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域网在广播电台的应用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沈宇平,李钢,周燕[1](2019)在《AOIP技术在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基于IP方式的高质量音频流传输基础,AOIP技术具备低延时、高保真、无损不压缩特点,该技术因此被广泛用于音频工作站虚拟声卡、播控系统信号监控等领域。基于此,文章将简单介绍AOIP技术,并深入探讨AOIP技术在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中的应用,希望研究内容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一定启发。
刘斌[2](2018)在《AOIP技术在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和数字技术融合发展趋势下,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也逐渐从过去的模拟化、数字化转变为如今的数字IP网络化,其中AOIP技术作为数字化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融合典范,在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中得到了广泛且有效的应用,本文对AOIP技术在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
周星宇[3](2018)在《广播电台制播网络系统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作为国家党政喉舌的广播电视媒体在来势汹汹的新媒体攻势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广播电台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制播网络系统是广播中心系统的核心板块,它承担着日常节目制作、编排、播出和管理的相关流程,对今后广播电台往融合媒体方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传统的单制播软件已经很难满足日益灵活的制播需求,急需探索出一种较为全面的多制播软件系统来应对。同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颁布,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已经上升到了立法阶段,制播网络系统必须把相关等保系统考虑在内。论文从实际工作出发,以苏州广播电台制播网络系统建设为例,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设计了最适合的网络结构。开发RCS接口程序,简化日常工作流程,实现双制播软件单广告业务系统的应用模式。开发电视广告接口,实现电台与电视台广告业务的兼容。建设基于AoIP技术的内网慢录系统,节省外围设备、降低施工难度,提高了录制效率。在信息安全部分,加入IMC、IDS和堡垒机,并对交换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进行优化配置。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应用了两套不同的安全隔离网闸,满足了在不同网络安全域之间的数据交换需求。最后,对整个系统中工作站软件进行功能测试,验证了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建成后的制播网络系统运行高效而稳定,很好的贯彻了“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十二字方针。为广告创收立下了汗马功劳,给苏州台进一步繁荣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李巍[4](2018)在《计算机局域网在广播电台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计算机局域网在广播电台中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作用,本文就计算机局域网在广播电台应用进行细致化的分析,进一步促使广播电台工作人员明确计算机局域网系统化应用和定时维修、局域网升级改造的的重要性,为广播电台的高水平信息化技术创建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何晓娟[5](2018)在《信息化管理在广播电台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广播电台各类事务开展和信息技术发展形成了大量档案,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在广播电台档案管理事务中,信息化技术不断应用其中,面对信息化建设发展,只有不断建立规范规范制度发展档案信息化管理才可以实现档案管理事务的飞跃。本文分析中主要讨论广播电台档案管理事务开展,从信息化管理入手进行分析,先讨论存在问题,进而提出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一、信息化管理在广播电台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计算机技术发展影响了社会各方面,各
