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源税制的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焦梦青[1](2020)在《煤炭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生产效率冲击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资源作为我国工业生产的基础性以及支柱性能源,在国民生产活动的一次能源消费统计中占据五成以上比重,并且煤炭担当我国主体能源的角色定位在短时间内难以撼动。自建国以来,煤炭工业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并且难以替代的工业产业,贡献着较大的工业产值份额。煤炭行业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并且对于煤炭资源的使用问题亦是资源使用安全课题的重要组成内容。我国目前的煤炭资源税采用从价计征模式,从价计征的改革不仅对煤炭行业未来的发展与转型具有方向标性质的影响,同时也会因产业链效应进而影响到下游产业,甚至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引发一定程度的变动。基于此,本文将展开研究煤炭资源税改革对我国煤炭行业的冲击效应。本文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税从征收到不断完善的改革历程:煤炭资源税开征期、煤炭资源税征收过渡期以及煤炭资源税征收新阶段三个时期,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实现对煤炭资源的全面从价计征。但是对于煤炭资源的税费计征,仍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及漏洞。譬如,税收转嫁的路径受阻、税收优惠的负面效应以及计税价格的核定不准。本文会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计算出煤炭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政策虚拟变量作为主要变量,并加入控制变量,通过构建双重差分分析的模型,以此来研究我们国家煤炭资源税的改革的效果。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了下列几个结论:(1)经OP法计算出的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式上升。2012年之后实验组的全要素生产率值高于对照组,并且2014-2015年的实验组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幅度较大,这与2014年煤炭资源税改革有很大的关系。(2)双重差分模型的交叉项与生产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其显着水平也比较高,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这说明煤炭资源税改革这一政策变化,显着提高了相关生产企业的生产效率。控制变量上,营业收入与生产率为显着负相关的关系,基层员工数量与生产率显着负相关,企业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显着负相关,企业资产负债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显着负相关,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与生产效率是正相关关系,但并不如其他变量显着。因此,国家欲想煤炭行业的生产效率有所提升,企业欲想提高自身的产出效率,可从以上的各个角度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文章在进行稳健性的检验时,使用了固定效应模型、改变政策年份以及扩充实验组对象的方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发现,模型的结果能够通过了稳健性检验。文章在前文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建议,作者认为我们国家的资源税一方面需要深化煤炭资源税改革,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综合各种因素设置更为合理的税率。另一方面提出欲想提高煤炭行业的生产效率,煤炭行业具体可以从加大技术要素投入、加强人力资源投入等方面改进。
叶金育[2](2020)在《资源税的改革与立法——从主导目的到税制协调》文中认为不论是《资源税条例(草案)》,还是《资源税暂行条例》,也不管是《资源税法(征求意见稿)》,还是《资源税法》均未创设立法目的条款,也未能明示资源税的课税目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诸多规范性文件却供给了多元且时有冲突的资源税设立之目的。鉴于资源税法的政策法事理、资源行为税的事物本性和特定目的税的机理特性,在未来资源税改革与立法时,有必要参酌特定目的税二元机理构造,增设目的条款,明确"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目的的主导地位,列示财政收入筹集和纳税人权利保护目的的附随位序,并以专款专用制度为主导目的保驾护航。唯其如此,资源税之目的变迁规律才能得到尊重,科学规范、便于操作、易于接受的资源税法文本方可呈现,各资源相关税制才能相互界分,彼此驰援,从而助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罗小花[3](2019)在《对我国煤炭资源税改效应的反思 ——以永安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煤炭市场化程度加深,煤炭价格机制日趋完善,煤炭资源税自1994年确立的从量计征方式,割裂税价联系,税收交易成本高,整体税负水平低的弊端不断凸显,从价计征改革于2014年12月1日应运而出。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后效应逐渐显现,选取财政收入、煤炭企业、税收征管三个视角进行研究分析。首先,以煤炭储量相对丰富的永安市为分析样本,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分析法,分析从价计征实施效应下,财政收入在税收收入和行政事业收费方面发生的变化,煤炭企业的税费负担和发展能力受到的影响,税务部门面对冲击和挑战的征管应对。其次,解析影响从价计征效应的问题,指出税制设计在税率设计、计征公式、税收优惠和相关税种协调搭配上存在局限,税收征管在计税价格准确核定,洗选煤税收管理,部门协作和涉税信息共享以及税务人力资源匹配度方面存在问题,配套公共政策不健全方面有清费立税进程缓慢,煤电价格传导机制不顺畅,资源税分配制度不完善。然后,探寻从价计征问题成因,剖析税制设计存在局限的原因是难以匹配煤炭行业发展及其特殊性,而企业纳税意识淡薄与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引起税收征管问题,市场经济体制因素和财政体制因素导致配套公共政策不健全。最后,在问题分析和成因剖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从价计征税改建议:一是深化税制设计;二是优化税收征管机制;三是统筹推进配套公共政策。
