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研项目绘图请用SmartDraw(论文文献综述)
丁俊[1](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焦心心[2](2021)在《3到6年级小学生“科学探究观”的进阶研究》文中提出科学探究已经成为当今理科课程研究的核心议题,美国出版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教育理念之一是“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我国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认为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但从相关的研究结果来看,目前我国学生的科学探究观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小学时期是形成科学探究观的基础阶段,因此对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观进行调查和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据此确立本研究的主要问题:(1)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观的发展水平是什么样的?(2)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观的进阶发展情况是什么样的?本研究以美国资深科学教育家诺尔曼·G·莱德曼(Norman G.Lederman)和朱迪·S·莱德曼(Judith S.Lederman)团队总结的科学探究观框架为理论基础。采用诺尔曼·G·莱德曼团队开发的科学探究观调查问卷(Views About Scientific Inquiry-Elementary,VASI-E)对381名小学生(三年级93人,四年级94人,五年级97人,六年级97人)的科学探究观水平进行测量。通过对问卷数据与访谈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得到目前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观水平和进阶发展情况,最后提出发展小学生科学探究观的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观的发展水平:三到六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观整体处于“朴素的”水平,对科学探究观各个维度的理解存在差异。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观呈现“朴素的”的水平;五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观处于“朴素的”和“混合的”的水平之间;六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观处于“混合的”的水平。具体来看:四个年级的学生对A6(研究结论必须与收集到的数据一致)维度的理解均为“通晓的”水平;对A8(解释是由收集到的数据和已知的信息组合得来的)维度的理解均为“混合的”水平;对A1(科学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但不一定要检验假设)、A2(科学探究没有单一的步骤和顺序)、A3(探究的程序以探究的问题为指导)维度的理解均为“朴素的”水平。(2)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观的进阶发展情况: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学生整体的科学探究观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不同维度的进阶幅度具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对A6、A8两个维度的理解进阶幅度最大;其次是A1、A3两个维度;对A2维度的理解进阶幅度最小。具体来看:四年级学生相比三年级学生对A1、A3两个维度的理解水平有显着提升;五年级学生相比四年级学生对A2、A3、A6、A8四个维度的理解水平有显着提升,尤其A2、A6、A8三个维度的提升最为明显;六年级学生相比五年级学生对A1、A8两个维度的理解水平有显着提升。可见小学生从中学段向高学段(4-5年级)过渡的过程中,科学探究观水平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3)结合访谈结果发现,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观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很少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且教师在课堂上很少以显性的话语向学生传递科学探究观的相关内容以及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探究过程。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结合教师、学生、课标、教科书等影响因素,从“明确科学探究内容、增加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机会、反思科学探究过程”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建议,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小学生科学探究观的发展。
蔡维[3](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核安全异构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核安全是核能与核技术健康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为提升我国核安全能力和水平,针对我国核安全领域科技资源分散、长期缺乏大规模集成仿真能力等问题,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凤麟团队在中国科学院信息化专项项目支持下,开展核安全云平台研究,旨在为核安全研究提供大规模在线集成仿真环境。核安全数据是开展核安全大规模集成仿真的重要基础。在核安全数据的研究及应用过程中,主要存在异构数据存储困难、数据收录完备度校验困难、数据资源分散且增长迅速三个问题。核安全数据具有数据资源分散、数据类型多样的特点,如何实现异构数据的统一存储,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跨学科、跨领域数据进行检索是实现核安全数据高效存储、检索与应用的关键问题;核安全异构数据类型繁多,学科领域跨度大,数据管理及应用过程中如何快速掌握数据库内已收录数据情况,分析已收录数据的覆盖范围,评估已收录数据的完备度是数据库管理人员面临的另一难题;核安全数据资源分散且资源类型和数量会随着核安全研究的不断推进而不断扩张,如何实现资源整合并保证系统的灵活扩张,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服务是系统设计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基于核安全云平台设计并研发了核安全异构数据库系统,实现对多源异构核安全数据的统一存储并提供跨库检索服务。