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射用内给氧治疗第一产程胎儿窘迫(论文文献综述)
赵璠[1](2018)在《经皮电刺激、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母儿安全性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经皮电刺激、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初产妇分娩方式、产程时长、缩宫素使用率、会阴切开率、急性胎儿窘迫发生率、Apgar评分、出血及羊水性状的影响,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我科住院待产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15例初产妇,分为经皮电刺激组(TENS组)、硬膜外镇痛组(PCEA组)、对照组。记录各组的分娩方式,潜伏期、活跃期、第二及第三产程的时长,缩宫素使用率,会阴切开率,急性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转儿科率,产后2h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羊水性状。评价两种分娩镇痛方式对母儿安全性的影响。结果:1.三组孕妇在年龄、体重指数、孕周、孕次、新生儿体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分娩镇痛组的剖宫产率及无医学指征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组间比较示:TENS组(15.90%)较对照组(29.07%)降低了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EA组(17.24%)较对照组(29.07%)降低了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NS组的无医学指征剖宫产率(4.55%)明显低于对照组(1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EA组的无医学指征剖宫产率(3.45%)明显低于对照组(16.93%),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TENS组及PCEA组的剖宫产率与无医学指征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ENS组、PCEA组和对照组产后2h的出血量分别为(404.20ml±188.07)、(478.02ml±237.78)、(497.86ml±248.87),行组间比较示表明:TENS组产后2h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EA组产后2h的出血量平均值亦少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NS组与PCEA组产后2h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的产程时长、会阴切开率、缩宫素使用率、羊水性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急性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转儿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及硬膜外分娩镇痛可降低剖宫产率;经皮电刺激分娩镇痛减少了产后两小时的出血量;两种分娩镇痛方式对母儿无近期不利影响,可用于临床推广。
徐小艳[2](2018)在《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心理状态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改善初产妇的高恐惧、低自我效能状态,本研究试通过调查初产妇临产前的分娩恐惧程度及分娩自我效能水平状态,对比分析常规产科护理模式和FCMC护理模式分别对初产妇产后24h分娩恐惧程度及分娩自我效能水平的变化、第一、二、三产程、总产程时间、总住院时间、产后2h出血量、剖宫产率、母乳喂养率、新生儿窒息率、临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探讨一种经济科学、安全有效、人性化的产科护理模式,为临床建立标准化的FCMC系统,优化产科服务提供合理可行的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在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住院待产,符合入选标准的304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取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干预组150例和对照组154例。采用《一般资料登记表》、《分娩恐惧量表,CAQ》、《分娩自我效能量表,CBSEI-32》于入组时、产后24h分别对304例初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一般情况、分娩恐惧、分娩自我效能水平进行评估,分娩后追踪其分娩结局指标及产后42天随访指标。对照组:常规产科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常规产科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FCMC护理模式,即提供家庭化的病房环境,入住LDR一体化标准产房,成立FCMC干预小组,制定FCMC的干预计划,提供以家庭为中心的产前教育、以家庭为中心的产时分娩支持、以家庭为中心的产后护理、以家庭为中心的出院指导及产后访视。参与课题的护理人员均接受相应培训。评价FCMC护理模式对产妇及其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对所得全部数据皆由两人两机分别录入Epidata 3.1数据管理软件,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共纳入了286例初产妇,其一,CAQ平均得分为(32.19±10.90)分,处于轻度分娩恐惧水平,其中无分娩恐惧的初产妇54例(18.89%),轻度分娩恐惧者206例(72.03%),中度分娩恐惧者26例(9.09%);CAQ胎儿健康维度(11.15±3.55)分,产痛伤害维度(9.93±3.17)分,自我控制维度(8.68±2.61)分,医疗护理维度(5.06±1.53)分。其二,CBSEI-32平均分为(216.48±66.58)分,自我效能期望EE-16平均分为(106.70±25.89),结果期望0E-16平均分为(113.72±36.91)分,结果表明初产妇的结果期望(OE-16)高于自我效能期望(EE-16)。2.