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某深基础施工引致邻近建筑物沉降破坏实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苏颜曦[1](2021)在《桩锚支护作用下深基坑变形监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日渐突出的深基坑边坡问题(基坑边坡变形、鼓胀、坍塌等),以西安市某深基坑支护工程为研究对象,借助于搜集资料、现场监测手段,进行了深基坑桩锚支护设计、监测分析、数值模拟分析及优化设计,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认识和结论:1、根据西安某深基坑支护工程的工程概况、场地条件,以及深基坑特点拟定“钻孔灌注桩+预应力锚索”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灌注桩桩间距1.6m,桩径0.8m,桩身嵌固深度7m;锚索3排,锚索长度18m(锚固段10m)。2、拟定深基坑监测方案,即,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施工前,选择31个桩孔预埋测斜管做为桩体位移变形监测点,桩顶布设45个监测点,监测桩顶水平位移、桩顶竖向位移、桩体深层位移;在深基坑边5m与10m处布设沉降监测点38个,监测施工过程中坑边沉降。监测结果表明:(1)桩顶水平位移随开挖深度增加越来越大,但施加锚索后都有不同程度回弹;(2)基坑开挖0~3.3m过程中,各测点桩体深层位移曲线都是顶部大,底部小,呈现“上倾式”变形形式,基坑开挖3.3~13.1m过程中,桩体深层水平位移曲线都呈现“月牙式”变形形式,且锚索对支护桩变形限制作用良好;(3)基坑开挖深度较浅时,沉降量曲线呈现“桩顶大,距离桩顶远处小”的“漏斗型”变形形式,随着开挖深度越来越深,距坑边5m处沉降量大,两边沉降量小,沉降曲线呈“抛物线”型。3、基于监测数据,利用FLAC3D建立桩锚支护结构模型,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1)随着深基坑开挖,桩顶水平位移逐渐增大,桩体深层水平位移先变大,后变小,呈现出“桩中间大,两边小”的变形形式;(2)深基坑坑边沉降影响范围是有限的,在距坑边18m范围内。最大沉降量在距离坑边6m左右。4、基于监测和模拟分析,优化了桩锚支护结构:最佳桩径是1.2m,最佳桩身嵌固深度是6m(约为0.46H,H为基坑开挖深度13.10m)。模拟结果显示,相比于原设计方案,最大桩顶水平位移减少了2.03mm,最大桩体深层位移减少了2.17mm,最大深基坑坑边沉降减少了1.87mm。
刘腾飞[2](2021)在《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变形机理及其对稳定土体的影响》文中认为桩锚支护结构由于其稳定性好、变形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基坑工程中,大量工程实践表明,桩锚支护结构的锚索锚固段周围稳定土体有可能发生破坏,这种破坏目前规范并没有进行验算,因而存在安全隐患。其形式上表现为在基坑外侧地表面上出现一条平行于坑边的裂缝,该裂缝出现的位置大致在锚索端头附近,并且向下沿锚索端头延伸、连通。锚索端头的位置常常在红线以外,这种破坏轻则引起纠纷,重则有可能导致锚索失效,进而导致基坑破坏的严重后果。本文以邯郸市某深基坑为背景,借助有限元软件对桩锚支护结构锚固段土体破坏机理进行了探讨,并研究了影响稳定土体破坏的因素。此外,本文还对桩锚支护结构的变形机理,特别对锚索自由段和预加应力对基坑变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相关研究内容有:(1)对邯郸市工程实例进行分析,选取基坑一道剖面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各土层开挖后地表沉降和支护桩水平位移,并与实测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可靠性,为进一步分析基坑变形和稳定土体失稳破坏提供可行性。(2)通过观察模型PEEQ云图结果,发现基坑存在“锚固段土体失稳”破坏的风险。借助有限元软件分析了锚索预应力大小、锚索自由段长度、锚索锚固段长度、土体强度对基坑稳定土体失稳破坏的影响。通过观察不同参数下锚固段土体塑性变形范围的改变和基坑地表瞬时塑性变化量的变化,得出预应力会增加稳定土体扰动范围。由于设计土-锚索摩擦系数取值不当,土-锚索摩阻力不足,预应力会增加稳定土体破坏的风险;锚索自由段和锚固段能改善基坑稳定土体的变形,基坑稳定土体破坏影响逐渐消失;土层强度高的基坑,稳定土体破坏范围越小。(3)锚索自由段能减小基坑支护桩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量。以本工程设计自由段长度为准,增加锚索自由段长度,支护桩位移和地表沉降量有减小趋势,减小锚索自由段长度,会增加支护桩桩顶位移和地表最大沉降量。(4)锚索预应力能有效改善支护桩的内力和位移,减小支护桩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量。预应力施加不足时,支护桩桩顶水平位移明显增大,地表沉降距基坑距离越近,基坑沉降增加越快。
熊元林[3](2021)在《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支护结构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准入门槛不断放宽导致了城市建筑密度的不断增长,因此人们将城市建设的目标转向地下,深基坑工程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深基坑工程作为地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在进行基坑开挖的同时需要通过支护结构来提高基坑的稳定性。而在基坑设计的过程中,支护结构的选型和设计过于保守,会增加工程造价;减小支护结构设计参数则会存在安全隐患,因此,研究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支护结构参数优化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论文以上海市长宁区某异形软土基工程为背景,采用数理统计、实际监测数据分析、数值模拟以及正交试验的方法,对该地区基坑工程围护结构的支护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现场实际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基坑开挖不同阶段下的坑外地表沉降、围护结构侧向变形、临近既有建筑变形及倾斜率、支撑轴力和桩土作用进行了分析;对基坑变形影响因素的显着性进行分析并优化了支护结构细部参数。