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调与热风干燥对毛竹笋干燥速度与干制品品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世琳,罗智健,陶依然,张琪苓[1](2022)在《竹笋采后加工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竹笋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及矿物质,脂肪含量较低,符合现代人的饮食要求。竹笋资源充足,但存在收获季节较集中、产地多在偏远地区、运输慢、销售耗时长、利用程度不高和浪费率较大等问题。本文阐述了竹笋传统的采后加工模式、竹笋采后加工的微生物控制方法和竹笋的现代加工技术,为研究竹笋的加工技术提供借鉴。
沈晓飞,刘政,蔡静,应叶青[2](2021)在《基于热泵干燥技术的笋干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笋干干燥这一关键工序,利用新型热泵干燥技术对新鲜毛竹笋进行工艺改进,通过不断优化干燥参数,设定不同监测点、干燥温度以及干燥时间对烘房内部的温湿度变化及笋干重量变化进行实时数据监测与分析,最终得到品质好、口感佳、营养价值高的笋干。通过与湖州长兴4月份气候条件下传统笋干加工品质的对比发现,经过热泵加工技术工艺改进的笋干色泽和口感等均优于传统加工笋干。
蒋小雅,郑炯[3](2016)在《竹笋干燥技术及其对竹笋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竹笋营养丰富,是一种传统的绿色森林蔬菜。干燥是竹笋的主要加工方式之一,文中综述了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等技术在竹笋干燥中的应用,以及不同干燥技术对竹笋颜色、质构、营养成分和复水性等品质的影响,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竹笋干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刘明鑫[4](2016)在《竹笋过热蒸汽与真空联合干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过热蒸汽干燥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食品加工技术,具有干燥时间短、速度快节能环保的优点,但由于其温度高,设备发展不完全制约了这项技术在应用中的推广。真空干燥能较好的保持物料的品质,但能耗较高。竹笋的季节性强,易木质化,在我国的产量大,且无法靠鲜食消化,干燥是其最便捷的贮藏方法,传统干燥耗时长、品质差且受天气影响,热风干燥能耗大且品质不是最佳,因此急需一种快速的且能够很好保持其品质的干燥方法。通过本实验有效的将过热蒸汽干燥速度快和真空干燥的产品品质好的特点融合在一起。在过热蒸汽干燥单因素实验中,以竹笋的收缩率、复水比、色泽为指标,研究了在过热蒸汽干燥过程中,蒸汽的温度、竹笋切片的厚度、两因素对竹笋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过热蒸汽温度在120℃时,竹笋的收缩率和复水比最佳,色泽最好;当竹笋厚度约在4mm时,竹笋的色泽最佳,复水比和收缩率较好。但从整体上看色泽偏暗,收缩率和复水比偏差。在真空干燥单因素实验中,以竹笋的收缩率、复水比、色泽为指标,研究了在真空干燥过程中,真空温度、竹笋切片的厚度、真空度三个因素对竹笋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温度不宜过高,在75℃左右能够较好的保持竹笋的色泽且竹笋的收缩率、复水比最好;厚度不超过4mm时,干燥速度较快且其色泽较好,收缩率和复水比较佳;真空度不宜过小,也不能过大,在0.055MPa-0.075MPa的范围内为好。以过热蒸汽单因素实验和真空干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以竹笋的复水比和色泽参数L*值为指标,研究并确定过热蒸汽联合真空干燥在干燥竹笋过程中过热蒸汽温度、转换时间和真空温度单因素条件;并对竹笋的过热蒸汽联合真空干燥进行试验设计分析,确定以竹笋复水比为指标的过热蒸汽与真空联合干燥的标准回归模型为:Y1=6.20—0.43X1-0.36X2—0.058X3+0.18X1X3+0.065X2X3—0.62X12-0.68X22-0.54X32,以竹笋干色泽参数L*值为指标,竹笋过热蒸汽与真空联合干燥的标准回归模型为:Y2=90.52—7.34X1-8.46X2-2.25X3—5.50X1X2+2.46X2X3-10.05X12-8.07X22-12.97X32。研究发现,以标准回归方程为依据,将复水比和色泽列为同等重要的评价指标时,通过Design Expert8.0.6软件分析确定最优工艺参数为:过热蒸汽温度119.10℃、转换时间34.71min、真空温度为73.66℃,且在最优条件下,干燥后的竹笋复水比为6.2488、色泽参数L*值为93.2323。进一步对最优工艺进行验证,发现实验值与预测值较为接近,从而为过热蒸汽联合真空干燥的实际应用提供有利的理论和实验依据。通过对过热蒸汽设备和真空干燥设备在干燥竹笋过程中干燥条件最佳工艺参数的研究,制造出一套过热蒸汽联合真空干燥一体机,使过热蒸汽联合真空干燥技术实现真正意义的设备化。在经济性方面,本论文还开展了对比分析研究,即将过热蒸汽联合真空干燥与热风干燥对竹笋干燥过程中的干燥时间与能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过热蒸汽联合真空干燥的干燥时间和每蒸发1kg水所需能量均比热风干燥节省50%以上,从而说明过热蒸汽与真空干燥的融合,可有效缩短干燥时间,且效率高,能耗低。
