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灰霉病的防治

大棚蔬菜灰霉病的防治

一、大棚蔬菜灰霉病的防治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帅帅[1](2020)在《耐酸耐盐多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对植物几种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真菌性土传病害是农业生产中分布较广、侵染普遍、危害较大的一类植物病害。不合理施肥和植物长期连作种植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失衡,产生土壤酸化、盐渍化、病原菌积累和有益微生物减少等系列问题,是诱导土传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本论文针对土壤的酸化、盐渍化现状,以真菌性病害的生物防治为主要目标,筛选具有耐酸、耐盐、拮抗多种病原真菌的功能菌株,探索了功能菌株对几种真菌性病害的防治效果,并进行了菌株其它功能的探索及培养基、发酵条件优化,为生产中真菌性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首先,进行耐酸、耐盐、高拮抗活性的功能菌株筛选。从酸性土壤、盐性土壤和喜酸耐盐植物中,采用酸性高盐培养基筛选耐酸耐盐菌株,获得90株耐酸耐盐菌。然后,针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Athelia rolfsii、Fusarium、I.mors-panacis G3B、Colletotrichum fragariae Brooks、Glomerella cingulata、Botrytis cinerea Pers),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获得17株拮抗菌,其中10株为Bacillus属,2株为Pseudomonas属,2株Lysinibacillus属,Rhizobium属、Agrobacterium属和Burkholderia属各1株。耐酸耐盐检测结果表明,17株菌均可耐5%Na Cl和p H值为2的酸,其中菌株Pseudomonas LG-1和SH8-4可耐7%Na Cl,菌株Bacillus HZMJW1-10、HZMJW1-11、ZJTZ2、SH8-2、SH8-5、SH8-6和Burkholderia SH8-3可耐11%Na Cl;Lysinibacillus HZLJC2-2和HZLJC2-9可以在p H为2的耐酸培养基中生长。挑选对6种病原真菌抑制率为50%以上的5株菌(Bacillus HZMJW1-10、Bacillus HZMJW1-11、Pseudomonas LG-1、Bacillus ZJTZ2和Burkholderia SH8-3)进行抑菌谱测试,发现这5株菌对其它9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由此获得5株耐酸耐盐多抗细菌。其次,从5株多抗细菌中选择4株不同种拮抗菌进行抗病和其它功能测试。离体实验采用葡萄果实、番茄幼苗、番茄根部、三七块根和西瓜幼苗为材料,结果表明,4株拮抗菌对葡萄炭疽病、葡萄灰霉病、番茄白绢病、根腐病和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均达到75%以上;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正常土壤(p H为6.8,盐为0.22g/kg)和设施土壤(p H为5,盐为0.45g/kg)中,HZMJW1-10、LG-1和SH8-3对西瓜枯萎病和番茄白绢病的生防效果均达到了100%,ZJTZ2的拮抗活性为66.67%。接下来通过特异PCR对4菌株抗生素合成酶基因进行扩增,结果发现4株菌均具有合成依枯草菌素(Iturin A)的潜能。对菌株产铁载体、IAA及ACC脱氨酶等功能进行检测,发现4株菌株均可产生IAA;菌株LG-1和SH8-3可以产生铁载体,其中菌株SH8-3产量最高,为21.97μg/m L,菌株LG-1具有ACC脱氨酶活性,由此可见这4株菌不仅具有耐酸、耐盐和高拮抗活性的功能,还具有促生的作用。最后,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响应曲面法对4株功能菌的培养基成分、配比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ZMJW1-10、LG-1、ZJTZ2和SH8-3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2%),最佳无机盐是氯化钾(0.4%),菌株HZMJW1-10和ZJTZ2的最佳氮源是蛋白胨(1%),菌株LG-1和SH8-3的最佳氮源是硝酸钾(1%);4株菌的最适培养条件是28℃、220 r/min、初始p H为7和3%的接种量。通过响应曲面试验探索功能菌最优发酵条件的结果表明,优化后菌株LG-1对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抑制率为优化前的1.38倍,其它菌株发酵条件在优化后,抑制率都有明显提升。因此,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响应曲面法可以通过优化功能菌发酵条件来有效提高抑制率,达到最优水平。综上,本研究获得5株耐酸耐盐可拮抗15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同时具有促生功能的多功能细菌,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有效提高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为由土壤酸化和盐渍化诱导的真菌性土传病害生物防治提供借鉴。