为优化围护结构型式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上海市已建成的基坑围护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该地区常用的两种围护结构型式,对这两种围护结构型式的适用范围及围护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对依托基坑工程的实际监测数据、计算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坑外地表沉降值、围护结构变形值、临近既有建筑变形值及支撑轴力值均在警戒值范围内,考虑原支护结构及支撑结构的参数设计过于保守,需要对此进行优化;基于Mohr-Coulomb本构关系建立了基坑模型分析了“坑角效应”对基坑变形的影响;计算并分析了基坑开挖再不同阶段下临近既有建筑的倾斜率及桩土作用;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从安全性及经济性的角度出发,以坑外地表沉降及围护桩最大水平位移作为评价指标对原支护结构的细部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支护结构经济适用型更强,节约了工程造价,对软土地区相似基坑工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宋宸[4](2021)在《土岩复合地层深基坑开挖周边沉降规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发展方向逐渐由高空转向地下,在繁忙拥挤的城区内地铁基坑工程施工随处可见。青岛地铁鞍山路站基坑开挖深度超过40米,为青岛地铁迄今为止最深基坑。鞍山路站基坑具有青岛特有“上软下硬,土岩复合”地层特点,且开挖方式以爆破开挖为主,这无疑对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管线以及地表沉降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青岛地铁基坑开挖对周边沉降影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首先对现有基坑开挖支护变形及周边沉降理论进行整理归纳;其次以青岛地铁鞍山路站基坑项目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现场长期连续监测得到的大量数据,对基坑开挖卸荷响应进行分析。利用数值模拟的手段研究地层性质对基坑开挖过程周边沉降的影响;最后,建立基坑开挖周边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对鞍山路站基坑开挖周边安全进行评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现有经典土压力理论、基坑开挖过程变形现象机理及基坑开挖周边沉降理论进行总结归纳,为基坑开挖自身稳定性及周边沉降规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对现场工程概况进行分析,确定监测方案。通过对三个典型支护单元地表沉降、建筑物沉降、桥墩沉降及围护桩顶竖向位移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基坑开挖对周边沉降影响规律。(3)利用MIDAS-GT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地层属性对基坑开挖周边沉降及支护结构变形的影响。(4)在通过开展大量现场工作基础上,建立基坑开挖周边安全评价体系。以国家规范为指导将基坑开挖周边安全情况分为Ⅰ级安全、Ⅱ级跟踪关注、Ⅲ级预警、Ⅳ级报警四个安全等级,并基于现场实测数据通过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体系进行定量安全评价。
束永峰[5](2021)在《受限空间兼具环形导流的基坑支护体系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基坑工程的问题。基坑工程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基坑工程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研究的基坑处于受限空间,狭小地带对于基坑支护结构选型以及施工技术要求十分苛刻;基坑截面形式为环形,其受力更加复杂;本基坑为雨水、污水箱涵改造深基坑工程,对于排水要求也十分苛刻。综合考虑NFHJL23号截流井深基坑支护工程的各项不利因素,采用受限空间兼具环形导流的基坑支护体系。本论文采用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使用MIDAS/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工程实例模型以及对模型进行优化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高压旋喷桩体内不插入型钢不能起到确保基坑稳定的作用。(2)内外圈型钢分别密插以及插一跳一和工程实例对比分析,内外圈型钢全部密插的对确保支护体系及基坑稳定性的效果最好;工程实例其次,内外圈型钢全部插一跳一的效果相对工程实例的要差一点,但是都可以保证支护体系及基坑工程的稳定性;如果合理考虑基坑开挖深度以及工程造价,选择内外圈型钢全部插一跳一方式的支护体系既可以节约工程造价,又可以确保支护体系及基坑工程的稳定性。(3)改变型钢截面形式的有限元模型与工程实例的有限元模型对比发现,合理改变型钢截面对于支护体系及基坑稳定性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不是很大;文中介绍的两种型钢截面形式优化模型都可以确保支护体系及基坑的稳定性,节约工程造价。图[84]表[3]参[49]
刘成[6](2021)在《考虑支护结构对基坑及邻近建筑变形影响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管是地下空间工程的逐步扩大,还是地上高楼的日益拔起,都离不开基坑工程的开挖与建设。当前,日益完善的基坑支护体系的建立,使基坑工程的安全和成本控制得到很好的提高,但另一方面,由于影响基坑工程的因素很多,支护体系又复杂多样,没有针对性的专门研究基坑支护结构参数对基坑及邻近建筑物的变形影响。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当前建筑基坑支护结构这一方面的研究现状,发现基坑采用的支护结构对整个基坑和周围环境的变形影响较大,且支护结构参数是影响变形的主要因素,因此,为控制基坑及邻近环境的变形,对基坑支护参数的应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介绍大量前人总结的相关基坑及邻近建筑位移变形理论和计算方法,对基坑支护引起的变形提供参考。同时以合肥某酒店基坑为例,支护体系采用本工程原有的地连墙加内支撑结构,主要运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和实际监测,通过改变地连墙厚度和水平内支撑材料这两项因素,研究其对基坑自身围护结构、地表沉降、坑底隆起、邻近建筑变形等方面影响,并结合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变化趋势基本吻合,误差范围合理,同时也得到了一系列相关影响基坑工程和邻近建筑变形的规律和结论。另外,针对本工程的邻近建筑水平和竖向位移特点,在考虑不更换支护体系的情况下,运用影响区土体参数置换法对邻近建筑物进行数值模拟,模拟表明土体参数对建筑桩基的变形是有一定作用的,相关研究发现如下:(1)地连墙厚度与其自身的水平位移、坑底隆起和地表沉降呈反比,与其自身竖向位移不成比例关系,且影响程度微小;与邻近建筑水平和竖向位移呈正比,且对水平位移影响略大。(2)混凝土支撑与钢支撑对基坑和邻近建筑的变形影响不同。混凝土支撑在控制变形上明显优于钢支撑,主要体现在对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地表沉降、邻近建筑水平和竖向位移方面,且对水平位移影响略大;两者对围护结构竖向位移和坑底隆起的影响基本相同。(3)本基坑支护结构下,结合影响区土层和邻近建筑水平和竖向位移变形特点,利用数值软件对影响区土层进行参数置换处理,置换后的模拟结果比较明显,随着土层弹性模量的增加,土体及建筑桩基水平位移明显减小,说明弹性模量大的土层能有效减小土体和建筑桩基水平位移,且土体弹性模量在1.1倍和1.3倍时,其控制变形效果显着,在弹性模量为1.5倍时,其控制变形效果减弱。综上所述,影响区土层弹性模量是影响基坑及建筑物变形的因素之一,增加影响区土层刚度有利于基坑及邻近建筑的安全稳定,更为相似工程实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图[63]表[8]参[46]