龙成树,张艳来,龚丽[5](2015)在《闭式循环热泵干燥竹笋片工艺优化》文中认为利用闭式循环热泵干燥系统循环除湿,可降低干燥过程中竹笋氧化褐变及高温废气能耗损失。采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方法研究温度、风速、热烫时间、柠檬酸浓度对绿竹笋干燥速率及笋干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烫使笋干的复水能力减弱,但适当的热烫时间及柠檬酸处理能够抑制干燥过程中褐变反应,得到品质优良的笋干;综合考虑干燥速率及品质综合评定,获得干燥最优参数:温度为58℃,风速为3.0 m/s,热烫时间为1.28 min,柠檬酸浓度为0.2%,此时绿竹笋平均降水百分率为15.14%/h。干燥后,绿竹笋笋干复水比为4.55.0,亮度值L为4550,即产品整体上品质良好,最优参数组合下得到的产品综合评分可达89.5分。
杨华,陈惠云,戚向阳,钱德康[6](2014)在《竹笋微波喷动工艺及品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优化竹笋微波喷动干燥的工艺参数。[方法]以新鲜竹笋为原料,研究了毛竹笋微波喷动的工艺参数。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微波喷动时间、温度和频率对毛竹笋干燥的影响,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各影响因素的最优水平。[结果]试验表明,毛竹笋微波喷动最优工艺条件是:温度为65℃,微波频率为800 W,时间为70 min;与真空冷冻干燥的产品相比,微波喷动干燥产品品质优于真空冷冻干燥,营养品质略低于真空冷冻干燥产品,微波喷动干燥在节约能耗方面有显着效果。[结论]研究可为竹笋的干燥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方良材,黄卫萍,黄佳念[7](2014)在《热风微波联合干燥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竹笋进行热风微波联合干燥的研究,应用热风与微波联合干燥两种方式做对比试验和色泽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粗片竹笋干制品质比细片竹笋好,粗片竹笋在70℃热风干燥150min为转折点,以20g/600W的装载量进行微波干燥的工艺最佳。
高国华[8](2012)在《辣椒恒温与分阶段控温热风干燥的对比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辣椒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β一胡萝卜素、叶酸、辣椒碱、磷、钙、铁等物质。干制辣椒历来是我国的名优特产,也是我国主要的传统出口商品,其产量和贸易量均居世界之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辣椒干燥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辣椒收获季节适逢阴雨潮湿天气,使得辣椒的干燥和贮藏成为加工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干辣椒作为主要调味品,常年都在食用,而田间生产季节有限,需要对鲜辣椒进行脱水干制以调节淡旺季供应矛盾。因此,研究辣椒良好的干燥工艺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对辣椒热风干燥的研究主要是在恒温条件下进行的,还没有进行分阶段控温热风干燥及恒温与分阶段控温热风干燥对比试验的相关研究。又有花椒恒温与控温热风干燥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控温条件下花椒的综合指标明显优于恒温条件下的综合指标。因此,进行辣椒恒温与分阶段控温热风干燥的对比试验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论文选择热风温度、热风速度为试验因子,进行了辣椒恒温与分阶段控温热风干燥的对比试验研究,在薄层干燥试验台上进行试验,并运用EXCEL, Matlab, SPSS等数据处理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1)在恒温和分阶段控温热风干燥两种条件下,辣椒干燥特性曲线随着热风温度和风速的提高变化较明显。2)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对常用的三种干燥模型进行对比,得出Page方程能更好地表达辣椒恒温和分阶段控温两种条件下的热风干燥特性。选择Page方程作为辣椒热风干燥的数学模型。3)利用Matlab软件对恒温和分阶段控温热风干燥两种条件下的辣椒干燥特性曲线进行拟合分析,得出各试验条件下的拟合函数表达式,并绘制了实测值与拟合值的对比图。4)在恒温和分阶段控温热风干燥两种条件下,辣椒干燥后的品质相差不大,但是综合评价结果后者明显优于前者。5)通过对不同试验条件下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可知,热风温度对辣椒热风干燥综合指标的影响非常显着,风速对辣椒热风干燥综合指标的影响不显着。试验条件下辣椒热风干燥的最佳工艺是:在分阶段控制温度热风干燥条件下,初始温度为45℃,150min后迅速升温至60℃,风速为1.2m/s,辣椒达到安全含水率的总干燥时间为413min。