俞灵灵[6](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徐俊[7](2017)在《基于信息融合的用户收听日志分析与融媒体广播应用设计的研究》文中认为茶与水融合,人儿品:一人是寂,两人有味,三人是趣。理论与实践参差错落,领域学科覆盖:一二领域韵味深沉,三五领域品味色彩,六九领域融味精致。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光明日报2014]。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专门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没有物质,就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源,就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就什么都没有意义[Oettinger1965]。作为三大资源之一的信息,对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具有深远的影响。面对如此丰富且独立成体系的信息,如何才能高效地进行信息处理,分析信息的内在结构与内涵规律,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信息融合IF(Information Fusion)。媒体资源(Media Resources)作为信息领域基本的研究对象,是从资源的角度对媒体及其本身所存在的状态给予的重新认识与高度概括。综合利用各类有效的信息融合技术来提高媒体资源本身的质量、增强媒体信息的利用效率成为媒体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主要研究方向。媒体资源的多元化融合作为信息融合领域的重要方面,移动互联网应用作为融媒体广播应用的重要基础,这两者相结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探讨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将信息融合理念引入广播领域媒体资源的多元化融合,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1.借鉴信息融合理论中“态势评估”理念,结合地质学中地质断层的概念,提出数据断层的理论体系,并基于数据断层的数据融合算法完成了上海“动感101”频率用户收听日志的态势评估。2.借鉴信息融合理论中“状态转换”理念,结合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提出了数据融合的主成分转换方法,进行多元、多变量状态简化为较少综合变量描述状态的转换,并完成了对“动感101”用户收听日志的分布式主成分转换方法的运用和模型验证。3.借鉴信息融合理论中“效能评估”理念,结合物理学和分子动力学中的“能量”和“碰撞”概念,构建了数据对象融合的能量和碰撞模型和基于能量与碰撞的效能评估方法,并运用于用户收听日志中媒体资源融合的效果优化。4.借鉴信息融合理论中“想定设计”理念,提出了针对融媒体广播应用的“基于融合想定的设计”方法,并应用到上海广播全媒体融合平台@Radio的采集、汇聚、分发、安全等板块的具体设计中,勾画出上海融媒体广播“多源采集、内容共享、多媒体制作、跨媒体分发”的融合想定蓝图。本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是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实际项目支持下进行的,并取得了三方面的重点突破:1.首次借鉴军事学领域的“信息融合”理论来探索广播媒体资源的融合问题,提出了基于数据断层的态势感知和态势评估体系、基于主成份分析的状态转换方法、基于能量碰撞的数据对象融合体效能评估过程和基于融合想定设计的融媒体广播应用平台建设模式,形成了探索广播媒体资源融合的新方法、新思路。2.首次比较全面完整地提出数据断层理论体系,理清了宏观数据断层和微观数据断层、原生数据断层和次生数据断层、结构性数据断层和内容性数据断层、数据显断层和数据隐断层、数据间断层和数据内断层等的层理关系,成为至今为止最为详尽的数据断层理论体系架构表述。3.首次比较全面地描述上海融媒体广播应用的融合想定设计架构,分别从“制订完整、统一的融合方案”、“注重媒体产品的内容建设”、“实现用户的综合服务与开发能力”和“加大对技术的投入”等方面就建设“融媒体广播应用”明确了任务,细化了目标。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实践,能够从信息融合的角度对广播领域所积累媒体资源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探索相关的逻辑、路径、模式和策略,为传统广播领域本身的深化,以及向新媒体融合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思路,具有很强针对性、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左抒杭[8](2017)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广播:现状、问题及出路》文中认为移动互联网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移动性、便携性见长的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最依赖的移动终端,与之相适应的是各种各样借助互联网生存的媒介,其中就包括网络广播,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让网络广播拥有了即时性、便携性、多元性、创新性等等新优势。从媒介演化史的角度来看网络广播,从有线广播、无线广播到今天作为新新媒介的“两微一端”,广播的生生不息仰仗了科技提供的硬件载体和技术支持,也得益于不断追求主观能动性与选择权的广播受众,还受惠于运营模式的不断革新,尤其是在网络广播的发展过程中对PUGC、UGC等资源的利用,让网络广播成为了新时期的播客和微电台,网络广播与微信的结合更是让网络广播探索出全新的盈利模式。但是在这一系列的发展变革中,网络广播遭遇了诸多难题:节目资源版权问题、媒介特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逐渐模糊化的问题、媒介使用者难以维系的问题、传播内容碎片化和受众碎片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等等,在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前,网络广播如何有针对性地化解危机成为了当务之急。
徐方,傅瑛[9](2012)在《计算网格环境下的广播电台音频制播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媒体行业的许多节目制作需要大量的计算工作,这需要一些高性能的计算机来处理.而利用网格技术,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性能.主要讨论在广播电台音频制播系统中使用网格计算带来的好处.
