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品牌名称汉译趣味讨论

西方品牌名称汉译趣味讨论

一、西方品牌名称汉译趣谈(论文文献综述)

朱梦玙[1](2021)在《《鞋:款式的意义》(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付帅[3](2020)在《目的论视角下齐鲁传统体育项目外宣翻译研究 ——以蹴鞠为例》文中提出伴随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正在稳步提升,而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不失其文化底蕴的情况下对外传播,是新时期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齐鲁传统体育项目凭借丰富的项目类型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已然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杰出代表。通过文献梳理与前期调研发现,现阶段齐鲁传统体育项目外宣翻译虽有一定数量上的成果,但是从项目内容、文化表达、翻译策略的选择等方面存在问题。从“讲好齐鲁传统体育文化”角度审视齐鲁传统体育项目的外宣现状以及提供完善的外宣策略,使齐鲁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是本文的重要研究目标。而本文选取蹴鞠项目的外宣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一是因其是齐鲁传统体育项目的典型代表,也是现代足球的起源,二是其项目所呈现的内在文化底蕴已成为齐鲁体育文化的象征。虽蹴鞠项目的外宣翻译已具有开拓性的成果,但是目前对于该项目较完整的推广宣传资料稀少,尤其是规范性的英文版本的资料几乎没有。并且由于项目本身富含独有的历史文化,现有译本在诸多方面存在偏差、疏漏或是文化性的缺失。本文结合蹴鞠项目外宣翻译在翻译目的论指导下,就有关蹴鞠源语文本进行研读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照英语译本,从译文预期功能和预期目的角度,探寻最佳处理方法并纠正现有译本中出现的问题,最终归纳提炼。该项研究将有助于促进蹴鞠这项齐鲁传统体育项目对外有效传播,研究成果也可推广受益其他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外宣翻译,同时也为体育组织及体育工作者的日常外宣翻译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裴红幸[4](2020)在《汉越俚语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俚语(Slang)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化的词语,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长期以来,汉、越俚语对比并未得到语言学者的应有关注,关于汉、越俚语研究的书籍、资料目前仍然比较稀缺。正因为如此,本人以“汉、越俚语比较研究”为题开展分析和研究。汉、越俚语的共同点有:首先,从语音来看,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都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等几种主要形式;其次,从分类来看,汉、越俚语的分类都有音节构成分类和内容分类;最后,在表达方面,越南俚语借鉴了大量汉语因素,融合到自身的文化血脉与基因当中,使之发展出全新的自我特色。汉、越俚语的不同点有:首先,在语法结构方面,汉语俚语里很多不好的事物都可以变成骂人的载体,如:书呆子、垃圾、贼等。但是越南语俚语的结构是“??+X”(东西+X)(其中X指被骂者的缺点);其次,在分类方面,汉、越俚语的分类大致一样,但是小类里面的内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再次,在构成方面,汉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社会方言和社会流行语,而越南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原有词语的词义改变;最后,在语义表达方面,汉语俚语的语义表达主要有字义与实义、本义与喻义、并义与偏义的特点,而越南语俚语的语义表达的主要特点是多义性和转义性。汉、越俚语之间之所以有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俚语产生于现实的生活,是人类思维的表现。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在历史上有过频繁的人类活动交往和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俚语是各自国家的历史性、文化性和民族性的真实反映,有各自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从而产生了各自的特色。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汉越俚语的比较研究,一方面为相关学者和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线索和思路,以便揭示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排除使用俚语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减少文化冲突,使他们能够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并自如地运用汉语俚语。

