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金瓶梅》的人物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竺青[1](2021)在《古代小说研究主流范式的呈现——《文学遗产》创刊六十五年揭载小说论文解析》文中研究表明《文学遗产》创刊65年来共发表古代小说研究论文634篇,其中,阐释性论文334篇,占52.68%;实证性论文300篇,占47.31%。发表小说名着论文277篇(含《聊斋志异》),占全部小说论文的43.69%;白话小说论文162篇,占25.55%;文言小说论文103篇(不含《聊斋志异》),占16.24%;专题论文92篇,占14.51%。70年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是国内古代小说研究的主流范式,《文学遗产》揭载的论文是其具体呈现;以古代小说主流研究范式的呈现为观察视角,以《文学遗产》论文数量和选题分布状况为视点,通过定量分析,或可精细描述古代小说学术史"森林"中一棵特殊"树木"的生长过程和状态。
宋以丰[2](2020)在《“首崇满洲”观念下的清代前、中期翻译政策研究》文中认为“首崇满洲”又称“满洲本位”,是满清政权的政治本质、基本国策与统治方针。同时,“首崇满洲”也是满清政权最为深层的民族本位思想,以及立法、行政的基础和依据。所谓“首崇满洲”,是指满清政府在政治实践与文化建设等领域中,坚持“满人首位”的原则,无论纲纪法度,还是用人行政,皆是为了坚守满洲根本,优化满人利益。“首崇满洲”观念的确立与实施,取决于满清政权的民族特性。清初以来,历代统治者均在不同程度上宣称“满汉一体”的思想,并为此做了相应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但由于统治者对汉化、过度汉化的后果有着清醒认识,因而对“满汉一体”设置了条件、原则和底线。概言之,便是以满人利益、满洲文化为根本,保持满洲旧俗,维护满洲传统。作为满清政权的政治本质与基本国策,“首崇满洲”观念涵盖了清代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尤其是政治、文化领域,如“薙发易服”、“国语骑射”、“政权建构”、“职官系统”等,目的在于维护以满族为首的统治集团的优势地位和特殊利益。作为政权统治的基本出发点,“首崇满洲”观念也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引导、规范着满清政府治下的翻译实践行为,为后者进行有关翻译的制度设计、调整与改革等,提供了思想依据与制度保障。例如,翻译科考作为清代特设之科目,以及八旗科举之独特构成,建制上极富满洲特色,其应试者以八旗子弟为限,系旗人入仕、进身之专途,旨在维护“国语骑射”的满洲旧制,避免满洲文化被汉族所同化。翻译职官体系的创设与推行,如笔帖式、庶吉士(尤其是翻译庶吉士)等,也是为了因应统治需要,保障政治、文化实践的顺利推行。这一体系的构建不仅使旗人享有独立于汉人之外的入仕、进身之阶,而且使他们增强了学习清语的兴趣,维护了“清字”作为“国语”的地位。无论是“笔帖式”制度,还是“庶吉士”制度,二者作为专为旗人,尤其是八旗满洲而设的制度性安排,或成为清代特有之官制,或沿袭前朝旧制,既为朝廷造就了治理人才,又使旗人坚守了翻译作为满洲本业的地位,为统治者推进国家治理,坚守“满洲本位”做出了积极贡献。清代旗学的广设也是“首崇满洲”既定国策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政治目的与文化意涵。自顺治朝始设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清代的旗学教育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如学生的选拔、教习的延聘、课程的设置、学业的考核等,不仅有效推动了满人的民族教育,塑造了积极进取的士人精神,培养了忠君爱国之才,而且通过教导八旗子弟娴习“国语骑射”以及满、汉双语之间的翻译,有效维护了满洲的民族特质与文化传统,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维护了“首崇满洲”的政治意涵。作为清代政治、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汉籍(书)的翻译与此同理。清初以来,统治者反复提倡“国语骑射”的基本国策,试图维护“满洲根本”于不坠,却又不得不进行文化整合,汲取汉族的文化精粹与治理经验,建构政权的“治统”与“道统”。正是在此看似矛盾的文化态度中,汉籍(书)的翻译得以生存和接续。清初以来的汉书翻译既面对《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也面对《金瓶梅》、《西厢记》等通俗作品。通过翻译这些作品,统治者成功撷取了帝王为政之道,完善了治国理念与模式,并通过引导、规范翻译事业,讲明法度,维护正统,将翻译当作巩固政权统治的策略与手段,更好地践行满洲本位主义思想。作为满清政权政治、文化政策的不同环节,翻译科考、翻译职官、翻译教育和汉书翻译等政策(或制度)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影响,如翻译职官制度对翻译铨选传统的继承、翻译科考对翻译职官(如翻译庶吉士)选拔的影响,以及翻译教育与汉书翻译之间的互动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既有政治、文化上的需求,又有思想上的追求;既增进了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又维护了王朝体系的稳定、和谐与持续运作,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旗人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实现了统治者“首崇满洲”的既定国策。
