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电厂污水处理装置运行现状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甜田[1](2021)在《基于MFCA的D火电厂环境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雾霾现象发生越来越频繁,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火力发电行业是我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属于高污染行业,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火电企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重要阻碍。近几年国家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出台各种环保政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日益凸显,以上种种都成为火电企业将要面临的环境成本压力,因此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研究愈加必要。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作为环境成本控制的技术工具,利用在生产链中输入物质与输出物质的数量和成本平衡原理,通过对中间环节产品成本的计量,将成本划分为正成本和资源损失成本,谋求降低企业的资源消耗,从而使企业达到降低环境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目标。在充分认识到火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以D火电厂的环境成本控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D火电厂现行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进行分析,得出D火电厂现行环境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D火电厂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火电厂引入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运用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构建D火电厂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找到D火电厂的资源损失环节,计算各个环节的资源损失成本,对每个生产环节资源损失成本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基于此对D火电厂的环境成本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并对全过程控制的预期效果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对D火电厂的环境成本控制提出建议。
陈晓清[2](2021)在《基于水量水质统筹的火电厂水系统节水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新时代“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下,节水为首要考虑政策。我国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国家,火电厂需水量在整个工业层面占比较大,但目前火电厂用水存在效率低下、水量匮乏、污染严重等问题,且对于火电厂的节水减排研究基本只停留在电厂取、用、耗、排等用水过程的分析核算,以及节水理论概念的解析,缺乏更深层次的节水研究,不满足当下国家社会对火电厂更高的节水需求。故本文以火电厂节水为目的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分析了基于水量水质统筹的火电厂节水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从水资源系统分析方法出发,分析了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的理念,并对火电厂水系统结构和特征进行分析,明晰火电厂水系统中供、用、耗、排等过程用水情况和节水节点,以及各个用水系统对水量水质的要求,发现区域的水量水质统筹优化配置应用于火电厂水系统节水优化配置的合理性。(2)基于水量水质统筹的节水优化配置模型构建及应用。通过解析水量水质统筹的火电厂节水优化配置原理,以新鲜水取用量最小为目标函数,以用水单元的水量平衡、用水过程中的污染物质量平衡以及单元最大允许污染物进出口浓度和非负值等水量水质条件为约束,构建了污水直接回用的火电厂水系统节水优化模型。根据实例火电厂情况选取单污染物Cl-为关键污染物,并利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结果表明,优化前的新鲜水取用量为3255.00m3/h,优化后的新鲜水取用量为2967.94m3/h,优化率达8.8%,年节水量可达251.46万m3;排水量由364m3/h减少至76.95m3/h,优化率达78.9%,重复利用率由98.59%上升至98.71%,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3)评价了实例火电厂节水水平。首先选取单位产品取水量、循环水浓缩倍数、重复利用率等11项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层级指标权重,其中CR均小于0.1,满足一致性要求;其次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为评价模型,根据优化前后实际数据以及指标基准值分级计算隶属函数值,结合指标权重得到优化前后隶属度矩阵分别为(0.568,0.298,0.134)和(0.289,0.370,0.341),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取0.568和0.370为优化前后的隶属等级区间;最后利用考核评分法进行结果对比验证,优化前为0.79,优化后为0.86。按照分级标准不同评价方法得到的火电厂节水水平均由非节水型企业变为节水型企业。火电厂的节水优化研究不仅能缓解我国水资源用水压力,而且对火电厂更加合理高效的利用水资源,制定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以及实现电厂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
栾冠华[3](2020)在《天津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调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是关乎我国经济命脉以及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近年国民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也逐年上升。因此,水污染问题以及水资源的严重短缺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煤改气电厂是用水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不止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所占整体比重也不容忽视,因此将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作为日常绿化用水及现场化学车间作为中水补水,节水潜力巨大。天津某煤改气电厂,PH超标、重金属污染以及有机物是当前生活废水以及生产废水的主要因素。因此,根据《生活杂用水标准》CJ25.1-89的相关规定,通过分质处理的废水中的SS含量低于每升5mg、BOD5含量低于每升10mg、NH3-N含量低于每升10mg、CODor含量低于每升10mg时,可用作扫除或清洗车辆。本课题针对天津某煤改气电厂生活污水特点,通过多方案经济技术比对,将MBR技术成功应用于电厂污水处理工程实践中。按照国家相关的设计规范及标准要求,完成此次煤改气电厂搬迁工程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的工艺设计和运行调试。