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25MW汽轮机高、中压缸偏置机构的试验研究与处理

N125MW汽轮机高、中压缸偏置机构的试验研究与处理

一、N125MW汽轮机高中压缸偏移机理的试验研究与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江东,王将军,师建军,张嵩龄,杨建刚[1](2021)在《不同阀序下汽轮机不稳定振动分析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某电厂2号汽轮机(300 MW)带负荷运行时振动不稳定,突出表现在高中压转子上。对不同负荷和阀序下机组振动进行测试。试验发现,振动和阀序之间有一定关联性。从汽流力不均衡角度解释不稳定振动机理。轴承处于轻载状态时,不同阀序下作用在转子上汽流力不等,对轴承动力特性影响较大,进而会对振动产生较大影响。该现象故障机理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汽流激振。结合机组大修,通过调整轴系中心和动平衡试验方法减小机组振动。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所取得的减振效果优于传统的阀序调整方法。为抑制这类故障,可适当抬高振动较大侧轴承的标高。

张永明[2](2021)在《汽轮发电机组健康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轮发电机组作为电力系统中极为关键的大型旋转机械设备,对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寿命的要求非常高,如果出现意外故障,会造成人员伤害或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提高汽轮发电机组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对其故障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预测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设计开发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系统是保证机组在不停机的状态下平稳运行的主要手段,有助于技术人员对机组产生的故障进行监测和维护。本文基于UML系统建模方法开发了汽轮发电机组健康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系统,提出了多源异构本体知识表示方法及关联案例推理机制,对系统知识库的构建和推理机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主要内容与贡献总结如下:(1)构建了基于UML系统建模方法的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系统模型。针对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功能多样、结构复杂、开发周期长等问题,考虑UML建模方法具有拓展性强、通用程度高、开发周期短等特点,设计了基于UML的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系统模型,包括机组的总体架构、系统用例模型、功能分解模型、系统静态类模型、系统状态模型、系统交互模型及组件部署模型。(2)提出了汽轮发电机组多源异构知识本体建模与融合的方法。利用Protégé软件构建了汽轮发电机组的全局本体和局部本体,详细说明了建模的方法与步骤,改进了知识融合的算法与多源知识检索的过程,通过多源知识的检索过程证明了所建本体知识模型的正确性。利用机械故障模拟实验台(MFS)模拟了汽轮发电机组转子的不同故障,验证了知识融合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3)设计了基于本体和关联案例推理机制。针对本体推理结果不完善,推理效率低等问题,利用Protégé自带的推理机Fa CT++进行初步推理,根据本体推理结果再进行案例分层检索。结合案例检索的全局相似度和局部相似度算法,设计了故障诊断系统推理机,提高了系统诊断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通过推理机制给出了故障的合理解决方案,实现了汽轮发电机组从“故障属性输入”到“解决方案输出”的全过程。(4)开发了汽轮发电机组健康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利用本体编辑器构建了知识库和完成了初步推理,使用SQL Server储存了机组传送过来的数据和长期积累的故障案例,通过MATLAB封装了相关图谱绘制算法、特征提取算法和关联案例推理算法,结合UML系统模型,开发了汽轮发电机组健康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系统。通过系统性能调试验证了此系统能够为汽轮发电机组故障诊断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保证了机组健康运行。

陈卓,熊祥辉,汤红权[3](2020)在《某1000 MW汽轮机振动突变分析与治理》文中研究指明超超临界1 000 MW机组1号瓦振动异常是该型机组的通病。通过对某1 000 MW机组1号瓦反复出现的振动问题进行研究,介绍了历次缺陷处理的经历。从理论基础和实践检修入手,分析造成其轴瓦振动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具体方案。为同类型机组类似问题,总结了检修方案及处理意见。

张学延,屈杰,何国安,朱蓬勃,姜广政,潘渤[4](2020)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非典型故障分析》文中认为介绍近年来因安装检修失误引起的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几起"非典型"故障案例,分析故障特征、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故障涉及轴向位移超限、汽轮机出力和热力参数突变、振动异常。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和经验教训可为以后机组的故障和事故分析以及安装检修提供参考。