何磊鸣[2](2020)在《山东地区灰霉病菌对啶菌恶唑和啶酰菌胺的抗性及治理新途径》文中研究表明灰霉病是保护地栽培中常见的一种真菌病害,可以危害作物的花果、叶片和茎,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产量和品质损失。化学防治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但由于灰霉病菌繁殖能力强、寄主范围广和易变异等特点,目前已对多种防治药剂产生了抗性。在山东省,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的啶酰菌胺和甾醇脱甲基化酶抑制剂(DMI)类的啶菌恶唑是防治灰霉病的两种常用杀菌剂,本文系统监测了近年来该地区灰霉病菌对两种药剂的敏感状况变化,检测了抗性菌株的突变类型与抗性程度变化的关系。初步评价了两种新型SDHI类杀菌剂苯并烯氟菌唑和氟唑菌酰羟胺在山东地区管理灰霉病抗性菌株的应用潜力,探讨了杀菌剂蘸花施药防治灰霉病的可行性。主要结果如下:1.2017-2019年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东省283株灰霉病菌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的灰霉病菌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三年度的灰霉病菌对啶菌恶唑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12±0.01 mg L-1、0.16±0.01 mg L-1和0.13±0.02 mg L-1。因此,啶菌恶唑对山东地区的灰霉病菌依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不过每年也检测到一些敏感性下降的菌株。通过对敏感性下降的菌株的CYP51基因测序、比对,发现了3株具有点突变的灰霉病菌,突变类型分别为24位的异亮氨酸替换缬氨酸(V24I);136位苯丙氨酸替换酪氨酸(Y136F)以及464位的赖氨酸替换精氨酸(R464K)。将敏感菌株和三个突变菌株的CYP51基因构建到pPIC9K载体上,并转化毕赤酵母GS115,验证了相应转化子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V24I和Y136F两种突变体降低了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而R464K突变体与啶菌恶唑的抗性无关。本研究还发现BcCYP51、Bcmfs1和BcatrD三个基因均能在不敏感菌株中过量表达,而与多重抗性相关的BcatrB和BcmfsM2两个转运蛋白基因表达量并没有显着增加。这表明除了V24I和Y136F两种突变体以外,不敏感菌株中CYP51和部分转运蛋白基因的过量表达也可能参与对啶菌恶唑的抗性。另外,本研究也发现不敏感菌株均有能力在田间环境中生存。上述结果表明,啶菌恶唑依然可以在田间应用,但是田间已经开始出现抗性菌株,所以建议应该制订预防啶菌恶唑抗性快速发展的使用策略。2.2014-2019年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山东济南、潍坊、泰安、莱芜、聊城和临沂等地区720株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整体上,山东地区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平均EC50值为0.3±0.02 mg L-1,EC50值范围为0.03-1.56 mg L-1,抗性系数为52。2019年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平均EC50值为6.39±1.66 mg L-1,EC50值范围为0.01-85.56 mg L-1,抗性系数为8556。不同地区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下降程度存在差异,以聊城和莱芜地区的灰霉病菌敏感性下降最明显,并且这两个地区灰霉病菌的抗性频率也是上升最快的。山东省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抗性与SdhB基因的点突变有关,且存在不同类型。2014-2019年,共检测出四种类型的突变菌株,分别是在225位苯丙氨酸替换脯氨酸(P225F),230位异亮氨酸替换天冬氨酸(N230I),272位精氨酸或酪氨酸替换组氨酸(H272R/Y)。抗性菌株2014年所占比例为0.81%,2019年所占比例为28.97%。本研究也首次发现了SdhC基因上同时拥有四个点突变的突变体,四种点突变分别是85位的甘氨酸替换丙氨酸(G85A),93位的缬氨酸替换异亮氨酸(I93V),158位的缬氨酸替换甲硫氨酸(M158V),168位的异亮氨酸替换缬氨酸(V168I),不过这四种突变位点与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抗性无关。本研究未在SdhD基因上没有发现任何点突变。3.通过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19年107株灰霉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并利用其中74株敏感菌株建立了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基线。氟唑菌酰羟胺对菌丝平均EC50值为0.07±0.009 mg L-1,EC50值范围为0.001-0.4 mg L-1;对孢子平均EC50值为0.02±0.007 mg L-1,EC50值范围为0.001-0.06 mg L-1,符合单峰曲线,可作为氟唑菌酰羟胺对灰霉病菌的敏感基线,用于氟唑菌酰羟胺的抗性监测。P225F、N230I、H272Y和H272R四种突变体对氟唑菌酰羟胺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31±0.09、0.07±0.02、0.29±0.05和0.08±0.02 mg L-1。这表明携带P225F、H272Y、N230I和H272R突变的菌株均能够不同程度降低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其中,P225F和H272Y两种突变体对氟唑菌酰羟胺表现为低、中水平抗性,N230I和H272R两种突变体对氟唑菌酰羟胺表现为低水平抗性。氟唑菌酰羟胺与氟吡菌酰胺、啶酰菌胺、苯并烯氟菌唑和吡唑萘菌胺均存在交互抗性,其中,氟唑菌酰羟胺与吡唑萘菌胺相关r值最大,r值为0.62。在温室试验中,氟唑菌酰羟胺在300 mg L-1浓度下对叶片和果实的防效分别为80.9%和71.5%,明显高于啶酰菌胺在400 mg L-1浓度下对叶片和果实分别为42.7%和48.6%的防效,因此氟唑菌酰羟胺具有替代啶酰菌胺防治灰霉病的潜力。4.2017年,来自山东不同地区的103株灰霉病菌,测定了对苯并烯氟菌唑的敏感性。苯并烯氟菌唑对菌丝平均EC50值为2.15±0.19 mg L-1,EC50值范围为0.01-9.49 mg L-1;对孢子平均EC50值为0.89±0.14 mg L-1,EC50值范围为0.01-6.49 mg L-1。苯并烯氟菌唑对灰霉病菌具有良好的保护和治疗防效,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不过苯并烯氟菌唑在黄瓜植株中传导性较差。喷雾施药时,苯并烯氟菌唑在100、200和300 mg L-1剂量下对黄瓜叶片上的灰霉病防效分别为73.51%、81.87%和88.55%,显着高于异菌脲500 mg L-1的防效(52.8%)。然而,在100、200和300 mg L-1剂量下苯并烯氟菌唑对黄瓜果实灰霉病的防效分别仅为38.75%、64.54%和76.19%,与异菌脲在500 mg L-1的防效(44.13%)无显着性差异。另外,喷雾施药后,灰霉病菌在黄瓜果实和叶片上的侵染率分别下降7.43%和12.67%,但是在茎上的侵染率上升了2.67%。苯并烯氟菌唑在20 mg L-1剂量下蘸花施药能够有效防治黄瓜果实上的灰霉病,其防效为93.7%,显着高于异菌脲200 mg L-1时的防效。另外,蘸花施药后,灰霉病菌在黄瓜果实、叶片和茎上的侵染率分别下降43.33%、7.34%和1.33%。因此,与常规喷雾施药相比,蘸花施药更适合防治灰霉病。5.考虑到蘸花施药的劳动成本太高,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杀菌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浸果防治黄瓜灰霉病的防效和安全性。氯吡脲和清水对照浸果处理的病级显着高于咯菌腈处理的病级。咯菌腈在30 mg L-1剂量下浸果施药能够有效防治黄瓜灰霉病,该浓度下处理的果实的平均单果重和成果率分别为170克和86.7%,且与氯吡脲单独处理相比,提高了36.7%的产量。咯菌腈在35 mg L-1剂量下浸果施药的残留量最高,但仍低于欧盟(1.0 mg kg-1)和日本(2.0 mg kg-1)的最低残留限量标准。受不同地区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敏感性差异原因的影响,在临沂试验点啶酰菌胺在30 mg L-1剂量下浸果施药防效为85.03%,与在300mg L-1剂量下喷雾的防效(82.47%)相当。而在莱芜,啶酰菌胺无论是通过浸果施药还是喷雾施药都无法有效防治黄瓜灰霉病。在40 mg L-1剂量下浸果施药与300mg L-1剂量下喷雾的防效分别仅为67.38%和43.11%,且莱芜试验点黄瓜的产量也明显低于临沂。

张磊,徐帅,涂珊珊[3](2018)在《设施葡萄灰霉病发生规律及栽培措施防控技术》文中认为近年来,塔额盆地每年设施葡萄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葡萄病害的发生及危害程度不断增加。本研究通过对塔额盆地主要设施葡萄基地进行葡萄灰霉病调查,研究了栽培管理措施对葡萄灰霉的防控作用,通过行间操作频率、第一道铁丝(50cm)以下枝叶修剪、病残体清理、设施大棚温湿度简单调控和疏花疏果试验,设施葡萄行间套种蔬菜试验和设施葡萄行间全膜覆盖试验。结果表明农业措施对葡萄灰霉病都有很好的控制效果,能够提高葡萄果品的品质,为葡萄灰霉病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帮助。

