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伤寒论》

一、《伤寒论》发热类论(论文文献综述)

林睿凡[1](2021)在《基于本体方法构建唐本《伤寒论》知识图谱》文中提出1.研究背景中医古籍作为重要的中医知识载体,记录了丰富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克服人类健康问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是中医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石。充分研究、挖掘和利用《伤寒论》中所蕴含的知识,能够指导临床诊疗并为科研提供思路。中医临床和文献专家,已对《伤寒论》进行大量旁校、参正、校注、语译的工作,便于后世理解和研究原文含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医古籍整理注入的生机和活力。借助数字化技术,不同版本《伤寒论》的原始面貌得以流传,确保了形式上的完整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能够分析《伤寒论》方证、药证之间的非映射关系,也就是根据数学模型解析部分概念之间的规律。动态不确定因果图、偏序结构图以及主题图等技术则通过构建图数据库的形式理清原文逻辑。由于《伤寒论》内容多为叙事性描述,概念种类繁多,概念之间的关系复杂。目前的研究工作暂未系统梳理《伤寒论》概念和概念关系,完整呈现原文知识体系。因此需要借助适合的信息技术描述《伤寒论》的逻辑,使计算机能够充分理解条文内涵,更加便捷、高效得指导临床实践。本体作为一种领域知识的形式化表达,是表示知识的重要方法。使用本体的优势在于构建易于理解的、明确的知识模型,展示概念之间的关系。知识图谱利用本体作为模式层,形式化地表示概念关系,以三元关系对的形式组织、管理知识。基于本体方法构建《伤寒论》知识图谱能够展示《伤寒论》版本的流传情况,完整刻画原文知识框架,还原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本研究将以唐本《伤寒论》为例,探索基于本体的知识图谱技术在中医古籍领域的具体应用。2.研究目的通过构建《伤寒论》版本的本体和知识图谱,能够循证溯源,清晰地勾勒《伤寒论》版本流传脉络。从不同版本中选取适当的作为研究材料。采用本体方法,系统、完整地梳理和解析《伤寒论》中的概念和概念关系,准确地定义和描述《伤寒论》实体关系对,形成《伤寒论》知识本体与知识图谱。3.研究内容与方法3.1基于本体构建《伤寒论》版本的知识图谱将版本源流文献以及古籍书目作为版本本体的研究语料。采用人工标注的方式从语料中获取能够体现流传情况的复合实体,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辞典、教材的权威顺序查找实体所对应的概念类别,选取《古籍着录规则》(GB/T 3792.7-1987)《中医古籍整理规范》(ZYYXH/T362-371-2012)《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中国古籍版本学》作为版本概念的来源。在版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取版本的概念关系。概念关系应满足定义准确、用词简洁、使用范围明确的原则。参考已明确定义的古籍版本概念关系提取《伤寒论》版本的概念关系,新增的版本概念关系根据语料库的原文语义进行定义。查阅文献,获得古籍版本类结构本体、中医学术传承脉络和版本源流知识类结构三个本体。综合复用上述本体,对版本概念进行分类设计,形成《伤寒论》版本的等级体系;组织版本概念和概念关系,完成版本知识框架的构建。将获取的《伤寒论》版本实例添加至不同概念类别,作为版本概念的具体说明。基于版本的知识框架进行实例和关系的抽取,构建三元关系对,储存于Neo4j数据库,完成《伤寒论》版本的知识图谱的构建。3.2 选择适当版本作为《伤寒论》知识图谱构建的语料跟据《伤寒论》版本知识图谱提供的信息,以出版时间与祖本接近(旧本)、内容相对完整(足本)、经过权威校注(精本)、有明确流传来源(争议少)、抄写或翻刻次数少(编撰少)为原则选择《伤寒论》的研究版本。最终将钱超尘于2020年最新校注出版的唐本《伤寒论》(《千金翼方》元大德梅溪书院善本)作为构建知识图谱的语料进行研究。