发展了数据完整度校验方法,实现数据资源智能化管理,同时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设计了对应的系统部署方案,保证系统的拓展的灵活性和服务健壮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核安全数据多源异构、难以统一存储、跨库检索不便的问题,开展了核安全异构数据一体化存储方案研究,解决核安全研究所需的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等异构数据的统一存储问题,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一体化存储,在此基础上开发实现数据跨库检索功能,为核安全云用户提供“一站式”数据服务。(2)针对数据覆盖面广,难以把握数据收录现状,缺乏数据收录完备度分析方法的问题,发展了数据收录完备度分析方法,实现数据收录的快速全局分析。并以核数据为分析对象,开发了核数据完备度自动化分析工具,实现了核数据的自动化入库与自动化完备度校验功能。(3)为解决数据分散的问题,采用MVVM(Model-View-ViewModel,模型-视图-视图模型)模式设计了核安全异构数据库系统,并实现原型系统开发,提供一体化数据服务。同时为解决数据类型、资源总量增长迅速问题,系统设计阶段针对不同应用阶段设计了多场景负载均衡方案,保障系统扩张的灵活性,提高数据服务的稳定性。通过部署测试,验证了本文设计的核安全异构数据库系统中多源异构数据存储及检索方案的有效性,收录整理了核数据、材料数据、部件模型、法律法规等多学科、多领域的核安全异构数据,并提供跨库检索服务,为核安全云应用及平台用户提供多领域一站式数据服务。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甘创[5](2020)在《应用皓骏(Hawgent)动态数学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教师应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因此,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数学教学正逐渐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话题。立体几何是培养高中生直观想象、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如何有效破解立体几何教学中的难点,提升立体几何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等问题,一直是数学教育研究的话题。皓骏(Hawgent)动态数学软件是目前国内最强大的数学教育平台,具有操作对象数学化、数学对象动态化、数学思维可视化等功能。但现实教学中,如何应用发挥该软件的功能进行有效教学数学等问题期待解决。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基于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念,以立体几何教学为例,探讨应用该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教学思考。本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理论方面,首先通过研读文献,梳理了积件、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念等几个核心概念的界定;其次,概述常用相关动态数学软件的研究及皓骏动态数学软件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等;接着,阐述立体几何的内容结构和研究现状;最后,通过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究,总结应用皓骏设计立体几何积件的3种策略:多元表征联系策略、时间空间接近策略、表征变式一致策略。实践方面,主要以教学实验研究为主,课例研究为辅。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以及前后测试卷等实验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应用皓骏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对学生直观想象素养三个水平层次和数学学习过程变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应用皓骏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能显着改善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直观想象素养的水平一和水平二,而对水平三影响不大;能积极影响学生学习过程。
孟众[6](2020)在《STEAM教育理念下高中美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高中美术核心素养》等文件政策的指导下,以STEAM理念为依据对高中美术课程进行了设计和实践研究。STEAM理念引入国内教育领域已有近10年的时间,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均验证了STEAM理念在新时期下对于综合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目前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案例较少,本文使用了跨学科整合、项目式活动、5E教学模式等方法,从教学目标和学习者情况等问题出发,力求应用STEAM理念对高中美术课程单元活动进行创新设计。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通过文献研究文章梳理了STEAM教育理念的国内外发展现状、高中美术的发展现状,得出美国与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将STEAM教育建设成社会联合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以保持战略层面的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势。国内STEAM教育发展已有近十年的时间,教育者逐步将其视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目前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指导性文件较少,STEAM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本土化实践研究案例较为丰富,但多集中在信息技术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生物课程等,在美术课程中的实践仅有一篇文献研究。这一结论为本篇论文的实施打下了研究价值的基础。