干预前两组CAQ及各维度平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FCMC护理模式干预后,两组初产妇CAQ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且干预组CAQ及各维度得分分别低于对照组。3.干预前两组CBSEI-32、OE-16、EE-16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FCMC护理模式干预后,两组初产妇CBSEI-32、OE-16、EE-16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且干预组CBSEI-32、OE-16、EE-16得分分别高于对照组。4.干预组初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总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出院前,干预组初产妇及其家属对LDR一体化标准产房的护理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初产妇住院当天处于不同程度的分娩恐惧状态,自我效能预期低于结果预期。2.FCMC护理模式可降低初产妇的分娩恐惧水平,提高其分娩自我效能水平,有利于初产妇顺利度过分娩期。3.FCMC护理模式可降低剖宫产率,缩短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总住院时间,提高母乳喂养率。4.FCMC护理模式的实施显着提高初产妇及其家属对LDR一体化标准产房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张志红[3](2017)在《不同待产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及目的人类盆底组织是由多层肌肉和筋膜构成,封闭骨盆出口,承托并保持盆腔器官(如子宫及相邻的膀胱和直肠等)的正常解剖位置,维持排尿、排便、性生活快感等多种生理功能。盆底组织因妊娠、分娩、衰老等病因造成盆底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改变,最终导致相应盆腔器官功能障碍,临床称为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性疾病。PFD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SUI)和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PFD已成为危害女性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认为分娩是PFD的独立危险因素,阴道分娩对盆底功能的损伤更为严重。因此,如何减少阴道分娩对初产妇盆底功能的损伤,降低产后PFD发病率,是预防该疾病需要解决的问题。水中待产和硬膜外镇痛待产是常见的第一产程待产方式。美国妇产科学会指出,第一产程采用水中待产可能有助于减轻分娩疼痛、减少麻醉剂量并缩短产程。研究表明,硬膜外镇痛可有效解除分娩疼痛和可能延长产程。然而,第一产程采用不同的待产方式是否可以减少阴道分娩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尚缺乏临床数据。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比较水中待产、硬膜外镇痛待产和传统待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探讨有助于减少阴道分娩对盆底功能损伤的待产方式,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6月2016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进行阴道试产的单胎健康初产妇239例,根据自主选择的待产方式分为水中待产组(水中组),硬膜外镇痛待产组(药物组),传统待产组(传统组);进一步根据分娩方式,排除剖宫产,经阴道分娩产妇190例,水中组60例,药物组63例,传统组67例。2.研究方法(1)比较三组剖宫产率。(2)比较三组产妇母儿结局:收集各产程时间、会阴侧切和会阴裂伤情况、产时和产后2h出血量、新生儿体重、1min和5min新生儿Apgar评分的资料。(3)比较三组产妇孕期和产后42天期间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4)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POP-Q)分度法定量评估三组产妇产后42天盆腔器官脱垂分度。(5)采用PHENIX U8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检测三组产妇产后42天盆底电生理指标:分别收集盆底肌肌力(Ⅰ类肌纤维肌力和Ⅱ类肌纤维肌力)、肌肉疲劳度(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的资料。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χ±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时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孕妇基本资料的比较三组孕妇基本资料比较: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产时BMI、孕周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剖宫产率的比较三组孕妇剖宫产率分别为:水中组剖宫产率14.3%(9/69),传统组29.5%(28/95),药物组剖宫产率16.0%(12/75);三组孕妇剖宫产率比较,水中组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3.母儿结局的比较(1)三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2h,会阴裂伤率、产时和产后2h出血量、1min和5min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产妇会阴侧切率分别为:水中组41.7%(25/60),传统组64.2%(43/67),药物组68.3%(43/63);三组孕妇会阴侧切率比较,水中组明显低于传统组及药物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3)三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分别为:水中组(577.67±230.96)min,传统组(630.86±155.17)min,药物组(709.73±270.55)min;三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比较,水中组明显短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4)三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分别为:水中组(54.75±36.72)min,传统组(51.49±37.06)min,药物组(70.05±42.20)min;三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比较,药物组明显长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7)。