李思[4](2019)在《我国水资源税制优化研究 ——基于山西省水资源税改实践》文中认为水资源税改革是新时期资源保护制度的创新形式,近年来,我国在推行水资源税改工作中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和探索。山西省作为我国水资源税改的重要试点省市,税改实践推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水资源税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新时期仍然面临严峻的税改任务,税改的落实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水平还需要整体提升。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对比分析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结合国家水资源税改政策的背景和山西省推行水资源费改税的实际情况,以水资源费改税问题为核心,主要研究如下问题:其一,梳理我国水资源税的相关规定及逻辑关系;其二,山西省水资源税改的具体内容与管理现状,通过以企业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山西省水资源税政策影响、执行和反馈等情况,剖析水资源税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其三,国外水资源税改的做法及经验借鉴;其四,我国水资源税改的建议和保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水资源税改革具有紧迫性,在开展水资源税改试点之前进行了前期调研,并建立了税改工作机制。在问卷调查中发现,企业应对水资源税改还比较被动,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规范性还需进一步加强,定价机制需要改进,政策制定存在一刀切的问题。借鉴国外水资源税改的经验,应进一步完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实施水资源税征收奖惩并举。从政策层面来看,应从整体上进行水资源税改革进行制度设计,进一步明确税改的原则、思路和步骤,并通过法律、管理和宣传等手段推进水资源税改革的顺利实施。
马宇蕾[5](2019)在《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资源税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进入增长速度逐渐缓慢的新常态,经济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频频凸显,由于长期高速发展所积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日益严重,较之之前从供给方向着手对经济进行短期刺激的解决问题路径也暴露出诸多如其动力不足等的弊端,需求端与供给端存在严重失衡的现象。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凸显,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改革政策,主张着重从供给一侧着手进行结构性的经济改革,以求扩大经济的有效供给,改善整体经济结构。与此同时,为加快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我国也在大力推行新一轮的税制改革。新一轮税制改革以“六税一法”为改革内容的重心,以结构性减税为突破点,力求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税制改革中明确提出资源税改革的时机已逐渐成熟,应加快资源税改革的进度。供给侧改革和税制改革涉及整体经济结构的重构和各经济主体间利益的调整,而改革需要法律为其提供制度保障,经济法作为规制社会中各类经济主体之间关系和协调社会中不同的经济利益的法律,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税法作为宏观经济法的一部分,在推进与配合供给侧经济改革行进的过程中更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组成部分的资源税,不仅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引下进行进一步深化改革,与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和目标相契合,更在推进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文章的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问题和资源税的基本问题及其发展沿革,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立论基础。第三部分指出供给侧改革与资源税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关联,并指出资源税对供给结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且资源税的相关改革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和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第四部分梳理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资源税现存问题,提出现阶段资源税要为供给侧改革任务的完成助力和实现其自身的改革就存在征税范围过小、税收优惠政策指向性不明确和税费关系过于混乱等问题。第五部分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在这一部分提出要使资源税更多助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科学、更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要从完善自身税制设计及其相关配套措施等方面对资源税进行改进和完善。
李傲雯[6](2019)在《四川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研究》文中认为水是生命的起源,生存的基础。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加之时空、季节分布不均,南北差异非常明显。受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和用水浪费现象较为突出,水生态损害和水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从1980年开始征收水资源费,但管理中出现工作积极性不高、执法刚性不强、征收标准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水资源费征收制度预期目标的实现。为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2016年7月1日,河北省率先实施水资源税改革(费改税)试点。2017年12月1日,水资源税改革迎来首次扩围,河南、天津、山西、四川等9个省区市纳入试点范围。四川作为试点唯一的丰水省,在税制设计、实施成效、征管问题等方面对未改革地区特别是南方各省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以四川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为核心,研究了水资源税开征基本理论、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概况及成效、改革试点存在的问题、外国管理经验借鉴、完善水资源税对策建议等内容,以期为将来水资源税在全国全面推开提供参考。本文借鉴国内外关于水资源税的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分六个部分对水资源税改革试点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总结了国内外水资源税研究动态,提出了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四川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概况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通过对四川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前后的政策制度、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改革实施效果。第四部分分析四川省水资源税征管现状,探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介绍外国水资源税运行状况,总结出可供参考的管理经验。第六部分提出进一步完善四川省水资源税改革的对策建议,为水资源税全面开征提供借鉴。