(2)分析国内外STEAM教育理念的内涵、起源、发展和应用,在新版《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和《高中美术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建立了STEAM理念下高中美术课程一般模式及教学设计流程,按照5E学习模式规划设计,其中包括了前期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和收尾阶段三个部分以及八个环节。(3)根据STEAM理念下高中美术课程一般模式,以人民教育版高中一年级美术教材《字体设计》单元为案例,完成“汉字设计师的成长之路”教学单元的设计,过程包括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STEAM跨学科地图、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支架、教学活动流程和教学评价八个环节的设计。其中,将教学目标与《高中美术核心素养》要求相对应;在教学活动中使用了STEAM理念中项目式活动模式;将教学内容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学科知识点进行整合设计;教学资源综合使用硬件和软件设备;教学评价中将自评、师评、互评相结合。建立了一整套的高中美术STEAM课程单元范例模型。(4)将STEAM理念下高中美术课程教学单元“汉字设计师的成长之路”进行实践应用,以检验其合理性。通过调查问卷、课程成绩和听课教师访谈的方式,收到了对课程活动的综合评价,以此为参照进行课程的反思和修正。本文设计的STEAM高中美术课程案例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下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较好的教学效果说明了STEAM理念的应用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
杨晓岚[7](2020)在《地下空间中时间压力下寻路线索对于行人行为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导向标识是地下空间最主要的寻路辅助线索,对营造安全高效地下空间,提升行人出行体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地下空间存在封闭狭窄,光线不足等问题,行人在寻路过程中易被需要更少认知的环境与社会线索干扰,如灯光与来往行人,降低寻路效率。在紧急情况下,这种干扰可能会被放大,威胁到行人生命安全。但目前国内地下空间建筑与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大多是相互独立的,极少会考虑多种寻路线索相互竞争的情况,且导向标识系统评估方式大多仍为事后评价,这就引起了导向标识系统前期设计方案的不完善与后期改善设计的实施困难,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因此本文从行人需求角度出发,探讨日常与紧急两种情景下地下空间中行人认知行为与寻路线索之间的联系,对导向标识系统,建筑布局设计提出建议,并对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寻路认知研究和导向标识系统事先验证可行性进行探讨。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通过整理国内外文献,归纳寻路类型,选取代表性寻路线索进行研究,即导向标识,照明强度与行人影响。再引入日常最普遍与疏散主要压力源—时间压力,深入研究时间压力对于寻路认知,线索收集与处理行为的影响机制,选用虚拟现实技术作为研究方法。整理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现状,探究目前虚拟环境寻路可行性研究存在的问题,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寻路研究的可行性方案。(2)探究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寻路研究和导向标识系统事先验证的可行性。实地调研选取实际地下空间场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逼真仿真场景,设定不同类型的多阶段寻路任务,利用有声思维法与行为分析对实际与虚拟两种环境下被试寻路任务表现、物理行为和认知过程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虚拟与现实两种场景下,被试寻路任务表现、路径选择的物理行为、寻路策略、线索使用的偏好和种类上均较为相似,表明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寻路研究和导向标识系统事先验证具有较高可信度。(3)探究隐式信息(走廊亮度),导向标识与社会因素对参与者在两种情境变量(日常和紧急)下的对路径选择的相对影响。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20个路径选择场景,完成30人次的实验实施工作,分析不同情境下多种寻路线索交互对于寻路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日常无时间压力情况下,照明与导向标识对行人路径选择影响较强,社会因素则无显着影响。而施加时间压力后,社会因素对路径选择的影响加强,同时与导向标识指引方向矛盾的社会因素或照明信息均会对导向标识产生显着削弱效果,而一致方向的照明信息与导向标识具有较强指引性,照明在地下空间设计中不可忽略。最后针对实验结果为构建高效安全地下寻路空间提出设计建议。
黄琼端[8](2020)在《外部可视化与图画抽象性对绘图学习策略的影响》文中提出绘图学习策略(drawing-to-learn)是指学习者根据学习材料画一幅可以反映学习材料的重要观点、关系、过程的图画,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是一种有意义的目标性学习策略。以往研究表明,外部可视化(external visualizations)是绘图学习策略的重要特征,学习者通过画图行为实现心理图像的外部表征,有利于文本的记忆和理解。绘图学习策略的外部可视化根据抽象水平可分为生成具体图和生成抽象图,具体图反映学习内容在现实中真实属性,抽象图反映学习内容较高的抽象逻辑关系。图画抽象水平是基于绘图学习策略外部可视化的图画分类,是否会影响绘图学习策略外部可视化的学习效果?本研究将外部可视化和图画抽象水平相结合,考察绘图学习策略对文本学习的影响。研究结合行为实验和眼动追踪研究,回答以下问题:与具有内部可视化(internal visualizations)的想象策略相比,具有外部可视化的绘图学习策略产生的学习效果是否会受图画抽象性影响;图画抽象性对绘图学习策略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否会受学习材料限制;图画抽象性是如何影响绘图学习策略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实验一采用两因素被试间设计,考察外部可视化和图画抽象性对绘图学习策略的学习效果影响。实验二采用两因素混合设计,探讨图画抽象性对绘图学习策略的影响是否会因学习材料而异,即图画抽象性对绘图学习策略学习不同类型知识的影响。实验三采用被试间设计,探讨图画抽象性对绘图学习策略的影响是否是因为认知负荷和注意投入情况。在本研究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1)绘图学习策略的文本理解成绩高于想象,其中生成抽象图的理解成绩显着高于想象抽象图,生成抽象图在理解成绩显着高于生成具体图,表明通过画图实现心理图像的外部表征可提高对文本的理解,且此学习效果受图画抽象性的影响,即生成抽象图更有利于理解文本,尤其是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2)绘图学习策略在考虑知识类型和图画抽象性时,生成抽象图对概念性知识的再认高于生成具体图,生成具体图对事实性知识的再认和保持高于概念性知识,表明记忆概念性知识更适合采用生成抽象图,记忆事实性知识更适合采用生成具体图。(3)绘图学习策略在考虑知识类型和图画抽象性时,生成抽象图的相关认知负荷高于生成具体图、事实性文本的学习动机高于概念性文本,表明绘图学习策略可能是通过调节认知负荷和学习动机影响知识的理解。(4)生成抽象图在阅读阶段对文本的注视时间、注视点多于生成具体图,表明绘图学习策略中生成抽象性图和生成具体图在早期阅读阶段注意投入不同,生成抽象图的学习者投入更多的注意。
