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四川纺织科技》总目录

2001年《四川纺织科技》总目录

一、2001年《四川纺织科技》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马江丽[1](2017)在《文物保护科技领域高被引论文的统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的15份核心期刊文物保护科技方向的高被引论文,统计分析基金论文、发文时间、关键词、发文作者工作机构等各评价指标,结合文献计量学及定量分析方法,管窥中国文物保护科技研究人员的研究动态,探究文物保护科技发展历程中的几大关键性的研究聚焦点。通过分析,从文物材料及制作工艺、文物劣化机理及保护方法、文物保存环境、文物保护材料研究、考古科技研究、互联网技术应用等方面,简要进行了研究聚焦点的归纳和提炼。

孙丹丹[2](2015)在《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语运动的开展,我国进入现代辞书出版时期。自此以来,我国现代汉语知识辞书发展走过了百年历程,出版了汉语知识辞书11080多部。如果加上汉语语文辞书和外语辞书,已达2万多部。从出版规模看,我们可以算得上辞书大国了。然而,我国还不是辞书强国。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及文化建设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辞书强国梦”。因此关于汉语辞书编纂出版问题和发展对策的研究越来越迫切。为了探讨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对策,需要回顾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现代化演进过程,总结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并藉此分析我国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汉语知识辞书研究的意义,知识辞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主要阐述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现状、理论材料以及研究方法。第三章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在引进国内外主要的知识辞书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参照已有辞书理论和知识辞书信息库中的知识辞书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现代汉语知识辞书简约分类体系。第四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简介。我们把进入现代出版时期的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起步期(1912-1948),转折期(1949-1977),繁荣期(1978-2000),新世纪(2001-2012)。第五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辞书内部世界、语言世界、辞书外部世界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六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我国知识辞书经历了由起步期草创既成、随着建国后辞书出版政策的变化而转折、逐步走向繁荣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时期的进步都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的。汉语知识辞书理念由朦胧到清晰、类型从无到有、品种由少到多、理论由粗浅到成熟、体例由略到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七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探索。本文主要从学术界、出版社、教育机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李凤鸣[3](2011)在《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民歌在历代民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文献记载所涉及的地域更加广泛,各种刻本、抄本的民歌集更是不计其数。今流传下来的清代民歌集不下三十种。在这三十多种民歌集中,反映女性爱情婚姻、生活等内容的女性民歌占很大比重。由于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清代女性民歌集问世,因而对清代女性民歌的研究很少有人涉及。即使涉及,也只是把它作为清代民歌中的一部分,仅作简单的介绍与评价。故笔者认为,对清代女性民歌的内容、抒情主人公、艺术价值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传统节日——七夕节举行乞巧活动时所演唱的乞巧歌,因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参加乞巧的主要成员都是未婚女性,反映女性爱情婚姻、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代表了当时女性的心声。男性参与乞巧歌词的编写,也使得反映当时重大事件的内容成为乞巧歌的一部分。作为节令歌,反映乞巧节仪式的内容也成为乞巧歌必不可少的内容。由于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国以前乞巧歌在产生的背景、内容、抒情主人公、艺术价值等方面存在着异同,本文立足于文献学,以文本分析法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本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介绍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相关文献及其产生的背景。第二章从内容、形式因素和曲调特征三方面论述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作品异同。内容方面,主要从爱情婚姻、生活情趣、物产职业和历史传说四方面来论述;形式因素,主要从句式程式化和用词个性化两方面来论述;曲调特征,主要从曲调种类及特征两方面来论述。第三章从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与言说方式两方面来论述二者在抒情主人公方面的异同。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比较,主要表现为男、女抒情主人公的异同;言说方式的比较,主要体现在独白与对话的异同。第四章从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比较二者的艺术价值。审美特征的比较,主要表现为构思、情感、意象和语言方面的异同;表现手法的比较,主要表现为赋、比兴手法的异同。第五章从社会功能与社会价值两方面来论述民前乞巧歌对清代女性民歌的继承;从思想和表现手法方面论述民前乞巧歌对清代女性民歌的创新。