袁耀辉[3](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陈静[4](2019)在《从《金瓶梅词话》看晚明娼妓生活》文中研究指明《金瓶梅词话》是我国古代世情小说的代表作品,因其涉及性描写,一直存在于禁书、秽书之列;但谁也不能否认《金瓶梅词话》对明代的社会病态以及人性丑恶的大胆暴露,因此,《金瓶梅词话》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选择《金瓶梅词话》中的娼妓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史料分析明代娼妓制度,展现娼妓生活的社会背景,分析《金瓶梅词话》中典型的娼妓形象以及娼妓与家庭的关系,从娼妓的角度对明代的社会文化进行反思。绪论。首先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金瓶梅词话》中的娼妓,包含娼妓制度、不同类型的娼妓形象、娼妓与封建家庭之间多样的潜在关系以及由娼妓的生存情态所进行的文化反思,梳理《金瓶梅词话》的人物研究总括和娼妓形象研究现状,总结论文的创新点。第一章明代娼妓制度与《金瓶梅词话》中的娼妓生活。首先对娼妓进行定义和分类;其次,梳理明代史料和笔记中的娼妓制度,在此基础上研究《金瓶梅词话》中的娼妓生活,对比小说文本和史料文献,突出《金瓶梅词话》中所描写的明代娼妓制度下直观而生动的娼妓生活实例。第二章《金瓶梅词话》中的娼妓形象分析。本章节将《金瓶梅词话》中所出现的娼妓分为官妓、家妓和私妓三类,在每一类中选取典型的娼妓形象进行分析。同时,将妓院的老鸨作为一类特殊的娼妓进行分析,解读《金瓶梅词话》中鸨母的形象。第三章《金瓶梅词话》中的娼妓与家庭。《金瓶梅词话》中的官妓首先生存于乐户家庭,而乐户家庭是在明代娼妓制度下所形成的特殊家庭。在乐户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商业同盟关系,妓女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其次,分析娼妓与社会良家的关系,以西门庆家为对象,讨论娼妓和西门庆在“干女儿”这一亲戚关系的掩盖下所进行的权色交易,其实质是娼妓利用高官及其家庭成员攀附权贵的手段。讨论西门庆家中的妻妾以及仆妇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妓”化倾向,分析《金瓶梅词话》中两个特殊的娼妓,即由妓而妾的李娇儿和由妾而妓的孙雪娥,探讨她们在家庭内部和外部所表现的性格特征。第四章《金瓶梅词话》中娼妓与社会文化反思。娼妓和妓院都带有商业色彩,是明代商业社会的组成部分。《金瓶梅词话》细致地描绘了妓院与酒楼、民间球社等行业的合作。同时,在妓院集聚的勾栏巷形成了繁荣的“院中”经济。娼妓业的发达同时加速了妇女买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娼妓在明代的生存面貌,分析其精神状态。
张妍[5](2018)在《《金瓶梅》小人物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瓶梅》中的小人物指的是那些市民阶层中没有官职、没有社会地位、生活贫困,处于社会底层饱受压迫和奴役的穷苦人民。政治上,他们遭受社会排挤、歧视,与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反差;经济上,为无产者或小生产者,生活穷困潦倒,小心谋生又不惜损害他人利益。他们就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压迫被奴役被驱使的承受最深苦难的典型代表,主要包括奴婢、妓女、媒婆、帮闲、僧道、匠人小贩等六类形象。因小人物在书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研究价值颇为重要,故以之为研究对象,根据作品中小人物的实际情况,从小人物的概念界定、形象演变概况、形象特征、文本意义和对后世小说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对小人物形象的类型概况做一个总体的说明。首先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对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小人物形象的演变进行一个梳理,再根据他们的身份属性和个体特征用列表法对小人物的类型进行划分和概括。