徐全红[7](2017)在《我国资源税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文中研究指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是我国资源富集地区"富饶而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资源税制是我国"资源诅咒"传导机制中的关键节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背景下的2016年资源税改革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重要契机。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新一轮资源税改革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作用,需要在资源税地方化和资源税功能定位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疏通资源利益向中西部地区"回流"的资源税管道,逐步将包括信息资源在内的新的资源形式纳入征税范围。
原文娟[8](2016)在《完善我国水资源税制的思考》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配合经济的发展,人们过度开采使用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屡创新低,这使得本来就有限的水资源变得更加短缺,水资源危机不仅逐渐演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纵观世界上其他国家,大家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纷纷采取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当属税收手段,它已成为很多国家保护水资源所采取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而我国目前除河北省以外的其他省份仍然采取水资源收费制度对水资源进行保护,由于水资源收费制度本身存在较多的弊端致使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想切实保护水资源就必须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开征水资源税。在今年的5月份,由三部门联合印发了有关《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通知,这标志着水资源将由过去旧的征费形式过渡到新的征税阶段。水资源“费改税”是一件利好事,但是这次关于水资源税的具体相关税制要素的规定仍存在需要完善之处,而且有关的具体实施细则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于出台的有些规定笔者认为还有待商榷。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暂行办法》的基础上,从税收的角度对水资源税的税制要素进行设计,如:计税依据、税率、税收优惠、税款使用等方面。其中税率是税制要素设计中的核心内容因此作为本文的写作重点展开论述,主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得出一个税负合理变动的范围作为今后税率设计的参考标准。本文不仅结合了我国的具体国情还结合了国外成功经验,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符合我国的水资源税制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并期望水资源税能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所在。
古群芳,张方[9](2016)在《我国资源税制改革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制与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不匹配,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宏观调控作用。在分析我国资源税制改革现状的基础上,阐述资源税制改革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分析我国资源税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征收范围狭窄,单位税额过低,计征方式调节力度小,征收环节较单一,税收优惠政策调节作用降低等问题。提出资源税制改革的五大建议:扩大征管范围,提高税负水平,改革计征方式,增加征收环节,规范税收优惠措施。
韩继秋[10](2016)在《中外矿产资源税费体系比较与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世界经济延缓结构性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球矿产资源产业基本延续了3年前以来的整体下行态势,目前仍处于历史性低谷。矿业发展低迷周期,也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发展理念转型、结构深度调整的良好机遇期。2015年我国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一些关键指标逐渐回暖,实现了GDP增速6.9%,仍然对世界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整个经济运行环境错综复杂,转型和改革仍然是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的必然。