运行实践调试结果表明:本工程生活污水经深度处理后,BOD5浓度由入水平均值164.2 mg/L降低到出水平均值8.2mg/L,去除效果显着,去除率达到95%;CODcr浓度由入水平均值313.2mg/L降低到出水平均值31.3mg/L,去除率达到89.1%;SS浓度和NH3-N分别由入水平均值223.6 mg/L和9.1mg/L降低到出水平均值3.3mg/L和4.0mg/L;与此同时整套处理工艺对生活污水中所含油类也起到有效去除作用,可以实现预期的效果。并且,工程状态在该调试方案正式运行后十分稳定,出水水质达到设计标准要求。对于目前污水处理的现状,本文研究了 MBR污水处理工艺,对于实际生产生活中,传统的电厂等企业面对生活污水处理面临难以破解的难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通过对传统的工艺设备进行择优选择,缩减处理设备占地面积;同时通过采用MBR技术,有效提升污水处理效果,使水质满足排水回用标准;提高设备的抗冲击性能,进一步提升对污水的处理效率,使经处理的水质得到保障,得到高质量的产水。依托天津某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实现MBR工艺在电厂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的实际实践应用,有效的改进现有污水处理模式并解决了生活污水循环再利用的问题。于此,本次的调试实践案例在以后的电厂建设中关于生活污水的处理运行提供借鉴参考价值。
张建斌[4](2020)在《燃煤电厂节水及废水零排放探讨》文中指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将逐步改善,严重污染的水体将明显减少,一些重点区域禁止污水排放。国家生态环境部于2017年6月1日发布了《火电厂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明确了火电厂工艺过程的水污染防治技术,提出了各类废水一水多用、梯级利用的技术手段。对工业用水和排水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燃煤电厂具有循环冷却水排水量大的特点,从节约水资源考虑,对其进行节水及零排放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某燃煤电厂为对象,首先进行全厂水平衡试验,通过试验摸清电厂各个系统用水量、排水量、水质和运行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存在问题进行诊断,根据不同系统提出不同节水优化方案;接下来对添加优选阻垢缓蚀剂的循环水通过模拟连续运行试验,判定系统是否有结垢和腐蚀倾向;最后,对电厂末端废水水质水量进行分析,探讨末端废水处理工艺。主要结论如下:为摸清电厂用排水情况,针对电厂进行冬夏两季水平衡试验。水平衡试验结果表明:该电厂冬季全厂取水量为816.8m3/h,单位发电取水量为1.81m3/(MW·h),总排废水为175.7m3/h,复用水率为97.3%。夏季全厂取水量为1179.7m3/h,单位发电取水量2.69m3/(MW·h),总排废水为276.9m3/h,复用水率为97.8%,单位发电取水量和复用水率均满足相关要求。根据电厂的运行状态制定切实可行的废水回用方式,充分利用各系统用排水的水质特性,做到梯级利用、一水多用。针对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偏低的问题,讨论不同浓缩倍率下循环排污水量及节水率的变化,进行循环水阻垢缓蚀剂筛选和模拟现场试验连续运行528h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号阻垢缓释剂为筛选最佳药剂。添加优选阻垢剂加药量为6mg/L和10mg/L的循环水在浓缩倍率5.0±0.2倍情况下均未发生结垢现象,316L不锈钢和20G碳钢腐蚀率最大分别为0.00034mm/a和0.00098mm/a,腐蚀率均满足相关要求。部分循环冷却系统改造后,循环水浓缩倍率可从2.03.0倍提高到4.0倍以上,循环水浓缩倍率提高后,仅处理210m3/h循环排污水可实现循环排污水不外排。通过对电厂脱硫废水和树脂再生酸碱水组成的末端废水进行水质水量分析,确定末端废水总量。针对脱硫废水具有悬浮物含量高,钙镁离子、重金属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含量高等特点,进行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探讨。结论如下:末端废水总量约为21.5m3/h,通过低温多效蒸发减量到5m3/h,减量后的废水最终进行旁路烟道蒸发结晶固化到除尘器内,实现废水零排放。
刘世念[5](2020)在《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处理城镇污水厂尾水用于火电厂及优化用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电厂既是工业用水大户,也是废水排放大户。自2015年起,国家环保政策法规要求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充分利用的火电项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许可。火电厂与所在地区分抢淡水资源,以水限电、以水定电日益严重。水资源紧张已凸显为我国火电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下,火电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开发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技术以开辟水源,并通过优化厂内用水以节约用水,形成经济实用的火电厂工业用水技术体系,系统解决火电厂面临的用水难题。臭氧氧化反应可快速破坏大分子有机污染物的结构,将难降解有机物转变为可生化性小分子物质,而臭氧氧化生成的新鲜氧则有利于后续的好氧生物处理。生物固定床具有高效、稳定、操作简便、易实现连续运行及自控等优点,针对寡营养的城镇污水厂尾水,采用微生物友好的牡蛎壳填料生物固定床可最大限度维持生物反应的微生物量,确保生物处理的稳定运行。膜生物反应器(MBR)对胶体悬浮物(SS)、有机质等具有良好的截留作用。据此,本论文提出了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Ozone-oyster shell biological fixed bed reactor-MBR,简称OOFBR-MBR)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工艺,尾水经该工艺处理后用作火电厂工业用水原水;从运筹学角度,提出了火电厂优化用水策略,编制了基于回用水质标准、水平衡模型与分质用水的火电厂优化用水技术方案。开展了工艺及工艺机理、应用方案等研究,得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OOFBR-MBR工艺深度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B标准的尾水,主要影响因素为臭氧投加量和水力停留时间(HRT)。随臭氧投加量的增加,OOFBR和OOFBR-MBR的COD和TP去除率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COD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6%和83%,TP最大去除率分别为58%和65%;NH4--N去除率不断增加。随进水流量增加,OOFBR和OOFBR-MBR的COD和TP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COD最大去除率分别为45%和73%,TP最大去除率分别为27%和43%;OOFBR的NH4--N去除率迅速下降,而MBR的NH4--N去除率仍保持很高,平均去除率达92%。OOFBR-MBR适宜的工艺参数为,臭氧投加量40~70mg/L;进水流量3~6L/h(HRT 25~50h、容积负荷0.0096~0.019 kg COD/(m3·d)),最大冲击负荷为0.0192kg COD/(m3d)。对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的尾水,在臭氧投加量70 mg/L、HRT 25h(进水流量6 L/h)的条件下,OOFBR工艺段对COD、NH4--N、TP和浊度去除率分别可达66%、90%、45%和68%;MBR工艺段对COD、NH4--N、TP和浊度去除率分别可达41%、87%、15%和91%;OOFBR-MBR联合工艺对COD、NH4--N、TP和浊度去除率分别可达81%、99%、65%和97%。