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健身格斗科学原理初探

太极拳健身格斗科学原理初探

一、太极拳健身技击科学原理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杨建英,冯香红,徐亚奎,杨建营[1](2022)在《太极拳套路分类交流探析——以交流比赛史为立足点》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普通大众在太极拳健身过程中技术标准不清晰问题,主要以太极拳的交流比赛史为立足点,重点剖析了太极拳技术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受竞赛规则引领而导致的技术转型,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太极拳套路已分化成攻防技击型、健身养生型、艺术表现型3种类型,三者分别具有不同的技术标准;(2)在技艺交流过程中不应采用统一的规则,而应该建立分类交流的模式;(3)对3种类型的太极拳套路应分别按照"定势工整、动作流畅、攻防明确""定势工整、动作流畅、利于健身"以及现行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规定的技术要求这3个标准进行评判。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具有不同习练目的的太极拳练习者确立不同的技术标准,可避免因标准混淆、张冠李戴而造成的问题。

张长念[2](2021)在《《实践论》《矛盾论》思想与太极拳实践的互证与参研》文中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求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作《实践论》《矛盾论》思想与太极拳实践之间的互证与相互参研的价值。在概论《实践论》《矛盾论》主要观点以及太极拳基本拳理和技术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实践论、认识论与太极拳拳理、套路、功法、推手、技击技术体系实践进阶之道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在太极拳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实践论》的真理性。阴阳对立统一是太极拳的根本法则,阴阳相反相济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太极拳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认识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对于练习太极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冯香红,杨建英,杨建营[3](2021)在《“一个主体,两个分支”的太极拳发展格局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使太极拳发展抓住时代赋予的新机遇,走出当前的困境,首先分析了武术主管部门主抓的太极拳和民间拳师开展的太极拳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太极拳整体发展"一个主体,两个分支"的新格局。"一个主体"即追求"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的太极拳主脉;"两个分支"即健身养生类太极拳、艺术展现类太极拳。前者的具体发展策略是首先实现现代转型,然后立足于青少年群体打造精品赛事,并进入专业院校和各级普通学校,成为专业课程和学校武术的主打内容;后者的具体发展策略是分别以健身养生和艺术表现为立足点,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使其真正服务于大众健身和艺术审美的需要。

张长念,张长思[4](2021)在《偏异与回归:高校太极拳教学模式反思》文中提出高校是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武术现代转型"扣错第一粒扣子"的偏失和西方体育教学思想的藩篱当中,高校太极拳教学日加偏离和异化。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思辨等方法,对当前高校太极拳教学进行分析与反思。在指出高校太极拳教学模式存在偏误的基础上提出回归策略:立足于通过传承武术技击文化的修炼路径达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定位,教学目标涵括健身修心、技击防卫、文化传播3个方面。还原太极拳修炼的基本技术体系,构建将功法和推手融入套路教学,体现太极拳传统文化和理念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上,坚持围绕核心技术,注重劲力练习;讲解实战用法,注重对抗练习;强化专项体能,注重功法练习。教学评价方面,依据育人思想,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依据教育目标,确立合理的评价内容;依据太极拳教学实际,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

薛文传,杨建营,徐亚奎,李煦,杨建英[5](2021)在《健身养生太极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走访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太极拳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理论上提出"健身养生太极拳"这一区分竞技、传统太极拳的概念及健身养生太极拳的技术标准,建立起"功法—单式—套路—健康推手"这一符合健身养生要求的技术体系。最后针对太极拳健身养生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建议包括练拳时应基于生理特点,遵循静、动态技术的特点及运动规律;优化实施路径,固定培养教练模式、分站式针对性教学。

魏程程[6](2020)在《太极拳技术体系的历史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化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生机与挑战,国际化的交流日益加深。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也在这种交融中不断的提升。国际化交流在社会各个领域日益增多。其中不乏有文化的输出,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更是在交往过程中相互认识的一种手段。我国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全球化的形势下也承载着对外传播与对外发展的使命。太极拳从创拳开始就蕴含了传统哲学,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并在几百年的传承演变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承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太极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时代的要求,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喜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承载传统文化的太极拳,这项运动的热情也是只增不减,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加大对太极拳的技术体系及理论文化的研究,以便太极拳更好的传播交流,使外国友人通过学习太极拳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以此来增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太极拳自创拳以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顺应社会的需求不断改变自身的技术体系,在太极拳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众多影响太极拳发展的因素,太极拳要想更好的发展更快的适应时代就要找到这些问题并进行解决。本文将从太极拳技术体系在历史中的演变过程入手,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每一个时期太极拳及技术体系发展的因素进行梳理分析,对太极拳技术体系的各组成部分进行梳理,从多个方面剖析太极拳技术体系发展变化,纵观太极拳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化过程,及每一个时期的历史特征,找到每个时期促进太极拳技术体系发展变化的因素,及太极拳的变化形式,通过分析总结出太极拳技术体系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得出太极拳技术体系的发展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太极拳技术体系从明清时期的类长拳性技术动作体系发展到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基本技术动作为主,多种流派太极拳套路共同发展的形式,再到太极拳技术体系以基本技术动作为主多种表现形式共同发展的模式。太极拳技术体系是太极拳的骨架,也是整个太极拳运动的核心部分,脱离了技术体系太极拳将不复存在,因此太极拳要想更好的发展,首先要建设好技术体系这个骨架,才能使太极拳在快速发展变换的世界里更好的顺应这种变化。才能使太极拳在这个文化繁荣的时代里脱颖而出,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在完整且完善的技术体系支撑下太极拳才能更好的对外交流对外宣传,对外传播传统文化,并且在面对外国文化的冲击下依旧可以保持传统文化的本源,使太极拳的变化始终不会偏离太极拳本质特征。让太极拳这一项拳术永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的被继承发展,使太极文化更加繁荣昌盛。