张海英[9](2011)在《优质发酵笋干发酵及干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酵笋干由于其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发酵笋干的制作是先通过几个月的自然发酵,然后经风干或烘干而成。然而,传统发酵笋干制作周期长,产品风味不纯,干湿不均,含水量较高,易褐变、霉变,纤维化程度严重,复水性品质差。乳酸菌接种发酵技术可以解决发酵笋干制作周期长,风味不纯,纤维化严重等问题;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可以解决传统干燥的发酵笋干干湿不均,含水量较高,易褐变,复水时间长,复水量少等问题。为此,本研究以鲜笋为原料,采用乳酸菌接种发酵和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并结合笋干产品标准,制作优质发酵笋干。其研究内容和结果概括如下:(1)采用植物乳杆菌与短乳杆菌,进行单一菌种、混合菌种及菌种配比的发酵试验,并结合自然发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乳酸菌接种发酵的效果显着优于自然发酵;接种植物乳杆菌与短乳杆菌两者配比为1:1的混合菌种,乳酸菌发酵的效果最优。(2)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乳酸菌接种发酵工艺的最优工艺参数:液固比为1.6:1,乳酸菌接种量为4.0%,发酵时间为74h,发酵温度为32℃。在此工艺条件下,发酵笋片的乳酸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0.89%和0.71%,两者的结果显着优于自然发酵。(3)采用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3种干燥方法对发酵笋片进行干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的发酵笋干的品质优于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4)采用电阻法测定出发酵笋片的共晶点温度为-18℃。预冻工艺单因素和两因素交互作用试验结果显示:当预冻温度为-29℃,预冻时间为210min时,发酵笋干的复水速率最佳。(5)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建立了发酵笋干的复水速率(Y)与干燥室压强(X1)、升华搁板加热温度(X2)和解析搁板加热温度(X3)的数学回归模型,其回归方程如下:Y=0.856286-0.010647X1-0.004786X2+0.002014X3-0.011528X12-0.006875X2X1 -0.00 9937X22-0.006125X3X1-0.000875X3X2-0.00339832。根据回归模型,优化出干燥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干燥室压强为20.8Pa,升华搁板加热温度为34.8℃,解析搁板加热温度为62.8℃。(6)在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参数下:预冻温度为-29℃,预冻时间为210min,干燥室压强为21Pa,升华搁板加热温度为35℃,升华搁板加热温度为63℃,测得发酵笋干的复水速率可达0.863min-1。并根据干燥工艺参数,绘制了发酵笋片的干燥曲线图。
王丽霞,肖丽霞,陆蒸,林启训,陆则坚[10](2010)在《气调干制绿茶和热风干制绿茶汤色稳定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影响因素作用下茶汤D420 nm值,并结合目测法探讨气调干制绿茶和热风干制绿茶汤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pH为5.0时,绿茶汤色稳定性最佳。绿茶饮料中添加锌离子、蔗糖,以及低温或室温避光贮存,可提高汤色稳定性;加热或高温易氧化褪色。气调干制绿茶比热风干制绿茶能具有更好的汤色稳定性。
二、气调与热风干燥对毛竹笋干燥速度与干制品品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调与热风干燥对毛竹笋干燥速度与干制品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竹笋采后加工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竹笋传统的采后加工模式 |
1.1 烟熏在竹笋采后的应用 |
1.2 腌制技术在竹笋采后的应用 |
2 竹笋采后微生物控制与加工新技术 |