3.3基于本体构建唐本《伤寒论》的知识图谱根据《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结合古汉语词句特征解析原文语义,提取原文概念。由于术语是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称谓的集合,因此《伤寒论》概念提取的过程也是术语提取的过程。概念的提取应遵循准确、内容完整、粒度适中的原则。概念的提取包括以下三种情况:逻辑关系保留,例如“脾胃虚寒”;复合术语拆解,例如“胸中郁郁而痛”拆解为“胸中郁郁”和“胸中痛”;复合术语保留,例如“脉浮数”。通过辨析概念的语义,确定其上位术语,并对上位术语进行定义,定义应具有权威性、适用性和准确性。上位术语定义的来源包括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 20348-2006)《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GB/T16751.3-1997)《中医药学名词》(第二版)《中医大辞典》《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上述多来源的定义比较分析,选取与原文语义最贴近的概念作为上位术语,并确定上位术语的定义。在概念的基础上提取唐本《伤寒论》的概念关系。概念关系的提取包括三种情况,分别为提取动宾结构中的动词,例如:“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其中“与”可以理解为“使用”,提取方剂“三物小白散”作为“与”的宾语,构成三元关系对为:(寒实结胸,与,三物小白散);提取概念之间的连词,例如:“三阳合病...发汗则谵语”。“则”作为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说明在三阳合病的情况下错误发汗会引起谵语,构成三元关系对为:(发汗,则,谵语);补充省略关系词,例如:“...阳已虚,尺中弱涩者,复不可下”。病机“阳已虚”是症状“尺中弱涩”的原因,因此概念之间存在关系“引起”,将概念关系补全,构成三元关系对为:(阳已虚,引起,尺中弱涩)。提取概念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概念关系,例如:“使用方剂”根据推荐强调的不同细化为“主之”、“与之”、“宜”。新增的概念关系根据WordNet进行定义,并归纳至中医语义关系结构框架。复用统一医学语言系统框架和中医药学语言体系,构建唐本《伤寒论》的等级体系和知识框架。并根据原文的等级体系添加唐本《伤寒论》概念的实体。将知识本体作为模式层提取原文的三元关系对,导入Neo4j数据库,以可视化形式展示《伤寒论》的知识。4.研究结果本研究首次从语义层对《伤寒论》知识体系进行准确细致地刻画和描述,采用本体方法进行《伤寒论》的知识组织与表示,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将有效地促进《伤寒论》的知识传承与创新应用。本研究的创新性成果主要有:(1)研究获得《伤寒论》流传版本相关的概念21个,概念实例158个;关系16个,关系实例133个;构建了《伤寒论》流传版本的等级体系与知识框架,形成《伤寒论》流传版本的知识本体;(2)研究获得唐本《伤寒论》内容相关的概念25个,概念实例4536个;关系22个,关系实例4499个;构建了唐本《伤寒论》内容的等级体系与知识框架,并进而构建三元关系对3651个,形成唐本《伤寒论》知识本体;(3)首次采用本体方法,构建了《伤寒论》流传版本的知识图谱,以及唐本《伤寒论》知识图谱。5.结论通过应用本体和知识图谱的现代信息技术,清晰刻画《伤寒论》的流传脉络,为构建动态性中医古籍版本知识提供研究基础。采用一个版本和一个注解相结合的方式能使研究者够充分理解《伤寒论》语义,在理解语义的基础上梳理的原文知识,形成的《伤寒论》本体,能够与现有中医知识本体融合,扩展本体覆盖的类别范围,完善中医领域的概念分类,为中医古籍领域的本体构建提供方法学上的参考。通过构建《伤寒论》的知识图谱,使多种概念相互连接。通过上述研究支持综合性知识检索,实现《伤寒论》知识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提供全面、准确、智能的知识服务。