张国良[7](2020)在《竞德、逐智、争力 ——尚武的三个维度之研究》文中指出尚武贯穿于中国武术的历史发展之中,深深影响武术人的技艺提升、武德修为、人生态度等,是与“崇文”相对的客观性存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尚武不仅是近代中国摆脱羸弱、实现强健的动力源泉,而且也是当下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力量之源。源于前轴心时代到轴心时代的尚武(军事、国家治理),韩非子以“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进行了概括。轴心时代尚武(军事、国家治理)的“德”、“智”、“力”三种文化形态不仅成为后世基本范畴和文化母题,而且也深深影响了尚武意识形态和文化实践。基于此,本研究以尚武为对象,运用文化史研究方法,从“竞德”、“争力”、“逐智”三个维度,对应于“武”之“止戈”、“持戈”及其“持/止”张力的智慧化调适,提炼内在逻辑、行为特征和互动关系,梳理其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以此回应社会尚武认知的单维性,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践,助力于中国梦的实现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第一,轴心时代“武”的“德、智、力”文化内涵,蕴含着后世“武”的文化基因。一方面,在文武逻辑辩证的框架中,于学理上将“武”演绎为“武力”的“张”、“弛”而尽显“智慧”,渗透于中国政治、军事实践之中。例如,国家治理的“外儒内法”特征,其“儒”是“德”,其“法”是“力”,其“内”“外”组合体现为“智”。军事实践的“兵儒合流”特征,以“兵”体现“力”,以“儒”彰显“德”,以“合”追求“智”。另一方面,将尚武具体化为文化新系统。“德”对“师出有名”的注重、表现为“象征性打击、有限度打击”等,“智”以“以破求全”而实现胜利成果转化的“代价最小化”、追求“强己弱敌”之效及其优劣强弱态势的转化,“力”则注重“武备”“武风”“武艺”等战备物质基础的建设。第二,尚武具有“竞德、逐智、争力”三个维度的文化结构。尚武(军事、国家治理)的“德、智、力”文化基因,被武术细化为人与人的伦理、技术互动关系后,不仅以“竞德”方向性伦理的规定、“逐智”优化性策略的倡导、“争力”提升性技术的基础,型构了“力技术+德伦理+智策略”三维一体的尚武文化实践新系统,而且还将三维一体的尚武深入到“练以成人”的文化实践之中,形成了由德之竞、技之争、双修之逐智组成的“德技双修”文化特征,交织为“武德与功夫”两大主题,变奏为“武”之“持戈”与“止戈”二元对立的平衡。第三,“竞德”更多是对强者“止戈”的期待。它的内在逻辑既规定了“武”的方向,也从“动作方式、力度、速度、幅度”对武术技术文化进行了多元化规制、在攻防效果上实现由打人而“放人、制人”的转变、在思维方式上确立由打败人到服人的新目标,还将商周敬祖之德改造以祖师信仰而为“武”之方向性提供正当性来源,最终形成了祖师信仰、制度安排、武技践行组成的三维一体的暴力治理文化形态。第四,“逐智”既是弱者智慧也是强者的艺术。它以兵家思维策略和道家智慧生成了“武”的配置优化性和向内求证性逻辑;其技术表征既表现为强者和弱者的方法之“巧”、动作视觉效果的“诈”,也将尚武“逐智”外显为强者和弱者的“指东打西”以及“拳打人不知”和“以小打大”三重技术境界,内隐于暴力冲突情境中“打”与“不打”的适度转换、“打”之良性结果的控制及其“打而不伤”所获得的“象征资本”;其冲突互动是对看似不可调和的“持戈”与“止戈”二元对立进行平衡和调适。第五,“争力”更多是弱者“持戈”的追求。其内在逻辑是实力的提升;其技术文化系统是以劲力训练为主线,内化为提高打击力、追求周身一家的完整性,外化为提高抗击打力、提高对手劲力感知力和敏感性;其冲突互动是身心二元的同时“争力”过程,是在暴力情境“有人/无人”的预设中克服冲突性紧张与恐惧、锻炼“敢打性胆气”和“必胜性胆气”。第六,在“竞德、逐智、争力”中,贯穿其中的主旋律是保持“德/力”的合理张力。尚武的“德/力”张力,一方面形成了武术“力实践、德话语”文化系统,并以“竞德”统一武术拳种流派的“家族相似性”,保持武术文化的统一性、传承性,以不同的“逐智”、“争力”促进武术拳种流派的百花齐放,使武术文化呈现为个体性、多样性。另一方面,“德/力”张力也影响了尚武的方向性规定、优化性配置、实力性提升,决定其强者更为注重“竞德”、弱者更为倾向“争力”、强弱者均有或止戈与持戈智慧性运用的发展方向,对武术人“消费武术”的方式、“自我意识”的形成及其“练以成人”发挥了助力作用。