苏俊[4](2008)在《低剂量辐射对HMW-GS基因转化小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主要有两方面研究内容:1.用剂量为0.5KRad、1.0KRad和1.5Krad的γ射线照射孕穗期的小麦,开花期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HMW-GS 5+10亚基基因导入小麦;2.用剂量为0.5KRad、1.0KRad、2.0KRad和5.0KRad的软γ射线照射小麦幼胚后诱导愈伤组织,恢复培养后用基因枪法导入HMW-GS5+10亚基基因。目的是利用辐射与遗传转化相结合的方法,将优质蛋白亚基HMW-GS5+10基因导入小麦中改良其品质,同时研究低剂量辐射对遗传转化的影响,确定促进小麦遗传转化的活体和幼胚的适宜照射剂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13个基因型的幼胚进行培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分化率和培养力均存在基因型差异,而各基因型的出愈率差别不大。农大718、龙麦29和龙麦8培养力较高,是较理想的转化试材。三种外植体(幼胚、幼穗和成熟胚)培养效果表明,幼胚、成熟胚的出愈率基本相同,高于幼穗,且差异达极显着。分化率差异较大,高低趋势为幼胚>幼穗>成熟胚,培养力大小为幼胚>成熟胚>幼穗。可见幼胚是较理想的遗传转化外植体,但选择何种外植体作为试材还应考虑试验条件,取材方便与否等因素。以龙辐麦8、龙辐819、龙麦29、东大718、K1122和K234品种(系)的幼胚为试材,在三种培养基上(MS、2MS和B5)进行培养力的研究。6个品种(系)在三个培养基上的诱导率在93.98%~100%之间;在MS培养基上6份材料的平均分化率为26.7%,2MS培养基上为18.3%,而在B5培养基为1.7%。综合出愈率、分化率情况,对以上6个品种进行幼胚的离体培养,最适宜培养基为MS培养基。软γ射线照射后对愈伤组织增重量有影响,0.5KRad照射的愈伤组织增重量与对照差异不大,且随照射剂量的加大愈伤组织增重量呈递减趋势。龙麦29、龙辐819、农大718和龙辐麦8四个品种的幼胚辐射后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上,第14-16天左右出现增重量峰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愈伤组织重量呈递减趋势,随着剂量增加愈伤组织增重逐渐下降。超微结构观察表明软X射线照射小麦幼胚产生的愈伤组织会产生核膜断裂、质壁分离、线粒体空泡化、液泡数增多变大等现象,且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其变化更明显。从形态和功能上分析辐射能够打破细胞自身防卫封闭系统,有利于外源基因导入。利用基因枪法将HMW-GS5+10亚基基因导入愈伤组织中,在照射剂量为0.5和1.0 KRad的软γ射线照射幼胚的处理中有4株经PCR和PCR-Southem杂交检测证实该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试验结果证实,转基因植株均为经过低剂量辐射处理得到的,且转化率明显高于对照;对照及其它辐射处理均没有获得转化植株。经SDS-PAGE电泳分析,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HMW-GS5+10亚基基因的龙辐麦8号和龙辐麦10号中,已在3株小麦中有HMW-GS5+10亚基基因的蛋白表达,经PCR和PCR-Southern杂交证实,目的基因已整合到这3株小麦基因组中。龙辐麦10号转化率为1.95‰;龙辐麦8号转化率为6.51‰。这3株小麦的照射剂量分别是:龙辐麦10号1株,剂量为1.0KRad;龙辐麦8号2株,剂量为0.5KRad。由此可认为,对小麦进行低剂量的辐射处理可提高其遗传转化率。低剂量辐射处理促进遗传转化的适宜剂量大致为:用γ射线照射孕穗期植株剂量为0.5KRad-1.0KRad;用软γ射线照射幼胚为0.5-1.0KRad。转基因品系除目的基因性状表达外,其它农艺性状也产生变化,主要是由于目的基因整合位点的随机性及基因间互作造成的。对转HMW-GS5+10基因的品系进行品质分析,其沉淀值、稳定时间、延伸性和面积较受体有较大提高。对转HMW-GS5+10基因的转基因品系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均具有5亚基和10亚基,从蛋白质水平证实目的基因的表达。

