安全仿真的制蜡车间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
5.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5.2 安全影响因素仿真研究 |
5.3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5.4 安全对策及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论文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某公司甲醛生产项目安全现状评估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甲醛的基本性质 |
1.1.2 甲醛的应用 |
1.1.3 甲醛的制备方法 |
1.2 研究范围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评价依据 |
1.4.1 法律及法规 |
1.4.2 规章及文件 |
1.4.3 主要标准、规范、规程 |
1.5 评价程序 |
第二章 甲醛生产工艺概况 |
2.1 单位基本情况 |
2.2 项目概况 |
2.3 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自然条件 |
2.3.1 地理位置 |
2.3.2 周边环境 |
2.3.3 自然条件 |
2.4 总图布置 |
2.5 主要原辅材料及产品 |
2.5.1 主要原辅材料 |
2.5.2 产品 |
2.6 甲醛生产工艺流程 |
2.6.1 工艺流程简述 |
2.6.2 主要装置(设备)和设施 |
2.7 配套和辅助工程 |
2.7.1 土建工程 |
2.7.2 供电、电讯及电气防护 |
2.7.3 防雷防静电 |
2.7.4 供汽、采暖及通风 |
2.7.5 给排水 |
2.7.6 消防及应急救援设施 |
2.7.7 甲醛生产过程自控方案 |
2.7.8 其他 |
第三章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研究 |
3.1 物质的危险、有害特性识别 |
3.2 生产过程工艺和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
3.2.1 火灾爆炸 |
3.2.2 容器爆炸 |
3.2.3 中毒和窒息 |
3.2.4 腐蚀 |
3.2.5 触电 |
3.2.6 物体打击 |
3.2.7 高处坠落 |
3.2.8 机械伤害 |
3.2.9 灼烫 |
3.2.10 噪声危害 |
3.2.11 起重伤害 |
3.3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结果 |
3.4 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分级及分布 |
3.5 小结 |
第四章 评价单元划分及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
4.1 评价单元划分 |
4.2 评价方法选择 |
4.3 评价方法简介 |
4.3.1 安全检查表简介 |
4.3.2 预先危险性分析 |
4.3.3 危险度评价 |
4.3.4 室外池火灾事故后果模型模拟分析计算 |
4.4 小结 |
第五章 评价分析方法研究 |
5.1 定性定量评价过程 |
5.1.1 安全检查表评价过程 |
5.1.2 危险度分析评价过程 |
5.1.3 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过程 |
5.1.4 事故树分析过程 |
5.2 固有危险程度研究 |
5.2.1 定量分析 |
5.2.2 固有危险程度计算 |
5.3 事故原因分析与重大事故模拟 |
5.3.1 化学品事故后果及对策 |
5.3.2 重大事故后果模拟分析结果 |
5.4 小结 |
第六章 对策措施与建议 |
6.1 装置设备的问题及改进 |
6.2 生产过程的改善建议 |
6.2.1 安全设施的更新与改进 |
6.2.2 安全条件和安全生产条件的完善与维护 |
6.2.3 主要装置、设备设施和特种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
6.2.4 安全生产投入 |
6.2.5 安全管理及其它方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北京超市易燃易爆商品安全管理现状调研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超市易燃易爆商品定义 |
2.1.1 参考相关定义 |
2.1.2 北京市超市易燃易爆商品特点 |
2.1.3 超市易燃易爆商品定义 |
2.1.4 超市易燃易爆商品清单 |
2.2 样本的选取原理与方法 |
2.2.1 区域差别 |
2.2.2 经营类型 |
2.2.3 营业规模 |
2.2.4 资本类型 |
2.2.5 建筑形式 |
2.3 数据收集 |
2.4 评估样本的构成 |
第3章 易燃易爆商品基本数据评估 |
3.1 易燃易爆商品商品评估 |
3.1.1 杀虫剂(金属罐装) |
3.1.2 衣领净喷雾(金属罐装) |
3.1.3 空气清新剂(金属罐装) |
3.1.4 家具皮具护理喷雾(金属罐装) |
3.1.5 空调清洁剂喷雾(金属罐装) |
3.1.6 车护用品 |
3.1.7 剃须泡(金属罐装) |
3.1.8 发胶摩丝(金属罐装) |
3.1.9 止汗喷雾(金属罐装) |
3.1.10 免水洗发喷雾(金属罐装) |
3.1.11 防晒喷雾(金属罐装) |
3.1.12 香水香氛(金属罐装) |
3.1.13 打火机与打火机油 |
3.2 易燃易爆商品综合评估 |
3.2.1 标注混乱现象严重 |
3.2.2 身体直接接触类商品更规范 |
3.2.3 国外进口商品缺少危险性中文翻译 |
3.3 典型商品火灾危险性实验测试 |
3.3.1 雷达牌杀蟑气雾剂 |
3.3.2 佳丽牌空气清新喷雾 |
3.3.3 沙宣牌弹性波浪卷泡沫摩丝 |
3.3.4 六神牌花露水 |
第4章 超市易燃易爆商品安全管理现状 |