2.1 竹笋采后加工的微生物限度控制 |
2.1.1 巴氏杀菌 |
2.1.2 高压蒸汽灭菌 |
2.1.3 化学保鲜 |
2.1.4 气调技术 |
2.2 物理干燥在竹笋采后的应用 |
2.2.1 热风干燥 |
2.2.2 微波干燥 |
2.2.3 过热蒸汽技术 |
3 结语 |
(2)基于热泵干燥技术的笋干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笋干工艺 |
1.1 传统工艺流程 |
1.2 热泵烘干原理 |
2 热泵干燥试验 |
2.1 试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1.3 试验过程。 |
2.2 传统干燥工艺 |
2.3 试验结果对比 |
3 结论 |
(3)竹笋干燥技术及其对竹笋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竹笋干燥技术 |
1.1 热风干燥 |
1.2 真空冷冻干燥 |
1.3 微波干燥 |
1.4 联合干燥 |
1.5 其他干燥 |
2 干燥技术对竹笋品质的影响 |
2.1 对竹笋颜色的影响 |
2.2 对竹笋质构的影响 |
2.3 对竹笋营养成分的影响 |
2.4 对竹笋复水性的影响 |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4)竹笋过热蒸汽与真空联合干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竹笋概述 |
2 竹笋的干燥现状 |
3 过热蒸汽干燥技术 |
3.1 过热蒸汽干燥的原理及特点 |
3.2 过热蒸汽干燥技术的研究现状 |
4 真空干燥技术 |
4.1 真空干燥的原理及特点 |
4.2 真空干燥技术的研究现状 |
5 联合干燥现状 |
6 本课题目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6.1 研究意义 |
6.2 研究内容 |
6.3 本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竹笋过热蒸汽干燥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收缩率的测定 |
1.3.2 复水比的测定 |
1.3.3 色泽的测定 |
1.4 单因素对竹笋过热蒸汽干燥的影响 |
1.4.1 确定过热蒸汽温度对竹笋过热蒸汽干燥的影响 |
1.4.2 确定竹笋切片厚度对竹笋过热蒸汽干燥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过热蒸汽温度对竹笋品质的影响 |
2.1.1 蒸汽温度对竹笋收缩率的影响 |
2.1.2 蒸汽温度对竹笋复水比的影响 |
2.1.3 蒸汽温度对竹笋色泽的影响 |
2.2 竹笋片厚度对竹笋品质的影响 |
2.2.1 竹笋片厚度对竹笋收缩率的影响 |
2.2.2 铺设厚度对竹笋复水率的影响 |
2.2.3 竹笋切片厚度对竹笋色泽的影响 |
3 小结 |
第三章 竹笋真空干燥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收缩率的测定 |
1.3.2 复水比的测定 |
1.3.3 色泽的测定 |
1.4 单因素对真空干燥竹笋品质的影响 |
1.4.1 确定竹笋切片厚度对真空干燥竹笋品质影响 |
1.4.2 确定真空温度对真空干燥竹笋品质影响 |
1.4.3 确定真空度对竹笋真空干燥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竹笋片厚度对真空干燥竹笋品质的影响 |
2.1.1 竹笋片厚度对真空干燥竹笋收缩率的影响 |
2.1.2 竹笋片厚度对竹笋真空干燥复水比的影响 |
2.1.3 竹笋片厚度对真空干燥竹笋色泽的影响 |
2.2 真空温度对竹笋干燥品质的影响 |
2.2.1 真空温度对真空干燥竹笋收缩率的影响 |
2.2.2 真空温度对竹笋复水比的影响 |
2.2.3 真空温度对竹笋色泽的影响 |
2.3 真空度对竹笋干燥品质的影响 |
2.3.1 真空度对竹笋收缩率的影响 |
2.3.2 真空度对竹笋复水比的影响 |
2.3.3 真空度对竹笋色泽的影响 |
3 小结 |
第四章 竹笋过热蒸汽与真空联合干燥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收缩率的测定 |
1.3.2 复原率的测定 |
1.3.3 色泽的测定 |
1.3.4 试验设计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竹笋复水比模拟回归及检验 |
2.1.1 竹笋复水比方差分析及显着性判断 |
2.1.2 回归方程验证 |
2.1.3 竹笋复水比的响应面分析 |
2.2 竹笋干色泽亮度模拟回归及检验 |
2.2.1 竹笋干色泽亮度方差分析及显着性判断 |
2.2.2 回归方程验证 |
2.2.3 竹笋干亮度的响应面分析 |
2.3 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 |
3 小结 |
第五章 过热蒸汽与真空干燥联合设备研究 |
1 主要试验材料及仪器 |
1.1 主要试验配件及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2 过热蒸汽与真空联合干燥的原理及特点 |
2.1 过热蒸汽与真空联合干燥设备系统及其注意要点 |