一方面,国家提出“一带一路”、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倡议和振兴计划,加大部署金融机构更好支持企业“走出去”境外创业,推动我国优势产能跨出国门和实力型企业从事境外资源开发,另一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促进矿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常态下的新一轮矿产资源税费改革2011年11月从石油、天然气发端,2014年12月在全国范围推广煤炭资源税,2015年5月继续扩大至稀土和铁矿石资源税改革,在此大环境下,比较研究世界上发达矿业国家的矿产开发利用税费制度,总结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和不足之处,推进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改革,构建具有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矿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论文立足于我国资源税深化改革和矿业转型升级等当前实际,结合我国最早“走出去”开展境外资源开发的四地上市大型矿业公司-山东兖矿集团(“兖州煤业”)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开发矿产资源的实践经验,采用文献总结法、实证研究法、模糊综合评价、定性分析法和AHP法和税制优化分析等方法,对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我国三国矿产资源开发及其相关税制,开展系统性梳理分析和比较研究。论文首先对我国矿产资源赋存及概况进行汇总、分析,指出虽然我国截止至2013年发现矿产资源171种,潜在资源总值居世界第三位,但是资源种类赋存情况并不均衡,大宗矿产品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比如石油储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7%,钾盐作为战略性矿产资源,事关国家农业安全,但国内钾盐资源匮乏,蕴藏含量仅占全球的1.6%,对外依存度超过50%。论文回顾了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沿革和变迁,研究了国内矿产资源税费体系与主要税费种类,探究和梳理了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中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矿业权价款以及油气资源特别收益金等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还分析了发达矿业国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开发及其税费制度,梳理了加拿大、澳大利亚矿产资源概况和特点,重点介绍了各自代表性的煤炭、钾盐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特点,列举分析了两国颇具特色的资源耗竭补贴、税前抵扣、亏损结转、勘查抵税股票等税收优惠和激励政策,比较研究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普通税收规定和矿产资源专门税费等制度。其次,论文关注和分析近年来中资企业“走出去”从事境外资源开发的成功案例,以山东兖矿集团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钾矿开发和煤矿运营为研究对象,对影响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关键因素对比研究。第一分析了加拿大钾矿资源赋存状况,结合山东兖矿集团加拿大280万吨southey钾矿项目,研究了加拿大钾矿资源开发过程中相关矿业权及租金规定、钾矿资源税、生产税及利润税等钾矿资源专门税费规定,并对加拿大矿产资源税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第二以兖矿集团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和昆士兰州煤矿为例,分析了澳大利亚煤炭资源税费政策及制度,并结合生产和开发实际分析研究了影响澳大利亚税费制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以神华和兖矿集团等我国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例,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相关税费制度,介绍了煤炭、稀土和铁矿石等新一轮矿产资源税改革主要内容、执行情况和经济影响分析。最后,基于科学性、代表性、层次性、动态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分别对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根据ahp指标权重,采用资源开发专家组打分方式建立模型,获得综合评价结果赋值,得出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评价等级为良好,即矿产资源总体税制基础较好,但是资源税制体系个别环节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尚需重点改进和深化改革。最后,结合当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逐步走出本轮调整最困难的特殊时期,政府推出简政放权、“一带一路”、创业创新和资源税改革等诸多稳定增长、优化结构和优惠民众的措施,在做好区间调控的同时,增强定向调控,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论文从税制优化理论入手,分析了税费结构优化内涵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我国矿产资源税费体系优化设计方案,包括扩大资源税改革范围、完善税制结构设置、取消矿产资源补偿费、优化资源税体系设计、适时设立环境税和逐步引入权益金制度等建议。同时,为保证新一轮矿产资源税改革深入推进和成功,建议在资源税改革配套政策方面做好支持配合,包括建立资源耗竭补偿机制、科学试点并引入勘查投资抵税股票、构建矿业资源市场流通机制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等综合措施,促进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市场发育和整体矿业经济持续繁荣,实现资源开发永续发展。2015年下半年以来,矿产资源税费改革持续深化和扩展,以稀土资源税从价课征、取消资源补偿费、铁矿石资源税减按规定税额标准40%征收为标志,表明我国矿产资源领域清费立税改革、优化税费结构持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本文以我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为研究对象,对三个国家矿产资源状况及其税费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虽然存在研究国别和境外企业样本有待补充、资源税费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等不足之处,论文取得的认识和主要创新如下。(1)基于层次分析法开展国内外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影响因素比较分析。依据层次分析法,对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我国三国的税费制度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全球视野、国际环境、我国新常态下的经济环境以及矿业税费制度的微观角度,分析了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主要影响因素。(2)国内外矿产资源税费体系评价和研究。建立了矿产资源税费制度评价指标和判断矩阵,基于灰色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和设计矿产资源税费制度评价模型,并以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我国为对象,进行了对比评价研究。