拉毛草[9](2020)在《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其实践研究 ——以甘肃省甘南藏区为例》文中提出在Bishop的文化法数学课程理论原则及跨文化数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本论文从基于藏文化研究藏区小学数学教育的需要、藏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藏区小学数学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完善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实践操作的需要四个方面出发,主要以学生的喜欢和好奇为目标,从藏族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和提炼与数学学业相关的文化背景或生活题材,通过对这些题材的加工处理,设计出可供教学使用的具体教学内容,并开展实际的课堂教学实验,探索藏族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进入课堂、融入知识学习的可能性。经过实际教学,对这样的素材能否融入藏区日常数学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和适切程度做出科学判断。研究、探讨和提炼提升藏族数学教学基本策略流畅运行的操作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分析、访谈、问卷分析、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设计藏文化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指导性理论。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界定了文化、民族数学等相关概念。通过这些概念和原则指导本文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案例设计。2.收集基于藏文化的数学素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背景的替换或附加改编。本文结合文献分析与自身的藏文化基础,经过与相关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研讨对案例进行增删。最终确定了 10个可适用的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案例。同时由于案例所在教材位置、所授学期与时间安排等原因将案例分为研讨类、数学活动类和教学实践类进行分析探讨。3.选择基于藏文化的统计与概率模块的条形统计图(1)与(2)进行实际教学实践探索其操作性和可行性。本研究选用孙亚玲教授制定的关于课堂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而课堂观察框架选取了崔允漷教授团队的LICC课堂观察框架。通过课堂实录,对课堂进行学生学习维度、教师教学维度、课程性质维度和课程文化维度四个维度的观察。4.基于两节课的研究观察结果总结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实践的成效、出现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成效主要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的提升;双语教师优势的体现;课堂实践经验的获得;藏文化在课堂的渗透五个方面展现。5.对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的出现的不足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本论文结论如下:首先10节教学案例是关于藏区小学数学课程的适度改编,在文化层面及数学知识层面进行了适度的融合,其操作性和可行性较高。其次案例在实践中能够活跃教学课堂,使得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凸显藏文化底蕴,彰显双语教师优势;案例背景贴近学生生活,提升家校合作;提供教学经验,反思文化课程;尊重多元文化,了解民族数学。本研究建议如下:要选取有针对性有价值有深度的藏文化进行教学案例背景的改编;基于藏文化小学教学案例设计需要理论指导;在进行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时,可先进行访谈找寻学生难以理解的背景再进行改编,可能更符合学生的需要;可进行改编的文化背景来源非常丰富,如藏族天文历算学等。
宋健[10](2020)在《小学五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几何直观能力是学生的必备数学能力之一,其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复杂问题,更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为更具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了解其几何直观能力现状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内容包括两方面:划分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水平;分析五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现状,并根据学生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培养建议。围绕以上研究内容,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测验法、专家评分法、数据统计分析法。通过分析相关文献,界定几何直观能力的定义,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分析几何直观能力的三维度。依据认知发展理论、直观化五级水平将三维度分别划分为感知、辨认、解析、类比四个水平。再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及学生实际情况,自编测试卷,对三所小学252名刚升入六年级的学生进行测试。而后,由赋值组成员对测试题各指标进行难度赋值,结合学生的作答情况,利用SPSS21.0进行数据差异分析。经分析得到结论:(1)大多数学生已经达到几何直观能力的辨认水平,仍有11%的学生处于感知水平。