周代伟[5](2020)在《超超临界汽轮机中压涡流冷却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可预见的相当长时间内,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改变,提高效率、降低排放的超超临界机组是燃煤发电的发展方向,对支撑我国煤电重大需求和建立国家可持续清洁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提升超超临界机组蒸汽压力和温度可显着提高发电效率,但同时也给机组的成本和安全可靠性带来极大挑战。温度是制约蒸汽参数提高的主要因素,当蒸汽温度接近材料的工程使用极限温度时,材料的高温持久强度等力学性能大幅下降,蠕变速率大幅上升,导致高温部件的强度和寿命下降。通过蒸汽冷却方式降低热端部件的工作温度,可以使机组适应更高的超超临界温度参数。高温部件的蒸汽冷却已成为超超临界汽轮机研制的关键技术之一。中压涡流冷却方法是上海电气研制的超超临界汽轮机特有高温部件热防护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冷却汽源直接采用中压缸进汽蒸汽,通过切向射流孔对旋转轴进行热防护,不同于其他机组采用引入低温冷却蒸汽的方法。深入认识该特殊腔体结构的内部流动规律、冷却机理和防护效果有利于进一步指导该技术在现有汽轮机组中的应用,也有利于掌握高温部件热防护的方法,为新一代更高参数的超超临界汽轮机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持。理论分析、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是研究叶轮机械内部流场的三种基本方法。本文综合三种方法研究超超临界汽轮机中压涡流冷却结构的内部流动特征,获得了旋转壁面的恢复温度和对流换热系数,分析了不同气动参数、几何参数和转轴旋转速度(对应转子圆周线速度)对涡流冷却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冷却区域转子轮缘的热蠕变特性,为超超临界机组中涡流冷却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对加热空气射流冲击凹形靶面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液晶测温技术测得射流冲击靶面的壁面温度随时间变化数据,利用伴随同化方法反求壁面的换热系数。通过对比平壁与弧形靶面的反求数据,提出了计及弧形靶面曲率对换热系数影响的修正方法,对工程中射流冲击弧形靶面换热系数的准确获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采用空气介质对涡流腔体内部的流场进行定常和非定常数值模拟。定常数值模拟发现腔体内部在切向射流的作用下以周向流动为主,在角区存在近似对称的漩涡。采用POD正交模态分解方法分析了腔体内部的非定常流场,在射流和周向流动的相互作用下射流核心区存在横向波动,但非定常效应对壁面换热影响不明显,采用定常计算可以进行冷却效果的分析。3.对空气介质的涡流腔体在不同壁面旋转速度和射流速度下进行了对比计算。发现当射流速度一定时,射流在腔体内的周向流动速度和旋转轴壁面的切向速度差是冷却效果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相对速度差的减小,能强化冷却效果。在设计旋转速度3000rpm下旋转壁面的最大温降可达12.2℃,明显大于静止壁面下最大温降3.3℃。在旋转速度为3000rpm下,随射流Ma数的增加,最大温降呈线性增加。4.对蒸汽工质实际机组运行工况参数下的涡流腔体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静止壁面下的壁面温降主要原因是蒸汽物性参数是压力和温度的函数,在腔体内汽流的周向流动导致压力沿径向分布不均匀,进而物性参数在腔体内非均匀分布使得接近壁面的蒸汽总温有所下降,而且蒸汽通过射流管时产生的焦汤效应也会使蒸汽的温度有所下降。在3000rpm旋转壁面下,壁面最大温降可达20℃,明显大于静止壁面下的5.2℃。5.基于腔体内部流动和壁面温度,对比了三种不同定义的换热系数。分别为基于热边界层类似于比拟理论定义的换热系数,基于壁面给定温度获得的热量,以进口总温为参考温度定义的换热系数,以及绝热条件计算得到壁面恢复温度为参考温度定义的换热系数。在工程实践中需要注意选用合适的换热系数以及对应的流体参考温度。采用流热耦合方法对蒸汽工质下的涡流腔体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于所给边界条件,不同旋转速度下最低壁面温度小于单独流体计算,进一步说明中压涡流的冷却效果。6.基于流体温度场和换热系数计算结果,对中压涡流冷却技术所应用的实际中压转子高温段进行了热蠕变分析,获得了冷却区域转子轮缘关键部位的温度分布、Cocks-Ashby等效蠕变应变。由于涡流冷却的温降作用,轮缘关键部位材料10万小时持久强度相对提高约10%,20万小时Cocks-Ashby等效蠕变应变降低为75.11%。中压涡流冷却方法对提高高温轮缘的强度和延长使用寿命效果显着。