4.1 人的不安全行为 |
4.1.1 不掌握本企业易燃易爆商品的种类、数量等底数 |
4.1.2 不了解易燃易爆商品的危险性 |
4.2 物的不安全状态 |
4.2.1 易燃易爆商品普遍存在危险性成分和标志混乱现象 |
4.2.2 易燃易爆商品质量参差不齐 |
4.3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
4.3.1 易燃易爆商品经营或储存场所选址不当 |
4.3.2 部分商场超市消防设施存在隐患 |
4.3.3 易燃易爆商品仓库存在较大隐患 |
4.3.4 易燃易爆商品卖场存在隐患 |
4.4 管理缺陷 |
4.4.1 易燃易爆商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
4.4.2 易燃易爆商品无专人负责管理 |
4.4.3 易燃易爆商品存量较大 |
第5章 超市易燃易爆商品安全管理提升设想策略 |
5.1 针对超市建议 |
5.1.1 建立并落实超市易燃易爆商品安全管理制度 |
5.1.2 提升超市易燃易爆商品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
5.1.3 加强易燃易爆商品安全培训 |
5.2 针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
5.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5.2.2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
5.2.3 加强严格执法 |
5.3 针对专业技术委员会的建议 |
5.3.1 制定超市易燃易爆商品安全标准 |
5.3.2 加强对企业进行易燃易爆商品安全宣传 |
5.3.3 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6.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北京市32家调研超市信息表 |
附录B 超市易燃易爆商品清单表 |
附录C 超市易燃易爆商品信息表 |
附录D 典型商品火灾危险性实验报告 |
致谢 |
(7)二氧化氯固体制剂及其母体材料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危化品固定场所作业环境安全性研究现状 |
1.2.2 危化品道路运输环境安全性研究现状 |
1.2.3 危化品环境安全性研究方法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理论基础 |
2.1 二氧化氯固体制剂相关理论 |
2.1.1 氯酸钠和亚氯酸钠理化特性及用途 |
2.1.2 二氧化氯理化特性及用途 |
2.1.3 二氧化氯固体制剂介绍 |
2.2 危险化学品相关理论 |
2.2.1 危险化学品定义与类别 |
2.2.2 危险化学品运输及仓储环境构成 |
2.2.3 不同运输方式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 |
2.3 热安全性相关理论 |
2.4 机械感度相关理论 |
2.4.1 撞击感度测试方法 |
2.4.2 摩擦感度测试方法 |
2.4.3 机械感度影响因素 |
2.5 静电感度相关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3. 二氧化氯母体材料环境安全性研究 |
3.1 环境温度、湿度对二氧化氯母体材料安全性能的影响 |
3.1.1 实验仪器与样品 |
3.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1.3 二氧化氯标准曲线的确定 |
3.1.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 二氧化氯母体材料热安全性研究 |
3.2.1 实验仪器与样品 |
3.2.2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 二氧化氯母体材料机械安全性研究 |
3.3.1 实验仪器与样品 |
3.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3.3 撞击感度测试结果与讨论 |
3.3.4 摩擦感度测试结果与讨论 |
3.4 二氧化氯母体材料静电安全性研究 |
3.4.1 实验仪器与样品 |
3.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二氧化氯固体制剂环境安全性研究 |
4.1 二氧化氯固体制剂热安全性研究 |
4.1.1 实验仪器与样品 |
4.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 二氧化氯固体制剂机械安全性研究 |
4.2.1 实验仪器与样品 |
4.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2.3 机械感度测试结果与讨论 |
4.3 二氧化氯固体制剂静电安全性研究 |
4.3.1 实验仪器与样品 |
4.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4.3.3 机械感度测试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二氧化氯母体材料及其固体制剂包装材料的选择及贮运建议 |
5.1 包装材料的选择 |
5.2 二氧化氯固体制剂及其母体材料贮运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3000t/a新戊二醇项目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评价程序及方法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评价实施前的准备情况 |
2.1 建设单位与建设项目简介 |
2.2 国内外工艺技术概况 |
2.3 厂区位置及生产规模 |
2.4 主要原辅材料、产品及储运情况 |
2.5 包装、储存、运输的技术要求 |
2.6 生产工艺流程 |