张振华[8](2020)在《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研究 ——以民国五人太极拳着作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身体知识是中国传统科学知识中极富生命力的部分。太极拳是一种历史悠久、开展广泛、传统理论研究充实的身体活动,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传统身体知识。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从太极拳实践中获取、得到验证并应用于太极拳的实践。它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显着不同于近现代科学中的相关知识。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重在探索实现健身、技击功能的身体运动机制,并且这种探索在身体机能、身体构成的层面上拓展和深化,从而形成了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系统。身体与运动的密不可分和健身、技击功能指向性,是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的显着特点。民国时期的太极拳着作更加具体、通俗、系统地总结和阐释了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同时这种传统知识前所未有地和科学发生了联系。本研究在可见的民国太极拳书籍中选取与论题关系密切的陈微明、胡朴安、向恺然、徐震、郑曼青五位太极拳家的着作进行深入剖析,同时结合太极拳的实践经验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性了解,力图梳理和展现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的内容与特点,并分析了五拳家着作中科学因素的具体情况。本研究整理、介绍了陈微明等五人及其相关着作的基本情况。论文以人物为中心、基本按照相关理论知识提出的时间顺序确定主体框架,分别研究了以下内容:1)陈微明、胡朴安走向系统的身体知识:体悟道家哲学的身体运动;“太极拳术十要”中的身体知识;以腹部为中心的运动;中正安舒与听劲感知:身体技击状态的培养;拳功传说:身体技击状态的可能性。2)向恺然以“圆运动”为核心的身体知识系统:身体的圆运动;十三势:不同身体运动趋势的包含;关于太极劲;太极拳呼吸:周身运转的气运动。3)徐震的“形-气-神”身体知识系统:“形-气-神”三层次身体观;“习惯”:身体的可塑性;“形”的改造;“气”的练习;“神”的调整。4)郑曼青的“阴阳-气”身体知识系统:“阴阳-气”的身体观;有关形体的认识;人与动物身体的比较;联想、想象与顿悟:理解身体和改变身体的思维方式;与身体有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对五人太极拳着作中的传统身体知识进行归纳和比较,认为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的性质是在运动过程中融合身心的经验性身体知识,它所呈现的并不是纯粹静态客观的、完全齐整逼真的身体图景。五人身体知识的具体内容之间,在时间关系上没有严格的积累、变革或发展的关系。五人身体知识的总结与阐发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实践和感悟,因此具有一定依附于人的点式分布特点。但是从五人身体知识的丰富性、系统性方面来看,又可见比较明显的发展脉络。太极拳研究者受到西方体育科学的研究思路影响,“太极拳运动是身体的运动,了解身体是基础和必要的”这一意识变得清晰起来。身体知识越来越被自觉地置于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地位而受到重视,除了对身体运动机制的探讨之外,五人对身体构成、身体机能等方面的认识也越来越充实。五人对身体知识的阐释愈加完整深入,理论化、系统化趋势明显增强,并且其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到近代科学因素。论文归纳了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的基本特点: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强调从自然哲学的层面和以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理解身体;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认为理想的身体是形与神的统一,太极拳是追求形神合一的手段;太极拳内省体察的练习方式决定了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作为经验知识的独特性;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具有独特的系统性;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与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强调对身体的动态性理解和把握;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呈现出一定的艺术属性;从思维方式、核心概念层面来看,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体现了中国传统身体知识的重要特点。论文对向恺然、徐震、郑曼青太极拳着作中与身体有关的近代科学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比较。认为民国太极拳研究者在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与近代科学相关知识关系的问题上,观点不尽一致。郑曼青、徐震积极使用近代科学知识阐释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但是他们科学素养有限并受到经验感悟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他们的研究很少能符合近代科学的规范,很难被纳入近代科学的范畴。以规范的近代科学形态衡量,民国时期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科学化进展情况并不理想,成果有限,并且其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当时中国自然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但是,本研究也反映出民国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与近代科学相关知识矛盾关系中包含的某些复杂情形: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与近代科学都具有求真的价值维度,但传统文化整体感悟的思维方式与近代科学分析实证的研究方法有明显的差异;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对太极拳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有可能转化为科学,但是经验知识本身并不同于科学的形态,两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存在巨大的困难;深入的太极拳实践是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得到理解和传播的基础,但是时代与社会的巨变在某种程度上使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失去了依托;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具有独立、自足的特点,其如何有效地走向科学化,是难以一时解决的课题。