刘春良[7](2020)在《基于有限元的降水引发深基坑变形规律分析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地下空间的利用要求迫切,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而深基坑开挖必须保证坑内无水或有水但不影响施工,降水是其主要手段之一,由降水引起基坑变形及渗流破坏占基坑事故总量的90%,降水成为基坑开挖的关键因素。当基坑降水不足时,难以保证基坑顺利施工,当基坑降水过量时,可能会引起周边地层沉降变形过大导致事故发生,因此针对降水引起地层变形规律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长春某深基坑降水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计算、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对多个实例基坑进行分析得到长春地区降水引起地层变形规律,对指导长春部分地区基坑降水设计具有借鉴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收集查阅国内外关于基坑降水及有限元研究的文献,归纳整理并进行分析,指出降水引起地层变形的区域性特点。(2)针对长春地区常用基坑降水形式及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介绍太沙基固结理论、比奥固结理论及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关系,分析降水引起地层变形的理论计算方法、规律及影响因素。(3)对长春某深基坑降水工程进行理论设计,并通过理论计算其土层沉降值,与基坑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得到由降水引起不同土层的分层沉降经验系数和该地区的总体沉降经验系数Ψw∈(0.07,0.15)。(4)使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计算软件,对本构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修正摩尔-库伦本构模型针对降水条件下周边土体沉降变形模拟结果更加吻合。针对数值模拟与监测值的差异的主要参数压缩模量ES进行模拟分析,得出采用10~15倍压缩模量ES时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值基本吻合;通过多个基坑对比并调整不同降水深度得到长春地区降水引起变形的影响带,得到了地表最大沉降值ΔS与水位降深SW之间的影响关系。(5)结合深基坑实例工程,通过调整降水方式、降水井间距、水位降深进行降水引起基坑变形研究,得出采用分层降水方式能减小地表沉降值,在该地区降水井间距以6~8m为宜,地表沉降量增加率随水位降深增加而减小。
王学珍[8](2020)在《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对邻近桩基建筑物的变形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基坑工程建设的发展,工程施工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深基坑工程逐渐出现在城市建筑群之中,工程施工导致的土体变形对邻近建筑的影响已成为深基坑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所以,深基坑开挖施工既要保证自身结构的稳定,还要保证邻近建筑物的安全。本文依托于济南黄河隧道汽修厂站深基坑工程,基于理论分析、现场实测、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深基坑开挖引起邻近建筑物变形机理,将现场实测分析结果与模拟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深基坑开挖对邻近桩基建筑物的影响情况及变形规律,并提出深基坑邻近建筑物变形的防治措施。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目前对于深基坑开挖导致的周围土体位移变化及对邻近建筑物变形的影响研究现状,阐述了基坑开挖导致的围护结构变形和地表沉降机理,分析邻近建筑物的损害形式,明确了邻近建筑物变形主要原因是由于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及周边地表土体位移所引起的。(2)以实际工程为依托,对深基坑开挖全程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整理,得到了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连墙水平位移、周边地表及建筑物沉降变化曲线,揭示了基坑开挖导致基坑本身及其周边地表的变化特征,初步得到了基坑开挖时建筑物的沉降变化规律。(3)运用数值模拟软件MIDAS-GTS,建立基坑及邻近建筑物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开挖深度下围护结构、周边地表、建筑物及其桩基的变形响应情况,得出了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地表沉降变化规律,特别是建筑物变形、桩基位移及弯矩变化规律。并将模拟所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相对比,得到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模拟分析具有可靠性。(4)分析了深基坑邻近建筑物变形的防治措施,在原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通过控制深基坑自身的变形和坑外土体加固对建筑物变形的控制作用。得出相比于提高地连墙混凝土强度,提高支撑刚度对建筑物变形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得出不同加固区宽度条件下邻近建筑物的加固效果,确定此工况下合适的加固宽度;为今后研究深基坑邻近建筑物变形控制提供一定借鉴。