林睿凡,刘亮亮,张妮楠,周洪伟,谢琪[2](2021)在《《伤寒论》信息化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通过文献梳理可知《伤寒论》信息化研究分为古籍整理、数字化和信息化3个过程。整理初期工作围绕编辑和出版,目的在于通过翻印保留不同版本的《伤寒论》并对内容进行校勘、注解;中期基于数字化技术,以网页等形式展示《伤寒论》条文,既能防止长期翻阅对古籍造成伤害又能够方便读者查找、检索并进行版本内容比对研究。目前热点集中于信息化,可细分为六经系统研究、逻辑方法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图像法5个部分。通过梳理《伤寒论》信息化研究历程,认为知识图谱技术作为图像法的一个分支与《伤寒论》相结合研究的案例不多,《伤寒论》信息化研究基于哲学、计算机以及其他多领域,未来还可以从研究概念以及概念之间关系的角度深入探索。

熊兴江,苏克雷,王朋倩[3](2021)在《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解读伤寒实质及寒温统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既往研究认为,《伤寒论》为一切外感热病而设,为广义伤寒;且伤寒详于寒而略于温,温病详于温而略于寒,伤寒与温病为两种不同的理论系统,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外感发热性疾病的两大证治体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虽属温病范畴,但运用《伤寒论》经方合方——"清肺排毒汤"等治疗取得显着疗效。有鉴于此,我们重新梳理伤寒与温病实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1)《伤寒论》为狭义伤寒,伤寒本质可能为炎症,其六经辨证本质为人体对炎症反应不同阶段的描述,《伤寒论》为临床治疗急危重症的专着。(2)温病的本质同样可能为炎症,伤寒与温病同为感染性疾病导致的炎性损伤状态。(3)寒温存在能够统一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但因致病因素不同而致临床表现有所差别。伤寒的六经辨证,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同为人体对炎症反应的不同阶段的诊疗方法,但其背后蕴藏的方证辨证则为其共性特征。虽然辨病机的方法不同,但无论在病理生理还是方证辨证治疗上,伤寒与温病能够统一。因此,在新冠肺炎的中医认识上,不应拘泥于伤寒与温病的病名归属之争,可运用伤寒六经辨证与方证辨证进行治疗,且三阳合病为其重要病机。

王剑锋[4](2019)在《中医儿科外感热病的防治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小儿外感热病是中医儿科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在历史上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庞大的理论体系。然而,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其理论体系产生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分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医家,对小儿外感热病的治疗也有着不同看法,演变出不同的学术流派。由此造成外感热病的认知和治疗上的学术分歧。为了探寻这些流派的学术发展路线,以及历代中医着作所产生的影响,探寻这些医家以及着作的发现、发展和贡献,和对儿科外感热病防治产生过的积极的影响,特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方法:遴选了从先秦两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42部经典儿科及综合性中医着作的文字文献和数字文献,对其中涉及小儿外感热病的内容,包括疾病认知、辨证方法、治法治则、临床用药等进行梳理、分析,以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等方法,找出其学术发展的规律,探寻其学术源流,整理其学术贡献。结果:小儿外感热病治疗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从先秦两汉开始,对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载只有若干疾病的证候,方药亦很古朴,显示出儿科学理论还未出现。第二阶段从《伤寒论》出现开始,以伤寒理论论治小儿外感热病成为学术主流。第三阶段从隋唐时期开始出现以寒凉药治疗小儿外感热病,与伤寒理论并存的局面。第四阶段为“寒凉派”学说的兴起,其开创的“玄府气液说”和“火热论”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医儿科理论,还成为了后世温病学的源头。第五阶段为温病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并且与小儿外感热病治疗理论相融合,并且促进了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结论:中医儿科学对小儿外感热病的治疗,是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它肇始于《黄帝内经》,成形于《伤寒论》。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衍生出新的思想和方法。在《伤寒论》出现后,伤寒理论一直处于小儿外感热病治疗的统治地位,并在“寒凉派”理论逐渐成熟后数百年间一直保持与其并存的状态。直至清代温病学的兴起,与小儿外感热病治疗理论相融合后,伤寒理论才基本退出这一学术领域。

程婷婷[5](2019)在《姚梅龄教授问诊外感发热临床思路的总结整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问诊是“诊病之要领,临症之首务”,名老中医临床问诊的思路与内容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本研究基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与思路的总结整理,从中医角度去观察疾病认识疾病,理清中医问诊思路,解决“问所当问”的问题,提高辨证论治的有效性。方法:(1)利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历代文献中关于“问诊”及“问诊思路”的论述为研究对象。(2)收集姚梅龄教授相关的论文论着、学术讲座、录音资料、讲课课件及外感发热病案,对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3)以文献研究为主,结合专家咨询、临床病例实录,总结姚梅龄教授诊治外感发热的学术思想及辨证特点,进而提炼总结出姚梅龄教授问诊外感发热的临床思路。结果:1.姚梅龄教授问诊外感发热的思路主要是基于疾病分类学,其中主要以证候分类为主,辅以病种分类,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思想,为外感发热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发。2.姚梅龄教授问诊外感发热的学术思想主要是建立在六经皆有表证、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及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的基础上,其辨证是以六经辨证辨治外感发热为主。3.姚梅龄教授问诊外感发热主要从问诊发热症状、发热证候及发热病种等角度来问诊。4.初步绘制了姚梅龄教授问诊外感发热临床思路的思维导图。结论:1.姚梅龄教授问诊病证的过程体现了全面系统问诊,并展示了病证结合、问辨结合、诊断及鉴别诊断交织进行及动态问诊的问诊思路。2.姚梅龄教授在临床问诊过程中,以症状鉴别诊断为基本着眼点,对证候的病因、病机、病所形成全面与系统认识为核心,并以病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为必要补充。