周惠新[9](2020)在《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走进新时代,以太极拳为典型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以鲜活个案在国际传播中实现从“文化走出去”到“文化走进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华文化国际软实力、助力国家形象建构贡献应有力量等,是太极拳理应思考的时代命题。研究将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作为独立的“文化事项”加以命题和界定。在文化学、传播社会学、符号学、身体哲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网络民族志法、多元话语分析法、计算机(NVivo)辅助质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节点统计、概念提炼、话语分析、动态编码展示,对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阐释、历史进路、时代使命、现实困境及发展对策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实质是太极拳从技艺传播到跨文化对话的深度国际化传播,其主旨在于服务全人类健康生活的同时促进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实现和谐共存。2.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全球混融的历史过程,历经了国际交流、国际推广及跨文化传播三个相互交织阶段,稳步上升的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社会动力。3.基于传播学拉斯韦尔5W理论模式:目前,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传播者以国家外派各孔子学院、高校各文化交流中心的专业太极拳教师以及民间武术组织的太极拳拳师为主;传播内容以各式太极拳技术+中华传统文化为主;传播途径主要以人际传播、赛事传播、融媒体传播为主要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主体为海外中老年人、青少年学生、文化学者等;传播效果在体育健身服务、休闲健康生活引导等方面得到了国际各界的广泛认可。4.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使命有:第一,以柔传播为发展理念,阐释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觉;第二,以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方向,传播太极拳的健康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第三,以建设体育强国为己任,推进中华武术申奥进程,彰显文化自强。5.制约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在于:基于文化霸权的文化冲突、基于文化差异的符号误读、基于身体缺场的受众群体边缘化和小众化、基于传播失序的文化认同程度不高、基于软实力构建的服务意识欠缺等五个维度。6.根据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进路及其现实困境,其理论发展对策在于:(1)聚焦文化内涵,打造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战略高地;(2)消融符号冲突,彰显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中国印象;(3)凸显身体参与,提升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中的具身认知;(4)追求文化认同,实现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5)弘扬中华文明,助力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

周炫成[10](2020)在《当代传统武术技击弱化研究 ——以太极拳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饱含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典型拳种之一。太极拳名之为“拳”,“技击”(能力)定然是其重要的本质和价值所在。然而,当代太极拳传承更多侧重于其健身及养生的价值,太极拳的技击价值在传承过程中逐渐被淡化。从武术的视角审视,弱化了技击能力的太极拳传承定然是不完整的。环顾当下,传统武术技击弱化的趋势及由此引发的讨论甚嚣尘上,乃至超出武术界而泛化为社会热点。诚然,关于传统武术技击弱化的指向并非仅限于太极拳,但基于太极拳所负载的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当代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对太极拳技击能力的争论尤为热络,因此,选择太极拳作为探讨当代传统武术发展的视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从武术技击本质、太极拳技击弱化现状延伸到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在“传统武术”、“太极拳”、“技击”等相关概念阐读与铺垫基础上,大致围绕“太极拳技击”和“技击当代弱化”两维思路展开主题研究。“太极拳技击”部分借助太极拳起源,具体结合太极拳技击思想与太极拳技击实践层面来分析武术技击在太极拳传承和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交叉渗透,并肯定太极拳实为技击之拳,而非当代所认为的仅为养生之拳。“技击当代弱化”部分则通过例举太极推手、太极散手弱化现状以及太极拳传承发展中典型现象对其当代技击弱化的呈现进行力所能及的发掘与解读。当前太极推手比赛尚不能很好地展现太极拳技击要义,相当部分习练者停留于以推手训练为技击能力获取的手段。太极散手早己不公开传授,且出现一定异化,不再是曾经的技击模样。太极拳技击弱化是基于多方面原因综合之下的结果。首先,建国初“增强人民体质”背景下简化太极拳的推广普及,以及当代“全民健身”的导向,形成了大众普遍追求太极拳养生保健功能的价值取向,太极拳的技击性被淡化了,这是太极拳技击弱化的当代大环境。其次,从太极拳自身发展看,也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其技击属性彰显之处,主要如太极推手与太极散手分离发展、当代太极拳表演比赛注重动作外形脱离技击实战,以及太极拳自身传承中的自我弱化。再者,宏观上看,太极拳技击弱化也是整个武术发展场域作用的结果,包括社会环境及社会功能需求的变化,传统以来重文轻武思想的导向等。在太极拳技击弱化讨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凸显技击层面的当代太极拳传承路径。笔者认为,应当在社会上营造习武氛围,推广技击要义;注重平日苦练及动作技击深意;实战训练是掌握技击的必由之路;推广太极散手等实战对抗比赛;打破思想层面的禁锢;关注武术传承人的培养。

