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502电气集中侵限绝缘处调车中途返回时的安全防护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杨雅涵[1](2021)在《基于深度优先的进路搜索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进步,铁路设备正向着更加智能、更加节约成本的方向发展。联锁系统是保障列车或调车在铁路车站内安全行驶的核心系统,通过进路搜索来实现办理进路的功能。本文对进路搜索的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当前方法存在的通用性较差、搜索效率较低等问题,提出了以深度优先搜索算法为基础的进路搜索方法,减少程序调试的过程,进而提高搜索程序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为实现上述目标,本文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对进路搜索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优势与不足,并根据不足之处,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方向。(2)对车站信号的理论知识以及实现路径搜索的方法进行详细的研究,明确进路搜索功能要实现的内容,并对现有方法进行探讨,为本文设计的方法打下理论基础。(3)选取深度优先搜索算法作为进路搜索的算法,对进路搜索方法进行设计。根据设计思路,以图论为基础对站场图中的图形元素进行建模规则设计,并以举例站场图来搭建站场图无向图模型。选择站场形数据结构来存储图模型,依据图模型和算法的设计方案来对数据结构的具体内容进行设计。根据剪枝优化的设计原则对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进行改进,设计搜索方向、搜索范围、搜索顺序原则来减少在搜索时产生的无效结点,并从理论上验证算法的正确性。(4)使用C#编程语言搭建联锁仿真平台对设计的进路搜索方法进行验证。对照联锁表,根据进路作业类型选取部分进路对方法进行正确性验证,并选择A-Star算法与改进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搜索算法的性能。经过测试验证,本文设计的进路搜索方法可以正确搜索出进路,并且搜索性能较好,同时减少了手动输入数据的数量,增强了进路搜索程序的通用性。相较于A-Star算法,本次设计的搜索算法搜索速度更快、无效数据更少、在程序实现上更加简单。图59幅,表16个,参考文献54篇。
旋文晓[2](2020)在《关于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号设备全寿命周期联锁管理中,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是确保信号设备、行车运输、作业组织安全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不彻底,现场遗留联锁安全隐患以致引发铁路行车事故依然存在。因此,关于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我国铁路电务领域的技术管理情况进行有效梳理,了解行业基本情况;二是通过现场联锁试验工作积累、大同电务段在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总结和老师帮教指导等方式,收集了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联锁试验典型案例;三是将联锁试验案例分类别梳理,并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将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安全风险范围划分为9类;四是为了有效规避风险,提高联锁试验质量,作者多次征求联锁专业管理人员意见,形成了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建议。本文主要研究成果,一是通过归类分析安全风险,对比论证形成11条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建议;二是全面分析得出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准备、人员和总结重要性的3条结论。本文研究从现场实际着手,研究内容、归纳总结和建议对改进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工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王道孝[3](2019)在《铁路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铁路在列车运行速度的逐年提高、列车载重量不断增加、营业里程的不断发展及大量新技术(重载技术发展)、新装备(CTC设备、区间逻辑检查等设备)的全面投入使用,车务作业人员需要掌握的应急处置流程越来越多,而应急处置的时间要求却是越来越短,对铁路安全、正点运行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铁路的车务行车部门安全风险预测、应急处置能力做出更高的要求。通过研究铁路系统车务段的安全管理模式以及具体落实的方法,是为了更好寻找到车务段安全生产的有效落实途径,根据探索出来的实际数据对比,得出相应的管理落实方案,将车务段中有限的人力资源、资金流向、信息以及技术设备等资源进行最合理分配并最大程度的进行使用,从而达到提前预防和在运输生产环节中减少运输中事故的发生,确保和实现运输安全生产任务的基础任务及目标[1]。本文通过对车务段行车中的接发列车、调车、施工、自管设备、规章管理、中间站管理等具体工作进行分析,得出适合车务段安全管理的安全责任体系、站段管理体系、专业管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安全风险预警和运行控制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安全检查监督体系、考核激励体系、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等体系建设作为论文的研究素材。研究分析车务段的安全管理模式与实施的具体方法,能够通过理论指导现场作业,持续推进车务段行、客、货装全面建设,不断夯实车务段安全生产基础,实现车务系统管理科学规范、行车工作安全可控、运输畅通高效。也能为今后的车务段这一级安全管理研究提供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参考,同时对铁路车务系统内客运、货运、行车及结合部的安全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