刘璐[6](2019)在《汽轮发电机组智能诊断大数据系统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电力体质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能源在电网构成中的份额逐年提高。为降低信息能源随机性和不可控性对电网运转稳定性的影响,保障供电品质,大容量汽轮机组参与电网调峰和调频工作已成为常态。更多运行工况因素的介入给汽轮机组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极大挑战,火电行业对于汽轮发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智能诊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发电设备智能诊断工作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为王”的学术思想有望成为主流,全面把握整机或系统运行状态成为可能。大数据技术为挖掘设备运行的深层规律提供有利条件,全面解析设备劣化规律,把握机组健康状态成为新的趋势。首先,结合发电设备智能诊断大数据的特性和业务场景,建立诊断大数据的应用技术路线,并对大数据分析系统构建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形成大数据在发电设备智能诊断领域的应用体系,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从汽轮机组系统组成结构角度出发,对汽轮机本体和发电机组成设备信息进行全面描述,明确各设备的主要功能及运行特点;基于失效模式影响分析和故障树分析方法,对汽轮发电机组典型故障进行机理分析,梳理机组故障征兆、原因、影响、风险、维护措施等信息,形成机组状态监测与维护的数据信息源。接下来,基于实际用户及监测系统功能需求,确定汽轮发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维护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及其具体内容;构建大数据系统体系,以满足监测系统对汽轮机组运行监测、故障诊断及维护决策的功能要求;从数据流转的角度,说明在系统运行中数据库内容的调用与实现情况。最后,将汽轮发电机组大数据系统技术框架应用于工程实践,研发完成的汽轮发电机组运行状态监测与维护的实体系统,开展机组状态监测、诊断以及维护的分析工作,实现研究工作的技术成果转化及工程应用。

白子为[7](2019)在《燃气机组热力系统全工况优化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在全球范围是一种主流的火力发电形式,相比于燃煤电站有着效率高、污染少、起停快等诸多优点。燃气机组既可以使用传统化石能源天然气,也能利用可再生能源生物质气作为燃料,在未来发电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其经常在电网中承担调峰的作用,因此燃气机组往往处于变负荷下运行,其运行效率随之降低。所以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设计工况和变工况性能的研究与提升是同等重要的。本文以F级机组为基准,分别从联合循环变工况性能提升和部件设计优化两方面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建立适用于非等流回热循环改造前后的联合循环机组变工况仿真模型,定性给出回热循环改造对联合循环效率的影响,从而确定联合循环变工况性能提升的研究方向,为运行策略优化创新和联合循环回热改造研究奠定基础。并对生物质气层流火焰燃烧速度实验进行简要介绍,描述多层火焰燃烧热力学模型,用于实验数据处理。其次,利用基准联合循环仿真模型开展不同运行策略对机组变工况性能影响分析。通过对比多种IGV策略下基准机组的变工况性能,分析各主要系统参数与各循环间作用关系,寻求机组安全裕度内最优运行策略,总结为变工况下维持较高透平进排气温度有利于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性能。之后,基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全系统能的梯级利用原理,研究中间回热改造对联合循环全工况性能影响分析。优化余热锅炉受热面与回热器的匹配,将回热器布置在余热锅炉内,从而在发挥回热循环改造对燃气轮机循环性能提升的同时,减少蒸汽轮机循环受到的负面影响。并搭建带中间回热的联合循环变工况模型,针对中间回热机组特征对应创新运行策略,通过热分析和(?)分析对比不同运行策略下改造前后机组的变工况性能,最终提出新型高效运行策略并揭示中间回热改造对联合循环变工况性能的提升机理。随后,基于能的梯级利用原理,分析入口加热改造对联合循环全工况性能影响规律。探索余热锅炉排烟中废热的利用潜力,用于加热压气机入口空气,从而在联合循环中构建新型低品位能回热循环。并针对改造后机组特征创新设计新型的负荷调节方式,通过热分析和(?)分析下改造前后机组变工况性能与参数比较,从而归纳新型高效负荷调节方式的特点,揭示入口加热改造对联合循环变工况性能的提升机理。进而研究回热器压损对改造后循环性能的影响,并探究新型调节与常规IGV调节耦合使用的可行性。最后,基于多层火焰燃烧热力学模型与燃烧试验台进行生物质气层流火焰燃烧速度实验研究。通过定容密闭燃烧法和一维稳态燃烧模拟两种方法分析多种因素(温度、压力、气体成分)对生物质气的层流火焰燃烧速度的影响。在对比验证数据可靠性后,利用实验数据总结归纳燃烧速度在研究范围内的分段拟合公式,用于揭示燃料燃烧特性受各因素的影响,最终为燃气轮机基准燃料由天然气变为生物质气对燃烧室设计的潜在影响提供基础实验数据和理论建议。