二、太极拳健身技击科学原理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极拳健身技击科学原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太极拳套路分类交流探析——以交流比赛史为立足点(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缘起
2 太极拳套路技艺交流的历史谱系
    2.1 20世纪前半叶:传统太极拳套路和新兴太极操并立
    2.2 20世纪后半叶:以大众健身为出发点创编的太极拳套路独领风骚
    2.3 21世纪前期:艺术表现型太极拳套路开始成形
3 太极拳套路分类交流设想
4 结 语

(2)《实践论》《矛盾论》思想与太极拳实践的互证与参研(论文提纲范文)

1《实践论》和《矛盾论》简析
2 太极拳文化述要
    2.1 太极拳拳理阐析
    2.2 太极拳技术体系
        2.2.1 太极拳套路
        2.2.2 太极拳功法
        2.2.3 太极推手
        2.2.4 太极拳技击
3 太极拳的实践观
    3.1 太极拳是身体的实践
    3.2 太极拳实践需要上升到理论
    3.3 太极拳理论回归实践
    3.4 太极拳实践进阶之道
4 太极拳的矛盾法则
    4.1 太极拳中的矛盾
    4.2 阴阳对立统一是太极拳的根本法则
    4.3 太极拳矛盾的特殊性
    4.4 太极拳的攻防核心
    4.5 太极拳练习的内因外因
5 以《实践论》《矛盾论》指导太极拳
6 结语

(3)“一个主体,两个分支”的太极拳发展格局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宏观发展层面太极拳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现实困境
2 太极拳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探析
    2.1 国家体育主管部门推广的太极拳存在的问题
    2.2 民间拳师主导的太极拳发展存在的问题
3 太极拳发展的整体规划:形成“一个主体,两个分支”的发展格局
    3.1 回归主脉,实现跨越——以“追求技击之道”的太极拳为核心实现体系化传承、文明化转型
    3.2 规划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之路,同时推进太极拳的演练形态向艺术领域进军
4 小结

(4)偏异与回归:高校太极拳教学模式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太极拳教育价值与目标定位
    1.1 高校太极拳教育价值:传承武术文化,助推素质教育
    1.2 高校太极拳教学目标:涵括健体修心、技击防卫、文化传播
2 高校太极拳教学内容:还原太极拳技术体系
    2.1 高校太极拳教学内容单一,“唯套路”问题严重
    2.2 构建将功法和推手融入套路教学,体现太极拳传统文化和理念的教学内容体系
3 高校太极拳教学方法:回归太极拳教学本体
    3.1 高校太极拳教学方法存在严重的“体育化”问题
    3.2 采用太极拳传统教学方法:核心技术、身体对抗和专项体能有机结合
        3.2.1围绕核心技术,注重劲力练习
        3.2.2 讲解实战用法,注重对抗练习
        3.2.3 强化专项体能,注重功法练习
4 高校太极拳教学评价:修正太极拳评价内容与方式
    4.1 高校太极拳教学评价的偏差与失当
    4.2 高校太极拳教学评价的修正策略:正观念,明内容,多途径
        4.2.1 依据育人思想,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4.2.2 依据教育目标,确立合理的评价内容
        4.2.3 依据太极拳教学实际,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
5 结束语

(5)健身养生太极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健身养生太极拳的提出
    1.1 为什么要提出健身养生太极拳
    1.2 什么是健身养生太极拳
2 健身养生太极拳内容与训练体系
    2.1 健身养生太极拳内容体系
    2.2 建立科学“功法—单式—套路—健康推手”训练体系
3 健身养生太极拳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练拳基于生理特点,遵循静态、动态技术运动规律
    3.2 优化实施路径,固定培养教练模式,分站式针对性教学