2.2 过热蒸汽与真空联合干燥设备的注意要点 |
3 不同干燥方式的对比分析 |
3.1 外观分析 |
3.2 经济性分析 |
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1 结果 |
1.1 竹笋过热蒸汽干燥品质及工艺研究 |
1.2 竹笋真空干燥品质及工艺的研究 |
1.3 竹笋过热蒸汽与真空联合干燥品质及工艺研究 |
1.4 过热蒸汽与真空联合干燥设备的研究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闭式循环热泵干燥竹笋片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3 检测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单因素试验 |
2.2 响应面试验分析 |
2.3 笋干品质分析 |
2.4 最优干燥工艺条件的确定 |
3 结论 |
(6)竹笋微波喷动工艺及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工艺流程。 |
1.2.2 微波喷动干燥方案。 |
1.2.2. 1 单因素试验。 |
1.2.2. 2 正交试验。 |
1.2.3 微波喷动干燥的工艺操作。 |
1.2.3. 1 热风温度。 |
1.2.3. 2 微波功率。 |
1.2.3. 3 喷动时间。 |
1.3 指标测定 |
1.3.1 水分的测定。 |
1.3.2 复水性。 |
1.3.3 色差测定。 |
1.3.4 VC含量测定。 |
1.3.5 能耗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微波喷动干燥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2.1.1 微波喷动处理各温度下的水分含量。 |
2.1.2 微波喷动处理各微波频率下的水分含量。 |
2.1.3 微波喷动处理各时间下的水分含量。 |
2.2 微波喷动干燥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2.3 微波喷动与真空干燥方法的比较研究 |
3 结论 |
3.1 不同干燥加工的工艺参数 |
3.2 不同干燥方法对品质影响的比较 |
(8)辣椒恒温与分阶段控温热风干燥的对比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辣椒性状及营养价值 |
1.2 辣椒干燥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辣椒干燥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辣椒干燥研究现状 |
1.3 热风干燥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热风干燥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热风干燥研究现状 |
1.4 辣椒热风干燥存在的问题 |
第2章 绪论 |
2.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2.2 研究内容、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2.1 研究内容 |
2.2.2 研究目标 |
2.2.3 拟解决的问题 |
2.3 研究方案 |
2.3.1 研究方法 |
2.3.2 技术路线 |
2.4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3章 辣椒热风干燥原理及过程 |
3.1 辣椒热风干燥原理 |
3.2 辣椒热风干燥过程 |
3.3 辣椒干燥过程中水分的扩散 |
3.4 辣椒干燥过程中的变化 |
3.4.1 外观形态的变化 |
3.4.2 品质的变化 |
3.5 热风薄层干燥的数学模型 |
第4章 辣椒热风干燥的材料和方法 |
4.1 材料及设备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1.3 试验地点 |
4.2 试验因子的确定 |
4.3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
4.3.1 初始含水率 |
4.3.2 安全含水率 |
4.3.3 干燥速率 |
4.3.4 干燥能耗 |
4.3.5 失水率 |
4.4 辣椒干燥评价标准的建立 |
4.4.1 辣椒干燥后感官品质评价方法 |
4.4.2 辣椒干燥速率评价方法 |
4.4.3 辣椒干燥能耗评价方法 |
4.4.4 辣椒干燥综合评价方法 |
第5章 辣椒热风干燥试验设计 |
5.1 辣椒干燥工艺流程 |
5.2 材料制备 |
5.3 辣椒初始含水率测定 |
5.4 辣椒热风干燥试验方案设计 |
5.4.1 恒温热风干燥方案设计 |
5.4.2 分阶段控制温度热风干燥方案设计 |
5.5 辣椒热风薄层干燥的数学模型 |
5.5.1 常用的数学模型 |
5.5.2 模型的选择 |
第6章 结果与分析 |
6.1 辣椒热风干燥特性曲线 |
6.1.1 辣椒恒温热风干燥特性曲线 |
6.1.2 辣椒分阶段控温热风干燥特性曲线 |
6.2 辣椒热风干燥模型建立 |
6.2.1 辣椒恒温热风干燥模型的选择 |
6.2.2 辣椒控温热风干燥模型的选择 |
6.3 辣椒热风干燥特性拟合分析 |