(3)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改革建议与体系设计研究。通过国内外对比分析和基于税制优化理论分析,总结了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现状和存在不足,针对我国税费制度的不完善之处,提出了矿产资源税费体系优化设计方案以及相关税收优惠和激励措施等配套政策和改革建议。(4)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和矿山运营实证经验与评价模型相结合,开展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分析和政策建议研究。通过十多年境外资源开发的实践经验,利用现场专家打分,项目实证与评价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实地剖析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矿业发达国家矿业管理政策和资源税费体制,并对比分析当前我国矿产资源行业面临的挑战和行业环境,建议适时引入矿业发达国家的特色矿业税费政策,比如勘查投资抵税股票、资源耗竭补贴、生态环境税以及矿产权益金等措施和制度,有效调节政府、矿产资源企业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利益关系,为矿产资源开发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我国矿产资源产业恢复和繁荣,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源税制的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源税制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煤炭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生产效率冲击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资源税的理论依据 |
一、地租理论 |
二、可耗竭理论 |
三、外部性理论 |
第二节 煤炭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的影响机制分析 |
一、煤炭资源税改革与煤炭行业税负 |
二、煤炭资源税改革与煤炭行业生产效率 |
三、煤炭资源税改革的影响机制 |
第三章 煤炭资源税制度的变革历程及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煤炭资源税制度的变革历程 |
一、煤炭资源税开征期 |
二、煤炭资源税征收过渡期 |
三、煤炭资源税征收新阶段 |
第二节 我国资源税的征收现状 |
一、资源税的现行征收税率 |
二、资源税的收入现状 |
第三节 当前煤炭行业资源税费存在问题 |
一、煤炭企业税负转嫁路径受阻 |
二、税收优惠的负面效应 |
三、计税价格的核定不准 |
第四章 煤炭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生产效率的冲击效应 |
第一节 模型构建 |
一、OP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 |
二、指标选取 |
三、模型构建 |
第二节 基于OP方法的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 |
第三节 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实证分析 |
一、双重差分方法的适用性检验 |
二、煤炭资源税改革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效应 |
第四节 模型检验 |
第五节 实证结果总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深化煤炭资源税改革 |
二、提高煤炭行业生产效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资源税的改革与立法——从主导目的到税制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问题之缘起 |
二、资源税主导目的事理:从条款诉求到建构思路 |
(一)立法目的条款论证:“政策法”的内生需求 |
(二)主导目的建构思路:特定目的税的机理借镜 |
三、主导目的的税性根源:资源行为税的事物本性 |
(一)资源税的传统本性:从资源财产税到流转税 |
(二)资源税的事物本性:资源行为税的法教义阐释 |
四、税性筑就的主导目的:资源税目的的二元构造 |
(一)主导目的的应然确立: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
(二)主导目的的保障设施:资源税收入的专款专用 |
五、主导目的的方法论应用:税制调整与制度协调 |
(一)主导目的下的资源税法进阶 |
1. 创设立法目的条款 |
2. 制定专款专用制度 |
3. 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 |
(二)主导目的下的相关税制协调 |
1. 税制重叠:目的交集下的税目冲突 |
2. 制度协调:主导目的的分界化应用 |
六、结语 |
(3)对我国煤炭资源税改效应的反思 ——以永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煤炭资源税改的理论内容与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第二节 煤炭资源税改历程 |
一、煤炭资源税制空白期:1949 年至1983 年 |
二、煤炭资源税制的演进:1984 年至2014年12 月之前 |
三、煤炭资源税改方案的出台:2014年12月1 日实施 |
四、煤炭资源税改原因分析 |
第三节 煤炭资源税改的三重效应 |
一、税改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
二、税改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
三、税改对税收征管的影响 |
第二章 永安市煤炭资源税改效应现状 |
第一节 税改对永安市财政收入的影响 |
一、税改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
二、税改对行政性收费的影响 |
第二节 税改对永安市煤炭企业的影响 |
一、永安市煤炭企业税改实施背景 |
二、税改对永安市煤炭企业税负的影响 |
三、税改对永安市煤炭企业发展能力的影响 |
第三节 税改对永安市税收征管的影响 |
一、永安市税收征管概况 |
二、税改后永安市煤炭资源税征管情况 |
第三章 煤炭资源税改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税制设计层面存在的局限 |
一、税率设计不科学 |
二、计征公式存在缺陷 |
三、税收优惠政策不全面 |
四、相关税种搭配欠缺协调 |
第二节 税收征管层面存在的问题 |
一、计税价格的准确核定存在问题 |
二、洗选煤税收管理存在漏洞 |
三、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不畅 |
四、税务人力资源配置匹配度不高 |
第三节 配套公共政策不健全 |
一、清费立税进程缓慢 |
二、煤电价格传导机制不顺畅 |
三、资源税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 |
第四章 煤炭资源税改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税制设计局限的成因 |