(6)太极拳技术体系的历史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技术体系
        2.1.2 太极拳技术体系
    2.2 研究综述
        2.2.1 太极拳技术体系历史演变的相关研究
        2.2.2 影响太极拳技术体系历史演变的因素研究
        2.2.3 太极拳技术体系的当代境遇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逻辑分析法
        3.2.3 访谈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太极拳的发展历程
        4.1.1 太极拳起源学说
        4.1.2 太极拳的传承脉络
    4.2 太极拳技术体系的历史演变
        4.2.1 长拳为基的太极拳雏形
        4.2.2 阴阳相结合,刚柔并济的新拳术—太极拳
        4.2.3 技术风格迥异的太极拳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4.2.4 建国后竞技太极拳的形成与发展
    4.3 推动太极拳技术体系发展的有利因素
        4.3.1 传承方式:推动技术体系多元
        4.3.2 社会需求:推动技术体系更新
        4.3.3 科学研究:推动太极拳技术体系的科学化
        4.3.4 文化发展:促进竞技太极拳技术体系完善
        4.3.5 时代影响:有利有弊的重要因素
    4.4 制约太极拳技术体系发展的不利因素
        4.4.1 武与功的分离,弱化太极拳技击
        4.4.2 拳理传承缺失,弱化太极拳内涵
        4.4.3 传与承不系统,弱化太极拳功能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附件1 太极拳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2 习练者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竞德、逐智、争力 ——尚武的三个维度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相关研究述评
        1.2.1 “尚武”、“尚武精神”内涵的研究
        1.2.2 “尚武”历史传承脉络的研究
        1.2.3 断代“尚武”研究
        1.2.4 “尚武”其它方面的研究
        1.2.5 武术中涉及“竞德、逐智、争力”的相关研究述评
        1.2.6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基本概念厘定
        1.3.1 尚武
        1.3.2 竞德
        1.3.3 逐智
        1.3.4 争力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之处
2 尚武之“竞德”
    2.1 逻辑生成:“止戈”对方向的规定
        2.1.1 轴心时代“竞德”文化基因的呈现
        2.1.2 以儒家为主的“德”本位王道思想规制
        2.1.3 “武”的方向规定性:尚武“竞德”的内在逻辑
    2.2 技术表征:技击原点旨趣中的“竞德”立场
        2.2.1 “进攻”的多元取径表现“德”之功效
        2.2.2 “防守”的多重表达凸显“德”之意象
        2.2.3 “控制”的境界追求表现“德”之愿景
        2.2.4 “展示”的功力注重寻绎“德”之路径
        2.2.5 器械的“柔化”取向表征“德”之理念
    2.3 冲突互动:尚武“竞德”的暴力规训
        2.3.1 祖师信仰为“竞德”方向规定性提供正当性来源
        2.3.2 制度安排为“竞德”方向规定性奠定合法性基础
        2.3.3 武技践行为“竞德”方向规定性进行实体化建构
3 尚武之“逐智”
    3.1 逻辑生成:“持戈/止戈”二元对立下配置的优化和向内求证
        3.1.1 轴心时代“逐智”文化基因的呈现
        3.1.2 兵家、道家“逐智”思维策略的文化植入
        3.1.3 “武”的配置优化性和向内求证性:尚武“逐智”的内在逻辑
    3.2 技术表征:技法内容特色中的“逐智”呈现
        3.2.1 动作内容设计时的“尚智求巧”
        3.2.2 外在风格特色上的“诡诈迷惑”
        3.2.3 内在劲力处理中的“明暗刚柔”
    3.3 冲突互动:尚武“逐智”的暴力优化
        3.3.1 外显层面:以“打”为价值旨归的“逐智”过程
        3.3.2 内隐层面:积累“象征资本”的“逐智”目标
        3.3.3 向内求证:对“持戈”与“止戈”二元对立的平衡
4 尚武之“争力”
    4.1 逻辑生成:“持戈”对实力的提升
        4.1.1 轴心时代“争力”文化基因的呈现
        4.1.2 墨家、法家尚武文化中“争力”的历史影响
        4.1.3 “武”的实力提升性:尚武“争力”的内在逻辑
    4.2 技术表征:技术目标表现中的“争力”维度
        4.2.1 “争力”表现出由“力量”到“劲力”的探求理路
        4.2.2 “争力”表现出由“敏感”到“迅速”的攻守惯习
        4.2.3 “争力”表现为“击打”与“抗击打”的功力竞逐
    4.3 冲突互动:尚武“争力”的暴力适应
        4.3.1 冲突前:多维度适应暴力互动情境
        4.3.2 冲突中:深度认知暴力互动情境
        4.3.3 冲突后:延续暴力互动情境形成应对“惯习”
5 尚武“竞德、逐智、争力”的内在关系与文化作用
    5.1 尚武“竞德、逐智、争力”的内在关系
        5.1.1 “竞德、逐智、争力”三者一致的根本理路
        5.1.2 “竞德、逐智、争力”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5.2 尚武“竞德、逐智、争力”的文化作用
        5.2.1 “竞德、逐智、争力”微观上促成武术文化元素特性
        5.2.2 “竞德、逐智、争力”宏观上型塑武术文化共同体
        5.2.3 “竞德、逐智、争力”影响武术人个体生命
6 主要结论
7 主要参考文献
8 附件
主要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经历
致谢

