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妊娠合并心律失常23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龙许娥[1](2021)在《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全面分析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n-obstructed coronary arteries,MINOCA)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MINOCA的认识、诊断水平,促使MINOCA能准确诊断和及时处理。对MINOCA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用药情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组成成分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随访,分析其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及预后情况,总结该疾病患者出院后的管理,旨在改善MINOCA患者的预后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收集自2016年8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明确诊断为心肌梗死,且CAG提示冠状动脉无狭窄或狭窄程度<50%的MINOCA患者(共118例)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25.0软件,根据入院时间±10天,按照1:2随机匹配出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obstructed coronary arteries,MICAD)患者(共236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病例数据库、电子病例系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后续随访12个月内患者用药情况、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组成成分的概率,汇总建立数据库,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入院后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出院后药物治疗情况、预后情况等。结果自2016年8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2851例,符合MINOCA诊断标准的患者118例,患病率为4.1%,其中女性58例(49.2%),男性60例(50.8例),男女发病比例为1.03:1,平均发病年龄为64.2±13.2岁。与MICAD组相比,MINOCA组患者女性发病率(49.2%vs 23.3%)高,合并吸烟史(41.1%vs 25.4%)、高血压病史(52.1%vs 36.3%)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年龄(63.8±13.2 vs 64.2±13.2)岁相近,合并家族史、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心律失常无明显差别。与MICAD组相比,MINOCA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糖化血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峰值低,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左室射血分数峰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红蛋白、淋巴细胞绝对值、肌钙蛋白T、白蛋白、尿酸、降钙素原在两组患者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MICAD组患者相比,MINOCA组患者出现新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波改变、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两组结果相近。MINOCA患者出院后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较MICAD低。在MINOCA组患者中,与非事件组患者相比,事件组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心律失常较高、而其他基线资料未见明显异常,出院后冠心病二级预防等未见明显异常。MINOCA患者与MICAD患者发病后1年累计MACE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8%与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ACE组成事件中MINOCA心绞痛再住院率比MICAD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后1年内心力衰竭再住院、靶血管血运重建、全因死亡、脑卒中发生率相似。通过COX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合并吸烟史(HR=2.628,95%CI:1.238-5.578,P<0.05)是两组患者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出院后服用他汀类药物(HR=0.299,95%CI:0.090-0.991,P<0.05)是两组患者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与MICAD相比,MINOCA患者发病较早、而且女性偏多,但两组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似。2.MINOCA患者1年内发生MACE事件较MICAD低,但事件数仍较高,需引起注意。3.吸烟史是两组患者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出院后服用他汀类药物是其减少不良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
罗恋梅,徐宁,孙莉萍,许丹,杨冬,张军[2](2020)在《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住院分娩孕妇6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有妊娠期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发作分为:SVT发作组(妊娠期有SVT发作),16例;未发作组(妊娠期无SVT发作),46例,予多学科综合诊疗管理。通过SPSS 22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比较孕妇年龄、分娩孕周、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体重等,进而分析妊娠结局。结果 (1)研究期间本院分娩总量为21 786例,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62例,占0.28%(62/21 786)。(2)本组62例中,有44例(71%,44/62)妊娠前诊断预激综合征,18例(29%,18/62)为妊娠期首次诊断。44例妊娠前诊断预激综合征的孕妇中,有16例(36%,16/44)妊娠前有发作,28例(64%,28/44)妊娠前无症状,妊娠前无症状者中有4例在妊娠期发作SVT。(3)SVT发作组的16例孕妇中,孕早期有SVT发作者有2例(2/16),孕中期有SVT发作者有5例(5/16),孕晚期有SVT发作者有9例(9/16)。SVT发作组有8例(8/16)妊娠前有SVT发作,8例(8/16)妊娠前无SVT发作。未发作组的46例孕妇中,妊娠前有SVT发作者9例,妊娠前无SVT发作者37例。(4)SVT发作组与未发作组孕妇相比,年龄、孕期体重增加、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均无差异(P均>0.05),但SVT发作组孕妇的孕前体重较轻、总产程时间较短,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VT发作组孕妇的剖宫产率为12/16,未发作组的剖宫产率为50%(23/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无孕妇于分娩过程中发作心律失常。