龚本大[9](2020)在《深基坑开挖对临近浅基础建筑物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城市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城市土地价格越来越高,大量建筑向更高处或向地下寻求空间,这对地下结构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基坑工程一直以其复杂性与危险性备受关注,了解基坑开挖对相关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对于我们提前做好预案规避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宁市某地铁车站基坑为基础,利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基坑开挖进行有限元三维数值模拟。对基坑开挖造成的围护结构位移、土体地表沉降、建筑物沉降等进行分析,利用监测数据对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并利用验证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影响变形及建筑物沉降的相关因素。基于已有的土体沉降公式,对沉降公式加以改进来对基坑周边浅基础建筑物沉降进行预测。主要的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1)基坑开挖过程中,桩体最大位移所在深度位置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逐渐下移,并逐渐稳定在2/3H附近,地表最大沉降出现在距基坑15m附近而非基坑边,建筑物整体沉降值小于土体沉降值。(2)利用Plaxis软件建立基坑开挖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对围护结构位移、地表沉降、周边建筑沉降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其位移变化规律,并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有限元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比较吻合,有限元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3)根据有限元模型对桩长、桩径、内支撑刚度、建筑物荷载及开挖深度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建筑物沉降值的增加幅度非常大,不同开挖阶段中,最大沉降量的增幅达到了97.1%。在本文模型中当建筑物荷载增加到4层时建筑物开始发生破坏,可见建筑物荷载与开挖深度对建筑物沉降影响较大。(4)基于已有的土体沉降预测公式和变形规律,对不同荷载类型建筑物沉降进行计算,给出简便的浅基础沉降预测公式,经验证,该沉降预测公式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为今后的施工提供参考。
张斌[10](2020)在《深基坑紧邻环境的监测信息智能识别及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日渐紧张。为了更加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高层、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建筑深基坑也向更大更深的方向发展。这些城市中的深基坑工程周边环境往往很复杂,常存在许多既有的建筑及构筑物,比如高层建筑、城市道路、高架桥、隧道、地铁站和市政管线等。由于这些既有建筑和构筑物的存在,城市中的深基坑施工面临许多不利因素和安全风险。同时,近年来,自动化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深基坑的监测信息具有更好的全面性和时效性。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深基坑紧邻环境的监测信息实现紧邻安全的预测和控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在深基坑紧邻环境监测信息智能识别和预测方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依托上海徐家汇项目深基坑工程进行了工程实例验证。智能识别的研究包括信息缺失异常处理、信息聚类与统计分析。本文整理并分析了现有的缺失数据与异常数据处理方法,对比了现有处理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然后针对深基坑紧邻环境监测数据时间跨度长、变化范围大,紧邻测点信息相近等特点,结合多种传统方法提出了适用于深基坑紧邻环境的缺失数据和异常数据综合处理方法,能达到更高的处理效率和准确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监测信息聚类方法,根据测点的位置、监测值变化趋势等特征对监测点进行聚类运算,并通过工程经验初选核心测点实现了算法改进,优化了结果并提高了59.6%的计算效率。在每个聚类中选取代表性测点,统计各聚类的概率参数,从而实现监测信息的筛选和精简。通过信息智能识别的结果掌握深基坑紧邻环境的整体情况,为高效预测奠定了基础。通过监测信息智能识别得到聚类代表性测点与概率参数后,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对其进行了预测。建立深基坑紧邻环境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应用训练集进行模型训练,采用随机搜索法基于验证集对不同模型进行超参数选优,然后基于最优模型对测试集进行直接预测,得到了较准确的预测效果,对隧道垂直位移监测数据的聚类7的代表性测点和概率参数预测误差RMSE分别达到了0.3294和0.2987,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实测数据开展更新预测,更新预测对代表性测点和聚类概率参数的预测误差分别下降了56.0%与74.5%。最后将所提出的智能识别和预测方法应用于上海徐家汇项目深基坑工程,对隧道结构位移、围护结构位移、坑外地表沉降和地下水等深基坑紧邻环境要素进行了工程应用,验证了本文研究内容在深基坑紧邻环境研究领域的适用性。
二、某深基础施工引致邻近建筑物沉降破坏实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深基础施工引致邻近建筑物沉降破坏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桩锚支护作用下深基坑变形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桩锚结构支护作用下深基坑变形研究现状 |
1.2.2 深基坑地表沉降研究现状 |
1.2.3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某深基坑基本特征及桩锚支护结构设计 |
2.1 研究区工程概况 |
2.1.1 概述 |
2.1.2 周边环境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质构造 |
2.2.3 地层岩性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2.2.5 不良地质作用 |
2.3 深基坑工程桩锚支护结构设计 |
2.3.1 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的特点 |
2.3.2 研究区深基坑工程支护设计难点分析 |
2.3.3 研究区深基坑工程支护方案比选分析 |
2.3.4 桩锚支护结构模型建立 |
2.3.5 支护参数选定 |
2.3.6 冠梁参数选定 |
2.3.7 锚索排桩参数选定 |
2.3.8 锚拉排桩支护结构计算 |
2.3.9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稳定性验算 |
2.4 本章小结 |