6.3.1 原始模型的选择 |
6.3.2 干燥特性拟合过程 |
6.3.3 各种干燥条件下的拟合结果 |
6.4 指标评价结果 |
6.4.1 感官品质评价结果 |
6.4.2 干燥速率评价结果 |
6.4.3 干燥能耗评价结果 |
6.4.4 综合指标评价结果 |
6.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9)优质发酵笋干发酵及干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竹笋资源、食用价值与研究利用情况 |
1.1.1 我国笋资源概况 |
1.1.2 笋的食用价值 |
1.1.3 笋加工利用及研究现状 |
1.2 笋干概述及加工研究进展 |
1.2.1 笋干概况 |
1.2.2 笋干研究进展 |
1.3 乳酸菌接种发酵技术研究现状 |
1.3.1 乳酸菌菌种及乳酸菌接种发酵技术 |
1.3.2 乳酸菌接种发酵技术的优点 |
1.3.3 乳酸菌接种发酵应用研究 |
1.4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研究现状 |
1.4.1 真空冷冻干燥的原理及工艺 |
1.4.2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特点 |
1.4.3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应用研究 |
1.5 优质发酵笋干研制的意义 |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内容及创新点 |
1.6.1 技术路线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仪器设备 |
2.3 试验内容及方法 |
2.3.1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2.3.2 发酵工艺研究 |
2.3.3 干燥工艺研究 |
2.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发酵工艺研究 |
3.1.1 乳酸菌种类的选择和菌种最佳配比的确定 |
3.1.2 乳酸菌接种发酵工艺单因素试验 |
3.1.3 乳酸菌接种发酵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
3.1.4 乳酸菌发酵工艺参数的验证 |
3.2 干燥工艺研究 |
3.2.1 不同干燥方法发酵笋干品质对比研究 |
3.2.2 发酵笋片共晶点温度的测定结果 |
3.2.3 真空冷冻干燥预冻工艺单因素试验 |
3.2.4 真空冷冻干燥预冻工艺参数优化 |
3.2.5 真空冷冻干燥干燥工艺单因素试验 |
3.2.6 真空冷冻干燥干燥工艺参数的优化 |
3.2.7 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参数的验证及干燥曲线的绘制 |
第四章 结论、讨论及展望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气调干制绿茶和热风干制绿茶汤色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茶水制备 |
1.3 茶汤色各影响因素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H值的影响 |
2.2 热稳定性的影响 |
2.3 光源强度的影响 |
2.4 金属离子对色素的影响 |
2.5 糖类物质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四、气调与热风干燥对毛竹笋干燥速度与干制品品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竹笋采后加工的研究进展[J]. 赵世琳,罗智健,陶依然,张琪苓. 食品安全导刊, 2022(01)
- [2]基于热泵干燥技术的笋干工艺研究[J]. 沈晓飞,刘政,蔡静,应叶青. 安徽农业科学, 2021(06)
- [3]竹笋干燥技术及其对竹笋品质的影响[J]. 蒋小雅,郑炯.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6(06)
- [4]竹笋过热蒸汽与真空联合干燥技术研究[D]. 刘明鑫.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4)
- [5]闭式循环热泵干燥竹笋片工艺优化[J]. 龙成树,张艳来,龚丽. 食品科技, 2015(03)
- [6]竹笋微波喷动工艺及品质的研究[J]. 杨华,陈惠云,戚向阳,钱德康. 安徽农业科学, 2014(26)
- [7]热风微波联合干燥工艺的研究[J]. 方良材,黄卫萍,黄佳念. 山东工业技术, 2014(09)
- [8]辣椒恒温与分阶段控温热风干燥的对比试验研究[D]. 高国华. 西南大学, 2012(10)
- [9]优质发酵笋干发酵及干制工艺研究[D]. 张海英.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 [10]气调干制绿茶和热风干制绿茶汤色稳定性的研究[J]. 王丽霞,肖丽霞,陆蒸,林启训,陆则坚.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