徐文修[5](2008)在《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当前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和国际化进程,给新疆农业与农村经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农业生产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巨大冲击。本文应用数理分析、经济学分析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1949-2005年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绿洲耕作制度演变的驱动因子,深入研究了影响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和关键技术,并对各个农作区未来耕作制度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为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合理优化的耕作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自1949年以来,新疆农业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农业生产结构逐渐向种植业产值比重减少、畜牧业、林业产值比重增加的趋势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粮、经、饲“三元”结构体系仍未建立。作物布局形成以棉花、小麦为主、玉米为辅,蔬菜、甜菜、油料、果用瓜不断增长的新格局。新疆粮食总产量经历了缓慢增长、波动徘徊、直线上升及波动上升四个发展阶段,从1983年开始彻底改变了新疆粮食长期以来依靠外调的历史,由缺粮省转变为富余省,自1987年起,新疆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保持在400kg以上,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棉花生产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波动徘徊和快速增长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其单产、总产、播种面积位均居全国首位。新疆复种指数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由1949年的103.6%发展到2006年的113.41%,而且种植模式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新疆农田培肥制度由解放初期的主要依靠土地轮歇及施用粪肥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苜蓿轮作和草田轮作,进而发展到以施用化肥为主的农田培肥制度。对推动耕作制度演变因子的研究表明:政策因素是推动耕作制度演变的间接驱动力,每次政策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农民行为、进而影响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推动耕作制度改革与之相适应;科学技术进步、物质投入水平的提高是促进作物产量增加的主要动力,而作物产量的提高为农业结构调整、促进耕作制度演变提供了重要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价格、比较优势直接影响着作物种植的规模,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推动耕作制度的演变。本研究揭示了连作棉田土壤养分、微生物的变化趋势:随着棉花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速效钾呈下降趋势: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累的残膜数量越多;随棉花连作年限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总量呈减少趋势,而且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朝着不利于作物养分吸收的方向发展,即土壤微生物区系从高肥的“细菌型”土壤向低肥的“真菌型”土壤转化。系统分析的结果明确了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调整优化目标与方向:首先,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将在保障新疆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新疆畜牧业发展的力度,不断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适当降低种植业产值比重,逐渐改变新疆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的初级水平。其次,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和棉花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多元结构转变,逐步使饲料作物生产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为发展农区畜牧业提供饲料保障。第三,畜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则是坚持草原畜牧业、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肉、毛、乳品生产和畜产品加工,实现新疆畜牧业产业化突破性进展,使畜牧业成为我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吕芳[6](2008)在《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保定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突显;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混乱,适合经济开发的地区在大力开发,不适合经济开发的地区也在大力开发;在发展导向上,把缩小区域差距定位于缩小GDP的差距,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缺乏考虑。在这种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一个重要构想,被称为规划纲要中的一大”亮点”,这个构想便是主体功能区划。它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从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角度,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而后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这项工作量大面广、错综复杂、政策性强,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考虑自然状况、又要兼顾人文社会,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本文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省级规程,结合保定市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以及资源条件,运用国内外研究现有的理论和方法,尝试在保定市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上做了一些探讨。全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1)主要对主体功能区划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2)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地域分异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反规划”理论五种理论构成了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3)从概念探讨的角度,对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解析,并介绍了四类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内容。(4)主要阐述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原则与基本方法。(5)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案例地保定市进行了实证研究,将其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适宜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五种功能区,但某些评价单元目前限制或开发的特征不明显,这样的地区本次在划分之外,令其自然发展,待以后时机成熟后逐步划入。(6)从总结讨论的角度,对论文主要工作和得出的一些基本结论进行了总结,对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冯秀斌[7](2008)在《高效降解涕灭威菌株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利用农药特别是化学农药来防治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的病虫草害是保证粮食增产和稳产的必要手段,随之而来的农药污染便成为摆在我国环境保护方面最大的问题。加强农药的生物降解研究、解决农药对环境及食物的污染问题,是人类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在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对农药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所选用的目标化合物涕灭威是国内氨基甲酸酯农药中使用量较大、毒性最高的一种农药。它具有较大的水溶性,能够随水迁移,并且在地下水和和河流中已经发现了它的存在。因此,筛选对涕灭威有降解能力的菌株及生物修复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试验应用富集培养法从使用涕灭威多年的甘薯田土壤中筛选出了对涕灭威具有较高降解能力的三株菌株,分别对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和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进行了菌株种属鉴定,测定生长最优条件,并进行了相关的固定化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筛选出了对涕灭威具有较高降解能力的菌株TB26、TB52和100-8;培养方式、外加氮源条件和耐药度对菌株的生长和降解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2利用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菌株TB26和TB52鉴定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属Klebsiella sp.,菌株100-8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p.。经过生长条件优化,TB26的最优生长条件为:麦芽糖:蛋白胨=1:1,pH=9.0,35℃:TB52的最优生长条件为:D-果糖:氯化铵=1:1,pH=7.0,35℃;100-8的最优生长条件为:D-果糖:脲=2:1,pH=5.0,35℃。3菌株经过固定化处理后,大幅提高菌株对环境的pH、温度和降解目标物浓度的耐受能力,提高菌株的降解率。

