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价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

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价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

一、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孟冬[1](2021)在《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ranscranial Doppler,,TCD),分析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颅内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及颅内血流动力学之间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纳入标准为发病72小时以内的急性轻重度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且同时满足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OCSP分型为部分前循环,采集一般资料和头颅MRI,分别于入组当天和7天进行中医证候学、神经科量表测评和TCD检测,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经颅多普勒各项指标及其与中医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本研究共收集75例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男性55例(占73.3%),女性20例(占26.7%);年龄最大者80岁,年龄最小者37岁,平均年龄63.13±10.74岁;既往高血压45例(占60.0%),糖尿病23例(占30.0%),高脂血症19例(占25.3%),冠心病15例(占20.0%);吸烟史41例(占54.7%),饮酒史33例(占44.0%)。②中医证候要素入组当天主要以内风、内火、痰湿、血瘀为等实证常见,虚证(阴虚和气虚)较少。入组7天时中医证候要素以痰湿、血瘀为主,内风、内火证候要素分值下降。③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患者入组第7天NIHSS评分较入组当天明显降低。④对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TCD相关指标做相关性分析,内风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高,阻力减小;内火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痰湿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瘀血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快,搏动指数与阻力指数均减慢;气虚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增快;阴虚证候要素积分增高时,颅内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⑤将脑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与年龄、性别、血压、烟酒嗜好、既往史和NIHSS量表做相关分析,血流异常组与血流正常组相比,年龄更高,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更低,饮酒人数更多,既往病史更多,NIHSS评分基本一致。两组做统计学比较,发现舒张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痰瘀阻络证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颅内血流动力学之间具有相关性。脑动脉血流速度与舒张压之间具有相关性。

亚妮[2](2021)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比观察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后的ESCV评分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的变化情况,科学评价采取短刺手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否快速有效地缓解眩晕及疼痛,改善功能,明确短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方法:选择于2018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设计,治疗前采集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治疗时采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分别于治疗1周、2周后观察比较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TCD指标观察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通过对研究对象治疗前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评分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2.69±3.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5.83±2.4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比较显示,除头痛外,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以及总分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进一步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LVA-Vm、BA-Vm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RVA-Vs、RVA-Vm、RVA-PI、RVA-RI、LVA-Vs、LVA-PI、LVA-RI、BA-Vs、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在安全性方面,试验全程均未有患者报告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一、通过临床试验可以得出初步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少而精,具有较为确切、特异的临床效果;二、《灵枢》短刺法因其简单、直接、强刺激的手法操作特点,在临床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具有一定优势;三、在试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可靠。