结论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孕妇妊娠期SVT发作多发生在孕晚期,妊娠前无症状者妊娠期也有发生SVT的可能性。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孕妇的妊娠期SVT发作可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多学科综合诊疗管理可有效对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孕妇进行管理,有效减少孕期严重心律失常风险事件的发生,大多数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3](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认为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4](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研究指明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王红兰[5](2018)在《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学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了解教职工健康状况,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采集2017年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种,分析原因,为进一步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甲状腺结节为体检诊断第一位;幽门螺杆菌阳性为体检阳性体征第一位。结论职工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邱瑞瑾[6](2018)在《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结局指标作为临床研究 PICO(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四要素”主要内容,是中医临床研究中应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存在几个问题:同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选择差异大;临床研究随访时间短,缺少终点结局指标;没有报告或没有完整报告主要结局指标;不良反应/副作用报告不足;复合结局指标较多;患者报告结局指标不足;中医证候指标不足;结局指标测量工具/方法选择多样化,甚至没有报告结局指标测量工具/方法。这些问题会导致许多临床研究无法纳入系统评价或无法在系统评价中进行合并,无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临床研究价值和经费浪费,也提示可能存在结局指标选择性报告偏倚。由此而得到的研究证据有可能会误导临床。中医证候指标报告不足,也难以体现中医优势。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之一是构建临床研究中必须报告的最小的结局指标集合,即“核心指标集”。自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率先在肿瘤临床研究中提出采用标准化的结局指标以来,陆续有研究者在其它疾病领域制定核心指标集。但核心指标集研究发展缓慢,研究方法各异。2010 年,COMET(Core Outcome Measures in Effectiveness Trials)工作组成立,致力于促进核心指标集达成国际性共识,并促进和完善核心指标集的方法学研究,此后,核心指标集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已完成259项,正在进行236项,但这些研究主要由欧美国家主导或参与,低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较少,因此共识程度不够,难以推广。2013年,中国研究者将核心指标集概念引入国内,并提出与中医临床研究相结合。由于已经完成的研究缺少中医证候指标、缺少中医研究者及患者参与,因此,构建具有中医特点的核心指标集迫在眉睫。国内有部分研究者关注了核心指标集研究领域,但主要集中于探讨构建核心指标集的意义和方法。加之中医术语概念模糊,证候不规范,中医四诊信息难以量化等问题,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带来困难。不少研究者在探讨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时,提出应关注中医证候指标,但对于如何处理中医证候指标并未深入讨论,也无相关核心指标集研究可参考。目前核心指标集研究方法并无“金标准”,有些可能影响核心指标集结果的因素尚不确定(如德尔菲调查中专家小组的数量、参与者人数、选择的评分系统、不同的反馈方法、失访或失访偏倚评估的方法等),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带来困难。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1.参考国际上构建核心指标集的经验,结合中医特色,探索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方法;2.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方法的可行性;3.采用不同方法评估德尔菲调查中可能影响核心指标集研究结果的因素,丰富并完善核心指标集研究的方法学。方法:本研究提出,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分为普适性的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和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两部分。中医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通过系统评价和访谈,构建结局指标、结局指标测量工具及结局指标测量时间的清单;通过德尔菲调查,获得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对结局指标重要性的观点;通过共识会议,最终确定纳入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指标,并为每个结局指标推荐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时间。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的构建主要通过系统评价和回顾性研究获得特定疾病中医证候名称,形成中医证候名称数据库;通过横断面调查获得患者中医四诊信息,以聚类分析或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常见证候分类,提取每类证候的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靶位,与中医证候名称数据库比对,得到备选证候名称;通过德尔菲调查,得到专家对常见证候的证候名称及每类证候的核心症状/体征的观点;通过共识会议最终确定纳入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的证候名称及核心症状/体征。结果:1.本研究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并通过共识,形成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核心指标集。2.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核心结局指标集包括9个结局指标域的12个指标:房颤疗效(房颤首次复发时间、房颤转复率),心血管病死率,脑血管事件(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事件(全身性栓塞),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大出血),资源利用(急诊就诊率),治疗依从性(失访),中医证候等。