尾水经过OOFBR-MBR处理后,出水p H为7.47~7.85,浊度<0.2 NTU,COD<9mg/L、NH4--N和TP均<0.3 mg/L,优于火电厂锅炉补给水系统的RO装置进水水质要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水质分析以及氮平衡计算结果表明,OOFBR-MBR系统对于城镇污水厂尾水中碳氮磷具有很高的转化效率。OOFBR中先是臭氧氧化难降解有机物为可生化性小分子有机物后,被牡蛎壳上的生物膜降解掉,MBR除了有效截留残留的有机物和胶体悬浮物(SS)外,还能进一步去除残留的NH4--N和COD。约90%的NH4--N在OOFBR中被好氧氨氧化菌和亚硝化细菌转化为亚硝酸盐氮,再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氮,产生硝酸盐氮在OOFBR-MBR反硝化作用下部分(约15%)转化为氮气。TP通过聚磷菌(PAOs)好氧吸磷形成富集污泥,并随着污泥的排出实现TP的去除。采用16S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了OOFBR-MBR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投加臭氧前后,OOFBR和MBR反应器污泥中菌群丰度发生显着变化,OOFBR菌群保留了原污泥中29.2%的OTU(Operation taxonomy units,简称OTU),总OTU数目相对减少了28.5%,MBR中则保留31.3%的OTU,总OTU数目变化不大,臭氧对OOFBR-MBR中的微生物有明显的选择作用。OOFBR内异常球菌-栖热菌(Deinococcus-Thermus)以及浮霉状菌(Planctomyctes)细菌显着增加,有9种高丰度菌或对去除有机物污染物贡献较大,而MBR内厚壁菌(Phylum Firmicutes)、放线菌(Actinobacteria)以及浮霉状菌(Planctomyctes)细菌显着增加。OOFBR-MBR内的主要好氧氨氧化菌为亚硝化螺菌(Nitrosospira),亚硝酸盐氧化菌主要为硝化弧菌(Nitrospira)、硝化细菌属(Nitrobacter),反硝化菌则主要包括根瘤菌(Bradyrhizobium)、生丝微菌(Hyphomicrobium)等菌属。针对水中残留难降解有机物、NH4--N和TP等污染物,OOFBR-MBR的优化调控策略为,在适宜的范围内,当进水COD、NH4--N和TP升高时,宜增加臭氧投加量,提高难降解有机物的转化率及溶解氧;延长HRT以延长微生物的接触时间,有利于臭氧抗性微生物的积累和生物降解,从而提高COD、NH4--N和TP去除率;当进水COD、NH4--N和TP降低时,宜相应减少臭氧投加量和缩短HRT,保证各污染物指标在OOFBR-MBR各反应器中的高效去除。针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以及火电厂耗水量大的特点,推荐了OOFBR-MBR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工艺;针对火电厂用水流程复杂、水质要求差别大的特点,通过分析火电厂水量分配、消耗及排放之间的平衡关系,建立了优化的水平衡模型;从运筹学角度,制定了一种多水源及多用户之间配水优化方案,提出了火电厂一水多用、梯级使用、循环利用的用水系统运维策略,以及用、排水系统节水,分类处理分质回用含盐废水等优化用水技术措施。以湛江某2×600MW电厂为例,达标城镇污水厂尾水经OOFBR-MBR系统深度处理后,完全满足火电厂工业用水水质要求。采用优化用水技术方案后,全厂总取水量可从6849m3/d下降至3560m3/d,平均单位发电量取水量可从0.297m3/(MW·h)降低至0.143 m3/(MW·h),末端废水外排水量为512 m3/d。工程投资为7672.61万元,项目年化收益为1187.5万元,投资回收期为6.46a。
王栏棋[6](2019)在《JSCY公司环境成本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迫使企业关注外部环境,改善生产方式、改进生产设备,必须进行节能减排来提高环境效益,发展可持续的绿色经济。重污染和高能耗的火力发电企业要在利润空间日益被压缩、排污标准不断提高的困境下站稳脚跟,取得行业竞争优势,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重视环境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平衡自身利益和环保责任,提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选取了一家具有代表性的燃煤发电企业JSCY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现行的环境成本管理提出适用、可操作的优化建议,为其他燃煤发电企业提供参考。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法,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归纳当下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成本管理研究的成果,确定研究思路和方向。其次基于各学者的观点,整理了本文研究将会涉及到的理论基础。然后根据JSCY公司生产过程的特点,从核算、控制两个方面,对其环境成本管理的应用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剖析成因,论述了实现独立环境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接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从管理意识的主动性、成本计算、过程控制、报告披露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对JSCY公司环境成本管理提出优化建议。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结论、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将研究的方向。环境成本管理在企业现实操作中仍经验不足,希望本文能够给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其应用上提供参考依据,克服应用“水土不服”的困难。
杨帆[7](2019)在《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发电工程项目作为国家电网建设的重要工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燃煤发电工程项目建设复杂,规模较大,建设周期长,而且项目建设风险较高,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降低项目实施风险。在确保项目工程质量的同时,还应当重视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项目后评价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项目后评价能够总结项目存在的问题,总结项目经验教训,为后续的项目建设提供借鉴,从而提升发电项目的管理能力。由于国内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项目评价不够系统客观,没有形成一套与我国国情相匹配的评价体系。本文以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为研究对象,针对项目建设运营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开展项目后评价研究,运用对比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后评价方法,分别从项目前期决策、项目实施准备工作、项目建设实施、项目运营、环境和社会影响、可持续性进行全面的后评价。在项目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以及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的过程中,广泛调研项目建设的相关原始数据,构建了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计算,从而得到项目的后评价结果为良好。此外,通过对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比对,总结出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以确保项目能够持续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应用对比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开展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后评价的研究,将项目后评价应用于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丰富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的后评价应用研究成果,可以为同类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后评价提供借鉴。