对有明显类别属性占笔墨较多的奴婢、娼妓、媒婆、帮闲四类小人物形象的主要情况做一个大体上的说明。第二部分,主要对小人物呈现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在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下对当时的世风思潮的转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了解小人物形象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小说中小人物的实际生活情况,经过比较分析,从他们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想的过程中提取出小人物群体处于社会底层、被压迫被奴役、饱受精神压迫和经济困窘的双重桎梏、贪图享乐、唯利是图的特征以及作者在设置小人物姓名时巧叙事的写作技巧。第三部分,在对小人物形象表现出的特征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小说的立意和主题,故事情节和结构的组织对他们在其中所起的文本作用进行说明。了解突出现实主义主题下写实手法的运用和二元对比下直接对比、间接对比揭露的不同意义;了解以小见大的相互联系中小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与之相对的主要人物的衬托;了解小人物在推动情节结构中的善用伏笔,巧用影写。第四部分,整体分析《金瓶梅》中小人物形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创作题材的影响,二是对讽刺笔法的继承,三是小说语言的口语化特征。作为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金瓶梅》中小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文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卢正言[6](2017)在《孟超着作系年目录(上)》文中认为诗集《候》,上海光华书局出版,1927年9月。收文如下:初秋短吟1922年8月2日作秋之荷1922年8月3日作小诗1922年9月12日作池边1922年10月6日作秋末1922年11月16作候1922年11月26日作近苏村前、嫁后1922年作小诗、诱诲1922-1923年作雪后步月1923年1月13日作偶感1923年1月15日作
张义宏[7](2017)在《《金瓶梅》英译本: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窗口——芮效卫教授访谈》文中认为芮效卫(David Roy)教授,1933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65年获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博士。1967年起执教于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为芮效卫赢得广泛声誉的是他历时30年完成的《金瓶梅》英译五卷本(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or,Chin P’ing Mei),这是以《金瓶梅词话》为翻译底本的第一个英语全译本,其中含有数千条关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注释,被《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誉为"打开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一扇窗口"。2012年,芮效卫被确诊患上肌萎
张义宏[8](2017)在《《金瓶梅》英译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典小说《金瓶梅》已被译成英、日、德、俄、法等十余种外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本文以《金瓶梅》埃杰顿与芮效卫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着眼于译本语言微观层面的解读,比较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旨在对《金瓶梅》两个英译本的形态特征与影响成因做一系统深入阐释与探讨。具体涵盖两个方面内容:第一,微观方面以代表性译本实例的比较解读为基础,比较分析《金瓶梅》英译本在性描写、语言特色、文化词语翻译等方面的差异,客观呈现《金瓶梅》两个英译本的文本特征;第二,宏观方面分析《金瓶梅》英译的译者主体性、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学术研究对于英译的促进,以及历史文化语境对于翻译策略的制约等,旨在从深层上探究《金瓶梅》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各种影响因素。