姚宪彬[8](2019)在《顺序阀进汽方式在俄制880MW汽轮机组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的华北和西北地区,运行着大量的汽轮机组。其中,880MW汽轮机组由于其运行参数高,调节级配汽不平衡、汽流力比较大等特点,常常会出现瓦温过高、振动剧烈等问题,从而引起汽轮机组的损坏,严重时甚至会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在实际生产实践中,考虑到机组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等问题,汽轮机组通常在顺序阀方式下运行。采用这种运行方式(即节流调节方式)又会引起调节阀产生较大的节流损失,严重时,还会影响机组调节负荷时的经济性和安全性。由于汽轮机组在制造过程和现场安装过程中存在差异,这种偏差会导致实际试验过程中所测试的阀门流量特性曲线与理论值存在比较大的偏差。这种偏差在机组变动负荷和一次调频时,可能会造成机组调控困难,影响机组的变负荷能力和安全性等问题。因此,从提高机组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需要对阀门管理系统进行进一步优化设计,从而得到更加优化的配汽方案。本文针对880MW机组在顺序阀运行方式过程中出现的瓦温超限等问题,进行了阀门管理技术和配汽规律的优化。首先,分别对半缸进汽极端受力工况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汽轮机组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的主要因素。然后,进行阀门管理系统的配汽改造,计算调节级变工况,得到阀门管理优化的理论基础,并对调门开启顺序和喷嘴组进行整体优化,设置合适的调门开启重叠度,通过阀门流量特性辨识软件对阀门流量进行辨识,通过在线修改DEH程序达到优化目的。之后,分别进行了阀门顺序开关试验和新规律顺序阀升降负荷试验,通过对比分析,改造前后的试验数据,得出本论文以下三个重要的结论:(1)对汽轮机组的极端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瓦温超限是影响汽轮机组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问题。(2)对汽轮机组的配汽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双对角进汽方案为最佳的配汽方案,表现为主汽压力和主汽温度较为恒定,瓦温并未出现较大的波动情况,因此选择双对角配汽方案继续进行研究。(3)利用阀门管理系统对双对角进汽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配汽优化后,高压缸效率明显提高,瓦温与单阀运行状态相当,整体提高了机组的变负荷性能。

陶伟[9](2019)在《超超临界汽轮机高压缸汽封力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环保压力的增大,能效要求不断提高,燃煤机组采用超临界、超超临界蒸汽参数提高热力循环效率,采用先进汽封和减小汽封间隙提高汽轮机的相对内效率。超临界、超超临界汽轮机组新机和现役机组通流部分改造后,不少机组出现了高压转子振动和轴承瓦块温度随负荷增大恶化的问题,严重时危及机组运行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汽封蒸汽对转子作用力是引发问题的主要因素,研究其相关影响因素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小直径、多级数、密齿型汽封的N660-25/600/600型超超临界汽轮机高压转子叶顶汽封为研究对象,基于Fluent计算流体力学仿真平台,建立三维流场计算模型,研究高压转子的力学特性。研究显示:转子在汽封中的偏心是汽封蒸汽对转子产生作用力的主要因素,转子旋转在汽封中产生压力周向不对称,对转子也会产生蒸汽作用力。在最小间隙指向最大间隙的坐标系中,转子偏心产生的蒸汽作用力以纵向分量为主,随转速变化较小;转子旋转产生汽封内周向压力不对称分布,所引起的蒸汽作用力以横向为主,随转速变化较大。汽封蒸汽对转子的作用力随偏心距增大而增大、随转速升高而增大。在相同偏心距下,汽封蒸汽对转子的作用力随汽封间隙减小而增大。汽封蒸汽对转子的作用力,随汽封前后压差的增大而增大。高压缸的蒸汽压力高、汽封前后的压差大,故高压转子所受的汽封蒸汽作用力远大于中、低压转子;机组负荷降低,通流部分压力下降、汽封前后压差减小,故汽封蒸汽对转子的作用力随机组负荷降低而变小。减小汽封间隙,可有效提高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效率,除存在转子动静碰磨风险外,还存在汽封蒸汽对转子作用力增大的风险,在轴承对转子约束不强时,有可能引起转子振动和轴承瓦块温度问题。因此,减小转子在汽封中的偏心、合理配置汽封间隙是降低和控制汽封作用力的主要措施。

李晓波,俎海东,焦晓峰[10](2019)在《350MW超临界机组高中压转子振动问题研究与治理》文中认为分析了350MW超临界机组高中压转子振动问题的共性影响因素,按照与运行工况的相关度将高中压转子振动问题进行分类诊断,并给出相应治理措施;推算了高中压转子动平衡首次配重质量和滞后角取值范围。给出了油挡积碳碰摩和汽流激振故障治理方法,并介绍了临界转速区与工作转速区振动超标问题的动平衡处理案例,为类似故障的处理提供了参考。