朱栋梁[8](2005)在《我国学术期刊创国际学术名刊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学术期刊作为反映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只有把创办国际学术名刊作为第一要务,才能很好地履行它的社会职责,承担起及时准确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重任。 学术期刊是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学术团体、机构的出现,为便于人们进行学术交流而产生的,有其内在特征和特殊作用,其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范围。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学术期刊反映的内容愈来愈窄小,小到一个学科分支,小到某一研究方向,甚至是某一研究点。我国学术期刊虽然只有短短200余年的历史,但其发展有鲜明的时代、区域和学科特点。国外学术期刊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大批有世界影响的国际学术名刊,并具有显着的特征。而相比之下,我国学术期刊还存在参与国际竞争意识不强,经营与管理工作欠科学,学科的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凸现不够,经济基础薄弱和编辑关键人才缺乏等主要问题。因此,我国学术期刊创办国际学术名刊,既要彻底解决把创办国际学术名刊作为第一要务这样的认识问题,又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切实可行地制订推出科学精品、创建品牌栏目的措施。此外,还要紧紧抓住加入WTO这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借助WTO这个国际化的大舞台,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向我国学术期刊的流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整体实力,凸现地域特征和学科优势,增强其竞争力,从而实现加速发展速度,加快走向国际学术名刊的步伐这一目标。 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既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提出了大量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我国学术期刊创国际学术名刊问题的研究目标,就是探寻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与运动规律。这是一个有待开发的理论研究领域。对本课题的研究,本人在参阅他人相关研究成果和对有关材料进行整合分析的基础上,从分析国际学术名刊的显着特征和查找我国学术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从改革对策、推出科学

二、2001年《四川纺织科技》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四川纺织科技》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文物保护科技领域高被引论文的统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高被引论文的选取
2 高被引论文的计量统计及指标分析
    2.1 基金项目统计
    2.2 时间计量
    2.3 关键词共现
    2.4 机构分布
3 文物保护科技研究热点分析
    3.1 文物材料、质变机制及保护研究
    3.2 博物馆保存环境
    3.3 文物保护材料研究
        3.3.1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材料
        3.3.2 可移动文物保护材料
    3.4 考古科技研究
    3.5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3.6 预防性保护相关研究
4 结论