本论文共有七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包括选题缘起、《金瓶梅》英译研究现状、研究理论基础与方法、研究创新性与研究基本思路等;第二章"《金瓶梅》英译本概述"对埃杰顿和芮效卫两个英译本从译者主体与译本特征等方面予以简要介绍,并对两个英译本的翻译底本加以说明,旨在澄清《金瓶梅》译本已有研究中语焉不详或者纰漏之处,以为下文具体文本语言分析提供铺垫;第三章"《金瓶梅》性描写的英译"以《金瓶梅》中的性描写翻译为主线,分析《金瓶梅》两个英译者对于性描写的不同翻译策略与方法,重在探讨性描写在两个英译本中的存在形态;第四章"《金瓶梅》语言特色的英译"对《金瓶梅》中特殊语言现象的英译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成语、俚语、谚语、歇后语等四个方面,分析比较《金瓶梅》英译本在再现原文语言风格特色上的得失情况;第五章"《金瓶梅》文化词语的英译"从文化翻译视角对两个译本做一比较研究,主要包括饮食、服饰、节日以及游艺等四个方面,重在比较分析《金瓶梅》英译本在传递与彰显原作文化因素方面的差异性;第六章"《金瓶梅》英译策略探究"着眼于《金瓶梅》英译研究的宏观层面,是基于微观文本分析的理论深化。它运用描述翻译学理论对《金瓶梅》英译本的翻译策略以及影响原因做一深入剖析,并希望由《金瓶梅》英译延伸到国内其他典籍翻译的探讨;第七章"结语"部分包括研究内容总结与回顾、研究局限以及拓展空间、对中国典籍翻译的启示三个方面。论文后续附录两篇:附录一是笔者与美国芝加哥大学《金瓶梅》译者大卫·芮效卫教授的访谈,其中记录了芮效卫教授在《金瓶梅》研究与翻译上的心路历程,为洞见芮效卫在《金瓶梅》翻译上的基本立场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依据;附录二是笔者与美国匹兹堡大学《金瓶梅》研究专家凯瑟琳·柯丽德教授的访谈,主要记录了柯丽德教授在《金瓶梅》研究上的治学经历及其本人对《金瓶梅》不同英译本的客观评价,旨在为多角度审视《金瓶梅》不同英译本提供另一个有用的参照。
胡晓莹[9](2015)在《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家庭娱乐消闲文化嬗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瓶梅》与《红楼梦》是明清两部分别再现当时社会现实和家庭生活的长篇世情小说。两部书中主要人物的娱乐消闲活动散见于小说中的方方面面,分别形成了代表当时社会思潮和社会文化的一个高峰。小说中的家庭娱乐消闲活动主要围绕着家庭生活展开,但又呈现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它们反映了明清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并折射出了社会思潮、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世道人心等诸多方面在不同时期的显现。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将分五章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是对《金瓶梅》与《红楼梦》的时代背景进行论述。主要涉及两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几方面,并寻找两部书及两个时代的可比点。第二章主要论述《金瓶梅》中的家庭娱乐消闲文化,基本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揭示这些娱乐消闲文化的发生、发展及时代意义。第三章是论述《红楼梦》中的家庭娱乐消闲文化,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展示这些娱乐消闲文化的发生发展,分析其社会意义。两章内容注重其相互对应性,主要强调园林建筑、饮食、戏曲、游艺活动和宗教文化等几个大的方面,其他细节从简论述。第四章主要论述两部书中家庭娱乐消闲文化的嬗变,包括小说中描写方式和具体描述内容的演变,如消闲产品、消闲空间、消闲活动和相关产业从《金瓶梅》到《红楼梦》不同时代的变化过程等。第五章论述这种文化嬗变的原因及影响与意义。家庭娱乐消闲文化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范本,文学关注的内容、视域及角度、方法更加扩大。两部书不仅创造了形象鲜明的人物和思想深刻的主题,还展现了相应时代的雅俗文化流变和审美寓意的转化等方面。