王海霞[5](2019)在《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满族民歌是东北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乡韵气息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歌唱形式。内容涵盖满族人民生产、生活及风土人情,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其唱词质朴,具有满族独特音律、情感真挚,深深扎根于满族人民的生活,伴随满族人民生活的音乐文化,以歌唱的方式记忆了满族民众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心声。本论文通过对满族民歌历时与共时发展空间的回顾,以文献记载、文化遗存的谱系资料为研究基础,以民间留存的传统民歌田野调查、搜集整理的满族民歌和文化融合发展为新的演唱形式的满族民歌为研究视角,通过个案分析和实践案例比较论证,对满族民歌人文自然生态形成依据、唱词音韵规律、演唱风格及表现形式、传承意义进行研究。论文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思路、研究现状与问题、相关概念的界定,并对研究意义与创新、研究目的与方法之处作了阐述。第一章,通过对满族民歌的历史梳理,从“满族民歌历史文化”视角,阐述了历史遗存的满族民歌与自然和人文生态中满族民歌间的依存关系。并历时性地梳理了不同族源地域满族民歌文化发展历程,论述了满族民歌与民族精神信仰和活态演唱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章,以当下留存的不同类型的满族民歌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民歌案例论证,阐述了满族民歌在演唱内容、音调结构及不同演唱风格方面的特征,诠释了满族民歌题材之一萨满神歌的演唱特点和存在价值。第三章,从语言学语境探讨了满语民歌语言演唱艺术和方言音韵特点。通过实践案例比较分析,阐述了区域其他民族民歌与满族民歌唱词韵律演唱个性特征,并对满语、满汉双语、汉语三种语言演唱形式的满族民歌演唱风格个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四章,从文化超越视角,阐述了原生形态满族民歌创新、融合发展后的呈现形式,论证了创新后的满族民歌演唱风格特点。从“和而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实例分析,比较了同一语族同一类型民歌演唱风格特点、同一地域同一类型不同族源的民歌演唱个性。论述了如何借鉴、融合现代多元音声技法超越原生民歌演唱方式的当代呈现,并以实践表演例证形式阐述了服饰、舞蹈、乐器等综合艺术对满族民歌艺术呈现的辅助作用。第五章,阐述了多元文化形态下,满汉文化融合对满族民歌传承与实施路径的影响,分析多样化语境下满族民歌传承形式、演唱形式、传承视域是如何适应当代社会时代发展方向,适应当下人们审美认知观念。

唐颖捷[6](2018)在《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内容和呈现形式的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时代,为进一步全面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大力发展科普事业已经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共识。物理教育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强调学校教育和科普教育的有机结合。物理科普图书作为普及物理科学最先出现的载体之一,建国后物理科普图书的发展情况更是是当代物理科普发展的缩影。而一定历史时期物理科普图书的内容和呈现形式,可以体现当时科普事业发展的重点和特点。本研究对建国以来物理科普图书的内容和呈现形式进行分时期的定量研究,梳理出科普图书的历史脉络,客观地反映发展历程。研究一是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的总体调研。为对建国后的物理科普图书的演变历程有整体的把握,本研究根据建国以来的《全国总书目》,整理出物理科普图书的书目,共计1753种,并对图书进行搜集,梳理出其概貌特征,主要包括图书的种类数量、编着形式、作家及读者群体。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物理科普图书的种类数量迅猛增长,且呈现不断向好的发展势头。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优秀的物理科普图书得到了大力挖掘。其中,引进版物理科普图书的来源国从以苏联为主逐渐向以欧美国家为主过渡,而以日韩为主的亚洲引进的地位也在逐渐凸显。(2)在改革开放之后形成了以教育工作者为主的作家群体,而科学家群体也将成为今后物理科普图书的中坚力量。青少年学生是建国至今的主要读者群体,同时,儿童读物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出版市场的占比呈直线上升,物理科普图书的读者群体在逐渐地向年轻化发展。研究二是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内容的演变研究。在统计分析了图书的内容主题分布情况后,将图书的内容按不同的主题再次进行知识点划分,并进一步分析样本知识点的分布情况,进而找出不同历史时期物理科普事业的重点和特点。结论如下:(1)物理科普图书的内容大多以物理知识类为主,但随着科普观念的变化,科普内容不再仅仅极限于物理知识,而是将视角广泛地延伸到物理思想、方法和精神等范畴,使得物理文化类图书的地位逐渐凸显。(2)物理知识类和实验类科普图书的选题大多包含了各个主题的综合性知识,且仍在稳步上升,使得选题进一步综合化。而在单独介绍某一主题的专题化物理知识类图书中,现代物理学主题展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3)物理史类图书是物理文化类图书中的重点普及内容,其中的原子物理和现代物理的发展历程得到了更高的关注。物理传记类图书作为深化改革期主要的文化类图书,更加关注爱因斯坦、牛顿和伽利略等着名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和科学成就。研究三是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演变研究。在对各时期物理科普图书的呈现形式进行定量分析后,根据图书的印刷数量筛选出样本,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各时期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特点。接着,采用比较研究法,对各时期图书的呈现形式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其差异及演变历程。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的物理科普图书均以讲解式为主,但其占比在逐渐下滑,同时呈现形式更为丰富的其它式图书的占比在逐渐上升。其中,漫画式图书的出现不仅在呈现形式上得以突破,还深受读者的青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物理科普图书的体例大多以“标题+正文”为主,但在改革开放后,图书的形式和体例逐渐丰富起来,更多的图书会利用不同的栏目对正文内容进行拓展。(3)建国初期物理科普图书的呈现更侧重于文字描述,但随着时期的发展,无论从图片的数量还是大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更多的图书图文并茂,迈入“读图时代”。