2.7 生产装置平面布局 |
2.8 配套和辅助工程情况 |
2.9 主要设备情况 |
2.10 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 |
2.11 评价依据 |
第三章 危险分析 |
3.1 评价单元的划分 |
3.2 采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及理由说明 |
3.3 事故后果模拟评价模型法 |
3.4 安全检查表法评价 |
3.5 危险度法评价 |
3.6 风险程度的分析 |
第四章 安全条件的分析和事故案例分析 |
4.1 安全条件的分析 |
4.2 分析建设项目的安全条件 |
4.3 主要技术、工艺或者方式和装置、设备、设施及其安全可靠性 |
4.4 事故案例分析 |
第五章 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
5.1 可研报告中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 |
5.2 补充的安全对策与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注释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 相关法规 |
(二) 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三) 健康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三、技术路线 |
第一章 相关数据库的建立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 污染物特征数据库 |
(二) 化学物质阈值及评估模型参数数据库 |
(三) 典型事故案例数据库 |
三、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突发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的建立 |
前言 |
一、突发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特征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节 重庆开县特大井喷事故人群健康风险模拟评估 |
一、开县井喷事故概况 |
二、分析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突发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的建立 |
一、危害鉴定 |
二、暴露评价 |
三、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
四、危险特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火灾、爆炸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的建立 |
前言 |
一、火灾、爆炸事故特征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节 沧州大化爆炸事故人群健康风险模拟评估 |
一、沧州大化爆炸事故概况 |
二、分析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火灾爆炸事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的建立 |
一、危害鉴定 |
二、暴露评价 |
三、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
四、危险特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软件研发需求分析 |
一、软件需求初步分析 |
二、软件流程图 |
三、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消毒剂类化学品(氧化剂)火灾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D]. 范秋菊.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2]城市区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 张子为.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1)
- [3]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D]. 张西玲.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4]企业车间作业安全危险性分析与评价研究[D]. 李婷婷.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5]某公司甲醛生产项目安全现状评估及研究[D]. 于晓菲.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2)
- [6]北京超市易燃易爆商品安全管理现状调研与分析[D]. 李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01)
- [7]二氧化氯固体制剂及其母体材料安全性研究[D]. 杨思静. 中北大学, 2014(08)
- [8]食品企业生产车间空气的消毒措施[J]. 梁伟明. 中国科技投资, 2012(21)
- [9]3000t/a新戊二醇项目安全评价研究[D]. 高嵩. 中国石油大学, 2011(11)
- [10]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研究[D]. 周慧霞.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