熊兴江[6](2019)在《基于CCU重症病例的《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方证及其在医院内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热病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柴葛解肌汤出自明代医家陶节庵的《伤寒六书·杀车槌法》,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柴葛解肌汤方证特征包括:在现代医学的疾病方面,可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医院内感染等急性外感发热类疾病;在症状指征方面,主要用于头痛,眼睛疼痛,眼眶疼痛,目眩;发热,寒热往来;口干,口渴,欲冷饮,口苦,咽干;鼻干,鼻塞,流鼻涕;纳差,默默不欲饮食;项强,后背僵硬不舒;失眠,难以入睡;咳嗽咳痰;腹痛,肢体抽搐;脉微洪。研究发现,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合病在急性外感发热类疾病中极为常见;南方与北方的外感在病机上迥然不同,北方多以三阳合病为主;三阳合病是柴葛解肌汤病机核心,其中,尤以头痛为该方辨证关键;柴葛解肌汤不仅可治疗外感疾病,针对急危重症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院内感染,同样有效;柴葛解肌汤、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合大青龙汤同为主治三阳合病的屡试屡效经典名方,但三者在指征上存在差别,不可混用、误用。

熊兴江[7](2018)在《《伤寒论》与急危重症——基于CCU重症病例及中西医结合诠释经典条文内涵、经方剂量与六经实质》文中提出《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着作。针对《伤寒论》条文内涵不清,剂量存在争议,六经实质混乱及"中医是慢郎中,不能救急"的临床难题,在医院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工作中,提倡从急危重症及中西医结合角度诠释经典,深化条文内涵、澄清经方剂量,还原六经实质,提高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疗效。认为:(1)基于病机推演及文字考证解读条文内涵,虽能传承经典,但终因其在中医学概念术语中反复推导、循环论证及诊断预后不清晰而很难满足当前临床需求,很难在《伤寒论》的学术传承上产生重大突破;(2)"伤寒"为狭义伤寒,其本质可能为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3)《伤寒论》是一部治疗急危重症的专着,急危重症的临床表现就是《伤寒论》条文的经典再现,"古方今病,必相能也";(4)《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不以外感与内伤划分,而以是否为传染性疾病为划分标准;(5)《伤寒论》中用药以大剂量为主,"四两只能拨四两""千斤才能拨千斤";(6)《伤寒论》六经实质是重症感染,是人体对重症感染后不同阶段的描述,包括重症感染炎性反应为主的三阳阶段,以及重症感染后的脏器功能衰竭为主的三阴阶段;六经是看出来的,而不是辨出来的;历代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在本质上是能够统一的;(7)基于急危重症及中西医结合角度破译经典条文内涵是研究《伤寒论》最直接、最根本方法;(8)《伤寒论》现代研究及现今中医临床强烈呼唤基于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病机结合病理,药性结合药理"治疗理念;(9)《伤寒论》及经方传承亟需强化急危重症和中西医结合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黄振[8](2018)在《《伤寒论》里热证辨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张仲景《伤寒论》中里热证及其症状特点以及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其规律,为临床更有效地运用经方治疗热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方法:查阅古代相关医学文献,并对秦汉经典着中有关里热证的论述予以辑录,分门别类,重新编排,整理辨析其特点并综合当代学者的论文及编着,概述其对《伤寒论》中里热证的认识,归纳其对于《伤寒论》中里热证分类、治法及治禁的各种观点;其次,精研原着文本,将《伤寒论》治疗里热证的方剂或治法总结编排,重点分析每首经方治疗里热证的机理,以及现代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对各种里热证症状以及所用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频次统计,用数据化的形式佐证仲景用方之精到。结果:汉代以前各派医家积累的丰富的里热证治疗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伤寒论》中得到系统化的升华。原着六经病篇中,有五篇涉及到里热证的辨治。其症状复杂多样,病位分布广泛,辨治丰富而细腻。虽为伤寒之名,却能为后世医家治疗热病提供良好范例。结论:1.《伤寒论》里热证症状繁复,尤以发热为多,2.《伤寒论》里热证涉及病位广泛,治疗善用清、下、消、补诸法,常多法并用,亦用和法,3.《伤寒论》辨治里热证,首重味苦性寒之品,辅以辛热,调以甘味。