易翠英[4](2018)在《基于VC++计算机联锁上位机教学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系统是对车站地面信号设备进行控制,保证列车站内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控制设备,是一个安全-苛求系统。对于铁路信号和运输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正确的使用和掌握计算机联锁系统成为了重点教学内容。但是,由于计算机联锁系统价格昂贵,难以满足学校实训教学需求,绝大多数计算机联锁系统的教学还停留在理论教学方面,学生无法进行实际的实训教学。因此,为了让学生操作和熟悉计算机联锁在各种故障情况的处理,迫切需要开发一套计算机联锁上位机仿真教学系统。本文通过对计算机联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分析,结合车站信号平面布置图,提出计算机联锁上位机仿真教学系统的模块功能和设计方案,并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环境下,开发完成计算机联锁上位机仿真教学系统软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⑴对计算机联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引出上位机教学仿真系统的模块结构和功能,再对各功能模块的设计方案进行详细分析。⑵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环境下采用Visual C++语言进行开发,实现了系统的全部功能。上位机教学仿真系统的功能包括人机界面显示、操作命令处理、上下位机之间通信等。⑶为了实现上位机教学仿真的功能,本系统在传统上位机功能上增加了故障设置的功能,如信号机、道岔、轨道电路的故障设置,及模拟走车功能。⑷系统开发完成后,进行了大量测试工作,并逐步完善和验证了上位机仿真教学系统的功能。
牛凯兰[5](2015)在《晨曦火车站联锁控制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基于高发展起点,我国铁路必须通过对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列车控制系统以及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发展基础上,进行铁路信号安全综合控制检测与运营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发展。模拟系统拥有便于控制、时间短、代价小和便于重复操作的优点。计算机联锁模拟系统对承担铁路干部、职工培训工作的学校来说,无疑对提高培训质量,解决干部、职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晨曦火车站联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通过充分的调研,结合原有系统和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联锁实例,依据铁路发展和学校培训需求,基于Windows环境下VC++软件开发平台,设计一套针对晨曦站的计算机联锁系统的联锁软件,基本实现联锁软件的功能要求。首先,本文分析了晨曦火车站联锁控制模拟系统具体需求,并对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奠定了基础。接着本文就这个模拟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并就其软硬件结构具体内容进行详实设计与分析。全方位模拟铁路信号设备故障、列车运行和车站接发车作业。在论文中比较全面的介绍了信号联锁系统的基本知识,设计了晨曦站联锁系统的结构和联锁软件代码,并提供了晨曦站系统测试的图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本文详细讲述了晨曦火车站联锁控制模拟系统的实现过程。晨曦站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已全部完成,已经在我校运输专业学生的关于接发车的日常实训和毕业前的强化中得到应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在我校承担的铁路总公司车站值班员培训班以及北京铁路局列车调度员、中间站长、车站值班员培训班的实训及考试环节均使用了本系统,对于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基层干部职工业务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计算机联锁是车站联锁设备的发展趋势,在全路车站已得到广泛应用。