非瓣膜性房颤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最终纳入4个证候,分别是气滞血瘀证(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或痛,舌紫暗,或有瘀斑或瘀点,脉结代或涩),心肾阳虚证(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神疲、乏力、畏寒、面色(?)白、尿频、喘憋、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少尿、脉滑或沉细),气阴两虚(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乏力、气短、脉细、自汗、盗汗、健忘、腰膝酸软、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心脾两虚(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自汗、食后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由于纳入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核心指标集的结局指标大部分是客观指标,因此共识会议专家除推荐生活质量评估采用SF-36外,并未推荐其它结局指标的测量工具。由于目前对每个结局指标测量时间研究的证据不足,因此未推荐结局指标测量时间。3.针对可能影响德尔菲调查结果的因素:(1)在德尔菲调查中,将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分成不同专家小组与所有利益相关群体作为一个专家小组进行比较,发现若仅选择一个专家小组,结果主要反映的是人数最多的利益相关群体的意见;而分成多个专家小组不仅可以反映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观点,并且不受不同利益相关群体专家人数的影响。(2)以不同方式反馈德尔菲调查第一轮问卷的打分,结果显示,以平均分的形式或以柱状图的形式反馈对专家是否修改问卷打分有明显影响(χ2=7.822,P<0.05),柱状图的形式更容易促进共识达成,而平均分的形式可能会降低共识程度。(3)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①比较完成两轮问卷者打分的平均分和未完成问卷者打分的平均分分布情况,②比较完成问卷者和未完成问卷者对每个结局指标打分的平均分)进行失访偏倚评估,结果显示不存在失访偏倚,但第二种方法需要通过结局指标重要性评估来分析是否存在假阳性结果。(4)比较两轮德尔菲调查专家打分变化对结局指标重要性和共识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虽然专家打分变化比例较大,但打分的变化不一定都引起结局指标重要性和共识程度的变化,因此,可能采用9分Likert评分系统是造成失访偏倚评估中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同时9分法会对专家的选择造成困难,而采用3分法可能会避免这些问题。结论:本研究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了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方法的可行性。目前核心指标集的方法学有待完善,难以判断核心指标集的质量。本研究根据COS-STAD推荐意见评估了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研究方法,结果显示,此次研究基本符合COS-STAD标准。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①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参与者人数差异大;②合并结局指标不充分;③未进行非瓣膜性房颤核心结局指标域的调查;④调查方式及评分系统不完善(缺少“不确定”的选项);⑤调查问卷单一,不适合所有利益相关群体;⑥疾病分类不明确;⑦结局指标测量工具及测量时间研究不充分。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德尔菲调查中,当不同利益相关群体人数不同时,可以分成不同的专家小组进行统计;以柱状图的形式反馈上一轮德尔菲调查的结果更有利于促进共识;采用比较完成问卷者和未完成问卷者对每个结局指标打分的平均分的方法进行失访偏倚评估更能反映不同专家打分的区别和偏好,但应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假阳性结果;评分系统采用3分法可能会避免偏倚评估出现假阳性结果,也会帮助专家更容易判断结局指标重要性。
郭存玲,韩艳菲[7](2012)在《妊娠合并心律失常的处理和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律失常的处理和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145例妊娠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心律失常中,妊娠合并器质性心脏病19例,占13.1%,其中早产12例,占63.2%,围生儿死亡3例,占15.8%,孕产妇死亡1例,占5.2%;妊娠合并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126例,占86.9%,其中早产4例,占3.2%,无围生儿死亡及孕产妇死亡。结论妊娠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妊娠结局与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密切相关;妊娠合并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患者,通过治疗原发病可以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妊娠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患者早产、围生儿死亡、孕产妇死亡均明显增加。
李艳秋[8](2010)在《妊娠合并心脏病影响母儿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中国孕产妇非直接产科死因的第1位,文献报道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约0.9%~3.7%,我国的发病率为1.06%。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妊娠合并心脏病中最多见的是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 RHD);近30年来,随着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诊断技术的进步和心脏外科手术的发展,CHD患者可以获得早期根治或部分矫正;心脏介入性手术及心脏瓣膜置换术(cardiovalve replacement, CVR)的开展可以使严重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有条件接受合理的治疗,使得心脏病术后妊娠女性逐年增多。因此妊娠合并心脏病的类型、临床诊治水平均发生着巨大变化,同时产科医生也面临着很多特殊问题,例如心脏手术后妊娠的最佳时机、妊娠期的抗凝治疗、心脏病孕产妇的妊娠期管理等。由于妊娠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合并心脏病的孕妇则难以耐受这些变化,使原有心脏病病情恶化,对孕妇本身及围生儿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其围生儿易发生自然流产、围生儿死亡、小于胎龄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同时存在产科高危因素的心脏病孕妇与其心脏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围生儿的结局。妊娠合并心脏病属于严重高危妊娠范畴,对于已确诊或手术治疗的心脏病女性在妊娠前及妊娠期的管理需要产科医生与心内科、心胸外科、麻醉科及新生儿科医生的共同协作来完成,因此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孕产妇大多就诊或转诊于大型综合性医院。