二、N125MW汽轮机高中压缸偏移机理的试验研究与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125MW汽轮机高中压缸偏移机理的试验研究与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阀序下汽轮机不稳定振动分析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汽轮机汽流力引发振动分析
    1.1 不均衡汽流力分析
    1.2 汽流激振分析
    1.3 不均衡汽流力和汽流激振区别
2 某330 MW汽轮机不稳定振动分析
    2.1 机组振动现象
    2.2 机组振动原因分析
3 振动治理及实施
    3.1 振动治理方案
    3.2 大修检查和调整情况
4 大修后振动情况
5 结束语

(2)汽轮发电机组健康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基于UML系统建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基于本体知识表示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基于案例推理的故障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汽轮发电机组典型故障原理分析及处理技术
    2.1 引言
    2.2 600MW亚临界汽轮发电机组的基本结构
    2.3 汽轮发电机组典型故障分析及处理
        2.3.1 汽轮发电机组转子质量不平衡
        2.3.2 汽轮发电机组转子不对中故障
        2.3.3 汽轮发电机组动静碰磨振动故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建模
    3.1 引言
    3.2 UML理论研究
        3.2.1 UML建模
        3.2.2 UML核心元素
        3.2.3 UML建模流程和工具
    3.3 机组总体架构
        3.3.1 汽轮发电机组数据处理中心的功能
        3.3.2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功能
        3.3.3 诊断算法研究中心的功能
    3.4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静态建模
        3.4.1 系统三层架构
        3.4.2 系统用例模型
        3.4.3 系统类图
        3.4.4 系统功能分解
    3.5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动态建模
        3.5.1 系统状态模型
        3.5.2 系统交互模型
    3.6 系统组件部署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知识库构建和推理机设计
    4.1 引言
    4.2 汽轮发电机组多源异构知识的选择与融合
        4.2.1 多源异构知识的选择
        4.2.2 多源异构知识的融合
    4.3 汽轮发电机组多源异构本体知识建模
        4.3.1 汽轮发电机组全局本体的构建
        4.3.2 汽轮发电机组局部本体的构建
        4.3.3 汽轮发电机组全局本体与局部本体间映射
    4.4 汽轮发电机组知识融合实例验证
    4.5 基于本体和关联案例推理机制的设计
        4.5.1 本体推理
        4.5.2 关联案例推理
        4.5.3 本体和关联案例集成推理方法的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与性能测试
    5.1 引言
    5.2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5.2.1 动态链接库的生成方式
        5.2.2 MATLAB的嵌入与捕捉
        5.2.3 状态监测模块中实时显示机组数据技术
        5.2.4 封装SqlHelper类
    5.3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5.3.1 需求分析
        5.3.2 概念结构设计
        5.3.3 添加配置文件
    5.4 系统功能开发
        5.4.1 系统登录模块
        5.4.2 状态监测模块
        5.4.3 信号分析模块
        5.4.4 故障诊断模块
    5.5 实例验证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3)某1000 MW汽轮机振动突变分析与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理论依据
    1.1 轴系结构
    1.2 振动原因
2 振动缺陷的前期探索
3 振动缺陷的治理
    3.1 检修思路
    3.2 问题处理
    3.3 开机情况
4 结语

(4)大型汽轮发电机组非典型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某1 000 MW汽轮机轴向位移超限案例
    1.1 机组简介和故障情况
    1.2 故障诊断和检查结果
    1.3 故障原因进一步分析
2 某660 MW汽轮机出力和热力参数突变案例
    2.1 设备简介和故障情况
    2.2 故障诊断和检查结果
    2.3 故障原因分析及经验教训
3 某600 MW发电机转子异常振动案例
    3.1 机组简介和振动情况
    3.2 振动原因初步分析和处理
    3.3 振动原因进一步分析和故障查找
4 结语