桑程巍[4](2018)在《设施栽培草莓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咯菌腈抗药性检测及其生物学性质》文中研究指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是一种易对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高风险致病菌,为害蔬菜、果树、花卉等200多种植物,引起果蔬和花卉灰霉病。该病原菌产孢量巨大、四大转座子活跃、核基因组变异迅速、寄主广泛,位列全球“十大病害”第二位。目前,可以使用的抗病性果蔬品种匮乏!灰霉病防控主要依赖化学防治。由于设施草莓营造了一个有利于灰霉菌发生和流行的“小环境”,使用杀菌剂如多菌灵、乙霉威、嘧霉胺、腐霉利和啶酰菌胺等防治该病几年之后,均能够产生对上述药剂的多重抗药性。咯菌腈隶属于苯吡咯类杀菌剂,在国际上已经被用于防治该病(如草莓和葡萄灰霉病)30余年。然而,在我国该药剂于2012年首先登记用于花卉灰霉病的防控。由于草莓多重抗药性灰霉病肆虐,莓农“一药难求”!在2013年于江苏镇江地区发现咯菌腈用于草莓灰霉病防治。为了明确咯菌腈在该地区使用3年(即2015年)以后,田间是否形成对咯菌腈产生抗药性群体,进行了该项研究。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已经获得了采自山东寿光地区黄瓜、且对咯菌腈产生高抗的灰葡萄孢。因此,本研究侧重比较了来自江苏镇江草莓和山东寿光黄瓜高抗咯菌腈灰葡萄孢生物学特性异同。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鉴别剂量法,检测了采自镇江设施草莓病果的184株灰葡萄孢,其中咯菌腈低抗菌株频率为2.72%,高抗菌株频率为0;在58株采自花柄的菌株中,低抗菌株频率为13.79%,高抗菌株频率为5.17%,显着高于山东寿光黄瓜上的高抗菌株频率(2.67%)。山东寿光设施黄瓜的一个生长季喷施两次咯菌腈;而在江苏镇江设施草莓的一个生长周期中,至少喷施四次咯菌腈防控灰霉病,即江苏镇江设施草莓灰葡萄孢对咯菌腈选择压大于山东寿光设施黄瓜灰葡萄孢。(2)无论来自草莓,还是黄瓜的咯菌腈高抗菌株在菌丝生长速率、致病性、产孢量、产菌核能力和对渗透剂耐受性均显着低于敏感菌株;与二甲酰亚胺表现正交互抗性。与来自山东寿光设施黄瓜的咯菌腈高抗菌株相比,镇江设施草莓咯菌腈高抗菌株产孢量和形成微菌核能力显着增加。(3)比对分析了灰葡萄孢双组份组氨酸激酶基因(BCOS-1)全序列,发现来自设施草莓高抗咯菌腈菌株共有两种基因型,分别是(F127S+1365N+S426P)和(G538R+A1259T),这与来自山东寿光设施黄瓜高抗菌株的抗性基因型截然不同。(4)咯菌腈与5株高抗菌株BcOS-1编码蛋白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所有高抗菌株BcOS-1编码蛋白亲和力都低于敏感菌株;来自不同寄主的高抗菌株BcOS-1编码蛋白与咯菌腈亲和力存在差异。

王娜[5](2016)在《生防真菌对蔬菜灰霉病的防治潜力及作用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近年来保护地蔬菜逐渐成为一种重要产业,温室大棚内的小气候环境十分利于许多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扩展,这些病害在植株生长的不同时期均能造成危害,例如播种期、苗期到花期等。由灰葡萄孢引起的灰霉病就是其中危害较重的病害之一,植物的花、叶片、茎杆和种子都可以感染灰霉病,另外,灰霉病每年均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生物防治具有成本低、可持续发展的优点,备受关注。目前发现许多对灰霉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除木霉菌外,本文发现对灰霉病有较强抑制作用的青霉以及丝状担子菌,旨在探究这些生防真菌对蔬菜灰霉病的防治潜力及作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从24株供试菌株中筛选出12株对灰霉菌有一定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分别是青霉菌 P417、P416、AV12、AV2,木霉菌 T121、T181、T581、T601、T1 和担子菌DK3、DK4、DK6。离体叶片试验中生防真菌对灰霉病的防效均较好,其中青霉菌孢子液对灰霉病的防效均高于66%,木霉菌孢子液对灰霉病的防效均高于54%,担子菌发酵液对灰霉病的防效高于74%。2、根据菌落形态、显微结构和ITS序列,结合基因库中相关序列的比对鉴定,P416 为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P417 为灰黄青霉(Penicillium griseofulvum),DK6 为白囊耙齿菌(Irpexlacteus)。3、盆栽试验发现:3株青霉处理组的生菜叶片上病斑均较小,发病率也较低;DK6处理组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可达56%。田间试验中,P416和P417处理组对生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均在70%左右,DK6的防效可达72.9%,AV12的防效仅有33.7%。另外,DK6发酵液(不含孢子)对番茄的促生作用相当明显。4、生防真菌对灰霉菌的作用机理发现:青霉菌P416和P417发酵液(不同稀释浓度1%、5%、10%)均能够有效抑制灰霉菌的菌丝生长,但青霉菌AV12和丝状担子菌DK6菌株发酵液对灰霉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不强。经P416、P417和AV12发酵产物处理后,灰霉菌的菌丝形态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并且灰霉菌孢子的萌发和芽管的生长均受到抑制。本文发现了具有生防潜力的灰霉菌拮抗菌株P416、P417和DK6,以期能够替代化学农药,为蔬菜和其它农产品等生产前、后所引起的灰霉病提供一种简单的防治方法。另外,本文关于青霉菌和丝状担子菌防治灰霉病的研究,填补了这两类菌株在防治灰霉病方面的空白,拮抗机制的探究为其生防效果提供设想和理论基础,也为后期的深入探究提供重要依据。

陈仁,陈群航,杜宜新,俞晓利,陈福如[6](2015)在《福州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抗药性测定》文中指出从福州福清、长乐、连江、闽清4地设施栽培的番茄、茄子、辣椒、黄瓜等蔬菜作物上采集灰霉病菌147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2种杀菌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福州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嘧霉胺都产生较高的抗性。腐霉利对灰霉病菌的EC50范围为0.063 410.057 9μg·mL-1,抗性频率平均值为76%,嘧霉胺对灰霉病菌的EC50范围为0.105 2102.346 5μg·mL-1,抗性频率平均值为73%,2种杀菌剂抗性频率最高都达100%,其中对腐霉利高抗菌株70个,高抗频率达48%;对嘧霉胺高抗菌株79个,高抗频率达54%。从地域上看,福清、长乐、连江、闽清4地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抗性频率平均值分别为74%、73%、82%、73%和84%、82%、74%、51%,闽清县对2种药剂抗药性稍低,其他3个县市差异不大。从寄主作物看,番茄、茄子、辣椒、黄瓜上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抗性频率平均值分别为77%、73%、73%、78%和74%、73%、67%、76%,4种寄主上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抗性频率差异不大。不同寄主间的发病程度与抗药性大小无显着相关。