目前国内关于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母儿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的报道多为单个医院小样本的研究,或者单个影响因素的分析,缺乏大样本,多个因素分析的全面调查研究,不能全面准确反映我国近年来妊娠合并心脏病对母儿预后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近年我国大型综合性医院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发病情况及其对母儿预后的影响如何,尚没有多家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大样本调查分析。【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广州、深圳、长沙5家三级甲等医院8年来诊断为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了解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发病情况及心脏病的类型分布:分析其影响母儿预后的相关因素,提高对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认识:探讨有效的对策以减少母儿并发症发生。【材料和方法】1、资料收集回顾性调查2000年~2008年广州市南方医院、珠江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长沙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5家教学医院收治的所有住院诊断为妊娠合并心脏病的病例共510例,年龄平均(28.513±5.144)岁,初产妇342例,经产168例,双胎16例,其余均为单胎。随机抽出100例(南方医院、珠江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各20例)同期在院分娩没有妊娠合并症的正常产妇做为对照组。孕期抗凝治疗的心脏病患者及其子代的随访通过电话随访或调查问卷获得。2、诊断标准所有心脏病的诊断于妊娠前或此次妊娠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胸片、CT等必要的辅助检查,经内科确诊。心功能分级采用1994年纽约心脏病协会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法。早产、胎儿生长受限等诊断参照乐杰主编的第7版妇产科学。患者子代包括胎儿和新生儿情况的评估均由产科医生和儿科医生共同完成。3、方法通过对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病例收集和分析,了解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发病情况、心脏病的类型分布及母儿合并症的发生情况;了解妊娠期行心脏手术的安全性;比较孕期不同心功能级别、不同类型心脏病的孕产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其围生儿转归;比较已手术和未手术的RHD及CHD对孕产妇及围生儿转归的影响;探讨孕期抗凝剂的使用与母儿预后的关系。4、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在Excel2003进行制表和绘图;计量数据描述使用平均数和标准差表示,应用方差分析与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频数资料描述采用百分比(%)表示,使用卡方检验(或连续性较正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着性。【结果】1、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发病情况及类型分布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占住院孕产妇总数的0.57%,RHD居首位占37.84%,CHD病次之占25.68%,心律失常第三位占20.21%。2、孕产妇结局2.1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合并症及孕产妇死亡情况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的内科合并症为心力衰竭(25.09%)、心律失常(8.57%)、肺动脉高压(6.94%);产科并发症是早产(20.61%)、子痫前期(14.9%);合并感染为11.02%。9例孕产妇死亡,死亡率1.76%,其中4例CHD(2例艾森曼格综合征),3例RHD,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和围产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 PPCM)各1例。2.2不同心功能分级的孕产妇预后比较心功能Ⅰ、Ⅱ级均无孕产妇死亡;心功能Ⅳ级与心功能Ⅲ级孕产妇死亡率(x2=5.360,P=0.021)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心功能Ⅰ、Ⅱ、Ⅲ、Ⅳ级与对照组心衰发生率(x2=79.902,P=0.000)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3不同心脏病类型的孕产妇预后比较妊娠合并CHD、RHD、心律失常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之间的并发症发生率(x2=59.539,P=0.000)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发生心衰的心脏病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占比例最高为59例,占46.09%。其次为RHD52例,占40.63%;其中96.7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发生心力衰竭,80%PPCM发生心力衰竭;RHD发生心力衰竭比例为26.94%。妊娠合并CHD、RHD、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及PPCM之间的孕产妇死亡率(x2=2.400,P=0.494)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4心脏手术与未手术的孕产妇预后比较2.4.1 CHD手术组与未手术组孕产妇预后比较两组孕期心功能(x2=1.108,P=0.293)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心脏并发症发生率(x2=0.523,P=0.470)、产科并发症发生率(x2=0.026,P=0.871)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孕产妇死亡率(x2=0.000,P=0.100)、分娩方式(x2=0.506,P=0.477)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4.2 RHD手术组与未手术组孕产妇预后比较两组心功能Ⅰ-Ⅱ级与心功能Ⅲ-Ⅳ级(x2=8.532,P=0.003)、心脏并发症发生率(x2=26.155,P=0.000)、产科并发症发生率(x2=4.442,P=0.035)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孕产妇死亡率(x2=0.000,P=1.000)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围生儿结局3.1围生儿并发症及死亡情况围生儿常见的并发症是早产儿(17.34%)、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 FGR) (10.00%)、新生儿窒息(7.14%),新生儿畸形(1.43%);围生儿死亡率是1.43%。3.2不同心功能级别患者的围生儿预后比较心功能Ⅰ、Ⅱ、Ⅲ、Ⅳ级组与对照组新生儿体重(x2=86.109,P=0.000)、评分(x2=69.857,P=0.000)、早产儿(x2=71.816,P=0.000)、FGR(x2=53.081,P=0.000)发生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心功能Ⅰ、Ⅱ级组均无围生儿死亡;心功能Ⅲ、Ⅳ级组围生儿死亡率(x2=3.195,P=0.074)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3心脏手术与未手术患者的围生儿预后比较3.3.1 CHD手术组与未手术组围生儿预后比较两组新生儿体重(T=0.514,P=0.608)及评分(T=0.414,P=0.680)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早产儿(x2=0.004,P=0.949)、新生儿窒息(x2=0.070,P=0.791)、FGR(x2=0.102,P=0.749)发生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3.2 RHD手术组与未手术组围生儿预后比较两组新生儿体重(T=1.601,P=0.111)及评分(T=0.608,P=0.544)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未手术组有1例新生儿六指畸形,手术组未见新生儿畸形发生。