李睿[8](2018)在《以污水处理厂尾水生产锅炉补给水的工艺设计与工程调试》文中认为华能伊春热电有限公司坐落于黑龙江省伊春市乌马河区,设置2台350 MW火力发电机组,同时负担着伊春主城区800万平方米的供热任务。补给水水源采用伊春市污水处理厂尾水,由于污水厂尾水水质差,常规电站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无法满足锅炉供水要求。本文针对伊春市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水质特点,以及电站锅炉补给水需要达到的水质标准,研究适宜的处理方案,分阶段进行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的工程设计、设备安装及运行,探索处理成本合理、工艺比较简单、运行效果稳定的污水处理方案,解决用水大户热电厂的用水问题,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在对市政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以及电站锅炉运行所要求的补给水水质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石灰法混凝沉淀-变孔隙滤池-浸没式超滤-两级反渗透膜-连续电去离子模块(Electro-de-ionization,简称EDI)”的主体工艺路线,并对其中的各主要设备进行分析计算,提出设备选型要求。在研究并确定工艺方案的基础上,完成了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工艺设计和设备设计。主要设计参数如下:预处理系统尾水1300 m3/h;除盐系统中,采用浸没式超滤对预处理出水进行深度除浊,浸没式超滤系统产水量416 m3/h;由于热网水补水采用一级反渗透生产的软化水,故增大一级反渗透产水量,设计值为292 m3/h;二级反渗透设计产水量为140 m3/h;最终EDI产出除盐水量126m3/h。经过了两个月的安装调试,预处理系统和除盐系统投入运行。在进水水质平均SS 22 mg/L,COD 25 mg/L的情况下,预处理系统产水水质维持在SS≤3mg/L,COD≤21 mg/L,浸没式超滤出水水质维持在浊度≤0.1 NTU,污染指数(Silting Density Index,简称SDI值)≤2,保证了反渗透的进水要求。调整一级反渗透清洗频次、药品种类,调整二级反渗透加药量,使反渗透系统稳定运行,产水电导率≤10μs/cm。调节EDI系统电源电压,适时进行电再生,使EDI产水电导率稳定≤0.1μs/cm,满足电站锅炉补给水的水质要求。经过计算,本工程的投运使得电厂取水费年节约1232万元。
宋盈盈[9](2018)在《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阶段及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多项环保政策的出台,中国环保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目前,针对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阶段和格局的识别、各子行业发展现状和潜力的判断、以及对环保企业发展水平判断的相关系统性研究较少,尚无法为政府进行环保产业规划和政策法规制定提供有效的支撑,制约了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环保产业整体阶段的判断、产业格局分布的研究、子行业发展潜力的判断和企业竞争力水平的分析和评价。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层层递进,以产业整体、重点子领域、从业企业三个维度对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展开分析,并立足现状,推测未来趋势。为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等各个层面的战略决策和引导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与理论方法支撑。首先,在宏观层面,结合产业发展周期理论创新性地提出环保产业周期扩展型发展模型并构建判断指标体系。通过对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环保产业相对成熟的国家产业数据对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并利用此模型对中国的产业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中国环保产业正处于成长期,且由于环境问题同时出现、共同治理,环保产业将维持较长时间的持续增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在当前发展阶段下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格局。分析中国环保企业的分布特点,并总结得出环保产业金字塔分层格局,对产业整体发展阶段形成有力支撑。其次,在中观层面,基于“波特5+1力”模型构建子行业发展潜力分析框架和评估指标体系。从行业供需情况、竞争格局、议价能力、市场空间、行业壁垒、主要政策推动力、行业热点和发展阶段等8个维度,对“十三五”期间14个重点子行业相关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梳理,并利用专家打分法对环保重点子领域的产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在所有子行业中,水污染综合治理、环境监测和危废处理将是“十三五”期间最具发展潜力的子行业,且大部分子行业均处于成长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阶段。最后,在微观层面,在传统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内创新性的加入环保特色指标项,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中国54家环保上市企业为例开展实证分析,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各子板块企业中,监测类企业整体竞争力优势突出,水处理企业平台化布局表现突出,固废处理企业外延并购拓展业务趋势明显。子行业发展潜力评估与企业竞争力评估中的行业分析互为补充,共同印证了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阶段和格局判断。
俞谷颖,陶邦彦[10](2017)在《火电厂节水与废污水“零排放”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有限的水资源与用水的不平衡,严重影响生态平衡与和谐环境。加快电厂废污水治理、挖掘电厂节水潜力和经济合理地规划用水已成为现阶段电厂水污染治理的紧迫任务。通过政策导向与技术创新,电厂废污水处理正从一般治理逐步走向"零排放"的深度治理。
二、火电厂污水处理装置运行现状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火电厂污水处理装置运行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FCA的D火电厂环境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环境成本控制相关概述 |
2.1.1 环境成本的概念及构成 |
2.1.2 环境成本控制的概念 |
2.1.3 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 |