部爱贤,谢宜静,贺丹,张光荣,王立国[9](2017)在《阳明病发热的特点及验案举隅》文中指出阳明病发热是临床常见的发热类型,本文以《伤寒论》阳明病发热的相关内容为依据,主要阐述了阳明病发热的机理、类型及特点,同时阐明阳明病发热很容易兼夹其他情况。最后以临床诊治的阳明病发热相关的验案为论证,以期为临床治疗发热尤其是阳明病发热提供参考。

萧至健[10](2016)在《《伤寒论》太阳病篇发热辨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伤寒论》中发热证治内容甚为丰富,本文重点在于分析后作出比较联系,在方证上延伸,通过证候鉴别去理解病机,讨论不同病位所表达人身气血失常情况;从方中用药加减及异同尝试讨论仲景所用方剂如何对应病机,分析张仲景用方目的。仲景博采众方为用,但古方亦为人创,不同后世或今人临证时组合,虽然法度严谨,却非度身定造,所以仲景用时有“主之”、“宜”、“可与”、“与”等字眼,说明仲景虽用是方,但在其心目中并非法法完善,所以后人应透过经方方证背后病机变化,学习应用仲景类方及加减背后道理,用而知其所以然。基于太阳病篇已包含张仲景辨治发热多数原则,本文探讨篇中有关发热辨治条文,尝试联系独立方证所表达的理法方药内容,去讨论证与证及方与方之间差异,尝试从辨治整体过程,理解仲景辨证时如何认识人身,用药时如何变法加减,理解张仲景如何用药不多却能准确针对病机作调整,掌握张仲景治不同发热方药之主轴如何确定、旁枝如何加减。方法本文先简述临床上发热定义及与外感病关系,发热除自觉以外,亦可为外人触之见热,即使查体温正常,病者亦可觉发热。外感病因于外,发热由于正邪相争,乃标志正气水平重要一环。试探张仲景认识发热,应从主观感觉作描述,并且根据病位分别其独特性。通过梳理太阳病篇中有关发热条文,篇中主要发热多属三阳,以血脉不利为主因。主要发热形式包括:发热恶寒、潮热(不恶寒)、往来寒热、身热不去(烦热)、热不甚而渴及无大热,其中证治即使未深入剖析,亦可见有大概用方规律。方证部份以主要类方划分,并按病机相关及条文中证候相似者顺序讨论,包括:在表属太阳病之桂枝类方、麻黄类方;在表肌腠热盛之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热见于表但属阳虚之四逆汤及干姜附子汤:小汗法三方及小青龙汤;热入于里之调胃承气汤、大陷胸汤(丸)、十枣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枢机不利之柴胡类方;有所郁阻之栀子类方、瓜蒂散及五苓散等。并对上述方证提及到的主要治法禁忌略探,以加深认识仲景治热原则。结果篇中发热辨治规律,在辨证上,发热形式很大程度反映病势发展,而局部证候存在及其发展先后可鉴别病因,补充病机完整性。治法上,把握发热形式即病势为前题,般以苦味为主法,并随三焦、表里于大法下加减。病在太阳以苦通辛散;在阳明以大黄芒硝随邪结配伍不同攻邪药物;在少阳以柴胡、黄芩随枢机不利原因配伍不同药物以推动气机。另外白虎汤证、栀子类方证、五苓散证、瓜蒂散证皆属气机壅阻各随证宣通,而与三阳主方之法略异,简略而言体现仲景对外感杂病与气血关系之异同。结论篇中发热可为主证或为兼证,虽有病位、病性之别,但临床始终以四诊合参,详守病机为前题,治法规律应于整体病机下作为局部指导理解。