4.孕期和产后42天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的比较(1)三组产妇孕期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产妇产后42天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水中组8.3%(5/60),传统组25.8%(17/66),药物组30.6%(19/62);三组孕妇产后42天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比较,水中组明显低于传统组及药物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5.产后42天POP-Q分度的比较(1)三组产妇产后42天POP-Q分度比较:水中组POP-Q分度中Aa位点:(-2.03±0.75)cm,下移小于传统组(-1.56±0.69)cm及药物组(-1.62±0.82)cm,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2)三组产妇产后42天POP-Q分度比较:水中组POP-Q分度中Ba位点:(-2.03±0.75)cm,下移小于传统组(-1.55±0.76)cm及药物组(-1.61±1.05)cm,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6.产后42天盆底肌力的比较(1)三组产妇产后42天Ⅰ类肌肌力3级及以上所占百分率分别为:水中组63.3%(38/60),传统组40.9%(27/66),药物组29.0%(18/62);三组产妇Ⅰ类肌肌力3级及以上所占百分率的比较:水中组分别高于传统组及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三组产妇产后42天Ⅱ类肌肌力3级及以上所占百分率分别为:水中组65.0%(39/60),传统组42.4%(28/66),药物组24.2%(15/62);三组产妇Ⅱ类肌肌力3级及以上所占百分率的比较:水中组分别高于传统组及药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水中待产可降低剖宫产率、会阴侧切率,同时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是初产妇较适宜的待产方式。
姚娟娟[4](2016)在《电针分娩镇痛效应及不同时间段DYN、PGE表达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不同穴位电针的镇痛疗效,临床观察产妇的电针镇痛效应,并观察电针分娩镇痛对产程及母婴安全性的影响,进一步观察电针后大鼠痛阈值的改变及不同时间段大鼠血清强啡肽、前列腺素E2的表达,为临床应用电针治疗分娩疼痛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以期为分娩镇痛提供新的治疗视野。方法: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产妇随机分为空白组、药物镇痛组、辨证取穴电针组、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四组,每组30例,药物镇痛组在第一产程潜伏期静脉推注安定10mg,穴位电针组在产程中取相应穴位电针治疗,空白组只予常规的呼吸指导和局部按摩,观察并对照各组产妇镇痛效应及产程进展情况、产妇生命体征情况、产后2小时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羊水情况。动物研究:将造模成功的孕鼠120例随机分为四组,即:空白组、药物镇痛组、电针夹脊穴组、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各30例,穴位电针组按大鼠取穴方法取相应穴位自产程开始予电针镇痛,药物镇痛组予盐酸瑞芬太尼尾静脉持续泵注射,空白组未行任何处理,自然分娩。用热水甩尾测痛法测定四组大鼠治疗前后痛阈值的改变,并用ELISA法检测首次电针镇痛后30 min、60 min、120 min三个时间段大鼠血清中DYN、PGE2表达含量的改变。结果:临床研究:1、镇痛疗效方面:(1)治疗前,四组产妇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四组产妇间在镇痛后1小时、宫口开7-8cm、宫口开全时三个时间段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由低到高依次为:药物组<辨证取穴电针组/三阴交+合谷组<空白组。(3)四组产妇分别组内比较,辨证取穴电针组、三阴交+合谷组、药物组产妇治疗后VAS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P<0.01),空白组产妇治疗后各时间段的VAS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四组产妇分娩镇痛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低到高依次为:空白组(18.5%)<三阴交+合谷组(60.7%)/辨证取穴电针组(64.3%)<药物组(79.3%)。2、产程进展方面:(1)四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由短到长依次为:辨证取穴电针组/三阴交+合谷组<药物组<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四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由短到长依次为:辨证取穴电针组/三阴交+合谷组<药物组<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四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母婴安全性方面:四组产妇治疗后生命体征、新生儿Apgar评分、羊水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产后2小时出血量多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础研究:1、痛阈值方面:(1)治疗前,四组大鼠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四组大鼠痛阈值由低到高依次为:空白组<夹脊穴组/三阴交+合谷组<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各组分别治疗前、后相互比较,电针夹脊穴组、三阴交+合谷组、药物组大鼠治疗后痛阈值均高于治疗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空白组大鼠治疗前、后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DYN、PGE2表达含量方面:(1)DYN:电针后组内大鼠血清DYN表达含量随着时间改变逐渐下降,各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GE2:电针后组内大鼠血清PGE2表达水平随着时间改变逐渐升高,各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分娩镇痛能够明显降低产妇VAS评分,提高镇痛总有效率,能够减轻分娩疼痛,镇痛效果不及药物镇痛好,但镇痛持续性较药物镇痛好。