一、税制设计难以匹配行业发展 |
二、税制设计难以匹配行业特殊性 |
第二节 税收征管问题的成因 |
一、企业纳税意识淡薄 |
二、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
第三节 配套公共政策不健全的成因 |
一、市场经济体制因素 |
二、财政体制因素 |
第五章 完善煤炭资源税改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深化税制设计 |
一、合理设计税率 |
二、将“回采率”引入计征公式 |
三、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
四、协调推进相关税种联动 |
第二节 优化税收征管机制 |
一、准确核实计税价格 |
二、完善洗选煤税收管理 |
三、推进涉煤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
四、优化税务人力资源配置 |
第三节 统筹推进配套公共政策 |
一、加大涉煤收费项目清理 |
二、健全煤电价格传导机制 |
三、建立健全资源税收入分配制度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我国水资源税制优化研究 ——基于山西省水资源税改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1.4.1 主要工作 |
1.4.2 创新 |
1.5 基本框架 |
第2章 水资源税制改革优化的理论研究 |
2.1 基本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水源、水资源、水费 |
2.1.2 水资源税的概念界定 |
2.2 水资源税制改革优化的理论基础 |
2.2.1 水资源税的功能定位 |
2.2.2 水资源税法定的权责结构 |
2.2.3 水资源税明确的衡量原则 |
2.2.4 水资源税制度程序及优化思考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水资源税改的实证分析—基于山西省水资源税改实践 |
3.1 山西省水资源税改革的时代背景 |
3.1.1 我国实施水资源税试点改革取得成效 |
3.1.2 山西省水资源约束与水资源税改革的紧迫性 |
3.1.3 山西省水资源税制度建设选择 |
3.2 山西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主要情况 |
3.2.1 组织前期调研 |
3.2.2 建立工作机制 |
3.3 山西省水资源税改革效果调查及评价 |
3.3.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3.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3.3.3 山西省水资源税改革存在的问题 |
3.3.4 山西省资源税改革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外水资源税费实践与经验借鉴 |
4.1 国外水资源税改的做法 |
4.1.1 德国水资源税制度 |
4.1.2 荷兰水资源税制度 |
4.1.3 俄罗斯水资源税制度 |
4.2 国外水资源税改的启示 |
4.2.1 健全税收法律法规体系 |
4.2.2 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
4.2.3 构建完善的奖惩措施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水资源税制优化的建议 |
5.1 实施水资源费改税的制度设计 |
5.1.1 税制设计的基本思路 |
5.1.2 税制实施的一般步骤 |
5.2 完善水资源税制的配套措施 |
5.2.1 加强水资源税的社会宣传 |
5.2.2 完善相关部门协作机制 |
5.2.3 健全水资源税法律体系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5)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资源税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问题概述 |
第一节 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 |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含义的纠偏 |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依赖 |
一、西方的供给学派 |
二、中国的新供给经济学 |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与意义 |
一、主要任务 |
(一)去杠杆 |
(二)去产能 |
(三)去库存 |
(四)降成本 |
(五)补短板 |
二、意义 |
第二章 资源税基本理论及其发展沿革概览 |
第一节 资源税的内涵 |
一、资源的含义 |
二、资源税的含义 |
第二节 资源税征收的依据 |
一、经济学依据 |
(一)地租理论 |
(二)公共物品理论 |
(三)外部性理论 |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法学依据 |
第三节 我国资源税法律制度的发展沿革 |
一、早期未征收资源税阶段 |
二、资源税形成与发展阶段 |
三、目前的资源税改革阶段 |
第三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资源税的关系探微 |
第一节 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
第二节 资源税对供给结构的调节作用 |
第四章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资源税现存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资源税基本法的缺失 |
第二节 税制设计存在的问题 |
一、理念问题 |
二、立法目的问题 |
三、征收范围问题 |
四、税费关系问题 |
五、税收优惠问题 |
六、资源有效供给问题 |
第三节 区域间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配套措施存在的问题 |
一、税收收入使用状况不清晰 |
二、后续治理未得到妥善处理 |
三、政府间事权财权不匹配 |
第五章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资源税完善对策及建议 |
第一节 出台资源税法并落实税收法定 |
第二节 完善税制设计以助力供给侧改革 |
一、更新设计理念与明确立法目的 |
二、扩大征收范围与去除过剩产能 |
三、厘清税费关系与降低企业成本 |
四、规范优惠政策与鼓励企业创新 |
五、设置为价外税与增加有效供给 |
第三节 调整相关配套措施以完善资源税制度框架 |
一、调整税款征收模式 |
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三、建立资源税收专款专项治理及其事后督查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四川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综述简要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1.4.2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2.四川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概况和理论基础 |
2.1 四川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概况 |