(2)学生在各维度上的表现存在显着差异,“利用图形分析问题”维度表现最好。“形成图形的认识”维度表现较差。(3)学生在各指标上的表现存在显着差异,学生在“会画基础图形”、“用图形表征实际问题”、“用图形思考问题并形成解题方向”表现好。在“用符号表示图形”、“用图形进行运算”、“用图形表示数量关系”表现较差。(4)通过对各指标的具体分析发现,学生解决综合性较强的几何直观问题的能力较弱;对于同一问题,面对陌生情境,利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意识较差;学生积累的几何素材较少,不能灵活处理几何问题。(5)男、女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存在显着差异,男生优于女生,同时,在差异分析中发现,男生在三个维度的表现均优于女生。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教学建议:提供多样化问题情境,教师适度示范讲解;提高几何直观知识间的相关性,有针对的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积累几何素材,鼓励大胆思考。
二、科研项目绘图请用SmartDraw(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研项目绘图请用SmartDraw(论文提纲范文)
(1)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1.1 研究问题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架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3到6年级小学生“科学探究观”的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的背景、问题和意义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实践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科学 |
2.1.2 科学探究 |
2.1.3 科学探究观 |
2.1.4 学习进阶 |
2.2 科学探究的内容 |
2.2.1 科学教育文件中对科学探究内容的论述 |
2.2.2 教育学者对科学探究内容的论述 |
2.3 国内外对科学探究观的调查研究 |
2.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3.3 小结 |
2.4 国内外关于学习进阶的相关研究 |
2.4.1 国外对学习进阶的相关研究 |
2.4.2 国内对学习进阶的相关研究 |
2.4.3 小结 |
3 理论基础 |
3.1 科学探究观的理论框架 |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3 显性化、反思性、活动化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
4 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思路 |
4.3 研究方法 |
4.3.1 文献法 |
4.3.2 问卷法 |
4.3.3 访谈法 |
4.3.4 横向研究法 |
5 三到六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观的调查 |
5.1 调查目的 |
5.2 研究工具 |
5.2.1 调查问卷简介 |
5.2.2 调查问卷的评分标准 |
5.3 调查问卷的效度、信度测试 |
5.3.1 调查问卷的效度 |
5.3.2 调查问卷的信度 |
5.4 施测过程 |
5.5 调查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
5.5.1 三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5.5.2 四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5.5.3 五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和分析 |
5.5.4 六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5.5.5 三到四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观的进阶情况分析 |
5.5.6 四到五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观的进阶情况分析 |
5.5.7 五到六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观的进阶情况分析 |
5.5.8 三到六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观的整体进阶情况分析 |
5.6 典型学生的访谈 |
5.6.1 理解水平高的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5.6.2 理解水平中等的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5.6.3 理解水平较差的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5.6.4 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观的发展水平 |
6.1.2 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观的进阶发展情况 |
6.2 问题和建议 |
6.2.1 主要问题 |
6.2.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科学探究观问卷 |
附录二 原始数据统计结果 |
附录三 访谈实录 |
致谢 |
(3)基于云平台的核安全异构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4 结构安排 |
第2章 方法与技术基础 |
2.1 架构模式选择 |
2.2 前端技术框架 |
2.3 后端技术框架 |
2.4 Web服务器 |
2.5 数据库技术 |
2.5.1 MySQL |
2.5.2 Redis |
2.5.3 HDFS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核安全异构数据统一存储与检索 |
3.1 异构数据存储方案设计 |
3.2 异构数据存储方案实现 |
3.3 异构数据跨库检索功能实现 |
3.3.1 数据跨库检索流程 |
3.3.2 基于B+树索引的检索效率优化 |
3.4 基于RBAC的数据权限管理 |
3.5 功能测试 |
3.5.1 基本功能测试 |
3.5.2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完备度校验方法与实现 |
4.1 校验方案设计 |
4.2 校验功能实现 |
4.2.1 核数据文件的自动分析与数据入库 |
4.2.2 核数据覆盖完整度校验功能开发 |
4.3 功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核安全异构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架构设计 |
5.2 负载均衡方案设计 |
5.2.1 单机部署方案 |
5.2.2 分离部署方案 |