(2)电针分娩镇痛能够明显缩短产程时间,加快产程进展,避免因产程延长而引起的不良后果。(3)电针分娩镇痛不会引起产妇生命体征的异常,不会增加产后2小时出血量,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羊水无影响,是一种安全的镇痛方法。(4)穴位电针可提高大鼠痛阈值,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5)电针后大鼠血清DYN表达含量随着时间改变逐渐下降,PGE2的表达含量随着时间改变逐渐升高。
王美丽[5](2016)在《从MAPK/ERK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分娩疼痛的镇痛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临床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穴位电针对分娩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以期从MAPK/ERK信号通路揭示其分娩镇痛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探索一种非药物、操作简单、对母婴安全有效、无损伤的分娩镇痛方法,为应用电针进行分娩镇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分娩产妇,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四组,即:空白对照组,辨证取穴电针组,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药物镇痛组,每组30例,进行相应治疗并对照观察电针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记录产程观察第一产程进展情况,参照IV级疼痛判断法及VAS评分法了解电针治疗后的镇痛效果,应用容积法检测产后2h阴道出血量,并应用新生儿Apgar评分法对胎儿出生后1分钟、5分钟、10分钟进行常规评分。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结果:1.第一产程进展情况:(1)潜伏期:两电针组与药物镇痛组产妇的潜伏期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空白对照组>辨证取穴电针组/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药物镇痛组。(2)活跃期:两电针组与药物镇痛组产妇的活跃期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空白对照组>辨证取穴电针组/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药物镇痛组。2.镇痛效果:(1)两电针组与药物镇痛组产妇分娩镇痛的总有效率均明显升高(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药物镇痛组>辨证取穴电针组/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空白对照组。(2)两电针组与药物镇痛组产妇的VAS评分在镇痛后1h、宫口开7-8cm、宫口开全时均明显降低(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空白对照组>辨证取穴电针组/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药物镇痛组。3.产后出血量:两电针组产妇产后2h阴道出血量均明显减少(P<0.01),药物镇痛组的产妇产后2h阴道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产妇产后2h阴道出血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空白对照组/药物镇痛组>辨证取穴电针组/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4.新生儿Apgar评分:两电针组产妇生产的胎儿出生后1分钟、5分钟的Apgar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药物镇痛组产妇生产的胎儿出生后1分钟、5分钟的Apgar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出生后1分钟、5分钟的Apgar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辨证取穴电针组/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空白对照组/药物镇痛组。各组产妇生产的胎儿出生后10分钟的Apgar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对产妇的影响:电针刺激可以减轻分娩疼痛,缩短第一产程,减少产后2h阴道出血量。2.对新生儿的影响:正常分娩中应用电针可以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第二部分:基础研究目的:从MAPK/ERK信号通路探讨不同穴位电针对分娩大鼠的镇痛作用,并观察其分娩后大脑灰质顶叶区、脊髓腰膨大段中信号分子Raf、ERK、CREB的蛋白及基因表达和子宫肌层组织中效应分子DYN的蛋白表达影响,从细胞分子水平揭示电针镇痛的潜在作用机制,为临床分娩镇痛提供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的治疗方法,也为电针对分娩镇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将造模成功的120例SD怀孕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四组,即:空白对照组,电针夹脊穴组,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药物镇痛组,每组30例。用热水甩尾法测定各组大鼠分娩时的痛阈值,同时应用Western blot、Real-time PCR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四组大鼠大脑灰质顶叶区、脊髓腰膨大段中MAPK/ERK通路信号分子Raf、ERK、CREB的蛋白及基因表达和子宫肌层组织中效应分子DYN的蛋白表达。