舒云峰[3](2021)在《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通过对诊断为颈动脉狭窄,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联合通督调神针灸治疗的患者,与单纯行CEA手术的患者进行比较。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通督调神针灸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探求针灸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有效干预方案。2方法收集的病例来自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淮北市人民医院、阜阳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一年间收治的60例诊断为颈动脉狭窄并符合CEA手术标准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CEA手术治疗,针灸组术后3周联合通督调神针灸治疗,主穴为腰阳关、命门、至阳、神道、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颈夹脊,每天针刺治疗1次,并予以督脉艾灸;对照组仅予以CEA手术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周、术后6周、术后6个月的中医证候评分;应用颈动脉彩超和TCD联合评估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周、术后6周、术后6个月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及搏动指数(PI)的变化;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临床终点事件(发生再狭窄或卒中)。3结果3.1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分级评分比较:治疗后临床疗效显示针灸组总有效率是90.0%,对照组总有效率是8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针灸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分级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而术后6周、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分级评分的组间比较P<0.05,说明针灸组改善优于对照组。提示通督调神针灸结合CEA治疗比单纯CEA手术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3.2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指标比较: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各方面指标均有显着改善(P<0.05);术后6周、术后6个月组间比较,在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及搏动指数(PI)方面,针灸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督调神针灸配合CEA治疗和CEA手术治疗都可以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的各项指标,但针灸组在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及搏动指数(PI)指标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3.3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没有再狭窄和脑卒中发生的病例;随访1年后,针灸组没有患者进展为再狭窄和发生脑卒中,对照组有2例患者进展为轻度狭窄,无患者发生脑卒中,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针灸组再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结论4.1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手段,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在改善颈动脉狭窄临床症状上优于单纯CEA手术治疗。4.2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与单纯CEA治疗相比,在改善PSV、EDV、术侧MCA的PSV及PI等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上更具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4.3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与单纯CEA手术治疗在终点事件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但针灸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这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性,但也提示针灸在CEA术后患者预防再狭窄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高佳秀[4](2020)在《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对比项丛刺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与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观察项丛刺疗法的临床疗效。2.以针刺时效性中的即刻效应为切入点,通过观察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表面肌电图(s EMG)、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影响,探讨项丛刺疗法的针刺时效性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1.论文一:将96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各48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对照组予吞咽功能训练,每日一次,每周5次,每次30分钟。试验组在对照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行项丛刺疗法,具体取穴如下:主穴:风池(双);配穴:天柱(双)、完骨(双)、廉泉、旁廉泉(双)、金津、玉液。针刺方法:0.35mm×40mm毫针,首先针刺双侧风池穴,向喉结方向捻转进针约35mm。其次针刺双侧天柱及完骨穴,向喉结方向捻转进针约35mm;廉泉、旁廉泉向舌根方向直刺约35mm,以100转/分速度各穴捻转15秒,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金津、玉液点刺放血:选用一次性采血针,医者戴一次性医用胶皮手套,以左手拇指、示指将舌体上卷,右手持采血针点刺金津、玉液,深度约12mm,出血量约23ml,每周2次。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表面肌电图(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吞咽时间及平均振幅)评定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利用SPSS20.0统计分析,得出结果。2.论文二:对试验组42例(脱落6例)患者针刺风池穴及项丛刺即刻,行自身前后对照,分别探讨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者VFSS(口腔期、咽期时间及舌骨移动度)的影响、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s EMG(空吞咽及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及平均振幅)的影响、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TCD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利用SPSS20.0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论文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吞咽等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s EMG空吞咽及吞咽5ml水的模式下,时间及平均振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1.1治疗后,两组洼田吞咽能力等级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1.2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及下降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1.3 s EMG示,两组治疗后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均P<0.05);两组治疗后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及下降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吞咽时间低于对照组,下降值高于对照组(P<0.05)。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及升高值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平均振幅及升高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论文二:2.1.VFSS示,与针刺前较,针刺风池穴即刻可减少口腔期吞咽时间、咽期吞咽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针刺风池穴可增加舌骨上移、舌骨前移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2s EMG示,2.2.1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比较:在空吞咽、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平均振幅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2.2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比较:在空吞咽、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平均振幅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3 TCD示:2.3.1对血流速度增快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TCD比较,RMCA血管的Vs、Vd、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TCD比较,LMC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的Vs、Vd、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2对血管速度正常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TCD比较,各血管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均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TCD比较,各血管血流速度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3.3针刺对供血不足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TCD比较,RMCA血管Vd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减低(P<0.05),PI指数较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比较,RACA血管PI指数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RI指数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项丛刺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风痰阻络型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降低肺炎发生率,适合临床推广应用。2.项丛刺疗法可有效改善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增加吞咽肌群的收缩能力及协调性。3.项丛刺疗法在改善吞咽肌群肌力及协调性、减少吞咽时间、促进舌骨及舌骨喉复合体运动等方面临床效果优于风池穴。4.项丛刺疗法对异常血液动力学的“双向调节”作用优于风池穴,而对正常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加快或减慢作用。5.项丛刺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即刻效应明显,表现为吞咽肌群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具有穴位特异性。6.项丛刺疗法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即刻效应优于风池穴,具有更好地针刺时效性。

李硕杰[5](2019)在《针灸穴位电刺激对脑损伤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针对中度脑损伤患者采用针灸穴位电刺激治疗,用经颅多普勒检测脑损伤患者右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探讨针灸穴位电刺激对于脑损伤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期间曙光医院神经外科中度脑损伤患者70人,将所有患者按1:1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试验组,选取患者双侧内关,三阴交,使用电极片贴于穴位上,用TCD进行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将探头置于患者右侧颞窗,频率2/100Hz,取样深度54~56mm,探测右大脑中动脉。对照组不通电,试验组电极片接电针仪,持续电刺激20min,采用疏密波模式,频率2/100Hz。比较两组患者在刺激前、刺激中10min、刺激中20min、刺激后10min、刺激后20min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l)、脉动指数(Pl)。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刺激方法和刺激前后具有交互作用,电针组和对照组在刺激前后的Vs、Vd、Vm、PI、RI值的变化幅度不同,Fvs(3.26,221.678)=5.619,Fvd(2.98,202.68)=13.684,Fvm=9,W=0.793,X2=15.42,Fri(3.32,226.16)=3.995,Fpi(3.31,225.06)=3.8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独效应分析,不考虑时间因素,Vs、Vd、Vm、PI的组间差异分别为:Fvs=82.46,Fvd=47.52,Fvm=53.219,Fpi=5.83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I的组间差异为:F=0.907,P=0.34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灸穴位电刺激和刺激前后具有交互作用,对脑损伤患者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影响。2.不考虑血管管径和时间测量因素,针灸穴位电刺激对脑损伤病人的Vs、Vd、Vm、PI值影响较大,提示血流速度变快,血管顺应性和弹性改善,血流量增加。3.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针灸穴位电刺激下,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幅度不同,可以将刺激10min、刺激后10min分别作为刺激中和刺激后的最佳观测点。