窦改玲[7](2014)在《子长县设施蔬菜灰霉病防治药剂筛选》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子长县设施蔬菜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灰霉病的发生,已对该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寻找合适的防治药剂对地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针对子长县设施蔬菜的主要品种西红柿、黄瓜和甜椒,以灰霉病为主要防治对象,选取生产上常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施佳乐悬浮剂、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剂等杀菌剂产品,进行了田间药剂筛选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果:防治黄瓜灰霉病可以用40%施佳乐(嘧霉胺)悬浮剂和50%速克灵(腐霉利)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防治甜椒灰霉病可用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防治西红柿灰霉病较好的药剂处理为50%啶酰菌胺水分散剂。而70%甲基托布津可能由于病害产生抗药性,导致其药效渐渐降低,建议少使用或者配合其它药剂改良使用。

徐婉莉[8](2012)在《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调查及三个主要病虫害的防治试验》文中认为温州地区设施栽培种植的蔬菜以茄果和瓜类蔬菜为主,有番茄、茄子和黄瓜等,种植面积有不断扩大趋势。本研究论文对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基地主要蔬菜的病虫害进行调查,进一步对蔬菜的三种主要病虫害进行防治试验,提出了温州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无害化综合防治策略,以为温州地区设施蔬菜优质安全生产提供指导意见。1.通过对温州5个设施栽培蔬菜基地点的调查,发现设施蔬菜的主要病害为:十字花科蔬菜病害13种,其中以白菜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发生最为严重;茄果类病害30种,其中以灰霉病、青枯病发生最为严重;瓜果类蔬菜病害15种,其中以霜霉病和白粉病发生最为严重。病害发生特点为:根际病害日益严重,引发严重的连作障碍;高湿型病害日益严重,引发严重的叶部和花器病害;高温型病害日益严重,引发严重的叶部病害;一些间歇性病害成为了常发性的病害;一些生理性病害日益严重。2.温州市设施栽培瓜果蔬菜生产中有20多种常见的害虫,地上害虫主要是蔬菜潜粉虱、蓟马、叶蝇、蚜虫、红蜘蛛等,地下害虫主要是韭蛆、蛴螬、蝼蛄、小地老虎等。上述害虫已广泛分布在温州市各种植区,预计害虫的危害呈现不断加重的趋势。特别是烟粉虱目前在温州市处于点片分布,虽然危害面积暂时不大,但预计近几年烟粉虱有可能上升为温州市瓜果蔬菜面临的第一大害虫,极有可能暴发成灾并造成严重的后果,从而引起多种蔬菜病毒病的流行。另外,随着叶菜类蔬菜越冬、促早栽培的面积不断扩大,蜗牛、黄曲条跳甲等害虫的危害正在进一步加重。3.通过番茄灰霉病、黄瓜霜霉病和甘蓝烟粉虱田间药剂防效试验,筛选出三种能较好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药剂,分别为50%扑海因、40%施佳乐和0%腐霉利;对黄瓜霜霉病防效较好的药剂有72.2%普力克,64%杀毒钒;1.8%阿维菌素乳油是防治烟粉虱的较理想药剂。4.针对温州市主要蔬菜病害发生的特点,按照设施栽培蔬菜的病害无公害综合防治要求,制定综合防治技术方案:设施栽培蔬菜病害发生流行迅速、为害严重,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利用设施栽培的优势,通过人为调节设施中的环境气候,制造不利于病菌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并及时采取措施,把病菌控制在发生为害之前。对于设施栽培蔬菜虫害治理对策为:以作物系统为中心,以优化作物生态环境与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为目标,开展重要害虫的危害性与风险性评估工作,实施以生态调控为基础结合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辅助生物防治,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空间、地面、地下三个方面构建立体的无害化治理模式。

赵婧[9](2011)在《温室黄瓜两种病原菌对高温胁迫的应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瓜是我国蔬菜栽培的重要物种之一,其栽培面积广泛,产量较高,是人民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灰霉病和霜霉病是当前严重危害我国设施蔬菜的两种病害,给我国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高温闷棚技术作为一项新型生物防治病害技术逐步运用于设施栽培领域。本文通过对不同温度下灰霉病病原菌和霜霉病病原菌的孢子萌发率,不同温度处理后灰霉病与霜霉病的病情指数,不同温度处理后感病植株的防御酶活性以及几丁质酶活性进行了研究探讨,所得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灰霉病和霜霉病病原菌孢子萌发率的统计表明,高温不适宜这两种病原菌的正常生长,55℃时霜霉病病原菌孢子不萌发。2、通过对不同温度处理后黄瓜灰霉病和霜霉病的病情指数进行统计结果可知,这两种病的病情指数均与温度负相关,高温下两种病害扩散缓慢,即高温处理可以有效抑制病害蔓延。3、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感病植株的防御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可以显着增加各类防御酶活性的提高,增强植株的抗性。4、不同温度处理后的感病植株的几丁质酶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温度增加可以提高几丁质酶活性,从而增强黄瓜抗真菌病害的能力。

周学杰[10](2009)在《温州市主要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预测预报》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温州市蔬菜种植面积逐年上升,常年种植蔬菜面积达110余万亩次,由于蔬菜品种繁多,常年种植,季节转换快,因此各种病虫害发生复杂,交叉危害时间长,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为了保障蔬菜生产,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只有开展对蔬菜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预测预报技术的研究,才能准确指导农民防治蔬菜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减轻环境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此本研究采用室内饲养、田间笼养和田间观测以及诱集工具的筛选和诱集观测等方法,对温州市露地蔬菜主要虫害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豆野螟的发生情况和年生活史进行研究;同时通过系统观测大棚温湿度变化特点和定期病害调查,对温州市设施蔬菜主要病害黄瓜霜霉病、番茄灰霉病的发病情况和发病条件进行研究。拟揭示温州市主要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为病虫害预测预报提供技术途径。本文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豆野螟年生活史、发生规律、不同世代天数;组建了斜纹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明确不同世代不同虫态死亡率、种群趋势指数、关键虫期和死亡原因分析;明确了豆野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2、提出了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空间分布和抽样技术,斜纹夜蛾卵块在所有密度下它的空间分布型均为均匀分布,低龄幼虫具有较高聚集度,经过扩散后,高龄幼虫的聚集度下降,幼虫总体虫龄偏大时,其空间分布型由聚集分布趋向于均匀分布。卵块调查以Z字形和棋盘式为佳。低龄幼虫以双对角线、平行线调查法为佳。高龄幼虫以Z字形为佳。葱田甜菜夜蛾低龄幼虫、高龄幼虫的田间分布型均呈聚集分布,并提出不同误差要求条件下的最适抽样数。3、分析影响四种害虫田间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采用发育历期法、有效积温法对四种害虫进行短期预报,结合灯下蛾峰和产卵期情况,采用查蛹法进行中期预报。根据发蛾高峰预测田间发生程度,采用种群趋势指数对斜纹夜蛾发生量进行预测预报。4、通过对三种测报工具观测分析,确定以使用方便,节工省时,横向比较准确的“佳多”新型虫情灯作为监测蔬菜害虫的主要工具。5、明确了黄瓜霜霉病和番茄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和发病条件,以及影响发生流行的主要气候因子,提出预测预报参考因子和制定发病程度分级标准,提出预测预报主要调查方法。