所有数据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痛阈值方面:治疗前,各组大鼠分娩时的痛阈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电针组与药物镇痛组大鼠分娩时的痛阈值均明显升高(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药物镇痛组>电针夹脊穴组/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空白对照组。2.基因表达方面:各组大鼠大脑灰质中MAPK/ERK通路信号分子Raf、ERK、CREB的m RNA表达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电针组与药物镇痛组均能明显降低大鼠脊髓中信号分子Raf、ERK、CREB的m RNA表达含量(P<0.01),其表达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空白对照组>电针夹脊穴组/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药物镇痛组。3.蛋白表达方面:各组大鼠大脑灰质中MAPK/ERK通路信号分子Raf、ERK、CREB的蛋白表达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电针组与药物镇痛组均能明显降低大鼠脊髓中信号分子Raf、ERK、CREB的蛋白表达含量(P<0.01),其蛋白灰度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空白对照组>电针夹脊穴组/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药物镇痛组;两电针组与药物镇痛组均能明显升高大鼠子宫肌层组织中效应分子DYN的蛋白表达含量(P<0.01),其蛋白灰度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药物镇痛组>电针夹脊穴组/电针三阴交加合谷组>空白对照组。结论:1.电针可延长分娩大鼠的痛阈值,起到镇痛作用。2.电针刺激可降低脊髓中信号分子Raf、ERK、CREB的m RNA表达含量和蛋白表达量,提高子宫肌层组织中效应分子DYN的蛋白表达量。3.电针主要通过MAPK/ERK信号通路调控信号分子Raf、ERK、CREB在脊髓的表达,从而调节效应分子DYN发挥镇痛作用。
郑秀华[6](2015)在《过氧化碳酰胺联合新三联治疗胎儿宫内窘迫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对过氧化碳酰胺联合新三联治疗胎儿宫内窘迫的疗效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对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在莆田荔城区医院接受治疗的64例分娩时发生胎儿宫内窘迫的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照随机方式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新三联治疗,对研究组患者进行过氧化碳酰胺联合新三联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研究组胎儿的胎心改善率(96.88%)与对照组胎儿(62.50%)相比,组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重度窒息、轻度窒息、正常的新生儿例数(0例、2例、30例)与对照组新生儿(3例、9例、20例)相比,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分娩时发生胎儿宫内窘迫的患者使用过氧化碳酰胺联合新三联治疗效果较好。
祝博[7](2014)在《《医药论坛杂志》2014年第35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文中研究表明
马银芬[8](2012)在《地塞米松联合过氧化碳酰胺治疗第二产程胎儿宫内窘迫178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过氧化碳酰胺对第二产程中胎儿宫内窘迫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第二产程中出现胎儿宫内窘迫3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予50%葡萄糖注射液20 ml加地塞米松针10 mg静脉推注+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过氧化碳酰胺针1.0 g缓慢静脉滴注+常规治疗)和对照组(鼻吸氧+50%葡萄糖注射液20 ml+维生素C针1.0 g静脉推注+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治疗后胎心率恢复情况,比较两组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及分娩时羊水性状。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胎心率恢复至正常的比例显着大于对照组(P<0.01),剖宫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阴道手术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自然分娩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Apgar评分≥8分的新生儿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羊水性状较对照组好。结论:地塞米松联合过氧化碳酰胺可有效改善宫内窘迫胎儿的缺氧状态,降低手术产率,减少新生儿窒息率,为进一步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胡海琴[9](2007)在《内给氧治疗急性胎儿窘迫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注射用碳酸酰胺过氧化氢治疗急性胎儿窘迫的效果。方法:选择185例胎儿窘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内给氧治疗,对照组给予5%碳酸氢钠200ml静脉滴注。观察胎儿心率变化,新生儿窒息率和产后出血发生率,剖宫产率。结果:应用内给氧治疗后异常胎心明显变化(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剖宫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内给氧治疗急性胎儿窘迫可提高母血含氧量,改善子宫胎盘血流灌注,治疗安全有效。
