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镇居民住宅有效购买力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冰[1](2019)在《基于房价收入比的郑州市居民住房购买力研究》文中认为自十九大以来,我国政府针对住房问题提出了“加强保障、准确把握、监测预警”的政策,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让住宅回归居住属性,是政府对今后房地产走向的战略基调。近年来,货币流通性过快的增长、广大居民投资渠道不足及不合理的土地财政政策等导致我国房价一直处于不合理的上升状态。郑州是我国人口大省河南省的省会,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但和全国9个国家中心城市相比,其市域土地面积是最小的,人口的激增和土地面积不足的矛盾致使住房市场发展越来越不健康,住房价格的上涨速度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给市民购买住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大大制约了郑州市经济产业升级转型,因此,提升居民住房购买力促进住房市场有机发展成为当前重要研究问题之一。通过对国内外大量资料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运用房价收入比指标来衡量郑州市居民的住房购买力。内容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房价收入比的有关理论。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对房价收入比的典型研究内容进行了介绍;其次阐述了房价收入比的基本理论,包括其定义的解析、影响因素、房价收入比模型的构建;最后以个人住房贷款与偿付能力为切入点,运用购房模型得出房价收入比的合理范围。第二部分分析了郑州市住房市场概况,简述其发展历程并从郑州市商品住宅建设以及交易状况两方面着重分析了郑州市住房市场现状。第三部分是对郑州市居民住房购买力的研究,首先从人口、居民储蓄、不同阶层家庭的收入等方面对居民收入状况进行了整体研究;其次研究了郑州市新建商品住房、二手住房及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变化情况;最后运用提出的房价收入比模型计算分析各收入阶层家庭对新建商品住房、二手住房及经济适用住房的房价收入比,分析了各收入阶层家庭对各类住房的购买力情况,结果表明该市的房价整体上过高,多数家庭对于新建商品房不具备购买力,高收入及以上的家庭对于二手房具有整体购买力,中等收入的家庭对于经济适用房以及部分小户型商品房具有阶梯状分布的购买力,最后低收入及最低收入的家庭只能勉强对于小户型经济适用房形成购买力。第四部分针对郑州市住房市场以及居民收入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从住房供给、居民消费、收入分配、住房制度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
李铮[2](2018)在《宁波房地产市场分析及分区市场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住房市场发展迅猛。然而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往往隐藏着危机,对房地产市场分析对房地产健康发展和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宁波房地市场各影响因素,从城市概况、城市资源、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策因素四个方面,具体从12个因素展开调研,研究房地产市场的利好因素和限制因素。研究表明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具有很大的房地产市场潜力,而产业结构和人才吸引力不足是其主要限制因素。论文从土地市场、住宅市场两个角度,行政区、板块两个尺度,对宁波房地产市场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宁波房地产市场从2014年起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土地价格和房价涨幅明显,并呈现从核心区向外逐渐减弱、北仑区区域核心化的区域分布规律。论文按照影响程度,从第三章和第四章中选取相关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分区市场评估模型。研究显示,鄞州区市场发展相对健康,而镇海区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鄞州区市场应优先进入,而镇海区市场应慎重考虑。论文的研究结果,对政府和开发商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王文静[3](2016)在《京津冀地区居民住房购买力与房地产调控政策》文中研究说明房地产业直接决定到国计民生,同时作为支柱产业又可以推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京津冀区域的住房市场的发展意义非凡。文章基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视角,以区位理论、收入消费理论和房价收入比指标为基础,结合京津冀区域商品房市场发展现状,探讨了京津冀区域五个收入水平层次的居民的住房购买力情况,在具体分析购买力时,横向对比北京、天津和河北地区的各个收入层次的城镇居民,纵向上将住房市场分为新建商品房、二手房和经济适用房。结合横纵向对比探讨了京津冀区域居民住房购买力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线性回归预测出未来五年的家庭可支配收入,进而得出京津冀三省市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动态房价收入比。另外,通过选择预期、货币政策、土地政策、保障房政策、收入五个指标对京津冀区域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北京、天津和河北的房价收入比差别较大。北京的房价收入比高于天津和河北,北京地区房价收入比严重偏离合理区间,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而天津和河北地区的房价比较合理。不同收入阶层房价收入比存在"悖论"现象,即低收入者房价收入比偏高,高收入者房价收入比偏低。第二、房地产调控政策有效性研究中,众多验证因素中,北京房地产市场主要受以利率为主的货币政策和保障房政策的影响;天津受预期、保障房政策和收入影响显着;河北受预期、土地政策、收入的影响显着。