2.2 环境成本控制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清洁生产理论 |
2.2.2 污染者付费理论 |
2.2.3 环境资源流转平衡理论 |
2.3 MFCA相关理论 |
2.3.1 MFCA的概念 |
2.3.2 MFCA的基本要素 |
2.3.3 MFCA方法与传统成本会计的比较 |
第三章 D火电厂环境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
3.1 D火电厂基本情况 |
3.1.1 D火电厂简介 |
3.1.2 D火电厂工艺流程 |
3.1.3 D火电厂生产经营对环境的影响 |
3.2 D火电厂环境成本控制现状 |
3.2.1 D火电厂环境成本控制的动因 |
3.2.2 D火电厂环境成本的构成 |
3.2.3 D火电厂环境成本现行控制体系 |
3.2.4 D火电厂环境成本控制情况分析 |
3.3 D火电厂现行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
3.3.1 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方式不完善 |
3.3.2 对环境成本缺少全过程控制 |
3.3.3 未设置环境成本控制机构 |
第四章 D火电厂基于MFCA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构建 |
4.1 D火电厂应用MFCA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4.1.1 D火电厂应用MFCA的必要性 |
4.1.2 D火电厂应用MFCA的可行性 |
4.2 D火电厂基于MFCA的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与思路 |
4.2.1 D火电厂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 |
4.2.2 D火电厂环境成本控制的思路 |
4.3 D火电厂基于MFCA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型建立 |
4.3.1 D火电厂基于MFCA的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点 |
4.3.2 模型变量因素的设计 |
4.3.3 MFCA模型构建 |
4.4 D火电厂基于MFCA的环境成本控制效果评价 |
第五章 D火电厂基于MFCA的环境成本控制的实施 |
5.1 MFCA在D火电厂的应用 |
5.1.1 D火电厂物质流成本的分类 |
5.1.2 确定D火电厂的物量中心 |
5.1.3 D火电厂物质流成本的核算 |
5.2 D火电厂资源损失成本的分析 |
5.2.1 外部资源损失成本分析 |
5.2.2 内部资源损失成本分析 |
5.2.3 D火电厂资源损失成本趋势分析 |
5.2.4 MFCA法与传统会计法核算结果对比分析 |
5.3 健全D火电厂环境成本控制的流程 |
5.3.1 以预防设计为主的事前控制 |
5.3.2 以清洁生产为主的事中控制 |
5.3.3 以污染治理为主的事后控制 |
5.4 D火电厂基于MFCA环境成本控制的预期效果分析 |
5.4.1 有效控制D火电厂的环境成本 |
5.4.2 有利于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和设计 |
5.4.3 明确了环境成本控制的内容 |
5.4.4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
第六章 基于MFCA对D火电厂环境成本控制的建议 |
6.1 充分披露D火电厂的环境成本信息 |
6.2 基于MFCA扩大D火电厂环境成本控制范围 |
6.3 构建环境成本控制组织机构 |
6.4 创设MFCA大数据共享中心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D 火电厂环境成本控制现状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基于水量水质统筹的火电厂水系统节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工业用水研究进展 |
1.2.2 火电厂节水优化及评价研究进展 |
1.2.3 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
1.2.4 研究进展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火电厂节水优化理论方法基础 |
2.1 水资源系统分析概论 |
2.1.1 水资源系统 |
2.1.2 水资源系统分析及其步骤 |
2.2 水系统优化分析方法 |
2.2.1 非线性规划模型 |
2.2.2 遗传算法原理和特征 |
2.2.3 遗传算法步骤流程 |
2.3 基于水量水质统筹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理念 |
2.4 节水评价分析方法 |
2.4.1 节水评价指标选取 |
2.4.2 节水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2.4.3 节水水平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火电厂水系统结构与特征分析 |
3.1 火电厂水系统 |
3.1.1 火电厂用水原理 |
3.1.2 火电厂水系统 |
3.2 火电厂水系统结构分析 |
3.2.1 火电厂用水系统 |
3.2.2 火电厂的排水及处理方式 |
3.2.3 火电厂的耗水与供水 |
3.3 火电厂水系统水量水质特征分析 |
3.3.1 火电厂水系统用水量、质要求 |
3.3.2 火电厂水系统排水量、质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水量水质统筹的火电厂节水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
4.1 优化配置原则 |
4.2 优化理论解析 |
4.2.1 用水单元用水过程模型描述 |
4.2.2 用水单元水量平衡和水平衡测试原理 |
4.2.3 用水单元污染物质量平衡原理 |
4.2.4 用水单元污染物浓度阈值分析 |
4.2.5 考虑水量水质统筹的火电厂节水优化配置原理 |
4.3 优化模型构建 |
4.3.1 优化问题描述 |
4.3.2 目标函数的确定 |
4.3.3 水量水质约束条件 |
4.4 模型求解及参数确定方法 |
4.4.1 模型求解方法 |
4.4.2 参数确定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火电厂水系统节水优化案例研究 |
5.1 实例火电厂水系统分析 |
5.1.1 火电厂概况 |
5.1.2 水量平衡测试数据 |
5.1.3 水系统水量情况分析 |
5.1.4 水系统水质情况分析 |
5.2 火电厂优化模型构建 |
5.2.1 问题描述 |
5.2.2 优化模型构建 |
5.2.3 水量水质参数确定 |
5.2.4 模型求解结果 |
5.3 火电厂优化水量及合理性分析 |
5.3.1 优化水量分析 |
5.3.2 优化结果合理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例火电厂节水水平评价 |
6.1 评价体系指标构建和分级标准 |
6.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3 评价指标隶属函数的确定 |
6.4 火电厂优化前后节水水平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天津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调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水资源现状 |
1.2 水污染现状 |
1.3 电厂生活污水来源及特点 |
1.3.1 电厂生活污水来源 |
1.3.2 电厂生活污水特点 |
1.4 电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
1.4.1 国外电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
1.4.2 国内电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
1.4.3 电厂生活污水处理后回用可行性分析 |
1.5 课题设计与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2 技术路线 |