(5)超超临界汽轮机中压涡流冷却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引言
        1.1.2 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发展
        1.1.3 超超临界发电技术面临的挑战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超超临界汽轮机的冷却技术
        1.2.2 涡流冷却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汽轮机高温部件材料的发展
    1.3 涡流冷却在超超临界汽轮机中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换热数值计算的方法与应用
    2.1 流动控制方程与基本理论
        2.1.1 流动控制方程
        2.1.2 热边界层理论
        2.1.3 换热系数的定义
    2.2 换热数值计算模型
        2.2.1 研究对象和数值模型
        2.2.2 数值模型网格无关性验证
        2.2.3 湍流模型对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换热数值计算的实验验证
    3.1 实验装置与测试技术
        3.1.1 实验装置
        3.1.2 热色液晶测试技术
    3.2 基于实验数据和伴随同化的换热系数求解方法
        3.2.1 伴随同化方法
        3.2.2 平板换热系数的同化求解
        3.2.3 换热系数伴随同化计算方法的验证
        3.2.4 曲面换热系数的同化求解
        3.2.5 基于伴随同化的曲面换热系数修正
    3.3 换热数值计算的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涡流冷却理想气体数值计算研究
    4.1 研究对象
    4.2 定常流场计算结果分析
    4.3 旋转速度对涡流冷却效果的影响
        4.3.1 旋转速度对壁面温度的影响
        4.3.2 旋转速度对壁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4.4 入口马赫数对壁面温度的影响
    4.5 不同腔体几何结构对涡流冷却效果的影响
        4.5.1 射流孔径的影响
        4.5.2 腔体高度的影响
    4.6 非定常流场和换热特性分析
        4.6.1 频谱分析
        4.6.2 非定常流场对比
        4.6.3 POD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涡流冷却真实气体数值计算研究
    5.1 工质特性
    5.2 流动特征分析
    5.3 旋转速度对涡流冷却效果的影响
        5.3.1 壁面温度对比
        5.3.2 换热系数对比
    5.4 不同壁面换热系数的对比分析
    5.5 考虑固体转轴的流热耦合数值计算研究
        5.5.1 流热耦合对涡流冷却效果的影响
        5.5.2 旋转速度对涡流冷却效果的影响
        5.5.3 入口蒸汽温度对涡流冷却效果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涡流冷却区域蠕变强度数值计算
    6.1 转子高温蠕变
    6.2 蠕变本构模型
    6.3 高温部件的多轴蠕变设计
        6.3.1 基于应力的多轴蠕变设计
        6.3.2 基于应变的多轴蠕变设计
    6.4 超超临界中压转子高温区蠕变计算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本文主要创新
    7.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发明专利