赵敬明[4](2014)在《湖南城镇住房需求仍处于上升期》文中指出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区域性量价齐跌现象,市场围观氛围较浓,房地产业何去何从众说纷纭。湖南房地产业发展情况如何?笔者通过《中国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和《湖南调查》等资料中有关人口、收入和存量房数据的分析表明,目前湖南省商品住宅总需求仍然处于上升时期。湖南城镇家庭住房需求及现状1.城镇人口、家庭和住房总需求推断城镇住房需求的根本动力源于人口数量、家庭结构和区域分布。人口数量多、家庭户增长快、区域分
高佳琦[5](2014)在《乌鲁木齐市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负担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投资过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速度过快、涨幅过大、住房的供应结构不合理、市场秩序混乱等等一系列问题,越发地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伴随而来的是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负担越来越重,尤其对于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而言,飞速上涨的房价与其收入水平之间出现了严重失衡,从而“望房兴叹”,被排除在了住房市场之外,导致这个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业情况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产生不利影响。在此背景下,城镇居民是否具有住房负担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域,对其房地产市场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状况进行分析,通过PIR模型和剩余收入法,测算乌鲁木齐市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负担能力,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与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状况类似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进行比较,进而评价乌鲁木齐市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负担能力,并且根据实地调查结果进行了小样本验证分析,得出乌鲁木齐目前房价收入比偏高,居民住房负担较重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并结合定性分析方法对住房负担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提高乌鲁木齐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负担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刘娜[6](2014)在《山东省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山东省城镇居民对新建商品住房的支付能力。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国内外住房支付能力研究现状,分析衡量住房支付能力常用指标及适用范围。然后从供需状况上对山东省住宅市场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山东省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合适的衡量指标从历史变动、社会差距、区域差异三个角度对山东省城镇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PIR计量模型简单预测未来5年内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根据PIR和HAI指标的测算,从整体上来看,山东省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备一定的购房能力;(2)采用静态PIR、动态PIR和剩余收入法全面分析住房支付能力存在的社会差距,综合结果得出不同收入户间住房支付能力差距悬殊:高收入户及最高收入户支付能力很强,可以购买市场上提供的任何新建类型住宅;较高收入户对70m2、90m2的套房面积有支付能力;中间及较低收入户可以借助金融工具购买70m2的新建商品住宅;最低及低收入户基本上不具备购买市场上新建商品住宅的能力。(3)通过计算PIR,各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大体上呈现中西部地区住房支付能力最好,其次是沿海城市,再次是济南、青岛。(4)未来5年内房价涨幅若控制在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之内,居民将具备较好的住房支付能力。考虑到住房支付能力影响因素的复杂性,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在综合影响因素下山东省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区域差异的计量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各地区住房支付能力综合排名与衡量指标测算的结果大体相一致,因子得分排名则反映了不同地区受各因子影响程度不同,要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落实区域差异化的房地产调控。最后,文章结合影响山东省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因素提出了增加住房供给;完善住房供应体系;稳定住房价格,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规范使用金融工具等建议。