2 天津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生活污水处理概况 |
2.1 项目简介 |
2.2 项目概述 |
2.3 设计水质 |
2.3.1 设计进水水质 |
2.3.2 设计出水水质 |
3 煤改气电厂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及设计 |
3.1 煤改气电厂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选择 |
3.1.1 改进型A~(2/)O工艺 |
3.1.2 生物接触氧化法 |
3.1.3 A/O+MBR工艺 |
3.1.4 方案比选 |
3.2 工艺流程拟选 |
3.3 系统工艺设计 |
3.3.1 预处理工艺单元 |
3.3.2 A/O+MBR工艺单元 |
3.3.3 后处理工艺单元及反冲洗加药单元 |
3.3.4 主要设备设计 |
4 煤改气电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调试及运行效果分析 |
4.1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调试方法 |
4.1.1 自控步序的重新审核 |
4.1.2 现场参数的重新调整 |
4.2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调试过程及运行效果分析 |
4.2.1 污泥的驯化培养及进、出水质检测 |
4.2.2 跨膜压差及产水浊度的检测 |
4.2.3 污泥的定期排放 |
4.2.4 系统运行参数 |
4.2.5 调试阶段注意事项 |
4.2.6 运行效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燃煤电厂节水及废水零排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水资源状况 |
1.1.2 火力发电厂用水需求 |
1.1.3 火力发电厂节水要求 |
1.2 火力发电厂取水量和排水量分析 |
1.2.1 电厂取水量要求 |
1.2.2 锅炉补给水系统 |
1.2.3 冷却水系统 |
1.2.4 脱硫工艺用水系统 |
1.2.5 除灰渣和输煤系统 |
1.2.6 其他用水系统 |
1.3 火力电厂取水水质和排水水质分析 |
1.3.1 取水水质分析 |
1.3.2 排水水质分析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2 燃煤电厂水平衡测试及问题诊断 |
2.1 试验目的 |
2.2 水平衡试验 |
2.2.1 试验原则和方法 |
2.2.2 试验过程 |
2.2.3 测试结果 |
2.2.4 测试结果分析 |
2.3 各用水系统问题诊断 |
2.3.1 原水预处理系统 |
2.3.2 除盐水系统 |
2.3.3 循环冷却水系统 |
2.3.4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2.3.5 脱硫废水处理系统 |
2.4 小结 |
3 燃煤电厂节水分析及优化 |
3.1 燃煤电厂节水的主要途径 |
3.2 原水预处理系统节水分析及优化 |
3.3 锅炉补给水系统节水分析及优化 |
3.4 凝结水精处理系统节水及优化 |
3.5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节水及优化 |
3.6 循环水系统节水及优化 |
3.6.1 开式循环水系统改造 |
3.6.2 节水量与循环水浓缩倍率的关系 |
3.6.3 循环水药剂筛选试验 |
3.6.4 循环水动态模拟试验 |
3.6.5 循环水动态试验结论 |
3.6.6 循环排污水减量处理 |
3.6.7 循环水系统水务管理 |
3.7 其他系统节水建议 |
3.8 小结 |
4 燃煤电厂废水零排放技术探讨 |
4.1 末端废水水质和水量分析 |
4.1.1 末端废水水质分析 |
4.1.2 末端废水水量分析 |
4.2 末端废水处理技术路线 |
4.2.1 工艺回用 |
4.2.2 浓缩减量 |
4.2.3 固化处理 |
4.3 电厂工艺选择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作者简介 |
(5)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处理城镇污水厂尾水用于火电厂及优化用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臭氧氧化处理废水研究进展 |
1.2.1 臭氧氧化原理 |
1.2.2 臭氧氧化废水深度处理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生物固定床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
1.3.1 生物固定床原理及应用 |
1.3.2 生物固定床填料 |
1.3.3 生物固定床废水处理研究与应用现状 |
1.4 MBR处理废水研究进展 |
1.4.1 MBR原理及应用 |
1.4.2 MBR废水处理研究与应用现状 |
1.5 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火电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5.1 火电厂工业用水现状与水质要求 |
1.5.2 单一尾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5.3 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联合工艺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6 火电厂用水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
1.6.1 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用于火电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
1.6.2 火电厂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
1.7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7.1 研究目的 |
1.7.2 任务来源 |
1.7.3 主要研究内容 |
1.7.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深度处理城镇污水厂尾水的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尾水及水质 |
2.2.2 试剂与材料 |
2.2.3 实验装置 |
2.2.4 实验方法 |
2.2.5 指标及测定方法 |
2.2.6 数据处理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OOFBR-MBR工艺启动运行 |
2.3.2 OOFBR-MBR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
2.3.3 OOFBR-MBR工艺运行的适宜条件及处理效果 |
2.3.4 OOFBR-MBR联合工艺的控制步骤与参数调控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深度处理污水厂尾水的工艺机理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供试尾水及水质 |
3.2.2 试剂与材料 |
3.2.3 实验装置 |
3.2.4 实验方法 |
3.2.5 测定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OOFBR-MBR处理污水厂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转化 |
3.3.2 OOFBR-MBR处理污水厂尾水中氮素转化 |
3.3.3 OOFBR-MBR处理污水厂尾水中磷去除 |
3.3.4 OOFBR-MBR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
3.3.5 OOFBR-MBR微生态的优化调控策略 |
3.3.6 OOFBR-MBR的工艺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火电厂优化用水策略与技术措施研究 |
4.1 引言 |
4.2 火电厂用水要求 |
4.2.1 城镇污水厂尾水作为火电厂水源要求 |
4.2.2 火电厂各用水工段的概况及水质要求 |
4.2.3 火电厂废水零排放要求 |
4.3 火电厂水平衡模型建立 |
4.3.1 依据与方法 |