二、《伤寒论》发热类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伤寒论》发热类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本体方法构建唐本《伤寒论》知识图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伤寒论》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领域知识图谱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基于本体方法的《伤寒论》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3.1 构建步骤
        3.2 总体技术路线
    4.研究结果
        4.1 基于本体方法构建《伤寒论》版本的知识图谱
        4.1.1 构建《伤寒论》版本的本体
        4.1.1.1 确定《伤寒论》版本本体的研究范围
        4.1.1.2 提取《伤寒论》版本的概念
        4.1.1.3 提取《伤寒论》版本的概念关系
        4.1.1.4 考查复用现有版本本体
        4.1.1.5 构建《伤寒论》版本概念的等级体系
        4.1.1.6 构建《伤寒论》版本概念的知识框架
        4.1.1.7 添加《伤寒论》版本概念的实例
        4.1.2 构建《伤寒论》版本的知识图谱
        4.1.2.1 版本知识建模
        4.1.2.2 版本知识抽取
        4.1.2.3 版本知识存储
        4.2 基于本体方法构建唐本《伤寒论》的知识图谱
        4.2.1 构建唐本《伤寒论》的本体
        4.2.1.1 确定唐本《伤寒论》本体的研究范围
        4.2.1.2 提取唐本《伤寒论》的概念
        4.2.1.3 提取唐本《伤寒论》的概念关系
        4.2.1.4 考查复用现有医学本体
        4.2.1.5 构建唐本《伤寒论》概念的等级体系
        4.2.1.6 构建唐本《伤寒论》概念的知识框架
        4.2.1.7 添加唐本《伤寒论》概念的实例
        4.2.2 构建唐本《伤寒论》的知识图谱
        4.2.2.1 《伤寒论》知识建模
        4.2.2.2 《伤寒论》知识抽取
        4.2.2.3 《伤寒论》知识存储
    5.讨论
    6.结论
    7.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名词解释
致谢
个人简历

(2)《伤寒论》信息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伤寒论》古籍整理
2 《伤寒论》数字化
3 《伤寒论》信息化研究
    3.1 《伤寒论》六经系统研究是信息化的基础
    3.2 《伤寒论》逻辑方法分析
    3.3 《伤寒论》数据挖掘
    3.4 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伤寒论》
    3.5 图像法剖析《伤寒论》
4 小结

(3)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解读伤寒实质及寒温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冠肺炎虽属温病,但运用伤寒经方取效
    1.1 新冠肺炎的流行性与传染性与历代瘟疫相似
    1.2 新冠肺炎属温病范畴
    1.3 伤寒方治疗新冠肺炎有效
2 伤寒实质考证——伤寒为狭义伤寒,其本质可能为炎症,六经实质很可能为人体对炎症反应不同阶段的描述
    2.1 伤寒可能为急危重症
    2.2 伤寒为狭义伤寒,可能为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其本质可能为炎症
3 温病实质考证——温病也是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其本质也可能为炎症,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实质是人体对炎症反应不同阶段的描述
    3.1 温病可能为急危重症
    3.2 温病可能为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其本质为炎症
4 寒温统一实质解读
    4.1 基于传统认知的寒温关系解读
    4.2 基于病理生理机制与方证辨证的寒温统一
5 基于寒温统一及方证辨证的新冠肺炎临床治疗启示
6 结语与展望

(4)中医儿科外感热病的防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方法
3.结果
    3.1 先秦、两汉时期
        3.1.1 《黄帝内经》对小儿外感热病理论的影响
        3.1.2 《神农本草经》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1.3 《五十二病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1.4 《伤寒论》对小儿外感热病理论的影响
    3.2 魏晋隋唐时期
        3.2.1 《脉经》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2.2 《针灸甲乙经》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2.3 《小品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2.4 《诸病源候论》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2.5 《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2.6 《外台秘要》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2.7 《颅囟经》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3 宋金元时期
        3.3.1 《太平圣惠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3.2 《圣济总录》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3.3 《类证活人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3.4 《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3.5 《幼幼新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3.6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3.7 《小儿病源方论》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3.8 《小儿痘疹方论》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3.9 《活幼心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3.10 《活幼口议》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3.11 《世医得效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4 明清时期
        3.4.1 《婴童百问》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4.2 《普济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4.3 《保婴撮要》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4.4 《万密斋医学全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4.5 《证治准绳》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4.6 《景岳全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4.7 《幼科金针》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4.8 《幼科折衷》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4.9 《幼科指南》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4.10 《张氏医通》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4.11 《幼科铁镜》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4.12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4.13 《麻科活人全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4.14 《幼幼集成》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4.15 《幼科释谜》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4.16 《幼科要略》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4.17 《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3.4.18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4.讨论
    4.1 由伤寒到温病的演变过程
        4.1.1 寒凉派的发展轨迹及小儿外感热病证治理论的二元化特性
        4.1.2 清热法逐渐成为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的主流
    4.2 小儿温补学派的发展轨迹
    4.3 对痘疹类疾病认知的发展过程
5.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小儿外感热病理论的发展及源流初探
    参考文献