两组早产儿(x2=5.143,P=0.023)、FGR(x2=4.208,P=0.040)发生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x2=2.335,P=0.126)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心脏病术后的妊娠时间及华法令的使用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此次妊娠距手术时间为1.5年~16年,平均4.83年;瓣膜扩张术后患者此次妊娠距手术时间为1年~18年,平均6.56年;CHD手术患者此次妊娠距手术时间为1年~25年,平均9.35年。55例行CVR者均使用机械人工瓣膜,均是整个孕期口服华法令抗凝,平均2.764mg/d。63.64%子代远期随访未见华法令相关畸形发生,其中42.85%为母乳喂养。5、孕期心脏病手术9例孕期心脏手术患者中6例为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4例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2例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分娩前安放临时起搏器;1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剖宫产术3后天行冠状动脉照影。除1例在孕22周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的孕产妇死亡外,其余8位母亲均健康;围生儿1例早产,7例足月,均剖宫产分娩;1例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新生儿出现脑瘫。【结论】1、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占住院孕产妇总数的0.57%,位于前三位的是RHD、CHD、心律失常。2、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孕产妇死亡率是1.76%;常见心脏并发症是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常见产科合并症是早产和子痫前期。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围生儿死亡率是1.43%;常见并发症是早产儿、FGR。3、围产期心肌病、艾森曼格综合征发病率低,预后差,死亡率高。对于有手术指征的心脏病患者,尤其是RHD尽量在孕前接受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母儿结局。4、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整个孕期服用低剂量(<5mg/d)华法令未见胎儿畸形、产后出血及栓塞性疾病发生;随访3.29年哺乳期服用低剂量华法令是安全的。5、妊娠期行心脏手术不失为药物治疗无效时的急救方法,其安全性有待大样本循证医学考证。妊娠合并心脏病属于严重高危妊娠范畴,对于心脏病女性在妊娠前及妊娠期的管理需要产科医生与心内科、心胸外科、麻醉科及新生儿科等医生的协作才能保证妊娠和分娩的顺利进行,因此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孕妇最好就诊于大型综合性医院。
二、妊娠合并心律失常23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妊娠合并心律失常23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局限性与展望 |
6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室早 |
1.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
1.2 病因和机制 |
1.3 临床表现 |
1.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
1.5 室早诱导性心肌病 |
1.6 治疗策略和方法 |
1.6.1 药物治疗 |
1.6.2 导管消融治疗 |
1.7 室早的诊治流程图、专家建议和推荐 |
2 非持续性室速(NSVT) |
2.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
2.2 病因和机制 |
2.2.1 病因 |
2.2.2 发生机制 |
2.3 临床表现 |
2.4 诊断、预后评估、危险分层 |
2.4.1 NSVT的诊断 |
2.4.2 预后评估 |
2.4.3 危险分层 |
(1)心脏结构正常的NSVT: |
(2)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NSVT: |
2.5 治疗策略和方法(表5) |
2.5.1 心脏结构正常患者的NSVT |
2.5.2 伴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NSVT |
3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
4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和室颤 |
5 SCD的危险分层及预防 |
5.1 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 |
5.2 病因和机制 |
5.2.1 病因 各种疾病都可导致SCD,其中常见的病因如下。 |
(1)冠状动脉异常: |
(2)心力衰竭: |
(3)心肌疾病和其他结构性心脏病: |
(4)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
(5)药物等外界因素: |
5.2.2 机制 |
5.3 SCA和/或SCD的危险分层 |
5.3.1 病史和体格检查 |
5.3.2 非侵入性评价手段 |
(1)12导联心电图: |
(2)运动试验: |
(3)动态心电图: |
(4)ICM: |
(5)非侵入性心脏影像检查: |
(6)生物标志物: |
(7)基因检测: |
5.3.3 侵入性评价手段 |
(1)心导管等心脏影像: |
(2)电生理检查: |
5.3.4 风险预测 |
5.4 SCA/SCD的预防与治疗 |
5.4.1 SCA患者的治疗 |
5.4.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
(1)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
(2)β受体阻滞剂: |
(3)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
(4) 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
5.4.3 心力衰竭治疗预防猝死 |
5.4.4 ICD预防SCD |
5.4.5 导管消融 |
5.4.6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血运重建治疗 |
5.4.7 提高SCD防治意识 |
6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
6.1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原则 |
6.1.1 识别和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
6.1.2 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 |
6.1.3 衡量获益与风险 |
6.1.4 治疗与预防兼顾 |
6.1.5 急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 |
6.2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的药物处理 |
6.2.1 NSVT NSVT在结构性及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非常常见。 |
6.2.2 SMVT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SMVT需立即电复律。 |
6.2.3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