4.3.2 模型构建方法与指标 |
4.4 基于水平衡模型的电厂各用水工段水平衡与评价 |
4.4.1 各用水工段的水平衡 |
4.4.2 水平衡模型分析 |
4.5 火电厂用、排水质的评价 |
4.5.1 锅炉补给水系统废水水质评价 |
4.5.2 生活污水系统水质评价 |
4.5.3 含油废水水质评价 |
4.5.4 含煤废水水质评价 |
4.5.5 脱硫废水水质评价 |
4.5.6 机组排水槽排水水质评价 |
4.5.7 凝汽器坑排水水质评价 |
4.6 火电厂优化工业用水策略 |
4.6.1 火电厂优化用水模型 |
4.6.2 火电厂优化用水方法 |
4.6.3 火电厂优化用水措施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火电厂优化用水技术方案及评价 |
5.1 概况 |
5.2 尾水深度处理回用方案 |
5.2.1 OOFBR-MBR深度处理工艺装置 |
5.2.2 反渗透处理装置 |
5.2.3 离子交换处理 |
5.3 优化用水方案 |
5.3.1 全厂取水、耗水和排水分析 |
5.3.2 全厂废水排放水量及水质 |
5.3.3 优化用水技术方案 |
5.4 优化用水技术经济性评价 |
5.4.1 尾水回用经济性评价 |
5.4.2 分质用水技术与经济性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JSCY公司环境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环境成本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
2.1 环境成本概念和分类 |
2.1.1 环境成本概念 |
2.1.2 环境成本分类 |
2.1.3 环境成本的特点 |
2.2 环境成本管理概念和原则 |
2.2.1 环境成本管理的概念 |
2.2.2 环境成本管理的原则 |
2.2.3 环境成本管理的模式 |
2.3 理论基础 |
2.3.1 社会责任理论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JSCY公司环境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JSCY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主要污染物及环保措施 |
3.2 JSCY公司环境成本核算现状 |
3.2.1 环境成本确认现状 |
3.2.2 环境成本的计量现状 |
3.2.3 环境成本的账务处理现状 |
3.2.4 环境成本的报告和披露现状 |
3.3 JSCY公司环境成本控制现状 |
3.4 JSCY公司环境成本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
3.4.1 环境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2 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3.5 JSCY公司环境成本管理现存困难 |
4 JSCY公司环境成本管理优化建议 |
4.1 增强JSCY公司环境成本管理意识 |
4.2 完善JSCY公司环境成本的核算 |
4.2.1 建立专门的环境成本科目 |
4.2.2 分类环境成本的计量 |
4.2.3 规范环境成本的账务处理 |
4.3 完善JSCY公司环境成本的控制 |
4.3.1 设立环境成本管理目标 |
4.3.2 建立环境成本责任中心 |
4.3.3 开展独立环境成本预算 |
4.3.4 加强存货管理 |
4.4 编制独立的环境成本报告 |
4.5 完善环保激励机制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项目后评价定义与内容 |
2.1.2 项目后评价方法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3 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及项目实施过程评价 |
3.1 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概述 |
3.1.1 项目概况 |
3.1.2 项目建设目的 |
3.1.3 项目建设要求 |
3.2 项目前期决策与评价 |
3.2.1 项目立项依据及目标 |
3.2.2 项目可行性研究总结 |
3.2.3 项目决策过程和程序 |
3.2.4 项目前期决策总体评价 |
3.3 项目实施准备工作与评价 |
3.3.1 项目勘探设计 |
3.3.2 开工准备分析 |
3.3.3 设备采购 |
3.3.4 项目招标 |
3.4 项目建设实施总结与评价 |
3.4.1 项目合同执行情况 |
3.4.2 工程施工管理 |
3.4.3 施工监理情况 |
3.4.4 生产准备情况 |
3.4.5 项目调试 |
3.4.6 竣工验收 |
3.5 项目运营情况评价 |
3.5.1 安全生产 |
3.5.2 总体运行水平 |
3.5.3 项目技术水平 |
3.5.4 投产重大技改项目 |
3.5.5 项目生产指标 |
3.6 小结 |
4 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实施后评价 |
4.1 财务效益评价 |
4.1.1 前评估阶段基础数据 |
4.1.2 投产和可研数据对比分析 |
4.1.3 后评价建议指标 |
4.1.4 盈利能力评价 |
4.1.5 偿债能力评价 |
4.2 环境影响评价 |
4.2.1 项目环保审批情况 |
4.2.2 主要大气污染物管理 |
4.2.3 污水处理 |
4.2.4 地下水污染防治 |
4.2.5 噪声污染防治 |
4.2.6 灰渣场建设与运营 |
4.3 社会影响评价 |
4.3.1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
4.3.2 拉动地区就业 |
4.3.3 推动发电技术装备的发展 |
4.4 项目可持续性的内部因素评价 |
4.4.1 技术能力 |
4.4.2 人力资源 |
4.4.3 内控管理 |
4.5 项目可持续性的外部因素评价 |
4.5.1 燃料可持续性 |
4.5.2 政策可持续性 |
4.5.3 环境可持续性 |
4.6 小结 |
5 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综合后评价 |
5.1 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项目后评价评价指标的确定 |
5.1.2 项目后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5.1.3 项目后评价等级的确定 |
5.2 项目后评价结果分析 |
5.2.1 后评价指标判断矩阵的确定 |
5.2.2 指标层对目标层的排序比重 |
5.2.3 项目后评价的综合分析 |
5.3 评价结论 |
5.4 建议 |
5.4.1 针对项目公司的建议 |
5.4.2 针对后续类似项目的建议 |
6 结论 |
附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以污水处理厂尾水生产锅炉补给水的工艺设计与工程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火力发电用水现状及水资源开发策略 |
1.1.1 发电类型的变化趋势 |
1.1.2 火力发电厂用水途径分析 |
1.1.3 火力发电厂用水水质分析 |
1.1.4 我国火力发电厂耗水及节水策略分析 |
1.1.5 火力发电厂水资源开发策略 |
1.2 市政污水生产电厂锅炉补给水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
1.2.1 主要生产技术及其特点 |
1.2.2 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
1.3 项目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 |
1.3.1 项目来源及意义 |
1.3.2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以污水处理厂尾水生产锅炉补给水的技术方案确定及选择 |
2.1 设计依据和原则 |
2.1.1 设计依据 |
2.1.2 设计原则 |
2.2 原水水质分析及设计出水主要指标 |
2.2.1 水源及水质分析 |
2.2.2 设计尾水主要指标 |
2.3 市政污水处理流程的确定及主体工艺的选择 |
2.3.1 市政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确定 |
2.3.2 主体工艺技术选择及说明 |