高佳琦,孟梅[7](2014)在《乌鲁木齐市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负担能力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住房价格更是一路飙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城镇居民是否具有对住房的负担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分析了乌鲁木齐市房地产市场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状况,通过房价收入比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城镇居民家庭住房的负担能力进行测算,并采用对比分析,将其他经济发展状况类似的城市与乌鲁木齐市的房价收入比进行对比分析。
卢正惠[8](2014)在《云南省住宅地产区域差异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1998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进住房制度的改革,取消了福利分房政策,转向了住宅的市场化,住宅私有化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使得居民购房热潮高涨,房地产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云南省的房地产业的发展相对全国来说比较落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在开发投资的规模、速度和水平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从云南省各州市的情况来看,发展很不均衡,区域发展差异很大。本文以云南省各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和综合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了云南省住宅地产发展的差异,总结各区域发展的特点,研究形成具体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促进住宅地产发展的建议。对云南省整个住宅房地产业的发展有着借鉴意义。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等。第二部分介绍了房地产的一些相关基础理论,主要包括:房地产基础理论、区位理论、区域非均衡理论、供求理论等为文章下文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云南省整个住宅市场的运行情况,主要从宏观经济环境、住宅投资规模、供给销售情况和价格购买能力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了整个云南省住宅发地产发展的特点。第四部分是对云南省各州市住宅房地产的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空间分布情况、供给、需求、市场发展成熟度、价格和购买力水平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单因素区域差异分析,其次根据各个差异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将云南省住宅房地产的发展分为了五个发展区,并总结了每个发展区的特点。第五部分以房价为代表指标,根据第四部分的分类结果,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和样本充足性的原则将五个发展区合并为四个区域。分别对每个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面板模型,研究各个区域对住宅价的影响因素。采用了2004年到2012年各个州市的数据,选取了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建成区面积和财政支出等六项指标进行研究。得出对第一发展区影响显着的因素有城镇人口、建成区面积、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财政支出;对第二发展区影响显着的因素有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对第三、四类发展区来说显着的影响因素均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最后一部分为结论并针对以上的研究分析结果提出对策性的建议,主要包括:1、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2、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3、加快保障性住房和小户型住房的建设,缓解中低收入人群的购房压力。4、制定相对完善的财政政策和金融调控政策调控房地产业的发展。
刘锋[9](2013)在《基于房价收入比的福州市住房市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房价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房价调控也引起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并出台了“国八条”、“限购令”等多项房价调控措施。目前,房价增长速度已超过GDP和CPI的增长速度,在各项国民经济增长指标中独占鳌头。关于房价调控问题,国务院及地方政府三令五申,实施了一揽子的房地产严控政策,如廉租房建设、二手房交易限购令、楼市限购令等措施,但是调控成效不佳,房价依然一路飙升。作为大多数人一生中最大的单笔消费之一,高涨的房价已严重困扰着低收入阶层,使之望而却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房价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作为二线城市的福州,平均房价水平已经达到一线梯队。如果住房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贫富差距的局面将会进一步凸显,势必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福州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入房价收入比模型,对各收入阶层所负担的房价收入比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福州市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近年来的房价收入比持续攀升,已显着超出全国的合理范围。