同时,图片的彩色印刷也展现出巨大的增长幅度和发展空间。根据以上的分析结论,关于物理科普图书内容和呈现形式的启示如下:科普观念相对滞后,需加快转变步伐;应继续扩展物理科普图书内容的选题思路;应坚持呈现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于赞[7](2017)在《关于日本广告语的考察研究 ——从翻译视角出发》文中认为本报告书以商业广告的标题广告语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资料收集、文献分析两种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途径收集了两百余条广告语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词汇、修辞、句式三方面归纳总结出日本广告语的语言表达特点;然后进一步考察蕴含在广告语中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思维表达、价值理念等文化要素;最后以维米尔的目的论为指导研究探讨日本标题广告语的汉译策略。日本标题广告语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如下特点:(1)在词汇上多使用数字及拟声拟态词来增强广告的表现力及说服力。(2)从内容和形式来看,运用多样的修辞手法既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商品理念又可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3)以省略句为主的多种句式结构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力求创新,让消费者印象深刻。而且,我们可以从日本广告语中感受到日本人非对称的审美意识,含蓄暧昧、注重细节的思考表达习惯以及热爱自然、看重他人看法的价值观念。广告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广告语翻译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翻译活动,基于维米尔的目的论笔者提出如下的翻译策略。首先,必须关注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其次,翻译品牌名称时要使用固有名词;与广告主商议决定新品牌的名称。最后,广告中的数词、数据建议直译;运用修辞手法的广告语根据情况可以使用直译;文化上差距较大、无法翻译的情况下建议使用意译或改译。

林翠云[8](2017)在《嗅觉地景与记忆 ——重思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文中研究表明作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自问世以来,在唤醒读者们的阅读经验之外,更是不断挑战着学者们对这部着作的解读能力。从莫洛亚、德勒兹到本雅明,如此丰富的理论解读史却仅仅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这本“一生之书”中所承载的巨大能量仍在那水面之下,这也为本文的研究预留了跟进和阐释的空间。西方人文社科学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经数个理论观点的重要转向,从70年代的“文本转向”、80年代的“身体转向”,直至90年代的“感官转向”,这些理论观点为社会、文化及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并进而辐射到文学研究领域。在这些理论观点的相互交织之下,曾经隐而不显的普鲁斯特小说中的气味开始浮出水面,潜藏在这些幽微气味之下的童年经验、爱欲变化与身份认同得以再现。因此,本文试图锁定普鲁斯特小说中的气味书写,根据“嗅觉-记忆”模式建构小说主人公的嗅觉地图,借由小说中出现的多种不同气味与嗅觉器官的刺激、交缠、融合,以嗅觉激发潜意识的记忆,借由嗅觉体验个人的时间感和空间感,编织出一张属于个人的嗅觉地图。为了实现这一写作目的,本论文通过文本细读,以文化诗学批评理论为主要研究路径,结合创作主体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审美批评、文学地理学批评、创伤理论等批评方法,以小说中的气味主题为研究重点,从小说主人公的童年、爱情及自我三方面进行分析与深度连释。本文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交代了本文的问题源起、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依据,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普鲁斯特,强调他在嗅觉文化研究中的特殊性。然后对国内外学界的嗅觉文化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由于目前国内研究较少,因此对直至目前西方学界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主要批评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并指出嗅觉文化研究在其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指出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探讨普鲁斯特的气味观是如何形成及其具体表现。作家从一个气味的过敏者,到对生活环境的气味体察者,最终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气味捕手。那些细致、微小、混杂的气味氤氲在他的字里行间,这一写作特质与他嗅觉器官的疾病——哮喘息息相关。这种无法根治的嗅觉病症,作家本人却将其有条不紊地利用起来,让他得以站在气味体察者的角度,观察城市空间中的气味变化,从而展现现代城市生活的另一个重要侧面。最终,他的哮喘成为其艺术的一部分,通过重思气味的现代性表达,将读者真正带入其作品最内在的基调中。第二章主要分析嗅觉的可靠性与童年记忆的再现。小说主人公马塞尔多年后偶然被香根草、玛德莱娜小蛋糕和椴树花茶等这些细碎的气味所触发,进而建构起主人公童年时代在贡布雷时的完整记忆图景,包括在贡布雷的两条道路——斯万家这边和盖尔芒特家那边的人、事、景、物等。有别于以往人们所搜寻的记忆大部分以视觉形象出现,普鲁斯特发现,若是要真正唤醒最为遥远的记忆,将那些模糊地、形状不清地、不确定地记忆材料拼凑起来,嗅觉才是唯一的黏合剂。第三章主要途释气味的弥漫性与情感爱欲的升华。在现代都市的私人空间之中,气味——尤指各种香气,它们触发情欲,引发性嫉妒,又提供追忆往昔的抚慰。这在主人公马塞尔的两段刻骨铭心的恋情中得以展现。