孟婕[10](2014)在《梅节先生的《金瓶梅》研究》文中认为《金瓶梅》是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它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平凡人的生活琐事,对人性之批判地鞭辟入里。关于《金瓶梅》有多种研究角度,本文选择从梅节先生的《金瓶梅》研究角度切入,论述梅节先生《金瓶梅》研究的价值。梅节先生是国际着名的红学家和金学家,本文拟从梅节先生对《金瓶梅》的校勘和对作者、版本、成书年代问题的研究来谈梅节先生《金瓶梅》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梅节先生对《金瓶梅》校勘的最大贡献在于提供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好的《金瓶梅词话》校点本,这将有助于保存、传承和研究《金瓶梅词话》。梅节先生在校勘过程中体现了对传统校勘方法的精妙运用,以及深厚的旧学基础在校勘中的重要作用,都具有启示意义。梅节先生对《金瓶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者”、“成书年代”和“版本”三大问题上。他认为《金瓶梅》的作者是民间艺人,成书方式是集体创作;《金瓶梅》的成书年代应为“万历”年间;版本方面,梅节先生主力研究两个方面:一是第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证伪;二是词话本与崇祯本的关系。梅节先生认为词话本与崇祯本异流同源,来自共同的母本《金瓶梅传》,且崇祯本比今本词话先刊出。梅节先生对《金瓶梅》研究的特点是校勘与考证相互促进,每每能推陈出新,并用大量校勘实例论证观点,独树一帜,有极大的学术参考价值。
二、谈谈《金瓶梅》的人物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金瓶梅》的人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古代小说研究主流范式的呈现——《文学遗产》创刊六十五年揭载小说论文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聚焦经典 |
(一)1954—1963年 |
(二)1980—2019年 |
(三)小结 |
二 凝视文本 |
(一)白话小说研究 |
1.1954—1963年 |
2.1980—2019年 |
3.小结 |
(二)文言小说研究 |
1.1954—1963年 |
2.1980—2019年 |
3.小结 |
三 拓宽视域 |
四 结语 |
(2)“首崇满洲”观念下的清代前、中期翻译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内容架构 |
第一章“首崇满洲”的内涵与成因 |
第一节“首崇满洲”的提出 |
第二节“首崇满洲”的内涵 |
一、“薙发易服” |
二、“清语骑射” |
三、政权建构 |
四、职官制度 |
第三节“首崇满洲”的成因 |
一、现实原因 |
二、政治诱因 |
小结 |
第二章“首崇满洲”观念下的翻译科举政策 |
第一节 翻译科考的缘起 |
一、文科举中的翻译考试 |
二、《雍正会典》等文献的误记 |
三、《八旗通志》等文献的记载 |
四、《钦定国子监志》的补正 |
五、雍正朝翻译科的考试与额取 |
第二节 翻译科考的科目与类型 |
一、满洲科 |
二、蒙古科 |
三、宗室翻译科 |
四、驻防翻译科 |
第三节 翻译科考的考试内容 |
第四节 翻译科考的规模与额取 |
第五节 翻译科考中的舞弊与防弊 |
第六节 翻译科考的政治文化意涵 |
一、选拔翻译人才 |
二、实行“同文之治” |
三、维护满洲旧俗 |
小结 |
第三章“首崇满洲”观念下的翻译职官政策 |
第一节“笔帖式”政策 |
一、“笔帖式”的历史流变 |
二、“笔帖式”的职掌 |
三、“笔帖式”的选用 |
四、“笔帖式”的设置目的 |
第二节 庶吉士政策 |
一、庶吉士的类别 |
二、庶吉士的馆选 |
三、庶吉士的教习与考课 |
四、庶吉士的翻译职掌 |
五、庶吉士的散馆 |
六、翻译庶吉士的创设 |
第四章“首崇满洲”观念下的翻译人才培养政策 |
第一节 清代前期的旗学体系 |
第二节 旗学中的教材与课业 |
第三节 旗学中的翻译人才培养 |
第四节 翻译人才培养的典范 |
一、咸安宫官学 |
二、绥远城官学 |
小结 |
第五章“首崇满洲”观念下的汉籍(书)翻译政策 |
第一节 汉籍(书)翻译的整体情况 |
第二节 入关前的汉籍翻译 |
第三节 顺治至乾隆年间的汉书翻译 |
第四节 汉籍(书)翻译中的文化沟通意涵 |
第五节 汉籍(书)翻译的经典之作 |
一、《四书》 |
二、《五经》 |
三、《金瓶梅》 |
第六节 汉籍(书)翻译中的译名规范化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3)《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缘起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说明 |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
2.7 小结 |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
4.1 俗语词概述 |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
4.5 小结 |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
5.8 小结 |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