制作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对于我校服务企业、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刘勇[6](2013)在《新钢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认为本文基于新钢集团主片区5个车站微机联锁的改造升级项目,根据实现大密度行车安全、维护简单直观目标,同时保证设备的先进性,调度可实时监控等设计原则,本文研究了新钢集团铁路运输调度系统的结构、微机联锁系统设计方案及实现、“双机热备”方式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新钢铁路运输运输生产工艺的深入研究,分析了原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存在的问题,为微机联锁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找到了依据。根据通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的原则,依据系统必须遵循“故障-安全(要求铁路信号设备或系统一旦发生安全故障后,能防止出现灾难性后果自动导向安全一方的重要设计原则)”的原则,对微机联锁系统总体进行了设计。主要对微机联锁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硬件的设计包括硬件设计方案、接口与通道设计、冗余结构的设计、双机储备系统的设计、接口电路的设计。在软件的设计中,研究了联锁数据、软件的逻辑分类、联锁控制程序及其任务调度方式。通过西门子S7三类工业软件实现了人机界面(HMI),设计了新钢集团铁路信号微机联锁控制系统PLC下位机组态,这种组态可以随着6502站场的扩张而扩充。设计并实现了新钢运输部以太网和调度监督系统。论文讨论了软件系统需要实现的5个方面的功能;研究了微机联锁软件的总体结构;研究了联锁控制程序的基本模块及其任务调度方式;设计并实现了操作命令执行模块流程和子模块流程等项目的关键部分。最后,设计并实现了新钢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系统已经正常不问断地运行至今,系统通过了功能测试,满足了现场需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黄宇[7](2011)在《基于CTC的联锁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随着铁路运输量的逐渐增加,车站对铁路运营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和控制技术,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实现了车站列车和调车作业智能化。调度集中系统对车站进行分散自律控制时,联锁关系是由车站联锁系统来保证,从而实现各个车站分散调度的功能。在TDCS基础上,调度集中应具备列车运行计划人工、自动调整、实际运行图自动描绘,行车日志自动生成、储存、打印,调度命令传送,车次号校核等功能。为了更好的测试CTC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执行的效果,设计出基于CTC的联锁仿真系统来检测CTC系统的测试结果,通过分析实验结果,优化了调度集中系统并实现了更高效、安全可靠的系统平台。论文首先本文简单的介绍了CTC系统和联锁系统发展历史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联锁仿真的功能需求,然后分别介绍了CTC平台下各个子系统的结构,以及它们功能和数据流程。论文主要研究了联锁仿真系统,还在工控机上实现了多站的显示功能。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根据联锁仿真系统需求分析,实现各类站场配置文件数据,通过以太网与自律机进行连接,完成了接口调试,实时的显示更新车站表示信息,完成了联锁仿真系统核心功能:自动排列进路和站场的自动走车,并且把站场信息发给自律机。论文从研究分散调度集中系统功能需求和新一代的CTC技术条件出发,对联锁仿真系统总体结构,数据流程,各个功能模块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且对联锁仿真系统的核心功能进行重点说明。最后对联锁仿真和与自律机子系统之间的通信的结果进行了展示和说明。
董鹏飞[8](2010)在《PLC计算机联锁控制在金钼集团铁路信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简介了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的发展和应用现状,结合参与金钼集团露天矿电机车车间承担的铁路信号系统计算机联锁控制科技改造任务,介绍了论文作者在课题研究中所做的工作和论文组织结构。针对金钼集团露天矿电机车车间,对葵花园车站、百花岭车站一站两场计算机联锁的改造升级项目,根据实现大密度行车安全、维护简单直观目标,同时保证设备的先进性,调度可实时监控等设计原则,论文讨论了系统设计方案、关键技术、“三取二”方式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根据通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原则,论文讨论了系统硬件组成,列出了联锁设备规格参数。依据系统必须遵循“故障导向安全”的原则,介绍了接口柜和接口柜内部器件布置;重点讨论了各部分通道的设计原则和解决方案。综述了PLC的现状、发展历程、PLC的构成、西门子S7系列PLC的主要种类、工业通信网络、人机界面(HMI)硬件、西门子S7三类工业软件。讨论了STEP 7组态硬件及模块/接口属性分配。分析了保存、导入和导出组态及下载和上传组态,给出了金钼集团计算机联锁PLC下位机组态。从数据编码及传输、数据装填及其结构两方面分析了所有参与联锁运算的数据。论文讨论了软件系统需要实现的5个方面的功能;研究了软件的总体结构;介绍了联锁控制程序的基本模块及其任务调度方式;分析了操作命令执行模块流程和子模块流程等项目实施的关键部分。