最初纯洁的英国山楂花的香气始终缭绕在马塞尔与初恋吉尔贝特之间,接着山梅花香的出现引发了马塞尔、阿尔贝蒂娜与安德烈之间的情欲纠缠。这山梅花香中浮现的“性嫉妒”的阴影也同样弥漫在卡特来兰花的香气之中,那朵卡特来兰花的香气恰恰是斯万和奥黛特之间的的情欲密码。第四章主要探讨气味的隐喻性和真正自我的发现。在这一章中笔者将嗅闻对象从私人空间那些细小而微杂的气味,通过旅行的移动,转向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单一气味。这一转变是通过主人公马塞尔从巴黎前往他的梦想之城威尼斯,在威尼斯氤氲着的水气召唤中实现的。借镜于乔治·普莱的空间理论,得以观照这个全新的蓄积气味张力而形成的旅行空间,从而与玛德莱娜小蛋糕所带来的私人空间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嗅觉地景。从空间性分析这一嗅觉地景,普鲁斯特在威尼斯自罗马帝国以来文明的残留、积聚、缭绕的气味召唤下,寻找到真正的自我主体,他不仅在不断“吸入”与“追捕”气味,更在“呼出”与“生产”气味,在威尼斯这一公共空间内完成了气味的完整循环,主体性在这循环过程中得以建立。结语部分笔者对本论文所探讨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归纳。气味捕手普鲁斯特所绘制的这一幅嗅觉地图,不仅重置了气味在语言和经验上双重缺席的位置,延伸和扩展了气味的语义场和其经验现代性,同时也建立了作家个人完整的气味循环空间,他得以在这空间中找到“追寻逝去时光”(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和记忆(memoire)的救赎之路,一个真正的气味宇宙得以诞生。

牛毅羚[9](2017)在《戏剧作品《你是谁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马其顿经典戏剧作品《你是谁的》"接力"翻译实践项目为基础,结合实践过程中的难点,辅以翻译实例,探讨总结戏剧口语化、粗俗化语言的英译汉翻译策略,以及"接力"翻译模式的实践经验。英语口语作为英语语言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但在口语化语言的翻译上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如此,不同学者对英语口语化语言的汉译应采取的策略看法不一,译者该采取何种策略仍有待探讨;粗俗化语言从古至今乃各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其长久被视为"不雅"的代名词,无数学者避之犹恐不及,然而,作为语言中难以分割的一部分,逃之避之并不可取,如若一直忽视其存在,坚持让译者采取删减法,无论对原作者还是读者都属不负责任之举;"接力"翻译伴随翻译活动出现不久便诞生于世,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模式给译者们带来许多额外的困难,但相关的项目实践经验分享仍比较有限。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从翻译实例出发,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进行具体策略的分析及总结:在口语化语言英译汉时,应灵活处理,如若在汉语中无法找到现成的对应词,根据英文原文直译后,再辅以翻译策略(增添、删减、词性转化等)进行调整,使其保留原文特色的同时,符合汉语口语习惯;在处理粗俗化语言英译汉时,确认翻译该粗俗语的必要性后,在中文中有匹配对应词的粗俗语可采取直译的策略,有隐含义的可运用直译意译结合法,尝试不脱离原文词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发挥;在翻译"接力"翻译文本过程中,为了增加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减少前一位译者改写译文造成的负面影响,译者应更具有敏感性,提升找出译文改写痕迹的能力,多向懂得源语言的相关人士进行咨询,以减少对原文的"扭曲"。

邓娜[10](2017)在《雨崩村社会转型中的经济活动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对形成于藏传佛教卡瓦格博神山崇拜文化之下的雨崩村进行研究,该村凭借其地理空间和生态环境与藏族文献“香巴拉”内容的高度相似的优势被藏族信众视为圣境,从而成为信众“内转经”的必经之路。原本封闭、内守、原始的雨崩村被1991年的中日联合登山队特大山难事件打破平静,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作用让该村进入到社会大众的视野中。在关注度和知名度增加的双重效应下,雨崩村的“他者”增多并成为“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的核心景区,旅游业的出现及发展对该村的原始社会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作为景区的雨崩村迄今为止没有修通公路,出入该村需要以徒步或骑乘骡马的方式,这种与其他旅游景区简明化、标准化、模式化和同质化有所不同的特殊形式是反“麦当劳化”的。在旅游业的大背景下,该村原本较简单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物身份变得多元化,主要为自我和他者;村民、打工者和老板的二元结构,并且存在一种以村民、打工者、老板三种职业为一体的供给阵营和以游客、转山信众两种消费者为一体的需求阵营相对应的二元模式。原本雨崩村的传统经济活动以采集业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转变为旅游业为主、采集业为辅模式。在该村的旅游收入中客栈成为支柱性行业,其住宿制度由原来的垄断性的村民“值班、顺延家庭”制度转变为自由竞争制度,该村旅游产业中的餐饮和交通方式都随之发生着变化。通过本文研究发现已经参与到全球化活动的雨崩村,从无政府状态下的孤岛逐渐法规化,与外界逐渐联系频繁的村子在经济发展中由于长期的文化差异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运输成本高、语言沟通障碍、生活习惯差异、缺乏契约精神等问题。

二、西方品牌名称汉译趣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方品牌名称汉译趣谈(论文提纲范文)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3)目的论视角下齐鲁传统体育项目外宣翻译研究 ——以蹴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重要性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1 外宣翻译的研究
        1.2.1.2 目的论与外宣翻译的研究