3 桩锚支护作用下深基坑变形监测分析 |
3.1 深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
3.1.1 深基坑监测方案编制的原则及依据 |
3.1.2 基坑监测目的与内容 |
3.1.3 基坑监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 |
3.2 深基坑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
3.2.1 深基坑桩体深层位移监测分析 |
3.2.2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变形监测分析 |
3.2.3 深基坑坑边地表土体沉降变形监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桩锚支护作用下深基坑变形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及优化设计 |
4.1 FLAC~(3D)有限差分分析软件简介 |
4.1.1 软件简介 |
4.1.2 软件特点 |
4.1.3 网格生成 |
4.1.4 模型建立条件 |
4.1.5 计算步骤 |
4.2 计算模型建立 |
4.2.1 模型基本假定 |
4.2.2 模型工况选取 |
4.2.3 数值模型建立 |
4.3 基于单因素试验的深基坑变形沉降数值模拟分析及优化设计 |
4.3.1 桩锚支护单因素试验方案设计 |
4.3.2 模型基本参数 |
4.3.3 水平位移结果分析 |
4.3.4 竖向位移结果分析 |
4.3.5 优化设计方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4 深基坑变形沉降联合分析 |
4.4.1 深基坑支护桩顶水平位移分析 |
4.4.2 深基坑桩体深层位移分析 |
4.4.3 深基坑地表沉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变形机理及其对稳定土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变形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桩锚支护结构基坑变形机理与设计 |
2.1 引言 |
2.2 桩锚支护结构分析 |
2.2.1 桩锚支护结构的组成 |
2.2.2 桩锚支护结构的特点 |
2.3 基坑工程变形机理 |
2.3.1 围护结构变形 |
2.3.2 地表沉降变形 |
2.3.3 坑底隆起 |
2.4 基坑工程变形的影响因素 |
2.4.1 土层参数的影响 |
2.4.2 施工因素的影响 |
2.4.3 设计因素的影响 |
2.5 桩锚支护结构设计 |
2.5.1 支护桩设计 |
2.5.2 锚索设计 |
2.6 本文小结 |
第3章 深基坑支护与监测分析 |
3.1 工程实例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基坑勘测点布置与土层剖面图 |
3.1.3 水文地质 |
3.2 基坑支护方案的选取 |
3.3 基坑的变形监测 |
3.4 基坑监测结果和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坑剖面有限元数值模拟与分析 |
4.1 引言 |
4.2 模型建立过程 |
4.2.1 模型尺寸和网格划分 |
4.2.2 荷载和边界条件 |
4.3 土体本构关系 |
4.4 材料属性 |
4.5 数值模拟过程 |
4.6 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
4.6.1 地应力平衡 |
4.6.2 模拟结果 |
4.7 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桩锚支护结构对锚固段土体失稳和基坑变形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桩锚支护结构对“锚固段土体失稳”的影响分析 |
5.2.1 “锚固段土体失稳”形式 |
5.2.2 锚索预应力对“锚固段土体失稳”的影响 |
5.2.3 锚索自由段长度对“锚固段土体失稳”的影响 |
5.2.4 锚索锚固段长度对“锚固段土体失稳”的影响 |
5.2.5 土层强度对“锚固段土体失稳”的影响 |
5.3 锚索预应力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5.3.1 锚索预应力对桩位移的影响 |
5.3.2 锚索预应力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5.3.3 锚索预应力对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 |
5.4 锚索自由段长度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5.5 锚索锚固段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支护结构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
1.2.2 基坑支护的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2.3 基坑正交试验法的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软土地层深基坑变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2.1 软土地层深基坑变形特征研究 |
2.1.1 基坑变形类型 |
2.1.2 基坑变形诱因 |
2.2 支护结构型式对基坑变形影响的探讨 |
2.2.1 软土地层常用基坑支护方式 |
2.2.2 上海软土地层基坑支护案例分析 |
2.3 支护结构参数对基坑变形影响的探讨 |
2.3.1 地下连续墙及钻孔灌注桩插入比对软土基坑变形的影响 |
2.3.2 地下连续墙厚度与钻孔灌注桩桩径对软土基坑变形的影响 |
2.3.3 钻孔灌注桩间距对软土基坑变形的影响 |
2.3.4 内支撑位置对软土基坑变形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实例研究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简介 |
3.1.2 周边环境情况 |
3.1.3 工程地质条件 |
3.1.4 支护结构方案 |
3.1.5 施工工况 |
3.1.6 监测方案 |
3.1.7 监测点的布设 |
3.2 基坑监测结果分析 |
3.2.1 坑外地表沉降分析 |
3.2.2 围护结构侧向变形分析 |
3.2.3 支护结构轴力分析 |
3.3 临近建筑沉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三维数值模拟 |
4.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4.1.1 模型尺寸及本构模型的确定 |
4.1.2 材料参数确定 |
4.1.3 基坑施工工况模拟 |
4.2 软土地层深基坑开挖三维变形规律 |
4.2.1 坑外地表变形规律分析 |
4.2.2 既有建筑三维变形分析 |
4.2.3 钻孔灌注桩水平侧移分析 |
4.2.4 基坑支护结构轴力分析 |
4.3 基坑开挖桩土作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坑变形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及支护结构参数优化 |