余竹敏,管海建[10](2012)在《广播电台多网模式下多媒体信息的跨网交互》文中研究说明在信息化的网络时代,数据的共享与安全交互是必不可少。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运作在广播电台多个子网的各项多媒体业务,应用间的相互关联与信息的交互更是媒体发展所趋。本文就广播电台现有的多种子网,展开探讨多网模式下网络的安全桥接以及相应网内信息数据的安全交互,并就湖北广播电台的跨网业务交互实例,对跨网多媒体业务交互大平台进行简介。
二、局域网在广播电台的应用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域网在广播电台的应用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AOIP技术在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AOIP技术概述 |
2 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中的AOIP技术应用 |
2.1 多目的地音频信号传输 |
2.2 网络化音频录音与播放 |
2.3 有效的音频传输路径监测 |
3 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中的AOIP技术具体应用 |
3.1 应用平台 |
3.2 具体应用 |
1)远程音频信号传输。 |
2)广播电台播控平台信号监控。 |
3)虚拟声卡技术。 |
4 结论 |
(2)AOIP技术在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AOIP技术及其优势概述 |
1.1 AOIP技术简介 |
1.2 AOIP技术优势 |
2 广播电台播控系统的发展历程 |
2.1 传统模拟播控时代 |
2.2 模拟加数字混合播控时代 |
2.3 数字化加网络化播控时代 |
2.4 全网络化播控时代 |
3 AOIP技术在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中的应用 |
3.1 实现音频信号的多目的地传输 |
3.2 实现网络化音频录音与播放 |
3.3 实现对音频传输路径的有效监测 |
4 未来AOIP技术在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中的应用展望 |
5 结语 |
(3)广播电台制播网络系统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广播电台制播网络系统发展现状 |
1.2.1 基于全台网的制播网络系统 |
1.2.2 基于云架构的制播网络系统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基础技术应用 |
2.1 AoIP |
2.1.1 AoIP技术优势 |
2.1.2 主流AoIP音频标准 |
2.1.3 AoIP对广播中心技术发展影响 |
2.1.4 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
2.2 XML |
2.2.1 XML的特点 |
2.2.2 XML核心组成部分 |
2.2.3 XML与Web Service的关系 |
2.3 SOA和ESB |
2.4 RAID磁盘阵列 |
2.4.1 RAID磁盘阵列的技术优势 |
2.4.2 RAID磁盘阵列的工作步骤 |
2.4.3 常用的RAID级别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播电台制播网络系统需求分析 |
3.1 制播网络系统建设相关国家要求 |
3.1.1 安全播出三级保障需求 |
3.1.2 信息安全三级保护需求 |
3.2 制播网络系统功能需求 |
3.2.1 广告业务系统之间兼容 |
3.2.2 内网慢录 |
3.2.3 制播网络与办公网数据安全交换 |
3.3 制播硬件需求 |
3.4 制播软件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播电台制播网络系统的设计 |
4.1 制播网络系统结构设计 |
4.1.1 制播软件选型 |
4.1.2 信息安全模块 |
4.2 RCS接口程序设计 |
4.2.1 RCS接口程序概述 |
4.2.2 RCS接口程序结构设计 |
4.2.3 业务流程 |
4.3 电视广告接口设计 |
4.3.1 电视广告接口概述 |
4.3.2 网络结构 |
4.3.3 系统功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播电台制播网络系统的实施 |
5.1 制播硬件实施 |
5.1.1 基础互联设备 |
5.1.2 服务器和工作站 |
5.1.3 存储系统 |
5.1.4 专业声卡 |
5.2 制播软件实施 |
5.2.1 RCS制播软件与RCS接口程序的实施 |
5.2.2 Prolink制播软件与电视广告接口的实施 |
5.3 信息安全实施 |
5.3.1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系统 |
5.3.2 安全网闸系统 |
5.4 工作站功能测试 |
5.4.1 测试对象 |
5.4.2 测试方法 |
5.4.3 测试内容 |
5.4.4 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4)计算机局域网在广播电台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介绍 |
2 计算机局域网在广播电台应用结构分析 |
2.1 数字音频网络系统分析 |
2.2 互联网应用系统 |
3 计算机局域网在广播电台中应用的安全管理分析 |
4 结语 |
(5)信息化管理在广播电台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化管理在广播电台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