2.1.1 水资源的概念 |
2.1.2 四川省水资源现状 |
2.1.3 水资源税改革 |
2.1.4 四川省水资源税改革 |
2.2 水资源税理论 |
2.2.1 庇谷税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四川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效果分析 |
3.1 生态层面 |
3.1.1 用水结构优化 |
3.1.2 用水效率提高 |
3.1.3 节水意识增强 |
3.2 制度层面 |
3.2.1 创新管理模式 |
3.2.2 堵塞征管漏洞 |
3.2.3 行政效能提高 |
3.3 经济层面 |
3.3.1 企业生产方式转变 |
3.3.2 税收收入增加明显 |
3.3.3 税收杠杆作用显现 |
4.四川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存在的问题 |
4.1.1 制度设计不够完善 |
4.1.2 征管工作不够规范 |
4.1.3 基础设施不够完备 |
4.1.4 部门配合不够默契 |
4.2 水资源税改革试点问题原因分析 |
4.2.1 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
4.2.2 征管手段办法滞后 |
4.2.3 缺乏价值激励机制 |
4.2.4 部门之间利益掣肘 |
5.国外水资源税制度经验借鉴 |
5.1 国外水资源税制度 |
5.1.1 荷兰水资源税制度 |
5.1.2 俄罗斯水资源税制度 |
5.1.3 丹麦水资源税制度 |
5.1.4 巴西水资源税制度 |
5.2 国外经验参考借鉴 |
5.2.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5.2.2 合理设置征税标准 |
5.2.3 征税范围全面覆盖 |
5.2.4 科学划分纳税人 |
5.2.5 税收收入专款专用 |
6.完善四川省水资源税改革的对策建议 |
6.1 加快立法进程提升立法层级 |
6.1.1 完善水资源税税制设计 |
6.1.2 完善其他与水资源相关的税种 |
6.1.3 设立水资源专项基金 |
6.2 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 |
6.2.1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
6.2.2 完善部门联动机制 |
6.2.3 提高执法队伍素质 |
6.2.4 重视试点工作中问题解决 |
6.3 完善其他配套措施 |
6.3.1 政府特殊政策扶持 |
6.3.2 优化升级征管信息系统 |
6.3.3 加强科技创新研发节水技术 |
6.3.4 拓宽群众参与监督的途径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资源税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资源税制与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
1. 计划经济时期低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2. 向东部地区输送资源利益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
3. 资源税制成为资源利益“东输”的最有效管道 |
4. 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差距逐呈扩大趋势 |
5. 资源税制是“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的关键节点 |
三、资源税改革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新的契机 |
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资源税改革的契合 |
2. 资源税平衡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潜力 |
3. 资源税改革将助力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四、深化资源税改革的制约因素 |
1. 资源税功能定位的紊乱 |
2. 资源税地方化的理论困局 |
3. 地区资源禀赋差异与均等化目标的冲突 |
4. 骤增资源税收入受到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制约 |
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域下的资源税理论创新与改革 |
1. 厘定资源税组织公共收入的主要功能定位 |
2. 疏通资源利益向中西部“回流”的资源税管道 |
3. 在信息化转型中拓展资源税的征税范围 |
4. 渐进有序地增加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税收入 |
六、结语 |
(8)完善我国水资源税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三节 创新点与不足 |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二、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资源税开征的理论依据 |
一、资源稀缺论 |
二、准公共物品理论 |
三、水价值论和有偿论 |
四、外部性理论 |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我国水资源现状分析及其开征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第一节 水资源与水资源税的界定 |
一、水资源的定义 |
二、水资源税的内涵 |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水资源状况分析 |
一、我国水资源特点 |
二、我国水资源的使用现状 |
三、我国现行水资源收费制度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水资源税开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水资源税开征的必要性分析 |
二、开征水资源税的可能性分析 |
第四章 水资源“费改税”在试点地区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河北省水资源税试点的现状分析 |
一、改革背景介绍 |
二、试点实施情况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
一、纳税范围不够全面 |
二、调节力度不足 |
三、税率的设计相对简单 |
四、优惠政策的设计不够全面 |
五、征收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五章 国外水资源税制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外水资源税税制 |
一、俄罗斯水资源税制 |
二、荷兰水资源税制 |
三、德国水资源税制 |
四、丹麦的水资源税制 |
第二节 国外税制对我国的启示 |
一、依据客观情况设计税制 |
二、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税制 |
三、确保税款的专款专用 |
四、开展有效的征管 |
第六章 水资源税制要素设计的完善及相关配套设施 |
第一节 水资源税制要素设计的完善 |
一、纳税人 |
二、课税对象 |
三、计税依据 |
四、税率设计 |
五、纳税环节、纳税地点和纳税期限 |
六、税收优惠 |
七、税款的分配和使用 |
第二节 相关的配套设施 |
一、完善法律法规,确保征收顺利 |