董立伯[9](2009)在《企业铁路原路返回调车作业的安全措施》文中研究表明企业铁路车站调车作业中压信号机绝缘原路返回作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结合现行作业标准及企业车站特点,从完善作业标准、控制调车作业过程和对联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等方面,提出压信号机绝缘原路返回调车作业的安全控制措施。
张金全[10](2009)在《基于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综述了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的国内外发展历史、应用前景和课题研究的意义。比较分析了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与继电联锁控制的优缺点,给出了作者在课题研究中承担的主要任务和论文的组织结构。认真分析了HOLLIAS VSI 2000铁路信号系统工作原理、体系结构、技术特点、硬件配置及高可靠输入、输出电路。通过与其他制式比较,总结了HOLLIASVSI 2000铁路信号系统在各项指标中具有的优势。为公司铁路信号控制系统的技术改造提供决策依据,为项目实施奠定技术和理论支持。依据对电机车车间车站铁路的现场调研,给出了绘制的线路布局图和相应的设备关联结构设计,总结了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的工作流程,分析了联锁系统的主要设备及道岔控制电路,信号控制电路,轨道电路等的功能和工作原理。讨论了室外三大电路的联锁关系。重点介绍了联锁控制软件平台,联锁运算层实现的进路控制过程,联锁数据,联锁控制软件的功能等。在深入研究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的基础上,给出了建立进路,进路锁闭,开放信号,信号保持,进路解锁,取消进路,以及非正常通过解锁操作等算法的详细改进设计。结合对各类故障的分析,研究了故障产生的原因。讨论了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的避错、容错技术,及在提供安全可靠性保障方面优于继电+人工的特点。总结了多置硬件,多次验证以确保安全营运,提高可靠性的加强措施。
二、6502电气集中侵限绝缘处调车中途返回时的安全防护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502电气集中侵限绝缘处调车中途返回时的安全防护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优先的进路搜索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联锁系统研究现状 |
1.2.2 进路搜索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架构 |
2 进路搜索基础研究 |
2.1 车站信号基础研究 |
2.1.1 铁路车站站场图研究 |
2.1.2 车站信号设备研究 |
2.2 进路作业研究 |
2.2.1 进路概述 |
2.2.2 进路作业类型 |
2.3 进路控制过程研究 |
2.3.1 进路建立过程研究 |
2.3.2 进路解锁过程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路径规划理论研究 |
3.1 路径规划基本概述 |
3.2 图形建模理论研究 |
3.2.1 图模型基本定义 |
3.2.2 站场图模型抽象方法 |
3.3 图模型数据结构研究 |
3.3.1 邻接表 |
3.3.2 站场形数据结构 |
3.4 路径搜索算法研究 |
3.4.1 深度优先搜索算法 |
3.4.2 A-Star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深度优先的进路搜索设计 |
4.1 站场图建模设计 |
4.1.1 模型需求分析 |
4.1.2 基本图元建模规则设计 |
4.1.3 特殊图元建模规则设计 |
4.2 图模型数据结构设计 |
4.2.1 数据结构分析 |
4.2.2 数据结构设计 |
4.3 搜索算法设计 |
4.3.1 进路识别设计 |
4.3.2 剪枝优化理论研究 |
4.3.3 深度优先进路搜索算法设计 |
4.3.4 数据结构完善 |
4.4 本章小节 |
5 仿真平台搭建与算法验证 |
5.1 仿真平台需求分析 |
5.1.1 仿真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
5.1.2 仿真平台数据需求分析 |
5.2 仿真平台设计 |
5.2.1 仿真平台开发工具 |
5.2.2 仿真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
5.2.3 仿真平台数据设计 |
5.3 仿真平台实现 |
5.3.1 仿真界面实现 |
5.3.2 仿真功能实现 |
5.4 深度优先进路搜索算法验证 |
5.4.1 测试验证 |
5.4.2 算法对比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关于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号设备大修简介 |
1.1.2 联锁的概念 |
1.1.3 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基本情况 |
1.2 国内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研究成果 |
1.3 国外计算机联锁研究成果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4.1 研究必要性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2 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形式 |
2.1 计算机联锁软件制式测试 |
2.1.1 计算机联锁软件制式测试介绍 |
2.1.2 测试前准备 |
2.1.3 测试方式及测试项目 |
2.1.4 测试时效性 |
2.1.5 测试效果 |
2.2 计算机联锁软件出厂测试 |
2.2.1 计算机联锁研制单位主导的出厂测试 |