二、大棚蔬菜灰霉病的防治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棚蔬菜灰霉病的防治法(论文提纲范文)

(1)耐酸耐盐多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对植物几种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 土传病害概况
        1.1 病害种类
        1.1.1 真菌性病害
        1.1.2 细菌性病害
        1.1.3 病毒性病害
        1.2 病害防治
        1.2.1 化学防治
        1.2.2 农业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2.4 生防机制
    2 土壤理化失衡
        2.1 土壤酸化
        2.1.1 土壤酸化危害
        2.1.2 土壤酸化成因
        2.1.3 土壤酸化防治
        2.2 土壤盐渍化
        2.2.1 土壤盐渍化现状
        2.2.2 土壤盐渍化危害
        2.2.3 土壤盐渍化成因
        2.2.4 土壤盐渍化防治
    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真菌植物病害功能菌株的筛选及拮抗活性检测
    1 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实验样品
        1.3 筛选培养基
    2 方法
        2.1 功能菌株的筛选
        2.1.1 耐酸耐盐菌株筛选
        2.1.2 拮抗菌株筛选
        2.2 功能菌株抗酸抗盐活性检测
        2.2.1 抗酸活性检测
        2.2.2 抗盐活性检测
        2.3 功能菌株鉴定
        2.3.1 形态鉴定
        2.3.2 分子鉴定
        2.3.3 PCR扩增
        2.3.4 序列分析
        2.4 抑菌谱测定
        2.5 拮抗菌的拮抗活性检测
        2.5.1 离体实验
        2.5.2 盆栽实验
        2.6 耐酸耐盐拮抗菌的其它功能探索
        2.6.1 抗性基因
        2.6.2 产铁载体能力检测
        2.6.3 激素调节
        2.6.4 ACC脱氨酶
    3 结果
        3.1 功能菌株筛选
        3.2 功能菌的抗酸抗盐活性检测
        3.3 菌株鉴定
        3.4 抑菌谱实验
        3.5 拮抗菌的拮抗活性检测
        3.6 耐酸耐盐拮抗菌的其它功能探索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功能菌株的培养及发酵条件优化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种子发酵液的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生长曲线和pH的测定
        2.2 发酵培养基优化
        2.2.1 碳源优化
        2.2.2 氮源优化
        2.2.3 无机盐优化
        2.3 正交试验
        2.4 发酵条件优化
        2.4.1 温度优化
        2.4.2 转速优化
        2.4.3 初始pH优化
        2.4.4 接种量优化
        2.5 发酵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3 实验结果
        3.1 生长曲线和pH值
        3.2 培养基优化结果
        3.2.1 碳源选择
        3.2.2 氮源选择
        3.2.3 无机盐选择
        3.3 正交试验结果
        3.4 发酵条件优化实验结果
        3.4.1 培养温度优化
        3.4.2 培养转速优
        3.4.3 初始pH优化
        3.4.4 接种量优化
        3.5 响应面分析及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讨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培养基的配制
附录二 引物序列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山东地区灰霉病菌对啶菌恶唑和啶酰菌胺的抗性及治理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或缩略词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灰霉病的发生与为害特点
    1.2 灰霉病菌的致病机理
    1.3 灰霉病的防治措施
        1.3.1 农业防治
        1.3.2 生物防治
        1.3.3 化学防治
        1.3.3.1 已登记的主要杀菌剂类别及品种
        1.3.3.2 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
        1.3.3.3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
    1.4 灰霉病菌对杀菌剂抗性状况及机制
        1.4.1 灰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性机制
        1.4.2 灰霉病菌对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的抗性机制
        1.4.3 灰霉病菌对苯氨基嘧啶类杀菌剂的抗性机制
        1.4.4 灰霉病菌对苯吡咯类杀菌剂的抗性机制
        1.4.5 灰霉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抗性机制
        1.4.6 灰霉病菌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抗性机制
        1.4.7 灰霉病菌对甾醇脱甲基化酶抑制剂类杀菌剂的抗性机制
        1.4.7.1 CYP51 基因的点突变
        1.4.7.2 CYP51 基因的过量表达
        1.4.7.3 转运蛋白的外排机制
    1.5 农药施用状况
        1.5.1 农药施用的问题
        1.5.2 农药施用技术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和溶液
        2.1.3 试验药剂
        2.1.4 试验试剂
        2.1.5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灰霉病菌敏感性测定
        2.2.2 灰霉病菌DNA提取与测序验证
        2.2.3 灰霉病菌野生型与突变型CYP51 基因的真核表达
        2.2.4 荧光定量RT-qPCR测定BcCYP51,BcatrB,BcatrD,Bcmfs1和BcmfsM2 基因的表达量
        2.2.5 适合度测定
        2.2.6 在离体番茄上氟唑菌酰羟胺对SDHI敏感和抗性菌株的抑制活性
        2.2.7 苯并烯氟菌唑的保护与治疗活性
        2.2.8 苯并烯氟菌唑在黄瓜植株上的传导性
        2.2.9 日光温室试验
        2.2.10 商品果中的杀菌剂残留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东省灰霉病菌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以及抗性机制
        3.1.1 2017-2019山东省灰霉病菌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
        3.1.2 灰霉病菌CYP51 的序列比对
        3.1.3 pPIC9K-CYP51 酵母转化子的验证
        3.1.4 酵母转化子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
        3.1.5 BcCYP51 和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量
        3.1.6 适合度
    3.2 啶酰菌胺的抗性进化
        3.2.1 2014年-2019年山东省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监测
        3.2.2 山东省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抗性机制
    3.3 新型SDHI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活性研究
        3.3.1 山东灰霉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敏感基线
        3.3.2 SDHI杀菌剂抗性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
        3.3.3 氟唑菌酰羟胺对SDHI杀菌剂敏感和抗性菌株的抑制活性
        3.3.4 氟唑菌酰羟胺与四种SDHI杀菌剂的相关性
        3.3.5 氟唑菌酰羟胺防治黄瓜灰霉病田间试验
    3.4 蘸花施药可行性分析
        3.4.1 苯并烯氟菌唑对灰霉病菌的敏感性
        3.4.2 苯并烯氟菌唑与三种SDHI杀菌剂的相关性
        3.4.3 苯并烯氟菌唑保护与治疗活性
        3.4.4 苯并烯氟菌唑在黄瓜植株上的传导性
        3.4.5 温室试验
    3.5 浸果施药的可行性分析
        3.5.1 咯菌腈的敏感性
        3.5.2 咯菌腈浸果施药防效验证
        3.5.3 咯菌腈和氯吡脲在商品瓜中的残留分析
        3.5.4 啶酰菌胺的温室试验
        3.5.5 啶酰菌胺在商品瓜中的残留分析
4 讨论
    4.1 山东省灰霉病菌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以及抗性机制
    4.2 啶酰菌胺的抗性进化
    4.3 高效、新型SDHI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
    4.4 蘸花施药
    4.5 浸果施药
5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项目资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授权专利