二、广播电台信息化管理对策 |
(6)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缘起 |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
2.1.1 不再囿于时空 |
2.1.2 集个性化数据 |
2.1.3 具有聚合效应 |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
2.2.1 表现形式迥异 |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
3.1.2 以案由为参数 |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
4.2.1 是否为前提 |
4.2.2 标准之厘定 |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
5.1.1 填补一般条款 |
5.1.2 明晰认定标准 |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
5.2.1 严格适用程序 |
5.2.2 加强说理论证 |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
5.3.1 提升审判级别 |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
5.3.3 建立案例族谱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目次 |
作者简介 |
(7)基于信息融合的用户收听日志分析与融媒体广播应用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人名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信息融合时代化的需求 |
1.1.2 媒体融合多元化的支撑 |
1.1.3 论文研究综合化的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1.2.1 研究的积淀 |
1.2.2 成果的展示 |
第二章 核心问题的概述 |
2.1 信息融合问题 |
2.1.1 高层信息融合的七大挑战 |
2.1.2 态势评估与态势感知 |
2.1.3 状态转换与数据融合 |
2.1.4 信息管理与效能评估 |
2.1.5 基于想定的设计 |
2.2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问题 |
2.2.1 传统媒体的转型需求 |
2.2.2 融媒体与融媒体广播 |
2.2.3 融媒体的安全 |
第三章 基于数据断层的态势评估 |
3.1 数据资源与地质断层 |
3.1.1 数据资源的非均质性 |
3.1.2 地质断层的基础知识 |
3.1.3 数据资源与地质储层的关系 |
3.2 数据断层的基本界定 |
3.2.1 数据断层的发展现状 |
3.2.2 数据断层的系列定义 |
3.2.3 数据断层的相关分析 |
3.3 原生数据断层理论和次生数据断层理论 |
3.3.1 基本定义 |
3.3.2 原生数据断层的态势感知与态势评估 |
3.3.3 次生数据断层的态势感知与态势评估 |
3.4 宏观数据断层理论和微观数据断层理论 |
3.4.1 宏观数据断层的基本态势 |
3.4.2 微观数据断层的基本态势 |
3.4.3 数据显断层与数据隐断层的转化 |
3.5 基于数据断层理论的用户收听日志态势评估 |
3.5.1 用户收听日志来源 |
3.5.2 用户收听日志态势评估 |
3.6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分布式的主成分分析状态转换 |
4.1 数据空间与数据标准化 |
4.2 主成分分析法 |
4.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转换方法 |
4.4 分布式的主成分转换方法 |
4.5 分布式主成分分析方法的用户收听日志状态转换 |
4.5.1 基于Lambda架构的广播收听日志准备 |
4.5.2 基于Lambda架构的广播收听日志转换 |
4.6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基于能量与碰撞的效能评估 |
5.1 数据对象融合前的能量描述模型 |
5.1.1 数据对象的能量描述 |
5.1.2 数据对象融合体的能量描述 |
5.2 数据对象融合时的碰撞模型 |
5.2.1 数据对象融合的碰撞描述 |
5.2.2 孤立点数据对象的碰撞描述 |
5.3 数据对象融合后的能量描述模型 |
5.3.1 数据对象融合体的形式化描述 |
5.3.2 数据对象融合体生成前后的对应关系 |
5.4 数据对象融合后的效能评估过程 |
5.5 基于能量与碰撞的用户收听日志效能评估 |
5.5.1 用户收听日志数据对象的准备 |
5.5.2 用户收听日志数据对象的初步融合 |
5.5.3 初步融合的基本分析 |
5.5.4 应用示例的效能评估过程 |
5.5.5 应用示例评估结果的分析 |
5.6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融媒体广播应用的融合想定设计 |
6.1 对融媒体广播应用的基本认识 |
6.2 融媒体广播应用的基本实践 |
6.2.1 实践的现状与存在的困难 |
6.2.2 基于融合想定的建议 |
6.3 上海融媒体广播应用的实际需求 |
6.3.1 上海融媒体广播应用的渊源 |
6.3.2 上海融媒体广播应用的需求 |
6.3.3 上海融媒体广播应用的设计 |
6.4 @Radio广播电视融合生产平台的具体设计 |
6.4.1 @Radio的融合想定设计 |
6.4.2 @Radio的系统落地设计 |
6.4.3 @Radio的基本框架实现 |
6.5 融媒体广播内容采集的具体实现 |