        1.2.1.3 体育项目外宣翻译的研究
        1.2.1.4 关于蹴鞠项目的研究
        1.2.2 文献评述
    1.3 蹴鞠外宣翻译研究目标和意义
        1.3.1 传统体育项目蹴鞠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1.3.2 蹴鞠项目外宣翻译目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田野调查法
3 翻译目的论理论介绍
    3.1 翻译目的论的起源
    3.2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
    3.3 翻译目的论下齐鲁传统体育项目翻译评价标准
4 蹴鞠源语语言特征与翻译问题
    4.1 蹴鞠源语词汇特征与翻译问题
        4.1.1 蹴鞠源语词语特征
        4.1.2 现有蹴鞠译本词语翻译问题
    4.2 蹴鞠源语句子特征与翻译问题
        4.2.1 蹴鞠源语句子特征
        4.2.2 现有蹴鞠译本句子翻译问题
    4.3 蹴鞠源语修辞特征与翻译问题
        4.3.1 蹴鞠源语修辞特征
        4.3.2 现有蹴鞠译本修辞翻译问题
5 目的论下蹴鞠外宣翻译策略
    5.1 目的论下蹴鞠外宣翻译的重点难点
    5.2 目的论下蹴鞠外宣翻译策略调整
        5.2.1 目的论下蹴鞠外宣翻译策略——直译为基础
        5.2.2 目的论下蹴鞠外宣翻译策略——释义为重点
        5.2.3 目的论下蹴鞠外宣翻译策略——生活化、贴切化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蹴鞠
    CUJU
附件2

(4)汉越俚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内容与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中国俚语研究现状
        二、越南俚语研究现状
        三、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四、汉、越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四节 俚语的界定、研究范围及目标
        一、俚语的界定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目标
    第五节 选题理由、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一、选题理由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俚语的概况、形成机理及其与其他词语的联系
    第一节 俚语的性质和特点
        一、俚语的性质
        二、俚语的特点
        三、俚语的特殊性
        四、与汉语俚语对应的越南语俚语
    第二节 俚语在词语中的功能
        一、文化认同功能
        二、交际改善功能
        三、情感宣泄功能
        四、禁忌回避功能
        五、时尚展现功能
        六、其他功能
    第三节 俚语的分类及传播方式
        一、俚语的分类
        二、俚语传播与扩散的方式
    第四节 汉越俚语的产生与形成机理
        一、俚语的缘起
        二、俚语的形成机制
        三、汉越俚语形成机理的对比
    第五节 俚语与俗语、行话、黑话、詈词及流行语的联系
        一、俚语与俗语的异同
        二、俚语与行话、黑话、詈词与流行语的不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
    第一节 汉越俚语构成方式比较
        一、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分析
        二、汉越俚语的句法功能对比分析
    第二节 汉越俚语的语音结构对比
        一、单音节词
        二、同音词比重差异
        三、声调差异
        四、叠词
        五、语素重组带来的音节差异
    第三节 汉越俚语构造形式的异同
        一、汉语俚语构造形式
        二、越南语俚语构造形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越俚语的修辞方式对比
    第一节 俚语中的修辞方式
        一、汉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二、越南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三、汉越俚语修辞方式的对比
    第二节 俚语修辞的来源分析
        一、来源一——颜色
        二、来源二——动物
        三、来源三——植物
    第三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口语表达中的效果
        一、适配环境
        二、结合对象
        三、注重内容
    第四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文学作品中的举例说明
        一、汉语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二、越南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越俚语文化内涵对比
    第一节 汉越俚语的思维方式
        一、辩证思维
        二、意象思维
    第二节 汉越俚语展现的人民思想意识对比
        一、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世界观与宗教信仰
        二、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价值观
    第三节 俚语中的生活哲理
        一、社会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二、经济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三、政治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四、文化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第四节 汉越俚语中的民族风俗
        一、风俗介绍