2011年,福州市城镇居民的商品住宅房价收入比呈现明显的“倒阶梯”形分布:从横向看,房价收入比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而递减,中低收入家庭承担着过高的房价收入比;从纵向看,房价收入比随住房面积的增大而同向变化,70㎡住宅的房价收入比最低。2011年,福州市二手房市场的房价收入比相对于商品住宅而言,房价收入比总体上有了较显着的下降,仍呈“倒阶梯”形分布,二手房市场相对提升了居民的住房购房力;过高的房价使得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并不能在住房交易市场上得到满足,保障房的建设成为解决这类人群住房问题的重要保障。基于上述研究,可以从住房供应、住房需求调节、提升住房有效购买力以及完善相应的制度四个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福州市更好地解决居民住房问题。
周义[10](2013)在《房价收入比的修正及其实证》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首先理性分析房价收入比传统测算方式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的进行修正,主要是从按收入阶层进行划分测算、全面考察居民住房有效购买力、将经济适用房及高档住宅纳入房价收入比等三个方面进行修正,并提出相应的修正计算公式;然后采用武汉市的房地产统计数据,对武汉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进行衡量。
二、城镇居民住宅有效购买力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镇居民住宅有效购买力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房价收入比的郑州市居民住房购买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房价收入比的相关概念及合理区间 |
2.1 房价收入比的定义解析 |
2.1.1 房价收入比的定义 |
2.1.2 房价界定 |
2.1.3 收入界定 |
2.2 房价收入比的模型构建 |
2.2.1 房价收入比的影响因素 |
2.2.2 房价收入比模型构建 |
2.3 房价收入比的合理范围 |
2.3.1 我国房价收入比合理范围的模型构建 |
2.3.2 我国房价收入比合理区间数值的确定 |
3 郑州市住房市场的发展情况 |
3.1 郑州市住房市场发展历程 |
3.2 郑州市商品住宅市场建设状况 |
3.2.1 商品住宅竣工量 |
3.2.2 商品住宅施工与开工面积 |
3.2.3 商品住宅开发投资情况 |
3.3 郑州市商品住宅市场交易状况 |
3.3.1 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状况 |
3.3.2 商品住宅价格及价格增长率 |
3.3.3 商品住宅销售额状况 |
3.4 本章小结 |
4 郑州市居民购房能力研究 |
4.1 郑州市居民收入情况 |
4.1.1 郑州市居民常住人口总量 |
4.1.2 郑州市居民储蓄情况 |
4.1.3 郑州市各个阶层家庭收入情况分析 |
4.2 郑州市住房价格分析 |
4.2.1 住房价格影响因素 |
4.2.2 郑州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情况 |
4.2.3 郑州市二手住房价格情况 |
4.2.4 郑州市经济适用房价格情况 |
4.2.5 郑州市商品住宅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
4.3 郑州市住房购买力分析 |
4.3.1 新建商品住房购买力分析 |
4.3.2 二手房房价购买力分析 |
4.3.3 经济适用房房价购买力分析 |
4.3.4 近五年住房购买力的动态变化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政策建议 |
5.1 推进住房供给侧改革 |
5.1.1 加大住房供给量,切实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 |
5.1.2 发展节能省地型住房,提高住房利用空间 |
5.1.3 整体调控住房市场,持续促进二级市场的发展 |
5.2 提升居民住房消费能力 |
5.2.1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引导住房消费的梯级改善 |
5.2.2 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
5.3 优化居民收入分配制度 |
5.3.1 提高居民收入 |
5.3.2 改善收入分配 |
5.4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
5.4.1 加强管理,完善房地产税费制度 |
5.4.2 规范市场,完善土地拍卖制度 |
5.4.3 优化住房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宁波房地产市场分析及分区市场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创新点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借鉴与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3 宁波房地产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
3.1 城市发展现状 |
3.1.1 城市地位 |
3.1.2 地理位置 |
3.2 城市资源 |
3.2.1 商业资源 |
3.2.2 教育资源 |
3.2.3 医疗与卫生资源 |
3.3 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
3.3.1 人口规模与收入水平 |
3.3.2 经济发展水平 |
3.3.3 住房有效购买力 |
3.4 政策因素 |
3.4.1 土地政策 |
3.4.2 限购、限贷、限售政策 |
3.4.3 新城开发与拆迁政策 |
3.4.4 人才引进政策 |
3.5 本章小节 |
4 宁波房地产市场分析 |
4.1 宁波房地产概况 |
4.2 土地市场分析 |
4.2.1 供求量价 |
4.2.2 土地成交结构 |
4.2.3 市场分析 |
4.3 住宅市场分析 |
4.3.1 供求量价 |
4.3.2 成交产品结构 |
4.3.3 库存去化周期 |
4.3.4 市场预测 |
4.4 行政区分布 |
4.4.1 供求量价 |