(3)设施葡萄灰霉病发生规律及栽培措施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葡萄灰霉病
    1.1 葡萄灰霉病发病症状
    1.2 葡萄灰霉病病菌
        1.2.1 葡萄灰霉病病菌形态
        1.2.2 葡萄灰霉病侵染循环及发病规律
2 灰霉病防治研究
    2.1 化学防治
    2.2 生物防治
        2.2.1 真菌
        2.2.2 细菌
        2.2.3 放线菌
        2.2.4 诱导剂
3 设施葡萄灰霉病发病规律
    3.1 葡萄灰霉病田间情况调查
    3.2 病害发生流行分析
        3.2.1 症状特点
        3.2.2 设施葡萄灰霉病发生情况分析
4 栽培措施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控
    4.1 葡萄灰霉病的防控方法
        4.1.1 行间操作频率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控研究
        4.1.2 修剪第一道铁丝 (50㎝) 以下全部枝叶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控研究
        4.1.3 病残体清理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控研究
        4.1.4 温湿度简单调控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控研究
        4.1.5 疏花疏果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控研究
        4.1.6 套种蔬菜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控研究
        4.1.7 葡萄行间全膜覆盖对葡萄灰霉病防控研究
    4.2 葡萄灰霉病的防控结果与分析
        4.2.1 行间操作频率对葡萄灰霉病发病的控制作用
        4.2.2 修剪第一道铁丝 (50㎝) 以下全部枝叶对葡萄灰霉病发病的控制作用
        4.2.3 病残体清理对葡萄灰霉病发病的控制作用
        4.2.4 温湿度简单调控对葡萄灰霉病发病的控制作用
        4.2.5 疏花疏果对葡萄灰霉病发病发病的控制作用
        4.2.6 套种蔬菜对葡萄灰霉病发病的控制作用
        4.2.7 葡萄行间全膜覆盖对葡萄灰霉病发病的控制作用
5 结论

(4)设施栽培草莓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咯菌腈抗药性检测及其生物学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说明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灰霉病及其防治现状研究
        1.1 病原物特性
        1.2 危害症状
        1.3 病害循环
        1.4 发病因素
        1.5 灰霉病的防治现状
        1.5.1 农业防治现状
        1.5.2 生物防治现状
        1.5.3 化学防治现状
    2 咯菌腈及其研究现状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设施栽培草莓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咯菌腈抗药性检测及其生物学性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灰霉菌株的采集
        1.2 供试药剂与培养基
        1.3 评价灰霉病菌对于咯菌腈的敏感性
        1.4 田间抗性灰霉菌株的特征
        1.5 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
        1.5.1 菌丝生长速率测定
        1.5.2 产孢能力测定
        1.6 致病性
        1.7 微菌核生长
        1.8 交互抗性
        1.9 渗透压分析
        1.10 BcOS-1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1.11 分子对接
    2 结果与分析
        2.1 灰霉对于咯菌腈敏感性的检测和比较
        2.2 来自草莓和黄瓜上的高抗菌株在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比较
        2.3 来自草莓和黄瓜上的高抗菌株对于药剂交互抗性的比较
        2.4 来自草莓和黄瓜上的高抗菌株致病性的比较
        2.5 来自草莓和黄瓜上的高抗菌株产微菌核能力的比较
        2.6 来自草莓和黄瓜上的高抗菌株对于渗透压敏感性的比较
        2.7 来自草莓和黄瓜上的高抗菌株BcOS-1序列变化的比较
        2.8 分子对接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生防真菌对蔬菜灰霉病的防治潜力及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灰霉病研究概况
        1.1 蔬菜灰霉病的病原及危害
        1.2 灰霉病的症状与病害循环
        1.3 防治方法
        1.3.1 农业防治
        1.3.2 化学防治
        1.3.3 生物防治
    2 青霉菌和担子菌作为生防菌的研究进展
        2.1 青霉菌作为生防菌的研究进展
        2.2 担子菌作为生防菌的研究进展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灰霉病生防菌株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平板对峙试验
        1.2.2 候选菌株对灰霉病的离体叶片初筛测定
        1.2.3 离体叶片复筛测定
        1.2.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平板对峙试验结果
        2.2 候选菌株对灰霉病离体叶片初筛防效
        2.2.3 离体叶片复筛防效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拮抗真菌的形态学及分子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形态学鉴定
        1.3 分子生物学鉴定
        1.3.1 主要试剂
        1.3.2 DNA提取
        1.3.3 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1.3.4 序列测定
        1.3.5 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学特征
        2.2 分子鉴定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青霉菌对灰霉病的防治及其作用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材料
        1.1.2 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盆栽防效测定
        1.2.2 青霉菌防治生菜灰霉病田间效果测定
        1.2.3 青霉菌发酵产物对灰霉菌生长速率的影响
        1.2.4 青霉菌发酵产物对灰霉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1.2.5 青霉菌发酵产物对灰霉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2.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盆栽防效测定结果
        2.2 青霉菌防治生菜灰霉病田间效果
        2.3 青霉菌发酵产物对灰霉菌生长速率的影响
        2.3.1 AV12发酵产物对灰霉菌生长速率影响结果
        2.3.2 P416发酵产物对灰霉菌生长速率的影响
        2.3.3 P417发酵产物对灰霉菌生长速率的影响
        2.4 青霉菌发酵产物对灰霉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2.5 青霉菌发酵产物对灰霉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DK6菌株对灰霉病的防治及其作用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盆栽防效测定
        1.2.2 DK6菌株防治生菜灰霉病的田间效果测定
        1.2.3 DK6发酵液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
        1.2.4 DK6菌株发酵液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1.2.5 DK6发酵产物对灰霉菌生长速率的影响
        1.2.6 DK6发酵产物对灰霉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1.2.7 DK6发酵产物对灰霉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2.8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盆栽防效测定结果
        2.2 DK6菌株防治生菜灰霉病的田间效果
        2.3 DK6发酵液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
        2.4 DK6发酵液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2.5 DK6发酵产物对灰霉菌生长速率的影响
        2.6 DK6发酵产物对灰霉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2.7 DK6发酵产物对灰霉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福州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抗药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的抗药性测定
    1.3灰霉病菌抗药性水平划分标准
2结果与分析
    2.1福州地区大棚蔬菜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抗性频率比较
    2.2福州4县市之间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抗性比较
    2.3 4种不同寄主上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抗性比较
    2.4福州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对嘧霉胺抗性相关性比较
3讨论