        二、例子说明
    第五节 汉越俚语中的农业民俗
        一、俚语中表达相似的农业意象
        二、俚语中含有不同的农业意象
    第六节 汉越俚语中的数字文化
        一、文化内涵相同的表达
        二、文化内涵不同的表达
        三、文化内涵相近或相近的表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统计的汉越俚语对应的表达形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5)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现状与问题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五、研究目的与方法
    六、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东北满族民歌回望
    第一节 满族民歌历史追溯
        一、文献记载中的满族民歌
        二、文化遗存中的满族民歌
        三、满族民歌当代演唱现状
    第二节 满族民歌的人文生态渊源
        一、自然生态中的满族民歌
        二、文化生态中的满族民歌
        三、族源地域中的满族民歌
    第三节 民族精神信仰与族群文化认同
        一、满族民歌与民族精神信仰传递
        二、族群文化认同与民歌活态发展
第二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形态特征研究
    第一节 满族民歌演唱类型
        一、体裁类型
        二、题材类型
    第二节 满族民歌演唱特征
        一、传统民歌的本真演唱
        二、质朴各异的音调结构
        三、音韵交融的文字唱词
        四、和合共生的润腔技巧
        五、情感色彩浓郁的衬词
    第三节 满族民歌演唱的反本修古
        一、满族仪式“古歌”演唱之说
        二、满族仪式“古歌”音韵交融
第三章 东北满族民歌满语演唱研究
    第一节 满语民歌语音演唱特点
        一、满语语言的形成与发展
        二、满语元音歌唱音位特点
        三、满语辅音歌唱音位特点
        四、满语言语音重音节特点
        五、满蒙歌唱语音音位比较
    第二节 满族民歌与东北方言的音韵关系
        一、东北方言的声韵调特点
        二、东北方言在演唱中运用
    第三节 满语语言在演唱中的运用
        一、唱词韵式特点
        二、唱词韵律个性
        三、语言演唱特色
第四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的当代呈现
    第一节 追求变化与机缘
        一、机缘与灵感的碰撞
        二、远古与现代的链接
    第二节 和而不同的演唱技法
        一、多样性演唱技法借鉴
        二、中西演唱技法的借鉴
    第三节 满族民歌演唱的表现形式
        一、多元文化形式的演唱表现
        二、融合与发展中的演唱表现
        三、借鉴与超越中的演唱表现
    第四节 美美与共的艺术展示
        一、满族服饰在演唱中的艺术展示
        二、满族舞蹈在演唱艺术中的展示
        三、伴奏乐器在演唱艺术中的展示
第五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的当代传承
    第一节 传统文化形式下满族民歌传承路径
        一、社会传承的多样性
        二、家族亲缘传承的稳定性
        三、师徒传承的普遍性
        四、族群文化记忆传承
    第二节 多样化形式下东北满族演唱传承
        一、独唱传承形式的永恒
        二、一领众和的自由传唱
        三、对唱传承的情感交流
        四、重唱传承的艺术魅力
        五、合唱传承的艺术超越
        六、民歌传唱的活化石
    第三节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传承的新视域
        一、学校教育传承
        二、激活民俗传承
        三、传统歌唱延续
        四、媒体化新视界
        五、旅游文化新景观
结论
    一、研究之结论
    二、传承之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东北三省满族分布图
    附录二 田野调查与归类
    附录三 图目录
    附录四 图表目录
    附录五 谱例目录
    附录六 新媒体网络传播的满族民歌
    附录七 满族民歌《摇篮曲》演唱音乐结构分析
    附录八 全国各中小学满语教学情况调查汇总表
    附录九 2018 年全国各地举办满族颁金节的地域汇总
    附录十 满文字头歌
在学习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含项目)情况
后记
附图

(6)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内容和呈现形式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科普
        1.2.2 物理科普图书
    1.3 文献综述
        1.3.1 科普图书的研究现状
        1.3.2 科普史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总体设计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的总体调研
    2.1 调查实施的过程
    2.2 物理科普图书的统计分析
        2.2.1 物理科普图书种类数量的统计分析
        2.2.2 物理科普图书编着形式的统计分析
        2.2.3 物理科普图书作家群体的统计分析
        2.2.4 物理科普图书读者群体的统计分析
        2.2.5 小结
第3章 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内容的演变研究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依据
    3.2 建国初期物理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1949-1965年)