7.3 小结 |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
8.1 语言学价值 |
8.2 文化学价值 |
8.3 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从《金瓶梅词话》看晚明娼妓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 《金瓶梅》中的人物形象研究现状 |
三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明代娼妓制度与《金瓶梅词话》中的娼妓生活 |
1.1 娼妓概念的厘定 |
1.1.1 娼妓的定义 |
1.1.2 娼妓的分类 |
1.2 明代娼妓制度 |
1.2.1 乐籍制度 |
1.2.2 禁止官员宿娼 |
1.2.3 禁止买良为娼 |
1.2.4 娼妓的职能 |
1.2.5 娼妓与“脂粉钱” |
1.3 《金瓶梅词话》中所反映的娼妓生活 |
1.3.1 乐籍制度下的乐户 |
1.3.2 官员宿娼 |
1.3.3 买良为娼和娼妓从良 |
1.3.4 娼妓的职能 |
1.3.5 “脂粉钱”和“金花银” |
第二章 《金瓶梅词话》中的娼妓形象 |
2.1 官妓 |
2.1.1 “金钱狂”李桂姐 |
2.1.2 “孝顺干女儿”吴银儿 |
2.1.3 “水晶心肝玻璃人”郑爱月 |
2.1.4 “码头妓”冯金宝 |
2.2 家妓 |
2.2.1 《金瓶梅词话》家妓群像 |
2.2.2“一身傲骨”庞春梅 |
2.3 私妓 |
2.3.1 “灵魂低贱”王六儿 |
2.3.2 “爱情贞洁”韩爱姐 |
2.4 《金瓶梅词话》中的两个鸨母 |
第三章 《金瓶梅词话》中的娼妓与家庭 |
3.1 娼妓与乐户家庭 |
3.1.1 乐户家庭的家庭关系 |
3.1.2 娼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
3.2 娼妓和社会良家 |
3.2.1 “干女儿”与人情往来 |
3.2.2 美妓与宠妾 |
3.2.3 封建家庭妻妾和仆妇的“妓”化倾向 |
3.2.4 妓家与良家中的神佛供奉 |
3.3 悬置在妓家和良家之间的两个特殊女人 |
3.3.1 由妓而妾李娇儿 |
3.3.2 由妾而妓孙雪娥 |
第四章 《金瓶梅词话》中娼妓与社会文化反思 |
4.1 娼妓与明代商业 |
4.1.1 纵淫之风与妓业之盛 |
4.1.2 买卖妇女 |
4.2 娼妓在明代的生存情态 |
4.2.1 明代等级悬殊的娼妓群 |
4.2.2 娼妓的自我价值判断和职业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金瓶梅》小人物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综述 |
国内研究 |
国外研究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小人物”的概念界定 |
1 小人物形象概况 |
1.1 小人物形象的演变 |
1.2 小人物形象的类型 |
1.2.1 奴婢形象 |
1.2.2 娼妓形象 |
1.2.3 帮闲形象 |
1.2.4 媒婆形象 |
2 小人物形象特征 |
2.1 世风新变思潮转化的结果 |
2.2 处于社会底层的被压迫者 |
2.2.1 处于社会底层 |
2.2.2 经济与精神双重桎梏 |
2.3 贪图享乐唯利是图 |
2.3.1 贪吃喝 |
2.3.2 贪钱财 |
2.3.3 贪享乐 |
2.4 姓名设置巧叙事 |
3 小人物形象的写作策略 |
3.1 突出现实主义描写 |
3.1.1 写实手法的应用 |
3.1.2 二元对比下的揭露 |
3.2 对主要人物的映衬 |
3.3 推动行文结构发展 |
3.3.1 善用伏笔 |
3.3.2 “影写”的妙用 |
4 小人物形象的影响 |
4.1 小人物形象对创作题材的影响 |
4.2 对立意于暴露的讽刺笔法的继承 |
4.2.1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
4.2.2 《官场现形记》等“谴责小说”的涌现 |
4.3 小人物口语化语言特征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金瓶梅》英译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金瓶梅》英译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理论基础与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性与基本思路 |
第二章 《金瓶梅》英译本概述 |
第一节 埃杰顿与《金莲》 |
第二节 芮效卫与《金瓶里的梅子,或"金瓶梅"》 |
第三节 《金瓶梅》英译与翻译底本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瓶梅》性描写的英译 |
第一节 身体器官描写的翻译 |
第二节 性行为描写的翻译 |
第三节 性器具词语的翻译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瓶梅》语言特色的英译 |
第一节 成语的翻译 |
第二节 俚语的翻译 |
第三节 谚语的翻译 |