李丽琴,吴侃倪[10](2006)在《新三联联合内给氧对胎儿窘迫疗效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治疗胎儿窘迫最好的宫内复苏方法,改善新生儿预后。方法:将在本院住院分娩的140例产妇分为试验组70例予新三联及内给氧治疗,对照组70例予供氧及传统三联(50%GS40 m l、V it C 0.5 g、尼可刹米0.375 g)治疗。据15 m in、30 m in胎心率改善情况,新生儿1 m in阿氏评分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前者胎心恢复率及新生儿1 m in阿氏评分均高于后者,两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2χ分别为15.03和14.2,P值为<0.005。结论:新三联联合内给氧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二、注射用内给氧治疗第一产程胎儿窘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射用内给氧治疗第一产程胎儿窘迫(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电刺激、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母儿安全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产痛 |
1.1.1 产痛的产生机制 |
1.1.2 影响产痛程度的因素 |
1.1.3 临床中关于产痛的评估 |
1.1.4 产痛的影响 |
1.2 分娩镇痛的必要性 |
1.3 分娩镇痛的发展史 |
1.3.1 文化及理念的发展史 |
1.3.2 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史 |
1.4 分娩镇痛方式 |
1.4.1 药物性分娩镇痛 |
1.4.2 非药物性分娩镇痛 |
1.4.3 病人自控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 |
1.4.4 经皮神经电刺激分娩镇痛 |
1.5 国内外现状及分析 |
1.5.1 国外现状 |
1.5.2 国内现状 |
1.5.3 现状分析 |
1.6 关于目前状况的思考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病例资料记录 |
2.2.1 资料来源 |
2.2.2 一般资料 |
2.2.3 产科基本信息 |
2.2.4 产程进展信息 |
2.3 入院时、产程中的产科常规护理及指导 |
2.4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5 分组及处理 |
2.6 主要材料、仪器 |
2.7 待产中终止试产、行急诊剖宫产终止妊娠的指征 |
2.8 观察指标 |
2.9 资料收集过程 |
2.10 统计分析 |
2.11 伦理学考虑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状况分析 |
3.2 剖宫产率 |
3.3 产程 |
3.4 会阴切开率 |
3.5 缩宫素使用率 |
3.6 急性胎儿窘迫发生率 |
3.7 转儿科率 |
3.8 新生儿Apgar评分 |
3.9 出血 |
3.9.1 产后2h出血量 |
3.9.2 产后出血发生率 |
3.10 羊水性状 |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
4.1 一般状况 |
4.1.1 年龄 |
4.1.2 BMI、孕周、孕次、新生儿体重 |
4.2 剖宫产分娩率 |
4.3 产程 |
4.4 会阴切开率 |
4.5 缩宫素的使用 |
4.6 对胎儿及新生的影响 |
4.7 出血 |
4.8 羊水性状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英文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心理状态及分娩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
前言 1.1 |
研究背景 1.2 |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
理论依据 1.4 |
相关概念 1.5 |
研究目的 1.6 |
研究意义 第2章 |
研究方案 2.1 |
研究设计 2.2 |
研究对象 2.3 |
伦理学原则 2.4 |
研究方法 2.5 |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2.6 |
质量控制 2.7 |
统计学分析 2.8 |
技术路线 第3章 |
研究结果 3.1 |
流失率 3.2 |
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 3.3 |
FCMC护理模式干预对初产妇分娩恐惧程度的影响 3.4 |
FCMC护理模式干预对初产妇分娩自我效能水平的影响 3.5 |
FCMC干预对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 3.6 |
两组初产妇家属对临床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第4章 |
讨论 4.1 |
两组初产妇一般资料分析 4.2 |
FCMC护理模式干预对初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 4.3 |
FCMC护理模式干预对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 4.4 |
FCMC干预对临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4.5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5章 |
结论 5.1 |
研究结论 5.2 |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表6 附录7 致谢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3)不同待产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电针分娩镇痛效应及不同时间段DYN、PGE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药物及试剂 |
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2.3 临床疗效标准 |
2.4 分组方法 |
2.5 治疗方法 |
2.6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纳入病例的基本情况 |
3.2 入组产妇的资料分析 |
3.3 产妇疼痛评分的分析 |
3.4 镇痛疗效的比较 |
3.5 产程时间的结果分析 |
3.6 产妇一般情况的结果分析 |
3.7 产妇产后2小时出血量的结果分析 |
3.8 羊水情况的结果分析 |