5.1 正交试验理论 |
5.1.1 正交试验的概念及原理 |
5.1.2 正交试验的步骤 |
5.1.3 正交试验设计的结果分析 |
5.2 正交试验参数选取 |
5.3 正交试验条件下设计参数优化分析 |
5.3.1 极差分析 |
5.3.2 方差分析 |
5.4 经济性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土岩复合地层深基坑开挖周边沉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开挖周边沉降规律研究现状 |
1.2.2 数值模拟对基坑工程应用研究现状 |
1.2.3 基坑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坑开挖对周边影响分析及相关理论 |
2.1 土压力理论分析 |
2.1.1 库伦土压力理论 |
2.1.2 朗肯土压力理论 |
2.2 基坑变形现象及变形机理 |
2.2.1 支护结构变形 |
2.2.2 周边地表沉降 |
2.2.3 坑底土体隆起 |
2.3 基坑开挖对周边沉降的影响 |
2.3.1 Peck沉降理论 |
2.3.2 地层损失法 |
2.3.3 稳定安全系数法 |
2.3.4 时空效应估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青岛鞍山路车站基坑地表沉降监测及数据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项目及周边环境概况 |
3.1.2 工程地质概况 |
3.1.3 开挖及支护方式 |
3.1.4 工程项目难点 |
3.2 监测原则及意义 |
3.3 监测内容及测点布设 |
3.3.1 建(构)筑物沉降监测 |
3.3.2 周边地表沉降 |
3.3.3 围护结构竖向位移 |
3.3.4 测点布设及控制标准 |
3.4 施工过程开挖响应分析 |
3.4.1 支护单元P沉降监测分析 |
3.4.2 支护单元O沉降监测分析 |
3.4.3 支护单元M沉降监测分析 |
3.5 不同地层条件下卸荷响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深基坑开挖地表沉降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
4.1 基于MIDAS—GTS的深基坑模型 |
4.1.1 MIDAS-GTS简介 |
4.1.2 MIDAS-GTS的功能特点 |
4.1.3 本构模型的选取 |
4.2 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
4.2.1 土体及结构属性的选取 |
4.2.2 模型尺寸及网格划分 |
4.2.3 建立接触单元 |
4.2.4 基坑模型边界条件 |
4.2.5 施工工况的划分 |
4.3 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4.3.1 基坑周围地表沉降结果分析 |
4.3.2 临近建筑物沉降结果分析 |
4.4 不同土(岩)层对基坑开挖周边地表沉降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AHP—模糊综合理论对基坑开挖周边安全风险评价 |
5.1 概述 |
5.2 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
5.2.1 评价指标及体系的确立 |
5.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3 风险等级的确定 |
5.2.4 不同安全等级下隶属度值的确定 |
5.2.5 各层因子风险评价值的确定 |
5.3 基坑开挖周边安全风险评估实例 |
5.3.1 各层权重值的确定 |
5.3.2 评判因子隶属度的计算 |
5.3.3 标准层模糊评判矩阵的建立 |
5.3.4 准则层模糊评判矩阵的建立 |
5.3.5 目标层模糊评价矩阵的建立 |
5.3.6 工程项目风险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5)受限空间兼具环形导流的基坑支护体系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的主要意义 |
1.4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和成果 |
1.4.1 基坑主要支护结构 |
1.4.2 高压旋喷桩内插型钢支护结构 |
1.4.3 支护结构及基坑工程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坑支护体系及基坑稳定性分析 |
2.1 组合支护体系稳定性分析 |
2.1.1 组合结构力学分析 |
2.1.2 组合结构承受弯矩和剪力分析 |
2.1.3 组合结构型钢间距分析 |
2.2 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 |
2.2.1 多层土体的土压力计算 |
2.2.2 土体含有水时的水土压力计算 |
2.2.3 土拱效应 |
2.3 基坑及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 |
2.3.1 支护结构稳定性 |
2.3.2 基坑稳定性分析 |
2.3.3 稳定性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程实例 |
3.1 工程概况 |
3.2 工程地质条件 |
3.3 受限空间兼具环形导流的基坑支护结构施工要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
4.2 本构模型选择 |
4.3 深基坑有限元分析 |
4.3.1 有限元建模施工工况组简介 |
4.3.2 工程实例有限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支护体系优化分析 |
5.1 是否插入H型钢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 |
5.2 型钢插入方式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 |
5.3 型钢截面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程监测数据分析 |
6.1 工程监测 |
6.1.1 工程监测的意义 |
6.1.2 基坑监测项目及监测频率 |
6.1.3 监测方法及监测点布设 |
6.1.4 监测结果分析 |
6.2 工程模拟计算与监测对比 |
6.3 支护体系选型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考虑支护结构对基坑及邻近建筑变形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说明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基坑支护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筑基坑变形规律的研究现状 |
1.2.2 基坑支护结构对建筑物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坑及建筑桩基变形计算理论与影响因素 |
2.1 建筑基坑的变形机理 |
2.2 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机理 |
2.2.1 地下连续墙变形理论 |
2.2.2 基坑内支撑的变形理论 |