张琦炜[6](2019)在《双耳尖放血加太冲穴揿针治疗肝火上炎型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观察单纯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与双耳尖放血加太冲穴揿针联合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对于肝火上炎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降压疗效、症状改善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的差异性,试图探讨双耳尖放血加太冲穴揿针对于肝火上炎型EH的疗效。为临床中医外治法治疗肝火上炎型EH、改善患者症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与内容:将我院自2017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60例肝火上炎型EH患者纳入研究范围,按照自愿和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标准的患者分成常规治疗组和中医外治法组,各30人;常规治疗组患者每日口服1片硝苯地平控释片,中医外治法组患者西药服用方法同常规治疗组,同时进行双耳尖放血+太冲穴揿针的治疗。双耳尖放血共治疗10次,前5次每日1次,后5次隔天1次;太冲穴揿针共治疗10次,前5次每日更换,后5次隔天更换。每日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前与治疗后血压数值变化情况和降压有效率;记录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症状评分变化和症状改善有效率,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平均流速(Vm)、脉冲指数(PI),并用相应统计学分析其差异。研究结果:(1)降压幅度及有效率:中医外治法组的降压幅度显着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中医外治法组降压显效率(83.33%)高于常规治疗组(30%)(p<0.05);总有效率(p>0.05)无明显差异。(2)治疗后症状积分及改善有效率:治疗后常规治疗组症状积分(x±s)为11.17±3.51,显着高于中医外治法组症状积分(x±s)3.60±2.67;中医外治法组症状积分改善的显效率(76.67%)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0.00%)(p<0.05);总有效率中医外治法组(100.00%)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16.67%)(p<0.05)。(3)TCD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中动脉流速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小于中医外治法组,而大脑后动脉及脉冲指数治疗前后流速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从降压疗效、症状改善情况及TCD改善情况来看,双耳尖放血加太冲穴揿针联合口服西药治疗肝火上炎型EH效果均优于单纯口服西药,而且具有简、便、廉等优势,或可成为临床治疗EH患者的一种辅助手段。