5.2.3 集群部署方案 |
5.3 系统部署与测试 |
5.3.1 分离部署方案测试 |
5.3.2 集群部署方案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5)应用皓骏(Hawgent)动态数学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 |
七、研究创新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积件 |
(二)数学表征 |
(三)数学多元表征 |
(四)数学多元表征学习 |
二、动态数学软件相关研究概述 |
(一)常用动态数学软件概述 |
(二)皓骏动态数学软件研究概述 |
(三)研究概述简评 |
三、立体几何教学研究概述 |
(一)立体几何的内容结构 |
(二)立体几何教学研究现状 |
(三)研究概述简评 |
第3章 应用皓骏动态数学软件设计立体几何积件的策略及案例 |
一、皓骏的简介与特点 |
二、应用皓骏积件的策略及案例 |
(一)多元表征联系策略及应用案例 |
(二)时间空间接近策略及应用案例 |
(三)表征变式一致策略及应用案例 |
第4章 应用皓骏积件辅助立体几何的教学实验研究 |
一、教学实验方案 |
(一)实验假设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变量 |
(四)实验方法与过程 |
(五)实验材料 |
二、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 |
(一)前测基本情况 |
(二)后测基本情况 |
三、实验班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一)问卷基本情况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四、个别访谈情况 |
五、对教师的调查结果分析 |
六、实验结论 |
第5章 应用皓骏积件辅助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课例研究 |
一、引言 |
二、实录及评析 |
(一)导入片段实录与评析 |
(二)新授片段实录与评析 |
(三)结束片段实录与评析 |
三、《球的体积》教学设计 |
四、专家点评 |
五、学生反馈 |
第6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STEAM教育理念下高中美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难点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STEAM教育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STEAM教育发展的国外研究现状 |
2.1.2 STEAM教育发展的国内研究现状 |
2.2 高中美术教育发展的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教学目标方面 |
2.2.2 教学内容方面 |
2.2.3 教学方法方面 |
2.2.4 教学评价方面 |
2.3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
2.3.1 STEAM概念及特点 |
2.3.2 美术教学设计相关理论 |
第三章 STEAM理念下高中美术课程的设计 |
3.1 高中美术实施STEAM理念指导的课程及其意义 |
3.1.1 高中美术课程的特性 |
3.1.2 高中美术的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 |
3.1.3 STEAM理念是落实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
3.2 STEAM理念下高中美术课程学科整合设计的一般模式 |
3.2.1 课程整合是STEAM理念的最重要特征 |
3.2.2 高中美术课程在学科整合语境中的特殊性 |
3.2.3 STEAM理念下高中美术课程学科整合设计的价值取向 |
3.2.4 STEAM理念下高中美术课程学科整合策略 |
3.3 STEAM理念下高中美术课程一般模式设计 |
3.3.1 核心素养视角下STEAM项目式学习模式的价值分析 |
3.3.2 基于STEAM的高中美术课程一般模式与流程 |
第四章 “汉字设计师的成长之旅”课程单元设计与实施 |
4.1 “汉字设计师的成长之旅”课程单元设计的准备阶段 |
4.1.1 单元内容选定 |
4.1.2 单元目标规划 |
4.1.3 单元知识跨学科地图 |
4.1.4 学习者分析 |
4.2 “汉字设计师的成长之路”课程单元的设计阶段 |
4.2.1 教学资源设计 |
4.2.2 教学支架设计 |
4.2.3 教学活动设计 |
4.2.4 教学评价设计 |
4.3 “汉字设计师的成长之路”课程单元活动的实施 |
4.3.1 “当代汉字设计发展概览”活动的实施情况 |
4.3.2 “优秀设计师的创意方法探秘”活动的实施情况 |
4.3.3 “创作有风格的设计作品”活动的实施情况 |
4.4 “汉字设计师的成长之路”课程单元活动的研究总结 |
4.4.1 调查问卷的结果 |
4.4.2 自评、互评和教评的结果 |
4.4.3 听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的价值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地下空间中时间压力下寻路线索对于行人行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虚拟现实技术在寻路领域研究现状 |
1.3.2 导向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2 影响寻路行为因素分析 |
2.1 寻路空间认知过程 |
2.1.1 空间信息与空间知识 |
2.1.2 空间寻路认知模型 |
2.2 寻路线索 |
2.2.1 显示定向信息 |
2.2.2 隐式信息 |
2.2.3 社会因素 |
2.3 寻路策略 |
2.4 时间压力 |
2.4.1 时间压力引起的生理反应机制 |
2.4.2 时间压力对线索搜索与处理行为的影响 |
2.4.3 时间压力对决策行为的影响 |
2.5 个体空间能力差异 |
2.5.1 空间能力及其个体差异 |
2.5.2 空间能力的测量 |
2.6 本章小结 |
3 虚拟现实技术可行性验证实验设计与实施 |
3.1 实验方法 |
3.2 实验场景 |
3.2.1 实地场景的选取 |
3.2.2 虚拟交互系统的开发 |
3.3 实验被试选取 |
3.4 实验设备 |
3.5 实验任务与说明 |
3.6 实验变量 |
3.7 实验流程 |
3.7.1 实验一(Real Environment)流程 |
3.7.2 实验二(Virual Environment)流程 |
3.8 本章小结 |
4 虚拟现实技术可行性验证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实验统计结果描述 |
4.1.1 被试空间能力测试统计 |
4.1.2 视频分析数据统计分析 |
4.1.3 语言数据统计分析 |
4.2 实验结果分析 |
4.2.1 寻路任务表现分析 |
4.2.2 物理寻路行为分析 |
4.2.3 寻路认知过程分析 |
4.3 凯德地下停车场导向系统现存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5 时间压力下寻路线索对寻路行为影响实验 |
5.1 研究假设 |
5.2 实验被试选取 |
5.3 实验设计 |
5.3.1 实验路径设计 |
5.3.2 时间压力的施加 |
5.4 实验场景与设备设置 |