2.3.3 市政污水处理作为锅炉补给水的工艺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以污水处理厂尾水生产锅炉补给水的工艺设计 |
3.1 水处理系统的高程设计与平面布局 |
3.1.1 水处理系统的高程设计 |
3.1.2 平面布局设计 |
3.2 主要工艺单元的设计 |
3.2.1 主要工艺构筑物 |
3.2.2 工艺设备 |
3.3 工程投资估算 |
3.3.1 建筑工程投资 |
3.3.2 设备及材料购置投资 |
3.3.3 间接费用及工程总投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以污水处理厂尾水生产锅炉补给水工程的调试运行 |
4.1 调试前的准备工作及条件要求 |
4.1.1 工程启动调试前的准备工作 |
4.1.2 基建工程应满足的条件 |
4.2 预处理系统的调试运行 |
4.2.1 预处理系统调试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4.2.2 预处理系统的调试运行与效果 |
4.3 膜法脱盐系统调试效果与分析 |
4.3.1 膜法脱盐系统调试的准备 |
4.3.2 浸没式超滤调试 |
4.3.3 反渗透系统调试 |
4.3.4 EDI系统调试运行 |
4.4 以污水处理厂尾水生产锅炉补给水工程的运行经济性分析 |
4.4.1 成本计算说明 |
4.4.2 锅炉补给水生产成本分析 |
4.4.3 以市政污水为水源生产锅炉补给水的经济效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阶段及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环保产业日益成为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 |
1.1.2 目前对环保产业发展阶段的分析尚不清晰 |
1.1.3 现阶段环保企业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仍有待研究 |
1.2 文献调研 |
1.2.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 |
1.2.2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
1.2.3 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
1.2.4 文献综述结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环保产业发展阶段研究 |
2.1 环保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理论及其特征分析 |
2.1.1 传统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1.2 环保产业发展特点 |
2.1.3 环保产业的发展周期特征 |
2.1.4 环保产业发展周期特征与指标体系构建 |
2.2 美日两国环保产业发展周期研究及指标体系验证 |
2.2.1 美国环保产业发展周期分析 |
2.2.2 日本环保产业发展周期分析 |
2.3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周期分析与经验借鉴 |
2.3.1 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
2.3.2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格局研究与预测 |
3.1 中国环保产业分布格局研究 |
3.1.1 数据来源及筛选标准 |
3.1.2 环保企业地理分布研究 |
3.2 环保产业金字塔型发展格局分析 |
3.2.1.金字塔顶层结构 |
3.2.2.金字塔中层结构 |
3.2.3.金字塔底层结构 |
3.2.4.金字塔结构和未来的发展预测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环保子行业发展潜力研究 |
4.1 环保产业子行业分类 |
4.2 重点子行业筛选 |
4.3 子行业分析框架建立 |
4.4 环保行业重点子行业分析 |
4.4.1 水处理行业 |
4.4.2 大气污染治理行业 |
4.4.3 固体废物治理行业 |
4.4.4 土壤修复 |
4.4.5 环境监测 |
4.5 小结 |
第五章 环保子行业发展潜力评估 |
5.1 子行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方法 |
5.1.2 子行业发展潜力评估指标体系 |
5.1.3 指标体系确定 |
5.2 发展潜力评估指标体系赋权 |
5.2.1 指标赋权方法的选择 |
5.2.2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5.2.3 构建递阶层次模型 |
5.2.4 专家咨询 |
5.2.5 权重计算 |
5.3 重点子行业发展潜力评价结果分析 |
5.3.1 不同子行业内部评分对比 |
5.3.2 子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对比 |
5.3.3 子行业盈利能力对比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环保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 |
6.1.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方法 |
6.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6.1.2 指标体系设计方法 |
6.2.指标设定 |
6.2.1 一般性竞争力评价指标 |
6.2.2 环保特色竞争力评价指标 |
6.3.指标确定 |
6.3.1 确定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的设计 |
6.3.2 数据分析结果 |
6.4.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6.4.1 构建递阶层次模型 |
6.4.2 专家咨询 |
6.4.3 权重计算 |
6.5.上市公司实证分析 |
6.5.1 环保行业整体格局分布 |
6.5.2 数据筛选及标准化 |
6.5.3 上市公司竞争力水平总体分析 |
6.5.4 各子行业竞争力水平分析 |
6.5.5 典型案例分析 |
6.6.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火电厂污水处理装置运行现状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FCA的D火电厂环境成本控制研究[D]. 刘甜田.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基于水量水质统筹的火电厂水系统节水优化研究[D]. 陈晓清. 广西大学, 2021(12)
- [3]天津某热电厂煤改气搬迁工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调试研究[D]. 栾冠华.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4]燃煤电厂节水及废水零排放探讨[D]. 张建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处理城镇污水厂尾水用于火电厂及优化用水的研究[D]. 刘世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6]JSCY公司环境成本管理研究[D]. 王栏棋.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5)
- [7]BM低热值煤发电示范项目后评价研究[D]. 杨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以污水处理厂尾水生产锅炉补给水的工艺设计与工程调试[D]. 李睿.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9]中国环保产业发展阶段及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D]. 宋盈盈. 清华大学, 2018(04)
- [10]火电厂节水与废污水“零排放”综述[A]. 俞谷颖,陶邦彦. 2017火电厂超低排放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交流研讨会暨环保技术与装备专委会年会论文集,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