(5)姚梅龄教授问诊外感发热临床思路的总结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问诊思路发展的历史脉络
        1.1 秦汉时期
        1.2 晋唐宋金元时期
        1.3 明清时期
        1.4 民国近现代时期
    2 小结
1 姚梅龄教授辨治外感发热的学术思想探讨
    1.1 注重证候分类思想
    1.2 六经皆有表证
    1.3 注重症状的观察与鉴别
2 姚梅龄教授问诊外感发热的临床思路研究
    2.1 基于病种鉴别诊断问诊外感发热病种的思路研究
    2.2 基于症状鉴别诊断问诊外感发热症状的思路研究
    2.3 基于证候鉴别诊断问诊外感发热证候的思路研究
3 姚梅龄教授问诊外感发热临床思路之病案举隅
    3.1 阳明表证发热问诊
    3.2 少阳表证发热问诊
讨论
    1 问诊的重要性探讨
    2 病种问诊(辨病)及证候(辨证)问诊的关系问题
    3 学习中医症状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答辩委员会
个人简历

(6)基于CCU重症病例的《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方证及其在医院内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热病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柴葛解肌汤方证溯源
2 柴葛解肌汤方证解读
3 柴葛解肌汤方证特征
4 柴葛解肌汤在急性外感发热中的运用
    4.1 急性心梗、三支病变合并医院内感染高热不退案
    4.2 急性心梗、心衰、肾衰、高渗合并肺部感染案
    4.3 脓毒症、坏疽、心衰合并发热案
5 柴葛解肌汤临床运用体会

(7)《伤寒论》与急危重症——基于CCU重症病例及中西医结合诠释经典条文内涵、经方剂量与六经实质(论文提纲范文)

1《伤寒论》的学术传承及内涵解读亟待突破
    1.1 基于中医病机、医理、易理等概念的还原推演
        1.1.1“小便难”
        1.1.2“小便已阴疼”
        1.1.3“若喘, 去麻黄, 加杏仁”
        1.1.4“烦躁”
    1.2 基于文字考证、以经解经以及条文比类方法的原文破译
        1.2.1 文字考证法
        1.2.2 以经解经法
        1.2.3 条文比类法
    1.3 基于临床病例的经典条文解读
2“伤寒”为狭义伤寒, 《伤寒论》是一部治疗急危重症的专着
    2.1“伤寒”为狭义伤寒, 其本质为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
        2.1.1“伤寒”死亡率高达46.7%
        2.1.2“伤寒”病情危重
        2.1.3“伤寒”大规模流行、传变迅速, 以疫气可能性大
        2.1.4“伤寒”容易引起出血、少尿、休克
        2.1.5“伤寒”本质是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
    2.2《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不以外感与内伤划分, 而以是否为传染性疾病为划分标准
    2.3《伤寒论》是一部治疗急危重症的专着
3 基于CCU重症病例破译《伤寒论》经典条文
    3.1“汗出而喘, 无大热”
    3.2“烦躁”
    3.3“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直视”
    3.4“结胸”
    3.5“脉微细, 但欲寐”
    3.6“息高者死”
    3.7“下厥上竭”
4 基于CCU重症病例诠释《伤寒论》经方剂量
    4.1 大剂量柴胡和解少阳治疗高烧不退
    4.2 大剂量麻黄宣肺开窍治疗安眠药中毒昏迷不醒
    4.3 大剂量瓜蒌宽胸散结治疗剧烈缺血性胸痛
    4.4 重症感染的大剂量治疗启示
    4.5“四两只能拨四两”“千斤才能拨千斤”
5 基于CCU重症病例解读《伤寒论》六经实质
6 基于急危重症及中西医结合角度破译经典条文内涵是研究《伤寒论》最直接、最根本方法
7《伤寒论》现代研究及现今中医临床强烈呼唤基于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病机结合病理, 药性结合药理”治疗理念
8 结语