6.2.4 多形性室速 |
(1)急诊处理原则: |
(2) 尖端扭转型室速: |
(3)某些特殊类型的多形性室速 |
6.2.5 室颤/无脉性室速 |
6.2.6 室速/室颤风暴 |
7 不同病因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
7.1 缺血性心脏病(IHD)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7.1.1 IHD室性心律失常 |
7.1.2 IHD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 |
7.1.3 ACS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及处理方法 |
7.2 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7.2.1 推荐证据等级 |
7.2.2 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
(1)NI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
(2)ARVC患者的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
(3)H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
7.2.3 诊治流程图 |
7.3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7.4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7.4.1 概述 |
(1)流行病学: |
(2)先心病患者心电生理检查: |
(3)先心病患者合并室速和室早的治疗(表43): |
7.4.2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和室性心律失常诊治的专家推荐 |
7.4.3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流程 |
7.5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
7.5.1 先天性LQTS |
(1)定义和流行病学: |
(2)病因和机制: |
(3)临床表现: |
(4)诊断: |
(5)LQTS患者管理: |
7.5.2 Brugada综合征 |
(1)定义和流行病学: |
(2)病因和机制: |
(3)临床症状: |
(4)诊断: |
(5)临床管理: |
7.5.3 CPVT |
(1)定义和流行病学: |
(2)病因和机制: |
(3)临床表现: |
(4)诊断: |
(5)临床管理: |
7.5.4 ERS |
(1)定义和流行病学: |
(2)病因和机制: |
(3)临床表现: |
(4)诊断建议: |
(5)临床管理: |
7.5.5 SQTS |
(1)定义和流行病学: |
(2)病因和机制: |
(3)临床表现: |
(4)诊断: |
(5)临床管理: |
7.5.6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1)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与治疗策略: |
(2)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
(3)诊治流程: |
7.5.7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
(1)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
(2)特发性非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
(3)特发性室颤: |
7.5.8 运动员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 |
(5)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体检对象 |
1.2 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6)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1.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状 |
2.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存的问题 |
3.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存在问题的对策 |
4.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进展 |
1. 核心指标集的概念及起源 |
2. 构建核心指标集的意义 |
3.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
4.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方法构建及实例验证 |
一、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
1.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概念及起源发展 |
2. 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必要性 |
3.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特点 |
4. 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所面临的挑战 |
5.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方法 |
6.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流程 |
7. 构建核心指标测量工具集 |
8. 小结 |
二、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方案 |
3. 研究注册 |
4. 伦理审查 |
5. 结果 |
6. 专家共识会议 |
7. 形成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个人简历 |
(8)妊娠合并心脏病影响母儿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附件二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的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四、妊娠合并心律失常23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龙许娥.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妊娠合并预激综合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 罗恋梅,徐宁,孙莉萍,许丹,杨冬,张军.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0(10)
- [3]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4]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03)
- [5]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J]. 王红兰. 基层医学论坛, 2018(35)
- [6]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D]. 邱瑞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7]妊娠合并心律失常的处理和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 郭存玲,韩艳菲.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04)
- [8]妊娠合并心脏病影响母儿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 李艳秋. 南方医科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