2.2.2 电务段在研制单位开展的出厂模拟仿真试验 |
2.3 现场联锁试验 |
2.3.1 现场联锁试验的目的和内容 |
2.3.2 现场联锁试验时效性 |
2.3.3 现场联锁试验效果 |
3 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程序 |
3.1 电务段组织的计算机联锁仿真试验 |
3.1.1 计算机联锁软件版本号核对 |
3.1.2 联锁基本功能测试 |
3.1.3 特殊联锁关系核对 |
3.1.4 显示界面核对 |
3.2 机械室内模拟试验 |
3.2.1 道岔模拟试验 |
3.2.2 站内轨道电路模拟试验 |
3.2.3 信号机模拟试验 |
3.2.4 站内电码化模拟试验 |
3.2.5 区间信号设备模拟试验 |
3.2.6 报警电路试验 |
3.3 复联试验 |
3.3.1 道岔复联试验 |
3.3.2 站内轨道电路复联试验 |
3.3.3 侵限绝缘检查 |
3.3.4 站内信号机复联试验 |
3.3.5 站内电码化复联试验 |
3.3.6 区间信号设备复联试验 |
3.4 开通联锁试验 |
3.4.1 联锁关系校核验证 |
4 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风险项点分析 |
4.1 仿真测试阶段设计单位、计算机联锁研制单位掌握站场信息不全面 |
4.1.1 阳原站XL5-2进路信号机未设计关联显示 |
4.1.2 后营站HBA机构进路信号机发码升级 |
4.2 计算机联锁软件源头质量卡控不到位 |
4.2.1 计算机联锁数据配置错误 |
4.2.2 计算机联锁研制单位的不同设计理念 |
4.3 继电接口信息不正确 |
4.4 计算机联锁与其它信号系统间接口信息不正确 |
4.5 现场信号设备安装、配线错误 |
4.5.1 错误安装中心连接板造成的牵引回流不畅 |
4.5.2 堵流绝缘安装错误造成轨道死区段 |
4.5.3 道岔启动电路接入轨道区段条件错误 |
4.6 站场改造前后带来的新变化 |
4.6.1 曹妃甸西站普通绝缘过渡为侵限绝缘 |
4.6.2 罗文皂站忽略中岔设计 |
4.7 信号设备的电气性能不符合标准 |
4.7.1 大同南站信号机电压高 |
4.7.2 湖东站灯丝回路直流电压造成信号机联锁失效 |
4.8 组织安排不细致,造成联锁试验秩序混乱 |
4.9 联锁试验人员业务素质差 |
4.9.1 道岔补转电路试验方法不正确 |
4.9.2 电码化发码端未校核 |
5 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建议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铁路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2.2 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发展现状 |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2 安全风险管理 |
2.1 安全风险管理基本概念 |
2.2 安全风险的特征 |
2.3 安全风险过程控制 |
2.4 常见风险评估技术 |
2.5 车务段安全风险评估技术适用性 |
3 铁路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管理应用研究 |
3.1 铁路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流程 |
3.1.1 铁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流程 |
3.1.2 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管理流程 |
3.2 车务段行车安全管理基本情况 |
3.2.1 车务段行车安全管理基本情况 |
3.2.2 车务段行车安全管理因素调研分析 |
3.3 车务段风险源对应典型事故案列分析 |
3.4 铁路行车部门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3.4.1 风险识别方法 |
3.4.2 车务段行车风险评估标准 |
3.4.3 车务段行车风险评估模型 |
3.5 确定铁路行车安全风险评估 |
3.6 风险评估分析 |
3.6.1 评估过程与风险记录 |
3.6.2 车务段行车风险评估结论 |
3.7 车务段行车风险源对应安全卡控措施 |
4 车务系统安全风险管理方法改进 |
4.1 建立建全安全标准化体系,杜绝现场安全隐患 |
4.2 结合现场实际,动态详细制定《安全风险控制表》 |
5 结论与前景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研究可创新点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VC++计算机联锁上位机教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计算机联锁系统研究现状 |
1.1.1 国内研究现状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1.1.3 计算机联锁教学系统研究现状 |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联锁概念 |
2.2 计算机联锁系统结构 |
2.3 仿真教学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3.1 人机界面显示功能 |
2.3.2 操作命令处理功能 |
2.3.3 设备故障设置功能 |
2.3.4 模拟走车功能 |
2.3.5 通信功能 |
2.4 系统操作方式及开发环境 |
2.4.1 系统操作方式设计 |
2.4.2 开发环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模块划分 |
3.2 操作命令处理模块设计 |
3.2.1 选路处理 |
3.2.2 其他操作处理 |
3.3 设备故障模拟模块设计 |
3.4 模拟走车模块设计 |
3.5 界面显示模块设计 |
3.5.1 静态画面模块设计 |