第四节 歇后语的翻译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瓶梅》文化词语的英译 |
第一节 饮食的翻译 |
第二节 服饰的翻译 |
第三节 节日的翻译 |
第四节 游艺的翻译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金瓶梅》英译策略探究 |
第一节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
第二节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调和 |
第三节 《金瓶梅》研究对于英译的促进 |
第四节 历史文化语境对于翻译策略的制约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金瓶梅》中英文版本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9)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家庭娱乐消闲文化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价值 |
第一章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明代中晚期的社会状况及社会思潮 |
一、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社会变化 |
二、心学的发展与中晚明社会思潮 |
三、新兴阶层对中晚明社会的影响 |
第二节 清代前中期的社会状况及社会思潮 |
一、康乾盛世经济繁荣的时代背景 |
二、儒家思想的加强及八旗生计的窘迫 |
三、满汉文化的交融及清代前中期的社会思潮 |
第二章 《金瓶梅》中的家庭娱乐消闲文化 |
第一节 《金瓶梅》中家庭娱乐消闲物质文化 |
一、《金瓶梅》家庭生活中的陈设与园林文化 |
二、《金瓶梅》家庭生活中的饮食文化 |
三、《金瓶梅》家庭生活中的动物饲养文化 |
第二节 《金瓶梅》中家庭娱乐消闲精神文化 |
一、《金瓶梅》家庭生活中的剧曲艺术 |
二、《金瓶梅》家庭生活中的游艺活动 |
三、《金瓶梅》家庭生活中的宗教文化 |
第三章 《红楼梦》中的家庭娱乐消闲文化 |
第一节 《红楼梦》中家庭娱乐消闲物质文化 |
一、《红楼梦》家庭生活中的陈设与园林文化 |
二、《红楼梦》家庭生活中的饮食文化 |
三、《红楼梦》家庭生活中的动物饲养文化 |
第二节 《红楼梦》中家庭娱乐消闲精神文化 |
一、《红楼梦》家庭生活中的剧曲艺术 |
二、《红楼梦》家庭生活中的游艺活动 |
三、《红楼梦》家庭生活中的创作活动 |
四、《红楼梦》家庭生活中的宗教文化 |
第四章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家庭娱乐消闲文化的嬗变 |
第一节 家庭娱乐消闲文化的描写方式的演变 |
一、家庭娱乐消闲活动情节的“特犯不犯” |
二、以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笔墨增多 |
第二节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家庭娱乐消闲文化之演化 |
一、物质文化方面逐步开始演化 |
二、精神文化方面逐步开始演化 |
第三节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家庭娱乐消闲文化之变化 |
一、消闲产品的精致化与贵族化 |
二、消闲空间的演变——建筑、园林的贵族化 |
三、娱乐消闲活动的演变 |
四、娱乐消闲产业的演变 |
第五章 《金瓶梅》《红楼梦》家庭娱乐消闲文化嬗变的原因及意义 |
第一节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家庭娱乐消闲文化嬗变的原因 |
一、社会剧变的作用与文化承袭 |
二、社会思潮与社会风气的相互影响 |
第二节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家庭娱乐消闲文化嬗变的影响 |
一、为家庭小说树立典范 |
二、文学关注视域开始由城镇走向都市 |
第三节 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家庭娱乐消闲文化嬗变的意义 |
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群像 |
二、文学与文化的雅俗流变 |
三、家庭娱乐消闲文化的审美寓意的演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梅节先生的《金瓶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意义 |
一、选题的来源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与章节说明 |
第二章 梅节的生平和着作 |
第一节 梅节的生平 |
一、越南、北京求学和工作时期(1928年-1977年) |
二、迁居香港时期(1977年至今) |
第二节 梅节的着作 |
一、《红学耦耕集》 |
二、《海角红楼——梅节红学文存》 |