孙友鹏[7](2019)在《TCD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所致的脑水肿及颅内压的判断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 TCD)对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监测反映脑水肿及颅内压的动态变化,为及时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2018年2月-2018年12月期间,入住我院神经科、重症医学科的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及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根据病例入选标准,严格筛选病例,共8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50例。将实验组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根据脑血肿量的大小(<10ml、10-20ml、>20ml)将其分为A、B、C三组。并将同期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匹配的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为D组。以上A、B、C组分别在第1、3、7天常规进行头颅CT平扫、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及行腰穿检查测量脑脊液压力,记录患者脑水肿量、脑血肿量、多普勒超声参数、颅内压值(Intracranial pressure,ICP)。D组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将各组患者的脑水肿量、脑血肿量、ICP、TCD参数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以及不同时间节点比较。结果1.颅内压升高使得脑出血患者的多普勒彩超频谱收缩峰尖锐化,形成具有特征性的高阻力、低流速波形。2.发病第1天,血肿量与ICP呈正相关(r=0.410,P=0.03),水肿量与ICP无相关性(P>0.05)。ICP、血肿量与PI正相关,Vd负相关(r=0.320、r=0.421、r=-0.516、r=-0.348;P=0.006、P=0.002、P=0.000、P=0.019),与Vm、Vs无相关性(P>0.05)。A、B、C组较D组Vd、Vm下降(P<0.05),PI升高(P<0.05),Vs无改变(P>0.05)。3.发病第3天,血肿量与ICP呈正相关(r=0.675、P=0.000),水肿量与ICP呈正相关(r=0.777、P=0.000)。ICP、水肿量与PI正相关,Vd负相关(r=0.530、0.321、r=-0.341、r=-0.355;P=0.000、P=0.025、P=0.018、P=0.002),与Vm、Vs无相关性(P>0.05)。A、B、C组较D组Vd、Vm、Vs均下降(P<0.05),PI升高(P<0.05)。4.发病第7天血肿量与ICP呈正相关(r=0.477、P=0.000),水肿量与ICP呈正相关性(r=0.751、P=0.000)。ICP、水肿量与PI正相关,Vd负相关(r=0.673、r=0.479、r=-0.316、r=-0.299;P=0.000、P=0.000、P=0.002、P=0.017),与Vm、Vs无相关性(P>0.05)。A、B、C组较D组Vd、Vm、Vs均无变化(P>0.05),PI升高(P<0.05)。5.第3、7天血肿量、水肿量与第1天做比较,血肿量无变化(P>0.05),水肿量有改变(T=2.230、T=2.170;P=0.03、P=0.037)。A组的第3天、第7天的TCD参数与第1天的比较,Vd、Vm、Vs、PI均无变化(P>0.05)。B组第3天的TCD参数与第1天比较,Vs、Vm均无变化(P>0.05),Vd下降(P<0.05),PI上升(P<0.05)。第7天与第1天比较,Vm、Vs均无变化(P>0.05),Vd下降(P<0.05)、PI升高(P<0.05)。将C组第3天TCD参数与第1天的比较,发现Vd、Vm、Vs均减少(P<0.05),PI增加(P<0.05)。将D组第7天TCD参数与第1天比较,发现Vs、Vm均无改变(P>0.05),Vd下降(P<0.05)、PI上升(P<0.05)。结论1.TCD血流动力学参数中Vd、PI的变化能反映ICP的动态变化,ICP越高,Vd越慢、PI值越大。2.TCD血流动力学参数中Vd、PI的变化能反映水肿的动态变化及程度,水肿量越大,Vd越慢、PI值越大。

朱玉婷[8](2019)在《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病与脑血管反应性关系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分析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相关性,进一步探索脑血管反应性在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分布以及高血压分级、危险因素分层、病程之间的相关性,为以后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的并发症的预防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病例组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及心内科住院的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完成:(1)基本信息采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居住地、烟酒史、高血压病病史、合并疾病等;(2)实验室数据采集,包括三大常规、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肾功等;(3)检查室数据采集,包括十二道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颅内血管检查、颈部大血管检查或四肢大血管检查;(4)中医辨证分型;(5)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采集屏气试验下脑血管反应性相关数据。对照组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的志愿者,采集基本信息、TCD屏气试验数据,利用SPSS20.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41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共采集82条大脑中动脉屏气指数(BHI)数据,其中BHI≥0.69的41条(50%),0.69>BHI≥0.49的26条(31.71%),BHI<0.49的15条(18.29%)(P=0.002)。2、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在脑血管反应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3、病例组中高血压2级与高血压3级在脑血管反应性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4、病例组中高危组与很高危组在脑血管反应性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5、病例组中高血压病程≤5年组、(5,10]年组在脑血管反应性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1、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反应性异常检出率为50%。2、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血管反应性低于正常对照组;3、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3级脑血管反应性低于高血压2级;4、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很高危组脑血管反应性低于高危组;5、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病程(5,10]年组脑血管反应性低于病程≤5年组。

张含芝,张松,金许洪,杨高怡,施旭华[9](2018)在《颅内感染与脑出血早期颅内高压经颅多普勒预测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颅内感染与脑出血早期患者颅内高压经颅多普勒预测效果,旨在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48例颅内感染患者与48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颅内感染患者记为A组,脑出血患者记为B组,对两组患者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对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流速度包括血流峰值(Vs)、血流均值(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颅内压水平(ICP)、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脑灌注压(CPP)水平进行分析,比较患者经颅多普勒进行预测的阳性率及其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血流速度Vs、Vm、Vd均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IC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MAP以及CPP水平均低于B组(P<0.05);A组患者ICP的阳性预测率为64.44%,CPP的阳性预测率为64.10%,B组患者ICP的阳性预测率为88.63%,CPP的阳性预测率为93.02%,A组患者经颅多普勒预测ICP和CPP的准确率低于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颅多普勒对颅内感染和脑出血患者的颅内高压均能进行预测,但经颅多普勒对脑出血的预测准确率高于对颅内感染的预测准确率。