(6)汽轮发电机组智能诊断大数据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汽轮发电机组智能诊断研究现状
        1.3.2 大数据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发电设备智能诊断大数据研究
    2.1 大数据的含义及特点
    2.2 智能诊断大数据应用场景
    2.3 大数据下的智能诊断技术路线
    2.4 智能诊断大数据分析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轮发电机组智能诊断数据分析
    3.1 汽轮发电机组结构分析
    3.2 汽轮发电机组故障机理分析方法
        3.2.1 故障树分析
        3.2.2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3.3 典型故障分析与诊断信息获取
        3.3.1 转子(轴系)质量不平衡故障
        3.3.2 联轴器不对中故障
        3.3.3 转轴碰磨故障
        3.3.4 转子弯曲故障
        3.3.5 支撑松动故障
        3.3.6 支撑系统结构共振故障
        3.3.7 自激振动故障
        3.3.8 转轴裂纹故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轮发电机组智能诊断系统数据库研究
    4.1 智能诊断系统需求分析
    4.2 系统数据库总体设计
        4.2.1 用户权限管理
        4.2.2 数据库架构
    4.3 数据库流程
        4.3.1 机组起始数据获取
        4.3.2 机组参数配置阶段
        4.3.3 实时监测阶段
        4.3.4 故障诊断阶段
        4.3.5 设备维护决策阶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轮发电机组智能诊断大数据系统研究
    5.1 系统总体设计
        5.1.1 系统设计目标
        5.1.2 系统整体构架
    5.2 系统功能设计
        5.2.1 数据采集功能
        5.2.2 数据分析功能
        5.2.3 故障预警与诊断功能
        5.2.4 健康维护功能
    5.3 系统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7)燃气机组热力系统全工况优化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燃气发电技术发展现状
        1.2.2 技术研究动态(模拟研究)
        1.2.3 技术研究动态(实验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变工况特性建模与生物质气燃烧实验设计
    2.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简介
    2.2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变工况模型
        2.2.1 燃气轮机循环模型
        2.2.2 蒸汽轮机循环模型
        2.2.3 回热器模型
        2.2.4 联合循环性能定义
    2.3 生物质气燃烧实验设计
        2.3.1 燃烧实验系统
        2.3.2 燃烧实验数据采集
        2.3.3 燃烧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运行策略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变工况性能影响分析
    3.1 基准联合循环机组概况与运行策略
        3.1.1 基准联合循环机组参数汇总
        3.1.2 机组运行策略
    3.2 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变工况特性分析
        3.2.1 燃气轮机循环变工况分析
        3.2.2 蒸汽轮机循环变工况分析
        3.2.3 联合循环整体变工况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间回热方案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全工况性能影响分析
    4.1 中间回热联合循环机组概况与运行策略
        4.1.1 中间回热联合循环机组参数汇总
        4.1.2 机组运行策略
    4.2 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变工况特性分析
        4.2.1 燃气轮机循环变工况分析
        4.2.2 蒸汽轮机循环变工况分析
        4.2.3 联合循环整体变工况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入口加热方案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全工况性能影响分析
    5.1 入口加热联合循环机组概况与运行策略
        5.1.1 入口加热联合循环机组参数汇总
        5.1.2 机组运行策略
    5.2 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变工况特性分析
        5.2.1 燃气轮机循环变工况分析
        5.2.2 蒸汽轮机循环变工况分析
        5.2.3 联合循环整体变工况分析
        5.2.4 压气机入口换热器压损影响分析
        5.2.5 复合运行策略变工况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物质气层流火焰燃烧速度实验研究
    6.1 层流火焰燃烧实验与拉伸验证
        6.1.1 一维火焰燃烧模拟
        6.1.2 实验数据拉伸验证
    6.2 实验结果汇总
        6.2.1 实验图像资料汇总
        6.2.2 层流火焰燃烧速度拟合公式
        6.2.3 实验结果对比验证
        6.2.4 实验结论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性工作
    7.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8)顺序阀进汽方式在俄制880MW汽轮机组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难点
        1.3.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课题的研究难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原配汽方案试验特性参数的获取
    2.1 半缸进汽极端受力情况分析
        2.1.1 配汽优化潜力分析
        2.1.2 半缸进汽极端受力情况分析
    2.2 试验优化思路
        2.2.1 设计优化实验
        2.2.2 高调门流量特性的准确辨识
        2.2.3 配汽规律在线修改
    2.3 优化配气预期效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顺序阀投运试验方案
    3.1 改造前阀门顺序开启和关闭试验
    3.2 新规律顺序阀升降负荷试验
    3.3 试验内容及条件
    3.4 机组顺序阀开启顺序试验
        3.4.1 试验前准备
        3.4.2 双对角进汽试验一(GV1/GV3→GV2/GV4)
        3.4.3 双对角进汽试验二(GV2/GV4→GV1/GV3)
        3.4.4 顺序阀进汽的试验一(GV1/GV3→GV2→GV4)
        3.4.5 机组顺序阀进汽的试验二(GV2/GV4→GV1→GV3)
    3.5 机组顺序阀特性获取试验
        3.5.1 试验前准备
        3.5.2 机组双对角进汽特性获取试验(GV1/GV3→GV2/GV4)
        3.5.3 机组双对角进汽特性获取试验(GV2/GV4→GV1/GV3)
        3.5.4 机组顺序阀进汽特性获取试验(GV1/GV3→GV2→GV4)
        3.5.5 机组顺序阀进汽特性获取试验(GV2/GV4→GV1→GV3)
    3.6 试验数据整理及曲线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阀门特性试验数据分析
    4.1 配汽改造的基本思路及计算软件
        4.1.1 配汽改造的基本思路
        4.1.2 调节级变工况计算
        4.1.3 汽轮机组配汽规律及调节方式的优缺点分析
        4.1.4 调门开启顺序的优化
    4.2 喷嘴组的组合优化及计算软件
        4.2.1 喷嘴组的组合优化
        4.2.2 喷嘴组优化组合的软件平台
    4.3 阀门流量特性辨识及计算软件
        4.3.1 阀门实际流量特性的辨识
        4.3.2 阀门流量特性辨识软件平台
        4.3.3 调节级变工况计算理论依据
        4.3.4 设置合理的阀门重合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机组配汽优化调试改造方案
    5.1 机组配汽优化调试优化方案
        5.1.1 DEH程序设计及修改说明
        5.1.2 顺序阀控制修正试验
    5.2 阀门管理优化的实施改造
        5.2.1 改造实施的要点
        5.2.2 新配汽规律的在线修改
    5.3 优化前后效果分析
        5.3.1 经济性对比
        5.3.2 安全性对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9)超超临界汽轮机高压缸汽封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汽流激振与汽封特性研究现状
        1.2.1 汽封特性研究内容
        1.2.2 汽封密封特性的研究
        1.2.3 汽流激振与汽封动力学特性研究
    1.3 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转子汽封流动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
    2.1 计算流体力学
        2.1.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2.1.2 计算流体力学的步骤
    2.2 CFD基本理论
        2.2.1 控制方程的建立
        2.2.2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方程离散
        2.2.3 算法选择
        2.2.4 湍流模型的选择
    2.3 FLUENT软件及理论基础
        2.3.1 FLUENT简介
        2.3.2 FLUENT计算求解过程
        2.3.3 计算网格
        2.3.4 壁面边界
        2.3.5 物性参数的设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子汽封力学特性计算模型
    3.1 汽封原理和超超临界汽轮机高压转子汽封
        3.1.1 转子汽封的密封原理
        3.1.2 超超临界660MW汽轮机高压转子汽封
    3.2 转子汽封的三维建模
        3.2.1 转子汽封模型的建立
        3.2.2 转子汽封模型的网格划分
    3.3 FLUENT的相关设置
        3.3.1 物性参数的设置
        3.3.2 模型边界条件的设置
        3.3.3 计算收敛依据
        3.3.4 FLUENT后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子汽封流场计算与分析
    4.1 转子汽封的计算
        4.1.1 转子汽封的建模
        4.1.2 转子汽封参数计算
        4.1.3 网格密度对计算的影响
        4.1.4 漏汽量和最后一个空腔内压力的比较
    4.2 转子汽封的流场分析
        4.2.1 汽封内转子近表面蒸汽压力的轴向分布
        4.2.2 转子汽封蒸汽的速度场分析
        4.2.3 转子汽封流场的湍动能分析
    4.3 汽封内蒸汽压力和速度的周向分布
        4.3.1 汽封内压力周向分布的沿轴向的变化
        4.3.2 转子转速对蒸汽压力与速度的周向分布影响
        4.3.3 汽封间隙对蒸汽压力与速度的周向分布影响
        4.3.4 转子偏心距对蒸汽压力与速度的周向分布影响
        4.3.5 进出口压差对蒸汽压力与速度的周向分布影响
        4.3.6 转子半径对蒸汽压力与速度的周向分布影响
    4.4 汽封漏汽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转子旋转速度对漏汽量的影响
        4.4.2 汽封间隙对漏汽量的影响
        4.4.3 转子的偏心距对漏汽量的影响
        4.4.4 蒸汽进出口压差对漏汽量的影响
        4.4.5 转子半径对漏汽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汽封对转子的汽流作用力影响分析
    5.1 汽封蒸汽对转子的作用力
        5.1.1 转速对转子汽封汽流力的影响
        5.1.2 汽封间隙对汽封汽流力的影响
        5.1.3 转子的偏心距对汽封汽流力的影响
        5.1.4 进出口压差对汽封汽流力的影响
        5.1.5 转子半径对汽封汽流力的影响
    5.2 汽封运行工况对转子汽流力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10)350MW超临界机组高中压转子振动问题研究与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振动故障原因分析
    1.1 振动故障共性影响因素
    1.2 振动故障分类与治理
        1.2.1 振动故障分类
        1.2.2 诊断方法与治理措施
        1.2.2. 1 临界转速区振动超标
        1.2.2. 2 与运行参数无明确关联的间歇性波动
        1.2.2. 3 顺阀下高负荷区振动
        1.2.2. 4 顺阀下中负荷区振动
2 动平衡配重量估算
    2.1 首次加重量
    2.2 首次加重滞后角
3 治理案例
    3.1 汽流激振
    3.2 油挡积碳
    3.3 一阶临界转速区振动大
    3.4 中负荷区二阶振动大
        3.4.1 现象
        3.4.2 动平衡及效果
    3.5 两阶不平衡并存
        3.5.1 现象
        3.5.2 首次平衡及效果
        3.5.3 二次平衡及效果
4 结语