3.5.2 动态显示模块设计 |
3.6 联锁上位机与下位机间通信模块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实现 |
4.1 信号设备类描述 |
4.1.1 信号设备基类描述 |
4.1.2 信号设备子类描述 |
4.2 站场界面显示 |
4.2.1 站场设备及图形模式显示 |
4.2.2 设备状态显示 |
4.2.3 信息提示 |
4.3 操作命令处理 |
4.3.1 进路办理 |
4.3.2 其他操作处理 |
4.3.3 模拟故障操作 |
4.3.4 模拟走车功能 |
4.4 通信模块 |
4.4.1 通信结构 |
4.4.2 操作命令格式 |
4.4.3 设备状态信息格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系统启动 |
5.2 系统运行 |
5.3 系统退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晨曦火车站联锁控制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 |
1.2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2.1 项目研究内容 |
1.2.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2.3 本课题研究目标 |
1.3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措施 |
1.6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计算机联锁系统 |
2.1 联锁概念 |
2.1.1 基本概念 |
2.1.2 联锁关系 |
2.1.3 联锁表 |
2.1.4 联锁设备 |
2.2 计算机联锁系统构成及特点 |
2.2.1 计算机联锁系统构成 |
2.2.2 计算机联锁系统特点 |
2.3 计算机联锁系统主要技术条件 |
2.4 计算机联锁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晨曦站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需求分析 |
3.1 功能需求 |
3.1.1 基本前提 |
3.1.2 基本目标 |
3.1.3 外部接口 |
3.1.4 系统模块划分及定义 |
3.2 系统性能需求 |
3.2.1 安全性 |
3.2.2 可靠性 |
3.2.3 可维护性 |
3.2.4 可扩展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晨曦站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 设计方法 |
4.2 设计策略 |
4.2.1 功能考虑 |
4.2.2 性能考虑 |
4.3 晨曦站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4.3.1 晨曦站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总体框架 |
4.3.2 晨曦站计算机联锁仿真系统软件结构 |
4.3.3 系统设计 |
4.3.4 分布式通信 |
4.3.5 两层结构和三层结构的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
5.1 模拟仿真驱动的实现 |
5.1.1 设备状态采集处理 |
5.1.2 设备操作处理 |
5.1.3 故障设置接口 |
5.1.4 列车运行接口 |
5.1.5 联锁仿真驱动 |
5.2 联锁功能的实现 |
5.2.1 选排进路模块的实现 |
5.2.2 进路锁闭功能的实现 |
5.2.3 开放信号 |
5.2.4 关闭信号、信号保持 |
5.2.5 正常解锁 |
5.2.6 取消进路 |
5.2.7 非正常解锁子模块 |
5.2.8 信号操作模块 |
5.2.9 引导操作子模块 |
5.2.10 道岔操作子模块 |
5.3 表示界面的实现 |
5.3.1 联锁操作功能 |
5.3.2 界面显示功能 |
5.3.3 信息提示功能 |
5.3.4 操作记录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接车进路 |
6.2 调车进路 |
6.3 发车进路 |
6.4 引导进路 |
6.5 密码保护 |
6.6 单锁道岔 |
6.7 改变方向 |
6.8 操作错误 |
6.9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联锁表举例 |
附件二:晨曦站联锁设备定义表 |
附件三:晨曦站站型文件 |
附件四:晨曦站设备拓扑图 |
附件五:晨曦站联锁表 |
附件六:源代码 |
(6)新钢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 |
1.1.1 国外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 |
1.1.2 国内铁路运输发展的现状 |
1.2 企业铁路运输调度系统 |
1.3 微机联锁系统 |
1.4 课题的背景来源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改造前铁路运输调度及联锁系统分析 |
2.1 新钢集团铁路运输调度系统结构 |
2.2 新钢铁路运输调度系统业务结构描述 |
2.2.1 铁路基本概念 |
2.2.2 新钢运输部铁路运输工艺概述 |
2.2.3 货物运输计划 |
2.2.4 运输动力的准备 |
2.2.5 机车作业模式 |
2.2.6 运输部运输生产工艺流程 |
2.3 微机联锁控制系统问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微机联锁系统设计 |
3.1 微机联锁系统总体设计 |
3.1.1 微机联锁系统设计原理 |
3.1.2 微机联锁系统的规范 |
3.1.3 微机联锁系统设计方案 |
3.2 微机联锁系统硬件设计 |
3.2.1 微机联锁系统硬件设备设计依据 |