3.9 新生儿Apgar评分的结果分析 |
第二部分 基础研究 |
1 实验器材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及药物 |
1.3 实验仪器及器械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造模 |
2.2 分组及电针方法 |
2.3 实验操作方法 |
2.4 大鼠痛阈测定方法 |
2.5 标本采集 |
2.6 观察指标 |
2.7 检测方法 |
2.8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分娩大鼠治疗前后痛阈值的结果分析 |
3.2 ELISA法检测电针后大鼠血清中DYN及PGE2含量的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对分娩疼痛的认识 |
2 分娩疼痛的产生机制 |
2.1 分娩疼痛产生的解剖生理机制 |
2.2 分娩疼痛产生的精神心理因素 |
3 分娩疼痛对产妇及胎儿的影响 |
3.1 分娩疼痛对母体的影响 |
3.2 分娩疼痛对胎儿的影响 |
4 分娩镇痛的必要性及现有的分娩镇痛方法 |
4.1 分娩镇痛的必要性 |
4.2 药物分娩镇痛方法 |
4.3 非药物分娩镇痛方法 |
5 针灸与分娩疼痛的关系 |
5.1 针灸的镇痛机制 |
5.2 不同穴位与分娩镇痛的关系 |
6 强啡肽、前列腺素与分娩疼痛的关系 |
6.1 强啡肽与分娩疼痛的关系 |
6.2 前列腺素与分娩疼痛的关系 |
7 实验结果分析 |
7.1 电针的分娩镇痛疗效 |
7.2 电针对产程时间的影响 |
7.3 电针对母婴安全性的影响 |
7.4 电针后大鼠痛阈值的改变 |
7.5 电针后大鼠血清强啡肽、前列腺素E2含量的改变 |
8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8.1 存在的问题 |
8.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从MAPK/ERK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分娩疼痛的镇痛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
1 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标 |
2 方法 |
2.1 分组和治疗方法 |
2.2 临床疗效标准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第一产程进展情况 |
3.2 镇痛效果 |
3.3 产后出血量 |
3.4 新生儿Apgar评分 |
第二部分:基础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饲养条件 |
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造模及分组 |
2.2 实验干预方法 |
2.3 分娩大鼠痛阈测定方法 |
2.4 标本的采集 |
2.5 PCR检测 |
2.6 WB实验检测 |
2.7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治疗前后痛阈测定结果比较 |
3.2 大鼠中枢系统内各物质的mRNA表达 |
3.3 大鼠中枢系统内各物质的蛋白表达 |
讨论 |
1 分娩疼痛的普遍性和分娩镇痛的必要性 |
2 分娩疼痛产生的机制 |
3 现有的分娩镇痛方法 |
4 电针分娩镇痛的特点 |
5 分娩疼痛与MAPK/ERK信号通路 |
6 分娩疼痛与强啡肽 |
7 临床观察指标和基础实验结果分析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1 存在的问题 |
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6)过氧化碳酰胺联合新三联治疗胎儿宫内窘迫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8)地塞米松联合过氧化碳酰胺治疗第二产程胎儿宫内窘迫178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诊断标准 |
1.2.2 治疗方法 |
1.2.3 观察项目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后胎心率变化 |
2.2 分娩结果 |
2.2.1 分娩方式 |
2.2.2 两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比较 |
2.2.3 分娩时羊水性状 |
3 讨论 |
(9)内给氧治疗急性胎儿窘迫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胎心率的情况。 |
2.2 分娩情况。 |
2.3 新生儿窒息率。 |
2.4 产后出血发生率。 |
3 讨论 |
(10)新三联联合内给氧对胎儿窘迫疗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用药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注射用内给氧治疗第一产程胎儿窘迫(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电刺激、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母儿安全性临床研究[D]. 赵璠. 兰州大学, 2018(10)
- [2]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心理状态及分娩结局的影响[D]. 徐小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不同待产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D]. 张志红. 郑州大学, 2017(02)
- [4]电针分娩镇痛效应及不同时间段DYN、PGE表达的研究[D]. 姚娟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5]从MAPK/ERK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分娩疼痛的镇痛机制[D]. 王美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6]过氧化碳酰胺联合新三联治疗胎儿宫内窘迫的疗效观察[J]. 郑秀华. 海峡科学, 2015(10)
- [7]《医药论坛杂志》2014年第35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J]. 祝博. 医药论坛杂志, 2014(12)
- [8]地塞米松联合过氧化碳酰胺治疗第二产程胎儿宫内窘迫178例疗效观察[J]. 马银芬. 中国妇幼保健, 2012(06)
- [9]内给氧治疗急性胎儿窘迫疗效观察[J]. 胡海琴. 中国妇幼保健, 2007(01)
- [10]新三联联合内给氧对胎儿窘迫疗效的临床观察[J]. 李丽琴,吴侃倪. 中国妇幼保健, 2006(08)