郭蕾[10](2018)在《超声诊断颈动脉异常与颅内血流动力学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颈动脉异常与颅内血流动力学的价值。方法选择经CT检查确定颈动脉异常患者3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30例颈动脉正常检查者为对照组。2组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及测量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颈内动脉(ICA)及椎动脉(VA)。另外采用经颅多普勒对2组颅内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颈总动脉参数比较,颈总动脉血管Vs值显着低于对照组,PI、RI及左右侧IMT值则显着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斑块比较,观察组低回声斑块和混合性斑块显着多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颅内动脉各参数比较,观察组MCA、PCA、ACA、BA、VA的Vs、Vd、Vm、PI、RI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颅多普勒及彩色超声对血流动力学及颈动脉进行检测能够对其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对于相关病变可及时发现,及早进行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于中风病的认识
        1 中风病名的历史沿革
        2 中风病因病机的演变
        3 中风中医证候要素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TCD技术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1 TCD技术
        2 TCD技术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3 TCD技术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案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入组当天与入组第7天对比
        3 相关性分析
        4 大脑中动脉梗死脑动脉血流速度与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急性脑梗死入院当天与入院7天中医证候要素和NIHSS评分比较
        3 中医证候要素与TCD指标相关性分析
        4 大脑中动脉梗死脑动脉血流速度与相关因素分析
        5 小结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学习成果
附录

(2)《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风池穴的古典文献记载和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1 中医对风池穴的认识
        1.1 风池穴的名称渊源、定位及归经
        1.2 风池穴的作用功效与主治病症
        1.3 风池穴的针刺手法
        1.4 风池穴的其他外治疗法
        2 现代医学对风池穴的研究
        2.1 层次解剖结构
        2.2 风池穴的作用机制
        2.3 风池穴的安全性研究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 概述
        2 流行病学调查
        3 发病机制
        3.1 椎动脉先天发育异常
        3.2 机械性压迫学说
        3.3 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3.4 其他致病学说
        4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4.1 非手术治疗
        4.2 手术治疗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二 研究方案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脱落标准
        7 中止试验标准
        8 治疗方案
        8.1 选穴处方
        8.2 器械
        8.3 操作方法
        9 疗效观察指标
        10 观察时间
        11 安全性指标
        12 统计学方法
    三 技术路线图
    四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分布
        1.2 年龄分布
        1.3 病程分布
        1.4 证型分布
        2 试验结果
        2.1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结果比较
        2.2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TCD结果比较
    五 讨论
        1 一般资料结果讨论
        2 试验结果讨论
        3 中医理论探讨
        4 现代医学机制解释
        5 《灵枢》短刺法的优势特点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学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辨证分型
        1.4 中医学治疗中风先兆的研究概述
        1.4.1 中药治疗中风先兆
        1.4.2 针灸治疗中风先兆
    2.西医学的认识
        2.1 颈动脉狭窄的发病机制
        2.2 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
        2.3 颈动脉狭窄的辅助检查
        2.3.1 数字血管造影术DSA
        2.3.2 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TCD
        2.4 西医治疗颈动脉狭窄研究概况
        2.4.1 内科治疗
        2.4.2 外科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手术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样本量的估算
        1.8 随机分组方法
        1.9 盲法处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周期
        2.3 观察指标
        2.3.1 中医证候分级评分
        2.3.2 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TCD)
        2.3.3 安全性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4.1 中医疗效评定
        2.4.2 临床终点事件记录
        2.5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两组受试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两组受试患者中医证候分级评分比较
        3.4 两组受试患者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TCD)的比较
        3.4.1 两组受试患者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比较
        3.4.2 两组受试患者舒张末期流速(EDV)比较
        3.4.3 两组受试患者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比较
        3.4.4 两组受试患者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搏动指数(PI)比较
        3.5 两组患者1 年后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4.讨论
        4.1 通督调神处方分析
        4.1.1 通督调神处方的理论支持
        4.1.2 通督调神处方选穴依据
        4.2 结果分析
        4.2.1 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分级评分比较
        4.2.2 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指标比较
        4.2.3 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4.3 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意义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中医证候分级评分表
综述 针药治疗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项丛刺疗法治疗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项丛刺疗法对吞咽障碍患者VFSS、sEMG、TCD的影响研究
    材料与方法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吞咽障碍的认识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于吞咽障碍的认识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针灸穴位电刺激对脑损伤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2.1 病例来源
        1.2.2 伦理原则
        1.2.3 诊断标准
        1.2.4 纳入标准
        1.2.5 排除标准
        1.2.6 中止标准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实验器具和仪器
        1.3.3 治疗方案
    1.4 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与处理
    1.5 统计分析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入组患者一般资料
    2.2 血流速度参数及相关脉动指数变化结果
3 讨论
    3.1 脑损伤患者的电刺激治疗现状
    3.2 经颅多普勒(TCD)在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3.3 .针刺对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的研究
    3.4 .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疗法及机制的研究
    3.5 针灸穴位电刺激对脑损伤病人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相关指标变化的探讨
        3.5.1 收缩期血流速度(Vs)
        3.5.2 舒张期血流速度(Vd)
        3.5.3 平均血流速度(Vm)
        3.5.4 阻力指数(RI)
        3.5.5 脉动指数(PI)
        3.5.6 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的探讨
    3.6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综述 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病的进展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2 发表文章
    3 知情同意书
    4 病例报告表