四、N125MW汽轮机高中压缸偏移机理的试验研究与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阀序下汽轮机不稳定振动分析及试验研究[J]. 江东,王将军,师建军,张嵩龄,杨建刚.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1(19)
  • [2]汽轮发电机组健康状态监测与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 张永明.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3]某1000 MW汽轮机振动突变分析与治理[J]. 陈卓,熊祥辉,汤红权. 湖北电力, 2020(04)
  • [4]大型汽轮发电机组非典型故障分析[J]. 张学延,屈杰,何国安,朱蓬勃,姜广政,潘渤. 中国电力, 2020(12)
  • [5]超超临界汽轮机中压涡流冷却的机理研究[D]. 周代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汽轮发电机组智能诊断大数据系统研究及应用[D]. 刘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7]燃气机组热力系统全工况优化及策略研究[D]. 白子为.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
  • [8]顺序阀进汽方式在俄制880MW汽轮机组的应用[D]. 姚宪彬. 燕山大学, 2019(03)
  • [9]超超临界汽轮机高压缸汽封力学特性研究[D]. 陶伟. 东南大学, 2019(03)
  • [10]350MW超临界机组高中压转子振动问题研究与治理[J]. 李晓波,俎海东,焦晓峰. 内蒙古电力技术, 2019(01)

标签:;  ;  ;  ;  ;  

N125MW汽轮机高、中压缸偏置机构的试验研究与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