3.2.2 微机联锁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2.3 接口与通道设计 |
3.2.4 微机联锁系统的冗余结构设计 |
3.2.5 双机储备系统设计 |
3.2.6 微机联锁系统接口电路设计 |
3.2.7 微机联锁系统的信息传输设计 |
3.2.7.1 总线传输 |
3.2.7.2 局域网传输 |
3.2.7.3 光纤传输 |
3.3 微机联锁系统软件设计 |
3.3.1 联锁数据与数据结构 |
3.3.2 软件系统功能划分 |
3.3.3 按照系统层次结构分类 |
3.3.4 联锁控制程序及其任务调度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机联锁系统总体实现 |
4.1 微机联锁系统控制实现 |
4.1.1 信号继电器 |
4.1.2 状态信息采集 |
4.1.3 输出控制接口 |
4.1.4 双机切换控制电路 |
4.2 进路选择模型的算法研究和实现 |
4.2.1 模型的简化处理 |
4.2.2 进路选择算法的设计 |
4.2.3 进路选择模型的算法实现 |
4.3 微机联锁控制系统软件实现 |
4.3.1 操作命令执行模块 |
4.3.1.1 取消进路子模块的实现流程 |
4.3.1.2 人工解锁子模块的实现流程 |
4.3.1.3 进路故障解锁子模块实现流程 |
4.3.2 进路处理模块 |
4.3.2.1 选排一致检查及道岔控制命令生成模块 |
4.3.2.2 进路锁闭模块 |
4.3.2.3 信号开发模块 |
4.3.2.4 信号保持开放模块 |
4.3.2.5 进路自动解锁模块 |
4.4 人机界面的实现 |
4.4.1 SIMATIC S7工业软件 |
4.4.2 微机联锁控制系统人机界面实现 |
4.5 微机联锁系统下位机组态扩充实现 |
4.5.1 下载组态到可编程控制器 |
4.5.2 上传网络组态 |
4.5.3 微机联锁下位机组态扩充实现 |
4.6 新钢集团运输部调度监督实现 |
4.6.1 新钢运输部以太网 |
4.6.2 分布式调度监督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CTC的联锁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CTC系统概述 |
1.2 CTC系统国外的发展 |
1.3 国内的发展现状 |
1.4 计算机联锁系统介绍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CTC的联锁仿真系统的需求 |
2.1 联锁仿真系统软件的功能分解 |
2.2 进路建立阶段 |
2.3 自动走车 |
2.4 进路解锁 |
3 CTC平台及联锁仿真系统的介绍 |
3.1 总体结构 |
3.2 数据流程 |
3.3 CTC的路局中心和各个车站子系统 |
3.3.1 中心部分 |
3.3.2 车站部分 |
3.4 联锁仿真系统介绍 |
4 基于CTC的联锁仿真程序的总体设计 |
4.1 CTC的联锁仿真系统的总体框架 |
4.2 车站联锁仿真系统各个功能模块设计 |
4.2.1 排列进路模块设计 |
4.2.2 自动走车模块设计 |
4.2.3 通信模块设计 |
4.2.4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4.2.5 站场显示模块设计 |
5 基于CTC的联锁仿真系统模块实现 |
5.1 站场显示模块的实现 |
5.1.1 站场图的具体绘制过程 |
5.1.2 站场图显示界面类创建 |
5.2 核心模块的实现 |
5.2.1 进路的排列 |
5.2.2 进路排列类的创建 |
5.2.3 站内的自动走车 |
5.2.4 站内走车类的创建 |
5.2.5 区间的自动走车 |
5.2.6 区间的自动走车类的创建 |
5.3 联锁仿真系统的接口 |
5.4 网络传输协议 |
5.5 调试与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6 工作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PLC计算机联锁控制在金钼集团铁路信号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计算机联锁系统概述 |
1.1 计算机联锁系统 |
1.2 计算机联锁的发展 |
1.3 实际项目背景介绍 |
1.4 作者在课题研究所做的工作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1.6 小结 |
2 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 |
2.1 系统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 |
2.2 系统设计方案 |
2.3 系统关键技术 |
2.4 系统基本组成 |
2.5 本章小结 |
3 计算机联锁硬件系统 |
3.1 硬件设备设计依据 |
3.2 硬件设计方案及规格参数 |
3.2.1 系统硬件组成 |
3.2.2 联锁设备规格参数 |
3.2.3 接口与通道 |
3.3 小结 |
4 PLC 在计算机联锁中的使用 |
4.1 PLC 可编程控制器 |
4.1.1 PLC 的发展历程 |
4.1.2 PLC 的构成 |
4.1.3 西门子S7 系列PLC 的主要种类 |
4.2 工业通讯网络 |
4.3 人机界面(HMI)硬件 |
4.4 SIMATIC S7 工业软件 |
4.5 STEP 7 组态硬件 |
4.5.1 基本原理 |
4.5.2 组态中央机架 |
4.6 模块/接口属性分配 |
4.6.1 分配地址 |
4.6.2 分配I/O 地址 |
4.6.3 为I/O 地址分配符号 |
4.6.4 在配置硬件时监视输入和修改输出 |
4.7 使用扩展机架来扩展中央机架 |
4.8 保存、导入和导出组态 |
4.8.1 保存组态,并检查一致性 |
4.8.2 导出文件 |
4.8.3 导入到一个已存在的站中 |
4.9 下载和上传 |
4.9.1 下载组态到可编程控制器 |
4.9.2 上传网络组态 |
4.9.3 金钼集团计算机联锁PLC 下位机组态 |
4.10 小结 |
5 计算机联锁软件分析与设计 |
5.1 联锁数据与数据结构 |
5.1.1 联锁数据 |
5.1.2 静态数据及其结构 |
5.1.3 动态数据及其结构 |