4.4.2 成交结构 |
4.5 板块分析 |
4.5.1 板块划分 |
4.5.2 价格分析 |
4.5.3 需求与客户类型分布 |
4.5.4 单一板块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宁波房地产分区市场评估研究 |
5.1 房地产分区市场评估模型 |
5.1.1 评估方法选择 |
5.1.2 层析分析法的选取 |
5.1.3 房地产分区市场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5.1.4 指标权重计算 |
5.2 案例分析 |
5.2.1 宁波分区市场简介 |
5.2.2 基于房地产分区市场评估模型的分区市场评估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3)京津冀地区居民住房购买力与房地产调控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理论综述 |
2.1.1 城市化理论 |
2.1.2 收入消费理论 |
2.1.3 区位理论 |
2.1.4 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 |
2.2 房价收入比的定义界定 |
2.2.1 房价收入比定义及研究内容 |
2.2.2 房价的选择标准 |
2.2.3 收入的选择标准 |
第3章 京津冀区域住房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
3.1 京津冀区域住宅市场投资状况 |
3.1.1 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
3.1.2 住宅投资额情况 |
3.1.3 住房投资资金来源情况 |
3.2 京津冀区域住宅市场建设情况 |
3.2.1 商品住宅施工面积 |
3.2.2 住宅新开工面积 |
3.3 京津冀地区商品房销售情况 |
第4章 房价收入比模型的构建 |
4.1 静态房价收入比计算模型的构建 |
4.2 动态房价收入比公式计算模型的构建 |
4.3 房价收入比合理区间的构建 |
4.4 房价收入比合理区间数值的确定 |
第5章 京津冀区域住房购买力的研究 |
5.1 京津冀区域居民收入状况分析 |
5.1.1 京津冀居民家庭数及总人口数量 |
5.1.2 京津冀居民家庭收入情况 |
5.2 京津冀区域居民住宅价格分析 |
5.2.1 京津冀区域居民住宅价格背景分析 |
5.2.2 京津冀新建商品房价格情况 |
5.2.3 京津冀二手房价格情况 |
5.2.4 京津冀经济适用房价格情况 |
5.3 京津冀区域住房购买力分析 |
5.3.1 京津冀新建商品房购买力分析 |
5.3.2 京津冀二手房的购买力分析 |
5.3.3 京津冀区域经济适用房的购买力分析 |
第六章 房地产调控政策有效性研究 |
6.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6.2 模型构建 |
6.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7章 优化京津冀地区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建议 |
7.1 因城施策,实施差异化房地产分类宏观调控 |
7.2 重视房地产区域特征,制定更为精细的货币政策 |
7.3 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规范土地管理制度 |
7.4 深化税收政策改革,因地制宜征收房产税 |
7.5 完善住房保障机制,改善民生福利 |
7.6 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湖南城镇住房需求仍处于上升期(论文提纲范文)
湖南城镇家庭住房需求及现状 |
1.城镇人口、家庭和住房总需求推断 |
2.城镇存量住房情况 |
住房需求仍处于上升时期 |
1.新增城镇家庭户需求164.41万套 |
2.发展改善性需求184.93万套 |
3.总需求仍处于上升时期 |
房地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发展太快, 居民有效购买力透支 |
2.销售过旺, 有效需求急速下降 |
3.供给偏大, 短期看市场销售承受巨大压力 |
4.配置失衡, 住房空置与无房户并存 |
5.地区差异, 商品住宅需求分布不均 |
发展趋势预测 |
1.供需弱平衡, 行业告别高速增长 |
2.长期高速发展, 全省进入存量房为主时期 |
3.房地产业将在调整中持续发展 |
政策建议 |
1.坚持发展, 切实提高改善民生的认识 |
2.坚持限购, 用行政手段确保房地产业配置的相对公平性 |
3.放开信贷, 用市场手段提升和激发有效需求 |
4.盘活存量, 优化升级房地产业 |
5.控制供地, 稳定房价预期 |
(5)乌鲁木齐市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负担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目录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内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3 住房负担能力评价方法 |
第3章 乌鲁木齐市住宅价格与居民收入变化分析 |
3.1 乌鲁木齐市基本概况 |
3.2 乌鲁木齐市住宅价格变化情况 |
3.3 乌鲁木齐市居民收入变化情况 |
第4章 乌鲁木齐市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负担能力分析 |
4.1 乌鲁木齐市居民家庭住房负担能力状况 |
4.2 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负担能力纵向比较分析 |
4.3 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负担能力横向比较分析 |
4.4 基于问卷调查的居民家庭住房负担能力验证分析 |
4.5 房价收入比偏高产生的不利影响 |
第5章 乌鲁木齐市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负担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负担能力影响因素的一般性分析 |
5.2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负担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6章 提高住房负担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
6.1 强化对土地一级市场的调控,完善土地供应机制 |