三、《金瓶梅词话》的“全校本”、“重校本”和“梦梅馆定本” |
四、《金瓶梅词话校读记》 |
五、《瓶梅闲笔砚——梅节金学文存》 |
六、《梅节手抄四朝绝句》 |
第三章 梅节对《金瓶梅词话》的校勘 |
第一节 金瓶梅词话校勘简述 |
一、施蛰存校点本《金瓶梅词话》 |
二、郑振铎校点《金瓶梅词话》 |
三、刘本栋校注、缪天华校阅《金瓶梅》 |
四、台湾增你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的《金瓶梅词话》 |
五、戴鸿森校点版《金瓶梅词话》 |
六、白维国、卜健《金瓶梅词话校注》 |
第二节 梅节对《金瓶梅词话》的校勘 |
一、传统校勘方法的精妙体现 |
二、深厚的旧学功底 |
三、精益求精的校勘态度 |
第三节 梅校本《金瓶梅词话》的价值 |
一、是迄今为止《金瓶梅词话》最全、最好的校本 |
二、梅校本对词话本的保存、普及和学术研究有促进作用 |
三、梅校本《金瓶梅词话》是梅节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 |
第四章 梅节对《金瓶梅词话》作者的研究 |
第一节 前人对《金瓶梅》作者的研究 |
一、名士、钜公个人创作 |
二、集体创作说 |
第二节 梅节对《金瓶梅》作者的看法 |
一、对“名士”说提出质疑 |
二、提出《金瓶梅词话》是说书艺人的集体创作 |
第三节 梅节关于《金瓶梅》作者研究的价值 |
一、名士个人创作说和民间艺人集体创作说各自的缺陷 |
二、梅节关于《金瓶梅》作者研究的价值 |
第五章 梅节对《金瓶梅》版本的研究 |
第一节 前人对《金瓶梅》版本研究的概述 |
一、词话本初刻的时间 |
二、关于欣欣子序、廿公跋、东吴弄珠客序的问题 |
三、第五十三至五十七回是否为伪作 |
四、词话本和崇祯本的关系 |
第二节 梅节《金瓶梅》版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
一、《金瓶梅》词话本与说散本的关系 |
二、今本词话第五十三至五十七回为伪作 |
第三节 梅节《金瓶梅》版本研究的价值 |
一、梅节对第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证伪的价值 |
二、梅节对词话本与说散本关系研究的价值 |
三、梅节《金瓶梅》版本研究的意义 |
第六章 梅节关于《金瓶梅》成书时间的研究 |
第一节 前人对于《金瓶梅》成书时间的研究 |
一、嘉靖说 |
二、万历说 |
三、调和“嘉靖说”和“万历说”的说法 |
第二节 梅节关于《金瓶梅》成书年代的研究 |
一、从“新河凿成”和“南河南徙”考证《金瓶梅》成书于万历年间 |
二、用“禄命法”和“五虎遁”考证成书年代 |
三、《金瓶梅》成书的下限 |
第三节 梅节关于《金瓶梅》成书时间考证的价值 |
一、独辟蹊径、精准确切 |
二、功力深厚、考证严谨 |
第七章 结语 |
第一节 梅节《金瓶梅》研究的价值 |
一、提供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好的《金瓶梅词话》校点本 |
二、实践了校勘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三、将《金瓶梅》的作者、成书年代和版本研究向前推进 |
第二节 梅节的生活、身份对其《金瓶梅》研究的影响 |
一、所处地域的影响 |
二、所处时代的影响 |
三、人生经历的影响 |
四、身份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谈谈《金瓶梅》的人物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古代小说研究主流范式的呈现——《文学遗产》创刊六十五年揭载小说论文解析[J]. 竺青. 中国文化研究, 2021(01)
- [2]“首崇满洲”观念下的清代前、中期翻译政策研究[D]. 宋以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4]从《金瓶梅词话》看晚明娼妓生活[D]. 陈静.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5]《金瓶梅》小人物形象研究[D]. 张妍.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6]孟超着作系年目录(上)[J]. 卢正言. 新文学史料, 2017(04)
- [7]《金瓶梅》英译本: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窗口——芮效卫教授访谈[J]. 张义宏. 东方翻译, 2017(03)
- [8]《金瓶梅》英译比较研究[D]. 张义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7)
- [9]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家庭娱乐消闲文化嬗变[D]. 胡晓莹.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1)
- [10]梅节先生的《金瓶梅》研究[D]. 孟婕. 云南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