6.5.1 @Radio Reporter(移动采访)的具体实现 |
6.5.2 @Radio微信采集器的具体实现 |
6.6 融媒体广播内容汇聚的具体实现 |
6.6.1 @Radio QB(内容汇聚快览)的具体实现 |
6.6.2 多屏幕融合的具体实现 |
6.7 融媒体广播内容分发的具体实现 |
6.8 融媒体广播应用的安全问题 |
6.8.1 安全隧道物理链路的设计与实现 |
6.8.2 安全隧道数据传输系统iTask的设计与实现 |
6.9 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论文工作的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的创新性 |
7.2 论文工作的延展性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非中文) |
参考文献(中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本文相关的论文 |
致谢 |
(8)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广播:现状、问题及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课题的研究缘起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网络广播的发展阶段和典型类别 |
第一节 网络广播诞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阶段 |
一、网络广播的诞生 |
二、广播网络化 |
三、网络化广播 |
第二节 网络广播的典型样式分析 |
一、“播客”引领离线音频时代 |
二、“微电台”开启互动广播时代 |
第三节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广播的新特征 |
一、基于时空变幻的即时性 |
二、基于智能移动设备普及应用的便携性 |
三、基于受众个性化诉求的多元性 |
四、基于信息快速更迭的创新性 |
第二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广播的新发展 |
第一节 PUGC:专业用户广播节目的优质化 |
一、网络广播APP的诞生与发展 |
二、PUGC主创的精英化和网络广播APP的车载化 |
三、PUGC引发网络广播差异化生产模式和版权争夺 |
第二节 UGC:用户原创广播节目的个性化 |
一、UGC与社区广播的媒介特征 |
二、UGC节目主持人的草根化和节目的个性化 |
三、UGC创新网络广播运营模式 |
第三节 基于社交媒介的网络广播:微信广播的崛起 |
一、微信广播再次将广播可视化 |
二、微信广播节目的多媒体化 |
三、微信广播节创新广播节目营销模式 |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广播的问题和出路 |
第一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广播面临的问题 |
一、全媒体时代网络广播媒介特征模糊化 |
二、媒介使用者从被动接收到主动索取 |
三、传播内容碎片化—受众碎片化的后遗症 |
第二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广播的出路 |
一、抓住PUGC,网络广播内容再升级 |
二、从受众用户化到用户数据化 |
三、深化定制,增强用户粘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计算网格环境下的广播电台音频制播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音频工作站 |
2 广播电台音频制播系统 |
3 网格与网格计算 |
4 广播电台音频制播系统网格结构 |
5 在广播电台音频制播系统中使用网格计算 |
6 计算网格环境下的故障处理 |
7 网格技术的益处 |
四、局域网在广播电台的应用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AOIP技术在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 沈宇平,李钢,周燕. 科技传播, 2019(22)
- [2]AOIP技术在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 刘斌.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8(12)
- [3]广播电台制播网络系统设计与实施[D]. 周星宇. 苏州大学, 2018(04)
- [4]计算机局域网在广播电台的应用研究[J]. 李巍. 电脑迷, 2018(09)
- [5]信息化管理在广播电台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 何晓娟. 兰台世界, 2018(S1)
- [6]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7]基于信息融合的用户收听日志分析与融媒体广播应用设计的研究[D]. 徐俊. 上海大学, 2017(06)
- [8]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广播:现状、问题及出路[D]. 左抒杭.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9]计算网格环境下的广播电台音频制播系统[J]. 徐方,傅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 [10]广播电台多网模式下多媒体信息的跨网交互[J]. 余竹敏,管海建.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