6.2 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合理布局住宅用地 |
6.3 大力发展租赁市场,促进二手房市场发展 |
6.4 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
6.5 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 |
6.6 引导居民进行理性消费,控制投机性购房 |
第7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山东省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综述 |
1.2.1 住房支付能力概念界定 |
1.2.2 住房支付能力的衡量指标 |
1.2.3 住房支付能力的研究回顾 |
1.3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创新点 |
1.4 研究数据来源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山东省住宅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
2.1 住宅市场供给状况 |
2.2 住宅市场需求状况 |
2.3 住宅市场供需对比状况 |
2.4 住宅市场空置状况 |
2.5 住宅价格水平及变化状况 |
2.6 山东省住宅市场存在的问题 |
2.6.1 住宅市场供求失衡 |
2.6.2 商品住宅价格上涨较快 |
2.6.3 住宅市场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 |
第3章 山东省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实证分析 |
3.1 影响山东省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定性分析 |
3.1.1 城镇家庭年可支配收入 |
3.1.2 住宅市场价格 |
3.1.3 利率因素 |
3.1.4 政策和制度因素 |
3.2 山东省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定量分析 |
3.2.1 山东省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历史变动分析 |
3.2.2 山东省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社会差距分析 |
3.3.3 预测山东省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水平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山东省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区域差异分析 |
4.1 山东省区域的 PIR 分析 |
4.2 山东省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
4.2.1 指标的选取 |
4.2.2 模型的建立 |
4.2.3 分类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提高山东省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建议 |
5.2.1 增加住房供给 |
5.2.2 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
5.2.3 稳定住房价格,增加居民收入 |
5.2.4 规范使用金融工具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7)乌鲁木齐市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负担能力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乌鲁木齐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概况 |
2 乌鲁木齐市城镇居民收入状况分析 |
3 乌鲁木齐市城镇居民住房负担能力的PIR模型分析 |
3.1 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纵向分析 |
3.2 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横向分析 |
4 提高乌鲁木齐城镇居民住房负担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
4.1 强化对土地一级市场的调控, 完善土地供应机制 |
4.2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不断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
4.3 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
(8)云南省住宅地产区域差异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选题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选题采取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一、 选题采取的研究方案 |
二、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房地产市场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房地产基础理论 |
第二节 区位理论与房地产区域市场 |
一、 区位理论 |
二、 房地产区域市场 |
第三节 住宅房地产市场供求理论 |
一、 住宅房地需求理论 |
二、 住宅房地产供给理论 |
三、 住宅市场供需均衡 |
第三章 云南省住宅地产发展现状 |
第一节 云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
一、 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二、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总体相对落后 |
三、 零售市场规模扩大,购买力逐年提高 |
第二节 云南省住宅地产发展现状 |
一、 住宅投资开发稳步快速发展 |
二、 住宅市场供给逐年增大,供给旺盛 |
三、 销售面积不断上升,市场需求旺盛 |