(2)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1.1 小辞书 大民生
        1.1.2 辞书出版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建设
        1.1.3 辞书出版是一个国家话语权的体现
        1.1.4 辞书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1.1.5 辞书出版是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1.1 建立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1.2.1.2 总结经验 找出规律
        1.2.1.3 分析知识辞书出版的影响因素
        1.2.1.4 探讨知识辞书发展对策
        1.2.2 研究思路
        1.2.2.1 理论驱动
        1.2.2.2 摸清家底
        1.2.2.3 找出问题
        1.2.2.4 提出对策
        1.2.3 研究方法
第2章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
    2.1 知识辞书系列化
        2.1.1 知识辞书系列化
        2.1.2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内容
    2.2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状况
        2.2.1 知识辞书系列化理论的研究
        2.2.2 知识辞书系列化状况的研究
        2.2.2.1 辞书系列化现状的研究
        2.2.2.2 辞书系列化历史的研究
        2.2.3 知识辞书系列化建设的研究
    2.3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理论和材料
        2.3.1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理论原则
        2.3.1.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3.1.2 系统观
        2.3.1.3 辞书类型学理论
        2.3.2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材料
第3章 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3.1 国外主要的辞书分类学说
    3.2 国内主要的辞书分类学说
    3.3 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3.3.1 普及型与学术型知识辞书
        3.3.2 大型、中型、小型知识辞书
        3.3.3 单科、多科、百科、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3.3.4 单语、双语、多语知识辞书
第4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简介
    4.1 汉语知识辞书起步期
        4.1.1 单科知识辞书
        4.1.2 多科知识辞书
        4.1.3 百科知识辞书
        4.1.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2 汉语知识辞书的转折期
        4.2.1 单科知识辞书
        4.2.2 多科知识辞书
        4.2.3 百科知识辞书
        4.2.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3 汉语知识辞书的繁荣期
        4.3.1 单科知识辞书
        4.3.2 多科知识辞书
        4.3.3 百科知识辞书
        4.3.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4 汉语知识辞书的新世纪
        4.4.1 单科知识辞书
        4.4.2 多科知识辞书
        4.4.3 百科知识辞书
        4.4.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第5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
    5.1 辞书内部世界
        5.1.1 辞书研究影响知识辞书编纂出版
        5.1.2 知识辞书类型理论影响辞书的策划与编纂出版
        5.1.3 知识辞书编纂理念影响知识辞书编纂出版
    5.2 语言世界
        5.2.1 汉语汉字类型特征影响汉语知识辞书类型和结构
        5.2.2 语文文字发展的影响
        5.2.3 语言文字研究的影响
    5.3 辞书外部世界
        5.3.1 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
        5.3.2 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政策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3 国家辞书出版政策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4 政治因素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5 政治家对辞书出版的影响
        5.3.6 出版社的意志
        5.3.7 读者需求影响
        5.3.8 辞书编纂出版人才影响辞书出版
        5.3.9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辞书出版发展
第6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
    6.1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意识增强
        6.1.1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理念不断提高
        6.1.2 汉语知识辞书出版规划意识不断增强
    6.2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渐趋繁荣
        6.2.1 汉语知识辞书出版数量增多
        6.2.2 汉语知识辞书品种类型增多
        6.2.3 汉语知识辞书体例结构由粗略到详细
        6.2.4 汉语知识辞书分众化趋势明显
第7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探索
    7.1 学术界有所作为
        7.1.1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问题
        7.1.2 正确处理理论借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7.1.3 加强汉语知识辞书理论创新
        7.1.4 加强辞书评论工作
    7.2 出版社有所作为
        7.2.1 加强资源建设和技术革新
        7.2.2 重视辞书用户调查
    7.3 教育机构有所作为
        7.3.1 加强辞书用户教育
        7.3.2 加快培养辞书学专业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相关文献及其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相关文献
        一、清代女性民歌文献
        二、民前乞巧歌文献
    第二节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产生的背景比较
        一、政治背景
        二、社会文化背景
        三、艺术背景
        四、文人的态度
第二章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作品比较
    第一节 内容比较
        一、爱情婚姻方面
        二、社会生活方面
        三、物产职业方面
        四、历史传说方面
    第二节 形式因素比较
        一、句式程式化的异同
        二、用词个性化的异同
    第三节 曲调特征比较
        一、曲调种类不同
        二、曲调特征不同
第三章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抒情主人公比较
    第一节抒情主人公形象分析
        一、女性抒情主人公
        二、男性抒情主人公
    第二节 抒情主人公的言说方式
        一、独白的异同
        二、对话的异同
第四章 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艺术价值比较
    第一节 审美特征比较
        一、构思
        二、情感
        三、意象
        四、语言
    第二节 表现手法比较
        一、赋之比较
        二、比兴之比较
第五章 民前乞巧歌对清代女性民歌的继承与创新
    第一节 民前乞巧歌对清代女性民歌的继承
        一、对女性民歌社会功能的继承
        二、对女性民歌社会价值的继承
    第二节 民前乞巧歌对清代女性民歌的创新
        一、思想创新
        二、表现手法创新
结语
附录一:各地乞巧歌辑录
附录二:各地乞巧歌曲谱
参考文献
后记