        3.2.1 物理知识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2.2 物理实验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2.3 物理文化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2.4 小结
    3.3 文革十年期物理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1966-1976年)
        3.3.1 物理知识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3.2 物理实验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3.3 物理文化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3.4 小结
    3.4 改革发展期物理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1977-1994年)
        3.4.1 物理知识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4.2 物理实验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4.3 物理文化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4.4 小结
    3.5 深化改革期物理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1995-2011年)
        3.5.1 物理知识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5.2 物理实验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5.3 物理文化类科普图书的内容研究
        3.5.4 小结
    3.6 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内容的演变历程
        3.6.1 物理知识类科普图书内容的演变历程
        3.6.2 物理实验类科普图书内容的演变历程
        3.6.3 物理文化类科普图书内容的演变历程
        3.6.4 小结
第4章 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演变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依据
    4.2 建国初期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1949-1965年)
        4.2.1 讲解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2.2 问答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2.3 其它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2.4 小结
    4.3 文革十年期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1966-1976年)
        4.3.1 讲解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3.2 问答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3.3 其它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3.4 小结
    4.4 改革发展期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1977-1994年)
        4.4.1 讲解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4.2 问答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4.3 其它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4.4 小结
    4.5 深化改革期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1995-2011年)
        4.5.1 讲解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5.2 问答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5.3 其它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研究
        4.5.4 小结
    4.6 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演变历程
        4.6.1 讲解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演变历程
        4.6.2 问答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演变历程
        4.6.3 其它式物理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演变历程
        4.6.4 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1.1 建国初期物理科普图书内容和呈现形式的特点
        5.1.2 文革十年期物理科普图书内容和呈现形式的特点
        5.1.3 改革发展期物理科普图书内容和呈现形式的特点
        5.1.4 深化改革期物理科普图书内容和呈现形式的特点
        5.1.5 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内容和呈现形式的演变特点
    5.2 启示
        5.2.1 我国物理科普图书的科普观念仍需转变
        5.2.2 继续扩展物理科普图书内容的选题思路
        5.2.3 坚持呈现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5.3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关于日本广告语的考察研究 ——从翻译视角出发(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摘要