(7)子长县设施蔬菜灰霉病防治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子长县设施蔬菜目前状况
    1.2 蔬菜灰霉病病原菌及侵染原理
        1.2.1 蔬菜灰霉病的病原菌
        1.2.2 灰霉病的侵染机理
    1.3 蔬菜灰霉病的发生症状及发生规律
        1.3.1 黄瓜灰霉病
        1.3.2 西红柿灰霉病
        1.3.3 甜椒灰霉病
    1.4 蔬菜灰霉病的防治
        1.4.1 黄瓜灰霉病的综合防治
        1.4.2 西红柿灰霉病的综合防治
        1.4.3 甜椒灰霉病的综合防治
    1.5 蔬菜灰霉病药剂防治研究进展
    1.6 存在问题与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作物品种
        2.1.2 供试农药
        2.1.3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调查方法及数据统计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5 种药剂防治黄瓜灰霉病药效试验结果
    3.2 5 种药剂防治甜椒灰霉病药效试验结果
    3.3 5 种药剂对西红柿灰霉病药效试验结果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黄瓜、甜椒、西红柿灰霉病的药剂防治策略
    4.2 关于药剂混用与抗药性的一些探讨
    4.3 子长县大棚设施蔬菜病害综合用药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调查及三个主要病虫害的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设施农业的概念
    1.2 设施栽培蔬菜研究进展
    1.3 国内设施栽培蔬菜发展存在的问题
        1.3.1 栽培设施科技含量低
        1.3.2 环境调控技术与设备相对落后,缺乏理论基础与量化指标
        1.3.3 与我国相适应的大棚优化控制软件缺乏
        1.3.4 我国温室建设上盲目性很大
        1.3.5 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发生严重
    1.4 我国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及防治概况
        1.4.1 我国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
        1.4.2 我国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防治
    1.5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的概况
        1.5.1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面积、主要基地分布
        1.5.2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主栽种类及品种
        1.5.3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在当地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1.5.4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6 本项目研究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6.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调查
    2.1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1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基地选择
        2.1.2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害调查
        2.1.2.1 调查的蔬菜种类
        2.1.2.2 调查方法
        2.1.3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虫害调查
        2.1.3.1 调查的蔬菜种类
        2.1.3.2 调查方法
        2.1.4 病虫害危害程度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的主要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
        2.2.1.1 十字花科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2.2.1.2 茄果类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2.2.1.3 瓜果类蔬菜病害种类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2.2.2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的主要害虫种类及危害程度
        2.2.2.1 鳞翅目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2.2.2.2 鞘翅目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2.2.2.3 同翅目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2.2.2.4 双翅目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2.2.2.5 缨翅目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2.2.2.6 直翅目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2.2.2.7 螨类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2.2.2.8 软体动物类害虫类别及危害程度调查结果
    2.3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害发生特点
        2.3.1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与露地栽培的蔬菜病害发生的差异性
        2.3.1.1 设施栽培蔬菜灰霉病等病害发生的危害期延长
        2.3.1.2 设施栽培蔬菜根结线虫病成为新的常发病害
        2.3.1.3 设施栽培蔬菜青枯病发生形成二个高峰期
        2.3.1.4 根肿病、晚疫病(菌)侵害的寄主发生了演变
        2.3.1.5 一些偶发性的生理病害成为常发性的病害
        2.3.1.6 枯萎病演变为瓜类蔬菜常发性的土传病害
        2.3.2 设施栽培蔬菜病害危害特点
        2.3.2.1 设施栽培蔬菜的根际病害日益严重,引发连作障碍
        2.3.2.2 设施栽培蔬菜高湿型病害日益严重,引发严重的叶部和花器病害
        2.3.2.3 设施栽培蔬菜高温型病害日益严重,引发严重的叶部病害
        2.3.2.4 设施栽培蔬菜的一些间歇性病害成为了常发性的病害
        2.3.2.5 设施栽培蔬菜的生理性病害日益严重
    2.4 温州设施栽培蔬菜主要害虫危害
        2.4.1 温州设施栽培蔬菜主要害虫危害情况
        2.4.1.1 美洲斑潜蝇
        2.4.1.2 烟粉虱
        2.4.1.3 小菜蛾、夜蛾
        2.4.1.4 瓜绢螟、豆野螟
        2.4.2 设施栽培蔬菜主要害虫的发生趋势
    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温州地区大棚番茄、黄瓜和甘蓝三个主要病虫害的防治试验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番茄灰霉病药剂防治试验
        3.1.2 黄瓜霜霉病药剂防治试验
        3.1.3 甘蓝烟粉虱田间药剂防效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番茄灰霉病药剂防治试验
        3.2.2 黄瓜霜霉病药剂防治试验
        3.2.3 烟粉虱田间药剂防效试验
        3.2.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温州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无害化综合防治策略
    4.1 改善设施,应用新技术
        4.1.1 银黑双色膜覆盖技术的应用
        4.1.2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设施栽培蔬菜上的应用
        4.1.2.1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4.1.2.2 主要应用效果
    4.2 严格检疫
    4.3 选择优抗品种,做好种子处理
    4.4 农业防治措施
        4.4.1 培育壮苗
        4.4.2 轮作换茬
        4.4.3 清洁田园,做好棚室消毒处理
        4.4.4 应用嫁接栽培
        4.4.5 进行生态调控
        4.4.5.1 茄果瓜类疫病与灰霉病的生态控制
        4.4.5.2 黄瓜和西瓜枯萎病的生态控制
        4.4.5.3 烟粉虱的生态控制
    4.5 物理防治
    4.6 辅助生物防治
    4.7 合理化学防治
    4.8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种类和生产现状
    5.2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害
    5.3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虫害
    5.4 温州地区设施栽培番茄、黄瓜主要病虫害防治试验研究
    5.5 温州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无害化综合防治策略
    本文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9)温室黄瓜两种病原菌对高温胁迫的应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黄瓜灰霉病与霜霉病的危害症状
        1.1.1 黄瓜灰霉病
        1.1.2 黄瓜霜霉病
    1.2 病原菌相关研究
        1.2.1 黄瓜灰霉病病原菌
        1.2.2 黄瓜霜霉病病原
    1.3 发病规律
        1.3.1 黄瓜灰霉病的发病规律
        1.3.2 黄瓜霜霉病的发病规律
        1.3.3 黄瓜霜霉病的侵染过程
    1.4 病害发生的相关因素