5.5 实验流程 |
5.6 本章小结 |
6 时间压力下寻路线索对寻路行为影响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6.1 无时间压力组任务平均完成时间 |
6.2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统计结果 |
6.3 单因素线索的影响(S,L 和 C) |
6.4 多因素线索交互影响 |
6.4.1 导向标识存在时照明与行人的影响(S,S-L,S-C,S+L,S+C) |
6.4.2 行人存在时标识与照明的影响 |
6.4.3 照明存在时导向标识与行人的影响(L,L-S,L-C,L+S,L+C) |
6.5 假设验证讨论 |
6.5.1 假设一验证讨论 |
6.5.2 假设二验证讨论 |
6.5.3 假设三验证讨论 |
6.6 地下寻路空间设计意见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方向感自评问卷 |
附录B 空间转向测试 |
附录C 实际与虚拟场景中被试各类寻路线索出现频次占9类总线索的频次百分比 |
附录D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外部可视化与图画抽象性对绘图学习策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2.1 理论意义 |
2.2 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绘图学习策略 |
1.1 绘图学习策略的概念 |
1.2 绘图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 |
1.3 绘图学习策略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 |
2 可视性对绘图学习策略的影响 |
2.1 外部可视化对绘图学习策略的影响 |
2.2 内部可视化对想象策略的影响 |
2.3 外部可视化和内部可视化对学习的影响比较 |
3 图画抽象性对绘图学习策略的影响 |
3.1 图画的抽象水平 |
3.2 具体图对绘图学习策略的学习效果影响 |
3.3 抽象图对绘图学习策略的学习效果影响 |
3.4 具体图和抽象图在思维加工水平上的差异 |
3.5 绘图学习策略图画抽象性对知识类型的学习效果 |
4 绘图学习策略的理论解释 |
4.1 绘图建构生成理论 |
4.2 认知负荷理论 |
4.3 双重编码加工理论 |
4.4 多媒体学习理论 |
5 眼动在绘图学习策略中的应用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 |
1 问题提出 |
2 研究框架 |
第三章 外部可视化对绘图学习策略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方法 |
2.1 被试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设计 |
2.5 实验程序 |
2.6 实验统计 |
3 实验结果 |
3.1 绘图学习策略和想象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
3.2 JOL判断 |
3.3 心理努力与任务难度的差异分析 |
3.4 想象自评情况 |
4 讨论 |
4.1 不同图画抽象性下绘图学习策略和想象的学习成绩 |
4.2 不同图画抽象性下绘图学习策略和想象对JOL的影响 |
4.3 不同图画抽象性下绘图学习策略和想象对认知负荷的影响 |
5 小结 |
第四章 绘图学习策略的图画抽象性对学习不同类型知识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方法 |
2.1 被试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设计 |
2.5 实验程序 |
2.6 实验统计 |
3 实验结果 |
3.1 绘图学习策略的图画抽象性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成绩 |
3.2 JOL判断 |
3.3 认知负荷的分析 |
3.4 学习动机 |
4 讨论 |
4.1 绘图学习策略的图画抽象性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效果 |
4.2 绘图学习策略的图画抽象性对认知负荷的影响 |
4.3 绘图学习策略的图画抽象性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五章 绘图学习策略图画抽象性对文本学习的影响:来自眼动研究的证据 |
1 前言 |
2 实验方法 |
2.1 被试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设计 |
2.5 实验程序 |
2.6 实验统计 |
3 实验结果 |
3.1 绘图学习策略的图画抽象性对文本学习的测试成绩 |
3.2 绘图学习策略的图画抽象性对文本学习的眼动指标 |
4 讨论 |
4.1 绘图学习策略的图画抽象性对文本学习的行为结果分析 |
4.2 绘图学习策略的图画抽象性对文本学习的眼动结果分析 |
5 小结 |
第六章 总讨论 |
1 绘图学习策略的外部可视化和图画抽象性对学习的影响 |
2 绘图学习策略的图画抽象性对知识类型和认知负荷的影响 |
3 绘图学习策略的图画抽象性对学习动机和学习判断的影响 |
4 绘图学习策略的图画抽象性对学习过程注意投入的影响 |
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6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七章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前测材料 |
附录2 学习材料 |
附录3 测试材料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其实践研究 ——以甘肃省甘南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基于藏文化研究藏区小学数学教育的需要 |
二、藏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
三、小学数学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 |
四、完善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实践操作 |
第二章 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节 文化 |
第二节 藏文化 |
第三节 民族数学 |
第四节 文化法的数学课程 |
一、文化法的数学课程需遵循的五个原则 |
二、文化法的数学课程需具备的三个要素 |
第五节 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
一、小学教学内容可选择的依据 |
二、藏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可选择的依据 |
三、藏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来源 |
第六节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第三章 研究问题的表述 |
第四章 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研究概况 |