(8)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研究 ——以民国五人太极拳着作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
        1.2.1 对研究内容的界定与说明
        1.2.2 研究对象的选取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的确定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民国太极拳书籍文献整体状况的研究
        1.4.2 依托民国太极拳书籍展开的研究
        1.4.3 对民国太极拳家太极拳理论的研究
        1.4.4 关于中国传统身体观的研究
        1.4.5 民国太极拳理论的国外相关研究
    1.5 创新之处与研究意义
第2章 陈微明与胡朴安趋向系统的身体知识
    2.1 陈微明、胡朴安及其太极拳着作基本情况
    2.2 体悟道家哲学的身体运动
    2.3 “太极拳术十要”中的身体知识
        2.3.1 身法“四要”的内在依据
        2.3.2 关于“用意不用力”
        2.3.3 其它五要:协调不同运动关系以形成身体整体运动状态
    2.4 以腹部为中心的运动
    2.5 中正安舒与听劲感知:身体技击状态和能力的培养
    2.6 拳功传说:身体技击状态的可能性
第3章 向恺然以“圆运动”为核心的身体知识系统
    3.1 向恺然及其太极拳着作基本情况
    3.2 身体的圆运动
    3.3 十三势:不同身体运动趋势的包含
    3.4 关于太极劲
    3.5 太极拳呼吸:周身运转的气运动
第4章 徐震的“形-气-神”身体知识系统
    4.1 徐震与《太极拳发微》基本情况
    4.2 “形-气-神”三层次身体观
    4.3 “习惯”:身体的可塑性
    4.4 “形”的改造
        4.4.1 “和”的理念
        4.4.2 严谨精微的身法要求
        4.4.3 近代生理学知识的使用
    4.5 “气”的练习
    4.6 “神”的调整
第5章 郑曼青的“阴阳-气”身体知识系统
    5.1 郑曼青及《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基本情况介绍
    5.2 “阴阳-气”的身体观
    5.3 有关形体的认识
    5.4 人与动物身体的比较
    5.5 联想、想象与顿悟:理解身体和改变身体的思维方式
    5.6 与身体有关的科学问题
        5.6.1 科学之验证
        5.6.2 关于“劲与物理”
        5.6.3 治疗肺病的问题
第6章 结论
    6.1 民国五人太极拳着作与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
        6.1.1 民国五人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的比较与归纳
        6.1.2 民国五人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的演进问题
        6.1.3 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的基本特点
    6.2 民国五人太极拳着作与近代科学
        6.2.1 民国五人太极拳着作中的科学因素
        6.2.2 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与近代科学相关知识之间的矛盾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理论抽样
        1.3.4 信度效度检验
    1.4 研究设计思路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1.5.3 研究的可能创新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文献资料来源
    2.2 国外关于太极拳的研究
        2.2.1 域外太极拳文献分布情况
        2.2.2 域外太极拳文献研究的期刊分布
        2.2.3 国外太极拳研究的作者和科研团队情况分析
        2.2.4 国外太极拳研究热点和演变分析
    2.3 国内关于太极拳的相关研究
        2.3.1 国内关于太极拳研究的核心期刊、作者分布分析
        2.3.2 国内太极拳研究热点和演变分析
        2.3.3 国内太极拳前沿动态分析
        2.3.4 国内太极拳研究主题分析
    2.4 国外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2.4.1 国外跨文化传播文献研究高产机构/高被引机构分布
        2.4.2 国外跨文化传播文献研究的期刊分布
        2.4.3 作者分布
        2.4.4 国外跨文化研究热点分析
    2.5 国内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2.5.1 国内跨文化传播文献分布情况
        2.5.2 国内跨文化传播期刊分布
        2.5.3 国内跨文化传播高产机构与高被引机构分析
        2.5.4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作者知识图谱
        2.5.5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研究主题分析
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阐释
    3.1 跨文化的阐释
        3.1.1 文化的阐释
        3.1.2 跨文化的阐释
    3.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阐释
4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进路
    4.1 太极拳的国际交流
    4.2 太极拳的国际推广
    4.3 太极拳的跨文化传播
5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使命
    5.1 阐释太极拳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觉
        5.1.1 太极思想源于道家哲学
        5.1.2 太极拳礼蕴涵儒家美德
        5.1.3 太极拳技阐述释家智慧
    5.2 传播太极拳健康理念,坚定文化自信
        5.2.1 太极拳“治已病”
        5.2.2 太极拳“治未病”
        5.2.3 传递“大健康”理念
    5.3 推动武术申奥进程,彰显文化自强
        5.3.1 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5.3.2 促进“一带一路”发展
        5.3.3 加快武术入奥进程
6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6.1 基于文化霸权的文化冲突
        6.1.1 在宏观层面,文化霸权导致文化冲突
        6.1.2 在中观层面,传播方式的差异导致文化冲突
        6.1.3 在微观层面,自我文化优先意识导致文化冲突
    6.2 基于文化差异的符号误读
        6.2.1 精神符号误读
        6.2.2 器物符号误读
        6.2.3 制度符号误读
    6.3 基于身体缺场的受众群体边缘化、小众化
        6.3.1 “离身性”认知思维的局限
        6.3.2 “重心抑身”等传播理念的缺陷
        6.3.3 “灌输式”教学方法之弊端
        6.3.4 “意识语言”对传播话语权的制约
    6.4 基于传播失序的文化认同程度不高
        6.4.1 传播内容的失序
        6.4.2 传播语境的失序
        6.4.3 传播主体的不足
        6.4.4 文化他者的镜面映射
    6.5 基于软实力构建的服务意识欠缺
        6.5.1 缺少责任与担当
        6.5.2 缺少顶层设计
7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对策
    7.1 聚焦文化内涵:打造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战略高地
        7.1.1 身体模式上的健康之道
        7.1.2 社会模式上的礼仪之道
        7.1.3 行为模式上的中庸之道
        7.1.4 人格模式上的君子之道
    7.2 消融符号冲突:彰显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中国印象
        7.2.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器物符号
        7.2.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制度符号
        7.2.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精神符号
    7.3 凸显身体参与:对话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中的具身认知
        7.3.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具身性意蕴
        7.3.2 构建具身性传播思维: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
        7.3.3 培养具身性传播理念:从“重心抑身”到“身心合一”
        7.3.4 挖掘具身性教学方法:从“身体教育”到“身体对话”
        7.3.5 把握具身性传播话语权:从“意识语言”到“身体语言”
    7.4 追求文化认同:实现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
        7.4.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认同意涵
        7.4.2 认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
        7.4.3 认同“阴阳相济”的哲学观
        7.4.4 认同“意境神韵”的审美观
        7.4.5 认同“和合为本”的伦理观
    7.5 弘扬中华文明: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推国家形象构建
        7.5.1 中国国家形象的核心定位
        7.5.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推国家形象构建的价值意蕴
        7.5.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力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路径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动态编码示范图
附录2 信度检验表: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编码一致性比较查询
附录3 多元话语分析原始材料
附录4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及运动成绩
致谢