(6)双耳尖放血加太冲穴揿针治疗肝火上炎型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实验内容
    1、研究目的
    2、研究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选择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实验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实验指标检测方法
        3.3 、治疗方案
        3.4 、疗程
        3.5 、观察指标
        3.6 、不良事件
        3.7 、疗效评判标准
        3.8 、统计学方法
    4、结果
        4.1 、两组性别比较
        4.2 、两组年龄比较
        4.3 、两组高血压分级比较
        4.4 、两组高血压危险分层比较
        4.5 、两组血压比较
        4.6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4.7 、两组TCD结果比较
        4.8 、两组各脑动脉流速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4.9 、不良事件发生比较
第二部分 讨论
    1、结果讨论
    2、TCD的优势
    3、耳尖放血与治疗肝火上炎证EH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TCD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所致的脑水肿及颅内压的判断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脑出血概况
    1.2 TCD在颅高压的应用
2.对象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
        2.1.2 入选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分组
    2.2 研究方法
        2.2.1 TCD检测方法
        2.2.2 TCD检查准确性法
        2.2.3 ICP测量方法
        2.2.4 头颅CT平扫
    2.3 主要观测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各组间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不同患者血流频谱形态
    3.3 发病第1天各组指标比较
    3.4 发病第3天各组指标比较
    3.5 发病第7天各组指标比较
    3.6 不同时期各组TCD参数比较
4.讨论
    4.1 TCD频谱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4.2 颅高压的影响因素
    4.3 出血量、水肿量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4.4 TCD各参数随时间变化趋势及敏感性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脑血流动力学评估及颅内压增高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1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致谢

(8)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病与脑血管反应性关系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的选择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
    1.3 纳排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问卷调查表填写
        1.4.2 辅助检查结果表填写
        1.4.3 TCD数据采集
        1.4.5 中医证候采集
        1.4.6 观察指标
        1.4.7 统计学方法
        1.4.8 结果
2 讨论
    2.1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西医认识
    2.2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认识
    2.3 脑血管反应性与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病相关性
        2.3.1 痰湿壅盛型EH与 CVR相关性
        2.3.2 痰湿壅盛型EH组内比较情况
        2.3.2.1 不同高血压分级情况与CVR的特点
        2.3.2.2 不同高血压危险因素分层与CVR的特点
        2.3.2.3 不同高血压病程与CVR的特点
    2.4 影响脑血管反应性其他因素
        2.4.1 合并病对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2.4.2 重要基础因素对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结论
问题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技术路线图
附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颅内感染与脑出血早期颅内高压经颅多普勒预测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1.2 方法
        1.2.1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方法
        1.2.2 血压测量方法
        1.2.3 颅内压测量方法
        1.2.4 脑灌注压计算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血流速度比较
    2.3 两组患者ICP、MAP、CPP水平比较
    2.4 两组患者经颅多普勒预测的准确率比较
3 讨论

(10)超声诊断颈动脉异常与颅内血流动力学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2.2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3 讨论

四、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脑梗死痰瘀阻络证中医证候要素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研究[D]. 孟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亚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D]. 舒云峰.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
  • [4]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D]. 高佳秀.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针灸穴位电刺激对脑损伤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D]. 李硕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双耳尖放血加太冲穴揿针治疗肝火上炎型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研究[D]. 张琦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TCD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所致的脑水肿及颅内压的判断及应用研究[D]. 孙友鹏.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病与脑血管反应性关系探索[D]. 朱玉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颅内感染与脑出血早期颅内高压经颅多普勒预测效果[J]. 张含芝,张松,金许洪,杨高怡,施旭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8(09)
  • [10]超声诊断颈动脉异常与颅内血流动力学的价值[J]. 郭蕾.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07)

标签:;  ;  ;  ;  ;  

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价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