四、 住宅价格逐年上升,房价收入比整体水平处于正常范围 |
第四章 云南省住宅地产区域差异分析 |
第一节 云南省住宅地产区域差异单因素分析 |
一、 住宅地产投资的区域差异 |
二、 住宅地产供求情况的区域差异 |
三、 住宅房地产市场发展成熟度分析 |
四、 住宅地产价格和购买能力的区域差异 |
第二节 云南省房地产区域差异分类研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分类指标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 |
三、 分类结果分析 |
第五章 云南省住宅地产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一节 样本和指标的选取 |
第二节 模型的建立 |
第三节 影响因素分析 |
一、 第一类地区结果分析 |
二、 第二类地区结果分析 |
三、 第三类地区结果分析 |
四、 第四类地区结果分析 |
五、 四个区域影响因素横向对比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第三节 文章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9)基于房价收入比的福州市住房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房价收入比的基本理论 |
一 房价收入比的定义分析 |
(一) 对“房价”与“收入”范畴的具体界定 |
(二) 房价收入比的内涵解析 |
二 房价收入比类型划分 |
(一) 按收入阶层划分 |
(二) 按上市住房的新旧程度划分 |
(三) 按居民是否拥有自有住房划分 |
(四) 按不同的住房类型划分 |
三 房价收入比的主要功能特征 |
(一) 房价收入比具有区域性 |
(二) 房价收入比具有相对性 |
(三) 房价收入比不能用于直接衡量居民的购房意愿 |
四 房价收入比衡量住房购买力的意义 |
(一) 房价收入比是衡量城市住宅需求的重要指标 |
(二) 房价收入比是判断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
(三) 房价收入比可为金融机构评定贷款人的信用水平提供依据 |
(四) 房价收入比可用于预估购房风险和投资风险 |
第三章 福州市住房市场概述 |
一 福州市住房市场发展历程 |
(一) 起步阶段(1984-1987 年) |
(二) 快速发展(1988-1992 年) |
(三) 低迷调整(1993-1998 年) |
(四) 繁荣发展(1999-2007 年) |
(五) 调控上升(2008-至今) |
二 福州市住房市场现状 |
(一) 调控政策有所松动,城镇化利好开始显现 |
(二) “以价换量”促进楼市回暖,改善型需求强势入市 |
(三) 金山板块、东区板块、闽侯板块等强势崛起,分庭抗礼 |
(四) 市区购买力外溢,土地出让规模再创新高 |
三 福州市住房市场的主要特点 |
(一) 福州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
(二) 福州市住房价格持续上升 |
(三) 福州市土地出让地块、面积不断下降 |
(四) 福州市房地产交易以改善型需求为主 |
第四章 福州市居民住房购买力研究 |
一 福州市居民支付能力研究 |
(一) 福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
(二) 福州居民家庭储蓄与信贷情况 |
(三) 福州市居民消费情况分析 |
二 福州市住房市场分析 |
(一) 福州土地供求情况 |
(二) 福州市住房市场情况 |
三 我国房价收入比的合理范围 |
四 福州市住房购买力分析 |
(一) 2011 年福州市住房购买力 |
(二) 福州市住房购买力变化 |
五 本节小结 |
第五章 完善福州住房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 增加有效住房供应 |
(一) 增加住房的供应种类 |
(二) 合理调配各类住房建设所需土地 |
二 调整住房需求结构,引导理性需求 |
三 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有效消费水平 |
四 推进住房市场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房价收入比的修正及其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房价收入比的理性分析 |
2 房价收入比的修正 |
2.1 按收入划分阶层进行房价收入比的测算 |
2.2 全面考察居民住房有效购买力, 将不均匀系数、恩格尔系数纳入收入计算 |
2.3 考察经济适用房、高档住宅及二手房对房价收入比的影响 |
3 修正房价收入比的实证 |
3.1 数据来源和计算程序 |
3.2 实证分析 |
4 结论及政策启示 |
四、城镇居民住宅有效购买力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房价收入比的郑州市居民住房购买力研究[D]. 郭晓冰.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2]宁波房地产市场分析及分区市场评估研究[D]. 李铮. 浙江大学, 2018(01)
- [3]京津冀地区居民住房购买力与房地产调控政策[D]. 王文静. 天津财经大学, 2016(10)
- [4]湖南城镇住房需求仍处于上升期[J]. 赵敬明. 中国国情国力, 2014(09)
- [5]乌鲁木齐市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负担能力研究[D]. 高佳琦.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6]山东省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D]. 刘娜. 青岛理工大学, 2014(01)
- [7]乌鲁木齐市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负担能力的实证研究[J]. 高佳琦,孟梅.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05)
- [8]云南省住宅地产区域差异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 卢正惠. 云南财经大学, 2014(12)
- [9]基于房价收入比的福州市住房市场研究[D]. 刘锋.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10]房价收入比的修正及其实证[J]. 周义. 统计与决策,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