(8)《伤寒论》里热证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里热证概述
    1.1 里热证探源
    1.2 里热证界定
2 《伤寒论》里热证症状辨析
    2.1 发热
    2.2 汗出
    2.3 烦
    2.4 大便异常
    2.5 谵语
3 《伤寒论》里热证的辨证论治
4 《伤寒论》里热证治对明清温病学派的影响
5 《伤寒论》中里热证的症状方药统计分析
    5.1 里热证相关症状分析
    5.2 《伤寒论》里热治疗方药统计分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阳明病发热的特点及验案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 阳明病本证发热的特点
    1.1 阳明病发热的机理
    1.2 阳明病发热的主要类型
2 阳明病发热的常见兼夹类型
    2.1 阳明病发热兼瘀血
    2.2 阳明病上焦郁热轻证
    2.3 阳明病发热兼湿
    2.4 阳明病发热兼水饮阴伤
3 阳明病发热的验案
4小结

(10)《伤寒论》太阳病篇发热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伤寒论》中描述"发热"意义
    2《伤寒论》中发热型式归纳
    3《伤寒论》中发热的治法归纳
    4 目前《伤寒论》发热辨治研究得失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1 概述
        1.1 发热定义
        1.2 发热意义
        1.3 《伤寒论》“发热”界定
    2 太阳病篇发热概述
        2.1 条文梳理
        2.2 证治概要
        2.2.1 发热机理
        2.2.2 发热恶寒
        2.2.3 潮热
        2.2.4 往来寒热
        2.2.5 身热不去、烦热
        2.2.6 热轻渴重
        2.2.7 头痛发热
        2.2.8 无大热
    3 方证探讨
        3.1 桂枝汤证
        3.2 小汗法三方
        3.3 白虎汤证(并白虎加人参汤证)
        3.4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3.5 调胃承气汤证
        3.6 四逆汤证
        3.7 葛根汤证
        3.8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3.9 麻黄汤证
        3.10 小柴胡汤证
        3.11 大青龙汤证
        3.12 小青龙汤证
        3.13 干姜附子汤证
        3.14 麻杏甘石汤证
        3.15 五苓散证
        3.16 栀子类方证
        3.16.1 栀子豉汤证
        3.16.2 栀子厚朴汤证
        3.16.3 栀子干姜汤证
        3.17 真武汤证
        3.18 大柴胡汤证
        3.19 桃核承气汤证
        3.20 抵当汤(丸)证
        3.21 大陷胸丸证
        3.22 大陷胸汤证
        3.23 柴胡桂枝汤证
        3.24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3.25 十枣汤证
        3.26 瓜蒂散证
        3.27 黄芩汤证
    4 治禁探析
        4.1 顾护津液盈亏(太阳温病)
        4.2 保持气机通利(热入血室)
        4.3 注意表气出入(白虎汤证)
        4.4 中病即止
    5 规律讨论
        5.1 辨证
        5.1.1 病位明确
        5.1.2 重视局部证
        5.1.3 审视病势发展
        5.1.4 重视津液流通
        5.2 治法
        5.2.1 苦辛合用
        5.2.2 三焦为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伤寒论》发热类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本体方法构建唐本《伤寒论》知识图谱[D]. 林睿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伤寒论》信息化研究进展[J]. 林睿凡,刘亮亮,张妮楠,周洪伟,谢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05)
  • [3]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解读伤寒实质及寒温统一[J]. 熊兴江,苏克雷,王朋倩. 江苏中医药, 2021(05)
  • [4]中医儿科外感热病的防治理论研究[D]. 王剑锋.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姚梅龄教授问诊外感发热临床思路的总结整理研究[D]. 程婷婷.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基于CCU重症病例的《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方证及其在医院内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热病中的运用[J]. 熊兴江. 中国中药杂志, 2019(18)
  • [7]《伤寒论》与急危重症——基于CCU重症病例及中西医结合诠释经典条文内涵、经方剂量与六经实质[J]. 熊兴江. 中国中药杂志, 2018(12)
  • [8]《伤寒论》里热证辨治规律研究[D]. 黄振.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阳明病发热的特点及验案举隅[J]. 部爱贤,谢宜静,贺丹,张光荣,王立国. 中医临床研究, 2017(29)
  • [10]《伤寒论》太阳病篇发热辨治规律研究[D]. 萧至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伤寒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