2.3 建筑桩基在基坑工程中的变形计算理论 |
2.4 支护结构的变形影响因素 |
2.4.1 支护结构刚度因素 |
2.4.2 支护结构材料属性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支护结构对基坑及邻近建筑变形分析 |
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3.1.1 Midas GTS NX及 Orijin的简介与应用 |
3.1.2 工程概况 |
3.1.3 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
3.1.4 模型材料与属性 |
3.1.5 支护结构选取与工况计算 |
3.2 基坑支护体系对围护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
3.2.1 地连墙厚度对围护结构影响分析 |
3.2.2 内支撑材料对围护结构影响分析 |
3.3 基坑支护体系对基坑及环境数值模拟分析 |
3.3.1 地连墙厚度对基坑隆起和地表沉降影响分析 |
3.3.2 内支撑材料对基坑隆起和地表沉降影响分析 |
3.4 基坑支护体系对邻近建筑变形分析 |
3.4.1 地连墙厚度对邻近建筑影响分析 |
3.4.2 内支撑材料对邻近建筑影响分析 |
3.5 现场监测分析 |
3.5.1 监测目的与条件 |
3.5.2 监测方案与实施要求 |
3.5.3 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坑影响区的邻近建筑优化分析 |
4.1 基于本工程邻近建筑的变形特点与优化讨论 |
4.2 优化思路与理论依据 |
4.3 土体参数对地层及桩基的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7)基于有限元的降水引发深基坑变形规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降水引起地层变形规律研究现状 |
1.2.2 有限元国内外应用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深基坑降水工程及周围环境影响理论分析 |
2.1 基坑降水工程概述 |
2.1.1 基坑降水概述 |
2.1.2 深基坑降水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2.1.3 长春地区常用降水形式 |
2.2 基坑降水引起地层变形理论 |
2.2.1 渗流理论 |
2.2.2 太沙基固结理论 |
2.2.3 比奥固结理论 |
2.2.4 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关系 |
2.3 基坑降水引起地层变形规律分析 |
2.3.1 降水引起地层变形规律 |
2.3.2 降水开挖引起地层变形规律 |
2.4 降水引起变形计算方法 |
2.5 降水引起变形影响因素 |
2.5.1 地质条件对变形影响 |
2.5.2 设计因素对变形影响 |
2.5.3 施工因素对变形影响 |
2.6 降水引起基坑变形控制措施 |
2.7 本章小结 |
3 长春某深基坑工程变形规律分析 |
3.1 长春某深基坑工程A简介 |
3.1.1 项目概况 |
3.1.2 工程地质水文条件 |
3.1.3 基坑支护及降水设计方案 |
3.2 降水井设计及周边地表沉降计算 |
3.2.1 降水井参数计算 |
3.2.2 周边地表沉降计算 |
3.3 基坑工程监测数据分析 |
3.3.1 周边地表沉降分析 |
3.3.2 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分析 |
3.4 不同深基坑沉降值对比分析 |
3.4.1 长春某深基坑工程B |
3.4.2 长春某深基坑工程C |
3.4.3 沉降值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MIDAS对某降水工程引起变形规律分析 |
4.1 有限元软件MIDAS GTS概述 |
4.1.1 软件特点 |
4.1.2 三维建模步骤及要点 |
4.2 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1 基本假设 |
4.2.2 本构模型选取 |
4.2.3 模型建立 |
4.3 土体参数调整 |
4.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1 降水引起变形分析 |
4.4.2 降水开挖引起变形分析 |
4.4.3 变形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降水引起深基坑周边地表变形的影响研究 |
5.1 分层降水对深基坑周边地表变形的影响 |
5.2 降水井间距对深基坑周边地表变形的影响 |
5.3 降水井降水深度对深基坑周边地表变形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8)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对邻近桩基建筑物的变形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
2 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相关理论分析 |
2.1 深基坑开挖引起邻近建筑物变形机理 |
2.2 深基坑邻近建筑物的损害形式 |
2.3 深基坑邻近建筑物允许变形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济南黄河隧道汽修厂站深基坑变形监测与数据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现场监测方案 |
3.3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 |
3.4 周边地表沉降监测 |
3.5 邻近建筑物沉降监测 |
3.6 深基坑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深基坑开挖对邻近桩基建筑物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
4.1 有限元软件介绍 |
4.2 基坑开挖数值模型的建立 |
4.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深基坑开挖引起邻近建筑物变形防治研究 |
5.1 深基坑邻近建筑物变形的防治措施分析 |
5.2 控制深基坑自身的变形减小建筑物变形 |
5.3 坑外土体加固减小建筑物变形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深基坑开挖对临近浅基础建筑物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基坑研究现状 |
1.2.2 基坑开挖对临近建筑影响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1.4 本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现场监测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1.1 周边环境 |
2.1.2 设计概况 |
2.1.3 地质概况 |
2.1.4 土层参数 |
2.1.5 水文概况 |
2.2 基坑开挖与支护方案 |
2.2.1 基坑开挖方案 |
2.2.2 基坑支护方案 |
2.3 基坑测点布置 |
2.3.1 围护结构测点布置 |