(4)低剂量辐射对HMW-GS基因转化小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1.1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进展
        1.1.2 小麦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1.1.3 高分子谷蛋白(HMW)基因的遗传及与品质的关系
        1.1.4 辐射诱变对作物遗传转化的影响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质粒的构建
    2.3 质粒转化方法
        2.3.1 花粉管通道法
        2.3.2 基因枪转化法
    2.4 转基因植株检测
        2.4.1 植株叶片全DNA的提取
        2.4.2 PCR扩增
        2.4.3 POR—Southern杂交
    2.5 HMW-GS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测定
        2.5.1 HMW-GS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提取
        2.5.2 蛋白分离
3 结果和分析
    3.1 基因枪法转化小麦的研究
        3.1.1 组织培养的基因型效应
        3.1.2 低温处理的培养效果
        3.1.3 不同外植体的培养效果
        3.1.4 不同培养基的培养效果
        3.1.5 照射后愈伤组织重量的变化
        3.1.6 辐射处理后愈伤组织的超微结构的变化
        3.1.7 基因枪转化5+10基因的植株再生及PCR检测
        3.1.8 PCR—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
    3.2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小麦
        3.2.1 γ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品种结实率的影响
        3.2.2 T_1代SDS—PAGE电泳检测导入目的基因
        3.2.3 T_2代PCR扩增检测导入目的基因
        3.2.4 T_2代PCR—Southern杂交检测目的基因
    3.3 转基因品系农艺性状的分析
    3.4 转基因品系品质性状的分析
4 讨论
    4.1 关于转基因后代的性状多样性问题
    4.2 照射后结实率、愈伤重量及超微结构变化
    4.3 低剂量辐射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4.4 基因枪转化法中辐射剂量的选择
5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图版Ⅳ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成果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5)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状况
    2.2 国内研究状况
    2.3 小结
第三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现状特征
    3.1 新疆农业资源状况
    3.2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3.3 新疆耕作制度区域类型划分及其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
    4.1 农业生产结构演变趋势
    4.2 耕地面积演变趋势
    4.3 新疆粮食、棉花播种面积、总产演变趋势
    4.4 全疆作物布局演变趋势
    4.5 全疆复种指数、种植模式变化趋势
    4.6 农田培肥制度的变化趋势
    4.7 新疆畜牧业发展变化趋势
    4.8 小结
第五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驱动因子分析
    5.1 政策因素是推动耕作制度演变的间接驱动力
    5.2 市场是影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作物种植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
    5.3 比较优势是种植业生产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5.4 科学技术进步推动耕作制度的变革
    5.5 物质投入水平的提高是促进农作物产量增加的物质基础
    5.6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
    6.1 新疆棉花生产现状及地位
    6.2 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6.3 棉田长期连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6.4 新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6.5 小结
第七章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调整优化的发展对策
    7.1 新疆耕作制度优化调整指导思想及原则
    7.2 新疆绿洲耕作制度的调整优化方向
    7.3 各农作区耕作制度优化调整发展的对策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6)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保定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主体功能区划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主体功能区划理论基础
    2.1 地域分异理论
        2.1.1 地域分异理论的发展
        2.1.2 地域分异理论的内涵
    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2.2 生态经济学的内涵
    2.3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3.1 空间结构理论的演变发展
        2.3.2 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2.5 “反规划”理论
3 主体功能区划内涵及类型
    3.1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
        3.1.1 内涵
        3.1.2 内涵解读
    3.2 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3.2.1 优化开发区
        3.2.2 重点开发区
        3.2.3 限制开发区
        3.2.4 禁止开发区
4 主体功能区划分原则和方法
    4.1 划分原则
        4.1.1 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原则
        4.1.2 合理开发与有序发展原则
        4.1.3 现状与远景结合原则
        4.1.4 科学客观合理原则
        4.1.5 国土部分覆盖原则
    4.2 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方法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2 各指标项的计算和评价
        4.2.3 功能区的初步划分
        4.2.4 功能区的辅助划分
        4.2.5 方案的集成
5 市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以保定市为例
    5.1 保定市域概况
        5.1.1 社会经济条件
        5.1.2 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
    5.2 保定市域主体功能区划分
        5.2.1 基本评价单元的确定
        5.2.2 各指标项的选取和评价
        5.2.3 主体功能区的初步划分
        5.2.4 主体功能区的辅助划分
    5.3 保定市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5.3.1 优化开发区
        5.3.2 重点开发区
        5.3.3 适宜开发区
        5.3.4 限制开发区
        5.3.5 禁止开发区
6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发表论文