一、文化对数学教与学的作用 |
二、基于文化的数学课程 |
第二节 国内研究概况 |
一、少数民族数学教育 |
二、藏区数学课程 |
第五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课堂实录法 |
四、访谈法 |
第六章 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素材选择 |
第二节 教学案例的具体设计 |
一、位置 |
二、小小设计师 |
三、万以内数的认识 |
四、时、分、秒 |
五、亿以内数的认识 |
六、计算工具的认识 |
七、条形统计图(1) |
八、条形统计图(2) |
九、历算中的四则运算 |
十、历算中的数字异名 |
第七章 学生调查问卷及教师访谈分析 |
第一节 学生调查问卷反馈及分析 |
第二节 教师访谈分析 |
第八章 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实践及其分析 |
第一节 条形统计图(1)的实践 |
一、课堂实录基本信息 |
二、课堂有效性评价 |
三、作业的布置及反馈分析 |
第二节 条形统计图(2)的实践 |
一、课堂实录基本信息 |
二、课堂有效性评价 |
三、学生作业的布置与反馈分析 |
第三节 综合课堂观察分析 |
一、学生学习维度观察结果分析 |
二、教师教学维度观察结果分析 |
三、课程性质维度观察结果分析 |
四、课堂文化维度观察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关于实际教学后对学生访谈的分析 |
第九章 分析与结论 |
第一节 理论教学案例总结与分析 |
第二节 实践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第十章 回顾与展望 |
第一节 存在的不足 |
第二节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位置”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的教学设计 |
附录二 “小小设计师”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
附录三 “万以内数的认识”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
附录四 “时、分、秒”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
附录五 “亿以内数的认识”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
附录六 “计算工具的使用”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
附录七 “条形统计图(1)”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
附录八 “条形统计图(2)”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
附录九 “藏族历算中的四则运算”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活动教学案例设计 |
附录十 “藏族历算中的数字异名”基于藏文化的数学活动教学案例设计 |
附录十一 条形统计图(1)课堂有效性评价量表 |
附录十二 条形统计图(2)课堂有效性评价量表 |
附录十三 藏族文化中的数学知识素材汇总 |
附录十四 学生问卷 |
附录十五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十六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十七 教师研讨部分主要讨论 |
(10)小学五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几何直观的研究 |
二、几何直观能力的研究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皮亚杰(J. Piaget)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二、霍弗(Alan Hoffer)的直观化能力五级水平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第五章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
一、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指标 |
二、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水平 |
三、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评方式 |
第六章 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分析 |
一、五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总体分析 |
二、五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水平的具体分析 |
三、五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教学建议 |
三、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科研项目绘图请用SmartDraw(论文参考文献)
- [1]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2]3到6年级小学生“科学探究观”的进阶研究[D]. 焦心心.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云平台的核安全异构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D]. 蔡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应用皓骏(Hawgent)动态数学软件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实践研究[D]. 甘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6]STEAM教育理念下高中美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孟众. 河北大学, 2020(08)
- [7]地下空间中时间压力下寻路线索对于行人行为影响研究[D]. 杨晓岚.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外部可视化与图画抽象性对绘图学习策略的影响[D]. 黄琼端.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9]基于藏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其实践研究 ——以甘肃省甘南藏区为例[D]. 拉毛草.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10]小学五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D]. 宋健.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