(10)当代传统武术技击弱化研究 ——以太极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太极拳名之为“拳”,“技击”是其重要的本质
        1.1.2 当代太极拳技击呈现明显弱化趋势
        1.1.3 技击传承是传统武术文化复兴的核心
        1.1.4 太极拳承载鲜明中国传统文化且具当代影响力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传统武术
        1.4.2 技击
        1.4.3 太极拳
    1.5 文献综述
        1.5.1 关于武术本质研究及技击弱化研究
        1.5.2 关于传统武术发展研究
        1.5.3 关于太极拳技击弱化方面研究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1.6.2.1 文献资料法
        1.6.2.2 实地考察法
        1.6.2.3 观察法
        1.6.2.4 比较分析法
        1.6.2.5 逻辑分析法
第2章 太极拳是技击之拳
    2.1 太极拳起源自陈家沟,因技击而扬名
    2.2 “内家”视野中的太极拳重技击
    2.3 太极拳创拳之初的基本势式来自于战争实践
第3章 太极拳经典论着载录诸多武术制胜原理
    3.1 经典太极拳论着
    3.2 太极拳制胜原理
        3.2.1 弱胜强,柔克刚
        3.2.2 知己知彼
        3.2.3 以静制动
        3.2.4 虚实结合,刚柔相济
        3.2.5 引进落空
第4章 当代太极推手及太极散手弱化现状分析
    4.1 太极推手概说
        4.1.1 太极推手比赛尚不能很好地展现太极拳技击要义
        4.1.2 习练者停留于以推手训练为技击能力获取的手段
    4.2 太极散手概说
        4.2.1 太极散手早已不公开传授
        4.2.2 当代太极散手出现异化
第5章 太极拳技击弱化自身归因
    5.1 当代过分追求太极拳养生保健之功能
    5.2 “增强人民体质”与“全民健身”导向下的太极拳淡化了其技击性
    5.3 太极推手与散手分离,印证了太极拳技击弱化
    5.4 当代太极拳表演比赛过分注重动作外形,脱离实战技击
    5.5 太极拳自身发展演变中存在技击弱化
        5.5.1 传统武术习练者流失,且技击追求减弱
        5.5.2 太极拳传承出现偏差致使技击弱化
        5.5.3 太极拳流派派生削减技击性
    5.6 传统武术尤其是太极拳训练方式存在对抗不足现象
第6章 太极拳技击弱化场域归因
    6.1 历史发展大势所趋
        6.1.1 冷兵器时代成为过去式
        6.1.2 当代武术的体育功能凸显
    6.2 社会功能需求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6.2.1 技击不再是唯一追求
        6.2.2 传承环境限制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
    6.3 历史以来重文轻武(禁武)的思想禁锢
第7章 建议
    7.1 营造习武社会氛围,推广技击要义
    7.2 注重平日苦练以及动作技击深意
    7.3 实战训练是掌握技击的必由之路
    7.4 推广太极散手等实战对抗性比赛
    7.5 打破思想层面的禁锢
    7.6 关注武术传承人的培养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四、太极拳健身技击科学原理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太极拳套路分类交流探析——以交流比赛史为立足点[J]. 杨建英,冯香红,徐亚奎,杨建营. 体育与科学, 2022(01)
  • [2]《实践论》《矛盾论》思想与太极拳实践的互证与参研[J]. 张长念.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1(12)
  • [3]“一个主体,两个分支”的太极拳发展格局探析[J]. 冯香红,杨建英,杨建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1(06)
  • [4]偏异与回归:高校太极拳教学模式反思[J]. 张长念,张长思.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1(03)
  • [5]健身养生太极拳研究[J]. 薛文传,杨建营,徐亚奎,李煦,杨建英. 体育学刊, 2021(01)
  • [6]太极拳技术体系的历史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 魏程程.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4)
  • [7]竞德、逐智、争力 ——尚武的三个维度之研究[D]. 张国良.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8]太极拳的传统身体知识研究 ——以民国五人太极拳着作为中心[D]. 张振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7)
  • [9]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D]. 周惠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当代传统武术技击弱化研究 ——以太极拳为例[D]. 周炫成. 扬州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太极拳健身格斗科学原理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