(7)高效降解涕灭威菌株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涕灭威使用现状
    2 涕灭威在环境中的归趋
        2.1 涕灭威在土壤中的归趋
        2.2 涕灭威在水中的代谢
        2.3 涕灭威在生物体中的代谢
    3 微生物降解农药综述
    4 菌株鉴定
        4.1 生理生化鉴定
        4.2 16S rDNA鉴定
    5 生物修复
        5.1 菌液处理
        5.2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6 论文研究的立题意义
第一章 高效降解涕灭威菌株的筛选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土壤
        1.2 仪器和试剂
        1.3 高效降解菌的选育
        1.4 降解特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分离与筛选
        2.2 降解特性
    3 讨论
第二章 菌株鉴定及生长条件优化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仪器和试剂
        1.3 高效降解菌的鉴定
        1.4 菌株最适生长条件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鉴定
        2.2 菌株生长条件优化
        2.2.1 最适碳源与氮源选择
        2.2.2 最适碳氮比选择
        2.2.3 最适pH值选择
        2.2.4 最适温度选择
    3 讨论
第三章 涕灭威降解菌株固定化细胞的降解特性研究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仪器和试剂
        1.3 固定化球制备
        1.4 不同条件对降解率影响
        1.5 土镶中涕灭威的提取及测定
        1.6 不同处理对土壤中涕灭威的降解
    2 结果与分析
        2.1 固定化球制备
        2.2 不同条件对降解率影响
        2.2.1 初始pH值对降解率的影响
        2.2.2 培养温度对于降解率的影响
        2.2.3 涕灭威浓度对于降解率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土壤中涕灭威的降解
    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8)我国学术期刊创国际学术名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中文关键词
英文摘要
英文关键词
引言
    0.1 选题背景和依据
    0.2 主要内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0.3 研究目标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学术期刊的定义、内在特征和特殊作用
    1.1 学术期刊的相关概念及定义
    1.2 学术期刊的内在特征
    1.3 学术期刊的特殊作用
第二章 国际学术名刊
    2.1 国际学术名刊的提出
    2.2 对部分国际学术名刊和我国着名学术期刊的选析
    2.3 国际学术名刊的显着特征
第三章 我国学术期刊要把创办国际学术名刊作为第一要务
    3.1 我国学术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我国学术期刊创办国际学术名刊的基本对策
第四章 我国学术期刊的根本出路是推出科学精品
    4.1 学术期刊应以实现最佳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4.2 科学精品的基本特征
    4.3 编辑要有强烈的精品意识
    4.4 出版科学精品需要培养大批编辑关键人才
第五章 品牌栏目是构建学术期刊特色的核心
    5.1 品牌栏目的内涵与属性
    5.2 品牌栏目的定位及其创立
    5.3 对我国学术期刊品牌创立的展望
第六章 从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看国际学术名刊的创建
    6.1 学术期刊特色化
    6.2 学术期刊地域化与学科化
    6.3 学术期刊电子化与科技化
    6.4 学术期刊国际化与规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成果
    附录二 论文原创性声明
后记

四、2001年《四川纺织科技》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文物保护科技领域高被引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 马江丽.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7(06)
  • [2]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D]. 孙丹丹. 鲁东大学, 2015(07)
  • [3]清代女性民歌与民前乞巧歌的比较研究[D]. 李凤鸣. 西北师范大学, 2011(04)
  • [4]低剂量辐射对HMW-GS基因转化小麦的影响[D]. 苏俊.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5]新疆绿洲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D]. 徐文修.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6]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保定市为例[D]. 吕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7]高效降解涕灭威菌株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D]. 冯秀斌.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8]我国学术期刊创国际学术名刊问题研究[D]. 朱栋梁.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7)

标签:;  ;  ;  

2001年《四川纺织科技》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