第一章 はじめに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対象
    1.3 研究方法
    1.4 先行研究
第二章 日本语コピーの言语表现
    2.1 语汇での特色
    2.2 レトリックでの特色
    2.3 文型での特徴
第三章 日本语コピーの文化観念
    3.1 审美意识
    3.2 思考表现
    3.3 価値理念
第四章 日本语コピーの翻訳策略
    4.1 スコポス理论
    4.2 文化的配虑
    4.3 翻訳方法
第五章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付録
感谢の言叶

(8)嗅觉地景与记忆 ——重思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从生理感官到文化感知
    二、嗅觉地景(smellscape)研究综述——从阿兰·科尔本到道格拉斯·波尔图
    三、物质文化与诗化气味:作为文艺批评方法的嗅景
第一章 普鲁斯特论“气味”:从气味“过敏者”到气味“捕手”
    1. 19世纪末气味的“过敏者”: 童年经历与疾病影响
    2. 19世纪末气味的“吸入者”: 阴沟的恶臭与拱廊的芳香
    3. 真正的气味“捕手”:重思气味的现代性表达
第二章 嗅觉的可靠性:童年经验与青春迷狂
    1. 视觉的摇晃与嗅觉的稳定性
    2. 气味浮现与童年经验的整合:从贡布雷的香根草气味到玛德莱娜糕之味
    3. 气味封存与青春迷狂的存留:从伊斯坦布尔的椴树花香到古龙水之味
第三章 气味的弥漫性:情感记忆与爱欲之灵
    1. 现代城市中情欲气味的蔓延与扩散
    2. 爱欲之味的升华与扩散:从山楂花之味的清淡到卡特来兰花之浓郁
    3. 情欲之味的两极与双重隐喻:从臭鱼摊之“极臭”到香水铺之“极香”
第四章 气味的隐喻性:个人身份与主体建构
    1. 气味地标与嗅觉主体建构
    2. 气味循环与自我身份认同:从巴黎的汽油味到威尼斯的海水气味
    3. “祛味”与“返味”:从礁湖的腐臭味到瘟疫消毒剂的气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戏剧作品《你是谁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语言用词层面
        2.1.1 英译汉戏剧文本的口语化翻译
        2.1.2 粗俗语翻译
    2.2 翻译模式层面
        2.2.1 接力翻译
        2.2.2 翻译的文化转向与改写论
3. 个案研究
    3.1 语言用词层面
        3.1.1 语言口语化
        3.1.2 语言粗俗化
        3.1.2.1 与身体器官有关的粗俗语翻译
        3.1.2.2 与性有关的粗俗语翻译
        3.1.2.3 与人类排泄活动有关的粗俗语翻译
        3.1.2.4 与宗教活动有关的粗俗语翻译
        3.1.2.5 与动物有关的粗俗语翻译
    3.2 翻译模式层面: "接力"翻译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翻译项目实践原文与译文

(10)雨崩村社会转型中的经济活动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 现实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天堂在左,雨崩在右
    第一节 现世里的桃花源
    第二节 一夜成名带来的喜与忧
    第三节 不通公路的穷乡僻壤
        一、雨崩村的基本路况
        二、老路换新颜
    第四节 张冠李戴的错身份
第二章 雨崩村的二元模式
    第一节 二元身份
        一、自我与他者
        二、村民与老板
    第二节 二元模式
第三章 雨崩村经济活动的变迁
    第一节 雨崩村的传统经济活动
    第二节 雨崩村的现代经济活动
        一、客栈顶起村里“半边天”
        二、失控的客栈行业
        三、国际化赛事
        四、行路难的运输业
        五、粒粒皆辛苦的餐饮业
第四章 雨崩村经济活动的发展困境与思考
    第一节 雨崩村经济活动的发展困境
        一、交往冲突
        二、排斥外来者的契约精神
        三、受季节性影响严重
    第二节 雨崩村经济活动的发展思考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协同发展
        二、改变对外部事物的接受程度
        三、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变迁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四、西方品牌名称汉译趣谈(论文参考文献)

  • [1]《鞋:款式的意义》(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D]. 朱梦玙. 青岛大学, 2021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目的论视角下齐鲁传统体育项目外宣翻译研究 ——以蹴鞠为例[D]. 付帅.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4]汉越俚语比较研究[D]. 裴红幸.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8)
  • [5]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D]. 王海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建国后我国物理科普图书内容和呈现形式的演变研究[D]. 唐颖捷. 西南大学, 2018(02)
  • [7]关于日本广告语的考察研究 ——从翻译视角出发[D]. 于赞.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7(12)
  • [8]嗅觉地景与记忆 ——重思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D]. 林翠云. 武汉大学, 2017(06)
  • [9]戏剧作品《你是谁的》翻译实践报告[D]. 牛毅羚.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8)
  • [10]雨崩村社会转型中的经济活动变迁研究[D]. 邓娜. 宁夏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西方品牌名称汉译趣味讨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