        1.4.1 与灰霉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1.4.2 与霜霉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1.5 防治方法
        1.5.1 选用抗性品种
        1.5.2 农业防治
        1.5.3 化学防治
        1.5.4 生物防治
    1.6 高温闷棚
    1.7 植物抗性体系
        1.7.1 植物防御酶系
        1.7.2 几丁质酶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黄瓜感病性测定
        2.2.2 黄瓜抗病酶系与几丁质酶的测定
    2.3 试验方法
        2.3.1 黄瓜灰霉病病原菌在不同温度下的活力测定
        2.3.2 黄瓜霜霉病病原菌在不同温度下的活力测定
        2.3.3 病原菌在不通温度处理下生活力的测定
        2.3.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2.3.5 多酚氧化物酶(PPO)活性的测定
        2.3.6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2.3.7 几丁质酶的活性测定
        2.3.8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温度对于黄瓜灰霉病病原菌的影响
    3.2 不同温度对于黄瓜霜霉病病原菌的影响
    3.3 不同温度下黄瓜感染灰霉病的测定结果
    3.4 不同温度下黄瓜感染霜霉病的测定结果
    3.5 感染灰霉病的黄瓜在不同温度下的 POD、PPO、PAL 的测定结果
    3.6 感染霜霉病的黄瓜在不同温度下的 POD、PPO、PAL 的测定结果
    3.7 感染灰霉病的黄瓜在不同温度下的几丁质酶的测定结果
    3.8 感染霜霉病的黄瓜在不同温度下的几丁质酶的测定结果
4 讨论
    4.1 不同温度对黄瓜灰霉病和霜霉病病原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4.2 不同温度对黄瓜灰霉病和霜霉病发病率的影响
    4.3 不同温度对感灰霉病和霜霉病的黄瓜的防御酶系的活性的影响
    4.4 不同温度对感灰霉病和霜霉病的黄瓜的几丁质酶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温州市主要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预测预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蔬菜病虫害危害
    1.2 病虫测报意义及发展
    1.3 国内外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温州蔬菜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测报发展
        1.4.1 全市蔬菜栽培面积
        1.4.2 主要蔬菜病虫害
        1.4.3 温州蔬菜病虫测报发展
        1.4.3.1 认识阶段
        1.4.3.2 发报阶段
        1.4.3.3 测报阶段
    1.5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的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田蔬菜的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
    2.1 小菜蛾预测预报技术研究
        2.1.1 材料和方法
        2.1.1.1 试验材料
        2.1.1.2 室内饲养方法
        2.1.1.3 田间系统调查法
        2.1.1.4 灯下成虫消长调查法
        2.1.2 研究结果
        2.1.2.1 小菜蛾年生活史
        2.1.2.2 小菜蛾发生规律
        2.1.2.3 小菜蛾代次划分
        2.1.2.4 小菜蛾不同温度下各代次发生天数
        2.1.2.5 小菜蛾发育历期
        2.1.2.6 小菜蛾田间种群数量主要影响因子
    2.2 斜纹夜蛾预测预报技术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试验材料
        2.2.1.2 室内饲养
        2.2.1.3 大田笼罩自然饲养
        2.2.1.4 观测圃虫情调查
        2.2.1.5 灯下成长消长观察
        2.2.2 研究结果
        2.2.2.1 斜纹夜蛾年生活史
        2.2.2.2 发生规律
        2.2.2.3 斜纹夜蛾发育历期
        2.2.2.4 斜纹夜蛾生命表组建
        2.2.2.5 斜纹夜蛾空间分布和抽样技术
        2.2.2.6 斜纹夜蛾影响种群数量的因子
    2.3 甜菜夜蛾的预测预报技术研究
        2.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1.1 试验材料
        2.3.1.2 试验种群发育历期观察
        2.3.1.3 观测圃虫情调查
        2.3.1.4 灯下成虫消长观察
        2.3.2 研究结果
        2.3.2.1 甜菜夜蛾年生活史
        2.3.2.2 甜菜夜蛾发生规律
        2.3.2.3 甜菜夜蛾发育历期
        2.3.2.4 甜菜夜蛾空间分布和抽样技术
        2.3.2.5 气候对甜菜夜蛾田间种群数量影响
    2.4 豆野螟的预测预报技术研究
        2.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4.1.1 试验材料
        2.4.1.2 试验种群发育历期观察
        2.4.1.3 观测圃虫情调查
        2.4.1.4 灯下成虫消长观察
        2.4.2 研究结果
        2.4.2.1 豆野螟年生活史
        2.4.2.2 豆野螟发生规律
        2.4.2.3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2.4.2.4 豆野螟各代发育历期
        2.4.2.5 豆野螟田间种群数量主要影响因子
    2.5 讨论与小结
        2.5.1 讨论
        2.5.2 小结
第三章 大田蔬菜主要害虫预测工具的监测效果比较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研究结果
        3.2.1 三种诱集工具诱虫种类及数量
        3.2.1.1 “佳多”新型虫情灯诱虫情况
        3.2.1.2 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情况
        3.2.1.3 性诱剂诱虫情况
        3.2.2 三种诱集工具使用方便程度
        3.2.3 三种诱集工具监测数据的可比性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四章 设施地蔬菜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
    4.1 黄瓜霜霉病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技术研究
        4.1.1 材料与方法
        4.1.1.1 试验品种
        4.1.1.2 调查方法
        4.1.2 研究结果
        4.1.2.1 春季大棚黄瓜霜霉病发生规律
        4.1.2.2 春季大棚黄瓜霜霉病条件
        4.1.2.3 黄瓜霜霉病测报技术参数
        4.1.2.4 大棚黄瓜霜霉病测报调查方法
    4.2 番茄灰霉病发生规律及测报技术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1.1 试验品种
        4.2.1.2 调查方法
        4.2.2 研究结果
        4.2.2.1 番茄大棚温湿度变化特点
        4.2.2.2 番茄灰霉病发生规律
        4.2.2.3 番茄灰霉病发病条件
        4.2.2.4 番茄灰霉病测报技术参数
        4.2.2.5 番茄灰霉病测报调查方法
    4.3 讨论与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综合防治策略
    5.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发表的相关论文

四、大棚蔬菜灰霉病的防治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耐酸耐盐多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对植物几种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D]. 张帅帅.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6)
  • [2]山东地区灰霉病菌对啶菌恶唑和啶酰菌胺的抗性及治理新途径[D]. 何磊鸣.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3]设施葡萄灰霉病发生规律及栽培措施防控技术[J]. 张磊,徐帅,涂珊珊.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8(07)
  • [4]设施栽培草莓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咯菌腈抗药性检测及其生物学性质[D]. 桑程巍.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生防真菌对蔬菜灰霉病的防治潜力及作用机理[D]. 王娜.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5)
  • [6]福州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抗药性测定[J]. 陈仁,陈群航,杜宜新,俞晓利,陈福如. 福建农业学报, 2015(02)
  • [7]子长县设施蔬菜灰霉病防治药剂筛选[D]. 窦改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8]温州地区设施栽培蔬菜病虫害调查及三个主要病虫害的防治试验[D]. 徐婉莉.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9]温室黄瓜两种病原菌对高温胁迫的应答[D]. 赵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 [10]温州市主要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预测预报[D]. 周学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大棚蔬菜灰霉病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