2.3.2 周围环境物监测 |
2.3.3 基坑监测限值 |
2.4 监测数据分析 |
2.4.1 桩体水平位移 |
2.4.2 地表沉降 |
2.4.3 建筑物的沉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影响的数值分析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软件介绍 |
3.3 基坑开挖数值模拟 |
3.3.1 基坑模型参数 |
3.3.2 基坑开挖过程模拟 |
3.4 基坑开挖对土体及围护结构影响的数值分析 |
3.4.1 围护桩水平位移 |
3.4.2 土体沉降分析 |
3.4.3 建筑物沉降 |
3.5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 |
3.5.1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 |
3.5.2 土体沉降 |
3.5.3 建筑物沉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因素分析 |
4.1 模型建立 |
4.2 围护桩桩径对基坑及建筑物变形的影响 |
4.2.1 围护桩的水平变形 |
4.2.2 土体沉降 |
4.2.3 建筑物沉降 |
4.3 内支撑刚度对基坑及建筑物变形的影响 |
4.3.1 围护桩的水平变形 |
4.3.2 土体沉降 |
4.3.3 建筑物沉降 |
4.4 围护桩桩长对基坑及建筑物变形的影响 |
4.4.1 围护桩的水平位移 |
4.4.2 土体沉降 |
4.4.3 建筑物沉降 |
4.5 建筑荷载对基坑及建筑物变形的影响 |
4.5.1 围护桩的水平变形 |
4.5.2 土体沉降 |
4.5.3 建筑物沉降 |
4.6 开挖深度对基坑及建筑物变形影响 |
4.6.1 围护桩水平变形 |
4.6.2 土体沉降 |
4.6.3 建筑物沉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深基坑开挖引起的浅基础建筑物沉降预测 |
5.1 概述 |
5.2 坑外地表沉降预测公式 |
5.2.1 地表沉降计算模型 |
5.2.2 地表沉降与建筑物沉降的关系 |
5.3 浅基础建筑沉降曲线预测 |
5.3.1 浅基础建筑物超载部分沉降计算 |
5.3.2 浅基础建筑物超载沉降公式计算过程 |
5.4 工程实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
(10)深基坑紧邻环境的监测信息智能识别及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
1.2.1 深基坑开挖对紧邻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
1.2.2 深基坑紧邻环境监测信息智能识别和预测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深基坑紧邻环境监测信息智能识别 |
2.1 引言 |
2.2 数据选取 |
2.3 缺失数据处理 |
2.3.1 缺失数据成因 |
2.3.2 常用的缺失数据处理方法 |
2.3.3 深基坑紧邻环境缺失监测数据综合处理方法 |
2.3.4 缺失数据处理结果 |
2.4 异常数据处理 |
2.4.1 异常数据的成因 |
2.4.2 常用的异常数据处理方法 |
2.4.3 适用于深基坑紧邻环境的改进异常数据处理方法 |
2.4.4 异常数据处理结果 |
2.5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算法的监测信息聚类 |
2.5.1 算法介绍 |
2.5.2 数据整理 |
2.5.3 高斯混合聚类 |
2.5.4 算法改进及结果分析 |
2.6 监测信息统计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深基坑紧邻环境预测研究 |
3.1 引言 |
3.2 神经网络理论 |
3.2.1 BP神经网络 |
3.2.2 循环神经网络(RNN) |
3.2.3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 |
3.3 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构建 |
3.3.1 数据准备 |
3.3.2 评价指标 |
3.3.3 超参数选择 |
3.4 直接预测结果及分析 |
3.5 更新预测结果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上海徐家汇中心项目深基坑紧邻环境监测信息智能识别和预测应用 |
4.1 引言 |
4.2 工程介绍 |
4.2.1 工程概况 |
4.2.2 工程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 |
4.2.3 基坑工程概况 |
4.3 紧邻地表沉降监测信息智能识别与预测 |
4.3.1 数据整理 |
4.3.2 监测信息智能识别与统计 |
4.3.3 监测信息更新预测结果 |
4.4 坑外地下潜水监测信息智能识别与预测 |
4.4.1 数据整理 |
4.4.2 监测信息智能识别与统计 |
4.4.3 监测信息更新预测结果 |
4.5 围护结构监测信息智能识别与预测 |
4.5.1 数据整理 |
4.5.2 监测信息智能识别与统计 |
4.5.3 监测信息更新预测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某深基础施工引致邻近建筑物沉降破坏实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桩锚支护作用下深基坑变形监测分析[D]. 苏颜曦.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变形机理及其对稳定土体的影响[D]. 刘腾飞.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3]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变形规律及支护结构参数优化研究[D]. 熊元林.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1)
- [4]土岩复合地层深基坑开挖周边沉降规律研究[D]. 宋宸.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5]受限空间兼具环形导流的基坑支护体系稳定性研究[D]. 束永峰.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6]考虑支护结构对基坑及邻近建筑变形影响分析[D]. 刘成.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7]基于有限元的降水引发深基坑变形规律分析研究[D]. 刘春良.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
- [8]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对邻近桩基建筑物的变形影响研究[D]. 王学珍.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9]深基坑开挖对临近浅基础建筑物的影响分析[D]. 龚本大. 广西大学, 2020(02)
- [10]深基坑紧邻环境的监测信息智能识别及预测方法研究[D]. 张斌. 东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