二、完善其他与之相关的税种 |
三、完善法制,加强监督力度 |
四、加强与各部门间的合作,共享信息资源 |
五、加大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9)我国资源税制改革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我国资源税改革基础 |
(一)资源税的含义 |
(二)资源税的分类 |
(三)资源税改革的内容 |
三、我国资源税制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资源税的发展历程 |
(二)我国资源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征收范围狭窄 |
2. 单位税额过低 |
3. 计征方式调节力度小 |
4. 征收环节较单一 |
5. 税收优惠政策调节作用降低 |
四、优化改革资源税制的建议 |
(一)扩大征收范围 |
(二)提高税负水平 |
(三)改革计征方式 |
(四)增加征收环节 |
(五)规范税收优惠措施 |
(10)中外矿产资源税费体系比较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济新常态下的资源开发新机遇 |
1.1.2 矿产资源税改革持续深化 |
1.1.3 矿产资源开发国际化进一步加强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矿产资源税费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矿产资源税费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矿产资源及税费制度现状分析 |
2.1 我国矿产资源及税费制度现状 |
2.1.1 我国矿产资源矿产概况 |
2.1.2 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现状 |
2.2 加拿大矿产资源及税费制度现状 |
2.2.1 加拿大矿产资源概况 |
2.2.2 加拿大矿产资源税费制度 |
2.3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及税费制度 |
2.3.1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概况 |
2.3.2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税费制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矿产资源税费比较及设计分析 |
3.1 国内外矿产资源税费种类概况 |
3.1.1 我国矿产资源税费体系及种类 |
3.1.2 加拿大矿产资源税费体系及种类 |
3.1.3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税费体系及种类 |
3.2 国内外矿产资源税费比较分析 |
3.2.1 矿产资源税费相似性分析 |
3.2.2 国内外矿产资源税费差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境外资源开发实例的税费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
4.1 基于加拿大资源开发实例及税费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加拿大矿产资源开发实例分析 |
4.1.2 加拿大资源税费影响关键因素分析 |
4.2 澳大利亚资源开发实例及税费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开发运营实例分析 |
4.2.2 澳大利亚资源税费影响关键因素分析 |
4.3 基于境外资源开发实例的我国资源税制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影响因素选择原则 |
4.3.2 我国资源税费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4.4 基于AHP的我国资源税制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4.4.1 层次分析法 |
4.4.2 基于AHP的影响因素权重计算 |
4.4.3 基于AHP的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资源税费制度评价及关键制约因素分析 |
5.1 构建矿产资源税制评价模型 |
5.1.1 灰色系统理论 |
5.1.2 构建资源税费制度评价指标体系 |
5.1.3 资源税制评价模型参数设计 |
5.2 我国资源税费制度评价模型应用分析 |
5.2.1 模型评价数据 |
5.2.2 模型应用计算 |
5.2.3 模型结果及关键制约因素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矿产资源税费体系设计及改革建议 |
6.1 我国新一轮资源税改革与税制优化理论 |
6.1.1 我国新一轮资源税改革及效应分析 |
6.1.2 资源税费结构优化理论及影响因素 |
6.2 我国资源税费结构优化及体系设计建议 |
6.2.1 完善税目税率等资源税整体结构 |
6.2.2 优化资源税和补偿费等体系设计 |
6.2.3 适时设立独立的环境保护税 |
6.2.4 逐步引入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 |
6.3 资源税改革配套政策建议 |
6.3.1 建立矿产资源耗竭补偿机制 |
6.3.2 引入勘查投资抵税股票机制 |
6.3.3 构建矿业资源市场流通机制 |
6.3.4 完善税收优惠配套政策体系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工作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7.3.1 不足之处 |
7.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源税制的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炭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生产效率冲击效应研究[D]. 焦梦青.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2]资源税的改革与立法——从主导目的到税制协调[J]. 叶金育. 法学, 2020(03)
- [3]对我国煤炭资源税改效应的反思 ——以永安市为例[D]. 罗小花.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我国水资源税制优化研究 ——基于山西省水资源税改实践[D]. 李思. 山西财经大学, 2019(10)
- [5]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资源税初探[D]. 马宇蕾. 甘肃政法学院, 2019(01)
- [6]四川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研究[D]. 李傲雯.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我国资源税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 徐全红. 中州学刊, 2017(06)
- [8]完善我国水资源税制的思考[D]. 原文娟. 云南财经大学, 2016(06)
- [9]我国资源税制改革的思考[J]. 古群芳,张方. 对外经贸, 2016(10)
- [10]中外矿产资源税费体系比较与设计研究[D]. 韩继秋.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