5.2 软件系统功能划分 |
5.2.1 人机界面信息处理功能 |
5.2.2 进路控制功能(基本联锁控制) |
5.2.3 执行控制功能 |
5.2.4 自动检测与诊断功能 |
5.2.5 其他功能 |
5.3 软件的总体结构 |
5.3.1 按照系统层次结构分类 |
5.3.2 按照冗余结构划分 |
5.3.3 按照联锁数据的组织形式划分 |
5.4 联锁控制程序及其任务调度方式 |
5.4.1 联锁控制程序的基本模块 |
5.4.2 任务调度方式 |
5.5 操作命令执行模块 |
5.5.1 取消进路子模块的流程 |
5.5.2 人工解锁子模块的流程 |
5.5.3 进路故障解锁子模块流程 |
5.6 进路搜索程序模块 |
5.7 进路处理模块 |
5.7.1 选排一致检查及道岔控制命令生成模块 |
5.7.2 进路锁闭模块 |
5.7.3 信号开放模块 |
5.7.4 信号保持开放模块 |
5.7.5 进路自动解锁模块 |
5.8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企业铁路原路返回调车作业的安全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压信号机绝缘原路返回调车作业的判断 |
2 现行作业标准 |
3 安全隐患分析 |
4 消除安全隐患的措施 |
4.1 完善作业标准 |
4.2 控制调车作业过程 |
4.3 对信号设备进行改造 |
(10)基于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所做工作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4 小结 |
2 HOLLIAS VSI 2000计算机联锁系统技术分析 |
2.1 HOLLIAS VSI 2000系统工作原理及体系结构 |
2.2 HOLLIAS VSI2000系统的技术特点 |
2.3 HOLLIAS VSI2000系统的硬件结构 |
2.4 HOLLIAS VSI2000系统与其他制式比较对照表 |
2.5 小结 |
3 电机车车间铁路信号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主要站场布局和设备关联结构设计 |
3.2 系统设计 |
3.3 室内主要设备 |
3.4 室外主要设备 |
3.4.1 道岔 |
3.4.2 信号机 |
3.5 室外三大电路 |
3.5.1 道岔控制电路 |
3.5.2 信号控制电路 |
3.5.3 轨道电路 |
3.5.4 室外三大电路的联锁关系 |
3.6 小结 |
4 计算机联锁控制 |
4.1 联锁控制的功能 |
4.1.1 联锁控制软件 |
4.1.2 联锁运算层实现的进路控制过程 |
4.2 联锁数据与数据结构 |
4.2.1 静态数据及其结构 |
4.2.2 动态数据及其结构 |
4.3 基本联锁控制软件功能模块 |
4.3.1 模块调度方式 |
4.3.2 联锁控制模块 |
4.3.3 非正常通过解锁操作子模块 |
4.4 联锁的实现 |
4.5 小结 |
5 联锁系统的可靠性技术和故障-安全保障技术 |
5.1 故障产生的原因分析 |
5.2 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安全可靠性 |
5.3 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故障-安全保障技术 |
5.4 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保证措施 |
5.4.1 安全施工目标 |
5.4.2 安全管理部门及人员安全目标及主要职责 |
5.4.3 安全管理制度 |
5.4.4 安全管理措施 |
5.5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四、6502电气集中侵限绝缘处调车中途返回时的安全防护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优先的进路搜索研究与设计[D]. 杨雅涵.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关于信号设备大修联锁试验的研究[D]. 旋文晓.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3]铁路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王道孝.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8)
- [4]基于VC++计算机联锁上位机教学系统设计[D]. 易翠英.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5]晨曦火车站联锁控制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牛凯兰.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7)
- [6]新钢铁路信号微机联锁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刘勇. 东北大学, 2013(03)
- [7]基于CTC的联锁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D]. 黄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7)
- [8]PLC计算机联锁控制在金钼集团铁路信号中的应用研究[D]. 董鹏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02)
- [9]企业铁路原路返回调车作业的安全措施[J]. 董立伯.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9(12)
- [10]基于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张金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